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生物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微生物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摘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最常见的潜在感染因素有,化学感染、生物感染、物理感染以及检验人员的主观因素等。本文主要对微生物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进行分析,以控制、预防感染为主要目的。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前言
对微生物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均有可能出现出现意外事故,而出现意外事故的主要原因为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相对较差,加上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较为落后,以及实验室的消毒与清洁工作不到位等。出现的意外事故会对检验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较大的威胁,并且会对生物安全的防护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能够对于微生物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有一定的保护,并且具有一定的重要性。1.微生物实验室潜在的危险因素
在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中,立克次体所占的比例最小,其次到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所占的比例最高。在细菌感染中衣原体感染的致死率相对较高,在病毒感染中肝炎病毒与委内瑞拉脑炎病毒的致死率相对较高。而哪些因素在实验室感染中有一定的作用?
主观因素:实验室的工作量相对较大、检验的时间相对紧迫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等,从而导致检验人员的对实验室潜在的安全隐患认识相对浅薄,无菌操作的意识较为薄弱,并且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检验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不按照相关工作流程来进行工作,在进行微生物检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戴口罩、工作帽,不及时对手部进行进行清洗和消毒等情况。除此之外,还会出现部分检验人员戴着污染手套接听电话、饮水、吸烟、进食或者是穿着工作服进入员工休息室等现象。
生物原因:大部分的微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并不科学,室内的通风效果相对较差,而在对微生物标本进行离心过程中,出现的标本外溢以及产生的气溶胶会对工作台、室内空气以及实验室地面产生较大的污染。而检验员经常接触的标本均为肝炎、呼吸疾病等,该种标本在离心的过程中会对空气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2.安全防护措施
2.1安全防护知识教育与宣传
我国的医疗教育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等因素,会给我国医疗事业以及科研事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为提升微生物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增强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以及安全防护意识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医院管理人员需要组织院内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学习,让检验人员能够在提升自身技能知识的同时,重视人身安全保护。
除此之外,提升生物安全防范意识,一方面能够让检验人员了解到微生物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另一方面能够对检验人员的生命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检验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自觉遵守工作的相关制度,并且需要做好生物安全防范措施以及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不断在工作中提升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以确保自身的安全以及实验室的安全。2.2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
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检验人员遭受危险生物的侵害,让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建立健全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一方面能够让检验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实验与生产,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如此一来,不但能够规范检验的工作流程,而且能够保证检验人员的人生安全,让检验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因此,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操作规范能够保障检验人员的生命安全,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2.3做好实验室的消毒与清洁工作
实验室的消毒与清洁工作对生物安全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只有真正做到全面的消毒与清洁,才能够为检验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检验人员在对实验室进行消毒与清洁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先消毒后清洁,避免检验人员在次日的工作中触摸或者接触到被细菌沾染的物品,导致检验得出的结果受到影响,这些遗留的细菌极有可能对检验人员进行侵害。因此,必须对实验室进行严格地消毒与清洁,避免对检验人员产生不必要的伤害。2.4废物处理
工作人员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对实验室内产生的废物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对实验室废物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进行实时监督,防止实验废物出现泄露、流失以及扩散等情况。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对专门对实验室废物进行收集、运输以及处理等工作的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3.小结
采取有效且积极的个人防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实验室检验人员在实验室内遭受细菌侵害的概率,并且能够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提升整个部门的工作安全性。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微生物检验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较为薄弱,导致实验室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检验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威胁,因此,采用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在对微生物检验人员进行安全防护的过程中,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与宣传,让检验人员能够明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让其能够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提高警惕,提升对实验室的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以保证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参考文献】
[1]李秀平,李争鸣,张荔茗,等.模块式教学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检验实验中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06):575-579.[2]陈琼,林丽英,唐晓华,等.微生物实验实习生生物安全的教学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08):1170-1171.[3]景嵘,景明.探讨微生物检验科生物安全存在的防护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30):6337-6338.[4]刘保彦,赵青,邢新丽,等.检验科微生物室生物安全与医院感染隐患及预防控制[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5,26(04):66-68.[5]何惠珍.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04):183.
