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列论文
关于正确解决任命内部矛盾问题的讨论
——江泽民同志指出:“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问题。”
新时期的矛盾和问题,就本质来说,都是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大多属于利益关系问题或者是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问题,一般不具有对抗性。但是,由于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改革、建设仍处于体制转换时期,有些方面还不配套,社会管理、防范机制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情况大量存在,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利用我国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在人民群众中间造谣惑众,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矛盾激化,由非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其中西藏3.14,新疆7.15事件都属此类。
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说明,什么时候正确处理了人民内部矛盾,民族就团结,国家就稳定,社会主义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得不好,社会生活就动荡不安,社会主义事业就遭受挫折。因此,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准确分析和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自觉性。
我认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最根本的是要从主要矛盾入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我提出如下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完善预防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以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处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同时,从目前的实际出发,从创新机制入手,认真研究和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思路、新办法。
1.建立健全领导工作机制。(1)在省市县分别建立“社会矛盾调解指导委员会”,负责领导协调辖区内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代表党委政府制定政策,总结经验,指导工作。(2)加快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发展步伐,实现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的衔接,发展多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形成全方位的化解矛盾组织网络。(3)大力提高调解队伍素质和调解工作质量。(4)作为承担指导调解职能的基层司法所,应明确为县市区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并定编定职,配齐配强人员。
2.建立健全排查预测机制。实践证明,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治理活动,是预防和及时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方法。现在的问题是,要改变过去那种短期的、突击性的、大呼隆式的做法,使之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要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比如矛盾纠纷登记制度、报送报告制度、分流督办制度、检查考核制度、研究预测制度等等。要根据排查情况,及时研究矛盾纠纷的苗头、倾向、原因、规律等,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切实将不安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
3.健全完善目标责任机制。具体包括:(1)按年度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纳入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体目标之中,并签订责任状。(2)建立矛盾纠纷管辖责任制。即明确各部门矛盾纠纷管辖范围,明确涉及多个部门的矛盾纠纷的主管部门和协办单位,明确解决时限。(3)建立矛盾激化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即凡因责任心不强、官僚主义、工作不力而使矛盾激化为刑事案件或集体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所在党委政府追究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与评比先进、晋职、晋级、奖励挂钩,配套实施“一票否决制”。
4.建立健全联动联调机制。这是由新时期矛盾纠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的,主要包括:一是信息共享,预警联动。通过纠纷排查和调解网络的信息反馈,调解指导委员会汇总后,将带有共性、倾向性、全局性的不安定因素通报各调解组织,使之心中有数,及早开展预防工作。二是部门协作,联调联处。对于情况复杂、跨区域、跨系统、跨单位的问题,由调解中心或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确定参与调处部门,共同商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三是对于涉及全局性矛盾纠纷的排查处理,实行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全员行动。总之,通过这一机制,将分工负责与联合调处相结合,将属地管理与集中接访相结合,将按程序调处与急事急调、特事特办相结合,使矛盾化解工作落到实处。
5、健全法制体系,实行官民相互监督机制。具体有:补充立法,对于具体事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提高执法部门的廉洁度,重视群众上访,认真调查分析,做好调解工作。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就业,合理调整利益分配,建立扎实的社会稳定基础
面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入世的现实,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合理调整分配关系,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和突出任务,也是减少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措施。
1.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稳定一家。要自觉地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正确处理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招商引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努力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要支持、吸引外商和民间资本来投资、多投资,扩大就业基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制定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使其更多地容纳就业;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对吸纳劳动力多的行业和企业,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搞好对特困群体的就业援助;要加快以县城为中心的农村城镇建设,适度膨胀大中城市,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拆除城乡壁垒,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要建立“政府帮”、“他人带”、“自己找”的再就业体系,实现弹性大、灵活性强、多样化的就业形式和更加宽广的就业渠道。
2.合理调整利益分配。各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分配不公平是不稳定的终极根源。因此,遏制分配不公平、纠正社会不公正现象,不仅是一个社会伦理问题,而且是危及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中央已经并将采取更大力度,调节、公平分配全社会收入和财富,抑制和缩小收入差距,同时,要充分利用立法、税收等调节器,把利益分配调整到一个合理的范围,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3.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一是各级政府要在落实“两个确保”的基础上扩大到“四个确保”: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二是进一步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保障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做到应保尽保;三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把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居民都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将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并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发放标准;四是尽快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三)深化法制道德教育,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
