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现代农业则需要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而在实际应用中。农业生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都不尽一致,从而应运产生了不同的推广模式。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影响因素、模式。
农业技术推广从本质上说是农业推广工具,推广人员从事,推广工作所采用的某些手段,它的合理应用是有推广模式。推广方式,推广方法及推广过程来决定和体现的农业推广模式在每个国家都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可能不完全相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一个国家或地区采用什么样的农业推广模式,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我国的农业推广实践中,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也创造了许多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特点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的多元化农业推广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项目推广方式
(一)该方式是政府推行机构运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推广模式,它是知以推广项目的形式来推广技术,其组织与实施常以示范推广为重要手段。
(二)实例:河南省辉县市推广农用沼气。起步于1989年,首先对20世纪70年代推广的户用沼气进行研究,问题总结有四:
1.沼气池建造密封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2.科技服务和指导没有到位。
3..科技宣传不够,农民朋友对沼气的多种作用没有了解。
4.科技推广组织不力。
(三)针对以上问题,辉县市经过调查论证,决定推广农用沼气,并组织了机构,制定了措
施。
1.辉县市委、市政府吧户用沼气推广为“科技兴辉”富民项目,确定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2.政府资助建设示范点,半资助建设示范区。
3.以县农业能源站为技术骨干,邀请高校专家组织科研队伍。
4.县农业局能源站具体负责建设施工、技术指导、调试维修。
5.市政府配合县农业局能源站发动宣传工作、培训村信息员。
(四)效果及优点因素分析
()全县
个乡镇,采用率达
70%
()带动邻县,县,市,区的技术采用
(3)
经济效益显著,年用户每年节约燃气开支
300
元,年节肥增产效应
5元生态
社会效益也明显
分析其推广理论和有点方法有
()采用了一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推广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
()采用了宣传培训指导服务等推广方式,并把这些方法有机地相结合,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
()采用了“政—科—技—村”推广模式科学科研技术实施应用技术服务同步,实 现了科研结合生产实际,为技术革新服务,技术为生产服务,二“公司
+
农户”的推广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推广传播最活跃的力量和最
有效的途径。该方式通常是企业在推广、销售企业生产和开发的新型农机、农药、花肥、农
第二篇:食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探究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并具体探究事物本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面。总体来说,制约食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种植养殖遗留食物安全隐患、食品经营者败德行为、消费者消费心理以及政府监管失效等。
[关键词]食品安全;消费;监管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21-01
一、种植养殖遗留食物安全隐患
在产品种植和养殖过程中,易遗留食品安全隐患。不难理解,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人为或者非人为的使食物携带对人体,易给人造成健康或者亚健康的伤害,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在种植过程中,农户为经济利益,使用廉价催熟剂和有毒有害的肥料,将农产品快速催熟。一些打着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招牌的农户或者不法商贩,公然滥用催熟剂,这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和影响。比如廉价的“座果灵”就可以催熟大量的果实,而催熟剂是国家允许生产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若使用不当,则很可能对人体造成健康威胁。比如过量使用催熟剂,就会使有毒物质残留在果实中,食用后对人体造成健康隐患。
在养殖环节,抗生素滥用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少见。然而畜牧行业抗生素的使用增加的趋势比较明显,猪、鸡鸭、奶牛等大型养殖场抗生素的使用都比较普遍。因为现代养殖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快速培育出体积大的猪禽等,需要供给大量的蛋白质,这就需要给猪禽等动物注射抗生素,以防动物生病。简而言之,养殖场为了快速牟利,减少成本,就在动物饲养过程中使用抗生素,引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这种耐药性随即通过环境、食用养殖的动物肉制品等方式传播至人体,从而给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危害。
二、食品经营者败德行为加大食品安全风险
截至2015年12月末,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仅仅有3.9万余家,中小型食品企业特别多,有些企业虽然取得了生产和经营许可,但质量差,有的企业违法经营成本较低,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而在食品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是不可低估的,但是,由于目前对于中小企业的监管仍存在粗放性特点,对于违法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自律性对于确保食品安全供给就显得尤为关键。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食品企业,特别是小型食品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遵守《食品安全法》意识薄弱,未切实将食品安全摆在生产经营的第一位,公然生产经营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假劣食品。这种食品经营者的败德行为加大了食品安全风险。在乡村,食品经营者就更倾向于经营品质低劣的食品,以低价销售,这也在农村形成了良好的市场供求状态。塑料米、老鼠羊肉串、化学豆腐、甲醛鸭血、掺假蜂蜜、被污染的瓶装水、烂米粉、瘦肉精等假劣食品,曾经长期被消费者食用,食品经营者为了个人私利,在明知假劣食品对人体会存在潜在安全风险的情况下,仍然制售这样的食品,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有些黑心厂商地址比较隐蔽,也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对其监管存在较大难度。
三、消费者消费心理与消费过程影响食品安全
