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捐赠会计与所得税处理的思索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捐赠会计与所得税处理的思索
例子:某公司2011年通过政府部门向贫困地区捐赠一批自产食品,符合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条件,该批食品的公允价值是100万元,生产成本是30万元,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增值税率为17%(不考虑其他附加税),该企业的年度利润总额为1000万元,假定无其他所得税纳税调整事项。
第一种做法: 企业会计做账为: 借:营业外支出 47万元 贷:库存商品 30万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万元
这样做账时,1.所得税汇算时将会调增100万元视同销售收入,调减30万视同销售成本;2.用47万元的捐赠支出与120万(1000*12%)的捐赠扣除限额比较,可以全额扣除。所以应纳税所得额整体调减70万。
第二种做法:
因为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会计上是否视同销售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实务操作中,企业会计往往也确认了收入,如做账:
借:营业外支出117万元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万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30万元
贷:库存商品30万元
这样做账时,1.视同销售已经作了账务处理,相关视同销售的毛利70万已经计入损益,满足了所得税法要求;2.用117万的捐赠支出与120万(1000*12%)的捐赠扣除限额比较,可以全额扣除。所得税不需要做纳税处理。
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对对企业的1000万元的利润没有影响,但是对所得税的纳税调整却有影响。如果这样的话,很多企业捐赠非货币性资产时都应采取第二种做账方式了。
我的理解是: 1.视同销售方面
如果将第二种做法的分录中的损益科目进行重新组合,再对比第一种做法分录后发现:贷方增加了视同销售的毛利70万,同时借方增加了营业外支出70万,借贷相抵,所以会计上作视同销售处理时对利润及应纳税所得额没有影响。仅仅是增加视同销售毛利的同时,增加了营业外支出。
但如果会计上不作收入而用所得税视同销售调整时,将会直接调增视同销售收入100万,调减视同销售成本30万。相对应的70万毛利无对方科目,无落脚点,感觉有点冤。2.捐赠调整方面
由于本例的情况特殊,无论会计确认47万的捐赠支出还是117万的捐赠支出,均在120万的捐赠扣除限额内。但如果将调减更改,如:会计利润为200万或500万,那么相应的捐赠扣除限额分别为24万和60万,再结合上述两种视同销售的处理方式,将会有很多种调整结果出来。
第二篇: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新旧所得税政策的比较与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新旧所得税政策的比较与分析
作者:邓洪勇 张志臣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4期
[摘 要]文章通过实例试对两个所得税政策进行对比,以引起企业办税人员和税务人员的注意,正确对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作出所得税处理。
[关键词]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应纳税所得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第三篇:企业对外捐赠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企业对外捐赠资产的会计处理
企业在将自产、委托加工的产成品,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 14号——收入》指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二)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三)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四)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五)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以实物捐赠由于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五个条件,而且以实物捐赠并非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不是企业的经营常态,而是与企业经营活动无关的支出,所以会计上不能做收入处理,而应该按成本转账。
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产成品和外购的商品、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有价证券等用于捐赠,应将捐赠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应交纳的流转税等相关税费,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按捐出产品的账面价值及涉及的应交增值税、消费税等相关税费(不含所得税),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按捐出产品账面价值余额,贷记“产成品”等科目。企业将外购的商品、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有价证券等用于捐赠时,应按捐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及涉及的应交增值税、消费税等相关税费(不含所得税),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按捐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余额,贷记“原材料”、“库存商品”、“无形资产”等科目,按捐出资产涉及的应交增值税、消费税等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金”等科目。涉及捐出固定资产的,应首先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对捐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的清理费用及应交纳的相关税费等进行核算,再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余额转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企业对捐出资产已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在捐出资产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也就是说,企业的会计处理上,对捐赠的实物,不论是自产还是外购的,均不作为销售处理。
(二)企业对外捐赠资产的企业所得税处理
