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案例分析1

时间:2019-05-12 20:4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案例分析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技术推广案例分析1》。

第一篇:农业技术推广案例分析1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之现状分析

【摘 要】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将农业技术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者的手中,农业技术转移(包括农业推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它在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中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就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作了综述,以便了解目前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之现状。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最早始于清末。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我国也普遍使用“农业推广”一词,新中国成立后则改用“农业技术推广”。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农业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农业技术推广”的涵义已不能完全覆盖现代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实际,因此自1985年以来“农业技术推广”更多地是被更广义的“农业推广”一词所代替。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定义

(一)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针对农业生产尤其是种植业中进行农业技术的改良和扩散,具体来说是指对农事生产活动的技术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方式介绍、传授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加以应用,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一种极单纯性的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农事推广活动。

(二)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除单纯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义务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社会教育活动。197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农业推广:参考手册》作如下解释:农业推广是在改进耕作方法和技术,增加产品效益和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农村社会教育水平方面,主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农民的一种服务或体系。因此,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发展农村经济、文化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其重点是培养农民个人和社会团体的发展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农业技术推广理论的研究现状

美国是最早取得农业推广研究成果的国家。其代表性的有布瑞特撰写的《县指导员与农民协会》、凯尔赛(L.D.Keleey)和赫尔1949年合著的《合作农业推广工作》等。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对农业推广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如罗杰斯完成了《创新的扩散》一书,路密斯著有《农村社会制度与成人教育》,劳达鲍格著有《推广教学方法》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在对农民采用行为分析以及推广活动的技术经济评价方面取得突破,农业推广的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不断加强和深化,研究活动和成果也从以美国为主逐步转向欧美并重。如荷兰的凡登邦和澳大利亚的H·霍金斯合著的《农业推广学》,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农业推广教育、推广的理论基础、推广方法、行为研究、推广组织的管理、农业推广的作用等,对农业推广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欧美的学者大多是从农业教育、农业推广技能、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加以论述,而不涉及或很少就农业推广体系进行研究和阐述。如凡登邦的《农业推广学》在第九章推广组织的管理中,对单个推广组织建立的条件、内部信息交流、推广组织与政党及选举的关系和推广组织的内部机构设置进行简单阐述,在推广组织机构设置方面也仅仅列举了美国、德国、新西兰等国的推广机构类型,而没有对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同时西方的推广机构设置对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适合我国国情,特别是不适合我国所独有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国内农业技术推广理论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业推广工作十分重视,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国家农业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理论研究也不断丰富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后,农业推广的研究得到重视和加强,1985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创办了《农技推广》(现为《中国农技推广》)期刊,1987-1989年连续3年编印《农业推广研究文集》,对农业推广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1989-1993年,中国农科院文献中心和全国农技总站共同完成了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其改革经

验的研究,并结合当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提出了改进意见。但当时我国尚未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改进意见与目前我国的发展要求很难完全适应。国内一些农业推广专家、学者先后编写出版了多部农业推广方面的著作,如1989年许无惧主编的《农业推广学》,1989年马占元等编著的《农业推广技能》,1996年张仲威主编的《农业推广学》等都对农业推广的理论、原则、方法、技能、组织等作了系统阐述。特别是2001年汤锦如主编的《农业推广学》把农业推广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即“技术传输”、“双向沟通”、“创新扩散”、“目标团体”、“农业知识与信息系统”、“混合体”、“农业推广框架”等7大理论,从中可以窥视出农业推广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推广到综合运用的发展过程。这些著作对我国农业推广理论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农业推广教育和工作实践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论述还不够,对构建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理论完整性和实践指导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国内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现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一直由国家设立和管理,是一种单一的推广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应运而生。四川省是创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据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郭平壮在《完善农村科技推广和接收机制的一种形式—关于四川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调查》中指出,1980年即在邯县成立了养蜂协会,到1986年底,四川省协会己达10400个,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同时全国各地农技协组织迅速发展。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也开始以技术顾问或联合开发等形式积极参与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推广工作。1987年湖南省农技推广总站文建虎在《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技推广网络的探讨》中首先提出,在农技推广网络建设上,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农技推广事业。这种网络建设的多元性,突破了“一大二公”时期单一的公有制性质的体制,符合我国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在当时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具体的农技推广体系多元化框架,但无疑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观点。2001年科技部原副部长邓楠、农业部原副部长万宝瑞主编的《21世