第二篇:微生物限度检验人员考试试题
2012年微生物限度检查基础知识考试试题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1×35=35分)
1.微生物限度检查和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 级的局部洁净度 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2.除另有规定外,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细菌培养温度为,培养时间为 ;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培养时间为 ;控制菌培养温度为,培养时间为。
3.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供试品检验量为 或 ;膜剂为 ;、的检验量可以酌减。其中沙门菌的检验量为 或。
4.检验时应从 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中抽取供试品,膜剂不得少于 片;一般应 抽取不少于检验用量 倍量的供试品。
5.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 代。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 代。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 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可在24小时内使用。
6.消除供试品抑菌活性的方法有、、、。
7.薄膜过滤法所用滤膜孔径应不大于 um,直径一般为50mm。若需要冲洗液冲洗滤膜,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为。总冲洗量不得超过。8.培养基配制的分装量不得超过容器的,以免灭菌时溢出;配制后应在 内灭菌,避免细菌繁殖。
9.供试液制备若需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 ℃,供试液自制备至加入培养基不得超过 小时。
10.洁净区测定沉降菌时,注入培养基的平皿应放置 分钟。
二、单项选择题(2×10=20分)
1.热力灭菌法分干热和湿热灭菌两类,并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效力较干热灭菌效力要强这是因为()
A、可迅速提高温度 B、湿热有一定潜热、穿透力大,促进菌体蛋白凝固
C、迅速破坏细菌的酶系统 D、使细菌迅速失活 2.生物安全柜主要原理()
A、干燥 B、空气经滤膜除菌后定向流动 C、空气定向流动 D、通风
3.培养基加入有供试品的平皿时的温度不宜超过()A、45℃ B、50℃ C、48℃ D、60℃
4.药品微生物实验室所检测微生物的生物危害等级大部分为生物安全()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5.洁净实验室内的温度应控制在(),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A、20~25℃,40~60% B、10~30℃,50~70% C、15~25℃,50~70% D、18~26℃,40~60% 6.操作间或净化工作台的洁净空气对环境的相对正压为(),操作间与缓冲间的相对正压为()
A、不低于10帕,不高于5帕 B、不高于10帕,不低于5帕 C、不低于10帕,不低于5帕 D、不低于5帕,不低于10帕
7.检查结果如各稀释级的平板均无菌落生长或仅最低稀释级的平板有菌落生长,但平均菌落数小于1时,应报告()A、0个 B、<1 cfu C、0cfu D、<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的值
8.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检查项目包括()检查
A、细菌数和霉菌数 B、细菌数、霉菌数及酵母菌数 C、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 D、细菌数、霉菌数、控制菌数 9.微生物限度检查验证试验至少应进行()次独立的平行试验,各试验菌每次试验的回收率应不低于()
A、3,70% B、2,80% C、3,80% D、2,70% 10.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验证时试验菌加入量规定为()cfu,控制
菌计数方法验证时试验菌加入量规定为()cfu。A、50~100,50~100 B、10~100,10~100 C、10~100,50~100 D、50~100,10~100
三、多项选择题(3×5=15分)
1.常用的清毒剂的种类有:()A.75%乙醇 B.甲醛 C.碘酊 D.0.1%新洁尔灭 E.乳酸
2.下列()不是无菌操作法的特点
A.无菌操作法是一个杀菌的过程 B无菌操作法是一个抑菌的过程 C.无菌操作法是一个消毒的过程 D.无菌操作法只能保持原有的无菌度 E.无菌操作的目的仅是为了防止待检品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
3.2010版药典附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可选用的稀释液有()A.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B.pH6.8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C.pH7.6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D.0.9%无菌氯化钠溶液 E.pH7.0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4.供试液的制备方法有()A、匀浆法 B、研钵法 C、保温振摇法 D、振摇法
5.以下哪些是影响集菌培养效果的因素()
A.温度和培养基 B.氧气和光 C.抗生素 D.渗透压 E、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
二、判断题(2×10=20分)
1.融化培养基可以选择用水浴或电炉直接加热,一次未用完的封存好可以再次使用。()
