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反映)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2013年全省“农村(社区)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我市范围内农村(社区)文化小广场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小广场已成为村(居)民们享受文化大餐、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欢声笑语,更以其开放性、群众性等独特优势聚集了人气,不但群众拍手称赞,也产生了很好的综合社会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对文化娱乐健身需求不断增加,跟文化广场的建设和管理产生了一定矛盾,日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走访xx镇部分村(居)文化广场了解到,当前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与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建设较为滞后。目前,农村文化广场在数量、质量上跟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都不相适应。数量上,拿xx镇52个村(居)来讲,全镇仅有文化广场23处,有相当部分村(居)尚无专门的文化广场。建设质量也存有参差不齐现象,新农村建设所涉及的村(居)其文化广场较标准,设施齐全,而一些经济落后村(居)却没有固定场所,相关文化活动设施四零八散的分布。总体来讲,文化基础设施存在较大的差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二是活动开展不平衡。部分经济条件好,设施建设齐全的文化广场活动开展较活跃,广场文化主题比较丰富;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十分单一,主要以放送电影为主,有的广场甚至成了单纯的一块空地,农忙时晒晒粮食,搁置一些农器具。
三是管理力量薄弱。管理人员力量不足,基层文化工作者身兼多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乡村文化广场活动具有多样性、专业性、开放性等特点,而乡镇文化站及村居普遍缺少文化专职干部,能力、时间上都无法应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工作的需要,在管理上形成了一片空白,乃至有相当部分乡村文化广场基本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这都影响着文化广场效能的发挥。
如何充分利用农村当地资源,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与改进管理势在必行,为此建议:
一、因村制宜规划。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的规划设计,把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提高村民幸福指数的大事来抓,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本着“实际、实用、适度”的原则,根据村庄布局和经济基础,尊重群众意愿和需求,因村制宜,利用村内空地、池塘、废弃荒地等,建设改造文化小广场。多方征询群众意见,根据本村(居)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综合考虑村(居)发展走势,选择配套设施,营造和谐适宜的广场环境。
二、多方筹措,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财政支持一点、村里自筹一点、共建单位帮助一点、群众投劳一点、社会捐献一点”融资方法,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文化广场建设与管理中的资金难题。丰富与企业合作方式,鼓励本地有能力的企业投资建设文化小广场,适当将广场部分宣传、广告栏、场地外租给企业,尽可能借助企业的力量为广场建设、管理提供资金保障。有条件的村居应充分利用与上级单位结对共建的契机,健全硬件设施,配备文体器材,力争为文化广场配齐球场(篮球场或乒乓球场)、宣传栏、健身路径、小舞台,充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三、充分利用,提升内涵。社区、村居应充分宣传好、利用好、发挥好文化小广场的作用,尤其注重利用农闲时节、节假日、喜庆日,发挥各村居文艺骨干和文化带头人的作用,组织开展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的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把它变成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基层文化工作者应深入农村、社区,了解倾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开展一些符合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艺术类活动,如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编发文娱小册子、放送电影、组织指导广场舞队伍等,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此外,文化部门还应积极引导在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上融入文化内涵,结合本地地域特色,将历史名人、民间故事、文化传承等乡土元素融合到文化广场建设中,使农村文化广场在满足群众集会、休闲游憩、大众娱乐等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
四、带动群众,培养专业素质人才。文化部门要注重发挥文艺团体的辐射作用,积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进行业务指导,培养文艺骨干,积极培育基层文化工作带头人和“热心人”,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又指导他们组织开展各种业余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活动“遍地开花”。以社区或村(居)为单位,把热心于群众文化事业又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吸纳到一起,形成一支集宣传、教育、娱乐、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队伍,提高基层文化的服务水平,有效缓解文化干部的压力,帮助他们更好的开展基础文化工作。吸引农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唱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戏,自主参与文化活动,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五、加强管理,确保文化广场健康运行。完善各村的教育培训、文化活动、环境卫生、村规民约、集体财产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文化小广场的日常管理、硬件建设、活动计划、维护使用等做出明确规定,并由专人进行管理,防止出现广场空置、利用文化广场开展不文明活动等现象。同时,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等办法,解决管护资金问题,并适当将广场建设管理纳入镇村两级综合考核指标,提高镇村两级对文化广场进行管护的积极性,确保把文化广场建成设施完备、制度完善、活动环境优美的规范化村民活动中心。农村文化广场极大地丰富农民群众精神的需求,陶冶群众的性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美好前景,相信它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人们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而不断增加色彩和活力,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第二篇:建设农村健身文化广场
