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信息化建设对策

时间:2019-05-12 02:3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发行信息化建设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发行信息化建设对策》。

第一篇:农发行信息化建设对策

●杨增福

按照现代银行要求打造农发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各类业务系统,以“信息化”推动经营管理“现代化”是农发行应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笔者针对迪庆州农发行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自身取得的管理经验,对农发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谈一些认识。

一、农发行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战略制定与企业战略不匹配

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应该是支持企业整体战略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有机结合,会更有助于推动企业的运作和发展。迪庆州农发行各项业务战略的制定也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信息化战略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出现了信息化战略制定与企业战略不匹配的问题。

(二)信息化战略实施进展缓慢

基础数据是农发行的财富,尽早地利用数据对客户类型、各类客户的需求倾向、贷款偿还预测、客户信用政策、客户流失等进行分析;对经营成本与收入、风险控制、欺诈行为等进行甄别,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农发行可持续发展的助推作用,提高农发行在战略转型时期的竞争力,迪庆州农发行必须加快信息化战略实施步伐,保证投入,才能尽早完成信息化战略实施的各项任务。

(三)组织机构与组织战略相脱节

组织结构要服从于组织战略,因为战略是通过组织来实现的,要有效地实施一项新的战略,就需要一个新的,或者至少是被改革了的组织结构。从迪庆州农发行信息化发展的历程看,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大,进程不断加快,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也显得更加紧迫。随着CM2006业务系统的推广使用,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机房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转、所有计算机设备维修维护、应用系统的操作指导等,这些具体、细致的基础管理工作都需要本行信息部门来完成。而且,随着数据大集中运行模式的实现,支行的操作、应用故障和问题都会直接反映到总行系统中,而当出现问题时,总行却不能直接解决支行的实际问题。所以,各级行应当随着总行战略的调整,改革组织架构,重新成立单独的信息技术部门。同时,在县级支行设立专职系统管理员负责县支行的信息管理,以确保本行战略的有效实施。

(四)信息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激励是发动机,能调动人们内在的潜力去实现组织目标。从迪庆州农发行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来看,对信息人员的激励手段还很缺乏,没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导致信息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从县支行角度来看,由于未设立专职系统管理人员岗位,信息岗均为兼职,而且兼职岗位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多数兼职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很难提高管理质量。从二级分行角度来看,虽然有专职技术人员,但数量少,任务重,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高层次技术培训少。

(五)信息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从事信息技术专业工作的人员要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否则很容易落伍。由于县支行兼职人员本职业务岗位负担重,投入信息专业工作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少,信息技术水平很难提高。二级分行信息技术人员少,任务重,每天处理繁杂事务,自身技术水平也亟待提高。因此,加大计算机知识普及培训,逐步提高基层行员工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业务素质,是农发行应当下功夫解决的问题。

(六)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行为准则、企业制度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同理念,再将这种理念转化为持久的行动,从而使企业产生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引导企业完成即定目标,这是发挥优秀企业文化神奇力量的主要手段。在农发行的信息工作中,专业理念的引导和渗透尤为重要。从实际效果看,迪庆州农发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企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信息化专业理念渗透不够深,信息文化建设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科技引领发展”认识不足;二是员工缺乏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同感。

(七)业务的发展与信息技术不平衡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了战略、组织、文化等非技术因素起着主要的作用外,技术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虽然迪庆州农发行的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距离打造现代银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信息技术方面还不够强势,信息技术力量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后,缺乏熟练掌握大型数据仓库技术、高端存储等技术的技术骨干,这些将成为农发行风险防控的重点。

二、农发行信息化建设中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农发行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和分析,应当在战略、组织、文化建设和技术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加强信息建设管理,逐步实施“科技兴行”的战略举措,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信息引领业务跨越发展。

(一)因地制宜调整战略规划

1、加快信息化战略实施步伐。现阶段迪庆州农发行已经实现了会计数据和信贷数据的大集中,为适应业务发展需要,要加大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速项目实施进程,开发综合报表系统,提供数据交换平台,使业务人员工作更高效,让业务人员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业务工作带来的效率和价值,为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做好数据挖掘工作过程中,首先,要踏踏实实做好数据仓库建设。其次,数据挖掘必须由来自不同岗位的人员共同参与,包括行业专家、数据管理员、数据分析员、业务分析员、数据挖掘专家等,并逐步建立起挖掘的数据模型库,构建数据挖掘系统,使挖掘结果供决策层决策使用。

2、提前实施重点战略规划。作为支持“三农”主力军的农发行,应紧紧抓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契机,按照现代银行要求打造自己,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农发行信息化建设的直接目标应该由原来的提高业务处理效率,过渡到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充分体现出集中数据的价值。消除以往“数据丰富,信息匮乏”现象,抓紧实施基于数据挖掘基础之上的决策系统的研发,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确保可持续发展。

3、优先扩充系统功能。根据实际业务需求,掌握轻重缓急,排出优先顺序,对系统进行合理、适时扩充改造。首先,优化系统结构,改造与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通讯接口,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与稳定性,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为各家银行提供的支付结算手段,提高农发行竞争力。其次,优先开发农发行自己的网络银行,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呼叫中心、手机银行等。

(二)结合实际调整组织人员

1、加强信息组织机构的建设。有力的组织机构和技术过硬的人员是顺利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要想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必须依据企业战略和信息化战略的调整,构建信息部门组织机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项业务发展,单独成立信息技术部门,充实信息技术部门力量,更好地实现信息管理和业务技术工作的顺利开展。