2.培养时每垛最多堆放6个平板,以保证各个平板的受热均匀。()3.配制培养基时若出现沉淀属正常现象,无需过滤,可以直接使用。()
4.湿热灭菌条件就是指121℃15分钟。()
5.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只要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就可以直接上岗。()
6.若同一稀释级的两个平板的菌落数小于15,则两个平板的菌落数不能相差1倍或以上。()
7.若营养琼脂培养基上长有霉菌、酵母菌,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上长有细菌,则应分别点计菌落数,合并计算后报告菌数。()
8.对供试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中和剂或灭活剂,应证明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生长的存活无影响。()9.平皿法操作时应先注入培养基,再加入1ml供试液。()10.MUG阳性,靛基质阴性,判断未检出大肠埃希菌。()
三、简答题(2×5=10分)
1.简述药品染菌的可能原因。
2.列举不少于五种的灭菌消毒方式。
一
1.1000、100
2.30~35℃,3天∕72h;23~28℃,5天∕120h;30~35℃,2天∕48h 3.10g,10ml,100cm;贵重药品、微量包装药品;20g、20ml 4.2,4;随机,3 5.5;0;2;2~8℃
6.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 7.0.45;100ml;1000ml 8.2/3,2h 9.45℃;1 10.30min
2二
BBABD
CDCAD 三
3.ABCDE;2.ABCE;3.ABCD;4.ABCD;5.ABCDE 四
×√×××
××√×× 五
1.一、二、三、四、2.水系统的内外部污染;
无菌室密封性差;环境卫生、个人卫生达不到要求; 设备和配件消毒不符合要求、物料物品消毒不彻底 生产中操作不当
1.湿热灭菌 2.干热灭菌 3.辐射灭菌 4.气体灭菌 5.消毒剂灭菌 6.紫外照射灭菌
7.过滤灭菌
第三篇: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1.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本制度。
2.医院和科内实行对实验室的实验活动进行安全管理与监督。
3.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检验科微生物室为二级生物安全标准。
4.检验科负责微生物室日常活动的管理,承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检查、维护实验设施、设备,控制实验室感染的职责。
第二章 生物安全水平
生物安全水平一般可分为四级:
a.生物安全水平Ⅰ级:用于已知的通常不引起健康成人感染,对实验室人员和环境危害甚少的病原体,如大肠艾希氏菌等。
b.生物安全水平Ⅱ级:用于具有中度潜在危害的病原的实验操作,主要防止通过皮肤黏膜及消化道的感染,实验室应有进出规定程序,粘贴生物危险的警示标志。
c.生物安全水平Ⅲ级:用于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能引起严重可致死性疾病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支杆菌等。
d.生物安全水平Ⅳ级:可用于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能引起致死性感染的高风险剧毒病原的操作。同时还要有内部和外部进行对话的装置,要有应急供气、应急供电和应急出口等。
第三章 生物安全操作要求
实验室操作要求分为标准微生物学操作(见微生物操作规程)和特殊操作,前者是指实验室安全的共性要求,后者是指根据特定生物安全的级别提出的特殊要求。
安全装备:为达到生物安全的目的,安全装备包括两部分,即操作设备、生物安全柜。二级实验室必须有可提供一个无菌操作的生物安全柜。
个人防护用品:主要有工作服、隔离衣、防护服、工作帽罩、眼罩、面罩、手套,呼吸保护装置及正压气体供应的工作服等。
第四章标本的采集、转运和接收
微生物标本在接收时操作者要穿工作服、带手套和口罩,必要时要戴眼罩,必须在生物安全
柜内执行严格操作。所有盛标本的容器必须是防漏的。在转运时应密封,标本不可发生泄露。一旦发生泄露,应高压灭菌处理。具有强感染性的标本转运时要严格包装,严格操作。标本的采集应由专人转送,实验室应由专人验收和签收。
第五章 生物废物的安全处理
1.生物废物包括培养物、分离物极其污染物,剩余标本极其污染物,尖锐破碎物,吸管、针头和费包装等。
2.生物废物的安全处理要求:A.装废物的容器应防漏,坚固而不宜刺穿,密封并要避免装的太满。B.尖锐的破碎物要放入专用的硬质容器中。C.盛放生物废物的容器应置入高压灭菌袋中送去灭菌。D.所有能在实验室消毒的物品在送出实验室前尽可能先进行一次消毒处理。E.盛放生物废物的容器要做到安全转运。
第六章 安全应急措施
1.操作者暴露的处理A.立即报警并告知同事。B.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暴露表面,用洗眼液洗眼,用生理盐水漱口。C.启动应急治疗。D.尽快向上级报告。
2.污染表面的处理A.立即报警并告知同事。B.隔离污染区。C.处理者穿戴适当的防护服。
D.用镊子将污染物移入废物桶。E.用干毛巾吸干,将消毒剂到在毛巾上,一段时间后仍入废物桶。F.先后以消毒剂和酒精清洗污染表面。G.以适当方法对桶消毒。F.尽快报告上级。
第四篇: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2017版)
Dr.Tiger
(修订说明:CNAS-CL09实施后,对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提高了要求,对实验室人员在配制培养基过程的生物安全、高压锅的生物指示剂还有菌种的传代次数均提出明确的要求,为适应新要求,对旧版的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过程作了补充,同时修改和完善了一些小问题)
一、目的
制订本规则,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实验设备安全卫生以及防止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进入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三、安全操作规程: 1.员工安全操作规程
