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政策解读

时间:2019-05-12 02:1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政策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政策解读》。

第一篇:《山东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政策解读

《山东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政策解读

一、关于改革范围

(一)参改机构和人员范围问题。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群众团体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下同)在编在岗的厅(局)级及以下公务员、参公管理人员和机关工勤编制人员,先行参加本轮改革。

省安全系统公务用车改革,经批准后单独启动实施。市及市以下地税系统参加同级政府的公务用车改革。

其他事业编制人员和国有企业管理岗位人员待相关政策出台后,按规定执行。

(二)离退休干部参改问题。离退休干部参改办法另行研究。

(三)离退休干部管理机构用车参改问题。离退休干部管理机构用车暂不纳入改革范围,仍按有关规定执行。在编在岗的离退休干部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参加车改,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四)一般公务用车、执法执勤用车、机要通信用车、应急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的界定问题。一般公务用车是指用于办理公务、机要通信、处置突发事件等公务活动的机动车辆。执法执勤用车是指用于侦查、办案、监察、稽查、税务征管等司法和行政执法的执法执勤公务的专用机动车辆。机要通信用车是指车改后,各单位按有关规定配备的用于机要通信工作保障的车辆。应急用车是指车改后,各单位按有关规定配备的用于应急保障的车辆。特种专业技术用车是指搭载了专业技术设备,用于执行特殊工作任务的专用车辆,如防爆车、囚车、清障车、现场勘查车、气象监测、地震监测、无线电监测、垃圾清运车、路灯修理车、森林防火灭火车、运水车、消防车、救护车、避震车、抢险车等。

(五)行政区域(城区或规定区域)范围界定问题。各市在改革方案中,应明确市级党政机关公务出行交通补贴保障的范围(城区或规定区域)。跨区域的公务出行视为公务出差,相关交通费用按有关规定报销。公务交通补贴保障范围要与差旅费保障范围搞好衔接。

(六)事业单位参改问题。属于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与党政机关车改同步进行。属于非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待非参公管理事业单位有关政策出台后,按规定执行。

(七)国有企业相关改革问题。待国有企业的改革政策出台后,按规定执行。

二、关于公务交通补贴

(八)补贴标准测算原则问题。总的要求是改革后公务交通支出必须低于改革前支出总额,各市的节支率不得低于7%。这是公车改革测算、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的底线,各市都必须达到。公务交通补贴不是职工福利,仅保障基本公务出行需求,应综合考虑公务出行次数、里程、油价及出租车价格确定。

(九)补贴标准核定和发放方式问题。所有参改人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均按照现任职务核定。公务交通补贴属于改革性补贴,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在公用经费交通费中列支,随工资按月发放给个人。各单位不得擅自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

(十)补贴具体标准确定问题。全省公务交通补贴划分7个补贴层级,每人每月的公务交通补贴不得高于以下标准:厅局级正职1690元、厅局级副职1560元,县处级正职1040元、县处级副职960元,乡科级正职650元、乡科级副职600元,科员办事员和机关工勤编制人员500元。各市的具体补贴标准,由各市根据本地实际确定(经中央车改领导小组批准,济南、青岛两市市级机关的副局级人员补贴标准,可在副厅级和正处级之间确定)。各市市域内执行统一的补贴标准。全省各市之间的补贴标准差距不得超过20%。

(十一)补贴统筹使用问题。为解决单位内部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平衡问题,允许各参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集中部分公务交通补贴统筹使用。统筹比例原则上不超过补贴总额的10%,由各参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集中统筹和具体统筹比例。采取统筹的单位应制定统筹资金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确保公开透明。

(十二)关于数据统计和测算问题。公务用车改革摸底统计、测算,涉及参改车辆信息、参改人员信息、司勤人员情况、车辆购置和运行成本、司勤人员开支等方面,各市要根据摸底统计数据和补贴标准,认真测算节支情况。各市上报方案时要将摸底统计数据和节支率测算情况一并上报。各市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应要求参改单位把数据填报到每辆车、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要准确、完整,不能瞒报或漏报,由上报单位主要领导签字,加盖公章后报送。有关的测算公式为:

改革前公务交通总支出=涉改公务用车实际更新和新增购置费+涉改公务用车运行费+涉改司勤人员支出+已实行车改地区交通补贴+其他相关支出。

改革后公务交通总支出=改革后公务交通补贴支出+保留涉改车辆的支出+保留涉改司勤人员的支出+其他相关支出(其他相关支出主要用于集体公务出行支出,各市、县按照同级发放交通补贴总额的10%确定)。

节支率=(1-改革后公务交通总支出/改革前公务交通总支出)×100%。

三、关于保留车辆

(十三)实物保障工作用车的保留范围。鼓励各市、县(市、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改革。确因工作需要不便取消公务用车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另外,济南、青岛两市的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法院和检察院正职主要负责人,其他地级市人大常委会的正厅级第一副主任和市政协主席,也允许选择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

(十四)党政机关保留机要通信和应急车辆的数量。

1、全省市级党政机关(含符合参改条件的市属功能区管理机构,下同)保留机要通信和应急车辆的总量,按照全省市属部门总数(共1211个)的200%确定,共2422辆。各市市级机关按照下列公式测算确定可保留机要通信和应急车辆数量:

本市市属部门总数+市属部门编制总数×1.019%(注:1.019%,即全省市级机关保留车辆总数2422辆×1/2÷全省市级机关编制总数118826)。

例如:青岛市市属部门保留机要通信和应急车辆的总量为:(72+9)+(18117+481)×1.019%=270辆。

例如:莱芜市市属部门保留机要通信和应急车辆的总量为:(50+3)+(2985+57)×1.019%=84辆。

2、全省县(市、区)级党政机关(含符合参改条件的

县属功能区管理机构,下同)保留机要通信和应急车辆的总量,按照全省县属部门总数(共6350个)的150%确定,共9525辆。各市的县(市、区)级机关按照下列公式测算确定可保留机要通信和应急车辆数量:

各市的县属部门总数+县属部门编制总数×1.451%(注:1.451%,即全省县级机关保留车辆总数9525辆×1/3÷全省市级机关编制总数218831)

例如:青岛市的县(市、区)级党政机关保留机要通信和应急车辆的总量为:(423+10)+(17391+280)×1.451%=689辆。

例如:莱芜市的区级党政机关保留机要通信和应急车辆的总量为: 80+1535×1.451%=102辆。

3、每乡镇(街道)保留机要通信和应急车辆平均为2辆。

(十五)执法执勤用车和行政执法用车的保留数量。执法执勤用车配备应当严格限制在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机关内部管理和后勤岗位以及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一律不得配备。在中央确定的17个执法部门内,省、市、县(市、区)分别按各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一般执法执勤用车编制数的40%、60%、70%保留;在中央确定的执法部门之外,拥有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执勤职能、具有专门的执法执勤机构和人员、需要经常性外出开展执法执勤工作的其他部门,其执法执勤

车辆应严格配置在相关一线岗位并严格控制总量,省、市、县(市、区)分别按各级主管部门核定的执法执勤车辆编制数的30%、50%、60%保留。省属驻济以外单位按照当地同级保留比例执行。

一般执法执勤用车和其他具有执法执勤职能部门的执法执勤车辆的保留数量超过上述比例的,每增加1辆相应核减该部门的公务交通补贴6万元;保留比例超过原编制数90%的,不再发放该部门公务交通补贴。

在从严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各级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跨部门综合性执法用车平台并于两年内到位。鼓励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根据实际情况选配专用摩托车作为执法执勤交通工具。

(十六)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的保留数量。符合保留条件的各类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继续保留。

(十七)调研、接待用车的保留数量。调研、接待等集体公务出行用车,市、县(市、区)分别按照市级机关和县级机关保留公车总数(包括实物保障工作用车、机要通信和应用车、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1%的比例保留,实行总量控制,集中管理,统筹使用。

