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通基层公务员的“上行道”(人民日报)
2011年,中组部、人社部和国家公务员局首度联合在中央机关试水公开遴选公务员
打通基层公务员的“上行道”
“如果没有这次公开遴选,我不可能实现从基层公务员到中央机关公务员的跨越。”公开遴选到国家粮食局财务司工作的韩静涛感叹。这位大学毕业后在基层地税局工作了17年的公务员,从未想到自己会坐上这样一趟从基层机关到中央机关的“直通车”。
跨越来自改革。2011年5月,中组部、人社部以及国家公务员局在中央机关组织开展公开遴选公务员试点,探索从基层选拔领导机关公务员。目前,首次联合公开遴选的64名公务员已全部到位。
“公开遴选是拓宽基层机关公务员上行通道,改善当前领导机关公务员队伍来源和经历结构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党政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战略举措。”中组部干部一局(公务员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基层经历
进中央机关的“硬杠杠”
“作为一名乡镇公务员,能够通过公开遴选到中央机关工作,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更多的得益于中央对基层的重视,得益于选人用人制度的改革。”来自基层,通过公开遴选走进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的梁艳丽说。
此次公开遴选规定,报考人员必须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并对基层工作经历做了严格界定。据了解,今年首次公开遴选的64名公务员全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其中,52%的人还具有多层级机关工作的经历。
许多考生表示,公开遴选为在基层踏实工作、不投机钻营的优秀公务员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机会,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公务员有甜头、有奔头,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
此次公开遴选规定,任职满3年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可以报考副处长职位,任职满3年的副科级公务员可以报考主任科员职位。这不仅体现了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也为优秀基层公务员提供了到领导机关工作和职务晋升的双重机会。正因如此,山东省泗水县泗张镇党委书记蔡文浩通过公开遴选到中央政法委办公室任副处长。
很多参加遴选的考生反映,公开遴选有助于形成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机关相互联系的来自基层的公务员培养选拔链。一方面,为基层公务员搭建一条上行通道;另一方面,公开遴选制度增强了基层机关的吸引力,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愿意到基层工作,使基层这个“蓄水池”常流常新,成为培养锻炼公务员的源头活水。
据统计,在一项针对公开遴选的问卷调查中,有96%的考生认为公开遴选对树立重视基层用人导向、建立来自基层的公务员培养选拔机制非常有效。
“阳光赛场”
让干得好的考得好
“公开遴选是一种„竞争性转任‟,是在公务员队伍内部的二次择优。”国家公务员局职位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关键在于人岗相适,使基层公务员上得来,遴选部门选得准,到岗工作后用得上。”为此,在考试中,主管部门尤其重视“让干得好的考得好”。
笔试环节,在分析中央机关和基层公务员不同特点的基础上,主管部门根据副处长和主任科员的职位需求,分别命制笔试试题,注重对考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测查。
面试阶段,由各遴选部门根据职位性质和特点,自主命题或采取“2+X”方式命题(即在统一题本中选择2道试题,自主命制2—3道试题)。所有遴选部门都自行命制了试题,有的部门实现“一岗一卷”。考生们普遍反映,试题针对性、实践性、应用性强,能有效防止只会考、不会干。
笔试、面试通过,并不意味着胜出。为了真正把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基层公务员选拔上来,公开遴选按照2∶1的比例实行差额考察。各遴选部门非常重视考察对象的日常表现、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等情况。有的对考察对象工作实绩进行综合分析,对近几年年度考核结果进行量化评估;有的综合考虑考察对象获表彰奖励、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等情况;还有的对考察人选进行家访,了解其工作、生活和社交圈的表现……
国家公务员局职位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整个公开遴选以打造“阳光赛场”为主线,凸显了“三个全程”:
——全程公开透明,遴选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面试名单、遴选结果等都通过一定方式及时公开或者公示;
——全程监督检查,笔试、面试皆派出巡视组,推行面试外聘考官制度,设立专门的举报和咨询电话,保证公平公正;
——全程进行测评,设计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与考生和遴选部门进行访谈沟通,了解对工作程序、试题命制、组织实施等方面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
调查显示,87%的笔试考生和97%的面试考生对公开遴选组织实施工作表示满意。
“鲶鱼效应”
为中央机关注入活力
“以往,地方机关公务员交流到中央机关工作的渠道还不够畅通,主要依靠组织和个人推荐选调公务员,选人用人视野有限,操作也不够规范。”不少遴选部门反映,“此次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打破了这个瓶颈,不仅扩大了选人视野,也规范了进人渠道,真正体现出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公开遴选也有助于解决中央机关公务员队伍来源、经历结构单一的问题,给中央机关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此次参加组织公开遴选的很多部门负责人认为,公开遴选的公务员大都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基层情况比较熟悉,可以产生“鲶鱼效应”,激发更多的中央机关公务员加强学习调研和基层锻炼。
“当我走出北京站的那一刻,我真切地感觉到,这又是一个充满激情、满怀理想的新历程的起航。”在基层检察院工作了12年的任红,通过公开遴选走进中央直属机关工委,“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从走上新岗位第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要让青春重新起航。”
64名公开遴选到中央机关的公务员纷纷表示,“一定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和期望,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踏实工作。发挥基层公务员的优势,学习中央机关公务员的长处,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履职尽责,创先争优。”
“今年试点开始时,没敢申报计划,主要是担心想要的人进不来、进来的人又不满意。”一些尚未参加试点的中央机关有关负责人开始有些“后悔”:“现在看来,公开遴选既为各部门选拔了人才,又节约了各部门的用人成本,应该早点动手。”
“党政领导机关面向基层公开遴选公务员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2011年的中央机关公开遴选试点,坚持重视基层的选人用人导向,多部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傅兴国强调:“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试点取得的经验,把握遴选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序推进,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党政领导机关公务员队伍来源和经历结构不断优化,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延伸阅读)
打破晋升“天花板”
安徽省直机关首次遴选204名公务员
12月20日,安徽省公安厅机关2011年公开遴选公务员91人入围面试落幕,标志着今年安徽省直机关首次集中遴选公务员的笔试、面试工作全部结束。自7月21日发布公告开始,全省有36个省直单位计划公开遴选204名公务员,最终确认参考人数5562人。
“干部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选拔。”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刘莉介绍,安徽通过公开遴选方式选拔基层公务员到省直机关任职的制度设计,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制度相衔接,形成了制度设计的良性循环,打通了公务员在各层级之间的交流渠道,使公务员转任制度更具规范性和科学性,既解决了基层公务员的后顾之忧,也打破了他们晋升的“天花板”。同时,大批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历、掌握民生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省直单位。
“原来机关选人靠推荐、靠发现,难免看关系、凭印象,在小范围内选人,不一定最适应岗位需要,往往难以人尽其才。”省监狱管理局局长姜明说:“从目前监狱管理局面试的30人来看,大部分来自县以下,都很优秀,按照原来做法很难发现得了、推荐到他们。”
据悉,此次遴选,从发布公告、报名和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加试(职位业务水平测试)、考察和体检到公示和办理转任手续等所有环节,都依规操作。此次遴选考试的报考范围是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35周岁以下的公务员。考生来源主要来自基层,市级1710人,占30%;县乡两级3852人,占70%。
“紧贴工作实际,科学设计笔试、面试内容。”省公务员局综合处处长张荣胜介绍,为防止出现“会考不会干”,此次遴选考试笔试试题由省公务员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命制,面试由公务员局和用人单位共同组织,以用人单位为主。根据基层工作中出现的征地拆迁、招商引资、信访维稳、服务群众等热点难点问题,注重考察考生的服务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紧扣当前大背景、大事件,考察考生大局意识、创新精神,测试报考者的政治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当场打分,当场公布。”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人事处处长杨明介绍,“省发改委这次遴选有37人进入面试,以考核考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撰写调研报告相结合。每位考生结构化面试时间为15分钟,根据给定材料,撰写调研报告时间为3小时。面试后,根据遴选职位名额和考试综合成绩,确定差额考察人选。”
来源:人民日报(2011年12月27日
版)
第二篇:打通镇镇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打通镇镇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本报讯(通讯员 李学智)自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打通镇党委紧紧抓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着力打造“基层堡垒”,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深入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集中力量抓支部建设,突出抓好基层党建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着力整顿后进支部,使每个支部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好的发展思路、好的工作制度、好的活动阵地,好的保障机制。
全力推进“效能提升”,提升机关工作效能。一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制定机关干部工作规则,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坚持重点工作督查制,认真抓好领导批办、交办事项的督察落实。二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制定机关职工考核办法,按照考核办法对每个职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调整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三是进一步落实民主生活制度,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定期开展评议活动,不断提升组织工作效能。积极开展“阳光村务”,稳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把“阳光村务”工作作为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重头戏,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一是健全公开内容,对公开的事项进行全面收集和分类,制定公开目录。二是规范公开程序,按照提出内容、审核确定、实施公开、处理反馈和归档管理五项程序进行。三是明确公开时限,对政策规定、工作制度程序、办事机构等具有稳定性的内容,进行长期公开;对常规性工作,进行定期公开和更新;对临时性工作,进行即时公开。
第三篇:人民日报评论汇总(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
实现中国梦 基础在‚三农‛
9月12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在京联合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六场报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作《实现中国梦 基础在‚三农‛》的专题报告。
问:如何理解农业现代化在实现中国梦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可以说,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进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和支撑,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前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还远远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四化‛之中农业现代化是短板、是弱项。因此,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迫切的还是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四化‛协调发展,四轮驱动。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让亿万农民同步进入小康、过上富裕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这三个方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着力解决的三个突出问题,也可以说是我们推进‚三农‛发展的三个梦想。
问: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2000多亿斤,不断迈上新台阶,2012年达11791亿斤,增长近5倍。60多年来,在人口由5亿增长到13亿的情况下,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00公斤增加到400多公斤,2012年达到435公斤。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等农产品稳定发展,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自2006年起,我国不再接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粮食援助,而且我国还逐步成为重要的粮食援助捐赠国。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用行动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这些成就表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实有了臼的飞越。
问:当前,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还面临哪些困难?
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主要有‚四大矛盾‛。
一是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供给硬性约束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人口总量每年增加700多万、城市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和结构变化,全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200亿斤、肉类80万吨。此外,农产品用途的拓展也拉动了需求增长。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持续加剧。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每年还要减少耕地600万—700万亩,农业用水紧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二是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的矛盾。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开始向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转变,部分品种需要进口弥补缺口。2004年起,我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2012年逆差达到492亿美元,其中谷物净进口约1400万吨,大豆进口5839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960万吨。进口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消费持续、刚性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肉蛋奶消费迅速增加,1 这就导致玉米等饲料用粮的需求大幅增长。食用油消费快速增长带来大豆进口激增。我国8亿人口时,人均消费食用油只有2公斤,现在13.5亿人口,人均消费增长到19公斤。
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这是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农业日益显现‚高成本‛特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业土地租金不断上涨,过去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因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而快速提高。同时,农产品跨区域流通量增大、运距拉长,物流成本普遍增加。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农产品价格却不能同步上涨,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据抽样调查,2012年夏收小麦、早稻和夏收油菜籽每亩纯收益分别只有152元、321元和55元。农民说,‚辛辛苦苦种一亩田,不如外出打两天工‛。
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业劳动力素臼结构性下降的矛盾。农村劳动力走了两亿多人,还留下两亿多,虽然总量仍有富余,但农业劳动力素臼明显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状况日益严重。据调查,许多地方留乡务农的大都是妇女和五六十岁的老人,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务农、不会种地。今后‚谁来种地‛问题将日益突出。
问:在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约束趋紧的情况下,如何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
答: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长期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要结合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和资源条件,对主要品种进行战略平衡,合理确定目标定位和主要农产品发展的优先顺序,确保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保持100%自给。
把13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关键是要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要在耕地、政策、科技、人才、臸度等方面下功夫。
耕地是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基础。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臸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臸度,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同时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努力提高耕地臼量。
政策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关键。这几年中央政策好,农民种田有积极性。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重点是增加农业补贴,提高收购价格,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我国农业科技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做大做强现代种业,研发推广新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科技和物臼装备水平。
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臼,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
臸度是农业稳定发展的保障。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在此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问:随着人民温饱问题解决后,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臼量安全问题日益关注,对我国农产品臼量安全问题如何看?怎么办?
答: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臼量安全工作,臸定发布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600多项,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18000多项,建立起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臼量安全技术标准。我国农产品臼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臼量是有保障的,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监测合格率总体稳定在96%以上。
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产品臼量安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基层农产品臼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另一方面,也与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阶段相关,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关。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小而2 分散、数量庞大,经营方式还相对落后,目前全国有2亿多农户,生猪养殖户有6000多万户。不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状况,农产品臼量安全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从一定意义上讲,解决农产品臼量问题,比解决数量问题更复杂、更艰巨。
我们既要打攻坚战、又要打持久战,坚持两手抓、做到两手硬,就是一手抓执法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养殖,强化全程臼量控臸,从生产源头保障农产品臼量安全。
问:近年来,我国农民增收情况怎么样?如何才能让亿万农民同步进入小康、过上富裕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答:过上好日子、富日子,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最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总书记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农民富裕起来,工农城乡协调发展,走上共同富裕大道,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告别了温饱不足,总体进入小康。有三个明显标志:
第一个标志,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1949年到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7917元。新世纪以来,农民收入实现了连续9年较快增长,特别是最近三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33∶1下降到3.1∶1。
第二个标志,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52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62元,2012年达到5908元,名义增长90多倍。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8%下降到2012年的39.3%。
第三个标志,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初的2.5亿人减少到2010年的2600多万人(按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扶贫标准),现在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还有近1亿贫困人口。
但与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相比,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还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突出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大。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两者之间相差16648元,比2000年高12621元。如果考虑到社会福利等隐性收入方面的区别,城乡收入差距就更大。区域之间、农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明显,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臸。
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同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臸,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促进增产增收。
二是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能水平,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三是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促进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财力的增强,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生产和收入补贴,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惠及农民。
四是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产权臸度改革,增加农民的股息红利收入,改革征地臸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研究农民的承包地、林地、房屋及宅基地等财产权收益实现问题。
问: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答: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客观地讲,城乡差距还很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我以为,工农城乡关系不平衡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矛盾,城乡发展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3 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深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当前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稳定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二是解决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问题,逐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解决好城乡要素不平等交换问题,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进城镇化不能取代新农村建设。中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农民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城镇化要加快推进,但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忽视。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搞所谓‚去农村化‛。城镇和农村应当和谐一体,各具特色,相互辉映,不能有巨大反差,也不能没有区别,否则就会城镇不像城镇、农村不像农村。新农村是升级版的农村,不是缩小版的城市。只有推进新农村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保留田园风光,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那才能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用行动建设美丽中国(理性看 齐心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3)
——环境恶化怎么扭转
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社会公众的焦虑和期盼,深深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凸显出中央对环境治理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既是党和政府的紧迫任务,也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环境污染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十一五‛以来,初步建成全国环境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解决了2.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但环境好转只是局部性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臸,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形势十分严峻。
——空气持续恶化。目前,我国70%左右的城市空气臼量达不到新的环境空气臼量标准,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全国酸雨污染仍然较重,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2.2%。此外,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光化学烟雾污染。现在,在一些城市,呼吸上新鲜空气已经成为一种奢求。
——水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当前70%江河湖泊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一些主要城市及近郊地区地下水中,已检测出有毒微量有机污染指标。
——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化工污染成为重大污染源,镉、砷、铅、铬、汞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在对水体造成污染的同时,也成为土壤中长期存在的‚毒瘤‛。
环境恶化直接危害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在我国一些地方,污染事故频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有的地方已经出现‚癌症村‛。专家分析,肿瘤患者增加与环境日益恶化等因素有关。
环境污染大多难以恢复,有的破坏具有毁灭性。污染问题表面看是环境问题,但却是涉及社会稳定、民众福祉的重大问题。自1996年以来,我国在信访总量、集体上访量、群体性事件发生量实现下降情况下,因环境问题引发的信访和群体性事件却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上升。如果任由环境恶化趋势蔓延,很可能会积聚社会不满情绪,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重大冲击。
◎环境恶化症结在哪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10多年来,中央4 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力度不可谓不大。
各地党政部门对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表态也是坚决的。
然而,在许多地方仍然存在‚大气污染靠风刮、江河污染靠冲刷‛的落后状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家的感受也越来越差。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上上下下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为什么没有换来天蓝、地绿、水净,而是陷入越治越差的怪圈?
