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时间:2019-05-12 02:0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第一篇: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切实解决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小额取现难问题,2010年,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在全市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全国试点。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全市十件大事,构建市、县、乡、村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了四级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在深入推进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试点工作中,我市严格准入,规范操作,制定指导意见明确承办银行须具备的条件和对指定商店的具体要求,严把准入关口。同时加强指导,防范风险,按“应布尽布、先远后近、先急后缓”的原则以点带面,有序推进。为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引入正向激励机制,通过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安排专项补贴资金、出台惠农政策等方式,确保“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有效、持久开展。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将支付结算服务延升到广大农村地区,方便了农民支取小额现金,节约了农民支取现金成本,促进了农村地区消费,优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真正达到了“支付便农”的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和好评。截至今年7月末,全市已有2114个行政村开办了此项业务,实现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村级全覆盖,至10月末,全市共办理小额取现8.49万笔,累计金额2998.95万元,惠及8万余农户。

黄祖辉充分肯定了丽水试点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所取得的成效,他希望今后在深入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突出创新性、民生性、推广性和重要性,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完善、更便利的服务。

市政府、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邮政储蓄银行丽水市分行、莲都区合作银行负责人和部分商户、农户代表参加汇报会。

第二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1)

2010年11月10日 14点43分

来源:金融时报

相关标签:农村金融 体制改革

“‘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从“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可以明显看出,党中央已把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要解决“三农”问题,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这就对金融支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受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向多元化发展,为“三农”提供充足的资金,加强农村信贷机制的建立,是实现金融有效支农的重要内容。

推进机构创新

机构在区域上的合理布局是为农村提供充分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基本保证。“十二五”规划建议“深化农信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思想。

近年来的农村金融改革既包括存量改革,也包括增量改革。存量改革是加大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力度,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促进这些机构加强对农村的信贷供给;增量改革则体现在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战略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冯兴元对记者详述了他对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见解。

关于农信社改革,他认为农村信用社系统,也就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系统目前还存在治理结构缺陷,迫切需要深化改革。他进一步指出,农信社要真正体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合作社原则,改变合作金融有名无实的状况;切实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维护社员或者股东的正当权益;着力消除“官办”色彩,使农信社摆脱来自地方行政的干预;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股权改造和机构与业务发展。

对于社区银行,冯兴元认为,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社区银行可理解为根据地区原则设立和运行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就属于社区银行,经银监会批准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也可近似视同社区银行。但是,对于村镇银行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有关部门目前对试点控制仍然过严,没有顺应地方经济与金融主体发展金融服务的需求变化。要加快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如可考虑用核准制来替代审批制,为地方金融机构包括各种社区银行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关于小额贷款公司,冯兴元认为,其作为准正式金融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仍然较多,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还有待规范。应帮助其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允许更多的社会主体在同一县域甚至到乡镇设立多个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其扩大经营范围并增加业务种类,引导其将资金投向农户,并为其持续发展和转制为村镇银行、金融公司或者投资公司创造条件。

正式或准正式金融机构框架之外的小额信贷是冯兴元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这部分小额信贷面临着资金有限、运营成本高、收益低等问题,虽然对扶贫作出了贡献,但普遍难以实现财务可持续。对这部分小额信贷法律地位的确认、适当允许吸收存款、进一步放开利率管制、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有效监管的实施和维持其财务可持续,应成为今后工作的主要内容。

关于农业保险体系,冯兴元认为,应设立更多农业保险和再保险机构,扩大农业保险种类;发展专业农村保险代理和保险经纪中介,有效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丰富农业灾害损失补偿手段,提高农业保险对灾害损失的补偿率;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完善农业保险相关配套政策;在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性保险的同时,发展多种多样的商业和互助保险;加强农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发展商业性和政策性再保险机制和市场,有效分散保险经营主体自身的风险。

