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色信贷管理体系的建立

时间:2019-05-12 02:0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绿色信贷管理体系的建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绿色信贷管理体系的建立》。

第一篇:论绿色信贷管理体系的建立

绿色信贷评估管理体系的建立

信贷评估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技术环节,建立绿色信贷评估体系,是有效的落实党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优化配臵银行的信贷资源,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引导、支持、保障和控制的作用。因绿色金融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必将导致我国金融运行从法律法规到监管方式再到经营机制的全面改革。为确保改革从方向到实施的精准度,针对绿色金融的政策、法规、机制的研究应全面的展开。

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一)课题意义和价值

1、建立绿色信贷政策长效管理机制的需要。考核是管理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政策是方向的指引,还需要考核对制度的落实加以监督。通过绿色信贷政策考评办法出台,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信贷的管理链条。确保绿色信贷政策管理的有效落实。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是绿色经济政策的具体化、规范化。绿色信贷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其功能的核心,就是利用金融资源的配臵对经济发展方向和结构进行鼓励及调整的作用。利用绿色信贷评价系统可以把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进行有效的量化考核,以考核为载体促进各商业银行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3、发挥金融监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政策指导作用。积极引导银行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促进人民银行、银监会和环保总局加强合作,引导和督促商业银行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并将商业银行落实环保政策法规、控制污染企业信贷风险的有关情况纳入监督检查范围。把国际先进经验和最佳实践引入国内,帮助商业银行制定环境政策并编制环境风险管理手册,用以指导商业银行信贷活动及其他业务的开展

4、要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关注环境与社会问题不仅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也关系到银行业务活动开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把可持续发展和银行社会责任作为现代银行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和价值导向,转变以往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传统经营理念,在项目融资决策时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把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融入到银行的经营管理的具体行为中。

5、通过定期通报评估结果,增进地方党政对人民银行信贷政策导向及各金融机构执行相关信贷政策情况的了解和认知度,加强基层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直接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进而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建设。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及上级行政部门及时改进、完善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绿色信贷政策提供参考

二、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发展回顾

“绿色信贷”首先是一项信贷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要求,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和措施,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总量、投向和质量等进行引导、调控和监督,促使金融机构对研发生产环保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提供倾斜信贷支持,而对污染企业进行信贷限制的信贷政策。可以预期,“绿色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将达到有效引导资金向环境友好型企业流动的良好实施效果。根据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绿色信贷政策也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现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一)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局在1995年先后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后,商业银行才开始涉足环保领域。

(二)2004年和2006年银监会先后发布《关于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和《关于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切实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对六类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和四类产需基本平衡但规模过大的行业(如水泥、煤炭、电力和纺织)实行严格贷款审批制度,严禁银行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行业提供资金支持,并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度关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生产和投资增长情况,对已投入的贷款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三)2007年5月,银监会联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税务总局、环保总局等8部委开展了一次全国性清理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专项大检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专项大检查的通知》,监测、遏制资金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流动,以防止“两高”行业增长过快。

(四)2007年7月12日,银监会、环保总局和人民银行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于控制“两高”贷款,银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调整和压缩“两高”行业贷款,继续强化对“两高”行业贷款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即“三查”)工作,并依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和环保部门通报情况,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并强调“各商业银行要将支持环保工作、控制对污染企业的信贷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掀起一场“绿色信贷”风暴。

(五)继联合发布绿色信贷后,银监会相继于7月和11月发布了《关于防范和控制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配合环保部门,认真执行国家控制“两高”项目的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并根据借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按ABC三类,实行分类管理。与此同时,国家环保总局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提供了3万多条企业环境违法信息,供商业银行据此采取停贷或限贷措施。

三、各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政策执行的基本情况

《意见》发布以后,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做出反应。其高调提出要建设绿色信贷模范银行,并于2007年9月向全行下发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要求建立企业环保名单, 对所有贷款项目和贷款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责令各家分行要把环保合规和“绿色信贷”建设作为一把手直接负责的重点工程,全面建立健全环保依法合规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

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问题上传递出同样坚定的态度。中国建设银行的信贷政策规定,在信贷评审中,环保评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环保不过关,实行“一票否决制”。国家政策性银行也在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实践,国家开发银行先后出台了《污染减排贷款工作方案》《关于落实节能减排目标项目贷款评审的指导意见》等5项具体措施,一方面严格控制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 另一方面建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贷款,着重支持水污染治理、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 理等八个方面的工程,推动“两高”行业调整产业结构。

目前绿色信贷政策已初显成效。绿色信贷出台后,第一批遭遇信贷限制的是被国家环保总局“流域限批”的38家环境违规企业,其中安徽蚌埠九采罗化工有限公司、山西晋韵钢铁有限公司、兰州九州乳液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被拒绝或停止贷款,有的企业还被收回了先前已发放的贷款。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共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企业贷款39亿元, 同时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亿元。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绿色信贷起步较晚,目前只是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的成果,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绿色信贷将是未来政府采纳和金融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人类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利益,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研究我国绿色信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完善 和发展我国绿色信贷机制不仅是不得不为,也是大有可为。

四、国际绿色信贷相关措施与评估

(一)绿色信贷相关措施。“绿色信贷”源于国际上公认的赤道原则。赤道原则原名为“格林威治原则”,是指2002年10月世界银行下属的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西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制定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项目融资指南》。该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作为绿色金融的先行者,欧美等国在发展环保经济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绿色信贷考核来看,欧美等国在绿色信贷、政策指导和银行实施方面主要有以下经验: 1.制定绿色信贷的工作标准。根据项目潜在影响和风险程度将项目进行分为A类,B类或C类(即分别具有高、中、低级别的环境或社会风险);并规定对A类和B类项目要进行社会和环境评估并给出评估报告应包含的主要内容;针对分类时发现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借款人要制定以减轻和监控环境社会风险为内容的行动计划和环境管理方案。

2、建立绿色信贷审核制度。首先借款人必须在融资文件中承诺的事项,包括承诺遵守东道国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所有法律法规、在项目建设和运作周期内遵守行动计划要求以及定期向贷款银行提交项目报告等;其次规定了借款人应当建立公开征询意见和信息披露制度,并建立投诉机制征求当地受影响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3、建立绿色信贷评估制度。首先规定对A类项目和B类项目(如适用)有关的环境评估报告等文件,应由独立的社会和环境专家审查;其次规定了独立监测和报告制度,即贷款期间赤道银行应聘请或要求借款人聘请独立的社会和环境专家来核实项目监测信息;再次规定了赤道银行报告制度,应至少每年向公众披露其实施赤道原则的过程和经验。

4、规定绿色信贷的法律效力。即赤道银行自愿独立采用和实施赤道原则。从全球实践来看,近年来绿色金融已经在国际各个领域得到关注和发展:

(二)绿色信贷执行效果的评估。对金融机构而言,赤道原则是对其履行社会责任具有内在和外在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内在约束指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是出于企业伦理、法律和经济上考虑的一种社会责任的自愿承担,表现为银行对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融资给予仔细慎重的审查并分级,评估该项目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要求项目制定行动计划、建立申诉机制、建立社会和环境管理体系等;外在约束主要表现为银行要通过聘请社会或环境专家进行独立审查、定期报告和对外信息披露等方式接受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监督。尽管赤道原则不是正式的国际公约或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但正是通过这种内外约束力来影响银行的内控管理和信贷机制,从资金源头上制约企业对社会、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体现了金融机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赤道原则确立了国际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的最低行业标准,使得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有了量化指标。