2、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做好农发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支行设立专职信息技术管理岗,重点解决县支行各种业务上运用的技术指导。着重培养了解、掌握本行业务知识,既懂得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人员,又负责整个支行的信息管理具体问题,鼓励他们在支行全面开展工作,发现基层支行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并独立承担解决复杂故障问题的技术处理方法,夯实基层支行信息技术管理基础工作。二是充实二级分行信息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其作用。在现有人员基础上,积极引进信息专业人才,注重挖掘其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在人员岗位层级设置上,要体现技术骨干与一般操作人员的不同价值,让能力水平强的技术人员有所显现,让技术水平一般的人员有热情、有信心迎头赶上,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为其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激发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渐成长为本行信息专业的骨干。这样,既实现了技术人员自身的价值,又促进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三是建立激励机制。由于银行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有效机制,促使信息技术人员多学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愿望,创造条件鼓励技术人员参加各类专业知识与技术培训以及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对有资格证书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建立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库,对库内人员采取定期学习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在人才使用上,要大胆使用年轻优秀的技术干部,为其提供提高管理能力的机会。

3、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信息技术文化建设。一是针对员工实际,解决好“人员素质偏低、技术应用滞后”的问题,建立“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年青员工带老员工、结对子学习、面对面、手把手等多种形式学习,在全行范围内形成比学比优的良好风尚,并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常抓不懈。二是信息技术文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将信息化专业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更有利于农发行业务经营的发展。三是结合实际,制定信息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逐步使信息化建设工作走上制度化轨道,规范信息技术服务,也就是从服务方式、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全面提高信息技术服务水平。

(三)、重视信息技术安全管理工作

迪庆州农发行信息化主要面临的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信息机构不理顺、人员严重匮乏等导致的管理力度下降,随着时间的积累,安全隐患也在不断堆积;另一方面,由于现有技术人员数量少,人员矛盾比较突出,一人多岗操作情况大量存在,岗位之间制约关系弱化,“单点故障”风险十分突出。

因此,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制定信息化安全管理战略。将信息化安全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执行,认真研究制定信息化安全管理策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信息化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安全观念理念的培育,树立“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严格管理,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应急反应机制。三是尽快解决人员匮乏问题。采取内部调动、外部招聘等办法,补充现有信息技术人员;加强岗位管理,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四是加强人员管理,避免操作风险。防范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必须从加强管理入手,合理设置岗位,以安全原则划分岗位权限;实行严格的流程化管理,加强信息工作过程规范化管理,避免口口相授方式的工作信息传递。五是做好信息系统监控工作,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在信息安全管理中,网络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大多数业务系统的运行都与上级行互联,尤其是生产系统,网络一旦中断,直接影响客户业务办理。所以,只有及时发现信息系统异常,才能做到在事故发生前排除隐患,有效的网络系统监控应借助专业信息技术,建立网络监控系统,避免手工人为监控,增加现有人员工作压力。六是优化系统关键部位设备配置。及时更换超期使用或性能不稳定的设备以及重点部位,对网络系统,应重点配置备用设备。

第二篇:农发行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

信息技术是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五年是我行加大支农力度,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关键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科学规划未来五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结合我行信息化建设现状,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制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回顾

“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两大平台”和“三大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和信贷管理系统(CM2006)为业务经营核心、综合前置系统为系统接入核心、数据交换平台为数据应用核心的现代银行IT架构雏形,“两地三中心”灾备、研发体系建成,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高。

(一)信息技术基础平台。建成功能完备、同业先进的总行数据中心、同城灾备中心和珠海异地灾备中心;建成并优化“分网运行、互为热备”的企业网;分支行机房建设与管理逐步规范。

(二)经营决策平台。全面优化综合业务系统,使之成为支撑业务经营、产品创新、渠道拓展的核心业务系统;建成信贷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大集中,信贷管理全流程自动化控制;建成综合报表平台,初步实现经营数据的集成和共享;建成统计数据集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汇金宏、反洗钱、反假数据报送、计算机辅助审计等管理信息系统;建成覆盖全行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综合办公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三)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制定软件合作开发跟踪与控制管理办法和省级分行软件研发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提升IT项目管理规范化水平;制定网络管理办法、机房建设技术规范、安全等级标准和运维管理规范等制度规范。

(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成同业领先的“两地三中心”灾备系统;初步建成总行集中监控系统、省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机房预警监控系统;完成全网防病毒体系建设;建立信息系统应急预案,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有序推进;各级行有效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五)信息技术组织管理体系。总行信息技术部和营运中心分设,成立软件研发和灾备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总行信息技术人才数量显著增加,全行初步建立一支既懂技术也懂管理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十一五”期间,我行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了规划任务,很多方面甚至超过预定目标,与先进银行的差距大幅缩小,其中的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必须把信息化建设提升到全行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离开信息科技支撑,建设现代银行就是空谈。正是由于将信息化建设提升为全行的战略高度,确立了赶超型发展战略,我行信息化建设才得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信息化建设必须与农发行的实际紧密结合。我行没有零售业务,业务特色鲜明,决定了我行信息化建设不能简单照搬商业银行模式,必须紧密结合我行实际,建设具有政策性银行特色的科技支撑体系。三是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内外部各种资源。我行的信息化建设底子薄、基础差,信息化建设必须实施开放式发展的模式,既要充分调动全系统积极性,也要广泛利用同业和社会资源。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行信息化建设与现代银行要求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尚待提高。现有系统仍存在功能不完善、协同性不足等问题,对大集中后业务数据的深层次利用不够。二是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基础仍显薄弱。系统运维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滞后,保障安全运行的技术手段还需加强。三是信息技术队伍与信息化快速发展形势不适应。现有信息技术队伍数量、素质、结构仍不足以支撑研发、运维的需要。四是信息技术治理体系仍需完善。信息化建设决策机制有待完善,产品设计和研发统筹规划不足,管理、研发、运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

