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震害防御
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震害防御
汶川地震后,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国地震局有关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工作总体要求,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灾区恢复重建中的防震减灾工作,提高认识,明确思路,履行职责,落实措施,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部署之中,既推进了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又保证了恢复重建工程项目的地震安全。
一是总结地震灾害防御实践经验,稳步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汶川地震后,根据省地震局现场考察和对全省城乡防震减灾能力现状分析,特别是陇南市文县临江镇东风新村、武都区桔柑乡稻畦村等农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在地震烈度达八度的情况下完好无损的实例,省委书记陆浩在全省市州主要领导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会上明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实施农居抗震安居工程计划,采取以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改造和新建200万户农民的住房,使之达到设防标准。争取用5年的时间完成。”与此同时,省政府把“建成40万户抗震安全居房”作为2009年为民办12件实事之一的主要任务,明确规定省地震局承担“抗震安居房建设”中七项任务中的“农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包括编制甘肃省1:50万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图、编制《甘肃省活动断层分布图》(1:50万)及其避让表、建立农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网络等三项主要任务,使得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实现了从局部示范到普遍推广的突破性进展,为提高农村整体防震减灾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是制定汶川地震恢复重建指导政策,加大震害防御监管工作力度。结合汶川地震震害和恢复重建急需,省政府及时印发了省地震局起草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陇南甘南地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通知》(甘政办发„2008‟77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灾后重建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应用有关工作的通知》(甘政办发„2008‟125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恢复重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甘政办发„2009‟168号)等规范性文件,为灾区城乡恢复重建科学选址、抗震设防和确保重建工程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是加强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监督检查,确保恢复重建抗震设防各项措施落实。根据汶川地震后甘肃省城乡恢复重建工作进展,经省政府同意,省地震局与省发改委联合印发了《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肃省地震局关于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项目进行抗震设防要求检查的通知》(甘发改办„2009‟212号)。各级政府和发改、地震等部门按照“通知”要求,迅速开展了本地区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自查活动,并按时提交了自查报告。从6月份开始,省地震局会同省发改委、省残联等部门组成4个检查组,深入7个市州11个县(市、区)城乡30多个重建村镇和工程场点,对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落实情况进行了实地检查。检查表明,灾区各级政府和大部分市县相关部门重视恢复重建抗震设防工作,把恢复重建工程抗震安全放在重要位臵,有5个市州政府修订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或“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6个市州和9个县区政府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实施意见”、“抓紧做好灾民建房抗震设防工作的意见”、“灾后重建工程质量管理地震设防工程监督检查验收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和规章制度,落实日常监督管理措施,促进了各方主体抗震设防责任的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9年8月28日,经省政府同意,省地震局代表省政府恢复重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陇南召开有8个市州、17个县市区政府领导和地震局负责人参加的恢复重建抗震设防要求督导工作会议,针对恢复重建工作进展及其存在的抗震设防要求监管主要问题,进行监管督导、工作部署和业务培训,进一步统一了认识,强化了责任,落实了工作措施,保证了工程安全。
四是推进城市震害防御基础工作,夯实城市震害防御工作基础。根据省政府批准的《甘肃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震减灾规划》,省地震局与省发改委、各有关市州政府抓住汶川地震恢复重建防震减灾规划实施机遇,积极推进城市活断层探测、地震动小区划等震害防御基础工作。截至目前,酒泉——嘉峪关活断层探测和天水市、陇南市、甘南州及文县等8个重灾区县市区地震小区划项目已得到落实,五是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汶川地震后,各级政府和地震、科协、教育等部门利用各种方式,向灾区群众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广泛宣传恢复重建抗震设防的法规措施。省地震局和省教育厅、省科协制作发放了40多万份(册)防震减灾宣传培训材料,省地震局举办了三期累计600多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和农村工匠参加的农村民居建设抗震设防培训班;陇南、甘南、平凉、定西等市县政府和地震、建设等部门编印分发了《农村民房抗震措施与设计》、《民居建筑震害及其设防》宣传材料80多万份(册)。广泛深入的防震减灾宣传,不仅为恢复重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也极大地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抗震设防的自觉性。震防处
全省地震系统政务工作培训班在兰州举
办
10月19至20日,全省地震系统政务工作培训班在兰州举办。全省14个市州地震局部分分管局长和办公室主任、部分县区地震局长和办公室主任、省地震局机关工作人员近60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聘请了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梁和平、兰州商学院副教授张文芳、省副局长杨立明、副巡视员吴瑾冰等对如何做好媒体工作、公文写作与处理、防震减灾新闻工作特点及应对、防震减灾信息和公文写作与报送、防震减灾保密工作要求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培训。
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省局副局长杨立明作了重要讲话,对市县地震部门建设“学习型、团结型、服务型、实干型”机关,全面提升办公室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此次培训有以下特点:一是授课内容突出一个“全”字。授课内容涉及防震减灾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也是办公室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和需要掌握的内容,授课老师的课件准备充分,备课认真,授课中对问题的解释全面、细致、直观,通俗易懂。二是参训人员反映一个“学”字。参训人员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做笔记,能够对照所学内容查找在工作和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反映出市县参训人员对学知识的渴望、对学知识的认真和对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培训效果体现一个“实”字。通过培训,参训人员基本掌握了所学内容,对个人知识的积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对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掌握了实实在在的方法,对更好地做好办公室工作奠定了实实在在的基础。省局副巡视员吴瑾冰对培训情况作了总结,并对市县参训人员继续加强学习,进一步做好办公室工作提出了要求。
培训期间,还专门安排了时间,听取了市县地震部门对省地震局办公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办公室
南京市地震局考察组到兰州市地震局调研
防震减灾工作
10月12日,南京市地震局考察组莅临兰州市地震局进行调研并参观了市地震博物馆。当天,考察组对兰州市测震和前兆台网建设与分布、监测和预报工作以及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等进行了调研,特别对市地震局如何开展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等进行了重点交流,表示日后在此项工作中要多向兰州市地震局取经,加强工作交流和信息共享。兰宣
金昌市成立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支队
为进一步做好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金昌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结合、苦练精兵”的原则,金昌市以市公安消防支队整编建制为主体,组建了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支队,并于9月29日下午举行了揭牌启动仪式。新组建的金昌市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支队接受省重大灾害应急救援部队的业务指导和金昌市人民政府、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直接领导,队员由金昌市公安消防支队全体人员和市政府应急专家组成,市地震局为应急专家成员单位。救援支队的职责是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应急救援工作。在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矿山事故、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和恐怖事件、群众遇险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工作。金昌市地震局作为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成员单位,负责《金昌市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管理、演练及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参与指导金昌市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支队紧急开展地震应急救援等工作。