五、我国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难点与对策

首先,中国作为第三大经济体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仍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国内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后,较为严格的信贷审批条件可能使一些大型项目由于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评估难以获得信贷支持,或要求其增加额外成本以消除对环境的影响;而一些具有潜在环境和社会风险的项目仍可能是地方政府税收和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大幅度削减信贷规模势必遭遇相关利益者的抵制。这导致国内金融机构陷于发展或环保的两难选择中,甚至可以说这是赤道原则本土化面临的最大矛盾或风险。

其次,推进赤道原则面临本土化风险。实施赤道原则过程中,除遵守中国社会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和项目许可等要求外,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主要参照IFC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和《行业特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来开展社会环境风险评估和审核工作,其中不少内容直接引用了欧美的标准。相比之下,国内相关环境社会标准与《绩效标准》和《指南》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对于土地征用和拆迁、少数民族、社区规划、装备技术标准、劳动安全等问题,国内相关规范缺乏系统性,可能导致企业在开展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时无法找到国内规范依据。同时,国内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能力不足,独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尚不健全,且其评估能力无法完全覆盖赤道原则涉及的所有评估范围,在第三方论证和监督时,容易因适用规范或标准不同而产生歧义。

关于如何开展创新和本土化相结合,高建平董事长进一步指出,在经营理念上要高度重视银行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突出对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把争取商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银行与企业、社会和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在管理体系上,建立健全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定义银行风险,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社会风险评估,将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在金融工具上,发展节能减排项目融资,创新开发风险分担机制,创设多样化融资安排,积极通过业务和产品创新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在报告制度上,自愿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非财务报告,反映银行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业绩,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及自然环境和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等各种影响因素的不同,世界各国无法形成统一的绿色信贷工作规范和标准。2007年7月30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推出了全新的信贷政策以来,旨在金融领域通过确立环境准入门槛,从而切断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资金来源。宣告了“绿色信贷”在我国正式进入了实践层面。根据几年的实践,“绿色信贷”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以下几大障碍。

1、缺乏具体的绿色信贷工作指导标准。由于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标准,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使绿色信贷政策与各商业银行的具体行动行为难以对接,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导致绿色信贷这个金融杠杆发挥的作用有限。

为了给绿色信贷政策提供技术支持,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与国际绿色信贷及“赤道原则”的发起者之一——世行国际金融公司于2008年1月启动了“赤道原则/绩效标准研究与推广”的合作项目,翻译出版了“绿色信贷指南”。但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产业体系庞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银行业完全沿用国际标准还有一定困难。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业环保信贷指南,重点开展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的本土化研究工作,是我们本次研究的重点之一。

2.缺乏具体的银行绿色信贷工作评价标准。政策的评价是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信贷工作奖罚机制的前提。

河北省环保厅与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北监管局联合出台的“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试行)开创绿色信贷政策评价的先河,对形成绿色信贷管理机制,为对各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3、缺乏一套银行信贷环境风险的预警系统。对企业环境行为的有效跟踪和评测,是银行降低风险信贷风险的必要手段。但是我们现在缺乏一套完整的企业环境行为的评价、跟踪、调查、分析、统计系统不能形成预警机制。这也是本系统重点研究工作内容。

4、缺乏绿色信贷与银行信贷工作相衔接的统计分析系统。完整的一套绿色信贷统计分析系统动态的、全面的分析与研究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政策效果分析的前提。但我们却没有一套把两套数据进行对接的统计环境,急需建立。

5、明确环境责任是评估建设的重点。明确地规定金融企业同样是环境责任的承担者。只有明确的责任才能将权、责、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政府、企业和银行三方都有激励去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七、建立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制度是当务之急

别涛指出,当前“绿色信贷”在操作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推进绿色信贷的内在激励机制不足。由于执法不到位,对环保违法企业缺乏经济上的惩戒,一些违反环保要求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还有利可图;由于环境经济政策缺位,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得不到经济扶持和鼓励。二是信息沟通机制有待完善。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发布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同时,商业银行还不能提供使用环境信息的反馈情况,没有真正做到数据共享;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机构及制度,信贷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深入。三是“绿色信贷”的标准缺乏操作性。目前的“绿色信贷”标准还比较原则,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课题总体框架、预期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课题预期目标

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可衡量的、规范化的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综合评价体系,为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自然的发展,为利用经济手段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金融评价工具

(二)课题总体框架设计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及银行信贷工作程序,绿色信贷分析评价系统主要有以下几 个系统构成1、2、3、4、绿色信贷政策考评制度的建设 绿色信贷产业目录

银行企业环境行为报告系统 银行环境行为评价分析系统

四、子课题结构和主要内容;

(一)绿色信贷政策考评制度的建设

制度是行为的规范,建立一个符合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绿色信贷行为管理制度是绿色信贷政策发挥效力的基本前提,所以在课题的第一部分我们进行绿色信贷政策实施行为评价系统的制度建设。

1、绿色信贷政策考评制度的基本原则

2、绿色信贷政策考评的主体

3、绿色信贷政策考评的程序

4、绿色信贷政策考评信息的管理

(二)绿色信贷产业目录

绿色信贷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省新近公布的有关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根据项目潜在影响和风险程度将项目分为

1、鼓励发展类

2、允许发展类

3、限制发展类

4、禁止发展类

(三)银行企业环境行为报告系统

为有效的执行国家的绿色信贷政策和控制银行企业环境行为风险,根据环境信息的特点及银行信贷工作的要求,我们把企业环境行为评价系统按工作流程的基本要求分为五大系统。

1、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系统

2、企业环境行为风险分析系统

3、企业环境行为资信评估系统

4、企业环境行为业务处理系统

5、企业环境行为管理系统

(四)绿色信贷行为实施效果评价系统

绿色信贷行为实施效果评价是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分析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建立绿色经济政策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通过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可以对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效果做一个全面的总结,真正发挥绿色信贷政策的导向、激励和监督的作用。绿色信贷行为实施效果评价分为四个部分。

1、绿色信贷的分类

2、绿色信贷基本行为评价

3、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

4、环境保护参与度评价

五、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基本思路

通过对国家经济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的研究进而推导出绿色信贷政策的方向、目标及结构要求,通过绿色信贷政策的标准化和量化,建立起新的绿色信贷统计分析系统,利用绿色信贷统计分析系统所提供的数据为绿色信贷政策的考核评价提供数据,最后根据我们所建立的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系统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工作程序,为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分析评价工作得出系统的、标准化的评价结论。本课题的研究路线如下:收集资料、实地调研--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一找出问题--一实证分析、规范分析--一寻求对策-----体系规范出台。

(二)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运用了多种研究分析方法:一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在广泛借鉴国外环境保护金融手段理论和实务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状况。同时,采用规范分析方法,研究探讨绿色信贷评价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程序及规范。二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及绿色金融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博弈论和先进的统计计量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三是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体系建立研究是环境制度建设的新课题,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必须立足于宏观分析,但还要与微观分析结合,使研究具有既广泛的适用性,又要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六、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及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一)拟突破的重点难点