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提出,促进农业推广体系向多元化发展。农民科技协会及其他推广组织是农技推广体系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代表着农村科技推广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同时也不需要国家投入。但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法规和优惠政策,激励和协调这支队伍,使这些组织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育,不断提高素质、规范行为。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了多次冲击,一些地方的农技推广组织已名存实亡。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这种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

(一)农技推广投资严重不足

我国政府推广机构的推广经费来源有三条途径:一是政府的农业推广事业费;二是推广项目费;三是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体创收收入。据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1996年的抽样调查结果看,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平均事业费为36.6万元,占推广机构总经费的60%,项目费和创收收入各占总经费的20%左右。乡镇农技站的事业费平均为1.43万元,占乡镇推广站总事业费的37%,平均每个乡镇推广站的项目费为0.17万元,占农技站总经费的4.4%,实体创收收人为1.88万元,占总经费的48.6%。农技推总投资年增长速度缓慢,其中项目经费增长又慢于总经费的增长,农技推广经费主要被用来发工资,大多数专业技术推广站没有技术推广项目,有限的经费常被截留。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

表现为农技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问题严重。据1996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全国10个省63个县(市)农技推广中心、1267个乡镇农技推广站的抽样调查,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11.2%,具有大中专学历的还不到60%。乡镇级推广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0.3%,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人员也只有近60%。县级具有高级职称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仅有5.5%,中级职称的人数占22%,初级职称以及技术员占36%,其他无技术的人员占36.5%。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0.5%,中级职称12.6%初级及技术员占54%,其他无职称的人占32.2%。从职称和学历上看,县乡两级农业推广人员主要以中

专学历为主,占40%~50%,有近1/3的人员没有职称,初级职称及技术员占1/3~1/2左右。

(三)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合理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管理权(简称“三权”)下放,导致县乡两级农技推广部门业务断链,在行政单位体制改革过程中,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三权”由县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承担非农技推广职能。截止到2000年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实际在编人数为101万人。这其中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机械和经营管理等专业。其承担的任务不仅包括技术推广,约一半左右的技术推广人员在从事行政委托的执法和中介服务、经营创收等非技术推广工作。

近十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和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从国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农科教一体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及其他组织等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多元化进行了研究,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都具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注重观念创新,寻找科技转移有效载体的多元化,落实关键技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有效途径和模式主要有“项目负责制”、“技术承包制”、“综合技术服务”、“建立专业技术研究会(协会)”,“成立农业科技顾问组或咨询服务站”等;要面向市场、注重管理,完备机制,注重服务信息反馈,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转移工程等;还有改善制度环境、建立技术教育、研究、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转移服务体系建设;要树立“以农民为本”的观点,建立起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科研,农业院校,涉及企业和社会团体参加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加快科技扩散的速度。2005年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指出,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加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是目前最全面最权威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框架,但只有这个提法而无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意见和措施。

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的机构改革和体制创新。为此,国务院于2006年8月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农业部于2006年11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

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相继提出了逐步构建“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的要求。针对当前众多的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特性和作用,笔者建议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基础上,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同时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要坚持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原则;实行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要以项目为载体,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支持农业科教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农村和农业企业兼职等,实现推广形式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黄保结.农业科技推广与示范区建设典型案例分析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8 【2】于延申.国外农业推广的发展[J].吉林蔬菜,2004(2)【3】汤锦如.农业推广学(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张改清.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3(7)【5】林豪森.世界农业推广体系变革对我国的启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4(7)【6】于延申.国外农业推广的发展[J].吉林蔬菜,2004(2)

【7】李维生.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8(1)【8】李维生,《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8(1)

第二篇: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摘 要:农业技术推广对于当前我国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中资金管理现状的分析,为了研究的顺利进展,本文将范围缩小到县市一级,选取湖南省永州市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使用、支配等系列问题,对探讨县级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管理问题具有可行性和代表性。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管理