消费者消费心理使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成为常态。普通消费者在无法辨别食品安全性的情况下,存在购买廉价食品的倾向。特别是在农村,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对“三无”食品不但不抗拒,而是图便宜,更无暇了解食品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尽管如今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相关部门也对农村食品安全乱象进行了整治,关闭了一批农村违法食品小型企业和小作坊然而,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很严重。
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维权越来越难。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表面上是对消费者的维权越来越有利,但实际情况是,消费者因为取证和食品检测难以攻克技术难题,无法有效维权。比如对于食品中非法添加的情况,消费者维权需要找到相关专业机构进行鉴定,一旦鉴定结果是食品不存在安全问题,那么消费者就会增加了维权成本。加上在消费者维权过程中,经营者没有举证责任,在消费者维权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维权就很难实现。
四、监管失效与监管盲区并存影响食品安全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多头管理模式,多头交叉的管理格局必然导致全责错位、资源配置低,而新的监管体制并不能在短期内很好地调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受旧体制的制约,人员、权限、机构等各要素的调整和优化也难以一步到位。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的监管失效。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决定了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着分段监管,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实际上就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过程的漏洞和监管盲区。各监管部门各管一段也容易造成其职能错位,进而造成监管盲区。这种分段监管的模式最终导致整个监管失效。特别是在广大农村,随着网络的普及,农村在享受发达的现代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同时承担着由此带来的不安全风险。网络食品安全监管这一块原本就属于较薄弱环节,山寨食品更是在农村泛滥成灾。囿于监管资源有限,农村食品安全取证难,对其监管更是难上加难。总的来说,监管体制的不完善,监管力量薄弱以及监管能力差导致监管失效的现象经常存在。这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比较关键的因素之一。
针对以上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拟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个人消费维权以及加强社会监督等角度,保障食品安全。具体来说,监管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无缝监管,在种植过程的监管应该强化;针对性消费者维权难的问题,有关部门应为消费者提供取证和食品安全监测等服务;企业要自觉尚德守法,主动承担主体责任,树立良好相信,打造精良品牌,供给优质产品;消费者维护自身健康权益,消费过程中应有主动保留维权证据的意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监督,特别是要针对农村监管盲区,加强社会监管力度,以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本文作为辽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辽宁省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L14BGL02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王淑娟(1979―),女,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公共管理。
第三篇: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但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对专科毕业生的需求量严重不足。
从社会市场需求方面,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对外英语、市场营销、生物工程这些专业毕业生较为热门,但是由于此类院校过多,毕业生人数太多,市场需求跟不上生源增加的速度。整体来说,毕业生就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据调查统计显示出的每年不同学校的就业人数已经比前几年下降很多,尤其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呈上升趋势,即便是211、985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了一段时间工作无果之后选择了考研,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一个职位有几千人在竞争,企业发布的招聘岗位指出仅招三五个人,但是投递简历的人却又成百上千的大学生,而且招聘信息中明确规定必须是本科生,有的甚至是研究生,其实职位所给出的岗位职责是一个专科生就能担任的,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有多严峻。
3.大学生就业趋势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示,社会工作岗位在2014年比2013年增加36%左右,而大学生毕业人数方面,2014年毕业生比2013年同比增加了将近130%。毕业生人数增加速度十分迅速,这成为社会上“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因素。
所有的问题都具有双向性,在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同时,企业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也觉得十分困难。实际上,大学毕业生虽然增加,但是企业依然觉得招聘困难,某一大型的事业大内在招聘过程中,每年会招收超过500名员工,但应届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仅为4%左右。另外,一家私人企业老板在接受访问中表示:大学生是企业的骨干,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在每年的招聘过程中,基本上排除了应届毕业生。
基于现阶段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状,企业为了牟取小利,在招聘过程中给出虚假的招聘广告,开出诱人的待遇,但巧设名目、乱收应聘人员的费用,应届毕业生在试用期结束后就面临辞退的危险。另外,大学生获得招聘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但是有效的信息面却十分狭窄,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4.男女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
