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精神解读(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20:5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精神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精神解读》。

第一篇: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精神解读

一、一号文件的主题和出台背景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的第9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标题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共6章23条,约10500字。它的出台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三个担忧”

近几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农业农村发展势头良好。越是形势好,越容易出现麻痹松懈;越是连年增产增收,越容易出现滑坡拐点。对农业农村发展,普遍有“三个担忧”:一是担忧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能否持续,要在高基数高水平上避免出现徘徊反复、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难度极大。二是担忧要素价格快速上升、市场频繁波动能否有效应对,要在高成本高风险下继续提高农业效益、调动农民积极性,约束极多。三是担忧刚开始显现的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差距缩小的端倪能否成为发展趋势,要在高增长高要求中不断增进农民福祉、让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任务极重。

(二)“三个不足”

当前,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全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回避不了、又必须绕过去的严峻问题。

(三)“三点考虑”

中央决定,2012年继续发布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从形势变化看,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二是从发展需要看,要稳住今年的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三是从工作指导上看,2004年以来8个中央1号文件,每年通过聚焦一个主题,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大政策举措,促进了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赢得了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农民收入连攀新高、农村民生不断改善的好局面。实践证明,中央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已经成为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集中体现和鲜明标志,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

因此,今年中央把1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二、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精神

今年的1号文件,主题鲜明、亮点纷呈,可以说是字字含金、句句闪光。“三加”的使用频率最高(其中“加快”出现26次,“加强”出现28次,“加大”出现29次)。文件的主要精神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三个绝不能”——“三农”工作要求

①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②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③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

(二)“三是三性”——农业科技定性定位

中央一号文件表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①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②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③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三)“三强三保”——“三农”工作总体思路

①强科技保发展、②强生产保供给、③强民生保稳定。

(四)“三大指向”——“三农”工作政策指向

在“三农”政策体系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三大指向”: ①强农②惠农③富农。过去一直提“支农”,后来提“支农惠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科学地表述为“强农惠农”,这次一号文件又提升到“强农惠农富农”。这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的细化实化,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的精炼表述和精辟概括。

(五)“三个支撑”——“三农”工作主要支撑

文件的二三四部分专门讲①农业科技支撑,重点是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提升农技推广能力、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文件的第五部分专门讲②基础设施支撑,包括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农业机械化、生态建设四个方面;文件的第六部分专门讲③市场流通支撑,着力强调要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六)“三个持续加大”——“三农”投入要求

在“三农”投入上,再次要求“三个持续加大”,即“①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②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③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文件明确“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七)“三条政策”——农技推广服务政策 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上,明确三条,即“一个衔接、两个覆盖”:①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②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八)“三个加快”——农业科技发展重点

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最重要的是“三个加快”:①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创新,着力解决制高点的问题。重点是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产学研联动、农科教结合,突出农业科技创新,着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大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水稻机插和油菜、棉花机收等攻关力度,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加强应对农业灾害、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研发,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②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是加快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通过衔接工作水平、改善工作条件、实现两个覆盖,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农业科研院所和科技特派员开展农技服务,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开展农技推广,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③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包括现代农民培训,着力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重点是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特别是要扩大农村人才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重点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民防疫员、信息员、沼气工、种养大户、经纪人等农村实用人才。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三、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出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据了解,目前已有北京、江西等地出台相应文件,我省部分市州也会相继出台政策性文件。县市区文件要有“干货”,要有真金白银才好理解、好操作。

二是建议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起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三是建议确立一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我市在水稻、棉花、水产、农机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可以按照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一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

四是建议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一衔接两覆盖”的原则,切实解决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服务人员的待遇和地位,让他们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

五是建议培养一大批科技推广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

第二篇: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5000字,共分6个部分30条,主要内容包括: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指导。

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3、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

4、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5、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创建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品牌。

6、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7、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8、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9、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