1、国家经济政策与绿色信贷政策的转化

2、绿色信贷产业目录的建立

3、新的绿色信贷统计系统的建立

4、新的绿色信贷统计系统与现有的银行信贷统计系统的对接

5、社会评价与金融监管机构评价的对接

6、(二)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1、绿色信贷产业目录的建立

2、绿色信贷统计系统的建立

3、绿色信贷政策标准化创新

4、绿色信贷评价内容的创新

5、绿色信贷政策考评模式的创新 1)参与主体的创新 2)评价方式的创新

第二篇: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绿色信贷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来说绿色信贷应该包含以下几层含义:其一,绿色信贷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和促使企业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策之中,扭转企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粗放经营模式,避免陷入先污染后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其二,金融业应密切关注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等“无眼前利益”产业的发展,注重人类的长远利益,以未来的良好生态经济效益和环境反哺金融业,促成金融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光大银行坚持金融服务和履行社会责任并重,将促进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环境及社会风险防范作为信贷业务决策的重要依据,致力于以信贷资源支持节能减排和经济结构调整,以低碳金融助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据悉,光大银行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在加大力度压缩退出高污染、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授信的同时,严格把控贷款业务的环保标准,将绿色信贷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推进工作之一。截至2014年6月末,在环境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领域,该行用于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公司类贷款余额较2013年末提高近20%,达到389.03亿元。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要求,引导全行切实做好绿色信贷工作,有效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引发的信贷损失和不利影响,结合《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绿色信贷工作意见》,对其银行绿色信贷工作计划及开展有以下五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管理,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理念根据总行领导分工及部门设置情况,调整充实“绿色信贷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有序推进、持续落实银监会关于实施绿色信贷发展战略要求,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2〕4号)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结合仪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坚持将有限的信贷资金积极投放到“三农”、社区、小微企业等绿色领域,努力推进地方经济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转型。将“绿色信贷”写入本行《2014年信贷管理工作实施指导意见》,列入全年信贷工作重点。总行领导在工作会议上强调绿色信贷的重要性,引导全行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理念,从而自觉主动做好绿色信贷工作。明确全行2014年“绿色信贷”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着力压缩和清退不符合“绿色信贷”政策的客户贷款,全年无新增“两高一剩”行业客户。

二、加强制度管理,积极支持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一季度,总行要组织信贷前后台部门对本行的信贷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对不符合绿色信贷要求的制度规定条款进行修订,切实将节能减排与社会责任融入到本行信贷政策、信贷文化,要充分体现“绿色信贷”要求,根据行业分类实施差别化的行业信贷策略,实施行业客户名单管理,有效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信贷管理,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对相关不符合绿色信贷的行业实施严格的信贷审批授权管理,逐步通过行业授信控制比例管理、限额管理或行业信贷投放计划等手段,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促进信贷结构的不断优化。加大落后产能退出力度,督促有关客户按照国家要求按计划淘汰落后产能。

三、加强流程管理,对绿色信贷准入严格把关守口全行绿色信贷工作要坚持引导与防堵两方面齐抓共管。一是坚持“绿色信贷”导向,以符合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要求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标准。建立绿色信贷审查审批“绿色”通道。对节能减排项目在审批效率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切实为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需求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积极支持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发展,进一步做大本行与财政部门合作的“科好贷”信贷产品规模。二是严格信贷行业准入。强化源头控制,对不符合绿色信贷准入条件的行业、客户,以及环保违法、违规的企业,总行审贷会将一律执行“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行业监测,积极防控化解风险和不利影响为提前防范相关行业发生的不利变化,总行风险管理部要牵头成立全行行业风险监测小组,对造船、钢贸、光伏、无纺布、汽车等重点行业贷款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测,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全面分析仪征本地的行业贷款风险,按照科学审慎的要求,及时调整本行的行业信贷政策,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切实提高行业贷款风险管控的敏感性和有效性,以防进入渐变性的“产能过剩行业”,做到提前防控风险,严防接棒其他商业银行退出领域的风险。对于因淘汰落后产能给企业经营造成重大影响的,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五、统筹时间安排,推进绿色信贷工作有序开展,银行将全面贯彻绿色信贷理念,加强“绿色信贷”投放,积极支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在支持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努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强调,践行绿色信贷关键在于真正的行动。要使绿色信贷真正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要把它融入到银行机构的信贷政策、标准和流程当中,就要把它纳入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考核、评价和激励体系当中,要把它制度化、机制化、规范化,要形成有效的监督和问责,要在源头上严格把关,在过程上严格监督,在结果上严格评估,在退出上主动稳妥。要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的绿色信贷政策、信贷标准和信贷流程,要把绿色信贷融入到信贷产品和经营的各个环节,使绿色信贷能够真正生根落地、开花结果。要形成绿色信贷的有效机制,有专门的标准体系,有专门的信贷审批体系,有专门的风险防控体系,有专门的成本控制体系,有专门的激励约束问责体系,以及专门的培训和专业队伍。

王兆星还表示,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经济不能唱高调,不能喊口号。绿色信贷不是广告,不是宣传,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形象,绿色信贷是利国利民、利行利己的事情,是和我们每一家银行机构的切身利益和未来发展,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甚至是健康、生命密切相关的。我们要从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角度来看待绿色信贷,要把绿色信贷和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所以银行金融机构应当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信贷业务活动中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建立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相关信贷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并以此优化信贷结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重点关注其客户及其重要关联方在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给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及相关风险,包括与耗能、污染、土地、健康、安全、移民安置、生态保护、期货变化等有关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至少每两年一次绿色信贷的全面评估工作,并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报送自我评估报告。在绿色信贷组织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层应当明确一名高管人员及牵头管理部门,配备相应资源,组织开展并归口管理绿色信贷各项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明确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政策,实施风险敞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标识和统计制度,完善相关信贷管理系统;在授信流程中强化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管理。

总之,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作中我们要时刻遵守绿色信贷指引相关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第三篇:绿色信贷

[ 2009年前3个季度,主要商业银行对高耗能产业贷款增速水平为:钢铁13%、电解铝19%、平板玻璃-45%,大大低于同期31%的贷款平均增速 ]

这是一只无形的手。

这只手或者拒绝为“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贷款,甚至从这些项目中把贷款抽回来;或者主动为低碳、绿色的

项目送去急需的资金。

影响这只大手的是已经超过4万条的环保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环保部门逐级传输,并最终送到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各类银行根据这些信息作出判断,决定为哪些项目提供贷款,哪些不提供贷款,以降低贷款风险。

从2007年起,这一“乌托邦”式的构想就在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主持下着手实施。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由于政策体系不完备特别是缺乏监督、评估和制约体制,效果并不理想。

“两高”行业资本渐撤

本报从国家环境保护部得到的一组数据显示,2009年前3个季度,主要商业银行对高耗能产业贷款增速水平为:钢铁13%、电解铝19%、平板玻璃-45%,平均大大低于同期31%的贷款平均增速。