金昌市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支队是继我市金川集团公司成立矿山应急救援队以来,成立的又一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标志着承担金昌市包括地震在内的各种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进一步提升,必将为金昌市的地震等重大灾害提供快速、机动、灵活的应急救援保障。
金昌局
第二篇: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历任领导
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历任领导
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历任领导
中共甘肃省委历任领导
甘肃省委(1949年7月—1954年8月)
书记: 张德生
副书记: 孙作宾
中共甘肃省委第一届(1954年8月—1956年6月)
第一书记: 张仲良
第二书记: 霍维德
第三书记: 李景林
第一副书记: 张自修
第二副书记: 高健君
中共甘肃省委第二届(1956年6月—1960年5月)
第一书记: 张仲良
书记: 霍维德
李景林
高健君
虫自修
中共甘肃省委第三届(1960年5月—1964年8月)
第一书记: 张仲良
汪锋(1961年1月—1964年8月)
常务书记:
裴孟飞(1962年10月—1964年8月)
第二书记:
高健君(1961年1月—1962年12月)
第三书记:
张仲良(1961年1月—1962年12月)
书记处书记 高健君 陈曾固 张鹏图(—1962年12月)何承华(—1962年12月)王秉祥(—1962年12月)王世泰(1960年11月—)
焦善民(1962年12月—1964年8月)李友九(1962年12月—1964年8月)胡继宗(1962年12月—1964年8月)
候补书记: 李正廷 王耀华
中共甘肃省委第四届(1964年8月—1971年2月)
第一书记: 汪锋
胡继宗(代理,1966年11月—1967年1月)
常务书记: 裴孟飞 书记: 高健吾 王世泰 陈曾固 胡继宗 李友九
书记处书记:
马继孔(1965年5月—1966年12月)詹大南
刘昌汉(1966年11月—1967年1月)
中共甘肃省委第五届(1971年2月—1983年12月)
第一书记:
冼恒权(1971年2月—1977年6月)宋平(1977年6月—1981年1月)冯纪新(1981年1月—)
书记:
李子奇(1983年3月—)
王秉祥(1981年7月—1983年3月)李登瀛 赵处琪 杨植霖
年继荣(1978年)禹贵民(1978年)泰彦章(1978年)茅林(1978年)
张忠(1972年7月—1975年8月)宋平(1972年7月)
副书记: 冯纪新 茅林 肖华
李超伯(1971年2月—1979年)肖剑光(1979年)葛士英(1980年6月—)陈熙(1981年7月—)刘冰(1981年12月—)郭洪超(1982年2月—)李子奇(1982年10月—)
中共甘肃省委第六届(1983年12月—1988年1月)
书记: 李子奇
副书记: 陈芝毅
刘冰
贾志杰
中共甘肃省委第七届(1988年1月—1993年12月)
书记:
李子奇(1988年1月—1990年11月)顾金池(1990年11月—1993年9月)阎海旺(1993年9月任命)
副书记: 卢克俭
孙英
张吾乐
杨振杰
贾志杰
常委: 饶凤翥
仲兆隆
石宗源
陆浩
李虎林
纪委书记: 饶凤翥
中共甘肃省第八届委员会(1993年12月—1998年11月)
书记: 阎海旺
孙英(1998年4月---)
副书记 杨振杰
赵志宏(1994年---)李虎林(1994年11月---)张吾乐
常委: 仲兆隆
石宗源(回族)陆浩
梁培祯
杨怀孝(回族)牟本理
赵志宏(1994年---)饶凤翥 郭琨(1996年7月--)(时任组织部长杨利民不是常委)
纪委书记:
饶凤翥(--1996年4月)李虎林
纪委副书记: 朱毓贤 吴泉祖 张瑞堂
中共甘肃省第九届委员会(1998年11月—2002年4月)
书记: 孙英
宋照肃(2001年1月---)
副书记: 陆浩
仲兆隆 常委:: 李虎林
郭琨
杨利民
赵拴龙
张庆黎
马西林
陈学亨
王军
洪毅
牟本理
王安顺
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记: 李虎林
副书记: 黄亦纯(女)田振玺
王润康
中共甘肃省委员会第十届(2002年4月22日-2007年4月28日)
书记: 苏荣
副书记: 陆浩
仲兆隆
韩忠信
马西林
陈学亨
常委: 王军
洪毅
徐守盛
洛桑·灵智多杰(藏族)陈宝生
黄亦纯(女)李统厚
纪委书记: 韩忠信
中共甘肃省委员会第十一届(2007年4月28日---2012.4)
书 记:
陆 浩(-2011.12)王三运(2011.12-)
副书记:
徐守盛(1953.01-2010.5)
刘伟平(2006.11--)鹿心社(2010.8-2011.5)欧阳坚(2011.10-)
常 委: 陈宝生(-2008.06)
蒋文兰(女-2012.3)
励小捷(-2012.4)侯长安(-2010.7)刘巨魁(-2010.1)杨志明(-2008.01)
冯健身(2011.1-2012.4)刘永富(2007.12-)罗笑虎(2007.4)刘立军(-2012.4)姜信治(-2011.1)陆武成(2008.06-2012.4)陈知庶(2010.5-2012.4)吴德刚(2010.12-)石军(211.5-2012.4)泽巴足(2011.5-)连 辑(2011.10-)张晓兰(2012.3-)
中共甘肃省委员会第十二届(2012.4---)
(一)中共甘肃省第十二届委员会
书记:
王三运(2011.12-)
副书记:
刘伟平(2006.11-)欧阳坚(2011.10-)
常委:
刘永富(2007.12-2013.11)罗笑虎(2007.4-)连辑(2011.10-)吴德刚(2010.12-)泽巴足(2011.5-)咸辉(2012.4-)张晓兰(2012.3-)虞海燕(2012.4-)李建华(2012.4-)傅传玉(2012.4-)
(二)甘肃省纪律检查委员会(2012.4-)书记:
张晓兰(2012.3-)
副书记:
杨志宏(2012.4-)王建太(2012.4-)王栋玉(2012.4-)张怀仁(2012.4-)
甘肃省政府历任领导
省长
王世泰(49.07-50.01)(省府主席)邓宝姗(50.01-54.12)(省府主席)邓宝姗(54.12-67.01)冼恒汉(67.05-68.01)(军管会主任)冼恒汉(68.01-77.01)(革委主任)宋平(77.01-79.12)(革委主任)冯纪新(79.12-81.01)李登瀛(81.01-83.04)陈光毅(83.04-86.05)贾志杰(86.05-93.01)阎海旺(93.01-93.09)张吾乐(93.09-94.04)(代)张吾乐(94.04-96.07)孙英(96.07-97.01)(代)孙英(97.01-98.04)宋照肃(98.04-99.01)(代)宋照肃(99.01-01.01)陆浩(01.01-01.01)(代)陆浩(01.01-06.10)徐守盛(06.10-07.01)(代)徐守盛(07.01-2010.5)刘伟平(2010.8代)刘伟平(2013.1-)
副省长
霍维德(1949年08月至1949年10月;1952年11月至1959年12月;1962年07月至1962年12月)马鸿宾(回族)(1949年08月至1960年10月)王世泰(1950年01月至1952年11月;1975年01月至1979年12月)
张德生(1950年01月至1954年06月)
黄正清(藏族)(1954年09月至1964年09月;1979年12月至1983年05月)
孙殿才(1954年09月至1958年05月)陈成义(1954年09月至1957年08月)马青年(回族)(1957年02月至1961年12月)张鹏图(1958年04月至1959年12月)黄罗斌(1958年10月至1962年12月)
李培福(1958年10月至1967年02月;1977年08月至1979年12月)
葛士英(1958年10月至1967年02月;1977年12月至1984年12月)
王孝慈(1959年02月至1959年09月;1961年12月至1967年02月)
王秉祥(1959年12月至1962年12月;1979年01月至1983年05月)
任谦(1961年12月至1964年09月)何成湘(1961年12月至1967年02月)韩练成(1961年12月至1965年06月)
胡继宗(1963年03月至1967年02月;1968年01月至1974年07月)
王国瑞(1963年09月至1967年02月;1968年09月至1977年12月)
杨一木(1963年09月至1965年10月)赵文献(1964年09月至1967年02月)
冯直(1965年10月至1967年02月;1977年12月至1978年04月)
徐国珍(1968年01月至1977年06月)张忠(1968年01月至1975年08月)肖泽民(1968年01月至1976年10月)邱裕民(1968年01月至1977年12月)谢金胜(1968年09月至1977年12月)朱培屏(1968年09月至1977年12月)李宗虎(1968年09月至1977年07月)李荣山(1968年09月至1977年07月)陈建兰(女)(1968年09月至1977年12月)高明芳(女)(1968年09月至1977年12月)年继荣(1968年09月至1977年08月)单秀(女)(1968年09月至1977年12月)皮定均(1970年05月至1973年12月)宋平(1972年07月至1977年06月)李芳远(1975年01月至1979年12月)茅林(1975年01月至1977年12月)秦彦章(1975年01月至1977年012月)禹贵民(回族)(1975年01月至1977年12月)冯纪新(1977年08月至1979年12月)权星垣(1977年08月至1979年12月)李超伯(1977年08月至1977年12月)马继孔(1977年08月至1979年12月)李友九(1977年08月至1978年01月)曹幼民(1977年12月至1979年12月)史毅(女)(1977年12月至1979年12月)陈永林(1977年12月至1979年12月)黎中(1977年12月至1979年12月)高锦纯(1979年01月至1979年12月)肖剑光(1979年03月至1983年05月)陈煦(1979年07月至1979年12月)王治邦(1979年07月至1983年05月)
年得祥(回族)(1979年12月至1986年10月05日逝世)张建纲(1979年12月至1983年05月)许飞清(1979年12月至1983年05月)李屺阳(女)(1979年12月至1983年05月)刘冰(1979年12月至1981年12月)吴俊扬(1980年11月至1982年11月)朱宣人(1981年12月至1984年03月)李子奇(1982年12月至1983年05月)侯宗宾(1983年05月至1986年05月)刘恕(女)(1983年05月至1989年07月)路明(1984年12月至1994年05月)张吾乐(1985年05月至1994年04月)阎海旺(1987年03月至1989年05月)穆永吉(回族)(1988年02月至1993年01月)张学忠(1989年05月至1993年01月)李萍(1989年11月至1993年01月)王金堂(1990年03月至1993年01月)杨怀孝(回族)(1992年03月至1996年02月)陈绮玲(女)(1992年03月至1998年01月)郭琨(1993年01月至2003年01月)崔正华(1993年01月至2003年01月)贠小苏(1994年11月至2004年08月)韩修国(1995年03月至2001年09月)
洛桑?灵智多杰(藏族)(1995年09月至2002年12月)孙英(1996年07月至1997年01月)吴碧莲(女)(1998年01月至2005年01月)李重庵(1998年01月至2003年01月)宋照肃(1998年04月至1999年01月)丁泽生(回族)(1998年12月至2003年01月)杨志明(2001年09月至2007.12)
孙小系(2002年09月至2007年12月20日)罗笑虎(2002年12月至2007年05月)徐守盛(2003年01月至2007年01月)李膺(回族)(2003年01月至2007年01月)冯健身(2004年08月04日-2011.1)陆武成(2005年04月至2008年07月)石军(2006年10月30日至2012.8)泽巴足(藏族)(2007.3-2012.3)咸辉(女,回族)(2007.3-)
刘永富(2007年12月20日-2013,11)郝远(2008.1--)张晓兰(女)(2008.07--2o12.3)刘伟平(2010.8-2013.1)虞海燕(2011.5-2013.1)李建华(2011.5-2013.1)冉万祥(2012.8-2014.3)李荣灿(2013.1-)王玺玉(2013.1-)张广智(2013.1-2014.4)罗笑虎(2014.1-)黄强(2014.1-)夏红民(2014.7-)
第三篇:甘肃省政府举办
甘肃省政府举办“两基”迎国检市县长培训班 刘伟平出席并讲
话
2011-07-29 阅读:
出处: 省政府今天专门举行全省“两基”迎国检市县长培训班。省委副书记、省长、省“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伟平在培训班上强调,要严格落实市县长责任,限期解决问题,力争全省“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检。
刘伟平指出,“两基”国检是对我省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全面检查和考核,能否顺利通过是对我省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评判。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检查组对我省“两基”及迎检工作的“预检”反馈,我省“两基”工作存在五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市县初中阶段学生入学率、辍学率不达标。二是部分县(市、区)教师编制不足,结构性短缺问题比较突出,普遍存在占教师编制但不从事教育工作的现象。三是D级危房消除工作进展缓慢。四是农村学校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和图书严重不足。五是教育经费投入欠账较多。
