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品中医医院建设医院环境部分总结(范文)
精品中医医院建设医院环境部分整改总结
三(1)建筑符合医院功能要求,医疗流程设计方便病员就诊,风格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建筑设计符合中医院服务功能要求、体现中医药文化氛围(15分)
待门诊楼建成后,能满足要求,附:大楼外观图、方案图1套 新建门诊楼装修文字资料(门诊楼装修计划)和部分名家挂像和名言警句图片资料,②医疗服务流程设规范、合理、方便病人就诊。(25分)
A、要求门诊、病房的服务设施、服务环境能满足病人基本需求:门诊、病房的建筑不符合病人的诊疗流程扣2分
待门诊楼建成后,能满足要求。附、图纸材料介绍
B、病房每床实际占地面积不符合规范扣2分 计算资料: 住院大楼建筑面积11680㎡ 每间病房建筑面积20.5㎡ 住院大楼病房使用面积2931.5㎡(含高等病房)开放床位 180张 每床病室净使用面积16.28㎡
C、门诊建筑面积与门诊就诊人数不适应扣2分 计算资料;2005年63289 183人次 /日 2006年60143 195人次 /日 2007年1-5月26761 人次 /日 日平均206人次 /日
门诊面积: 门诊综合楼2830.34 ㎡ 每人次面积13.7㎡/人次 拟建门诊楼 5548㎡ 合计8378.4㎡
附、门诊楼、住院楼图纸 门诊人次数据:刘娅萍提供
D、门诊、病房的服务设施未根据诊疗工作不断得到改善扣2分 文字资料:修建门诊楼工作计划:2005年12月门诊楼第一方案已进入招标程序。据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同意调整泸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大楼投资规模的批复》 泸市发改社【2007】59号;泸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泸州市中医医院建筑后退红线的请示(泸规建(2007)65号)泸市府办【2007】7号的批复。医院门诊楼建设地点调整到现大门和急诊科楼位置。现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预计6月底完成。7月施工招标,8月处动工。2005年3月为满足病员需要‘住院大楼各病区设立病员活动室、提供报刊、杂志和电视、并不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2006年1月为每间病房配备电视机并开通健康教育频道。2006年3月11日成立客户中心,2006年7月1日正式为病人在医院大门口,开展了接受咨询,电话预约挂号、检查、煎药、预检、分诊、特殊客户陪同检查治疗、办理入院、出院、提供开水、纸杯、针线、便纸、纸、笔、轮椅、平车、塑料口袋、雨伞、报纸、健教资料、协助交费、接受建议、代表院长看望新入院病人并免费送鲜花、电话回访出院病人、免费为病人测血压等便民服务。2006年-2007年。门诊增加导医台、轮椅、彩电、治疗车、平车各1台、住院部更换新床87张、陪伴椅67张、电视91台。合计金额40.8480元。
e、门诊、病房的建筑不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流程需要扣2分。附:供应室 手术室 房间布局图 彭华沙配合提供资料: 医院病房、治疗室、手术室、供应室建筑的医院感染管理流程
1、病房
普通病房室内建筑布局能通风换气,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2、治疗室
室内建筑布局,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治疗车上物品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3、手术室(附建筑图于后)
布局合理,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区域间标志明确。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手术室内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靠近手术室入口处。每一手术间限置一张手术台。
4、消毒供应室(附建筑图于后)
内部布局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三区划分清楚,•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天花板、墙壁、地面等光滑、耐清洗,避免了异物脱落。我院消毒供应室于2003年经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考核验收后认为:医院消毒供应室符合“二甲”医院的消毒供应室标准。
F、要求非医疗技术服务措施到位:未设置咨询服务台,无专人服务扣1分; 客户中心负责办理 已完成
G、无医院就诊指南扣1分; 客户中心负责办理,已上墙 H、未提供讲解病人权利的图文资料扣1分 客户中心办理 已提供部分资料 已完成 袁文配合 I、未设置残疾人无障碍的服务设施,无标志醒目扣1分
住院大楼门前补充 残疾人通道标示牌 已制作 ,客户中心负责配备轮椅并引导 已完成 门诊综合楼门前贴通道标示牌、住院大楼通道社残疾人通道标示牌
J、医院的服务标识未达到清晰、易懂、明白扣1分; 已完成
K、不能对老年人和有困难的病人提供导医与帮助服务扣1分 已完成 客户中心负责
J、服务设施无预防意外伤害的措施与警示标志扣1分; 已完成
M、卫生间未达到卫生、清洁、无味、防滑要求扣1分;加强清洁管理 N、卫生间无专供残疾人使用的设施扣1分 已完成
住院大楼1层,男女卫生间各设残疾人使用的设施一套和残疾人使用标示。
O、无医院建筑平面图示与引导标志扣1分; 已完成 P、无适宜的停放病人用车的区域扣1分; 已完成 R、救护车进入急诊科的道路不通畅扣1分 已完成 S、未提供饮水、健康教育材料和市话服务扣1分 客户中心负责办理 已完成
T、医疗区域未设置禁烟警示标志,无禁烟措施扣1分 已完成 U、探视管理不严格,存在安全隐患扣1分 制作探视管理 已完成 客服中心提供文字资料制作探视时间和管理制度标示牌挂在住院大楼门前墙上、护理部负责执行
(2)中医药文化景点
① 有反映中医药文化、学术影响的雕塑不少于1座。没有则扣3分
附;中医医院平面图
②悬挂有古今名中医画像不少于5幅;悬挂中医名言警句不少于5幅; 5分。每少1幅扣1分,少于5幅不得分 已完成 挂住院楼各层
③医院绿化面积达30%。医院绿化面积达<30%不得分 4分 附:图纸资料和文字资料 绿化面积34.8% 医院13628平方米、绿化面积4742.54平方米
第二篇:中医医院医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中医医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有效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应急反应和救援水平,将突发性环境事件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院区范围内人为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废水、废气、固废(包括危险废物)、破坏事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等。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指挥机构
医院成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由院长、主管业务、环保的副院长及院办、总务科、感染控制科、供应室等科室领导组成,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院办),日常工作由院办兼管,并有物业管理部门协助事故报警及事故处理工作。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以指挥领导小组为基础,院长任总指挥,主管环保的副院长任副总指挥,负责全院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指挥部设在院办。