一、研究区域农业发展情况介绍

永州市是湖南省南边农业大市,处于湘桂粤三省交会处。先名“零陵地区”,还有其他许多别名,如“竹城”等,1984年,该市被一分为二,原来的零陵市被撤消,重新命名为永州市和冷水滩市。但十年之后,1995年,又撤销了两市,重新设立永州市,分成零陵与冷水滩两个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从古到今,永州市在两广、海南与西南等各省份的交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又是湖南对外进出口的咽喉,素有:“南山通街”一说,历代帝王之国,其自然环境、水质等,都在湖南省排行第一位。当前该市产业结构以实现高速、稳定的经济与社会为第一发展目标,并经过不断努力,形成了以绿色食品、自动化机械、高质量纺织、冶金和建材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永州市历经多次合并、更名、调整后,在农业发展路径上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由传统的区域布局向对外开放型生产发生了转变,不断发展现代农业并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当前永州市共因辖管9个县,2个区,共192个乡镇,5349个行政村,总人品口600余万,农业人口470余万人。土地面积2.24万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470余万亩,(水田面积380余万亩,旱地面积83万余亩)。

全市共有5个粮食大县,而且这些县在全省粮食总发量中也排行靠前,当前有8个生猪大县,同样地,在全省全部排在前列。可见,永州市是当前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

二、永州市农业科技推广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并不成熟,也只是阶段性的,这些成果还无法使整个永州市农业发展成为湖南省的绝对性农业大市,更不太可能在国家农业发展中充当主角。当前,永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体系建设不乐观,正面临着“断线与断网”的局面。据调查,永州市目前各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中,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年人均财政下拨的款约为4000块,其中一部分为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经费支持,其他所需的经费需由地方解决,或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自行解决,或者由其他经营组织创收等。大多数乡镇农业农业技术推广站都没有正规的办公场所,推广人才的住宿问题更是无从谈及,他们没有既定工资,生活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也没有保障。全永州市当前共有183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而能够分到独立住房的、有独立经营门面的一半者不到,只有83个,且这些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各种条件非常艰苦,场所极其简陋。

(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机制改革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安排通常都是包办包揽,这是由于当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农业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且我国当时被告的是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当初国家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如此同时,国家政府的改革也如火如荼。这次改革,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来说,其表现就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性为事业单位,且从农业行政机构中相对独立出来,从此,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行了政事分离,也就是实行财务、人事、工作等相对独立。1986年,中央财政部就国营农业事业单位预算和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中指出:“对有固定收入的单位,实行‘核定支出、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管理方案;对那些有经常性和稳定性收入的来源,但又无法达到管理经费自给自足的事业单位,要实行“定期、定额补助,增收节支留用、减收超支不补、一定几年不变”的管理方案。对于那些能够按照企业化管理要求对本企业进行独立经济核心的企业,特别是对于实行经费自给有余的企业和单位,实行独立核心,让企业自负盈亏,除非有特殊规定或者政策所向,否则不再给予其他方面的拨款。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主要体现于三点:

第一,实行事业费包干、节约提成、创收奖励的政策,农业行政部门的统收统支政策取消。经费包干,其包干的基数和依据是根据编制与实有人数之间,按照一定的人头费标准来核定的,这一政策一般是一定就是好几年,最少三年内不得改变。

第二,取消全额拨款政策。事业费标准不再统一,因各级各地财政情况不同而各异。通常情况下,中央、省、市三级基本实行差额拨款。对于基本工资、少数部分办公支出,由政府作出基本保障。这一改革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事业单位,其自主权得到最大化扩张,然而,其经费压力却日益加大。较大一部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如果不努力地创收,他们是很难于维持下去的。也就是说,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其实还是实行国家与机构共同协调发展的政策。