刘伟平指出,省“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会议已经专题研究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工作措施和办法。但要实施好领导小组提出的工作措施,做好“两基”和迎国检的各项工作,责任主体在县区,关键是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举办此次培训班,主要任务就是落实市县长责任,限期解决问题。
刘伟平强调,各市县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以“两基”迎国检
为契机,结合贯彻国家和省上的《规划纲要》,真正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准确把握义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努力开创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刘伟平强调,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能否落实到位,“两基”工作抓得好不好,实际上反映的是执政观念、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问题。各市县“一把手”务必要高度重视,切实负起“两基”和迎国检的责任。牢固树立“不等、不靠、不松懈”的思想,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把工作落实到基层,对存在的问题要逐项进行分析,对涉及的每一个数据要到户、到人进行核实,对于不实的数字要按照程序进行及时修正。省政府将严格执行“两基”国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制度,对积极进取、工作扎实、成绩显著的市县,给予支持并实行以奖代补;对消极等待、工作不力、进展迟缓的,予以通报批评;对弄虚作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以及因工作不到位影响到全省通过“国检”的,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两基”迎国检工作还要与今年市县换届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哪个市县的“两基”迎国检工作拖了全省的后腿,纪检、组织部门就要和这个市县的负责同志进行约谈,通不过的县区,县区长主动提出辞职。
刘伟平强调,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公共财政对教育发展的保障能力有限。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对于教育的法定投入,必须千方百计予以保证。各市县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投入欠账补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还有D级危房的市县,要把今年“校安工程”的资金主要用在彻底消除这些危房上。各级政府都要严格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的要求,将新增财力着力向教育倾斜。
刘伟平强调,全省上下要协调一致,各部门要齐抓共管,打响“两基”迎国检“百日会战”。要抓紧时间做好“两基”档案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严禁随意更改、弄虚作假。要大力开展迎检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积极参与“两基”迎国检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为迎检奠定坚实基础。
副省长、省“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郝远主持。省政府秘书长李沛文出席。
培训班上,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以及专门邀请的国家督学从不同角度就迎国检工作进行了全面辅导培训。
月25日下午,宕昌县教育局组织召开了宕昌县“两基”迎国检督查安排会,教育局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育局负责人就上午省政府召开的“两基”迎国检市县长培训班视频会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要求全体参会人员要高度重视“两基”迎国检工作,确保宕昌县在今年的“两基”迎国检工作中不托全市的后腿,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教育局负责人就近期工作做了全面部署,详细安排了7月26日的下乡督查“两基”工作。7月26日,宕昌县共分五个组,抽调了教育局干部职工15人,利用一天的时间,以查、看、问、听等方式督查了10个乡镇的近期“两基”迎国检工作。督察组深入学校,从宕两基迎检办(2011)3号文件要求(七大项35小项国检指标)所要准备的汇报材料、校园卫生、功能室使用记录、档案资料(包括普
九、扫盲、各类文件、表册、制度、图片等)、展室布置(截止目前可布展的内容)、展板(两基迎国检开始后现已制作的最新展板)制
作、失辍学儿童摸底情况、劝返工作计划及劝返情况、学校负责人对两基数据的掌握程度、学校简介、最新建档表册的填写等11个方面,深入查看,详细询问,耐心听取,全面指导。督查中发现,各学校普遍存在着以下共性问题,一是“两基”展室布置没有就绪,展板图片陈旧;二是校园环境、功能室卫生较差;三是失辍学学生劝返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四是功能室利用不充分,记录不全;五是各乡镇对“两基”工作不够重视,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六是学校各级保学控辍责任书没有签订,保学控辍力度不够;七是扫盲工作滞后,扫盲档案不齐全,影响资料过少或没有。
通过这次“两基”迎国检工作督查,使“两基”办全面、准确掌握了目前宕昌县“两基”工作的开展情况,为下一步“两基”工作的安排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的促进了宕昌县“两基”迎国检工作。
月26日至27日,以甘肃省政府督学、兰州一中原校长白春永为组长的省“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第二督查组到武威市,对武威市“两基”迎国检工作情况、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特别是7个“一票否决”的重点指标进行督查。武威副市长杨德智出席汇报会。
督查组先后听取了武威市与凉州区“两基”迎国检工作情况汇报,并依据《甘肃省两基迎国检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要求,就教育经费、校舍危房、教学装备、教师结构等相关问题一一向有关部门做了质询。随后,督查组一行到凉州区教育局查阅了相关账目与档案资料,并分组深入到凉州区永昌镇和寨中学、山高小学,丰乐镇中学、丰乐镇明德小学等学校,通过实地察看、翻阅资料、现场提问,召开学校教师代表与家长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和凉州区“两基”迎“国检”工作
进行了详细的督查和指导。
通过听取汇报和实地督查后,督查组认为,武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基”迎“国检”工作,各项工作迅速展开,贯彻落实扎实到位,自检自查认真有序,对存在问题认识明确,取得了初步成效。就做好下一阶段工作,督查组要求,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级“两基”工作标准和相关要求,查漏补缺,进一步摸清、摸实情况,千方百计补齐补足,进一步规范档案资料等基础性工作,加强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宣传力度,为“两基”迎国检工作夯实基础,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过关。
杨德智表示,相关部门要利用此次督查机会,加大整改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查漏补缺,扎实有效地落实各项目标任务。下一步工作中,我市将严格对照“两基”国检的标准要求,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高标准全面推进迎检各项工作;找准问题,强化督查,整改落实,对于不达标的指标,逐一采取措施解决,限期整改,特别是涉及“七个一票否决”的重点指标,将采取硬措施,进行彻底整改;进一步加大对“两基”迎国检工作的舆论宣传,努力营造良好迎检工作氛围;坚定信心,苦干实干,全面实行责任追究制和倒计时工作推进制,全面完成迎国检的各项目标任务。
月24日至26日,省政府“两基”迎国检第五督查组一行来天水市督察指导“两基”迎国检工作。
督查组先后深入天水市财政局、秦州区财政局和秦州区天水镇中心小学、农中、焦李小学、天水镇政府及皂郊中心小学、兴隆学校,通过实地察看、翻阅资料、听取汇报等方式,对“两基”迎国检工作启动
情况以及义务教育普及、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质量、学校安全管理、扫盲等7项重点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近年来,天水市不断加大教育规划、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教育质量提高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快布局调整步伐,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努力实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管理水平、办学质量的基本均衡。2006年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两基”省级验收达标为标志,天水市全面实现了“两基”攻坚目标,进入巩固提高阶段。据统计,天水市现有学校2225所,全市小学入学率2010年为99.94%,初中入学率为104.43%,残疾儿童入学率为85.91%,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8.63%,17周岁达到98.99%。
督查组对天水市“两基”迎国检工作给予肯定。就做好下一阶段工作,督查组要求,要认真梳理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要加强对“两基”迎国检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规范档案资料等基础性工作;要高度重视“两基”成果的巩固提高,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抓好“两基”迎国检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过关。
(第35期)统一思想认识 采取果断措施 扎实推进两基迎国检
各项工作
——省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体成员会议 7月11日,省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听取我省“两基”迎国检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当前“两基”迎国检各项重点工作。省委副书记、省长、省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组长刘伟平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副省长、省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副组长郝远主持会议。省政府秘书长李沛文出席会议。省教育厅厅长、省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白继忠向会议汇报了全省两基迎国检工作进展情况。省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23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及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全体同志参加了会议。