(十八)单位班车的保留问题。根据中央车改办的要求,党政机关的班车应逐步取消,实行市场化、社会化保障。综合考虑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车改革不同步的实际,设定班

车使用过渡期,待省属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时一并研究具体办法,进行统一部署。过渡期内,确需保留班车的,由各单位自行制定班车使用管理办法,按照班车运行成本,对已领取公务交通补贴的人员适当收取乘车费用。

(十九)过渡性车辆服务中心、社会化车辆租赁公司设置及运营原则问题。对暂时未能处置的车辆,允许各地根据实际需要设立过渡性车辆服务中心或车辆租赁公司,提供有偿出行服务。过渡性车辆服务中心的过渡期由各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在改革总体方案中确定。各级政府不得变相为其提供财政性补贴,不得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过渡性车辆服务中心或社会化车辆租赁公司必须进行市场化运营,不得借此成立新的公车服务管理部门。过渡性车辆服务中心或社会化车辆租赁公司车辆是在公开处置后暂时未能处置的车辆,不得另行采购车辆。

四、关于执法执勤用车和垂管系统车改

(二十)执法执勤用车参改原则问题。坚持满足执法执勤工作需要,从严控制配备范围、编制和标准,做到保障与改革兼顾。执法执勤用车配备严格限制在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机关内部管理和后勤岗位以及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一律不得配备。

(二十一)保留执法执勤用车的部门范围问题。保留执法执勤用车的市、县(市、区)党政机关,仅限

于2011年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时,中央明确的17个部门(系统)。涉及到我省共有13个,具体包括:法院、检察院、公安、安全、纪检(监察)、司法(含监狱、戒毒)、农业(含农机、畜牧)、工商、林业、食药监、海监、地税、森林公安等部门(系统)。

(二十二)保留的执法执勤用车编制核定问题。各地根据《山东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规定,在从严控制总量的前提下,确定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报执法执勤用车主管部门核准。

(二十三)保留的执法执勤用车管理问题。保留执法执勤用车部门应当加强执法执勤用车使用管理,建立健全登记、公示等各项使用管理制度。除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等有保密要求的特殊工作需要外,执法执勤用车一律喷涂明显的统一标识。严格按规定使用执法执勤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其他单位或下属单位执法执勤用车,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使用执法执勤用车。

(二十四)地方跨部门综合执法用车平台问题。除核定的17个执法执勤部门外,对具有行政执法职能部门的执法车辆,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跨部门的综合执法车辆平台,并于两年内到位,在严格执行车改政策标准的前提下,优化配置执法执勤车辆资源,为相关部门提供综合执法车辆保障,各地公务用车改革领导小组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具

体办法。各地执法执勤用车主管部门负责核定相关编制。

(二十五)省垂直管理系统车改问题。省垂直管理系统地方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照属地化原则,与驻在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同步推进。参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人员范围按照驻在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执行。

(二十六)市垂管系统参改问题。市级及以下垂管系统车改方案,由各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

五、关于取消车辆的处置

(二十七)车辆处置问题。车辆处置(不含国有企业车辆处置)由各级公务用车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对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要制定处置办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规定,遵循公开公平、集中统一、规范透明、避免浪费的原则,采取公开招标和拍卖方式进行。鉴定评估和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

(二十八)车辆处置收入归属问题。处置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后全部上缴国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金融企业车辆处置收入,按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执行,由财政部门负责解释。

六、关于司勤人员分流安置

(二十九)关于司勤人员安置的工作原则问题。司勤人

员安置工作要按照我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要求,根据以人为本、积极稳妥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安置,要切实保障司勤人员合法权益,不能将人员简单推向社会。安置工作要依法依规,做到过程公开透明、方法民主科学、结果干部群众认可,确保我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三十)关于司勤人员安置范围问题。是指在涉及本次车改单位中一般公务用车司机、维修等岗位上工作,并与用人单位建立人事劳动关系的工作人员。

(三十一)关于内部转岗问题。内部转岗适用于在册正式司勤人员。本部门或本部门其他单位有适合安置司勤人员的空缺岗位,应优先用于安置涉改司勤人员。相应岗位没有空缺的,可暂时聘用到该相应岗位,根据人员岗位变动情况再逐步调整到规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

(三十二)关于提前离岗问题。对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车改中所直接涉及的在册正式司勤人员,经本人申请,可以提前离岗,离岗期间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变,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并符合退休条件时,按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三十三)关于解除聘用合同问题。对已订立聘用合同的在册正式司勤人员,合同到期终止或双方协商一致解除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

35号)和《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山东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鲁厅字〔2005〕43号)有关解除聘用合同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未订立聘用合同的在册正式司勤人员,解除人事关系的经济补偿参照解除聘用合同的规定执行。

(三十四)关于解除、终止劳动关系问题。对已建立劳动关系的司勤人员,用人单位要妥善处理好与司勤人员的劳动关系,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改革后公务出行保障问题(三十五)城区内公务出行。

1、改革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城区或规定区域内公务出行,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自行选择公务出行方式,不再报销公务交通费用。公务出行视距离远近、紧急程度、保密要求等实际情况选择出行方式。

2、一般情况下可选择以下交通方式:一是鼓励公务人员使用自行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出行,距离较近的鼓励步行。二是鼓励乘坐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三是有条件的,可利用私家车在市区内出行。四是实行公务出行定制服务。通过政府采购,确定若干家汽车服务公司,实行事先定制服务。五是机要文件的传递使用各部门保留的机要通信用车。

3、紧急情况下的公务出行,可利用各部门保留的应急用车进行保障。

(三十六)城区外公务出行。城区外公务出行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并按规定报销差旅费。其中,集体公务出行可使用保留的调研接待用车,也可租用汽车租赁企业的中巴或大巴车辆。

(三十七)特别重大特殊事项用车保障。对特别重大的抢险救灾、事故处理、突发事件处置等特殊事项,按照应急预案中制定的特殊情况下公务用车保障办法办理。

八、关于审计及监督检查

(三十八)加强公务用车纪律要求问题。各参改单位要严格执行《山东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规定的“六不得”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车辆,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用途使用或固定给个人使用执法执勤、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不得擅自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以公务交通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公务人员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公务用车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车辆处置过程的监督检查,公开选取鉴定、评估、拍卖机构,不得暗箱操作,不得私下转让或定向拍卖,处置收入扣除相关税费后应按照非税收入有关规

定上缴国库,不得私自挪用。

(三十九)开展监督检查和审计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纠正和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应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对群众举报、媒体曝光的违规行为直查快办,严肃查处违反车改规定的行为,及时公布处理结果。同时,对参改单位的车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方法包括自查自纠、集中检查、随机抽查、巡查暗查、突击检查、网上举报、电话回访等多种形式。对顶风作案、纠而复生、情节恶劣、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应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并对典型案件予以公开通报。各级审计机关对保留的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配备使用、运行维护费用、取消的公务用车处置、交通补贴发放等情况纳入日常和专项审计监督。各地纪检监察部门、审计机关应向社会公布举报方式。

第二篇:安徽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安徽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加快推进我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根据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严肃政治任务。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转变公务出行观念,改变公务出行方式,把中央各项改革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要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合理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降低公务交通运行成本,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努力实现公务出行便捷合理、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监管问责科学有效,基本形成符合安徽省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应坚持以下原则:从严从紧,应改尽改。严格核定保留车辆编制,能取消的公务用车,按规定一律予以取消;公务出行能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方式保障的,一律交给社会和市场。厉行节约,保障出行。将节支率作为制定实施方案的底线,确保改革后的公务交通支出低于改革前公车运行成本。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方式,保证必要公务出行不受影响,严禁出现“既坐车、又拿钱”的现象。统一部署,分级负责。省级在抓好对全省公车改革指导、协调的同时,重点抓好省直党政机关及参公事业单位的改革,省辖市负责市本级及所属县(市、区)、乡镇公车改革工作。规范透明,接受监督。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严格规范操作程序,认真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全过程接受社会监督。2015年6月底前完成省直公务用车改革,9月底前完成省辖市本级改革,12月底前完成县(市、区)、乡镇改革。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统一部署适时推进。

