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盱眙县地方海事处“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报告
盱眙县地方海事处
“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报告
“十二五”期间,在市地方海事局和县交通运输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盱眙县地方海事处始终以促发展、保安全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同时在全处上下积极培植“向上”文化基调,将推进落实“十二五”规划与单位的发展目标、干部职工的人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我处“十二五”期间取得丰硕成果。
一、“十二五”以来取得的发展成果
1、撤渡建桥勘称江苏史上之最
全省投资最大的撤渡建桥项目盱眙淮河三桥工程2012年开工,2014年建成,一桥撤销4道乡镇渡口,目前仅在三桥上游的苏皖交界水域还有4道跨河渡口。随着淮河三桥的建成通车,辖区内渡运安全形势得到大幅提升,并且全面带动了我县“一环一桥一路”大交通战略的同步实施和“一港一园一带”战略规划的初步形成,为盱眙县域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现场监督执法全面进入网络时代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我处海事业务规范化建设取得快速进步,绝大部分现场监督执法业务基本脱离手工或单机操作状态,全面进入网络互联互通时代。如:船舶港务费电脑开票率达到95%以上,行政处罚案件数和船舶签证业务量网上运行率均达到95%以上,一般程序案件率成为全市海事系统 1
首家超过10%以上的执法单位。
3、水上交通安全“四项指标”全面下降,辖区安全形势稳步提升。
随着“打非治违”、“三项整治”等各项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的不断开展,坚决打击、取缔了个别“三无”船舶违规违法经营行为,一些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水上交通违章行为得到严厉惩处,确保辖区内水上景区、乡镇渡口、重要航道、苏皖交界水域的安全环境得到不断净化和不断提升。
大力推行“电信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业务,全县辖区内安全监管的重点水域基本实现高清视频监控全履盖,大大提升了海事现场监督能力。
4、海事法制建设持续加强,执法能力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处认真贯彻省局、市局出台的一系列关于规范海事法规和执法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工作程序,规范自由裁量权的处罚幅度,规范处罚文书制作标准,规范案件立卷存档标准,明确不同案由处罚案件违法证据的采集内容、标准和要求,同时健全处罚案卷定期评查评审制度,实现了对处罚过程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监督,执法工作质量和执法人员执法能力显著提高,大大降低了海事执法过程中的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另一方面,行政权力全部推行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特别是行政处罚案件100%实现网上运行。
在现场监督、船舶安检、事故调查等执法工作中,还积 2
极推行使用视音频执法记录仪,全面记录执法过程,一方面促进执法规范化,另一方面也有效地维护了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十二五”期间,我处还按照省局统一部署,完成盱城海事所办公用趸船和执法车艇的视觉形象改造工作,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了海事部门对外执法的良好形象。
5、水上应急抗灾保畅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应急装备和应急能力建设都有显著提高。
2011年至2013年,盱眙淮河水域连续三年遭受严重的旱情,通航“死水位”以下平均天数达到60多天。三年中,我处在防堵保畅工作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海事部门应急处置能力在大灾面前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为适应水上应急防灾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处进一步先后投入100多万用于海巡艇的维修和动力提升,投入80多万购置围油栏等防污救助设备。2014年,我处再投入50多万用于改建应急储备库和增添一批应急装备。同时,每年都要组织1次全员化的体能、技能练兵或比武活动,并组织1-2次应急科目演练活动,以不断提高领导的应急指挥能力和应急队员的应急保障能力。
“十二五”期间,我处还进一步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促进海事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
二、当前面临的安全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盱眙海事部门面临的新形势主要有:水上旅游项目呈现发展态势,水上旅游行业还需从严把关堵塞漏洞加强监 3
管;农用自备船数量越来越少但吨位越来越大,超标准超范围发证乱象和擅自载人载客行为的出现亟需引起高度重视;水工作业工程呈现增长趋势,对水工作业行为的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苏皖交界水域和管辖边界水域的无序采砂和违规渡运行为在监管上存在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联防联动监管机制;水上加油船等危化作业船舶经营者素质需要提高,从业者专业知识不足,经营上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等。
面临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盱眙海事与先进海事单位相比,主要存在“三个能力”不足的问题。
一是监控能力不足,电子监控还没有实现辖区全履盖; 二是应急能力不足,应急队员的专业素质和应急装备的种类、数量、专业性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三是包括领导在内的执法人员适应现代海事管理的专业能力不足,普遍缺乏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素养,滞约海事管理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构想
针对上述问题和“十三五”期间即将面临的新形势,结合海事发展形势的需要,我处“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构想主要安排以下内容:
1、要加强队伍专业技能、专业体能、专业知识三方面的训练与培养,努力提高海事管理人员适应新形势下现代海事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
2、要加大应急装备、设备资金的投入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应急储备的现代化,提高基层海事部门水上应 4
急快速化的救援保障能力。
3、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规划部门的支持,立项建设一线海事执法基地(暨盱眙县水上搜救中心,包括6000至10000平方米的船艇停泊港池及相应设施、1000平方左右的办公场所及相应装备、专业的应急装备及设施、职工体能技能训练中心等),改善基层海事部门执法场所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进一步强化海事动态执法和应急救助的实施能力。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地方海事处工作总结
地方海事处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XX市地方海事局和XX市交通运输局的正确领导下,全处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通江达海”总目标,以打造“四型海事”建设为主线,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全面履行水上安全监管职能,狠抓各项措施落实,海事船检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年,处先后被省文明委表彰为“省级文明单位”,被XX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被XX市纪委表彰为“五星级基层站所”,被省交通运输厅列为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候选单位。渡口安全管理工作在全省渡口安全管理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
一、2013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着力专项整治,水上交通安全秩序明显改善
一年来,全市水上未发生一起上报交通事故,辖区通航水域未发生一起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8小时以上堵塞事故及船舶污染水域责任事故,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1、强化现场安全监管
今年以来,我处围绕“航行更安全、水域更清洁”的目标,切实履行水上安全监管职能。一是加强水上安全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播放通告,在办公大楼、海巡艇悬挂宣传横幅和标语,在运输市场码头、船舶集结地等设立固定、流动宣传咨询点,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广泛开展水上安全宣传。全年共发放各种水上安全宣传资料4万余份。通过户外led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发布天气、水文等预警信息。二是加强重点水域和重点船舶的现场监管。主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船艇巡查和电子监控相结合,坚持每日对重点航段、区域进行巡查,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处安全例会,坚持对乡镇渡口每月普查、重大节假日重点查的原则,强化现场巡航,重点加强城区主航道、学生渡口的安全督查。继续推进“救生衣行动”,完成渡口救生设备按乘客100%配备,免费发放救生浮具300余件,建造了2艘新渡船作机动用,免费抢修5艘渡船渗漏。强化了对物流园区水上建材市场安全监管,每天安排专人专艇巡查、船舶签证、船舶进港管控。全年共上航13585人次,出动海巡艇4698艘次,安全巡航9.4万余公里;检查船舶5297艘次,查处各类违章船舶1378艘次,实施船舶安检374艘次,“12395”水上搜救接警113起,救助船舶33艘次,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主动打捞无主沉船30余艘,安全监装原油等危险货物计25万余吨。三是加强重大涉水活动的水上监管。圆满完成春运、菜花节、会船节期间等重大涉水活动的交通管制任务。主动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卤汀河沿线大桥施工建设。今年以来,处每天抽调3艘海巡艇、10多名海事人员对卤汀河拓宽疏浚工程及沿途6座桥梁实施交通管制,为重点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2、强化安全责任落实
年初,处与各科室、海事所签订了安全监管责任书,分解安全工作目标,坚持建立并落实现场检查违章信息即时通报制,在第一时间将违章信息通知相关责任主体,督促责任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整改信息跟踪制,确保隐患整改到位。落实水上风景旅游区主管单位、经营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规范非通航水域水上风景旅游区备案工作。提请市政府办公室4次下发了关于加强水上安全监管的通知,督促有关乡镇(部门)落实安全责任,减少源头安全隐患。举办了乡镇水上安全管理分管领导、具体职能部门负责人培训班。配合XX市局在兴化举办了全市地方海事系统水上应急搜救和安检工作培训班。全面实施乡镇水上交通管理百分制考核,切实推进水上交通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
