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和思考大全
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一、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核心是人民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建国以来,我国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伟大实践奠定了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民主政治形式的最高发展阶段,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常有以下原则和要求: 一是在国体意义上, 必须有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国家政权。二是在国家结构形式意义上, 必须建立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三是在政体上, 必须摆脱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议会制的窠臼, 建立自己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机构。四是利益配置结果和执行机制上,必须建立廉价政府。五是在监督机制上, 必须保证利益配置结果的执行, 真正体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大多数的意志和利益。
同时,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在实践中, 随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时期, 以及在不同的民族国家, 它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就是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要求, 在中国当代以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时期中的具体体现。如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又如政体: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再如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即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作为不同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群众的代表, 在承认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前提下, 参与国家权力以及配置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的重大活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们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才能找到一条既能够适合中国历史和国情,又能够满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实行人民民主,首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领导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主权的集中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且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人民利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实现人民利益具有空前的复杂性、艰巨性,这就必然要求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利益,集中反映和有效体现人民意愿的政治核心,来团结、凝聚和带领人民把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当代中国,能担当这一任务的惟有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使民主与集中相统一、民主与科学相统一,使社会发展既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又合乎客观规律。党的领导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践沿着正确方向扎实有效地推进。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等制度形式,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实现人民利益和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我国,从根本上讲,法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党的领导,还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违反法治原则的权力意志和所谓的“民主”,都会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的权利与自由造成损害,进而危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法制与民主的密切结合,实施民主的法制化和法制的民主化,依靠法制推行和保障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色。
二、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代表履职的思考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人民代表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若干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第一,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不仅有权选择自己的代表,随时向代表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而且对代表有权监督,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在国家事务中,凡属全国性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做出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央决定。属于地方性问题,则由地方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的处理。这既保证了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又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整体;第三,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使少数民族能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所以,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二)加强学习、树立意识、精通业务,提高自身履职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力虽小仍不怠,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添砖加瓦、做出贡献。
一是加强学习。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大代表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自觉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知识,自觉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要通过学习,深刻认识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了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成和职权、行使职权的基本原则和议事的基本程序等基本知识,在思想上政治上充分认识和严肃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切实履行好代表职责;要加强宪法和代表法、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人大代表的代表职权,集中体现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上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并参加表决,提出议案与建议、批评和意见,熟练掌握法律法规、人民代表大会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是一项基本功,是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责的前提条件。
二是树立意识。要树立法律意识,人大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法律性、专业性、程序性很强,法律法规是人大代表的“尚方宝剑”,也是必须遵循的“规矩”,因此人大代表必须牢固树立法律意识,依法履行职责。这是人大代表进行工作和开展活动的一条根本的原则。只有牢固树立了法律意识,才能保证真正发挥好人大代表的作用;要树立责任意识,真正做到按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积极参加人代会会议期间的工作和闭会期间的活动,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以及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诉求,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要树立群众意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是每一名人大代表当选时的郑重承诺,那么就要切实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加强与选举单位行政区域的人民群众、本单位本系统的人民群众、居住地附近的人民群众的联系,同时自觉主动地当好宣传员、联络员、服务员“三员”工作,做好群众的“贴心人”,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要精通业务。要积极参政知政,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参加人大及其常委会召开的各种会议和组织的各项活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履行代表职责,良好调节人大代表工作和本职工作的时间冲突;要勤于建言献策。要深入实际充分调研,围绕中心关注民生,要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具备鲜明的思想性、有预见的政治敏锐性、依法行政的权威性、反映问题的准确性、切合实际的可行性,引起政府所重视和采纳,切实为民做实事;要大胆审议发言,依法对“一府两院”实行民主监督,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站在一定高度上为民立言,真正把基层的好意见、好建议带上来,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上来,谈出对问题的见解,议出促进发展的对策。
第二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高考政治专题归纳: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知识归纳】
1、是什么(含义)
(1)国家制度:平等;少数服从多数→统治阶级中的多数→阶级性
2、为什么(原因、必要性)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3)民主程度:不成熟、不完善
3、怎么样
(1)要求和任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2)原则
①三统一(根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②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的模式。
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3)制度(政策)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A、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与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B、坚持和完善: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密切人大与群众的联系。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A、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B、前提保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是独立的,与共产党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C、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典型试题】
1.(06广东34)某省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为方便同选民的沟通,设立了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联系点,并且通过电视广告向选民征集议案,这种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简要谈谈你对人大代表强化同选民沟通的认识。(9分)
(1)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予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自已的合法权利,如提案权等。(2分)(2)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2分)如:主动密切联系群众;(1分)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l分)(注:若答及“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意志”,可给2分。但本要点最高分不得超过4分。)(3)强化同选民的沟通有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3分)
2.(08年四川38)2006年W市环保局收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环境
保护的议案和提案共35件,其中多件涉及塑料袋的使用问题。到2007年底,全国有10多个省市地方政府,在本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贩建议和督促下,相继出台并实施了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规定。在总结各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并决定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采取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六项措施,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2)分析上述材料,指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自发挥的作用。(8分)
人大代表针对烹购物袋危害环境的问题向人大提交议案,行使了提案权;人大代表对政府保护环境、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的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监察和督促,行使了国家权力机关成员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
政协委员针对为什么限制塑料购物袋、如何限制塑料购物袋等问题向政府建言献策,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作出了贡献;对政府部门履行保护环境的公共职能、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情况发挥了民主监督作用。
3.(09上海38)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走过了55年的历程。这一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主权利的自觉选择,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
