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反映:关于农村公益性岗位的两点建议
基层反映:关于农村公益性岗位的两点建议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从事着是最基层最前沿的终端工作。某种程度上讲,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工作能力强,工作作风正,韶山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基础才会越发扎实。但是农村公益性岗位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是待遇偏低。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农村公益性岗位的设立是一个创新。它一方面实现了农村基层保洁人员的配置;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困难群众就业难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公益性岗位的村保洁员工资只有680余元,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要求却越发严格,工作越发繁重。这就使得那些年龄合适,工作能力强的群众不愿意应聘这一岗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愿意从事这一岗位的人员或是家庭有困难但是年龄较大无法从事其他工作获得收入.或是抱着闲着也是闲着干脆赚一笔外快的想法。这最终造成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年龄偏大、工作能力偏弱,极大地削弱了韶山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基础。适当提高农村公益性岗位待遇,则有助于改善这一局面,可以吸引更多年富力强的人员加入到这一工作,也有助于基层文明创建机构提升管理水平。
二是岗位设置过于单一。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各乡镇农村公益性岗位数量是以面积和人口为参照标准设置的,其实际工作就是各个乡镇的农村保洁员。而像垃圾清运、处理、回收等工作则没有纳入农村公益性岗位设置,需要村(社区)自行解决。而这些工作本质上也是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将它们纳入农村公益性岗位有利于基层文明创建机构对其进行统一、无缝隙管理,提升文明创建整体水平。
第二篇:基层反映公益性文化事业问题及建议
基层反映:边远牧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公民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之一,是支撑和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指标。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播知识、宣传教育、示范指导、向群众提供优质精神文化产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宣传阵地和休闲娱乐场所,进一步提高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作为经济欠发达边牧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虽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文化、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仍然“捉襟见肘”,文化设施和设备仍然跟不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滞后发展已经影响到了边远牧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步伐。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费投人不足,基层文化活动乏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但由于受地方财力的限制,边远牧区对文化事业投人较少,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文化事业单位只能勉强维持工作运转,而无力拓展业务。当前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人有限;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氛围不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
二、人才缺乏,文化竞争力不够强。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文化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文化事业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成为制约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现有的文化人才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三、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创新乏力。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文化管理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依靠行政管理和政策调节,文化市场管理缺乏统一的行政执法力量。文化服务不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为目的,造成公民的文化基本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文化事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发展动力。
四、基础设施和设备比较滞后,文化信息共享资源相对乏力。长期以来,新建的基础设施和新投人的设备比较少。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基本上都是使用了多年,已经老化,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有的地方文化设施还是非常简陋陈旧,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的形成,制约了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从长远来说也必然会影响地区的综合发展。
五、投融资体系不够完善,需要建立有力的投融资主体及平台。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界定不够清晰,该推向市场的没有政策以及体制界定不够明确,造成资金投人上的缺位和越位,从而制约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和民间资本多渠道融资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公益性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几乎全部依赖政府投人,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社会办文化、企业办文化的积极性还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文化事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较弱,不具备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资本的扩张能力。
面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边牧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认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要目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人,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要加强规划,合理充分地利用好现有文化资源,防止重复建设。
一、加大资金投人力度,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议上级要进一步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人力度,特别是在边远落后地区给予倾斜,同时,进一步提高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及人员的基本运行经费,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议结合边远牧区实际,规划和建设一批既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格,又具有时代特征、为大众认可的文化设施。如科技馆、体育场馆、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园地、社区文化活动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并真正发挥好它们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发展天地的现实功能。