3、强化整治和安全预控
一是积极开展水上专项整治活动。相继开展了“五项执法行动”、“船舶超载和船舶签证”、“船舶营运证专项检查”等专项整治活动。二是完善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辖区重点航道和渡口的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并与市交通运输局监控中心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三是积极完成市政府交办的中心工作,配合开展了打击小炼油船、饮用水源保护、夏粮收购、电捕鱼等专项整治行动,联合安监、水产等部门开展小渔船专项监管。四是强化陈堡油田监管,实现危化品船实船签证,消除30多起安全隐患。
(二)严格规范管理,海事船检业务稳步推进
今年以来,我处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坚持每月召开船检工作例会,增强海事船检管理能力。一是加强营运检验管理。继续实施营运检验跟踪上门服务,深化和完善外出检验工作组模式,合理设置检验点,合理编排流动检验服务表,每月有20多天在苏南、上海、浙江等地设立流动检验点,更好地方便在外地营运的船民,提高营运检验效率。二是加强船厂管理。积极落实省局船舶修造企业建造能力评估机制,全面实施船厂分级管理,从严开展船舶建造能力评估,重点加强对船舶用材、焊接质量、重要项目以及切点的检验工作。目前经过评估,已有b级企业6家,c级企业17家。三是加强船舶吨位丈量工作。重点推进现有船舶的吨位复核,不断提高新建船舶吨位丈量合规率,从源头杜绝“大船小证”现象。四是全力配合局船型办、运管处搞好船舶拆解核档、现场监管等工作,全年共拆解船舶37艘。全年共完成各类船舶营运检验3899艘,705667总吨,分别与去年同比上升2.38%,6.87%。同时受XX市船检局委托,完成建造检验船舶258艘,81304总吨,分别与去年同比上升10.2%,21.5%。按规定换、补发船舶所有权证书、船舶国籍证书117本,船舶签证簿1586本,核发、补发船舶安检簿171本、最低配员证书169本。换、补发船舶ic卡32张。
(三)加强依法征管,规费征收手段不断加大
今年以来,我处努力克服运输市场不景气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查征力度,规范征收行为,严格依法征收,做到应收尽收、应征不漏。同时认真完成项目预算编制,严格控制经费支出。全年,累计征收海事规费1030万元。
(四)强化效能建设,海事行政效能明显提高
今年以来,我处以“双提促一创”和“执法质量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切实开展“四型海事”建设,加强海事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不断提高海事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行政效能。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型队伍”活动。以市交通运输局新年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为契机,积极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做到“四个坚持”,坚持每月学习一次,坚持每人有学习笔记并交流一次,坚持每人通读1-3本书,坚持每季度上一堂政治理论、业务技能辅导课。年初处向全体海事船检人员赠发《中坚力量》、《人生三法》等书籍158本,全年共组织开展了12次读书学习交流活动,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精神,举办了道德讲堂活动。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参加省和XX市交通系统海事执法人员集训以及海事人员技能达标等方式,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办事高效的海事专业队伍。二是扎实推进机关作风建设。今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省市“十项规定”和局“八项规定”,我处坚持把作风建设与海事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推出海事特色服务,继续打造海事办证窗口服务品牌、“12395”水上应急处置服务品牌、船检跟踪服务品牌。进一步完善并落实作风建设“四项制度”,公开、公示《兴化海事行政服务手册》内容,努力为水运企业和广大船民提供优质服务,着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多次召开水运公司负责人会议,征求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答复来信来电。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处领导先后深入戴窑镇古牛村、昭阳镇长安社区等乡镇、社区开展结对共建、帮扶。开展关爱儿童进海事活动,全处人员积极参加“慈善一日捐”活动,捐资5480元,为雅安灾区捐款7700元。同时,开展了渡工冬季送温暖、夏季送清凉活动。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和义务献血等活动。全年未出现作风建设被通报和被媒体曝光事件。三是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处《廉政风险防控手册》,签定了廉政承诺书,落实廉政责任,实行了船舶检验廉政告知制和信息反馈制,实施行风建设工作督查考评,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先后对全处工作人员开展廉政党课、《道德讲堂》、收看廉政教育警示片等教育宣传。逐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管理长效机制和覆盖权力运行全过程的预防监控机制。全年未发生海事人员违法违纪事件。
(五)海事船检工作亮点
1、初步实现辖区水域电子监控和船艇巡查相结合的现代化监管。投资100多万元,对重点水域、航段、桥梁等12个点安装高清视频监控。同时,按照省地方海事局要求,投入80多万元,利用电信设备网络,对全市10个重点渡口安装“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在XX市水上率先实现辖区重点航道和渡口的现场视频监控。
2、率先实行了船舶检验廉政告知制和信息反馈制。
为切实加强对船舶检验工作廉政监督,规范船舶检验程序,处专门制定了《船舶检验廉政监督反馈表实施办法》,通过一份发给船民的船舶检验廉政监督告知书以及一张船舶检验廉政监督反馈表,从六个方面对验船师进行全过程监督,通过船民、公司人员及验船师三方面签字,实行全程监督无缝隙。
3、继续推行海事特色服务,努力打造三个服务品牌。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海事特色服务,继续打造海事办证窗口服务品牌、“12395”水上应急处置服务品牌、船检跟踪上门服务品牌。进一步优化跟踪服务模式,每月安排验船师20多天在苏南、上海、浙江设立流动检验点,为兴化籍船民开展检舱工作,今年以来,为船民节约往返经费3000余万元。
4、全力服务于地方交通重点工程建设。今年以来,我市相继有市重点城市建设工程五里大桥、杭州路大桥、交通重点工程x203、s351、s352,撤渡建桥项目宁乡大桥、卤汀河改造工程必存大桥、老阁大桥、周庄大桥、抢修工程东皋大桥相继开工建设,我处一方面配合XX市局做好这些桥梁水工作业通航安全评估前期工作和组织专家评审会,一方面根据申请,开展部分桥梁水工作业交通管制,为这些重点工程保驾护航,未发生一起事故。
二、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是随着船舶的大型化、标准化发展,我市境内现有航道、桥梁已不能适应船舶通航条件,容易撞桥、堵档事故。二是乡镇渡口都处在等级航道上,来往机动船舶多、且大而快,加之兴化境内小农船、小渔船较多,随意进入航道的现象无法控制,带来乡镇渡口渡运安全风险增大。三是目前兴化水上安全监管任务面广量大,现有的海事监管力量已不能满足安全监管的需要,责任很大、压力很大。四是在队伍建设、作风建设上仍需加强完善,廉政建设风险仍很大。
三、2014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精神,紧紧围绕“航行更安全,水域更清洁;航检更优质,服务更优化;素质更提高,形象更提升”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行“四型海事”建设,着力加强事故预防预控能力建设,着力推进海事船检执法机制完善,着力提升服务保障民生水平,着力强化转型升级工作,确保全市辖区水上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第三篇:地方海事处总结
地方海事处总结
今年以来,我处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安全,保畅通”工作中心,以全面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动力,以开展“文明执法示范窗口”建设活动为载体,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海事队伍凝心聚力,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上半年工作实绩
1、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保持稳定。
1—6月全县水上辖区未发生一起水上交通事故和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48小时以上的航道堵塞,水上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2、辖区水域航行秩序得到改善。通过开展危险化学品水上运输安全的专项整治,集中开展整治船员持假证上航任职执法行动,深入开展乡镇渡船、渡口安全整治、整顿重点水域船舶停泊、装卸秩序等,辖区船舶航行秩序进一步改善,船舶违章率明显下降。1-6月共上航检查92xxxx次,检查船舶4070艘次,纠正违章1310艘次
3、船检质量新体系得以顺利实施。通过市局组织培训和业务指导,今年初,我处正式启动船舶法定检验质量管理体系,使得船舶检验工作更加阳光,有序,透明,船检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工作效率和综合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上半年共检验船舶130艘次,10993.2总吨,7064.1千瓦,18322载重吨,未发生一起船舶检验责任追究事故。
4、船员考培工作取得成效。建立和完善船员教育和考培体系,精心组织,强化培训力度,提高船员培训,船员年审和考试工作质量。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培训、审验船员14xxxx,有效地提高了船员的操作技能、安全知识和法律意识。
5、规费征收完成半年目标任务。上半年完成规费49.xxxx元,占年计划的58.xxxx,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港务费完成2xxxx元,占年计划的5xxxx,与去年同期持平;船检港监费27.xxxx元,占年计划的61.xxxx,同比上升xxxx。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6、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预期效果。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紧贴形势,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创新教育方法,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预定的成效。全处党员同志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热情,增强了为民服务的意识。
7、文明创建工作再获新成果。继续深入开展“三学三建一创”活动,文明创建又取得丰硕成果。1月份被市地方海事局评为“海事工作先进单位”、廉政行风及海事业务综合评价工作单项先进。3月份被县政府评为“交通行业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获县交通局“目标综合考评”先进单位,“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二、具体做法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大水上交通安全的监督力度