在听取“两基”迎国检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后,刘伟平省长指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两基”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经过多年努力,到去年年底,全省87个县市区都实现了“两基”目标,具备了迎接国家检查验收的条件。这是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当前,我省“两基”迎国检工作已进入最关键的攻坚时期,时间紧,任务重,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市州政府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职责任务,落实工作措施,切实解决“两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确保我省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
刘伟平省长强调,对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的初中阶段入学率偏低、辍学率较高的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实行市州长、县市区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控辍保学工作责任制,确保实现国家规定的普及指标。要对“5·12”地震前后全省中小学校D级危房进行研判区分,并优先安排资金解决2008年“5·12”地震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D级危房。对国检前仍未消除的,要对该地的县市区长进行诫勉谈话。要成立省编办、省人社厅参加的调查组,对全省教师编制情况进行调查,真正摸清教师缺编的情况,提交省编委会研究。对确实缺编的,要通过对现有编制进行合理调整的办法予以解决,对占用教育编制、不从事教育工作的现象,要坚决纠正。以查漏补缺为重点,扎实开展省级抽检工作,切实找准问题,查出漏洞,提高抽检和整改工作的针对性。在省级抽检前,要对参加抽检的人员进行标准化的专门培
训。要将抽检结果反馈市州,督促被查市州开展自查自纠。要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大力宣传认真整改的典型,也要对不积极开展整改工作的市县予以曝光,着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两基”迎国检工作的良好氛围。对目前还没有达到国检要求的县,要举办培训班,对相关县的县长进行培训,明确国检标准及整改要求,督促限期完成迎国检各项工作任务。
针对教育经费投入有关问题,刘伟平省长强调指出,要采取果断措施予以解决。对2004—2007年我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没有达到有关比例要求的市县区,要进入抽查,深入剖析问题根源,结合我省实际,参照兄弟省市区的做法提出解决意见,尽快予以解决;对2008—2010年“三个增长”中第一个增长没有达到法定要求、2008—2010年实收的教育费附加没有足额拨付用于教育及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低于50%的市县区,要督促各地在迎国检前落实到位。
最后,郝远副省长就贯彻落实刘伟平省长的讲话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郝远副省长指出,刘伟平省长已正式向全省发出了“两基”迎国检“百日会战”指令。各地、各部门要把思想、认识、责任、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统一到刘省长的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这次领导小组会达到的共识上来,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重点,全力会战,圆满完成“两基”国检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我省“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
(第34期)迅速行动起来 积极投身百日会战
——省教育厅召开“两基”迎国检“百日会战”动员大会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督导检查组对我省“两基”迎国检工作的督查意见,针对迎检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7月8日,省教育厅召开“两基”迎国检“百日会战”动员大会,对“两基”迎国检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会议由省教育厅副厅长李贵富主持,省教育厅总督学李晶通报了国家督导检查组对我省“两基”和迎国检工作的督查情况,省教育厅厅长白继忠作了动员讲话。厅领导王萍、高永新、蔡建明出席了动员大会,厅机关处级以上干部和厅有关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共计70余人参加了动员大会。
白继忠厅长在讲话中指出,甘肃是最后四个申请国检的省份之一,社会关注程度非常高。甘肃“两基”工作能否顺利通过国检,不仅仅是对甘肃教育、对陇原儿女负责的问题,更是对国家、对世人负责的问题。现在距离正式国检的日期越来越近,满打满算也就一百天,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繁重。从即日起,省教育厅“两基”迎国检“百日会战”正式开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彻底消除“等待、观望、靠边站”的消极懈怠思想,顾大局、识大体,真正把“两基”迎国检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贯彻落实〈甘肃省两基迎国检实施方案〉的意见》和《关于成立两基迎国检工作小组的通知》的要求,切实负起责任,抓好任务落实。
白继忠厅长强调,目前,我省“两基”迎国检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人、财、物”等方面。关于经费投入、部分县区教师缺编等问题,省直有关部门已在拿方案着手进行整改,厅里有关处室要按照分工,对口负责做好各项协调配合工作。但是,作为“两基”迎
国检的牵头单位,省教育厅要率先进入“百日会战”工作状态。要在全力做好完成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指标、消除D级危房、“两基”档案建设、省级督导培训等工作的同时,集中力量解决全省初中学校短缺581万册图书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总体思路是争取图书出版商赠一些,自筹资金买一些,协议欠账赊一些,三位一体捐一些的办法。教育厅要想办法挤出一部分资金予以投入,厅机关和直属单位要把“三位一体”帮扶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积极开展捐赠图书活动。郝远副省长已经明确表示捐100册,我也捐100册。厅机关和直属单位处级干部每人至少要捐10册。所捐图书要全新实用可读,避免束之高阁。
白继忠厅长要求,“从现在起至国检结束,厅干部职工取消休假。各处室、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若要离开兰州,必须向分管领导请假;若要出省,必须向我请假;班子各成员则要事先和我沟通,确保政令畅通,确保工作有人管、有人抓。”
(第32期)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检查组督查我省两基迎国检工作情况
(三)6月30日至7月5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我省“两基”工作和迎国检准备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7月5日,督查组向我省反馈了督查意见。
督查组在充分肯定我省“两基”和迎国检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我省“两基”迎国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费投入还存在缺口。各市州县“三个增长”未完全达到,部分地方未实现“三个增长”;城市、地方教育费附加还未做到足额征收和足额
拨付;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较低,有的县用于教育的比例不足30%。二是办学条件,特别是寄宿制学生生活用房及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全省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只有5点几平方米,而且初中低于小学。初中阶段生均图书10.83册,低于西部省区生均14.57册的平均水平。小学、初中寄宿制学生生均校舍面积、初中理科实验室仪器达标学校及生均仪器设备值等已经达标的指标(除未达标指标)均排在我国西部12个省(区)的末位。三是教师整体编制不足和结构性短缺问题仍较突出。全省25个县市区教师缺编14229人。全省有代课教师15110人,小学代课教师占岗位教师的比例达7.85%,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另外在现有的教师中,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很突出。四是迎接国检的各项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扎实有效推进。甘肃省的迎检启动工作较晚,尽管开了动员会,设立了工作机构,作出了相应工作部署,但解决问题的力度还不够大,迎检准备工作尚需加强。据不完全统计,2004至2008年全国有8个省在迎国检中增拨和补拨教育经费70多个亿。西藏自治区在迎国检工作中增拨或补拨教育经费2.7亿元。
针对以上问题,国家督导办何秀超主任和督查组提出了以下工作意见和建议。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摸清底数。甘肃省距离接受国检只有很短的时间,全省上下有必要进行再动员,要进一步振奋各级干部的斗志,提高对“两基”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摸清底数,明确责任。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市、县、乡政府对所有中小学校,应尽快全面开展拉网式排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查清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二要采取果断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查出的问题绝不能采取回避 的态度。要进行全方位梳理,对影响验收达标的问题,如法定经费投入的缺口等,必须在验收前予以解决;凡是在近期可以筹措资金解决的问题,如课桌凳、图书、仪器、文体器材等配置,校园的整修美化等,应当尽快予以解决;凡短期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教师短缺,校舍不足等,要制定计划,分步解决。总之,由于甘肃省启动迎国检较晚,积累的问题也较多,所以必须要以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姿态做好工作。三要加大督查力度,落实工作责任。要根据存在的问题,层层实行限期解决的目标责任制。要做好省、市、县、乡、校层层受检的全面准备。一校不合格,一乡就不合格;一乡不合格,一县就不合格;一县不合格,全省就不合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制定倒计时工作计划,科学安排,把握进程。要实行考核奖惩制度,在“国检”结束后兑现奖惩。要统筹各级党政机关、部门的力量,开展综合督查和专项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各司其职予以解决。四要抓好迎检的基础性工作。要抓好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这些年来我们为“两基”工作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让迎检的氛围更浓;抓好培训,使每个人都清楚“两基”国检的内容、标准和要求;抓好档案建设,做到齐全、准确、规范;抓好校园的整修,以整洁、文明的校园环境迎接国检。
(第33期)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检查组督查我省两基迎国检工作简报
(四)6月30日至7月5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我省“两基”工作和迎国检准备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7月5日,督查组向我省反馈了督查意见,郝远副省长就贯彻落实督查组的反馈意见作了讲话。
郝远副省长指出,省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组长刘伟平省长将于7月中旬主持召开全省“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会,全面听取我省