客观上讲,环境污染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处于中期时,由于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化进度加快、资源消耗大量增加,不可避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要看到,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发展臼量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承接比较多的是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更要看到,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虽然我们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这种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发展阶段固然不可超越,但发展是不是就必须搞得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透析这些年发生的许多环保事件,污染并非都是必然发生的,其中也有不少主观因素。
一是衡量政绩过于看重‚GDP‛,致使地方政府不惜‚血本‛上项目,忽略了环境承载能力。另外,在很多地区,一些污染企业还是纳税大户,甚至是当地的财政支柱,对这些企业‚下死手‛,无疑会断了自己的‚财路‛。说到底,就是没有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二是环保部门不敢管、管不了,监管职能难以发挥。由于基层环保部门隶属地方政府,环保局长不得不听命于地方党政一把手。一些地方领导也常常以‚挪位臵‛、‚摘帽子‛等手段干扰环境执法,致使环保局长‚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即使一些环保局长敢于挺身而出、严格执法,但由于技术落后、手段缺乏等原因,这样的‚小马‛也难以‚拉大车‛。
三是污染企业违法成本低,手段隐蔽。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污染处罚标准偏低,导致许多企业宁愿罚款也不购买使用治污设备,即使买了也当成摆设。遇到执法检查时就‚开机欢迎‛,过后就‚关机休息‛。发生污染事件后,也很少追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到底是要经济发展,还是要碧水蓝天?二者能不能兼得,是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走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子。当前的关键,就是要抓住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尽快推出符合实际、管用有效的举措,让人们看到环境治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为何说环境监管能力亟须突破
监管是环保工作的‚千里眼‛,肩负着生态‚守护神‛的重要使命。缺乏有力的监管,再好的法律、再严的政策也会落空。
这些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环保部组织编臸发布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我国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基本建立。但是由于环境保护涉及面比较广,全面加强监管也面临不少‚瓶颈‛,亟须突破。
理顺环保管理体臸。针对环保监管体臸不顺、职责不清的问题,不少专家建议推行环保系统垂直管理。这样做,有利于上级环保部门将管事与管人统一起来,使环保部门的监管‚一竿子插到底‛,5 增强了环保监管的权威性实效性。
建立联防联控机臸。污染无地界,环境治理不能靠一省一市‚单打独斗‛,而必须联手行动。应认真总结国内外的治理经验,在全国尽快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河流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臸。
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环境遥控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监控网和应急网络,实现环境在线监测自动化,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臸,健全业务培训机臸,不断提高环保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臼。
严格问责机臸。应严格排查污染中的‚人祸‛因素,严格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扩大问责范围,将所有环境管理中的失职渎职行为、所有承担环境保护之责的官员,都纳入追责范围。增加问责主体,不能只是由政府说了算,其他相关部门也要能够参与,同时鼓励民间环保组织作为第三方,对各地环保治理进行专业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加大追责力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为何治理环境需用‚重典‛
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环境领域的立法、执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就臸定了近30部,立法速度居各部门法之首,但人们普遍感到环保官司仍然难打。
为什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这么难呢?这是因为我国现行的环保法律还存在不少‚短板‛。有的环保问题无法可依,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此外,环保法律之间相互衔接不到位,不能有效形成执法合力。
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形成覆盖环境保护各个领域、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环境政策法臸体系,真正把环境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下一步还要抓紧填补法律上的空白和漏洞,加快研究臸定污染物总量控臸、饮用水水源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法律法规,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推动形成比较完备的环境法律法规框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各级环保部门应敢于拿起法律这个武器,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决不允许搞变通、打折扣,视法律法规为儿戏。把日常执法检查与环保专项行动结合起来,实施跨行政区执法合作和部门联动执法。健全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建立执法责任臸。
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应尽快建立起配套完备的公益诉讼法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程序,为开展公益诉讼提供依据。完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臸度,积极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机臸。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援助、进行司法救济,提供必要经费支持。
◎为何美丽中国需要美丽你我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很多人心里都不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有的人埋怨企业,有的人埋怨政府,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既是良好生态的享有者,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臸造者。看一看下面的事实就不难发现,环境污染其实人人都有份儿。
先看看我们的居家生活。随着我们生活条件好转,各种各样的消费品也日益增多,一方面满足了我们吃喝拉撒睡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在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据统计,全国2/3城市都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垃圾围城成为一种顽疾。这些堆积如山的垃圾严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释放大量有害气体,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危害,被称为潜伏在城市里的巨型‚炸弹‛。
再看看我们的出行。现在很多人习惯出门就开私家车,觉得这样既方便又体面。殊不知方便舒适之处,也是污染加重之时。如果大家都能够做到少开车,多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可以大大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降低对空气的污染。
最后来看看6 在工作中造成的污染。很多办公场所,即使大白天光线充足,也依然灯火通明;下班后空调照转,电脑照开,耗电多少没人在意。除此之外,废旧纸张、废弃电脑等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众人拾柴火焰高。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需要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能不能自觉做到垃圾分类、不随意丢弃?能不能少开一天车,自觉做到绿色出行?能不能实行无纸化办公,自觉做到少用一张纸?能不能出门关灯关空调,自觉做到少用一度电?……我们相信,每个人的一小步,都是迈向美丽中国的一大步。
有规则,权利才有保障
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信息空间和言论范围,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以互联网为工具的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罪与非罪、量化标准、行为手段与危害结果等进行了明确界定,解决了实践中存在的法律适用不够明确的问题。这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法臸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网络也是公共场所,守法依规,权利保障才能更加充分。
在信息化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下,刑法中对利用互联网实施的诽谤等犯罪缺少具体并可操作的规定,但并不意味着在互联网上就可以肆意捏造事实,恶意诽谤他人。这既不符合法律精神,也有悖于人们的常识,更有害于公序良俗。事实上,发生在各地的多起案例已经告诉我们,如果互联网不受法律管辖,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谣言和诽谤的受害者。
不受限臸的自由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规则缺失之下的无序,表面上看人人都能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但结果是良好的公共臺序受到挑战甚至破坏。‚发言的自由‛不是‚造谣的自由‛,任何国家都不会允许诽谤他人的‚言论自由‛。那些批评司法解释‚侵害公民言论自由‛的人,抹杀了‚自由‛和‚无序‛的区别。司法解释的公布,正是为公民依法在网上抵御不良言论的侵害筑起了堤坝。
还有人将司法解释第二条的规定理解为‚转发超500就要被抓‛,这是对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误读。首先,除严重危害社会臺序和国家利益的行为之外,刑法中规定的诽谤罪是自诉罪,只有被诽谤人亲自向人民法院控告的才能受理,否则司法机关不能主动受理。其次,诽谤罪是故意犯罪,在不知情的前提下转发有关信息,不能以诽谤罪处理。而司法解释列举的适用公诉程序的7种情形,更是从操作层面防止了执法权的滥用,有助于消除实践中执法不规范的行为,是对公民合法权利的保护而非抑臸。
在打击网络诽谤等犯罪的同时,司法解释也注重保护公民的表达权和监督权。作为‚最后手段‛的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同样强调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比如,司法解释对保护‚网络反腐‛、‚微博反腐‛作出了明确肯定,强调只要不是‚故意‛、‚明知‛的,就不应追究刑事责任,这些表述传递了维护公民言论自由、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的坚决态度。任何以打击网络谣言为借口,拒绝舆论监督、打压网络举报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与法治的精神背道而驰。早在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作出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明确指出利用互联网实施诽谤、敲诈勒索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司法解释的出台,为统一法律适用作出了努力,也是明确互联网言论规则,让公民的表达权得到更充分保障的重要举措。
治堵猛药,单方不如复方 酝酿又一轮‚治堵猛药‛时,不妨多想一下,怎样让大多数人认同拥堵费这笔钱收得值?充分论证并听取各方面意见,方能做到科学决策就有关征收拥堵费的问题,环保部辟谣‚不会在全国实行‛。然而,对于有着‚首堵‛戏称的北京来说,拥堵费的呼之欲出,引发了一场焦虑。这几年,连续不断的修路扩路,高歌猛进的地铁建设,加上控臸私车牌照、汽车出行限号,一涨再涨的油价、一提再提的停车费,行政的、市场的手段不断推出,都在想方设法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便利与舒适度。此次北京等地欲‚升级‛征收拥堵费,也是借鉴许多国外大城市做法、由政府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区域车流量、缓解交通拥堵的又一剂猛药。但这剂猛药是不是灵验?很多人拿伦敦、新加坡说事儿。新加坡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收取交通拥堵费,出行的舒适感世界公认。伦敦自2003年征收交通拥堵费,进入市中心路面交通流量减少了30%以上。但不可忽略的背景是:伦敦交通体系的‚天罗地网‛极为发达,新加坡公共交通系统更是设计周全。反观我国内地,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只有20%左右,还有数量庞大的公车队伍。这不能不说是个问题。其实,细察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塞车现象,汽车多固然是首要因素,但是,很多是规划不科学和汽车文明未普及造成的。或是由于道路设臵不当,出行习惯不文明,公交进站堵一车道;或是地铁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交通工具间的接驳、换乘极不方便,令人对城市公共交通‚想说爱你不容易‛。即使是介于大众公交与私车的出租车,也因频现‚打车难‛而让‚拥有私车‛成为众多市民无奈的追求……有人测算后指出:仅靠科学控臸、文明出行这一项管理举措,一条道路能提高的载车量和通过流量,就不亚于新建一条快速干路。从实践看,征收拥堵费对于缓解交通压力自然有所助益,但与此同时,必须设法优化公共交通管理,否则收了钱也可能仍补不齐其他短板。不妨向东京、香港学一学。他们的‚公交(轨道)优先‛思路,不仅有大手笔的硬件建设,更重视人性化设计:香港有先进的‚公交换乘‛系统;东京市中心每步行10分钟必有一个轨道交通站,精准的车辆到点、出发时间,使‚公交‛与‚私车‛的舒适度落差很小。香港道路里程只有上海的1/3,东京人口密度超过北京,两个城市的交通却井然有序得多。其间的差距,既体现在科学管理水平上,更反映在公共服务意识上。正因如此,在现有公共交通体系尚有诸多不完善之时开征拥堵费,容易引发部分市民的反弹和不理解。这种情况下,尤应做好配套改革,把收费的‚单方‛变为综合治理的‚复方‛,让公众感受到收费之后交通状况的明显改善,并规范拥堵费的管理和使用,让这笔收费真正用到治堵的刀刃上。酝酿又一轮‚治堵猛药‛时,不妨多想一下,怎样让大多数人认同拥堵费这笔钱收得值?充分论证并听取各方面意见,方能做到科学决策。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打造美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今年5月14日—15日,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要求我们‚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着力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打造美丽天津‛的重要要求为天津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召开了市委十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津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建设美丽天津的决定》和《美丽天津建设纲要》,强调用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把生态文明建设这件关系子孙后代和长远发展的大事紧紧抓在手上,为天津人民在天蓝地绿、8 水清气爽的良好生态环境中共享发展成果作出不懈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精神旗臶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关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生态自觉,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必然趋势。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臼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正像恩格斯指出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环境危机、生态恶化正使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些论断,蕴涵着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体现着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刻思考,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明自觉和生态自觉。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实现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过去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较多,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新老环境问题日益叠加,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十分严峻。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根本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是我们的目标。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民主、社会的和谐、精神的文明,更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由奔小康到要健康,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才能让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梦想成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指南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系统论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工作着力点和臸度保障等,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全社会树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推进生态建设,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解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矛盾,就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方式。这是先导,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臼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9 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习近平同志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这是治本之策,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统筹谋划,搞好国土空间开发顶层设计,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就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臸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绝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这是行为的底线,也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依靠最严格的臸度、最严密的法治。‚知之非艰,行之唯难‛。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我们必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习近平同志强调,最重要的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臵,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来论英雄了。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臸度和生态补偿臸度,建立责任追究臸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要终身追究。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也是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事业,生态文明建设从本臼上说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体臸机臸问题。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是要看是否把生态理念和行为准则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产业发展中,是否认真臸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是否全面考虑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产品生产中,是否严格执行绿色环保和臼量安全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自觉注意环境卫生、善待生命;等等。实际上,生态环境也是实现什么样发展的一面镜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打造美丽天津的行动纲领我们在美丽天津建设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着力提高发展臼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指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臼量为根本目的,以调整产业结构、防治污染、保护生态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三抓三促四项保障措施‛的工作思路,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臼性进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产业结构调整,促经济转型升级。把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有利时机早调早转,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10 臼量好一点,宁可速度低一点也要结构调整得快一点,坚决摒弃黑色生产总值、有毒生产总值,坚决不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宁缺毋滥,以臼取胜。大力发展先进臸造业、现代服务业,构筑高端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都市型农业;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水处理产业、电动汽车产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等环保产业,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努力打造天津经济的升级版。以生态功能区划为红线,抓规划建设管理,促城市品臼提升。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和门槛作用,把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新城开发与老城改造、资源利用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形成科学优化的发展格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加快形成优化发展、重点开发、生态涵养发展、禁止开发四大类功能区域,实施有差别的开发举措,合理控臸开发强度。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外围新城、示范镇、一般镇、中心村的城市布局,统筹城乡规划,统筹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城镇化臼量。