对企业不论是以自制的资产对外捐赠,还是以外购的资产对外捐赠,在企业所得税上,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企业所得税上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但对视同销售的价格确认上,自制的资产与外购的资产有所区别。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文规定: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即为公允价值。在捐赠支出上,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文规定:“捐赠资产的价值,按以下原则确认:
(一)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算;
(二)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应当以其公允价值计算。捐赠方在向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捐赠时,应当提供注明捐赠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的证明。”。由此可见,捐赠支出的价格确认与自产货物的价格确认是一致的,也是应当根据所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捐赠支出。而在会计上的捐赠支出根据其帐面价值及发生的相关税费作为捐赠支出,与税法的规定存在明显差异,需要作相应的纳税调整处理。
举例说明: 2008年,某企业将自产产品2000件(成本单价200元,单位售价250元)通过减灾委员会向地震灾区捐赠。当利润总额为500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25%,增值税税率17%。对外捐赠时的会计处理为:
借:营业外支出 485000元 贷:库存商品400000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000元。
而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首先应当调整视同销售的应纳税所得额。对视同销售的纳税调整额为 : 2000(250-200)= 100000.00元;其次,对捐赠支出的纳税调整。税法允许在税前扣除的捐赠支出=500×12%=600000.00元,实际捐赠支出为产品的公允价即250×2000=500000.00元,因此允许扣除的捐赠支出为500000.00元,。除了会计帐面反映的捐赠支出485000.00元可以税前扣除外,对其差额部分即15000.00元(500000-485000)仍可以作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处理。
对企业外购的资产用于捐赠,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文规定:属于外购资产对外捐赠视同销售,其资产价格的确认可以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也就是说,不增大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举例说明:A公司将外购的不动产(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200000元,已经提取折旧100000元,提取减值准备20000元)通过县政府捐赠给福利院,目前该不动产的市场实际价值为150000元。当捐赠业务的利润总额为500万元。对外捐赠时的账务处理:
1、固定资产投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000 累计折旧 100000 贷:固定资产 200000 2、发生清理费用及应缴税金:
借:固定资产清理 9500 贷:应交税费 7500 银行存款2000
3、结转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20000
4、对外捐赠支出:
借:营业外支出 895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89500 会计处理的整个过程对利润的影响为:89500元。但税务处理上,因为对企业外购的资产用于捐赠的,其价格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所以,其视同销售对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处理结果一致,不存在纳税调整。但在捐赠支出的确认上,企业所得税上是可以按照该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确定。允许扣除的捐赠支出为:500×12%=600000.00元,实际公允价值的捐赠支出为:150000.00元,对会计帐面反应的捐赠支出89500元可以扣除外,对其差额部分即60500.00元(150000-89500)部分仍可以作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处理。
第四篇:非货币性资产经典案例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典型案例解析
【典型案例1·单项选择题】2008年5月甲公司以一批库存商品换入乙公司一幢房产,该批库存商品的账面余额为200万元,已提跌价准备80万元,公允价值为250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消费税税率为5%。乙公司房产的原价为400万元,已提折旧160万元,公允价值230万元,适用营业税税率为5%,该交易使得甲乙双方未来现金流量与交易前产生明显不同,而且甲、乙双方均保持换入资产的原使用状态。经双方协议,由甲公司收取乙公司补价40万元。则甲公司换入房产及乙公司换入库存商品的入账价值分别是()万元。
A.252.5,227.5
B.250,225
C.250,230
D.225,227.5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①甲公司换入房产的入账成本=250+250×17%-40=252.5(万元);
②乙公司换入库存商品的入账成本=230+40-250×17%=227.5(万元)。
借:固定资产 252.5 银行存款 4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5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2.5 借:主营业务成本 120
存货跌价准备 80 贷:库存商品 200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1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12.5 乙公司
借:固定资产清理 240
累计折旧 160 贷:固定资产 400
借:库存商品 227.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42.5 贷:固定资产清理 230 银行存款 40
【典型案例2·单项选择题】资料同上,甲、乙公司就此业务分别认定损益为()万元。
A.130,-10
B.117.5,-21.5
C.150,-30
D.25,-7.5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①甲公司换出库存商品的损益=250-(200-80)-250×5%=117.5(万元);
②乙公司换出房产的损益=230-(400-160)-230×5%=-21.5(万元)。
乙公司
借:固定资产清理 240 累计折旧 160 贷:固定资产 400
借:固定资产清理 11.5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1.5
借:库存商品 227.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42.5 贷:固定资产清理 230 银行存款 40
借:营业外支出 21.5 贷:固定资产清理 21.5