二、参改范围

(一)机构范围

各级党政机关及参公事业单位(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参公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机关)。事业单位、省属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公务用车改革,待中央部署后再适时启动。

(二)人员范围 在编在岗的厅局级及以下公务员、参公单位管理人员和机关行政编制工勤人员。鼓励省属厅(局)正职主要负责人和市、县(市、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改革,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取消公务用车的其他岗位人员,按照总量控制、严格管理的原则,在中央核定的岗位范围内,由省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确定,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但须严格规范管理,不得再领取公务交通补贴。

(三)车辆范围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

(四)其他

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地税)和省经信委、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省检察院下设机构公务用车 制度改革,按照属地化原则,与驻在地统一标准,由省级主管部门负责与所在地同步推进,所需经费按原渠道供给。省直管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照所在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执行。

三、主要任务

(一)改革公务交通保障方式

1.合理确定保留公车数量。全省党政机关保留公务用车,严格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根据主要职责、工作性质、人员编制、内设机构和实际工作需要,合理核定机关保留公务用车编制。

省直机关各单位原则上保留1辆机要通信和4辆以内的应急用车。省属参公事业单位与其主管部门不在同一城市办公的,可保留1辆应急车辆;与主管部门在同一城市办公的,原则上不保留应急车辆,人员编制数纳入主管部门一并核定应急车辆编制。在确保节支率的前提下,省辖市、县(市、区)可根据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确定保留一定数量的公务用车,改革后保留的公务用车,原则上不再配备到部门,要建立跨部门公务用车服务平台,实行统一管理,用于部门机要和应急保障。在社会化交通方式提供不足或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也可用于保障各部门跨区域出差、下乡等公务出行需要。

2.合理确定执法执勤车数量。按照中央规定,我省配备执法执勤用车的部门(系统)仅限于:法院、检察院、公安、纪委(监察)、司法(含监狱)、农业、地税、工商(市场监督管理)、林业(含森林公安)、食品药品监管。本着改革与保障并重、改革后实现节支的原则,保留的执法执勤用车比例,按现有编制数(扣除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原则上省级不超过30%,市级不超过50%,县区及以下不超过60%。原有车辆配备管理严格、基数小或先期已进行车改压缩了车辆及交通条件复杂、统算节支率高、建立跨部门综合执法用车平台并承诺在两年内到位的地方可按省辖市不超过60%、县区及以下不超过70%标准执行,超过90%的不再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为保证改革后执法执勤公务不受影响,各参改执法执勤部门保留车辆具体比例可根据自身情况分别研究确定,不搞“一刀切”。既要防止出现“既拿钱、又坐车”的问题,又要避免为了足额拿到补贴、盲目压减车辆影响执法执勤公务的现象。省属驻肥以外单位执法执勤用车保留比例按照当地同级保留比例执行。

除中央确定的17个执法执勤部门外,对确有行政执法职能的其他部门,按照低于执法执勤用车保留比例核定留用车辆,由公务用车主管部门建立跨部门的综合执法车辆管理服务平台。

3.改革普通公务出行方式。改革后,行政区域(城区或规定区域)内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省直机关交通补贴使用范围为合肥市城区(不含四县一市),省辖市、县(市、区)要根据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公务出行距离等条件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保障范围,避免出现补贴标准与保障范围不相适应的现象。超出保障区域进行公务活动的,按照差旅费相关规定执行。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差旅费管理相关规定,做好交通补贴范围与差旅费保障范围的衔接工作。

在公共交通服务薄弱的地区允许地方党委和政府适当保留少量调研和接待用车,保留比例按照不超过现有车辆数的35%保留,保留车辆以中巴车型为主,实行总量控制、集中管理。

4.保障特殊情况公务用车。各地跨部门公务用车服务平台和综合执法用车平台车辆,可用于重大抢险救灾、事故处理、突发事件等不可预测事项,具体由各级政府应急工作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从实际出发在应急预案中另行制定特殊情况下公务用车保障办法。

(二)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

1.交通补贴标准的确定。按照节约成本、保障公务、便于操作的要求,综合考虑公务出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辖区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公务出行次数和距离、行政级别和实际承担的工作职责等因素,合理确定各职级工作人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省直机关和各省辖市改革后公务交通支出必须低于改革前支出总额,省直和各省辖市整体节支率均不得低于7%。节支率达不到要求的地区,要相应降低补贴标准。

我省执行不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交通补贴130%的标准。各省辖市之间补贴标准差距不得超过20%。省直机关公务交通补贴层级按照正厅、副厅、正处、副处、科级及以下(含行政编制工勤人员)五档划分。具体标准在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省辖市及所辖县(市、区)公务交通补贴层级划分及标准,可不与省直机关相对应,由各市根据当地实际自行确定。省辖市及所辖县(市、区)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

2.交通补贴的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属于改革性补贴,统一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在交通费中列支,按月发放。

为解决单位内部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平衡问题,允许各参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不超过本单位补贴总额的10%作为统筹资金使用。采取统筹的单位应制定统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公开透明。

(三)妥善安置司勤人员

1.安置原则。按照“以人为本、依法合规、各司其责”的原则,坚持内部消化为主,多途径、最大限度地安置司勤人员,不得将司勤人员简单推向社会,特别要做好工作年限长、年龄较大的司勤人员安置工作,确保安置工作平稳顺利。

2.妥善安置司勤人员。各参改单位应根据保留公务用车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司勤人员岗位。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对现有在册正式司勤人员通过竞聘上岗、综合择优等方式确定上岗人员,并与其签订聘用合同;未能竞聘上岗的,通过内部转岗、提前离岗、自谋职业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在册正式司勤人员不能满足保留公务用车需要时,应在其他司勤人员中择优选用,并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做好未聘用司勤人员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终止、解除工作,妥善处理其人事劳动关系,维护其合法权益。

3.精心组织实施。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安置工作组,负责指导参改单位做好司勤人员安置工作。各单位要制定预案,周密部署,对涉改的司勤人员逐一宣传和解释有关政策,保证其知情权和参与权。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好相关司勤人员的人事劳动关系解除、经济补偿发放等工作。安置司勤人员所需必要支出,由各级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四)公开处置取消的公务用车

对取消的公务用车,先调剂使用、后统一处置,由公车主管部门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以评估价作为处置基准价,向社会统一公开处置。要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取消的公务用车处置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后全部上缴本级国库。处置后收回的公务用车号牌,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规定处理。对暂时未能处置的车辆,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过渡性车辆服务中心(过渡期原则上为三年)或社会化车辆租赁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提供有偿出行服务,司勤人员优先从这次改革未聘用的司勤人员中公开、择优选用。各级政府不得变相为车辆服务中心等提供财政性补贴,不得借此成立新的公车服务管理机构,不得长期闲置车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四、管理保障

(一)加强留用车辆管理

各级党政机关保留的机要通信、应急公务用车,由公务用车主管部门实行编制管理,编制数量和配备标准根据各部门各单位实际工作情况科学确定。保留的执法执勤用车要严格限制在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机关内部管理和后勤岗位以及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一律不得配备。各级财政部门按规定对执法执勤用车进行核定和规范。留用车辆从本单位现有车辆或同级其他单位取消的公务用车中选取,不得另行购置。配置更新时,用于机要通信、相对固定路线执法执勤、通勤等车辆应当使用新能源汽车,按照《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国管节能〔2014〕293号)要求,确保全年购买新能源汽车达到一定比例。除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机要通信等有保密要求的特殊工作用车外,保留的公务用车实行标识化管理,执法执勤用车喷涂明显的统一标识。