保证资金供应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保证对“三农”的资金供给。而近年来,农村资金持续流向城市,出现了“马太效应”。不解决这个问题,农业现代化就缺少了基本保证。

对此,国家发改委产业所副研究员方松海博士认为,金融机构之所以不愿意发放涉农贷款,从经营上表现为给农户提供贷款使金融机构获得的收益不如给非农户贷款获得的收益。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农户的贷款风险大于对非农户的贷款风险;二是对农户贷款的交易费用偏高,原因在于单笔交易额度低、贷款者信息审核难度较大等。改革的关键是要让金融机构有足够的动力参与涉农贷款,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降低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风险。第二,实行无利率差别的贷款模式。政府通过提供贴息,使金融机构获得高于其他类贷款的利息回报,使得农户的贷款利息支付水平基本等同于其他个人或企业,防止贷款瞄准机制失灵。第三,鼓励各类金融主体有创造性地开展支农金融服务,强化对相关金融机构在支农信贷方面的惩戒、监管和约束。第四,通过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的单笔交易费用。第五,构建符合实际的农村金融信用评价体系。第六,简化农贷期限、结息及五级分类清分标准。

注重机制建设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十二五”规划对于农村金融问题的表述涉及了机构、产品和制度等层面,渗透了系统化思想。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良好的机制会使系统的各个部分随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度调整,从而实现优化目标。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曙光认为,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信贷体系中的关键性的机制缺失。王曙光列举了机制缺失的具体表现:一是信用机制缺失导致农村信用体系难以建立;二是担保机制缺失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加大;三是农业保险机制缺失,导致农户和农村金融机构均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四是大型金融机构与微型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对接机制缺失,使得很多大型商业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贷款成本高、网点少而难以在农村开展信贷业务;五是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缺失,导致了农村地区严重的“负投资”问题;六是完备的政府支农资金运作机制的缺失,导致了各级政府支农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王曙光说,解决上述问题,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从政策和法律上建立资金回流机制,阻遏农村资金外流;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促进农村资金回流和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允许农村微小金融组织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以此建立大型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对接机制;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完善担保机制;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优惠措施和补贴力度,统一部署协调支农资金使用;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专家们一致认为,我们要从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金融服务“三农”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使金融支农发挥出最大效力

第三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两个着力点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两个着力点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农村金融的改革探索始终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进程之中;农村金融的发展创新在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保持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农村金融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金融供给不足和信贷约束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因此,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必须加强两个着力点。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金融体系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基础,也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虽然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包括了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不同类型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在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特征方面共性较多,差异性不明显。

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应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层次化的特征,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既存在适度的竞争,又相互补充,而后者则是最重要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体现在机构多样化,既有大型的商业银行,又有区域性的中型银行,还有基于当地的小型机构。这些机构共同组成农村金融体系。

广覆盖的基础是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随着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的降低,私人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渠道会越来越畅通。低端市场供给者的数量才会增加,农村金融的覆盖面也得以提高。我国鼓励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小额贷款公司等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金融机构的覆盖程度。

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包括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保险机构等,通过多元化的机构可以实现对不同农村经济活动的支持。同时,允许不同形式的小额贷款公司、农户资金互助以及扶贫小额信贷机构的存在和发展。这些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是大型商业银行的必要补充。这些机构可以扩展农村金融市场的边缘,把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延伸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只有通过改革,打破既有的市场准入壁垒,才有可能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市场准入政策要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对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形成正向激励。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挑战之一。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需要尽快提高。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密切相关。只有机构有创新的动力和内在要求,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才能够顺应市场的需求,也才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相适应的金融服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体制的改革,涉农金融机构在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条件。

