第一篇:财政饭不能成闲饭
“财政饭”不能成“闲饭”
许志峰
“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的承诺背后,不仅是要控制好财政供养规模,更需相关部门加快改革,转变职能,勤勉高效地履行职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百姓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
“死也要死在编制里”令人深思。财政供养规模应控制在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不能寅吃卯粮、透支未来
编制,这个并不算新鲜的词汇,最近却一再成为热门新闻的关键词。
近日,上海市青浦区城管大队招收新人的消息在网络上被热议。这家单位今年计划招收城管队员60名,却引来数百人报名,最终有180人通过笔试进入了面试环节,其中包括2名博士、119名硕士。城管岗位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高学历人才?城管大队负责人分析,除了对城管工作有一定兴趣外,主要原因还是城管有正式编制,又参照公务员待遇。
相比之下,去年底哈尔滨市向社会公开招聘环卫工的案例,更是将“编制”的魅力体现到极致。这次招聘引来超过11000个报名者,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约3000人,拥有研究生学历的29人。之所以如此火爆,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次公开招聘的环卫工人有事业编制。
这些现象的出现,社会各方认识并不一致,但有一点却没有争议:在创业困难重重、就业压力巨大的状况下,整个社会对“体制内”身份有着高度认同感。甚至有人发出“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惊人之语。
如此多的人争吃“财政饭”,成为我国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庞大的推动力之一。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研究,1998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几轮大的机构改革,但无论从财政供养人员的绝对数量还是从财政供养率这一相对数量来衡量,我国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仍然偏高。
据介绍,我国的财政供养人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供职于党委、人大、政府、政法机关、政协、民主党派及群众团体等公共机构的人员,二是各类事业单位人员,包括教育、科研、卫生等领域,此外就是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和长休人员。
程文浩认为,在确保能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前提下,财政供养规模应控制在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不能寅吃卯粮、透支未来。
真正在一线向社会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者相对不足,“官多兵少”、“头重脚轻”问题突出,“吃空饷”五花八门
相对于财政供养的规模大小,公众对“质”的担忧更为突出:公职人员是不是精干、勤勉?能不能高效地履行职责?有多少只拿钱不干活吃“闲饭”的人?
程文浩认为,我国财政供养人员总量相对可控,但领导职务人员比例过高,而真正在一线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者却相对不足,“官多兵少”、“头重脚轻”的问题突出。人员结构的整体失衡影响了财政供养人员总体的工作绩效。
有人曾质疑,四川某县总人口仅7万多人,竟有1正16副县长。对此,该县政府在正式声明中提到,在政策规定领导职数范围内配备的正副县长有10名,此外,还有4名挂职副县长,1名兼任副县长,以及1名正县级非领导职务。
这并非个案。近年来,有些地方乱设机构、乱定级别,领导职数和公务员人数超标,一些乡镇干部好几百个,一些地方政府正副秘书长就有十几个。有网友评论,一个县该是个多大的“庙”,竟供奉这么多的“菩萨”?这么多的副职,都得有相应的收入和待遇,超出承受能力的“吃财政饭”人员,以及教育、管理、监督等方面的成本,让财政不堪重负。
程文浩说,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存在“短缺”,主要是指政府在社会保障、科研、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领域的投入仍显不足。但也还存在着大量“过剩”,目前政府的职能和机构设置存在上下级政府部门对口管理和同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对应的状况,既“上下对口”,又“左右对齐”,造成机构重叠、职责同构、资源空耗。机构林立又导致政出多门,相互推诿,彼此影响干扰,降低了政府效能。
在财政供养人员中,另一群体的存在则更令群众不满,那就是大量“吃空饷”群体的存在。这些年,各种被曝光的“吃空饷”五花八门:比如“旷工饷”,一些人无正当理由,长期旷工,却连续多年工资照拿不误;“病假饷”,长期病事假或超假不归;“多头饷”,经商办企业或在企业兼职,一人领取双份工资;“冒名饷”:一些本不属于财政供养的人员,冒用他人名义领取财政工资„„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指出,表面看彼此有差异的各种“吃空饷”形式,其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拿着工资不干活,或拿着工资干其他活。归根结底,“吃空饷”都是公共权力的滥用,主要原因是有些地方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编制不透明,对人事和财务状况的监管不力。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改变“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是优化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和结构的重中之重
