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年常州市政府重点工作
(一)突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积极实施新一轮科技倍增计划。重点支持天合、常牵等一批科技领航型企业和100家市创新试点企业的科技创新,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企业“一站两中心”10家以上,力争实现企业科技投入75亿元。加快科教城建设,重点建设中科院常州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大学科技园。切实加强各辖市区的科技创新和创业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企业、区(市)和市三级科技创新平台联动的新格局。促进产学研联合,力争引进科研机构30家、科技成果300项,组织150项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引进海外归国人才300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20名,高层次研发人才50名。
做强做优“五大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打造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及车辆、新型农业机械、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五大产品群;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打造计算机及通讯设备、数字视听及电子元器件两大产品群;大力发展新能源及环保产业,打造太阳能光伏产品群,积极扶持风电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打造高分子材料产品群;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打造生物工程及医药产品群。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凌家塘农副产品、横林地板等大型专业市场建设,重点发展武进保税物流中心等8个物流基地,积极打造城市中心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加快推进软件园和动漫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重点抓好软件研发、信息服务、研发中心和动漫产业。加快春秋淹城、太湖湾、茅山旅游度假区等景区建设,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力争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引进2家以上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外资银行。
积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企业联合重组步伐,鼓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做优水平,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努力形成一批在国内行业中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年内新增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1家以上、超50亿元2家以上,力争有8家以上企业上市。
继续加大有效投入。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低污染、低能耗的“两高两低”项目,不断提高投入产出强度。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00亿元,其中工业有效投入800亿元。组织实施好172项市重点项目、150个市级重点工业项目。
(二)坚持量质并举,扩大对外开放
提升利用外资的总量和水平。找准我市产业与国际大公司产业转移的结合点,主攻大项目,新增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20个,力争超5亿美元项目取得突破。继续做好“以外引外”,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多形式、多渠道对外合作。充分发挥开发区招商引资主阵地的作用,开发区利用外资占全市的比重超过70%。
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按照“集约、集聚、创新、生态”的思路,注重园区环境建设,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创新体制机制,扩大招商队伍,按照产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招商选项、招才引智,实现开发园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继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大项目的承载能力。
推进外贸外经健康发展。适应国家外贸政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鼓励企业输出成套设备和技术。引导企业遵守国际贸易规则,支持和帮助企业应对反倾销和贸易壁垒。推进“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窗口和加工贸易企业,不断扩大外经市场份额。与此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拓展友城工作。
(三)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着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加快发展高效型、生态型、质量品牌型和外向型农业,全市“三资”开发农业达到28亿元。继续壮大优质粮油、花卉苗木、现代畜牧、特种水产、时令水果等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3个5-10亿元产值的生产基地,设施农业、高效渔业和规模种植业面积分别增加1万亩、3万亩和6.5万亩。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重点抓好20个市级农业专业特色村建设。
有序推进农村“三集中”。加快镇村规划的编制,实现农村规划全覆盖,促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继续抓好8个市级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20个重点居住示范村和100个居住示范点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引导农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年内符合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条件的村组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进一步提升县区经济发展水平。金坛、溧阳要继续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设备、机械装备等优势主导产业。武进、新北要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动漫产业。天宁、钟楼、戚区要按照城市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向都市经济转型。
(四)优化城市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续建西绕城高速,开工建设常泰过江通道连接线,加快形成“三纵四横一环线”高速公路主骨架。实施338省道等6个改造项目,提升国省干线公路等级。全面完成第二轮农村公路建设任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98公里。建成京杭运河改线航道配套工程和东、西港区,实施芜太运河、丹金溧漕河、锡溧漕河常州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录安洲石化码头、夹江集疏运码头及配套工程。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常州段,实施常州机场综合改造工程。
优化提升城市功能。按照“三城联动、南北一体”的要求,南部新城在全面建成5.6平方公里重点核心区的基础上,继续推进16.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滆湖整治、保护和建设。北部新城要启动建设以京沪高铁常州站为中心的1.6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建设。中心城区在完成高架路一期的基础上,新建改建中吴大道、飞龙中路、常新路、东方西路、丽华路、竹林北路延伸等11条骨架道路,打通晋陵南路、大仓路、红梅路等跨老运河通道,扩建龙游路、吊桥路、桃园路等10条城市次干道和支路。实施魏村水厂一期挖潜改造,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完成夹山垃圾填埋场续建工程,开工建设工业固体废弃物安全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竣工投运。实施城市防洪“大包围”工程,建成运北片北塘河、老澡港河、永汇河水利枢纽节点。
实施城乡绿化“十大工程”。(1)沪宁高速常州段两侧生态林工程;(2)太湖流域水系和内河河道生态绿化工程;(3)城区范围主要干道和道路节点绿化提升工程;(4)城市道口绿化工程;(5)城市公园增绿工程;(6)以18个乡镇为重点的集镇绿化工程;(7)以320个行政村为重点的村庄绿化工程;(8)企事业单位绿化工程;(9)围墙透绿工程;(10)垂直绿化工程。十大工程将新增绿地3000公顷以上。
深入推进城市长效管理。建立常州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在城区范围内建设并运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将13项长效管理制度数字化,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化、标准化。继续开展城市主要道路街景美化整治,重点实施局前街、怀德南路等8条道路和高架路两侧整治工程。开展“提升交通水平、方便市民出行”专项行动,建设畅通有序、安全文明的城市交通秩序。
(五)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城市
抓好太湖水污染治理。全面完成武进港、太滆运河、雅浦港三条入太湖河道及其主要支流的整治,确保水质长期稳定达标。继续开展工业污染源整治,年内关停并转化工企业363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和“三退三还”工程,重点推进太湖一级保护区生态修复。年内建成投运武南污水处理厂一期等一批污水处理工程。
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对化工、印染、冶金、造纸等重污染行业及城镇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完成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抓好重点企业的脱硫工程和年能耗3000吨以上标煤企业的节能工作,开展重点企业能源、清洁生产审计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组织实施50项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对80家重点能耗单位实施节能监测。
确保环境综合质量全面达标。以水质达标为重点,加强对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考核断面的监控,严厉处罚偷排、超排等违法行为。推进老城区20家污染企业的搬迁。开工建设江边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继续实施城区污水截流工程。启动饮用水源地及备用水源地的保护和建设。确保年内金坛、溧阳建成国家生态市,武进建成国家生态区。
(六)统筹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力争年内所有辖市区均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加强在常高校能力建设,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努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旅游商贸高职校、少年科学艺术宫三期和刘国钧高职校等项目。
