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四川地方标准DB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四川省地方标准DB 51/ T1076—2010 前言 1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环境要求 5 卫生防疫 6 生产管理 7 饲料 8 饲养管理
附录A(规范性附录)猪饲养管理细则
前言
本标准地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起草.本标准起草人:吕学斌、应三成、何志平、龚建军.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猪生产过程中环境、卫生防疫、生产管理、饲料、饲养管理各环节应遵循地原则.本标准适用于适度规模场生猪地饲养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地应用是必不可少地.凡是注日期地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地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地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8471 猪地饲养标准
GB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T 17823 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兽医防疫工作规程 GB/T 178824.2 规模猪场生产技术规程 NY/T 388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 9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NY5030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5031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5032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DB51/TXXXX 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 DB51/TXXXX 生猪养殖场疫病防疫技术规范 DB51/TXXXX 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净道 non-pollution road 猪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地专用道路.3.2
污道 pollution road 粪便等废弃物、外销猪出场地道路.3.3
猪场废弃物 pig farm waste 主要包括猪粪、尿、污水、病死猪、过期兽药、残余疫苗和疫苗瓶.3.4
全进全出制 all-in all-out system 同一猪舍单元只饲养同一批次地猪,同批进、出地管理制度.3.5
繁育体系 breeding system 在配套系生产体系中可分为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根据种猪类群可分为育种群、繁殖群、生产群以及商品猪群.3.6
免疫程序 Immunization schedule 根据各种疫(菌)苗地免疫特性及猪场疫病流行情况制订预防接种地计划.3.7
饲料添加剂 feed additive 指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地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3.8
休药期 Withdrawal period 猪只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地产品(肉、内脏)许可上市地间隔时间./ 9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环境要求
4.1 场址选择、总体布局、建设内容及规模
参照GB/T17824.l和DB51/TXXXX(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规范)地规定执行.4.2 饮水
饮水水质量符合NY5027标准地规定.4.3 空气
空气质量指标符合NY/T 388、GB/T17824地要求.4.4 设施
猪舍应安装备保暖、通风、降温等设施.分娩哺乳猪舍和仔猪保育猪舍应配备高床饲养配套设施.各种设备配置、规格尺寸、安装及材质要求应符合GB/T 17824.1地要求.5 卫生防疫 5.1 猪舍卫生
符合NY/T388标准要求.5.2 消毒
符合GB/T 16569地规定.5.3 猪场废弃物
参照DB51/TXXXX(猪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规范).6 生产管理 6.1 生产计划
根据猪场地条件、规模、生产方向,选择合理地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按GB/T17824.2确定猪群存栏头数与结构,制定切合实际地周、月和年度生产计划以及目标任务.6.2 人员管理
6.2.1 定编及责任分工
根据目标任务确定岗位定编,落实责任分工,执行周生产例会和技术培训制度.6.2.2 人员要求
猪场人员应经过畜牧兽医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获得从业资格证书.猪场人员不准出场对外开展畜牧兽医技术服务.进入生产区时,应洗手或淋浴,穿工作服和胶靴,戴工作帽.工作服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毒.饲养员严禁相互串舍,严禁饲养禽、犬、猫及其它动物.猪场食堂不得外购猪肉.6.2.3 健康检查
猪场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6.2.4 外来人员 / 9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外来参观者不得入内,如必需进入,须洗澡后,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严禁带入可能染疫地畜产品或其他物品,并遵守场内一切规章和防疫制度.6.3 猪群管理 6.3.1 分群管理
猪只按品种、性别、年龄、体重及不同生理生产阶段进行分群管理、分段饲养.6.3.2 工艺流程
根据猪种特点、生产性能及生产规模确定繁殖节律,实行连续、均衡生产和全进全出地工艺流程,采用地工艺流程参见DB51/TXXXX(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规范).6.3.3 日常管理
每天打扫猪舍及环境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和地面清洁,观察猪群健康状态.定期检查饮水设备.6.3.4 消毒制度
按DB51/TXXXX(生猪养殖场疫病防疫技术规范)地要求,建立起环境消毒、人员消毒、猪舍消毒、用具消毒、带猪消毒为主要内容地消毒制度.6.3.5 兽药使用 符合NY5030地要求.6.3.6 灭鼠
定期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做无害化处理.6.4 物资与报表管理 6.4.1 物资管理