财政供养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在哪儿?程文浩说,虽然社会上习惯把财政供养人员等同于党政干部,但实际上事业单位人员才是财政供养人员的主体。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未来优化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和结构的重中之重。要改变“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状况,使更多事业单位在市场中自力更生,减轻财政供养负担。
今年4月,北京市就表示,严控机构编制,今年不再新设事业单位,不再新增事业编制;确因工作需要的,在现有机构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据了解,北京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类。
程文浩说,应推动经营性事业单位不再继续依赖财政供养,而是真正走向市场,以便集中财政资金和人员编制进一步加强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
他认为,如果仅仅是以严格总量控制、适度增加编制的方法,这固然能够在短时期内抑制财政供养规模膨胀,但从长远来看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建立更为科学的财政供养规模形成机制,在防止规模过快扩张的同时,优化财政供养人员的结构和功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李成言则强调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他说,要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从源头上杜绝财政供养的各类违规现象。比如“吃空饷”现象,有“吃空饷”者,就有“发空饷”者,不仅要让“吃空饷”的人和单位受到惩罚,更要让那些提供便利的人受到惩治。
第二篇:“财政饭”不能成“闲饭”
财政供养人员不仅要“精减”,更要“精干”,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
率
“财政饭”不能成“闲饭”
记者 许志峰
2013-05-20 06:11:00
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5月20日 18 版)
蒋跃新绘(新华社发)
“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的承诺背后,不仅是要控制好财政供养规模,更需相关部门加快改革,转变职能,勤勉高效地履行职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百姓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
“死也要死在编制里”令人深思。财政供养规模应控制在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不能寅吃卯粮、透支未来
编制,这个并不算新鲜的词汇,最近却一再成为热门新闻的关键词。
近日,上海市青浦区城管大队招收新人的消息在网络上被热议。这家单位今年计划招收城管队员60名,却引来数百人报名,最终有180人通过笔试进入了面试环节,其中包括2名博士、119名硕士。城管岗位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高学历人才?城管大队负责人分析,除了对城管工作有一定兴趣外,主要原因还是城管有正式编制,又参照公务员待遇。
相比之下,去年底哈尔滨市向社会公开招聘环卫工的案例,更是将“编制”的魅力体现到极致。这次招聘引来超过11000个报名者,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约3000人,拥有研究生学历的29人。之所以如此火爆,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次公开招聘的环卫工人有事业编制。
这些现象的出现,社会各方认识并不一致,但有一点却没有争议:在创业困难重重、就业压力巨大的状况下,整个社会对“体制内”身份有着高度认同感。甚至有人发出“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惊人之语。
如此多的人争吃“财政饭”,成为我国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庞大的推动力之一。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研究,1998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几轮大的机构改革,但无论从财政供养人员的绝对数量还是从财政供养率这一相对数量来衡量,我国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仍然偏高。
据介绍,我国的财政供养人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供职于党委、人大、政府、政法机关、政协、民主党派及群众团体等公共机构的人员,二是各类事业单位人员,包括教育、科研、卫生等领域,此外就是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和长休人员。
程文浩认为,在确保能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前提下,财政供养规模应控制在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不能寅吃卯粮、透支未来。
真正在一线向社会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者相对不足,“官多兵少”、“头重脚轻”问题突出,“吃空饷”五花八门
相对于财政供养的规模大小,公众对“质”的担忧更为突出:公职人员是不是精干、勤勉?能不能高效地履行职责?有多少只拿钱不干活吃“闲饭”的人?