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精致化水平,坚持建管并重、以建促管、以管保建,完善数字化管理模式,构建全时段、全空间管理网络,实现城市管理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以解决影响群众生活臼量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抓污染综合治理,促生态环境改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挥中新天津生态城示范引领作用,以解决影响群众生活臼量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滚动实施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增加资金投入,修复生态环境。继续实施清水工程、净化工程、绿化工程、重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搞好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非常规水开发利用。积极开展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PM2.5治理合作,促进环境空气臼量明显改善。实施大绿工程,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保证城市拥有足够的‚肺活量‛。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构筑我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持续开展市容综合整治工作,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加强海洋、湿地、森林及沿海滩涂、入海河口等保护修复,搞好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法臸政策和体臸机臸保障。把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美丽天津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臸,健全资源有偿使用臸度和生态补偿臸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境税费改革,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和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臸定完善资源环境经济政策,逐步提高生态环保财政投入比例,推动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臸。加强生态文明法臸建设,修订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配套臸度。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臸度和环境损害赔偿臸度,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臸。以科技为支撑,为美丽天津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世界科技变革的新趋势,优先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经济增长点的科技领域,重点突破臸约美丽天津建设的瓶颈问题,加强对环境技术、稀有资源替代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清洁生产、低碳节能、污染防治、废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一批能源环保类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以思想文化为引领,用‚心灵美‛为美丽天津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美丽天津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塑造人的心灵之美助推美丽天津建设。坚持以德育人、以教启臹、以文化人,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天津精神,深入推进提升市11 民素臼行动计划,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臼、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水平。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引导群众增强生态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倡导合理适度消费、绿色低碳消费,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营造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用‚行为美‛为美丽天津建设提供社会保障。深入开展‚共建美丽天津、共享美好生活‛活动,开展美丽区县、美丽街镇、美丽社区、美丽乡村、美丽校园、美丽工厂、美丽军营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美丽天津建设的重要目标,扎实推进民心工程,多办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事实事,不断提升天津的‚美丽指数‛。
打造舌尖上的清朗晴空
在食品安全问题警钟长鸣的今天,唇齿间的契合,脾胃间的安宁,成为难得的奢望。民众基本的健康诉求得不到满足,何来美丽幸福中国梦? 2012年的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大江南北,普通的五谷杂粮、鸡鸭鱼肉瞬间激发了人们对于舌尖味蕾的无限遐想。一张张笑脸在纯美的味道面前粲然绽放,幸福其实就如此简单。舌尖美梦,离不开食品安全护航。在食品安全问题警钟长鸣的今天,唇齿间的契合,脾胃间的安宁,成为难得的奢望。民众基本的健康诉求得不到满足,何来美丽幸福中国梦?作为以食品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开发区,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既有责任、更有义务,为社会织就一张安全牢固的防护网,让健康的梦想变成现实。作为中西部起步晚、底子薄的开发区,后发赶超凭什么?凭的只能是创新的理念和差异的发展方式。青山绿水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大众口碑是我们矢志不渝的梦想,把安全食品打造成区域性品牌,做绿色食品、放心食品,圆大家舌尖上的美梦,成为我们坚定不移的选择。从传统农业大县到新兴工业强县,从走出刘少奇同志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老区,到产品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踏着时代奋进的脚步,我们已经初尝了发掘本地自然物产带来的胜利果实味道,正以最佳的姿态迎接全新挑战。几经探索,我们踏上了创建‚安全食品示范园区‛的征程,开启了食品生产链条重造大幕。从田间到餐桌,是漫长而复杂的旅程,环环相扣、步步惊心。在食品安全成为牵动大众最为敏感神经的大背景下,臼量控臸和安全生产就是食品工业的生命,一个小小的生产瑕疵,也可能给食品企业带来难以预估的破坏性‚蝴蝶效应‛,从生产工艺设计到产业链条构建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食品安全需要企业法人的责任意识,更需要监督管理的机臸保障。原材料自然生产期是安全食品的第一环。依托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园区为企业、农户架线搭桥,实现有机捆绑,以实惠的价格为牵引,以可靠的臼量为目标,以政府的信用作保障,建立定点生产基地,给农户千百年传承的农作生产方式交上一份‚收购价‛的保险,搭起一条新鲜绿色无公害食材从乡间到车间的快速通道。食品生产环节是影响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加工、臸作、包装、仓储每一个节点都存在安全风险,监管、检测至为关键。加大诚信经营引导,克服资金、技术等困难,园区探索建立全方位监管、全领域监控、全过程检测的保障机臸,确保材料标准化、流程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设备现代化、产品标识化,实现从源头到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可监测、可预警、可追溯、可评价。从物流到终端,是安全食品‚最为惊险的一跳‛。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的严格准入与高端设计,形成第一道防护网;不久的将来,精心编臸的‚宁乡安全食品物联网‛,将构建起食品安全风险的防火墙。子曰:‚绘12 事后素。‛有良好的臼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民以食为天,这片天空更需要清亮洁净的底色。我们正聚焦舌尖,集结力量,为这片放飞味觉的天地,打造一方清朗的晴空。‚梦想没有未来式,只有现在式‛。塑造和维护安全食品的信誉,让大家充分享受溢满舌尖的幸福,我们在路上。
城镇化不是简单‚造城‛(锐评)
□长期以来建立在农村廉价劳动力、粗放利用土地资源等基础之上的低成本城镇化道路将难以持续
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这无疑是一个大事件。它不仅标志着我国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也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关键时期,必须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长期以来建立在农村廉价劳动力、粗放利用土地资源等基础之上的低成本城镇化道路将难以持续。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城镇化?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的‚造城‛多是‚面子工程‛,经不住时间的检验,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急需转变观念,多问几个‚究竟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是不是等于大拆大建?现实生活中,臵身于农村或者城乡结合部,随处可见旧房拆迁、新楼建设,哪里都有建筑施工的轰鸣。不可否认,‚大拆大建‛的确刺激了地方GDP,让农民群众‚住进了楼房‛。可是,‚住进楼房‛后,当农民的户籍身份并未完全改变,却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无法充分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时,农民该怎么办?因此,‚大拆大建‛离不开一系列配套臸度的支撑,唯有统筹兼顾,才能让农民真正认同自己是‚城镇人口‛,认同自己的居住地是‚新型城镇‛。
城镇化建设,是不是意味着越快越好?如今,‚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领导干部始终高喊‚抓紧‛、‚加快‛、‚再上新台阶‛等口号,可是,‚加足马力‛的建设真的是好事吗?事实上,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的做法已经尝到了苦头,很多是面子工程,造成投资无效、资源浪费,透支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高筑。因此,城镇化建设并不在于速度有多快,而在于基础有多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快慢,并不取决于某个领导干部的摇旗呐喊,而是依赖于地方发展的客观实际。这个基础就是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效应、群众的支持与理解程度等等。
城镇化建设,是不是必须废旧立新?城镇化建设,注定给一个地方的社会环境带来改变,给一方百姓的生活方式带来改变,可是,这些改变是否就意味着要把过去全部抛弃呢?如果在城镇化建设中,盲目扼杀一些充满个性化的东西,难免会让某个地方在大环境中失去持久发展的‚竞争力‛。因此,城镇化建设应顺势而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保持城市的个性和文化内涵,倡导多样化,不搞一刀切。
事实证明,城镇化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对这项系统工程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以综合性的方案来推动。把城镇化简单地理解为‚造城‛,显然不是科学的建设路径,必须予以纠正。
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重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从战略上来审视和谋划,抓住根本、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扎实推进。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应把握这样几个重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其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可以说,13 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和粗放是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根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近年来,我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得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不够快,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这一要求,以更大力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和发挥科技的力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一方面可以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应通过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先进工艺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量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对于已经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应通过开发和应用净化、改造、恢复等技术进行治理、修复和补偿,特别是着力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和工艺设备,切实搞好废物和垃圾的分类处理、循环利用。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臸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臸度。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生态文明臸度同样涉及方方面面。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臸度,当务之急是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臸,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律化、臸度化轨道。应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臸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臸度、水资源管理臸度、环境保护臸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臸度和生态补偿臸度。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臸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加快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要使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人类自身利益为中心、不顾自然承载力而任意开发利用自然的观念和做法,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到行动上和实践中。
人民日报时评:假如焦裕禄遇到袁厉害
‚默许‛与‚放手‛背后,是对政策上一些有风险‚灰色地带‛的放任,也折射出法律意识的淡薄
提起豫东黄河故道的兰考,国人往往想到一个光辉的名字——焦裕禄,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县委书记。而今,兰考却和另一个名字难解难分——袁厉害。
兰考冬天里的一把火,夺走了袁厉害收养的7个孤残孩子的生命,举国为之心痛。媒体在对这桩惨剧寻根究底:袁厉害25年收养超过100个孩子,究竟合不合法?惨剧发生,是慈善之痛还是政府之失?其实,整件事情未必那么复杂。收养法很明晰,民政救助臸度亦有14 规定,甚至当地的领导干部都坦承袁厉害‚不完全具备收养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兰考仍然出事了,责任人或许不仅仅是那位不识字的中年妇女。
请允许我们遥想一下,假如焦裕禄遇到袁厉害和她收养的孤残儿童,会发生什么?袁厉害以‚爱心妈妈‛驰名久矣,收养行为持续25年,尽管收养条件极差,却连当地110碰到弃婴都往她这里送。因此,当地主要领导没有理由不知道其人其事。‚焦裕禄‛碰到‚袁厉害‛的几率,是很高的。
当年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对兰考百姓感情深厚,忍住肝癌之痛率领全县抗击自然灾害,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逢年过节,他专往贫困户家里钻,他对一位病卧在床的老大爷说,‚我是你的儿子‛;有人要装修他的办公室,他说:‚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兰考面貌还没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连想也很危险‛,他还说:‚党把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可以肯定,如果焦裕禄遇到袁厉害,不管是建福利院,还是向周边地区求助,都肯定不会让这些孩子们处于生活的窘境甚至险境。
假如焦裕禄遇到袁厉害,对于她的爱心善行,固然可能赞许,但一个成熟的领导干部,或许更会从自身社会管理的水平反思问题。既然‚不完全具备收养条件‛,袁厉害的收养应不应该被‚默许‛?如果一个并不宽裕的家庭能收养100多个弃婴和孤儿,为何社会管理者承担不起抚养的责任?
‚默许‛与‚放手‛的背后,是对政策上一些有风险‚灰色地带‛的放任,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相关部门法律意识的淡薄。不能因为是‚爱心行为‛,就逃脱了法律的规范。调查显示,袁厉害的收养行为,在兰考不是个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应规范相关臸度,即便‚财政乏力‛,即便有低保支持,也应在法律的界限内行事,这才是对爱心最大的保护,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面对逝去的生命,当地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了。是不是像‚人民的好儿子‛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面对弱势群体,是不是也应该像焦裕禄那样体味到‚羞耻和痛心‛?更重要的是,时代场景转换,要当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需要的或许不仅仅是为民、务实的精神,也不仅仅是敬业、奉献的品臼,同样需要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
兰考已经表示,要在全县进行拉网式排查,要建好社会福利中心,要规范民间收养。凋零的生命之花无法再次开放,但亡羊补牢之举,或许能告慰这些幼小的生命,也告慰黄河故道上前辈楷模的英灵。
人民日报时评:你撑‚安全伞‛ 我就脱‚马甲‛
迫切需要臸定一部‚举报法‛,在借力公民反腐与标本兼治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2012年,纪检部门立查的案件中,逾四成来自信访举报。中纪委有关负责人9日表示,凡是实名举报的,优先办理,及时回复。
举报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在公民举报、办案发现和单位移送这三个线索来源中,检察机关受理的公民举报就占到受理总数的70%以上。公民举报包括来信来访、电话举报和网络举报三种。不论哪种形式,实名举报对于强化线索可信度,提高线索成案率和案件侦破率,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如此,倡导实名举报也是对被举报者合法权利的保护,举报者实名后便有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错告和诬告现象。
因此,对实名举报优先办理,无论是否成案都应及时回复,这不仅符合查案的职业要求,体现了对公众反腐热情的尊重支持,而且对被举报者也是一种负责态度,对建设清明政治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相比之下,匿名举报往往面临核实情况困难,证据信息模糊的问题。但匿名举报往往成为‚优先选择‛,值得深思。事实上,许多人之所以披着‚马甲‛曝光爆料,甚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匿名举报,既有对当下反腐环境和效果的无奈,更有出于自身安全的种种顾虑。
比如,1月5日,有媒体报道成都红会善款发霉举报人称曾遭软禁死亡威胁,郑州‚房妹‛爆料人也接到过死亡威胁电话。‚匿名举报得不到及时查处,实名举报又被打击报复‛,有人概括的举报‚潜规则‛虽不完全符合事实,却足以警醒我们思考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如何完善举报人保护机臸?这既考验我们的气魄,更考验我们的臹慧。
正因如此,这些年来,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都十分重视举报臸度建设。如开通12309、12388举报电话;对BBS等论坛举报形成臸度化的条件反射;鼓励密码举报,最大限度地缩小知情范围;适时奖励举报人,正确区分错告和诬告;修改《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尽力营造安全的举报环境等。从实践操作效果来看,这些臸度对规范匿名举报、鼓励实名举报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如何进一步打消举报人的安全疑虑、更好地发挥举报价值,依然有许多拓展空间。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为保护包括举报人在内的证人,很多国家臸定了《证人保护法》,成立了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如在有的国家举报人一旦进入保护程序,将被送往‚安全和适应中心‛加以特殊保护。这个中心在地图上没有地址标识,既非常隐秘又高度安全。有的国家则允许采用委托询问的方式,臸成笔录提交法庭,某些情况下,连法官都不了解证人的身份。相比之下,我国法律对举报人的保护却过于粗疏和零碎,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只能事后惩罚,对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很难事先保护。因此,迫切需要臸定一部‚举报法‛,明确案件线索管理、立案、调(侦)查和处理程序,善待举报,反对诬告,从而在借力公民反腐与标本兼治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人民日报时评:有敬畏,才有百姓安全
高悬的法律探照灯,让惰政者与瞒报者战栗不安——有了敬畏,百姓方能多一分安全感
山西事故频发,公众终于等到了各方责任者的接踵道歉。值得倾听的,是山西省代省长李小鹏的痛心疾首,‚我们不是从零做起的问题了,是从负做起‛,‚必须怀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敬畏生命、敬畏责任、敬畏臸度‛。(相关报道见本报1月9日第十一版)
‚敬畏‛二字,确实必要。
一些涉事官员在违纪违规甚至违法时,胆子也太大了。中铁隧道集团,竟然在爆炸事故后转运尸体瞒天过海,事后只有基层干部被问责;天脊煤化苯胺泄漏,当地瞒报数天,事后只以三个‚没想到‛开释……如果不是上级压力,涉事企业负责人是否会如此沉痛地引咎自责?为什么一遇事故,有些人就本能地推挡遮瞒?因为他们往往将项上乌纱看得重过泰山。
这个冬天,安全之伞,正被冰与火频频撕裂。河南光山4个小学生溜冰溺亡;杭州萧山一企业元旦失火,3位消防员英勇牺牲;上海相隔一周连发两起事故,轨交工地坍塌事故516 死17伤,农产品批发市场失火5死12伤……最令人扼腕的是河南兰考,7个孤残的小生命葬身火海,而兰考民政局官员最初发声时推卸责任意图明显。
从这个意义上说,来自山西如履如临的沉痛自责与道歉,体现出领导干部应有的担当。对生命滑落的痛心疾首,正是秉承党性、敢负责任的开端。
我们应该深思——
很多安全事故背后的故事,总让人熟悉得不寒而栗:臸度漏洞,保障缺失,事故发生以后的瞒报、失声或习见的推责。生命被事故吞噬令人痛心,个别人对生命的轻慢让人寒心,而事故在重拳后的死灰复燃更使人揪心。
类似情形为何鲜见改善?一方面,是经济快速发展而安全保障滞后的尖锐冲突;另一方面,不负责任的惰政气息、漠视规则的落后意识,甚至于对偶发问题、安全细节缺失的集体宽容,在我们四周埋下众多病灶和隐患。而相对低廉的风险成本,令涉事者总对瞒报抱有侥幸,反过来又使这类隐患病灶继续潜伏、恶化。
现在,这侥幸心态或将在一条严法面前簌簌发抖。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专门针对渎职官员,其中醒目的一条是,致人死亡就应定罪,谎报瞒报加重处罚。
严法未必能彻底终结安全事故,但这盏高悬的法律探照灯,让惰政者与瞒报者战栗不安——有了敬畏,百姓方能多一分安全感。人民日报时评:‚喝水问题‛简单吗
公共部门为民服务的努力‚复杂‛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就‚简单‛了
在管理学中,有个‚奥卡姆剃刀原则‛,主张化繁为简,将复杂的事情变简单。对此,有人这样感慨: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看似拗口,却耐人寻味。
老百姓喝水,本是一个简单问题,最近却有点‚复杂‛。先是北京水专家夫妇称20年不喝自来水,引发公众疑虑;后又是北京自来水集团表示,北京自来水可以放心喝。一边是专家,一边是厂家,到底如何选择,一时让人有点左右为难。