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包括现有涉农金融机构的改革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两个方面。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信社等,虽然分别进行了商业化改革和管理体系的改革,但所面临的制度缺陷仍然比较突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具有较为完善的治理机构和明细化的产权,但在产品创新的活力不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领域包括信贷模式的创新、担保方式的方式和信贷产品的创新。我国农村市场具有清晰的层次性,信贷需求多样化特征明显。既包括传统的农牧业经济,又包括非农产业和服务业。既有生产领域的需求,又有消费需求。而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满足不同需求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因为这些机构的信贷模式大多采取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对借款者的资格要求苛刻。农村信贷需求者无法满足金融机构对担保、抵押物的要求,这已成为影响信贷供给的障碍。信贷模式的创新要能够打破传统银行的客户识别方式,可通过担保替代,农户现金流分析和农户信用评分等方式评估农户的信贷资格。信用贷款应成为农村金融的主流产品。信贷产品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农户的信贷需求,同时也可以大大增加市场的有效信贷供给。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第四篇:如何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如何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的建议

目前,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渠道,但现在经营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地域限制,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不断增加与创新,使农村金融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仍然存在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

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突出问题。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手段还比较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内在活力,如现在我联社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信贷期限、品种和方式还不能适应和满足各类农村经济主体的需要。中间业务也仅仅局限在代理保险、结算、代发工资等简单的业务范畴内。再加上由于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因此,也造成创新支农产品的动力不足,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支持重点加大支农支牧力度

把握地方经济实际,围绕当地政府的产业布局和特色农业经济板块,明确信贷投向、投量,加大支农支牧投放力度,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服务定位,要更多关注和满足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建设的资金需求,提高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支持自然人农户生产经营;支持生态、高效、现代农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开展创新金融产品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突出农村信用社资源优势,围绕服务“三农”、服务社区和服务小微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金融企业,通过差异化的产品、优质化的服务、多元化的渠道及现代化的手段为“三农”提供更全面、更快捷、更有价值的金融服务,既是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又能缓解新形势下农村和农民贷款难、促进城乡公共金融服务均等化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农村信用社焕发生命活力,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实要求。

三、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一是建立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加强互动;二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村金融服务载体;三是提供小额贷款便捷服务;四是是传导金融信息服务,建立农村信息传输平台,畅通资金、技术;五是畅通农村结算渠道,积极推进农村服务电子化、信息化和规范化,优化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功能,研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掌上银行;七是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开展“送资金、送技术”下乡活动,引导农村能人争做创业先锋。

四、构建农户信用体系完善农村信用制度

立法是构建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仅要靠道义的劝说,更要靠法律的规范,要为形成健康的农户信用体系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一是尽快出台关于征信数据开放和信息数据使用规范的法律,明确规定开放的各类信用数据,确定开放标准,对不真实数据提供者要设置严惩条款,使信用数据得以正常传播和使用。彻底改变现 有信用信息资源利用效率难以提高的局面。

二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法及有关法律中关于债权保护的法律规定,及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标准和措施。以确保信用关系中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犯。

三是规定各类信用参与主体的标准、条件和规则等,改变目前政出多门、管理混乱、监管缺乏的状况,同时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健全行业自律组织,提高监管效率。以此来促进信用活动的有序进行。

四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对农户信用体系建设起到指导作用。治理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大力推动和有效监督。才能对不守信用的农户依法进行惩治,解决“赢了官司讨不来钱”问题,坚决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加强机构间横向联合,为农户信息共享提供协调自律机制。

五是全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建立信用文化的长效机制 构建农户信用体系,必须以道德为支撑,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县、乡、村各级组织要积极配合,做好对农户的宣传工作,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关于诚信的宣传教育,普及信用知识,使广大农户树立诚信方面的道德意识,重视他人和社会对自身信誉的评价,增强对失信行为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努力在全社会树立起“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

第五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张健华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农村金融的改革探索始终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进程之中;农村金融的发展创新在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保持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合力推动下,以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启动为标志,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稳步推进。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农村金融领域发生了重要变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中央银行和财政税收等部门多项政策扶持作用下,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三农”服务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涉农业务不断拓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推进,各地根据农村经济特点和农户实际需求,创新试点了多种符合“三农”实际特点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金融供给持续增加,“三农”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农村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农村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对改革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总体来看,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支持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支持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民金融服务水平。

