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爆炸性的增长,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和利润创造的主要要素,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企业意识到走出去已刻不容缓。本文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投资区域由集中化向多元化发展、投资行业和方式随地域不同而变化、单项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等特点,然后对国外有关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投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投资国对外投资的存量、投资国的贸易倾向以及投资国的技术水平并在此基础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投资区域由集中化向多元化发展,影响逐渐扩大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集中性特征,主要对象包括香港、新加坡、韩国、巴基斯坦、印尼、日本等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设立工厂,进行就地生产和销售,进一步维护和开拓了出口市场,并扩大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此外,通过在国外建立销售网络,减小了经营风险,绕过了贸易保护政策,从而能够在有一定市场风险的国家开展贸易,扩大市场范围。
(二)投资行业和方式随地域不同而变化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贸易公司为主,逐步发展到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广泛领域,在不同的国家对外投资的方式所选取的行业也是不同的。我国企业在亚非拉和东欧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时,主要是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以企业自带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投资为主,经加工组装成制成品后就地销售或再出口到别的国家和地区,借此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进行这类投资时,企业多选取技术成熟和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如纺织、家电、轻工、机械和原料药等行业在文化相似的东南亚各国进行投资时则是注重创立自主品牌,依靠消费者的认同来开拓海外市场而在发达国家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多通过并购的方式,借助国外品牌的影响力和国外企业的现金技术进行对外投资,例如联想投巨资并购的业务,并取得的品牌使用权。
(三)单项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的规模一般较小,单个项目超过百万美元的不多。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尚处于跨国经营的起步阶段,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在对外投资的规模上态度谨慎另一方面是由于参与跨国投资比较活跃的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它们的经营实力决定了往往追求投资少,见效快的战略目标。这些中小企业大多选择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区域,因而投资设立的企业自然也是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水平的中小企业。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企业的形态和发展模式越来越复杂化,因而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也呈现出多元的特征。
(一)投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水平理论,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直接投资存在着一种动态相关关系,该理论认为,一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量该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接受国际直接投资的差额是该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函数,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量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高度相关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对外直接投资有重要影响。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对外投资才会成为可能。一个国家的还代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潜力,是资本、技术等要素积累的成果。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是投资积累到一定程度,企业才有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否则如果资本尚不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然不可能进行对外投资。
(二)投资国对外投资的存量
一般而言,某一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水平与这一地区的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已有投资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对外投资的流量与其上一年末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是每年投资流量的累积,代表了一个地区或国家已有投资的能力,是进行未来投资的基础。而对外投资存量的多少又被称为海外市场的开拓程度,对海外市场开发较好的地区和企业会促进和带动其继续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开发度较高的地区,由于企业已经进行过投资,因而对于该市场的情况**道国消费偏好和市场结构,市场的成长性,市场的规模以及人均资本输出等影响对外投资的主要市场因素都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这样一来继续投资就可以降低投资的信息成本和投资风险。同时对于比较熟悉的国外市场可以充分利用该国的优惠政策,合理规避各种壁垒,达到降低产品进入成本的目的。生产成本的降低,变相的获得了价格优势,从而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这些经验和信息还可以为相关后来者提供借鉴,从而形成集聚效应,形成一个良胜的循环,因而投资存量高的地区它的投资流量也相对较高。
(三)投资国的贸易倾向
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当一国某产品对外贸易达到一定规模时,为稳定与扩大海外市场份额,该产品商将趋向于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选择在东道国建厂生产或采取购买、兼并当地营销网络的方式以支持日益扩大的贸易。
(四)生产效率
根据传统的区位优势理论,生产效率的高低对于投资的区位选择会产生影响,因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会带来更高的报酬,由此会带动直接投资在国际间的流动。例如根据In-Mee Beak的研究,劳动生产率差异对大部分有显著影响,但影响随着税率和工资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实际的投资活动中,劳动生产率高的地区企业倾向于在本地投资,而对劳动生产率低的地区,他们更倾向于对外直接投资,以提高自身的生产率。
(五)工资水平
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之时要考虑要素的投资回报率,而劳动力成本工资正是成本的主要因素。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和区位优势理论的研究,由于资本被假设为一定时期不变,当工资水平不同时,投资所产生的资本回报率也不尽相同,因而资本会从母国不断流入东道国,直道资本回报率相等之时,由此得出劳动工资差异是对外直接投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在国外市场的投资比在国内市场投资或其它外国市场投资成本低,相对的盈利水平就更高,投资会从较高工资水平的地区流向较低的地区,例如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发现相对工资水平是英国年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决定。我国学者张炜、李淑霞、张兴也从宏观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通过脉冲影响函数证明了我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与我国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
(六)投资国的技术水平
