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区经济林5年规划(正确)
总 论
1.1项目提要
项目名称 古浪县南部山区生态经济林建设项目 建设性质 新建
主管单位 古浪县人民政府 项目法人 古浪县林业局
项目法人代表 王 兴(古浪县林业局局长)建设目标 充分利用南部山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和独特的自然条件,采用人工栽植山杏、沙棘、柠条的方式,完成20万亩坡耕地的生态经济林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大水源涵养林建设,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速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发挥显著的作用。
建设地点 涉及县境内的古浪镇、黄羊川镇、黑松驿镇、十八里堡乡、古丰乡、干城乡、新堡乡、横梁乡等8个乡镇及十八里堡、昌灵山2个国有林场。
建设内容与规模 完成山区20万亩坡耕地植被恢复,人工栽植山杏、沙棘、柠条。
建设期限 建设期限4年(即2012-2015年)。项目总投资 7500万元。
项目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使林区天然植被得以很好的恢复,使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提高,空气湿度相对增加。并能带动当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同时,可促进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山区粮果比例逐步趋于合理。1.2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3、•全国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古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6、•关于古浪“十二五”扶贫开发项目论证储备指导纲要‣。
1.3结论与建议
通过综合分析论证,该项目立项依据充分,指导思想明确,目标切合实际,布局合理,项目建设内容和发展方向符合林业发展和重点治理的宗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因此,建议上级部门尽快立项实施。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及由来
中共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下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为了抓住和用好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县委主要领导在深入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古浪“十二五”扶贫开发项目论证储备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将南部山区建成全县生态经济林区,这是宏观发展战略的科学体现,更是古浪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次机遇。经济要发展,生态必先行。古浪县南部山区是全县生态屏障中的战略高地,是全县人民生命之源泉,山区林业建设影响全县山、川、沙三大区域内的农牧业生产和发展,山区林草植被以其特有的森林作用与生物贮水和调节功能,发挥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成为山区生态、经济发展中有效、持久、可靠的“天然水库”和“绿色银行”。但由于现有森林植被少,天然林林分质量差,造成了森林的逆向演替,祁连山雪线上升,水源减少,涵养功能衰退,水库蓄水量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多达2055平方公里(水蚀),占土地总面积的41.3%,侵蚀模数3699吨/平方公里.年,平均每年流入3条水系的泥沙量达760万吨,大部分淤积到曹家湖、十八里堡、柳条河等水库。目前,全县水库有效库容仅占设计库容的60%,导致土地生产能力降低,库区淤积增加,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制约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此,根据我县南部山区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现状,在充分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古浪县南部山区生态经济林种植规划”。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古浪县土地面积广阔,光热资源丰富,在发展特色林果业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近年来,我县林业产业建设紧紧围绕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这条主线,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着力统筹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节水与增收的关系,强化政策扶持和开拓创新,积极扶持发展林产业,特别是县上确定的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为主栽品种的生态经济林得到发展。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我县1∕3为沙区的环境制约,我县特色林果业发展仍然十分缓慢。全县现有的生态经济林面积小,主要品种为枸杞、红枣、葡萄、梨等。而发展以山杏、柠条、沙棘为主的生态经济林,填补了我县发展山区生态经济林的空白。林业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资源类型多、产业链条长、市场空间广、发展潜力大。实施林果产业发展建设项目,对提高农民收入,加快生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2.2是我县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我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环境压力日趋明显。加快山区生态经济林建设,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发挥其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作用,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加森林的固碳能力,减缓温室效应,实现间接减排,扩大环境容量,提高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
2.2.3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职工增收的有效措施
加快山区生态经济林发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加水源涵养林的面积,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拉长林药、苗木培育、森林生态旅游等二、三产业链条,增加职工收入,缓解周边群众就业压力,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项目建设条件
3.1自然条件
3.1.1地理位置
项目规划区主要为古浪县东起新堡乡,西至古丰乡南部浅山区域,东西长约85公里,南北平均宽30公里,涉及古浪镇、黄羊川镇、黑松驿镇、十八里堡乡、古丰乡、干城乡、新堡乡、横梁乡8个乡镇,95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27.660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3.9171万亩,非林业用地面积13.7431万亩。3.1.2地形地貌
山区8个乡镇属祁连山系东端支脉冷龙岭余脉毛毛山—乌鞘岭的延伸部分,向东消逝于黄土高原,其地质结构上属于祁吕构造带。由于地质运动的多次上升和沉降运动,形成了低垒式的山地和地堑式的平原地形。在各种地质构造作用下,由于沉积性和侵蚀切割、堆积作用强度不同,形成了以东西走向为主脉、南北走向为次脉,地貌复杂多样,有亚高山、中山、丘陵及农耕台地。海拔高度在2100—2900米之间。3.1.3气候特征
山区气候为大陆性祁连山高寒亚干旱气候和河西冷干旱气候。据古浪县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4.9℃,极端最低气温-26.4℃,极端最高气温33℃,年日照时数2628.9小时,日照百分率59%,≥10℃的有效积温1949℃,多年平均降水量300—360.7毫米,大气相对温度53%;年蒸发量1777.1 毫米,干燥度1.56—1.83,无霜期142天。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洪水、霜冻、冰雹等,对当地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3.1.4土壤及植被状况 由于海拔高度和不同的气候条件,土壤、植被类型多样。土壤主要为灰褐土、黑钙土和山地栗钙土;天然植被以克氏针茅杂草为主,部分区域分布天然云杉、桦树、金银露梅和锦鸡儿等树种,人工植被主要有青杨,柠条和河柳。
3.2社会经济概况
规划项目区涉及古丰乡、新堡乡等8个乡镇,95个自然村和祁连山自然保护局十八里堡和昌灵山2个国有林场,截止2010年底,山区总人口数为19.3万人,占古浪县总人口的48.2%,其中,农业人口18.9万人,占项目区总人口的47.1%。项目区内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畜牧业为副。2010年农作物种植面积3.7万公顷,粮食产量达13.6万吨,存栏大牲畜5.1万头,存栏猪4.6万头,存栏羊28.7万只。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300元。
3.3政策环境条件