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女生比男生更加难以就业。很多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出仅限男性,有的企业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仅限男性,但是,最后通过的确实男性,并不是因为男性不女性更优秀,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这对女大学毕业生而言难度又增加了很多。就调查显示,男性的就业率要高于女性,但是女性的学历层却比男性更占优势,学习成绩也普遍比男性好,人力资本几类程度也要高于男性,然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所获得面试机会却比男性少很多,最终结果就是女生的就业率远低于男性,无业的持续时间要比男生长很多,总体来看,性别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非常的大。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如果不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必然会为高校、学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改变大学生就业现状是现阶段我过高等院校与国家的当务之急。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除了高等院校持续大规模扩招外,还包括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毕业生自身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以及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缺失、就业体制不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市场对以下几类人才的需求。一是劳动技能型人才。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本不可能学会这些技术技能,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些技术型工作。二是农业人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科技人员数量及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业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三是落后地区的人才需求。在我国的西部、在农村、在基层、在工作条件艰苦的行业急需引进大量知识型人才,帮助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然而却乏见大学生的身影,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非常小。
(二)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调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虽然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并不能缓解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压力。
1.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现
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调整逐渐滞后以致错位。此外,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高校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原因。
2.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因此,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缺少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引导,职业生涯模糊,自立自信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力较差,这些都对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1.职业生涯模糊,就业准备不足
其实,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应该对大学四年学习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中,上了大学的很多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没有“生涯”的概念,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
2.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首先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很多大学生没目标、没准备,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忽视了对广博知识的积累和对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其次是对家长的依赖性强。我国部分大学生在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完全独立靠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大学生不足一半。
(四)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近几年,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并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户籍因素、生活需求等,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严重。总体上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性政策可行性较差。另外,国家关于高校扩招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虽然国家从许多方面为大学生设立岗位,但与庞大的毕业生规模而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多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办法。
(一)政府部门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总体情况上来说,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扶持的力度,或者说是方式还不够正确,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欠缺。社会应
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实习机会,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政策建设,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就业指导。社会中可以创建各式各样的就业培训机构,帮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好就业规划,帮助学生能够在走出校园的同时,不会对自己的就业感到迷茫,帮助其找到就业大方向。
国家还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创业贷款、创业环境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到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基层进行锻炼,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理想为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开展人事和社会保险事务代理的全程服务。再次是使就业服务深入人心,在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要特别加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竞争就业的需要。最后是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人力资源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与团委、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组织的联系,通过他们调动各方资源深度挖潜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的有序流动。