第三,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大多数是由同一级财政主管部门来负担的。该级机关的上一级机关在对其进行经费资助过程中,只对基建费、专项费等,给予一定量的补助。由于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95%以上都集中在县和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因而这两级财政是负担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主体。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事业费、项目费、推广机构创收费用。其中项目费对于县级以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来说,基本不存在。但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费的结构指标却能够直接体现系统经费的结构现状,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有机构成的最直接体现,同时能够直接反映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费与所从事业务的经费之间的比例,同时还能反映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系统内部支持机构运转的资金与实际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资金比例。

(二)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事业费总量分析

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费总量的异动情况。2005年-2014年,十年内,因政策变动,政府对事业费的投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以述分析可知,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投资往往是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具体实际进行的。

(三)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事业费支出分析

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费的支出机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费的支出结构可单纯地理解为各支出项目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从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数据来探讨其经费支出结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的事业单位,因此,推广机构中所有内容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事业费支出结构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根据本研究关于事业费的界定,将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离休退休人员经费统称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费;将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其他费用等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业务费。这部分经费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用于维持基本活动所必需的资金。下表3-5是2014年永州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分布情况,以及在总经费中所占的比例为80%,而业务经费仅占20%。(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与法学学院)

第三篇:农业技术推广学

浅谈休闲渔业

姓名:王明学号:20083447学院班级:农学与植保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08级2班

摘要: 休闲渔业(LeisureFishing)一词20世纪80年代首先出现在中国台湾,而后在中国大陆得到了普遍认可,现已成为当前国内各地渔业旅游发展的代名词。它是指人们劳逸结合的渔业活动方式。它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自然环境以及渔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人们对渔村与渔业的了解,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

关键词:休闲渔业 建议 效益

休闲渔业是以渔业为基础、以水生动植物为主要对象,通过对资源、环境和人力进行一种全新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将现代渔业与旅游、观光、健身、餐饮及普及知识等有机结合的生产经营方式。它既是第一产业(渔业)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向第一产业的转移、实现渔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融合的产物。

发展休闲渔业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2)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3)有利于其他各行业的发展。4)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5)有利于控制近海及江湖中的盲目捕捞。

目前休闲渔业就其表现的形态看可划分为四类:

一是生产经营形态。以渔业生产活动为依托,让人们直接参与渔业生产,亲身体验猎渔活动,通过开发具有休闲价值的渔业资源、渔业产品、渔业设备及空间、渔业生态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活动,主要是以垂钓、观赏捕鱼等为标志的生产经营形式。

二是饮食服务形态。让人们更加贴近产地,直接品尝美味的水产品佳肴,建立起集鱼类养殖、垂钓、餐饮与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经营形式,主要表现在都市郊区以渔为依托的农家乐、避暑山庄、都市鱼庄等。

三是游览观光形态。以走进海洋、江河、湖库等自然环境,结合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渔业资源,“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既有垂钓、餐饮,又能游览观景、休闲、度假。

四是科普教育形态。主要是以水产品种、习性等知识性教育和科普为目的的展示形式,如水族馆、海洋博物馆等。

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内陆水域面积约17.6万km2(相当1760万hm2),占国土面积(不含海洋)的1.8%。其中主要江、河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39%;湖泊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42.2%;全国建成的水库8.5万多座.总面积200.5万hm2。自然分布的淡水鱼类有700多种,其中常见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有50多种。辽阔的水面及丰富的鱼类(其中有许多适于垂钓的肉食性名贵鱼类,如鲈、鳜、鳢、鲶等),尤其是许多江河、湖泊、水库地处风景秀丽的旅游区为发展内陆休闲渔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300万km2的管辖海域,大陆岸线1.8万多km。岛屿6500多个,其中距离陆缘18.5km以内的近岸无人小岛数以千计,岛屿岸线长达1.4万多km;大陆和岛屿岸线蜿蜒曲折,形成了许多优良港湾,为鱼类繁殖、生长提供优良场所。岛屿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海流畅通,无污染.是建造人工渔礁和发展栽培渔业、养护渔业资源、发展海水养殖业的最佳海域,更适于发展休闲渔业。海洋生物具有多样性,其中鱼类169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150多种,其中有许多最适垂钓的肉食性鱼类,如:鲷科鱼类和石斑鱼类等。此外,沿海潮间带滩涂面积达1878.3万多hm2,栖息多种藻类及其它底栖生物,吸引游客在退潮时赤足下滩涂采捕。