近年来,中央、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林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省出台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1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发展规划(2010-2012年)的通知‡‣(甘政办发„2010‟218号)。市政府于今年四月出台了•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威市1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发展规划的通知‡‣(武政发„2011‟90号);县委、县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以枸杞、红枣、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制定出台了•古浪县红枣、酿造葡萄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等优惠政策,建立完善扶持机制,为我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林果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这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为进一步发展我县林果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环境。
3.4技术保障条件 全县现有林业技术人员124名,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5人。在多年的林业生产建设中,培养了一批懂科技、熟业务、技术硬、业务精的林业技术骨干。林业推广、服务机构健全,林业科技力量雄厚,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林业生产和科技工作基础。为了切实做好我县林果栽培技术服务工作,全力推进古浪林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县上进一步完善了“专家—县—乡(村)—组”四级服务网络。专家顾问负责解决技术服务中的关键环节和疑难问题;县技术服务小组负责制定技术服务方案,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定期发布技术服务信息;林业站负责对技术员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技术员负责本单位、村组技术指导,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专业技术人员分片包干,科技助理员分村包干,技术员分片包干,常年服务,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建设目标
4.1项目建设目标
充分利用南部山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和独特的自然条件,采用人工栽植山杏、沙棘、柠条的方式,完成20万亩坡耕地的生态经济林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大水源涵养林建设,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速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发挥显著的作用。同时增加林场职工和造林大户经济收入,有效转变林业只投入,不见效益的经营模式,发展以林养林的“三效模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向荒山、荒地要效益,为全县林业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2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要求,以保护和修复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冰川、森林、草地为主的综合生态系统、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保证,以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优化资源配臵,合理调整结构,发展主导产业,突出名特优品种,努力建设重点突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把生态经济林产业培育成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
4.3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效益兼顾的原则。
南部山区作为保障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为县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生态贡献,在其生态环境面临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必须结合实际情 况,始终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依托山区土地资源优势,集中连片、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林,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2)坚持创新机制,多元化筹措资金的原则。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臵,加大地方政府对山区生态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充分调动农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按照建设现代林业的要求构建山区生态经济林产业经营体系。
(3)坚持综合治理、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
南部山区生态经济林建设是一项系统性、艰巨性的工程,必须根据全县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的特点和差别,按照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做到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分类实施。
(4)坚持优化结构、稳步发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原则。
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规模向合理调整结构,实现集约经营;注重常规品种和常规技术,大力发展适生优质品种,积极推广高新技术;注重生态经济林初级产品生产向产、加、销协调发展转变,全面提升生态经济林果品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5)坚持科技支撑为先导,加强生态监管的原则。
积极进行南部山区适用的生态变迁规律与治理的科学研究,以先进、科学的各类生态保护与治理技术支撑项目建设。同时要水资源利用管理与生态环境管理并重,通过构建和完善生态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4.4项目建设任务
完成山区20万亩坡耕地植被恢复,人工栽植山杏、沙棘、柠条。项目建设方案
5.1项目建设的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涉及古浪县境内古浪镇、黄羊川镇、黑松驿镇、十八里堡乡、古丰乡、干城乡、新堡乡、横梁乡8个乡镇,95个自然村和祁连山自然保护局十八里堡和昌灵山2个国有林场。
5.2技术方案
(1)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山杏、柠条、沙棘为主。
(2)种苗规格:根系完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一级合格苗木。
(3)密度:110株/亩,株行距2×3米。(4)结构配臵:三角形配臵,块状混交。(5)树种配臵:山杏:柠条:沙棘=7:2:1(6)造林方式:人工植苗造林。(7)整地方法:鱼鳞坑或穴状整地。
(8)造林时间:春季4月10—5月10日,秋季10月25日—11月15日。
(9)抚育管理:造林结束后,指定专人管护,严禁作业区内放牧、樵采等各类破坏植被的行为,按时施放药物防治病虫及鼠兔害,危害严重区域采取涂刷防啃剂等措施,有灌水条件的地块对栽植苗木进行定期灌水,确保苗木的健康成长。6 消防、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节能措施
6.1 消防
6.1.1设计依据
(1)•森林防火条例‣;
(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J57-94);
(3)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臵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2‟354号)。6.1.2消防措施
(1)在设计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森林防火有关规定,制定严格的野外用火和用火审批制度,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规章制度,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2)施工阶段,加强野外用火管理,严格用火、强化责任意识,扩大巡视检查范围及频率,降低火灾的发生危险,确保施工建设中的消防安全。
6.2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6.2.1设计依据
全面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和建设部•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6.2.2生产过程中职业安全