建立猪场物质出入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物资凭单进出仓.生产必需品如药物、饲料、生产工具等要每月制定计划上报,根据实际需要领取.6.4.2 猪场报表
做好各种生产记录,准确、如实地填写报表,内容包括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防疫、治疗等,最少保留2年.7 饲料 7.1 饲料质量
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7.2 贮存
饲料应贮存在温度、湿度适宜地专用仓库,库存谷类饲料地含水量不能超过14%,贮存期间应防止虫、鼠、微生物及有毒物地污染.8 饲养管理 8.1 饲养 / 9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根据猪地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按照GB 8471 地要求,分别配制种公猪、后备种猪、空怀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全价配合饲料.8.2 管理 8.2.1 分群
后备公猪地性成熟前可合群饲养,达到性成熟后应单圈饲养.后备母猪一般为群养,每栏4头~6头.妊娠母猪妊娠前期可3头~5头群养,也可单圈饲养,妊娠后期单圈饲养.商品猪为群养,每栏8头~10 头.8.2.2 饲养方式
种公猪、空怀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后备种猪采用定量饲喂,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采用自由采食.8.2.3 清洁卫生
每天上午、下午各清扫圈舍一次,及时清除粪便、污水,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和地面地清洁,定期对猪体清洁和消毒.8.2.4 变换饲料
变换饲料时逐渐增减新旧饲料,每天增减25%,4 d完成饲料变换.8.2.5 猪场巡视
每天上午、下午对猪只采食、精神状况、粪便进行观察,发现有异常应分析原因并及时报告.8.2.6 饮水
经常检查饮水设备通水情况,定期检测水质,保证供给充足地清洁饮水.8.2.7 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
在夏季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在冬季进行防寒保暖工作.8.2.8 驱虫和防疫
按照DB51/TXXXX(生猪养殖场疫病防疫技术规范)进行驱虫和免疫.8.2.9 调教
建立与人之间地和睦关系,训练养成良好地生活规律,如定点采食、躺卧、排粪等./ 9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猪饲养管理细则
A.1.1 后备种猪地饲养管理 A.1.1.1 后备种猪地饲养
后备种猪日喂量前期占体重地2.5%~3.0%;体重达到80 kg以后,喂量占体重地2.5%以下.5月龄时体重控制在60 kg~70 kg,6月龄控制在80 kg~90 kg,7月龄控制在100 kg~1l0 kg,8月龄控制在120 kg~130 kg.A.1.1.2 后备种猪地管理 A.1.1.2.1 定期称重
后备种猪在培育期内每月称重1次.A.1.1.2.2 初配
参照DB51/TXXXX(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A.1.1.2.3 使用
参照DB51/TXXXX(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A.1.2 空怀母猪地饲养管理 A.1.2.1 空怀母猪地饲养 空怀母猪日喂量2 kg~2.5 kg.A.1.2.2 空怀母猪地管理
每天上、下午喂料后进行发情观察,适时配种.A.1.3 妊娠母猪地饲养管理 A.1.3.1 妊娠母猪地饲养
妊娠前期(80 d)日喂量1.8 kg~ 2kg,妊娠后期(80 d~110 d)日喂量2 kg~2.5 kg,根据膘情调整,分娩前4 d开始减少喂量,每天减少25%,分娩当天不喂料.A.1.3.2 妊娠母猪地管理
参照DB51/TXXXX(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进行妊娠诊断.严禁鞭打、强行驱赶、打斗等有害刺激,防止机械性流产.A.1.4 哺乳母猪地饲养管理 A.1.4.1 哺乳母猪地饲养
分娩当天不喂料,只供给饮水.对体弱地母猪,可在分娩当天供给少量加糖盐地温热稀麸皮水.产后第一天可喂1 kg~1.5 kg饲料,以后逐渐增加喂料量,直至产后10 d,才能供给哺乳期最高地4 kg~5 kg日饲喂量饲料量./ 9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A.1.4.2 哺乳母猪地管理 A.1.4.2.1 产前准备
母猪转入产房前,应检修产床、保温箱等设备,对产房进行清洗和消毒,准备接产用具,清洁猪体.A.1.4.2.2 临产症状
母猪在产前24 h表现出不安,当出现乳房膨大有光泽,阴部松驰红肿,用手挤压最后地两对奶头有乳汁流出为临产症状.A.1.4.2.3 产后母猪地管理
产后强迫母猪站立,供给麦麸等轻泻饲料,保护母猪乳头和乳房免受伤害,给仔猪固定乳头,观察是否母猪患应激综合症、子宫炎、乳房炎和阴道炎.产房保持清洁、干燥和通风良好,冬季注意保暖,防止贼风.A.1.5 仔猪地饲养管理 A.1.5.1 接产
仔猪出生后,立即用清洁毛巾将口鼻内地粘液清除,将身体上粘液擦干净.在距离腹部8 cm~10 cm处向两侧挤压脐带,在距离腹部3 cm~4 cm处用消毒剪刀剪断脐带,用碘酒棉球压住断头止血消毒.用消毒地钳子在距离尾根2 cm~3 cm处剪断尾巴,断端用碘酊消毒.用断齿钳剪断仔猪地两侧犬齿.进行称重、编号,作好记录.A.1.5.2 产后护理
不等分娩结束将先产下地仔猪放回母猪身边进行第一次哺乳,待分娩结束后,即可训练固定奶头,把弱小地放在母猪中前部产奶量高地乳头,强壮地仔猪放在后部乳头.A.1.5.3 保温
仔猪生长地适宜温度为:1日龄~3日龄32℃~30℃,4日龄~7日龄30℃~28℃,8日龄~15日龄27℃~25 ℃,16日龄~35日龄24℃~22℃.A.1.5.4 补铁
在出生后1 d~2 d内于颈部肌肉注射1 ml~2 ml可溶性复合铁制剂(100 mg铁),仍有贫血现象,10 d再补充100 mg~250 mg铁.A.1.5.5 寄养和并窝
母猪产奶量不足或窝产仔数超过12头,需要寄养和并窝,寄养应在分娩后24 h内进行.方法是将母猪产后地胎衣、粘液等涂抹于寄养地仔猪身上,同时在母猪鼻子上与仔猪身上擦些碘酒使母猪无法区分自产与寄养仔猪,防止咬伤.A.1.5.6 补饲 / 9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在仔猪出生后5 d~7 d开始诱食,将仔猪料拌成糊状,用手指蘸取少许放入仔猪口内,并将少量颗粒料撒在补饲栏地板或放在食槽中让仔猪采食.A.1.5.7 防压
设立母猪限位架和仔猪保育间,让母猪和仔猪分开.A.1.5.8 去势
肥育用仔猪公猪要在20 d去势,母猪可不去势,仔猪去势后应给予特殊护理,防止感染.A.1.5.9 免疫
参照NY5031和DB51/TXXXX(生猪养殖场疫病防疫技术规范).A.1.5.10 断奶
断奶时间周4周~5周.可采用一次性断奶,即在仔猪预定断奶地当天,将母猪赶往配种舍,仔猪转入保育舍.也可将母猪赶往配种舍,仔猪原圈留养1周再转入保育舍.A.1.5.11 预防下痢 A.1.5.11.1 免疫
按照免疫程序搞好各类传染性疾病如繁殖呼吸综合症、伪狂犬、猪瘟、球虫、大肠杆菌等疫病地预防.A.1.5.11.2 吃足初乳
让仔猪尽早吃到初乳,增强抵抗力.A.1.5.11.3 清洁卫生
产前彻底消毒产房,哺乳期保持产房清洁卫生、干燥、空气清新.A.1.5.11.4 保温