1.1 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
1.2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做好卫生防护,并在有关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同时注意做好环境维护及保密工作。
1.3 进行感染性实验时,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在实验室工作。
1.4 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1.5 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1.6 尽量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1.7 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1.8 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用75%乙醇或巴氏消毒液消毒。
1.9 实验人员在配制培养基过程中,需尽量避免接触性或吸入性危害,特别是配制TTB和碘液等对人体有害的培养基或试剂时,要穿戴工作服、口罩和手套,并在通风橱中进行。
1.10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
1.11禁止将无关动物带入实验室。2.无菌室安全操作规程
2.1无菌培养室每天都要用0.2%的新洁尔灭拖洗地面一次(拖布专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min以上,超净工作台台面每次实验前要用75%酒精擦洗。然后紫外线消毒30min。操作用具如移液器、废液缸、污物盒、试管架等用75%酒精擦洗后置于台内同时紫外线消毒。
2.2无菌室应保持清洁,严禁堆放杂物,以防污染。
2.3无菌室应备有工作浓度的消毒液,如5%的甲酚溶液,75%的酒精,0.1%的新洁尔灭溶液,等等。
2.4无菌室应定期用适宜的消毒液灭菌清洁,以保证无菌室的洁净度符合要求。2.5需要带入无菌室使用的器械、平皿等一切物品,均应包扎严密,并应经过适宜的方法灭菌。
2.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前,必须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消毒,然后在缓冲间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子,口罩和手套(或用75% 乙醇等消毒剂再次擦拭双手),方可进入无菌室进行操作。
2.7无菌室使用前必须打开无菌室的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灭菌后通无菌风至少30min以上人员才能进入。操作完毕,应及时清理无菌室,再用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
2.8供试品在检查前,应保持外包装完整,不得开启,以防污染。检查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外表面。
2.9每次操作过程中,均应做阴性对照,以检查无菌操作的可靠性。2.10吸取菌液时,必须用移液器吸取,切勿直接用口接触吸管。
2.11接种针每次使用前后,必须通过火焰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接种培养物。2.12带有菌液的吸管,试管,培养皿等器皿应浸泡在盛有5%来苏尔溶液或巴氏消毒液的消毒桶内消毒,24小时后取出冲洗。
2.13如有菌液洒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用5%石碳酸溶液或3%的来苏尔倾覆在被污染处至少30分钟,再做处理。工作衣帽等受到菌液污染时,应立即脱去,高压蒸汽灭菌后洗涤。
2.14凡带有活菌的物品,必须经消毒后,才能在水龙头下冲洗,严禁污染下水道。2.15无菌室应每月检查菌落数。在层流无菌风开启的状态下,取内径90mm的无菌营养琼脂平板5个,分别放置无菌室四周及中央位置,开盖暴露30分钟后,倒置于36℃培养箱培养48小时,取出检查。100级洁净区平板杂菌数平均不得超过1个菌落/平皿,10000级洁净室平均不得超过3个菌落/平皿。如超过限度,应用臭氧发生器等对无菌室进行彻底消毒,直至重复检查合乎要求为止。3.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安全使用操作程序:
3.1堆放:将需灭菌的物品予以妥善包扎,各包之间留有空隙,依次堆放在灭菌桶的筛板上,以蒸汽穿透,提高灭菌效果。需灭菌物品外需黏上高压指示胶带以检验灭菌温度是否达到要求。
3.2 加水:在锅体内注入生活用水,水位一定要超过电热管2厘米以上(不宜过多);连续使用时,每次操作前,必须补足上述水位,以免烧坏电热管和意外发生。
3.3 密封:在每次使用高压锅前,都必须认真检查高压锅的出气伐和安全阀,确保其状态完好,如有故障,在故障排除之前不得使用高压灭菌锅。把堆放好物品的灭菌桶放在锅体内,盖上锅盖并锁紧。
3.4 加热灭菌:将灭菌器接通与铭牌一致的电源,按下电源开关,接通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已正常输入本器,按下开始按纽电热管开始加热工作;非全自动的高压灭菌锅要注意排空空气,确保灭菌时高压锅内是饱和水蒸气,高压灭菌锅内灭菌期间工作人员需监视高压锅指示面板上的压力、温度和时间等。
3.5 开盖:灭菌结束后,切勿立即将灭菌锅内的蒸汽排出,否则:由于液体物品的温度未能下降,而压力蒸汽突然释放,会使液体剧烈沸腾,造成溢出或容器爆裂。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位后,方可开启锅盖。
3.6 灭菌后无菌工器具及培养基应存放于无菌区域(如灭过菌后的无菌室或生物安全柜内),无菌物品需有明确标识。
3.7 每年至少2次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生物指示剂检查灭菌效果并记录,指示物需放在不一达到灭菌的部位(如堆放物品的居中位置)。4.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