Kuemmerle提出了技术开发与技术增长理论,认为现代企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自身已经具备的高科技来占据技术不发达的市场,同时再通过向科技发达国家进行对外投资来获取新的核心技术的一个过程。他将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分为两类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开发和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增长。是开发母国区位创造的技术优势,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技术知识,开拓国际市场。所以,企业的投入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研发能力决定了其对外投资水平的高低。而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稳定和长期增长,旨在从海外为母国获得新的技术与知识信息,增加母公司技术存量,从而提高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此时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和科技能力是对外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浪潮之中,获取跨国经营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技术、技术优势、获取或开发新技术,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动机。
三、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的实证分析本文站在我国角度,对未来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职能,弥补法律、制度上的不足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发展时间有限因而在相关法律、保障制度等方面具有不足,应当首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国应当建立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使海外企业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我国对外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简化境外投资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使审批程序做到规范、透明。
第二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以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范文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的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出口产业结构调整。过去中国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来进行出口贸易与其他国家产品进行竞争,但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逐渐失去了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类制造业逐步成为夕阳产业,向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此类属于劳动力导向型。根据小岛模式,中国发展自身比较优势产业,对外投资夕阳产业,有利于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带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的周边产业出口。
(二)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从而稳定汇率,避免因汇率波动影响出口竞争力,扩大我国的对外出口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四)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企业绕过贸易壁垒。进行跨国并购或者直接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有利于我国企业拓宽国际市场,解除由于贸易壁垒而使得出口贸易受到限制,增加产业内贸易,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同时带动相关联的产品出口贸易。
(五)对外直接投资使我国企业获得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中国企业通过向发达国家进行绿地投资,建立研发分支机构,可以接近东道国的R&D资源,进入所在产业高端技术聚集地,进行模仿学习,获取先进知识与技术。增加自身的所有权优势,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从而扩大出口贸易。我国的大连机床就是通过并购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和兹莫曼公司从而获取逆向技术溢出,跻身世界十大机床。
(六)寻求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中国企业增加资源类产品国际定价权。2011年采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144.5亿美元,占19.4%。对于稀缺资源的对外直接投资,弥补中国企业国内的要素禀赋不足,进行此类的投资,有利于扩大企业在国际定价上的话语权,增加产业的出口贸易优势。
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一)问题
我国从2002年来对外直接投资飞速增长1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44.6%。促进了中国的出口贸易的增长和结构调整,在国际收支平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
1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1、政府缺乏统一的管理。很多企业对国外的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在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对其的支持力度也不够大。
2、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结构不合理。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主要分布在租凭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和制造业。占据了总投资额的76.9%。而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科学研究等的高新科技产业比重很小,只有2.1%1。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层次偏低,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
3、专业型人才相对匮乏。中国很多跨国企业缺乏跨国性经营人才,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海外经营能力欠佳,陷入亏损。2011年,中国有22.4%的境外企业亏损。
(二)应对措施
1、中国企业加大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优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中国过去得到的都是发达国家的淘汰机器或者技术,得不到有效地高速发展,总是利用自身地劳动力优势,在出口贸易方面与他国竞争,而现在劳动力优势渐失。所以需要加大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实现逆向技术溢出,获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并且加大对高新科技产业的投入,可以使自身在国际贸易上占据有利地位,从而能扩大此类产业的对外出口贸易。
2、政府应该建立健全金融服务机构。在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当有效实行自身的职能,对企业实行政策上的正确引导,进行融资、税收、信息及咨询等服务。同时,政府需要完善海外投资保障体系,避免企业对外投资受到政治风险影响自身信心和积极性。
3、中国的跨国企业应当采取措施,吸引金融、财务、管理、外语、贸易、法律、政策等发面的专业人才,降低对外直接投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率,形成企业内部优势,增加产业内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2012.1 根据《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得出
[2]鞠秋芳.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J].经济天地.2012年第12期.[3]刘韵妍,刘渝琳.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及经济增长间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7期.[4]徐莉,班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国际比较:一个文献综述[J].东岳论丛.2012年10月.[5]李书彦.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趋势.中国国情国力[J].2012年第6期.[6]舒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国际贸易[J].2012年6月下.[7]毕海霞.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特征分析及对策.经济与管理[J].2012年7月中.[8]罗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及原因分析[J].国际贸易.2012年10月下.[9]谢静怡.中国海外投资能否一帆风顺[J].中国外资.2012年7月下.[10]赵文.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风险分析[J].经济观察.2012