“两基”迎国检工作进展情况,特别是贯彻落实督查组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集中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和困难,确保全省“两基”迎国检工作顺利进行。省“两基”迎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经费保障、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督导培训、监察审计、宣传报道六个整改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省财政厅、发改委、编办、教育厅、监察厅和省委宣传部负责,升华和发展“双线四级”责任制,确保整改工作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郝远副省长强调,各市州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即日起进入“百日会战”状态。针对影响“两基”迎国检的经费投入、条件保障、教师队伍等“人、财、物”核心指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抓紧摸清底数,制定整改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解决办法,拿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尽快予以解决,对此,省政府将挂牌督办。各级政府要在立足本级的基础上切实解决问题,不等不靠;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提高效率、形成合力,抓紧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和意见。
郝远副省长要求,省级督查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省政府教育督导团要组织督学,按照标准逐条全面排查。省监察审计部门要尽快开展专项督查,切实解决基层迎国检工作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推进各地迎国检工作短期内有明显进展。督导检查工作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措施。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地方和相关责任人,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因重视不够、无所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格问责,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两基”迎国检的宣传力度,对国检的目标、内容、要求、意义等进行全面宣传,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宣传报道。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态势,着力营造“两基”迎国检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贯彻落实郝远副省长“寻找差距、突出重点、加大投入、补齐短板、深入基层、落实责任确保两基迎国检顺利通过”的重要批示精神,7月28日至29日,以市教育局副局长伏平为组长,市教育局项目办主任马少敏、体艺科科长陈光平、市审计局行财科科长谢旭霞、市政府督学、市教育督导室副科长汪邃世为成员的督查组一行,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子洲,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令守义,副县长丁晓来及教育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赴武山就“两基”迎国检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
督查组听取了武山县“两基”迎国检工作情况汇报,查阅了县级“两基”档案资料,分两组深入到洛门、滩歌、四门、温泉等乡(镇),通过实地察看、翻阅资料、现场提问等形式,对学区(校)的“两基”迎“国检”工作进行了详细的督查和指导。
通过听取汇报和实地督查后,督查组认为,武山县委、县政府对“两基”迎国检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签订了目标责任书,靠实了工作责任,能够积极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能够狠抓控辍保学工作,能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成绩显著,亮点突出,工作组对武山县前段所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就做好下段工作,督查组提出了五项建议。
一要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一是要充分认识到迎接“两基”国检的重要性。二是要落实相关部门工作责任。三是要把迎国检作为推动武山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来抓。四是要举全县之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顺利通过国检。
二要着力解决好硬件建设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千方百计解决学校危房问题。二是要尽最大努力,按标准配齐图书、仪
器等。三是要竭尽全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四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对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变成长效工作机制。五是要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
三要着重解决好软件建设问题。要进一步做好“两基”档案的规范性建设,力争做到所有软件指标零距离衔接,无缝对接。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四要认真解决好教师队伍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核定教师编制,着力解决队伍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
五要努力解决好工作方法问题。各相关部门一定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责,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科学谋划,精心指导,认真履职,通力合作,着力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赵子洲、丁晓来表示,武山县将按照督查组提出的五项建议,努力做到“三个再”。即认识上再提高,工作上再细化,投入上再加大,确保“两基”迎国检工作顺利过关。
第四篇:甘肃省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及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及2010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紧紧抓住难得历史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同2005年相比,预计生产总值总量翻了一番多,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7倍,年均增长31.0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倍,年均增长16.51%;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74倍,年均增长22.3%;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93倍,年均增长2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6倍,年均增长23.4%;财政支出增长2.41倍,年均增长2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1.5%和67.1%,年均分别增长10.06%和10.81%。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省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5.9∶43.4∶40.7调整为2010年的14∶48.7∶37.3。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62%;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完成重点节能减排工程461项,实现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05%。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99%。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38%。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新增公路通车里程7.35万公里,高等级公路达到81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46公里,67个县通二级以上公路,95%的乡镇通油路,建制村全部通公路。现有铁路主干线完成电气化改造和复线建设,敦煌铁路建成通车。兰渝、西平、天平、兰新第二双线等铁路开工建设。嘉峪关机场完成改扩建,中川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庆阳机场扩建工程和金昌、张掖、夏河机场开工建设。建成国内首条75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引洮供水一期工程进展顺利,盐环定扬黄续建甘肃专用工程主管线贯通。完成13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四期”等重大生态项目进展顺利。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建成一大批城市供水、供热、道路、垃圾污水处理和燃气等基础设施项目。新建农村户用沼气73万户,解决61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1%。
——农业和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五年财政投资630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55.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新修梯田491万亩。实施“四个1000万亩工程”和促农增收“六大行动”,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26.99亿元。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比2005年增加121.41万吨。马铃薯、中药材、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736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4%。农民工技能培训累计259.78万人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151.8万人次。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008个,减少贫困人口241万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个。建立酒泉风电装备、天水装备制造、航天蔬菜育种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启动实施新材料技术、特色中药现代化等10个重大专项和一批科技创新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32项,专利授权量达到5895件,省级科技成果达到416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34.7亿元。研制出4500吨大型快速锻造液压机组等一批高端机械装备,填补了国内制造业空白。