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两规划”工作的自查评估报告(共)
临环字„2011‟ 号
临泽县环境保护局
关于上报实施《临泽县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临泽县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自查评估报告的报告
县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现将《临泽县环境保护局实施<临泽县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临泽县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自查评估报告》上报,请审核。
二〇一三年四月一日 实施《临泽县妇女发展规划
(2001-2010年)》和《临泽县儿童发展规划
(2001-2010年)》自查评估报告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妇儿工委的关心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局妇儿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对照本单位《2001—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评估。自查认为,我局完成了“两纲”确定的目标任务,现将自查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协调,落实保障措施 一是我局安排了专人具体负责妇儿工作,同时,还确定了一名女同志为联络员,专门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宣传、统计,从组织上保障了女职工工作有人管,坚持把妇女儿童工作纳入党组工作的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坚持把妇女儿童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的内容,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做到了工作同安排、同考核,同奖惩,从制度上保障了女职工工作有章可循。
(二)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妇女儿童环保意识
我局将环保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形式,加大对妇女儿童关于环保法律法规、“环境 保护”基本国策等方面的宣传力度,为妇女儿童关心环保、参与环保营造良好氛围。
在每年的“六 五”世界环境日、“法制宣传日”广泛深入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推动我县环保事业发展。十年来,共策划宣传活动20余场次,向群众发放宣传材料1万多份,并设咨询台,现场解答群众咨询1000人次,展出宣传板200多块,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我局还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坚持每个月1至2天集中学习制度,主要学习《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工会法》等法律法规,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依法维护女同志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尊重女性,保护妇女儿童的特殊利益。
(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临泽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已于2009年完成立项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评审工作。2010年,重点建设项目《临泽县沙河镇污水处理工程》已由省厅下达环评批复;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区划调整工作方案、区划技术报告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技术评审,近期可下达环评批复;城区噪声功能区划方案及报告已编制完成,并已通过市环保局初审,县政府公布实施。
临泽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的扎尔墩滩,该项目2006年由省发改委批准立项,规划占地面积 200亩,概算总投资793.8万元(其中国债资金500万元),工程主要由填埋场、生产生活辅助区、收运系统和进场道路四部分组成。填埋场采用卫生填埋处理工艺,设计使用年限10年,总库容19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7.5万立方米,日平均处理生活垃圾42吨。该项目2007年完成了规划选址、可研论证、环境影响评价和施工图设计审查等前期工作,2008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现已完成场外输电线路架设、场区道路铺设、垃圾填埋池土石方开挖、坝体砌筑和红粘土、土工布、HDPE防渗膜、渗沥液导排系统铺设、污水调节池、截洪沟砌筑及生活管理区建设等配套工程,共完成投资592.57万元。2010年临泽生活垃圾填埋场后续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环保设施、清运设备及垃圾中转站等已全面完成了后续工程建设任务,环保设施、清运设备及垃圾中转站等附属基础建设工作均已完工。目前,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进入验收阶段。
(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使城市空气和水环境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标准,为妇女儿童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加大工业企业和县城锅炉治理力度,提倡使用无烟煤和低硫份煤。我县重点企业都安装了消烟除尘设备,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我县大气环境按功能区达标的市级以上城市所占的比重是100%。
加大重点涉水企业环境监管力度,重点工业企业全部安装了污水处理设施,均实现了达标排放。
为确保我县水质环境安全,加大了环境监管力度。一是严 格新建项目审批,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凡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规定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二是建立预防和预警机制,防止污染事故发生。三是加大监察、监测力度,定期现场监察、监测,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监测数据,共同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我县水环境按功能区的达标的市级以上城市所占的比重是100%。
二、存在的问题
(一)妇女参政议政状况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临泽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均未投入运行。
三、未来妇女儿童发展的重点
(一)进一步提高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水平。应高度重视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从建章立制、强化锻炼、充实储备、放手使用等四项措施着力加强对年轻女干部、非党女干部的培养和优先选拔,使女性参政比例和议政水平不断提高,(二)加快临泽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程和临泽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验收进程,使临泽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行,从而使临泽县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四、促进妇女儿童进一步发展的意见建议和策略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社会综治防范体系,维护妇女儿童合 法权益。