这说明,银行退出“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贷款成为银行业加强信贷安全的重要手段。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下称“政研中心”)公布,以上海为例,上海各银行2009年前3个季度退出130亿元贷款,其中钢铁行业62亿元、电力行业32亿元、化工行业11亿元、纺织行业4.1亿元、焦炭行业2.6亿元;建设银行2008年退出645亿元,退出客户6934个。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庆丹对记者表示,银行为“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提供贷款是存在很大风险的。随着环保部门监控能力的增强,有效遏制行业违规建设和盲目扩张,即便是已经开工、拿到贷款的项目也可能被叫停。而项目被叫停或重罚,势必影响项目的还款能力。

据银监会统计,到2009年5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在“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达2.3万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23.43%。由于这些行业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随着国家加大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相关的银行贷款将面临重大安全隐患。

绿色信贷到底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政研中心编写的《中国绿色信贷发展报告(2010)》称,一是利用恰当的信贷政策和手段(包括贷款品种、期限、利率和额度等)支持环保和节能项目或企业;二是对违反环保和节能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项目或企业采取停贷、缓贷、甚至收回贷款等信贷处罚措施;三是贷款人运用信贷手段,引导和督促借款人防范环境风险,履行社会责任,并以此降低信贷风险。

据介绍,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被称为是关于绿色信贷的最重要的政策性意见,意见发布以来,各级环保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已联手合作,运用绿色信贷政策,调控信贷投向,控制高污染、高环境风险行业和企业授信,许多污染企业因环境问题而不能获得贷款。

环境保护部与银监会签订了信息共享协议,并与人民银行于2008年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工作的通知》,将企业的环境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截至目前有近4万条环保信息被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许多环境违法企业因此被银行限制或收回贷款。

5月27日,在“2011中国金融高峰论坛”上,中国工商银行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连工表示:“从钢铁行业来讲,在工行的政策中就提出了吨铁综合能耗、吨二氧化硫排放等指标,作为信贷准入的量化标准。对这些新上项目和新建信贷关系的企业都实行严格的信贷准入。”

连工透露,2001年至2009年,工商银行贷款总量由2.6万亿增加到5.7万亿,但在钢铁业领域的贷款是大幅度下降的,“这并不是说我们在钢铁行业进行了全面的退出,而是在调整中有重点,侧重支持钢铁企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如宝钢等重点企业,工行的贷款份额还在增加。”

他说,一些重点钢铁省,工商银行的贷款曾达到60%~70%的行业占比,但目前这一比例已经降到20%以下。截至2010年,工行仅对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贷款余额已达到633亿元,涉及项目超过257个。全年二氧化碳减排总量超过7000万吨。

贷款尺度拿捏难

不过,在原庆丹看来,目前我国的绿色信贷政策多偏重于限制性和约束性,鼓励性、补贴性的优惠绿色信贷政策严重不足,很多规定还主要停留在条文上。

另一个不足是“缺乏操作性,缺少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和风险评级标准。”原庆丹说。

环保部政研中心前不久与中国银监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中国钢铁行业绿色信贷指南》(下称《信贷指南》),这是国家层面出台的首个涉及钢铁行业的信贷指南。

据介绍,目前钢铁行业能耗占全国能耗的16%,占工业总能耗的23%。在落后产能难以退出市场、行业资源能源消耗大、50%左右的铁矿石依赖进口的困难形势下,钢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和压力巨大。

钢铁行业项目繁多,从建设项目性质上可分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从建设项目名称上,可分为环保搬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发展规划等。此外,我国钢铁行业分布广、技术差异较大。

这让银行感到非常棘手,贷不贷款的尺寸很难把握。

原庆丹告诉记者,《信贷指南》设置的评价指标主要从产业政策符合性、环评审批情况、项目所在地环境敏感程度、企业及项目技术先进性、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情况、企业环境管理情况、企业环境绩效等方面进行评分。根据得分情况,对绿色信贷的等级分为三级:优先贷款(90分以上)、可以贷款(60~90分)、拒绝贷款(60分以下)。

《信贷指南》列出了具体的得分判定条件。不过,原庆丹表示,由于知识面和信息可得性等原因,在操作过程中仍会存在一定困难。他建议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借鉴国外同行的普遍做法,即通过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独立的环境风险评估,编写评估报告。

“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更加科学,能更有效地控制环境风险。”原庆丹说。

记者在采访中曾听说,前不久,某公司40万吨/年聚氯乙烯及配套项目贷款被中国工商银行否决,而几乎在同一时间,这个项目却在另一家银行走了绿色通道。

由于各家银行执行标准不一,有些项目在这家银行贷不到款,转身到另外一家却可以贷到。

“这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不公平的。”某商业银行一位负责人表示,希望有关方面加大环保监督和执法力度。

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认为,通过绿色信贷这种市场手段,结合行政手段,“中西医”结合,有可能扭转目前只堵不疏的做法,提高企业主动参与的程度,解决淘汰落后产能的瓶颈,有效遏制行业违规建设、盲目扩张的现象。

记者本月25日从环保部了解到,今年下半年,环保部将继续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国家下达的落后产能关停计划,提高并严格执行造纸、纺织、皮革、化工等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getty图

Related相关

上海绿色信贷达572亿元

截至今年5月末,上海市绿色信贷表内外授信业务投放量达572.32 亿元,较年初增加37.07亿元,同比多增19.84亿元。与2008年末相比,表内的保理业务及贸易融资产品授信增速很快,分别增长1341.61%、134.91%;表外的信用证业务增势强劲,增长314.22%。

上海绿色信贷业务发展,首先表现为授信总量大,增速快,品种多。此外,票据贴现、保函、承兑汇票授信也有不同程度增长,绿色信贷产品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其次,上海绿色信贷投入占比高,增长稳,结构优。在近两年总体信贷规模偏紧的情况下,多家银行专门为绿色低碳行业划出信贷规模,上海市绿色低碳行业信贷投放量逐年增加,且呈加速增长趋势。

截至今年5月末,上海市绿色低碳行业贷款余额286.04亿元,同比多增7.58亿元,增速同比上升7.21个百分点。贷款担保结构和期限结构优化,5月末,抵质押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为22%,同比上升1.35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比重为68%,比年初下降0.84个百分点。(综合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特别是作为我国主要融资渠道的银行业,对于推动环境保护、转变发展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十二五”规划对利用经济金融手段推动节能减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实行生产者延伸制度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银行业有效推行绿色信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今年年初中国银监会颁布的《绿色信贷指引》,对绿色信贷的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路径。对于山东省来说,其固有的资源和区位特征导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接近一半来自十大高耗能行业,两高行业贷款吸纳能力较强。因此,推进绿色信贷,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实现银行、企业和社会的共赢,显得尤为迫切。

强化监管引领,是推动绿色信贷的重要基础

在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发展是粗放的,银行信贷管理是粗放的。一旦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实施绿色信贷就成为监管当局推动银行转变发展方式,进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山东银监局积极践行银监会的相关政策指引,结合国家节能减排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把绿色信贷作为推进银行业可持续发展和深化风险监管的工作重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了监管引领:

一是窗口指导,引导银行业机构树立绿色理念。山东银监局引导辖区银行业树立“绿色信贷”理念,强调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把支持节能减排工作作为银行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通过窗口指导,明确节能减排授信工作的目标、原则、重点及措施,制定“七支持七禁止”的授信政策,对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地区的企业和项目、受到国家主管部门表彰、推荐、鼓励的企业和项目等七大领域予以重点支持,对限制类和淘汰类的新建项目、未获得环评审批的新建项目等七大领域实行信贷禁入。