增强地方文化发展活力。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及沿古运河历史文化带的保护和利用,逐步修复历史文化名园。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剧院年内建成开放,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全面完成改造并对市民开放,启动建设现代传媒中心。整理地方典籍,创作文化精品,传承常州文脉。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三级文化网络,丰富群众生活。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着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建成市疾控中心、一院、三院门急诊大楼、中医院门诊病房楼,加快建设阳湖医院、新北医院。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备战第十七届省运会,建成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办好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等重大赛事。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拥军优属和优抚安置工作,切实抓好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地方志、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关心下一代、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工作,支持发展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年内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障。完善各类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做好社会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和村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启动建设综合监管和重大危险源预警平台,全力做好事故减控,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健全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工作机制,提高公共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示范镇和安全社区创建活动,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依法惩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五五”普法,提高法律援助和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自觉接受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建议和提案。
(七)坚持发展富民,实现成果共享
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提高创业在就业中的比重。年内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3200人,实现再就业1.8万人。充分发展民营经济,放宽工商登记准入限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规模,完善风险投资体系。确保新增私营企业600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1.5万户以上、注册资本80亿元以上。
继续为民办好十件实事。(1)建设“九公园三绿地”。建成西林、假日、恐龙园生态、飞龙公园,改建东坡、圩墩公园,启动建设东经120、华山、录安洲生态湿地公园,新建桃园绿地二期、金源绿地、武进汽车城绿地,实现所有公园免费开放。(2)“清水工程”。对潢河、通济河等9条城郊结合部河道进行整治,对白荡河、采菱港等19条河道进行清淤,续建北塘河城区段生态景观河道,确保城区水环境专项整治全面达标。(3)小康家园工程。对全市村庄实施“三清一绿”,清垃圾、清粪污、清河塘和村庄绿化;对100个村庄实施“五化三有”,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环境美化和有公共服务中心、有长效管理机制、有乡村文化;建设10个更高标准的小康家园示范村。同时,对2个辖市、10个乡镇、170个行政村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改造。(4)公交惠民工程。BRT快速公交一号线全线开通;市区范围实现村村通公交;新增空调公交车600辆;建成区36条线路全部空调车运行。(5)改造升级菜市场。内部提升15个,原址开工改造3个,搬迁移建开工11个。(6)全面实施住房保障。新增廉租房1000户;新开工建设5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年内提供2000套左右;公积金扩面5万人,发放低息贷款18亿元以上。(7)健全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退休金发放标准;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达到5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辖市(区)财政补贴标准每人再提高20元,住院费用补偿率达35%以上;城乡低保月标准提高20元以上,年底增发一个月全额低保金,对低保边缘困难群众年底按户发放8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金;对低保、特困群众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医的,实行“十免十减半”,同时对医疗费、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等减免30%;继续按去年标准对三类重大疾病实行一次性救助,城市社区实现爱心慈善超市全覆盖。(8)城市社区卫生惠民服务。门诊实行“六免二减”,免一类疫苗接种、挂号、诊疗、健康建档、康复训练、计划生育指导等费用,减参保人员检查和治疗费用的10%;建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结对帮扶、双向转诊绿色通道,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9)改造提升公厕。改造提升131座,新建39座,取消所有公厕收费。(10)老城区重点改造工程。启动中吴大道两侧等重点地区改造;全面实施兰陵片区改造,新建建筑15万平方米以上;完成老城区剩余的100多条“背街小巷”道路整治;完成46万平方米老小区整治和老城区高层住宅二次供水改造。
第二篇:2002年常州市政府重点工作
2002年市政府重点工作
2002年01月30日
(一)以“入世”为重要契机,促进开放型经济上新台阶
充分利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继续把开放型经济的跨越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以更扎实的措施,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抓住当前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有利机遇,把利用外资与调整优化结构、引进先进技术与引进现代管理结合起来,加快我市农机、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产业的嫁接改造,重点引进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型材料、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项目。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加大基础设施、农业和服务业的利用外资力度,鼓励外资参与国有经济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加强与跨国公司合作,争取加入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和国际销售网络。大中小项目并举,全方位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强招商队伍、招商网络和信息库建设,进_步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和奖惩制,进一步清理完善政策法规,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把“亲商、安商、富商”的举措落实好。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大力提高对外经贸水平。加快适应世贸组织规则,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提升纺织服装等传统产品档次,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市场份额,巩固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开辟东欧、拉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贸易方式多样化,加快国有专业外贸公司改制和实业化步伐,支持更多的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外经合作,确保全年外经营业额增长10%。积极扩大对内开放,呼应上海经济辐射,参与西部大开发,搞好南北挂钩合作,迸一步提高我市经济的开放度。同时,举办好世界中小企业大会暨’2002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商品博览会。进一步推进开发区建设,增强集聚效应和产出功能。今年开发区建设要在优化环境、提升功能、创新体制、注重特色上下功夫。继续把园区建设作为新区发展的重点,加快电子科技产业园、环保产业园、软件园等建设,形成以大项目为依托的我市现代制造业示范基地。加大对江边化工区和港口的开发建设力度。完成常州海关向新区整体搬迁,争取一类口岸和直通关一次性通过国家验收,形成进出口的“快速通道”。努力把新区创建成ISO14000示范区,率先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我市各省级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开发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功能整合。
(二)增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
依托我市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制造业基础,狠抓信息化带动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新材料、高档纺织服装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构筑产业、技术、品牌和创业环境的新高地,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的加工厂和上海工业的后坊基地。今年要在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和壮大优势产业上取得新的突破,切实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力争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3%。
