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改革创新 建立新型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

时间:2019-05-12 20:1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抓住机遇 改革创新 建立新型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抓住机遇 改革创新 建立新型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

第一篇:抓住机遇 改革创新 建立新型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

抓住机遇

扎实工作

加快推进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与

建设

全国畜牧总站 何新天

(2009年3月30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这是我们党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出的重大决策,也为我们在新时期加快推进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与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正处在改革与建设的关键时期,准确分析判断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面临的新形势,正确认识和把握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在发展现代畜牧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建设新型的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快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一、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是科技兴牧的主导力量 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主要指乡镇一级的畜牧兽医站、草原站,承担着促进畜牧业科技进步、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使命,是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依托,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广大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献身牧业,服务农民,在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疫病防控、资源保护、质量监测、科技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在促进畜牧业科技进步中成长壮大

我国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建立的,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炼,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在改革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为我国畜牧业持续30年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新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也就是一部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发展史。从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创形成时期(1957年-1978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农业合作化进程加快,集体经济发展使畜禽养殖业广泛兴起,对畜禽品种改良、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方面的技术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以人民公社为主导的基层畜牧兽医站应运而生,属于社办公助集体性质,以自收自支为主要经营服务方式。这一时期,畜牧业虽然是家庭副业,但却是当时满足城乡人民食品营养中蛋白质需要的主要来源,也是广大农牧民主要现金收入来源,基层畜牧兽医站的建设也因此得到了当时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初创时期,绝大部分基层畜牧兽医站从技术人员配备到工作用房、牲畜配种、诊疗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起点相对比较高,并迅速形成覆盖全国广大乡村的网络体系。

——第二阶段是发展壮大时期(1978年-1996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翻开了中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极大地解放了畜牧业生产力,农牧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养畜积极性空前高涨,畜牧业持续高速发展。到1996年末,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4584万吨,比1978年增长5.4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5%以上。这一时期,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也得到迅速发展,乡镇畜牧兽医站、草原站覆盖了全国5万多个乡镇,村级防疫员队伍也发展到60万人。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这一时期发展最快、机构最多、队伍最大,达到了历史的颠峰。

第三阶段是改革转制时期(1996年-2004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畜牧业在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开 始出现畜产品结构性过剩,畜牧业开始进行结构调整。从1996年开始,全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以“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为主要目标的改革。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机构在改革过程中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延续几十年的大集体性质得到改变,第一次定性为国家设在农村的事业单位,明确了公益性职能,核定了机构编制,绝大部分原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人员转成了编内人员,达到退休年龄的老一辈乡镇畜牧兽医人员通过办理退休或发放养老费得到了妥善安臵。改革使乡镇畜牧兽医站社会地位提高,机构性质转变,人员身份改变,管理体制部分理顺,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工作保障条件有所改善。

第四阶段是改革调整时期(2004年至今)。随着我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大力发展畜牧业成为新的战略重点。自2004年始,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进入高发期,亚洲I型口蹄疫紧接着流行暴发。2006年部分生猪主产省又暴发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形势异常严峻。这一时期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连续打赢重大动物疫病攻坚战役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时期正值国家进行乡镇机构综合改革,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一度受到严重冲击。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稳定乡镇畜牧兽医站,加强建设。2006年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对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作了总体部署。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强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要求,把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作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措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为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纵观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发育、成长、壮大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这就是: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与畜牧业发展互为依存,互动互促,共兴共荣。