二是健全机制,保障绿色信贷政策深入实施。首先夯实绿色信贷管理机制,把信贷支持节能减排纳入监管评级和监管问责,将评价结果与银行业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机构准入、业务审批相挂钩,对节能减排授信工作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其次畅通绿色信贷传导机制。不定期地评估各家机构的节能减排授信政策,指导银行建立切合实际的绿色信贷政策,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政策执行力。同时,及时开展产业政策指导和行业风险提示,向银行业公布企业的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环保合规情况。再次打造绿色信贷共享机制,加强与省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局、中小企业办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构建了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机制。如在流域限批名单、小火电机组关停进度等政策制定中,充分与政府对接,增强节能减排工作合力。

三是定量监测,为绿色信贷跟踪评价奠定基础。为切实防范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时期行业信贷风险,山东银监局建立两项专项统计监测制度,加强分析和监测。一是节能减排专项统计监测制度。从2007年开始,建立 “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专项统计”和“两高一剩领域重点集团客户监测统计”,动态监测其授信运行变化,为银行业机构提供及时的政策指导和风险提示。二是重点行业信贷风险监测制度。山东银监局组建由监管当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重点行业信贷风险监测工作组,结合山东经济特点和国家调控导向,选取房地产、纺织、钢铁、造纸、电力和进出口行业等作为当前重点监测行业,持续开展对重点行业的政策变化、运行特征和信贷风险的监测分析,及时发出风险提示,引领银行认真落实相关的政策规定。

四是加强监管,落实绿色信贷评价和问责。加强运用约见谈话、窗口指导、风险提示、现场检查和自查评估等五种监管手段,切实推动辖区银行业绿色信贷工作扎实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山东银监局对省内的钢铁、纺织、造纸等多个重点领域进行了现场检查,严格禁止贷款流向违规领域。

强化商业银行的内生动力,是全面落实绿色信贷的关键

不可否认,从短期来看银行商业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之间、淘汰落后产能与银行债权保全等方面存在矛盾和利益冲突,因此,要保证绿色信贷政策能够得到切实落实,仅仅依靠外部行政命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引导银行将绿色信贷上升至本行发展战略,嵌入内部管理流程,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内生动力,实现绿色信贷政策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实施的转变。山东银监局从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考核约束三个层面,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绿色信贷机制全面渗透并固化到经营发展之中。

一是公司治理架构要体现绿色信贷理念。地方法人机构加快绿色信贷战略转型步伐,将绿色信贷要求纳入公司治理结构,上升为公司发展战略,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产品创新等方面规划绿色信贷的长远发展。如威海市商业银行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绿色信贷政策提升至战略发展地位;东营银行董事会通过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议案》,将绿色信贷发展纳入董事会发展战略;齐商银行董事会制定了《2010-2012年三年发展规划纲要》,从多方面规划了绿色信贷业务的长远发展方针。

二是经营管理行为要贯彻绿色信贷要求。山东银监局结合实际,要求银行业根据节能减排的要求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制定详细和可操作的信贷政策、授信细则、风险清单等,将环保信息纳入信贷管理全流程,同时运用贷款限额、风险权重以及经济资本等手段促进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使辖区银行业信贷政策更趋理性,信贷操作保压鲜明。

三是考核问责机制要彰显绿色信贷导向。山东省银行业普遍建立了绿色信贷考核机制和问责体系,例如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在对二级银行经营体系考核中,专门设立了环境友好和环境合格企业占比的指标,加强了对绿色信贷执行情况的监督。

经济金融良性互动,是绿色信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际经验表明,银行信贷是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对银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绿色信贷,本质上就是最终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生态山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各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在支持山东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经营发展的优化调整。

一是银行业信贷结构全面优化。山东银行业通过开展绿色信贷,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促进资源要素从“两高一剩”和落后产能行业向环保、节能和更先进产业流动,加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在有力推动全省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同时,自身服务能力、发展质量、风控水平及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实现了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的良性互动。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山东银行业发放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的贷款余额至少达3000亿元。

二是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山东银行业将信贷资源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不断丰富绿色信贷产品,提升绿色信贷金融服务能力,如浦发银行(600000,股吧)济南分行结合CDM交易特征及保理业务产品特色,开发“国际碳保理”业务,为山东十方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垃圾填埋气发电CDM项目融资500万元。威海市商业银行先后开发了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产品,有效满足了科技创新型和节能环保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2011年成功办理了威海市第一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从真正意义上打破了传统的融资担保方式。

三是有力撬动经济升级转型。“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累计消减19.44%和23.22%,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130%和116%,万元GDP能耗5年降低22.09%,在国务院通报表扬“十一五”减排工作成绩突出的八个省级政府中,山东省位列第一。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一系列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出台,如潍坊市白浪绿洲湿地生态旅游区、济南市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山东省银行业将信贷资源更多地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再生能源领域倾斜。

绿色信贷自身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障碍

当前向绿色和可持续方向的转型已成为全球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的绿色信贷、绿色金融还处于初级阶段,自身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障碍,还远滞后于绿色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对绿色信贷的标准认知尚不统一。尽管银监会已经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但是各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的内涵、外延理解并不一致,绝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制定各行的绿色信贷战略方针政策制度流程和产品,所以对绿色信贷的标准上认知还不统一。如工行山东省分行的绿色信贷包括向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发放的贷款,中信银行(601998,股吧)济南分行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符合节能减排政策的行业作为绿色行业范畴,招商银行(600036,股吧)济南分行将绿色信贷定义为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领域发放的贷款。只有有了明确统一的标准,绿色信贷的监管和推动才能真正有据可依。

二是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承受能力不足。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力度加大,环境风险日益成为信贷活动当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绿色信贷指引》也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信贷业务中环境和社会风险。但是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认识能力、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差别非常大,个别机构承担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比如一些小机构,一个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关闭,可能会导致一家机构形成单体机构的风险。在这方面,赤道原则对环境风险管理的成熟模式非常值得借鉴。

三是部门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银行业普遍认为,难以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环保信息,是制约绿色信贷发展的瓶颈。从山东的情况来看,目前缺乏统一的环保政策信息发布机制,企业环境信息的收集归档存在滞后性,银行获取企业环保信息的能力和判断能力差异非常大。绿色信贷的有效实施,尚需要环境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以及有关机构间更为有效的联动配合。

四是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难以满足绿色发展的需要。绿色信贷产品的设计不仅要吸取传统信贷产品的成功经验,同时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要体现环境与社会责任意识。但目前绿色信贷产品仍然停留于探索阶段,受制于技术和人才的制约,产品种类有限,制约了绿色信贷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比如,在拓宽绿色信贷项目范围,探索“碳金融”服务、开发能效贷款、设计与可持续金融产品挂购的理财产品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发展。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路径展望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走发展绿色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选择。作为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矛盾与问题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和发展两难,城市和乡村叠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绿色信贷、绿色金融通过杠杆作用和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是促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挥功效的重要渠道。为此,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将实施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政策,尽快消除阻碍绿色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要顶层战略设计。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第一届“新兴市场国家绿色信贷论坛”上提出,“要把绿色金融、绿色信贷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政策”。只有把绿色信贷、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顶层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我们才能把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同有效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等战略目标中的推动作用。

