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三资管理的调查与思考(模版)
关于农村“三资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是农村稳定的关键环节。2015年第四季度以来,仁风镇以安全、规范为切入点,理顺农村“三资”管理体系,探索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对提升农村村务管理水平,促进村干部廉洁干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出台背景
(一)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必须扎紧制度的笼子,用制度管人管事。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影响,农村“三资”管理方面一直存在诸多问题。如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比较混乱,财务账目模糊不清,处置程序不规范不严谨,部分村财务使用情况长期不公开,集体资源产权不明晰,或长期闲置浪费,或流失严重,土地资源私自转包,甚至出现财务造假失真,套取国家专项资金等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政策不断倾斜,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资源和资产“蛋糕盘子”不断增大,其管理、处置等问题愈发引起国家、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原来存在的问题也被不断放大,百姓有很大怨言,严重的还会导致干群矛盾和群众越级上访、闹事等事件发生。农村“三资”管理问题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往往成为村干部出问题的导火索。因此,必须制定出台一套科学规范、简便实用的管理制度,扎紧制度的笼 子,用规范高效的制度管理农村财务问题。
(二)农村群众期盼村务、财务能够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农村百姓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参与村务事物管理的意愿和主动性也越来越强烈,要求村内财务、事务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呼声越来越大。同时,上级各部门对农村事务开展的程序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求各村必须设立监督委员会,各项工作必须严格照按程序进行,要张榜公示等。国家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员越严格,审计、监督等各项措施及时跟进,越来越到位。以往粗放式的农村“三资”管理模式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的形势发展,明显不能满足群众对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需求。农村“三资” 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三)社会发展形势要求推动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村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关于开展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把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落实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件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用健全完善的制度管好农村问题,营造风清气正、干净干事的环境,才能做大程度调度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推动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让群众受益,让村集体发展,村级集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
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主要做法
2015年10月8日仁风镇发布《关于印发<仁风镇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通知》,规定自2016年起实行新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根据“实事求是、定期公开、群众监督”的原则,坚持“收支两条线”,推行“村帐镇管、村财镇管”的双代管制度,坚决杜绝小金库、账外账、坐收坐支、截留挪用、公款私存等违法违规现象,积极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一)加强收入管理,把好入口关。
规定所有村集体收入(包括小组收入),包括上级补助收入,村级“一事一议”筹集资金,上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村级“借”“贷”资金,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水面、林地、滩涂、四荒地以及村集体企业进行发包及上交收入,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产统一经营收入,社会捐赠资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和其他收入等,都必须按规定进行入账。入账时必须使用规定的票据,并于5个工作日内进行入账,对不按规定进行入账的,按贪污公款处理。对村集体固定资产,要有专人管理,按财产清查的方法,定期进行盘点和核对。上级捐赠的固定资产,无所附凭据的,按同类设备的市价估计记账,并于当季入账。严格收入管理是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基础,只有严格做好收入管理才能有效防止私设小金库、坐收坐支、截留挪用或擅自抵顶债 务等违规现象。
(二)加强支出管理,控好出口关。要求村两委必须本着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原则,各项支出做到集体审核,民主管理,公开透明。
1.保障日常开支。实行备用金制度,由村报账员到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领取一定数量备用金(500人以下的村1000元,501人-700人的村1500元,700人以上的村2000元)用于日常开支,发生超出备用金限额的支出事项时,应提前向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经批准后预支。办公费实行实报实销制,杜绝铺张浪费,规定村办公通讯费每月在最高限额60元内实报实销,笔墨纸张开支每年最多不得超过300元,有村办公室的,办公室电费全额报销;在家办公的报销电费的一半等。
2.规范支出程序。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报经村主管财务的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定期交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审核。按照镇政府规定的报账时间按时报帐,并写出“记账承诺书”。对每张原始单据实行经办人、书记(主任)或本村负责人、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签字,并加盖村务监督委员会印章。2000元以上大额支出须经管区书记签字后方可报账。对于工程项目款项的支出,由村填写重点项目建设申报单,管区书记初审后,由镇长审批,并报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备案,项目完工后必须交齐施工合同、招标投标文书、施工预(决)算书、税务纳税票据、工程验收报告等方能结账付款。3.严格专项资金支出。对于上级财政或其他部门拨付的专款、土地补偿款、补助等专项资金及经村民同意收取的“一事一议”资金(如修路、修桥、上自来水等集资款)的领取必须严格程序,交齐相关资料,并由3-5名村民代表签字,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签字、盖村务监督委员会公章,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村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村民委员会公章,进行公示并留存影像资料,由管区书记、分管领导及镇长签字方可到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领取。
(三)加强中间环节管理,做到规范透明。重点是加强农村合同监管和项目竞标工作,用法律手段理顺各类经济关系,维护广大群众利益。
1.加强合同监管,依法规范合同内容及标准。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要求,对承包合同、流转合同、建设施工合同、采购合同等农村集体经济类合同,实行监督指导,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帮助起草、审查、修订合同、见证合同签订过程、出具见证书,并跟踪指导监督合同履行,避免因合同签订、履行不规范引发各类矛盾纠纷。及时调节处理合同纠纷,调处不成的引导当时人通过诉讼、仲裁等法律途径解决。保证合同监管率100%,全面进行统一编号、录入电子档案。