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三叠系油藏稳产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核循环等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正逐步或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省级财政五年累计安排153亿元,为民办成62件实事。新增城镇就业123.5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4.2万人。连续五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由2005年的733元提高到2010年的1400多元。同全国相比,提前一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提前一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提前一年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村干部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34个县557万人。完成保障性住房8.29万套,对38.22万户、111.16万人次发放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改造农村危旧房41.3万户。全面完成“两基”攻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42.77%提高到7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5%提高到22%。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基本实现,建成农家书屋1.3万个。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综合覆盖率达到95%。文化艺术、新闻出版领域一批优秀作品在全国获奖,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五年控制在7‰以内。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投入资金41.56亿元,完成48户困难企业政策性破产,妥善安置职工9.59万人。进入我省发展的中央企业达76家,一批骨干企业与央企实现战略重组。75%以上的省属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到2010年底,省政府国资委监管企业的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比2005年增长1.73倍和2.96倍。农垦、粮食、商贸、交通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扩大到41个县。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累计减少1738项,事业单位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进行。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6%,国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60%,全省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6.69亿美元。
——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各类应急预案不断完善,救援队伍得到加强,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成功化解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有效组织“5·12”汶川特大地震和“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地震灾区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和重建任务全面完成,深圳援建的24个项目全部竣工,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加快。对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事项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严格依法履行职能。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公民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基层民主不断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严格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清理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审计、监察监督得到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力度加大。扎实推进平安建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们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聚精会神促发展,全力以赴抓落实,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完成生产总值4100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80亿元,增长3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0亿元,增长18%;大口径财政收入745亿元,增长23.39%;地方财政收入353.6亿元,增长23.37%;财政支出1466.7亿元,增长2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62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增长11%。一年来,主要做了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扶持政策。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进一步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制定出台了贯彻意见和实施方案。加强同国家部委的衔接沟通,已同中央16个部委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已有30个部委下发支持甘肃发展的实施意见,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或部委“十二五”规划盘子。
二是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44.9亿元,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年初确定的48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超额完成投资计划。
三是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启动兰州秦王川新区建设,兰州铁路枢纽工程、兰州市区至中川机场高速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推进酒嘉一体化建设。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引进风光电装备制造企业35家,年生产成套风电设备能力达到2000套30万千瓦。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各地发展定位不断明晰,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技术改造,鼓励工业园区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功能。预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50亿元,增长16%;实现利润总额210亿元,增长35%。加快服务业发展,物流、旅游、文化等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五是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万亩,发展工程节水33万亩,新修梯田161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48万亩、高效节水技术226万亩、脱毒种薯种植41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958.3万吨。输转城乡劳动力516.89万人,创劳务收入468亿元。加大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力度,预计全年减贫40万人。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稳步推进。
六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5.5亿元支持创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9.3万人。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年2448元和850元,城乡低保人口分别达到86.9万人和318.3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第一批10个试点县参保率达到95.45%,第二批15个试点县参保率达到74%,9个藏区县参保率达到91%。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23.8%。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166万平方米。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补助标准达到15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贴标准由80元提高到120元,参合率达到95.7%。对13.47万户、38.82万人发放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0万户。从11月起,为425.7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物价补贴2.77亿元。承诺为民办的14件23项实事全部兑现。
七是全力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迅速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全力抢救生命,紧急转移安置群众,及时救治伤病员,有效处置堰塞湖险情,抓紧开展河道清淤疏通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统筹安排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陇南、天水等地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做到了受灾群众有衣穿、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各类学校均按期开学,抢险救灾工作取得重大胜利。目前,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启动,舟曲城区重建详细规划全面完成并批准实施,城乡居民住房加固维修基本完成,永久性供水、白龙江河道整治等工程进展顺利。
八是稳步推进改革开放。省属3户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进程加快,省级国有商贸企业改制稳步推进,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支持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水、金昌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法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勘界确权面积达到8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3.3亿美元,增长89%。成功举办第十六届兰洽会,签约合同总额1309.4亿元。引进资金实际到位808亿元,增长72.6%。对外直接投资9988万美元,增长130%。上海世博会等参展工作取得成效。
各位代表!