【典型案例3·单项选择题】甲公司以一批库存商品交换乙公司一幢房产,该商品的成本为1 000万元,已经跌价准备200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消费税税率为5%,该商品的计税价格为1 500万元;乙公司房产原价为1 600万元,累计折旧600万元,已提减值准备30万元,计税价格为2 000万元,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5%,经双方协议,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补价30万元,交易双方均维持换入资产的原使用状态。完成该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后双方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与交易前明显不同,但是由于没有同类资产活跃交易市场且无法正确判断交易资产公允价值,则甲公司、乙公司换入资产的入账成本分别是()万元。
A.1 160,785
B.1 200,715
C.1 500,890
D.1 800,675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①甲公司换入房产的入账成本=1 000-200+1 500×17%+1 500×5%+30=1 160(万元);
②乙公司换入库存商品的入账成本=1 600-600-30+2 000×5%-30-1 500×17%=785(万元)。
甲公司
借:固定资产 1160(1 000-200+1 500×17%+1 500×5%+30)
存货跌价准备 200
贷:库存商品 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55(1500*17%)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75(1500*5%)
银行存款 30
乙公司
借:固定资产清理 970 累计折旧 6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0
贷:固定资产 1600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00
(2000*5%)
借:库存商品 785(1 600-600-30+2 000×5%-30-1 500×17%)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55(1500*17%)
银行存款 3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70
(970+100)
【典型案例4·单项选择题】2008年2月,甲公司以其持有的5 000股丙公司股票交换乙公司生产的一台办公设备,并将换入办公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甲公司所持有丙公司股票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成本为18万元,累计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5万元,在交换日的公允价值为28万元。甲公司另向乙公司支付银行存款1.25万元。乙公司用于交换的办公设备的账面余额为20万元,未计提跌价准备,在交换日的公允价值为25万元。乙公司换入丙公司股票后对丙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拟随时处置丙公司股票以获取差价。甲公司和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甲公司和乙公司不存在任何关联方关系。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公司换入办公设备的入账价值是()。
A.20.00万元
B.24.25万元
C.25.00万元
D.29.25万元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甲公司的核算如下
借:固定资产
29.25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
投资收益
银行存款
1.25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
贷:投资收益
②下列各项关于乙公司上述交易会计处理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换出办公设备作为销售处理并计缴增值税
B.换入丙公司股票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C.换入丙公司股票按换出办公设备的账面价值计量
D.换出办公设备按照账面价值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销售成本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选项A,2008年尚未实行新的增值税暂行条例,换出办公设备不收销项税额;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的价值应该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选项C不正确;换出设备需要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收入,按账面价值结转成本,选项D的说法不正确。
第五篇:非货币性福利会计处理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非货币性福利会计处理分析
作者:刘艳琨
来源:《财会通讯》2010年第08期
一、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福利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准则规定,职工薪酬是指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提供给职丁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薪酬,其中,非货币性薪酬主要为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其他有形资产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向职工无偿提供自己拥有的资产;以及为职工无偿提供类似医疗保健服务等。
企业以其生产的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提供给职工的,应当作为正常商品销售处理,按照该商品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确定非货币性福利金额,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并视同销售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贷记“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企业以其拥有的资产(如住房、车辆等)无偿提供给职工的,应当根据该住房、车辆等每期应计提的折旧确定非货币性福利金额,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企业租赁住房等资产供职工无偿使用的,应当根据每期应付的租金确定非货币性福利金额,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无偿或优惠提供给职t餐饮服务、物业服务等的,应当按照提供服务的公允价值或公允价值和优惠价格之间的差额,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分配非货币性福利时,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提供给职工的自产产品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每期应计提的折旧、应付的租金等计人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研发支出”和“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难以认定受益对象的非货币性福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和应付职工薪酬。