建设农村健身文化场所
丰富群众业余生活
随着耕种机械程度的提高,农民群众的业余时间也越来越多,生活条件提高了,劳动环境也改善了,人越来越没事干了,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仍然是茶余饭后传统的主要文化娱乐方式。这说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机械单一。
年轻体壮的在农闲都出去打工了,家里老的小的没活干了,都觉得过的没啥意思了。特别到春节,在外打工的都回家了,人人都是吃吃站站,会干牌都三五一伙去赌钱了,不想赌的没啥事干,都觉得年过的特没意思,年味也没有了。吃的好,活动的少了,肥胖的人也多,得“三高”,患心脑血管病的人也多了。闲的时候也多了,看电视看腻了,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之风盛行,民事纠纷时有发生,社会不稳定加剧。
当前,在农村健身文化场所建设上,普遍缺少健身场地及器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数量少。我们水坡镇有34个行政村,当前有场所的村是7个,不到总村数的20%,这之20%的村的场地,也是随着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时建的,活动场地也不大,但大多数村还是没有的。
二是无场地。过去曾有文化大院、农家书屋、青年之家这些场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已折价处理,有的因年久失修,也是破旧不堪。由于娱乐健身场地的欠缺,农村的老年人无事聊天喝茶搓麻将,青壮年劳作经商后三五成群打扑克,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败坏了乡村风气。好多人都说,都希望政府能出面搞个方案,每村建一个多元化的文化健身活动场所。
三是无器材。要有一个集中的活动的场地,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音响等器材,分成班打打篮球,搞个腰鼓队,参与的人多,既能搞好团结,又能锻炼身体。
建好一个文化健身活动场所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农民群众业余有去处,有活动场地。能锻炼身体特别是留守老人以及儿童,老人能集中在一起交流沟通,学生能集中在一起也便于看护。
二是在年节有组织活动的场地,具备开展团体活动的条件。通过各类团体活动的开展,能进一步加大农民家庭之间、邻里之间、乡邻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增进了解,促进和谐。
三是增设健身器材,让群众有事可干。能提高农民群众锻炼健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身健体,远离疾病,有效杜绝长期以来聚众赌博的恶风陋习,改变精神面貌,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为城乡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建议:
1、政府要把建设完善村级文化建设广场及器材,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明确主管部门的责任,抓紧建设配备。
2、不要只建“景点”要建些切合实际,配备实用的东西。
3、财政上要加大投入,可采取分级分摊的做法,明确是县乡村分摊的比例。
4、在建设活动场地的同时要整合资源,把原有农家书屋,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整合在一起别把书都锁到柜里,不要远程教育一年都不看一次。
5、要充分利用国家抓基层文化建设、省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契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同时,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第三篇:基层反映:关于农村公益性岗位的两点建议
基层反映:关于农村公益性岗位的两点建议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从事着是最基层最前沿的终端工作。某种程度上讲,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工作能力强,工作作风正,韶山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基础才会越发扎实。但是农村公益性岗位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是待遇偏低。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农村公益性岗位的设立是一个创新。它一方面实现了农村基层保洁人员的配置;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困难群众就业难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公益性岗位的村保洁员工资只有680余元,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要求却越发严格,工作越发繁重。这就使得那些年龄合适,工作能力强的群众不愿意应聘这一岗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愿意从事这一岗位的人员或是家庭有困难但是年龄较大无法从事其他工作获得收入.或是抱着闲着也是闲着干脆赚一笔外快的想法。这最终造成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年龄偏大、工作能力偏弱,极大地削弱了韶山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基础。适当提高农村公益性岗位待遇,则有助于改善这一局面,可以吸引更多年富力强的人员加入到这一工作,也有助于基层文明创建机构提升管理水平。
二是岗位设置过于单一。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各乡镇农村公益性岗位数量是以面积和人口为参照标准设置的,其实际工作就是各个乡镇的农村保洁员。而像垃圾清运、处理、回收等工作则没有纳入农村公益性岗位设置,需要村(社区)自行解决。而这些工作本质上也是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将它们纳入农村公益性岗位有利于基层文明创建机构对其进行统一、无缝隙管理,提升文明创建整体水平。
第四篇:文化广场建设与创新刍议
惠州市政协2012年“创新文化与创新城市建设”主题理论征文
文化广场建设与创新刍议
经济是城市的实力,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文化广场是经济与文化的结合,体现城市的活力。近年来,惠州市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群众的需求,相继建设了一批文化广场,开展了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为城镇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为城镇增添了一道绚丽的文化风景线,为“惠民之州”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文化广场的定义
“广场” ,是指面积广阔的场地。它最初出现于古希腊,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广场大体有政治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等之分。但三者之间并没有太严格的界限,比如许多的政治广场、商业广场都不乏有文化的元素。