继去年我们针对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重大隐患,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后,今年上半年我们举全处之力,始终把抓安全作为工作的重心来抓,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强化安全措施,全面贯彻实施长效安全管理机制,有效促进了辖区内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1、开展危险化学品水上运输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为使危险化学品运输船舶专项整治取得成效,我们根据我县原油外运量大、危险品运输船舶集中的特点,制定了《船舶装运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方案》,强化危险货物船舶申报、船舶签证关、安全检查关,杜绝不适航、不适装船舶载运危险货物。一是坚持“先报港、后监装、再签证”制度,船队什么时候申请,海事人员就什么时候到达现场监装。二是认真检查原油船舶安全适航状况,即查验消防设备是否配齐有效,洒水降温管系是否正常,船舶是否超载等。三是结合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反三违月”活动,对水运企业和船员进行安全教育,督促其建立和完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落实岗位责任制,严格操作规程,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上半年共监装油船940艘次,103400吨,为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2、突出抓好重点工程施工水域的安全维护。为确保重点工程建设和施工水域安全,在严格审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制订不同管制方案,全力维护水上重点工程建设和施工水域安全。针对石油二处石油码头扩建和黎农桥水上工程范围广,工期长的特点,我们积极同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制定了《施工安全预案》、《水上秩序维护方案》,在媒体和网上发布航行通告,并指定了专人监管,在县处人力物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现场维护。半年来未发生一起水上交通事故和航道堵塞。
3、开展整治船员持假证上航任职统一执法行动。自4月中旬开始,根据省、市海事部门统一部署,开展了为期xxxx月的“整治船员持假证上船任职统一执法行动”。在“打假”行动中,执法人员向各船舶公司、单位、船舶、船员、发放了统一印制的宣传资料,并张贴宣传画和悬挂横幅,派出海巡艇和执法人员,对辖区内船员持证上岗情况开展了大规模检查,要求船员自律,不持假证上船任职,对发现的持假证上船任职、违反船员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并多次组织现场执法人员就执法方式和程序、处罚依据和标准,假证识别手段和方法等进行交流和指导。在按要求严格现场签证检查的同时,在码头和船闸加强了巡航检查,严厉查处船员持假证上船任职行为。行动期间,共检查船舶573艘次,船员适任证书1213本,尚未查到假证,目前统一执法行动已取得一定成效,与以往相比,船员持假证上船任职行为有所收敛。
4、严格渡口管理,强化安全不放松。在乡镇渡口管理中,坚持把渡口的安全监督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渡口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以共建“文明平安渡口”为切入点,切实落实渡口安全管理责任制。由县政府牵头,逐乡、逐镇、逐村、逐渡口,层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在举办海事法规和安全航行培训、定期召开例会,开展业务交流的同时,加强对渡船适航情况的检查,加强渡运高峰期,节假日、恶劣天气等情况下的监督检查和现场驻守,海巡艇坚持跟班巡查,督促落实安全措施,杜绝违章航行和违章操作,严禁渡船带病或冒险航行,把安全责任落到实处,确保了辖区内的渡运安全。
5、加快内河挂桨机船技改步伐。为全面推进船型标准化建设,加快我县挂桨机船舶的改造和拆解,以适应新的水运市场需要,坚决淘汰一批不适航、不适运的货运船舶。我们继续严格执行“船舶主尺度不变,货舱基本结构不变,船舶基本特性不变”等原则及船容船貌标准化治理等措施,积极协助县“船型办”开展工作,大力宣传国家的优惠政策,及时与船厂联系,安排力量为拆改船舶提供方便。上半年我们共完成47艘挂桨机船舶的标准化改造,其中拆解40艘,技术改造7艘。同时对船厂严格把关,对我县辖区内五个资质船厂进行技术指导和现场监督,建造船舶逐条登记,无一艘船舶逃检、漏检,确保了每艘出厂船舶的安全关、质量关。
(二)加强规费征收,确保上半年规费征收任务的完成
随着船型标准化工程的推进,辖区挂桨机船逐步被拆改,新购和新建舱机船的吨位和功率相对较大,不属于县级管辖,相应的船舶检验、船员管理、船舶登记业务逐渐萎缩,规费征收难度越来越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处领导审时度势,积极研究对策,及时调整工作部署。一是制定分配上的激励机制。修订了《规费征收考核办法》,根据目标任务,将指标层层分解,分解到股室,量化到人头,每月考核,与工资挂钩,奖惩兑现,充分调动了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充实一线人员力量,加大查征力度。抽调办公室人员轮流上航,采取驻点和流动相结合,一组驻点船闸,扎口管理。另一组流动检查,增加查征覆盖面。三是增强对流动性大,作业时间短的船舶,及零星作业点的管理力度,勤俭“芝麻”,狠抓小额规费征收。对xx河一线及新港码头的砂船,造纸厂装运烧碱、柴草的船舶实施重点管理。逐船登记,逐条检查,违章一项处理一项,取得较好效果。由于我们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实现了规费征收双过半。
(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海事形象
1、完善各项机制,创建工作落到实处。为使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我处统一思想认识,从规范机制入手,运用多种创建载体,落实各项举措,使创建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展开。为使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真正得以贯彻执行,我们实施了领导责任机制,实行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协助抓,部门负责人落实各自职责,办公室统筹的创建机制,并将创建工作纳入责任制考核,把创建目标与海事各项工作一起部署落实,一起检查考核;把目标与任务量化分解到各股室,各个岗位,并做到月有检查、督察,季有综合考评,并与奖惩挂钩。同时我们还整理汇编了《文明创建文件制度汇编》,完善了《内部规章制度、工作责职汇编》,从而明确了“事、权、责、利、奖”,做到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在争创活动中,结合实际,行之有效地运用建设“学习型”单位、“安全生产月”、争创“文明执法示范窗口”等各种创建载体,使各项创建工作落到了实处。在建设“学习型”单位活动中,强化教育机制,确立了终身学习理念,从理论学习、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廉政教育抓起,有力地推进了海事作风建设。同时制定人才发展和培养规划,积极开展培训教育普及学历教育,计算机考试等,不断提高执法人员运用技能和科技进行安全管理的水平,职工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在“春运”、“安全生产月”、“反三违”等专项活动中,以水上安全管理为主线,加强现场检查和业务培训,走访船舶单位,努力营造安全生产氛围,增强航运企业和船员安全意识,消除事故隐患;争创“文明执法示范窗口”活动中,充分发挥海事职能,以执法管理模式改革为契机,实施行政执法“阳光工程”,规范程序,文明执法,提高效率,使执法队伍的精神面貌和窗口形象发生了明显变化。
2、丰富教育手段,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不留死角。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支部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将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巩固市级文明单位、加强海事作风建设、创新海事中心工作,稳定水上安全形势相结合的要求。领导班子率先领会和掌握各级指示精神和要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发动全员参与;同时采取邀请上级领导专题指导;请退休职工谈海事发展史,增强党员荣誉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组织党员上党、回顾革命历史、记笔记、写心得,重温入党宣誓;开展“义务奉献日”,“走访困难户”活动,设置教育专栏、编辑活动简报等方式,确保了教育活动不留死角。党支部还多次召集行风监督员、船员、航运企业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公开举报电话,收集反馈意见和建议,充分做到了学习工作两不误,执法服务双提高。
3、加强行风建设,努力营造优质服务新环境。我们在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三个条例》的基础上,不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人人签订行风责任状,强化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将“我是海事一员,我有责任”的种子播在职工心中。继去年推出十项便民措施后,进一步健全“五公开三监督”制,落实执法公示和服务承诺制,细化行政许可公示和便民承诺,利用网站公示、墙面公示等形式,将海事行政许可项目、执法依据、主体、程序、结果和执法监督向社会公开,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继续推行首问负责制,强调与服务对象“一对一”负责到底的办事方式,明确海事船检各种行政事项办结时限,严格履行服务承诺,给服务对象满意的答复。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举报,错案追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促进海事执法的规范化。制度的完善,措施的得力,使我处的各项工作都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在营造亲情优质的服务环境中,迎接船民们的不再是服务窗口的铁栅栏,而是“一杯水、一张凳、一声问候、一张笑脸”的“四个一”的优质服务;是办事环节零障碍、办事接待零距离、办事质量零差错、办事效果零投诉”的“四个零”的零距离服务,使海事执法窗口真正成为展示海事形象、服务群众和社会的窗口。今年上半年,我处继续保持了无“三乱”行为,无违纪现象的发生,无错案和行政复议案件的发生。
三、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
1、水上交通管理点多、面广、线长,尤其是相当部分乡镇船舶管理“四落实”(管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没有到位,乡镇农用船舶的日常管理流于形式,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
2、安全投入与管理责任要求差距甚大,特别是基层海事处安全管理仍然面临“一手抓安全、一手找饭钱”的尴尬局面。
3、水上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设备老化,航道恶化,很难适应水运发展需要,也加大了海事监管难度。
4、执法力度不够。特别是实施对违章船的强制性措施,缺乏政法机关的有力保障。
四、下半年打算
1、继续开展全县水域交通整治活动,加大管理力度,消除安全隐患,一是严厉打击水上各类违章行为,对违章船舶严管重罚。二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实船签证,杜绝超载现象。三是加大对重点船舶、重点水域、重点时段的监控,加大巡航力度,提高水上交通安全预防预控能力。特别是汛期,做好汛前准备工作,制定防控预案,超前防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2、切实抓好“两客一危”船舶管理,继续开展创建安全文明乡镇渡口活动。一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渡口渡船检查制度。二是对不适航和不适任的船舶、船员,坚决进行停航整顿。三是加大监控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载客、超载、冒险航行等违法行为。四是继续开展危险化学品船安全专项整治。结合辖区水上运输的具体特点,狠抓危险品船舶,码头的监督管理,严格把好装卸关、安全关,抓检查督促,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确保危险品船舶运输万无一失。