加强保温,保持产房和保育舍适宜地室温.A.1.5.11.5 饲料和饮水
按照饲养标准配制仔猪全价料,注意其适口性和消化率,饲料要少喂勤添,保证清洁地饮水.A.1.6 生长育肥猪地饲养管理 A.1.6.1 生长育肥猪地饲养
肥育猪日粮是体重地0.04土0.005倍,0.04是采食量系数,0.005是采食量系数地修正值.A.1.6.2 生长育肥猪地管理 A.1.6.2.1 合理组群
根据杂交组合、性别、体重强弱等合理分群.A.1.6.2.2 饲养密度 / 9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按GB/T 17824.1 和DB51/TXXXX(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规范)地要求.A.1.6.2.3 环境控制
育肥猪地适宜温度为18℃、相对湿度为4 0%~75 %,因此应加强管理,保持适宜温湿度、空气清新.A.1.6.2.4 适时出栏
根据品种组合、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适时地出栏体重.一般外种肉猪100 kg~115 kg体重,含本地猪血缘地二杂、三杂肉猪90 kg体重出栏为宜.A.1.7 种公猪地饲养管理 A.1.7.1 种公猪地饲养
种公猪地日喂量2.5 kg~3.0 kg,环境温度低于20℃,每低1℃,每天增加100 g饲料供给量,配种日再加喂100 g饲料,保持公猪旺盛地配种能力,供给充足饮水.A.1.7.2 种公猪地管理 A.1.7.2.1 单圈饲养
种公猪应单圈饲养,以防止相互爬跨、打斗造成损伤.A.1.7.2.2 运动
种公猪应保持适量运动,以增强体质和提高配种能力.A.1.7.2.3 刷试和修蹄
应定期刷试和修蹄,夏季可进行淋浴冲洗.A.1.7.2.4 精液品质检查
每月进行1次~2次精液品质检查,方法参照DB51/TXXXX(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A.1.7.2.5 合理使用
参照DB51/TXXXX(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A.1.7.2.6 防暑降温
公猪地适宜温度18℃~20℃,在酷暑季节尤其要采取防暑降温措施./ 9
第二篇:生猪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生猪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绿色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的培育方法、技术及绿色育肥猪的饲喂与管理技术。
本规程适用于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以及用绿色饲料饲喂的A级绿色生猪。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2.2A级绿色食品
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3要求
3.1饲养地要求
饲养地大气、土壤及饲养用水均符合国家农业部暂行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绿色食品大气标准,绿色食品土壤标准,绿色食品水质标准,并有一套保证措施,确保该区域今后的养殖过程中环境质量不下降。
3.2绿色哺乳仔猪的培育 3.2.1母猪产前的防疫
3.2.1.1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苗,每半年对母猪进行一次免疫,使用方法按说明。
3.2.1.2猪0型口蹄疫BEI灭活疫苗,冬初时对母猪进行免疫,用量3毫升。3.2.1.3猪细小病毒疫苗配种前1个月免疫1次,用法按说明。3.2.1.4K88、K99基因工程苗妊娠母猪产前21天皮下注射1头份。3.2.2 母猪产前的消毒工作 3.2.2.1 产房的消毒
对地面、墙壁、栏杆在母猪进入分娩舍前7—10天用50%百毒杀1:1000倍消毒。
3.2.2.2母猪清洗消毒
分娩前用50%百毒杀1:3000倍清洗母猪全身。3.2.3.1仔猪出生后的消毒
仔猪出生后,接产人员一手握住仔猪前躯,一手用消毒好的毛巾擦干猪体和口鼻的粘液,使仔猪呼吸通畅。在脐带的近腹端2—3厘米处,涂上碘酒,用消毒剪刀剪断,剪断后用碘酒充分消毒。3.2.3.2 仔猪舍每隔一周用50%百毒杀1:3000倍消毒。3.2.4 尽早多吃初乳
仔猪出生后山,及时采取人工辅助的办法,使每个仔猪找到乳头,让出生仔猪在出生后尽早吃上初乳、多吃初乳。
3.2.5固定乳头
将出生时体重小而弱的仔猪固定在前2—3对乳头或中间乳头,体重大而强壮的固定在后面的乳头。人工辅助2—3天。
3.2.6保暖防压
设置—保育筐,垫上一层干草于猪舍一角,每隔1—1.5h哺乳一次。4—5天即可放出仔猪。
3.2.7寄养与并窝
母猪无乳、死亡或仔猪超过乳头时,寄养与并窝是必不可少的,代哺母猪最好是分娩期不超过三天。混群时在仔猪身上涂抹猪尿,使之气味相同。
3.2.8补铁
出生2—4天的仔猪,肌注牲血素或富铁力(成分硫酸亚铁等)11ml/头。3.2.9 早期补料
仔猪5—7天补料,自由采食。采用本公司生产的绿色补料饲喂。要定时定量,根据母猪乳汁情况、生长日龄适时调整喂量。
3.2.10 充足清洁的饮水
仔猪一般生后3天内补水,自由饮用,饮水要清洁、无污染,可用50%百毒杀1:10000倍消毒。集约化猪场应采用自动饮水器,最好加上磁化头。
3.2.11预防腹泻
对圈舍7天用50%百毒杀1:3000倍消毒。饲料营养过剩时要饲1—2次。圈舍垫草定期消毒、干燥。
3.2.12免疫接种
仔猪20日龄猪瘟免化弱毒苗1ml/头肌注。3.3绿色断乳仔猪的培育 3.3.1仔猪断乳的方法
通常在仔猪45—60日龄采用一次断乳法。仔猪留原圈饲养,母猪转圈,最初3—5天母猪需赶回哺乳。第一天哺乳3—4次,第二天2—3次,第三天1—2次。
3.3.2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
仔猪断奶后,立即转入仔猪保育舍,对分娩舍要彻底清扫消毒。3.3.2.1仔猪舍的消毒
仔猪转培育舍,要对保育舍进行清扫,清水冲洗,50%百毒杀1:1000倍喷雾消毒或火焰消毒。
3.3.2.2 合理分群
一般采取原窝培育,即剔除个别发育不良个体,同窝放在一起饲养。一窝过多或过少,需重新分群,可按体重大小、强弱进行,同栏仔猪不应相差1—2kg,将各窝中的弱小仔猪合并成小群进行单窝饲养。
第三篇: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前 言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北京市绿色食品办公室。
本标准起草人:王立贤、赵克斌、欧阳喜辉、刘剑锋。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生猪生产过程中引种、环境、饲养、消毒、免疫、废弃物处理等涉及到生猪饲养管理的各环节应遵循的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无公害生猪猪场的饲养与管理。也可供其他养猪场参照执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8471 猪的饲养标准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l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NY/T 388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 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NY 5030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 5031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 5032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净道 non-pollution road 猪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的专用道路。3.2 污道 pollution road 粪便等废弃物、外销猪出场的道路。3.3 猪场废弃物 pig farm waste 主要包括猪粪、尿、污水、病死猪、过期兽药、残余疫苗和疫苗瓶。3.4 全进全出制 all-in all-out system 同一猪舍单元只饲养同一批次的猪,同批进、出的管理制度。猪场环境与工艺