省公务用车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修订《安徽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实施办法》。

(二)健全财务制度管理

要严格交通费用预算管理,完善与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配套的财务制度。各单位要加强财务管理,按照在编在岗人员数量和职级核定补贴数量,严格公务交通补贴发放,不得擅自扩大补贴人员范围、提高补贴标准。

(三)完善公务出行保障体系

各省辖市、县(市、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城镇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完善出租车市场化运营管理方式,积极发展适合公务出行的市场化交通定制服务,增加社会化交通供给,确保改革后公务出行得到有效保障。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分级负责。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并推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批省直机关和省辖市改革方案,组织实施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省直各参改单位负责制定本单位车改实施方案,报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各省辖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审批市直机关及县(市、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组织实施市本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二)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各地各部门要健全工作机制,进行细致统计测算,周密制定改革方案,妥善安置司勤人员,及时有效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三)舆论引导,凝聚共识。要做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广泛宣传相关政策规定、典型经验和成效,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不断凝聚改革共识,使广大公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了解、支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努力为改革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严明纪律,强化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全过程监督检查。任何单位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车辆,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用或固定个人使用执法执勤、应急、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不得以公务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福利。公务人员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审计部门要把公务用车配备和运行维护费用、交通补贴发放、车辆处置情况等纳入日常和专项审计监督及政务公开范围。对违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行为,纪检监察机关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已先行开展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地区要按本方案进行规范。

第三篇:《云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定稿]

《云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出台

为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保障公务出行,切实降低公务交通支出费用,《云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及配套文件日前出台,标志着云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参改范围、主要任务、强化管理、组织实施7个部分共21条,重点围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补贴发放、车辆留用、司勤人员安置、拟取消车辆处置和改革后公务出行保障等几大关键问题,提出了具体政策和措施。改革的6项主要任务是:改革公务交通保障方式、合理确定及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从严保留公务用车、创新公务交通保障机制、妥善安置司勤人员、公开处置取消的公务用车。> 云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有关要求,推进云南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公务用车制度,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4〕40号)和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地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与报送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车改办〔2015〕1号)精神,结合云南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总要求,围绕建设廉洁型机关和节约型社会,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加快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保障公务出行,切实降低公务交通支出费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相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云南省新型公务用车制度。

二、基本原则

(一)创新制度、保障公务。改革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并适度补贴交通费用,从严配备定向化保障的公务用车。

(二)统筹兼顾、政策配套。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分级、分类制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实现新旧制度平稳过渡和有机衔接,确保改革方案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行性。

(三)因地制宜、倾斜基层。针对云南省边境线长、山高谷深、路网不健全、自然灾害频发以及禁毒防艾、处突维稳任务繁重和交通社会化保障能力差等实际,对基层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及乡镇予以政策倾斜,确保改革后的公务用车。

(四)统一部署、分步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以及本方案要求,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省级党政机关先行推进,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加快推进,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按照中央部署有序推进。

三、主要目标

力争2015年12月底完成省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6年1月底完成州市级改革,2016年3月底完成县市区、乡镇(街道)改革,省以下垂直管理系统按照驻在地进度推进。2016年完成全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通过改革,实现全省公务用车数量大幅压减,行政成本明显降低,努力构建公务出行便捷可靠、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公务交通补贴适度合理、监督制约切实有力、监管问责严格有效、符合云南省实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

四、参改范围

(一)机构: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事业单位,下同)。其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待国家出台有关政策后按照规定执行。

(二)人员:参改机关(单位)在编在岗的厅级及以下工作人员按照本方案全部参加改革。鼓励省所属厅局正职主要负责人和各州市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及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改革;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取消公务用车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公务用车保障,但应严格规范管理,不得再领取公务交通补贴。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全部参加改革。

(三)车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

(四)其他:非驻昆的省垂直管理单位和省直行政机构,按照属地化原则,执行驻在地标准,与驻在地同步推进。迪庆州可按照本方案实施改革,如中央对藏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另行规定,再根据中央政策调整。之前已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地区和单位,一并纳入此次改革范围,并按照本方案重新规范。

五、主要任务

(一)改革公务交通保障方式

改革公务交通实物保障形式,对参改人员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行政区域(城区或者规定区域)内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

行政区域(城区或者规定区域)范围由各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并与差旅费保障范围作好衔接。行政区域外公务出行执行差旅费有关规定。省级机关公务交通补贴保障范围为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等5城区。

(二)合理确定及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按照“节约成本、保证公务、简化档次、便于操作”的原则,确定并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具体档次划分如下:

1.省级部门厅局级每人每月1950元,处级1200元,科级及以下750元,机关工勤人员650元。

2.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以省级部门标准为上限制定交通补贴标准,如节支率达不到规定要求,须细分补贴档次、下调补贴标准。同一州市执行统一标准。

3.公务交通补贴属于改革性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在交通费中列支,按月随工资发放给个人,相关税收政策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承担。公务交通补贴标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适时适度调整。

(三)从严保留公务用车

1.机要通信和应急用车

省级部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可各保留10辆机要通信和应急用车,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纪委办公厅可各保留7辆。省级其他副厅级以上机关(单位)按照参改人员编制数保留,正厅级机构75人以内(含75人)的保留2辆、76—150人的保留3辆、151—225人的保留4辆、226人以上(含226人)的保留5辆;副厅级机构75人以内(含75人)的保留1辆、76人以上(含76人)的保留2辆。

州市本级:昆明市作为国家认定的大城市(Ⅰ型),可保留150辆以内;滇中产业新区可保留15辆以内。其他州市在综合考虑行政区域人口数量、面积、县市区数量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保留车辆数,曲靖市、昭通市、红河州可保留130辆以内;楚雄州、文山州、普洱市、大理州可保留120辆以内;玉溪市、保山市、丽江市、临沧市可保留110辆以内;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怒江州、迪庆州可保留100辆以内。留用的车辆由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统筹。

县市区本级:综合考虑行政区域人口数量、面积、乡镇(街道)数量等因素,将全省县市区分为四类。原则上Ⅰ类县市区可保留90辆以内;Ⅱ类可保留80辆以内;Ⅲ类可保留70辆以内;Ⅳ类可保留60辆以内。

乡镇(街道):原则上坝区乡镇(街道)可保留2辆以内;半山区可保留3辆以内;山区可保留4辆以内。乡镇(街道)留用的车辆,上级不得截留,确有必要增加车辆的,应从所属县市区本级留用车辆数中调剂。

各类开发区和农场: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经济合作区等管理机构可留用少量机要通信和应急用车,并纳入州市本级统筹。参改范围内的各类农场管理机构可参照坝区乡镇留用。

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可根据当地特殊情况,对县市区、开发区留用车辆进行统筹,但不得调配到州市本级。

2.执法执勤用车

执法执勤部门统一参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照规定保留的执法执勤用车要严格配备在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机关内部管理和后勤岗位以及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一律不得配备。省级执法执勤部门留用执法执勤用车不超过编制数的30%,州市本级不超过50%,县市区及以下原则上不超过70%。超出留用比例的部门,按规定扣减部门的公务交通补贴,留用比例超过90%的不予发放。同时,按照总量控制原则,在中央政策允许全省保留执法执勤用车数量上限内,统筹部分执法执勤用车,用于保障边境县市、藏区县市和少数民族自治县基层一线工作需要。推动建立跨部门综合执法用车平台,对保留的执法执勤用车进行统一集中管理。执法执勤部门的其他一般公务用车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3.特种专业技术用车

符合规定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由各地区各部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分类,同时需附装载专业设备清单,逐级汇总审核后,报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