对于我国的休闲渔业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认真规划,加大投入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休闲渔业发展规划。休闲渔业既涉及到经济发展、产业联动,又涉及到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必须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客观上要求有规划上的大手笔。要尽快建立由城市、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市政建设等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渔业发展咨询小组”,坚持“统一规划、突出特色、有序开发、确保质量”的基本方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统筹考虑环境建设、生态建设、人文建设和渔区社会发展等因素,认真组织、制定好我市市及各区县(市)的休闲渔业发展总体规划,保证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积极组织实施规划,确保休闲渔业发展的起点高、水平高、区域特色明显。加强引导,积极鼓励县、区、乡、村、个人投资,广泛吸纳闲散资金,同时银行、税收、保险部门也要给予积极支持,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群众自筹、吸引外资等开放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我市休闲渔业的发展。

2.合理布局,建设基地

休闲渔业基地布局原则:一是与旅游结合。将休闲渔业纳入旅游业的范畴,统筹规划,一体开发,促使旅游业与渔业相互结合、协调发展,扩大旅游业与渔业的协同效应,产生1十1>2的效果,携手发展我市休闲渔业。二是交通方便。休闲渔业基地建设要选择在离城镇较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便于市民到基地休闲、娱乐,保证客源稳定。三是整合资源。通过成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将单个的基地纳入一个村、镇或一条线、一个片,形成区域性休闲渔业基地,强化行业自律,加强指导,确保休闲渔业基地影响力大,整体竞争实力强,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良好。

休闲渔业基地建设要求:利用现有渔业资源,坚持改造完善为主、新建为辅,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实施长短结合、养钓结合,初期以养殖为主、游钓为辅,近郊以游钓为主、养殖为辅,远郊以养殖为主、游钓为辅,充分与其他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实现休闲渔业的复合功能,提高休闲渔业的效益。

休闲渔业基地建设重点:结合旅游业发展,利用现有水产养殖场和渔业水面资源,不断完善养殖设施、游钓设施、道路交通设施、餐饮娱乐设施、旅馆设施,优化环境,建设一批城镇郊区休闲渔业基地。三峡库区要借旅游之“水”,行休闲渔业之“船”,加强休闲渔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在适宜区域,建设游钓码头(与网箱养殖结合)、“游钓鱼礁”、游钓渔船和相关配套设施,打造一批硬件、软件过硬的独具魅力的特色休闲渔业品牌,吸引海内外游客和钓鱼爱好者前来开展游钓活

动。

3.提高渔业劳动者素质,加强技术培训

休闲渔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也是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同其他任何产业一样,休闲渔业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较高水平的工作人员,然而,现有的从事休闲渔业的工作人员的状况决定了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在执业的人员中,多是世代相传的专业渔民,且老龄化程度较高,其现有知识水平是不能满足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对休闲渔业从业人员要进行渔业知识、法律常识、卫生知识、旅游知识、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休闲渔业是渔业的一种新形式,生产者也多是原来的专业渔民,它涉及到出海捕捞和近海垂钓,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性,对使用者的技能要求熟练和专业。休闲渔业起步较晚,它的作用和意义还没有真正得到社会上广泛的认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家对休闲渔业有更多的了解。积极参加此项有益活动。要推进休闲渔业的发展,保证休闲渔业的质量,就要加强宣传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其技能培训,提高休闲渔业的安全性,提供给游客更好的服务和指导。

4.坚持环境保护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发展

休闲渔业是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产业。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加大了水域污染的治理力度。因此,在开发中必须依托生态环境进行,坚持保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一致的原则,把生态文化、生态养鱼、生态捕捞等融入休闲渔业开发的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掠夺性地开发渔业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从业者及游客要有环保意识,使休闲渔业持续性永久健康地发展。

5.完善管理机制,健全休闲渔业保障体系

休闲渔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管理方面的工作,例如游客的人身安全管理、饮食卫生管理、船舶审批手续的管理和船舶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休闲渔业的管理,首先要明确行使休闲渔业管理职能的主管部门,落实管理职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并落实监督管理。同时,对在渔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加以总结、引导、推广。各地方发展不平衡,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应会同旅游部门及各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有关的规定,或参照现有的相关条例,行使管理职能,共同把渔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带动起来。

总之,休闲渔业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这项新产业,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培育渔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带动全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渔业和渔区改革,推进渔业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市场多元化、全方位的开发。通过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必将增强我国渔业实力,提高经济活力,增加渔民财力,使之成为培植我国渔业经济的增长点。我国休闲渔业的未来不是梦!