程文浩认为,我国财政供养人员总量相对可控,但领导职务人员比例过高,而真正在一线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者却相对不足,“官多兵少”、“头重脚轻”的问题突出。人员结构的整体失衡影响了财政供养人员总体的工作绩效。
有人曾质疑,四川某县总人口仅7万多人,竟有1正16副县长。对此,该县政府在正式声明中提到,在政策规定领导职数范围内配备的正副县长有10名,此外,还有4名挂职副县长,1名兼任副县长,以及1名正县级非领导职务。
这并非个案。近年来,有些地方乱设机构、乱定级别,领导职数和公务员人数超标,一些乡镇干部好几百个,一些地方政府正副秘书长就有十几个。有网友评论,一个县该是个多大的“庙”,竟供奉这么多的“菩萨”?这么多的副职,都得有相应的收入和待遇,超出承受能力的“吃财政饭”人员,以及教育、管理、监督等方面的成本,让财政不堪重负。
程文浩说,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存在“短缺”,主要是指政府在社会保障、科研、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领域的投入仍显不足。但也还存在着大量“过剩”,目前政府的职能和机构设置存在上下级政府部门对口管理和同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对应的状况,既“上下对口”,又“左右对齐”,造成机构重叠、职责同构、资源空耗。机构林立又导致政出多门,相互推诿,彼此影响干扰,降低了政府效能。
在财政供养人员中,另一群体的存在则更令群众不满,那就是大量“吃空饷”群体的存在。这些年,各种被曝光的“吃空饷”五花八门:比如“旷工饷”,一些人无正当理由,长期旷工,却连续多年工资照拿不误;“病假饷”,长期病事假或超假不归;“多头饷”,经商办企业或在企业兼职,一人领取双份工资;“冒名饷”:一些本不属于财政供养的人员,冒用他人名义领取财政工资„„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指出,表面看彼此有差异的各种“吃空饷”形式,其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拿着工资不干活,或拿着工资干其他活。归根结底,“吃空饷”都是公共权力的滥用,主要原因是有些地方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编制不透明,对人事和财务状况的监管不力。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改变“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是优化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和结构的重中之重
财政供养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在哪儿?程文浩说,虽然社会上习惯把财政供养人员等同于党政干部,但实际上事业单位人员才是财政供养人员的主体。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未来优化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和结构的重中之重。要改变“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状况,使更多事业单位在市场中自力更生,减轻财政供养负担。
今年4月,北京市就表示,严控机构编制,今年不再新设事业单位,不再新增事业编制;确因工作需要的,在现有机构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据了解,北京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类。
程文浩说,应推动经营性事业单位不再继续依赖财政供养,而是真正走向市场,以便集中财政资金和人员编制进一步加强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
他认为,如果仅仅是以严格总量控制、适度增加编制的方法,这固然能够在短时期内抑制财政供养规模膨胀,但从长远来看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建立更为科学的财政供养规模形成机制,在防止规模过快扩张的同时,优化财政供养人员的结构和功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李成言则强调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他说,要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从源头上杜绝财政供养的各类违规现象。比如“吃空饷”现象,有“吃空饷”者,就有“发空饷”者,不仅要让“吃空饷”的人和单位受到惩罚,更要让那些提供便利的人受到惩治。
第三篇:网饭创业计划书
网上卖盒饭创业计划书
目录
一、确定目标客户·························
2二、菜单网页化····························
2三、进行组合营销·························
2四、展示热门菜式·························
3五、用户评论项···························
3六、建立个人菜单·························
3第一、目标客户:写字楼、学校
个人认为,白领和学生分布就餐时间比较集中,比社区容易打开市场,社区太分散了。而且白领和学生之间更容易产生口碑效应,对外卖的需求比社区更大。现在的订餐网站主要以白领为主,面对学生这一群体还没发现。学生越来越宅,一天窝在宿舍里面是常事,每天在用餐时间,都能看见不少送餐的人。