文化广场,顾名思义,就是文化了的广场,是特指展现人类精神财富的广场。具体而言,就是在广场兴起过程中逐渐兴起的一种渗入大量文化因素(如历史传承、传奇故事、民俗民谣、民族宗教、文学艺术、文体活动等)的新型广场。它涵盖了“动、静”两方面的文化内容:“静”是指在广场上展示地域文化,如以建筑艺术、雕塑、花木点缀等形成广场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动”是指在广场上进行群体性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又可统称为广场文化。因此,无论该广场是否命名为文化广场,无论是位于城市还是乡村,惠州市政协2012年“创新文化与创新城市建设”主题理论征文
凡具有以上两项内容特征之一的均可归入文化广场统计。由此而言,如远古的祭坛、北方的庙会、老北京的天桥、鲁迅笔下的社戏,都是文化广场的雏形。即便是在乡村经常开展文体活动的晒谷场,也可以算是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开放性;因此它被称作是“没有围墙的大舞台”。二是社会性;它常被比作“城市的公共会客厅”。三是娱乐性;它被喻为社区居民的“星光大道”。四是公益性;它就好比是一个“文化大超市”,让广大群众各取所需。五是时代性;它具有鲜明的地域、年代特征,是一张“城市的文化名片”。
二、文化广场的功能
在惠州市,文化广场建设方兴未艾,一批大型文化广场建立起来并成为城市的地标和景观,更多的镇、村、社区及企业文化广场星罗棋布般遍布城乡大地,它们共同满足着广大群众文化、娱乐、休闲、交流等多层次的需求。下面结合惠州市文化广场的特点来归纳其一般应具有的功能:
(一)集聚功能。文化广场如磁石般深深吸引着广大市民,市民茶余饭后来此散步、健身、休闲,自发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以下埔滨江公园为例,市民在这里早晨可以锻炼身体,晚上可以闲逛聊天,夏季在这里纳凉消暑,秋季可以放风筝;老人爱在这里散步,小孩爱在这里嬉戏,一家人爱在这里其乐融融地游玩。每当华灯初上,市民便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中老年妇女分为几组在跳广场舞,时尚男女则钟情拉丁舞,时时还可见穿梭疾行的少儿轮滑手、充满青春活 惠州市政协2012年“创新文化与创新城市建设”主题理论征文
力的跳街舞的年轻人、伴着柔和的古乐悠闲地在练太极拳的老年人。音乐声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这里俨然成了欢乐的海洋,百姓的舞台。
(二)交流功能。首先,文化广场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如通过文化广场建设,惠州市民有幸领略了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激情广场》的精彩演出;通过文化广场推介,惠州本地的特色文化—龙门蓝田舞火狗、惠东平海渔歌也登上了省运会开幕式等大雅之堂。其次,文化广场促进了信息交流。如下埔滨江公园的LED显示屏,定时滚动播出介绍本地文化、旅游的宣传片,已成为惠州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同时,各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经常在文化广场举办大型文体活动,既可以展示最新的发展成果,又可以加强与市民之间的互动与沟通。第三,文化广场促进了人际的交流。文化广场吸引市民走出封闭的独门独户,增加人群接触社会的机会。还有,民间各种各样的广场舞蹈队、木兰扇表演队、太极拳队等的成立,也能更多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
(三)教化功能。惠州各地文化广场以结合节庆开展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展示地方建设最新成果,传播健康文明的科技、文化、生活知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工作常态。如惠州市自2007年3月启动“快乐时光”广场活动以来,围绕“让群众唱起来,跳起来、快乐起来”的宗旨,结合“爱国歌曲大家唱”等节目,深入到各县区文化广场、公园、社区、学校和企业,至今为止已开展了200多场演出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 惠州市政协2012年“创新文化与创新城市建设”主题理论征文
活,营造了昂扬向上,欢乐和谐的良好氛围,又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聚民心、促和谐的目的。
(四)承载功能。从远古时代的文化广场雏形—祭坛开始,文化广场就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反映着社会发展和群众精神文化的诉求,是群众的“精神家园”。在今天惠州的文化广场建设中,常采用雕塑、浮雕、长廊等形式,展示、宣扬本地历史文化。如惠州西湖明月湾广场上的著名雕塑—《平湖秋月》,一米多高的大理石基座上,端坐着两名少女,在圆月背景造型下一个在吹笛子一个在弹琵琶。整座雕塑造型流畅生动,与周边长垂的翠绿柳条和湛蓝的湖水相互映衬,充满诗情画意和岭南文化韵味,又与景点名字情景交融,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在此留影。再如东江公园的《客家女》雕像,以一位头戴客家凉帽、身穿客家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走在田埂上的客家母亲形象,既象征温柔、善良、孝顺、勤劳、贤惠的客家女品格,又喻示东江是客家人的母亲河。
(五)辐射功能。首先,惠州以文化广场建设为龙头,带动了城乡文化广场及其周边一大批诸如文化室、篮球场、科普健康宣传栏等文体设施的建设。从2006年起,惠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超过100亿元,建成科技馆、博物馆等市直文化场馆13个、县级文化场馆70多个,镇级综合文化站73个,在建和建成“农家书屋”、社区文化室超过1000个,初步形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格局。其次,文化广场带动了一大批市民主动参与文化活动。市民借广场大舞台抒发情怀,展示艺术才华,强身健体,自得其乐。如发端 惠州市政协2012年“创新文化与创新城市建设”主题理论征文
于下埔滨江公园的“红太阳”健身队,短短几年时间,带动市民自发组建舞蹈锻炼队1000多支,每天晚上活跃在全市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第三,文化广场还带动了周边商业、文化活动的繁荣。如惠州江北区,以前只是一个行政区,一到晚上就人迹稀少;随着市民乐园的建设,几年后周边陆续汇集了展览、文化演出、体育比赛、电影放映、饮食购物等场所,现已成为当地休闲、娱乐、消费的“热点”。第四,文化广场还对推广本地特色文化有重要作用,如小金口麒麟舞,就是通过多次在文化广场举办民间艺术汇演、开展民间艺术巡游活动等方式,才从“养在深闺无人识”到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文化广场的创新思路
文化广场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深刻反映。时代的进步,将为文化广场注入新的生命力,赋予文化广场新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将会提升文化广场在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体现其新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
(一)文化广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文化广场不再是城市的专利,惠州早已在城乡建设了一大批文化广场,并规划在2015年前,每个行政村(社区)将建设一个不少于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让市(村)民可实现在家门口就能轻松享用文体娱乐设施。通过在乡镇、农村建设一批文化广场,有利于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有利于推动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以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活动经常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惠州市政协2012年“创新文化与创新城市建设”主题理论征文