4.1确认玻璃窗处于关闭位置后,打开紫外灯,对安全柜内工作空间进行灭菌。灭菌结束后,关闭紫外灯。安全柜使用前后均需灭菌。
4.2抬起玻璃门至正常工作位置。打开外排风机。打开荧光灯及内置风机。检查回风格栅,使之不要被物品堵塞。在无任何阻碍状态下,让安全柜至少工作10分钟。
4.3用消毒液彻底清洗手及手臂。穿上工作褂,戴橡胶手套并套在袖口上,如有必要的话,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4.4按实验程序放入实验材料,要将工作区域内的污染物质与洁净物质分开放置。尽量将所需要的物品在正式操作前全部放入安全柜,但不要过载,不要挡住前后风口。4.5尽量避免使用可干扰安全柜内气流流动的装置和程序。在操作期间,避免随便移动材料,避免操作者的手臂在前方开口处频繁移动,尽量减少气流干扰。
尽量不要使用明火,接种环之类用红外灭菌器灭菌。
4.6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有物质溢出或液体溅出,在将物品移出安全柜前,要对其表面进行消毒,为防止安全柜内有任何残留的污染物,在安全柜工作过程中,就要将安全柜内表面全部消毒。所有接触了污染材料的物体,在从安全柜中取出前,要进行表面消毒。所有开口容器,从安全柜中拿出前要盖好。
4.7全部工作结束后,用70%的乙醇或适当的中性消毒剂,擦拭安全柜内表面,让安全柜在无任何阻碍的情况下继续至少工作5分钟,以清除工作区域内浮沉污染。
4.8关闭照明灯和安全柜风机。关闭玻璃门,打开UV灯消毒。灭菌结束后,关闭UV灯。4.9定期抬起工作区域下面板,擦拭或冲洗工作面底下空间。
5.标准菌株安全操作规程
5.1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保管人负责建立标准菌株目录;目录至少应包编号、菌株号、菌种名称、来源、购买日期、购买数量、保存方法等。
5.2标准菌株应做好标识后,保存于专用冰箱中。
5.3标准菌株不能随意转借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时,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提供。
5.4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标准菌株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要穿戴巳经污染的防护性手套触摸门柄、仪器或污染区以外区域,避免扩大污染范围。
5.5试验结束后,操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与生物危险物接触或被污染的试验器械和物品,能够高压消毒的必须高压消毒,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物品,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处理。
5.6 标准菌株传代原则上不超过5代。
6.微生物培养物废弃物安全处理程序
6.1 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防止利器损伤。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
6.2 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应用次氯酸消毒液或其他有效药品进行消毒。
6.3 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须经巴氏消毒液消毒处理或高压灭菌后,置于专门污物袋内,交由专业卫生处理公司处置。
6.4 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7、微生物实验室紧急事故处理办法
7.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受伤人员应脱下防护服,清洗双手和受伤部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进行消毒,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同时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7.2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7.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暴露人员应接受医学咨询,同时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若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应推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同时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待气溶胶排出、较大的粒子沉降后,在生物安全负责人的指导下,清理人员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进行污染的清除。
7.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应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并倒上消毒剂。作用适当时间后,将覆盖物以及破碎物品清除,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已污染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对其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消毒。所有操作过程中要求戴手套。