(二)、机构职责
1、指挥领导小组:负责“预案”的制定、修订;组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组织实施和演练;检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由指挥部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组织救援工作。
2、应急救援办公室:负责应急救援的日常工作,必要时代表指挥部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3、物业管理处: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负责灭火、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工作;负责现场医疗事故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工作。负责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4、其他人员:负责维持事故现场稳定,对与事故应急救援无关的人员进行紧急疏散。
三、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
(一)、信息的监测与报告
1、信息的监测:指挥领导小组各成员根据各自职能,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的原则,负责院区环境事件的日常监管和信息收集工作。
2、信息的报告:各相关部门指定专人负责。遇有突发性环境事件隐患及特殊情况立即上报,应急救援办公室在收到各相关部门和各社区上报的信息后立即汇总,上报指挥领导小组总指挥。
(二)、预警预防行动
1、各部门在日常检查中发现,或经群众举报、新闻媒体报道等其它途径得到的重大环境事件隐患,必须立即报应急救援办公室以及时上报指挥领导小组。
2、对重大环境事件隐患,无论属于哪个部门主管,发现后应立即向应急救援办公室报告以及时上报指挥领导小组。
3、各部门应在上报信息的同时,指派有关人员对突发环境事件隐患的源头进行污染控制,以防止环境污染进一步扩大。
(三)、预警支持系统
指挥领导小组各成员,根据其职责范围,建立信息员制度,负责日常环境污染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类建档工作,保障信息的传递高效快捷。
(四)、预警发布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院区内环境的预警,由应急救援办公室发布。
(五)、响应程序
1、突发环境事件报告
(1)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义务报告环境事件,有权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环境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及个人。
(2)对群众举报的突发性环境事件,无论属于哪个部门主管的,由接报部门立即向应急救援办公室报告。
(3)发生环境事件,应当在事件发生后1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应急救援办公室报告。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污染事态进行控制,报告中应明确表述出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类型及初步预测的污染程度、可能造成的危害等。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处理进程等,做初次报告、进展报告和总结报告。
2、响应程序
应急救援办公室接到有关事件的报告后,应立即向指挥领导小组汇报,由总指挥宣布启动本预案,召集小组各部成员赶赴现场,迅速了解、掌握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时间、原因、人员伤亡情况,涉及或影响的范围、已采取的措施和事件发展的趋势等,迅速制定事件处理方案并组织指挥实施,随时报告事件处理的最新进展情况。
(六)、信息发布与通报
1、信息发布
应急救援办公室及时、准确、全面发布环境事件的有关信息。要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防止产生负面影响。
2、事件通报
应急救援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及时通报环境事件的情况,做好防范污染事件危害、蔓延的预防工作。
(七)、指挥与协商
事件发生后,指挥领导小组立即开始运转,组织指挥和协调相关部门应急处理人员、设备及物资及时到达现场对事件进行处理。
(八)、应急处置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应立即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要根据危害程度及范围、地形气象等情况,组织个人防护,进入现场实施应急。要尽快弄清事件种类、性质,污染物数量及已造成的污染范围等第一手资料,经综合情况后及时向指挥领导小组提出科学的污染处置方案,经批准后迅速根据任务分工,按照应急与处置程序和规范组织实施,及时将处理过程、情况和数据报区应急救援办公室。
1、封锁事件现场,严禁一切无关人员、车辆和物品进入事件危险区域,开辟应急处理专业人员、车辆及物资进出的安全通道,维持事件现场的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
2、控制污染源。根据发生事件的技术特点和事件类别,采取特定的污染防治技术措施,及时有效地控制事件的扩大,消除污染危害并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3、抢救受伤人员。迅速、有序地开展受伤人员的现场抢救或安全转移。尽最大可能降低人员伤亡,减少事件所造成的财产损失。
4、根据事件类别、规模和危害程度,配合环保部门迅速展开必要的环境监测等技术检验、监测工作,必要时应果断迅速地划定污染危害的范围或区域,组织相关人员和物资安全撤离可能受到危害的区域。
5、清理事件现场,消除危害后果。针对事件对人体、空气、水体、土壤、动植物所造成的污染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技术措施进行事件后处理,防止污染危害的蔓延。
6、对受到污染危害的人员做好安抚等善后处理和社会稳定工作。
(九)、信息发布
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影响、危害程度等制定信息发布的原则、内容以及审查程序,由信息宣传组发布。
(十)、应急结束
应急领导指挥小组根据事件处理和控制情况,宣布结束应急状态。
(十一)、善后处置 环境事件发生后,要做好受影响区域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情绪,组织有关部门尽快开展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宣传报道等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对事件产生的污染物进行认真收集、清理。
(十二)、环境事件灾害调查评估
应急救援办公室负责组建环境事件灾害调查队伍。调查人员由相关技术及管理人员组成。
灾害发生后,调查队要迅速赶赴现场开展灾害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受灾状况、危害程度、灾害过程有关环境保护资料等;听取有关部门对预防和减轻环境事件所造成灾害的意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写出调查报告。
(十三)、奖励与责任