二是要高层协同联动。推动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的发展,单单依靠银行业监管部门,包括银行业机构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发改委、财政部、经信委、环保局等一大批高层的部门去协同推动。一方面,制定配套政策,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管理手段,推动、强化绿色金融在引导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完善法制与监督机制,综合运用激励约束手段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确保主要融资渠道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共同推动形成绿色金融协同机制。

三是要完善监测体系。统一绿色信贷标准和范围,是规范银行绿色信贷体制建设和流程管理的依据,也是我们加强绿色信贷监管,明确责任追究和奖惩依据,更是促进绿色信贷发展和科学决策的依据。要尽快建立完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统一适用的、能够准确反映绿色信贷开展类别、进程和效果的、能够进行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价的统计监测体系,使绿色信贷可量化、可核实、可报告。如果这一套体系我们不能尽快建立起来,那么我们对绿色信贷的强调和支持可能就会走一些弯路。

四是要强化评估问责。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出台、新事物的产生,只有通过严格的考核和严格的问责,才能够保证它在既定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下能够有效运行。绿色信贷的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切实到位的激励约束机制。当前,正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和详细、统一的规范标准,才导致不同机构和不同区域在执行限制性和约束性绿色金融政策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这不仅挫伤了部分严格执行政策的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大大削弱了绿色信贷的实施效果。

第四篇:论建立完整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论建立完整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1.前言

目前从企业安全管理状况和发生的事故来看,既有由于技术、工艺、设备的原因,也有操作者的精神状态不佳,劳动纪律松弛,规章制度不严和管理不善的原因。因此,对事故致因的三要素,即人、物、环境要进行综合管理,才能保证生产的整体安全;安全组织管理体系也须建立起涉及企业管理生产管理全过程、全部门、全体成员的纵横交错、多层次、多渠道的安全组织管理体系,由开放型的纵向单科型转向封闭型的纵横综合型的管理。即企业的行政、党群、技术设备、运输、生产、经营等各方面,都要参与安全管理,协调作战;建立起与生产车间、班组、个人岗位紧密联系的宝塔式的安全管理网络,将安全管理渗透到生产组织的过程,使企业的各职能部门、生产的各层次都在管生产的同时履行其安全职责。

2.建立安全保证体系

为了统一步调,协同作战,通过长期实践安全管理网络较好的形式之一,是在厂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它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高组织,由企业主要量到人负责,组织行政、党委、工会,青年团、总工程师担任正副领导,安全、设备、技术、财务等有关部门和员工代表参加,对安全生产进行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在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下,沿着生产管理系统,逐级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和专兼职安全员,构成保证体系。

3.安全管理中充分发挥技术部门的作用

建立总工程师和技术、设备工程师为主体的安全评价小组,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设备、设施和物品的潜在危险因素和操作技术,以及对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进行安全性评价、辨识、鉴定,以保证生产的整体安全。

4.强化安全技术部门的综合管理功能

建立一个技术精、理论通、业务硬、善管理、工作认真负责的具有综合领导功能的安全技术部门,对安全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监督检查各职能部门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传达安全指令,抓好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它是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的综合部门,必须加强。

5.强化基层安全管理

发挥工段(车间)、班组第一监督者的作用。班组是企业最基础的细胞,班组长是生产管理的基础骨干,是安全管理的中坚力量,是安全管理网的重要组成人员。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监视着每个岗位、每个操作者直接担负着生产和安全的指挥和监督任务,发挥它们对安全生产的监督作用是在最基础的安全管理手段。

总之,建立一个严格的安全目标管理体系,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执行劳动保护法规,强化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安全目标的展开,要沿着安全管理体系,做到网络化。

6.安全管理体系的运作及考核

安全目标的措施要纳入企业的整体目标体系中。一要纳入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中,做到生产、安全两个指令同时下,两项工作同时抓。

二、要纳入生产调度会的内容中,在调度生产时,调度安全生产情况。三要纳入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在签订任期目标的同时要签订全员目标责任书,而且要逐级签订到每个员工。四要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内容中,凡超过规定指标的单位,达不到安全生产目标要求的,由安全部门提出警告,进行经济考核。并作为年终评选先进的重要内容中。如发生责任事故,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7.转变观念,增强信心 在安全管理中,还要冲破思想上的禁锢,做到两点。一是敢字当头,坚持一个“零”的奋斗目标。长期以来,在不少人头脑中形成“事故难免”的传统观念,对消灭死亡、火灾、设备事故不敢想,不敢提。但许多系统和企业,甚至危险程度较大的行业,在一年甚至几年或几十年内实现了事故为“零”。这些事故不仅提出了一个“零”的根据,也是实现一个“零”的基础。二是增强信心和决心,坚持从“零”做起,却能做出可喜的成绩。许多事故单位由后进变先进,一连几年实现了事故为零就是实例。

8.建立有力的信息反馈系统一个灵敏、准确的安全信息反馈体系,是安全管理是否有效的关键,也是安全管理计划、决策的依据。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有两种东西在流动,一种是物质流,一种是信息流,两者伴随在一起进行。要保证安全生产,就要掌握物质流的流动规律,信息流的交换要及时、准确。信息流对物质起着控制作用,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大系统、分系统和子系统都是安全信息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的。通过安全信息反馈,使企业对安全生产计划、目标、措施进行对比,发现偏差,从而通过人或装置及时进行调节和纠正。传统的安全管理忽视信息反馈,主要是静态开放式的管理,侧重于抓执行职能,对安全本身的动态过程注意不够,这就容易出现同生产、管理、技术、班组基础脱节。为了把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必须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推行反馈原则指导下的封闭式循环管理。因此,安全信息反馈体系是对安全生产动态进行有效控制的工具,它对帮助企业领导者正确判断、预测生产过程的安全状态,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起着很大的作用。

9.安全管理实行重奖重罚

运用经济杠杆,将安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内涵,可提高安全管理的后劲。有五个方法:一是安全管理与职工工资挂钩,企业根据安全生产目标实现的情况和管理的优劣,在工资含量中增提或扣减一定的比例,由主管部门和企业的安全部门负责提取,用于安全生产的奖励和活动。二是与企业的经营者收入挂钩。视安全生产的情况奖罚企业经营者的工资或奖金。三是与企业财产保险挂钩。投保单位完成投资历的安全目标,可以从无赔偿款优待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安全生产的有关人员。为了奖惩安全生产而增提减扣的各种金额,都是专门鼓励安全生产而定的,应单提单奖,不能与综合奖金合并使用。

10.结语

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安全目标管理体系,安全信息反馈体系,安全管理的竞争机制,都是沿着生产管理体系而展开的,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相互依存,同步发展。实施这个包括全过程、全部门、全体人员的全方位管理体系,使企业领导在抓生产的同时,实现其抓安全的任务,从而保证生产秩序的正常、稳步地进行。

第五篇:绿色信贷-工商银行

“绿色信贷”未来金融业发展模式

—中国金融家杂志专访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

2007年第8期《中国金融家》

记者:今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国务院、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金融业全面加强“绿色信贷”建设,您是如何理解“绿色信贷”的这一重要政策的?

