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安全乱象
食品安全乱象
1.绝育黄瓜:被涂避孕药吃了会绝育市场上卖的头顶鲜花的青瓜都是用避孕药、雌激素涂抹的瓜,人吃了就会出现不孕不育甚至绝育等可怕的后果。
2.“自杀”西瓜:使用“膨大增甜剂”膨大剂,化学名称叫细胞集动素,属于激素类化学物质,对植物可产生助长、速长作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危险,能造成儿童脑炎,发育不良,痴呆等。此外,使用膨大剂后的果蔬味道变淡,吃起来口感不好。3.染色花椒:含有害物质“罗丹明B”“罗丹明B”,俗称“大红粉”,呈红色粉末状,部分不良商贩将其作为苏丹红替代品,属于非食品原料,会导致人体皮下组织生肉瘤,具有致癌和致突变性。2008年,我国明确规定禁止将其用作食品添加剂。
4.毒血旺:加“福尔马林”防腐保鲜“毒血旺”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盐、水、猪血按照一定比例勾兑,在铁盒内放置15分钟至30分钟不等,再切成块放入水泥池里浸泡加温,其间还会加入用于防腐保鲜的“福尔马林”。
5.染色豆瓣:加“胭脂红”和“日落黄”按照食品法规定,“胭脂红”和“日落黄”是不能添加在豆瓣中的。经检测,被查厂家每公斤的豆瓣中最高含有0.05克“胭脂红”和0.047克“日落黄”,豆瓣中的大肠菌群也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的10多倍。
6.毒豆芽:用尿素兽药催生黑加工点使用了至少4种添加剂,其中尿素严重超标,恩诺沙星是一种兽用药,6-苄氨基腺嘌呤是一种激素。人食入后,会在体内产生亚硝酸盐,长期食用可致癌。
7.牛肉膏:对食品多些敏感没坏处“牛肉膏”作为一种添加剂是否经过了批准,这是一个问题。经过批准的“牛肉膏”能够被使用于哪些食品的加工过程,这是另一个问题。
8.毒生姜:危害等于在食用慢性毒药据工商执法人员介绍,不良商贩将品相不好的生姜用水浸泡后,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磺进行熏制,熏过的“毒生姜”与正常的生姜相比,看起来更水嫩。
9.染色馒头:香精加多少凭手感现场一名女工表示,这些都是和面时直接加入的。“柠檬黄”、“玉米香精”和成的面是用来制作玉米馒头的;为增加甜度和香度会加一些糖精和香精。10.瘦肉精:18道检验管不了一头猪以济源市为例,主要依靠畜产品检验检疫中心每月一次的抽查,按照省里制定的2%抽查比例执行。至于外地流入本地的生猪,只要其提供合格的检验检疫证明,并且耳标齐全,一般不再检验。进入屠宰环节后,则主要依靠企业自检。11.回炉面包:到期面包掺入配料“重生”“每天15家分店退回的满满10箱面包,除大约3箱无法回收外,其余全部回炉制成新面包。”甜心客所属的广州市新甜主义食品有限公司员工小文透露。
12.假葡萄酒:万瓶假葡萄酒“傍名牌”河北昌黎县一些葡萄酒厂家,用酒精掺添加剂、香精、色素等调制后做成假冒葡萄酒,有的甚至根本不含一点葡萄原汁。
第二篇:食品安全乱象背后的问题
食品安全乱象背后的问题
08021624 余霞
2011年以来,各地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群:双汇瘦肉精事件,河南南阳毒韭菜事件、甘肃平凉牛奶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牛肉膏事件、黑芝麻浸泡成“墨汁”事件、福尔马林浸泡小银鱼事件、染色馒头事件。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为何频频上演?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食品安全法》存在漏洞,对于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过低,也没有对某些违法行为作出明确规定。应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限制食品添加剂厂商的数量,并对其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渠道进行严格监控。
(二)中国官僚制度的腐败。近日有媒体曝光,一些监管部门“在办公室看样品”、“让养猪户自己取样送检”,其工资福利竟然从收费和罚款中抽取,形成了“养鱼执法”。如此行径,与监守自盗有何区别。“走后门”的贿赂现象更是常见。一些地方食品安全监管者,只是在问题出现了以后,才开始形式式地对当地的食品进行抽样检查,甚至在检查前提前通知食品生产方。更加纵容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对于这类问题,执法部门总是被动执法,问题出现了才来解决,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道德教育问题严重。一些企业为了追逐个人利益,不顾公众及社会利益,追求其利润最大化。道德滑坡问题日益严重。但是要对现行企业的管理者进行道德教育,未免已经为时过晚。除了利用社会舆论对企业道德滑坡问题进行声讨,对企业施加压力外,更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顶梁柱,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改善社会道德风尚。
(四)对过期食品缺乏明确的处理途径。企业对过期食品的处理,除了一些企业能自觉的将过期食品销毁外,很多企业利益熏心,将过期食品回收,重新包装处理后再一次上市。这无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埋下了后患。国家应专门设立过期食品处理部门,设置专项资金,将快要过期或已经过期的食品回收。将快要过期的食品,发放给灾区,并提醒其过期的日期;或将过期后不影响牲畜健康的食品粉碎作为饲料。将过期食品进行销毁。虽然成本大,但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善食品安全问题,并对企业社会道德有了一个很好的引导。