由于项目建设区地处沙区,施工道路崎岖不平,容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教育,严格遵守安全生产制度,避免出现安全事故。6.2.3防范措施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建设项目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建设单位应对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的单位提出具体的要求,确保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符合本规定的要求,并负责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条件。在人员培训时应有劳动安全卫生的内容,制定完整的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规章制度。施工中应严格按照作业设计要求施工,确实做到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确保工程质量。
6.3 节能
6.3.1设计依据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2787号)和•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规定要求,编制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3.2主要节能措施
本项目是生态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能源消耗是苗木栽植后的补水,要合理利用生态用水,按照节约能源的要求,在气候干旱影响造林成活时采取有效措施,适当对苗木进行补水,通过科学管理达到节能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7.1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
山区气候为大陆性祁连山高寒亚干旱气候和河西冷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4.9℃,年日照时数2628.9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300—360.7毫米。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洪水、霜冻、冰雹等,对当地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由于海拔高度和不同的气候条件,土壤、植被类型多样。土壤主要为灰褐土、黑钙土和山地栗钙土;天然植被以克氏针茅杂草为主,部分区域分布天然云杉、桦树、金银露梅和锦鸡儿等树种,人工植被主要有青杨,柠条和河柳。
7.2项目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因素
(1)项目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段的植被可能会受到轻度破坏,但其整体上呈现出林草植被快速自然恢复状况。
(2)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及废物,可通过填挖平衡、废物利用、及时清运、等多种有效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3)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噪音、尘土等短时期内对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完工后可自行消除。
7.3项目建设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因素
(1)工程建设需要一定数量的造林苗木,将会有助于促进林木种苗市场的活跃,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工程建成后必将极大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林草植被,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工程建设可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可为当地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有利于当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7.4环境保护措施
(1)在施工前必须编制详细施工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2)施工必须设臵一定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对周围植被的破坏。(3)施工过程中将会产生一定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应制定出较为规范的管理办法,随时产生,随时清理。对环境影响较少的垃圾应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堆放,不能就地处理的垃圾,应及时清运或掩埋,防止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施工过后应及时清理周围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并妥善处理,保持场地优美整洁。
7.5环境影响评价
南部山区生态经济林建设项目是一项旨在恢复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公益性项目,基本上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即使个别项目的建设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通过以上的一些防护和补救措施,也将得以基本控制,可以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8招标方案
8.1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的规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第3号令)、•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加招标内容以及核准招标事项暂行规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第9号令)的有关规定,全部或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以此为依据编制招标方案。
8.2招标范围
本项目建设涉及招标类型:工程招标。
工程招标范围包括:南部山区生态经济林建设项目招标。
8.3招标组织形式
根据•工程建设项目自行招标试行办法‣的规定,本项目建设单位不具备自行招标的条件,需成立专门的招标机构,代表建设单位进行招标。
根据•甘肃省招标投标条例‣第一章第四条规定,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应当进入经政府批准成立,为建设工程发包、承包、分包以及与工程建设项目相关的材料、设备采购交易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和进行招标投标活动的固定场所这一有形市场,通过招标投标择优选定中标人,本项目招标应在政府指定的固定场所开展招标活动。
8.4招标方式
根据•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第五章第十四条规定: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含20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材料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单项合同估算在上述三种一下,但项目总投资在3000万元(包括3000万元)以上的林业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公开招标。
本项目建设投资估算7500万元。因此,本项目建设采用公开招标。项目组织管理
9.1组织管理
林业局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实施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立项目办公室,实施单位成立项目实施小组。坚持目标管理责任制,组织领导好项目建设的规划设计、作业施工、督查指导、资金运用,检查验收等,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
9.2资金保障
在资金使用时,严格执行项目资金“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外部财务监督和内部财务约束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加大资金的监管力度,努力做好资金的使用,保证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和任何理由进行挤占、挪用、截留,确保项目建设的各项财务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9.3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制度,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承包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项目建设全程跟踪管理,严格按作业设计、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施工,对重点环节和工序实行质量检验制度。工程结束后及时组织验收,严格“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验收制度。加强工程后续管理,扎实做好抚育管护工作,建立和完善工程建设档案,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建设成效。
9.4管理保障