若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后,再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按废弃物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7.5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适当时间(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不开盖或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如30min)。同时应通知生物安全负责人。玻璃碎片应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棉花进行清理。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入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进行消毒。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消毒后回收。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多次擦拭,再用水冲洗后干燥。
清理时,应戴结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在外面再戴适当的一次性手套。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7.6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所有的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若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也可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
7.7生物安全柜内生物危害溢出。等待至少5min,让安全柜充满气溶胶,清理时应穿戴实验服,安全眼镜和手套,且让安全柜继续工作。使用浸泡消毒剂的消毒纸巾吸附溢出物,进行消毒处理应保证一定的接触时间(至少20min)。并用同样的消毒纸巾擦拭安全柜内壁、工作台表面和柜内所有设备。按照正确的生物废弃物处理步骤处理被污染的物质,将可回收的被污染物品放入生物危害物回收袋或高压灭菌盘并且用报纸包起来,然后进行消毒或清理。用消毒剂对无法进行高压灭菌的物品进行至少20 min的消毒处理后再拿出安全柜。最后脱下个人防护服并放进污染物收集袋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若所要清理的物品达到2级生物安全水平或者更高,应联系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人。
7.8使用消毒剂进行清洁的具体步骤如下:用干纸巾覆盖溢出物(用来吸附液体)后,再放上浸泡消毒液的纸巾,使消毒剂包围溢出物,并确保消毒剂与污染溢出物充分接触,尽可能减少气溶胶的形成。对溢出物附近的所有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处理一定时间,使消毒剂的消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用正确的消毒剂擦拭设备,并按照正确的生物危害物处理程序处理被污染的物质。对可回收利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第五篇: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tiger
一、目的
制订本规则,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实验设备安全卫生以及防止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人员人身安全、卫生健康安全管理及设备安全。
三、职责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四、安全操作规程: 1.员工安全操作规程
1.1 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
1.2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做好卫生防护,并在有关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同时注意做好环境维护及保密工作。
1.3 进行感染性实验时,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在实验室工作。
1.4 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1.5 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1.6 尽量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1.7 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1.8 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用75%乙醇或巴氏消毒液消毒。
1.9 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
1.10禁止将无关动物带入实验室。2.无菌室安全操作规程
2.1无菌培养室每天都要用0.2%的新洁尔灭拖洗地面一次(拖布专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min以上,超净工作台台面每次实验前要用75%酒精擦洗。然后紫外线消毒30min。操作用具如移液器、废液缸、污物盒、试管架等用75%酒精擦洗后置于台内同时紫外线消毒。
2.2无菌室应保持清洁,严禁堆放杂物,以防污染。
2.3无菌室应备有工作浓度的消毒液,如5%的甲酚溶液,75%的酒精,0.1%的新洁尔灭溶液,等等。
2.4无菌室应定期用适宜的消毒液灭菌清洁,以保证无菌室的洁净度符合要求。2.5需要带入无菌室使用的器械、平皿等一切物品,均应包扎严密,并应经过适宜的方法灭菌。
2.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前,必须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消毒,然后在缓冲间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子,口罩和手套(或用75% 乙醇等消毒剂再次擦拭双手),方可进入无菌室进行操作。