1、对环境事件灾害应急行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室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2、对未按应急预案开展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的,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3、环境事件发生后,应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相关部门的救灾工作。
四、事件预防及应急保障
(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保障
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反应队伍,配备必需的应急交通、防护装备等应急物资,确保事件发生时应急队伍与救灾力量及时到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提高应急防治与救灾能力。
(二)、社会救助
由院办负责接受、安排社会各界的紧急救助。
(三)、治安保障
派出所和联防队员负责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应急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技术保障
加强对环境事件应急处理相关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预警机制和信息上报制度,抓好环境污染应急事件处理队伍建设。
(五)、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六)、宣传教育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环境污染防治及应急突发性环境事件灾害知识的宣传,开展环境污染灾害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教育,增强减灾意识。
(七)、监督检查
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对工作不力的科室和个人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五、应急培训及应急演练
(一)、应急培训计划:
1、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养一支训练有素,作风优良的应急救援队伍,使应急救援工作令病人满意,令社会满意。
2、培训方法:
通过院内专题培训,辅以场景模拟,实战演练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做到集中与在岗自学相结合,现场处置培训与理论学习相结合,采取多种灵活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3、培训内容:
科教科、医务科对全院在职在岗医生进行应急理论及急救技能的培训;护理部对全院在职在岗护士进行护理应急救护系统理论及护理急救技术的培训;物业部门对全院在职在岗职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感染控制科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手足口病及传染病知识的培训。
(二)、考核计划:
培训结束后,各部门组织考核,不及格者实行补考,成绩备存。
1、医务科负责对全体医生考核;
2、护理部负责对全体护士考核;
3、科教科负责对全员消防知识考核;
4.感染控制科负责对全员传染病知识考核。
六、预案管理与更新
随着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或者应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应及时修改预案。
第三篇:市中医医院医院管理年活动总结
****市中医医院
2010年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精神,根据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院2010年3月全面启动‚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以创建‚二甲中医院‛活动为载体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在院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院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活动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宣传
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是通过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医疗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热点、难点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院党政领导班子对此高度重视,把‚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作为今年的头等大事来抓。
1、专门成立了以院长---同志任组长,其他院领导为成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下设活动办公室,职能科室科主任及护士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从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上确保了‚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顺利开展。
2、把 ‚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列入党政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除召开全体职工参加的动员大会外,院长办公会
讨论研究‚医院管理年‛工作5次,‚医院管理年‛领导小组、活动办专题会议3次,并多次在院周会、科主任例会、护士长例会上传达布置相关工作,使‚医院管理年‛活动逢会必讲,全院职工对‚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思想认识明显提高。
3、院活动办在认真总结去年创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医院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时间步骤。为确保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还将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手册》和《金昌市中医院创建‚二甲中医院‛建设活动标准》中的考评指标层层分解,把任务落实到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医院先后进行了两次自查、自纠,并逐条提出了整改意见。同时按党政领导分工负责制的原则,对考核标准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明确了分管领导的责任,严格把好责任关,为活动的扎实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活动开展以来,院活动办就把上级会议精神、重要领导讲话和相关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作为学习资料下发到院属各科室组织职工学习、掌握。同时活动办还广泛而深入地宣传教育,使广大职工进一步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内在动力,参与活动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普遍增强。