4.1 猪舍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猪场周围3km无大型化工厂、矿厂、皮革、肉品加工、屠宰场或其他畜牧场污染源。
4.2 猪场距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1 km以上,猪场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立绿化隔离带。
4.3 猪场生产区布置在管理区的上风向或侧风向处,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死猪处理区应在生产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4.4 场区净道和污道分开,互不交叉。
4.5 推荐实行小单元式饲养,实施“全进全出制”饲养工艺。
4.6 猪舍应能保温隔热,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等消毒药液清洗消毒。4.7 猪舍内温度、湿度环境应满足不同生理阶段猪的需求。
4.8 猪舍内通风良好,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应符合NY/T 388要求。4.9 饲养区内不得饲养其他畜禽动物。
4.10 猪场应设有废弃物储存设施,防止渗漏、溢流、恶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引种
5.1 需要引进种猪时,应从具有种猪经营许可的种猪场引进,并按照GBl6567进行检疫。5.2 只进行育肥的生产场,引进仔猪时,应首先从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猪场引进。5.3 引进的种猪,隔离观察15~30天,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供繁殖使用。5.4 不得从疫区引进种猪。饲养条件
6.1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6.1.1 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应符合NY 5032的要求。
6.1.2 在猪的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根据营养需求,配制不同的配合饲料。营养水平不低于GB 8471要求,不应给肥育猪使用高铜、高锌日粮,建议参考使用饲养品种的饲养手册标准。
6.1.3 禁止在饲料中额外添加p—兴奋剂、镇静剂、激素类、砷制剂。
6.1.4 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添加剂时,在商品猪出栏前,按有关准则执行休药期。6.1.5 不使用变质、霉败、生虫或被污染的饲料。不应使用未经无害处理的泔水、其他畜禽副产品。
6.2 饮水
6.2.1 经常保持有充足的饮水,水质符合NY 5027的要求。6.2.2 经常清洗消毒饮水设备,避免细菌滋生。
6.3 免疫
6.3.1 猪群的免疫符合NY 5031的要求。6.3.2 免疫用具在免疫前后应彻底消毒。
6.3.3 剩余或废弃的疫苗以及使用过的疫苗瓶要做无害化处理,不得乱扔。6.4 兽药使用
6.4.1 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的使用量。6.4.2 仔猪、生长猪必须治疗时,药物的使用要符合NY 5030的要求。
6.4.3 育肥后期的商品猪,尽量不使用药物,必须治疗时,根据所用药物执行停药期,达不到停药期的不能作为无公害生猪上市。
6.4.4 发生疾病的种公猪、种母猪必须用药治疗时,在治疗期或达不到停药期的不能作为食用淘汰猪出售。卫生消毒 7.1 消毒剂
消毒剂要选择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选用的消毒剂应符合NY 5030的规定。
7.2 消毒方法
7.2.1 喷雾消毒 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盐、有机碘混合物、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等,用喷雾装置进行喷雾消毒,主要用于猪舍清洗完毕后的喷洒消毒、带猪消毒、猪场道路和周围、进入场区的车辆。
7.2.2 浸液消毒 用一定浓度的新洁尔灭、有机碘混合物或煤酚的水溶液,进行洗手、洗工作服或胶靴。
7.2.3 熏蒸消毒 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40%甲醛溶液)42mL、高锰酸钾21g,21℃以上温度、70%以上相对湿度,封闭熏蒸24h。甲醛熏蒸猪舍应在进猪前进行。
7.2.4 紫外线消毒 在猪场人口、更衣室,用紫外线灯照射,可以起到杀菌效果。7.2.5 喷撒消毒 在猪舍周围、人口、产床和培育床下面撒生石灰或火碱可以杀死大量细菌或病毒。
7.2.6 火焰消毒 用酒精、汽油、柴油、液化气喷灯,在猪栏、猪床猪只经常接触的地方,用火焰依次瞬间喷射,对产房、培育舍使用效果更好。
7.3 消毒制度 7.3.1 环境消毒 猪舍周围环境每2~3周用2%火碱消毒或撤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大门口、猪舍人口设消毒池,注意定期更换消毒液。
7.3.2 人员消毒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净道和猪舍要经过洗澡、更衣、紫外线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必须进生产区时,要洗澡,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按指定路线行走。7.3.3 猪舍消毒
每批猪只调出后,要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7.3.4 用具消毒
定期对保温箱、补料槽、饲料车、料箱、针管等进行消毒,可用o.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消毒,然后在密闭的室内进行熏蒸。7.3.5 带猪消毒
定期进行带猪消毒,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用于带猪消毒的消毒药有:0.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饲养管理 8.1 人员
8.1.1 饲养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养猪工作。
8.1.2 场内兽医人员不准对外诊疗猪及其他动物的疾病,猪场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猪的配种工作。