(二)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是畜牧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畜牧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科学技术起了决定性作用。在畜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发挥了主力军、主渠道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成就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推广畜禽杂交改良技术。从上世纪五十年后期开始,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在全国普遍开展了以推广冷配技术为核心的黄牛改良工作,同时开展了中国细毛羊的培育和杂交改良工作。以后又开始推广猪、禽杂交改良技术,这一技术的推广加快了畜禽品种改良步伐,提高了畜禽产品的生产能力,有效缓解了国内市场供需矛盾,如生产优质肉牛、羊毛、瘦肉型商品猪、瘦肉型鸭、肉用仔鸡等都充分应用了杂交改良技术。二是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广大基层畜牧技术人员自1977年开始全面推广奶牛人工授精技术。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从欧洲引进工厂化猪场人工授精技术,目前已在许多规模化猪场广泛应用,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鸡的人工授精技术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初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三是推广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针对危害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畜禽疫病,广大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不断推广转化畜禽重大疫病防治技术成果,通过推广免疫、监测、诊断、扑杀、消毒、检疫等综合防治技术,有效控制了猪瘟、鸡新城疫、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以及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保障了畜牧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四是推广优质饲料和草原防灾减灾技术。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长期以来,广大基层畜牧技术人员积极推广优良牧草品种和草原改良及人工种草技术,推广牧区小草库伦综合养畜配套技术和南方亚热带草山草坡改良利用技术,推广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技术,促进了天然草原保护和人工优质饲草基地建设,提高了南方草山草坡资源的合理利用率。特别是在农区广泛推广秸秆氨化、饲料青贮和微贮技术,进一步开发利用了农作物秸秆和饲草饲料资源,促进了农区畜牧业发展。在草原防灾减灾方面,通过推广草原鼠虫病害和 毒害草综合防治技术,有效预防和控制了重大草原生物灾害发生。五是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技术。为适应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需要,近几年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重点在奶牛、生猪、肉鸡、蛋鸡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科学饲养、疾病防控及经营管理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力推动了现代畜牧业发展。

(三)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为保障畜禽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突出贡献

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以促进畜牧业科技进步、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为己任,长期扎根基层,进场入户,深入生产第一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推动我国畜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扭转了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的局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作出了很大贡献。1980年我国人均每日从动物源性食品中摄取的蛋白质为7.6克,仅相当于当时世界人均水平23.3克的33%。到2000年,我国人均动物蛋白的摄取量提高到29.8克,超过了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28.1克。目前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作为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机构,在落实各个时期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广优良畜禽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有效防控畜禽重大疫病,推广优 质饲草饲料,防治草原鼠虫害,开展饲料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没有这支基层畜牧技术队伍,我国畜牧业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历史性成就。

二、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畜牧业发展已整体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造传统畜牧业,走中国特色畜牧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明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站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明确了基层畜牧技术支撑机构的公共服务机构性质和公益性职能,确立了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机构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是对以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针政策的延续和完善,与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05‟15号文件、2006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即国发„2006‟30 号文件不仅总体精神一致,而且进一步从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的战略高度,对加强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确定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为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对于我们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快推进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建设现代畜牧业拓展发展空间

技术变革和科技进步始终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也是现代畜牧业最显著的标志。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是畜牧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数量最多、靠一线最近、植根农村最牢、农牧民最欢迎的基层队伍。依靠科技进步,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趋势,也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作为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在现阶段畜牧业发展转型时期,既要继续为千家万户从事畜禽养殖的广大农牧民服务,又要探索为新兴的适度规模养殖场以及养殖小区服务;既要继续在畜禽品种改良、新技术成果转化、畜禽疫病防控以及草原保护与建设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又要拓展为畜牧业投入品及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既要履行好各项公益性职能,又要引导、联合科研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形成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的合力。实践表明,建设现代畜牧业不仅赋予了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新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同时也为基层体系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为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农业科研、教育、农技推广紧密结合,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新局面,从2008年起,国家开始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围绕50个农产品其中包括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蛋鸡、水禽、兔、蜂和牧草等在内,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研究,重点要解决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问题,解决农业科技成果研究与推广应用断链问题。农业部明确要求实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项目,必须与农业技术推广全面对接,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成为新成果、新技术转化、推广的主要通道。2009年国家还将在全国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并选择500个左右的农产品生产大县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建设工程,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示范县农技公共服务机构得到普遍健全,农技推广人员得到系统培训,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县域农业科技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示范带动效果得到充分体现。国家围绕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也为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全面进入科技兴牧主战场、发挥主力军作用创造了新的机 遇,必将激发广大基层畜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推广服务的热情,为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四)加强条件能力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国家对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投入严重不足,普遍存在技术装备差、基础设施落后、工作条件简陋等问题,严重影响技术服务功能的发挥。为加强条件能力建设,国家已在着手编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能力建设规划》,重点加强业务用房、仪器设备、试验示范基地等方面建设。在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方面,将重点围绕动植物疫病防控、牲畜品种改良等任务,依托村级防疫员、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做好条件能力提升工作。此外,国家也在研究探索通过各级财政支持,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经费保障问题。初步设想由地方财政负担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和运转经费,解决“养兵”问题;由中央财政安排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经费,解决“打仗”问题。目前,国家正在采取有力措施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随着国家不断增加对农业投入,长期困扰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经费保障问题将最终得到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得到改善,条件能力将不断增强,从根本上为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派体系夯实发展基础。