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进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发展林权抵押贷款。创设农产品期货品种,开展农产品期权试点。支持涉农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债券市场服务‚三农‛力度。

10、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五大关键词解读: ‚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写入标题

回顾近6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至2013年的主题分别是水利、农业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从2014年至今,则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文件标题。

专家认为,‚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入题‛含义深远。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迫切需要通过落实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棉油、果菜鱼等大宗农产品总量均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凸显。

对此文件提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行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基础不牢,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在物质技术装备、基础设施方面着力,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相一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今年首次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专家指出,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件中仅出现一次,但15000字的文件内容通篇体现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路。

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方面,文件提出,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聚焦数量问题,主要是结构和效益问题。‛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问题也十分突出。玉米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优质饲草供应不足,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

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部已经决定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粮食生产,重点是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等‚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出的耕地将根据市场需求和农牧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青贮玉米、饲草、杂粮杂豆等作物。

文件还提出,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记者了解到,马铃薯主食开发工作将继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马铃薯馒头、马铃薯面条等产品将端上人民群众餐桌。

以‚绿色发展‛保护资源修复生态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资源与环境的紧箍咒越绷越紧。

对此文件提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绿色发展本是农业的天然功能,但目前很多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与绿色发展相悖,需要及时纠正。‛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要加快改变农业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的掠夺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采用休耕、轮作、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修复农业生态环境。

文件还提出,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这意味着‚舌尖上的安全‛或将与领导干部的‚官帽‛紧密联系在一起,督促地方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食品安全问题上。

补齐‚短板‛吹响决胜小康冲锋号

‚短板‛一说,源于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子。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成为最需要补齐的那块短板。

随着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重建设轻管护;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难以适应当下农民需求,重硬件轻软件;农村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重眼前轻规划;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推进市民化过程中重‚面子‛轻‚里子‛。特别是农村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亟待脱贫致富。

对此文件提出,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蒋和平认为,今年一号文件在强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强调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乡村教师队伍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今后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建设必将驶入快车道。

‚产业融合‛支撑农民增收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5%,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然而,农民收入不高且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双碰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

对此文件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在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接二(产)连三(产)’是一个重要方向。‛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与此同时,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也被寄予厚望。我国休闲农业近年来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2015年休闲农业吸引游客11亿人次,受益农民达3300万人。

对此,文件提出,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总体解读 以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发展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5000字,共分6个部分30条,包括: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指导。

通过文件名字可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最重要的为新理念。何为新理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好‚十三五‛农业农村工作,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由此可见,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理念为十三五规划中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

理念是前进的导航仪,是发展的指挥棒。进入‚十三五‛,乘势而上推进农业现代化,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最根本的就是以新发展理念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以创新发展激发‚三农‛活力,以协调发展补上‚三农‛短板,以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以开放发展拓展‚三农‛空间,以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祉,就能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的新图景。

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就要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能再简单以产量论英雄,而要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多下功夫。抓住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重点,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产业融合和绿色发展,才能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提质增效。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此外,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

[原因分析] 在‚互联网+‛行动的庞大体系工程中,农业显然属于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源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源于其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若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难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全方位的渗入,为我国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错失了现代化的发展良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农业在机械化、化学化、工业化方面虽有所成就,但总体仍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农业经济体数十年时间。今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农业‛,有望成为农业信息化的催化剂,为中国农业搭上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特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列车、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问题分析]

目前的一些互联网+农业项目,具有一定的政府色彩、‚盆景‛特征,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把互联网技术植入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面临着技术滞后、基础设施缺失、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问题。此外,互联网+农业是以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市场化为前提,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依然较低,整体推广难度有待时日。

[对策措施] 一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一个中心、三个系统‛(即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农业综合服务系统)为核心,加快‚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二是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打造集物联网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互联网+农业‛示范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加大对本土农业电子商务企业的扶持,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自建农业电商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销售。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农业生产智能化。以农业大数据中心为重点,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灾害预警预报、执法监管、产权交易等方面的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管理信息化。