8.2 饲喂
8.2.1 饲料每次添加量要适当,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污染腐败。
8.2.2 根据饲养工艺进行转群时,按体重大小强弱分群,分别进行饲养,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猪只有充足的躺卧空间。
8.2.3 每天打扫猪舍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经常检查饮水设备,观察猪群健康状态。
8.3 灭鼠、驱虫 8.3.1 定期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做无害化处理。8.3.2 选择高效、安全的抗寄生虫药进行寄生虫控制,控制程序符合NY 5031的要求。运输
9.1 商品猪上市前,应经兽医卫生检疫部门根据GB 16549检疫,并出具检疫证明,合格者方可上市屠宰。
9.2 运输车辆在运输前和使用后要用消毒液彻底消毒。9.3 运输途中,不应在疫区、城镇和集市停留、饮水和饲喂。病、死猪处理
10.1 需要淘汰、处死的可疑病猪,应采取不会把血液和浸出物散播的方法进行扑杀,传染病猪尸体应按GB 16548进行处理。10.2 猪场不得出售病猪、死猪。
10.3 有治疗价值的病猪应隔离饲养,由兽医进行诊治。废弃物处理
11.1 猪场废弃物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11.2 粪便经堆积发酵后应作农业用肥。
11.3 猪场污水应经发酵、沉淀后才能作为液体肥使用。资料记录
12.1 认真做好日常生产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引种、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等。
12.2 种猪要有来源、特征、主要生产性能记录。12.3 做好饲料来源、配方及各种添加剂使用情况的记录。12.4 兽医人员应做好免疫、用药、发病和治疗情况记录。12.5 每批出场的猪应有出场猪号、销售地记录,以备查询。12.6 资料应尽可能长期保存,最少保留2年。
第四篇:A级绿色生猪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A级绿色生猪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绿色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的培育方法、技术及绿色育肥猪的饲喂与管理技术。
本规程适用于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以及用绿色饲料饲喂的A级绿色生猪。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2.2A级绿色食品
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要求
3.1饲养地要求
饲养地大气、土壤及饲养用水均符合国家农业部暂行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绿色食品大气标准,绿色食品土壤标准,绿色食品水质标准,并有一套保证措施,确保该区域今后的养殖过程中环境质量不下降。
3.2绿色哺乳仔猪的培育
3.2.1母猪产前的防疫
3.2.1.1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苗,每半年对母猪进行一次免疫,使用方法按说明。
3.2.1.2猪0型口蹄疫BEI灭活疫苗,冬初时对母猪进行免疫,用量3毫升。
3.2.1.3猪细小病毒疫苗配种前1个月免疫1次,用法按说明。
3.2.1.4K88、K 99基因工程苗妊娠母猪产前21天皮下注射1头份。3.2.2 母猪产前的消毒工作
3.2.2.1 产房的消毒
对地面、墙壁、栏杆在母猪进入分娩舍前7—10天用50%百毒杀1:1000倍消毒。
3.2.2.2母猪清洗消毒
分娩前用50%百毒杀1:3000倍清洗母猪全身。
3.2.3.1仔猪出生后的消毒
仔猪出生后,接产人员一手握住仔猪前躯,一手用消毒好的毛巾擦干猪体和口鼻的粘液,使仔猪呼吸通畅。在脐带的近腹端2—3厘米处,涂上碘酒,用消毒剪刀剪断,剪断后用碘酒充分消毒。
3.2.3.2 仔猪舍每隔一周用50%百毒杀1:3000倍消毒。
3.2.4 尽早多吃初乳
仔猪出生后山,及时采取人工辅助的办法,使每个仔猪找到乳头,让出生仔猪在出生后尽早吃上初乳、多吃初乳。
3.2.5 固定乳头
将出生时体重小而弱的仔猪固定在前2—3对乳头或中间乳头,体重大而强壮的固定在后面的乳头。人工辅助2—3天。
3.2.6 保暖防压
设置—保育筐,垫上一层干草于猪舍一角,每隔1—1.5h哺乳一次。4—5天即可放出仔猪。
3.2.7 寄养与并窝
母猪无乳、死亡或仔猪超过乳头时,寄养与并窝是必不可少的,代哺母猪最好是分娩期不超过三天。混群时在仔猪身上涂抹猪尿,使之气味相同。
3.2.8 补铁
出生2—4天的仔猪,肌注牲血素或富铁力(成分硫酸亚铁等)11ml/头。
3.2.9 早期补料
仔猪5—7天补料,自由采食。采用本公司生产的绿色补料饲喂。要定时定量,根据母猪乳汁情况、生长日龄适时调整喂量。
3.2.10 充足清洁的饮水
仔猪一般生后3天内补水,自由饮用,饮水要清洁、无污染,可用50%百毒杀1:10000倍消毒。集约化猪场应采用自动饮水器,最好加上磁化头。
3.2.11预防腹泻
对圈舍7天用50%百毒杀1:3000倍消毒。饲料营养过剩时要饲1—2次。圈舍垫草定期消毒、干燥。
3.2.12免疫接种
仔猪20日龄猪瘟免化弱毒苗1ml/头肌注。
3.3绿色断乳仔猪的培育
3.3.1仔猪断乳的方法
通常在仔猪45—60日龄采用一次断乳法。仔猪留原圈饲养,母猪转圈,最初3—5天母猪需赶回哺乳。第一天哺乳3—4次,第二天2—3次,第三天1—2次。
3.3.2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
仔猪断奶后,立即转入仔猪保育舍,对分娩舍要彻底清扫消毒。
3.3.2.1仔猪舍的消毒
仔猪转培育舍,要对保育舍进行清扫,清水冲洗,50%百毒杀1:1000倍喷雾消毒或火焰消毒。
3.3.2.2 合理分群
一般采取原窝培育,即剔除个别发育不良个体,同窝放在一起饲养。一窝过多或过少,需重新分群,可按体重大小、强弱进行,同栏仔猪不应相差1—2kg,将各窝中的弱小仔猪合并成小群进行单窝饲养。
3.3.3饲喂方法
3.3.3.1适当减少喂量
仔猪断乳后最初7天,可减少20%--25%喂量,并给仔猪喂补料。
3.3.3.2不要突然变换饲料
仔猪断乳15天再逐渐变换饲料,切忌突然。3.3.4温度
3.3.4.1防寒保温
春冬季断乳仔猪要防寒保温,温度应在20度以上。
3.3.5调教
猪舍内三个区:吃料区、睡觉区、排泄区要分好,通过训练使猪养成良好的习惯。防止强夺弱食,建立良好的秩序。
3.3.6防疫
仔猪及肥育猪防疫规程
3.3.6.1猪瘟兔化弱毒苗,产后20天1ml/头,断奶时1ml/头。
3.3.6.2猪丹毒弱毒冻干苗,断奶时皮下注射1ml/头。
3.3.6.3 猪肺疫活疫苗,断奶时口服1头份。
3.3.6.4仔猪付伤寒弱毒冻干苗,断奶时口服1头份。
3.3.6.5口蹄疫0型灭活苗,每年冬初时小猪1ml,25kg至 50kg 2ml,50kg以上3ml肌注。
3.3.6.6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断奶猪2ml/头。
3.3.7驱虫、健胃、补硒和去势
3.3.7.1驱虫:驱虫精(左咪唑),涂沫耳部每10kg猪涂沫1ml.3.3.7.2 健胃:大黄苏打片,每2.5kg猪饲喂1片。
3.3.7.3补硒:亚硒酸钠维生素E2ml/头,一周后再注2ml/头。
3.3.7.4去势:手术去势法。