三、加快推进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与建设 我国畜牧业发展已整体进入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建设现 代畜牧业的新阶段,历史又赋予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新的使命。我们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不断解放思想,破解发展难题,坚持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快推进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与建设。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村改革、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方针。我们要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对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再认识,要从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村改革的战略高度,提升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地位,明确其性质,强化其作用,把加强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与建设放在发展现代畜牧业、构建现代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全局中去谋划、去推动。要紧紧围绕公共服务机构这一核心,对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机构进行准确定性,职能上准确定位,切实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认识统一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上来。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与建设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畜牧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领导,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逐级建立领导工作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要强化“抓畜牧业发展必须强基础、抓体系”的行政观念,坚 持以战略意识、改革精神和务实作风抓好落实,抓出成效。省、地(市)及县级畜牧业技术支撑机构,更要全力抓好基层体系的改革与建设,要积极配合、协助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指导和支持,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合力。同时要加强宣传舆论工作,为推进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加快推进改革,着力创新机制

针对当前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进展缓慢、到位率低的问题,我们要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以理顺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机构、合理核定编制、建立财政保障为目标,按照三年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力争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要科学界定公益性职能。要坚持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分离的原则,除了要明确乡镇畜牧兽医站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品种改良及成果技术推广等基本职能外,还要适应畜牧业发展的新要求,合理确定乡镇畜牧兽医站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能。对此要注意澄清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不是要求在乡镇一级再设立专门的质量监管机构,而是要分别赋予现有的乡镇一级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站、水产推广站及农机推广站在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农机产品方面的质量监管 职能。二是要在机构设臵上实行按乡镇设站或设区域中心站。北方牧区和畜牧业主产区,从实际需要看应坚持按乡镇设臵畜牧兽医站,牧区还需要设立草原站;已按区域设中心站的,要以满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重大技术推广工作实际需要为原则,对原有乡镇畜牧兽医站进行合理整合,以确保工作全覆盖。三是要按照测算标准合理定编定人,同时要统筹配臵畜牧和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四是要坚持以县为主、乡镇为辅的管理体制。乡镇畜牧兽医站人、财、物三权归县级畜牧兽医业务技术部门统一管理,实行管理在县,服务在乡。五是建立健全财政保障。要实行以县级财政支持保障为主,上级财政部门转移支付补足的保障机制,确保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落实到位,保障到位。

要立足增强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技术推广服务能力,积极引导、鼓励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推广责任机制。要明确基层畜牧技术支撑机构和技术人员的推广责任,推行“包村联户”责任制。二要健全引领带动机制。要按照建立“一主多元”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要求,适应产学研、农科教大联合、大协作的新形势,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新型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当好技术依托,切实履行好公益性职能。三要健全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要深化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建立按岗聘用、竞争上岗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完善基层畜牧兽 医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量化以农牧民满意为主的考核指标,将贡献、绩效与收入分配挂钩,按岗定酬,按绩取酬,逐步建立一套组织体系完善、职责任务分明、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合理的科学管理制度。总之,要通过坚持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活力,以机制创新促体制创新。

(三)积极争取投入,加强能力建设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服务手段落后,条件保障能力较差,已严重影响了基层体系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切实加强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条件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形势所需。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地方各级政府增加财政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工资福利、公用经费以及日常的运转经费。同时要积极争取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经费,通过项目带动,解决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工作经费。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基本建设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以业务用房、办公条件、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编制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规划,争取国家和地方发改委的支持。要抓住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和新一轮扩大内需的机会,争取加大投资力度,快速提升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机构的推广服务能力。