要建立健全不同形式的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机构、强化法律 保护和法律监督,有效预防、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妇女儿童的法律意识,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护的防范能力。不断完善妇女儿童维权社会化网络,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多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纲要、规划的目标意义,宣传实施规划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增强决策层的社会性别意识,把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决策层对妇女儿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组织保证。
主题词: 环保
妇女儿童
发展
自查评估报告
抄报:临泽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临泽县环保局 2011年3月1日印发
第二篇:实施“两规划”工作的自查评估报告
临环字„2011‟号
临泽县环境保护局
关于上报实施《临泽县妇女发展规划
(2001-2010年)》和《临泽县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自查评估报告的报告
县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现将《临泽县环境保护局实施<临泽县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临泽县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自查评估报告》上报,请审核。
二〇一三年四月一日
实施《临泽县妇女发展规划
(2001-2010年)》和《临泽县儿童发展规划
(2001-2010年)》自查评估报告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妇儿工委的关心下,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局妇儿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对照本单位《2001—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评估。自查认为,我局完成了“两纲”确定的目标任务,现将自查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协调,落实保障措施
一是我局安排了专人具体负责妇儿工作,同时,还确定了
一名女同志为联络员,专门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宣传、统计,从组织上保障了女职工工作有人管,坚持把妇女儿童工作纳入党组工作的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坚持把妇女儿童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的内容,并制定了
具体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做到了工作同安排、同考核,同奖惩,从制度上保障了女职工工作有章可循。
(二)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妇女儿童环
保意识
我局将环保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形式,加大对妇女儿童关于环保法律法规、“环境
保护”基本国策等方面的宣传力度,为妇女儿童关心环保、参
与环保营造良好氛围。
在每年的“六 五”世界环境日、“法制宣传日”广泛深入
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制观
念,推动我县环保事业发展。十年来,共策划宣传活动20余
场次,向群众发放宣传材料1万多份,并设咨询台,现场解答
群众咨询1000人次,展出宣传板200多块,取得了良好的宣
传效果。
我局还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坚持每个月1至2天集
中学习制度,主要学习《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
保护条例》、《工会法》等法律法规,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依法维
护女同志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尊重女性,保护妇女儿童的特
殊利益。
(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临泽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已于2009年完成立项及环境影响
评价报告的编制、评审工作。2010年,重点建设项目《临泽县
沙河镇污水处理工程》已由省厅下达环评批复;城区集中式饮
用水源地区划调整工作方案、区划技术报告已编制完成,并通
过专家技术评审,近期可下达环评批复;城区噪声功能区划方
案及报告已编制完成,并已通过市环保局初审,县政府公布实
施。
临泽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的扎
尔墩滩,该项目2006年由省发改委批准立项,规划占地面积
200亩,概算总投资793.8万元(其中国债资金500万元),工
程主要由填埋场、生产生活辅助区、收运系统和进场道路四部
分组成。填埋场采用卫生填埋处理工艺,设计使用年限10年,总库容19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7.5万立方米,日平均处理生
活垃圾42吨。该项目2007年完成了规划选址、可研论证、环
境影响评价和施工图设计审查等前期工作,2008年3月正式开
工建设。现已完成场外输电线路架设、场区道路铺设、垃圾填
埋池土石方开挖、坝体砌筑和红粘土、土工布、HDPE防渗膜、渗沥液导排系统铺设、污水调节池、截洪沟砌筑及生活管理区
建设等配套工程,共完成投资592.57万元。2010年临泽生活
垃圾填埋场后续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环保设施、清运设备及垃
圾中转站等已全面完成了后续工程建设任务,环保设施、清运
设备及垃圾中转站等附属基础建设工作均已完工。目前,城区
生活垃圾处理场进入验收阶段。
(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使城市空气和水环境达到国家
规定的环境保护标准,为妇女儿童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加大工业企业和县城锅炉治理力度,提倡使用无烟煤和低
硫份煤。我县重点企业都安装了消烟除尘设备,全部实现达标
排放;我县大气环境按功能区达标的市级以上城市所占的比重
是100%。
加大重点涉水企业环境监管力度,重点工业企业全部安装
了污水处理设施,均实现了达标排放。
为确保我县水质环境安全,加大了环境监管力度。一是严
格新建项目审批,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凡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
保规定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二是建立预防和预警机制,防止
污染事故发生。三是加大监察、监测力度,定期现场监察、监
测,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监测数据,共同做好水污染防治工
作。我县水环境按功能区的达标的市级以上城市所占的比重是
100%。
二、存在的问题
(一)妇女参政议政状况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临泽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均未
投入运行。
三、未来妇女儿童发展的重点
(一)进一步提高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水平。应高度重视
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从建章立制、强化锻炼、充实储备、放手使用等四项措施着力加强对年轻女干部、非党女干部的培
养和优先选拔,使女性参政比例和议政水平不断提高,(二)加快临泽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程和临泽县城区
生活垃圾处理场验收进程,使临泽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区生
活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行,从而使临泽县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四、促进妇女儿童进一步发展的意见建议和策略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社会综治防范体系,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要建立健全不同形式的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机构、强化法律