3、全面落实乡镇农船安全的长效管理措施。在巩固去年专项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全省乡镇农用自备船安全长效管理意见》,积极协助、督促镇政府落实乡镇船管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制定乡镇船舶安全检查制度,加大乡镇船舶违章航行的查处力度。
4、严把船员考培关。认真贯彻落实新的《内河船员适任考试规则》,严格培训考试发证制度,提高船员安全责任意识,遵章守纪意识和航行操作技能,加大对船员管理的专项整治,提高船员的适任能力。
5、继续推进船舶法定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继续开展验船人员资质认可工作,坚持“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提高船舶检验质量。
6、积极推动挂桨机船淘汰改造步伐,加大宣传力度,从创优服务入手,引导船民向标准化船型发展。
7、严格财经纪律,完善财务制度,坚持“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挖掘潜力,采取多渠道挖潜增收,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完成全年规费征收
任务。
8、进一步加大海事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大软硬件投入,争取在省、市两局要求下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公文流转的无纸化和视频会议功能。
9、进一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继续推进海事行政许可公示制,实行海事行政许可统一受理、统一送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理效率。加大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组织开展自查自纠,确保不发生行政执法过错和错案责任追究案件。
10、抓好廉政行风建设,深入开展纠风治乱专项治理,强化对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教育,建立健全廉政措施,完善民主监督网络,强化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意识,防止水上“三乱”反弹和违纪违规现象的出现。
11、继续深入开展“三学三建一创”活动,加强文明执法示范窗口建设,海事所力争年内达到“市地方海事系统文明执法示范窗口建设标准”,海事处确保通过市级文明单位复查。
二○○五年六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体育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
发展“十二五”规划 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十二五”以来,省体育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体育强省的主题和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主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路和政策举措,协调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扎实推进、成效明显,为顺利按时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以来,省体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力推进规划实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竞技体育实力保持全国前列,后备人才培养得到加强,体育产业加快发展,体育竞赛提档升级,体育科教成果显著,基层基础体育工作有序推进,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要求,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阶段性目标。其中提前完成10项指标、占35.7%,完成中期指标的10项、占35.7%,未完成中期指标的4项、占14.3%,2项指标因为时间原因没有相关数据,还有1项指标预计完成有困难(详见江苏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一)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一是公共体育设施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全省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2.32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11个省辖市建成功能齐全的体育中心和5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90%以上参加考核的县(市、区)建成“新四个一”工程。绝大多数乡镇(街道)达到“三室一场一路径”标准,大部分社区(行政村)达到了“两室一场一路径”标准。建有国家级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乡镇健身工程、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总数已经达到99个,建成400公里绿色健身步道。全省50%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二是体育社团组织日益健全。推动体育协会组织覆盖延伸,全省现有体育社团1537个、团体会员1.33万个、个人会员146万人。共有省级行业体协、单项协会和各类人群体协65个;市县体育总会实现全覆盖;建成乡镇(街道)各类人群体协和单项协会5200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6900个、村级体育健身组织3万多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点3.9万个。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我省已拥有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188011名(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3人),其中国家级1183名、一级7512名,总量和国家级人数均居全国第一。三是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农民运动会、老年人体育节、残疾人运动会等定期举办,乡镇(街道)运动会、业余体育联赛等蓬勃开展。各地经常开展全民健身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等活动,调动了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积极性。2012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35%。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省国民体质综合指数达104.2,位居全国第二;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为93.8%,列全国第六。四是公共体育服务方式不断改进。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市、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每年为基层群众进行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30多万人次。建成全省全民健身电子地图,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类便捷的资讯服务。70%以上的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群众可就近接受场地、指导、活动等服务。积极推行医保健身一卡通试点,利用主流媒体普及科学健身知识。
(二)竞技体育实力保持全国前列。竞技运动水平保持全国第一集团位置,2011-2013年,我省共有26人获得40人次世界冠军,2011和2012两年都荣获国家体育总局“突出贡献奖”。在伦敦奥运会上,有6人次获3.5枚金牌,2人次获1.5枚银牌,2人次获2枚铜牌,金牌贡献位居全国第四,取得了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在广州亚运会上,36人次获19枚金牌、15人次获10枚银牌、6人次获5.5枚铜牌,比赛成绩全面超上届,多项指标超历史。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我省以45枚金牌并列第四名,117枚奖牌位列第五名,2588分位列第四名,综合排位第五名,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省优秀运动队社会化、多元化办队局面基本形成,目前共有省市联办专业队9个(柔道、拳击、摔跤、跆拳道、棒球、现代五项、男女手球、女子曲棍球),省、市、高校共建专业队1个(女子垒球),省、市、企业、协会共建专业队2个(马术、高尔夫球)。“尖子工程”和“金牌教练工程”扎实推进,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竞技体育队伍,常年在国家队集训的运动员人数名列全国前茅,9人列入国家精英教练员培训计划(位居全国第一)。
(三)后备人才培养得到加强。青少年体育阵地建设位居全国前列,共创建37所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总数并列全国第一;建成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50个、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俱乐部268个,创建19所
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认定21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目前我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位居全国第一,国家体育传统校总数位居全国前四。创建2所五星级体校,新建了3所四星级体校和3所三星级业余体校,业余体校教体结合覆盖率达87%。认真组织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其中2013年参赛运动员达12000人次,注册业余运动员16180名。运动员文化
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目前我省优秀适龄运动员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全部注册学籍,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13个省辖市的109所业余体校中,已有87所体校通过教体结合就近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业余运动员每周文化学习超过24个学时。完成了首批“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贯通一体办学试点”的入学工作,2013年已启动普通高等院校面向运动学校毕业生对口单招工作。