二、重点工作
(一)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1、在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体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2、在医院工作计划中,明确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并有落实。
3、结合卫生局出台的中医院‚以奖代补‛政策,建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科室目标管理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4.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了鼓励措施。医院与双湾镇卫生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书,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人员交流等对口帮扶工作。
(二)人员配备及培训
1、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结构,配备充足的中医药人员。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达到93%;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60%;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的比例达到100%。每个临床科室执业医师中至少有90%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2、根据中医医院的等级和规模,合理配备医院领导班子人员,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100%。医院主要负责人、业务管理领导和医务、护理、药剂、教学、科研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都经过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
3、临床科室负责人中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或系统接受中医药专业培训两年以上的比例达到79%。医院的临床科室负责人中,全部具备中级以上中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在医院中长期规划中制定了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每月进行考核。
5.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三基竞赛、岗位技术练兵等形式,努力提高人员素质,为全院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医务人员对认真执行医疗安全22项核心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患沟通的认识,强化了质量意识和医疗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了防范和处置医疗纠纷的能力。
6.营造良好执业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一是积极开展平安医院建设活动。与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区公安局、市民政局等联合开展了《以‚关爱生命、强化服务、防范纠纷、构建和谐‛为主题的平安医院专项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医疗安全管理,重点加强医疗行为规范、规章制度落实、基础质量提高和医务人员责任心教育,就当前医疗纠纷的特点、结合今年全国几例典型的医疗纠纷及目前医
疗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进一步推动了平安医院建设工作,平安医院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二是推行医患沟通制度。对医患沟通时间、内容、技巧都做了明确要求:要求接诊医师和住院病人沟通要在病人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和急诊病人或家属的沟通必须在病人入院后2小时内完成,并按规定的形式和要求将沟通情况记入病历中,医务人员应向患者或家属介绍患者的疾病诊断情况、主要治疗措施、重要检查的目的及结果、患者病情及预后、某些治疗可能引起的后果、药物不良反应、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医疗费用等。通过通过推行医患沟通制使患者和家属在就医过程中达到‚三明白‛(病情明白、治疗措施明白、治疗费用明白)。
(三)临床科室建设
1、按照中医院‚二甲标准‛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
2、临床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3.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要求,门诊、病房、急诊的设置、设施符合要求,学术及学科带头人、护士长达到相关要求、上级医师按规定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并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
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三级医师继续教育合格率达100%。
4.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
5.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符合《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要求。
6.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能够熟练掌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含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方剂应用)。
7.按照有关要求,合理配置了中医诊疗设备,并能够正常使用。
8.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积极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
9.院内有中药协定处方10余种并积极使用;门诊处方中,中药处方比例为65%,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
10.成立院感科,强化医院感染管理、维护群众身体健康。一是认真贯彻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举办了有关院内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二是强化手卫生工作。将手卫生操