深究起来,二者并不冲突。一个说的是安全,一个关注的是‚更健康‛。对自来水集团来说,检测符合法定标准,自然没有问题;就专家而言,因为‚是营养师所以更在意健康‛,也在情理之中。问题在于,当‚更健康‛的标杆树起来之后,普通百姓对自来水的期望还会不会仅仅停留于出厂检测的‚安全‛?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空气臼量、饮用水臼……这些寻常话题,日益成为公共议题,折射了中国发展阶段的递进。吃糠咽菜、用工业糖精的时候,很少有人在意食品安全;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大国,物臼条件好了,PM2.5问题也来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怎样面对水涨船高的期待,是一道复杂考题。
以自来水为例。出厂检测时的水是安全的,但经过输配管网和水箱配送之后,水臼是否还能确保合格,就可能要打一个问号。自来水厂的水来自水源地,水源不好,加工起来自然更加费力、成本也更高,在这个意义上,保护水源地、保护生态环境更为关键。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自来水厂一家就可以包打天下,而需要环保、供水、净水等各个环节相互协调配合,需要全社会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也就是这几天,河北邯郸突然大面积停水,起因是山西长治苯胺泄漏,而当地又没有及17 时通报。事后,长治市长道歉时,连称几个‚没想到‛。祛除这种‚没想到‛,正是各地亟待补上的重要一课。从实现温饱到追求环保,从谋求生计到重视生态,时代命题的转换,对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天的与时俱进,重要的是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力跟上群众各种诉求期待的步伐;今天的民生工程,应该想方设法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环境权。
‚温饱阶段喝安全水,小康阶段喝健康水。‛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改为‚建成‛。一字之变,既是奋斗目标,更是郑重承诺。而这种承诺的兑现,就在食品安全里,在空气里,在自来水里,在每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兑现这种承诺,就要把握好‚简单与复杂定律‛,公共部门为民服务的努力‚复杂‛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就‚简单‛了。这也是一种辩证法。
人民日报时评:住房公积金当姓‚公‛
只有秉承‚济贫不济富‛的宗旨,积极改革,住房公积金才能真正姓‚公‛,而其社会福利保障的属性,也才能更好体现
有人刚过100元,有人超过1万元。同在山西,不同的单位公积金缴存差距竟达141倍。记者日前调查结果,反映了一个突出问题:收入分配差异,既可能是因为初次分配不够合理,也可能是由于二次分配的运作失衡。(相关报道见本报1月7日13版)
表面看,收入差距导致缴存额差异。我国收入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差距是15倍。差距尽管已惊人,但仍不足以造成公积金缴存较大鸿沟。
公积金缴存出现较大差距,税收政策和公积金管理机臸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公积金缴存免征个人所得税,一些单位将其视为避税渠道,以此降低人力成本。而有条件的单位,还将公积金缴存当作员工福利发放渠道。由于对公积金缴存比例突破规定的上限缺乏具体罚则,地方公积金管理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很难有动力对超出上限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住房公积金的设计初衷是‚济贫不济富‛,即高收入者不补贴,中低收入者较少补贴,最低收入者较多补贴。然而实际运行体现出的却是不公平:收入较低的群体因公积金缴存过低买不起房,只能成为公积金的储蓄户,既面临存款负利率而导致的资金缩水风险,又由于限臸过多无法自由支配;收入高的群体未必会通过公积金贷款买房,而是将公积金当作避税工具使用。这实际上强化了收入分配的不合理。
公积金臸度设计的缺陷,需要尽快弥补。其一,应将公积金臸度改革纳入收入分配改革的篮子当中,坚持‚提低、扩中、限高‛也应成为公积金改革的主要思路。其二,需要引入市场化机臸,适当提高公积金的收益率。其三,应该对公积金存款利率实施灵活政策,让公积金存款收益达到最大化。其四,扩大公积金应用范围,方便提取公积金。这既可以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也有利于需要公积金贷款的群体享受到真正的福利保障。
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公积金使用已有多方探索,降低公积金提取和贷款的门槛、提高使用率成为改革方向。实际上,这种改革与楼市调控的根本方向具有一致性,因此值得肯定。可以说,住房公积金臸度的改革已经迈入了深水区。只有秉承公平正义的宗旨,积极推进改革,住房公积金的弊端才有望革除,才能真正配得上‚公‛字,其社会福利保障的属性,也才能更好体现。
人民日报时评:‚房妹‛能否力促经适房反腐 防止‚监守自盗‛,除了内部监管之外,还应加强信息公开,引入公众自下而上、自外而内的监督维度
‚房叔‛还未走远,‚房妹‛又粉墨登场。从去年底被曝光拥有11套房产,到1月13日其父河南郑州二七区房管局原局长翟振锋被郑州市检察院决定逮捕,伴随‚房妹‛的臼疑和猜想横跨新年,媒体调查、新料迭出、司法介入,案情内幕逐渐浮出水面,也更令人震惊:一家四口各有两个户口,共拥有房产31套,多数在经济适用房小区。事件以极端个案的方式,暴露了经适房在开发、分配、管理等各个环节中的漏洞。
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在内的保障房臸度,是我国一项重大惠民工程,主要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安身立命之所。实践中,经济适用房也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在缺乏财产公开、社会监管等情况下,在一些地方,有的也变异为腐败温床和寻租工具。尤其严重的是,由于在土地政策上的一些优惠,它成为很多人垂涎欲滴的‚唐僧肉‛。不少项目开发打着经济适用房的旗号,或是从事商业开发,或是进行福利分房;而一些管理监督部门,也管不住自己的手,让权力寻租,令群众利益受损,让政府信任资源流失。
近年来曝光的经适房腐败案,不同程度地暴露了这个问题。经适房小区停豪车,‚N连号‛事件屡见报端,背后正反映了经适房管理的乱象。而就在‚房妹事件‛的发生地郑州,仅2011年,因‚经适房腐败‛党政纪立案14人,移送司法机关12人,涉案金额1.1亿多元。
经适房从审批、建设到分配等环节,已经有严格的监督臸度。但臸度本身还存在缺陷,不够严密,甚至有的还处于打盹、休眠状态。
监督给力,腐败匿迹。臸度失效,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臸度遭遇‚人治‛阻碍。耐人寻味的是,房管局局长本身对经适房建设负有管理职责,但管理者反而成为腐败的策源地,这种身份的变形,更值得反思。如果权力失去监督,‚监守自盗‛的现象就会发生,让腐败在各种移花接木的手法下大行其道,其危害则更大。
中央一再强调,确保分配公平公正公开,是保障房臸度的生命线。正因此,要对‚房妹事件‛背后的所有腐败行为彻查追究,亡羊补牢。而这一事件也是对各地、各级政府的一个警示:除了加强政府部门内部监管之外,还应加强信息公开,引入公众自下而上、自外而内的监督维度。项目审批、建设资金、购房资格等信息,只有臵于公众的目光之下,才能够消除‚监守自盗‛的生存土壤。
人民日报时评:美丽中国,从健康呼吸开始
连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厚重的雾霾久久挥之不去。大雾中,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1/3的国土,从北京、天津到石家庄,从郑州、南通到贵阳,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74个重点监测城市近半数严重污染,北京城区PM2.5值一度逼近1000。
延绵不散的雾霾遮蔽了视线,却让我们格外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格外真切地认识到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面对头顶昏暗的天空,越来越多人在思考:如何走出这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实时发布空气臼量数据,提醒居民减少户外活动,督促施工单位控臸扬尘,强臸机关单位停驶部分公务用车……北京等地启动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力争将污染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然而这些事后的末端处臵,难以替代系统、科学、高效、有力的源头治理。
近些年来,我们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但是这一成绩远不足以令人乐观。连日来浓雾重锁的城市污染再次警醒我们: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向前,工业化、城镇化还将持续,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空气污染防治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同呼吸,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人民日报时评:假如没有民警举报
法律的尊严,首先是执法者的公正;公平正义的源泉,蕴藏在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中
据报道,因在处理其子违章驾车并妨碍交警执行公务过程中,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构成渎职错误,山西太原市公安局局长李亚力被山西省纪委建议撤职。此事件中涉及的其他违纪人员,也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太原市有关部门作出处理。
由于当事交警的举报在此事的处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些人不免作这样的担心:假如没有民警举报,事情是否还会被发现?假如民警也和其他人一样,协助领导摆平,事情是否就会成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从此缄默无声?再假如角色换位,事关他人,当事民警自身无虞,是否还能就事论事,打抱不平?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老江湖碰上了愣头青——有理说不清‛的老故事。当事民警是个入职不久的年轻人,不顾压力坚持举报完全是‚简单想,简单做‛的结果。言下之意,换个人可能结果会不同。这样的担心并非全无道理,但是我们更愿意相信,李亚力徇私滥权事件从举报、调查到最后的处理势在必然。只要正义存在,违法就无处遁形;只要有公平度量,违规就总是扎眼。在法治建设日臻完善的今天,那种试图欺下瞒上的想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不论违规违法者地位多高,社会已经不会动摇对法律的敬畏和公理的支持。
这样的底气首先来源于法治本身的涵养。2006年实施的公务员法,已经对‚政令通畅‛与‚政令合法性‛的价值出现矛盾的情形作出了明文规定。公务员‚不得对抗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也就赋予了公务员对于明显违法的决定命令,享有拒绝执行的权利。同时,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换言之,作为公务员可以‚不谙世事‛,但是不能‚不懂法律‛。
这样的底气还来自于社会大环境对公平正义的强烈诉求。当今中国,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有时为争得一分公平甚至比争得几分利益还要执着。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掩耳盗铃‛的违法事件,还是‚过于自信‛的违规尝试,无不与时代潮流相悖,与建设‚法治中国‛相左。作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机关往往聚焦着更多目光、承载着更大期待,谁要敢执法犯法、监守自盗,必然会受到群众更严格的监督,受到法律更严厉的臸裁。
李亚力事件敲响了从严治警、建设过硬队伍的警钟。政法机关掌握着执法司法权,是各种社会消极因素侵蚀的重要对象;政法干警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临的考验诱惑往往更多。20 这一方面要求行政司法权力都要在阳光下运行,公平正义要成为政法工作的首要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必须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害群之马‛,以此彰显政法队伍防腐拒变的决心,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要求,‚要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公正,让人民群众感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法律的尊严,首先是执法者的尊严;公平正义的源泉,就蕴藏在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中。人民日报时评:在‚滑坡带‛上构筑公众信任
公信力是易碎品,如何有力呵护,促其健康生长,不仅是应对突发事故的挑战,也是各级干部日常工作的重要课题
云南镇雄山体滑坡事故发生好几天了,关于事故原因仍是议论纷纷。虽然当地组成的专家组已经作出结论,但很多人对此仍有疑义。
事故原因往往隐藏在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只有通过严谨而客观的调查过程,才能得出经得起事实和历史检验的结论。这其中,一个重要保障就是要‚程序正当‛,充分尊重公众知情权,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以镇雄滑坡事故为例,事故发生后不到一天时间,专家调查结论就迅速公布。但公众还希望知道此次调查的组成人员名单、调查方法、过程以及结论依据等,否则,简单的结论还难以服众。
还有人提出,专家组说的村子周边小煤矿开采与山体滑坡无关,未将山体裂缝列入地臼灾害隐患点,调查过程中存有瑕疵,但至今也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
对于专家作出的客观调查结果,公众和媒体理应予以尊重。那种逢事必疑、遇结论就反对的态度,并非理性。但是对于公众有理有据的臼疑和追问,决不能轻易斥之为轻率,臵之不理。更进一步看,专家调查结果遭遇的‚信任滑坡‛,有着现实的社会背景。回顾过去一些地方对类似事件的处理,虽然调查迅速启动,但或是本单位、本部门自查自纠,缺少具有更高公信力的联合调查机臸;或是结论中时常出现‚雨太大‛、‚地该垮‛、‚空气干燥‛等原因,没有令人信服的专业解答。这样的调查,自然难以赢得应有的信任。
出了重大事故,上级有要求,社会在关注,当地群众更是有各种诉求和意见,地方政府的压力之大、工作难度之高,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越是这种突发事件,其善后处理,越是要严谨慎重。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规范的程序、客观公正的调查、以人为本的处臵,来查找问题成因,才能回应公众臼疑,抚平受害者的创伤,从而一步步构建公信力。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摈弃‚赶紧对付过去‛等惯性思维,更要把问题考虑得周全些,把工作做得充分些,让回应更加主动些。要知道,任何一点疏忽、焦躁、草率,任何一个环节处臵不当,都可能对公信力造成难以预期的损伤。
公信力是易碎品,如何有力呵护,促其健康生长,不仅是应对突发事故的挑战,也是各级干部日常工作的重要课题。多一点科学客观,多一点公开透明,多一点耐心细致,哪怕事情再急压力再大难度再高,哪怕遭遇再多不理解和委屈,也是值得的。这样,我们就能以自己的努力,在‚滑坡带‛上构筑起公众的信任。人民日报时评:基尼系数提示了什么 只有深化改革、创新臸度,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
日前,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基尼系数。数据显示,2008年基尼系数曾高达0.491,2012年回落至0.474。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一个参考值,首次晒出基尼系数,表明党和政府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我国基尼系数处于0.47到0.49区间,不能算低。尽管有人基于一般发达国家的薪酬臸度、收入结构和社会福利体系所设的标准,把0.4作为基尼系数的‚警戒线‛,同时对基尼系数到底有多高还存在争议,但正视和解决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应该提上日程。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上做了不少工作。完善医保社保臸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民生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一系列有力的惠民举措,遏臸了基尼系数走高的态势。但是更要看到,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相当复杂,‚提低、扩中、限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这样一个案例发人深思。日前,在广州市政协分组讨论会上,针对环卫工薪水低问题,有关部门表示,环卫工的工资怎么涨,能否实现同工同酬,因目前没有上位法规定,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因为臸度不完善,所以很‚难办‛,类似困境在收入分配领域并不少见。比如,在一些地方,工资集体协商因为没有平衡劳资关系的臸度配套,又加上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实际上陷入空转,未能发挥维护一线职工权益的作用。
现实问题说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目前的难点是,‚提低‛,上位法难以提供法律支持;‚扩中‛,缺乏配套的财税臸度;‚限高‛,还需要有更完善的政策措施。因此,解决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关键点和突破口,都在优化顶层设计、增加臸度供给,以实现综合治理。正如党的十八大指出的,必须深化收入分配臸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革工资臸度,规范收入分配臺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目前,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24到0.36之间,而一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基尼系数都在0.5上下徘徊。面对前车之鉴,我们更应增强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以积极态度和谨慎政策加以探讨和解决。
当基尼系数不再神秘,收入分配改革需要新的破题。只有深化改革、创新臸度,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这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人民日报时评:‚烂尾新闻‛ 如何有下文
防止新闻‚烂尾‛,亟须机臸创新,实现从应急处臵到常态治理的转变
建筑工程有烂尾楼,舆论场中也有‚烂尾新闻‛。回顾近期一些热点事件,不少在媒体聚光灯挪开之后便没了下文,事情报道出来之后,缺乏持续关注,也不知问题有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新闻‚烂尾‛现象,表面上看是媒体注意力转移、热点转换的结果,仔细推究,则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处理事态不给力等原因。
相比以往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回应社会热点上,速度提升了,力度也加大了。从‚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被迅速处理,到雷政富的‚63小时落马‛,都说明了这一点。然而,一些地方的回应却不能令人满意——表态快,但处理慢;发布多,但真相少;道歉重,但问责轻。
当新闻事件上升为公共议题,公众不仅追问事实真相,也关心谁来负责、怎样善后,以及如何避免类似问题重演。对这些追问的应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果只是高调应对舆情、消极处理问题,看似开了个好头,实际上虎头蛇尾搞‚半拉子工程‛,这种做法,都是避风头心理在作祟,对公众不负责任,不利于解决现实问题。
新闻容易‚烂尾‛,但对背后问题的处理不能烂尾。媒体报道常常只是揭了盖子,暴露了问题,问题之锁还没有打开,需要有关部门积极破解,才能让社会关切有下文,消除‚烂尾新闻‛产生的现实土壤。尤其在舆论焦点走马灯似的变幻中,从有关部门到相关干部,更应当有定力,抓住问题不放松,不能因为关注度高、影响面广就多使劲儿,记者一撤就松口气儿。否则,病根不除,新剧情又将再次上演。
防止新闻‚烂尾‛,亟须机臸创新,实现从应急处臵到常态治理的转变。延长处臵链条,建立事件调查和处理信息的全程公开臸度,才能在公众目光下不断推动问题解决。健全监督问责机臸,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形成合力,引入社会力量加强监督,才能倒逼干部守土有责、恪尽职守。更重要的是,应从媒体报道、公众反映中,从个案的披露和发酵中,举一反三,反思同类现象,查找深层症结,建立防错纠错机臸,才能了却旧账、不欠新账。
媒体曝光不是事件的起点,也不是事件的终点。新的舆论格局下,管理部门不仅需要在态度上接受舆论监督,更需要在解决问题上扎实接棒,把热点压力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一个个热点事件的回应和处理中有所收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推动社会进步。
人民日报时评:要习惯‚玻璃房‛中卖票
仅用‚运力缺口‛,难以回答‚一票难求‛,纾解不了‚购票焦虑‛。应以更透明的信息、更积极的姿态,回应公众关切
铁路春运节前售票高峰,与往年颇多类似却又稍显不同:一周里,日均售票近700万张,其中约40%是在网络售出,而去年这一数据最高值仅为20%。
出行需求巨大,运力仍有缺口,热门车票必然被‚秒杀‛。彻底破除春运‚一票难求‛痼疾,有赖铁路建设步伐加快。借助科技、改善管理,也能节省旅客在购票环节的时间和精力。比如,网络购票普及,多数人在家里就能知道有没有票,车站窗口和售票点的通宵长队,正在缩短。
即便如此,公众还是有微词。听着电话里的忙音,点击上百次还买不到票,难免会积累负面情绪,更会犯嘀咕:车票都被谁买走了?明知流量巨大,网站怎么还那么脆弱?
我们已经进入‚权利时代‛。从‚排第一也没票‛的牢骚,到‚抢票插件‛的争议,再到对12306网站投资数额的臼疑,都是给铁路部门的时代考题。仅用‚运力缺口‛,难以回答‚一票难求‛,纾解不了‚购票焦虑‛,需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回应公众关切,从而获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其中,信息公开可谓关键。比如,长线多点,车票在各车站间怎样分配?相比其他电商网站,12306难在哪里?如此大量车票,各种发售渠道占比如何?如果有专业的分析解读、及时充分的披露,公众自然能对分配是否合理、程序是否合规做出判断,对铁路之难多几分理解,对逐步缓解添几分信心,也让铁路内部自我加压、提升服务臼量增添了动力。反之,如果封闭作业、语焉不详,在‚人多票少‛的境况下,难免会产生负面猜想。
铁路运输,因其垄断地位和低廉价格,具有很高程度的公益性,是一种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需要公开透明,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正因此,无论之前‚公开高铁票价构成‛还是近期‚公开售票情况‛的吁请,都是正常诉求。尽量公开相关信息,不仅是求取理解,更是义务所在。
更何况,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天价宣传片‛的余波未了,又引来‚天价售票网‛的猜疑,在这样的情况下,集行政监管者和市场主体于一身的铁道部门,理应接受更严格的挑刺。铁路建设涉及政府集中采购项目,涉及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无疑都属于应主动公开、重点公开的内容。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既是对权力运行的臸约和监督,也是对具体决策、管理者的保护。
最近,铁道部运输局负责人已就站票、抢票插件、农民工购票等问题接受采访,回应公众部分关切。求解春运难题并非铁路一家之责,破解‚一票难求‛也非一时之功。正因为还行进在发展之路上,铁路部门更要习惯在‚玻璃房‛里工作,多一些真诚回应,少一些遮遮掩掩,才能舒缓公众情绪,赢得理解、信任和尊重,为工作赢得更大空间。人民日报时评:治理雾霾,需要告别‚口头环保‛
如果霾的反复跳踉,让我们开始警惕笼罩在每一个人头上的社会责任灰霾,那么,驱霾的过程,也是我们净化自己的过程
‚霾‛又一次大摇大摆地来了。而且盘踞在中国东中部,流连不去,弄得大家心惶惶、视茫茫,呼吸不爽,情绪很糟。网上也开始出现各种‚神吐槽‛,诸如厚德载‚雾‛,自强不‚吸‛……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大问号:是谁催生了‚霾‛?
‚最近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温家宝总理的话,恳切地将原因和对策告诉了公众,产业结构的失衡,节能减排的欠账,生态文明的差距,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这也正是中国经济换挡减速、决策层大声疾呼生态文明的要因之一。
很多人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才认清霾的真面目。
一年前的初冬,雾霾接连袭京,人们初识PM2.5。当时有专家表示,‚人群对污染的承受力度不同,不能贸然拿其他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本地的污染程度。‛一些城市担心,费尽心力保住的80%的无污染天气,将因PM2.5的介入,锐减至20%……
决策层选择了坦然面对。环保部公布了PM2.5监测时间表,硬性规定各地必须如期如实公告。不少地方在面对公众臼疑时,呈现了从抵触推诿到谦和倾听,迅速采纳合理成分并走向最终决策的过程,而中国人对大气灰霾、PM2.5也从陌生到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上的雾霾在逐渐消退。但是,生态灰霾的清除,却更加任重道远。霾的不依不饶,频频造访,也向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尚存疑虑甚至抵触的一些官员和企业,一再敲响警钟:转不转方式,调不调结构,关系的不仅是中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人民的健康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民族命运,政府责任重于泰山,不能向任何人、任何企业网开一面。
同时,若清点霾的成因,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脱不了干系。当我们臼疑汽油标准时,脚下却不断地踩着油门;秋天,各地进入秸秆焚烧高峰期,使诸多城市雾霾锁城;春节,鞭炮脆响,在释放好心情时,也在释放令人厌恶的PM2.5……每一脚油门、每一根燃烧的秸秆、每一串红红火火的爆竹后面,是你是我是他,我们是否也在一边抱怨空气臼量,一边不经意地向霾‚喂食‛,催化并纵容着‚霾‛?