四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组建‚互联网+农业‛专家队伍,编制发展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建立长效机制。依托科研机构、涉农信息化企业、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建立‚互联网+农业‛发展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用供给侧改革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这是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内涵分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版,涵盖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两个层次,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调减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综合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高速发展,粮食产量连年高位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业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当前,我国农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新经济新常态要求农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动力,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约束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此外,全球化水平的加深使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十三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有效供给,为农业发展提供持续不竭的源动力,统筹农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农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式发展,2016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问题与发展相随,也是改革的肇因。‚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既拥有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棉油果菜鱼等大宗农产品总量居世界首位等诸多优势,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自身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现实挑战。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比如,玉米阶段性供过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优质饲草供应不足,说明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等突出问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

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找到了制约农业发展的‚病根‛,牵住了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开拓创新,也要狠抓落实。‚地诚任,不患无财‛,只要我们咬定目标、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在深化改革的沃壤中收获丰硕果实,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对策措施] 一是要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的观念,不能单纯以增加产量论英雄,要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合理开发更多农业资源。特别是要统筹粮、经、饲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同时,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提高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任度。

二是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

三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食的生产能力。粮食生产要尊重市场规律,要顺应供求变化,要实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特别是玉米非优势产区要把产量压下来,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真正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发展绿色农业 保护资源修复生态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资源与环境的紧箍咒越绷越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将‚发展绿色农业‛与‚保护生态‛高度衔接,成为一大亮点。

[问题分析] 耕地质量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而森林、湿地、草原则是农业生产的生态保障。近年来,我国在保护耕地、森林、湿地、草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我国农业生态问题仍较严峻。过去10年来,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已经连续10年保持了双缩减,但是沙区无序开发建设现象严重。沙区开垦、超载放牧、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非常突出。过去的5年间,沙区耕地和沙化耕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60%和8.76%。与此同时,内陆湖泊面积不断萎缩,河流断流现象时有发生,地下水位也逐年下降。

[对策措施] 一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

二是要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加强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利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补齐三农问题‚短板‛

2016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未来5年,能否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能否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将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人居环境差、贫困人口较多等等,加快补齐这些短板,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补齐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定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受尊重的职业,让全面小康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

[问题分析] 随着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重建设轻管护;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难以适应当下农民需求,重硬件轻软件;农村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重眼前轻规划;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推进市民化过程中重‚面子‛轻‚里子‛。特别是农村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亟待脱贫致富。

农业农村的短板,最直观地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历史形成的城乡反差,虽然近些年有了很大改观,但‚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现象仍在一些地方存在,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务难以适应农民需求,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农业农村的短板,最突出地体现在生态环境方面。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农村最短的短板就是脱贫。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既是发展目标,更是向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对策措施] 补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在‚水‛方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在‚电‛方面,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开展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在‚路‛方面,加快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车,推动一定人口规模的自然村通公路。在‚气‛方面,发展农村规模化沼气。在‚房‛方面,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通过贷款贴息、集中建设公租房等方式,加快解决农村困难家庭的住房安全问题。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5年专项行动,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厕,全面启动村庄绿化工程。

补农村社会事业的短板。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整合。在教育方面,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卫生方面,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适当提高政府补助、个人缴费和受益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在社保方面,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参保人员选择较高档次缴费。改进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在文化方面,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项目。

补农村扶贫开发的短板。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产业融合‛支撑农民增收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内涵]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根本上属于产业融合。所谓产业融合,是基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当今世界,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它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甚至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

[综合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5%,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然而,农民收入不高且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双碰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对增强我国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业效益、提升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投入的高成本,必然要求产品的高价格。通过加工增值实现高价格将必然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因而我国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延长产业链。只有这样,第一产业的经营者才能分享到第二、三产业的高利润,才能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入。只有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经营者的收入,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对策措施] 一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