第二、菜单网页化
现在很多的饭馆就只有一个订餐电话、最多有个QQ。为了吸引顾客,不得不经常组织人员发送传单,很多人其实都没有保存送快餐号码的习惯,通常是刚好身旁有张传单或者问同学、同事。建立老客户和吸引新客户的成本高,并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把菜谱放到网站上,可以给客户感觉就好像在餐厅里面看着餐单点菜的感觉。
第三、进行组合营销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网上超市的讨论。个人觉得做食品类的快速消费品,和外卖进行搭售,可以获得更高的毛利。自制饮料,毛利更高单杯成本只有几毛钱,但是可以卖到几块。这样就可以提高每笔的平均单价,并抵消配送的成本。因为我们给顾客带来了便利,按照传统的营销学理论,我们是可以从中收取溢价的。可以参考7-11之类的便利店和大型购物商场的区别。
第四、展示热门菜式
我们去餐厅、饭馆点菜的时候,经常会问到的一句话是:“你们这里的招牌菜是什么?”那么我们怎么在网站回答顾客这个问题。上面的热销榜就有这样的功能,而且是顾客们自己选出来的,对于不会点菜的小白,很有参考价值。
第五、用户评论项
增加用户评论项,深入了解顾客在饭菜、饮料、水果、零食等方面的需求,把自己的盒饭做的不仅精美,而且味道更佳。尽量符合大众人口的口味,得到新老客户的好评。
第六、建立个人菜单
让顾客自己选择几天内的菜式、送饭时间、送餐地点。直接锁定他们的未来消费。还可以在网页提供营养盒饭。这对一些女白领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并且对自己的老客户给予VIP会员卡,订各类盒饭都打8折
第四篇:《聪明饭》读后感
《聪明饭》让小读者在哈哈大笑之余,进一步加深对父子两代人情感的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聪明饭》读后感1
我们每一天都要吃饭,可是从来都没有吃过聪明饭。如果有一种饭,吃了后,会让我们变得“聪明绝顶”。可它的味道会难以下口,你会吃吗?吃下去会有哪些神奇的事情发生呢?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之聪明饭》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中国首位迪士尼签约作家杨鹏写的。这部书,具有风一般的想象,读来津津有味,读后回味无穷。
本文讲述:爸爸发明了一种让人聪明的饭,杨歌吃后,变得聪明绝顶,但是人一旦吃后就会变得异常兴奋。女市长苦苦哀求,爸爸把秘方说了出来。转眼间,全市的孩子都变聪明了。可城市陷入混乱,市长发布“禁吃令”。
这本书的结尾读来很有警示的味道,当市长发布“禁吃令”时,人们还是不计代价,不计后果的去追寻那所剩无几的“聪明饭”。我们有时就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样:贪婪!为了挣钱不顾生命安全和家人安全。这些蝇头小利而错误的选择,当自己发觉时,真的会使我们感到自叹不如。
智慧不是吃“聪明饭”获得的,而是经常读书积累出来的,以后我们应该多读书,让自己成为知识丰富的人。遇到困难,要坚定信念,运用自己的智慧,才可以化险为夷,战胜一切困难。
看完这本书,突然发现想象力的可贵:人不能没有想象力,想象力就如同人类的粮食,而想象力比粮食还要可贵。想象力又像知识,而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聪明饭》读后感2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之聪明饭》,你们一定很奇怪,爸爸能装进口袋里?是的。杨哥是书的主角,现在我来告诉你他爸爸为什么能装进口袋。他老爸以前也是一个五大粗壮的大人,可他在工作上受“海归派”的骗取,也经常受他老婆挨骂,他一天一天在变矮,直到有一天他已经成了一个指甲盖一样大了,就能在他儿子了坚视儿子的一举一动。他老爸而且是发明家哦!
他的妈妈在家里相当于皇后,他妈妈说的话相当于圣旨,谁也不敢违抗命令。
为什么题目叫聪明饭呢?还得从那儿说起:一天,他爸爸看到一个报纸,上面有做聪明饭的材料,他爸爸想让自己的儿子变聪明,就做了起来,当当当当!爸爸拿着聪明饭放到了儿子面前,儿子一闻,呕,比大便还臭,老爸让儿子鼓起勇气,把爸爸的心里话都说了出来,儿子想我豁出去了!一吃,叫了20几口终于吃完了,儿子觉得这是他吃过最难吃的!哈!上学第一天,聪明饭果然有效,牛顿打不出来的他达出来了!这本有趣,想看就买哦!
《聪明饭》读后感3爸爸妈妈给我订了一套《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书买回来后,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第一本还没看,我就被题目深深地吸引住了:
杨歌的爸爸因为挨妈妈的骂,所以变成了“拇指太郎”。虽然爸爸很小,但是却是一个发明家。他发明了“魔药”,杨歌喝后有鹰一样的翅膀、狼一样的眼睛、豹一样的速度、象一样的力气,并且没有缺点,长得非常帅,别人都形容他“完美”,所以他红透半边天。杨歌的妈妈也喝了魔药,变成了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也被形容“完美”。但是,好日子仅仅过了几天,魔药就没有了。杨歌的爸爸又发明了“聪明饭”,他吃后立即变聪明了,他多才多艺,什么都会,即使老师不会的他居然也会!但是最后,聪明饭还是不翼而飞了。
杨歌每天带着爸爸去上学,把爸爸装在口袋里,所以书名就叫“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杨歌的爸爸在口袋里辅导他学习,考试时给他说答案。
我真羡慕杨歌啊!我也真想有这么个无所不能的爸爸!他能把我变聪明、变漂亮,还能让我的缺点变优点,优点变更优点!
