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材料检验复习资料
生物材料检验:分析检验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的含量或因化学物质引起的的生物效应指标变化。
生物材料:是人体体液(如血液)、排泄物(如呼吸气、尿液)、毛发,指甲以及组织脏器等的总称。
生物标志物:指生物系统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出现的一种变化。分为三类:接触性生物标志物、效应性生物标志物,敏感性生物标志物。
生物接触限值(BEL):大体相当于健康人吸入接触最高允许浓度的毒物时生物材料中被测物的水平。
尿液可分为全日尿,晨尿,定时尿和随时尿。
生物半减期:指进入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的里量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又代谢半减期。
一、检验方法的一般要求:
1.方法的一般要求
1)灵敏度选择符合生物监测的基本要求
2)操作简便
3)试剂易得、价廉
4)效率高
5)符合国情,易推行、推广 2.选择和建立生物检测方法必须考虑的因素: 1)被测成分
①
溶解性,稳定性 ②含量水平高g/L水平低ug/L 二、方法研制准则的基本内容
1.取样、运输、保存的原则
1)取样:(1)容器工具材质不干扰测定
(2)取样的操作要防止污染
(3)取样时间根据半减期判断决定
(4)取样的体积 尿液>=50ml 静脉血>=5ml 末梢血500ul
2)保存时间:一天,三天,一周,两周一般只要求两周 3)运输过程:保证分析物稳定,必要时要冷藏和冷冻运输
4)防腐剂(尿)和抗凝剂(血)
2.样品预处理原则
1)尿液浓度按比重校正 尿标准比重1.020,>1.030及<1.010的尿液应弃去
2)样品预处理的目的是消除干扰
(1)测定无机物时 ①用稀释液稀释后测定 ②混合酸消化
(2)测定有机物成分:先水解,再分离
(3)回收率>=75%
3.制定分析方法的程序
1)分析条件选择、优化
2)确定检出限
(1)影响检出限的因素:试剂的纯度,仪器的工作状态,电源稳定性光源的温度变化、污染等不可控制的因素。(2)检出限的确定
一般用统计法,一般用空白值的3倍标准差计算;色谱法用3倍噪音水平,检出限应小于0.3倍生物接触限值。(3)检出限的表示方法
浓度或绝对量表示,用浓度表示时要说明方法取样体积。
3)精密度 :同一个人用同一方法重复测定同一均匀样品测定结果的符合程度通常在线性范围内取高、中、低三个浓度水平分别重复测定3~5次。用RSD表示或用变异系数表示
复杂方法RSD<=20 简单方法<=10.4)准确度(1)分析高低浓度水平和国家级标准物质各一组,测定值应在标准值的不确定范围内。(2)用接触表样品的加标回收率表示
回收率>=75% 若>105%表明存在明显的系统误差。(3)用标准方法或权威方法比较:①两个方法均值相对误差应小于10% ②t检验 在确定一个置信水平条件,两方法测定无明显差异
5)干扰试验 :如果有干扰,要找出消除干扰的方法
6)样品的稳定性实验 :时间:当天,3天,1周,2周 温度:室温,普通冰箱冷藏(4℃),冷冻保存(-8℃),低温冰箱(-20℃)
4.方法的验证
1)新方法的验证:必须是另一单位①研制方提供方法所有技术材料
②验证内容:四项
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样品的稳定性。2)引进国外标准方法或权威方法,引进方就是验证方。
5.现场应用
①首先要观察检出率 ②观察检测结果与环境污染的符合程度 ③同时取非接触样品进行对照
三、确定生物监测指标的依据
(一)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1.吸收
1)呼吸道吸收①气体物质通过肺泡壁及周围毛细血管吸收
②固体物质,溶解时吸收的前提
2)皮肤 ①有些有机物很容易被皮肤吸收 F=C/15 *(0.038-0.153p)exp(-0.016MN)F皮肤吸收量mg/㎝/h
2C化学物质在水中的饱和度mg/ml P辛醇-水的分配系数 MN相对分子质量 ②许多农药易被皮肤吸收 如有机磷
2.体内分压和贮存 1)起始主要分布于血液中最终分布取决亲和力 2)血液侧得量是反映新近吸收量或机体组织的水平3)血液中毒物或其他被测物并非均匀分布 4)一般脂溶性溶剂及卤代烃会分布在脂肪组织中,乳汁是检测有机氯农药最好的样品 5)体内储存毒物的形式大多为结合状态,测定尿液中的代谢物需要先水解
3.生物转化 1)概念:外源性化合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2)有关生物转化的讨论 ①是毒物发生质的变化 ②生物转化的数量关系,个体差异很大 ③是一种动态过程,对时间的了解是确定采样时间的基础,生物半衰期。
4.排出
易挥发性有机溶剂从呼吸气中排出较多。长期蓄积的有机氯农药可从乳汁中排出及叮咛中排出,易代谢的有机毒物大多以结合态从尿中排出。
(二)、个体差异
1、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动力学过程有种属家族和个体的差异,其中生物转化过程变异极大;
2、生物监测的个体差异可用监测结果的变异系数表示;
3、个体差异降低了生物监测的精确性,却可帮助检出特殊敏感人群或耐受人群。
(三)、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1、是确定一次生物监测指标的关键依据;
2、生物监测结果与空气毒物浓度之间的相关资料,可作为选择生物监测指标的替代依据。
四、检验指标的选择与分类
(一)、选择的基本要求
1、特异性好;
2、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3、稳定性好;
4、有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
(二)、生物材料检验指标的分类
1、化学物质原形:①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不进行生物转化或转化速度很慢;②缺乏毒物代谢动力学资料;③代谢产物在体内没有特异性
2、化学物质代谢产物
3、生物效应指标。
五、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一)、生物材料样品的选择
(一)、种类及特点
尿液: 最常用的1)特点:采集方便、无损伤性、采集量大
2)适用性:水溶性化学物质、代谢产物、金属等
3)尿样的种类:(1)全日尿(24h尿)收集24h内的全部尿液,通常只用于住院病人
(2)晨尿 起床后、早餐前第一次排出的尿
(3)定时尿: 生物半减期 ①班前尿:第2个工作日上班前以内排出的尿 ②班中尿:上班2~3h以后排出的尿 ③班末尿:下班前1h内排的尿 ④班后尿:下班以后1h以内排出的尿 ⑤周末尿:连续工作第五个工作日的班末尿。 血液
1)特点:①成分较恒定 ②个体差异小 ③取样污染机会小 ④损伤性采集样品 ⑤血样贮存条件要求较高;
2)种类:①血清:不抗凝离心分离出的上层清夜 ②血浆:加抗凝剂离心分离的上层清夜 ③全血 ④红细胞。
呼出气
1)特点
①优点:操作方便、干扰物少,非损伤性 ②缺点:a、被测物的含量比较低
b、肺泡气中水分对某些测定有影响
c、肺部“死腔”中环境空气对肺泡气稀释不稳定,影响测定结果的解释;2)适用性 ①监测仅限于挥发性物质 ②主要用于测定化学物质原形 ③呼出气监测结果能反映采样期间车间空气的平均浓度;
3)呼出气的分类 混合呼出气、终末呼出气(肺泡气)第一阶段呼出的是空气,第二
阶段混合呼出气,第三阶段肺泡气。
(二)、生物材料样品的选择
1、同一毒物或代谢产物在不同生物材料其生物学意义不一样,血镉代表近期接触水平、尿镉反映长期接触的浓度;
2、选择生物材料样品种类的要求:①被测物有特异性 ②与外剂量有相关性 ③有足够的稳定 ④测定结果重复性好,个体差异在允许范围内 ⑤采样能被受试者接受;