2.加强项目竞标,保障程序规范,公开透明。对未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和规模的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9个方面的项目,纳入竞标范围。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项目竞标程序,从项目立项、项目预算、民主表决审查、公告竞标、签订合同、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各个方面做到全程公开,接受监督,坚决杜绝“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情况发生,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严格按照提出竞标申请、村民主决策程序审查、项目审查、签订非诉讼代理合同、草拟法律文书、发布竞标公告、竞标人资格审查、主持竞标、发布中标公告、送达中标通知、签订合同、出具见证书等程序开展项目竞标工作。
(四)加强突出问题治理,不留死角。针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账目混乱等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控,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1.强化财务公开。要求各村每季度必须在公开栏张榜公布上季度的全部财务收支结存情况。各管区负责督促各村及时张贴公财务开榜,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安排专人随时进行抽查。公示过程中,注重规范公开形式,严格公开程序,做好公开监督和意见反馈处理,确保公开效果,增加村财村账透明度。村级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要及时进行张榜公布,以利群众监督。
2.严格账目交接流程。村两委会发生变动后,原班子要及时向下任班子交接财务账目,填制符合本规定的账目交接表。因报账不及时、弄虚作假、超标准开支造成的后果,形成的债务由当事人负完全责任,不准向下任班子移交。因种种原因造成新老班子不能顺利交接的村,由审计部门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规定已入账的收支,全部退出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3.加强财务审计。坚持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 则,定期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对各村的报账结果,每年镇政府提取三分之一左右的村,进行正常审计,对有突出问题的村进行重点审计,审计结果及时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根据审计结果,对违犯财经纪律的村干部由镇纪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对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三、当前农村“三资”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调查,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实施一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部分村干部思想上还不够重视。部分村对这种管理模式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债务多,无资产可管;有的认为村集体经济应当由村里自己说了算,镇政府不能管得太多;有的带有抵触情绪,认为几十块钱的事也得开发票、写申请、跑银行,太麻烦,有点小题大做;有的对群众反映的村级财务方面的问题不进行认真调查和处理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顺利推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责任落实还不够细致、到位。有的村报账员业务不熟,工作不规范,报账制落实不够好;有的村仍存在支部书记代替报账员进行报账的现象,工作责任落实不够到位;有的村监督委员会责任落实不好,监督委员会主任经常外出务工,长期缺位导致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有的报账资料不够规范,如报账时缺少相关人员的签字等。
(三)监督管理方面还不够到位。群众监督乏力,出现关注度高、参与度低的现象,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时积极主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时候,就不管不问,往往使监督流于形式。两委班子内部缺乏有效的相互监督机制,个别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其他班子成员不知情,无从监督。审计等外部监督跟不上,往往只有一些专项资金才会开展资金审计,缺乏审计监督的长效机制,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
四、下一步应重视加强的工作
农村“三资”管理新模式,为解决农村资金、资产、资源问题提供了有益探索,指明了明方向。下一步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完善制度体系,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提升农村财务人员和村干部的规范管理意识和专业水平,做到依法依规,公开透明,规范高效。要认真组织学习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熟悉和掌握“三资”管理的应用程序,做到入脑、入心;要组织学习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资产资源管理操作流程和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软件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内容。要加强对村级资产、资源处置、评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规范资产、资源入账价值,做到按程序操作,不断提高依法理财水平。要学习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报批、工程管理和验收等程序;学习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做到债权债务管理有序、合理,档案管理规范,财务 公开到位等等。
(二)加强严格管理。坚持严格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必须将工程建设、项目发包、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使用纳入公开范畴,把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季度公开,要实行微机打印张贴,方便村民就近查询。要建立民主管理与审计监督制度,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村集体组织“三资”民主管理机制;建立完善村集体组织“三资”审计制度和监督渠道,组织定期审计、专项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推行项目工程建设、资产、资源处置招投标委托代理制度,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等项目,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后,由委托代理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公开竞价及招(投)标。推行集体资产监管制度,对村级资产资源登记造册,建立资产管理台帐,每年组织一次盘点,做到帐物相符、帐帐相符。
(三)加强审计监督。严格按照《审计规程》进行,细化工作流程、统一工作标准和程序,把依法审计切实贯彻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严格把关,逐据审查,对每一张原始凭证,每一本会计账薄,反复地查看,详细地记录,对经济事项进行前后对比、核对,绝不漏掉任何可疑点,实事求是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真实状况。对审计中发现的一般问题,立即现场纠正;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列入审计项目计划进行专项治理。继续强化制度监督,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治本之策,完善现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收付款票据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注重抓好制度执行和落实,真正让制度成为“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形成用制度管事、管人、管权的工作机制。
(四)优化管理程序。注重提升农村财务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适当放宽常规性开支的管理要求,抓紧抓牢关键关节的监督管理,盯紧大额资金、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制定统一规范的工作文书和相应的书写制作规范,统一规范相关表述,防止出现信息偏差。探索实行联审联办、信息互认共享等管理机制,防止各村因重复提供信息造成的工作负担。基于信息化手段,探索研发推行电子化支付凭证等。同时,对以前比较模糊的程序进行明确固定,让各村报账人员有规可循。
作者:杨秀美 赵富丽
2017年1月11日