(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2011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448.18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0.92%,体育产业从业人员37.69万人;2012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535.73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0.99%,体育产业从业人员41.45万人,基本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从2011年起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2011、2012、2013三年共有309个项目获得资助,带动社会投资100多亿元。着力加强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指导昆山、江阴、溧阳三地成功申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成为首家以县域集群为主体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命名28家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培育了江阴海澜马产业集聚区和新店镇、曹甸镇、武坚镇等一批体育健身器材聚集区,涌现出徐州军霞、淮安共创、扬州阿珂姆等一批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以及张家港金陵、南通铁人、南京边城等一批年销售额5000万以上的中型企业。2011年体育彩票销量141.73亿元,超越广东福彩,成为全国体彩业界第一;2012年体育彩票销售161.81亿元,2013年体育彩票销售155.8亿元,荣获全国体彩“八连冠”。体育培训、中介服务、体育康复、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五)体育竞赛提档升级。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总共承办全国以上体育竞赛843项次。2012年,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成功升级为UCI2.1级,并实现江浙联动,真正达成“环太湖”,赛事级别、水平、影响、效益的全面提升。扬州马拉松比赛成功升级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被中国田协授予“金牌赛事”称号。常州全面提高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的办赛水平,注入精彩的本土文化元素,继续获得该赛事2014至2017年承办权。苏州市不断丰富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的内涵,成功获得2015年世乒赛举办权。世界斯诺克无锡精英赛正式升格为积分赛,成为顶级品牌赛事。太仓连续两年成功承办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为筹办2014年竞走世界杯打下了坚实基础。品牌赛事工程稳步推进,省辖市基本实现“一市一品”,部分县(市、区)实现了“一县(市、区)一品”,涌现出淮阴“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如东的国际风筝会、新沂的环骆马湖自行车赛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赛事。大力支持南京市承办青奥会和亚青会,南京亚青会取得圆满成功。我省体育竞赛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城市魅力形象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体育科教人才成果显著。大力实施科教强体和人才强体战略,体育科研、体育教育和人才建设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体育科研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省获得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2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体育与科学》杂志获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并被授予“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体育科技服务体育事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省体科所较好地完成了伦敦奥运会科研攻关服务工作,为跆拳道、击剑、蹦床、马拉松等项目运动员的参赛和优异成绩作出了贡献。完成覆盖全省104个区县的群众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为省政府惠民工程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011和2012连续两年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并承担了总局“全国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列活动”江苏站的具体策划和专家讲座工作。南京体育学院被列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立项项目,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2个专业立项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体育人才工作进展顺利,推荐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由省政府批准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由省人才办批准为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局系统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人员占干部职工总数的比例已达60%。
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总体上看,“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但一些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同时随着客观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又产生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体育工作合力尚未真正形成,体育的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经费投入、政策保障、部门协同力度等明显加大。但是,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体育需求的新形势,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主体、渠道多元化的格局并未形成。全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绩效评估办法尚未出台。一些地区特别是苏北的县级政府体育机构和职能在弱化,基层社会体育组织相对薄弱、活力不强,全省平均每万人拥有约0.2个体育组织,1/3省级体育社团处于“休眠”状态。市场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能力较弱,体育产业企业多处于微小状态,由市场决定体育资源配置还需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工作缺少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协同配合,推进的力度显得不够,工作效果与预期有差距。
二是体育自身改革创新力度不大,制约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进展不快,体育社会组织尚不能完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体育部门既管又办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社会化水平不高,仍面临着体制机制不适应、运营效益不佳、服务能力不强、利用水平不高、配套政策不健全等问题。竞技体育社会化有待加强,省市、省校、省企联办优秀运动队责权利等制度需进一步完善。职业体育需要进一步明晰产权、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形成,产业活力有待增强。
三是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区域体育、人群体育发展均衡有待加强。事业强、产业弱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现有体育产业政策落地不够,执行效果有限。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体育发展的地域差距明显,经济薄弱地区的体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对苏北以及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体育工作政策扶持与业务指导不够。人群体育也有明显差距,部分人群体质状况令人堪忧,幼儿、成年人、老年人的肥胖率明显增长,成年与老年人群的素质指标下降,年轻女性的体质水平不容乐观,育龄妇女体质水平下降明显。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展不快,农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有待加强,城乡居民体质差别仍然存在。
四是体育工作投入产出绩效不高,粗放式发展模式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基层公共体育设施重投入建设、轻管理使用,健身路径使用率仅占各类体育场地的1.6%。重公共体育场馆新建、轻现有场馆开放利用,部分场馆运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体育竞赛重数量、轻效益,受群众欢迎、有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赛事较少,经济和社会效益较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有待加强,实际在基层一线从事社会体育指导的不足50%。竞技体育仍然依赖于高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投资效益不高,缺少带队冲击世界顶尖水平的教练员队伍,综合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三、体育外部环境总体判断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有力措施,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该说,体育发展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面临推进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严峻挑战。总的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趋势:
一是体育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加快发展将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强身健体、文化娱乐将越来越重视,体育服务和消费将会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体育已纳入国家和省的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我省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均包含体育内容,体育将会与经济社会同步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体育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外部环境将会持续优化。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体育的文化、教育、经济功能不断彰显,党和政府、人民群众都对体育工作给予更高的期望。“十二五”以来,国家和江苏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竞技体育、体育场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将体育工作纳入省委常委会、省政府重点工作安排,省政府每年召开相关专题会议,推进各项体育工作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体育政策扶持力度,把体育纳入各项考核之中,着力维护群众的体育健身权益。体育外部环境优化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体育工作必须紧紧跟上党委政府的步伐,不断实现创新创优,更好地服务“两个率先”,做到有为有位、争先进位,才能保证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