2.7无菌室使用前必须打开无菌室的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并且同时打开超净台进行吹风。操作完毕,应及时清理无菌室,再用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
2.8供试品在检查前,应保持外包装完整,不得开启,以防污染。检查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外表面。
2.9每次操作过程中,均应做阴性对照,以检查无菌操作的可靠性。2.10吸取菌液时,必须用移液器吸取,切勿直接用口接触吸管。
2.11接种针每次使用前后,必须通过火焰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接种培养物。2.12带有菌液的吸管,试管,培养皿等器皿应浸泡在盛有5%来苏尔溶液或巴氏消毒液的消毒桶内消毒,24小时后取出冲洗。
2.13如有菌液洒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用5%石碳酸溶液或3%的来苏尔倾覆在被污染处至少30分钟,再做处理。工作衣帽等受到菌液污染时,应立即脱去,高压蒸汽灭菌后洗涤。
2.14凡带有活菌的物品,必须经消毒后,才能在水龙头下冲洗,严禁污染下水道。2.15无菌室应每月检查菌落数。在层流无菌风开启的状态下,取内径90mm的无菌营养琼脂平板5个,分别放置无菌室四周及中央位置,开盖暴露30分钟后,倒置于36℃培养箱培养48小时,取出检查。100级洁净区平板杂菌数平均不得超过1个菌落/平皿,10000级洁净室平均不得超过3个菌落/平皿。如超过限度,应用臭氧发生器等对无菌室进行彻底消毒,直至重复检查合乎要求为止。3.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安全使用操作程序:
3.1堆放:将需灭菌的物品予以妥善包扎,各包之间留有空隙,依次堆放在灭菌桶的筛板上,以蒸汽穿透,提高灭菌效果。需灭菌物品外需黏上高压指示胶带以检验灭菌温度是否达到要求。
3.2 加水:在锅体内注入生活用水,水位一定要超过电热管2厘米以上(不宜过多);连续使用时,每次操作前,必须补足上述水位,以免烧坏电热管和意外发生。
3.3 密封:在每次使用高压锅前,都必须认真检查高压锅的出气伐和安全阀,确保其状态完好,如有故障,在故障排除之前不得使用高压灭菌锅。把堆放好物品的灭菌桶放在锅体内,盖上锅盖并锁紧。
3.4 加热灭菌:将灭菌器接通与铭牌一致的电源,按下电源开关,接通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已正常输入本器,按下开始按纽电热管开始加热工作;灭菌期间工作人员需监视高压锅指示面板上的压力、温度和时间等。
3.5 开盖:灭菌结束后,切勿立即将灭菌锅内的蒸汽排出,否则:由于液体物品的温度未能下降,而压力蒸汽突然释放,会使液体剧烈沸腾,造成溢出或容器爆裂。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位后,方可开启锅盖。4.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
4.1确认玻璃窗处于关闭位置后,打开紫外灯,对安全柜内工作空间进行灭菌。灭菌结束后,关闭紫外灯。安全柜使用前后均需灭菌。
4.2抬起玻璃门至正常工作位置。打开外排风机。打开荧光灯及内置风机。检查回风格栅,使之不要被物品堵塞。在无任何阻碍状态下,让安全柜至少工作10分钟。
4.3用消毒液彻底清洗手及手臂。穿上工作褂,戴橡胶手套并套在袖口上,如有必要的话,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4.4按实验程序放入实验材料,要将工作区域内的污染物质与洁净物质分开放置。尽量将所需要的物品在正式操作前全部放入安全柜,但不要过载,不要挡住前后风口。放入.4.5尽量避免使用可干扰安全柜内气流流动的装置和程序。在操作期间,避免随便移动材料,避免操作者的手臂在前方开口处频繁移动,尽量减少气流干扰。尽量不要使用明火。
4.6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有物质溢出或液体溅出,在将物品移出安全柜前,要对其表面进行消毒,为防止安全柜内有任何残留的污染物,在安全柜工作过程中,就要将安全柜内表面全部消毒。所有接触了污染材料的物体,在从安全柜中取出前,要进行表面消毒。所有开口容器,从安全柜中拿出前要盖好。
4.7全部工作结束后,用70%的乙醇或适当的中性消毒剂,擦拭安全柜内表面,让安全柜在无任何阻碍的情况下继续至少工作5分钟,以清除工作区域内浮沉污染。
4.8关闭照明灯和安全柜风机。关闭玻璃门,打开UV灯消毒。灭菌结束后,关闭UV灯。4.9定期抬起工作区域下面板,擦拭或冲洗工作面底下空间。
5.标准菌株安全操作规程
5.1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保管人负责建立标准菌株目录;目录至少应包编号、菌株号、菌种名称、来源、购买日期、购买数量、保存方法等。
5.2标准菌株应做好标识后,保存于专用冰箱中。
5.3标准菌株不能随意转借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时,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提供。
5.4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标准菌株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要穿戴巳经污染的防护性手套触摸门柄、仪器或污染区以外区域,避免扩大污染范围。
5.5试验结束后,操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与生物危险物接触或被污染的试验器械和物品,能够高压消毒的必须高压消毒,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物品,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处理。
6.微生物培养物废弃物安全处理程序
6.1 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防止利器损伤。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