二、“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行外部配套改革加快,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建设将迈出新步伐,信息化建设蕴含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首先,随着业务范围的逐步拓展,客户将更趋多元化,对我行客户响应能力、客户服务水平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多渠道的信息技术生产支撑体系。

其次,随着我行改革的不断深化,经营管理的复杂程度将提高,难度将加大,管理决策将更加要求精细化和科学化,需要加快建设以数据深度利用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管理支撑体系。

第三,外部监管将更多采用信息化手段,要实现行内外系统的有效对接,必须构建安全高效、灵活便捷、严谨规范的金融信息服务架构。

我行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和同业先进水平相比仍处于赶超阶段,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我行信息化建设将肩负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

三、“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信息创造价值,科技引领发展”的信息技术文化理念,坚持科技强行战略,坚持以满足客户需求和经营管理要求为导向,坚持以内部自主创新和外部资源引入相结合,转变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式,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我行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建设质的飞跃,为全行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围绕中心:信息化建设应以我行改革发展为中心,以响应市场变化和服务业务需求为抓手,采用成熟的技术,建设功能完善、稳定高效的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我行的核心竞争力。

统一规划: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权威、科学、有效的科技治理体系,总体规划、全面设计,形成统一蓝图,强化应用系统的协同一致性,避免重复建设。

有序规范:充分研究并切实遵循信息化建设内在规律,规范应用架构和技术标准,把握轻重缓急,统筹资源配置,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安全优先:坚持把安全第一的理念贯彻到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项目建设、运行维护和安全设施之中,全面落实外部监管部门和业务稳健运行对风险防控的要求,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风险可控。

“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夯实“四个平台”,推进响应快速化、产品多元化、服务个性化、渠道网络化和决策智能化,使我行信息化水平整体接近国内同业先进水平。

“四个平台”指:生产经营平台;内部管理平台;决策支持平台;信息技术基础平台。

为实现总体目标,必须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即突出以提高客户服务能力为目标,更加注重以“客户为中心”为导向实施信息化建设;实施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的总体设计和管控,发挥整体架构快速支撑业务发展的优势,更加注重提升信息系统的内在价值;开展业务流程梳理和优化,促进“流程银行”建设,更加注重整体协同的业务流程信息化;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实施科技引领战略,推进业务和服务创新,更加注重业务与技术双向驱动、互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健全IT治理体系,完善管理、研发、运维、安全的规范衔接机制,坚持研发和运维并重,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生产经营平台建设。生产经营平台是提供对外服务、开展业务经营的信息技术平台。“十一五”期间,搭建了架构合理、支持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综合业务系统,建成信贷管理系统。“十二五”期间,要以提高对客户服务能力为重点优化综合业务系统,以有效满足信贷管理要求为重点完善信贷管理系统;完善网上银行,建设短信平台,丰富服务渠道;全面实现国际业务信息化;启动中间业务系统和分行特色业务系统建设。

到2015年末,形成以综合业务系统和信贷管理系统为核心,包括网上银行、短信平台、国际业务系统的生产经营平台,推进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支撑主体业务以及各类创新业务,使之成为运行稳定、功能完整、架构灵活的基础运营平台和渠道丰富、结算便捷的产品创新平台,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多元化和服务个性化的需求。

(二)内部管理平台建设。内部管理平台是实现内部工作集约化、流程化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十一五”期间,建成统计数据集中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公文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等主要业务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十二五”期间,要按照业务流程和信息流转的有序衔接,整合现有管理信息系统,有效解决数据多头重复录入问题;扩展应用综合办公平台,使之成为高效、协同的全行办公环境;优化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提高审计覆盖面和效率;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深化系统应用范围;建设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内容管理等流程驱动系统;启动资金业务、财务管理等系统建设;完善企业信息门户,实现内部管理的统一接入。

到2015年末,构建支持移动办公和多种接入方式的协同工作环境,打破条线分割和部门壁垒,促进流程优化和重组,实现流程规范化、资源可视化、过程透明化和内部管理的刚性控制和有序运转。

(三)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决策支持平台是提供分析预测、辅助经营决策的信息技术平台。“十一五”期间,建成数据交换平台和综合报表平台,初步实现业务数据共享。“十二五”期间,要对业务经营数据进行梳理,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为目的,实施数据质量工程;以数据交换平台为基础,建设数据仓库;采用商业智能技术,基于数据仓库,启动决策分析模型研究,推进客户关系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管理会计、信用风险管理等系统建设。

到2015年末,实现经营和管理数据在全行范围的共享,以数据仓库为基础,推动建立面向主题、面向市场、面向决策、满足内部管理和外部政策要求的智能应用,力争形成全行完整统一、各有侧重的决策支持平台,为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

(四)信息技术基础平台建设。信息技术基础平台是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十一五”期间,实现管理与运行、研发与运行相分离的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建成总行“三大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要健全组织和人员管理、规划管理、项目管理、服务管理、外包管理等IT治理体系。要持续完善“两地三中心”灾备系统,确保业务连续性;完善适应“两地三中心”运行格局的运维监控系统;完善安全基础设施,提升信息系统安全水平;建设有利于加快软件研发速度和提高软件质量的研发平台和测试平台;以资源动态配置为目标完善网络系统;着手启动需求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对需求的全过程管理;全面完成机房标准化工程。