第三篇:乱象整治
乱象整治“难”也“易”
从公司治理不健全到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从违反宏观调控政策到违法违规展业,种种银行乱象不仅仅是对相关行业秩序管理的挑战,破坏了稳健的金融市场环境,更埋下了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祸根。银保监会坚决对“银行乱象”说不,不仅仅是“真刀真枪”促良性循环、稳健康发展,更是勇涉乱象整治深水区,打赢银行业风险化解攻坚战。
乱象发生的原因是深层次、多方位的。目前银行业资金多层嵌套、盲目加杠杆等不规范行为仍然存在;在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银行创新业务多而杂,甚至出现跟风、攀比等不理性创新行为;银行内部员工合规意识较薄弱、责任意识不强;各商业银行片面的追求高增速发展,从而忽略了银行发展的质量。同时,外部监管出现短板,监管定位不端正、监管氛围不严肃,导致金融市场乱象和违法违规行为高发多发势头大涨,监管缺乏有效性,更谈不上持久性。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引用《老子》中一句话: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治理天下难事大事必先从小事做起。同样在谈到银行乱象整治时,也必须从小事、易事做起。作为一名银行基层柜面员工,从做好柜面现金存取业务的身份识别工作到对公开户资料审核细致;从自身行业操守的塑造到监督同事行为规范,无疑每一个小小的举措,对于乱象整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参加溧水农商行组织的知合规、讲合规、做合规演讲比赛之前,作为一名新员工对于合规的认识还是止步于不要被监控拍的违规行为而罚款,对于合规意识的建立还是非常的薄弱,甚至觉得合规就是不罚款。但是参加完比赛,学习到同事对于合规的理解,让我清醒的认识到合规的重要性,在每次业务办理过程中牢牢拴住合规的绳子。刚刚加入农商行的大家庭时,办理超过5万元现金存取业务时,往往在核查客户身份信息时,流于形式,只是盖一个核查章,人行核查系统无法查找核查的日志,违规的办理存款业务,核查流于形式。但是现在,我在办理每一笔需要核查的业务时,严格核查客户身份信息。一个小小的核查动作,可能微不足道,但确是对于存取款业务合规的认真完成,是合规意识的树立。如果乱象整治分为小点,每一点多可以化为微不足道,每一点都可以成为一件易事,这需要银行人的合规意识、合规言谈、合规举止。
第四篇:校园之乱象
“校警”之乱象
2010年前后,我国陆续发生了几起针对学校(幼儿园)的犯罪活动,造成了多名无辜的家长、学生死亡。在全国上下高度重视校园安保工作的前提之下,中共阳泉市委和阳泉市人民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意见》(阳发„2010‟21号),在当时为创建“平安校园”,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市的“校警”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用而生,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市的“校警”履职尽责情况到底如何,是否有继续存在的意义。
一、“校警”一词不合法理,用“保安”来形容更为恰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一章第二条对人民警察有明确定义,规定了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可见警察的定义中并无“校警”一说,我市的“校警”全称为校园警务人员,是由学校聘用、公安部门培训、教育部门审查认定的治安管理人员。负责校园内部的治安管理、协助学校政教处(保卫处)处理各类人员矛盾纠纷和处臵校园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社会不法人员在校园或周边侵害师生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负责校园门卫安全保卫工作、负责校园治安监控系统的管理、负责做好学生到校和离校期间校园大门周边学生的疏散及安全保卫工作、负责校园各类大型活动的安全按保卫工作、负责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从其所担负的任务和履行的职责看,“校园警务人员”称为“保安”更符合实际。2010年1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64号),《条例》第一章第二条明确了保安服务的范围,即门卫、巡逻、守护、押运、随身护卫、安全检查以及安全技术防范等。由此可知,我市的“校园警务人员”实则为保安。
二、“校警”的责权不清,造成管理混乱,部分岗位形同虚设。
我市“校警”的工资及参保经费由市、县(区)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工资发放由各级财政按给同级教育部门据实安排专项经费,并按进度拨付教育部门,由教育部门直接拨到同级公安部门,由公安部门负责逐月为协勤校警开支和按规定缴纳参保费用。(参见《关于做好我市学校幼儿园协勤校警工资发放及参与社会保险工作的通知》阳综治办„2010‟17号)由此可以看出,“校警”主要由教育和公安部门管理,而作为使用者学校方却没有任何管理权,“校警”只是公安部门的派出人员,这就为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