作纳入了医院管理年医务人员考核内容之一。三是加强重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四是切实做好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四)重点专科建设
1.制定并实施了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确定的重点科室,如泌尿结石科和风湿骨病科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
2.有本专科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3.按照有关规定,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开展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应用推广工作。
4.重视本专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加强专科学术继承人培养。今年通过长短期培训专科人员4人。
(五)中药药事管理
1、中药房设置基本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设有中药饮片库房、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库房、中成药调剂室、周转库、中药煎药室。环境卫生及通风良好。中药房中有主管中药师一名。中药饮片质量验收符合相关规定。
2、严格执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所有药品一律实行统一招标采购,进货渠道符合相关规定。
3、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煎药室符合相关规定,并与去年购进了一台真空压力煎药机,基本满足临床需要。
4、严格执行《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
5.加强医院药事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认真贯彻《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加强处方规范化管理,积极开展处方点评工作。
(六)中医护理
1.参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积极开展了中医护理工作。制定护理人员中医培训计划,并认真落实,积极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以及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工作。
2.执行《中医护理常规技能操作规程》,积极开展辨证施护。
3.护士基本掌握了本科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护理基本操作,能够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七)中医药文化建设
1、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
2、医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建设,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对医院的外部面貌及门诊、病房进行了全面装修。
3、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在医院的门诊大厅及走廊布置了30多块带有中医文化特色的宣传牌匾。
4、医院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基本体现了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医院制定了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计划及措施。
2.按照有关规定,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1)我院自2006年在临床上对所接诊的亚健康状态‚患者‛就进行了研究。通过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来指导临床中医药治疗,以整体观念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来开展辨证论治,初步探索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辩证施治模式。(2)2008年我院科研小组申报的‚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心理、膳食护理在亚健康人群中的作用研究‛科研项目正式立项,并与2008年12月底通过了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验收。2009年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3)人员配备满足‚治未病‛服务功能的需要,设置了健康咨询室,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优质、免费的健康咨询服务。
(4)积极应用中医预防保健技术,如针灸、火罐、推拿、贴敷、足疗、药浴、熏蒸、药膳、刮痧等。
(九)我院发挥中医药方面的特色优势
1、加强专科专病建设,中医药优势明显。
(1)我院市级重点专科风湿骨病科就是以中医内服、外治为基础,其中外敷中药就有协定处方8个。结合针灸、按摩、拔火罐、局部艾灸、刮痧、药浴、足浴、牵引及理疗,临床上采用了6项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2)我院泌尿结石科是省级重点中医专科,根据中医‚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科内有排石协定处方5个,采用中医药‚五步排石法‛及‚三联针‛穴位注射治疗泌尿系结石,结合碎石机排石,在临床上疗效满意。
2、引进纯中药制剂作为显影剂在B超检查中,对空腔脏器‚胃‛进行检查,图像清晰,临床诊断准确率达到92%。而且费用低廉,易于患者接受。
3、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9年我院在甲型H1N1流感爆发中,积极运用中医、中药对全市三所中小学进行了预防及投药工作,先后投放预防性中药5000多付,治疗性中药4000多付,为政府及时提供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院在医院管理年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部分人员对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存在松懈思想。二是院科两级质量管理
体系不健全或虽有组织但履行职责不力。三是医院各项工作制度特别是医疗安全各项核心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和落实;四是缺乏有效的评审和考核制度。五是管理干部队伍不稳,缺乏必要的培训。六是急诊急救‚绿色通道‛不畅通。七是人才缺乏仍是制约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突出矛盾。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加强医院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重点工作,今后,我院将巩固成果、持续推进医疗质量工作,把医院管理年活动引向深入。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这个主题,切实抓好医院各项法律法规和工作制度的落实。重点抓好各项法律法规和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工作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工作制度的有效落实。