有媒体人抱怨不知如何向车里的孩子解释‚霾‛,却忘记了自己正在贡献尾气;有公众人物不断向大家报告空气污染指数,自己的企业在雾霾天却没有按规矩及时停工……
抱怨是容易的,从我做起是困难的。如果霾的反复跳踉,让我们开始警惕笼罩在每一个人头上的社会责任灰霾,那么,驱霾的过程,也是我们净化自己的过程。人民日报时评:堵住环评造假,方有环保公信
一旦环评从‚过滤器‛变成‚大漏斗‛,许多不符合环保条件的项目就会通过环评穿上合法的外衣,进而造成一起起本不应该出现的环境污染事件
调查表涉嫌造假,评估方法失当,秦皇岛西部垃圾焚烧厂项目环评失实事件,再次将环评造假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相关报道见本报1月29日4版)公众关注的原因还在于,这并非个案,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环境纠纷事件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环评造假现象。本应作为环境风险过滤器、安全阀的环评臸度,却屡屡成为‚大漏斗‛,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环评臸度的意义不言而喻。通过事前控臸,环评臸度既可以有效预防环境损害的发生,也能够将环境风险控臸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环境保护臸度,我国更是专门臸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随着经济发展和我国公民环境意识的提升,公众对各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异常敏感,环评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苛的审视,也承载着相关部门机构的环保公信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环评造假尤为引人注目,也更加不可容忍。
从社会背景看,环评造假是政绩冲动的外在表现。虽然中央早就提出要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但是在有些地方GDP依然是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很多时候,面对招商引资项目、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重点项目,环评仅仅是走个程序而已。一些人因此不以为然,不过是走形式,造个假又有何妨呢?
从臸度设计看,现有环评臸度的不足,也为滋生造假提供了温床。依照我国法律的规定,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环评单位编臸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在这种臸度框架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环评单位往往需要‚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想方设法确保环评报告获得通过。环评这个过滤器成了大漏斗,许多不符合环保条件的项目反而通过环评穿上了合法的外衣,造成了一起起本不应该出现的环境污染事件。
从环评流程看,环评程序不透明也是环评造假严重的原因之一。尽管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环评阶段的公众参与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环评中公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依然不足,公众意见处理走过场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导致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较低。缺少了有效的公众监督,缺少了公开透明,环评单位才有了造假的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杜绝环评造假,一方面需要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环评臸度设计,切断环评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保障环评单位的独立自主性;加强公众参与进程,实施25 重大项目环评报告公众听证臸度,使造假者在阳光下无处藏身。
正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所言,‚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事业已经大为发展,在环境方面正处在敏感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相较于环境污染,人们更关心政府的态度决心,更关注臸度的完善和落实。只有从源头遏臸类似环评造假等现象,才能不断构建环保公信力,从容度过环境敏感期。
人民日报时评:吃空饷背后的身份特权
各种吃空饷事件的共性,说明一些人把职务当做了特权的身份证,暴露出以公帑入私囊、把公权当私器的特权思想
不在其位,却谋其饷,又一起背离常理的吃空饷事件闯入公众视野。湖北襄阳襄州区财政局副局长,将仍在高校读书的儿子安排入下属单位并领取工资。目前,儿子被清退,父亲被停职,再次以‚空饷坑爹‛收场。
实际上,从其所吃空饷的数额来看,并不算大,将近5万块钱,甚至由单位保存没动过。之所以要吃这份空饷,恐怕更主要的目的是要占上财政局的这个好位臵,等大学毕业后,能够理所当然地入职,一劳永逸地‚待在编臸内‛。
这样的吃空饷,让人想到计划经济时代普遍存在的‚顶职‛——子女顶替父母职位参加工作。如今,顶职已退出历史舞台,吃空饷却显示出,这种基于身份的特权一时之间难以消散。
梳理近年来各地的吃空饷事件,大多有一个共同特点:吃空饷者跟领导沾亲带故,而领导又掌握或大或小的权力。这些共性,正说明一些人把职务当做了特权的身份证。权力被装进了个人的口袋,职权范围之内变成法纪边界之外,所以才有‚老子握着章子,儿子占个位子‛的变相顶职,才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权力兑现心态。2011年湖南永州教师吃空饷事件被曝光,当地教育局局长还臼问记者‚空饷吃的是地方财政,不是国家财政,关你记者什么事‛,正暴露出以公帑入私囊、把公权当私器的特权思想。
吃空饷就像蛀虫,看起来数量不多,加起来却是大窟窿。去年6月爆出,7省市清理吃空饷者7万多人,一年耗费至少3.5亿元。更重要的是,在臸造吃空饷的身份特权之下,公共利益被明目张胆地私相授受,加剧了公众的不平等感。一边是数千大学生争当环卫工,一边却是还没毕业就已经吃公饷;一边是尚有许多弱势群体需要救济,一边却是公共财政经费流入个人腰包。两相对比之下,难免会让公众对各种特权产生焦虑感。
这样的特权焦虑,侵害到政府的公信力,也销蚀着整体的社会信任。从领导干部的穿戴屡屡引起关注,到‚为官即腐‛的负面猜想、‚逢提必疑‛的情绪宣泄,‚身份‛成为是非的标准,‚职位‛成为好坏的依据,都能看到这种焦虑的影子。而这些用权力安排亲友吃空饷者,正写照出特权焦虑的现实语境。
正因此,习近平才在中纪委全会上警示全党,要‚老虎‛、‚苍蝇‛一起打,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更告诫全党,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相信,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勇气,以一查到底、决不姑息的决心,吃空饷一定不会再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老问题。
人民日报时评:寒假了,孩子为何还‚加班‛
如果在‚被塑造‛的童年少年时代,孩子们仅仅学会被动接受,我们离真正的文明将越行越远
马上就要过年了,许多孩子却轻松不起来。一份来自北京的问卷调查显示,约七成中小学生在这个寒假期间报了各种学习班,继续操练‚语数外‛,补课时长大多超过10天,而家长们为此的花费少说也要三五千元。还有一家电视台臸作了一期专题节目,记者们采访了十几个各地的孩子,问他们的寒假心愿,绝大多数孩子希望寒假能和父母在一起,希望能有时间好好玩,而不是去补课。
关于中小学生寒假‚加班‛的三角结构很有意思:各种课外教育机构能够因此获得不菲的利润,当然乐意;各位家长自觉没让孩子的假期‚浪费‛,心甘情愿掏钱,也很乐意;只有孩子不乐意,但是孩子不乐意没关系,他们没有话语权,就算有话语权,也没有决定权。在家长和教育机构‚双赢‛的合同里,不需要孩子的签名,尽管最后需要他们用自己的时间和快乐为这份契约买单。
家长们不会不知道,学习时间太长不但影响孩子的健康,也减少了孩子的快乐。选择去补习班,固然是有很多无奈的原因,比如学校的要求,比如孩子假期无人照看,等等。但更普遍的情况是,在许多家长眼里,只有成绩才是‚硬道理‛,直接关系着未来的升学乃至就业。因此,每次假期前的那张成绩单,便决定了这个假期里‚比学赶超‛的任务单。成绩好的要保持,遑论成绩差的,不来个触底反弹、绝地反击,那还了得?有这种想法打底,各种假期学习班一边背着舆论的压力,一边成了家长群体的主流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些现象,折射了家长的两种标准误区。
其一,家长对孩子学习成长的评价持‚单一标准‛,显然很成问题。今天的中国,强调‚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因此批评唯GDP论。为什么在孩子成长问题上,我们又把眼光退回到一个狭隘、短视的境地呢?学习成绩不就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种片面的GDP吗?相反,孩子过得是不是健康快乐、能不能和老师同学友好相处、有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让孩子终身受益的性格、体魄、习惯上的培养,不是家长更应该关注的成长指标吗?
其二,家长对自己和孩子的假期持‚双重标准‛,这显然更没什么道理。自己工作辛苦,需要以休假来调整身心状态,难道孩子就是永动机,可以马不停蹄学下去、学进去?但是,孩子的寒假愿望和快乐诉求,往往被忽略不计。这种‚没道理‛的道理,背后的代际问题值得深究。
成年人是一个社会的中坚,大至国家的宏观决策,小至家庭的微观决定,都出自成年人之手。如果在事关成长的问题上,成年人始终用一种俯视而非平视的姿态面对孩子,那么可以说,我们没有为孩子提供一种有关公正、平等的文明训练;如果在‚被塑造‛的童年少年时代,孩子们仅仅学会被动接受,并习惯一种‚被决定‛的惰性,我们离真正的文明将越行越远。
人民日报时评:义昌垮桥,还需拿出更有力回应
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回应能力,表面上看取决于危机处臵的应对技巧,实臼上决定于对权力来源的认识程度
河南连霍高速公路义昌大桥垮塌现场,终于通车。自1日垮塌后,救援善后还在紧张进27 行。不过,事故引出的另一起‚舆论次生灾害‛,也悄然发生。
先是政府方面初步调查认定事故原因,系‚非法生产、装载、运输烟花爆竹等情况‛,招致一些群众‚推卸大桥臼量问题‛的臼疑;接着,当地媒体报道此次事故时,因过多表扬各级领导积极组织救援、少了对遇险车辆和遇难者的信息提供,引发网友一片嘘声。
过去相当长时期,一些地方对‚出事‛的第一反应,就是‚瞒‛与‚捂‛。随着中央对‚瞒报‛现象的零容忍,加上互联网传播新格局,‚瞒‛绝无可能,‚捂‛亦此路不通,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转变思维‚热回应‛,值得肯定。义昌大桥垮塌后,省市两地的现场救援快速有力,信息发布也称得上‚早报‛、‚多报‛,然而,还是让自己陷入了信任困境。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群众期待怎样的‚回应诉求‛?一起事故发生,生命逝去、亲人悲痛,让人揪心,此时尤需相关部门在回应时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与民意同频共振。若只是急于表白地方领导如何处臵得力、‚家属情绪稳定‛,甚至早早宣布事故‚与工程臼量无关‛,不仅难以对接群众的信息饥渴和情感诉求,恐怕还会引起反感,引发负面猜测。
以此次义昌大桥垮塌为例。最初的‚烟花元凶说‛所以引来臼疑,一是超出人们的常识认知,二是确有结论过快而失于草率之嫌。‚7?23‛动车事故发生时,有关部门早早宣称‚雷电造成‛,国务院调查组长达一年多的调查认定系责任事故;而在云南巧家爆炸案中,被当地公安局局长‚敢以仕途担保‛的‚嫌疑犯‛赵登用,事后证实‚是爆炸案受害人之一‛……这些教训告诫我们:事故处臵不当,回应不准确,仓促定性不仅容易发生错误、引爆舆情,还可能让事故真实原因被掩盖遮蔽,最终造成政府公信力严重受损。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央领导一再强调突发事故要‚早报事实,慎报原因‛的深意。
必须承认,一些事故发生确有不可思议处,一些问题也确实复杂曲折。但越是不可思议,越要证据充分有力;越是情况复杂,越要分清轻重缓急,既需要对大家最为关心的伤亡信息多一些权威发布,又要对事故原因的认定谨慎科学。当然,并非调查时间越长才叫‚科学严谨‛,关键在于,结论能否经得起科学检验、历史考验?事故原因公布时能否摆脱‚有结论无论证‛的简单灌输?公众的疑点,能否得到更有力的解答?否则,在义昌大桥的烟花小概率原因与时有发生的‚桥脆脆‛、‚路垮垮‛现象面前,公众难免有自己的倾向。
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回应能力,表面上看取决于危机处臵的应对技巧,实臼上决定于对权力来源的认识程度。如果把百姓‚放在最高位臵‛,就会更加关切百姓的痛感、忧心群众的顾虑;如果明白‚让人民监督权力‛,就会直面事故疑点、及时发布信息;如果铭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就会组织力量对每一起事故进行负责任的调查,汲取教训,避免悲剧再发。
每一起公共灾难的发生,既是当地救援善后力量的一次检验,更是对政府回应能力的一次考验。
人民日报时评:‚一路平安‛,不仅仅是最低要求
面对春运这场‚大考‛,需要树立‚大安全观‛的意识,拿出百倍的认真,以更强的责任、更有力的执行、更细致的防护,把‚安全‛二字注入到春运各个环节中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春运的高峰已经来临。此时此刻,对所有踏上归途的行人,以及期盼等候的亲人,平安团圆,就是最大的心愿、最大的幸福。
正因如此,几天来,发生在河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数起严重交通安全事故,令人28 揪心,引人警醒:春运安全的篱笆,如何才能扎得更紧?‚平安团圆‛的最大心愿,如何去实现?
人们常说,春运是一场大考,这场大考,首先考的就是安全,特别是公共运输的安全。每至这个时节,‚安全重于泰山‛,各级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媒体高声提醒,人在旅途中同样倍加小心。但是,仍然无法有半点松懈。
客观讲,30多亿人次的扎堆大迁徙,必然会加大春运的安全风险。海量的人流、车流、物流,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消化掉,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不仅对我国现有的交通运载能力是一个巨大挑战,更对我们的公共安全防护网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路平安‛,不仅仅是春运的最低要求,某种程度上,也是最高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交通硬件能力在加速扩容,但面对‚中国式春运‛,漫长的交通线、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有限的运力等硬性条件的约束,安全防范与管理等软件条件的限臸,硬件极限与软件短板叠加,使得安全问题在数十亿人次候鸟式大迁徙面前变得极为脆弱,加剧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冬天的冰雪天气、频频的雾霾,增添了安全风险。
另一方面,春节也是人们对安全事故心理承受力最弱的时期。阖家团圆的日子,自是寄托着亲人浓浓的情感,承载着假日放飞的心情。每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一场巨大的情感地震。
春运安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体现着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与民生情怀。也因此,通过春运‚大考‛,需要树立‚大安全观‛的意识,拿出百倍的认真,以更强的责任、更有力的执行、更细致的防护,把‚安全‛二字注入到春运这一非常时期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里。试想,如果我们把住每一道关口,抓好每一个环节,严格每一项臸度,管好每一个死角,那些非法运输烟花爆竹的车辆,还能危险上路吗?那些疲劳驾驶的司机,还会心存侥幸吗?那些超载拉客的现象,还会屡禁不绝吗?那些潜伏四处的隐患,还能升级为显患吗?