第二篇:农村三资管理情况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情况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一直是农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去年以来,博湖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把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作为重要抓手,坚持公开、民主、规范的原则,全面打造村级“阳光”财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健全“三资”管理制度。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施方案》、《关于规范村集体资产承包经营的通知》、《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资产评估制度、公开招标制度、财务年检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农村“三资”全面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实行委托代理制度。从1997年起,在全县6个乡镇26个行政村实行“村账乡管村用”,由各乡镇农经站统一代理各村账务,做到“四统一”,一是统一银行账户。在农村信用社设立“村集体专户”,各村的自有资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资产处置和资源开发变现收入等,全部纳入“村集体专户”,由乡镇农经站以村为单位分户记账核算;二是统一审核把关。村级日常开支实行即支即报,重大项目开支,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研究,报乡镇政府同意后,由乡镇农经站办理拨款手续。三是统一代理记账。各村取消会计和出纳岗位,改设一名报账员,负责向乡镇农经站报账。每张入账票据须经过村组织负责人审批,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盖章,然后经过代理会计复核和乡镇农经站站长审验后方可入账。
三、村级财务集中清理整顿。
年初,县农经局财务审计人员对塔温觉肯乡的6个村和查干诺尔乡的1个村进行了财务审计,审计金额达65万元。对6个村2003年以前的帐务进行了整理。
四、完善财务审计制度。一是实行季度听审制度。乡镇纪委每季度召开一次村纪检委员会议,听取上该村一季度“三资”管理情况,发现有问题的村或个人及时进行教育,对查证属实违纪的坚决查处。二是实行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在村“两委”班子换届前,对村干部在任期间财务制度执行情况、集体资产和资源的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全面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群众公开。三是实行农村集体财务“三年轮审”制度。每年由县农经局确定部分村进行常规审计,每三年对全县村级财务审计一遍。四是实行项目竣工审计。5万元以上的村级新建项目,必须经县审计部门审计后,方可进行竣工决算。
五、开展一事一议活动。我县各村严格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向农牧民筹资筹劳。筹资筹劳时由村民委员会事前作预算,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将筹资筹劳情况报乡农经站审核,经乡人民政府审批,县农经局备案。村委会向农民筹资时按“民主议事,上限控制,专款专用,张榜公布”的规定执行,筹资款完全用在议事项目上,没有挪用现象。村级接待费均为零控制。今年,全县开展“一事一议”共9次,村级集体收入105万元,集体土地6819亩,发展村级公益事业投入资金305万元。
第三篇:农村三资管理(定稿)
因势利导管三资
打造特色产业村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根据会议的安排,我代表村将我村的“三资”管理工作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汇报。
我村是卢琳市柳林区大龙潭乡的一个彝族村落,位于金沙江西畔、柳林区南部,全村幅员面积21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民小组,355户、1359人。目前,我村拥有集体可支配资金13万元,1处村委会办公大院、1所芒果专家大院、1所卫生所、1所村小学、59公里公路、2处提灌站、25公里引水工程,1834亩耕地、7820亩荒坡荒地、13500亩芒果经济林地、1家果品公司、1家旅游公司、1个芒果品牌。
在对村集体所拥有的资产、资金、资源的管理工作中,我村以规范管理为手段,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推动发展为目的,结合我村实际,因势利导、真抓实干,全力推进“兴万亩芒果园,建休闲度假村”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以旅游、芒果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全村人民的努力,实现了由原来的贫困村迈向了小康村。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680元,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户达180余户。先后荣获了“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省、市、区先进党组织”等称号。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三资”管理力度 一是出台实施意见。2008年2月,出台《混撒拉村“三资”管理实施方案》,提出“三资”管理的目标要求、工作重点、政策措施,通过努力,基本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五化”,即组织网络化、产权明晰化、监督多元化、运行阳光化、管理信息化。
二是建立领导小组。成立了以村总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委员、村文书、村会计、村理财小组成员、部分村民代表为成员的“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
三是构筑管理平台。成立了混撒拉村集体“三资”管理办公室,在村委会设立专门办公场所,选好配优工作人员,统一处理财务管理、票据管理、会计核算、建档管理等工作,为“三资”管理工作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二、规范日常管理,推动“三资”管理工作
(一)建档造册,摸清“家底”。每年底,由村“三资”管理办公室牵头,组织村民代表参与监督,对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金、资源进行认真清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规范的电子管理台账,把清查数据及时向村民公开,并报乡政府备案,做到账目明晰、来去清楚。
(二)建章立制,严把“关口”。按照上级政府关于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建立资产清查制度、台账制度、评估制度、承包租赁出让制度、经营制度;建立村级财务票据管理制度、结账报账制度、民主管理制度、非生产性支出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集体收益分配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建 立资源登记簿制度、公开协商和招标投标制度、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集体建设用地收益专项管理等制度,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三)开源节流,管好“袋子”。一是配合村财乡管。村里设专职文书,负责日常报账业务,并做到“四统一”,即统一银行账户管理、统一使用专用票据、统一支出审核把关、统一由乡农经中心代理记账,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使我村财务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运行稳定有序。二是严格控制开支。开支50元以下由村委会分管负责人签字,50至500元由村委会集体研究,500元以上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三是进行精细管理。严格执行村民小组财务制度,每个村民小组由村民选举3名村民代表组成财务审核小组,审核小组对财务支出票据进行审核后,由审核小组和村民小组组长联合签字才可报销;严格执行村委会财务制度,由村民选举5名村民代表组成村财理小组,理财小组对财务票据进行审核后,由理财小组和村委会主任联合签字才可报销。
(四)因势利导,壮大“盘子”。面对耕地少、荒地多的实际,我村理清思路,深挖三资潜能,探索产业兴村的发展道路。一是围绕旅游做文章。以村水库为中心,坚持市场化运作,先后争取资金32万元、自筹170万元,依托山清水秀、村容整洁、民俗淳朴的优势,打造乡村旅游区。2009年成立了卢琳市混撒拉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好了农家乐3个,今年以来,实现旅游收入110万元。二是围绕芒果做文章。近来来,我村利用坡地面积多、光热条件好的自然优势,积极发展芒果产业。通过公开发包规模开发,引导村 民分片承包,挖掘了荒地价值;修建了芒果专家大院,培养芒果种植的“土专家”、“田秀才”;成立了德益果品公司,打造“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培训指导、生产资料、品牌注册、产品包装、市场销售“五统一”的管理模式,进行产销联合经营,努力提升芒果产业规模效应。今年以来,全村已发展优质晚熟芒果 13500亩,产量达到35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1500万元,实现集体收入13万元。
三、创新监督手段,提升“三资”管理绩效