二、非货币性福利会计处理
[例1]甲公司为一家彩电生产企业,共有员工600名,2009年5月,公司以其生产的成本为6000元的某型号彩电作为福利发放给公司每名员工。该型号彩电的售价为每台8000元,甲公司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假设600名员工中500名为直接参加生产的员工,100名为总部管理人员。
2009年125月陔公司将彩电发放给员工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5616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800000
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16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3600000
贷:库存商品 3600000
2009年5月该公司分配应付职工薪酬时:
借:生产成本 4680000
管理费用 936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5616000
[例2]乙公司为总部部门经理级别以上职工每人提供一辆某品牌汽车免费使用。该公司总部共有部门经理级别以上职工15名,假定每辆该品牌汽车每月计提折旧1000元;该公司还为其4名高级管理人员每人租赁一套公寓免费使用,月租金为每套7000元(假定上述发生的费用无法认定受益对象)。
企业免费提供汽车和公寓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43000
贷:累计折旧 15000
其他应付款 28000
分配应付职工薪酬时:
借:管理费用 43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43000
上例显示,非货币性福利的会计处理主要包括提供、发放非货币性薪酬和分配应付职工薪酬业务。企业为职工提供非货币性福利时,应该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固定资产折旧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计提),同时考虑涉及的税金;每期分配应付职工薪酬时,应该按照提供给职工的自产产品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每期应计提的折旧、应付的租金等计量,并合理区分受益对象。
三、非货币性福利现行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容易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企业以其产品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属于税法规定的视同销售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应当视同销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职工福利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视同销售业务在会计上有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一种是按正常的商品销售核算,即按售价记销售收入并计提销项税额,同时按成本结转销售成本;另一种是不通过销售收入帐户核算,直接按成本结转,同时按售价或计税价格计提销项税额。《职工薪酬》准则规定,企业以其生产的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提供给职工的,作为正常商晶销售处理,与税法保持一致,年末不需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这种会计处理,虽然减少了纳税调整的工作量,但由于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核算,极易成为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凋节利润的手段。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发放非货币性福利等手段制造账面利润,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二)不能客观反映会计信息企业以其生产的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并未实现现金流入,如果将其作为商品销售处理,确认主营业务收入,同时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并将其最终反映在利润表中,企业的利润额中就包含一部分并没有真正实现的毛利,企业利润表指标不够真实。当业务金额较大时,对企业利润指标的影响就会更大。
(三)非货币性福利的计量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实际中,一般企业提供给职工的非货币性福利包括的项目较多,主要有:自有产品、无偿或优惠提供的企业住房、物业服务、餐饮服务、有偿性休假、节假日统一发放的外购物品、防暑降温或保暖用品、对因公伤病职工的补偿补助物品和探视物品等。非货币性福利的复杂多样性,使得如何计量应计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和有关成本费用的非货币性福利价值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职工薪酬准则指南规定,计量应付职工薪酬时,国家规定了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没有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由于非货币性福利在不同的企业通常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新的非货币性福利内容,很难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金额。即使按公允价值计量。也很难保证公允价值的“公允性”。非货币性福利计量标准的较大随意性,很可能增大企业调节利润的空间,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
四、非货币性福利会计处理的改进
(一)非货币性福利不作商品销售处理 对于视同销售业务,会计上是否作为销售处理,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按正常的商品销售核算;另一种是不通过销售收入帐户核算,直接按成本结转,目前两种方法并存。企业以其产品发放给职工作为非货币性薪酬的视同销售业务,作为换取职工服务而支付的报酬,产品从企业转移至职工手中,企业不会因此在当期或以后取得现金流入量。发放产品时按税法规定计缴增值税销项税额。但不应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而应按成本直接结转。即企业将自己的产品作为非货币性薪酬提供给职工时,按产品成本和增值税之和借记“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按产品成本贷记“库存商品”科目,按产品售价或计税价格和增值税税率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贷记“应缴
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这样,既避免企业通过发放非货币性福利调节利润,也使企业利润指标更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