保护和法律监督,有效预防、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妇女儿童合法
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安全知识
教育,增强妇女儿童的法律意识,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护的防
范能力。不断完善妇女儿童维权社会化网络,切实维护妇女儿
童的合法权益。
(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多类媒体,采取
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纲要、规划的目标意义,宣传实施
规划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增强决策层的社会性别意识,把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决策层对妇女儿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组织保证。
主题词: 环保妇女儿童发展自查评估报告抄报:临泽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临泽县环保局2011年3月1日印发
第三篇:两规划评估报告
两规划评估报告
“两规划”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妇女儿童的关心、爱护及对妇女儿童健康的高度重视。“两规划”中妇女儿童健康指标、工作指标是“两规划”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指标。颍泉区在“两规划”实施以来,采取积极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两规划”提出的目标、指标,促进了妇幼卫生工作的开展,现将2001-2010年颍泉区妇幼卫生“两规划”监测评估如下:
一、“两规划”主要完成情况
<一>具体完成指标数据
1、妇女病检查率2000年、2005年、2010年分别为35.2% 47.6% 51.6% 呈逐渐提高趋势,妇女病率在逐渐降低。
2、孕产妇死亡率2000年、2005年、2010年分别是38‰
42.1‰
10.4‰呈先升后降趋势。
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从2000年的31‰下降到2010年的9.5‰
4、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从2000年的1.8% 2005年的1.5%下降到2010年的0.16%
5、住院分娩率从2000年的30% 2005年的56%提高到2010年的98.7%
6、住院分娩出生缺陷发生率从2000年的8.8‰ 2005年的7.2‰
2010年的7.0‰ 呈逐年下降。
7、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从2000年的1.6% 2005年的0.5%下降到2010年的0.09%
8、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2000年为85% 2005为90% 2010年为95%
9、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城市从2000年的68%提高到90% 农村从2000年的30%提高到2010年的72%
10、儿童保健覆盖率城市从2000年的85%提高到2010年的93% 农村从2000年的35%提高到2010年的66.6%
11、婚前医学检查率 2000年为40% 2005年为0.5%2010年为50%
12、疫苗接种率2000年—
2010年都大于95%以上13、0—4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均达到85%以上
14、艾滋病感染人数占总说比例逐年减缓
15、城市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从2000年的57%到2010年的86% 农村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从2000年32%到2010年69% <二>指标分析
1、孕产妇死亡率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和孕产妇保健工作的重要指标,从2005年孕产妇死亡率开始呈下降趋势,达到“两规划”区级目标,但在孕产妇死亡中、产后出血仍是死亡原因首位,提示加强基层产科质量建设刻不容缓。同时严格按相关规范执行 高危转诊制度、严禁截留。
2、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是评价儿童健康状况的重要健康指标,两个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与儿科、新生儿临床条件和技术及群体对儿童的重视程度加强有关。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不高,是受儿保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儿童保健覆盖率影响较大,其准确性值得探讨,这项指标已达到“两规划”终期目标,提示加强儿童保健工作室重点,按计划培训儿保工作人员,开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儿童保健服务内容。
3、住院分娩率、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孕产妇保健覆盖率是反映孕产妇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指标。这三项指标分别达到“两规划”要求,随着“降消”项目、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新农合的实施,使住院分娩补率、孕产妇保健覆盖率一直在上升。对保障孕产妇健康、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4、儿童保健覆盖率是反映儿童接受最基本保健服务的工作指标。城市儿童保健覆盖率一直比较稳定,农村儿童保健管理和服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覆盖率不高且不稳定,影响全区儿童保健覆盖率的进一步提高。
5、婚前医学检查是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2000年至2002年我区婚检率打到40%左右,2003年由于新《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取消强制婚检,婚检率大幅下降,从2009年4月1日期,我去又全面开展免费婚检工作,婚检工作稳步开展,婚检率和婚检质量均稳步提高。
二、实施“两规划”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1、加强领导,把实施“两规划”作为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成立了领导小组。
2、全面实行目标管理、加强监督指导,区卫生局与区保健所鉴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分解责任目标,量化、细化工作任务,区保健所每月定期下各乡镇督导妇幼保健工作,爱婴医院巩固工作,三网监测等专项监查,有效地推动了“两规划”目标的实现。
3、突击重点,推动全面工作。妇幼保健工作难度打,实施“两规划”应当突击重点、劳动全局。一是抓依法行政,依法审批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我区实情,取消家庭接生,对不符合标准的单位和个人不予审批,及时查处母婴保健违法行为,净化母婴保健服务市场,依法保护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二是下大力气抓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农村实施“两规划”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区利用加强乡镇卫生院和乡村一体化建设及降消项目的契机,在乡镇卫生院设立防保站,另配备专职人的妇幼保健人员,选送保健人员到五院轮流进修学习,使农村妇幼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三是加强爱婴卫生院创建工作,以创爱婴卫生院为抓手,推动乡镇卫生院产、儿科建设,确实为母婴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服务质量。
三、存在问题及分析、工作措施及建议
1、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儿保、妇保工作业务素质不高,每年的孕产妇死亡经专家评审大多数可避免死亡,提示加强基本产科质量建设刻不容缓,加强医务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和职责管理,严禁超个人超资格范围服务,严格按机关规定执行高危转诊制度、严禁截留。