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提升我市产业水平的切入点,作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制高点,集中力量开发培育计算机网络和通信设备、数字视听设备、机电一体化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及软件和微电子产品,尽快形成规模和特色,力争今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6%,增速30%以上。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速信息技术的渗透融合,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我市传统制造业,引导企业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同时,加快开发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增长潜力较大的高新技术产品,逐步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深化企业改革,壮大企业规模。大力推进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把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多元股权结构,作为今年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未改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年内基本完成改制,已改制的向规范的股份制转化。积极实施大企业战略,引导和鼓励骨干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参股并购,加速生产要素向大企业大集团集聚,加快培育壮大新科、华源蕾迪斯等一批核心竞争能力强、规模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企业集团,今年争取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为培育形成销售收入超50亿元、100亿元的大型企业打下坚实基础。推进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继续做好企业上市工作,积极培育高质量的上市后备队伍。同时,继续采取出售、租赁、联合等多种改制形式,力求年内基本完成中小企业改制任务。加强企业扭亏脱困工作,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或关闭。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大技改投入力度,着力培育新增长点。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扩大利用民资、争取国债项目和“双高一优”项目等途径,千方百计增加技改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全年技改投入突破100亿元。实施武进钢铁公司电炉引进等重点工业基建和技术改造项目90项,其中当年投入1亿元以上的33项。积极支持企业采用成果转化、引进消化、协作配套等多种形式,开拓技改项目源,促进企业装备更新和产品结构调整。继续加强产学研联合,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一站两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塑造一批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机制灵活、运作高效的创业基地。
(三)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上下功夫、求突破,加快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机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速壮大特种水产、经济林果等五大特色经济,全年新增冬作设施农业5万亩、花卉苗木2万亩、牧草基地1万亩。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组织和运行体系,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丘陵山区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建设好六个万亩以上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大力扶持德盛食品、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对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全年农田水利、防洪工程建设投资5.1亿元。抓好溧阳北河二期、大通河水利枢纽等七个重点水利项目,切实推进新一轮圩堤达标建设和河道整治工作,全面加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力度,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确保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按照科学规划、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的总体要求,积极有序地推进小城镇建设,着重抓好15个富有特色、区位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中心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展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推行以政府为主导、吸收多元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建设模式,高起点建设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依托产业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经济,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乡镇工业园区为支撑点,加快乡镇工业的布局调整和产业升级,从而培育县域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形成错位竞争、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积极培育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特色专业市场,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大力发展农村建筑安装业和各类服务业,跨地域、全方位地扩大劳务输出,力争全市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提高到75%。按照“巩固、完善、配套、规范”的要求,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各项配套改革,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必要投入和乡镇政权、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推广涉农收费公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四)加大规划建设管理力度,拉开城市发展框架
以拉开城市框架、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乡环境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在现代城市圈建设的新一轮竞争中,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常州建成空间布局合理、环境富有特色、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基础设施供给体系优质高效的中心城市。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围绕建设特大城市,修订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做大做美中心城区,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认真实施城镇体系规划,继续做好分区规划和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城市设计工作,严肃规划执法和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大交通、市政建设力度,力争全年完成投资26亿元。重点抓好对外交通和市域环线建设。加快宁杭、锡宜、常澄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在建工程整体推进;抓紧做好常泰过江通道的有关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尽快落实。全面开展大外环建设,年内建成南环线,开工建设西、北环线和东线跨运河、铁路大桥及连接道路,构筑特大城市的交通骨架。高标准实施城市重点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怀德路、劳动路等骨干道路的改造拓宽,抓好中心区商业步行街、魏村水厂等项目建设,新建天然气利用一期、夹山二期垃圾填埋场、戚墅堰污水处理一期等工程。做好省第三届园艺博览会暨我市第二届城建招商会的筹备工作。加快建设“数字常州”,以信息网络和应用工程为重点,实施信息管网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促进信息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结合“西气东输”,争取尽早开工建设戚电厂两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继续推进电网改造,改善城乡输变电条件,年内完成通信、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5亿元。
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围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积极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抓紧水环境治理,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环保执法检查监督。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集中力量搞好市容卫生、交通秩序、清临拆违、马路市场等四个专项整治,使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建立健全“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城区、街道和社区居委。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严肃处罚违反规划、违章建筑、损坏市容市貌的行为。
坚持市场取向,加快经营城市步伐。继续推进市政、绿化、环卫等公用事业改革,全面实行作业招标、竞标,创新城市管理养护机制。加强土地集中统一管理,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力度,建立健全公开、规范的土地市场,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促进土地资本运营和增值,收足用好土地收益。探索对现有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权的有偿流转,组建“一路一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引导外资和民间资金参与城市建设,完善投资、经营、回报的良性循环机制,力争在经营城市资源上跨出扎实的步伐。
(五)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营造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作为我市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今年力争私营个体经济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5000户、个体工商户13000户,注册资金增长25%,从业人员新增6万人。