4.调研和接待用车

县级以上党委和政府可保留少量调研车辆,不固定专人使用,用于保障各级党政负责同志下乡调研等活动。接待用车可以取消的一律取消,通过社会化方式提供;不具备社会化保障条件的,通过各级公务用车服务平台保障。调研和接待用车以中巴车型为主,实行编制总量控制,集中管理。

(四)创新公务交通保障机制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以本方案核定的平台车数量为基数组建公务用车服务平台和综合执法用车平台,州市本级平台车数量原则上不得少于50辆,县市区本级原则上不得少于25辆,平台车基数不足的要在本级留用车辆总数中进行调增。公务用车服务平台用于保障跨区域出差、大型会议、重大接待等公务活动,并且要搭建预约服务系统,预约信息要向本级部门公开,服务价格要统一核定,透明结算。综合执法用车平台用于保障跨部门综合执法执勤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用车需要,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使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各级要在2年内建成到位。对于中央明确允许配备执法执勤用车系统之外、但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担负执法任务的部门,可通过使用综合执法用车平台车辆予以保障。

若遇重大突发应急事件,各级政府必要时可调用本行政区域内各部门留用车辆,也可协商调用相邻行政区域车辆。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公务出行保障方式。

(五)妥善安置司勤人员

各地区各部门是本地区本部门司勤人员安置的责任主体。要根据改革后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司勤人员岗位,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方式,在现有在册正式司勤人员中确定上岗人员,订立聘用合同;未聘用人员原则上以内部消化为主,通过内部转岗、开辟新的就业岗位、提前离岗等措施妥善安置。依法做好未留用人员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的终止、解除工作,维护其合法权益,相关必要支出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工作组,负责指导参改单位做好司勤人员安置工作,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六)公开处置取消的公务用车

各地区各部门可在现有车辆中选择车况较好的予以保留。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可在本级部门间,县市区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垂管部门在本系统内,对拟取消的公务用车进行一对一调剂,将车况较好的调剂到边远、路况较差的地区特别是乡镇继续保留使用,但不得将车辆调剂到非参改单位或者变相增加各级留用车辆。对于确定取消的公务用车,由各地区各部门公务用车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要求统一规范、公开透明处置。

六、强化管理

(一)严格定向化保障车辆管理

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核定定向化保障公务用车的编制和标准。用于机要通信、相对固定路线执法执勤、通勤等车辆配备更新时应当使用新能源汽车。按照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5部门印发的《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国管节能〔2014〕293号)要求,确保全年购买新能源汽车达到一定比例。除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等有保密要求的特殊工作用车外,按照规定保留的公务用车要区分用途,实行统一或者单位集中管理,统一喷涂标识,采用卫星定位等手段,实现全程有效监督,确保规范合理使用。

(二)完善财务管理

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财务管理,按照参改人员数量和职级核定公务交通补贴数额,严格补贴发放,不得擅自扩大补贴人员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对未参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单位和人员,不得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三)切实保障公务出行

鼓励公务出行利用公共交通服务。各地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城乡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完善出租车市场化运营管理方式,有效增加社会化交通供给,积极发展适合公务出行的市场化交通定制服务。及时研究解决公务出行遇到的问题,确保改革后公务出行得到有效保障。

(四)加强监察审计

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车辆,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用途使用或者固定给个人使用执法执勤、应急、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不得以公务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福利,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

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并会同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对全省推进、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各项任务进行集中检查和重点抽查,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履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主体责任。注重发挥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及时受理群众举报,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和纠正违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管理的行为,对违反规定的,严肃追究查处有关人员的责任。

审计部门要把车辆配备和运行维护费用、公务交通补贴发放、车辆处置情况等纳入日常和专项审计监督,重点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变相多留用车辆等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和督促整改。

七、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确保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改成功、改到位。

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省级各部门(单位)公务用车改革实施方案报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同时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由各州市(滇中产业新区)指导所属县市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按照中央统一部署适时制定、有序推进。

(二)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研究部署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落实,周密制定车改实施方案,明确时限要求,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改革任务。要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三)做好宣传,营造氛围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深层次的利益关系调整,社会关注度高,要切实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广泛宣传相关政策、经验和成效,及时回应社会关注,使广大公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了解、支持改革,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第四篇:青岛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文件及政策解读

青岛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文件及政策解读

青岛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8月

青车改组字〔2018〕3号

关于印发《青岛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

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市直各部门(单位),市直属各事业单位:

《青岛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已经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请及时向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附件:青岛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青岛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2018年8月16日

青岛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4〕40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鲁办发〔2015〕45号),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青办发〔2016〕15号),参照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印发的《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车改〔2015〕35号)和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印发的《山东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鲁车改组字〔2018〕1号),结合我市市属事业单位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改革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改革目标。按照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总要求,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方向,创新事业单位公务交通保障机制,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公务出行实行报销公务交通费用、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或其他符合规定的社会化方式保障,从严配备定向化保障的公务用车,实现事业单位公务交通保障高效、费用节约、成本下降和管理规范。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二)总体要求 1.坚持厉行节约,保障高效。各参改事业单位要科学制定改革实施方案,详细测算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节支情况,确保改革后公务交通费用低于改革前支出,不能因此增加财政预算支出。积极探索和创新市场化交通保障机制,确保事业单位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工作不受影响。

2.坚持从严从紧,应改尽改。将应改单位和符合参改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改革范围,从严核定保留车辆,从紧确定公务交通费用报销额度或公务交通补贴范围和标准,坚决避免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现象。

3.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根据事业单位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区分不同单位性质、岗位类别和人员身份,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切实搞好与事业单位工资及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方面的统筹与衔接,确保新旧制度平稳过渡。

4.坚持统一部署,分级负责。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要根据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制定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各参改市属事业单位要正确理解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掌握政策标准,落实分工责任。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各负其责,确保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任务按期完成。

二、改革范围

(一)单位范围。市属事业单位(包括市直事业单位、市直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业所属事业单位)参加本次改革。省垂管系统中所属事业单位按照属地原则参加同级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可按照本意见要求实施改革,也可参照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关规定实施改革。对处在转企改制或职能机构调整过程中的事业单位,由主管部门研究提出改革方式。

(二)人员范围。市属事业单位中,原符合配备公务用车条件的岗位和人员参加本次改革。目前按照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保障公务出行的人员原则上维持现有方式。

三、主要任务

(一)改革事业单位公务交通保障方式。取消市属事业单位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业务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等车辆,规定区域内公务活动出行通过社会化方式保障。规定区域以外公务出行的相关费用,按照差旅费有关规定执行。

(二)从严核定保留车辆。按照实事求是、从严从紧、节约开支的原则核定事业单位车辆编制和保留车辆数量。改革前未配备的,不得借本次改革之机增配车辆。除有特殊要求的外,保留车辆统一纳入市级公务用车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监管。

1.业务用车。市属事业单位根据编制总量和工作性质可保留必要的业务用车,主要用于机要通信、应急和业务保障。2.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市属事业单位可根据专业技术活动工作实际,保留必要的医疗救护、新闻转播、科学考察、技术勘察、检疫检测、环卫清洁、校车等特定功能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保留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要有预算,实行编制管理,必须长期搭载固定设备并进行标识化管理。

3.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市属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暂不参加改革,但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规范管理。

(三)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发放范围、标准及费用报销额度

1.市属事业单位中,原符合配备公务用车条件的岗位和人员取消原配备的公务用车后可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在规定区域内公务出行不再报销交通费用。公务交通补贴的具体标准根据取消车辆数量、运行成本和改革前公务交通费支出情况,在确保节支的前提下,按照不高于市级党政机关相应层级公务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的原则从严确定,具体人员范围和补贴标准由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审定。

2.目前按照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保障公务出行的人员实行按规定报销公务交通费用方式或其他符合规定的社会化方式保障规定区域内的公务出行,并按照节约开支的要求从严控制单位公务交通费用报销总额度。