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承包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项目建设全程跟踪管理,严格按作业设计、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施工,对重点环节和工序实行质量检验制度。工程结束后及时组织验收,严格“谁 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验收制度。加强工程后续管理,扎实做好抚育管护工作,建立和完善工程建设档案,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建设成效。
9.5技术保障
围绕项目建设的主要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以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科技水平,并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在项目内的应用,增加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建立健全科技保障组织体系,组织林业技术人员负责做好项目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同时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科技人员施展才能的舞台。项目实施进度
10.1项目建设期限
该项目建设期限为4年(2012-2015年)。
10.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2012年:人工栽植山杏1.5万亩。其中:黑松驿镇0.2万亩,古浪镇0.1万亩,黄羊川镇0.2万亩,十八里堡乡0.2万亩,古丰乡0.2万亩,干城乡0.2万亩,新堡乡0.2万亩,横梁乡0.2万亩。
2013年:人工栽植山杏、沙棘2.5万亩。其中:黑松驿镇0.3万亩,古浪镇0.2万亩,黄羊川镇0.4万亩,十八里堡乡0.3万亩,古丰乡0.3万亩,干城乡0.4万亩,新堡乡0.3万亩,横梁乡0.3万亩。
2014年:人工栽植山杏、柠条、沙棘6万亩。其中:黑松驿镇0.7万亩,古浪镇0.2万亩,黄羊川镇0.8万亩,十八里堡乡0.8万亩,古丰乡0.8万亩,干城乡0.8万亩,新堡乡0.8万亩,横梁乡0.8万亩。
2015年:人工栽植山杏、沙棘、柠条10万亩。其中:黑松驿镇1.2万亩,古浪镇0.8万亩,黄羊川镇1.6万亩,十八里堡乡1.3万亩,古丰乡1.2万亩,干城乡1.3万亩,新堡乡1.3万亩,横梁乡1.3万亩。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11.1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1.1.1投资估算依据
(1)国家林业局•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试行)‣;(2)•投资项目经济咨询评价指南‣;
(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4)根据当地的类似工程造价情况。11.1.2编制说明
(1)建设单位管理费估算参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
(2)工程监理费估算参照国家物价局、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发布工程建设监理费有关规定的通知‣(价费字(1992)479号);(3)招标费计算估算参照原国家计委发布的•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计价格[2002]1980号);(4)工程咨询费估算参照原国家计委发布的•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计价格(1999)1283号);(5)勘察、设计费估算参照原国家计委、建设部发布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
11.2投资估算
该项目共需投资7500万元,具体投资标准为(预算依据为三北防护林乔木林投资标准):
(1)苗木费:2390万元(其中初植费1694万元,补植费696万元)。其中:
山杏2180万株×0.8元=1744万元; 柠条600万株×0.25元=150万元; 沙棘1240万株×0.4元=496万元。(2)人工费:3380万元。其中:
初植人工费2200万穴×1元/穴=2200万元; 初植运费20万亩×10元/亩=200万元; 补植人工费900万穴×1元/穴=900万元; 初植运费8万亩×10元/亩=80万元。
(3)人工补水费:2200万穴×0.3元/穴=660万元。(4)其它费用:1070万元。其中: 管护费20万亩×20元/亩=400万元; 勘察设计费20万亩×5元/亩=100万元; 工程监理费20万亩×5元/亩=100万元; 幼林抚育20万亩×5元/亩=100万元; 病虫害防治费20万亩×5元/亩=100万元;
建设单位管理费和不可预见费20万亩×13.5元/亩=270万元。
11.3资金来源
总投资中,6000万元申请中央投资,占总投资的80%;地方配套1500万元,占总投资的20%。综合评价
12.1项目风险评价
12.1.1主要风险因素及影响程度分析
根据国家计委颁布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以及•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与参数‣,风险的识别因素有:市场风险、资源风险、技术风险、工程风险、资金风险、政策风险、外部协作条件风险、社会风险和其他风险等9种风险。古浪县5万亩人工嫁接肉苁蓉项目对工程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及环境风险3种风险。
市场风险:本项目劳动力和主要原材料的实际价格与预测价格可能发生较大偏离。
技术风险:项目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与预测方案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运行期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苗木质量达不到预期要求或栽植不规范等,构成技术风险,本项目风险因素存在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等过程中。
环境风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一般指气候条件、自然灾害、气象条件变化情况,同时还有环境保护方面的因素。工程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保证建设成效,确保区域生态环境不受影响,周边群众生活及生产经营活动的稳定。
根据本项目实际,风险程度总体来看主要表现为:技术风险为适度,但借助招标方式选择专业部门的服务,将大大降低此类风险的发生几率,其可能发生程度为“低”;市场风险为中度,也可通过招标来降低风险,此类风险发生程度为“低”;环境风险为适度。12.1.2风险应对
建设或运营期的风险可建议采取回避、转移、分担和自担措施。—风险回避是彻底规避风险的一种做法,即断绝风险的来源。—风险分担是针对风险较大,投资人无法独立承担,或是为了控制项目的风险源,而采取与其他企业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共同承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方法。
—风险转移是将项目业主可能面临的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以避免风险损失的一种方法。转移风险有两种方式,一是将风险源转移出去,如将已做完前期工作的项目转给他人投资,或将其中风险大的部分转给他人承包建设或经营;二是只把部分或全部风险损失转移出去,包括保险转移方式和非保险转移方式两种。
—风险自担就是将风险损失留给项目业主自己独立承担项目的风险。投资者已知有风险但由于可能获利而需要冒险时,同时又不愿意将获利的机会分给别人,必须保留和承担这种风险。
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规避和减轻风险。
12.2项目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和项目投入运营后,对周边环境无不利影响。通过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将大大提升项目区综合效益,有利于区域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的提高。
12.3项目效益评价
12.3.1生态效益评价
项目建成后,可以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使林区天然植被得以很好的恢复,区域内林草植被覆盖率将增至40%以上,植物种群明显增加,林地固土保水作用增强,并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和减少水土流失,森林水源 涵养能力提高,空气湿度相对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全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田小气候。12.3.2经济效益
生态经济林项目建成后进入盛果期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山杏进入结果盛期后亩产优质鲜果100公斤,每棵山杏树棵产干杏核10-15公斤,每亩山杏可产干杏核=10-15公斤/棵×110棵/亩=110-1650公斤干杏核/亩。根据多年加工杏仁加工厂测定山杏核的加工出仁率是33%-35%。每亩山杏可产杏仁=(1100-1650公斤)杏核/亩×33%=360-545公斤杏仁/亩。按杏仁市价15元/公斤(已扣除杏核加工费),计算每亩山杏效益应是15元/公斤×杏仁360-545公斤/亩=5400-8175元/亩,14万亩山杏可收益75600-114450万元。柠条生长旺盛阶段每亩可采种20公斤,每公斤种子10元,6万亩柠条可收益1200万元。沙棘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医药用植物,一公顷沙棘一年可以固土550立方米,蓄水700立方米,每亩沙棘林可采沙棘果枝80公斤,生产沙棘果汁15-25公斤,沙棘每亩经济收入在2000元左右,2万亩沙棘林年收入将达到400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12.3.2社会效益