落实扶持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全面清理不利于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行政规章,放开准人领域,放宽准人条件,实行服务承诺、审批限时,全面简化私营个体企业设立程序和审批手续。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农业、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鼓励开设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按照公正、公平的市场经济准则,在投资立项、用地用电、信贷支持、税费负担等方面,坚决做到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一视同仁,积极清除思想上、政策上存在的所有制歧视现象。保护私营个体企业的财产权、知识产权、自主经营权,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维护私营个体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快建立私营个体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投诉服务中心,健全私营个体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私营个体企业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增强企业信用度,增强社会融资能力。着力扶优扶强,提升竞争水平。鼓励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私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创业服务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建设,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着力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爆发力强的民营科技企业。鼓励大型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联合重组,实施规模扩张;引导私营企业通过参股、挂靠、兼并、联合等方式加入或组建企业集团,努力培育一批技术领先、品牌响亮、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集团。支持私营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国外技术、人才、资本、经营模式、经营理念来发展壮大自己,积极发展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出口创汇水平高的外向型民营企业。加快载体建设,构筑发展平台。积极推进私营经济园区建设,引导私营个体经济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企业群体、生产基地和品牌效应。搞好园区规划,实施产业导向,把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加强与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联动开发和分工协作;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配套设施,实行“一站式”服务,尽快形成集聚效应;扶持发展重点园区,选择一批规模适当、规划合理、管理有序、服务到位的园区,作为市重点私营经济园区,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客商进区投资兴业。
(六)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把加快发展和提高服务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社会就业、增强内需拉动的重要举措,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大力拓宽消费领域,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改善消费环境,清除各种限制消费的障碍,培育和保护城乡居民的购买力,鼓励城乡居民扩大住房、旅游等各种服务消费。开发和综合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发展数字电视、视频点播、远程教育等信息服务,抓好一批信息化小区建设,提高家庭上网普及率,进一步拓展信息消费领域。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健全会计、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商贸流通业的改组改造,发展连锁经营、销售代理等现代营销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推动商贸流通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合资合作,尽快提升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力,发展消费信贷,拓展银行、保险、证券业务,积极吸引境外金融组织来常设立分支机构,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整合物流资源,提升传统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建设智能化的现代物流基地,努力为制造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大力兴办专业商品市场,积极发展各类要素市场,重点开拓农村市场。加快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建设,培育完善房地产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发挥房地产业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实施五年倍增计划,加快发展旅游产业。进一步完善全市旅游总体规划,形成大旅游产业的发展格局。抓好重点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争取中华恐龙国通过国家级4A景区验收。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力争全市旅游涉外星级饭店达到50家。办好全国国内旅游产品交易会常州分会场和2002年常州旅游节。加快旅行社标准化建设,提高旅游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开展旅游促销活动,促进假日旅游,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增加旅游外汇收入。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均增长20%以上。
(七)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突出抓好科技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社会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进程,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按照统一布局、集中建设、形成特色的要求,优化整合高教资源,发挥高职教育的整体优势,加快启动“大学城”建设,努力构建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加快教育机制创新,逐步建立多元办学的体制和多渠道教育投入机制。组织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程,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类科技创新基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高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努力构筑人才新高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广泛建立各类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各种学习阵地作用,健全社会化学习网络,积极开展计算机、外语和世贸组织规则等各类教育培训,在全市形成勤奋学习的浓厚氛围。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抓好省“333”人才工程和市“831”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完善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鼓励政策,营造引才、荐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创新运行机制,促进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围绕建设文化名城,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办好市第二届艺术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发展广电事业。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综合、专科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城市社区卫生和农村初保水平,完成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体制改革,继续开展卫生村总建设。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调控服务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巩固全民健身成果,全力备战15届省运会。认真做好新闻出版、民政、信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关心下一代等项工作,积极发展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与此同时,切实抓好市一院病房大楼、少年科学艺术宫二期工程、体育中心二期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八)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把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紧密结合起来,营造文明法治的社会环境。
大力创建文明城市,提高城乡居民素质。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创建江苏省文明城市,同时力争进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市”行列。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规范公民道德行为。完善科普设施,强化科技宣传,搞好科普教育。加强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共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纲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向深入。加大依法治市力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实施“四五”普法,增强市民法律意识。加快政府法制建设,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继续推进政务公开、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加强与市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政治协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拓展群众参与、决定基层公共事务的领域,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
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坚决依法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加强对公共娱乐服务场所和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强化交通、消防管理,消除事故隐患。
第三篇:市政府重点工作安排计划
*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和*、*、*、*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次全会和市第*人代会第五次会议的要求,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以加快实现“四个率先”为主线,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党的*和市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在全面抓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对*年市政府重点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总的要求: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产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层次、提升能级,着力增强服务业的辐射力;依托大产业、大基地、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先进制造业,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主要内容:
(一)推进落实《关于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用好用足服务业引导资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快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功能提升;推进若干中心城区工业楼宇和近郊工业园区向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转型。
(三)加快推进*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等物流基地建设;完善服务外包投资的相关配套政策,抓好*、*、*等“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建设。
(四)以电站设备、核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重大装备专项研制和首台业绩突破为重点,提升制造业能级;继续推进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临港装备产业基地和长兴岛造船基地建设。
(五)强化和提高能耗、环保和用地标准,继续淘汰一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劣势企业。
二、加强节能降耗,集约节约用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的要求:围绕确保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的目标,提高节能的市场准入关,加大重点耗能行业和领域节能力度,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大力开发和应用节能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执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强化土地管理。
主要内容:
(一)出台并实施能耗审核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加强对新建项目的能耗审核,完善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
(二)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做好工业设备节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空调和家用电器节电、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等十个方面的节能技术创新和改造。
(三)加强对年耗能量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800多家重点用能单位的监控,建立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
(四)对乙烯、烧碱、平板玻璃等高能耗、高污染生产装置,启动以节能为核心的技术改造。
(五)对各行业超过万元增加值(产值)能耗或产品单耗限额标准的耗能,实施累进加价。
(六)完善“批项目、核土地”制度,从工业项目核土地扩大到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
(七)完善消化利用存量土地的政策措施,开展闲置土地的清理,推动产业用地二次开发。
(八)积极有序推进工业用地的市场化配置,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全额纳入地方预算,加强土地利用的动态管理。
三、全面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总的要求:围绕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2%的目标,以削减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为重点,加快落实污染物减排各项措施,加强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确保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如期推进。
主要内容:
(一)加快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对尚未开工的57个重点项目年内全面开工建设;确保竹园第二污水处理厂和郊区一批污水处理厂网等40个重点建设项目竣工并投入运营;完成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和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19个重点建设项目主体工程。
(二)对全市11家燃煤电厂的34台机组进行脱硫改造,全面开工剩余4家的改造工程,确保一批脱硫工程年内完成并发挥减排效果;落实电力工业“上大压小”有关要求,年内关闭南市电厂。
(三)贯彻全市及各区县和相关部门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细化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和实施细则;组织开展对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中期评估。
(四)推行“批项目、核总量”的环评审批制度,建立污染减排与治理措施挂钩的核定机制和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相联系的评估办法。
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总的要求:全面落实“36条”配套政策,聚焦国家战略、聚焦重大产业项目、聚焦创新基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重点领域聚焦突破,为“四个中心”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与保障。
主要内容:
(一)全面出台、落实“36条”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并搞好政策落实与完善的跟踪评估。
(二)深化实施“部市合作”、“院地合作”机制,积极承接国家重大战略性科研项目。
(三)深化“聚焦*”战略,编制**高新区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新区评价体系;推动*核心区在风险投资、创业融资、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紫竹科学园区、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建设和发展。
(四)全面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五、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加快世博会筹办各项工作
总的要求:切实做好世博会筹办各项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世博会场馆和园区内、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科技、生态、文化、人文理念,深化演绎世博会主题;认真细致地搞好世博会各项参展事务,加强宣传推介和市场开发,扩大世博会影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主要内容:
(一)年内全面完成园区动迁腾地,启动公共活动中心、中国馆、主题馆、园区世博村、城市最佳实践区、世博公园、世博轴等项目建设。
(二)完成主要场馆的布展方案策划,启动“网上世博会”的技术方案设计工作。
(三)年内力争达到1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完成一批参展国家或国际组织签约,召开第一次国内各省市区参展工作会议。
(四)启动世博会会歌定向委约和海报征集工作,完成世博会吉祥物征集活动,办好第五届*世博会国际论坛。
(五)更加注重软件建设,广泛开展“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持续推进迎世博文明创建。
(六)配合世博会筹办,落实本市会展旅游五年推进计划,积极发展会展旅游;推进旅游与体育赛事、文化节庆、商业购物等相结合,大力发展节庆赛事旅游。
六、围绕“三个着力”,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总的要求:继续围绕“三个着力”,全面推进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先行先试,力争不断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在加快实现“四个率先”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中的核心功能作用。
主要内容:
(一)率先深化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行政问责、效能投诉、电子监察等制度,着力转变政府职能。
(二)配合中央有关部门继续推进金融创新、风险投资、口岸管理等改革试点,加快与国际规范相衔接,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
(三)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在*率先实行城乡教育、医疗管理体制并轨,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
(四)推动*在城市规划、财税工作、土地管理、环保市容、项目审批、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落实赋予*的更大发展自主权。
七、围绕金融集聚和创新,加快推进金融中心建设
总的要求: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大力实施金融聚焦*战略,发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行先试”效应,做深金融市场,做强金融机构,优化金融环境,聚焦金融人才,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主要内容:
(一)抓住外资银行法人化契机,积极争取更多的外资银行法人机构落户,同时做强地方金融机构。
(二)以人民银行在*推出人民币基准利率和外汇*市场价为契机,加快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
(三)落实“国十条”、“沪八条”,推进保险业改革,提升*保险业的产品结构,培育保险业新的增长点。
(四)推动新形势下*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积极拓展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五)加强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流动和管理,大力引进既精通国际惯例,又熟悉我国国情的金融业领军人才。
八、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监管制度
总的要求:加快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竞争力和总体控制力;围绕依法有效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建立一套相互制衡、监督有力、运作有效的国资监管制度规范;加强股改后的国有资产监管,实现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
主要内容:
(一)制定《关于本市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同步建立健全国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国有企业重大改制改组的决策程序、重大评估项目专家评审和抽查制度、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三)制定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国资股权监管的指导意见及其相关配套制度,加强上市公司国资监管和风险防范。