姜建清: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策,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工商银行作为一家大型银行,必须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务院、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加强环境和资源保护,节能降耗减排的工作部署,积极维护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这是银行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责。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社会财富不断创造和积累的同时,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问题日趋严重,倡导绿色环保,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和谐发展正逐渐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前提。由于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作为经济系统核心组成的银行业的发展也就势必会受到环境问题的影响,以“绿色信贷”为主题的银行业改革与创新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关于“绿色信贷”,我认为: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重视环境资源对于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制衡作用,在银行信贷活动中把符合国家环境管理、污染治理、和对于生态的保护做为信贷决策的重要标准,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资源、生态环境损耗,增加对于环保产业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在合理有效配置信贷资源,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实现银行的健康发展,并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这在国外也称之为绿色金融或可持续性融资(Sustainable Financing)。具体讲,就是要逐步做到我们信贷支持的企业和项目都是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和节能要求的。

绿色信贷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也是对传统金融观念的改变和发展。它强调的是一种科学发展的思路,一种社会的责任,就是希望通过金融业有意识的行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促进社会主体注重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 1 态平衡、节约自然资源,避免盲目追求数量型扩张、严重依赖资源和消耗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和谐的可持续性发展机制。这一理念更强调和维护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及长远发展,要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协调考虑,减少金融业对于环境、资源保护的负面效应,这实际也为21世纪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记者:请您结合工商银行改革与发展实践,谈一谈,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对于全行经营管理转型有哪些现实意义。

姜建清:“绿色信贷”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发展所必须秉承的一种信贷理念。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信贷银行,一方面我们要继续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前提,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节能减排计划,旗帜鲜明地反对环保违法和资源浪费,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增长和在执行环保政策方面依法合规作为当前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改善和创新节能环保领域的信贷服务,积极支持节能环保的重大工程和环境治理项目建设,努力实现银行“绿色信贷”的导向作用,切实履行大型银行的社会责任。

如前面所说,“绿色信贷”将改变着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模式,也给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对于工商银行而言,首次公开发行上市之后,我们实现了从一个“大”银行向“好”银行的转变,也成为了全球最大市值银行,但我们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追求更优更强。为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我们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致力于业务的战略转型,通过改善经营结构,盈利结构,防范经济周期的影响,增强服务和创新能力,使目前较快成长的盈利率可持续增长。实施“绿色信贷”,可以说给我们正在进行的业务转型带来了主要三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实施“绿色信贷”,必须坚定对信贷资产加快结构调整的决心。我们必须认识到,节能减排等国家政策的实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加快退出客户和落后产能的信贷退出,有利于防范因不符合环保和节能要求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其次,实施“绿色信贷”,必须明确未来信贷业务的发展方向。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加大对节能环保工程、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循环经济 2 试点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逐步建立起信贷支持环保的长效机制,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信贷”银行,这实际也是银行业面临的巨大发展空间,具有广阔的金融业务资源纵深,揭示着未来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三,实施“绿色信贷”,必须认识到业务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绿色信贷”的实施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必须要尽快改变传统商业银行以贷款资产为主体,息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状,这样才能不断降低经济周期对银行收入来源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必须优先发展中间业务,加强交叉销售,不断挖掘客户潜力;大力发展消费者金融和中小企业贷款;做大做强资金交易业务,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拓展收入来源等,形成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方式。

记者:请您简要谈谈工商银行在行业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进展和成效。

姜建清:加强行业风险控制和管理,是我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内容。工商银行一直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导向,经济实施信贷结构调整,在国内银行同业中较早的通过制定行业信贷政策来进行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并于2002年12月正式在总行组建了国内银行业第一个专门从事行业信贷风险控制的职能部门——行业分析中心,这个中心的基本职能就是研究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及各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并以此为背景,对全行信贷投入的主要行业及其相关产业、支柱企业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时发布行业预警信息,提出相应的行业信贷政策及调整建议,从而实现指导行业信贷投向、调整行业信贷结构、防范行业信贷风险的目标。目前工商银行的行业政策研究和跟踪的范围已覆盖了国家公布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的行业。

自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来,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结合产业政策导向和工商银行的实际,及时制定了包括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政策,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标准,其中特别强调了环保依法合规问题,按照“有进有退、结构调整”的原则,对各行业实施客户分类管理,严格控制这些行业的融资总量。对于行业信贷政策确定的退出类客户和低于国家标准的落后生产能力客户,也制定了严格的退出计划。上述政策措施的实施,使工商银行对 3 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得到了有效控制,贷款结构不断优化,贷款质量进一步好转,成效较为显著。仅去年以来,我行在积极支持电力、钢铁、铁合金、水泥、电解铝、铜冶炼、电石、焦炭等行业中国家重点企业、项目贷款的同时,主动从这些行业中一般性客户和有潜在性风险的客户退出了167亿元贷款,进一步优化了客户结构。根据我们评估,这些客户基本是国家调控中需要限制和淘汰的“两高”企业。

记者:请您详细谈谈工商银行在制定并实施“绿色信贷”方面将会有哪些具体措施?

姜建清:今年以来,作为“绿色信贷”的重要工作之一,我行加大了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工作力度,主要在环保依法合规清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增长和加快从这些行业中退出等方面花了大力气、下了大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将继续按照落实责任、严格准入、支持环保、结构调整、信息沟通等方面的政策和导向,引导和规范全行信贷业务的发展,为建设“绿色信贷”银行打下基础。具体来讲要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的科学发展观,明确发展目标和责任。针对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现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绿色信贷”银行建设。进一步要求全行统一思想,提高环保节能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严格信贷管理、落实环保政策法规、支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任务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同时发挥我行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管理优势,建立健全环保依法合规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格局。要把“绿色信贷”银行建设作为一把手直接负责的重点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部署,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即对贷前调查不实造成对违规企业提供融资的人员,要从严处理;对贷款审查决策过程中忽略环保要求的,取消审批人审批资格;在贷款管理中将环保依法合规指标纳入分行绩效考核,从严考核。

二是以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为导向,强化信贷准入管理。严把信贷准入关。“绿色信贷”是我行未来发展所必须秉承的一种理念和基础,这个理念适用于我行全部融资品种和客户,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法规是我行贯彻“绿色信贷”这一理念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的信贷业务发展中,全行要牢固 4 树立产业政策标准和节能环保标准的“双高标准”意识,即在选择信贷支持的企业和项目时,要严格信贷准入标准,不仅要满足国家产业政策标准,还必须满足节能环保标准。形成符合“绿色信贷”理念、体现绿色信贷要求的决策机制。如信贷业务环保一票否决制;信贷审查严把环评关;三是继续强化行业信贷政策中的环保要求;对“两高一剩”行业实行客户名单制管理和行业限额管理。此外,我行还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要求,采用风险提示会、风险预警通知等形式强化环境风险的防范。

三是加快存量结构调整,高度重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环保标准提高带来的系统性信贷风险,尤其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钢铁、铁合金、铜冶炼、电解铝、铅锌、水泥、平板玻璃、电石、焦炭、火力发电、化工、造纸、纺织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风险状况。我行将以“绿色信贷”银行建设为抓手,积极实施现有融资客户的结构调整和风险贷款的清收转化工作。