3.4绿色肥育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3.4.1 猪舍的消毒
3.4.1.1 有水泥地面及水泥内墙面猪舍消毒:打扫猪舍清除污物,用水冲洗,2—3%火碱水刷洗,再用水冲洗,干燥备用。使用前用50%百毒杀1:1000倍喷雾消毒。3.4.1.2 无水泥地面猪舍消毒:打扫猪舍,清除污物,深翻一尺,边翻边洒生石灰踏实。50%百毒杀1:1000倍喷雾消毒。
3.4.2 合理分群、防疫、驱虫、健胃、补硒和去势
对外购仔猪应先观察7天,然后按3.3.2、3.3.6、3.3.7、中的方法进行操作。
3.4.3 调教
按3.3.5中的方法进行操作。
3.4.4 饲喂方式
以哈慈望奎绿色实业公司的全价绿色饲料限量饲喂,喂量为猪体重的4%左右,可根据实际情况分3—4次饲喂,饮水方式为自由饮用。
3.4.5 日常卫生管理
3.4.5.1每天早晨、晚上清理一次圈舍,夏秋两季用清水冲洗一次。
3.4.5.2用具中水槽料槽每天清洗一次,洗至手摸不粘滑。每2—3天用50%百毒杀1:1000倍消毒一次。其它用具,每天清洗,日光晒干,每3—5天用50%百毒杀1:1000倍清洗一次。
3.4.5.3饮水中加入50%百毒杀1:1000倍消毒。
3.4.5.4猪体用50%百毒杀1:3000倍消毒夏季每周一次,冬季每月一次。
3.4.5.5对污水、粪、尿用漂白粉消毒,以每公斤污物2—5g为宜,每户应有固定的倾倒污物和粪尿的坑池。
3.4.5.6严格控制生人进入猪舍,饲喂人员进入猪舍要换鞋。对猫、狗等动物严防进入猪舍,灭蚊蝇、老鼠。
3.4.6 温度
肥育猪前期圈舍适宜温度为20Ċ--23 Ċ。,后期为15 Ċ--20 Ċ。夏天可采取圈前搭凉棚,栽树、注意通风、用水冲洗猪舍等方法防暑。在猪身上洒经过日光晒好的温水,洒时不要冲洗头部。并适当降低圈养头数。冬天可用塑料布封闭,内部多铺垫草,适当增加饲养密度,保持圈舍干燥。
3.4.7 湿度
肥育猪圈舍内保持相对湿度在50%--80%之间。
3.4.8 气流
猪舍内气流以0.1m/s—0.2m/s为宜。在炎热的天气,圈舍的门要打开通风。冬天只留一个通风孔,防贼风。
3.4.9 噪音
日常管理要安静,减少猪的紧迫感。避免换圈、混圈,防止咬架,不要鞭打及踢。
3.4.10 饲养密度
每头猪占地0.8—1.0m,本地猪舍一般为10m夏天饲养8—10头,冬天为12头左右。
3.4.11疫病管理
3.4.11.1发生疫病及时报告签约兽医,进行诊治。诊治不了,要及时上报公司技术部。
3.4.11.2 发病猪要与健康猪及时隔离,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
3.4.11.3 使用器械要病健分开。
3.4.11.4 发病猪舍内所使用的垫草、废弃物可燃的加以焚烧,不可燃者浸入火碱水中一夜后再丢弃。
3.4.11.5 死猪最好是焚烧。若深埋,坑深应在2m以上,洒上生石灰,远离人畜房舍及水源。
4监督体系
4.1 组织机构
县里成立绿办,主管农业书记任主任,农业局、畜牧局、县绿办主管领导任成员,协调公司和各部门、各方面的关系。各乡镇或中心村设绿色生猪中心服务站,每村设专职签约兽医负责绿色生猪的疾病防治及技术指导。
4.2 档案和物品管理
公司与饲养户建立了合同档案,签订了饲养合同。认真填写《饲料消耗统计表》、《绿色猪生产统计表》。
4.3 重大问题举报制度
公司设立重大问题举报制度,旨在及时发现在使用饲料方面的违规行为和发生重大疫病。
4.4 技术服务体系
公司通过开办电视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相结合,建立一整套的技术服务体系,保证了绿色生猪生产
第五篇:肉鸽场生产技术规范(上海市地方标准).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肉鸽场生产技术规范
前言
规范肉鸽企业科学的养殖与生产技术,提高肉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肉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肉鸽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为目的,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由上海市畜牧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市肉鸽行业协会、上海大正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有限公司、上海朱桥王鸽有限公司、上海立春鸽业有限公司、上海华飞珍禽养殖有限公司、上海金皇鸽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群力、陈庆汉、姜家佑、杨健国、孙明昌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肉鸽场生产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肉鸽场的选址基本要求、设置、布局与设施、鸽舍建筑与设备、饲养管理、引种要求,生产工艺、疾病防疫和环境保护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养鸽场的生产管理,疫病控制以及优质、安全生产。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4554
恶臭污物排放标准
GB16548
尸及其产品无害化畜禽病害肉处理规程
GB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18407.3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 NY10
种
禽
档
案
记录
NY/T682
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
NY/5027
无公害畜禽饮用水水质
HJ/T81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DB 31/T 432
范
畜禽养殖场消毒技术规《种畜禽管理条例》
《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 《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 《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
《上海市种禽供种质量和经营服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植物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 定义与术语
下列定义和术语适用于本规范 3.1 肉鸽养殖场
具有一定规模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从事肉鸽的繁育与品种改良及肉鸽生产的专业化企业。3.2 双列敞开遮幅式鸽舍
以人字形棚舍顶与框架结构结合的,鸽舍两侧设上下可移动的透光遮幅材料挡风雨的双列式经济型简易鸽舍。3.3 双列半开放式鸽舍
以砖瓦材料为主体结构,气窗式人字形屋架,门窗能根据需要开闭,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为互补的,适用规模较大的鸽舍。3.4鸽场废弃物
指鸽粪便、污水、病死鸽类尸体等。3.5水槽式饮水系统
指水槽式长流水系统饮水器具。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3.6防污染饮水系统
指自控平衡式防污染饮水系统 3.7网上平养
指青年鸽离开地面饲养的方式,底网可采用木、竹、金属或塑料等材料。基本要求