到2015年末,按照业界先进的IT治理理念、方法和工具,整合我行IT决策、组织、流程、人员等各方面因素,在全系统内建立和完善立项、研发、测试及运维的标准和规范,形成有利于业务和技术深度融合的IT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系统安全运行水平,做到开发与运维并重,在快速开发应用系统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同时,改善现有软件系统质量和系统安全运维水平,确保重要核心系统的稳定高效。

五、“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十二五”期间是我行信息化建设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的广泛覆盖和深度利用必将引起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深化信息化组织体制建设。完善适应数据大集中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以信息化建设委员会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强化信息技术部对全行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管理职能,完善研发和运行有序衔接、规范运转机制,完善各级行信息技术部门职能,使总行成为全行管理、研发、数据中心,省级分行成为区域数据和特色业务中心,二级分行成为一线技术支持服务中心。

(三)全面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人才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引进、培养、使用、储备各类专业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建立适合我行模式的信息技术核心团队,承担总体IT架构设计、研发管理、核心系统自主测试、运行维护任务。设立专门面向信息技术人员的业务岗位,拓宽信息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四)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优先保障信息化建设资金需要。逐步优化投资结构,在继续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适当提高在信息化战略咨询、标准化体系研究、运维体系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全面提升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

(五)完善研发机制。继续坚持和完善“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与外包研发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以总行为主、分行补充的全系统参与的研发机制,引导和调动各级行、各部门的研发积极性,继续充分利用外部专业IT合作厂商、外包合作伙伴的先进经验和成熟资源,提高信息化建设速度和质量。

(六)探索重要核心系统的常态化升级模式。对综合业务系统、综合前置系统、数据交换平台和综合报表平台等核心系统,要加强需求整合,逐步实现产品化研发,形成稳定的持续优化、常态化升级和问题解决模式。对信贷管理系统,逐步建立系统同步升级、同步优化机制。

本文来自: 中间件技术社区论坛(http://bbs.middleware123.com/)详细文章参考:http://bbs.middleware123.com/thread-1995-1-1.html

第三篇:农发行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之管见

农发行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之管见

发布日期:2010-08-30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之年,本文就未来农发行信息化建设的几点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农发行“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应重点关注以下六个领域:业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治理体系、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基础平台。

业务信息化:继续推进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自动化,完善应用系统架构,使我行的主要业务基本上都转化成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电子流,更好地实现高效运作和强化风险控制的目的。

管理信息化:在数据大集中基础上,继续推进数据的应用整合,建立管理决策系统架构,提高管理和分析决策能力。

信息化治理体系:完善能够有效实现业务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制度体系,包括与信息化配套的组织架构、岗位职责、项目管理、开发、运行的制度和规范,IT审计系统建设,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管理等。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安全策略、安全管理规范、安全技术标准等,为业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金融信息安全保密与恢复和网络运转提供保障。

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统一制定、管理全行应用、技术、数据架构标准,提高架构设计及执行能力。有机整合现有数据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和系统的互联互通。促进统一平台建设,确保数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运维成本。信息化基础平台:继续改善网络环境、软硬件平台等基础条件,为其他五个部分的建立和使用提供基础,关注IT基础架构整体服务能力对业务需求的支持、包括服务器规划、网络规划和存储规划等。

二、促进业务和技术的进一步融合2005年,农发行综合业务系统成功上线,实现了全行数据的集中和应用的集中。2008、2009年对综合业务系统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造,改造后的综合业务系统架构更加先进,可扩充性更强,由一套封闭处理会计业务的独立系统,改造为一套可以灵活连接各业务系统,实时提供经营管理数据的模块化的核心业务系统,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为账务处理核心、综合前置系统为应用系统接入核心、数据交换平台为数据处理核心的业界一流系统架构。在此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应倾力推进业务和技术的进一步融合。

当今时代,IT在不断的商品化、标准化和公开化,IT本身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这意味着IT作为生产力已经不具备独特性。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对企业的贡献应该上升为“竞争力”,只有IT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通过深入影响业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依靠信息技术切实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降低成本、减小风险,或者快速适应市场变革,加速业务增长,才能再次显现IT无可替代的价值。

所以,要提升信息技术对农发行改革发展的贡献,就需要大力推进业务和技术的融合,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改善、客户关系的提升、管理运营成本的降低、经营绩效的提高。业务和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应当关注几个方面:

(一)继续推进数据应用整合。有效利用数据大集中,充分发挥综合业务系统和CM2006的数据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减少基层行的数据重复采集,保证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着力拓展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功能,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的深层次的数据应用,为管理层和各部门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目前总行正在推广应用的综合报表平台,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今后还应继续在数据整合应用上加大力度。

(二)积极推进管理与决策系统建设。相对于业务操作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管理应用系统的发展比较滞后,当前还主要以报表、邮件、公文传送为主体,属于管理应用的初级阶段。决策管理人员往往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缺乏迅捷捕获有助于分析、判断的关键性数据信息的手段。应当在基础架构平台的支撑下,以业务信息化为基础,以数据应用整合为路径,进行数据的分析、挖掘,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制作报表和趋势图表,还应当采用金融数学工具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金融资产动态数学模型,辅助决策管理人员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引导业务发展并实现整体信息化战略目标。