(6).[11]同济大学.李海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系研究[D].2004.3
第三篇:国际投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前景
经济学0801班
锁旭东06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各国经济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越来越强。全球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贸易和投资大幅度提高,世界投资已经由过去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转向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投资。这种变化深刻地表明,全球化已经将各国经济紧紧联合在一起。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更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大量引进的FDI相比,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为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需要,我国政府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截至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也面临着较好的内外部环境。但同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本文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景,并针对目前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初期,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历史相比滞后了一个多世纪。经过20多年来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截至2003年7月底,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设立非金融类企业7222家,中方投资金额超过100.9亿美元。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很快,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目前中国境外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0.15%。据统计,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为1: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而中国仅为1:0.09。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偏小。目前中国海外企业平均投资不足140万美元,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投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50万美元的水平。由于规模偏小,中国的跨国企业很难获得
规模优势,难以进行有效地研究和开发,无力支持销售和售后服务,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即有限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小规模生产→较高的生产成本→低质量→低价格→较低的市场占有率→更小的规模制造。
三是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与前些年相比,尽管近几年中国海外投资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出现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项目,还有一些高科技企业积极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建立独资或合资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中心,但总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仍然偏小。如在非贸易性海外投资项目中,近40%属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项目(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等)。由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类似产品的竞争,这类项目拓展海外市场的前景不甚乐观。
四是企业对外投资地区结构不尽合理。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46.8%在港澳地区;其次是北美,占13.7%。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从而影响了中国对外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五是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海外企业中赢利的占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其中以生产性企业居多。这与国际上工业类企业在跨国公司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和巨大规模形成鲜明对比。
二、发展前景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曾用经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之间的关系,发现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均GNP低于400美元,此时吸收外资很少,几乎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个阶段是人均GNP位于400—1500美元,引进外资增长,而且开始有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但投资净流出为负数;第三个阶段是人均GNP位于2000—4750美元,净投资流出仍然为负数,但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第四个阶段是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其净投资流出已转为正数,成为主要的国际资本输出国。根据这个一般性规律,若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中国内地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均GNP至少应当划入邓宁所划分的第三个阶段;即使按照现行汇率折算,目前也已经可以列入邓宁所划分的第二个阶段。因此,从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在经过长期大幅度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鼎盛期之后,将逐步迎来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
实际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首先,20世纪90年代
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目前,国内家电、纺织、重化工和轻工等行业已普遍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这些行业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场。通过对外投资,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在国外投资建厂,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就可以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其次,“入世”在给中国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入世”后中国企业面临的义务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国内,所获得的权利和机遇则主要体现在国外,即体现在外国向中国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和实行国民待遇方面。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要想享受“入世”后的权利和机遇,就要尽可能地向海外进军。最后,从企业国际化道路的一般进程来说,首先是发展间接出口,如通过专业的外贸进出口公司进出口商品或服务,而后是直接出口,如企业内部设置专门机构或进出口部门来处理相应的业务,最终再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贸易总额已名列世界第五位。国际贸易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企业进一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相应对策