妇幼保健只能薄弱,群体享受的保健服务不规范,保健服务没有完全发挥出其作用,具体表现在儿保常规检查不全面,有缺漏项、儿保医生内科知识缺乏、概念不清、责任心不强、主动学习意思差,妇幼保健指导均不规范。孕产期产前检查高危评分不准、漏筛,缺少机关辅助检查等,导致孕产妇中重度贫血、营养不良发生率及儿童体弱儿及“儿童四病”发生率等,指标准确性欠缺或无法掌握,提示加强基层尤其是儿保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按规范开展各项保健服务时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2、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思也相应提高,但孕产妇及儿童保健覆盖率提升的不理想,提示相关妇幼保健的政策宣传不到位、力度不大、效果不好,两管保健质量有待提高。
3、产后访视率普遍偏低
在基层妇幼保健工作中,产后访视是一大难题,多数基层医院无专职的保健医生,于临床,无暇顾及产后访视,在一个是院长不重视,产后访视无报酬,导致产后访视率低的主要原因。提示应专设妇幼保健门诊及专职医生,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给予保健医生相应的报酬以提高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孕产妇系统管理。
3、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各卫生院成立教科,专人负责,制定计划、健全制度,加强政策中与老百姓享受权益相关的统一标语、版图宣传单等宣传,利用媒体广播、电视宣传及院、所个体咨询相结合,达到准确引导老百姓获得保健知识相关服务的权益,做到家喻户晓。
<2>加强基层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制定长期人才培养计划,培训指导和计划,成立技术指导组,指导组要定期接受机关知识培训。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基层业务人员的素质,更好的服务于广大老百姓。
第四篇:实施两纲终期评估报告
***林业局实施《***区2011年妇女儿童发
展纲要》终期评估报告
二〇一一年二月七日
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根据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安排《达坂城区妇女发展纲要2011》和《达坂城区儿童发展纲要2011》(以下简称“两纲”)监测与评估工作的要求,我局对“两纲”有关目标执行情况进行了终期评估,现将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两纲实施以来,我区认真履行我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植树造林建设,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妇女儿童创造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一、抓水利工程,促“两纲”发展
2010年,我区水利项目资金投入共9036.52万元,饮水安全项目:完成2项,总投资18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5万元,市财政67.5万元;防洪项目:各乡镇新建浆砌石防洪坝700米,铅丝笼软坝3035米,疏通河道24.5公里,总投资303.61万元,其中:市财政23万元,自筹280.61万元;小农水项目:各乡镇新建农渠17.15公里,总投资143.8万元,其中:市财政128万元,自筹15.8万元;重点项目:完成7项,总投资8406.61万元,均为政府投资项目。诸多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为我区妇女儿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总投资182.5万元)
1.柴窝堡祁家沟饮水安全工程,新建供水管道4.1公里,闸阀井27座,日供水规模445.32m,解决0.0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总投资88.45万元。
2.***区黄渠泉村二队饮水安全工程,新建供水管道
6.969km,闸阀及水表井48座、日供水量179.11m, 解决0.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总投资94.05万元。
各乡镇新建农渠17.15公里,总投资143.8万元。
(二)重点项目(总投资8406.61万元)
1.***区绿园工程水利配套工程,维修加固泉沟渠首、新建干渠8.3公里,总投资914.65万元。
2.***镇皇渠分干渠工程,新建皇渠分干渠3.2公里,总投资396.66万元。
3.***区自来水厂扩建工程,新建600立方米蓄水池1座,机井3眼,泵房3座、1.3公里管道及配套高压线路自动化控制设备,总投资407.35万元。
4.***区生态林灌溉水源工程,新建9.5万m3蓄水塘坝、引水渠、输水渠、泵房及机电设备,总
5.***镇绿园绿化配套供水工程,改扩建支渠18.65公里,总投资1871.04万元。3
36.红坑子水库至***镇供水管线工程,新建管道14983m,3000m3蓄水池1座及井46座,总投资2907万元。
7.兰州湾渠首工程,主要建设溢流堰、引水闸、泄洪冲沙闸、沉沙槽、导水墙、导流堤及上下游河道整治,项目总投资949.38万元,目前,已完成闸室混凝土、下游护坦和导流堤、上下游翼墙及管理房,完成总工程量的70%。
(三)在解决水环境、水生态问题上求得新突破。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水和谐,是我区水利建设的新特色。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改变过去就工程搞工程的做法,走水利兴修、生态保护、景观建设三位一体的治水新路子。近年来,我们的水利工程标准普遍得到提高,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一批水利项目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如今年10月竣工的***区生态林灌溉水源工程,新建9.5万方塘坝一座和仿古文昌阁一座,通过调剂黑沟及皇渠冬闲水,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同时给镇区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把农村水利作为工作重点抓紧抓好。
搞好民生水利首要的是解决农村水利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是向农村倾斜,第一产业必须有水利作支撑和保障。区委、区政府极为重视农村水利工作,其工作点多、面广、难度大、任务重,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再接再厉,创新思路,扎实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
造、小农水重点区域等各项农村水利工作。
二、加大林业建设步伐,促“两纲”发展
今年市政府下达我区造林绿化任务13000亩,春季完成9330亩,秋季完成5000余亩,实际完成14330余亩,完成计划的110%。其中,退耕还林荒山绿化10000亩:春季完成6200亩,秋季完成3800亩,完成任务的100%,采取乔灌结合的种植方式,树种为:杨树、胡杨、沙棘、枸杞等;市级下达我区三北五期人工造林1000亩:截止目前共完成1000亩,已完成任务的100%;市级下达荒山造林2000亩:共完成2008亩,完成任务的100.4%;市级下达苗圃基地建设任务2500亩:截止目前共完成苗圃基地建设任务2500亩,(柴窝堡林场完成1200余亩,乌拉泊街道绿园公司完成1300余亩),完成任务的100%;市级下达封育5000亩,完成5000余亩,完成任务的100%;城区内新建10个街头游园,绿地1444.5平方米。截止目前,5个游园已开工(田园路、工业园、公寓楼、和合园、抗震安居B区15日前全部完成种植和铺装),剩余5个游园11月底前完成种植;开展创建花园式单位和绿化合格达标单位评比:2011年我区完成申报创建花园式单位2个,绿化合格单位2个,庭院绿化200亩;落实了园林绿化管护管理责任制:制定了《达坂城区绿化管护方案》,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管护措施,采取工程、养护分开管理,强化了职责,明确了权利。林政资源管理工作:编制了“十二五”森林采伐限额计划,下发了林业行政执法程序标准文本,限额采伐管理“十一”项制度、林地征占用办理程序等各项管理措施和办法,从制度上、源头上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充分调动森林公安和资源林政等行政执法人员的力量,加大森林资源监督,林区治安防范,坚持严打高压态势。一年来,共出动车辆台次20台次,出动森林公安干警、林政执法人员25人次。查处各类涉林案件3件,有力地打击了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林区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森林防火工作: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确保森林防火工作经费,加大防火宣传教育,强化野外火源管理,增加半专业扑火队伍人员和提高扑火队伍整体素质,安全有序的组织开展扑火救灾,严肃处理森林火灾肇事者。去冬今春全区共发生荒火3起,均不成灾;实现了连续10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的佳绩。年初下达各乡镇病虫害防治目标任务40000亩:2011年共完成防治面积46000余亩,以防治我区天然白榆为重点,克服气候和山谷、河道内老榆树防治点车辆行走困难等,林业有防治率达95%以上;完成苗木产地检疫1100亩,苗木调运检疫150万株,检疫率为100%。