3.建立公务交通补贴总数和公务交通费用报销总额度与所在单位规模增长相匹配的动态调整机制。

(四)妥善分流安置司勤人员。市属事业单位参照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青岛市市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司勤人员安置办法》(青办发〔2016〕16号),根据以人为本、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内部消化,认真做好涉改司勤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对需要解除、终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的司勤人员,要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

(五)规范处置取消车辆。市直事业单位取消车辆参照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青岛市市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车辆处置办法》(青办发〔2016〕16号),移交市公务用车主管部门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统一处置。市直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取消车辆要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严格履行资产处置程序。取消车辆处置收入按《青岛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处置收入管理办理》(青财综〔2015〕24号)执行。

四、严肃公务用车纪律

市属事业单位要严肃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纪律。不得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车辆;不得以各种名义占用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定向化保障的车辆或长期租用车辆变相作为个人固定用车;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不得以允许限额报销的方式进行变相的福利化。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检察,及时受理群众举报,依法依纪查处违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政策和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审计部门要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并将改革后保留车辆的配备及运行维护费等经费支出、车辆处置情况等纳入审计监督。各部门(单位)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本意见及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予以严肃处理。

五、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事业单位行业类别多、单位类型复杂、经费来源多样、人员身份不

一、车辆规模较大,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牢牢把握正确改革方向,加强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实施意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主管部门要强化主体责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好所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严格政策要求,狠抓工作落实。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抓、负总责,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认真做好组织实施。

(二)严格实施工作程序。市属事业单位要在深入研究、全面摸底、细致测算的基础上,按照本意见要求认真制定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包括本单位节支率详细测算情况),报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或所属主管部门审批。其中,市直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报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按照隶属关系报市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各参改事业单位要根据批准的改革方案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三)营造良好改革氛围。市属事业单位要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切实加强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舆论宣传工作,做好政策解读,阐明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使事业单位人员了解、支持改革,努力为改革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已实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市属事业单位按本意见统一规范执行。

报:省公车改革领导小组,送:市车改办成员单位。

青岛市公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8月16日印发

《青岛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

改革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根据中央、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政策,依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青办发〔2016〕15号),对青岛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青岛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青车改组字〔2018〕3号)(以下简称《市属事业车改意见》)进行解读,便于规范操作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一、关于改革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关于改革的方向、方式和原则。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自上而下”重大改革任务,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服从大局,按照中央和省、市车改部署,不折不扣的完成改革任务。“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公车改革”是分类、分级、分阶段逐步推进的,各部门、各参改单位要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深刻理解改革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政策红线,区分不同类型、不同特点和不同阶段,积极稳妥推进。

(二)关于改革的总体要求。一是按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和车辆编制做到“应改尽改”;二是按车改政策规定和标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和保留必要车辆;三是改革后公务交通费用要比改革前支出减少。

(三)关于时限要求。“全市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动员部署培训会”结束后,市直事业单位要按市车改办通知要求,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制定工作,并及时报送市车改办初审,初审通过后5个工作日内将正式方案报送市车改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市直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要按主管部门通知要求,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制定工作,并及时报送主管部门初审,初审通过后5个工作日内将正式方案报送所属主管部门审批。

二、关于改革范围

(一)单位范围。参加本次改革的市属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市直事业单位、市直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和市直国有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

省垂管系统中的市、区(市)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按照属地原则参加同级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属地”统一掌握为事业单位法定注册地或办公所在驻地。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可按《市属事业车改意见》实施改革,也可以按照《青岛市市属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青车改组字〔2018〕4号)(以下简称《市属企业车改意见》)实施改革。市直部门所属单位中如既有事业单位、也有国有企业的,事业单位执行《市属事业车改意见》,企业执行《市属企业车改意见》。

市属事业单位除转企改制、职能机构调整外,可能还有国家、省部署的其他改革事项,如:“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脱钩、单位注销、破产清算等诸多情况,以2018年8月16日《事业车改意见》印发实施之日为界限,在此之前已经进入(或正在进行)其他工作程序的,可暂不参加本次车改,但要由其主管部门向市车改办提交书面备案说明;未进入其他工作程序的,先按规定参加车改后再进行其他工作程序。

青岛市编制部门只批机构、未安排人员、车辆编制和经费预算的事业单位,如: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青岛市海洋装备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等,要对参改人员、车辆进行认真核实,如确无参改人员及车辆的,要做出书面说明,报主管部门备案。

(二)人员范围。本次事业单位公车改革的人员范围明确为原符合配备公务用车条件的岗位和人员。参照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青办发〔2012〕15号)确定的标准,其中,在职副局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改革前按照报销公务交通费用方式保障公务出行的人员维持现有方式。

三、关于车辆保留和处置

(一)改革事业单位公务交通保障方式。本次车改后,市属事业单位留用车辆分为:业务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等。各参改单位要按照实事求是、从严从紧、节约开支的原则核定事业单位车辆编制和保留车辆数量,改革前未配备的,不得借本次改革之机增配车辆。除有特殊要求的外,事业单位要按照公务用车管理平台要求,对保留车辆实行集中管理,喷涂标识,健全车辆日常使用登记和公示等制度,规范车辆使用管理,经批准保留的车辆要严格用于规定用途。

1.业务用车。市属事业单位根据编制总量和工作性质可保留必要的业务用车,主要用于机要通信、应急和业务保障。保留数量参照青办发〔2016〕15号文件确定的标准执行(人员编制301名及以上的不超过5辆,201名至300名的不超过4辆,101名至200名的不超过3辆,51名至100名的不超过2辆,50名及以下的保留1辆)。承担供排水、疫病防治、食品药品监测、环境监测、安全生产监督监测、社会公共服务等与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可按需保留。市直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业务用车保留车辆编制数量由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市车改办备案。

2.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市属事业单位可根据专业技术活动工作实际,保留必要的医疗救护、新闻转播、科学考察、技术勘察、检疫检测、环卫清洁、校车等特定功能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保留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要有预算,实行编制管理,必须长期搭载固定设备并进行标识化管理。市属事业单位根据专业技术活动工作实际,保留必要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一是要有经费预算;二是要实行编制管理;三是必须长期搭载固定设备;四是要进行标识化管理。

根据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71号文件规定,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编制由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并送公务用车主管部门备案。

3.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离退休干部服务用车按照市公务用车主管部门确定的“6至50人的核定1辆、51至150人的核定2辆、151人以上的核定3辆,最多不超过3辆用车编制”标准进行规范,留用车型以商务车或面包车为主,标准参照中央和省配备标准执行。

所有参改事业单位经审批后可保留的车辆统一在单位现有车辆中保留,其中,现有车辆超出应保留车辆的按规定予以取消;现有车辆少于应保留车辆的按实有车辆和差额车辆编制保留,差额车辆待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后,按有关规定配备。

(三)关于规范处置取消车辆。市属事业单位取消车辆参照《青岛市市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车辆处置办法》(青办发〔2016〕16号),移交市公务用车主管部门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统一处置,处置收入按《青岛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处置收入管理办理》(青财综〔2015〕24号)执行。

四、关于公务交通补贴

总的原则是要严格确定公务交通补贴发放范围、标准及费用报销额度。

(一)公务交通补贴发放范围和标准。市直事业单位、市直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中原符合配备公务用车条件的岗位和人员取消原配备的公车后可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在规定区域内公务出行不再报销交通费用。

市直属事业单位、市直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公务出行交通补贴保障范围,也就是文件当中表述的规定区域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

青办发〔2016〕15文确定的市级党政机关相应层级公务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为:正局级1560元、副局级1430元。

(二)交通费用报销额度。目前按照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保障公务出行的人员实行按规定报销公务交通费用方式或其他符合规定的社会化方式保障规定区域内的公务出行,并按照节约开支的要求从严控制单位公务交通费用报销总额度。市属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后,以为计算单位,按规定保留的各类车辆(含司勤人员工资)费用以及本单位发放公交补贴费用,本比上一个要有所减少。