第一,要进一步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中国在更高层次上实行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中国推进产业升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需要。一国的产业升级虽然可以在本土范围内进行,但回旋余地一般较小。从国外有关经验来看,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就是在全世界范围进行的,它把一些传统的“夕阳”工业和一些“朝阳”产业中的“夕阳”环节,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到了其他国家,如波音飞机的所有零部件分别都放在包括中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中生产。与此相反,英国过去为了淘汰纺织工业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仅局限于英国本土,结果造成大量失业,付出了沉重代价。第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来确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和基本类型。从国际比较来看,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阶梯中总体上处于中游地位:相对于更低阶梯国家而言,中国某些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相对于更高阶梯国家而言,学习和赶超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主要任务。中国在国际分工阶梯中的特定位置决定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同时存在。一类是优势型的对外直接投资,迄今为止,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虽然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有近500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其中许多产品在技术水准和质量档次方面都要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所接受。另一类是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即以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为目的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如为了培养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核心能力,海尔集团在美国和德国建立了以研发和技术转让为主要目的的海外企业,并在美国洛杉矶、硅谷,法国里昂,荷兰阿姆斯特丹及加拿大蒙特利尔设立了6个产品设计分部。另一方面,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海尔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拉美的国家都设立了海外企业,从而走出了一条学习型和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调整地区结构,进一步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多元化。除中国已进行投资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以外,从中近期来看,发展中国家(包括经济转轨国家)中的印度、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拥有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消费群体,经济增长较快,并且中国许多产业相对于其国内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许多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理想的目标国。另外,周边国家如东盟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接近,又有“10+1”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更可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伙伴和对象。综合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可以以湄公河次区域为考虑的重点。交通的便利减少了运输成本,经济合作推行的领域为投资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从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来看,中国愿与次区域各国共同努力,建立次区域贸易和投资信息服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为贸易商和投资者提供服务,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形成。
第四,完善对外投资的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规模与技术含量。在宏观上,要加强调控对外投资的力度,健全对外
投资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应加强有关对外投资的立法。至今中国还没有出台一部比较完善的对外投资法,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建立专门的法律,如《海外投资法》或《海外投资保险法》,以鼓励和保护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动力与利益。在微观层面,对外投资企业则要大力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提升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从而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
第四篇:焦炭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焦炭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其他因素都是通过影响供求关系来影响价格的。库存状况是供求关系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生产、贸易、消费者主要是根据焦炭价格的变化和自身的库存能力来调整库存。
焦煤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其他因素都是通过影响供求关系来影响价格的。
市场供求关系
焦炭是煤炭加工的产成品,也是钢铁生产的原材料,三者构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产业链。其中,煤炭市场是焦炭生产的原材料供应方,钢铁市场是焦炭产品的需求方。作为链接上游煤炭市场与下游钢铁市场的纽带和桥梁,焦炭市场既受到上下游产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上下游市场。焦炭的上游产业主要有煤炭企业和焦炭冶炼企业,下游产业除钢铁生产企业外还包括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工企业等等。
焦化行业属于传统的资源依赖型行业,和煤炭、钢铁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关系到能源生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环境保护、资源浪费问题突出,因而该行业经常和煤炭、钢铁行业一起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管制。中国的炼焦煤市场与焦炭、钢铁等市场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即钢铁市场兴旺则焦炭和炼焦煤市场火热,钢铁市场低迷则焦炭和炼焦煤市场冷清。人们从炼焦煤价格、焦炭价格和钢材价格三者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水涨船高”的正相关性。在供应量偏紧而需求量大增时,钢材价格上涨必然带来焦炭价格上涨,焦炭价格上涨必然带来炼焦煤价格上涨,反之亦然。
我国焦炭的供应方主要集中在上游产品煤炭的生产区。需求方主要为钢铁企业的聚集地,焦炭生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其上下游产业的分布特点。在我国的煤炭主产区如山西、陕西、河南、河北、黑龙江等省集中着大量的焦炭生产企业,这些省份也是我国焦炭流出量最大的地区。我国产钢最多的省份是河北、江苏、辽宁和湖南,这些省份同时也是焦炭的主要消费区和净流入区。
焦炭库存
库存状况是供求关系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生产、贸易、消费者主要是根据焦炭价格的变化和自身的库存能力来调整库存。库存是分析焦炭价格趋势的重要指标。比如,占全国焦炭出口80%的天津港,已成为中国出口焦炭价格的风向标。
焦炭进出口
分析焦炭供求关系,要关注中国焦炭的进出口情况。由于焦炭出口价格基本上与国内价格联动,同时配额数量也起到关键作用。
国家政策变化
国家政策对价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政府关闭了很多小煤窑,煤炭供应依然会偏紧,所以煤价还会涨,煤价的上涨必然推动焦炭价格的上涨。国家进出口政策,尤其是关税政策是通过调整商品的进出口成本从而控制某一商品的进出口量来平衡国内供求状况的重要手段。此外,山西省大规模整合煤炭产业、国家调整出口关税税率都是推动焦炭涨价的因素。各省加快淘汰焦化落后产能也会使供应趋紧。