这是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措施。以实施“四五”普法规划为契机,突出抓好世贸组织法律规则、国际经济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关法律法规为重点的宣传教育。要根据我国入世后预防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实际和需要,在普法教育中,大力进行机制、形式和方法的创新,增强实效性;要根据不同对象,区分层次,对从事不同行业、职业和不同年龄段的公民,有的放矢地进行法制道德教育,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因时施教,增强针对性。要下决心把学法用法情况列为任用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增强约束力。要按照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法律道德为内容,以规范、教育、监督为手段,以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道德素质为目的,发挥法律、道德在调整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实现干部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要加强诚信建设,构建信用社会,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法人及个人信用管理法律制度,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形成“信用就是生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要加大对不讲信用行为的道德约束,使人们都能时刻感受到诚信缺失所付出的代价大大高于从不讲信用行为中所获得的利益,使全社会明白失信者一定会“恶有恶报”。同时,政府要通过立法、建制和自己的表率行为,提高公信力,树立诚信政府形象,以取信于民。
(四)大力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依法执政水平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实践中,由于行政执法主体混乱,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法律实施机制不健全,执法人员素质低等原因,导致行政不作为、滥用执法权侵害公民合法权益、行政诉讼和集体上诉、群体事件增多的情况比较严重;由于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缺乏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经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较低,使本来可以在初始阶段和萌芽状态化解的矛盾激化和复杂化,甚至把可以正常解决的问题激发为矛盾纠纷。所以,大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依法执政水平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 《政府职能转变论纲》杜创国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政府职能转变攻坚——中国改革攻坚丛书》杜刚健著 水利水电出版社 《社会保障与政府职能研究》林毓铭著 人民出版社
机
第二篇:马列期末论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中国实际 现代化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根本而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正确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道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形成四大大成果,创立了三个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个理论体系的主题有两个: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进而推进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改革和发展,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一国两制”下统一中国。
一、毛泽东思想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党在思想和组织上基本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党的历史的第一次伟大转折。对于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实现第一次飞跃具有关键意义。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就已成为开创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主要代表。早在大革命失败前,他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及在此问题上的右倾危险;大革命失败后.他是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并在农村发展革命力量的主要代表。遵义会议后他和中央其他领导人使红军和党中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得以保存下来,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把革命的大本营奠定于西北,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以民族矛盾为主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合作,为抗日战争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战略和一系列政策方针,经过八年抗战,取得中国近代史上空前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根本原因在于它成功地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一次伟大的理论创新;它准确地认清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并成功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即近代中国革命的主题。此前.民主革命派领导的多次革命都失败了,辛亥革命胜少败多,主要根源在于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三座大山”,主要在于不仅成功地领导和依靠了农民,而且是以农村为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为主要特征的革命道路。“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主要成果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取得新型民主革命的比较彻底的胜利,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并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前提。
二、邓小平理论
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一年后,江泽民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重申了这一基本观点。这一观点指明,邓小平理论所解决的核心问题即主题就是如何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因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解答了这个主题,他被国内外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从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来看,它不仅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而且是一种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现代化思想的统一。只有与现代化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只有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才是够格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我们搞的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才能成为够格的社会主义。自l7世纪以来,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最不可抗拒、无可争议的基本趋势就是现代化,所谓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潮流就是现代化潮流,其主要内容是科技革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与民主化和法治化。二战后实现独立的国家和地区,一小部分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绝大多数走上资本主义或中间道路,虽然道路不同.但如何实现现代化,摆脱落后,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却是双方面对的共同课题。“四小龙”之所以声誉鹊起.是因为它们抓住各种有利条件实现了现代化。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和模式中与现代化相背离的种种“左”的空想和错误,同时排除右的干扰,把中国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密切结合,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和模式的创新。把中国的现代化推进到史无前例的新阶段,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达到新阶段,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大挫折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却风景独秀,被誉为奇迹。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对2l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以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这一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发展,是现代化,我们党首先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如江泽民所说:“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其次,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或者说就是要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以代替落后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精华将融人中华现代文化,落后的糟粕将被淘汰掉,现在一些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赞美实际表达的是文化保守主义,是违背发展或现代化的。在今后20年内.发展即现代化建设的具体体现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政治、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实现、维护、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篇:马列作业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姓名:张茜