三是体育的社会开放度越来越高,协同发展将要成为主流。改革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体育工作的主旋律,也是体育部门面临的大环境,体育将更加开放。体育部门职能面临转变,政府和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将重新架构,体育部门将越来越多的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来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体育发展方式面临转变,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的粗放型向注重创新驱动的集约型转变,市场必将在体育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体育工作方法面临转变,随着体育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体育将不得不依靠教育、文化、旅游以及经济部门的协同推进,社会组织也将逐步成为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与部门、社会、市场协同,集成各类发展要素,将成为体育发展的主要手段,封闭式的自我发展模式将会得到彻底改变,必须尽快尽早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四、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有关建议
在“十二五”后期,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作为主旋律贯穿规划执行全过程,进一步转变体育部门职能,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确保全面、高效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体育顶层设计。对公共体育服务进行深入研究,确立长期的和阶段性的目标,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对于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要明确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具体标准和政府责任;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内容由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提供,要明确规则和行业标准,并制定可行的监管办法和细则。实施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协议,制定我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标准,推动市县根据各自实际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为目标,建立宽松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培育拓展各类体育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进一步推进管办分离,制定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意见,逐步把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和市场。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体育工作主攻方向,转变体育政府职能,推动体育协同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体育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抓紧落实已有改革事项,落实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实施方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创建达标制度,改进和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管理机制。有序推进一批中央已明确的改革部署,制定我省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协调省人社厅制定运动员绩效工资改革方案。深入研究一批中央提出了改革方向原则和规划目标的改革任务,注重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同步推进,转职能、放权限、调职责、调机构,推动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和体育竞赛改革,建立动态开放的综合数据库,加强体育行业标准建设。调整现有运动项目中心布局,推动同类项目群集中管理,与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全面接轨。继续推进体育社团改革发展,坚持“三化五有”发展方向,完善等级评估体系,研究政府向体育社团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方案,促进体育社团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体育科教投入力度,协同推进全民健身、竞赛训练、体育产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进一步推动体育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运动项目省市、省校、省企共建机制和模式,与有关部门协商制定《省校联办省优秀运动队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名校办名队”和“教练员进校园”工作,鼓励支持四星级高中兴办1支以上具有市县水平的运动队,形成“一校一品”特色。继续开展星级体校创建工作,促进创建标准与常规管理深度融合。加大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创建和规范管理力度,进一步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学校体育和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完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竞赛、训练、体育师资培训等体系建设。继续与省教育厅合作实施万名体育教师培训工程,举办全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落实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所有公办体校实现运动员文化教育规划和经费“两纳入”,进一步畅通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生的升学渠道。加强与建设、园林等部门合作,推进体育公园广场、健身步道、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建设,提供功能多样、形式新颖、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体育场地。加强与卫生、旅游等部门合作,促进体育与健身服务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手机等平台,深入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活动信息,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四)进一步提升体育投入绩效。提高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效益,由行政命令式配置向按需配置转变,把乡镇中小型健身中心作为新的重点给予支持。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向注重延伸覆盖和质量提升并重转变,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逐步向社会组织兴办转移,提高基层体育社团的活力。提高各类体育设施使用效率,大力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健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经济薄弱地区场馆运营管理的扶持。修订运动队绩效目标考核办法,完善综合评估体系,改革经费核拨办法,提高投入产出效益。进一步提升体育竞赛综合效益,继续办好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提倡勤俭节约办赛,加大市场运作力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加快体育科技创新步伐,完善我省体育科技工作考核制度,研究制定体育科技相关激励政策。提高人才工作效益,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制度,提高引进人才质量水平,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五)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壮大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竞赛表演等主体产业,加快发展体育康复、体育建筑、体育旅游等新兴产业。积极拓展职业体育市场,引进国际高水平职业赛事,理顺管理部门与职业俱乐部和联赛关系,推动职业体育健康发展。加强规划制定、政策支持、服务指导,积极培育扶持体育企业特别是中小体育企业发展。加快推进体育产业集团组建和运营,创新培育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规范体育产业经营主体行为和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对体育产业实行宏观监督和管理。加强政策的落实、集成和创新,把国家和省的各项体育产业政策落到实处。完善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项目评审工作,提高对体育服务业、场馆运营等业态资助比例。推进体育产业统计、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市场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标准化建设等基础工作,为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六)进一步注重体育均衡协调。推动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着力拓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体育服务功能,确保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加大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积极发展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提升农村科学健身指导和服务水平。适当扩大万名体育教师培训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比例,开展“送体育培训下乡”活动。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特别是苏北体育工作扶持力度,促进区域体育协调发展。提高群众体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吸引更多的青年和中年人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着力改变健身人群“两头热、中间冷”现象。制定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工作实施办法,完善老年人体育工作具体措施。与妇联、计生等部门合作,推动育龄妇女健身活动开展,增强此类人群体质。
第五篇:四川省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转发卫生厅等部门四川省地方病防治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川办发〔2012〕48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卫生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四川省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7月27