运用政治常识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
①人大制度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而创造的,人大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②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在于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通过政体即人大制度来来实现的。③人民选
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委以国家权力;人大根据人民意志统一行使立法权、决定权等国家权力,产生“一府两院”;“一府两院”根据人大的委托,分别行使国家行政权、审判权与检察权。由此,实现人民当家作主。④人大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一府两院”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由此防止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意志,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4.(08上海36)周恩来同志说: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一直要共存到将来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2007年11月15日,国务院发表中国的政治制度白皮书,首次概括了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即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从十六大到2007年8月止,中共中央召开和委托有关部门召开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加的协调会、议政会达93次,其中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27次;从十六大至2006年底,各民主党派中央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直接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意见或建议102件,许多提案得到采纳实施,成为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目前,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中共人士有18万多人,有35万多人成为各级政协委员,全国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1万人。
请运用我国政党制度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②周恩来同志的有关论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多党合作有悠久的历史,也反映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③中国的政治制度白皮书的发表,是我国民主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白皮书所概括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对于促进我国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④中国共产党多次召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协商会通报
会,说明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处于领导地位,也体现了通过多种形式实行政治协商。一定数量一定比例的民主党派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民主党派中央积极建言献策,体现了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反映了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真实性和优越性。
5.(09重庆38)材料一近年来,为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重庆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出台《关于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每年安排5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其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批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决定,审议通过《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市政协多次到该地区调研,形成的多项提案被市政府采纳。
(1)结合材料一,谈谈重庆市推动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的做法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12分)
①坚持依法治国原则;②履行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③坚持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④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决定权、立法权、监督权;⑤发挥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职能。
第三篇: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纲)
崔静
一、民主政治的内涵、基本原则、主要特征
(一)民主政治的内涵
1、民主:古希腊语demos(人民)和kratelnc(治理),合在一起构成“民主”,意为“人民的统治”。
2、民主政治: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民主政治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寡头制和独裁制相对立。
(二)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1、多数原则:少数服从多数。
2、少数原则:尊重个人和少数人的权利。
3、平等原则:没有特权,人人平等。
4、程序原则:民主政治运行必须遵循预定的程序和规则。
(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
1、民意政治
2、责任政治
3、法治政治
4、透明政治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一)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
“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完善,焕发出新的活力。
2、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开创了由人治向法治过渡的新局面。
3、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并把它写入宪法。
4、保障人民的“表达权”,言论自由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5、干部制度改革方面成效显著。
6、党内民主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化。
7、从多方面探索和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机制。
(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1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具体来说:
1、人民的民主权力体现得不够充分,人大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基本没有改变,权力制衡机制有待于建立健全。
3、党内民主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推进。
4、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规范化程度不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5、民主政治建设所要求的公民意识薄弱,有待于加强对全社会民众的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三、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人大制度,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保障权力的正确行使。
(三)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
(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搞好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五)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打造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基础。
四、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加快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借鉴西方政治文明成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借鉴不等于照搬
(二)避免“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现象
(三)要注重研究西方国家制度设计的理念
思考题:
1、如何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如何理解加强权力监督主要是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简介:崔静,女,现代科技与管理教研室主任,管理学副教授。2
第四篇: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强调指出:“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重视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是高度重视的,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提高的。特别是十六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纳入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从而赋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为重要的意义和更为深刻的内涵。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础。民主真正扩大了、落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才会更加巩固,群众基础、社会基础才会更加坚实。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扩大民主,强化对干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也是我们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一是把握一个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二是发挥一个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发挥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各项政治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始终做到执政为民,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三是抓住一个关键。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使之成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保障,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局面。
第五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和县县委党校陶训健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号文件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地要因地制宜、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搞一刀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一)、历史背景1、20世纪20—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
代表人物:晏阳初(中国乡村教育之父)、梁漱溟等知识精英。主张:“四救”即文化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
2、1956—1978年优先发展工业,重视农业发展,农业走人民公社道路。
典型代表: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但共同占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生产方式没有使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反而走向共同贫穷。3、1978—1991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典型代表:小岗村 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解决了温饱但解决不了富裕。
4、1992—2002年乡镇企业发展,“三农”问题突显。华西等一批经济基础好、区位优越的地区通过乡镇企业在城乡一体化、工业化等
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就全国来说,城乡差距拉大,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激化,“三农”问题突显。
(二)、世界背景
1、台湾的新农村发展(50年代)。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特别是亚热带农业发达。
2、韩国的新村运动和农村地区开发(70年代开始)。历经三十年,农民平均收入与城市居民基本持平。
3、日本的农村振兴(战前和战后两个时期)。农业非常发达,财政支持力度大,农民协会组织完善,农民收入平均高于城市居民。
4、欧盟:政府补助、重视环境政策。政府加大补助力度,农民组织政党影响政府政策,政府必须时时考虑农民利益。
三、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1、土地所有权界定不明。耕地保护不够,土地作为生产要素难以合理流动、规范经营。
2、农民收入下降,消费不足,影响可持续发展。消费不足,内需拉动不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隐患多。
3、生产条件差,科技水平低。科技投入少,基础设施落后,主要在传统农业框架下的粗放式生产。
4、政府扶持不够,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奖金供求矛盾突出。
5、社会化、组织化水平低。农民经营主体分散,信息不对称,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6、农村教育、文化、人居环境、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有待提
高。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1、完善土地等基本制度。创新方式,合理流转,保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2、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改革,建立新机制。
3、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面向市场,结合本地实际,发展高产优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4、坚持城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重视劳务经济,发展二、三产业,把新农村建设和新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协调发展。
5、重视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经济发展关键靠人,目的也是为了人,新农村建设重点要培养新型农民。
6、组织农民协会,搞好“三农”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