(三)交通补贴调整机制。根据交通成本等相关因素变化情况,建立公务交通补贴总数和公务交通费用报销总额度与所在单位规模增长相匹配的动态调整机制。目前,建立调整机制的权限在中央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我市主要是贯彻落实。

(四)交通补贴发放时间界定。各参改单位完成取消车辆停驶、封存工作后,由市车改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交通补贴发放时间。未按规定时间封存取消车辆的,暂不发放,计发时间另行研究。目前,市级党政机关执行的标准是完成取消车辆封存、停驶工作的当月发放,每月发放的时间是最后一个工作日。

(五)公车改革成本节支测算。市属事业单位要按照《事业车改意见》,详细分析测算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前、改革后总支出,明确节支目标。

改革前公务交通总支出=涉改公务用车实际更新和新增平均购置费+涉改公务用车运行费+涉改司勤人员支出+已实行车改的事业单位负责人交通补贴+其他相关支出。(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

改革后公务交通总支出=改革后公务交通补贴支出+保留涉改公务用车运行费+涉改司勤人员的支出+其他相关支出。

节支率=(1-改革后公务交通总支出/改革前公务交通总支出)*100%

①公务用车平均购置费=公务用车购置费总额÷10年;

②司勤人员支出包括人工工资总额(含行车补贴)、五险一金等保险费用和福利费等费用支出。

③改革后交通成本测算应按上述事项、支出标准等折算为成本。

④其他相关支出包括租赁公务用车费用、大型会议及重大活动等公务活动交通保障费用等。

五、关于司勤人员安置

(一)关于司勤人员安置原则。市属事业单位参照《青岛市市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司勤人员安置办法》(青办发〔2016〕16号),按照“以人为本、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内部消化,采取多种方式安置,不能将人员简单推向社会,具体工作中要坚持按照依法依规的原则,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维护好司勤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关于司勤人员安置范围。车改司勤人员安置适用范围仅限于在本次车改中所直接涉及到的公务用车司机、维修岗位上工作,且与用人单位建立人事劳动关系的司勤人员。在未涉及岗位上工作的司勤人员不在范围,对借调、返聘人员应做好清退工作。

(三)关于内部转岗。内部转岗适用于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司勤人员。本单位有适合安置司勤人员的空缺岗位,应优先用于安置涉改司勤人员;符合条件的,可按照《青岛市事业单位人员转岗聘任工作实施意见》(青人社办发〔2010〕44号)等规定办理转岗聘任。

(四)关于申请提前离岗人员条件。此次提前离岗政策计算基准日为2018年8月16日(即《青岛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印发日)。对本次车改中所直接涉及的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司勤人员,截至2018年8月16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经本人申请,单位审核批准,可以提前离岗。提前离岗人员在离岗期间,不再晋升职务、岗位、技术等级。

(五)关于提前离岗审批。符合条件办理提前离岗的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司勤人员,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按照人事管理权限进行审核批准,审批结果要在本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工作中,各有关单位应重点审核司勤人员是否符合提前离岗的年龄条件、是否属于车改涉及在册正式人员、现工作单位及职务(岗位)等信息。其中,审核提前离岗人员出生日期,应当以司勤人员人事档案和户籍档案中最先记载的出生日期为依据;现工作单位应为司勤人员人事关系所在单位。

(六)关于提前离岗期间工资福利待遇。提前离岗人员在离岗期间不再享受应休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其他各项工资福利待遇按同职务同条件在职人员享受,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公积金等费用,并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离岗人员不参加考核,没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可按考核合格对待。离岗人员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并符合退休条件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七)关于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司勤人员解除聘用合同。事业单位与本单位在编在岗司勤人员解除聘用合同的,应根据《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国办发〔2002〕35号)、《山东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鲁厅字〔2005〕43号)和《关于印发青岛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办法的通知》(青办发〔2010〕13号)有关规定办理。其中,符合支付经济补偿情形的,单位应当根据司勤人员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以司勤人员在本单位每工作1年,支付其本人1个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资为标准,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当地月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

未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司勤人员,解除人事关系的经济补偿参照解除聘用合同的规定执行。

(八)关于解除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司勤人员社保关系转移。对于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司勤人员,解除人事关系后进入企业工作的,可先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中,需办理基本养老关系转移的,待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转移工作正式启动后,再按《关于转发人社部规[2017]1号文件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职业年金转移接续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社规〔2017〕12号文)有关规定办理社保关系转移接续。

(九)关于非在编司勤人员调整工作岗位。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继续留用与单位直接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在编司勤人员的,应当与司勤人员进行协商,就调整的岗位、薪酬等事项达成一致,并用书面形式变更劳动合同。双方须签订《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司勤人员各执一份。

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继续留用劳务派遣制非在编司勤人员的,应当与劳务派遣单位和司勤人员协商,就调整的岗位、薪酬等事项达成一致,并用书面形式变更派遣协议。派遣单位应当与司勤人员用书面形式变更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与司勤人员须签订《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劳务派遣单位和司勤人员各执一份。

(十)关于非在编司勤人员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程序。事业单位不再留用非在编司勤人员的,按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与非在编正式司勤人员解除、终止劳动合同。

1.与单位直接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在编司勤人员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程序。用人单位与非在编司勤人员解除劳动合同的,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司勤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司勤人员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司勤人员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车改期间非在编司勤人员劳动合同到期终止的,经济补偿按照非在编司勤人员在本单位工作年限分段计算:2002年1月1日之前的工作年限按照每满一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不满1年按1年计算,最多不超过12个月;2002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工作年限是否支付经济补偿由单位和非在编司勤人员协商确定;2008年1月1日以后的工作年限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司勤人员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司勤人员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是指: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司勤人员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司勤人员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山东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当日结清并一次性支付司勤人员应得工资,同时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出具《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送达司勤人员本人,并要求司勤人员本人签字、盖章确认。

用人单位与司勤人员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在十五日内为司勤人员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用人单位与司勤人员应当及时办理工作交接,经济补偿应在办理工作交接时支付。

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山东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的规定,对劳动合同文本等资料至少保存二年,工资支付表至少保存十五年备查。

2.以劳务派遣形式使用的非在编司勤人员退回派遣单位的程序。以劳务派遣形式使用的非在编司勤人员,需要退回派遣单位的,用工单位应当与派遣单位进行协商,按照有关法律规章的规定和双方劳务派遣协议的约定,各自承担相应的义务。

用工单位与派遣单位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未就被派遣司勤人员的经济补偿作出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应就支付经济补偿问题进行协商解决,确保被派遣司勤人员的合法权益。经协商由用工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用工单位已经支付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以后不再计入被派遣司勤人员在派遣单位的工作年限。用工单位向劳务派遣司勤人员支付经济补偿时,应让劳务派遣司勤人员和派遣单位签字确认。

(十一)关于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非在编司勤人员社保关系转移。对于已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在编司勤人员,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后重新进入企业工作的,可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9〕6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山东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政办发〔2010〕50号)以及我市有关政策规定办理转移接续手续。解除劳动合同后未重新参加工作的,可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相关规定继续参保缴费。

(十二)关于司勤人员安置结果公示。司勤人员安置工作要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对安置方案、安置结果等要采取单位公示的办法,保证所涉司勤人员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六、关于公务用车纪律

牢记“六个不得”。

(一)不得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

(二)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

(三)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车辆;

(四)不得以各种名义占用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定向化保障的车辆或长期租用车辆变相作为个人固定用车;

(五)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

(六)不得以允许限额报销的方式进行变相的福利化。各部门(单位)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反规定的有关单位领导和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予以严肃处理。

七、关于改革方案的制定和报送

(一)方案制订。市直事业单位按照市车改办《关于报送市直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报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请示》模版(另行发文)研究制定本单位公车改革实施方案。