2011年通过我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两纲”所有硬性指标任务,使我区的农村改水受益率达到94.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均、城区绿化覆盖及人均绿地占有率均达标,城区环境和城镇社区建设都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五篇:体育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
发展“十二五”规划 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十二五”以来,省体育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体育强省的主题和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主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路和政策举措,协调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扎实推进、成效明显,为顺利按时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以来,省体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力推进规划实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竞技体育实力保持全国前列,后备人才培养得到加强,体育产业加快发展,体育竞赛提档升级,体育科教成果显著,基层基础体育工作有序推进,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要求,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阶段性目标。其中提前完成10项指标、占35.7%,完成中期指标的10项、占35.7%,未完成中期指标的4项、占14.3%,2项指标因为时间原因没有相关数据,还有1项指标预计完成有困难(详见江苏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一)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一是公共体育设施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全省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2.32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11个省辖市建成功能齐全的体育中心和5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90%以上参加考核的县(市、区)建成“新四个一”工程。绝大多数乡镇(街道)达到“三室一场一路径”标准,大部分社区(行政村)达到了“两室一场一路径”标准。建有国家级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乡镇健身工程、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总数已经达到99个,建成400公里绿色健身步道。全省50%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二是体育社团组织日益健全。推动体育协会组织覆盖延伸,全省现有体育社团1537个、团体会员1.33万个、个人会员146万人。共有省级行业体协、单项协会和各类人群体协65个;市县体育总会实现全覆盖;建成乡镇(街道)各类人群体协和单项协会5200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6900个、村级体育健身组织3万多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点3.9万个。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我省已拥有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188011名(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3人),其中国家级1183名、一级7512名,总量和国家级人数均居全国第一。三是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农民运动会、老年人体育节、残疾人运动会等定期举办,乡镇(街道)运动会、业余体育联赛等蓬勃开展。各地经常开展全民健身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等活动,调动了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积极性。2012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35%。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省国民体质综合指数达104.2,位居全国第二;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为93.8%,列全国第六。四是公共体育服务方式不断改进。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市、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每年为基层群众进行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30多万人次。建成全省全民健身电子地图,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类便捷的资讯服务。70%以上的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群众可就近接受场地、指导、活动等服务。积极推行医保健身一卡通试点,利用主流媒体普及科学健身知识。
(二)竞技体育实力保持全国前列。竞技运动水平保持全国第一集团位置,2011-2013年,我省共有26人获得40人次世界冠军,2011和2012两年都荣获国家体育总局“突出贡献奖”。在伦敦奥运会上,有6人次获3.5枚金牌,2人次获1.5枚银牌,2人次获2枚铜牌,金牌贡献位居全国第四,取得了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在广州亚运会上,36人次获19枚金牌、15人次获10枚银牌、6人次获5.5枚铜牌,比赛成绩全面超上届,多项指标超历史。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我省以45枚金牌并列第四名,117枚奖牌位列第五名,2588分位列第四名,综合排位第五名,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省优秀运动队社会化、多元化办队局面基本形成,目前共有省市联办专业队9个(柔道、拳击、摔跤、跆拳道、棒球、现代五项、男女手球、女子曲棍球),省、市、高校共建专业队1个(女子垒球),省、市、企业、协会共建专业队2个(马术、高尔夫球)。“尖子工程”和“金牌教练工程”扎实推进,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竞技体育队伍,常年在国家队集训的运动员人数名列全国前茅,9人列入国家精英教练员培训计划(位居全国第一)。
(三)后备人才培养得到加强。青少年体育阵地建设位居全国前列,共创建37所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总数并列全国第一;建成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50个、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俱乐部268个,创建19所
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认定21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目前我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位居全国第一,国家体育传统校总数位居全国前四。创建2所五星级体校,新建了3所四星级体校和3所三星级业余体校,业余体校教体结合覆盖率达87%。认真组织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其中2013年参赛运动员达12000人次,注册业余运动员16180名。运动员文化