(一)“校警”在岗不在位,每天在位时间仅“三小时”。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校警”就实行开“三小时”工作制,仅学生上学、放学的时候在校门口站站。有些时候学生还没有完全走完,“校警们”已经换好衣服下班了。即使在场,对校园周边的秩序也是视而不见。校园周边的秩序维护主要依靠学校教职员工和自招保安(俗称门房),而学校受制于经费限制只能雇佣一些“老弱病”人员充当“门房”。此举完全背离了当初设立“校警”的目的,校园活动不只是学生上下学,而在更重要的上课期间、举行重大活动期间,我们的学校可以说是不设防的。“3.1昆明暴恐事件”还在我们眼前,谁敢说同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在最需要保护的孩子们身上,我们没有“万一”。如此宽松的管理环境,造成“校警”们有的搞起来第二职业,有的自己办起了公司,“主业”变成了兼职,反正每天在学校门口站够点,工资照样发,至于干什么没人监管。作为用人方的学校却是有苦难言,本来政府出钱加强安保力量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学校却用不上。学校要求上课时间也要在岗在位,“校警”们说公安局说了我们只需要上下学的时候在就行。学校说我们要举行活动需要提供保卫工作,“校警”们说公安局那边叫我们有事。由于人员的聘用和工资的发放都不用学校参与,因此“校警”们对学校的管理臵若罔闻,有的甚至公然对抗学校的管理,部分学校发生过“校警”与学校管理人员发生冲突的问题,影响恶劣。
(二)“校警”精神状态不好,严重影响公安机关形象,导致公安机关非警务活动增多。校园警务人员身着警服,大多数群众难以分辨“民警”和“校警”的区别。由于“校警”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在上岗执勤期间衣冠不整、抽烟、聊天现象屡屡发生,致使人们误认为是警察警容风纪不好,严重影响公安机关形象。《保安管理服务条例》颁布以来,对保安员从报名、体检、政审、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着装、执勤等整个过程都有严格的规定,可以说保安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通过专业的保安公司进行管理,完全可以满足校园安保的需要。目前,市委、市政府机关的安保工作均由专业保安公司负责,服务态度和质量深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三)“校警”自身素质能力是否能够抵御不法分子的侵害。保安由于其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承担着发现和制止犯罪的职责。当犯罪活动出现时,需要保安员挺身而出,将不法侵害减到最小。“3.1昆明爆恐案”中最早开始同犯罪分子做斗争的就是保安。但是对于“校警”的处突能力,学校方面是颇有微词,有些教师就曾说过:“真要遇到突发事件,“校警”们不要说保护师生们,能保护了自己就不错了。”一句话反映了一个问题,专业保安员将各种格斗、处突技能当做一项基本技能,经常学习、经常练习,各保安公司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培训。而“校警”只是在上岗培训时有些简单的练习,真正面对危险时,其应对能力远远比不上专业的保安员。
三、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社会发展的趋势。2012年,民政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民发„2012‟196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政府购买服务暂行办法的通知》(晋政发„2014‟39号)明确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政府利用财政资金,采取市场化、契约化方式,面向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我市在此方面已经有了先例,市委、市政府机关的安保服务工作就是由城区保安公司提供,市社会救助站的安保服务由城区保安公司提供,反响都挺好,双方都受益。
目前,我市共有“校警”435人,由各级政府财政提供经费。将“校警”转为专业的“保安”,由专业保安公司派驻学校,公安机关进行监管,这一方式更符合我市实际,也更有益于我市的校园安保环境。一方面,目前保安的准入标准和“校警”相当,某些方面甚至要更高。这样可以节省一部分培训经费,而且保安员的业务培训更广泛,适应的岗位更多,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更强。另一方面我市现在有6家专业的保安公司,可提供的人员更多,可选择的余地也更大。用公司这种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来对保安员进行约束,其遵章守纪、努力工作的效果会更好。
最后,为了我市校园的安全环境,为了孩子们能够茁壮成长,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认真考虑我们的提议,争取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五篇:斩除农村金融乱象
斩除农村金融乱象
目前并没有农民所拥有、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正规、系统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民间借贷合法化至今未有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性意见,这就逼迫民间金融打着各类正规金融的旗号,以便取得合法性,这是农村金融乱象之源。