(二)以加强医疗文书书写为重点,切实做好病历书写和管理制度的落实,提高医疗质量。按照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加强对住院病历书写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工作,切实履行院、科两级病案质量管理组织职责,从基础抓
好病案的书写质量,提高病案书写的水平,保证医疗活动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
(三)抓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的落实,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认真开展处方点评工作。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认真落实《指导原则》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加强临床药师素质的培养,提高临床药师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本机构基本药物处方集和目录,提高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水平,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四)抓好医院感染控制各项工作,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测网络,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管理,做好前瞻性调查和目标性监测,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提高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转变医院管理者的发展思路和服务理念,端正办院方向,从注重外延和硬件发展,转向充实内涵,加强医院思想道德建设、人员素质建设、文化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来,用科学的发展思路、先进的管理理念、忠诚的服务精神和人道的服务文化,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强化医院院长的责任,提高院长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使院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和改善医院管
理、维护公益性质上来,减少专业技术性服务,同时,加强和培养专业化医院管理干部,为医院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能力。三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医院技术水平。
(六)进一步加强急诊能力建设。健全急诊科或急诊抢救室,畅通医疗急救绿色通道,并通过组织培训、开展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医务人员急诊急救技能,切实提高急诊能力和急救水平。
2011年5月 28日
第四篇: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2008-12-15 10:0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需要,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的建设,提高工程项目决策与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 本建设标准是为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所提供的全国统一标准;是审批、核准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的依据;也是有关方面编制、审查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 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建设规模在60~500张病床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可按其建设规模大小参照执行。
第四条 中医医院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经济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病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区明确,为患者营造安全、便捷、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第五条 中医医院的改建、扩建应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认真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兼顾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文化。
第六条 中医医院的建设,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规定,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区域卫生规划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第七条 中医医院建设应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程投资应统筹安排,中医医院建设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
第八条 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应统一规划一次建成,并留有改造和发展余地。投资确有困难的可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不得随意改动。
第九条 中医医院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十条 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应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资源、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等因素,以拟建中医医院所在地区的区域人口数确定。每千人口中医床位数宜按0.22~0.27张床测算。
中医医院建设应立足于改扩建为主,在现有床位能满足正常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宜增加床位。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按病床数量,分为60床、100床、200床、300床、400床、500床六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的日门(急)诊量宜与所设病床数的3.5倍相匹配。具有中医专科特色的中医医院日门(急)诊量可按专科实际日门(急)诊量做相应调整。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的用房由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和药剂科室等基本用房及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服务等辅助用房组成(见附录一)。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中药制剂室、中医传统疗法中心、大型医疗设备等项目 的用房应根据需要合理设置,建筑面积单列。