宏观经济形势
焦炭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其需求量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时,焦炭需求增加从而带动焦炭价格上升,经济萧条时,焦炭需求萎缩从而促使焦炭价格下跌。在分析宏观经济时,有两个指标是很重要的,一是经济增长率,或者说是GDP 增长率,另一个是工业生产增长率。宏观经济的发展周期、景气状况,经济发展趋势、汇率变动等,对于焦炭价格变化,也是需要了解的背景资料。
市场心理波动
投资者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交易市场上的焦炭商品的价格变化。心理因素起助涨助跌的作用。当投资者信心崩溃时,往往使市场加速下跌,当投资者信心满满时,往往让市场更加疯狂
第五篇:可行性研究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可行性研究报告影响因素的分析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市场预测,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论证,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项目外部配套建设,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与卫生防疫,消防、节能、节水,总投资及资金来源,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建设周期及进度安排,招投标法规定的相关内容等。企业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可行性研究,并按照有关要求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投资前期的一个决定性阶段,是投资前期工作的核心内容。可行性研究考虑的因素一般有以下三方面:市场分析、技术分析以及财务经济分析。
市场研究分析,市场现存或潜在的需求是一切投资的动因,原料的投入或者基础设施情况是重要内容。
可行性分析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技术分析,包括工程项目适用技术在一定范围的同行中的地位、具体制造与工艺技术、设备选型、土建施工、安装和经营管理技术等。
财务状况和经济分析是确定项目是否可行的决定因素。工程项目是一笔巨大的投资,而投资是旨在获得更多回报的货币垫付行为。如果不能保证投资能带来比存款利息高得多的回报,企业就不会投资于这个项目。它包括阐述与分析筹资的来源、方式及成本,核算生产成本,分析该项目的预期投资回报率和预期投资回收期。
可行性研究用来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值得投资,要进行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建设方案,避免项目方案的多变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这就需要严格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的审批制度,确保可研报告的质量和足够的深度。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与委托方签订的咨询协议;
(2)国家计委计办投资[2002]15号审定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3)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4)《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
(5)《房地产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编制范围
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对湘水明珠居住小区一期(1、2、3号楼)项目建设的目的、必要性、项目区域概况、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项目建设组织管理、项目招标方案、投资估算、融资方案与效益分析、财务分析、项目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证和研究。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正处于一个特殊发展时期,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必然要求扩大内需,优化消费结构,把住宅建设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和研究,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约1.5—2个百分点。衡阳房地产占GDP的比重还将快速上升,对GDP的贡献率还将逐步增大。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分析和预测,我国居民住宅目前正在从生存型向舒适型方向转变,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将达到22平方米,平均每户拥有一套功能基本齐全的住房,住房消费占整个消费的比重将达到15%,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36%左右。我国居民住宅的近期发展目标是户均一套、人均一室,力争达到人均建筑面积35平方米,主导户型为三室两厅和两室两厅。
正因为房地产投资的带动作用较大,国家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将建筑业列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衡阳市的人均住宅面积偏小,而且居住条件也比较差,与湖南省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相差甚远。因此,改善衡阳市人民的居住条件已经成为衡阳市政府特别关心的问题之一。同时,随着衡阳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实施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就是为了使衡阳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部分行业职工下岗再就业也就在所难免,广开就业渠道,解决人民的生活与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头等
大事。而投资、消费、出口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因此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总的政策仍然是继续保持投资总量的稳定增长,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据有关权威人士测算,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全国可新提供80多万个就业岗位,而住宅投资每增加10%,大约可以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则可提供40多万个就业岗位。因此,住宅建设投资的增加对于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本项目作为衡阳市重点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工程之一,将为增加衡阳市当地社会就业岗位作出一定的贡献。
项目开发商已合法取得本项目土地使用权,各项建设手续正在申办中。分析测算过程假定本项目在土地取得、立项、开发建设、销售等方面均遵照国家及衡阳的房地产项目开发程序及规定。
根据测算,在预计的销售价格、销售率条件下,本项目具备良好的可行性。衡阳市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开发高潮时期,竞争日趋白炽化,因此需要切实考虑市场容量和市场销售节奏;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和管理成本。
投资环境分析方面,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及有关政策可知,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下降0.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1.1%;第二产业投资51,020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投资64,928亿元,增长23.2%。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8,010亿元,增长32.1%。商品房竣工面积58,236万平方米,增长4.3%。商品房销售面积76,193万平方米,增长23.2%,其中商品住宅69,104万平方米,增长24.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的调控政策业位于紧缩,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2007年12月8日,央行将存款利准备金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同年11月CPI同比上涨6.9%;随