四川省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
卫生厅 省发展改革委 财政厅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精神,有效预防和控制全省地方病的流行,保护病区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病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全国地方病防治“十二五” 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3号),结合我省地方病流行趋势与防治工作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防治现状
我省地方病病种全、范围广、病人多、病情重,曾是全国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区之一,21 个市(州)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病危
—1—
害,主要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包括燃煤污染型、饮水型和饮茶型)、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和跁子病。我省外环境普遍处于缺碘状态,21 个市(州)都曾不同程度地流行碘缺乏病,受威胁人口 8900 余万。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分布于 14 个市(州)61 个县(市、区),受威胁人口约 1734 万;其中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分布于 10 个市(州)22 个县(市、区)1794个村,病区户数 55.57 万户;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分布于6 个市(州)12 个县(市、区)99 个村;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分布于 3 个州 30 个400 个乡。在 2 个州8个县8个乡 10 个村发现生活饮用水砷含量超标,受威胁人口约 0.64 万。大骨节病病区分布于 8 个市(州)32个县(市、区)144 个乡 579 个村,病区县人口约 700 万。克山病病区分布于13 个市(州)53 个县(市、区)776 个乡,病区乡人口1153.8 万。跁子病病区分布于 5 个市 9 个县(市、区)56 个村,病区村人口 19.69 万。
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特别在“十一五” 时期,各地、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加大综合防治力 度,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 2010 年底,我省达到了省级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98.9% 的县(市、区)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炉改灶率达到 80.76%;81.8% 的已知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村完成改水降氟工程建设;查清了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范围和危害程度;完成了饮水型地方 性砷中毒病区分布调查,85.7% 的已知水源性高砷村落实了改水降砷措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中小学生、家庭主妇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 85% 和 75% 以上;全部大骨节病病区村儿童 X 线阳性检出率降到 10% 以下;2006 年以后无急型、亚急型克山病发生,克山病得到有效控制;跁子病部分病区实施搬迁及改水等综合防控措施,无新发病例。我省按期完成《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 和《四川省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5—2010 年)》
—2—
目标。
但是,我省地方病防治工作距实现消除地方病危害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还有2个县未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17 个县(市、区)甲状腺肿大率超过 5%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 较“十一五” 新增病户 11.87 万户,仍有 20.7 万户需改炉改灶;5 个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县改水率不到 70%,个别已改水病区村水氟超标,病情仍较重;新发现的部分水源性高砷地区尚未落实改水降砷措施;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低氟砖茶普及率仅 5% 左右;少数地区的大骨节病病情尚未完全控制; 地方病防治队伍薄弱且不稳定。更为重要的是,地方病是生物地球化学因素或不利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所致,在已落实综合防治措施的病区,只有建立长效防治机制,才能持续巩固防治成果,避免病情反弹。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防治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病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出发,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 2020年)》、《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 2020 年)》的实施,建立健全长效防控机制,全面落实各项地方病防治措施,进一步巩固现有防治成果,基本消除重点地方病的危害。
(二)基本原则。
1.政府领导、齐抓共管。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将地方病防治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组织动员 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落实部门责任;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共同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推动防治工作扎实有效、深入持久地开展。
2.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从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3—
大骨节病、克山病、跁子病等地方病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巩固已经取得的防治成果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着力解决防治工作难点问题,全面推进防治工作。
3.因地制宜、科学防治。根据各种地方病流行特点、防治进展和病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积极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适时修订防控策略,科学制定相关技术措施,确保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4.预防为主、防管并重。加强病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改造,减少并努力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防治措施的后期管理,建立健全长效防控机制,巩固防治成果。
(三)防治目标。
1.总体目标。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病防治长效工作机制,全面落实防治措施,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基本消除大骨节病、克山病、跁子病,有效控制地方性氟(砷)中毒危害。
2.具体目标。
(1)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色达县、甘孜县在 2013 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已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县(市、区)持续实施防治措施,进一步巩固防治成果。人群碘营养水平总体保持适宜状态,全省 95% 以上的县(市、区)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
(2)基本消除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危害。到2015年,在病区 95% 以上的家庭落实以改炉改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强化防治工作的后期管理,使病区改炉改灶家庭炉灶完好率和正确使用率均达到 95% 以上。
(3)有效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危害。到2013年,90% 已查明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及水源性高砷地区完成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 2015 年,完成所有已查明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及水源性高砷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强化已建改水工程的后期管理,90% 以上的改水工程保持良好运行状态,水质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应卫
—4—
生标准。
(4)有效控制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危害。在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提高低氟砖茶普及率,有效降低人群摄氟水平。
(5)基本消除大骨节病。到2013年,消除大骨节病的病区村达到 60% 以上;到 2015 年,消除大骨节病的病区村达到95%以上。
(6)基本消除克山病。到 2013 年,消除克山病的病区县达到50% 以上;到 2015 年,消除克山病的病区县达到 90% 以上。
(7)基本消除跁子病。到 2013 年,消除跁子病的病区县达到60% 以上;到 2015 年,消除跁子病的病区县达到 95% 以上。
三、防治措施
(一)完善病情监测。进一步完善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建立并完善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流动及固定监测点,提高监测灵敏度和覆盖面,尤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监测。加强监测工作信息化建设,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监测结果,充分利用监测信息指导防治工作。加强监测管理与质量控制,准确、及时、定量地分析和评估防控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预测全省地方病流行趋势,强化监测与防治干预措施的有机结合,为适时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强化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等方式,在病区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地方病防治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群众防病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习惯,预防和减少地方病的危害。