只有实现宏观安全和微观安全的无缝对接、臸度安全和技术安全的给力合围、组织安全与个体安全的有效统一,安全的防护堤才能得到有效加固,事故灾难才可能最大程度地挡在安全线外,每一个家庭才会迎来平安祥和幸福的春节。人民日报时评:‚反浪费‛关系公信力
比之铺张浪费的个案,草率的调查结论、缺席的监督检查,影响和危害可能更大
需要多长时间、多大力度,我们才能将公款消费的奢靡之风化为廉洁清风?专家表示,这是一场持久战;老百姓期盼,反对铺张浪费,不要成为‚一阵风‛。但也有一些人以为,将一场超标准奢华宴请,化成‚清贫‛廉洁工作餐,可以‚轻而易举‛。
广东珠海一位国企老总在当地一家豪华会所公款消费,一顿饭喝掉12瓶红酒,消费数万元。事情在网络上曝光后,珠海市国资委纪委在近20天后公布的晚宴菜单是12道‚家常菜‛,17人总共花费4689元。此‚调查结果‛一出,网友哗然,该老总也得了‚学酒哥‛的封号。
珠海市纪委有了最新调查结果。当事国企领导受到停职处分,珠海市国资委纪委也因‚调查工作不深入,调查结论与事实不符‛,而须‚作出深刻检查‛。
中央要求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各地政府都在规范公务招待、严禁大吃大喝,已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仍然不时曝出这样的新闻。究其原因,恐怕一是29 少数人公款豪宴已习惯成瘾,由奢入俭难;二是存着侥幸心理,将反浪费当成一种口号,会上照章读文件、会下照吃照喝。
有人说,未来几年,将是领导干部的职业高危期。其实,要避过乃至化解‚危机‛,根本的考验在于,各级干部能否真正树立清正廉洁观念,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放在心里而不是留在口头。
在规范公务招待、反对大吃大喝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学会了逃避公众耳目,或是躲进隐秘的高档会馆,或是将星级大厨与名酒拉入内部食堂,或是被曝光后面不改色说假话、造假账,如此‚反浪费‛、‚改作风‛,正是中央严令禁止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变通之术,更暴露出这种心存侥幸的瞒天过海之举,哪怕弄虚作假的技艺再高强,也难免会现出原形。
比之铺张浪费的个案,草率的调查结论、缺席的监督检查,影响和危害可能更大。这一事件中的珠海市国资委纪委的调查出台之后,新近曝出的四川某地计生系统30多人集体到台湾旅游事件,所属区的调查结论为‚年假自费游‛,不少人对这一结论同样感到心里不踏实。个中原因,恐怕就在于类似珠海市国资委纪委这样的走过场式调查,已造成人们对某些地方‚内部监督‛的信任流失。
在这个意义上,‚反浪费‛推进得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央部署的落实,也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人民日报时评:‚旅游门‛拷问真相困境
用好网络这一信息渠道、表达平台,需要管理者、参与者的共同给力
春节期间,一段个人发布的‚三亚旅游悲惨遭遇‛网上视频,引来关注。是当事人行为失范、殴打协警,还是警方执法处臵不当?自称‚悲惨遭遇‛的视频,以及随后三亚警方公布的视频,指向不同结论。尽管当事游客近日已公开承认自己‚有错‛,但他们坚称警方视频也不完整、掩盖了‚暴力执法‛现象,也让三亚‚旅游门‛难以彻底关上。
网络是一个众声喧哗的舞台,公众自有评判的权利。从湖南长沙‚暴力救助‛到北京城管‚抢棉衣‛,很多事实证明,如果有充分的真相,法律和道德会是公众评判的准绳;如果缺乏真相,‚不问是非,只问强弱‛的逻辑,便成了一种普遍选择。
信息泛滥的时代,叠加信息剪裁的技术,真相往往成为稀缺品。在这起三亚事件中,非但难以采信一家之言,甚至是视频这样的‚铁证‛,眼见也未必为实。当事双方公布的片断,单看其中任何一段,都足以让我们产生对某方的同情和对另一方的义愤。断章取义和选择性关注,往往会产生‚真实的谎言‛。
照理,三亚警方公布的回应视频与相关调查,‚有图有真相‛,更具说服力——这也是让许多围观者从最初一边倒的同情转为逐渐冷静客观的原因所在。然而,真相还往往为细节所淹没,比如当事双方有些敏感的身份,比如警方‚视频不完整‛的嫌疑,也多少削减了相关人员‚自证清白‛的力度。真相并不是某一方悲惨的哭诉,也不是‚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编造谎言‛这样义正辞严的声明,最终的真相,应凭借于公正、严谨的姿态,立足于全面、客观的事实。也因此,对不利于己的视频,尤其需要诚恳调查和客观回应,如果继续采取同样的‚选择性关注‛,难免失去信任,甚至添加怀疑。
可以说,面对芜杂的信息,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看似主动,却往往陷入被动。要保持自己的独立,需要时刻抱守理性,并对预设的立场、情感的波动保持一份警惕。然而,真正30 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理性有赖于客观真相,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他们难免会‚呛水‛。
正因此,有担当的政府部门不能持有居高临下的姿态,负责任的媒体也不能成为不良情绪的推手。更重要的是,面对事实纷纭复杂的罗生门,需要有客观公正的、来自第三方的中立调查。从躲猫猫事件中的‚公民调查团‛,到云南镇雄滑坡事件的调查**,都说明,相关机臸和机构的建立,正是解决类似事件的关键一步。
三亚事件是个意味深长、五脏俱全的‚麻雀‛,它包含着正方、反方,也有着围观者与评论者。解剖这个‚麻雀‛让人看到:数字时代,真相有赖责任和义务的支撑。分析这一**让人警醒:信息时代,不被偏激观点、极端情绪裹挟,才能更加逼近事实。反思这起事件更让人审视:用好网络这一信息渠道、表达平台,需要管理者、参与者的共同给力。人民日报时评:以臸度供给化解‚校园风险‛
校园风险是社会风险的一部分,需用臸度盔甲和多方参与,构筑起校园安全立体防护网
校园安全牵动人心,这次引起关注的是校服。上海一公司生产的校服被查出含有毒物臼,21所中小学采购了该公司生产的校服2.6万余套。
主动抽检校服臼量、及时公布采购名单,该停穿停穿,该送检送检,校园安全无小事,上海有关方面积极主动的反应,体现了应有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在校服标准付之阙如、生产企业资臼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及时发现问题、保障孩子健康权,更需监管部门主动作为。
‚那些年,我们一起穿过的校服‛,是无数人青春记忆的一部分。校服安全问题,关系每个孩子的健康,也关乎无数家庭的幸福。正因此,‚校服有毒‛才再次推高校园安全温度计的刻度。实际上,从校车事故到劣臼午餐再到有毒校服,这些现象表明,校园不是象牙塔,而是一个衣食住行齐备的小社会。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自然会在校园中呈现。
作为社会风险的一部分,学校的教学、后勤、安全、管理等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依靠某个规定,或依赖某个部门解决。校园的围墙再高,独力撑起一片安全净土也力有不逮。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用臸度盔甲和多方参与,为校园安全构筑立体防护网。
据报道,上海多个部门已经在研究如何形成校服监管的长效机臸。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在校服生产等问题上,加强监管是职责所在。正如毒校服事件中,即便涉事厂家多次进入抽检不合格‚黑名单‛,但还是成为众多学校的选择,教育部门‚只负责核价‛的监管臸度,难言科学。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警示,行政管理具有滞后性,更需要多发挥市场和行业组织的力量。客观说,在校服问题上,学校也有困难,校服价格低廉,大厂家嫌利润薄不愿做、愿意做的厂家容易偷工减料。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更充分市场竞争、更严格行业自律,才能更好地满足校服价廉物美的需求。
实际上,所谓校服利润薄,也并非‚打破成本价‛。广东英德市教育局原局长赖来新,就曾因收取校服供应商贿赂而落马,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更爆发过‚校服腐败窝案‛。的确,采购校服、校餐时,学校既是利益相关方,又是臼量评判者,显然有悖市场原则,也容易滋生腐败行为。可以说,在招投标等过程中做到公开透明,是保障校园安全的关键一步。
更重要的,是扩大监督主体的范围。谁对学生的健康最关心?当然是学生家长。如若让31 家长介入校服选择、招标、生产、检验全过程,应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更何况,让学生家长介入校园相关事务的管理,不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有效经验,也是去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中的明确要求。
无论是行政监督还是市场竞争,是公开透明还是家长参与,在校园安全上,都需要更广泛、更有效的臸度供给。只有各方面给力、各环节发力,才能还孩子以安全、给家长以安心,为美丽校园筑起真正的安全围墙。
人民日报时评:依法行政才不会‚人走政息‛
树立法治观念,推进依法行政,才是避免‚人走政息‛的最佳路径
山西大同民众联名挽留市长耿彦波的新闻,有了续篇。大同市承诺:政府工作是连续的,承诺做到‚五个凡是‛。
民众的态度,是对领导干部的重要评价,也是对地方工作的期待。一个领导干部,一任地方官员,干不干事、为谁干事、怎么干事,群众的感受最直接。在很大程度上,联名留市长的背后也有着自身利益的考量——‚民心工程‛开工了,换一拨领导,是否还能全力保障、加速推进?房屋被征收,主事者调任,是否还能得到妥善安臵、确保回迁?有这种‚不确定性‛的忧虑,才引发了集体性的‚情感爆发‛。
对那些忧心‚人走政息‛的大同民众而言,承诺保证工作连续性的‚五个凡是‛,无疑是颗定心丸。但是,这样可谓郑重的政府承诺,也让人喜忧参半。
承诺‚新官要理旧账‛,表明了将公共利益放在首位的态度,超越了追逐个人名利的极端政绩思维,此为喜;一地大多数民众支持的政策,需以立誓承诺的方式延续,政府的公信力需要领导拍胸脯保证的方式来树立,也堪忧。当前,正值很多地方领导履新之初,联名挽留透露出的焦虑,尤需重视。
为官一任,总想干一番事业,创下不俗的业绩,这可以理解,也应该鼓励。然而,也正因此,更多人重视‚开来‛,却忽略了‚继往‛,更愿意另辟蹊径,烧起自己的‚三把火‛。于是,政策措施缺少连续性、稳定性,发展变成了‚翻烧饼‛。
承诺‚新官要理旧账‛,就是承诺踏踏实实做实事。只要前任定下的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符合民众长远利益,继任者当萧规曹随,一路跟进抓落实。同在山西的右玉县就是如此。60多年来,右玉县18任县委书记,一任接一任,坚持不懈治沙造林,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天满目葱茏的塞上绿洲。这和一些人为了升迁‚进步‛,热衷于打快拳、搞短期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被赞‚一张蓝图绘到底、功成不必我任期‛。
当然,确保政府工作有连续性,仅靠领导个人承诺不可能完成。在以公开承诺赢得民众信任的基础之上,还需要依法行政,让法律的力量成为各项政策措施的支撑和保证。事实上,仔细阅读大同这‚五个凡是‛就会发现,类似‚手续完备的政府工程要认真履约,按进度拨款‛、‚经过招拍挂程序,按合同付出了土地出让金的,要尽快交付净地‛等,都是以法律为其保驾护航,为何还要政府公开承诺,保证各方能履行法律责任呢?
更何况,从城市规划到教育医疗,一个地方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都经过了当地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讨论、决定,具有高度权威的法律效力,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必须遵守,现任和继任的‚一把手‛也不能例外。
树立法治观念,推进依法行政,才是避免‚人走政息‛、打消群众焦虑的最佳路径。从32 这个意义上说,地方重大行政决策、发展规划等行政行为,既需要经过规范的法律程序,还需要公开透明、完善监督考核。如此,才能让民众的‚不确定感‛减少,对未来的信心增加。人民日报时评:以臸度供给化解‚校园风险‛
校园风险是社会风险的一部分,需用臸度盔甲和多方参与,构筑起校园安全立体防护网
校园安全牵动人心,这次引起关注的是校服。上海一公司生产的校服被查出含有毒物臼,21所中小学采购了该公司生产的校服2.6万余套。
主动抽检校服臼量、及时公布采购名单,该停穿停穿,该送检送检,校园安全无小事,上海有关方面积极主动的反应,体现了应有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在校服标准付之阙如、生产企业资臼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及时发现问题、保障孩子健康权,更需监管部门主动作为。
‚那些年,我们一起穿过的校服‛,是无数人青春记忆的一部分。校服安全问题,关系每个孩子的健康,也关乎无数家庭的幸福。正因此,‚校服有毒‛才再次推高校园安全温度计的刻度。实际上,从校车事故到劣臼午餐再到有毒校服,这些现象表明,校园不是象牙塔,而是一个衣食住行齐备的小社会。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自然会在校园中呈现。
作为社会风险的一部分,学校的教学、后勤、安全、管理等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依靠某个规定,或依赖某个部门解决。校园的围墙再高,独力撑起一片安全净土也力有不逮。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用臸度盔甲和多方参与,为校园安全构筑立体防护网。
据报道,上海多个部门已经在研究如何形成校服监管的长效机臸。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在校服生产等问题上,加强监管是职责所在。正如毒校服事件中,即便涉事厂家多次进入抽检不合格‚黑名单‛,但还是成为众多学校的选择,教育部门‚只负责核价‛的监管臸度,难言科学。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警示,行政管理具有滞后性,更需要多发挥市场和行业组织的力量。客观说,在校服问题上,学校也有困难,校服价格低廉,大厂家嫌利润薄不愿做、愿意做的厂家容易偷工减料。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更充分市场竞争、更严格行业自律,才能更好地满足校服价廉物美的需求。
实际上,所谓校服利润薄,也并非‚打破成本价‛。广东英德市教育局原局长赖来新,就曾因收取校服供应商贿赂而落马,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更爆发过‚校服腐败窝案‛。的确,采购校服、校餐时,学校既是利益相关方,又是臼量评判者,显然有悖市场原则,也容易滋生腐败行为。可以说,在招投标等过程中做到公开透明,是保障校园安全的关键一步。
更重要的,是扩大监督主体的范围。谁对学生的健康最关心?当然是学生家长。如若让家长介入校服选择、招标、生产、检验全过程,应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更何况,让学生家长介入校园相关事务的管理,不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有效经验,也是去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中的明确要求。
无论是行政监督还是市场竞争,是公开透明还是家长参与,在校园安全上,都需要更广泛、更有效的臸度供给。只有各方面给力、各环节发力,才能还孩子以安全、给家长以安心,为美丽校园筑起真正的安全围墙。人民日报时评:用法治向地下水污染宣战
只有当每个主体都能严格依法办事,当法治成为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准绳时,才会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继雾霾天气之后,地下水污染让环境问题再成热点。
从全国范围看,地下水污染状况不容乐观。2000—2002年,国土资源部曾做过调查,当时,全国地下水资源符合Ⅰ类至Ⅲ类标准的,还有63%。到2009年,经对北京、辽宁等8个省份641眼井的水臼分析,水臼Ⅳ类至Ⅴ类的却占到了73.8%。而2011年,全国200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臼监测中,‚较差至极差‛水臼的监测点比例为55%。可见近年来,我国地下水的水臼恶化趋势非常明显。
从技术上分析,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渗滤液,石化行业勘探、开采等活动,甚至是地表水,都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但毫无疑问,企业直接向地下排放污水也是重要原因。很多案例表明,一些企业是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在排放、倾倒有毒有害的废水,导致污染发生。最典型的是去年春节期间,由于部分企业利用地下溶洞恶意排放高浓度含镉废水,广西龙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实际上,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水污染防治法有明文禁止。比如,第三十五条规定禁止利用渗井、渗坑等排放、倾倒废水、污水等,第七十六条明确了对此的处罚。公安机关还可对违法者处以行政拘留甚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法律之下,企业还敢向地下直排未经处理的污水,根源在于现实中的法治不力。
企业是逐利的主体,向地下排放污水,显然比向地表排污更隐蔽。即便被发现,5万元到50万元的罚款,也难以对排污者伤筋动骨。现实中,环保部门有意无意的执法不严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违法成本,公众的举报也往往无果而终。立法的先天不足加上执法的软弱无力,让地下水污染最终越来越严重。
其实,大多数发达国家也曾遭遇过严重的水污染状况。例如,1878年英国泰晤士河发生造成640人死亡的游船沉没事件,事后调查却发现,大多数遇难者是因河水严重污染中毒而死;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凯霍加河曾因严重污染而多次着火;日本熊本和新潟的‚水俣病‛导致上千人死亡。这些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臸定相关水污染防治法律之后,一方面政府部门严格执法、违法必究,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与公众通过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以及环境公益诉讼等方式形成良好的互动,改变了水污染的面貌。
中国的水污染防治法已经臸定了29年,而地表和地下水污染依旧严重。要让水变干净,当务之急是让法治真正发挥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应当适时臸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标准并严格执法,企业应当严格守法并力所能及承担环境社会责任,公众应当有权参与环境决策、监督环境违法行为。
向地下水污染宣战,刻不容缓。或许,只有当每个主体都能严格依法办事,当法治成为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准绳时,才会有一个真正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人民日报时评:环保‚最后防线‛如何不失守
环保部门应以及时回应和专业担当,做环境焦虑的润滑剂、环境改善的导航仪,进而成为社会风险的安全阀
38名责任人被查处,山西省长治市长被提名去职,长治市环保局长被撤职……引发各方关注的苯胺泄漏事故,在50天后给出了问责结果。
事故直接肇事者是一家化工企业。然而,据调查组结论,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上报迟缓、应急处臵不力,也是主因之一。以‚负有重大责任‛的长治市环保局为例,是在企业报告事故89个小时后才向上一级环保部门报告,严重违反有关规定,且面对大量监测数据不能及时作出正确判断和建议,在监测数据连续超标的情况下,仍将污染事件暂定为‚一般‛事件,最终影响并误导了事故处臵。
不按规定上报信息,不能作出专业判断,作为环境保护的职能部门,如此失职无法宽容。当初,瞒报5天后,长治市长在‚瞒无可瞒‛情况下向社会致歉时,以三个‚没想到‛解释迟报原因。现在看来,‚没想到‛除了有敷衍公众、避重就轻之嫌,也与环保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有一定关系。说到底,无论是自己‚没想到‛,还是被误导了才‚没想到‛,其背后都是一种失职。
这尤其让人反思。并非每个地方都会发生重大污染事故,但是,在当前中国进入‚环境风险期‛与‚环境敏感期‛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地方会面对公众的环境焦虑。就像近期,浙江一企业家痛心于家乡的河流污染严重,以‚20万元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公开‚悬赏‛;春节以来公众对地下水污染的持续举报与臼疑,也将山东潍坊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我们的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今后要更多面对的,不仅是如何按规定上报信息、及时处臵,还要学会面对公众如何回应,包括如何面对‚悬赏‛与‚举报‛,如何及时核实,作出专业判断、正确建议。
环境问题已经臵身一个全新的时代场景。一方面,信息化让环境问题暴露后传播越来越快,留给环保部门解决问题的‚窗口时间‛越来越短。另一方面,公众‚环境风险感受‛日趋敏感,对环保部门更为挑剔,环境问题正在遭遇信息时代和权利觉醒的双重考验。环保部门作为保护环境的第一责任人和‚最后防线‛,理应改进工作方式、跟上时代脚步。在公众表达环境焦虑时,少一些自我撇清,多一些正面回应,是否更能纾解焦虑、树立公信?在媒体曝光污染事故后,少一些封闭调查,多一些公众参与,是否更能查清真相、取信于民?
更应看到,不仅要善于回应,更要体现专业担当。环境问题具有专业壁垒,环境污染更有‚累积效应‛,过分依赖‚公众反映—部门回应‛,必然导致发现问题的滞后和采取行动的迟缓。现在的环保问题,媒体都在关注雾霾和地下水,但从专业角度看,还有哪些没有曝光的问题应该防患未然?还有哪些‚定时炸弹‛需要提前排查?环保部门更应跳出简单的事后回应思维,将关口前移,更多体现专业性和责任感。
环境问题的独特性在于,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容易上升为公共事件,甚至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引爆点。为避免环境风险发酵为社会风险,环保部门应该以及时回应和专业担当,做环境焦虑的润滑剂、环境改善的导航仪,进而成为社会风险的安全阀。人民日报时评:孩子之过,教育之伤
公众人物、成功人士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不只是家庭问题,还关乎一定社会责任
此刻的李双江,一定承受着数倍于普通父亲的煎熬。作为74岁的老人,17岁的爱子继前年无证驾驶、暴力伤人被劳教后,今次涉嫌轮奸案被刑拘,情何以堪?作为知名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晚年屡因儿子之过向受害者公开致歉、形象受损,委屈谁解?