3、尿、血、呼出气是目前较理想的生物材料样品,美国BEI55个尿58%、血27%、呼出气14%。
二)、样品采集、运输及保存
(一)、一般要求
1、采样时间:依据生物半减期;
2、采样环境:无污染;
3、采样容器:①测无机成分、塑料、高压聚合玻璃:硬质、石英
不锈钢含Cr、Ni、Mn(不能用于测此三种元素)使用前要求用酸液(稀HNO3)浸泡24h洗涤;②测有机物
玻璃、塑料(不能用橡胶和添加染料的橡胶)冷冻保存不能用玻璃仪器;
4、样品的运输与保存;
5、采样记录①编号②检验项目③受试者信息④采样信息:时间、地点、环境、过程。⑤采样人及记录人信息
(二)样品采集与保存
1、尿样
1)尿样的校正:(1)比重校正法 标准比重1.020 校正公式C校正=(1.020-1.000)/(d-1.000)*c=kc d的使用范围1.010~1.030(2)肌酐校正法.尿中被测物浓度(mg/g肌酐)=实测浓度(mg/L)/肌酐浓度(g/L),肌酐含量 2)采样.采集尿液不少于50ml,用顶空分析法测定挥发性物质时.收集尿样的容器要充满尿样并知道体积,记录2人上次排光膀胱的时间及采集样的终点时间。
3)储存.贮存一般2周.反腐 加酸.氯仿.冷藏测尿中汞或挥发性有机物要尽快测定要保存5天以上的,最好冷冻
2、血样
1)采集(1)、全血;要抗凝(2)、血清(血浆)或红细胞
2)注意事项 采集过程避免污染.毛细管血防止溶血.金属针头(取下)再挤出针管时不能太快取末梢血要避免挤压采集部位,自然流出弃去第一滴血④有三种情况不宜采集 毛细管血a血液量超过5ml.b采集环境有外源性化学物质存在c测定挥发性成分
3)血样的运输与保存 避免振动和温度的改变 血样冷冻肯定溶血采集血清或血浆时,应分离再保存 临时存放4℃过夜,长时间保存要冷冻
④测酶活性要采集后尽快分析
3.呼出气.1)采集方法:先深呼吸2~3次,再恢复正常呼吸时采集呼出气采集肺泡气只收集末端呼出气
2)注意事项:受检者必须时肺功能正常者 要选择对被测物吸附小的容器 要在正常呼吸状态下收集样品呼出过程不能有阻力 ④采样的时机要依被测物代谢速度决定
三、生物材料样品的预处理原则
(一)无机物分析的样品处理
1、稀释法.1).常用的稀释剂;1)稀硝酸液(尿),2)TntonX—100表面活性剂3)基体改进剂溶液 2).常用机体改进剂:硝酸盐(NH4+ Ni2+ Ca2+)磷酸盐(Na+ NH4+)3).应用实例 :磷酸铵,硝酸铵和TritonX-100可改善血清中铜锌的测定 磷酸氢胺,硝酸铵测定血铅可提高灰化温度至1000℃
硝酸镍可使测定砷和Se的灰化温度到1000℃
④磷酸铵可使测定Cd的灰化温度增至800℃
2、酸提取法
1.硝酸提取,测定血铅.6mol/L 硝酸离心取上清液。标准物质
被测成分的含量是已知的2,盐酸提取3,三氯乙酸(固体)。铁(有效)提取+2价铁
3、矿物化法(无机法处理)
(二)有机物分析的样品处理(p11)
第五节
铅
一、接触途径:铅矿,开采,冶炼
二、代谢物和生物监测指标
(一)动力学过程.1、吸收
1)呼吸道:铅尘烟蒸汽
2)消化道:铅尘
3)皮肤,无机物不吸收有机铅化合物可被吸收(四乙基铅)
2、分析:起始分布在血中有95%与红细胞结合最终主要以磷酸盐沉积于管中,其次是肝肾脑等
3、生物效应:抑制血红蛋白的合成
1)抑制5—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导致血尿中δ-ALA增加 2)抑制粪川啉元氧化酶
3)抑制亚铁螯合酶
4、排除:吸收的铅主要经尿排出,尿铅生物半减期较长。
(二)铅接触的生物监测指标
1、血铅:直接反映近期接触铅的情况
2、尿铅:反应机体中铅的负荷量,是铅中毒的辅助诊断指标
3、生物效应指标:1)尿中σ—ALA
2)血中铅原卟啉
三、样品的采集与保存——用于尿铅血铅的测定
1.尿样.①采样时间的限定
②随即采集一次尿样
③按1%比例加HNO3,4℃可保存两周。
2.血样.1)末梢血40 μL
2)静脉血
四、尿铅和血铅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一)尿铅的测定
1、原理:尿样用基体改进剂液稀释后直接进行测定,基体改进剂液NH4H2PO4+抗坏血酸
2、石墨炉升温程序——适用涂铜石墨管
①干燥~70℃,40S ②灰化 450℃,30S ③原子化
2000℃ 5S(停气)④清除 2200℃ 3S
3、石墨管涂钼处理,向石墨管中加20μL钼酸铵液,石墨炉升温程序①~③并重复10次升温,石墨管内壁呈灰白色
4、标准系列液配置
①铅标准系列液
②基体改进剂液(混合液)
③正常人混合尿 :
没有接触铅的健康人的尿,取2份,一份比重小于1.020,一份比重大于1.020,混合成比重为1.020的尿液
5、说明 : 1)基体改进剂液的作用 :本法选用4%磷酸二氢铵-6%抗坏血酸作为基体改进剂,能有效地克服基体干扰
2)背景吸收的扣除
①背景校正器扣除背景吸收,氘灯背景校正
②石墨管涂钼可降低背景吸收
(二)血铅的测定
1、样品处理:全血用TritonX-100液稀释,稀HNO3酸化,进样测定
2、石墨炉升温程序:
①干燥:75℃-100℃,10S(斜坡升温)②灰化450℃-500℃
30S 保持10S(斜坡)③原子化
2400℃
7S④清除
2500℃
3S
3、标准系列液: ①铅标准液②TritonX-100液③正常人血
五、生化指标的测定
(一)尿中σ—ALA的测定
1、原理:①σ—ALA可与乙酰乙酸乙酯缩合生成吡咯化合物
②用乙酸乙酯萃取吡咯化合物③显色,加对一二甲氨基苯甲酸生成红色化合物λmax=554nm
2、操作要点: ①两份经稀释尿样——加PH=6缓冲液
②样品管加乙酰乙酸乙酯
③尿样空白管补充缓冲液
④各沸水浴10min
⑤各加4mL乙酸乙酯萃取
⑥离心、静置、分层
⑦取清夜显色10min后测定
(二)全血中游离原卟啉的测定
1、原理:①用乙酸-乙酸乙酯破坏红细胞②盐酸萃取原卟啉,测定荧光强度
2、样品处理: 1)样品:20μL血+0.1mL生理盐水
2)加硅藻土悬浮液,乙酸乙酯—乙酸液、振摇、破坏红细胞
3)离心,取上清液加盐酸萃取
第三节、镉
一、接触途径:①锌矿的开采及冶炼②工业上含镉材料的生产③农业上也有镉化合物的应用
二、代谢和生物监测指标
(一)代谢 1.吸收、呼吸道和消化道2.生物效应
急性中毒靶器官:肺
慢性中毒靶器官:肺、肾、骨
3.排出少量由尿排出,属于蓄积性元素
(二)生物监测指标
1、尿镉:只反映长期接触情况2血镉:只反映近期接触情况
三、镉接触指标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一)尿镉的测定
1、原理:用磷酸氢二铵液稀释,直接标准曲线法定量
2、石墨炉升温顺序
1)干燥0~100℃
30S(斜坡)
2)灰化
100~200℃
20S(斜坡)
400℃ 10S(阶梯)
3)原子化
1800℃
5S
4)清除
2000℃
3S
3、标准系列液:①镉标准液
②空白尿液
③基体改进剂液
④1%NH3
(二)血镉测定
1、原理:血样加稀HNO3离心,取上清液测定,标准曲线法定量
2、标准系列液
①镉血标准液 :抗凝小牛全血+镉标准液
②4%HNO3
第七节:汞
一、接触机会
①矿的开采与冶炼 ②电器和仪表制造 ③化学工业
二、代谢和生物监测指标
(一)动力学过程 1.吸收主要是呼吸道 2.分布 无机汞主要是肾、其次肝、脑 有机汞主要是脑 其次肝、胃 3.排出 尿汞 生物半减期2~3个月
(二)生物监测指标 1.血汞:反映近期接触无机汞的量 2.尿汞:用于诊断汞中毒观察驱汞疗效
三、样品采集、保存 1.尿样:①随机取一次尿样 ②加碱NaOH使浓度达到40g/L,4℃可保存2周 2.血 样 ①周末血 ②抗凝 4℃可以保存数天
四、尿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法
(一)碱性氯化亚锡还原法
1.原理:在碱性条件及有Cd存在条件下,高浓度的SnCl2将有机汞及无机汞还原成元素,用测氯仪测定
2.标准系列液的配置 ①汞标准液 ②基体尿液 正常人混合尿 ③NaOH液 ④DL-半胱氨酸 3.测定 将上述标准系列液加1滴磷酸三酯,加SnCl2-CdSO4液立即通入空气测定(载气)4.说明:①磷酸三酯 消泡