(三)进一步推进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深刻影响着银行业务流程的重塑和优化,反过来银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操作,又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和运用。在这方面,信息技术可提供的手段是具备的、应用潜力很大,关键在于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运用。目前农发行信贷业务运作流程架构基本建立,但仍然存在完善的问题,比如横向层面,资金计划、客户信贷、信贷管理、风险管理各相关环节如何责任分明、有机联贯、有序运作;又比如纵向层面,如何强化业务条线垂直管理与考核。统一和固化业务流程,也有助于减少和杜绝人为操作风险。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优化了的业务流程编制成信息化的系统运作程序,使我行的主要业务基本上都转化成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电子流,更好地实现高效运作和强化风险控制的目的。

(四)加强和完善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管理。比如,对统计信息系统3.0、信贷管理系统2.0等仍在使用的、但明显不适合农发行业务需要的软件实施退出,充分发掘统计大集中、综合报表管理平台等新系统的功能,尽量减少应用系统的数量。

(五)建立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促进业务和技术的有效对接。在总行层面要有一个权威机构,能够汇聚各方意见和建议,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使IT发展规划与全行发展战略、重大业务需求结合得更紧密、更有效。应切实发挥各省级分行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全辖信息化建设规划,审议各部门、辖属行提出的信息化需求,确定信息化建设项目,使技术研发、应用与业务领域的实际需求相吻合,重点解决对全行业务、管理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化建设问题,并组建跨部门的工作团队合力攻关。

三、建立“向服务客户倾斜”的信息技术体系架构

第一,从银行性质上说,商业银行以实现盈利和股东权益最大化为目标,从事竞争性强的业务,竞争客户资源的压力和动力很大,因而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发展战略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强烈需要。而农发行目前仍然定位在政策性银行,虽然近几年开拓了一些商业性业务,但由于受政策限制,客户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商业银行,我们所说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具体实践上还有很大局限性。第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要求银行业务流程与之相适应,就是要构建流程银行。随着金融机构的多元化、金融业务的综合化以及信息披露的日益完善化,使得银行在与客户的博弈关系中,客户的弱势地位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使得银行客户营销失败或者客户流失的风险越来越高。这就促使银行从生产和产品导向走向消费者导向和服务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再造业务流程,进而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再造组织流程、管理流程和决策流程,以快速反应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流程银行是对传统银行“科层制、多级分行制”的颠覆性变革。相比之下,农发行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传统银行的架构,从我们的业务特点来讲,建立一整套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反应客户需求的体系架构,还略嫌激进。

因此,建立向服务客户倾斜的信息技术体系架构,更加注重适应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其中包含有效利用数据大集中,进一步优化和促进业务流程再造;拓展和丰富服务产品,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推进新的结算、支付和核算手段在我行的运用等。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IT治理

(一)加强全系统信息技术条线的指导、支持、监督和考评。在监督和考评上,应在全系统信息技术条线推广应用“运维管理系统”或“信息技术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级行信息技术部门运维管理工作远程检查和监控,及时督促纠正失范现象,提高条线执行力。在软件研发上,坚持重要的、共性的应用系统由总行统一规划、研发和推广。省级分行的软件研发项目,应报总行审查,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属于共性的或者具有全系统推广应用价值的,由总行组织研发;属于省级分行个性的、特色的,由省级分行自主研发,省级分行不具备技术能力的,由总行提供技术支持,保证研发成功。

(二)在信息技术支持“二级分行经营管理基础平台”建设上,应推进后台业务集中化处理。在二级分行建立业务处理中心,利用电子影像技术和电子流技术,将支行处理的后台业务集中到中心来处理,提高二级分行对所辖支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使支行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客户营销和维护、贷后监管等工作。

(三)在IT审计上,应当考虑IT综合审计系统的部署和建立。目前,我行已经基本实现核算业务的电子化处理,核心业务系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对IT系统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由此,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人员的违规操作、数据被恶意篡改、网络安全事件、机密的泄露等等。作为管理者,对业务系统运行究竟是否正常、系统是否存在安全风险的隐患、核心系统的违规操作能否做到事后追溯、前后台系统运维环节的管控手段等,都是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与掌控的。所以有必要利用科技手段对以上问题和风险实现事前事后的管控。

据我们所知,当前像这样的IT综合审计管理系统已是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必备子系统。为此,总行应根据行内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将来的发展方向,通过业务需求分析和业务审计模型,统筹考虑IT综合审计系统的部署与建设,在业务信息系统部署监控审计点,依据流程对网络、主机、数据库、日志和业务等进行审计,实现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合规性的全面监控审计。并要依据现实应用的效果,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与策略调整机制,加强业务与科技的实时互动、互为补充完善,提高我们对信息系统风险的管控能力,从而规避信息系统风险给业务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四)应当使用虚拟化等新技术,整合省级分行的服务器数量,为省分行配发存储器,构建高效,可靠的省级分行运维中心。

五、稳定和发展技术人员队伍

(一)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岗位人员的管理制度。基层行信息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专职少兼职多、部分人员不能胜任专业工作、变动频率高,这些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总行应出台信息技术岗位人员管理办法或指导性意见,对各级行信息技术人员上岗资格、配备数量、在信息技术岗位最低服务年限、信息技术人员调整的有序管控等方面作出要求。由总行出台信息技术岗位人员管理办法或指导性意见,更有权威性,更有利于促使各级行落实。