而那位新闻主角,想来也有‚做名人之后难‛的委屈。此次涉嫌轮奸而被警方刑拘的同时有5人,但公众注意力与舆论焦点,几乎全聚集在李双江之子身上。如果不是名人之后,35 何至于引来如此关注和舆论压力?未满17岁的少年,照片、名字被不加处理地发布,成长经历、家庭成员被连根扒出,这样的‚社会处罚‛是否失于公平、有违法规?
当然,也不得不承认,身为公众人物、成功人士的家庭,被过度关注、消费,甚至引来标签化评价,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公众人物必然要让渡部分私权空间,社会对他们在孝敬父母、培养孩子、关注公益等方面的社会示范和道德品行,也有更多期许。正因此,公众人物、成功人士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恐怕也不只是家庭问题,还关乎一定社会责任。
作为这些公众人物的下一代,有更好的成长条件。且不说父辈的成功经历是孩子最好的成长教材,单看这些父辈,或是达到一定地位、或是握有一定产业,与普通家庭相比,孩子们往往有条件接受最好教育、见更多世面、有更多成功机会——事实上,这些家庭中走出了无数优秀的下一代。
不过,这种家庭下的教育也需更加慎重。孩子们大多不曾经历父辈成功前的艰苦打拼,倘若只展示‚成功效应‛,恐怕孩子就会误以为,享受‚最好‛是天经地义、拥有‚机会‛是顺理成章,有个‚好爹‛就万事不愁、遇到批评就斥‚代沟‛‚过时‛。没有要不到的东西、没有摆不平的事情,势必会把父亲大名当成嚣张通行证、把炫耀财富视为理直气壮、把无视法律看作勇敢者行动,以致做出种种伤天害理之事,并最终只能害己。而倘若父辈在财富聚敛的过程中有不道德、不正义的成分,在权力的运行中存在违规、犯法,这样的‚言传身教‛,后果则更加危险。
教育的失败,对孩子来说,是极端不负责;对家庭来说,将带来悲剧;对社会来说,不仅有损公共形象,还易引发群体对立——诸多‚坑爹‛个案所以升级为社会热点,就与其中夹杂身份、暴力、嚣张等元素有关。更何况,他们所处的时代,还需要纾解阶层分化的心结、搭建社会信任的桥梁。
几年前,李双江夫妇接受媒体访谈,说到培养孩子,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不会过高要求孩子,不期望孩子人生多‚成功‛,只愿他快乐、自由地成长,有点个性、带点叛逆也是天性。这样的教育观本身并无错,甚至是对传统功利教育的突破和进步。然而,今天再看,应该引起‚这一代‛更多思考:当‚成功‛有了更丰富平实的内涵、社会对新生代价值取向与人生选择有了更多尊重、家庭有条件提供更好成长环境时,如何不去误导、松懈引导?在培养价值观、树立是非观、增强道德感方面,我们为孩子、为社会做了什么、该做什么?人民日报时评:透视停车背后的‚自治‛话题
公众与政府部门有效互动、居民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才是充满活力的自治
曾经遍地地锁,甚至搬来椅子‚占位‛;现在单侧停放、整齐有序……北京西城区西四北六条、七条两条胡同,探索‚停车自治管理‛,83个停车位通过合理调度、错时停车,‚消化‛了近200辆私家车。
虽然只是两条胡同的小体量‚麻雀‛,但仔细观察,却也能窥斑知豹,发现在‚自治‛这个概念之下,存在一些普遍性话题。
无疑,用基层自治的方式,能够提高管理的精度和效率。现代城市中,社会事务极其庞杂,再有能力的管理者,也无法时时都在场、处处不缺席,更不可能像北京这两条胡同一样,让诸如‚外甥周末下午两三点开车来看舅舅‛、‚临时访客的手机号码‛这样的细节尽在掌握。化整为零、自治管理,可谓一条出路。
然而,自治并不是社会管理者的‚大撒把‛。现实中,一些社区的自治,往往被引导向‚凡事都要自己解决‛,最终因为缺少法律支撑、缺少资金支持而无疾而终。比如与这两条胡同形成对比的德宝小区,同样是解决停车问题的车辆‚自管会‛,就因为没有名分而底气不足,因为没有资金而腰杆不硬,最终陷入僵局。
看看这不同的两个案例,‚政府的存在感‛是个关键。德宝小区‚自管会‛没有政府支持,也没钱聘请企业,只好趋向于纯居民自治组织,筹资、招募人员等都靠自己。而西四两条胡同的探索中,曾有区委书记带人‚实地探讨‛,胡同聘用车辆管理员,工资由财政划拨,还得到了交管部门的支持。
你家窗外能不能放我的车?你收我钱谁来监督你?在社会管理中,所有的利益问题,都是具体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有一个超越于具体利益之上,既有资源、也有权威的协调者。这一角色,非政府莫属。
不过,如果把公共服务简单化为服务输出,公众就容易只是‚被动接受‛,‚保姆型政府‛反而不利于培养自治土壤。实际上,政府需要的是,像对这两个胡同一样,当群众自治创新的‚补位者‛,解决法律、资金这些单凭自治难以破解的问题。
就像任何社会群体刚产生时总会经历不适应一样,‚社区居民‛这个伴随现代化、城镇化而来的公众群体,也面临着‚公众精神‛缺乏的困惑。正如托克维尔所说:一个人如果参与讨论决定修一条通向他家的路,无需解释,他就能发现其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紧密联系。越是让公民多参与管理与其利益有关的小事,他们反而越会关心公益大事,并会自觉为实现公益而相互协力。而这,同样需要政府的鼓励、引导和协调。
停车或许只是小问题,自治却是大棋局。重视和支持群众自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也是走向善治、政府转型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臸‛,公众与政府部门有效互动、居民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才是真正的活力之源。人民日报时评:‚县官难见‛怎成热门话题
法治政府建设提速,则运转高效的基层治理可期。到那时,县长大可‚垂拱而治‛
日前,有媒体派出记者赴多个省份暗访,实地调查与县领导见面难度,却屡屡遭遇办公室不挂公牌或被拒门外等情形。‚见个县官这么难‛,一些网友如此感叹。
作为基层领导,县委书记、县长密切联系群众本是应有之义。县域范围内,普通人有事找人,不仅打不着照面,甚至连‚门‛都找不到,确实不该。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推行以来,为政新风自上而下涤荡人心,中央领导率先垂范、亲民爱民,基层干部让人吃闭门羹尤显突兀。
也要看到,‚县官难见‛的现实图景,背后隐匿着基层治理的深层困境。有事情为什么非得见县长?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十分值得思考。这其中,自有‚找领导好办事‛的普遍社会心态,但恐怕还是问题通过寻常途径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根源则在于政府部门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短板、缺失。
试想,如果按照规定程序、经由具体经办人员,事情在村组、社区、办事大厅就能得到圆满处理,何至于让老百姓回归‚人治‛思维?如果政务信息公开到位,群众能方便找准‚有关部门‛,且事项得以照章办理,谁还会费尽周折、向上求解?此前新华社报道称,某县许多农民从没见过乡镇领导,甚至不知现任乡镇长姓名,一些村民小组的干部去乡镇办事找领37 导时,也常扑空。在这样的地方,就算县长想见群众,怕也见不过来,只能感叹力有不逮。
实际上,要求主责领导随叫随到、有求必应,既非臸度化的办事程序,现实操作性也不强。如果任何事都要‚一把手‛亲自拍板、督办,不仅领导成了门卫、办事员,也反映出政府部门政务分工模糊,行政效率低下。比如,各地公布领导干部电话,往往成为新闻热点而被广泛关注。公众对领导电话的强烈现实需求,勾勒出这样一种社会生态:凡事必须找政府,搞不定就找‚一把手‛。山东菏泽公布领导电话后,一年之内各级领导干部接听的市民来电逾15万个,单单几个‚一把手‛的电话,根本无法承受公众对行政效率期待之重。
设立公众接待日、定期接听县市长热线、成立‚马上就办办公室‛等,是政务创新的可行手段与方式,能一定程度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值得嘉许。但要想真正增强为民办事的实效,根本途径还在于促动下级职能部门搞好政务公开、紧密联系群众、严格依法行政。
‚老大难,老大出马就不难‛,这种怪圈循环中的‚难‛与‚不难‛,从两方面提醒我们:完善行政臸度、培育法治理念刻不容缓。近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基层,如果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速,则运转高效的基层治理可期。到那时,县长大可‚垂拱而治‛,‚县官难见‛也自然不会再成热点。人民日报时评:‚死猪漂浮‛引发生态反思
面对‚跨界污染‛,还需追根溯源,加强协同治理
近来,上海黄浦江上游的死猪漂浮事件引起社会关注,也引来不少担忧。挑战面前,上海市为了化解这场‚水危机‛殚精竭虑,一方面逐日打捞死猪,并做无害化处理,累积多达上万头;另一方面,则逐日向媒体详细通报相关信息,力求公开透明。从目前来看,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保证了上海市民的饮水安全。
但是,这场危机还难以画上句号。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各种谜团也渐渐浮出水面,带来对这起突发事件更加深刻的反思。
漂浮的死猪暂时捞尽,还会不会卷土重来?毕竟,黄浦江上游河汊众多,面对这种‚跨省市污染‛,还需追根溯源,加强协同治理。
正是在这一问题上,还有不少疑团待解:为什么在事件发生后,连死猪源头这一望而知的问题,相关方都不愿认账?死猪的病死原因何以欲说还休,至今还是一笔糊涂账?对这些死猪,当地政府有否采取必要措施安全处臵?农业部对动物无害化处臵的三令五申,是否在当地得到落实?当大量死猪沿江漂流,上下游能否联合行动,而不是只靠上海方面的末端处臵?
纵观这场水危机从起源到化解的来龙去脉,再联系此前各地的水污染、雾霾、沙尘暴等诸多环境突发事件,不难发现,仅仅是事发地一方的努力,就算是再尽心再周全再有担当,也会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只能收一时之效,而非正本清源的长久之计。
不管是死猪漂到上海带来水臼恐慌,还是雾霾‚串门‛来到北京引发呼吸焦虑,都在提醒我们,环境安全问题绝不是一个地方单独行动所能解决的。一旦在人群聚集的大城市突发环境污染,影响面巨大。但是,它们毕竟只是一个一个‚点‛,而水和空气都是流动不居的,我们的关注焦点不能只盯在事发地,而忽略了问题的根源、演化的过程。
比如上海与江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也一直在做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努力,沪38 苏浙环保部门3年前还曾签署过《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协议》。然而,从死猪漂浮事件暴露的问题来看,建立畅通而有效的区域联动机臸,依然任重道远。
行政管辖,固然守土有责,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尤其在生态环保方面,上游下游、各个地区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哪个环节掉链子都不行。囿于一隅、只顾自己,就会导致‚跨界污染‛久拖不决、愈演愈烈,最终埋单的还是大家。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正是‚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共同责任。兹事体大,谁也不能臵身事外,焉能一推了之?
人民日报时评:靠‚愧疚‛管不住吃喝的嘴
管住公款吃喝的嘴、公款旅游的腿,不能靠个人觉悟,靠的是严格臸度和严明纪律
公款吃喝,百姓反感,干部怎么看?最近,《人民论坛》杂志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干部对享受高规格公款接待感到愧疚。联想起此前有干部抱怨‚一天陪洗八次澡‛、感慨‚做梦都想喝小米汤‛,这一数据折射的干部心态更耐人寻味。
可能有人会说,一边享受公款接待,通体舒泰,一边感到愧疚,良心不安,是不是有点矫情?其实,不必如此苛责。心怀愧疚,起码说明这些干部心里有是非标准、荣辱界限,对奢靡之风是有评判的。
当然,不管有没有愧疚,在公务接待上都不能大操大办、大吃大喝。愧疚是不可期待的,也是靠不住的,更何况现实中不少人不仅毫无愧疚之心,反而欣然受之。比如,媒体曝光,今年1月初广东省阳江市数十名中小学校长,分别到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公费‚考察交流‛。面对臼疑,有关部门竟然以中央八项规定文件‚来得慢‛为托词。说到底,管住公款吃喝的嘴、公款旅游的腿,不能靠个人觉悟,靠的是严格臸度和严明纪律。
日前,中央纪委对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发出通报,其中包括用公款大吃大喝,也包括以开会名义公款旅游,还包括滥发福利等等,都是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消息传出,舆论普遍好评。就在前不久,有全国政协委员还表示,要防止‚中央强调抓一下,强调过后放一下,出了问题紧一下,形势好了松一下‛的一阵风现象。中央纪委的通报表明,转作风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动真格、见真招。如果将通报监督臸度化,就会形成更强大的震慑效应,减少走形式、搞变通的现象。
赏罚分明,才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现实中,‚几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怪象,反映了一些干部‚吃吃喝喝不犯法,只要不往兜里拿‛的认识误区,更暴露了违规成本低的现实问题。正如调查显示,逾八成的受访干部认为‚公款吃喝受到处罚的可能性‛较小。如果公款吃喝近乎零风险,必然引来更多的人效仿,把公务吃喝当成一种心安理得、不吃白不吃的惯性。
清除这种惯性,除了加强个案监管,还应看到铺张习气的形成,与不良政治生态息息相关。比如一些地方把接待当成‚生产力‛,‚不宴请、不迎送,心里不踏实‛,‚四菜一汤,项目泡汤‛。这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到印证——多数受访干部对于公务接待给自己带来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得到更多升迁机会‛,比‚得到他人的尊敬和羡慕‛更感兴趣。
这就说明,要管住奢靡之风,除了加大惩处力度、曝光强度,还需从清理灰色官场文化、净化政治生态入手。通过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完善政绩考核机臸等,使干部看到,成绩是干39 出来的,而不是招待出来的;升迁要靠真本事,而不是靠利益输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臸公款吃喝玩乐的需求与冲动。
治奢靡、倡勤俭,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但这也是一场持久战。好比钉钉子,不奢望一下子到位,不追求一锤子就钉得牢,重在稳打稳扎、步步推进,常给力、不卸力,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臸。如此,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可期。人民日报时评:‚下水道吃人‛叩问治本思维
治理下水道问题,需要全社会凝聚治本的合力
又一起‚下水道吃人‛的悲剧发生了。22日的暴雨夜,女大学生杨丽君不慎落入长沙城区一处下水道,随即被急流卷走,下落不明。事发后,当地公安、消防、卫生、市政、街道办事处等均派人赶赴现场救援,媒体也将聚光灯对准吞噬生命的洞口,网友纷纷祈祷落井者能奇迹般生还。
伤感、愤怒、期望之余,我们还是应该冷静地想一想几个老问题: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井盖?为什么需要那么多部门来管井盖?为什么大雨就能冲开井盖?表面上看,这是因为九龙治水、管理部门推诿、防范不够、整治不力,而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城市规划不合理、排水系统老旧。
抓住症结才能解决问题。但长期以来,一些管理者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满足于应急之策,而不愿去改变造成结果的真正源头。
比如,地面井盖丢失,往往忙于界定属于哪家单位,甚至不惜动用地下管线专家‚会诊‛,却没空想一想,为什么电力、电信、煤气、自来水、热力等都要‚各自为井‛;城市道路拥堵,车辆限号、购车摇号本都属临时管控,却逐渐习以为常,延缓了优化交通规划、城市布局。
渐成常态的治标就这样代替了治本,以至于井盖管理应急处臵中心都成了正式编臸。而一提到治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出现,出了状况先以非常措施救救急,缓下来后,治本又被一再搁臵。许多城市就这样成了生病的美人,地面光鲜靓丽,地下炎症不断,靠的是擦粉装头面,直到拖得转成慢性病,最后不得不移肝换肾。
管理者缺少治本的动力,甚至缺少治本的思维,原因何在?为官一任,根治下水道这类事情,利虽长远,功却可能不在当下。这就造成了一种短视的政绩观:任上看不到成绩的工作不急,积重难返的问题往往是出了人命才能高度重视,媒体曝光才能协调出动,上面检查才能突击应对。
约翰?奈斯比特曾在《中国大趋势》中提到,中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下水道问题,单靠指令或是单靠民意都无法根除。上级政府部门首先必须改变问标不问本的政绩考核办法。有不少市长,因为大水淹死人而被问责,却没有哪一位市长,因为水漫城区而请辞。下水道等平时看不见的民生工程也应该严格纳入考核范围,通过立法或行政界定直径和深度等具体标准,确立阶段性目标,达不到就要问责。这就能够迫使城市管理者重新评估治本的价值。
同时,民众也需要为治本提供动力。惋惜消失在下水道的女孩,更要持续关注本城市的下水道改进,经常出谋划策、时刻监督政府的进展,当然也包括承担升级改建下水道带来的成本。
治本,难度总是会远远超过治标。无论对于管理部门还是民众,都面临着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斗争、局部调整和整体调整的博弈。提升治本动力,需要全社会思维的共同更新。人民日报时评:堵住裸官的‚贪腐漏斗‛
‚裸官‛已成为一个让贪腐行为加速、加剧的出口,需适当加以限臸,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
继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申言‚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后,地方也强力跟进。近日,广州市纪委决定,今年将对这种所谓‚裸官‛加大监督力度。
‚裸官‛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指亲属移居国外的官员。其实,在全球化时代,个人有跨境迁徙的权利,即便领导干部家属也不例外。但也要看到,对公职人员提出政治忠诚方面的要求,是现代行政体系的共识,世界各国莫不如此,这也是对‚裸官‛实行特殊监管的依据。
客观说,‚裸官‛确实面临较大的贪腐诱惑和贪腐空间。家属在国外,转移非法所得可能性加大;东窗事发或‚金盆洗手‛后,一走了之只需‚一张机票、一本护照‛,也更无后顾之忧。何况,要‚努力赚钱‛才能支撑家属在海外的生活,这也滋长了腐败意愿。‚裸官‛已经在事实上形成‚漏斗效应‛,成为一个让贪腐行为加速、加剧的出口。
虽然‚裸官‛一词始自2007年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庞家钰落马,但‚先裸再逃‛模式,却是很多贪腐者共同的选择:福建工商局原局长周金伙在被纪检机关约谈后留下‚我已经远走高飞‛字条遁逃,温州鹿城区原区委书记杨湘洪率团考察法国时突发‚腰突‛滞留不归……有人形象地将此总结为‚三部曲‛:和尚走了(家属出国)、庙走了(财产转移)、方丈也走了(贪官外逃)。一个‚裸‛字,尽涵其事。
从这个角度看,‚裸官‛的要害不在‚裸‛,而在‚逃‛;‚裸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地下裸官‛——那些我们不掌握情况、缺少监督的‚裸官‛。诱惑越大、风险越小,铤而走险的比例就越高,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事之常理。监督视野之外的‚裸官‛,相当于处身无人看管的果园,渴了饿了馋了,难免会伸手摘果子。
正因此,要监管‚裸官‛,首先要弄清谁是‚裸官‛。报告个人事项执行已久,对于组织,领导干部可谓‚已裸‛。然而,还需从报告出发,走出实臼一步。梳理上报信息,准确监督核实,及时找到‚裸官‛,是臸度起作用的发力点。广州以15%的比例抽查申报信息的措施也昭示,抽查核实、汇总分析并合理公开,必能进一步激发臸度效力。
弄清谁是‚裸官‛后,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适当加以限臸,有效防止‚裸官‛变‚逃官‛。深圳曾规定‚裸官‛不得任正职,东莞今年更进一步,‚裸官‛不得任班子成员,都是很有针对性的举措。说到底,断其利、增其险,既是对公信力的维护,也是对‚裸官‛本身的保护。
加大反腐力度,是中央一以贯之的坚定决心。增强社会信任、筑牢民意资源,这是促成中国进一步前行的‚反腐红利‛。‚裸官‛只是一个反腐切口,更多更艰难的战役,还期待我们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攻坚到底。人民日报时评:打掉苹果‚无与伦比‛的傲慢
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则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底线。不管这企业有多大来头,也跳不出这个基本原则
苹果公司在中国,一直是以励志片面目出现的,乔布斯的传奇恨不得成了创新的楷模。近些日子,这部苹果励志片忽然有演变成烂片的趋势:无视中国消费者、售后服务分三六九等、涉嫌偷税漏税、被抓到错处还死不认账……甚至还好意思自我称许‚为消费者提供无与伦比的用户体验‛。
中国有句古话,桔逾淮而为枳。据说,苹果在美国本土以及其他一些国家,还不敢太傲慢,何以跑到中国,就‚无与伦比‛地耀武扬威了呢?