参考文献:

[1] 江荣吉.休闲渔业经营管理.(台湾)中国水产,1992

[2] 翟大维.养殖与沿岸渔业的新方向:休闲渔业.(台湾)中国水产,1990

[3]平瑛.完善管理体制 促进休闲渔业健康发展.中国渔业经济.2001

[4] 吴春霞 成秀贤.发展休闲渔业的几点思路.河科技.1999

[5] 刘正雁.台湾娱乐休闲渔业的兴起与启示.门科技.1999

第四篇:农业技术推广

实习目的通过实习,可以使我们熟悉农学专业对作物拷种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农科院具体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国际知名专家的具体操作和讲座,还能对某一行业深叶多汁、柔嫩、营养价值高,蛋白质、脂肪、可消化纤维均高于小麦、青稞秸秆,在西藏燕麦作为主要的饲草料作物,已得到大家的共识,成为我区农区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饲草作物。

1、西藏发展燕麦的重要作用

西藏作为全国第五大牧区,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造成现在草场退化,产草量降低,载畜量下降,高原生态受到威胁。草畜矛盾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客观上要求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挖掘潜力提高饲草供给能力,所以发展燕麦生产势在必行,且迫在眉捷,是解决西藏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和实现气候特征、农民传统种植习惯、以及部分燕麦品种特征特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研究出了“双季饲草”、“夏粮秋草”等栽培模式。使农民在短期内认“国家燕麦产业技术体系—日喀则试验站”在日喀则曲美乡种植示范种植“白燕2号”5000多亩,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水浇地上种植“白燕2号”平均株高170cm左右,在旱地等雨种植“白燕2号”平均株高60~80cm左右,籽粒产量和干草产量为260斤和530斤。同时,项目还在拉萨市墨竹贡卡县、堆龙德庆县、山发展畜牧业对饲草料的需求;②引进适宜多次刈割的燕麦品种和高产优质燕麦品种,满足农区发展畜牧业对饲草品种的需要。

3.2改变传统观念、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燕麦作为我区全新的作物,缺少相关的栽培技术及管理经验,首先改变群众重粮食作物轻经济饲草作物

第五篇:浅谈农业技术推广

浅谈农业技术推广

学生:简俊涛

学号:0801109049 班级:08农贸2班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自古都有,建国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农业技术推广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我国粮食增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什么是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成就有哪些,我们下一步该怎样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为我国粮食增产,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为我国稳定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粮食增产;新农村建设

什么是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 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工作。农业推广人员应用行为科学的原理,组织农民与农民沟通农业和农家生活有关的实用信息,借以增进农民的知识,改变态度,提高技能,不但使农民接受新事物并且要培养个人与社团发展能力,以改善农家生活,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推广是一种活动,是把新科学、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通过试验、示范、干预、沟通等手段,根据农民的需要传播、传授、传递给生产者、经营者,促使其行为的自愿变革,以改变其生产条件,改善其生活环境,提高产品产量、收入,提高智力以及自我决策的能力,达到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最终目的的一种活动。农业教育、研究、推广构成农业发展的三种要素,三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相互为用、相辅相成、进行反馈,缺一不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教育农民,世界各农业先进国家,莫不采取农业教育、农业研究、农业推广同时并举的方针和各种具体措施,形成一个向农业投入科技成果的强有力的系统。通观古今中外历史,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进步对人类的任何贡献,都是通过推广实现的。没有发达的农业推广,便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繁荣的农村和富裕的农民。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在亿万农民奔小康目标的大好形势下,研究和加强农业推广,满足农民的多种需要,主动为市场经济服务,就显得更重要了。现代农业需要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需要农业推广。只有农业推广才能更好地、直接地把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农业推广才能把农民的需求与科学技术密切结合起来。实践证明:科技成果