有利于推动文明创建向县镇、农村、社区延伸,不断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化广场是提高群众素质的平台
文化广场是群众自我教育的平台。如今,不论是城市或农村,人们都把文化广场当作业余文化活动的首选之所,群众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向文明队伍靠拢,将文明礼仪变成自觉行动,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了文明有礼的浓厚氛围。文化广场也是宣传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如各地各单位依托文化广场组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广场文化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并以此占领主流文化的阵地,抵制不良风气侵蚀。文化广场还可以陶冶群众的情操。因为文化广场本身就是一个建筑艺术品,它在给人们建设良好的美育环境同时,也可以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此外,文化广场具有娱乐休闲的功能。它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空间与环境,有助于市民愉悦身心,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三)文化广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推手
文化广场对文化产业繁荣的促进作用可以体现在:一是文化广场通过接受文化资源渗透易于形成文化产业市场。如龙门农民画之乡—嘉义庄,把极具岭南建筑风格的堂屋改建成专门的农民画创作室,把门前禾坪改造成有“十里画廊”之称的文化广场,接待游客到村中参 惠州市政协2012年“创新文化与创新城市建设”主题理论征文
观、购买农民画。当地农民每月生产、销售农民画的收入户均四五百元,技艺好的可以达到一千多元。二是文化广场通过“文化搭台、商家唱戏”可以搭造文化产业平台。如惠州自2004年起,每年五一期间在下埔滨江公园举办“惠州悠闲美食节”,已成为许多市民五一期间必游之处。三是文化广场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可以培养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如通过利用文化广场策划文化项目方案、组织文化活动、歌舞比赛、礼仪庆典、广告会展等一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可以从中挖掘培养创意人才、渠道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等,不断建设文艺人才队伍,丰富区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
(四)文化广场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抓手
建设文化广场一是有利于整合“文化惠民”资源。如惠州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及举办省运会的东风,现已建成一批省内及至全国一流的文化艺术体育场馆,以及在城乡各地建设了一大批文体设施,但其中大部分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依托这些场馆(设施)建设文化广场,可以迅速聚拢人气,找到人脉与文脉的结合点,让这些场馆(设施)“活”起来、“动”起来,进而打造成为当地的“休闲热点、文化高地”。二是有利于扩大“文化惠民”受益面。如据统计,2011年惠州市全年共举办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电影晚会、文艺汇演、游园活动、书画展览、体育竞技、健身活动等各类型的广场文化活动553场次,参与群众132.7万人次,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一顿“文化大餐”。三是有利于创新“文化惠民”形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日益临近,空巢老人增多,让文化广场成为 惠州市政协2012年“创新文化与创新城市建设”主题理论征文
老人主要休闲聚集地,让他们老有所乐,实施文化养老应是一个的发展方向。
(五)文化广场是增强地域文化软实力的载体
这表现在文化广场所衍生的广场文化一是有助于增强地域凝聚力。当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文化广场活动,当他们在进行着同一种活动、做着同一种动作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凝聚出共同的力量。二是有助于增强地域亲和力。如今在惠州文化广场上,老客家学会了东北的秧歌、西北的腰鼓,新客家也接受了传统的木兰扇、太极球、现代的拉丁舞等;无论是族群,还是文化形式,都在文化广场上得到很好的融合,产生一种和谐的美,这是对“新客家、老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外地人、本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的最好诠释。三是有助于增强地域向心力。通过城镇文化广场,可以对当地丰富多彩文化资源进行展示。当人们以共同拥有、共同享受这些文化资源为荣时,便会相互感染,产生群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感。
四、结语
当前惠州市正全力建设成为文化惠民先行区,积极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惠州要借这两股东风,科学规划并建设一批文化广场,为 “文化强市”及“幸福惠州”建设插上一双文化的翅膀。
惠州市政协2012年“创新文化与创新城市建设”主题理论征文
(写于2012年,获惠州市政协“创新文化发展与创新城市建设”主题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第五篇:基层反映公益性文化事业问题及建议
基层反映:边远牧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公民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之一,是支撑和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指标。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播知识、宣传教育、示范指导、向群众提供优质精神文化产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宣传阵地和休闲娱乐场所,进一步提高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作为经济欠发达边牧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虽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文化、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仍然“捉襟见肘”,文化设施和设备仍然跟不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滞后发展已经影响到了边远牧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步伐。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费投人不足,基层文化活动乏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但由于受地方财力的限制,边远牧区对文化事业投人较少,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文化事业单位只能勉强维持工作运转,而无力拓展业务。当前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人有限;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氛围不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