(二)报送程序。市直事业单位将本单位公车改革实施方案(纸质版1份)报送市车改办初审;初审合格后,市直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纸质版10份),首页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附表1-11首页均加盖公章)后正式报送市车改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电子版通过金宏网发送市车改办(市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

市直主管部门将本系统所涉及事业单位车改方案全部审批完成后,要形成统一汇报材料(纸质版7份),由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附件中涉及单户事业单位车改方案均需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于9月份最后一个工作日前报市公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备案。电子版通过金宏网发送市车改办(市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

八、加强组织领导

市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公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事业单位要明确本单位公车改革的分管负责人、专门机构和联络人员,认真作好本次车改的组织实施工作。

市直部门可参照市直事业单位车改程序、借鉴市车改办《关于报送市直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报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请示》(模版),组织本系统事业单位车改工作。

各区(市)可参照参照市级改革模式组织本区域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改革实施意见须报市车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备案。

业务咨询联系人:

市发展改革委:

盛文宝

85911322

***

办:

姜志磊

83881571

***

市机关事务局:

刘润先

85913307

***

局:

张金波

85855853

***

市人力资源社保局: 唐起照

85912182

***

收发文件: 府新大厦0610 电话: 85822823 85822760

事业单位审批:

府新大厦0608

电话: 85822681

企业审批:

府新大厦0606

电话: 85822660

第五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一、【背景材料】

2014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全文向社会公布。按照这一方案,中国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社会化,并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意见》用于全面指导公车改革,阐明了公车改革的意义,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细化了公车改革主要任务,对健全公务用车管理和保障制度、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提出了要求。《方案》明确了参改范围、人员范围、车辆范围和车改任务。其中,车改的四大任务是:(1)改革公务交通保障方式:改革党政机关(包括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2)合理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经过了反复的研究测算,综合考虑了公务出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辖区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公务出行次数和距离、行政级别和实际承担的工作职务等因素。(3)妥善安置司勤人员:要以人为本,对因取消公车而失岗的司勤人员不能简单推向社会,主要采取内部安置的办法,用多种方式保障其能够继续就业。要做好相关司勤人员的人事劳动关系变更、经济补偿发放、社保关系处理等工作,充分尊重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4)规范处置公务用车:对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制定了规范处置办法。通过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这项工作一定要公开、规范,要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二、【理论分析】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从创新提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归根到底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要求政府的任何改革措施都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公车改革实现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在关键的方面都做得比较具体。这是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

(3)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民意、维护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表明了政府由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职能转变的决心,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需要加强对车辆处置工作的审计监督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加大公车处置中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搞好公车改革符合党的根本性质。同时,公车改革要想抓出成效,达预期目标,要求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车辆配备范围过大、运行管理成本偏高、公车私用等问题突出。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公务用车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符合我国公车使用现状,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2)要立足整体,学会对系统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公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善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好新旧制度的有机衔接,就能激发落实的合力,做到抓铁有痕、善作善成。

(3)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车改后可以避免因油价上升、停车费增加、司勤人员工资福利开支增加引起的行政成本,以及司勤人员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未来潜在支出,还有车辆配备数量增加等因素引起的行政成本。把握这些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4)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目前,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例较大,通过推进这项改革节约政府开支,建立节约型政府,可以把节约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刀刃上,把主要的事情办好。这是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体现。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政机关贯彻落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是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尊重。

三、【跟踪试题】

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此次公车改革的方案一经公布,便广受好评。据此回答1—3题。1.公车改革体现了我国政府:

①组织领导经济建设

②致力于构建服务型的政府 ③是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④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A.②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2.上述公车改革具体措施的原因是:

①政府具有社会管理职能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③我国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④我国政府坚持对国民负责的原则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3.此次改革实现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明确了车辆的范围,明确了改革的对象,也明确了货币化补偿的标准,在关键的方面都比较具体。这体现了:

①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②政府为群众求助提供了根本途径

③政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④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从创新提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措施,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民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彰显了我们党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决心与勇气。据此回答4—5题。4.材料说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①是政府职能改革,以便充分发宏观调控的决定作用 ②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③有利于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④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5.这一改革:

①是实现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保障

②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基本途径 ③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

④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公车改革自上而下进行,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推进车改。这是对各地各部门的示范和激励。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我们就一定能发挥公车改革“徙木立信”的作用,树立万众归心的改革信用,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据此回答6—7题。6.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推进车改革对树立政府的权威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政府是否有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___决定的。

A.政府履行其职能的效果

B.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依法行政水平C.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道德操守

D.国家的性质 7.公车改革要想抓出成效,到达预期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

A.科学执政,发挥核心作用

B.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C.发挥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

D.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8.中央明确规定,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对车辆处置工作的审计监督,欢迎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加大公车处置中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审计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分别属于:

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②司法机关的监督 ③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④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9.车辆配备范围过大、运行管理成本偏高、公车私用等问题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公务用车突出问题,无论是出台八项规定还是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都对公车管理和改革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推动公车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重视解决公务用车突出问题的世界观依据是: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C.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D.一切从实际出发

10.公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善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好新旧制度的有机衔接,就能激发落实的合力,做到抓铁有痕、善作善成。上述公车改革的要求表明:

A.立足整体就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能正确解决事物的矛盾 C.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D.要立足整体,学会对系统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组合

11.按照方案,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力争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非参公事业单位、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企业公车改革力争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这启示我们:

A.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做起

B.正确处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C.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解放思想,勇于发现和探索

12.车改后可以避免因油价上升、停车费增加、司勤人员工资福利开支增加引起的行政成本,以及司勤人员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未来潜在支出,还有车辆配备数量增加等因素引起的行政成本。这警示我们:

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要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C.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公车改革的步伐 D.要坚持适度原则,减少对公车的利用

13.推进公车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对车轮上的铺张意见很大、反映强烈。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政机关贯彻落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有利于节约开支。目前,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例较大,中央和国家机关达60%左右,从各地公开的“三公”经费看,地方比例更高。通过推进这项改革节约政府开支,建立节约型政府,可以把节约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刀刃上;它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普通公务出行由实物保障转变为更多地由公务人员个人自主选择,更多地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行社会化、市场化保障,有利于合理有效配置资源。

运用哲学相关知识,谈谈对推进公车制度改革意义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2.B 3.D 4.B 5.D 6.D 7.A 8.D 9.C 10.D 11.A 12.B 很大、反映强烈。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符合我国公车使用现状;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政机关贯彻落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

(3)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目前,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占比例较大,通过推进这项改革节约政府开支,建立节约型政府,可以把节约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刀刃上,把主要的事情办好。

(4)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普通公务出行由实物保障转变为更多地由公务人员个人自主选择,更多地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行社会化、市场化保障,有利于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取得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13.(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对车轮上的铺张意见

下载《山东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政策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政策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1、 请谈谈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来研究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内容,将公车改革列入今年政......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浅谈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内容提要】公务用车,即公车是指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用国家公共财政购置的,用于公务活动的需求、提高办事效率的车辆。根据计划经济体......

    中公深度解读: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背景链接】 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

    XX年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解读(★)

    XX年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解读 7月30日讯:省政府新闻办7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韩金峰,副厅长房波对7月28日......

    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内容解读(一)

    《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内容解读(一) (一) 加强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着力构建产权明晰的土地管理新局面 1、关于明晰土地权益 【面临问题】 一是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问......

    铁物办[2016]419号-附件1: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附件 1 中铁物资集团有限公司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切实推进企业公务用车改革,合理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有效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政策集锦及专题解读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政策集锦及专题解读 | 史上最全 吐血整理 原创2016-04-01红盾论坛红盾论坛自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开展以来,本公号一直持续跟进高度关注。应广大粉丝要求,为方便......

    中公深度解读:公务用车制度改革5篇

    【背景链接】 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