《聪明饭》读后感4《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感到很惊讶吧?爸爸怎么会装在口袋里呢?看了我的读后感后你就会明白了。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发现爸爸妈妈在吵架,原来是妈妈在斥诉爸爸:“你看你,人家陈雪虎的爸爸比你小2岁,现在都已经是总经理了,你呢,还是一个小小的科员。”妈妈的话刚刚说完,爸爸立刻缩短了半截,原来比妈妈高一个头的爸爸,现在只有妈妈肩膀那么高了。妈妈没有察觉,继续数落爸爸,而妈妈每骂爸爸一句,爸爸就缩短一截,后来爸爸竟然只比拇指大一点,妈妈都找不到爸爸了。
爸爸变小后,完全改变了我家的生活习惯,每次上学之前,妈妈都会问我:“爸爸带好了没有?”“带好了。”妈妈这才会让我去上学。还有,爸爸每接一次电话,都相当于跑了几千米的马拉松;每按一次门铃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
我觉得爸爸挺可怜的,经常被妈妈骂,变小后的爸爸更是痛苦无比。但是,不管爸爸变成什么样子,妈妈和儿子依然爱他。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快乐、最幸福的家庭。
第五篇:(派饭)观后感
《派饭》观后感
电影《派饭》中主要讲的是,跳石村小学的老师们:张老师、韩老师轮流去学生家里去吃饭,但是,县里为了减轻学生家里的经济负担,在影片中,老师从来都是赶往学生家中吃饭的,这也是我对“派饭”的理解。然而,教育局突然下达通知:所有老师自通知下达日起,只得在学校就餐,不得再去学生家中。为此,教育局还为学校分派了一位厨师。特地到跳石村来专门为老师们烧饭。看到这儿,我认为这样还挺好的,能为学生家里节省挺多的。但是,学生们以及他们的家长都想让老师继续到家里来吃饭,因此,想方设法赶走厨师。特别是小主人公小青,他以为他的妈妈会被厨师骗走。怎么可能!那厨师看上去就不像是那样的人嘛!尽管是这样,厨师对小青妈妈还是很真心,终于打动了他的奶奶,让他的奶奶同意了他和小青妈妈的婚事。
身为学子,似乎可以明白这种深情,然而,却往往忽略了另一角色:老师。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学子对于老师的情。荀子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说句貌似客套的场面话,没有老师,就不会存在学子;不会知道如何一撇一捺可以写成人;道德、规范更是无从说起。虽然自己讲这些话时也感觉太过于老套,然无可置否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似乎是一件极为平常的小事,在我看来,老师不去学生家中吃饭,似乎还给学生家中减去了不少麻烦。但不久我便发现我错了,故事的发展远远超出我的预料。
突然的变动使得原本平静的小村庄躁动不安起来。大家纷纷开始猜疑,究竟为何老师不再来到自己家中。当事情真相揭开之后,理所当然的,大家将矛头齐刷刷的指向新来的厨师。于是乎,笑话与误会便如影而至。
第一回合:学生“大打出手”,砸了厨师的炊灶。无奈。第二回合:学生对炊灶做手脚,于是满屋黑烟缭绕,熏得大厨满脸炭黑。无奈。第三回合:学生家长送餐到校,大厨手艺无人欣赏。无奈。第四回合:家长到校连哄带骗、连拖带拽,把老师请到家中......其实我还是不大明白的:教育局为老师分派了专职的厨师为老师做餐,学生家长不是应该为之感到高兴吗?老师幸苦,现在有了学校厨师,吃的总该比学生家中要好的多,学生、家长何苦非要邀请,甚至说的过激些,非得硬邀老师前往自己家中?这可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给老师多添麻烦?
疑惑充斥着整个脑子,也许是观念的不同,或许是成长环境的差异,总之,我很难理解。
但是疑惑终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刻,随着故事临近尾声,我所有的不解也终于消散。
其实没有那么多的拐弯抹角,究其原因,还在于一个“情”字上。除却为人熟识的师生情,更有家长对老师的深厚情感。老师,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社会中的一种角色,相反的,更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心中的家人。说是家人,却又胜过家人。
这并非是对老师的贡献而抱有的“理”,更不是社会所赞扬的“德”,此乃真真切切的“情”,一种胜过“亲情”之外的“情”。
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