6.2 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应用次氯酸消毒液或其他有效药品进行消毒。
6.3 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须经巴氏消毒液消毒处理或高压灭菌后,置于专门污物袋内,交由专业卫生处理公司处置。
6.4 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7、微生物实验室紧急事故处理办法
7.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受伤人员应脱下防护服,清洗双手和受伤部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进行消毒,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同时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7.2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7.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暴露人员应接受医学咨询,同时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若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应推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同时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待气溶胶排出、较大的粒子沉降后,在生物安全负责人的指导下,清理人员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进行污染的清除。
7.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应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并倒上消毒剂。作用适当时间后,将覆盖物以及破碎物品清除,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已污染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对其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消毒。所有操作过程中要求戴手套。
若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后,再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按废弃物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7.5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适当时间(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不开盖或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如30min)。同时应通知生物安全负责人。玻璃碎片应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棉花进行清理。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入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进行消毒。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消毒后回收。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多次擦拭,再用水冲洗后干燥。
清理时,应戴结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在外面再戴适当的一次性手套。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7.6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所有的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若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也可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
7.7生物安全柜内生物危害溢出。等待至少5min,让安全柜充满气溶胶,清理时应穿戴实验服,安全眼镜和手套,且让安全柜继续工作。使用浸泡消毒剂的消毒纸巾吸附溢出物,进行消毒处理应保证一定的接触时间(至少20min)。并用同样的消毒纸巾擦拭安全柜内壁、工作台表面和柜内所有设备。按照正确的生物废弃物处理步骤处理被污染的物质,将可回收的被污染物品放入生物危害物回收袋或高压灭菌盘并且用报纸包起来,然后进行消毒或清理。用消毒剂对无法进行高压灭菌的物品进行至少20 min的消毒处理后再拿出安全柜。最后脱下个人防护服并放进污染物收集袋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若所要清理的物品达到2级生物安全水平或者更高,应联系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人。
7.8使用消毒剂进行清洁的具体步骤如下:用干纸巾覆盖溢出物(用来吸附液体)后,再放上浸泡消毒液的纸巾,使消毒剂包围溢出物,并确保消毒剂与污染溢出物充分接触,尽可能减少气溶胶的形成。对溢出物附近的所有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处理一定时间,使消毒剂的消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用正确的消毒剂擦拭设备,并按照正确的生物危害物处理程序处理被污染的物质。对可回收利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