三、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机制,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起开放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当前迫切需要的人才,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制定发展规划,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培养造就成批的优秀文化人才。要把培养、使用文化人才纳人自治区财政预算,在住房、职称、待遇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使优秀人才参加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来。要采取选送深造、在职轮训、联合办学(班)、以工代训等形式,培养一批在各专业领域能独挡一面的专业人才。
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法制化建设,真正确保文化事业平稳发展。:一是要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人与管理,应该及早纳人法制化的轨道,确保社会投人和服务的均衡。二是要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法制化建设,并以法律、法规方式,规范文化事业及其相关领域的所有行为。三是要建立一个覆盖操作、管理、监督的完整系统,切实保障社会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投人获得有效的使用,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实在的文化服务。
五、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切实保障牧民和城镇低收人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大力度,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使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要在牧区基本解决牧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要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保障和实现城镇低收人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牧民工等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第三篇:基层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书
南谯区基层公益性岗位
劳动合同书
甲方(用人单位):;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乙方(劳动者):;住址:;身份证号码:;
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自愿签订本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第一条、劳动合同期限:
本劳动合同自月日起至月日止;起始时间为乙方上岗时间,合同期限为年。
第二条、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甲方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乙方在岗位,从事工作。具体责任和权利由规章制度约定。甲方确因工作需要,可变更乙方工作岗位,但应与乙方协商办理变更劳动合同手续。
2、乙方的工作地点为
第三条、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1、工作时间:标准工时制,甲方保证乙方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具体工作时间由甲方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乙方应当服从;
2、休息休假:甲方按照国家的规定安排乙方休息休假。
第四条、劳动报酬:
1、乙方月工资标准为人民币元;
2、因工作需要,甲方安排乙方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在休息日或者法定休假日工作的,甲方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发放加班费;
3、甲方保证按月发放工资,具体发放日期为。
第五条、社会保险:
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公益性岗位工作的通知》(皖人社秘〔2012〕213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2012年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公益性岗位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皖人社秘〔2012〕244号)和《关于安徽省2012年基层公益性岗位招聘高校毕业生笔试考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皖人社秘〔2012〕274号)要求和安排,依法由甲方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甲方不得拒缴,甲方从乙方应得工资中扣缴的部分,乙方也不得有异议,否则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条、甲方依法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乙方应当严格遵守。
第七条、乙方承诺在签订本协议时,未与其他任何单位保持劳动关系或者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否则,给其他单位造成损失的,由乙方单独承担责任,与甲方无关。
第八条、特别规定: 公益性岗位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并及时报告上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停止发放工资及各项补贴:
(1)劳动合同期满的;
(2)通过其他途径已实现就业的;
(3)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4)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管理制度的;
(5)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九条、本合同未约定的事项,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等规定执行。
第十条、本合同自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本合同的任何条款的变更,应当以书面形式经双方签字或者盖章确认。
甲方(盖章):乙方(签字): 签约代表(签字):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第四篇:基层反映
基层反映当前疏浚河道成非法电鱼重灾区
基层反映当前村级组织换届后退职村干部安置出现三个新问题 基层调研发现新医改后基层医务人员招聘面临“三难” 基层建议推行中小学校直饮水工程保障学生饮水安全 基层反映当前坟墓迁移存在困难影响工程项目征迁进度 基层反映当前农村县道镇道两侧农户植绿行为存在三方面问题 基层反映当前“家庭医生”推广过程中存在三方面问题 基层反映当前嘉兴农村道路提升改造遇国土资源部政策瓶颈制约
基层反映当前洗车行业向农村公路沿线蔓延迅速
基层反映当前失土农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未能享受健康体检
第五篇:基层反映 文档
二是存在无序竞争。以“牧家乐”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缺乏统一管理,重复开发,缺少特色开发少,同质化较重,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三是基础设施较差。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还不配套,客源不足,勉强维持,甚至亏本。
四是服务质量较低。缺乏经营管理新观念,营销策略陈旧,从业人员素质低,服务质量低,经营业绩难以提升。
为此基层建议:一是规范管理,合理布局。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点做好旅游产品的区域规划。确保旅游产品布局更加合理,规模逐步壮大,实现协调发展,避免因旅游产品的雷同和单一性而缺乏生命力。
二是抓宣传引导,激发牧民发展动力。“牧家乐”旅游发展的主体是牧民,只有充分调动牧民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推动其发展。采取宣传发动、示范带动、培训推动等工作举措,充分宣传发展的重大意义,让更多的牧民群众了解、掌握、并主动参与到牧家乐的发展中来。
三是抓特色优势,打造旅游品牌。特色是发展旅游的生命线。要立足当地的旅游资源、民俗风情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尤其要注重突出文化特色,把发展旅游与当地丰富多样、绚丽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出地方特色突出、民俗风情浓郁的民族旅游品牌。
四是抓扶持引导,确保健康发展。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牧民主体的关系,既充分调动牧民的积极性,又从政策上加以扶持和引导;处理好共性要求与个性特色的关系,既体现旅游的共性,又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处理好重点突破与因地制宜的关系,既避免一哄而起,又确保加快发展;处理好加快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既充分调动农民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又要聘请专家进行策划和规划,制订标准,指导规范,确保乡村旅游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