专业:产业经济学
学号:S100141 指导教师: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150多年前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不仅是世界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争取自由解放的战斗檄文,同时也是取得政权的各国无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并对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依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基本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
现实意义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1月合作为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1848年2月第一次以单行本的形式在伦敦用六种文字出版。《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阐述,它的问世标志着无产阶级的独立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形成。《宣言》从发表至今一个半世纪,已用11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出版上千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作品,是革命的工人阶级和共产党人必读的教科书。
1.《宣言》的基本思想
《共产党宣言》中始终贯彻着一个基本思想: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第一,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全人类的解放,这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标。第二,实现劳动者自由的前提是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这是实现共产主义基本原则即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三,由历史发展必然性所决定的实现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现实目标是生产资料劳动者集体占有方式,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特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第四,实现生产资料劳动者集体占有方式的唯一途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这是建立共产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道路。第五,为实现生产资料劳动者集体占有方式必须使用无产阶级所拥有的一切手段,这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适应历史时代条件所使用的暴力与非暴力方式的总和。其中体现着科学性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历史与现实的高度统一,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统一。2.《宣言》的启示意义
《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1 《宣言》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宣言》的发表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能得出《宣言》中的预测和结论,是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的结果。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进步,但也有失败,说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迫切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工人阶级运动要有坚强的、稳定的、革命的、先进的政党的领导,于是形成了无产阶级的建党理论,他们亲自参与和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使他们的认识更加现实,因为这都经过了实践检验。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仅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作用,同时也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在其社会内部自动解决,因此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历史任务。所有这些结论的得出都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
后来《宣言》的序言,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而作的,内容和方法论指导意义都是具体的,现实的,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准确而科学,做到了实事求是。
2.2 《宣言》中的唯物史观以及“两个必然”
贯穿于《宣言》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此前创立的唯物史观。这种观点认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定的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社会形态便相应地发生更替。《宣言》考察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指出,资本主义是“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系列变革的产物”。当封建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蒸汽技术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力时,资产阶级就代表着新的生产力起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新建立起来的这个社会,仍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只小过以新的剥削、压迫代替了旧的剥削、压迫,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无法克服的、决定其它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矛盾,解决这矛盾,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所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当说,蒸汽技术革命造就的机器大工业生产力及其市场关系,还是处在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阶段或说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还主要表现在既定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基础上量的扩张,它进一步巩固而不是削弱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作为种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是适应这种生产力发展状况的。
《宣言》中也明确指出,正是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资产阶级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夺得了独占地位。因此,《宣言》以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断言“资产阶级的关系己经太狭窄了”,“生产力己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小能适应的地步”,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水平估计过高,而对其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又估计不足,是应该做某些修改的。事实上,资本主义建立伊始,其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也有个适应的过程,经济运行机制和国家的经济职能有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此之前,追寻着自由竞争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依照传统的惯例让市场来自动调节生产,是市场的盲目性、信息的滞后性导致了经济危机的产生。经济危机也是调节平衡市场关系的主要方式。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生产力己空前膨胀。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局部质变,为适应这种变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调整,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增强,干预手段日益完善。如同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的空前高涨使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样,新科技革命以及山此促进的生产力结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也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这种革命性的生产力而前所进行的每次调整,都是向社会主义迈出的坚实步伐。还是列宁说的好: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宣言》所揭示的规律,对于我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宣言》的现实指导意义 3.1 中国在发展中应实事求是