承担科研、教学和实习任务的中医医院,根据其承担的任务量,增加相应的科研和教学等设施用房的建筑面积。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配套设施的建设,应坚持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尽量利用社会协作条件统筹解决。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业务科室设置及病床分配比例,应按照医院规模、工作量和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应突出中医重点科室。
第三章 建筑面积指标与建筑标准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的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和药剂科室等基本用房及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服务等辅助用房的床均建筑面积应符合表一的指标。
表一 中医医院建筑面积指标(m2/床)
建设规模 床 位 60 100 200 300 400 500
日门(急)诊 人次 210 350 700 1050 1400 1750
建筑面积 69~72 72~75 75~78 78~80 80~84 84~87
注:1.根据中医医院建设规模、所在地区、结构类型、设计要求等情况选择上限或下限。
2.大于500床的中医医院建设,参照 500 床建设标准执行(下同)。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基本用房及辅助用房在总建筑面积中的比例关系,见表二。
表二 中医医院各种功能用房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床 位 60 100 200 300 400 500
急诊部 3.1 3.2 3.2 3.2 3.2 3.3
门诊部 16.7 17.5 18.2 18.5 18.5 19.0
住院部 29.2 30.5 33.0 34.5 35.5 35.7
医技科室 19.7 17.5 17.0 16.6 16.0 16.0
药剂科室 13.5 12.1 9.4 8.5 8.3 8.0
保障系统 10.4 10.4 10.4 10.0 9.8 9.0
行政管理 3.7 3.8 3.8 3.7 3.7 3.8
院内生活服务 3.7 5.0 5.0 5.0 5.0 5.2
注:1.使用中,各种功能用房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根据不同地区和中医医院的实际需要做适当调整。
2.药剂科室未含中药制剂室。
第十九条 当日门(急)诊人次与病床数之比值与本建设标准取用值相差较大时,可按每一日门(急)诊人次平均2m2,调整日门(急)诊部与其他功能用房建筑面积的比例关系。
第二十条 中药制剂室、中医传统疗法中心单列项目用房建筑面积指标可参照表三。
表三 中医医院单列项目用房建筑面积指标(m2)
建设规模
项目名称 床 位 100 200 300 400 500
中药制剂室 小型500~600 中型800~1200 大型2000~2500
中医传统疗法中心(针灸治疗室、熏蒸治疗室、灸疗法室、足疗区、按摩室、候诊室、医护办公室等中医传统治疗室及其他辅助用房)350 500 650
第二十一条 承担科研、教学和实习任务的中医医院,应以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为基数,按每人30m2 的标准另行增加科研用房的建筑面积。
中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教学用房配置,应符合表四的规定。
表四 中医医院教学用房建筑面积指标(m2/学生)
医院分类 附属医院 教学医院 实习医院
面积指标 8~10 4 2.5
注:学生的数量按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临床教学班或实习的人数确定。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单列项目用房建筑面积参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执行。
第二十三条 门诊楼、病房楼、医技楼等主要建筑,宜采用框架结构。中医医院建筑宜以多层为主,医院改建、扩建用地特别紧张时,可采用高层建筑。
中医医院建筑中的水平或垂直交通宜便捷、顺畅。
第二十四条 当中医医院作为抗震防灾的医院时,主要建筑物的抗震要求应按乙类建筑设防。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的建筑节能设计必须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有关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达到节能、节水、节材的要求。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50%以上的病房,应有良好的日照。门诊部、急诊部和病房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第二十七条 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药剂科室和实验室等医疗业务用房的室内装修应选用安全、卫生、耐用的材料,并符合下列规定:
一、顶棚应便于清扫、防积尘;照明宜采用吸顶灯具;
二、内墙墙体不应使用易裂、易燃、易潮湿、易腐蚀、不耐碰撞、不易吊挂的材料;有推床(车)通过的门和墙面,应采取防碰撞措施;
三、除特殊要求外,有患者通行的楼地面应采用防滑材料铺装;
四、所有卫生洁具、洗涤池,应采用耐腐蚀、难沾污、易清洁的建筑配件;
五、不应使用易产生粉尘、微粒、纤维性物质的材料。
第二十八条 中药饮片贮存及质量检测用房和设施,中成药、辅料、半成品和成品等有相应的储存区。以上用房应有防尘、防蚊、防蝇、防虫、防鼠等措施。中药制剂用房应设必要的通风、空调、除湿等设施。有条件的应设空气净化设施。室外下水道必须畅通良好,室内下水道应有可靠的液封装置。
第二十九条 针灸科、推拿科等科室的中医治疗室,宜配置保持室内温度的设施,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的诊疗用房和病房,宜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不同气候区的中医医院应根据以上原则设置相应的采暖和空调设施。
对空气洁净度有特殊要求的医疗用房,应设空气净化装置。
第三十一条 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医疗用房宜设电梯,三层及三层以上的医疗用房应设电梯,且不应少于二台,其中一台为无障碍电梯。病房楼应单设污物梯。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的蒸汽、冷热水和冬季采暖均宜采用分区专线供应。院内的管道应采取利于保养、维修和改造的措施。患者使用的卫生间下水管道口径应按一般设计规范计算结果加大一级,并应采取防堵、防渗漏、防腐蚀措施。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必须具备不间断供电条件,采用双回路电源供电,当双回路电源不能保证时应设自备电源。院区内应采用分回路供电方式。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锅炉设施应按蒸汽和采暖设备总容量乘以高峰同时利用系数设置,且不宜少于二台。