②Cd2+催化作用
③DL-半胱氨酸起稳定剂的作用,防止无机汞吸附挥发;还可使有机汞不分解
④测定读数:读取最大吸光度值
(二)酸性SnCl2还原法
1.原理:用KMnO4和浓H2SO4分解尿样,使汞都转化成Hg2+,用SnCl2还原成Hg,吹空气导入测汞仪
2.测定:尿液和标准系列液同样用KMnO4和浓H2SO4分解
3.说明:1)KMnO4和浓H2SO4加入的顺序:先加KMnO4液再加浓H2SO4 2)测定前先对气路系统进行净化;加SnCl2(酸性)测定空白水、吹气观察到仪器的响应值为零为止 每次测定都使响应值为0再测第二份
第三章:非金属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 第一节:CO
一、代谢及生物监测指标
1.吸收: 呼吸道
2.生物效应:进入机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形式导致机体组织缺O
2COHbHbCO
3.分布: 血液中HbCO形式
4.排出 呼出气 约有1%被氧化成CO2
5.生物监测指标 1)血中碳氧血红蛋白 2)呼出气中CO
三、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1.呼出气:1)采集班中(3h后)或班末呼出气
2)收集终末呼出气
2.血液:1)采集班中(3h后)或接触最高浓度时的血
2)抗凝
3)密闭保存 4℃ 11周 4)最好取静脉血 5)受试者不抽烟
四、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
1、原理:1)血中血红蛋白的四种成分:Hb、HbO2、HbCO、HbMet
SO2)HbCO,HbMetNaHb 3)测定Hb和HbCO吸光度,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
223432nm和420nm
2、测定方法:
1)摩尔吸光系数的测定:用吸光系数代替
(1)过饱和HbO2液的制备,血样用水和Tris液适量稀释通入O2 30min(2)饱和HbO2液的制备:取(1)中2份通入N2
(3)饱和HbCO液制备 取(1)中2份,通入CO 10min(4)HbCO和Hb液制备 在(2)和(3)的溶液中加Na2S2O4固体
(2)Hb
(3)Hb,HbCO
(5)分别测定420nm和430nm吸光度作为吸光常数(有四个值)
SO2)血样测定 稀释血样Na224HbHbCO 分别测420nm和430nm的吸光度
3.计算 :碳氧血红蛋白(%)A430K2-A420K4A420(K2K4)A430(K1K3)
A420:血样在420nm吸光度 ;A430血样在430nm吸光度 K1、K2是HbCO在420nm、430nm的吸光常数 K3、K4是Hb在420nm、430nm的吸光常数
4.注意事项:
(1)所用氮气和氧气应为高纯度氮和高纯度氧,不纯氮和氧气中含微量的CO,能干扰测定结果
(2)连二亚硫酸钠遇水易分解,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失效,应以小瓶分装使用,避免接触空气和水分
(3)测定吸光系数必须采用新鲜血液,一次测定值在仪器波长稳定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一段时间,但还应定期核检。
(4)测试液应尽量避免接触空气,及时测定,否则会造成结果偏低
第二节
CS2
二、代谢及生物监测指标
(一)代谢
1、吸收:呼吸道、皮肤
2、生物转化
1)吸收后约70~90%转化为多种代谢产物
2)目前,接触者中尿中已确认的有3种:TTCA、2-巯基-2-噻唑啉酮-5,硫脲(其中TTCA研究较少,生减期为2h)
3)排出:a.代谢产物随尿排出 b.约20~30%以原形从呼吸道排出
c.约1%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二)生物监测指标
1、尿中TTCA:班末尿
2、呼出气中CS2,目前研究较少
三、样品采集与保存
四、尿中TTCA的测定——HPLC法
1、样品的处理:A、取离心后的尿样 B、稀HCL酸化:乙醚提取
C、离心分层,去上层醚液于试管中
D、40℃用N2吹干加20ul甲醇定容
2、说明:A、尿样经离心后取上层尿液,易于分离
B、此法从国外引进,将原来的梯度洗脱改为等度洗脱。国外的梯度洗脱是用两种配比的流动相切换洗脱
C、TTCA纯品需自己纯化
五、呼出气中CS2测定
(一)GC法
1、样品处理:(1)、呼出气中CS2浓度在测定范围内不需要处理,直接进样
(2)、呼出气中CS2低于测定浓度范围需富集,用Tenron GC管富集
2、色谱条件:固定相:OV-17;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
3、说明:(1)采集终末呼出气,最后呼出的100ml
(2)TenronGC管:2,6-二苯基对苯醚的多孔聚合物,用于捕集/热解吸
(3)富集测定要求做富集空白测定:用180ml气体(冲洗气)注入空白Tenron GC管中,热解吸后测定
(二)检气管法:快速检测法
1、根据检气管中形成色带长度,粗略估计浓度
2、特点: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精度差,相对偏差达20%-30%以上 第四章
芳香烃及其代谢产物 第一节
苯
一、代谢及生物监测指标
1、吸收:主要是呼吸道,其次是皮肤
2、代谢与排泄
1)吸入的苯约50%以上以原形从肺中排出,约10%以原形储存在有机组织中
2)约40%进入血液循环,在肝中代谢,代谢产物50%-70%的苯酚,6%为间苯二酚,2%为对苯二酚,还有极少量的粘糖酸等都以结合态从尿中排出 3)有极少量的苯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3、生物检测指标:
1)尿酚
A、因正常人尿中很有酚且个体差异大
B、尿酚不是特异性指标 C、仅用于群检
2)呼出气中的苯:在测定尿酚以后,测定呼出气中苯作为确认试验 3)尿苯:1993年有人提出用尿苯作苯接触的生物接触指标,目前,还没纳入生物监测指标
二、呼出气中苯的测定——GC法
(一)原理:用塑料袋或采样管收集呼出气,呼出气用N2吹入活性炭管吸附(-78℃)280℃热解吸,用载气(N2)导入色谱仪,FID检验,通过六通阀切换完成
(二)苯标准气的配制:注入20ul苯于100ml玻璃配气瓶中,临用时从中抽取一定体积注入另一配气瓶中稀释成20ng/ml的苯标准气
(三)测定 : 1)取苯标准气(0.5、1.0、2.0ul)和样品分别注入呼吸气的采样管中
2)将采集管37摄氏度恒温2h
3)一端与六通阀连接,一端接N4)吹入冷阱(-78℃)中的活性炭管
5)热解吸导入色谱仪
三、尿酚的测定——GC法
1、原理:尿样加盐酸加热(90℃水浴)水解,再用乙醚萃取苯酚
2、尿样采集与保存:班末尿50ml
4℃
2周
3、样品处理与测定: 1)5.0ml尿样,1ml浓盐酸于具塞试管中,90℃水浴1h
2)、用3.0ml乙醚振摇萃取
3)取上层醚液注入GC仪
4、标准曲线:苯酚标准系列液用3ml乙醚提取
4、色谱条件(1)液晶柱分离
分离苯酚和邻间对甲酚。
(2)FFAP柱,分离苯酚和对甲酚
5、说明:(1)3ml乙醚萃取要避免乙醚挥发,分层后不是3ml,加乙醚补至3ml
(2)可用内标志法定量
四、甲苯、二甲苯
(一)代谢及生物监测指标
1)代谢
(1)甲苯 ①约15%~25%以原型呼出约1%从尿中排出
②约80%代谢甲苯→[O]苯甲酸→马尿酸
马尿酸排出的半减期为2~3人。
(2)二甲苯
①约5%原形从肺中呼出②60%~80%生物转化主要终产物是甲基马尿酸
2)生物监测指标
(1)甲苯①尿中马尿酸非特异性对群体判断有一定的定义②呼出气体中甲苯作为确认
(2)二甲苯 :尿中马尿酸正常人尿中无甲基马尿酸特异性指标
(二)、尿中马尿酸的测定—比色法
(喹啉 苯磺酰氯比色法)
(1)原理
(2)样品采集