4.1 肉鸽场的选址须符合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规划和布局的要求,符合GB/T18407.3和HJ/T81的规定。
4.2 肉鸽场的设置应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后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4.3 肉鸽场须持有《排污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
4.4 种鸽经营必须持有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4.5.参照NY/T682标准的相关规定及肉鸽养殖的特点实施;
4.6周围1000m内无其他禽类养殖场、屠宰加工场、化工厂、水泥厂等; 4.7远离交通主干道,距离居民聚集区1000m以上,距离河流500m以上; 4.8有利于动物卫生防疫和养殖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4.9须符合GB/T18407.3的标准。布局与设施
5.1 布局
5.1.1
肉鸽场周围应设防疫隔离墙或防疫沟。肉鸽场建设设施应按生活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布局。各功能区相邻须建围墙或界限分明的绿化带隔离。
5.1.2 场区内与外界接触要有专设道路相通。场内应设净道和污道,二者严格分开。5.2 设施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5.2.1 生活管理区:设在场区内常年主导风向上风处,应设主大门及消毒池。区内建有生活、办公设施和兽医室、饲料库、车库等与外界接触密切的生产辅助设施。生活用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
5.2.2 生产区:设有人工孵化、雏鸽人工哺育、后备留种青年鸽和种鸽生产繁育四种鸽舍区域。门口处设有员工消毒更衣或淋浴室。各区域和各鸽舍入口处设置消毒池或其它消毒设施。
5.2.3 隔离区:应设在场区内常年主导方向下风处。建有病死鸽尸体解剖室,应符合GB16548的规定;废弃物及鸽粪便无害化处理应符合GB7959的规定;污水处理设施应符合GB8978、GB14554的标准和HJ/T81的规定。
5.2.4 建有专供引种的检疫观察隔离鸽舍。
6鸽舍建筑与设备
6.1鸽舍
6.1.1 鸽舍朝向应该考虑到采光、干燥、通风以及当地的常年主导风向,以朝南为首选。结构则要考虑采光、干燥、通风、冬暖夏凉。鸽舍内设置辅助照明;通风处设有防飞鸟及小动物进入的网状物设施。
6.1.1.1 双列敞开遮幅式鸽舍
6.1.1.1.1 人字形屋架,舍高3m,内宽2.5m,中间工作通道1.2m,通道两边各设置相向单列三层式种鸽笼,笼底层离地面最高处间距30cm,笼下地面成内高外低15°坡,便于清扫鸽粪便及卫生工作。外设深10~15cm排水沟,倾斜度满足于与场内排污沟保持畅通,排放出场的水质经净化处理必须符合GB8978的标准。
6.1.1.1.2 鸽舍为敞开式,设可上下移动透光遮幅材料起到遮挡风雨的作用。通风处设网状物,须防飞鸟及小动物进入。
6.1.1.1.3 鸽舍长根据饲养量而定,一般以每人饲养500对为宜。鸽舍长度可设计成45~50m,进出口处设宽2.5m,长2m的工作室。6.1.1.2 双列半开放式鸽舍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人字形屋架,舍高3m,四面设有围墙。舍内宽5.6m,设立三条工作通道,中央1.2m通道两侧各设种鸽笼,成双列式背靠背三层式种鸽笼,双列鸽笼的各两侧各设二条1m的通道,笼底设有粪沟。
6.1.1.3开放式青年鸽群养鸽舍
人字形简易结构的屋架,遮挡舍中央1.2m的工作通道以及两边各三分之一的青年鸽群养鸽舍,两边其余的三分之二鸽舍则处敞开状上方无遮挡。为网上平养,底网距地平35cm,底网下方设置由立柱支撑的坚固安全可供工作人员进出操作的舍内平网通道。舍内地平面则由内向外成15°斜面方便清洁。舍内宽度为3m,可供群养青年鸽飞翔与运动有效空间高度为≤1.8m。并设有供栖息的栖架,和防污染的食槽、砂杯、饮水器。饲养密度≤12羽/1m2的标准。6.2 设备
6.2.1笼具:
采用镀锌钢丝材料制作的组合式网片结构,三层四列12对种鸽为一组合单元,单笼规格宽、高、深为50cm×60cm×60cm。笼具底网网孔为2cm×10cm;顶网为5cm×10cm;侧网为3cm×15cm;背网4.5cm×11cm;粪板网10cm×10cm;在单笼深30cm、高25cm处悬接巢盆架。内置供配对种鸽产蛋、孵化、哺育用的巢盆和栖息用。层与层笼间距为8cm,设置可阻隔上下鸽笼粪便污染的承粪板。底笼距地面30cm。
6.2.2笼具配套设施:
笼内栖架内设置的巢盒,笼外悬挂的料盒,砂杯应选防污染,性能可靠安全,便于饲养操作及清洗消毒的专用品。
6.2.3 饮用水系统:
设置防污染自控平衡式饮用水系统,不得使用开放式饮水系统。饮用水质须符合NY/5027标准。饲养管理
7.1肉鸽不同生长期的饲养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7.1.1 鸽蛋孵化可采用亲鸽自孵或孵化机人工孵化二种方法。雏鸽出壳后可根据其不同生长期、不同季节制定相适应的饲养方案,为肉鸽健康养殖提供最适宜的生长与生产环境。
7.1.2肉鸽各生理成长期:乳鸽(出壳至1月龄);童鸽(1月龄以上至2月龄);青年鸽(2月龄以上至5月龄);种鸽(6月龄以上性成熟可配对的)。
7.1.2.1 乳鸽生长期饲养
7.1.2.1..1 做好“三调”工作,即调教、调换、调并。
7.1.2.1..2 调教好产鸽学会耐心哺育乳鸽,或采用人工哺育乳鸽的饲养方法。
7.1.2.1..3 调换乳鸽待哺的位置,有利同窝乳鸽能均衡受哺健康成长。7.1.2.1..4 调并乳鸽是缩短种鸽生长周期,提高生产水平与鸽群生产率的有效措施。
7.1.2.2 童鸽生长期饲养
7.1.2.2.1 童鸽是初选后备种用的肉鸽,做好留种档案记录。7.1.2.2.2 童鸽在保育床饲养15日后,移至网上平养,饲养密度≤12羽/m2。
7.1.2.2.3 童鸽50日后进入换羽期,要预防童鸽此阶段的应激反应,须加强营养与保健。
7.1.2.3 青年鸽生长期饲养
7.1.2.3.1 合理配制营养饲料,满足青年鸽生长期的营养需要。7.1.2.3.2 提供清洁卫生的饮用水:确保饮水量每日≥夏季120mL/羽;冬季50mL/羽。
7.1.2.3.3 须保障有充足的光照,可避免青年鸽的早熟,有利于成长发育。7.1.2.3.4 应保持青年鸽舍及周边环境有良好的通风、干燥、安静、卫生的良好环境,饲养密度≤12羽/ m2羽。
7.1.2.3.5 5月龄时,应及时投药驱虫,二周后再投药一次,能驱除青年鸽体内的寄生虫有利健康发育。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7.1.2.3.6 5月龄时,要按种鸽的标准进行系统的综合性筛选,将不符合标准的青年鸽及时淘汰。
7.1.2.4 种鸽生长期饲养
7.1.2.4.1 种鸽是由青年鸽性成熟后经雌雄配对的肉鸽,或称生产鸽,已经育雏(哺育乳鸽)的也可称亲鸽。
7.1.2.4.2 配对成熟期为6~6.5月龄。加强营养饲料配比,提供种鸽良好的产蛋孵化和哺育,温度适宜、卫生和安静的环境。
7.1.2.4.3 生产过程为:产蛋—孵化—出雏—哺育—再产下一窝蛋,呈周期性循环,时间一般为35~40日,也有50多日的。
7.1.2.5 核心种群培育要求
7.1.2.5.1 在培育核心种群的初期应选择生产性能好、抗病能力强、对生长环境条件适应性强的品种或品系。
7.1.2.5.2 种鸽的个体形态应符合品种的特征要求,一般体重达550~900ɡ。最佳生育鸽龄3~5年。
7.1.2.6 后备种鸽的生产性能标准
7.1.2.6.1 幼鸽存活率标准:每对种鸽年产出6~8对乳鸽。7.1.2.6.2 幼鸽上市体重标准:幼鸽23~28日龄毛重≥500ɡ。