第三十五条 中医医院的建筑设计应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满足不同患者对无障碍设施的需求。
第三十六条 中医医院的医疗废物、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分类、归集、存放及处置,应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第四章 选址、用地与总平面布置
第三十七条 中医医院选址应在地质条件、水文条件较好的地方;应选择在患者就医方便、卫生环境好、噪音较小、水电源充足的地方;并应远离托儿所、幼儿园及中小学等。同时应考虑中医医院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三十八条 中医医院的建设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道路、广场、停车用地;绿化用地及发展用地。
第三十九条 中医医院总平面布置,要功能分区明确,满足医疗、卫生、防火、防灾、隔离等要求。至少应有二个出入口,以满足安全疏散和洁污分流的要求。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独立出入口,避免交叉感染。院内交通通道设置合理,标识清晰,科学地组织人流和物流。室内采光、色彩设计应符合医疗功能及患者心理需求。
第四十条 建筑物布置应尽量使诊室、病房等主要医疗用房有良好的朝向、日照和自然通风,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
第四十一条 中药饮片、中成药及灭菌制剂等用房的周围环境应整洁、无污染。人流、物流、车流及医疗垃圾通道宜分开布置。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的设施应分开设置,并应远离诊疗区域。
第四十二条 住院、手术、功能检查等用房应有较安静的环境,避免环境噪声的干扰,特别是避免交通噪声的干扰。
第四十三条 太平间应设于隐蔽处,与其他功能区域相隔离。太平间宜单独设通向院外的通道,避免与主要人流出入院路线交叉。
第四十四条 营养食堂、锅炉房、厨房、煎药室、动物饲养房、发电机房、冷冻机房等与主要医疗用房、周围院外房屋之间应处理好噪音、气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四十五条 新建中医医院要充分考虑医院用车特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面积、停车的数量,可按当地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 新建中医医院的绿地率宜为30%~35%,改建、扩建中医医院的绿地率宜为25%~30%。建筑密度宜为25%~30%,新建建筑容积率宜控制在0.6~1.5之间,当改建、扩建用地紧张时,其建筑容积率可适当提高,但不宜超过2.5。具体指标应以当地规划部门所规定的指标为准。
第五章 设 备 配 置
第四十七条 中医医院的设备配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一般医疗设备的配置,应按综合医院医疗器械装备标准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规定执行。
二、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应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的可能并按《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三、中医药专用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置。
四、中医特色科室所需特殊诊疗设备,应保证专科专病的需要。
第四十八条 中药饮片炮制加工、制剂设备及质量检验设备应符合国家药监 部门的有 关规定。
第四十九条 中医医院应根据需要配置计算机网络及通讯设备等信息系统,合理布点 并预留发展余地。
承担教学任务的中医医院应有一个手术室设闭路示教系统。
第五十条 中医医院的装备标准,应以实用、耐用为原则,满足功能要求。
第六章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五十一条 新建中医医院的投资估算,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进行编制。投资估算中建筑安装工程费参照工程所在地办公楼的1.1~1.3倍估算,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按工程所在地的标准执行。
第五十二条 中医医院工程建设工期定额可参照表五。
表五 中医医院工程建设工期定额(月)
建设 规模 床 位 60 100 200 300 400 500
建筑面积
(m2)4140~4320 7200~7500 15000~15600 23400~24000 32000~33600 42000~43500
建设工期 8~12 16~24 22~28
注:1.建设工期指从基础工程破土开工起至全部工程结束并达到国家验收标准止的时间。
2.严寒地区可适当延长工期,但最多不超过规定工期的 20%。
3.本建设工期为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值。由于各地施工条件不同,允许各地在15%幅度内调整。当有一层地下室时工期增加1~2个月。
第五十三条 中医医院工作人员的编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中医医院的特点,床位数与人员编制的比值,一般应控制在1:1.3~1.7,承担科研、教学和实习任务的中 医医院,以临床编制人员数量为基数,可按适当的比例另外增加编制。
各中医医院可根据自己的医疗特点,适当增加或减少各类工作人员的比例,以适应中药调剂、专科建设、医院发展等需要。
附录
中医医院基本用房及辅助用房组成内容
1.急诊部:内科诊室、外科诊室、妇(产)科诊室、儿科诊室、骨科诊室、中医治疗室、留观室、抢救室、输液室、治疗室、医护休息室、办公室、护士站、收费室、挂号室、药房、化验室、放射室等。
2.门诊部:⑴内科诊室、外科诊室、妇(产)科诊室、儿科诊室、皮肤诊室、眼科诊室、耳鼻咽喉诊室、口腔诊室、肿瘤诊室、骨伤科诊室、肛肠诊室、老年病诊室、针灸诊疗室、推拿诊疗室、康复诊室、门诊治疗室、中心输液室、中医换药室、体检中心。⑵感染性疾病科(诊室、挂号、收费、化验、放射、药房)。
3.住院部:住院病房、产房等。
4.医技科室:检验科、血库、放射科、功能检查室、内窥镜室、手术室、病理科、供应室、营养部(含营养食堂)、医疗设备科、中心供氧站、核医学科、介入室、核磁共振室、办公室、休息室等。
5.药剂科室:中药饮片库房、西药库房、中药调剂室、西药调剂室、临方炮制室、中成药库房、中成药调剂室、周转库、门诊药房、住院药房、中药煎药室、办公室、休息室等。
6.保障系统:锅炉房、配电室、太平间、洗衣房、总务库房、通讯机房、设备机房、传达室、室外厕所、总务修理、污水处理房、垃圾处置房、汽车库、自行车库等。
7.行政管理:办公室、计算机房、中医示范教学培训室、图书室、档案室等。
8.院内生活服务:职工食堂、浴室、单身宿舍、小卖部等。
第五篇: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八条 中医医院的改、扩建,应充分利用原有可用设施。一条
第九条 中医医院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十条 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拟建医院所需提供中医医疗服务的区域人口数、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资源、医疗服务需求等因素确定。每千人口中医床位数可按0.27张床确定。
十一条 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按病床数量,分为60床、100床、200床、300床、400床、500床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