两天后班末尿,按100+1体积比加氯仿
(3)样品处理与测定
(4)注意事项 :
1、试剂加入顺序不能颠倒
2、日光对显色有破坏作用要避光放置(加入苯磺酰氯后)
第四节 乙苯
一、代谢及生物监测指标
(一)代谢与排泄
1、只有少部分以原形从呼吸道排出。
2、70%以上代谢后随尿排出,主要代谢产物为扁桃酸60%苯酰甲酸25%
(二)监测指标:
1、呼出气体中乙苯
2、尿中扁桃酸(非特异性)
二、生物监测方法:
1、呼出气体中乙苯的测定GC法与呼出气中笨的测定类似
2、尿中扁桃酸的测定 HPLC法
内标法定量 内标物 4-羟基苯甲酸
第五章 芳香族硝基和氨基化合物
第一节 苯胺
一、代谢和生物监测指标
1、吸收:主要通过呼吸道吸收,很容易经皮肤吸收
2、代谢 ①主要代谢途径:苯胺—苯基羟胺—对氨基酚
②接触24h后,有15~60%转化为对氨基酚、以结合态随尿排出
3、生物监测指标:尿中对氨基酚
正常人尿中含微量对氨基酚平均3.7mg/L
二、尿中对氨基酚的测定
(一)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1、原理:①尿中对氨基酚经水解。萃取分离
②重氮化偶合显色。重氮化试剂:亚硝酸盐
偶和显色剂:盐酸萘乙二胺
2、操作要点
(1)样品处理:①盐酸酸化沸水浴水解约1人 ②萃取先用NaOH调中性,用乙酸乙酯萃取,再用盐酸溶液反萃取。
(2)重氮化偶合反映 ①重氮化,酸性条件下加过量的亚硝酸盐、反应10min
②除过量的NaNO2液加氨基磺酸胺溶液至无色气泡产生止放10min
③偶合反应显色:加盐酸萘乙二胺生成紫红色
(3)比色定量
580nm 尿空白管作参比,标准曲线法定量
3、说明:(1)尿样应采集班末或班后尿,采样前要询问受检者是否服用药物
(2)重氮化反应,NaNO2过量才能完全重氮化 但NaNO2对偶和显色有干扰
(3)重氮化反应应在尽量低温条件下进行,而偶合反应在60°为宜,水浴加
热前,偶合剂加入后充分混合(二)HPLC法
1样品处理:
(1)水解,同上法
(2)萃取
①先在酸性条件下用乙酸乙酯萃取 ②再在中性条件下用乙酸乙酯萃取对氨基酚(两次萃取除杂质)
2、说明:P96 用磷酸氢二钾(弱碱)调节PH值
第二节:硝基苯
一、代谢产物和生物监测指标
1、吸收:很容易从皮肤吸收,主要从呼吸道吸收。
2、代谢:代谢产物有硝基酚和氨基酚还有少量苯胺,对硝基酚13—16%,对氨基酚10%。
3、排出:①代谢产物与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随尿排出。②少量以原形级微量本案随呼出气排出。
4、生物监测指标
尿中对硝基酚(特异性)
二、尿中对硝基苯酚的测定
P98
(一)、邻甲酚分光光度法
1、原理:①尿样经酸水解。②苯取 先用混合有机溶剂取,再用氢氧化铵溶液反萃取。③还原
用三氯化钛将其还原成对氨基酚。④邻甲酚显色
蓝色600nm比色定量。
2、样品处理:1)水解 盐酸酸化沸水浴1h。2)萃取 先用异戊醇—石油醚—乙醚萃取,再用3mol/L氯水反萃取。
3、显色测定 ①先加邻甲酚,再加三氯化钛溶液。②立即振摇至黄色沉淀变成淡黄色沉淀,过滤③30min后600nm测定吸光度。
(二)HPLC法
1、样品处理 1)水解同上法。2)萃取 二氯甲烷萃取3次定容至20ml。
2、说明
1)尿液采集后,尽快加盐酸,10c以下运输。2)流动相配比和流速可根据仪器性能调整。
第三节:三硝基甲苯
TNT
2,4,6—三硝基甲苯
一.代谢 1)经氧化还原化合等途径代谢。2)以还原代谢途径为主,主要代谢物4—硝基—2,6—二硝基甲苯。3)各种代谢产物以结合态随尿排出。二.生物监测指标
4—A 三.GC法测定尿中4—A
o
1、样品处理:1)盐酸酸化沸水浴1h。2)萃取代谢 加固体碳酸氢钠调PH7—8用甲苯萃取(尿样1ml,甲苯1ml)2.色谱条件:
1)检测器 ECD
2)固定相:OV—17(固定液)
3)柱温 220℃
程序升温效果更好
200℃(0.4min)10℃/min
220℃
5℃/min
240℃
第六章:卤代烃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 第一节:氯乙烯
一、代谢
1)经呼吸道吸入大部分以原形从呼吸道中排出
2)少部分在肝脏转化①先转化成一种致癌活性物环氧氯乙烯
②在甘光甘肽或半胱氨酸参与下最终代谢物为亚硫基二乙酸(硫代二乙酸)
3)少量的氯乙烯以原形随尿液排出
二、生物监测指标:尿中硫代氯乙酸,呼出气中氯乙烯很少作为检测指标
三.GC法测定尿中硫代氯乙酸
(一)原理 ①尿样经酯化后水蒸气蒸至近干 ②甲醇—乙醚溶解其中的硫代二乙酸 ③酯化 重氮甲烷酯化 ④火焰光度计监测
(二)样品处理: 1)1ml尿液加0.1mlHCl酯化 2)瓷蒸发皿水蒸气蒸干至结晶状态 3)甲醇—乙醚溶解残渣,上层夜转入离心管混水浴浓缩至1ml
(三)酯化 :(通风柜中进行)亚硝基甲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重氮甲烷气体导入样液酯化溶液至浅黄色为止,在放置10min,最终用甲醇定容。
(四)注意事项?
第三节: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
一、代谢与生物监测指标
(一)代谢 1.三氯乙烯 1)吸入约20%以原形从肺中排出 2)有50—60%储存在体内(蓄积性)3)大部分在肝中转化成三氯乙酸和三氯乙醇还有少量一氯乙酸 4)脱离接触50h后,尿中三氯乙酸浓度达到最高。2.四氯乙酸 ①约98%经肺排出 ②约2%代谢转化成三氯乙酸
(二)生物监测指标 1.三氯乙烯:①尿中三氯乙酸和三氯乙醇联合作为三氯乙烯接触的生物监测指标 ②呼出空气中三氯乙烯特异性指标
2.四氯乙烯:①尿中三氯乙酸 非特异性 ②呼出空气中 特异性
二、尿中三氯乙酸的测定
(一)顶空GC法
三氯乙烷
1、原理 ①在密闭顶空瓶中 三氯乙酸②抽取顶空气注入气相色谱仪 ③FID检测 内标法定量 内标物为正丁醇
第七章:农药接触指标的测定
第一节、有机磷农药 二代谢和生物监测指标
(一)、毒性效应 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造成乙酰胆碱过量,导致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使中枢神经系统紊乱
(二)、胆碱酯酶
1.真性胆碱酯酶
1)指的是乙酰胆碱酯酶和红细胞胆碱酯酶 2)主要存在于神经组织和细胞中 3)对乙酰胆碱有很高的特异性 4)在血中活性占80%以上
2、假性胆碱酯酶 1)指的是血清胆碱酯酶 2)存在于血清中 3)是非特异性胆碱酯酶 4)在血中活性约20%
(三)生物监测指标 :血中胆碱酯酶活性——效应性指标
(三全血中胆碱酯酶的活性测定)(1)三氯化铁分光光度法
乙酸+胆碱
1.原理:①乙酰胆碱NH2OH酶②剩余的乙酰胆碱与羟胺反应 乙酸胆碱
FeCl3OH-乙酰羟胺
红色物质 520nm测定吸光度标准曲线法定量 ③显色 乙酰羟胺
2、标准系列液——乙酰胆碱标准系列液
3、样品处理及测定
1)样品处理:①将A、B两个样品管37℃水浴5min ②向A管加入乙酰胆碱标液1ml,37℃水浴中精确反应30min(每隔10min振摇一次)取出 ③立即向A、B管各加胆碱羟胺液4ml ④再向B管加乙酰胆碱标液1ml
2)测定 向A、B管及标准管各加盐酸(1+2)2ml 加2ml FeCl3液振摇过滤 520nm测定吸光度
4、计算:被水解的乙酰胆碱吸光度=AB-AA以此吸光度(差值)查标准曲线得到被水解乙酰胆碱量(μmol)此值为40ul血37℃反应30min胆碱酯酶活性绝对值(G)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μmol/ml)=c/0.04(绝对值)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相对值(%)=C/正常人血胆碱酯酶活性
5、注意事项:P116(2)DTNB分光光度法 : 硫代乙酰胆碱试剂测定血清中酶活性
第二篇:生物材料检验
103页,1.苯的监测指标有哪些?哪些是有特异性的?