(四)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建设,探索建立外部董事制度。
九、深化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总的要求: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加强就业援助,完善面向市场的就业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立足“广覆盖、保基本”,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主要内容:
(一)切实落实扶持创业的各项政策,继续加强就业援助、扶持非正规劳动组织工作,重点解决好零就业家庭和农村纯粮户非农就业问题,完成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的目标。
(二)探索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模式,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实训体系,拓展多层次职业见习渠道,推进青年人就业。
(三)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政府、企业、工会三方协商制度,加强对企业单位职工薪酬制度的指导与规范;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
(四)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研究解决城镇
重残无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的政策措施。
(五)继续扩大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覆盖面,使参保人数扩大到300万。
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分层次、多渠道地解决好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继续加强对土地供应、在建项目、房地产交易等环节的动态监测,增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有效性、精确性。
主要内容:
(一)放宽廉租对象收入线认定标准,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重点做好试点和政策制订工作。
(二)继续实行公有住房租金减免政策,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和整治,着力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
(三)落实全市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和普通商品房、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建设计划,严格控制新审批、新开工商品住房套型结构比例,有序推进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四)建立并完善全市房地资源行业全覆盖、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制订新建商品房预销售资金监管办法;对开发、中介企业建立信
用档案体系。
十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
总的要求:以贯彻《义务教育法》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高校学科布局结构调整,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加强技能培训为基础,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以创建学习型社会为目标,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主要内容:
(一)制定《*市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实行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
(二)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远郊区(县)及财政相对困难地区的义务教育。
(三)制定《学科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规划方案》,重点支持与*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及世博会紧密结合的学科建设;启动建设与学科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学科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
(四)开展职教集团的组建试点,重点推进电子信息、机电数控、交通物流和现代农业等职业教育集团建设。
十二、以抓好基层卫生工作促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总的要求: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卫生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搞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推进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构建合理有序的医疗服务体系;强化卫生全行业管理,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主要内容:
(一)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大试点,转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切实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医保总额预付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继续推进郊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加强二、三级医院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二)启动新一轮《*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9年)》。搞好人禽流感、非典、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加强医疗急救网络建设。
(三)强化卫生监督管理,重点开展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等领域的监督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的医疗行为。
十三、拓展和完善功能,大力推进社区建设
总的要求:以完善功能、改善服务为重点,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优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推动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教育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全面推进社区助老、社区助弱、社区慈善等工作。
主要内容:
(一)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统一服务内容和程序,推行标准化后台处理软件。
(二)推进居家养老和助老服务,建立一批“日托所”,为居民区老人提供就餐、娱乐、休息等服务;为卧床老人、病重老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三)在社区“阳光之家”的基础上,建立部分配套的“阳光工场”,组织中度残疾人从事简易劳动。
(四)大力发展社区慈善组织,推动社区居民多余物资的捐赠与调剂。
(五)推动社区公众责任保险制度,按规定抓好社区设施资源开放共享的落实。
(六)以区县为主,因地制宜,抓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十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的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郊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着力推动郊区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主要内容:
(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安全农业、种源农业等项目,着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二)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再建17万亩设施粮田,继续推进30万亩设施菜田和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完成全郊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三)以实施“清洁家园”工程为抓手,加快农村河道治理和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加快农村危桥、渡口改造和村镇公路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进农村自然村落改造。
(四)完善与都市农业相匹配的灌溉、防洪、防灾、除涝等保障体系,推进郊区水系建设。
(五)扶持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基地”、“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市场+企业+农户”的龙头企业,建设开放型的农产品流通大市场。
(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郊区两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山、奉贤、南汇和崇明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十五、全力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总的要求:以提升服务功能为重点,全力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全力以赴加快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确保实现节点目标;继续加快越江隧道、高速公路网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路网系统,加强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加强内河航道规划和建设。
主要内容:
(一)完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成罗泾港区二期工程。加快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及其市政配套工程、*三期、长江隧桥工程、*港国际客运中心等项目建设。
(二)建成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和9号线一期工程,力争4号线全面贯通,确保“新四线”全面进入施工阶段。
(三)启动A15机场高速、A16苏沪高速公路建设,推进大芦线、赵家沟航道整治工程,启动杭申线、苏申外港线建设。
(四)推进上中路、军工路、西藏南路、新建路、人民路越江工程及打浦路隧道复线、闵浦二桥工程建设。
(五)全面推进青草沙水源工程建设。
十六、深入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总的要求:借助信息化手段,依托网格化平台,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常态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公交优先”交通发展战略,有效降低市民出行成本;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做好交通排堵保畅;加快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强化城市安全运行保障。