发展生态经济林产业是一项兴林富民工程,项目实施后,一是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是促进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山区粮果比例逐步趋于合理;三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民创造较为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四是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劳务输入机会,缓解农民工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四是带动当地第二、三产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五是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使广大农民掌握生态经济林栽植的基本技能,培养壮大林果业专业技术队伍;六是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调动群众发展林果业的积极性。结论与建议
13.1结论
本项目不仅属生态公益性项目,而且对提高项目区经济效益,改善局部生态环境,提高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目立项依据充分,指导思想明确,目标切合实际,布局合理,技术方案可行,项目建设内容和发展方向符合我县今后生态治理宗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不会对当地环境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因此,该项目是可行的。
13.2建议
(1)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尽快批复实施,发挥项目应有效益。(2)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全额批准本项目投资,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篇:经济林规划目标
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的意见、建议及目标
五原县位于河套平原的东南部。总面积38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52万亩。土壤土层深厚,年平均气温6.8℃,全年日照时数3206小时,无霜期136天,属于干寒果树亚带。全县光照充足,日夜温差大,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具备多种经济林的生长条件。而且,五原县交通便利。京藏高速公路和包兰铁路横穿其中。国道、省道、县道阡陌相通,通讯设施完善,电力供应充足,可为全县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基础保障。经济林不仅能为人们提供粮食、果品和油料产品,而且还具备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功能,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经济林是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性很强的林种,发展经济林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一、五原县经济林发展现状
根据2014年五原县林业产业普查报告数据显示,全县现有达产经济林面积6330亩,产量为1732220公斤,产值为4974.74万元。其中:水果种植面积282亩,产量为522500公斤,产值为135.86万元,品种主要以苹果梨、早酥梨、苹果为主;中药材种植6048亩,产量为1209720公斤,产值为4838.88万元,品种主要以宁杞1.2号为主,主要集中在隆兴昌镇同联村和五星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种单一。在我县由于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可选择的经济林品种相对较少,且主栽品种也不够突出,没有形成适合自己栽培的名优特招牌品种。
2.经营管理粗放。由于分散经营,零星栽植,没有形成连片种植规模,且在技术与资金方面投入不足,致使经济林生产产量低,品质差,收不抵支,严重的挫伤林农的积极性。
3.先进适用技术匮乏。一是生产者素质低下、技术力量薄弱,妨碍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县、镇、村技术规范和技术要点不健全;三是林业科技人员和科技经费不足,引进试验及推广示范先进适用技术工作难以开展;四是技术培训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一些实用技术不能及时送到林农手中,严重阻碍了经济林产业的发展。
4.果品销售观念陈旧。果品销售仍然停留在简单的鲜果销售。一是果品包装粗放、规格简单、且标准不一;二是贮藏设备简陋,果品无法得到保鲜增值的目的;三是我县及周边县市没有果品深加工企业,深加工能力极其有限。
5.市场调研与开拓能力不够。虽然果品产量有所增加,但由于果农市场信息不灵,一是广大农民对发展经济林产业没有明确定位,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二是在果品销售过程中仍是买方市场,经常出现市场疲软乃至滞销,极大地挫伤了林农生产积极性。
三、发展意见和基本原则
(一)发展思路:我县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强基地建设规模经营,加大电商销售的果品品种及规模,引进扶持发展加工企业,走精深加工之路,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经济林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适地适树、统筹规划、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经济林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合理调整树种、品种结构、重点发展市场竞争力强,体现地方特色的名、优、特新品种。
3.坚持经济林建设与生态工程建设和“五环绿化”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方向。使经济林建设按工程管理,按规划立项,按项目组织实施,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走产业化、基地化开发的路子,实行规模经营,发挥规模效益,实现产业化原料基地和精深加工相配套的生产体系。
4.坚持以科技为依托的原则。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提高科技含量,努力实现经济林产业建设高产、优质、高效。
四、主要工作举措及建议
1.科学规划、分解落实。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关于经济林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国家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我县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将建设任务落实到田间地块,分解到各。此外,还要规划引进果品及经济林产品初、深、精加工企业建设生产基地,通过典型引导和示范带动,让农民看到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从而有效促进广大农牧民自愿投入,乐于发展。
2.多方筹资、加大扶持。发展经济林产业,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农民自己投入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要多方筹措,多管齐下,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加大各级财政补助力度;二是把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林业重点工程与经济林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三是整合林业、水利、土地、扶贫等各类涉农资金,对经济林基地建设的土地整理、渠道衬砌、入园道路和防风林带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或项目建设;四是反租农民土地进行统一规划,以招投标的形式引进绿化企业进行集中连片建设,建成后无偿划拨当地社员经营管理和果品收益;五要创新融资机制,积极探索经济林林权抵押贷款;六是引进和鼓励各类企业投资建设经济林基地,发展果品销售与加工。
3.重视种苗,确保供应。发展经济林产业,建设经济林基地,如果没有充实的良种壮苗做保障,保质保量完成基地建设任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发展经济林产业必须高度重视种苗培育和供应工作。一是要根据经济林发展规划,尽快建设和完善种苗繁育基地。二是支持和引导专业大户参与良种苗木引进培育和采穗圃建设,有计划地组织种苗生产,保证良种苗木供应。三是加强种苗执法监督,严防不合格苗木进入造林地,损害农民利益。
4.科技支撑,示范带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使经济林产业高产、优质高效,必须高度重视林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参加学习,切实提高县、镇、村社各级干部的经济林栽培技术;二是组织林业科技人员深入到镇、村、社及田间地块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咨询;三是技术人员蹲点指导,亲自抓好示范点建设;四是要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五是鼓励林业技术人员进行经济林基地建设,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六是全面推行标准化建设,制定和完善从果园建设、栽植到经营管理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点。