答:反,反-黏糠酸(t,t-MA)和苯琉基尿酸(S-PMA)是苯在机体内具有较强特异性和较高敏感性的代谢产物,与低水平苯暴露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是较理想的职业苯接触生物标志物。尿酚仅适合作为群体苯接触程度的生物监测指标(非特异性)。呼出气中苯可以作为职业接触苯的确证实验。
2.尿中黏糠酸和苯琉基尿酸的测定方法有哪些?简述最常用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答: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1.原理
终末呼出气样品(肺泡气)收集在50 ml呼出气采集管内,用氮气将样品吹入活性炭管内,使样品中苯吸附在活性炭上。280 ℃热解吸,氮气将释出的苯带入FFAP柱(改性的聚乙二醇)中,FID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2.注意事项
(1)采样应在无污染的室内进行;
(2)当回收率低于75%时,应检查是否需要更换活性炭。活性炭在分析前应按热解吸的条件活化一定时间,以除去活性炭所吸附的有机物。
(3)正己烷、乙醚、丙酮、乙酸乙酯、二甲苯、环己酮等均不干扰苯的测定。
3.甲苯和二甲苯的生物监测指标有哪些?为什么说马尿酸作为甲苯接触的生物指标是非特异性的? 答:终末呼出气中的甲苯和二甲苯均为特异性生物监测指标,尿中马尿酸作为甲苯接触的非特异性监测指标,甲基马尿酸是一个较特异性的监测指标。正常人尿中也含有马尿酸,但其含量水平因个体差异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有膳食及某些药物摄入(水杨酸类药物),另外,接触乙苯、苯乙烯、苯甲醛、苯甲醇、苯甲酸等有机物也会使人尿中马尿酸含量增高。4,简述监测尿中1-羟基芘和3-羟基苯并a芘的意义及常用的方法?
答:1-羟基芘是芘的代谢产物,尿中1-羟基芘的浓度可以反映人体接触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水平,它不仅与环境空气中芘的浓度有良好的正相关,而且与BaP有很好的正相关,因此人尿中1-羟基芘是多环芳烃一个灵敏有效的生物监测指标。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方法有:
HPLC,最为常用,无论是对于单一的羟基多环芳烃如3-羟基苯并[a]芘,还是多种羟基多环芳烃的同时检测;GC-MS;HPLC-MS;超高 HPLC-MS ,ect.84页,第六章 维生素的测定
2.维生素D的生物监测指标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该指标?
答:首先在肝脏中羟基化,形成25(OH)D3与25(OH)D2两种形式的25(OH)D,其后在肾进一步羟基化生成有生理活性的1,25(OH)2D2和1,25(OH)2D3或无生理活性的24R,25(OH)2D。
由于血清中25(OH)D的生物半减期约为15~20 d,而1,25(OH)2D的生物半减期仅为4~8 h,血清中25(OH)D含量明显高于1,25(OH)2D,且后者的含量受到其他代谢过程的调控,已经确证维生素D缺乏的个体血清1,25(OH)2D含量水平可表现为正常甚至偏高。因此,比较而言,血清中25(OH)D的含量更适合作为评价人体维生素D是否缺乏的指标 4.什么是负荷实验?其作用是什么?
答:负荷实验是营养学中评价水溶性维生素营养状况的常用方法。未参与代谢的硫胺素及核黄素以原型或结合形式经尿排出,摄入后4小时排出量最大,以尿负荷实验后尿中硫胺素或核黄素含量分别反映人体这两种维生素的营养状况。
受试者清晨空腹排尿后口服5mg硫胺素/核黄素片剂,饮水200 ml以上,收集4h内尿液,尿中硫胺素含量:<100 μg为缺乏,100-200 μg为不足,>200 μg为正常; 尿中核黄素:<400 μg为缺乏,400-799 μg为不足,800-1300 μg为正常。
与其他水溶性维生素一样,超出组织需求无法在体内大量贮存,以原形或以脱氢形式随尿排出。因此,可通过负荷实验评价人体维生素C营养状况。
维生素C负荷实验:受试者口服维生素C水溶液(含维生素C 5mg),收集4h尿样,测定维生素C含量。
评价标准为:排出<5mg为缺乏,513mg为合格,>13mg为充裕。
第三篇:初一复习资料(生物)
初一复习资料(生物)
生物多样性(3点):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特征:(4点):生长,发育,繁殖,新陈代谢。环境因素(2点):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植物细胞(4项):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动物细胞(3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组织(4项):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身组织,输导组织。动物组织(4项):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人的结构层次(5项):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植物的结构层次(4项):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叶片结构(3点):表皮,叶肉,叶脉。主要的无机盐(3个):氮,磷,钾。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导管的作用:自下而上,吸收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作用:自上而上,运输有机物。双子叶种子的结构(2点):子叶,胚。单子叶种子的结构(3点):子叶,胚,胚乳。营养器官(3个):根,茎,叶。生殖器官(3个):花,果实,种子。花的主要结构(2个):雄蕾,雌蕾。
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2条):完整的胚,有足够的营养储备(不处于休眠状态)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3条):足量的水,足够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第四篇:2018生物会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①动物:出汗、呼出气体、排尿;②植物:落叶)、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3.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4.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②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5.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食物网:由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
食物链书写要求:①只能以生产者开始;②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6.生态系统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8.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9.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显微镜的使用: ①目镜看到的是倒像;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在视野看到物象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象才能移到中央; ④区分污点的位置:
移动装片污点跟着移动——污点在装片上; 转动目镜,污点跟着移动——污点在目镜上; 移动装片和目镜污点都不动——污点在物镜上。2.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 ①擦: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②滴: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③取: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侧撕下小块透明的薄膜;
④展:所取材料放于载玻片的清水滴中,展开使其形成薄层;
⑤盖: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的盖上,可减少气泡产生; ⑥染、吸:将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全部标本。
3.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 ①擦: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②滴: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③取:凉开水漱口后,用牙签从口腔腮壁处轻轻刮几下; ④涂:将附着在牙签上的碎屑涂于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
⑤盖: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的盖上,可减少气泡产生;
⑥染、吸:将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全部标本。
4.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5.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①细胞壁(仅植物细胞有):保护和支持细胞; ②细胞膜:保护细胞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细胞核: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
④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⑤线粒体:能量转换器,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⑥叶绿体(仅植物细胞有):能量转换器,光合作用的场所,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⑦液泡(仅植物细胞有):溶解着多种物质。6.细胞的分裂
①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
②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7.细胞分化
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变化的过程。
8.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植物的四大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
9.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人体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植物体
10.草履虫: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生物;呼吸靠表膜(细胞膜)进行;生长到一定大小时,通过分裂产生新个体。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常见藻类植物:水绵、海带、衣藻、紫菜。
2.苔藓植物:大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有茎、叶,根为假根,叶只有一层细胞,没有输导组织的分化,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3.蕨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潮湿环境中,具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常见蕨类植物:卷柏、满江红、肾蕨。
4.种子植物:以种子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5.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果皮包被。(如:松、杉、柏、银杏、苏铁等)
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如:桃、大豆、水稻、玫瑰等)6.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
注意:在玉米刨面上滴一滴碘液,胚乳被染成蓝色。7.种子萌发的条件:
①自身条件:种子必需是完整的,胚必需是活的、不在休眠期。②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8.种子萌发的过程:先吸收水分(运输营养物质的需要),胚根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9.种子的发芽率
种子发芽率=发芽种子数/待检测种子×100% 10.植株的生长:
①幼根的生长: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数量和伸长区细胞的长大增大体积。②枝条:由芽发育成。
③植株发育所需营养:水、无机盐和有机物。含氮无机盐:促进枝叶的生长。含磷无机盐:促进果实的生长。含钾无机盐:促进茎的生长。
11.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花药里有花粉,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
12.传粉: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受精:胚珠内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1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花瓣、花蕊、柱头和花柱
凋落
子房
果实;子房壁
果皮;胚珠
种子 珠被
种皮;受精卵
胚;受精极核
胚乳 14.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15.导管的功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水是由导管从下往上运输,营养物质由筛管从上往下运输。
16.蒸腾作用: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进行。
气孔: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门户,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组成。17.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促进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②促进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③降温。18.光合作用:
①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
②条件:光能、叶绿体
③原料:二氧化碳、水 ④公式
⑤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合理密植、增加光照、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等。
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耗尽叶中有机物);部分遮光;光照数小时后隔水加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清水漂洗,滴加碘液。
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19.植物的呼吸作用:
①概念: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②公式:有机物+氧气---(储存能量)→二氧化碳+水+能量
③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④呼吸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适当低温、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可保存蔬果;保存种子时要晒干、低温充气;松土、排涝可促进根系呼吸;适当加大昼夜温差,降低呼吸作用,可提高作物产量。
20.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人均森林面积少,对森林资源利用不合理,伐优留劣,乱砍滥伐; ②草原过度放牧,退化沙化等。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人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2.人类的进化过程: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最后进化成人类。
3.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男性: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输卵管——受精的场所 4.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①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②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5.人体需要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水:约占人体中60%-70%。
无机盐缺失:钙——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型腿);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铁——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