二是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在搞活流通中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网络,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四是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销合作社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

第三篇: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新世纪以来第十个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近日,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市政府农办主任华克敏同志先后在市政府专题会议、市农办全体干部会议上对一号文件的内容和精神进行了解读。

继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后,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新世纪以来第十个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这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第十五个“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一号文件题为,全文约10000字,共分7个部分26条,包括: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文件指出,粮食产量“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增添了应对底气、提供了基础支撑、赢得了战略主动。

一、关于一号文件的主要精神

1、“两个必须”: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两个目标”:这就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其中,“保供增收惠民生”就是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继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革创新添活力”就是要进一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推进从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到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3、“两个重点”: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与农村综合改革

(1)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围绕构建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重点是“守住一条底线、抓住两个关键”。“守住一条底线”就是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做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抓住两个关键”:一是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方向是积极培育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业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二是要着力发展多元服务主体。重点是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鼓励兴办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带动合作社大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农村综合改革:一方面是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另一方面是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两个要求”: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不懈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能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能减弱、农村的改革发展步伐不能放慢,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二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熟悉党的“三农”政策和国情农情作为必修课,把善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当作基本功,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二、关于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打算

1、着力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发展1000家种养大户,培育100个家庭农场,打造3-5个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2、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加工“1351”龙头企业发展计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打造年产值过100亿的企业1家,过50亿的3家,过10亿的5家,过1亿的100家以上,尽快实现食品产业过千亿。

3、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今年市县继续培训1000名基层干部,培养1000个职业农民。

4、强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按照一号文件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继续抓好农村环境整治,主要是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继续开展秀美县城、秀美乡镇、秀美村庄、秀美农户创建评比活动。

5、全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组织专业小分队赴沿海发达地区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把更多的工商资本、城市资本、民间资本、信贷资本引向农村,争取各县市区今年都有1个成规模的农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第四篇:全面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全面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意义、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提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结合近期对十九大报告及中央一号的学习,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1.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与往年相比新特点。

这次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像我们很多同志讲的,是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纲领,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性的、宏观性的文件。这个文件和以往的中央文件相比,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一是管全面。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是乡村全面的振兴。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讲农业问题、讲农村经济发展讲得比较多,今年的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的20个字5个方面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作出了全面部署。二是管长远。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我们应如何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与内涵要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是对我们党“三农”工作的继承和创新,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片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完全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的成效,深化农村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创新局面,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了新步伐,农村社会焕发出稳定祥和的新气象,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以及旺盛的市场需求,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现实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应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顾其他。

第一,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发展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所在。乡村振兴,不仅要农业兴,更要百业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深度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第二,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第三,乡风文明是保障。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相当严重。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第四,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第五,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注意问题有哪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许多方面,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重点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长期以来,资金、土地、人才等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贫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住“钱、地、人”等关键环节,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解决“钱”的问题,关键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解决“地”的问题,关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加快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第二,要处理好两个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乡村振兴与推进城镇化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促共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我国仍处在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短期不可能逆转,但今后人口回归回流农村的现象将会大量出现。要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一起抓,两个轮子一起转,要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在乡村的留得安心;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产业留住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更有人气。

二是处理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系。脱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任务,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二者是内在统一的。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打好脱贫攻坚战,本身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就贫困地区而言,2020年之前的乡村振兴,核心还是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有利于当前加快实现脱贫目标、巩固脱贫成果,也有利于为脱贫之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奠定基础。因此,要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4.中央一号文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谋划的重大举措有哪些。

乡村振兴讲究的是实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谋划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确立起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