5.积极引导、大力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近年来,我县建立起的种苗生产协会、枸杞生产协会、木材流通协会等,在促进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和木材加工流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专业合作组织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应予以提高和大力扶持。加快建立和发展经济林产业民间合作组织,必将在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新品种引进与培育、丰产栽培技术、果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发挥积极的组织和桥梁纽带作用。
五、目标基地建设内容及规模(1)鲜果类
到2022年鲜果类基地面积总计达2万亩。2018年~2022年新建1.6万亩,其中新建梨基地1万亩,新建小杂果基地0.6万亩。
①梨基地建设
2018年~2022年新建梨基地1万亩,到2022年梨基地面积达到1.3万亩。主推优势特色品种为苹果梨、早酥梨、锦丰梨、红早酥梨。引进栽培试验的品种为玉露香梨和红香酥梨。
②小杂果基地建设
2018年~2022年新建小杂果基地0.6万亩,到2022年小杂果基地面积达到0.8万亩。主推优势特色品种苹果类为金红(123)、锦锈海棠、沈农苹果;李类为北京紫李、西梅李子;杏类为比利时杏;引进栽培试验的品种李类有恐龙蛋李子和幸运李子。杏类有红梅杏和美丽杏。
(2)枸杞基地建设
2018年~2022年新建枸杞基地0.8万亩,到2022年全县枸杞基地面积达到1万亩。主推优势特色品种为蒙杞、宁杞、黑枸杞。
(3)肉苁蓉基地建设
2018年~2022年完成人工梭梭接种肉苁蓉0.2万亩,到2022年全县人工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面积达到0.3万亩。主推优势特色品种为肉苁蓉。
(4)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按规划的经济林树种(品种)及造林面积测算,我县2018年~2022年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共需要优良苗木176万株,需要育苗面积700亩。
采用自繁和引种相结合的办法,搞好经济林育苗基地建设,经济林引种成功一个推广一个。建立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基地1000亩。
主要引进品种梨类有红香酥梨和玉露香梨;苹果类有锦秀海棠;李类有恐龙蛋李子和幸运李子;杏类有红梅杏和美丽杏;枣类有骏枣、冬枣、灰枣 ;适时引进文冠果木本油料类开展试验示范。
第三篇:安阳县山区经济林发展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安阳县山区经济林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曹栋梁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2期
摘 要:近几年来,安阳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山区经济林工作,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等措施促使了我县山区经济林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柿树、核桃、花椒、苹果、香椿等树种为主的经济林格局,为提高山区群众生活质量,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我县山区经济林工作在发展规模、果实品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还有较大发展潜力。下面就我县山区经济林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发展提出自已浅显的见解。
关键词:山区 经济林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8(a)-0205-011 山区经济林发展现状
目前,我县山区经济林总面积5880亩,其中花椒3500亩,苹果360亩,香椿510亩,核桃1200亩,柿树310亩,山桃等其它经济林160亩。从分布上看,善应镇以苹果、香椿为主,马家乡以核桃为主,都里乡以花椒为主,柿树在西部山区6个乡镇都有分布。从发展时间上看,柿树大多数都是以前保留下来的树种,苹果是1995年左右发展的,香椿、花椒、核桃多数是2003年退耕还林栽植的。从产量上看,苹果亩产3800斤,香椿亩产2000斤,花椒亩产480斤,核桃亩产2100斤,柿树亩产2500斤,都已进入了盛果期。山区经济林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科学合理规划
目前,我县山区经济林发展缺乏一个长远的全面的科学规划。近几年发展的经济林,一是靠退耕还林结合群众意愿发展了少量的核桃、花椒、香椿等经济树种。二是个别群众通过承包零星山地栽植了小面积的经济树种。这两种经济林发展模式都具有面积小,分布零散,形不成规模优势,更不具有经济优势。因此,应尽快制定一个全局性的规划,指导我县山区经济林快速发展。
2.2 集中规模发展不够
目前,我县山区经济林呈零星状分布,没有形成经济林规模发展的局面。经济林发展以村户主,各自为战,县乡没有统一规划,统一栽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不配套,不能对经济林进行有效灌溉,林果产品运输道路不畅通,宣传推销力度小,林果产品形不成自己的品牌,价格低,给当地群众带不来更多的实惠。
2.3 经济林老旧品种多
我县山区经济林品种多数都是2003年以前发展的老旧品种,比如苹果多数是以前的“富士”、“香樵”等品种,香椿有“粗枝香椿”等品种,花椒有“小椒”、“狗椒”等品种,柿树有“盖柿”等品种,核桃有“岭头小核桃”等品种,最近推广的经济林品种几乎上没有。
2.4 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我县对经济林发展投入较小,每年投入仅8万元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我县经济林发展的需要仅够给予山区农民自主发展经济林少量的补助。而山区经济林发展规划区域内亟需大力整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新品种更新换代任务艰巨,专业人才和新技术的培训刻不容还,与山区经济林建设相关的投资需求很大,目前的投资状况远远满足不了山区经济林大规模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
(五)、技术管理水平较低
我县山区经济林技术管理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没有进行细致的肥水管理,没有进行科学的整形修剪,没有进行适时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没有实施科学的火灾防控措施等等。山区经济林发展规划
3.1 制定经济林发展规划
县委县政府应高度重视山区经济林发展,成立山区经济林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山区经济林工作的领导。要投入适当的资金,抽调精干的技术力量,深入山村,仔细调查山区经济林发展历史、乡林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壤、水利等自然资源状况,参考全国山区经济林发展,确定符合乡林实际,符合自然规律又经济价值高的经济林品种。充分利用山沟撂荒地、梯田地边等符合植树政策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林。
3.2 整乡整村规模发展
在县乡经济林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大力发展山区的经济林,要集中连片,注重发展经济林沟、经济林带、经济林村、经济林乡镇。土层瘠薄的山间小地要以花椒等耐瘠薄耐干旱的树种为主,荒山中下部土壤深厚的地方,要以核桃、香椿等深根性的树种为主,要注意多建设旱井、水窖、水塘、小型水库等水利设施和电力设施,尽可能满足树木灌溉,确保林果丰产。还要修好林间道路,便于林果产品运输。
3.3 快速发展名优品种
我县要与全国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紧密联系,把全国最新的名优特新经济林品种引进到我县进行驯化培养。下面的经济林树种品种要做为重要对象引进。“中核1号”、“辽核1号”、“香玲”核桃,“嘎啦”、“红将军”、“乔纳金”苹果,“红芽绿香椿”、“红叶椿”香椿,“红玛瑙”、“花山椒”、“大红袍”花椒,“中华巨柿”、“日本甜柿”、“次郎”柿树,“大雪枣”、“胎里红”枣树等树种。
3.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我县要加大对山区经济林建设的投入力度。县乡财政要成为投资主渠道,另外要广开门路,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大量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深入发动工业、企业、成功人士及社会闲散资金向经济林建设倾斜,形成良好的投资局面。
3.5 提高管理技术水平
第四篇:关于铜山山区经济林发展策略的思考
关于铜山山区经济林发展策略的思考
摘要:通过对铜山山区经济林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下一步发展依靠科技、培植龙头企业、加大多元投入、加强科学规划等应对策略,以为铜山山区发展经济林产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铜山山区;经济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策略