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目前我省优秀适龄运动员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全部注册学籍,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13个省辖市的109所业余体校中,已有87所体校通过教体结合就近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业余运动员每周文化学习超过24个学时。完成了首批“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贯通一体办学试点”的入学工作,2013年已启动普通高等院校面向运动学校毕业生对口单招工作。
(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2011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448.18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0.92%,体育产业从业人员37.69万人;2012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535.73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0.99%,体育产业从业人员41.45万人,基本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从2011年起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2011、2012、2013三年共有309个项目获得资助,带动社会投资100多亿元。着力加强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指导昆山、江阴、溧阳三地成功申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成为首家以县域集群为主体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命名28家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培育了江阴海澜马产业集聚区和新店镇、曹甸镇、武坚镇等一批体育健身器材聚集区,涌现出徐州军霞、淮安共创、扬州阿珂姆等一批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以及张家港金陵、南通铁人、南京边城等一批年销售额5000万以上的中型企业。2011年体育彩票销量141.73亿元,超越广东福彩,成为全国体彩业界第一;2012年体育彩票销售161.81亿元,2013年体育彩票销售155.8亿元,荣获全国体彩“八连冠”。体育培训、中介服务、体育康复、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五)体育竞赛提档升级。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总共承办全国以上体育竞赛843项次。2012年,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成功升级为UCI2.1级,并实现江浙联动,真正达成“环太湖”,赛事级别、水平、影响、效益的全面提升。扬州马拉松比赛成功升级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被中国田协授予“金牌赛事”称号。常州全面提高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的办赛水平,注入精彩的本土文化元素,继续获得该赛事2014至2017年承办权。苏州市不断丰富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的内涵,成功获得2015年世乒赛举办权。世界斯诺克无锡精英赛正式升格为积分赛,成为顶级品牌赛事。太仓连续两年成功承办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为筹办2014年竞走世界杯打下了坚实基础。品牌赛事工程稳步推进,省辖市基本实现“一市一品”,部分县(市、区)实现了“一县(市、区)一品”,涌现出淮阴“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如东的国际风筝会、新沂的环骆马湖自行车赛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赛事。大力支持南京市承办青奥会和亚青会,南京亚青会取得圆满成功。我省体育竞赛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城市魅力形象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体育科教人才成果显著。大力实施科教强体和人才强体战略,体育科研、体育教育和人才建设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体育科研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省获得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2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体育与科学》杂志获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并被授予“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体育科技服务体育事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省体科所较好地完成了伦敦奥运会科研攻关服务工作,为跆拳道、击剑、蹦床、马拉松等项目运动员的参赛和优异成绩作出了贡献。完成覆盖全省104个区县的群众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为省政府惠民工程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011和2012连续两年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并承担了总局“全国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列活动”江苏站的具体策划和专家讲座工作。南京体育学院被列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立项项目,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2个专业立项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体育人才工作进展顺利,推荐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由省政府批准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由省人才办批准为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局系统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人员占干部职工总数的比例已达60%。
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总体上看,“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但一些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同时随着客观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又产生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体育工作合力尚未真正形成,体育的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经费投入、政策保障、部门协同力度等明显加大。但是,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体育需求的新形势,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主体、渠道多元化的格局并未形成。全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绩效评估办法尚未出台。一些地区特别是苏北的县级政府体育机构和职能在弱化,基层社会体育组织相对薄弱、活力不强,全省平均每万人拥有约0.2个体育组织,1/3省级体育社团处于“休眠”状态。市场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能力较弱,体育产业企业多处于微小状态,由市场决定体育资源配置还需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工作缺少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协同配合,推进的力度显得不够,工作效果与预期有差距。