过去的五年,是甘肃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是产业发展和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支持的结果,是省委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监督的结果。“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不仅进一步坚定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也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中央驻甘各单位,向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甘肃发展、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海内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
总结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要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根本要求,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实际的发展之路;必须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打牢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省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必须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营造人民群众心情舒畅、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必须坚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作为重要保证,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整体推进,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还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夯实农业基础的任务依然艰巨。三是城乡发展差距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四是投资主体单一,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五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部分干部作风不实,依法行政的能力有待提高,优化发展环境的任务依然艰巨。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物价、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发扬成绩,改进工作,知难而进,奋力拼博,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努力把政府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关于《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省政府制定了《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下面,我就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在省委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省政协大力支持下进行的。2009年初,省政府就组织有关部门、市州、科研机构和省内外专家,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10个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省人大、省政协也就“十二五”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展开专题调研,为编制《纲要(草案)》提供了基础。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后,省政府根据省委《建议》精神,在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起草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并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部分省人大常委、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委员和各界人士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是发扬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是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过程。在《纲要(草案)》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贯彻中央精神和甘肃实际结合起来,力求把国家扶持政策转化为具体项目和措施;始终坚持把发展思路的连续性和创新性结合起来,力求细化和拓展贯彻省委提出的总体工作思路、区域发展战略的举措和办法;始终坚持把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结合起来,力求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结合起来,力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贯穿到“十二五”发展的全过程。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纲要(草案)》围绕省委《建议》提出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要求,按照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生态文明省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着眼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于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物质基础,着眼于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确定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5%,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增52.5万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增60万套,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控制指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实现这些目标是完全可能的。从发展阶段看,目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2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35.1%,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从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宏观走势看,未来五年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尤其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我省的现实基础、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看,经过“十一五”的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区位、资源、科技等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特别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日益强烈。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把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为12%以上,主要考虑到,要如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有更快的发展速度来支撑;否则,就会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格局中拉大差距。把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作为主要预期目标,主要考虑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和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逐步缩小与全国和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这样安排既体现了跨越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各地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切实做到好中求快、快中保好。
(三)“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纲要(草案)》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实现跨越式发展,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保障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事业发展。既对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又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纲要(草案)》着眼于解决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这一突出问题,对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建设布局作了安排部署,规划了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平台、生态安全、陇东国家大型能源基地、兰州战略性石化基地、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医药和生物产业基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基地、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等“十大战略工程”,总投资预计超过1万亿元。落实好“十大战略工程”,对优化我省经济结构,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继续夯实发展基础。《纲要(草案)》把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着眼于提高保障能力,规划了一批交通、电力、水利、管道、市政以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使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000公里以上、实现市州全部通铁路,公路总里程可达到13万公里,市州所在地与兰州实现高速连接,县城与市州所在地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接,有力地提升交通枢纽的地位,而且可以使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其中风电装机17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发电装机100万千瓦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同时还力求在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构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纲要(草案)》把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明确提出要优化农业布局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财政投入要更多地向“三农”倾斜,公共服务要更大范围地覆盖农村,全社会都要大力支持农村发展。
四是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纲要(草案)》强调,要继续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明确把研发投入作为约束性指标,并提出实施10大科技专项。同时,对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以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良性互促的机制。
五是深化改革开放。《纲要(草案)》提出,要继续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战略性重组;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积极开展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同时,强调要抓住全球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调整的机遇,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打造面向中亚、西亚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纲要(草案)》强调,以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坚持民生优先,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安居保障、教育助学、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扶贫、便民服务网点、社会平安等“十大惠民工程”。经过五年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现新的跨越,使全省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2011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发展改革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认真落实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改善生存发展条件,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确保“十二五”开局之年稳健起步、打好基础。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扩大投资规模,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加快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建成西峰至长庆桥至凤翔路口、永登至古浪、天水过境段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临洮至渭源、兰州南绕城、天水至成县、临夏至合作高速公路,加快瓜州至星星峡、武都至罐子沟、营盘水至双塔、西峰至雷家角、成县至武都、金昌至武威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兰州至永靖沿黄河快速通道。抓好通县二级公路续建,开工建设临洮至康乐至和政、肃北至阿克塞、西峰至镇原等二级公路。开工建设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兰州西客站、银川至兰州段铁路扩能工程,确保兰渝、西平、天平、兰新第二双线、兰州市区至中川机场、兰州铁路枢纽工程等铁路项目完成计划投资。完成金昌机场、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建设任务,加快夏河机场建设和庆阳、中川机场二期扩建,力争开工建设陇南成州机场和敦煌机场扩建工程。
推进生态环境和防灾体系建设。抓紧启动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与生态恢复、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推进石羊河、黑河、党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继续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陇南山地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加快引洮供水一期、盐环定扬黄续建甘肃专用工程建设进度,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五期”等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重点地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
强化能源基础产业建设。抓好黄河河口水电站、酒泉热电厂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大唐803电厂上大压小、兰州二热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抓好民勤红沙岗2号井、正宁核桃峪煤矿、环县刘园子煤矿、灵台邵寨煤矿建设,实施窑街煤电升级改造、华亭煤业四个产业升级改造项目,新建宁县新庄、崇信赤城、环县甜水堡南和毛家川等矿井。争取建成兰州原油储备基地,建设一批城市天然气管网。加快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转化。
抓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重点开展渭源至武都、平凉至天水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抓好天水机场迁建、平凉机场新建的前期论证。加快敦煌至格尔木、兰州至临夏至合作、西安至银川铁路甘肃段、宝中线增建二线、天平铁路南延线前期工作。积极做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两江一水”生态综合治理、大夏河等河流水源涵养保护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及早开工建设引洮济合、引洮入潭、靖远双永、会宁北部等重点水源工程。加快推动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
(二)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突出发展重点,加强分类指导,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支持兰白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加强兰白一体化空间布局规划研究,编制完成兰白核心经济区发展规划,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改造力度,完善城际交通网络,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带动能力。以建设兰州秦王川新区为突破口,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循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会展和科技文化、医药保健等服务业,构建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河西和陇东两大能源基地建设。强化产业、技术、人才支撑,加速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争取启动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基地建设,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00兆瓦,整体推进风电、光电、调峰电源、现代高载能产业、新型储能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支持国家核燃料产业基地建设。加大陇东能源资源勘查力度,深度开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支持长庆油田陇东油区实施千万吨产能建设规划,扩大石化加工能力,促进原油就地加工转化。建设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和坑口电站,实行煤电联营,延伸煤炭产业链,科学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着力建设陇东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
实施区域组团联动发展。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优势互补和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天水机械电子电工设备制造、平凉电子真空制造和陇南黄金铅锌生产基地,推动陇东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建设,加快酒嘉、金武一体化进程;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落实支持藏区发展政策,推进甘南、临夏、定西、陇南等地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构建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重点建制镇为基础,城乡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鲜明的经济强县。努力争取国家出台《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综合发展指导意见》。
(三)抓好“三农”工作,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各类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入实施“四个1000万亩”工程,加快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大规模开展粮油高产创建和畜牧养殖、园艺标准园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力争粮食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工程与科技发展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继续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扶持发展特色农业和非农产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附加值。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开展以“两后生”为重点的农民技能培训,大力扶持农民创业就业,培育劳务品牌,劳务输转500万人次,创劳务收入450亿元以上。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和特困片带扶贫攻坚力度,加强农村低保和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实现40万人脱贫的目标。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危旧房改造、饮水安全、户用沼气、公路网络、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实施2000公里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和农牧区节水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大中小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加大中小河流治理,抓好小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新修梯田15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以上。搞好农村清洁工程,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公益性债务。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有序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稳步开展国有林场和林区改革试点。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坚决制止乱采乱挖。择优扶持发展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乡镇和区域性农业服务机构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供销社改革。加快培育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四)坚持以工业为主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施工业跨越发展“六大行动计划”,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工业强省步伐。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支持兰州石化扩大炼油和乙烯生产能力,重点发展乙烯中下游产品精深加工。扩大有色冶金的冶炼和压延加工,加快发展稀土功能材料、有色金属盐类产品、高纯金属和贵金属材料产品及无机化工、新型建筑材料。