主要内容:
(一)加强市级网格化管理平台与区级平台之间的有效衔接,推进发现、处置、监督、反馈等管理流程优化;推动网格化管理城市化地区全覆盖,充实完善网格化管理内容。
(二)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在内环线内350条线路实施空调车公交优惠换乘。
(三)完成迎世博市容环境精品区域各项创建任务;做好架空线入地、渣土车整治、旧住房改造和市政道路设施整治等专项工作。
(四)建成15块市容环境示范区、24块规范区和29块达标区。重点排查店招店牌、室外空调机架、高架道路悬挂绿化、人行道残障等存在的安全隐患。
十七、加强配合协调,精心策划,做好*年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女足世界杯等各项重大活动的筹办工作
总的要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准备,确保特奥会圆满成功;认真办好*年女足世界杯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尽全力完成好*承办的国家层面重大外事活动。
主要内容:
(一)精心制定特奥会总体工作方案,策划并完成好开闭幕式、火炬跑、社区接待等几项大活动,强化宣传报道,使特奥会真正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形象。
(二)按照时间节点,做好女足世界杯开闭幕式策划、场馆改造、市场开发、接待、志愿者培训、安保等各项工作。
(三)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承办好非洲开发银行年会、俄罗斯“中国年”圣彼得堡“*周”等各项重大外事活动。
十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推进管理创新,提高政府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
总的要求: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政府行为;继续完善政府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行政透明度;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从源头上加大防治腐败的力度。
主要内容:
(一)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政府部门与下属企业脱钩;按照积极稳妥原则,加快推动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转制改企。
(二)针对与市民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健全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制度,让市民更广泛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
(三)建立健全公开透明、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机制,完善对住房公积金、房屋维修基金等其他社会公共性资金使用的监管制度和措施,逐步推行审计公开制度。
(四)深入推行政务公开与政府信息公开,明确*年工作重点并抓好组织实施。
(五)改革政府采购招标制度,落实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
第四篇:2011年22项市政府重点工作
上海全力推进2011年22项市政府重点工作
2011年一季度上海市政府工作会议今天上午召开。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要求,按照年初市“两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力以赴推进今年22项市政府重点工作,切实做好今年开局的重点和难点工作,解放思想、创新突破,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从严治政、加强管理,确保全年工作起好步,为“十二五”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韩正指出,根据九届市委十四次全会精神和市政府今年工作安排,结合本市“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任务,市政府确定了今年要抓的22项重点工作。一是突出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贯穿于全年各项工作中;二是把握“十二五”开局年的特征,聚焦抓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工作;三是突出以人为本,按照年初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22项重点工作,必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强化跟踪评价,加强监督。
韩正指出,做好今年开局工作,特别要抓住重点和难点问题,切实加以推进——
确保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关键是保持主副食品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切实稳定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凡涉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领域的价格调整,一律慎重、严格把握。
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必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严格执行国务院出台的“国八条”和年初上海出台的12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同时,认真做好房产税试点工作,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要加快“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咬定目标不放松,确保完成今年保障性住房开工1500万平方米,供应1150万平方米、约17万套。放宽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房)的准入标准,在中心城区全面推开;公共租赁房进入实质性运作,尽快启动供应试点。
全面开展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大讨论。组织全社会力量开展调研,明确重点领域,广泛发动群众。要集全市之力,在广泛讨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加强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的办法和措施。
深入推进三项专项治理工作。狠抓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乡镇财政性资金管理、土地规划管理的专项治理工作。
加快转方式、促转型。勇于突破难点,如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税制瓶颈;注重聚焦重点,如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按照与国家改革发展方向一致、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目标一致的原则,抓好先行先试。
加快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
高度重视、切实做好“两会”书面意见和提案的办理工作。
韩正强调,抓好全年开局和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关键在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要解放思想、创新突破。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要潜下身子,深入调查研究。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一线进行调查研究,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总结和提炼,把基层实践中形成的好办法、好经验以及各种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转化为工作思路和操作性办法。要从严治政、加强管理。关键是坚持原则、执行纪律、依法履职、严格管理。领导干部要带头以身作则、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做好表率,管好人、带好队伍。
会议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主持。会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通报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节能减排、保障市场供应和稳定物价、就业和社会保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资和重大项目安排等方面工作。副市长艾宝俊通报了产业和信息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安全生产等方面工作。副市长唐登杰、张学兵、沈骏、沈晓明、赵雯出席会议。
今年市政府22项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着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
二、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着力健全航运产业链,增强现代航运服务功能
三、加快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
四、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先进制造业的水平和能级
五、大力加强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保障,切实提高城市运行安全度
六、着力将办博经验转化为城市管理常态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八、加快推进郊区新城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九、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十、加快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十一、大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取得新突破
十二、进一步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支持鼓励非公经济发展壮大
十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十四、加强市场供应和价格监管,努力保持主副食品等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质量安全
十五、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全面实施旧区改造新机制和政策
十六、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七、加快实施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十八、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十九、高质量、高水平办好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协力推进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
二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繁
荣发展
二十一、进一步加大对新疆、西藏、云南、青海和三峡库区等对口支援地区的帮扶力度,大力推动区域合作与交流
二十二、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透明度
第五篇:2018年常州新北区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
2018年常州市新北区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