防范合作金融异化
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应包括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民间金融)。农村的正规金融包括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农村金融改革真正的目标应是满足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使农户和农村企业能以更便捷、快速和成本较低的方式获取金融服务。
然而,现在的农信社已经股份化和商业化了,没有了合作金融的性质。农村的金融体系中并没有农民所拥有、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正规、系统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2008年8月15日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开出专栏讨论民间借贷。建议给民间借贷合法地位,并适时推出《放款人条例》,这是使民间借贷合法化的一个积极的信号。但至今也未有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性意见。这就使民间金融必须挤进正规金融体系之中,打着各类正规金融的旗号,以便取得合法性,这是农村金融乱象之源。
供销社有资产无社员,是个半行政化部门,也变成个空壳了。如何让供销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未来可以采取“嫁接”的思路,就是由供销社牵头领办基层的专业合作社,做实前者、壮大后者;专业合作社利用供销社的资源、资产、人才等,注入活力,改造供销社,把新老资源嫁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
有必要说的是,供销社和信用社作为一种制度遗产,对其撒手不管是不现实的,在目前的国情下也是不可能的。尽管上述改革思路推进难度很大,但要改变其尴尬和边缘化的现状,就必须果断去做。
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可以开展信用合作,不少地方也在搞资金互助会。首先,如果你的合作社符合上述质的规定,是有生命力的、能旺盛发展的合作社,其信用合作就有扎实基础。有的专业合作社虚有其名,挂羊头卖狗肉,要搞信用合作很难搞好。其次,农民合作社内部的金融合作针对不同的社员群体可以履行不同的功能。使社员差别化的资金需求能得到差别化的金融服务。
一是单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它适宜于传统、小规模的兼业农户群体,主要满足这部分成员生产经营中的小额、短期、急需的借款需求。这部分客户群从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往往得不到贷款,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可以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
二是对于专业大农户,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通常无法满足其生产经营需要,合作社的功能更体现在培养农民信用,向银行提供农户的信用记录,降低信息不对称性。
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合作社既可以扮演直接的融资服务提供者(直接开展成员内部资金互助);也可以扮演融资服务的中介:作为银行或农户的代理人,建立贷款农户成员的征信评估制度,为银行提供优质客户信息;或作为农户的代理人,向银行推荐潜在优质客户,并可以为贷款农户提供担保服务。甚至可以合作社名义从金融机构“批发”贷款,而后向农户“零售”,为农户直接放款,银行金融机构只与合作社签订贷款协议。
发展合作社需要人文基础
发展合作经济的原则就是对合作社的质的规定性,必须遵循,这就是:必须是社员所有、社员控制、社员受益,合作社社员作为所有者和合作社服务的使用者在身份上是统一的。入合作社不是为了分红,而是为了享受到服务,这和股东完全不同。
至于发展路径的选择,这和合作社发展的历史背景、资源禀赋、文化传统、是否有好的带头人,属于什么行业、什么产品等多种因素相关。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个地方的合作社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人文基础,因为合作社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组织,而是具有一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崇尚平等、互助、社会公平等理念的组织,它首先不是考虑盈利赚钱。此外,合作社的发展也有赖于很多条件的发展,缺乏这种民主参与和决策的氛围环境,合作社只能延续一代半人,到创始人儿子这一代就会散掉。
当前迫切需要通过改革试验,形成比较成熟的《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条例》,明确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外延及其权能,明确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取得及退出机制,成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此基础上,使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个人成员权利与财产权利相统一。同时要厘清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村委会作为农村社区性的自治组织,它为本社区全体居民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要使村民委员会仅仅承担村庄的公共服务职能,把土地等集体资产的管理权完全剥离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手中。