(二)高等教育机构深化教学教育改革
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各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及时地调整专业安排和制定招生计划,并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相对接的应用型人才。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使得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择业观,增强择业实力。
1.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一是与产业结构结合。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依据企业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二是与发展形势结合。当前,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政策和知识,如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谈创业经历,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创业的兴趣,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三是与实践能力结合。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拓宽专业知识面,改革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大实训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四是与兴趣特长结合。加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允许确有特长的学生自由选择专业。五是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为必修课,通过“入学到毕业”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确定自身的职业方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
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千方百计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用请进来的方式,高校可以邀请用人单位进驻校园进行现场招聘,或举办大型的招聘见面会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企业,促进学 生与企业之间的纤细,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学生的岗位要求。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践和培训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方式,定期请用人单位到校作讲座,鼓励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教育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专业课程、专业测评、专业辅导、网上指导等专业手段,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灵活就业,多渠道就业,主动创业。简化环节、减低成本,方便快捷地为毕业生办理各种手续,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关系,避免一系列不必要的纠纷,培养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依法维权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三)社会通力营造大学生就业支持环境
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用人单位、社会与学校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首先,用人单位积极接纳大学毕业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其次,用人单位用人既要讲究单位的当前效益,又要讲究远期效益。在设置聘任条件时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毕业生的潜力发展。再次,用人单位应加强人才储备,解决企业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竞争力低下等问题。最后,用人单位应加大与高校的联动程度。相互利用各自的智力、资金和岗位技能优势,共同谋求人才又快又好的发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
2.社会媒体要坚持健康的舆论导向
尽管社会媒体不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可以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本来面貌,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社会媒体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舆论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正面宣传,引导和帮助人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就业观,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
2、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入手,帮助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3、宣传与解读政府为推进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和制度,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借鉴。
4、积极传播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通过大型策划与活动组织,为大学生和就业单位搭建桥梁等。
3.家庭成员要发挥积极的鼓励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应该主动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家长自身首先要调整好心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对孩子求职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引导和鼓励,以朋友的角色与孩子多沟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确看待上大学和找工作的关系,找第一份工作和终身职业的关系。同时,要配合学校,发挥自己在激励学生成才、确立价值取向、设计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点、开辟就业渠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当然,政府、学校和社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重要保障,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努力转变就业观念,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增强提升自身就业力的意识,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