(二)解决好“待遇留人”问题。一是尽快出台面向信息技术人员的业务岗位办法,拓宽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二是将目前在县级支行实行的信息技术岗位增加薪酬系数的政策,扩大到各级行的信息技术岗位人员,以调动信息技术人员积极性;三是建立全系统的技术人才库,对进入人才库的人员由总行给予特殊津贴,人才库实行动态调整;四是建立奖励机制,对软件研发或其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体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激发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结合“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利用社会高端教育资源,多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高层次的专业认证培训,跟上现代信息化建设的潮流,打造系统内核心和骨干人才。

(四)促进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融合。实现业务与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使技术应用切实提升银行的生产力,需要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部门应当配有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人员,赋予其跟踪了解业务条线信息化需求的职责,以便快速反应。另一方面,应当重视技术人员的转型,在新的技术人员补充有保证的前提下,适时、适量把技术人员调整到业务部门,这样的人员到业务部门后更能从业务和技术结合的角度发现和提出信息化需求,有处于促进业务和技术的融合。

第四篇:农发行信贷风险及对策

如何防控农发行信贷风险及对策农发行林西县支行/于庆云

随着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完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商业性贷款急剧增加,其信贷风险的形成,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弄清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找出控制对策,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杜绝新增不良贷款,提高农发行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下面,就农发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及控制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信贷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1、政策性风险。农发行是唯一的政策性支农银行,其客户、信贷产品都是围绕着支持“三农”而设计的,对国家经济政策依赖性很强,一旦国家政策发生变化,客户因无力承受政策性变化带来的后果,其风险就会转化为农发行不良贷款。如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后,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粮食供应任务,当粮价上涨时,为完成政策性任务,农发行也必须按市场价支持企业购进高价粮食,当供应粮价格高于国家补助款时,地方财政又不愿拿钱补贴,致使向退耕户供应粮食政策改为发放现金政策,政策的变化使粮食企业购进的粮食无法顺价销售,其价格亏损直接形成了农发行的不良贷款。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在农业这一块,而农业是弱质产业,围绕农业开展经营的企业一直都是保本微利,抗风险的能力很低,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不利于企业变化时,都会给农 1

发行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

2、信息风险。农发行发展商业性贷款,起步晚,贷款对象单一,在项目选择上比其它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劣势,特别是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农发行难以从根本上把握贷款对象的真实情况。一是农发行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现在信贷人员在贷前调查时,主要依赖借款人自己提供的信息和资料,现有技术和条件决定了信贷人员难以与借款人股东、供应商、客户及企业主管部门和其他贷款行的进行沟通,造成第一手调查资料不全面,从而留下信贷风险的隐患。二是农发行获取的信息有利于贷款对象。有的客户,虽然按照农发行的要求提供了各类信息资料,但信息资料是对企业有利,虽然手续合规,但不足以维护农发行权益,信贷风险实际已潜伏其中。三是农发行对信息是否虚假难以做出判断,有的企业为骗取贷款,提供虚假的信息误导贷前调查的准确性,其表现形式往往是故意夸大财务指标,使农发行信贷人员用通常的分析方法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如果将企业提供的信息资料作为发放贷款的依据,就很难保证信贷资产不发生风险。

3、操作风险。农发行现有的贷款从立项调查开始,办理抵押担保手续,上报审查审批,到最终签订合同发放贷款,要经过许多步骤和环节,涉及的许多法律规定和内部规章制度,稍有不慎,就将出现操作风险,给信贷资产埋下风险的隐患。如忽视第二还款来源引发的风险,信贷人员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重点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市场前景及资金归行、分割收贷

收息等方面,比较容易忽视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调查,特别是担保人的担保资格、抵押物变现损失等,对此调查把握不好,当第一还款来源受阻时,贷款就很难如期收回;在办理贷款时,由于登记在先,办贷在后,因此,办理登记贷款的合同往往会提前于贷款期限,如果信贷人员操作不慎,就会发生贷款抵押登记期限已过,而贷款期限还未到期的情况,造成抵押担保合同失效,从而形成信贷风险。

4、素质风险。农发行过去长期承担的是粮棉油收购贷款的供应和管理,管理方式主要是封闭运行,面对日益开放的商业信贷业务,其经营管理素质低下的缺点就显现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一些贷前调查流于形式,缺乏认真和谨慎的态度,对项目评估缺乏深度了解,甚至一些项目贷款评估就是在客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补充有关还款内容而形成的,评估报告的科学性、客观性大打折扣。再如对客户风险的评估重视不够,一些信贷人员简单认为只要贷款办理财产抵押登记后,信贷风险防范措施就算到位了,不重视对客户风险预警信号的收集、分析,更没有对客户的还款意愿进行深入了解,这些都将成为信贷风险的成因。同时,农发行现有的贷款调查、贷款管理、贷款决策以及贷款责任的承担,存在相互脱节的情况;不重视贷款条件的落实,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不重视客户还款能力的变化,对担保措施监管不力等等还普遍存在。据调查,因农发行自身管理素质低下而形成的信贷风险不在少数。

二、信贷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强化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研究,建立政策预警机制。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事先都有一定的征兆,如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政策发生变化之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就出现了粮价持续上涨,价格已远远高于国家补助标准的情况。因此,农发行要加强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研究,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经济、金融产业政策变化的趋势,结合实际情况,对信贷业务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详细分析评估,提高政策应变能力,有条件的可成立政策研究办公室,专门评估国家政策变化对农发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制定政策性业务风险识别标准。基层行也要设立政策风险评估委员会,抽调有责任心、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优秀人员参与,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和信贷业务发展的特点,经常性地对政策性业务实施标准化、流程化的风险管理,以降低政策性风险转化为农发行信贷风险的可能。