推广越及时,应用的范围越广泛,效率越高,取得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越多,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

针对80年代中期出现的粮食产量徘徊不前的局面,1996年7月农业部门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保障农业持续稳步增长的建议”,提出须加速推广应用十项投入少、收效大的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牧渔业增产增收。国务院批准后,农业部编制了100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经与财政部酝酿,于1986年11月宣布从1987年起由农业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组装配套,因地制宜地大面积、大规模地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1987年以后,国家从中央财政每年拿出几千万元投入到丰收计划作为推广项目经费,起到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中央一级丰收计划带动起省地县各级推广计划的启动,吸引和粘合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资金,十多年来地方政府共落实配套资金50多亿元,中央投入与地方投入的比大约为1:12。另一方面,政府的资金投入又鼓励和带动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热情,调动起农民投入资金和劳力的积极性,其社会效应是令人瞩目的。此外,随着国家财政金融状况的好转,每年对丰收计划的资金投入是逐年增加的,1998年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1987年的3.25倍。据不完全统计,丰收计划实施10年来,共完成技术推广项目257类,推广面积近13亿亩,新增粮食300亿公斤,培训各级技术推广人员90万人次,培训农民两亿人次。在粮食作物方面,主要推广粮食综合增产增收技术,面积达到3.8亿亩次(不包括亿亩丰收计划特别项目面积),年均推广应用3800万亩次。在粮食生产方面,主要推广的成熟技术有: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小麦高产良种等,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技术,地膜玉米栽培技术,紧凑型玉米栽培技术,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小麦提纯复壮和统一供种技术,粮食种子包衣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聚土改土垄作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化肥深施技术,微肥应用技术以及复种改制技术等。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村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引进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农业资源配置调整,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广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本文以个人在农村实际工作经历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信仰、提高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能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和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其次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吸引高层次的外国专家和科技精英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实力、人才优势和创新地位。通过学科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建成一支高素质的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有关部门要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合格的载体。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农干校等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要进行工程化开发,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在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同时,必须加强农业、农村的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如农产品下脚料的利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如不能很好的开发利用,会造垃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改善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的二次污染),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按照新的引进原则,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以农产品商业化、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工厂化农业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政府既要加强对农业科教资源的宏观调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新的举措,对现有农业科教资源在重点领域、方向和任务上进行有效配置和系统整合,切实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社会、企业设立农业科技创业基金;争取金融、保险系统对农业科技投资予以倾斜,放宽农业科技贷款限制,加大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力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投资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事业,才能有效地加快新农村建设。

当今要加快我国稳定发展,农业是保障,相信农业技术推广和当今农业和新农村结合在一起,以技术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那么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1王福海.农业推广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新科教》2009年第5期供稿文/俞兰新 柴国平王艳彬(四平市国营双辽农场,吉林双辽,13)

下载农业技术推广案例分析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技术推广案例分析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技术推广

    摘要:分析了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为下一步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乡镇农技推广;主要问题;建议 近年来,虽着人事制度的频......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共5篇)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 通过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农业技术发展的特点提出可行性对策,目的是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给农民带......

    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分析5篇

    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现代农业则需要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而在实际应用中。农业生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合集)

    2010年个人工作总结 于洪波 今年来,本人按照县农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本人做为一名农技站科技指导员,牢固树立服务宗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紧紧围绕“粮食增产、结构调优、农业增......

    物理农业技术推广

    物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塔城地区农机推广站 2010年11月2009—2010年我站承担了自治区农机局下达的设施农业生产配套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为促进设施农业生产向绿色、环保、......

    2014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

    篇一:2014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 2014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 187团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于1996年,现有总人数9人,负责全团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推荐5篇)

    我深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者继续奋斗,也必将为当代有志者实现人生理想、创造美好生活,打开无比广阔的空间,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

    农业技术推广论文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地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正向高科技、智能化、 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面对这种新形势,本文分析了国内设施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