《宣言》在指导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现实性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我们能坚持认清现实,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些问题往往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而相反的,就会把我们带入错误的深渊不能自拔。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提出“实事求是”,这就是我们党优良的思想路线。在坚持这条路线的时候,我们比较顺利的取得了革命斗争的胜利,但在后来,党内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挤到一边,我们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但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在此指导下向着全面小康社会前进。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完全离不开在思想路线的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我们也将继续坚持这一思想路线。马克思的经典作家和我国的实际经验都表明,《宣言》要求高度的现实性,它提供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能简单套用,而要实事求是的应用。只有坚持了现实性,才更有利于体现《宣言》与时俱进的发展性和世界眼光的整体性。
3.2 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改变“两个必然”
验证“两个必然”的结论,不能依据一时一地的范例,而必须以整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斗争的历史过程作为依据。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都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二者之间的斗争和此消彼长要经历多个阶段的多次反复,才能分出高低。当前社会主义国家所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只是社会主义开始新的飞跃前的自我调整和完善过程中的暂时曲折,而资本主义的再度风光,也只是资本主义在其整个衰退过程中的暂时辉煌,都是必然过程中的偶然现象。这些现象并不能成为否定“两个必然”结论的唯一依据,也不能成为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由。资本主义具有腐朽性和垂死性,是由其基本矛盾决定的。理论上的资本主义与现实中的资本主义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我们既要承认资本主义的合理性、现实性和先进性,又不能因此而看不到其腐朽性和垂死的本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命题是成立的,不可动摇的,但需要时间和条件才能得到充分证实。我国80年代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功业已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困难是前进道路上的暂时曲折,社会主义的前途还是一片光明的。具体就资本主义而言,战后出现的新情况,并没有改变《宣言》中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的新情况表现为:经济在一定时期内较为稳定的增长;经济危机的爆发周期和表现形态呈现出若干新特点;工人阶级的构成和生活状况有了变化,阶级矛盾尚未激化。然而,无论是新技术革命还是对生产关系的非本质调整,都没有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以及由这个矛盾派生出来的种种矛盾。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应该从世界范围去考察。一些原本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抓住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国际分工发生变化的机遇,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之路。这曾经是某些西方国家作为“自由世界的橱窗”来加以夸耀。但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至97年7月以来的几次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它们从属性上说只能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不过危机的成因和表现形态更加复杂罢了。马恩在《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对付危机所能采取的办法,认为“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办法。”这一论断与今天的现实是相吻合的。4.结语
《宣言》的一般原理,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至今仍然是在《宣言》所构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框架中活动。我们有时只重视生产关系而忽视了发展生产力,其根本失误在于没有倾听实践的呼唤,没有深刻领会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这只能证明我们的失误,而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宣言》为我们提出了一项大任务,至今我们还远远未能完成。这并不证明我们无能,也不能认为《宣言》提出的是“空想”,因为只要正确理解《宣言》的精神,便会得出“这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最长最美最伟大的新纪元,新时代。”《宣言》永远是鼓舞我们前进的旗帜!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侯惠勤:“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性”江西社会科学,2007,(11)。[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7]周新城:“《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12.,(3)。
第四篇:马列观后感
观《共产党宣言》有感
《共产党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如今观看其同名影片,许多画面又重现眼前,让人印象深刻: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议正义者同盟的口号由“人人皆兄弟”变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口号更有气势,更能体现共产主义的真谛,更能团结一切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实现了人类思想上的伟大革命,从根本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由于《共产党宣言》等的发表,马克思不得不逃亡,他是“世界公民”。《共产党宣言》指引了许多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与各自国家的国情想适应的、与时代同步的、与人民共命运的社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观《宇宙与人》有感
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有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被赋予了巨大的物质智能,而这一切都来自宇宙。
宇宙中有大量星球,它们内部的核心能团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它们的运动产生各种元素:氢、氮、氧„„地球上生命的进化在5亿前缓慢,到寒武纪时期,氧生产大于消耗,许多动物出现大型化、多元化,成为大型多细胞动物。直到生物大爆炸的出现,再加上之后漫长的进化和演变,才逐渐形成今天的物种。
虽然人类有最神奇的大脑,但我们的精神文明已然慢慢退化。我们无休止的破坏地球却不知灾难即将来临:40亿后,太阳将自行毁灭,太阳系所有星球将被吞没,到处都是火海,生命将瞬间消失。好在我们还有40亿年的时间准备。借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致力于寻找适合居住的另一颗星球,希望在灭顶之灾来临之前能有个新的居所。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破坏地球的危害,否则,人类将消失在自己编织的噩梦里。
观《地球2100》有感
现在,我们应该有一种意识——拯救千疮百孔的地球和我们人类。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这种意识会激励我们去开发和采取对地球和可持续发展有利的措施。比如说,改变利用能源的方式,多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的能源,减少对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开采,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而减小温室效应,减慢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同样的,现在还应该合理利用水资源等资源,以防出现或者加剧资源的稀缺,进而阻止为了争夺仅有的一点“生存机会”而发生暴动乃至战争„„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这种危机意识装在心里,我们不能把一个千疮百孔的空壳留给后人,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破坏了的地球重新复原,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世界,一个美好幸福的天堂!