确权民主 合理分享土地红利
作为村集体的代理人,不少地方的村干部“反仆为主”,掌控资源。特别是现在很多地方吃饭靠发展、发展靠土地的模式下,往往地方政府和村干部结成同盟,让农民利益受损。解决问题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明晰产权,弄清楚全村有多少地,每个人有多少地,对自己的家底有数。这样,被偷被抢也能清楚,可以追究。一定要先做好土地确权,无论是落实到地块、落实到股份还是落实到户或小组,甚至折股量化,都是为之后的分配土地收益奠定基础。二是发育乡村的民主治理机制,不管是村委会还是党支部,不能同时是村里的议事机构、议决机构。可以发育出其他的机构如村民代表会、议事会等,用它们来制约村委会,行使决策权力。民主机制的发育和产权的明晰,二者是配套的,缺一不可。
公有制的国情下,农地确权会不会面临一些法律上的难题?的确,中国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在世界上是比较特殊的情况,我们确的是产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置,在占有和使用上,农户享有承包权,把经营权流转,因此即便出了一些问题,也是在经营权的范畴内。另外一个是处置权,包括继承和转让,这些能否做到,在理论上、政策上和法理上都还有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中央曾要求在5年内完成确权,可能进度还会加快。只要把这个工作做好,接下来的农村改革就好推进了,很多事情就通了。
当然,确权之后的土地收益是否完全由农民获得?作为土地所有者的集体,能不能、该不该从土地收益中得到相应的份额,大家还在探讨。我认为,集体是由成员组成的,如果成员集体表决作为所有者需要得到相应份额,那么具体的份额比例、之后的使用去向,都应该由成员决定和监督。只要成员能真正行使权力,过程是公开透明的,采取何种做法都是可以允许的。
土地流转应依法自愿有偿
历朝历代都有农民因为土地兼并而流离失所,成为佃农甚至流民。但现在已经大为不同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很多人是自觉、自愿离开土地,去城市打工,对他们来说,以后不愿回到农村,即便回去,也不一定会继续以种地为生。这就为土地的流转和适度经营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必须坚持,农民如果离开农村到城市,他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的用益物权等各种权利,还必须保留,即便放弃,那也必须是有偿的。有的地方在农民进城之后,给予社保的同时就必须把农村的土地让出来,或者给予住房就必须把原有的农村宅基地交出来,我对这些做法坚决反对。
这是因为,宅基地和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是一种财产权利。农民进城获得就业保障也好,其他机会也好,这都是作为一个公民所应该享有的权利,而公民权和公民本身的财产权并不存在一种交换和替代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和计划经济时代并无可比性。彼时,通过升学或者其他方式进城,意味着实现了国家认可和兜底的一种身份转变,工作包分配、吃上商品粮,作为公家人,一切都和农村没有关系了。但现在你进入城市、读了大学,也并不意味着身份的彻底转变,更不会有一应资源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要求进城农民把自己原来在农村的财产权利让出来。只有在城市和农村都稳定到一定状态之后,前者能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教育和住房也能保障了,农村也能享受到和城市接近的基本公共服务了,此时,进城农民可以通过和地方政府、村委会等有关方面协商,在一定的条件下转让其在农村的财产权利。即便如此,也必须因人而异、因地而异,顺其自然。
最后,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把逐步两字去掉,说明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基本上没有什么进展。这固然涉及到很多政策的问题,但关键还在于其中的利益纠葛很多。提建议首先要正视难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让农民得到更多土地增值的收益,实行同地同价同权,必然就会有人减少收益,比如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要动他们的奶酪,所以推进难度很大。这又回到一个问题,就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有大的调整。什么时候地方政府发展不靠卖地了,地方政府就有真正激励去关心保护土地,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才能得以建立。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管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