一是有国家战略规划引领。文件提出,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二是有党内法规保障。文件提出,根据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要求和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明确加强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工作范围和对象、主要任务、机构职责、队伍建设等,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三是有一系列重要战略、重大行动和重大工程支撑。重要战略方面,部署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等等。重大行动方面,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产业兴村强县行动等;部署的重大工程主要有: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等近30项。同时,文件对农民关心的关键小事,也做出了全面部署安排。比如,针对农村厕所这个影响农民生活品质的突出短板,部署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针对基层反映的上级考核检查名目多、负担重等问题,部署集中清理上级对村级组织的考核评价多、创建达标多、检查督查多等突出问题;等等。

四是有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给作保障。文件围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建设。

五是对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有全面的谋划。文件对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做出全面部署安排。比如,要求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等等。

5.文件为什么将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提出了具体要求有哪些。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要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压实责任,完善机制,强化考核,把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落实下去。关于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文件提出,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工作,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要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决策参谋、调查研究、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强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关于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文件提出,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关于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6.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文件对这个问题部署和安排有哪些。这里面的问题首先还是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里面有两个大的问题,一是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而且,这个供给应该是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给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安全的农产品。二是增加务农劳动者、经营者的收入,这是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这一点来讲,一号文件从这个角度出发已经提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包括前面讲的夯实农业生产的基础,包括我们的科技创新、农业基础设施改善、良种繁育等等。另外,我们现在都知道,广大消费者最关心的就是农产品的质量是不是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另外我吃什么样的农产品是确确实实安全的。你所说的这些绿色的、有机的农产品,是不是真正的绿色有机。这一块我觉得一号文件里面也讲了,要完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而且提高基层的监管能力。最终农产品要建立一个从田头到餐桌全链条的质量监管体系,这个监管体系是有明确的标准,是可以监测,另外,是可以追溯的。也就是说,如果农产品出现问题,食品出现问题,我可以追溯到谁应该负这个责任。另外,中国的农业发展到今天,作为市场化、商品化的农业,本身和二三产业的融合越来越强,农业从生产到流通、加工、销售、服务、物流、网购等等,这都是农产品的全产业链一个过程。文件里讲,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这里面讲的首先是要延长产业链,也就是说,农业这个产业,光是种原料、卖原料,农业生产经营者很难致富。你要延长它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最重要的是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分享到农产品进入二三产业的增值利润,使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的收入提高,同时,使农产品的安全得到保证。另外,在这个问题上,文件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不仅是提供给广大消费者农产品,同时,本身还有生态涵养、休闲观光、农耕文明的传承等功能,这些方面都是农业未来多功能性的一个具体体现。一号文件也讲了,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项目,这些项目本身的安全、消防,服务业作为特种行业经营,必须要得许可,你要把这些问题解决,让消费者来了后能够住得安心、吃得安全、玩得开心,这种情况下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一些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这个问题就提得非常实,非常细。最后讲到发展乡村的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这就跟我们现在整个的文化事业的建设,包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城市的共享经济都结合起来了。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十九大报告里曾经讲了一个问题,就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小农户”这个名词在中央文件里出现,我自己的记忆中可能还是第一次,而且十九大报告强调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这次的一号文件浓墨重彩用一个落专门讲这个问题。因为中国目前需要提倡或者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通过土地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现在所说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或者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等这一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旁边还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这些小农户本身种点地、打点零工,开展多种经营,他主要不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增加收入。这部分农户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保证自己的粮食安全,为保障全国人民的粮食安全也作出了贡献。关键问题是怎么样能够让他们也纳入到我们整个现代农业的体系之中。应该指出,这部分农户未来在几十年中间,数量可能会逐渐减少,慢慢他们的生产经营活跃期可能逐渐要终结,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如习总书记讲的,要有历史的耐心。而且这部分人不可能再从农业或者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去了。因为这部分人往往岁数都偏大,他们是当年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进过城,但是没有被城市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所接纳,他们把自己的青年、壮年,把自己最好的年华贡献给城市后又不得不回到农村经营农业。这部分人是不可能再转移出去的。对这样数以亿计的小规模兼业农户,大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怎么样让他们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的红利,让他们能够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我觉得一号文件这里讲了很多,包括全程的社会化服务、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包括小农户对接市场,发展生态农业等等,最后讲到要改善小农户的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过去看国务院、中办、国办的文件都是扶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但是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我印象中这好象是第一次,所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7.对焦点的农地问题作出了新改革举措,如何把握好政策界限。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走到今天,我们现在取得的成绩都是在不断地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取得的,农村发展中不断地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过去40年的经历都验证了这一点。这次一号文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强调体制机制,也就是制度创新。而这个制度创新很重要一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的优化配置为重点。一号文件讲了几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巩固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过去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讲了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但是当时我们到底下接触基层干部、群众,群众都问我们,长久不变是多长?长久不变和现在的二轮承包是什么关系?那时候我们都回答不出来。但是现在,十九大报告已经讲了,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就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同时,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是我们现在说的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这块,怎么样通过落实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中央已经出台了具体的政策。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三权分置。三权分置是讲,现在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权,农民是享有承包经营权,如果土地是处于没有流转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农户既承包又经营,那就是两权,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如果农户承包土地,但出去打工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自己不经营了,就可以把经营权流转,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流转的情况下,就派生出一个经营权,就是三权: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这就是两权和三权的关系。土地没有发生流转状态下还是两权,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情况下从承包经营权再派生出一个经营权。