第五篇:学习马列经典
学习马列经典,坚定理想信念
——对马列主义思想的解读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惟有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把握风云变幻的局势,学习马列之经典,坚定理想之信念,我们的党将会是更加富有生机,我们的事业将更加蒸蒸日上。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学习马列之精神应永不改变。为了祖国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不再落后,无论前方是万丈深渊还是沟壑荆棘,只要我们沿着“马列主义”的正确思想道路,坚定其理想的信念,就一定能胜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么,什么是“马列主义”呢?其实简单来讲就是无产阶级在三大革命实践斗争中,特别是在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中与各种各样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者进行斗争中逐渐产生的某些部分,也可以说是实践斗争的记录,也似乎是历史而后经过长期的,反复的革命实践斗争的总结、提高、再总结、再提高而得出的一个整套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与策略,它包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哲学。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青年人的需要,是我们事业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被一百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要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所以我们要感谢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他们给了我们带来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家,摆脱了腐败封建中的旧中国现状。中国共产党也正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
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我们认识到只有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才给无产阶级指明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真正的地位。
一个德国的名叫海因里希.但儿在他的文章《假如没有马克思》中写到:“一部进步史乃是一部忘恩负义史,后者只是一味的捞取和享用好处,至于曾为好处所付出的代价连想也别去想。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就没有他们的思想家——卡儿.马克思。”我们应相信世界的出路只有人民当家作主的马列主义思想,才得以正确的指引,步入理想的境地。
毛泽东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把马、思、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于是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革命学应用于中国的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土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家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由此可见,马克思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也正是这一理论的提出,我们把事实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90华诞来临之际,贵州省委选择在中国革命转折之城遵义举行“重温《共产党宣言》,坚定理想信念,推动历史跨越”主题学习活动,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通过进一步学习经典,回顾历史,得到深刻启示:要把学习《共产党宣言》与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发展信心。要学习革命先辈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奋斗目标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发展信心,做到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满怀信心地投身实现贵州历史性跨越的宏伟事业。要把学习《共产党宣言》与深化省情认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符合贵州实际的发展路子。要学习革命先辈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分析贵州的新情
况新特点,完善发展思路,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努力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要把学习《共产党宣言》与加快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通过艰苦奋斗拔掉“穷”根。要学习革命先辈热爱人民、造福人民的崇高境界,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新形势下重温《共产党宣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最重要的是增强发展信心,振奋干部精神,转变工作作风
《共产党宣言》开篇谈到,共产主义一诞生,“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联合起来”对她进行“围剿”。红军长征一开始就四面受敌,当时的舆论认为,“国共胜负已成定局,红军已是死路一条”。是什么力量使得共产党人最终突出重围,屡克强敌,将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答案只有一个:共产党人心中有着为人民解放、民族自由、国家独立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贵州具有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必须树立发展信心、振奋工作精神、狠抓发展落实。
一是要认清形势,增强发展信心。长征途上,共产党人靠着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实现了胜利大会师。实践表明,思路决定出路,信心就是希望,观念一变天地宽。贵州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突出,山比地多、林比粮贵,制约发展的交通、水利瓶颈正在从根本上得到破解,黔中地区已被国家纳入重点开发区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只要我们保持和发扬长征时期那么一股紧密团结的劲头、那么一腔艰苦奋斗的热情、那么一种敢拼敢闯的勇气,脚踏实地解决实际矛盾和问题,一年接着一年干下去,就一定能实现五年大变样,实现历史性跨越。
二是要开拓进取,振奋干部精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敢想会干为人民。不想干、不会干,只会自失机遇,自误发展。要对各级干部进行创先争优、赶超进位的教育,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干”字当头,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三是要发扬传统,形成干事风气。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抓落实不是要在层层表态、层层开会、层层造声势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层层抓落实、层层抓解决问题上下功夫。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切实把每项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领导干部在重大决策和部署作出之后,还要研究具体办法,明确具体责任,一环扣一环地去抓。
二、新形势下重温《共产党宣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最重要的是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贵州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子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革命为什么取得胜利?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就贵州而言,推动历史性跨越,最重要的是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贵州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贵州特色的发展路子。
一是要全力做好争取国家支持的文章。贵州要发展,没有国家支持不行,有了国家支持不干也不行,只有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通过艰苦奋斗、干事创业,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下半年,省里在争取国家支持方面,要着重争取国家印发“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国家发改委批准“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家年内出台支持贵州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二是加快推进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民航机场、水运通道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省的民用航空运输网络。加快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大力改善水利设施条件,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三是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胡锦涛同志在贵州工作时就明确指出,“无论是从壮大我们的财力考虑,无论是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考虑,无论是从解决待业青年就业考虑,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考虑,都必须发展工业。”这段话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贵州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要发展好三类产业:
特色优势产业要做亮“五张名片”。一是酒。按照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酒文化之都”和“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的要求,充分发挥国酒茅台品牌带动作用。二是烟。进一步提升“贵烟”品质,壮大品牌,推进烤烟生产相对集中布局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烟草行业整体竞争力。三是茶。加强优质、生态茶叶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四是苗药。着力打造民族医药品牌,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并使医药业成为省内新兴支柱产业。五是旅游。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发展一批专业旅游城市、旅游村镇、旅游文化商品集散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贵州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四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现代经济、现代产业和社会发展,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完善
清洁生产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开展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和江河水系污染防治。推进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和草地湿地恢复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森林管护,提高森林覆盖率。
三、新形势下重温《共产党宣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最重要的是坚持执政为民,加快脱贫攻坚,切实改善民生,把保基本的安全网织得牢不可破
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是打好脱贫攻坚总体战。二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三是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四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学习马列之经典,坚定理想之信念,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事实求是这一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由此可言,马列主义思想正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