(四)实施培训工程,提高业务素质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深化人事劳动制度改革、优化人员队伍结构的同时,要全面启动面向基层畜牧技术人员的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基层畜牧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一是要研究制定畜牧系统培训工作规划,与国家正在着手制定的“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规划”相衔接,突出基层畜牧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重点,健全完善系统内分级培训机制。全国畜牧总站负责培训省(区、市)一级业务技术人员,省(区、市)畜牧技术支撑机构负责培训县级业务技术人员,县级畜牧业技术支撑机构负责培训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乡镇站负责培训村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二是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围绕主要畜禽产品研究形成的新成果、新技术,加强对基层畜牧技术人员的指导培训,促进主导产品和主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三是要结合国家实施的各项扶持政策和建设项目,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训基层畜牧技术人员。要利用国家实施奶牛、生猪良种补贴及奶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组织基层畜牧技术人员参与并接受新技术培训。还要利用国家组织实施退牧还草、畜禽良种工程、草原鼠虫害防治等重点项目,开展对基层畜牧技术人员的培训。

(五)切实转变作风,不辱历史使命

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畜牧业强国,对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基层畜牧业技术人员,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转变作风,实现二次创业。一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广大基层畜牧技术人员要牢固树立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加强新形势下的学习,创建学习型基层站,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钻研业务,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二要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广大基层畜牧技术人员要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保持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作风,在积极投身改革、促进畜牧业科技进步中进行新的创业,不断创新推广服务方式,以优质的服务、优良的作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三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勇于知难而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是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得到更加重视,挑战在于过去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虽然是整个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依托,但在服务畜牧业的现实当中,主渠道、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单靠文件确定的,也不能靠自认自封,而要靠自身的实力和行动。如果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能履行好应尽的公益性职责,不能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就难以确立持久的、名符其实的主导地位,就必然被多元化的服务组织和主体取而代 之。对此,广大基层畜牧技术人员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危机感。只有知难而进,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做出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农民群众的业绩,才能跟上现代畜牧业发展前进的步伐,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回首过去,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创业建功,历史光荣;展望未来,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任重道远,机遇难得。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奋力开创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建设的新局面,在建设现代畜牧业的进程中再建新功。

第二篇:宾县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技术指导员聘任协议

宾县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技术指导员聘用协议

聘方:宾县畜牧兽医局以下简称甲方 被聘方:技术指导员以下简称乙方

为切实抓好宾县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构建“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提高科技推广效能,更好地为全县农业生产服务,经甲乙双方同意,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职责

1、聘任乙方为宾县2012年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示范项目技术指导员,并为乙方提供科技服务对象(1户科技示范户、10户辐射带动户)。

2、为乙方参加培训、日常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3、组织项目检查验收,根据甲方、项目实施乡镇和科技示范户三方评价,综合考核乙方工作绩效。

4、按照《宾县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技人员考评制度》的规定,根据乙方工作业绩,为乙方发放应享受补助。

二、乙方职责

1、乙方必须服从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和专家组的工作指导。

2、严格按照项目实施要求,负责1户科技示范户和10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全年累计入户不少于50天。

3、撰写科技入户实施方案和分户实施方案;填写《技术指导员手册》,指导科技示范户填写《科技示范户手册》,按时上网浏览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及时报送有关信息,完成工作总结等。

4、根据项目计划,乙方准时参加集中培训。

5、乙方必须按质按量完成甲方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聘用时间:二○一二年一月一日至二○一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四、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五、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签字后生效。

甲方(公章):

乙方(签字):

二○一二年月

第三篇:建立医改长效机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郯城县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一是建立内部衔接机制。对基本药物制度涉及到的生产、定价、招标、配送、使用、补偿、报销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配套推进,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严格按照制度设计,逐个环节落实,确保制度不变形,效果不走样。

二是建立综合配套机制。这个机制就是以综合改革为主,配套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人事、服务、补偿、绩效考核等工作,在改革的内容上做到协调配合,同步推进。