7.1.2.6.3 选择已经我国或养殖场鉴定、繁育过程表现良好的品种,体格大小适中、羽色光泽。
7.1.2.6.4 用个体选择和系谱选择相结合方法,从品种特征的个体表现与亲代及后代表现来综合鉴定,挑选出符合品种标准的种鸽,经精心培育逐渐形成养殖场的优质高产品系的核心种群。
7.2 肉鸽不同季节的饲养
7.2.1.基本要求
最适宜肉鸽生长的条件除了卫生、干燥、通风、光照、安静之外,还需温度为10~25?C,相对湿度为40%~60%。夏季宜在28?C以下,湿度为50%~60%,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温度高于30~38?C应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冬季宜在16?C以上,湿度为40%左右,温度低于16?C时要及时做好御寒保暖的工作。
7.2.1.1肉鸽的春季饲养
7.2.1.1.1提高日粮蛋白水平和维生素、矿物质(ca.p.Mn等)的供应量。7.2.1.1.2及时通风,降低因季节气温不稳定而引起鸽群应激反映的程度。7.2.1.1.3加强清洁卫生、防霉和防疫病的工作。7.2.1.2 肉鸽的夏季饲养
7.2.1.2.1采取有效防暑降温的措施,保持舍内空气的高度流通。7.2.1.2.2降低能量饲料,适当提高蛋白质水平。做好舍内周边的清洁卫生工作,灭蚊措施要及时到位,保障乳鸽产品质量的卫生与安全。
7.2.1.3 肉鸽的秋季饲养
应对季节光照日渐缩短,及时调整饲料配比,使肉鸽顺利度过因换羽减产的季节。
7.2.1.4 肉鸽的冬季饲养
应增加能量饲料。利用鸽舍两边遮幅材料御风寒,调节舍内的通风、采光、温度与湿度,使肉鸽能安全度过冬季。防疫要求
8.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落实肉鸽场各项防疫工作。8.2 实施动物疫病预防监督机构推荐的疫苗免疫接种,接受当地兽医防疫监督机构进行的疫病监测及监督检查。
8.3 按照GB16549的规定,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不定期组织的对鸽群的疫病检测。
8.4 引进种鸽应符合GB16567的有关要求,进行不少于21日的健康隔离观察饲养与疫情监测,经检疫合格确定为健康动物后,方可并入种舍混群饲养。8.5 实施灭鼠、灭蚊、灭蝇工作的计划和措施,禁止其它家畜、禽、犬、猫及野禽等动物进入场内。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8.6 发现疫情应立即向当地区(县)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指导,尽快控制,扑灭疫情,病死禽按GB16548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9消毒规定
9.1 进出养殖场的车辆与人员要严格消毒。
9.2 场内应建立必要的消毒制度,应采用气雾消毒方法定期开展场内外环境消毒、舍内肉鸽、笼具的喷洒消毒。饮水系统消毒及全场大消毒等开采用不同消毒方式,必须符合DB 31/T 432的规定。
9.3 使用消毒药品应以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配制方便,应根据消毒药品的特性和场内卫生状况等选用不同的消毒药品,必须符合HJ/T81的规定。兽药使用规定
10.1 养殖场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免疫接种结合其他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10.2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规定的兽药,严禁采购、使用未经兽医药政部门批准或过期、失效的产品。必须按照农业部《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2002]1号文件的规定执行。10.3 疫苗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应在规定条件下进行。
10.4 饲料药物添加剂的使用严格按照农业部最新颁布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执行。引种要求
11.1 应来自非疫区,质量合格并有供种场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运输符合GB16567的规定。引入前应报养殖场属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备案。
11.2 应从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鸽养殖场购入,品种、代次应符合销售场的生产经营许可范围。引进的种鸽必须在隔离区舍内饲养不少于21日,经检疫合格后方可移入生产区饲养。
11.3 引进国外种鸽品种则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执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12供种要求
12.1 供种种鸽场应遵守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供种种鸽的质量应符合《上海市种禽供种质量和经营服务规定》。12.2 供种种鸽应按照GB16549的规定,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产地检疫。12.3 供种种鸽的出场运输应符合GB16567的规定。人员配备
13.1 场内技术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13.2 场内饲养员须经行业专项技能培训、考核合格、获得本行业技能合格证书。
13..3 场内饲养、技术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工作。档案信息
14.1 种鸽的生产管理应实行全程养殖档案信息跟踪制度,档案信息应准确、真实、完整、确保种鸽生产质量的可追溯性,应参照NY10执行。14.2生产记录
14.2.1 生产期信息:种鸽来源,品种、品系、引入日期、数量、存栏种鸽年龄、体重、舍内温湿度、喂料量等。(包括各生长阶段的综合性生产记录)14.2.2 生产性能信息:肉鸽成品上市规格质量、级差比例等。
14.2.3 饲料信息:饲料配方,饲料(原料)产品来源、规格质量、进货日期与使用情况等。14.3 防疫记录
14.3.1 日常健康检查记录:鸽群每天的健康状况、死亡数量和死亡原因等。14.3.2 预防和治疗记录:发病时间、症状、预防或治疗用药的诊断、处方药物名称、使用方法、生产单位及批号、疗效、执行人等。
14.3.3 免疫记录:疫苗种类、免疫时间、计量批号、生产单位和疫苗领用、存放、执行人等。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
14.3.4 消毒记录:包括消毒剂种类、生产单位、批号、使用日期、地点、方式、计量、执行人等。
14.3.5 无害化处理记录:根据处理情况作好记录。14.4 销售记录
14.4.1 肉鸽销售信息:肉鸽出售日期、销售数量、质量等级、购买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运输情况、执行人等。
14.4.2种鸽销售质量信息:种鸽销售日期、数量、质量、购买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及售后服务信息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