第五篇:解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讲稿

解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讲稿

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下简称“文件”)发布。文件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一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背景,二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三是聚焦粮食安全。

一、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背景

(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农业农村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比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质量,依托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议》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议》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对于农业农村问题,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三)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对于整体经济的发展,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同时,会议提出了七项具体要求: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二是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四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五是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六是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七是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要真正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猪肉、蔬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对于农业农村问题,会议强调,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猪生产,确保畜禽水产和蔬菜有效供给。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妥善解决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

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是“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脉相承。文件共八个部分,分别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我们要注意的是,文件的发布有一个重要基调,即“不提新主题、不讲新提法,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既是文件总的风格,又是文件的特点之一。同时,文件在前言部分提出,突出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对此,我们可以以“两条底线、三项重点、一个加强”为线索,来学习贯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其中,“两条底线”是指“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包括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完善监测帮扶机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内容;“三项重点”是指“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包括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等内容;“一个加强”是指“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包括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等内容。

(一)“两条底线”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文件指出,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这就是说,从数量上讲,我们要保障粮食供给,不能随着二三产业发展而越来越少。这一部分是文件对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提出的一个最明确的要求。

文件指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这一部分主要是应对我们的结构性短缺、结构性矛盾。

文件指出,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大力度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这一部分主要是应对大中城市的供应问题。

文件指出,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2022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创新粮食产销区合作机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这一部分主要是从政策支持、体制机制方面提出的一系列针对保障粮食和主要大宗农产品供给的措施。

文件指出,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这一部分是站在长远角度上提出的要求,即“不与人争粮”。

文件指出,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建立补充耕地立项、实施、验收、管护全程监管机制,确保补充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实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改进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这一部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在耕地保护上的决心,即严守耕地红线,明确耕地使用方式,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文件指出,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多渠道增加投入,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实施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这一部分主要是讲耕地质量。

文件指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强化精准鉴定评价。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贯彻落实种子法,实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一部分主要是打好种业翻身仗。

此外,文件还指出,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全面梳理短板弱项,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加快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总而言之,这一部分的主题就是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

2.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文件指出,完善监测帮扶机制。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这一部分主要是严防脱贫后生活水平还不高的群体因为灾害、疾病或市场等方面的原因,再度进入贫困状态。

文件指出,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逐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这一部分主要是指要通过政策、财政等方式发展经济,巩固脱贫成果。

此外,文件还指出,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编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细化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开展政策效果评估。

梳理2021年中央防止返贫的相关工作,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个要点:一是防风险,主要是通过全面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二是抓衔接,中央出台了33项衔接政策,确定了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出台了14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三是促发展,中央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了1561亿元,比上年有所增加。在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方面,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强化重点区域帮扶,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实。