(一)推进民主监督。积极推行“阳光村务入组入户”工程,通过村务公开平台,利用公开栏、宣传手册等形式,将农村集体“三资”运营情况和各项财务收支,做到按月公开,重大事项按时公开,总体情况年底公开,接受全体村民监督。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对村级重大投资项目、工程建设项目、村级经济合同签订、村级支出、财务公开等涉及农村“三资”工作事项,由村支部调查了解群众意见提出事项提议,经村两委商议、支部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后,将决议情况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并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务监督委员会进行全程监督整改,保障村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二)强化审核监督。积极配合区、乡两级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指导部门对我村“三资”重大事项的经营、出租、发包、招投标、合同签订和各项财务收支票据和资产、资源变动事项的审核,凡是涉及“三资”工作的重大事项,在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前,报乡政府审核通过。严格执行“联审制”,每季度实行由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主持,定期与村民理财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现场审核、现场理财、现场结账”的理财监督模式,严格执行领导签字、村民审核、张榜公布等程序,做到程序明晰、账款相符,手续清楚。
(三)创新电子监督。组织力量开发了我村“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该电子管理平台对大额资金支取、合同到期、款项收缴、“三资”公开等内容进行实时登记、实时管理、实时监督,使“三资”管理从事后监管转变为实时、直接、全程监管,促进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各位领导、同志们,“三资”管理是农村的一个长期性、基础性工作,今后我村将以经济总量翻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以“服务发展,惠泽三农”的理念统揽“三资”管理工作,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破难而上、苦干实干,做大做优做强全村芒果产业,加快农业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设步伐,力争到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早日把我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篇:平阳县农村“三资”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平阳县农村“三资”管理面临挑战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平阳县下辖10个镇(乡)、600个行政村、36个社区,2003年以来全县所有村社都实行了村账委托代理制,建立了10个代理服务中心,落实专职代理人员50名,所有代理中心均采用电算化核算,县、镇、村实现三级计算机监管网络。所有村社与镇(乡)代理服务中心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实行“五统一”、坚持“五不变”的管理方式。“五统一”即: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记账、统一公开、统一建档。“五不变”即:村级集体资产的所有权不变、村级集体资金使用权不变、以村为独立的基本核算单位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民主理财监督权不变。我县村集体经济薄弱,截至2014年底,村(社)资产总额达236236万元,负债总额161043万元,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有525个,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有438个。通过近几年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规范化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得到了进一步保值增值,因村集体财务问题信访也大大减少,农村社会稳定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二、面临挑战
虽然农村“三资”管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一)委托代理模式受到质疑。现行的村账代理制,对规范村级“三资”管理起到的作用是毋庸臵疑的,但随着代理制深入推行,有人认为村账代理权限已经超出了委托代理协议的规定范围,代理中心 将政府的指导性意见作为工作的准则,报销标准、报销程序要求过于严格,如村干部报酬、办公费用、捐赞助等非生产性支出行为不仅要履行村级审批程序,还要经过社区、镇(乡)分管领导或纪委的审批,有些支出已经社员(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却仍不能报销,部分县(市)还强制要求将村集体现金直接纳入代理中心代管等等。事实上这种情况确实存在。由于在推行村账委托代理之前,只有极少数村有进行会计核算,绝大部分村只进行流水账的登记,票据保存及日记账登载都很不完整,公开也很不透明、及时,财务管理还达不到群众的要求,意见很大,上访不断。政府在看到村级“三资”管理混乱对农村社会稳定的深刻影响后,出资、出人、出场地、出文件,一手推动村账委托代理,建立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并将此作为村级“三资”管理的工作准则。但随着农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村账委托代理抵触心理也越来越严重,部分人认为现有的委托代理已经违背了村民自治精神,对这种“三资”管理模式产生强烈质疑。
(二)村级“三资”管理动力不足。村干部经济或政治诉求没有给予合理解决,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无法保障,村级基层组织动力不足,不愿推动“三资”规范化管理。我县村级基层干部报酬待遇低,除村书记、主任与村监会主任领取1万元不到的固定工作津贴外,其它村两委成员、村报账员均没有固定报酬,当村干部是一项明摆的赔钱买卖,从选举一开始,首先村民就质疑村干部竞选动机不良,很多村干部也认为那么点津贴与自己的工作量根本不相匹配。村干部又没有转事业人员或公务员的渠道。而随着城乡统筹进程加快,村干部肩上的 2 担子越来越重,而对村干部廉政要求又越来越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较低,存在“软、懒、散”等情况,部分村主要干部长期不在家,票据签字不齐全,财务屡催不报结,重大经济事务无人主持,甚至部分村干部为了在任期能捞得好处,不惜铤而走险,挪用或侵占村级资金资产。村级“三资”主要管理者村报账员没有固定报酬,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甚至部分报账员连最基本的日记账也不会登记,资金管理较为混乱,人员随意更换,队伍不稳定,积极性低,无法满足村级“三资”管理的需要。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不足,会议、误工等补贴发放不到位,社员(村民)代表会议难以召开,重大事情履行程序不到位。村级基层组织的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村级“三资”管理的前进步伐。
(三)监督效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村务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村监会)作用发挥不明显。村监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村党组织书记又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因此村监会对村级财务难以开展平级监督。部分村监会主任直接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自我监督效力弱。大部分村村监会只有村监会主任领取固定津贴,村监会成员不参与村级事务监督,导致村级监督没有履行集体决策。二是镇(乡)监管不到位。多方的压力常常让镇(乡)“三资”中心会计监督不够独立。一方面来自村级压力,部分村干部过分强调所谓“自治权”,不将相关手续或附件补充完整,拒不执行相关的财务规定,而“三资”中心拿不出强制性惩罚措施。另一方面来自镇(乡)政府方面的压力,镇(乡)一级大量的工作要由村里去实施完成,村里的财务一旦停报,相关的工作任务就无法推进,在推进重点工程项目与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两者起冲突时,镇(乡)里就会毫无犹豫地 选择前者,受聘于镇(乡)政府的代理会计,只能遵从。三是县审计监督力量薄弱。我县按照三年轮审任务,每年至少要完成200个行政村审计,群众反映强烈要求审计的村就不下10个。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服务站才配备专职审计人员2人,现有的审计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审计任务。审计取证难,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有些疑问焦点无法取得相关证据,只能出具有保留的审计意见。审计结果的执行力差,对于审计出来的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进行处罚,无法对村干部起到较强的威慑作用,群众往往对审计处理结果不太满意。
三、建议对策