(二)强化以法治贷意识,努力化解行政干预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农发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农发行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地方政府,而要化解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强化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法律意识,用依法行政、依法治贷的方法对抗行政干预。对涉及农发行权益的房地产抵押,我们要依据《担保法》、《物权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据理力争,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还是能够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对地方政府要求支持的项目,农发行要坚持信

贷原则,依制度规定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地分析论证,办理合法有效的抵押担保手续,或者要求有政府背景的信用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做好农发行信贷风险的转移和化解工作,确保农发行发放的每一笔贷款不因地方政府的干预而发生信贷风险。

(三)强化贷前调查和信用评定工作,确保信息详实可靠。掌握真实、有效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是信贷投放科学决策的基础,因此,农发行必须在贷款发放前克服困难,采取措施掌握第一手资料:一是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收集信息资料。如利用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通过他们的有效运作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自行收集资料。要求信贷管理人员深入第一线,与借款人的股东、供应商、客户及企业主管进行充分地接洽和沟通,收集资料。三是充分利用征信系统收集资料。目前,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和工商管理局征信系统均已开通,农发行可利用这些渠道查询企业的资料。四是通过分析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先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利用其真实的信息资料,做好贷款调查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确保农发行的贷款决策所依据的信息资料都是真实有效的,以降低决策风险。

(四)加强信贷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操作技能。针对农发行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应采取积极对策,通过加大信贷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来防止在实际工作可能出现操作风险,在具体的实践中,农发行要经常性地举办的信贷业务培训班,讲授法律、经济、信贷管理等综合知识。每当信贷业

务发生变化时,先召集业务素质精良的干部,研究开展这项业务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做为信贷警示,提示信贷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应避免出现操作差错;还可以采取派遣信贷人员到其它商业银行学习的方法,来解决农发行自身因不熟悉法律等知识而导致的操作风险。此外,农发行可收集本系统内因操作不当而形成信贷风险的案例,让身边发生的事情来教育身边的人,以警示后人,杜绝因操作不慎而形成的信贷风险。

(五)建立复合型人才促进机制,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农发行信贷人员承担着信贷资产管理的责任,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农发行的经营效益,因此,建立信贷队伍复合型人才促进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要强化信贷队伍建设,从源头上注重信贷队伍的素质,严把进人关,将具备管理技能、有责任心的职工选拔进入信贷队伍;其次,要督促信贷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水平,确保每一个信贷人员都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再次,采取严格的奖励考核制度,根据信贷人员付出贡献的大小,可在薪酬上给予倾斜,严格考核,对于多次考核不合格或者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的人,应退出信贷队伍。通过建立激励政策,严格的考核政策、以及退出政策,确保信贷队伍综合素质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

第五篇:全省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2018

市场监管监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2018年8月3日

按照省局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部署和鞠波局长关于认真深入调研我省市场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示,应急管理处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走出去”、“下深水”、“沉下去”,赴江苏、广东等先进单位实地学习调研,深入基层走访多个地市州,分别与总局信息中心、中电科、航信集团、浪潮集团等具体负责同志开展深度交流,拜访省内信息化建设相关主管部门,对标先进、查找差距,深刻剖析原因,根据**省实际,提出关于加强我省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全省市场系统在用信息系统有90多个,原市场总局及直属单位部署系统30个,省局建设部署系统11个,省局直属单位自建系统13个,市州局自建系统40余个。

省局信息化建设工作于2013年启动,总投资仅1100万元左右,其中省局综合平台建设约900万元。省局综合信息平台一期于2016年底验收交付使用,二期目前在建,建成后共有10个业务系统可用。

准规范编制,项目建设见子打子,标准混乱。缺乏顶层设计是造成“信息孤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主要原因。

(三)经费投入不足。省局从2013年启动信息化建设以来,投入经费与发达省份和省内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厅局的投入存在数量级差距,广东省局近5年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达到1.92亿,江苏、山东等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的省份,近五年的资金投入都是上亿元的规模,重庆、海南、甘肃、内蒙等省市投入也是几千万或上亿元。

(四)信息化专业队伍力量薄弱弱。受体机构约束等多方面因素,我局信息化建设队伍力量不足,尤其是缺少既懂技术又擅管理、既熟悉电子政务又了解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现有体制机制也制约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更替,建设队伍难以支撑庞大的信息化建设任务。

(五)项目管理水平亟待提升。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欠缺,对项目承建商的约束和惩戒制度不完善,对项目建设单位、需求单位缺乏考核;系统集成项目与网络运营服务捆绑采购、项目转包分包等极大的影响项目建设效率,应用系统与基础数据库捆绑采购导致“巨婴系统”,加重了后期系统扩展成本;如何盘活整合原有系统资源和新建项目调研不够,既损失了数据资源又提升了后期建设成本。

三、外省经验

(一)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较为成熟

对内整合国家、省、市、区系统业务数据,向外与部分政府部门实现数据交互共享,各类数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初步实现“一企一档”、“一品一档”、“一人一档”目标。

(四)存量和新增资源有机融合,在信息化建设中利旧融新。江苏、广东两省都注重盘活原有老系统,与新建数据中心和业务系统实现合理整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纵向一致,横向互通的瓶颈问题,有效避免了系统建设构架上下不