1.确立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大学生就应对自身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发掘自身潜力,不断调整发展目标,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好准备。
2.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国家额希望所在,是民族发展的后备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与国家技术社会一道,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积累知识,提升专业性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对生活充满信息和希望。另外,在大学实习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提高自身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累更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时,大学生需要给自己做好就业定位,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主要目的。
3.提高自主创业的本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尽一切可能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自主创业则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结 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做了调查分析,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能够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提供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然而也正是这一现象的出现,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困难,我们不能否认接受高等教育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谋求一份好的工作,还是提高个人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就业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也要考虑在内,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终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动力的,而不是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带来阻力。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就现阶段主要的因素做出了相应的总结,所提出的措施也仅仅是针对已经出现的因素,未发觉的因素依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究,这也将是笔者未来工作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毕云飞.大学生就业压力[D].河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论文,2008 [3]张彦,陈晓强.劳动与就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陈宇红,江光荣.大学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2009 [6]张国金,高洪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疏导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2009
第四篇:铁路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安全因素
(一)、铁路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人员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人在运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人的因素在运输安全中起关键作用。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人员包括运输系统内人员和运输系统外人员。
运输系统内人员主要指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安监、客运、货运等部门的各级领导人员、专职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他们是保证运输安全的最关键因素,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技术水平及心理素质。
运输系统外人员主要指旅客、货主以及铁路沿线居民、机动车驾驶人员等。他们对运输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旅客携带“三品”上车而酿成事故;货主托运危险品而不如实申报导致事故;在铁路一公路平交道口,车辆行人强行过道导致事故;铁路沿线人员拆卸铁路设备以及在线路上放置障碍物威胁铁路运输安全。
2.设备因素分析
铁路运输设备是影响运输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影响运输安全的铁路运输设备包括运输基础设备和运输安全技术设备两类。
运输基础设备有线路(路基、桥隧建筑物、轨道)、、车站、信号设备、机车、车辆、通信设备等;运输安全技术设备包括安全监控设备、检测设备、自然灾害预报与防治设备、事故救援设备等。
铁路运输事故按性质及所造成的损失,可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大事故、险性事故和一般事故等5个级别。典型的铁路运输事故有机车车辆冲突脱轨事故、机车车辆伤害事故、电气化铁路触电伤害事故,以及营业线施工事故等。
(二)、几类典型事故主要隐患分析 1.机车车辆冲突事故的主要隐患
机车车辆冲突事故的隐患主要是车务机务两方面:车务方面主要是作业人员向占用线接人列车,向占用区间发出列车,停留车辆未采取防溜措施导致车辆溜逸,违章调车作业等;机务方面主要是机车乘务员运行中擅自关闭“三项设备”盲目行车,作业中不认真确认信号盲目行车,区间非正常停车后再开时不按规定行车,停留机车不采取防溜措施。
2.机车车辆脱轨事故的主要隐患 机车车辆脱轨事故的主要隐患有:机车车辆配件脱落,机车车辆走行部构件、轮对等限度超标,线路及道岔限度超标,线路断轨胀轨,车辆装载货物超限或坠落,线路上有异物侵限等。
3.机车车辆伤害事故的主要隐患
机车车辆伤害事故的主要隐患有:作业人员安全思想不牢,违章抢道,走道心、钻车底;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跳车、爬车,以车代步,盲目图快,避让不及,下道不及时;作业防护不到位,作业中不加保护措施,线路上作业不设防护或防护不到位等。
4.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触电伤害事故的主要隐患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触电伤害事故的主要隐患有:电化区段作业安全意识不牢,作业中违章上车顶或超出安全距离接近带电部位;接触网网下作业带电违章作业;接触网检修作业中安全防护不到位,不按规定加装地线,或作业防护、绝缘工具失效;电力机车错误进入停电检修作业区等。