三是建立组织实施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难,主要难在组织实施上,没有有效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再好的设想,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此,在上级确定的原则和框架下,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积极探索适合我县实际的改革途径和办法,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机构平稳过渡,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建立,人民群众享受到公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四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分解工作责任,加强对制度实施的考核评价。同时建立定期考核和信息公示制度,定期公开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施情况,比进度,比成效,并以此为依据,在项目投入、补助资金等方面实行以奖代补的政策。对实施进度快,效果好的予以奖励补助,并且在项目安排、财政补偿等方面进行倾斜。对工作不积极、措施不到位的,不但点名批评,还将采取其它惩戒措施。

第四篇:激发改革新活力——来自地方基层的中国改革报告(精选)

激发改革新活力——来自地方基层的中国改革报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改革”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记者近日在一些地方采访发现,新一轮改革探索正如星星之火在各地燃起,充满活力的基层实践为步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的中国改革带来新的经验和启示。

改革“窗口期”,抓住机遇才能破解难题

廖剑镔,26岁,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一名普通公务员。与人们对“公务员”的通常理解不同,他的身份前头多了两个定语:一是“行政执法类”,二是“聘任制”。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意味着他可能一辈子当不了“官”而留在一线执法岗位上;聘任制公务员,则意味着他手里端的不再是“铁饭碗”,而是“瓷饭碗”。

2010年,深圳率先大面积推行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这个以“中国改革实验场”著称的城市,又在全国公务员改革中吃了“第一只螃蟹”。

谈及改革初衷,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敏不掩忧患之心:“深圳公务员队伍,危机潜藏已久。在‘官本位’体制和‘铁饭碗’保护下,出现了各种弊病和惰性。拉关系、走后门,潜规则盛行;人浮于事、吃拿卡要屡禁不止。这些问题,不是抓几个贪官、评几个‘不称职’、上几堂廉政课就能解决的,必须对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基层实践者最先发现问题、寻求对策、积累经验、进而推向全国的历史。此次记者所到之处,基层干部群众对十八大报告关于前进道路上困难和问题的论述深表共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很多矛盾不是改革造成的,而恰恰是改革不彻底、不到位造成的。化解矛盾,唯有继续改革。23日记者来到浙江温州时,恰逢备受关注的温州金融改革实施细则当日出台。这个号称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去年由于“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一夜之间沦为金融风险重灾区。今年春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期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等方面先行试验,从根本上引导民间资本阳光化、规范化。

“原来非常合适的衣服,现在人长大了,不合适了。”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比喻说,“温州模式”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出现问题源于改革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有差距;解决问题,出路还是与时俱进地推进改革。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严峻的外部环境凸显了我国原有发展模式的不足,转方式、调结构,成为当务之急。而基层现状也表明,发展与改革,已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不改革,就难以发展;不深化改革,就无法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改革,已是牵动中国发展的“牛鼻子”。

“不仅必须改,而且可以改。”在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看来,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正是深化改革的“窗口期”。外部倒逼催生了改革动力,内部物质、制度准备已然充分,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为中国改革提供了新机遇。

机遇与挑战总是相伴相生。主动出击,抓住了“窗口期”,改革会事半功倍;被动观望,错过了“窗口期”,则将事倍功半,想补课都难。

在全国唯一撤销街道行政层级、实现了区政府直管社区的城市——安徽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这样表述他们的改革决心:“宁肯顶风冒雪积极探路,也不愿被逼到悬崖边上不得不改。”

市场取向,简政放权——深化改革大势所趋

3年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华口村还是远近闻名的“问题村”。2009年底,华口试点“政社分离”改革,成立了街道直管的居民服务中心,把原来少数人抓为权柄的各类事项,转变为程序化服务。村民办事方便了,程序透明了,沟通顺畅了,历史遗留问题逐一得到化解。2011年,村委会再次换届,为百姓办实事而树立了威信的党员高票当选村主任。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发达的城市到欠发达的乡村,在行政体制、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民生、生态、社会管理等诸多领域,记者目睹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创新。而成效明显的改革,大都内含着一种暗合市场精神的价值取向——简政放权,还权于民。

11月22日,江苏首家社会组织服务发展中心落户无锡滨湖区,成为这个省社会管理改革的新亮点。各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已成趋势,政府转变职能,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既节省了行政成本,又提升了服务效率。

今年5月,顺德启动“商事登记”改革,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行政方式,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大幅降低民间创业门槛,进一步释放生产力。改革推行半年来,顺德企业登记数量以月均40%的速度递增,成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背景下的一枝奇葩。