(一)转变管理模式。村账委托代理本意是解决村级财务管理水平差、会计监督不独立等问题,但在观察中发现,违反委托代理协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触犯村集体自治权的行为时有发生。此时若不深刻反思改变原有的代理模式,村账委托代理制毕将会步履维艰,其效果也会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转变“三资”管理模式:一是充分尊重民主自愿原则。村集体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必须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主权利,由社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在村集体与代理机构相互协商的基础上,订立书面委托协议方可施行。取消村集体代理率作为镇(乡)“三资”管理的考核目标,严禁强制代理,协议期满后,村集体可自行解除代理。二是管理为辅,监督为主。村账委托代理制本是解决村级“三资”管理混乱的暂时权宜之计。一直让村集体“三资”被动接受代管,村级财务制度建立、执行落实、民主监督等方面进行大包大揽对提高村级自身管理水平没有好处,也不现实。笔者认为镇(乡)政府已经到了从村级“三资” 管理主体逐步退出的时候,应该更多考虑如何化被动管理为主动监督,对村民信访反映的热点、焦点“三资”问题进行深查,对离任的村干部进行任期审计,对违反法律的行为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促使村集体“三资”自主管理,用法制化思维全面代替行政管理手段。三是建立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引入充分竞争机制,引导民营资本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为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出租、发包、转让等重大资产处臵及村集体股权转让、村集体重大工程建设等行为搭建一个信息畅通、高效完备、公平交易、充分竞争的平台。允许村集体委托代理公司、镇(乡)代理或自我核算等多种“三资”管理模式共存。
(二)调动“三资”管理积极性。调动村级基层“三资”管理积极性关键是要解决好村干部合理的利益诉求问题,针对本县的实际,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核定村干部(含村账报员)报酬标准。根据村人口数、村集体收入、当地人均收入水平等因素核定村干部基本报酬,再将村“三资”管理的工作列入年终绩效考核,根据年终考核结果发放年终绩效奖。资金来源为县财政、村集体自筹、各项工作经费。二是合理解决村干部政治诉求。每年全县事业单位或公务员人员考试中预留一部分名额给村主要干部,对连续3年“三资”管理工作考核优秀的村干部给予加分。三是部分解决村干部的养老问题。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对任职期间村级“三资”管理稳定,未出现“三资”违法乱纪行为的村主要干部(含村账员)养老保险进行补贴。四是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明确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使用范围和补助对象,县财政每年对村集体经常性年收入不足5万元的村,补足到5万元。各村根据组织运转经费的预算方案列支,确保各项“三资”管 理活动议事程序到位。通过进一步理顺村级基层组织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调动广大村干部“三资”管理积极性。
(三)加强监督效力。通过多层联合、提高管理手段来加强“三资”整体监督效力。主要措施:一是加强村级监督。保持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独立性,建立向村民(代表)大会报告负责制,依法依规对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村级工程建设、村务公开、村干部廉洁履职等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严格执行“先理财、后审批、再入账”的村级集体财务工作流程,定期向广大村民公示监督结果。经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对认为未履行集体决议、监督不到位或故意刁难的村监会主任给予告诫、罢免并扣除相应津贴。二是加强镇(乡)监督。从这几年运转来看,“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仍存在着监督不独立情况,可见直接代管并解决不了问题。镇(乡)政府还是要监督上着力,镇(乡)纪委、组织办、“三资”办、民政办等部门组成村“三资”监督小组定期开展村级“三资”管理情况巡查,及时纠正存在问题,督促落实县级审计监督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抽调镇(乡)具有农村审计资格证的“三资”管理人员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三资”问题开展专项审计,查处相关责任人责任。三是加强县级监督。通过委托社会中介的方式来充实我县农村审计力量,2015年我县已下拨财政预算69万元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经费,按每年230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计划,推进村级财务“三年一轮审”工作,审计结果向社员公布。委托社会中介审计大大加快了审计进程,同时也打消了部分群众对县级审计监督部门不信任的疑虑。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建立纪检、检察、审计、农业、财政等部门组成农村审计联席会议,建立问题移交、定 期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结论一经核实要立即移交,确保审计处理结果的落实。构成违纪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四是加强监管创新。在原有县、镇(乡)两级联网的基础上,开发村级报账平台,建成县、镇(乡)、村实时数据交互三级联网平台,不断延伸监督触角,通过农村“三资”管理系统实现“三资”管理及运行情况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实时预警、实时监管。建立村级财务公开网、有线电视公开等平台,在村集体同意授权的前提下,探索将村级原始凭证、日记账公开,使村级财务公开完全透明,切实让农民群众发挥好监督主体作用,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农村集体“三资”实现“阳光管理”。
第五篇: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市纪委、监察局
近年来,随着宜宾市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和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露,村社干部“三资”管理违纪违法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近三年受理的信访举报中,涉及“三资”管理类的占到了40.06%,并已出现村社干部贪污、挪用集体资金上百万的典型案件。群众因“三资”管理问题集访、缠访甚至诱发群体性涉稳事件,损害了党委、政府形象,破坏了基层和谐稳定。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从制度机制层面探寻矛盾和问题成因及解决办法,宜宾市纪委、监察局成立课题调研组,历时2个多月,深入区县、镇乡、村社开展调研。通过召开各个层面的座谈会,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开展政策法规咨询并广泛征求意见,调研组认为,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注重制度机制创新,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但在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和制度执行上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同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2003年推行、至今仍为绝大多数乡镇沿袭的“双代管”模式,一种是南溪县大观镇2008年开始探索、今年在南溪全县推开的“托管咨询”模式。2003年,宜宾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意见》(宜委办〔2003〕4号)规定:在不改变农村集体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得益权和审批权的前提下,将村社财务档案和村社集体资金交由乡镇农经站代管(即“双代管”),同时配套三项制度:一是“两审议制度”:财务预决算,经营项目的承包方法和指标,投资、大额集体财产的变卖和处理,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及基建项目资金安排等重大财务事项必须经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才能施行。二是实施村社集体财务“四项监督”:即村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乡镇农经站监督、县(区)农经部门监督、农民群众监督。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5-7人组成。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召开理财会议,审议集体财务事项,听取村民对村社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乡镇农经站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村社集体经济经营情况、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检查,督促村社干部和财务人员按财务制度办事。