二是体育自身改革创新力度不大,制约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进展不快,体育社会组织尚不能完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体育部门既管又办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社会化水平不高,仍面临着体制机制不适应、运营效益不佳、服务能力不强、利用水平不高、配套政策不健全等问题。竞技体育社会化有待加强,省市、省校、省企联办优秀运动队责权利等制度需进一步完善。职业体育需要进一步明晰产权、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形成,产业活力有待增强。
三是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区域体育、人群体育发展均衡有待加强。事业强、产业弱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现有体育产业政策落地不够,执行效果有限。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体育发展的地域差距明显,经济薄弱地区的体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对苏北以及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体育工作政策扶持与业务指导不够。人群体育也有明显差距,部分人群体质状况令人堪忧,幼儿、成年人、老年人的肥胖率明显增长,成年与老年人群的素质指标下降,年轻女性的体质水平不容乐观,育龄妇女体质水平下降明显。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展不快,农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有待加强,城乡居民体质差别仍然存在。
四是体育工作投入产出绩效不高,粗放式发展模式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基层公共体育设施重投入建设、轻管理使用,健身路径使用率仅占各类体育场地的1.6%。重公共体育场馆新建、轻现有场馆开放利用,部分场馆运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体育竞赛重数量、轻效益,受群众欢迎、有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赛事较少,经济和社会效益较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有待加强,实际在基层一线从事社会体育指导的不足50%。竞技体育仍然依赖于高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投资效益不高,缺少带队冲击世界顶尖水平的教练员队伍,综合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三、体育外部环境总体判断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有力措施,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该说,体育发展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面临推进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严峻挑战。总的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趋势:
一是体育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加快发展将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强身健体、文化娱乐将越来越重视,体育服务和消费将会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体育已纳入国家和省的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我省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均包含体育内容,体育将会与经济社会同步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体育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外部环境将会持续优化。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体育的文化、教育、经济功能不断彰显,党和政府、人民群众都对体育工作给予更高的期望。“十二五”以来,国家和江苏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竞技体育、体育场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将体育工作纳入省委常委会、省政府重点工作安排,省政府每年召开相关专题会议,推进各项体育工作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体育政策扶持力度,把体育纳入各项考核之中,着力维护群众的体育健身权益。体育外部环境优化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体育工作必须紧紧跟上党委政府的步伐,不断实现创新创优,更好地服务“两个率先”,做到有为有位、争先进位,才能保证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
三是体育的社会开放度越来越高,协同发展将要成为主流。改革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体育工作的主旋律,也是体育部门面临的大环境,体育将更加开放。体育部门职能面临转变,政府和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将重新架构,体育部门将越来越多的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来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体育发展方式面临转变,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的粗放型向注重创新驱动的集约型转变,市场必将在体育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体育工作方法面临转变,随着体育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体育将不得不依靠教育、文化、旅游以及经济部门的协同推进,社会组织也将逐步成为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与部门、社会、市场协同,集成各类发展要素,将成为体育发展的主要手段,封闭式的自我发展模式将会得到彻底改变,必须尽快尽早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四、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有关建议
在“十二五”后期,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作为主旋律贯穿规划执行全过程,进一步转变体育部门职能,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确保全面、高效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体育顶层设计。对公共体育服务进行深入研究,确立长期的和阶段性的目标,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对于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要明确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具体标准和政府责任;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内容由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提供,要明确规则和行业标准,并制定可行的监管办法和细则。实施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协议,制定我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标准,推动市县根据各自实际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为目标,建立宽松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培育拓展各类体育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进一步推进管办分离,制定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意见,逐步把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和市场。