对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类项目(企业),已介入的项目要密切关注相关风险、贷款质量和贷款迁徙变化情况,加强贷后管理,逐步实施退出。特别是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和不符合能耗标准的企业,要加快现有融资的退出步伐,已发放的融资要落实资产保全措施,尽快退出或清收转化,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对退出类客户贷款压退进度与分支机构的经营业绩考核挂钩,督促其加快退出进度,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四是加大环境违法监测和信贷处罚力度,强化贷后管理。要把企业的环保信息列入重点关注的内容。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环保信息的跟踪监测力度,建立定期访察制度,积极协助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制止、纠正、制裁企业的环保违法行为,防范环境违法突发事件带来的信贷风险。对存在违反环保法行为和被环保部门处罚的企业,其贷款一律纳入关注类及以下贷款管理;对违反国家有关环保规定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要暂停一切形式的新增融资,根据不同的处罚情况采取相应信贷控制和退出策略。对能耗、污染虽然达标但环保运行不稳定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不明确、管理措施不到位的贷款企业和项目,不得增加新的融资,并及时调整原有贷款期限,压缩授信;对列入“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地区的项目和企业,除国家有权部门确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企 5 业和项目外,要暂停一切形式的信贷支持直至限批惩罚措施解除;对于列入国家环保总局“挂牌督办”名单和被责令处罚、限期整改、停产治理范围的企业,一律不得增加新的融资。总行将适时安排环保依法合规专项检查,加大检查力度,并在信贷管理系统中增加环保依法合规标识,对贷款企业的环保信息实施动态监管。

五是进一步改善和创新节能环保领域的信贷服务,积极支持节能环保的重大工程和环境治理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节能环保工程、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循环经济试点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逐步建立起信贷支持环保的长效机制,推进“绿色信贷”银行建设的稳步实施。对国家确定的十大节能重点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等项目及时跟踪评估,认真分析这些领域的发展特点和风险,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并做好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模式,在已有的直接融资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诸如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等服务,丰富和完善融资产品体系,为节能环保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六是加强银行信贷与环保工作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环保合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我行近期将与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加强合作,以加强日常信息交流和沟通,建立健全环保合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并对国家环保总局和地方政府推荐的支持节能环保的企业和项目给予融资支持。

记者: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许多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相应的“绿色产品”,工行有哪些相应的产品,可否介绍一下?如果没有,今后在“绿色产品”的推出上,会有哪些考虑?

姜建清:你所说的“绿色产品”,我想是指支持节能降耗、环保减排的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工商银行一直就是在作这方面的工作。按照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安排,工商银行自1984年成立之初就定位于给国有企业技改资金和生产经营流动资金需求提供信贷支持,而所谓技改,就是指提高技术能力、降低能耗,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工商银行“绿色产品”服务是一直以来都有的。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绿色产品”中又被赋予了更为 6 丰富的内涵,主要的一点就是“绿色环保”理念。我行现有的不少产品已经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比如我们支持循环经济试点、污染治理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贷款等等。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多角度拓展节能环保型、环保类金融产品和服务。近期我行拟与国家环保总局共同合作,围绕国家重点建设的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和污染治理项目等给与积极的信贷支持。此外,我们对节能环保项目考虑实施“绿色通道”制度,进一步加快业务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记者:工行以前有没有给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提供过相应的贷款?如何协调与这些企业的关系?

姜建清:当前国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进行调控,是采取“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原则,重点在于结构调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明确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限制的是这些行业的盲目扩张以及行业中的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能源消耗巨大、给环境带来严重问题的项目和企业。

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如何发展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们对于经济增长方式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也都在不断提升。在银行以往的信贷业务中比较强调收益性、安全性,但环保的意识不那么突出,换言之,并未做到环保优先,但是最近几年,银行在环保意识上提高和进步较快,也主动地拒绝和退出一些效益好但不符环保条件的企业。此外,一些企业在过去曾经拥有当时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放到现在的环境和标准下,也可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变得落后了,甚至成为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因此,环保的观念和标准是在不断进步中,这是时代的进步。

对于与客户的关系,我们希望建成协调合作、共同发展的利益协同机制。但如果新建项目或客户不能满足国家环保要求,这样的信贷业务,我们坚决不做,我们决不唯利是图,作为一个大型银行,我们的经营行为和价值取向,必须依法合规及符合社会长远利益和公众利益,就是工商银行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记者:工商银行在环保等节能方面还有其他举措吗?

姜建清:目前全球银行业的趋势都非常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

银行在拓展业务,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将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为己任。我们将承诺严格遵守国家环保法规。工商银行除了推出“绿色信贷”,履 7 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外,在环保领域我们还计划尽自身更多责任,如在与客户沟通时宣传环保和社会责任,加强对员工和管理层的环保教育。我们不久前请国家环保总局领导做的讲座通过视频让总分行的高管层一起参与,这种活动将经常化,以让管理层和员工更多地重视和参与环保,银行内部经营的每一个细节都注意体现环保意识。如注意减少人均能源消耗,注意办公室节约能源,减少纸质材料使用,提供电子化办公,提供使用可回收、可降解材料,减少污染,定期向投资者和董事会报告环保政策的实施情况,在具备条件的办公场所尝试使用可再生能源,计划支持扶贫地区推行“新农村,新能源”试点等等。

实施“绿色信贷”具有极为丰富的经营管理内涵,将带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挑战,也将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它将全面推进工商银行业务的战略转型,加快信贷结构调整进程,进一步提升全行防范信贷风险的能力和改善资产质量。“绿色信贷”体现着工商银行的社会责任,也揭示着工商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

下载论绿色信贷管理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绿色信贷管理体系的建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供应商管理体系范文合集

    供应商管理体系 供应商认证应该从技术、质量、服务、价格、商业等各个方面考核供应商,因此,在认证考核供应商之前,企业各部门必须沟通。而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需要制定明......

    建立系统化管理体系

    学习心得------建立系统化管理体系 1. 系统化部门建设。 2. 分层管理 3. 分层勾通 4. 细心,耐心,关心 5. 坚持,恒心,忠心 6. 培养积极正面氛围 7. 制度化,人性化,感性化 8. 建立正确理念,为......

    如何建立品牌管理体系

    金晶品牌管理手册 运用品牌优先发展战略已成为多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共识。。 一、品牌资源构成 ● 资源1:企业名称(字号) 这是企业无形资产中商誉的主要载体。金晶的企业名称与......

    绿色施工管理体系(★)

    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及岗位职责 绿色施工管理主要由建设单位宏观控制,甲方代表陈博为主要领导,总包单位项目经理师真过程控制,监理工程师检查和监控实施过程,形成一个有建设单位、......

    从检验报告论管理体系建立的重要性

    从检验报告论管理体系建立的重要性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报告是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最终产品,也是检验质量的最终体现,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车主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机......

    关于绿色信贷有关情况的报告

    朝阳银行2014年度 绿色信贷发展情况报告 从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提出,到2012年德班会议的召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作为低碳经济中的重要部分,绿色金融虽然是银行业务的......

    绿色信贷靠什么激活

    绿色信贷靠什么激活? 编者按 绿色信贷是国家正在推行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早在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就联合下发了推动绿色信贷的文件。近年来,许多省......

    江苏省绿色信贷调查研究

    江苏省“绿色信贷”调查研究 凌晨 24071025 信用管理 摘要: 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兴起,“绿色信贷”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进入人们的视线,改变了以往粗放型金融贷款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