近两年来,浙江嘉善试水“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改革,形成制度:凡重大决策、重点人事安排、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集体决策;重大民生事项,必须开门决策。此举不仅提高了决策水平,而且增进了民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减少了因民怨而生的矛盾纠纷。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如何进一步明确政府定位,确定权力边界,已成为多个领域深化改革的关键。

简政不等于减少服务,放权不等于放弃责任。

2009年开始实行的深圳大部制改革,是深圳特区历史上第八次、也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机构改革。政府组成部门由46个减少到31个,撤掉将近三分之一。

不少深圳市民知道这样一个例子:改革前,一辆汽车违规停放,却无法处罚,因为它两个轮子在路面上,两个轮子在便道上。路面归交警管,便道由城管负责,难道两个部门把车子锯成两半来罚吗?

看似荒唐的困境,折射的是“8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式的体制问题。而大部制改革,改掉了政出多门、交叉执法、多头扰民、推诿扯皮的弊端,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打下了基础。“关键不在于人员多少,而在于坐在窗口后面的是公仆还是老爷。”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行政体制改革处处长刘光大一语道出行政体制改革的精神实质。

冲破阻碍,需要魄力更需要智慧和信心

无须讳言,挫折、反复、失败的改革案例不在少数。

公务员改革,有的顺利推进,有的仅仅尝试了一下就停顿不前。大部制改革,有的巩固了成果,有的很快就死灰复燃,冗员再次膨胀。政社分离改革,有的迅速推广到全省,有的迟迟出不了县,甚至出不了镇、出不了村。

“人走政息”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某项改革搞得红红火火,一旦换一任领导,一切又走回老路,曾经的创新成了昙花一现。

在攻坚阶段推进改革,难度不言而喻。社会承受能力、执行的难度、陈旧法律制度的约束,都决定了基层改革者必须具备勇气、魄力和理想主义精神。而最大的改革阻力是现有利益格局的障碍,甚至,只有“革自己的命、削自己的权、减自己的利”才能推进改革。

2010年元旦,深圳在全国率先破冰政企养老双轨制改革,废除公务员退休制度,基本养老与社会保险接轨。阻力是显而易见的:公务员不再坐享高于企业人员的养老待遇,也需缴纳养老保险,还要补缴一笔不小的数额。谁愿意?

考虑到可操作性,深圳先从新进聘任制公务员改起,循序渐进。同时,对全市4万多名公务员测算了详细数据,做出补偿设计。新制度下养老金可继承、可接转的优势,减轻了人们的担忧。今年,包括原有公务员在内的深圳市养老双轨制改革方案已列入计划。

所有改革都是利益格局的再调整。而打破利益平衡,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再平衡,莽撞冒进不可取,需要的是周详巧妙的改革智慧。

刘光大认为,改革必然会“动一些人的奶酪”,但不能对某个群体造成绝对伤害。比如大部制改革,广东在制订干部安排方案时以人为本,实现了平稳过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改革本身也在改革。与当年相比,今天的改革形势、任务和路径都已发生变化,“推倒重来”式的改革思维不符合时代要求。不变的是,今天同样需要义无反顾的改革精神。

令人欣喜的是,接受采访的多数干部群众对深化改革抱有信心,大家相信改革的阵痛是局部的、短期的,收益却是全局的、长远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锐意改革,中国的未来将打开一片崭新天地。

第五篇:推进三改四化改革,优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

推进“四化”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

潍坊市奎文区广文街道党工委

广文街道位于潍坊市中心地带,面积4.22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人口8.6万。近年来,街道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立足街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实施城中村改造、村集体资产改制、村改居“三改”为切入点,以构建网格化的社区空间架构、科学化的社区组织体系、便捷化的社区服务模式、长效化的群众工作机制“四化”为突破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走出了一条在城市化进程中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之路。街道连续三年荣获全区街道科学发展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连续三年电话随机访问群众满意度位居全区各街道前列。省委副书记王军民,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李法泉来街道调研时给予充分肯定。