5.营业线施工事故的主要隐患
营业线施工事故的主要隐患有:施工组织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施工安全责任制不落实,施工人员缺乏资质;施工前准备工作滞后,施工中安全防护不到位,施工后线路开通条件不具备,盲目放行列车;施工监理不严格,施工质量把关不严,施工监护
第五篇:大学生网购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上购物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脑成本的下降、网络支付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网购的大军中,特别是大学生。他们作为对网络最敏感的人群,对网上购物行为接受很快,大学生几乎都有网购的经历。不过,和其他群体一样,他们的购买行为也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
网购
影响因素
虚拟
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现实情况简介
淘宝、支付宝、商家信誉、旺旺——这些词语如今成了大学生的常用语,在校园里、在宿舍里,怎样买到物美价廉的好东西,也是每天都能听到的讨论,再看看那些快递公司每天中午就像开展销会一样,在宿舍楼下摆开一长串各式各样的邮件,可见大学生很青睐于网购。但是还有许多同学不懈于或者不愿尝试网上购物。
对于网络购物,男生关心更多的是网站信息的可靠性,而女生注重更多的则是网上购买产品的质量。求乐、求廉、求方便是大学生网上购物的主要消费动机,男女消费动机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较看重便捷,而女性更加重视价格。从网上买来一件商品自己是否满意,除了商品本身外,支付方式、商家信誉、运送满意度也是影响总体满意度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大学生喜欢网购的原因
(一)价格便宜
网购最能够吸引消费者之处在于便宜,它满足了多数人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网店无需交纳房租、税收、水、电等费用,可以使卖家有效地减少成本。网店一般都还有一些特殊的进货渠道,掌握着一手货源,甚至是厂家直销,剔除了批发零售过程中间商环节的利润。而且网络商店中很多商品一般是在客户下订单后再进行商品调配,不需要很多库存,从而减少资金的积压,所以所具有的成本就比较低,最终体现到价格上。同样的产品价格比零售店便宜一些非常正常。
大学生消费水平有限,于是更多的学生当然会选择把手中有限的钱用到最适当的地方,面对相同的物品不同价格,当然会很好的考虑合理的安排。网购价格实惠、透明成了当代大学生的重要选择。
(二)方便、快捷,送货上门
大学的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但他称自己的生活为“懒惰生活”。想购物的时候就坐在电脑前,鼠标一点,便上了某个购物网站,先浏览一番物品信息,然后把想买的东西放进购物车,用银行交易卡支付,剩下的事便是待在宿舍等着送货上门签字,省去了跑来跑去买东西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不用讨价还价,少费口舌。
(三)可以货比三家,没有营业员施加的压力
不像实体店购物那样有营业员跟着你和你说这好那好,网购的时候可以随意浏览,到处逛,想了解某个产品的时候就看评论。购物环境轻松自由成了很多人喜欢网购的一个原因
(四)商品种类多,选择多
实体店铺的经营场地是有限的,而网络上的店铺是没有空间大小限制的,因此网络商店中的商品种类比实体店铺要多得多。这样,消费者也就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大到家电汽车,小到牙刷图钉,只要在搜索里输入你想购买的商品,立刻会出现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
网购还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不管你在什么地区,都一样能享有网络提供的商品资源,有机会买到在本地市场难觅的商品,也防止了地域性的垄断。
二、阻碍大学生网购的因素
网络购物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但网络毕竟是虚拟的世界,与我们现实接触的世界不同,它购物的整个过程是在网络上完成的,因此网络本身存在的以及购物过程的隐患与陷阱会一起体现出来。这些隐患与陷阱成为影响大学生网购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网购所必需面临的。
(一)消费者自身的心理因素
阻碍大学生进行网上购物的主要心理障碍因素是:产品的品牌、价格、质量、可靠性、保质期等方面,以及网站上同类产品的信息丰富程度、可筛选性、可对比性是否能够达到购买者的预期标准。此外,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方便与否也是影响因素。
(二)媒介(网络、快递)的复杂和不确定性
计算机网络本身由于系统主体和客体的原因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为各种动机的攻击提供了入侵骚扰或破坏系统的可利用的途径和方法;黑客、木马病毒的攻击让网民在支付的过程中防不胜防。而黑客,则利用系统漏洞、用户的安全意识薄弱入侵用户的计算机,盗取用户的相关信息和密码,导致网民在网上支付受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网上支付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具体到为电子商务服务的法律上基本还是一个空白。传统的支付结算规则在网上支付业务规范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局限性很大。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很多消费者在网上购物受骗时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网购一般都是远距离付款购物,所以物流费用普遍都很昂贵。很多商品虽然价格便宜一些,但是再加上物流费用,价格也不低。再加之,如果不合适,退换货折腾掉的物流费都是无谓的损失。
(三)卖家(交易平台)的虚拟性
由于网购的虚拟性,购物的时候不是面对面的交易,很多人担心网购时卖家的诚信问题。如购买到的实物与网上图形不一致,或是库存已久、外观残缺、尘埃满面;交货延迟,甚至在交款后没有收到所需商品;赠品缺失,在网上购买“买一赠一”的商品,送货上门时,并未拿到赠品;夸大其词、虚假宣传;不履行售后服务约定,对网上售出的商品不承担“三包”责任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三、总结
大学生对于网购是很敏感的,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好奇心来加入这个潮流的购物活动中。调查显示,曾经有过网购经历的人大多数对网上购物的优点具有更强的认同感,她们比起没有过网络购物经验的更相信网络商家,更习惯网上购物的消费方式。这一结果也说明,上网购物会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一旦开始,便很可能会持续下去。我国网络购物的经营者在多年的经营之后,已经比较理性,知道在网络购物的发展中应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相关网站,企业和商家应提高宣传力度,同时对于网络管理与支付程序等不足加以改进。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以此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群体并且增加老客户的忠诚度。不仅让大学生这一群体了解,也要让广大民众参与进来,促进网上购物的发展。相信随着我国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网民的不断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到网络购物的潮流中来,我国的网络购物市场必定会越来越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