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体育工作主攻方向,转变体育政府职能,推动体育协同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体育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抓紧落实已有改革事项,落实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实施方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创建达标制度,改进和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管理机制。有序推进一批中央已明确的改革部署,制定我省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协调省人社厅制定运动员绩效工资改革方案。深入研究一批中央提出了改革方向原则和规划目标的改革任务,注重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同步推进,转职能、放权限、调职责、调机构,推动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和体育竞赛改革,建立动态开放的综合数据库,加强体育行业标准建设。调整现有运动项目中心布局,推动同类项目群集中管理,与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全面接轨。继续推进体育社团改革发展,坚持“三化五有”发展方向,完善等级评估体系,研究政府向体育社团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方案,促进体育社团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体育科教投入力度,协同推进全民健身、竞赛训练、体育产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进一步推动体育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运动项目省市、省校、省企共建机制和模式,与有关部门协商制定《省校联办省优秀运动队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名校办名队”和“教练员进校园”工作,鼓励支持四星级高中兴办1支以上具有市县水平的运动队,形成“一校一品”特色。继续开展星级体校创建工作,促进创建标准与常规管理深度融合。加大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创建和规范管理力度,进一步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学校体育和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完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竞赛、训练、体育师资培训等体系建设。继续与省教育厅合作实施万名体育教师培训工程,举办全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落实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所有公办体校实现运动员文化教育规划和经费“两纳入”,进一步畅通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生的升学渠道。加强与建设、园林等部门合作,推进体育公园广场、健身步道、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建设,提供功能多样、形式新颖、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体育场地。加强与卫生、旅游等部门合作,促进体育与健身服务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手机等平台,深入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活动信息,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四)进一步提升体育投入绩效。提高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效益,由行政命令式配置向按需配置转变,把乡镇中小型健身中心作为新的重点给予支持。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向注重延伸覆盖和质量提升并重转变,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逐步向社会组织兴办转移,提高基层体育社团的活力。提高各类体育设施使用效率,大力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健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经济薄弱地区场馆运营管理的扶持。修订运动队绩效目标考核办法,完善综合评估体系,改革经费核拨办法,提高投入产出效益。进一步提升体育竞赛综合效益,继续办好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提倡勤俭节约办赛,加大市场运作力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加快体育科技创新步伐,完善我省体育科技工作考核制度,研究制定体育科技相关激励政策。提高人才工作效益,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制度,提高引进人才质量水平,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五)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壮大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竞赛表演等主体产业,加快发展体育康复、体育建筑、体育旅游等新兴产业。积极拓展职业体育市场,引进国际高水平职业赛事,理顺管理部门与职业俱乐部和联赛关系,推动职业体育健康发展。加强规划制定、政策支持、服务指导,积极培育扶持体育企业特别是中小体育企业发展。加快推进体育产业集团组建和运营,创新培育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规范体育产业经营主体行为和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对体育产业实行宏观监督和管理。加强政策的落实、集成和创新,把国家和省的各项体育产业政策落到实处。完善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项目评审工作,提高对体育服务业、场馆运营等业态资助比例。推进体育产业统计、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市场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标准化建设等基础工作,为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六)进一步注重体育均衡协调。推动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着力拓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体育服务功能,确保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加大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积极发展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提升农村科学健身指导和服务水平。适当扩大万名体育教师培训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比例,开展“送体育培训下乡”活动。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特别是苏北体育工作扶持力度,促进区域体育协调发展。提高群众体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吸引更多的青年和中年人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着力改变健身人群“两头热、中间冷”现象。制定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工作实施办法,完善老年人体育工作具体措施。与妇联、计生等部门合作,推动育龄妇女健身活动开展,增强此类人群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