一、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支农力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了涉农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在加快推进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推出了符合农民需要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涉农贷款余额明显增加,在全部涉农金融机构中占比不断提高。农业发展银行逐步拓宽涉农业务,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也逐步回到农村地区提供直接面对客户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涉农贷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也拓展了农村地区涉农业务。在各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下,涉农贷款大幅增加。截至2010年9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11.13万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5.02万亿,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22.7%。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为2.29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0.78万亿元;农户贷款2.56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1.22万亿元。

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服务“三农”能力有所增强

(一)“花钱买机制”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之初,正是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邮储资金大量外流的时期,加之当时农村信用社自身历史包袱沉重,相当大一部分农村信用社难以维持正常经营。为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充分发挥其支农作用,中央提出“花钱买机制”改革思路,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思路启动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

在中央银行资金支持政策的激励下,地方政府积极出台配套政策,主动帮助农村信用社催收债务、进行产权改造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也不断加强自身经营实力,完善产权结构。经过7年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信用社长期积累的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资本实力和经营业绩明显改善。此轮改革通过央行专项票据、专项借款、财政保值贴补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扶持,对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支持超过2600亿元,占全国农村信用社2002年末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比例超过80%;共消化历年亏损挂账758亿元,降幅达到58%,共有1713个县(市)(占全国的71.8%)已全额消化了历年亏损挂账。截至2009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本2829亿元,增幅14%;实现账面利润716亿元,增长23.9%;资本充足率6%,比2002年提高14.6个百分点;按四级分类的不良贷款率为7.4%,比2002年末下降29.5个百分点。二是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2002年末,有2356个县(市)为两级法人社,2009年末仅91个;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社由2002年末的94家发展为2009年末的2054家;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由2002年末的3家发展为2009年末的239家。三是支农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7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251%;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0918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65.8%;农业贷款余额2.1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95%;各项存款余额为6.97万亿元,增长237%。

经过七年改革,全国绝大部分县(市)的农村信用社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改革的效果来看,这一轮“花钱买机制”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正确、成效显著。农村信用社通过自身经营化解历史包袱的能力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二)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业务不断拓展

2007年以来,农业银行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进行了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工作和“三农”

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拓展县及县以下地区的金融业务。截至2010年9月末,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4万亿元,较2008年末增长了近56%。

农业发展银行坚持深入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方针政策,积极拓展支农领域,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通过开展新的涉农业务,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截至2010年9月末,贷款余额达到15347.67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比超过70%。

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以来,继续发挥其贴近农村、网点众多的优势,不断拓展涉农业务,在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零售业务的同时,逐步探索向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批发贷款和开展银团贷款等模式加大支农力度。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逐步深入农村地区提供服务

2006年,“进一步放宽农村地区市场准入”相关政策出台以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于2007年正式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进一步改善了“三农”和小企业金融服务,填补了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截至2010年11月,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425家,其中开业319家。

2008年以来,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小额贷款公司在引导民营资本“支农支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0年11月末,各地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达到2451家,贷款余额1741.6亿元。

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推进

针对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差异大,抵押担保物缺乏等特点,2008年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银发〔2008〕295号),在中部六省、东北三省开展农村金融创新试点工作。2010年7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198号),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得到扩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不断推进,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四、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一)推进农村支付系统建设,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便利

人民银行始终将解决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难”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吸收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成立全国性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中心、督促和指导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等方式,不断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共有27529家农村信用社、1231家农村合作银行、1066家农村商业银行、211家村镇银行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

2009年,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224号),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推广示范县的经验做法,全面开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国各地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提高农民对非现金支付的认知;因地制宜,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普及,大力推广银行卡、转账电话、网上银行支付等其他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因势利导,加强农村地区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与管理。