建立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的非金属矿开采及深加工基地,开发系列产品,形成规模经济。推进装备制造企业联合重组,加大技术创新和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发展风电机组、电工电器、机床钻机、石化设备、汽车制造、矿山设备、节水设备、制药和医疗设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及制造服务业。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扶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航天等产业。大力发展陇药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中成药、藏药和生物制药,推进国家新药和中药保护品种产业化。扶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精深加工,扩大规模,创立品牌,建设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继续建设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培育16条产业链,实施72大类重点支撑项目,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继续推进石化、有色、冶金、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清洁生产,支持和鼓励企业提升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国家级开发区和各类园区建设,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措施,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改进政府服务,规范市场准入,减少前置条件,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发展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支持,启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建立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区位优势,发展通道经济,推进兰州商贸物流中心、天水现代物流园和武威煤炭集疏运中心建设。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面向新疆、西藏乃至中亚、西亚,建设物资集散、冷链、保税、加工等多功能配套的物流园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工程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建立大宗农产品调控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重点抓好连锁经营,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努力做大做强旅游业。突出文化品位,丰富旅游内涵,进一步提升“精品丝路、多彩甘肃”整体旅游形象。加大旅游投入,加快重点景区景点开发和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培育一批年接待游客过百万人次的景区。加快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组建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公司。深度开发旅游市场,加大宣传和促销力度,推进诚信旅游建设,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等产业的融合。旅游接待人数力争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280亿元,增幅均达20%以上。
积极发展民生服务业。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政策扶持和规范管理相结合、促进就业和维护权益相结合,重点发展家政、社区、物业、养老服务和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服务业。以社区为重点,推进公益性家庭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大财税等政策扶持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业。高度重视金融对跨越式发展的支撑作用,支持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发展地方各类金融机构,敦煌银行挂牌开业,支持兰州银行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拓展业务空间。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探索规范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培育各类投融资主体,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资本市场融资能力,推动企业上市和优势产业资产证券化。完善政府金融工作协调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大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扶持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抓好重点领域、行业和企业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引导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努力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力争在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加快高新技术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创业扶持计划,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科普工作,建设甘肃科技馆。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统筹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结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资源整合和集团化办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完善资助政策,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加快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实施重大教育改革和发展项目。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投资优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重大人才工程。设立人才发展基金,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开发模式,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培养集聚人才。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以建设文化大省为目标,整合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继续实施文化建设“六大工程”,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西新工程”、无线覆盖、农村电影放映、基层图书发行网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继续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文化艺术院团转企改制,扶持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培育建设省级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挖掘特色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确保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紧迫的切身利益问题为重点,继续加大公共财政用于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支出力度,加快实施“十大惠民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大力扶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以上。加强劳动争议调处,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参保范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城镇非从业人员养老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各类救助制度,建立社会救助和城乡低保与物价指数联动机制,及时解决城乡居民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着力增加廉租房和公租房的供给。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加快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专业培训。推进国家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逐步实现基本药品零差价销售。健全大病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规范现行各类补充性医疗保险办法。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婚检率和住院分娩率。继续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地方病、职业病防治,提高公共卫生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统筹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及其他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施出生缺陷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切实保护好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继续做好新闻出版、社会科学、外事、侨务、统计、文史、参事、气象、地震、测绘、档案、地方志等各项工作。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人民防空工作,提升双拥共建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性,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完善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整合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风险。开展“六五”普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快依法治省进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强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对中标的基本药物品种进行监督抽验,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清理整顿矿产资源乱采乱挖现象。完善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机制,指导和督促各地落实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增加有效供给,加强价格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切实抓好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按照建设“让灾区人民满意,让全国人民放心”的新舟曲的目标要求,把灾后重建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实施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抓好城乡受灾居民住房、城镇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白龙江和沟道整治、灾害治理、产业重建、生态环境等重建项目,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舟曲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认真落实“十大惠民工程”。今年为民办好27件实事:(1)实施城乡居民职业技能培训22万人;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1万名。(2)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提高10%;农村低保标准由850元提高到1096元。(3)完成20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完成2.5万户城市和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建设2万套廉租住房;对10万户城市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改造15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建设80个乡镇幼儿园。(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均由120元提高到20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水平由15元提高到25元;改扩建11个县医院;新建1170个村卫生室。(6)建设1930个农家书屋;新建100个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为6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基本设备。(7)解决1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新增10万户农村沼气用户。(8)实施16个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在5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9)新建和改造农村连锁超市2000个;建设基层邮政所150个。(10)建设农资放心店100个;建设食品安全示范店1000户;在全省公路安装2000套智能监控设备;在500个乡镇(街道)安装视频监控系统。
(八)加快改革攻坚步伐,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深化改革方面,加快国有企业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改革,推进企业产权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高管薪酬制度。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抓好商贸、建筑、农牧、交通、旅游等领域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配制度,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资源价格、审批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和整顿,促进土地和矿产资源依法有序、可持续开发利用。建立科学的水权管理制度,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继续推进公共服务领域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在扩大开放方面,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扩大紧缺资源、先进技术及关键设备进口,建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促进文化产品出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扩大利用域外资本规模。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资金到位率。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扶持发展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国内外服务外包业务。支持骨干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资源开发。争取国际多双边援助项目资金,扩大多双边经贸合作领域。争取在兰州、嘉峪关、天水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办好第十七届兰洽会。
各位代表!
全面完成今年和“十二五”期间的各项任务,对各级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着力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型、服务型、效能型和廉洁型政府。
着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质量和效率。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制度,使各项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加强对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言出必行、令行禁止。加大效能监察力度,强化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切实改进行政执法工作,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坚持把勤政廉洁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领导干部、政府机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切实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着力提高服务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坚持把规划作为发展的依据,不断完善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全力以赴抓好落实,确保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坚持把项目作为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项目生成机制,抓好各类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抓项目的工作局面。坚持把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坚持把转变作风作为提高工作效能的着力点,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精简会议和文件,简化办事程序,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下决心解决推诿扯皮、无所作为等突出问题,树立勤政、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
着力提高为民办事的质量和效率。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从实际出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和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实事,切实解决基层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便民措施,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切实为群众、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其位、谋其政、成其事,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群众检验的业绩。
各位代表!“十二五”规划描绘出我省跨越式发展的新蓝图,目标任务催人奋进。展望“十二五”发展,我们充满信心,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奋发图强,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22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我省计生工作促进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精神的会议纪要
2011年11月7日,为了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我省计生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会议精神,我街道在办事处3楼会议室召开了专题会议,会议由党工委书记陈永敢主持,街道办事处全体干部职工、居委干部及相关单位负责任人参加,陈永敢书记就如何更好地开展省决定作了重要讲话及相关的部署:
一、充分认识集中宣传省《决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省《决定》是我省“十二五”期间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深入学习贯彻省《决定》,是我街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任务。省《决定》的出台,是我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全面做好人口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我街道各单位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副书记**同志在10月8日全省贯彻落实省《决定》电视电话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扎扎实实抓好省《决定》的宣传学习、贯彻落实。各单位部门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进一步凝聚全街道上下对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共识,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
二、采取多种形式,努力营造宣传省《决定》的浓厚氛围
为了确保集中宣传省《决定》的活动取得实效,我街道各单
位部门要按照省编写的《决定》宣传提纲要求,统一口径,把握
导向,统一时间,集中宣传。重点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
宣传重点内容,使广大群众了解《决定》的会议精神,提高执行
基本国策的自觉性。二是按照不同人群的特点和要求,因人施教。
特别是适龄青年男女、参加“双查”对象夫妇,充分利用不同的工作契机和场合,宣传省《决定》的会议精神。三是突出宣传形
式的创新。以街道、居委会婚育学校和学校为阵地,开展多层次
宣传活动,对学员宣传省《决定》。居委一级可以将省《决定》的相关会议精神插入村委班子会议当中;街道计生办则可通过派
发宣传单张、举办宣传咨询活动、宣传横额等多种形式进行集中
宣传;相关单位部门通过开辟宣传栏、墙报、张贴宣传单张等形
式进行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集中宣传省《决定》的活动取得实效
我街道的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应结合我街道的实际情况,制定宣传省《决定》的活动方案,并抓好具体
部署及落实,发动我街道的宣传、文化、妇联、团委等部门和单
位积极参与,共同做好省《决定》的宣传和学习。各居委会要结
合实际,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
动。要充分利用宣传手册、标语口号、街头宣传活动等各种形式
开展宣传。希望各单位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使集中宣传活
动迅速形成热潮,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为了确保宣传活动
有效地开展,计生办的工作人员要做好相关的跟踪监督工作,成立检查组,不定时到各单位部门进行督促检查。请各单位部门将
集中宣传活动的情况于12月5日前报广利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
办公室(邮箱:guanglijs@126.com),活动后我街道将对各单位
部门开展活动的相关情况予以通报。
鼎湖区广利街道办事处广利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
二0一一年十一月十日
主题词:人口计划生育决定宣传通知报:鼎湖区计生局,广利街道党政办、各居委会及相关单位广利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2011年11月10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