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海带、紫菜、碘盐)。
锌——生长发育不良、味尘发生障碍。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
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牙龈出血。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6.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唾液淀粉酶
肝脏——胆汁(将脂肪乳化成脂肪粒)胃腺——胃蛋白酶
胰腺、肠腺——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7.食物的消化: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从口腔开始被初步消化,在小肠被彻底消化)蛋白质→氨基酸(从胃开始被初步消化,在小肠被彻底消化)脂肪→甘油和脂肪酸(主要在小肠被消化)8.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
胃——吸收水、无机盐和酒精。
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9.合理营养
每日三餐,按时进餐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10.食品安全
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污染,蔬菜瓜果必需 不吃有毒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防止食品被细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热煮熟 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 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 11.呼吸系统
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呼吸道作用: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1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①吸气时膈肌收缩,胸腔上下径增大,肋间肌收缩,胸腔前后径、左右径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气体由外界进入。呼气则相反。②吸气和呼气末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
③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④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13.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血浆
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
红细胞:①形态: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②特性: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③功能:运输氧。
白细胞:①形态:有细胞核,呈圆球状;②特性: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③功能:防御和保护。
血小板:①形态: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②功能:止血和加速凝血 14.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15.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①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有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 ②主动脉连左心室,肺动脉连右心室,上下腔静脉连右心房,肺静脉连左心房;
③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保证血液只能沿一定的方向流动,不能倒流。16.血液循环
体循环:血液→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静脉血
功能:为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养料,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肺循环:血液→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动脉血
功能: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气,把二氧化碳交给肺泡 17.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18.输血与血型:
①输血的时候,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②O型血是万能输血者,AB型血是万能受血者。19.泌尿系统 肾脏
结构: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功能:形成尿液的场所,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排尿的通道,膀胱有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 20.尿的形成:要经过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一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被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吸收,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形成尿液。
21.尿的排出途径:肾脏形成尿→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排尿的意义: ①排出体内废物;
②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22.肾小球出现问题:尿液中有蛋白质、血细胞; 肾小管出现病变:尿液中有葡萄糖。23.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视觉形成的主要结构是: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的形成:
24.近视眼矫正:佩戴近视镜——凹透镜 25.听觉的形成:
26.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脑: 大脑:最高级中枢
小脑: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调节心跳血压等基本生命活 周围神经系统 : 脊髓:反射和传导 脑神经 脊神经
27.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具有接收刺激、产生兴奋、传到兴奋的作用。
2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9.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30.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1.反射的种类:
①简单反射:生来就有的(膝跳、缩手、眨眼)
②复杂反射: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的(望梅止渴)
32.激素:由内分泌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调节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
33.外分泌腺:有导管(唾液腺、汗腺)内分泌腺: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和性腺)34.三种重要的激素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1.动物分类:按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腔肠动物的代表:水螅、海蜇、珊瑚虫。
3.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代表:涡虫、绦虫、吸血虫。
4.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线形动物的代表:蛔虫、线虫、丝虫。
5.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环节动物的代表:蚯蚓、沙蚕、蛭。
6.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外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软体动物的代表:河蚌、扇贝、文蛤、镒蛏。
7.节肢动物(最大的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节肢动物的代表:蝗虫、虾、蟹、蜘蛛、蜈蚣。8.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②能在水中呼吸。9.鱼适于游泳的外部特点:
①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②体表有鳞片,鳞片下有黏液,可保护身体; ③身体两侧有侧线,可感知水流和测定方位;
④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10.鱼的主要特征:
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 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1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鳃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两栖动物的代表:青蛙、蟾蜍、大鲵。1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爬行动物的代表:乌龟、鳖、蛇、鳄、蜥蜴(完全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13.鸟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14.鸟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身体呈流线型,减小空气阻力;
②两翼和尾部生有大型正羽,可以扩大两翼面积,使两翼扇动有力,尾部的正羽有控制方向的作用。
③胸肌发达,能强有力地牵引翅膀扇动空气。
④骨骼薄,长骨中空,可减轻体重;胸骨发达,有龙骨突,为发达的胸肌提供附着的场所。
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直肠短,能及时排出粪便,减轻体重。
⑥用肺和气囊进行双重呼吸,可获得充足的氧气。(气囊的作用是:暂时贮存气体,辅助呼吸)
⑦体温高而恒定
15.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①体表被毛;
②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③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四腔;
③体温恒定;④大脑发达;⑤多为胎生、哺乳。16.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17.骨骼肌的结构:
①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一组肌肉总附着在两块不同的骨上。②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18.关节:包括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使关节牢固的结构:关节囊、关节内外的韧带。
使关节灵活的结构:关节软骨(减少摩擦,缓冲震动)、关节囊分泌的滑液。19.屈肘动作: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动作: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20.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
学习行为: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蚯蚓走迷宫。
21.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22.社会行为大多具有以下特征:
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23.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
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4.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 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25.细菌与真菌菌落的区别:
26.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
①配制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培养。27.细菌的发现者:列文·虎克。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28.细菌的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29.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有鞭毛和荚膜。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叶绿体。细菌的生活方式:异样。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30.真菌的种类:
①大型真菌:木耳、牛肝菌、香菇、灵芝(多细胞真菌)。
②霉菌:青霉、曲霉(多细胞真菌)。
③酵母菌:(单细胞真菌)。
31.真菌的结构: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形成的菌丝构成;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叶绿体)、细胞核;另外还有单细胞的真菌,如酵母菌。真菌的生活方式:异样。真菌的生殖方式:孢子繁殖。32.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③与动植物共生。33.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34.食品保存:
腐败原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致; 保存原理:把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他们的生长和繁殖;
保存方法:脱水法、腌制法、巴氏消毒法、真空包装法、罐藏法、冷藏法。35.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①种类:按寄生细胞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②结构: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③生活: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
④繁殖: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方式。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
2.植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3.动物的主要类群: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4.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5.基因多样性:是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生物多样性中最根本的原因。6.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1.植物的生殖: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2.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优点:后代具有双亲遗传特性,有更大的生活力、变异力)3.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优点:保持母体的优良特性,繁殖速度快)4.无性生殖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
嫁接有枝接和芽接,成活的关键是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5.组织培养:利用无性繁殖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利用茎尖、根尖、花药、花粉等)
6.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①完全变态: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虫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的发育过程。
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如:家蚕、蜜蜂、蝶、蛾、蝇。②不完全变态:
发育过程:卵→若虫→成虫。如:蝗虫、蝉、蟋蟀、螳螂。7.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①青蛙发育过程:
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蛙的卵块(体外受精)→蝌蚪→青蛙
②青蛙发育的四个时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③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和种类少的原因: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生活在水中,幼体经变态发育才能上陆。8.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鸟卵的结构:
①胚盘里含有细胞核;
②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 ③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 ④卵黄——营养作用;
⑤胚盘—— 胚胎发育的场所;
⑥卵黄、卵黄膜、胚盘是一个卵细胞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9.遗传: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指亲子间和子代间的差异。
10.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耳垂、舌头、眼皮、鼻尖、酒窝 1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12.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①基因是染色体上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DNA上有许多基因;
②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13.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变化:
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14.基因的显性和隐形:
①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② 隐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 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Dd 亲
代:
Aa
Aa 生殖细胞:
A
a
A
a 后
代: AA
Aa
Aa
aa
15.人的性别遗传:
①人类的性别,一般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XX时为女性,一对性染色体为XY时为男性。②女性排出一个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精子的性染色体有两种,一种为含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因此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16.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17.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18.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①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物。②传播途径:空气、饮食、接触、生物媒介等。
③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3.人体的三道防线:
①第一道:皮肤和黏膜(阻挡、杀灭、清扫)
②第二道:液体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吞噬、消灭)③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4.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①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发挥作用,如人体第一、二道防线。
②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生活中逐渐建立的,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发挥作用,如人体第三道防线。
第五篇:生物教学论复习资料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策略:统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其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之分。广义理解为一般教学上所考虑采用的教学取向。狭义理解为用于某种科目的教学方法。
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连线和连线上的词表示。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探究学习:
科学探究: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STS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结合的科学教育新概念。
直观教学: 就是利用教具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教案:是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及其达成途径的设想,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导航图”和“剧本”。(课本)或就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也叫做课时工作计划。
教育评价:是指鉴别、获取和提供可供教育或教学决策之用的资料、意见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效度:
信度:是指评价的结果(分数)与其拟评测的学习成就的一致性。
[√]01、强调教师的授课技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强调授课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
[√]02、科学探究通常包括如下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03、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一个“全或无”的变化,而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04、教案只能反映出对实际教学的预测,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固守教案的程式不变,要根据课堂实际发生的教学事件灵活调整使用。
[√]05、生物课程标准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老师、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则。
[√]06、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
[√]07、优质的教案能使教学活动更加系统、周密、细致,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08、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主要的保证。
[√]09、导入技能应用于上课之始、开设新课程或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之中。[√]
10、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1、中学生物教师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生物技术素养,使他们能够在生物科学技术占主导地位的21世纪中更加富有成果地、有效地生活。
[√]
12、生物学课程作为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
13、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所列举的有效事例和有意义的概念越多,说明绘制者对这一事物的理解越深。
[√]
14、课外及野外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的安全问题有:野生动物咬伤、摔伤、迷路、溺水、交通事故等。[√]
15、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
16、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绘制的概念图一定相同。
[√]
17、生物学课程在基础教育的科学教育领域中具有必修课程的性质和重要地位。[√]
18、教案没有统一规定的格式,具体写法和繁简程度因人而异。[√]
19、教学评价并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教学评价的方式之一。[√]20、生物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见的行为。[√ ]
21、在室内进行生物学教学,也可能有安全问题发生。[√ ]
22、生物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了解学生起点行为,适当配置学生;规划教学活动,调整教学进度;诊断学习困难,激发学习动机;评定学习成就,报告学业成绩。[√ ]01、中学生物学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同时也属于科学课程。
[√ ]0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被看作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学习者对原本不反应的刺激而表现出反应,即表示产生了学习。
[√ ]03、概念转变需要满足对现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四个条件。
[√ ]04、探究的形式分为发现式探究、推理性探究和实验式探究三种。[× ]05、对教具进行组合使用时,教具越多越好。[√ ]06、教师在演示实验前,自己要先进行预试。[ ]
29、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 ]30、直观教学就是利用教具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30、直观教学就是利用教具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 ]
21、“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它带来的变化是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 ]
22、新课程的到来对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23、教师要学会创造,就要放弃权威思想。
[ ]
24、作为教师不要让考试阻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 ]
25、生物学校外活动的评价要在过程和动态中,进行全面评价。
[× ]
26、探究性实验一般难度大,花费时间多,学生事前不要求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 ]
27、较常用的实作评价方法主要有:系统的观察、轶事记录、检核表、评定量表、作品量表、档案夹等。
[ ]
28、试卷分析是对整个测验的品质作出分析。试卷分析包含了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9、教师编拟测验试题应重视重要概念或原理的了解与应用,还要重视需要硬背的知识考察。[ ]30、“模仿”这个词,它经常用作表述教学中技能目标的动词。[ ]
1、生物学课程的所有要求和生物教师在实验课程中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 ]
2、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的生物科学素养的连续变化可以大致分为4个水平。[ ]
3、奥苏伯尔的发现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之一。
[× ]
4、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可作为一种反省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教学模式。[ ]
5、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是探究教学的目标之一。
[ ]
6、教具使用应注意检查演示的条件环境、出示教具的程序、出示教具的时机等。[ ]
7、演示实验必须现象明显,可见度高。[ ]
8、备课是有目标、有依据、有内容的。[ ]
9、试卷的评阅也是教学评价的一个环节。[ ]
10、开展生物校外活动的目的也是达成教育目标。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 10 题。将正确答题序号填在题前)
[ D ]
21、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教师演示一个实验。从实验的现象、结果或实验现象、结果延伸的寓意出发导入新章节、新内容的方式,叫做
A 直观导入 B 经验导入 C 事例导入 D 实验导入 [ B ]
22、直接阐明学习目的要求、内容、程序的导入方式,叫做 A 直观导入 B 直接导入 C 事例导入 D经验导入
[ D ]
23、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或已知的生物学素材为出发点而设置的导入方式叫做 A 直观导入 B 事例导入 C 旧知识导入 D经验导入 [ A ]
24、先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体标本、模型、图表等的导入方式叫做 A 直观导入 B 直接导入 C 事例导入 D经验导入
[ C ]
25、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引入新章节、新内容的导入叫做 A直接导入 B旧知识导入 C 设疑导入 D悬念导入
[ D ]
26、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引导学生,引入新课的方式叫做 A旧知识导入 B 经验导入 C 设疑导入 D事例导入
[ D ]
27、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的导入方式叫做 A直接导入 B事例导入 C 设疑导入 D 悬念导入
[ D ]
28、以与新章节联系密切的故事片断为引子,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的导入叫做 A 直观导入 B 直接导入 C 事例导入 D 故事导入
[ B ]
29、具有真实、具体、有生命性,但常常受时空、个体大小、生态保护的限制的教具很可能是
A 标本 B 实物 C 模型 D 挂图
[ A ]30、是生物体或其器官组织经过加工处理而保存下来的完整的或部分的物体形态,它能真实反映生物体形态结构特征和部分过程性特征,不受时空限制,但容易失去真实色泽和生活动态特征,这样的教具很可能是
A 标本 B 实物 C 替代物 D 挂图 [ A ]
41、生物教师工作的依据和准绳是
A 生物课程标准 B 生物教材 C 生物课程 D 生物教案 [ A ]
42、下列能保证实验课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基本环节是
A 组织教学 B 指导性谈话 C 学生实验操作 D 检查实验效果 E实验小结及结束清理
一、实验导入: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教师演示一个实验。从实验的现象、结果或实验现象、结果延伸的寓意出发导入新章节、新内容的方式。
标本——是生物体或其器官组织经过加工处理而保存下来的完整的或部分的物体形态,它能真实反映生物体形态结构特征和部分过程性特征,不受时空限制,但容易失去真实色泽和生活动态特征,这样的教具。
直接导入——直接阐明学习目的要求、内容、程序的导入方式。
经验导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或已知的生物学素材为出发点而设置的导入方式。直观导入——先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体标本、模型、图表等的导入方式。
设疑导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引入新章节、新内容的导入方式。
事例导入——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引导学生,引入新课的方式。悬念导入——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的导入方式。故事导入——以与新章节联系密切的故事片断为引子,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的导入方式。实物——具有真实、具体、有生命性,但常常受时空、个体大小、生态保护的限制的教具。
三、问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包括哪些内容?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2)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
一、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下学习;
二、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或帮助者;