(二)开展农民工银行卡服务,方便农民工异地存储汇兑

为解决农民工携带现金回乡的安全和便利问题,2005年12月,人民银行在贵州省率先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农民工在打工地利用银行卡存入现金后,可以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实现跨行柜台取现,并可享受比较优惠的费率。截至2009年末,贵州、湖南等23个省(区、市)辖内5.2万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全国31个省(区、市)辖内1.5万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业务。2009年,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实现交易221.02亿元,同比增长1.77倍。

(三)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近年来,人民银行从信用信息服务入手,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改善农村信用环境。通过组建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全国1300多万户企业和近6亿自然人建立信用档案,逐步扩大征信系统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同时,为配合并推动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在农村地区持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截至2010年6月末,全国大部分县(市、区)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建立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共为

1.1亿多个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评定了7600万个信用农户,7000多万个农户获得了支持。

五、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支持涉农金融机构支农工作开展

(一)有效发挥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继续对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为保证农村地区信贷资金充足,在当前紧缩流动性的前提下,对农村信用社仍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共上调6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对农村信用社等中小法人金融机构,仅上调3次。目前,农村信用社执行比大型商业银行低6个百分点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其中,涉农贷款比例较高、资产规模较小的农村信用社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7个百分点。据估算,截至2010年9月末因优惠存款准备金率而留存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约4608亿元。同时,村镇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执行。

(二)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引导扩大涉农信贷投放

近年来,按照向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原则,人民银行加强了对支农再贷款额度的地区间调剂。同时,将村镇银行纳入支农再贷款支持范围。2010年春耕旺季,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调增支农再贷款额度100亿元。调增后,以上地区支农再贷款额度所占全国的比例达到93%。支农再贷款对引导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0年9月末,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余额为691亿元。

(三)对涉农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适时发挥再贴现促进结构调整和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

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票据选择明确再贴现支持的重点,对涉农票据和中小企业签发、持有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进一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今年以来,累计对办理再贴现的涉农票据、中小企业票据占比较高的地区调增再贴现限额410亿元。2010年9月末,再贴现总量中涉农票据占19%,中小企业签发、持有的票据占63%,较好发挥了引导信贷投向、支持扩大“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

(四)研究制定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在当地发放贷款的具体考核办法 为促进县域信贷资金投入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2010年9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印发《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银发〔2010〕262号),正式建立考核机制,明确了考核程序、考核条件和激励政策,并确定按照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力度的大小进行系统评价和分类扶持。从2011年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全部县域和东部地

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试点实施。这不仅鼓励加大农村资金投入,也为现有优惠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客观标准。

(五)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政策措施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有利于为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培育创造更多的信贷切入点。2010年1月,人民银行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10]5号),要求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和激励金融机构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提供有效融资支持。

下载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改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思考(定稿)

    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农村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首先要分清什么是制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矛盾,抓住问题的......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活动方案 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医药管理局为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医改的成效,下达了《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范文大全)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医疗服务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随着医改逐步深化,根据新形势下医疗服务需求变化,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改进......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汇报材料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检查汇报材料 我院是成立于2002年的非营利性医院,2009年5月经专家评审,省卫生厅批准晋升为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目前开放床位150张,现有员工294人,其中专业技术......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2018年1月3日,国家卫计委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下称《计划》)。 健康界通过梳理发现,此次《计划》具备两大重点:一是要求在总结过去三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

    关于农村金融为农服务的调查报告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体制关系,目前农村大部分农民依旧保持着“小本经营”的生产模式,具有投入小、成本高、风险大、积累少等特征。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特别是“一......

    关于农村金融为农服务的调查(精选合集)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体制关系,目前农村大部分农民依旧保持着“小本经营”的生产模式,具有投入小、成本高、风险大、积累少等特征。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特别是“一......

    关于农村金融为农服务的调查

    关于农村金融为农服务的调查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一免两补”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很多农民不再满足于“年吃年用”的现状,他们更希望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