二、人才缺乏,文化竞争力不够强。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文化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文化事业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成为制约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现有的文化人才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三、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创新乏力。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文化管理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依靠行政管理和政策调节,文化市场管理缺乏统一的行政执法力量。文化服务不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为目的,造成公民的文化基本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文化事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发展动力。
四、基础设施和设备比较滞后,文化信息共享资源相对乏力。长期以来,新建的基础设施和新投人的设备比较少。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基本上都是使用了多年,已经老化,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有的地方文化设施还是非常简陋陈旧,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的形成,制约了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从长远来说也必然会影响地区的综合发展。
五、投融资体系不够完善,需要建立有力的投融资主体及平台。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界定不够清晰,该推向市场的没有政策以及体制界定不够明确,造成资金投人上的缺位和越位,从而制约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和民间资本多渠道融资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公益性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几乎全部依赖政府投人,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社会办文化、企业办文化的积极性还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文化事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较弱,不具备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资本的扩张能力。
面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边牧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认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要目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人,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要加强规划,合理充分地利用好现有文化资源,防止重复建设。
一、加大资金投人力度,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议上级要进一步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人力度,特别是在边远落后地区给予倾斜,同时,进一步提高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及人员的基本运行经费,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议结合边远牧区实际,规划和建设一批既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格,又具有时代特征、为大众认可的文化设施。如科技馆、体育场馆、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园地、社区文化活动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并真正发挥好它们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发展天地的现实功能。
三、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机制,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起开放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当前迫切需要的人才,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制定发展规划,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培养造就成批的优秀文化人才。要把培养、使用文化人才纳人自治区财政预算,在住房、职称、待遇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使优秀人才参加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来。要采取选送深造、在职轮训、联合办学(班)、以工代训等形式,培养一批在各专业领域能独挡一面的专业人才。
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法制化建设,真正确保文化事业平稳发展。:一是要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人与管理,应该及早纳人法制化的轨道,确保社会投人和服务的均衡。二是要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法制化建设,并以法律、法规方式,规范文化事业及其相关领域的所有行为。三是要建立一个覆盖操作、管理、监督的完整系统,切实保障社会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投人获得有效的使用,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实在的文化服务。
五、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切实保障牧民和城镇低收人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大力度,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使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要在牧区基本解决牧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要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保障和实现城镇低收人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牧民工等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