三、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四、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学会
2、列举国内有关生命科学的专业网站(中文名及域名)(5分)。
答:(1)中国植物保护网http://。
3、简述几种基本教学技能的应用原则和要点(5分)。
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变化技能、课堂组织技能。
4、简述概念图(10分)
概念图源自于美国康乃尔大学Joseph D.Novak等人的一个研究计划,其开发是以奥苏伯尔的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它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词表示。概念图有其教育心理学基础和认识论基础。概念图的特征有:概念图的概念是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概念图中包含着交叉连接、概念图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具体事例、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绘制的概念图可能有明显的不同。提出帮助学生制作概念图的六点建议。提出四点概念图的绘制规范。概念图可作为三种工具:教的工具、学的工具和评价的工具。
5、简述教学目标的“四要素”(5分)。
(1)行为主体;(2)行为动词;(3)行为条件;(4)表现程度。
6、简易教具的制作原则是什么?(5分)(1)科学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实用性原则;(4)简易性原则;(5)艺术性原则
7、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何不同,怎样合理地利用这两种学习方式?(10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他认为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对学生而言,学生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他们把教学内容内化,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而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须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所以,他认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除了一个发现之外,没有什么不同。他认为不管是何种学习,只要使学生获得有意义学习即可达到目标,只要老师讲授得法,接受学习也可变为有意义学习,讲授不得法,也可使发现学习变为无意义学习
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2题)
1、简述探究教学的特征及目标。
1)探究教学的特征:
一、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求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上的知识;
二、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求能力;
三、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
四、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
五、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
2)探究教学的目标:
一、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
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三、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
四、形成积极的对待科学的态度;
五、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
2、简述STS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概念学习领域的异同。1)异: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科学概念以求得在考试时有好的成绩,概念被看作是教学的结果,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概念知识,学生学习到的概念无法保持长久。STS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会发现科学概念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是有用的,概念被看作是处理生产生活中问题的工具,概念的学习是活动的结果,它是重要的,但并不是教学重点所在,学生能记住在经验中习得的概念,并将它们关联到新的情境中。
2)同: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STS教学,都以概念知识的获取或记忆为目标。
3、简述直观教学的优势。直观教学优势:
一、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有助于相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等。
4、教师对学生了解得越充分、越细致、越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就会越好。请简述备课中应了解学生的哪些方面。
一、了解学生在接受新学习任务前的预备状态;
二、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
三、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
四、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
5、比较验证性实验教学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和教法。
答:验证性实验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讲授知识,后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实验结论来验证已学过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一般步骤和方法是:(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理论去分析实验原理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2)让学生了解为达到实验目的应采用哪些仪器、用具、材料、药品。(3)让学生学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4)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验证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5)帮助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做出判断和纠正,达到实验的教学目标。
验证性实验对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学习和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看,验证性实验还有其局限性。
探究性实验即教师在实验前不告诉学生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
特点是教师通过一定的仪器、用具和药品,确定观察实验的方法等,严格控制学生的探究活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教师根据教材或教学目的要求,从生产生活中提出与教材有关的探究课题,刚开始时应选一些观察容易、操作简单、结论浅显的实验内容,以后逐步提高探究要求。(2)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方法和步骤。(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验,掌握感性材料,结合讨论探究问题,得出结论。(4)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实验结果和结论概括出概念、规律和定理。
探究性实验教学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但这类实验难度较大,花费时间较多,一般宜在学生掌握了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具备一定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使用这类实验教学方法。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1题)
1、在编制教案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并表述。你认为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如何表述才能准确。
答:
1、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了体现和在教学中实施课程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教学的行为主体要明确,特别是要明确主角者是学生,即明确行为主体首先是学生。
2、在教学具体的教学目标表述中要采用到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可见的行为动词,特别是要用到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行为动词。
3、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表述中,要给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可见的行为限定一个前提条件。如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某一行为动作等。
4、在教学目标表述中,要清楚学生在完成某一行为动作后所要达到的程度,即学生行为的表现程度。而且这个程度是可观察、可检验、可见的。
2、建构主义理论普遍影响着21世纪全世界范围的教育教学改革,其在知识、学习、教学等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理论观点。请你阐述该理论的学习观。
答: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通俗地说,在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学习者的经验;第二,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第三,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第四,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一、选择题(10分,每题1分。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写在题前的括号内)[ ]1.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
(1)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
(2)掌握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
A、(1)+(2)B、(1)+(3)C、(2)+(3)D、(1)+(2)+(3)
[ ]2.把人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忽视人学习的社会性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学习理论很可能是: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概念转变理论
[ ]3.用口头说明某一生物的具体运动方式之后,教师又以自身的肢体动作展现这一生物的运动方式。这种教学技能很可能是:
A、语言技能 B、强调技能 C、变化技能 D、讲解技能 E、演示技能
[ ]4.板书要求:
A、整齐 B、工整 C、整洁 D、端正
[ ]5..绘制概念图的步骤:
(1)从熟悉的知识领域开始
(2)确定在这个领域中所要用到的概念(3)画出概念图的草图(4)完善草图(5)寻找交叉连接
A、(1)→(2)→(3)→(4)→(5)B、(1)→(2)→(3)→(5)→(4)C、(2)→(1)→(3)→(4)→(5)D、(2)→(1)→(3)→(5)→(4)[ ]6.这种教具的优点是可以反复使用,经济实惠,可将复杂结构简约化,其缺点是难以表现立体的、活动的事物。这种教具很可能是:
A、挂图 B、模型 C、标本 D、实物
[ ]7.实验课的课堂教学一般是由(1)组织教学,(2)指导性谈话,(3)学生实验操作和教师现场指导,(4)实验小结等四个环节构成。其先后顺序是:
A、(1)→(2)→(3)→(4)B、(1)→(3)→(2)→(4)C、(1)→(3)→(4)→(2)D、(2)→(1)→(3)→(4)
[ ]8.教具使用时应注意:
(1)检查演示的环境条件(2)出示教具的程序
(3)出示教具的时机(4)出示教具的高度
A、(1)+(2)+(4)B、(1)+(2)+(3)C、(1)+(2)+(3)+(4)D、(1)+(3)+(4)
[ ]9.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属于: A、配置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 ]10.反映试题能区别高低不同能力组群的指标,称之为试卷的: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二、判断题(20分,每题1分。判断命题对或错,并在题前括号内用“√”或“×”表示)[ ]1.实作评价可定义为:具相当评价专业素养的教师,编拟与学习成果应用情境相类似的仿真测验情境,或真实的测验情景,让学生表现所知、所能的学习成果的评价过程。[ ]2.试题难度值越大,表明该试题的难度越小。
[ ]3.开展生物学校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 ]4.听话的学生、服从的学生、依附于教师的学生、卷面成绩好的学生、老实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是一种偏执学生观。[ ]5.教案一般指课时工作计划。
[ ]6.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 ]7.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绘制的概念图可能有明显的不同。
[ ]8.探究教学的目标主要有:①使学生通过协作互助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②保持学生的好奇心;③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④形成积极的对待科学的态度;⑤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
[ ]9.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在教育上不主张运用奖励和处罚。[ ]10.科学素养包括了两个不同的方面:①对科学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及科学技能的掌握情况;②在已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能力。[ ]1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地位是必修课程。
[ ]12.生物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见的行为。
[ ]13.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 ]14.当学生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重点,对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时,教师不要轻易代替学生回答。应从不同的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教学策略从广义地理解是指一般教学上所考虑采用的教学取向,狭义的理解是指用于某种科目的教学方法。
[ ]16.演示实验必须现象明显,可见度高,让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得清楚。[ ]17.教师以教学目标为横轴,而以教材内容为纵轴,画出一个二维度的分类表,且平均分配好试题比重或题数于表中的每个细目里,这样的表称之为双向细目表。[ ]18.在评价学生的组织和综合科学知识时,以使用主观型试题为宜。
[ ]19.备课中备学生内容之一是了解学生在接受新学习任务前的预备状态。
[ ]20.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生物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之一。
三、简答题(30分)
1.导入技能的应用原则是什么(3分)?
2.科学探究通常包括哪些过程(3分)?
3.探究的形式有哪几种(3分)?
4、进行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3分)?
5.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6分)?
6.生物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6分)?
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有哪些(6分)?
四、应用题(40分)
请你用5分钟时间,以你所编制的教案(学期中已经布置的作业)为内容,用说课的形式展示所编制的教案的“教学过程”环节(此题已经提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