后央行、银监会明确规定第二套房贷以户为单位;12月国务院发出禁令: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小产权房,继2004年经来,因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频率之高,调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以“管严土地,看紧信贷”为主的宏观调控措施,紧紧扼住了房地产开发的两大命脉,房贷利率持续涨高,同时各地政府在房地产税收方面也加大了调控力度。以上政策对打击房地产投机,消除房地产泡沫,保障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项目开发地区的经济社会情况及管理、政策因素方面,2007年,衡阳市实现生产总值(初步核算)823.51亿元,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4亿元,增长 4.1%;第二产业增加值335.43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286.68亿元,增长17.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2287元,比2000年增长213.8 %,翻了一番。近五年,是衡阳经济发展较快的五年,经济总量从2003年的432.3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23.5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99%。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007年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0.73%,比2003年上升5.23个百分点。一产业占GDP比重较2003年下降0.55个百分点。主要经济结构比重见图2。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年末就业劳动力397.5万人,新增就业人员5.75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1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19万人。组织农村劳务输出5.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年初上升5.27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2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47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上涨12.31个百分点。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49%,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7.23%。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864起,同比下降14.88%;死亡242人,同比下降26.8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5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10.1;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8.3;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3.75,四项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2007年,衡阳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发展。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28.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0.43万人,增长11.8%;乡村人口428.45万人,下降6.4%。人口出生率11.32‰,人口死亡率6.32‰,人口自然增长率5.00‰。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2007年衡阳市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17673元,月平均工资
1473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1 元,比上年增长16.54 %;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4885元,增长14.53%,实际增长8.8%。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7608元,比上年增长15.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
9.5%;农村居民消费3554元,增长14.02%,实际增长8.5%。2003-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见图6和图7。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五项社会保险扩面19.31万人次,参保总人数196.66万人次,征缴基金17.26亿元(含企业养老保险清欠),支付各项保险待遇20.98亿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74万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65.45万人,其中职工数46.22人,离退休人员19.35万人;参加企业改制保险的单位155家,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13.04 万人;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达50.87人,新增4.61万人,其中职工34.79万人,离退休人员16.0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2.1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5.09万人。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险的对象共有20.18万人,城市居民领取失业保险人数0.89万人,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2007年,衡阳市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3%。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
3.4亿元,与去年持平;第二产业投资114.9亿元,增长52.4%;第三产业投资109.6亿元,增长10.8%,工业投入明显加大。全年工业完成投资114.9亿元,比上年增长53.3%。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82.1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71.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完成投资8.5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7.4%。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均有大幅度的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投资额23.5亿元,增长41.7%,最近五年是衡阳投资额增加最快的五年。
结论: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式、衡阳市房地产市场的调查和分析,综合本项目特点,本项目各项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市场进入时机也已经成熟,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政策规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财务评价分析,项目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73.86%,大于基准收益率10%;财务净现值为3,001.06万元,大于0;静态投资收回期为0.83年,动态投资回期为0.88年,充分说明项目投资收益率高,经济效益好,清偿能力强,具有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本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实施,其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建议尽快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做好规划设计,投入开发建设。
建议:项目所处区域房地产市场日趋竞争激烈,购房者心态也越来越成熟,良好的规划、设计、建设品质及人文环境已成为中、高档物业必备的前提条件,公司结合消费者的心理,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尽快完成景观、庭院详细设计及施工。
从资金来源看,银行还贷、销售转投入对销售回笼款的依赖性较强,公司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加强市场调研,针对目标客户,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推介,尽快开展楼盘的形象展示,尽快聚集人气,创造竞争优势,保障销售方案的顺利实施,加快销售款回笼。
本项目能否按规划工期、设计竣工标准完工,以及工程施工过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施工管理中应严格控制房屋开发建设成本费用,降低投资成本,加强对本项目工程进度的监管力度,确保该项目按计划正常施工;同时,还应注意资金的保障也是施工进度的有效保证。否则,施工进度不能保证,则直接影响销售及完工交付。
为了降低市场风险,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同时减少开发商的资金压力,保障项目顺利建设,贷款银行对开发商销售款开设专用帐户,对销售款进行监管,保障销售款及时偿还贷款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