县(区)农经部门除日常检查外,每年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对部份村社集体经营和财务开展审计,对离任村社干部进行财务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集体经济经营和财务收支状况要定期向农民群众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实行“六个统一”。统一的现金管理:村社的现金收付(村社企业除外)统一由村兼职出纳管理。兼职出纳在收款后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全部交乡镇农经站代管,村社集体日常所需现金由乡镇农经站根据村社规模和资金的多少,核实相应的备付金,由村社出纳在乡镇农经站预支。统一的帐据:各县(区)农业(牧)局要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统一印制帐据、表册,实行严格管理。村会计集中统一办公:乡镇农经站每月集中村会计、出纳到乡镇集体办公一次。村会计要在乡镇农经站的指导下,按会计制度做好记帐、财务报表的编制和财务公布榜的相关工作。统一的开支审批:采取两级审核审批的办法,每项开支由民主理财小组、村社负责人审批后,报乡镇农经站统一审核后勤部报帐。统一的财务公开:村社财务要按照农业部、监察部制定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的要求如实向群众公开。公开的内容要全面具体,公开的时间、方式都要统一规范。统一的财务档案管理:村社财务档案由乡镇农经站设专门场所保存,未经乡镇农经站负责人批准,任何人不得私自折封和抽走村社财务帐本和单据。财务会计档案的销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
制度出台后,全市174个乡镇按要求实施了村社财务档案和村社集体资金交由乡镇农经站“双代管”,管理资金6872万元;153个乡镇按月或按季集中做帐,117个乡镇配备了专门的财务档案柜。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农经部门的精心指导,“双代管”在规范农村集体资金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会计工作质量得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得到增强,干群关系也得到改善。但由于监管对象主要针对农村集体资金,群众参与度低,民主理财小组作用发挥有限;特别是2007年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后乡镇农经站撤销、人员分流等原因,除“双代管”勉强维持外,“两审议”、“四监督”、“六统一”等制度逐渐流于形式。
2008年,宜宾市南溪县大观镇依托农村集体“三资”托管咨询中心,在“三资”管理方面作出了进一步尝试和探索。主要做法是:一是组建“中心”,搭建平台。乡镇成立“三资”托管咨询中心,从财政所选派一名机关干部负责日常管理,从乡镇机构改革后赋闲在家等待分流安置的原农经站农经专业人员中聘请3-5名具有农经专业知识的人员在“三资”托管咨询中心工作。将各村的会计补助集中作为中心运行经费,不足部分由财政补助。二是签订合同,托管“三资”。乡镇“三资”托管咨询中心与村(社区)签订“三资”托管咨询协议后实施托管行为。托管咨询中心以村(社区)为单位在信用社分别开设帐户,按照相关财经管理条例对村(社区)集体资金进行统一核算托管;对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然后在托管咨询中心建立资产资源台帐进行托管。各村(社区)“三资”档案资料由托管咨询中心统一建档管理,一村一柜,专人负责。三是公开透明,审计监督。建立“两员两会”(派驻村纪检员、村纪检委员,村情发布会、村务评议监督会)制度,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的监督。“两员”、村务监督小组通过参与决策、询问、质询等方式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活动的监督,托管咨询中心按季度将各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信息进行公开,村民可凭身份证查询本村(社区)“三资”财务票据和台账管理情况,各村(社区)按季度将集体“三资”运行管理情况在村情发布会上进行发布,接受群众质询。同时,县审计部门每年定期对各乡镇“三资”托管咨询中心的托管行为进行审计监督。
与“双代管”模式相比,“托管咨询”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进一步拓展和明确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内容,体现了“三资”管理进一步深入、深化。二是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在资金管理方面,建立了收入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资金管理岗位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在资产管理方面,实行了资产清查制度、台帐制度、评估制度、经营制度以及承包、租赁、出让制度;在资源管理方面,则建立了资源登记簿制度、公开协商和招投标制度、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三是增加了违纪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明确规定村(社区)干部或托管咨询中心工作人员违反财经纪律法规的,由乡镇党委、政府会同纪检监察部门,视其情节轻重,依纪依法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四是更加注重政府的引导和监督。托管中心由政府提供场所、设施、设备,管理人员由政府委派或招聘,资产、资源转让、出售、租赁、处置、报损等,要在中心备案甚至经中心审批,建立“两员两会”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行监督。
由于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人力、物力及技术支持,“托管咨询”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障村民对集体“三资”管理经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规范村(社区)干部行为,保证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2009年,托管咨询中心审核取消村(社区)拍卖自办企业、新盖办公楼、开发鱼塘、负债修路等近50项不合理申请,涉及资金30多万元;通过公开招投标程序,将2000余亩山林承包出去,盘活了村级集体资源,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多万元。
应该说,宜宾市自2003年以来开展的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探索,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深化,已经基本建立起了适应当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稳定的矛盾焦点问题,维护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双代管”尤其是“托管咨询”制度,也引起了一些矛盾和争议,如认为“三资”产权性质不明,难以保护国家、集体、个人的合法权益;监管机构性质错位,无法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集中反映在认为在操作层面甚至指导思想上,行政权侵犯了自治权,以及制度本身的执行力问题。对此,我们的看法是,不能割裂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去评判新生事物,应看到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坚持了正确的方向,顺应了时代要求,回应了社会关切,在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至于其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可以而且应该能在发展中予以完善和解决。
二、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的成因与剖析
从制度设计看,“双代管”和“托管咨询”都强调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规范管理、立体监督,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三资”概念不清、界定模糊,对强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研发现,不仅农民群众,甚至村社、镇乡包括县(区)干部,普遍对“三资”内涵及“三资”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谈不上分门别类、建章立制进行系统管理。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重“分”轻“统”,集体经济贫弱。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在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统”的成分越来越少,乡办、村办企业或倒闭或改制,集体土地、山林或下户或抛荒,很多村社集体经济成为“空壳”。二是市场经济发育迟缓。往往把农村集体经济形态狭隘地理解为资金,对资金、资产、资源及其界定缺乏概念,对如何运用资源、资产去衍生经济利益缺失认识。三是乡镇巨大的改革、发展、稳定压力使镇村干部更多的把精力放在目标考核的硬指标上,直接导致了对“三资”管理的忽视。