(二)“三项重点”

1.乡村发展

文件指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我们过去的实践是非常丰富的,这也是我们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的关键之一。

文件指出,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这一部分主要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延伸。

文件指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加快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实施“快递进村”工程,鼓励发展“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推进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这一部分的内容也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直接相关。

此外,文件还指出,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落实各类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发挥大中城市就业带动作用。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

2.乡村建设

文件指出,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这一部分主要是强调“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理念。

此外,文件还指出,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水冲卫生厕所,统筹做好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不具备条件的可建设卫生旱厕。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人口集中村庄,不适宜集中处理的推进小型化生态化治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

3.乡村治理

在乡村治理方面,文件指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乡镇、村集中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

总而言之,乡村发展的重点是产业的发展,乡村建设的重点是服务的建设,乡村治理的重点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三)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文件第七部分重点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相关要求,内容主要涵盖四个方面:

第一,扩大乡村振兴投入。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加强考核监督,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支持地方政府发行政府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公益性项目。

第二,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

第三,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

第四,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管理制度。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试点。制定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

(四)“一个加强”

在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方面,文件指出,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三农”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一体承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议事协调职责。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完善运行机制,强化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责。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采取先创建后认定方式,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

三、聚焦粮食安全

文件明确提出,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由此可见,我们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关键在于“稳产保供”,其中首要的就是保障粮食安全。相应的,文件也把粮食安全问题提高到了“底线”的高度,提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疫情灾情叠加影响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市场运行平稳。

保障粮食安全,我们通常要立足于生产、储备、贸易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就是资源和能力,“储备”就是国内流通,“贸易”就是国际市场的农产品进出口。对此,我们国家早已制定了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就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下一步,我们要以“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战略思路,建立“适度进口”的稳定的国际供应链。

从总体上讲,我国谷物供求基本平衡。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标准线。但是,我们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是大豆供应缺口;二是粮食生产成本上升;三是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主要是我国人多地少水更少;四是农业对外依存度提高,比如202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为3000多亿美元,贸易逆差为1350多亿美元。

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文件提出了可以概括为“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的重要举措。其中,“保数量”包括定线、定位与定责三个方面,“定线”就是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定位”就是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要落到具体的地块上;“定责”就是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并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提质量”就是提高耕地质量,“管用途”就是强化耕地的用途管制,“挖潜力”就是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

我们农业对外依存度提高的问题,主要还是由资源性约束、资源性短缺造成的。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调整结构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市场,进一步稳定国际供应链。

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

第一,落实党政同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2022年的粮食生产目标已经国务院审定分解下达到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中央要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出台省级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压实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

第二,保障种粮农民收益。粮食归根结底要靠农民去种,农民种粮有钱赚,才会有粮食安全。中央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力争做到政策保本、经营增效。在政策措施方面,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在经营层面,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提高种粮综合效益,要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钱挣,尽可能多得利。

第三,做好基础支撑。关键是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同时,在农机装备上,分区域、分品种补上农机装备短板弱项,强化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支撑。

下载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精神解读(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精神解读(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推荐]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一号文件全文约1字,从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个方面,着力推......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一号文件全文约1字,从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2014年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周**一 在2014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国家自2004年起中央又连续11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也是改......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在2015年春节前夕,中央中央、国务院出台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国家自2004年起中央又连续11年发布关注三农......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工作汇报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全面做好农民增收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确保党中央关于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落到实处。我们崔家庄乡党委......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鲜明提出了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扩......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一、我国支农投入将步入机制化新时代。 ‚新12字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12个字意义重大,进一步凸显......

    07集中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裕民农机信息 裕民县农牧机械管理局编第七期2012年2月16日裕民县农机局集中学习深刻领会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近日,裕民县农机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领会中央一号 文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