铜山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和淮海经济区中心,环抱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一个城郊型大县。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4.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850mm,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 414h。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无霜期205d,土壤以粘壤土、山红土为主,土层深厚,pH值<7.0,中性或微酸性,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全县总面积1 877km2,其中低山丘陵面积4.80万hm2,可耕地面积2.73万hm2,涉及14个镇31.42万人,占全县总面积及总人口的1/4,占全市丘陵山区面积及可耕地面积的1/3。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省、市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铜山县山区经济林产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1铜山山区经济林发展现状
1.1面积、产量、产值快速增长
“十五”以来,铜山县年均新增山区经济林面积1 000 hm2左右。到2009年3月,全县山区经济林总面积已逾6 666.7 hm2,其中桃2 416.3hm2、杏949.5hm2、石榴917.9hm2、枣1 564.0hm2,其他如苹果、柿、板栗、李、山楂、樱桃、花椒等树种973.9hm2。投产面积占总面积的66.3%,年总产量4.46万t,总产值8 915万元。
1.2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名特优新品种数量快速增加
铜山山区经济林树种品种繁多,其中主栽树种10个、主栽品种40多个,如二铜皮、大青皮、大马牙、三白、泰山红等石榴品种;白凤、早凤王、加纳岩、新川中岛、中华圣桃、莱山蜜、春雪、金童系黄桃等桃品种;凯特杏、金太阳、金福杏、麦黄杏、玉杏、梅杏等杏品种;沾化冬枣、圆铃枣、金丝4号、梨枣等枣品种;大金星、小金星、大棉球、敞口等山楂品种;富士、美国八号、藤木一号、嘎啦等苹果品种;另外还有柿子、李、板栗、樱桃、核桃、花椒等树种品种。目前,已呈现大众品种比重下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特别是干果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名特优新品种面积已占总面积的90%,设施栽培面积也逐步扩大,目前已33.3hm2有余。
1.3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铜山县“十五”以来,逐年增加资金投入,仅农业开发资金就投入800多万元,其他财政资金500万元,开发丘陵山区逾1 333.3hm2,建成了一批优质林果、花卉苗木等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4初具产业化规模
近年来,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铜山经济林产业化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涌现出一批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建立一定利益联系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10多个;二是建设了一批特色突出的专业化基地,即以三堡、房村徐庄、大许、柳新等镇为主的黄冠梨生产基地;以刘集、汉王、柳泉、利国等镇为主的优质桃生产基地;以大彭、汉王、张集、茅村等镇为主的葡萄生产基地;以柳泉、茅村、伊庄等镇为主的枣生产基地;以大彭、汉王、柳泉等镇为主的石榴生产基地;三是开发了一批名优新产品,如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黄冠梨”、“二铜皮石榴”、“徐香蜜葡萄”;四是带动了一批农户致富,全县以不同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增收户均超过千元。县镇两级政府进行规范引导和技术指导,为农户提供科技推广、市场信息、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服务。
2铜山山区经济林产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粗放,产品单产和优质果品率低
主要表现为生产管理没有严格按标准化要求进行,重造轻管,单产低而不稳甚至绝收。一些主产区使用化肥和农药控制不严,使一些经济林果品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品质下降。目前,山区优质果品率不到果品总量的70%。2.2产业化程度低,二、三产业滞后
丘陵山区开发仅仅局限在生产基地建设上,在种养业初级产品的提供上,农民增收主要途径是种、养殖业。同时生产仍偏重于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产后商品化处理率低,特别在产品贮藏、加工方面还刚刚起步,附加值低。
2.3配套基础设施较差
铜山县丘陵山区面积大,经济基础条件差,发展缓慢,资金投入少,治理规模小,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给治水、改土和交通增加了难度,特别是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严重不配套,发展速度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发展山区经济林的应对策略
3.1依靠科技,提高效益
多年来的丘陵山区建设证明,科技投入是见效最快、效益最好的投入。丘陵山区要走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的道路,必须以技术成果为支撑,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一是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大力培育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资源条件的优质品种,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品种推广应用机制。二是大力推动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把丘陵山区科技示范园区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作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和农民技术培训的基地。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以示范园区为载体,以产品生产、销售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让技术进村入户。培养一批农民科技带头人,带动丘陵山区广大农民学习技术、掌握技术,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3.2培植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建设水平
坚持多种类型和所有制并举,改、扩、建相结合,在相对集中的主产区发展一大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贮藏保鲜、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建设水平。积极引导经济林主产区率先成立产销协会、合作社等行业中介组织,加强技术信息服务。各类中介组织定期举办新技术培训,开展市场调研、信息发布。大幅度增加经济林二、三产业比重,培植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品保鲜、加工、流通型的龙头企业。
3.3加大投入力度,实行多元化投入
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一是要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多元投入。丘陵山区所需的投资量较大,要发挥开发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以及外商资本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丘陵山区资金投入格局。二是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鼓励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和个人打破地域、行业界限,采取多种形式,加速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向经济林产业合理流动。三是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和引导丘陵山区的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自主开发、自主创业,让广大丘陵山区农民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
3.4加强科学规
划,实现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以规划为指导,立足本地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二是突出重点,在区域上,要将开发较为滞后、开发效益突显的岗坡地作为“十一五”丘陵山区的主要对象和开发重点;在内容上,要以开发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为重点,扬长避短,努力把资源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适度规模。围绕发展规模高效农业,集中资金,集中连片,滚动开发,力求发展一片,建成一片,见效一片。四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大力培育适合当地资源条件的优质品种,提高丘陵山区经济林产业的科技含量。
4参考文献
钱桂芝,李士均.铜山县林农复合经营初探[J].林业科技开发,1994(1):35-36.苏振武,朱绍辉,吴雪梅,等.铜山县丘陵山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232-233.杨静雯.兰州市经济林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09(11):34-36.邵屹,高荣海,姜力耘,等.我国经济林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4):40-41.