(二)管理不到位。“三资”管理水平低,运行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管理理念与民主法制进程和村民自治要求还有差距。如政府行文要求实施“双代管”、“托管”;由政府审计部门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审计;规定“农村集体资产转让、变卖、出售、租赁、入股投资等处置,„„需报镇财政所审批”等等。二是缺乏完整配套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双代管”对象主要限于集体资金,“托管咨询”目前还只针对村级集体“三资”,代管、托管之外的领域和环节,存在严重的管理机制、制度欠缺。三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没有规范的会计帐簿甚至根本没有账薄;帐簿设置不规范,“包包账”、“节节帐”较多,核算方式混乱;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收支现象现象严重;会计资料保管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等,是当前宜宾市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中的普遍现象。四是管理技术水平低。大多手工做帐,几乎没有现代管理和科技手段运用。五是“三资”管理效益发挥不充分。不论是“双代管”还是“托管咨询”,其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管财”而不是“理财”;政府投入众多财力建立的管理机构,从作用发挥上更多局限于一个做账机构。
造成管理不到位的原因,除前面分析到的认识差距外,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和基层干部执政能力、管理水平不适应是两个重要因素。根据国发〔2006〕30号文件规定,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农村经营管理站具体承担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管和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三大行政管理职能,宜宾市176个乡镇、10个街道办事处,3245个村(含社区)、25300个组(含居民小组),仅在市、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设置了参公管理的农经站,乡镇农经站在2007年全部撤销。在人员配置上,市级农经站仅4个编制,区县一般只有2名人员,难以承担对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监管、服务职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除推广“三资”“托管咨询”的南溪县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外,农村“三资”财务主要依靠村社会计(多由文书兼任)进行管理。这批人在村民中产生,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训练,虽然乡镇、农经管理部门也开展过一些培训,但效果并不理想。而从村社干部层面看,大批有文化、有眼光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家族势力、“地缘政治”盛行;以及村民民主选举权落实不到位等原因,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村社干部总体年龄老化,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较差,观念较为落后,尤其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及民主法制加速推进过程中实施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三资”管理绩效难以体现。
(三)监督不到位。一是纵向监督软弱。乡镇很少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核查和指导,审计工作也多流于形式,结果往往是“发现问题一箩筐,提出建议一大堆,处理意见无一字,再查问题依旧在”的恶性循环。二是横向监督虚化。虽然大部分村都设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并赋予其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的监督权、检查权、质询权和否决权,但“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的规定,以及实际操作中多由村社干部推荐、指定理财小组人员等操作模式,使民主监督形同虚设。三是群众监督缺位。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经营模式及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使农村各家各户的庭院经济还比较突出,绝大多数群众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只要事不关已,对集体事务基本上是漠不关心。四是被监督者“逃避”监督。相当部分村社干部还不适应农村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变化,“家长制”、“一言堂”作风严重。加上群众居住分散、对集体事务关注度低,以及上级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方面缺乏硬性约束,村社干部自律和他律意识淡薄,有意无意地逃避监督。
认识、管理、监督的不到位,造成制度执行大打折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成为宜宾市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三、宜宾市破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难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重大意义。农村集体“三资”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物质保障。近年来,随着宜宾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土地、森林、荒地、滩涂等农村集体资源已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农村集体拥有的各种资产也在市场经济中衍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加之政府转移支付的大幅度增加及各种补助、补偿资金的划转,社会捐赠款项和“一事一议”资金的汇聚,农村集体可支配的资金总量呈几何级增加,拥有上百万、千万集体“三资”的村社已不在少数。集体“三资”总量的巨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及农村民主进程的推进,使群众民主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集体经济利益,要求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现管理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的呼声越来越高。宜宾市“三资”管理现状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如若等闲视之,造成的后果必然是农村集体“三资”难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甚至流失,是个别村社干部大肆以权谋私、优亲厚友,恶化党群、干群关系,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和统筹城乡提供物质基础、维护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以及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重大意义。
(二)明晰产权,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鉴于2007年后宜宾市农村集体“三资”已家底不清的现状,当前,要积极引导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开展“三资”清理。要按相关要求和财务规定分类登记造册,建档管理,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政府应提供必要的物质及技术支持。清理工作中,要特别注重“三资”产权界定。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以法权形式体现所有制关系的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是用来巩固和规范市场经济中财产关系,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法权工具。但调研发现,在宜宾市乃至全国其他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进行探索的市州,都忽略了“三资”产权界定,普遍存在产权归属不清的问题。以各级政府拨款由村社集体投劳(包括占用土地)修建的水利设施、村社道路、卫生站所等为例,大都没有明确建成后的资产所有权属,全民所有(拨款)、村社集体(占地)和村民个人(投劳)三种成分没有明确区分,使得相关主体在行使责、权、利时缺乏必要的法理基础。虽然目前并无政府部门对国家在农村投入的资金所形成的财产主张权利,村集体习惯上也当然地把其视为是集体资产,但一旦国家要征地建设或其他原因涉及资产补偿和处置,矛盾和问题就会显现出来,甚至引发群体性涉稳事件。宜宾县大塔乡一村民投工投劳,国家投资形成的小水电因改制而发生纠纷,造成持续十多年村民与县、乡政府尖锐对立,基层组织瘫痪,就是很典型的反面例子。因此,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必须在立法和政策层面对“三资”产权作出界定,存在共有关系的要明确各自权利的归属。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方的职、责、利,正确维护国家、集体、个人的合法权益。