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要求,全力维护辖区群众饮食安全切身利益,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现就2018年全区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如下:
一、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一)加强组织领导。根据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将食品安全纳入政府综合考核目标,及时调整充实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各镇、街道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区食品安全经费足额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各镇、街道食品安全专项经费满足2元/人的要求。根据全区网格化管理要求,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队伍,进一步落实“组织协调、协助执法、隐患排查、应急处置、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的工作职责。(区食安办、各镇、街道负责)
(二)完善协调平台。区食安办发挥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作用,督促落实好各级食品安全责任,建立健全部门间、板块间信息通报、形势会商、联合执法、事故处置等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区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积极开展信息交流、议题探讨、建言献策等工作。开展食品安全状况调查和监测分析,客观评定各镇、街道食品安全状况,汇总分析全区食品安全状况并向区政府汇报。(区食安办、各镇、街道负责)
(三)加强规范执法。推进镇、街道食品安全管理执法
规范化建设,建立一批管理严格、设施齐全、执法专业的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建设一批镇、街道食品安全监测站,加强基层一线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探索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排查与联合执法新机制。完善优化市场经济主体基础数据库,建立食品安全智慧执法平台,建立高效便捷的移动巡查系统,以电子化手段将食品安全纳入大市场监管体系。(区食安办、各镇、街道、市场监管局负责)
(四)强化考核评价。针对镇、街道的“组织领导”、“配合执法”、“隐患排查”、“宣传引导”、“摊贩管理”、“菜场规范”、“安全状况”等重点内容,区食安委按照“年中随机督查,年底统一考评”的方式,不定期组织开展工作督查,年底组织对各镇、街道开展考核评价,对监管部门开展工作评议。对于未能及时有效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发生源头性食品安全事故的镇、街道和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制。(区食安办、区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负责)
(五)落实民生实事。根据市、区两级政府要求,各镇、街道至少建设1家“安心菜市场”,实现主体责任、检测结果、监督管理和社会监督“四公开”。扩大“明厨亮灶”工程覆盖面,在180家学校、养老机构、中央厨房、集体配餐单位、企业食堂等单位厨房内,利用视频监控设备监管加工过程,建立追溯制度。建设至少1个小作坊集中管理区,建设一批摊贩集中经营区,引导一批食品作坊集中管理和规范经营。(区食安办、区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负责)
二、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
(六)加大种养殖环节治理。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活动,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和台账制度。加强农药、兽药安全间隔期管理,实施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分期分批对高毒农药采取禁限用措施,实施兽药处方药管理和兽药二维码追溯制度。严厉打击使用“瘦肉精”等禁用物质和私屠滥宰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屠宰及肉类加工废弃物的管理。推进农产品合格证管理,深入推进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督促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农业局负责)
(七)加强生产领域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基础档案,督促企业做好企业信息公示,继续做好原料清单、添加剂清单、主要人员清单公示。组织开展食品生产企业风险教育,引入专家团队开展企业技术审评,组织对企业原辅料和成品的抽检,强化后续跟踪检查消除源头风险隐患。在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全面推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推动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受权人制度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按照进出口食品安全放心工程要求,培育出口食品同线同标同质示范企业。加强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监管,规范标识标注,抽检处置到位。(市场监管局负责)
(八)强化流通领域主体责任。建立食品流通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引入快检机制,对食品流通主体进行诚信评定。督促网络第三方平台开办者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指导督促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
准入管理,在标准化菜场建立快检室并及时公布检测信息,加强对生猪肉类产品的索证索票,推动菜场规范化管理。(市场监管局、商务局负责)
(九)加强重点环节监管。建设“放心食堂”、“放心餐厅”,落实餐饮服务单位主体责任,以“阳光餐饮”、信息公开、“五常管理”、“6T实务”等规范管理为重点,在学校食堂、养老机构食堂、企业食堂、中型以上公共餐饮服务等单位全面开展 “放心餐厅”“明厨亮灶”工程建设, 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年餐饮单位监督检查覆盖率达30%,新建改扩建学校食堂按A级标准建设,所有学校食堂A级比例整体提升达70%,学校食堂“明厨亮灶”新增20%。加强餐厨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严防“地沟油”流向餐桌。(市场监管局、社会事业局、城建局负责)
(十)推进“两小”规范管理。组织各镇、街道做好摊贩备案管理,组织各镇、街道联合监管部门做好作坊登记管理,引导食品作坊、摊贩规范经营。开展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食品“两小”专项整治,对于发现存在隐患的产品,立即组织市场予以清查和控制。建立健全监管档案,科学划定集中经营场所和街区,制定规范经营和安全标准,开展食品原料风险把关,提升建档率、办证率、备案率,整体推动食品“两小”规范管理水平。(各镇、街道、市场监管局、城建局)
三、严控食品安全风险问题
(十一)完善检测技术中心。结合农产品质量监测和基层风险排查,继续加强食品安全快筛快检中心建设。加大对
我区食品企业的指导力度,提供公益性食品标准咨询服务。按照每千人5批次的要求,全年完成3400批次的食品安全抽检任务,不合格(问题)食品核查处置完成率达到100%,及时公布抽检信息。开展重点食品污染物监测分析,加强分析研判。依托技术平台,提高食源性疾患的监测、预防与处置水平。按照全市统一要求修订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开展培训演练。(区食安办、市场监管局、农业局、社会事业局负责)
(十二)加强风险监测预警。按照“全面排查、挖掘隐患、风险控制、规范提升”的要求提升风险隐患防控水平,组织各镇、街道对本地区的涉食单位和场所开展排查,建立健全本辖区的基础数据档案。组织各镇、街道开展本辖区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对重点产品或行业开展监测,对存在风险进行识别。对食品中可能存在违法添加、超范围添加问题开展针对性和系统性排查。(区食安办、各镇、街道、市场监管局负责)
(十三)认真开展专项整治。以学校食堂、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熟食卤味等为重点对象,开展重点监管与整治。对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专项检查,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指导,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严控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加强以学生为主要供餐对象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监管,组织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区食安办、各镇、街道、市场监管局、社会事业局负责)
(十四)加大打击违法力度。保持高压震慑态势,重拳
整治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制假售假、私屠滥宰、标注虚假生产日期等违法行为。完善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信息通报机制,建立跨部门的协调联动执法机制,强化信息通报工作,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及时查处。发挥大案要案奖励制度作用,对重要案件提前介入,更好解决案件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区食安办、各镇、街道、市场监管局、公安分局负责)
四、营造食品安全共治氛围
(十五)加强联合惩戒。贯彻实施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开展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并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加强投诉举报体系能力建设,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继续实施食品企业黑名单、灰名单制度。对严重失信者加大监督检查频次,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等级。建立健全重大违法犯罪案件信息发布制度,控制产品风险和社会风险。(食安办、市场监管局、农业局负责)
(十六)建立责任制度。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度,鼓励第三方机构对食品安全进行评价。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鼓励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在食品添加剂、食用植物油、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中建立食品安全追溯机制,鼓励行业协会在督促企业诚信守法自律方面发挥作用。(区食安办、市场监管局、农业局负责)
(十七)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引导和科普宣传,依托“3·15”、“食品安全宣传周”、政风热线等活动载体,运用微信、微博、手机应用等新媒体渠道加大食品安全公益、科普宣传力度。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增加食品安全教育项目。做好食品安全热点舆论引导,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及时发布食品安全科学消费信息。组织各镇、街道因地制宜开展宣传,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消费意识、满意度与获得感。(区食安办、各镇、街道、宣传统战部、市场监管局、社会事业局、农业局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