第五篇:山区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产业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绿色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县要按照“自主开发和招商引资并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打造精品景区”的思路,加快黑竹沟旅游资源开发,着力塑造“甘嫫阿妞”文化品牌和“神秘黑竹沟”原始生态旅游品牌,加快建成国家级4A原始生态旅游景区,新兴的生态风情旅游区。
一、优势
(一)我县旅游资源现状。我县被誉为“竹笋之乡”,境内有林地面积277万亩,天然竹林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40多条大小河流和3900米的相对高差,铸就了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苍山翠绿、靓丽诱人的独特地貌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我县原始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幅员575平方公里的黑竹沟被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资源丰富,集雄、险、奇、秀,原始、珍稀、神秘、清幽于一体,拥有奇峰、异石、岩溶、花海、冰斗、海子、泉水、瀑布、云海、佛光、高山草甸、奇花古木、珍稀动物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景观景点,以其特有的原始古朴和神秘清幽享誉中外;天然温泉更以水质优良闻名遐迩。
(二)温泉山庄开发现状。1999年到2002年,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集餐饮、住宿、娱乐、会议于一体的黑竹沟温泉山庄,对外接待能力较强,收益较好,是我县旅游开发的重头戏。
(三)黑竹沟开发现状。黑竹沟资源丰富,声名远播,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被称为“魔沟”、“恐怖死亡谷”、“中国百慕大”。近年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加快黑竹沟开发,投资2500万元,完成《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黑竹沟第一期开发初设方案》,拍摄制作了黑竹沟风光片、宣传画册等,修建了黑竹沟景区进出口公路、游人人步道及观景亭,建成了黑竹沟彝族风情酒店,修建了木屋别墅、游客接待中心等,完善了引用水、化污设施等配套设施,沟口景区设施基本完善,初具接待能力,2007年“五一”黄金周实现对外开放,实现了旅游资源向旅游市场的跨越,我县旅游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二、问题
(一)接待能力不足。我县境内现能接待游客的地方主要是黑竹沟沟口景区和温泉山庄,旅游路线单一,景区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景点分散,只有两条旅游路线能接待游客;两个接待点只是初具接待能力,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硬件设施、娱乐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不能长时间留住游客。
(二)建设资金紧缺。黑竹沟景区的开发从1993年开始,由于资金严重不足,招商引资成效不好,实质性进展缓慢。黑竹沟管理委员会成为黑竹沟景区的开发业主,县财政借资启动开发,走边开发边招商、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道路。但景区刚实现对外开放,经营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景区运营,县财政资金有限,黑竹沟景区融资非常困难,开发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旅游开展步伐。
(三)交通设施滞后。县城至黑竹沟景区是我县旅游主干线,全程共63公里,目前尚无班车,游客需自驾车或包车前往观光游览,不能满足中低档消费游客的需求。黑竹沟进出口公路全是碎石路面,弯多、山高、坡陡、安全系数小,不能满足游客旅行的需求。
(四)旅游环境有待改善。县城至黑竹沟景区公路沿线有些房屋离公路很近,有些房屋屋檐靠近路缘,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旅游公路交通和旅游环境。个别群众敲诈游客而发生争执,以压死一只猫、一条狗、一只鸡等理由,围攻游客,强行要求游客高额赔偿,严重损坏了黑竹沟景区形象,影响了峨边旅游形象。
三、对策
(一)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围绕建设四川原始生态旅游县,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尽快完成全县旅游资源调查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明确旅游发展目标,搞好《黑竹沟开发详规》和大渡河峡谷、夏家沟水库、毛坪小河子、平等石林、大堡古镇、杨河团岩等景点旅游规划,合理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我县旅游业迅速发展,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全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坚持文旅互动,深入挖掘景区景点,形成黑竹沟生态旅游核心吸引力,积极融入乐山“一区两线”精品旅游建设项目,重点开发原始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考探险、温泉洗浴、民族风情等旅游,努力将峨边建设成为新兴的生态风情旅游区。加大景区开发力度,完善黑竹沟一期开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快“沟口—荣宏得景区”、“荣宏得—特克马鞍山景区”旅游线路建设,加快温泉山庄二期工程建设。通过3-5年的努力,将黑竹沟建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考、探险等于一体,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家级4A原始生态旅游景区。积极稳妥的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旅游景区的交通条件、通讯条件,改善旅游环境,开通县城至景区的旅游班车,解决旅游交通问题,提高旅游效率和接待能力。
(三)积极做好对外宣传促销。认真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大黑竹沟宣传,不断更新旅游宣传册和宣传品;广泛学习和借鉴各地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大寻求合作,争取引进有实力的商家,在黑竹沟修建特色宾馆、彝族部落、索道、滑雪场等,不断完善黑竹沟景区旅游设施。加强与成都、重庆、乐山、峨眉山景区和旅行社的战略合作,联合打造黑竹沟精品旅游线路。
(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按照“自主开发与招商引资并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精品景区”的思路,组建黑竹沟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黑竹沟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变被动为主动,实行边开发边招商的原则,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其向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