一、改革动因

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提出新要求。近年来,伴随着经济跨越发展、群众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城市容量不断扩张,街道下辖的李家、东上虞、中上虞、西上虞4个村被包裹在城市当中,村民已完全没有耕地,主要依靠附近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成为典型的“城中村”,随之带来的是人居环境差、社会治安乱、保障水平低等负面效应,严重阻碍了城市健康发展。街道按照省市区系列决策部署,完成了“城中村”改造,改善了

数居住在社区的在职党员、社区单位党员、新经济社会组织党员共建意识比较淡薄。⑤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诉求日益直接,群众利益更加多元,各种矛盾纠纷更加复杂。这给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和产生,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优化基层社会管理。

二、主要做法

社区作为构成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街道以社区为单元,对社区空间划分、组织体系、服务模式、群众工作等做了理顺、调整和创新。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构建网格化的社区空间架构。①调整成立六大社区。2011年3月,街道按照1公里为服务半径的规模,以街、路、巷、河为界,将所辖的3个“村改居”社区、6个城市社区和177家社区单位进行重新洗牌,优化调整为李家、东上虞、中上虞、西上虞、文化路和松鹤园6大网格社区,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无缝隙、全覆盖、整齐划一的社区地域和空间架构。②构建“五级网格”体系。按照“服务居民、便于管理、责任到格、网络到底”的原则,组织构建了“社区-片区-小区(单位)-楼栋-单元”五级网格体系,6大社区共划分为21个片区、142个小区、615栋楼、1861个单元,共选取2645名负责人,分别在街道和社区建立了联系台账。负责人有序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充分发挥“消息站、连心桥、稳定器和服务员”的作用,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

每一名群众都能在社区内找到属于自己的组织,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换届至今,各个社区班子团结和谐、运转有序、干事创业。在全国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座谈会上,李家社区作为社区层面唯一的代表作典型发言,社区党委书记张建民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亲切接见。

三是探索便捷化的社区服务模式。探索建立了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点)三级管理网络体系。①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集中承担街道为民服务管理职能,实行“前台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一站式服务。②社区服务中心承接政府延伸到社区的行政工作,办理与社区成员息息相关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开展各类社会服务。先后建成了集一站式服务大厅、文体活动、图书阅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西上虞社区服务中心、文化路社区服务中心、虞虹桥社区服务中心、松鹤园社区服务中心等8处综合社区服务中心。③社区服务站点根据社区成员需求开设特色性的服务项目。新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福利服务中心、东上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筹建李家、东上虞、中上虞、西上虞4处社区卫生服务站,丰富了社区服务内涵,全方位提升了群众生活的方便度和舒适度。④积极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和谐广文、活力广文”信息网站,提高了服务效率,丰富了服务内涵;依托潍坊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构建了涵盖居民信息、低保救助、残疾救助、优生优育、社区卫生等信息资源数据库,共录入居民信息29000余户,定期维护更新,实现全覆盖,为街道掌握民情、了解民生、开展服务奠定了基础。

社区一特色”、“以和为纲、和而不同”的理念,成功打造了和顺、和悦、和融、和美、和润、和畅6个社区文化品牌,以社区文化品牌引导居民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

三、改革成效

通过创新社区发展体制,形成“党政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有效解决了社会发展中显现出来的各种问题,促进了社区健康有序发展,优化了基层社会管理。

一是扩大了基层党的覆盖面。通过在社区设立党委,特别是将优秀的村居党员干部、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等选入社区党委班子,变过去的“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等松散机构为“社区大党委”组织实体,真正把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最终体现在对社区发展的领导和推动上,具体表现为对辖区内各类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领导力,对社区单位和新型经济社会组织的协调力,对社区党员的组织发动力,对社区成员的凝聚力上。

二是拓展了基层民主政治。通过设立社区委员会和社区监督委员会,有序拓展自治范围、自治内容,明确社区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将社区居民、社区单位和流动人口全部纳入到社区建设中来,变过去单纯的居民自治为全体成员的社区共建,保障了不同利益群体的民主权利,形成共建社区的强大合力。

三是实现了资源科学配置。通过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下移延伸,服务人员、服务产品进社区,丰富社

下载抓住机遇 改革创新 建立新型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抓住机遇 改革创新 建立新型基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