一、互不兼容的问题。广东省目前最老的业务系统是2002年药监局成立后组织开发的,完整保留了历年的信息数据,为监管工作积累了一笔宝贵的数据。

(五)省市共建,试点带动,分步推进。江苏省局以常州市局作为江苏省局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单位,在资金、技术上予以支持。2015年以来,常州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到信息化大数据阶段,历经了四个阶梯式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成功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江苏省以常州经验为范本,在全省范围进行推广,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山东省在2013年出台信息化重点项目规划时,也是把信息化重点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建设。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信息化建设是关系政府治理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是一项涵盖所有业务领域、工作量浩大的系统工程,组织领导是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强

建设目标。首先建设数据中心,解决系统内各类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归集和交互共享,消灭信息孤岛、数字鸿沟;同时,从满足基本业务需求出发,建急用系统,在行政审批(备案)方面查漏补缺,补齐日常监管、稽查执法、监管资源方面短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息获取范围,实现跨部门数据交互共享,并试点接入企业数据;最后,在获得充分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大数据”风险分析、监测预警等决策功能。

(四)加大保障力度。一是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市场监督管理信息化重点项目投入力度。要多方筹措资金,坚持省、市、县配套联动,统一规划、分级投入;可考虑通过政策引导、合作共建等方式,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动员社会力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公众服务类信息化建设;二是着力建设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尤其要重视培养一批掌握信息技术、熟悉监管业务,愿干事能干事的复合型人才。

五、建设步骤

信息化项目建设步骤可在新的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后,按照五年时间规划为四步走,第一步实施顶层设计;第二步建设数据中心工程;第三步实施业务系统工程;第四步大数据运用。四个步骤可以前后交错推进。

第一步:顶层设计(2019-2021)。

顶层设计工作量巨大,尤其是标准规范需要分类分批分期完

和总局标准制订一套统一的监管数据标准规范。

管理体系(2019)。也叫管理架构,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制、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监督管理)等。

编制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2019)。通常在上一年完成项目编制,获得发改委批准立项后才能实施工程建设。

第二步:建设数据中心(2019-2022)

数据中心是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工程,按照数据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要求,将数据中心逻辑划分为4个分中心,分别为:数据资源中心、数据资产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和数据应用中心。

数据资源中心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等模块,主要涵盖各类基础数据库,包括产经营主体数据库、从业人员数据库、信用信息数据库等;按照数据所有权划分,分为内部数据区和外部数据区;按照数据类型划分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等。

数据资产中心是对数据资源中心的源数据进行“提纯”将大量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分类、加工等操作后形成可以使用的数据资产,此过程称之为数据资产化过程;该中心主要包括数据分类、主体数据、行业数据等模块。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是跨部门、跨业务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的核心,在该区域内涵盖数据交换系统、数据共享系统、数据调度服务等模块,通过各系统和数据调度服务的支撑形成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该平台是实现不同数据库、不同数据格式之间进行数据

统建设可以通过购买已经运用成熟的系统来快速建成,优点是可以缩短建设周期,节约资金,但是往往会带来系统版本升级所带来人工维护成本、跨业务系统数据接口调用、业务系统并发访问性能瓶颈、机构改革业务融合等诸多问题。利用新一代微服务架构可将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元服务化拆分,通过拆分形成业务系统的各个微模块,跨业务系统通过微模块的API调用方式实现,系统自动完成数据调用,避免传统数据接口调用耗费大量人工维护成本的问题;同时,我省具备创新性、实用性、推广性的业务创新微模块(容器)可申报国家局进行全国推广、复制,无形中带动行业发展与业务的创新。

第四步:大数据运用(2021-2023)

大数据技术较为复杂,工程投入大、周期长,目前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还缺乏成功案例或成熟模型,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省局已经在先行先试,到2021年启动大数据工程,时机较为合适。

大数据运用主要是建设风险分析、应急管理方面的大数据分析模型,为监管工作提供预警研判和决策参考,提升监管的预见性、靶向性、时效性。

提升监管的预见性,就是通过数据自动采集、自动汇集、自动清洗、自动计算,从而自动产生预警信息,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

提升监管靶向性,就是要建立“一品一档”“一企一档”“一人一档”,开展数据画像,实现靶向抽检、靶向检查、精准打击,把有

下载农发行信息化建设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发行信息化建设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其对策

    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其对策中共泰州市委党校叶帆摘要:信息化建设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对民营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当前,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已进入新的发展阶......

    浅议基层农发行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议基层农发行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 农发行正定县支行 张华平档案是依据、是资源、是财富,是历史的见证,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一个单位的档案是对其经营管理过程的客观......

    派出所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派出所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笔者是资源县公安局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近期通过两个月对基层派出所信息化建设调研,了解到资源县各派出所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了派出所信......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学年论文学院:工 商 管 理 学 院 班级:信息0802学号:3080803060姓名:刘思雨2010 年12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及新思路月【摘要】通过对中小企业现状分析,提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最终将走向信息技术化之路。但许多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

    基层农发行促进会计内控建设调研对策5篇

    随着农发行业务的不断拓展,业务品种、服务项目日益丰富,综合业务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及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会计内控工作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基层农发行促进会计内控建设调研对策(推荐5篇)

    基层农发行促进会计内控建设的一点思考 随着农发行业务的不断拓展,业务品种、服务项目日益丰富,综合业务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及机构和人事制度改......

    试论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成因及对策

    试论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成因及对策 ****支行 B超 随着农发行职能的调整与信贷业务的延伸,近年以来陆续开办了粮食加工企业贷款、农林牧副渔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