(三)建章立制,构建农村集体“三资”规范运行严密制度体系。在资金管理上,一是要建立财务收入管理制度。要明确纳入财务核算的类别和范围,做到应收尽收。二是要建立财务开支审批制度。日常开支按规定程序审批,重大事项开支应当履行民主程序。财务流程完成后,要按照财务公开程序进行公开。三是要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预算方案要按民主程序形成决议并张榜公布,调整预算要严格履行相关程序。年终应当及时进行决算,并将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结果向全体成员公布。四是要建立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财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账、款分管,支票、财务印鉴分别保管。五是要建立财务公开制度。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财务活动情况及有关账目,定期逐笔逐项向全体成员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资产管理上,一是要建立资产清查制度。要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做到账实、账款相符。二是要建立资产台账制度。要按资产类别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及时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情况。三是要健全资产评估制度。集体经济组织以招标投标方式承包、租赁、出让集体资产,以参股、联营、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合并或者分设等,必须进行资产评估。四是要建立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制度。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出让应当制定相关方案;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经营时,应当签订经济合同。经济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当及时归档并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备案。五是要建立资产经营制度。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出让经营的,要加强合同履行的监督检查;收取的承包费和租赁金要纳入账内核算。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资产,要明确经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和经营目标,确定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其股份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在资源管理上,一是要建立资源登记簿制度。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荒地、滩涂等集体资源,要按规定进行登记。二是要建立公开协商和招标投标制度。招标投标方案、招标公告、招标合同和相关资料要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备案。三是要建立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应当签订书面协议,统一编号,实行合同管理。四是要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收益专项管理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要纳入账内核算,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专项审计监督。
(四)强化监督,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公开透明。一是要加强民主监督。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预算和决算,收益分配方案,集体“三资”经营方式的确定及变更,购置或者处分重要固定资产,重大投资项目或举债,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其他有关集体“三资”管理的重大事项,都要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全体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履行民主程序。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定期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三资”运营情况,听取对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或者民主理财小组应当对集体“三资”管理的事项进行监督,对集体“三资”使用、维护和收益分配不当的提出整改意见。二是要加强审计监督。对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预算和决算、资金的使用和收益分配要进行定期审计,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问题要进行重点审计,对集体资产和资源的运营要进行专项审计,对村社干部要进行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查出侵占集体“三资”问题的,要责成责任人如数退还集体经济组织;构成违纪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五)强化引导,促进农村集体“三资”持续健康发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服务,是政府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政府在农村集体“三资”中“出资人”的身份,也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中全民出资成分的监管,确保国有资产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应。针对当前宜宾市农民群众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意识还不够强;参与管理和监督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尚不完全具备;部分从不规范制度中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村组干部对规范管理持抗拒态度的现状,党委、政府加强“三资”管理的引导、监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强势介入,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我们认为,在尊重村民自治前提下,政府的作用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抓紧出台有关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法规,指导村委会从制度层面建立和完善集体“三资”管理的长效机制。二是要为村民实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创造和提供条件。要大力宣传和认真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督促村委会全面落实村务、社务公开;帮助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相关制度;加大对农村集体财务人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审计人员等的培训力度,指导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及民主理财小组、村务监督小组更好地发挥职能。三是要加强村社干部教育管理。认真落实村民民主选举权利,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制定村社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实现村社干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完善村社干部管理制度,对村、社财务运行及干部行为规范开展经常性检查,强化纪律约束和制度执行;全面落实并不断提高村社干部政治、经济、社会待遇,强化激励制约机制。四要加强农村经营管理队伍建设。要健全机构,配齐配强人员,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为这支队伍更好地发挥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指导、监管和服务职能创造条件。
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前提,从“三资”发展的最终目标看,是依法融入市场经济轨道,使资金、资产、资源转化为资本,最终实现在经济结构上与城市经济基本接轨,为城乡统筹发展在经济上打基础,为党在农村巩固执政地位提供经济保障。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在实现“三资”规范管理之后,要进一步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实现“三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不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村集体“三资”向着市场化方向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