(三)着力重点防控。根据各地地方病流行现状,实施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大干预力度,务求取得实效。
1.碘缺乏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 原则,继续实施以食用碘盐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未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地区,要进一步健全碘盐的营销网络,加强碘盐普及力度,提高碘盐覆盖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地区,要继续依
—5—
法加强对碘盐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合格碘盐持续供应,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高危人群并采取应急强化补碘措施,防止地方性克汀病新发病例。在普及碘盐的同时,合理布设不加碘食盐的销售网点,方便因疾病等原因不宜食用碘盐的居民购买不加碘食盐。动态监测和评估人群碘营养状况,适时调整食盐加碘浓度,保障人群碘营养水平总 体适宜。
2.地方性氟中 毒和地方性砷中毒。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要继续实施以健康教育为基础、改炉改灶为主和鼓励使用沼气、电炊具为辅的综合防控措施,切断氟源,防止氟中毒危害。尚未完成改水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和新发现的水源性高砷地区,要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大力实施改水降氟、降砷措施,同时加强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监测,防止因水源污染导致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确保生活饮用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通过财政补贴,在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采取有效措施推广普及低氟砖茶。要切实加强防治措施的后期管理,开展饮用 水质和防治措施落实及运行状况监测,做好改水设施和改良炉灶的维护、维修,及时修复或重建已损毁的改水工程,确保病区改水工程达标运行,病区家庭正确使用合格防氟炉灶,持续巩固防治成果。
3.大骨节病。结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 要(2011 — 2020年)》、《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 — 2020年)》的实施,进一步巩固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项目 工作成效,在大骨节病尚未完全控制病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有效落实转产换粮、易地搬迁、易地育人等综合防控措施,防止出现大骨节病临床新发病例。
4.克山病。结合贯彻落实中发〔2012〕1号,在克山病病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改善膳食营养,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致病危险因素,防止出现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例。
5.跁子病。结合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行部分病区整体搬迁及改水
—6—
等综合防控措施,防止出现临床新发病例。
(四)开展病人治疗。针对地方病现症病人,各地因地制宜,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减轻患者病痛,恢复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对严重缺碘的孕产妇、婴幼儿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口服碘油丸的措施;对克汀病患者,采用药物替代治疗并进行生活、劳动功能训练。对氟骨症、大骨节病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痛苦;对砷中毒患者,以对症治疗为主,减少病痛;对急型、亚急型克山病患者,以抗心源性休克、抗心律紊乱及急性心力衰竭为主,积极进行抢救;对慢型克山 病患者,用抗心衰药物维持治疗并加强心脏功能状况监测。
(五)加强科学研究。坚持科研为防治服务的方针,针对地方病防治工作中难点和关键环节组织技术攻关,力争有所突破。目前,大骨节病、克山病、跁子病等地方病病因尚未明了,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措施落实难度较大,氟骨症大骨节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针对这些问 题,加强与国内、国际的科研合作,及时跟踪和借鉴成功经验,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解决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难点问题,提升防治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领导,落实防控措施。我省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 的工作机制。要把地方病防治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将地方病防治指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制订本地区防治规划和工作计划,层层分解目标,明确具体措施,抓好组织实施。研究制定促进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政策和措施,解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坚持依法防治,落实部门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公布的有关地方病防治法规规定,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做到依法防治。
—7—
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履职尽责、密切配合,认真研究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措施,切实抓好落实。卫生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预防治疗和监测评估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有利于病区综合防治的建设项目投资优先向病区倾斜,促进病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教育、广电等部门要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在学校、社区采取多种形式向病区群众普及地方病防治的相关知识。科技部门要积极为地方病防治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对地方病防治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给予优先安排。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要依法加强碘盐加工和市场供应的监管,保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碘盐符合省规定的食用盐碘含量标准; 做好碘盐储运和销售,进一步健全碘盐批发和零售网络,保证市场合格碘盐供应;配合卫生部门开展碘盐监测和健康教育。民政部门要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地方病病人实施医疗救助,将符合低保条件的中、重度地方病病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财政部门要安排地方病防治所需必要资金并监督使用情况。水利部门要将“十一五” 期间尚未实施改水工程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水源性高砷地区纳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加强对已建改水工程的管理,使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保证正常供水。农业部门要在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优先安排农村沼气池及新型省柴节煤炉灶建设项目。商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边销茶的流通管理。质监、工商部门要依法加强碘盐和边销茶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督,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行为,防止不合格碘盐和边销茶流入市场。林业部门要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对病区给予倾斜支持,改善地方病病区生态环境。扶贫部门要将农村有劳动能力的地方病贫困患者作为扶持重点对象重点帮扶,实施综合防治。残联要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地方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残疾发生,参与做好氟骨症、大骨节病、地方性克汀病病人的畸残康复和管理。
(三)保障资金投入,提升防治水平。我省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规划要求和防治工作需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落实防治专项资金。
—8—
省级财政要安排落实国家地方病防治重点项目的配套经费,加大对贫困地区、重点地区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并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重点倾斜;市、县级财政部门负责安排落实本级财政地方病防治专项经费,并随经济增长逐年增加预算,保证地方病防治工作需要。要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 的经费投入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充分利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沼气池建设、基本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工程等项目资源,发挥在地方病防治方面的综合效益。
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中,要加强地方病防治体系能力建设,改善工作条件,配臵更新必要的设备装备,合理设臵岗位,配备与防治任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福利待遇,稳定专业队伍,强化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国内外交流合作,大力培养人才,增强防治队伍综合实力,提高防治整体水平,使我省地方病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考核评估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切实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估。每年通过自查、抽查等形式,组织卫生、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定期对本地区地方病防治工作和经费、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与防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推动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2013 年、2016 年分别由省地方病及病害防治领导小组组织进行中期、终期评估,评估结果向国家和省政府报告。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