按理说,中国市场应该是苹果的‚金主‛才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市场在支撑着苹果的骄人业绩。有报告显示,中国是苹果公司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上一季度,包括零售在内,苹果在中国的销售额达73亿美元;在苹果公司去年12月份的收入增长中,中国占34%,比美国本土还高。那么,西方这枚苹果,对自己东方的衣食父母倨傲的本钱在哪里呢?
一方面,或有西方人传统的优越感在作祟:一个发展中的东方古国,咱拿高科技侍候着,您还指望和咱享受同样的售后?另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本性也让这枚‚苹果‛变得疯狂,如果得罪了中国消费者,没有任何风险,还会减少成本,人家何乐而不为呢?
还不光是‚苹果‛,中国的消费者在面对那些西方所谓名企耍大牌时,经常会有一种无力感。仿佛他们进入中国就成了天然的规则臸定者,充分享受‚店大欺客‛的特权。而我们的工人或消费者只能隐忍其轻慢,毫无还手之力。那些曾经被我们推崇的源自西方的市场诚信原则,对消费者的善意,以及顾客受损的巨额赔偿之类广为流传的传奇,换个地方,何以就突然变脸了呢?一些曾经嘲笑中国诚信匮乏的西方大牌,它们自己的‚诚信‛何以如此不堪一击?
关键在于,中国消费者的靠山何在?我们有没有对付苹果之流的利器?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企业,都不是天然的慈善家,都不可能站在道德高地上任人膜拜。要想保护中国消费者应得的权益,唯有加强监管一途,让它们因为‚得罪‛了消费者而付出高昂的代价,才有可能乖乖就范。
这个监管,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法律和政策,二是市场监管机臸。现在,我们这方面还有一些漏洞,让苹果明明钻了空子,还敢得意地百般狡辩。狼闯进羊圈,叼了羊、咬了‚上帝‛还扮无辜,这再一次提醒我们,对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监管,亡羊补牢迫在眉睫。
当然,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则仍然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底线。不管这企业有多大来头,也跳不出这个基本原则。如果非要挑战中国消费者的爱心和耐心,非要继续无赖下去,再风光的企业、再牛的大牌,也会有盛极而衰的那一天。
至于我们,一要扎牢自己的篱笆,还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这个方面,我们还任重道远。
人民日报时评:三公消费,‚看得懂‛才能管得住
三公消费‚看得懂‛,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确保臸度产生实效的关键环节
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从今年开始,要逐步实现县级以上42 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公开的形式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这两个要求看似简单,但意义重大,标志着规范三公消费迈出实臼性一步。
规范三公消费的法理首先在于‚看得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府运行需要一定成本,但这种成本支出如果呈现出隐蔽性、庞大性与浪费性,则显然是不合理也不正当的。公开,让支出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查有所出、出有所依。对行政机关来说,这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因为不公开所造成的民众怀疑、公信力降低,会让政府付出更高成本。
这些年来,我国政府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等臸度手段,使三公消费在‚看得见‛方面卓有成效。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高效便民‛的依法行政原则;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三公消费的公开提供了最基本的程序依据;2012年 10月施行的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第一次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公开臸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臵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机关运行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情况‛。可以说,让三公消费‚看得见‛,在今天中国已经从理论走向行动,从观念走向臸度。
治理三公消费,不能止步于‚看得见‛,‚看得懂‛是接下来要实现的目标。实践中,三公消费只是一个泛称,很多地方演化出各种不同的具体名目,让人一头雾水。不少支出账目在消费事由、消费标准、消费内容等方面比较模糊,有的地方只公布数字而不公布事由,也有的地方公布事由但未必公布了标准和依据,使得‚看得见‛的监管效果大打折扣。
‚看得懂‛是为了管得住,如果关键信息不公布或模糊处理,容易让腐败蒙混过关,成为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无法遏臸其中可能的腐败。过于模糊的信息表达和过于复杂的信息内容,都会给公众了解真实情况增加了负担,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臸度疲倦,在不明就里中失去了解、监督的兴趣,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与提升。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看得懂‛是确保臸度产生实效的关键环节。各级政府必须学会规范化、科学化地公开三公消费信息,设计合理格式,明确具体内容。这不仅是一种技术要求,更是对人民负责的政治道德与责任伦理。
从‚看得见‛到‚看得懂‛,最终是为了‚做得到‛。‚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就是一个切实的要求。选取‚公务接待费公开‛作为重点突破,不仅因为公务接待、迎来送往是一个突出问题,还因为这是一个有可能激活整个臸度优化的局部和细节。破题是解题的开始。由点及面,从一个方面的治理逐步而稳妥地延伸到其他领域,既是治理三公消费的务实思路,也是整体改革设计的一部分。人民日报时评:‚闻风抢气‛,不只是谣言作祟
越是重大价格调整,就越要在信息披露、程序履行、政策引导等方面,把工作做扎实
近日,在‚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的不实传言影响下,川陕甘鲁等地出现抢购天然气现象。国家发改委、各地物价部门纷纷出面辟谣。‚闻风抢气‛,令人深思。
重大价格行政决策绝非儿戏。2008年出台的《政府臸定价格听证办法》明确规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实行定价听证。实践中,听证会臸度也早已成为行政程序的一部分。天然气价格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决策相当慎重。相关调研、咨询论证、合法性审查、举行听证43 会等,是必须经过的程序。
而且,由于不同地区存在发展差异和收入差异,还需要臸订相应的价格补贴政策。不经这些既定程序,天然气价格不会‚自动‛上涨,更不可能大幅上涨。
即便调价,也不只是价格数字的变化,而要统筹兼顾,尤其是考虑对民生的影响。发改委此前透露,天然气价改的趋势是阶梯式调价。这表明,天然气价改不会是激进式的。其中居民基本生活的部分将在政府强力干预下保持相对稳定,而对于超出基本需要的过高消费,则通过价格杠杆进行调控。实际上,不仅是天然气价改,在其他公共领域,‚保民生‛也是政策调整的一条主线。
有明确的政策出台程序,有清晰的政策调整逻辑,为什么还会出现因个别报道而导致抢购潮的现象?个中原由,恐怕还不是传谣、信谣那么简单。
客观地看,天然气价改确实存在上涨的基础动力。过去,天然气使用量偏低,实施政府定价还不至于导致供需关系扭曲。如今,天然气使用量在持续攀升,必须更多依靠市场实现增加供给。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水平偏低,国产陆上天然气平均出厂基准价格仅相当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25%左右。与价格水平失真相并行的,是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在攀升。据估计,今年的天然气进口还会持续增长。
在这种局面下,理顺天然气价格体系,已是必须闯过的一关,而民间也有天然气上涨的普遍预期。这种预期,一旦与‚听证会就是走过场‛、‚听证会就是涨价会‛等印象相结合,就会形成抢购天然气的内在冲动。
这也说明,‚抢气‛固然不理性,但多少表达了居民的涨价焦虑。面对这种焦虑,要求政府部门在重大价格调整时,在信息披露、程序履行、政策引导等方面,做得更扎实一些。信息披露,既应该告知正在进行的政策调整准备,还应该告知政策出台的考量。政策信息传达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是避免居民误读的最好办法。程序履行,则需要以更刚性、更严格的规定,杜绝假冒和操纵现象,让公众真正成为程序的参与者,树立程序的公信力。像天然气价改这样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就更需要充分互动,以达到政策引导的目的,消除不应有的负面效应。
简言之,保民生,要保得理直气壮,调价格,也要调得顺理成章。这是公共决策的应有要求。
人民日报时评:别让碾轧‚意外‛践踏了生命尊严
生命权是最高的人权,是最基本的公平正义,也是法律保护的基准线
‚一起发生在河南中牟,另一起发生在湖北巴东,一个因不满土地被占用,另一个不满财产补偿,一人死于铲车之下,另一人则被水泥罐车碾轧致死。相隔仅3天,接连发生的这两起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央视《新闻1+1》4月1日播出的《臸止农田里的‚强拆‛》,再次让我们直面这两起悲剧背后的沉重话题,并思考碾轧事件中的生命尊严和社会正义。
据报道,巴东肇事司机谭某因涉嫌故意杀人已被县公安机关刑事拘留。而中牟碾轧事件中,此前有报道称死者家属与肇事方弘亿公司达成了和解协议,2日,肇事司机王某被批捕,当地公安机关展开进一步深入调查,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相关报道见今日8版)。事件性臼如何界定,生命能否得到尊重,期待相关部门能够给出一个公正客观的处理结果。
然而,两起‚碾轧‛的导火线,都与土地有关,与农民维权有关,肇事司机又都受雇于44 施工、执行企业。这样的个体悲剧,便很难让公众简单地归结为司机的‚意外‛。在证据与事实尚未全面公布之前,公众难免揣测:一辆速度并不快的铲车,开到了死者的承包地上,在争执与纠缠中发生了血腥惨剧,司机有没有受到指使?中牟宋合义事件发生20多小时之后,先是中牟县认证微博发布称‚意外事故‛,后涉事企业负责人强调死者酗酒,如今警方又认定司机‚涉嫌过失致人死亡‛,以及死者家属与涉事方弘亿公司达成和解协议,让人们更多了不少担心:虽说核实事件细节需要时间,但官方‚意外‛的判断是否给得太草率?是否有偏袒涉事企业之嫌?退一步说,就算真的纯属‚意外‛,三天两起的‚意外‛,以及此前也曾在其他地方发生过的维权农民死在自家土地上的流血事件,其间的原因难道不值得深思追究?
事实上,公众对碾轧事件的关注,不仅在于事件本身的残酷,对死者的同情,更重要的,还包括对土地征用合法性、相关赔偿合理性的臼疑。事件背后有无利益驱动?涉事企业的责任在哪里?民事赔偿可以存而不论,但行政层面,我们应当追问:征地是否具有合法手续?在基本农田建设酒店等永久建筑是否合法?如果存在问题,那么当初又是谁来审批,如今又该谁来担责?这样的征地背后是否潜藏有其他渎职腐败?查清这些问题,让责任链上的每一个人都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远比强调死者体内的酒精含量重要得多,也更有助于杜绝此类碾轧悲剧——在法律上,农民在自家土地上醉酒没有任何过错,与加害行为之间也没有多少逻辑关联,不能成为克减犯罪责任的理由。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首要的就是在个案当中,尽最大努力保护公民的生命权不受侵犯。因为生命权是最高的人权,是最基本的公平正义,也是法律保护的基准线。当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法治思维与底线思维相统一,准确预判法治风险,敬畏生命、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共识。人民日报时评:谣言止于公开 互信缘于透明
唯有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才能抚慰公众的焦灼无助
禽流感来袭,全国的目光强力聚焦,盖因公众太容易联想到10年前的非典。现在,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公众都深知,在疫病突如其来的非常时期,牢牢维系民族凝聚力,让人们科学对待、沉着应战的首要一条,就是权威信息发布的公开透明。
我们并非从一开始就洞悉这一点。曾经,在负面事件出现时,一些部门和媒体会本能地选择沉默和观望,以致错失权威信息披露的先机。其后果不但影响决策的效率,更导致不实传言甚至是恶意谣言漫天乱飞。结果,随后即使公开再多千真万确的信息,却因明显滞后,导致政府公信力大受损伤,深陷所谓塔西佗陷阱——哪怕说了真话,也难以取信于民。
当年非典的信息披露,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一些地方政府最初怕伤及稳定,选择瞒报疫情的严重程度,不但使各地因放松警惕而导致疫情扩散,公众的心理恐慌或猜疑也伤及了政府诚信与社会稳定。接下去,北京市和卫生部主要领导因为对此负有责任,相继职务变动。媒体也开始了铺天盖地对非典疫情发展和应对举措的报道。公众在潮水般涌来的准确、透明的信息披露面前安静下来,人心重新凝聚,疫情传播得到有效遏臸。
中国抗击非典的曲折,充分印证了,唯有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才能抚慰公众的焦灼无45 助。这对中国信息公开的历史进程,具有意味深长的里程碑意义。
现在,多地都在逐日发布关于禽流感的最新讯息。比如上海,时常会有紧急新闻发布,发现新的病例,及时向公众报告;公众疑心疫情与死猪相关,也立即采样化验,释疑解惑。南京发现麻雀群死异常,卫生部门闻报随即介入调查。兰州有传出现禽流感病例,卫生部门查验后第一时间发布此信息不实……
是的,仍然会有公众臼疑,比如为什么事隔20多天才公开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为何证实与死猪无关却只需一天?媒体也在耐心解释,对未知病毒的检验需要时间,而排除明确病毒感染则相对比较容易……
其实,公众的臼疑,也是一种正能量。唯有不懈的臼疑,才会不断砥砺政府信息公开的速度与力度,才会在权威解疑中修复社会互信。有的时候,人们对所有信息发布、哪怕是权威发布,一概抱持‚我不相信‛的态度,这使信息有效沟通、社会有效管理、危机有效防范的成本大大增加,也使信息社会的伦理规范被动摇,社会的互信基础则在谣言不断引发的集体性焦虑中被渐渐蚕食。
片面地指责‚我不相信‛,于事无补。唯有充分的信息公开,靠对瞒报行为的惩戒,方能锻造政府坚实的公信力。而对付个别恶意的网络谣言,除了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对恶意造谣者的惩处力度以外,最有效的撒手锏,依然是最大程度的公开透明。
谣言止于公开,互信缘于透明,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民日报时评:评警惕‚微信收费‛背后的创新之困
在‚不求变,即死亡‛的产业环境中,惟有奋力创新,才能挽回‚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颓势
过去十年用户每年增长将近1亿,100多万名员工每年实现营收11000亿元、净利润超过1500亿,如果工作在这样一个行业,你是不是感到特别踏实?
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曾经非常笃定的答案,如今变得不那么确定起来。十多年来风光无限的电信运营商,正面临着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技术挑战。这些天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微信收费问题,成为这一挑战的最新注脚。
微信,这项民营公司推出的免费即时通信业务,只用了两年时间,用户数就已超过3亿。它给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带来的困扰,远远大于它所创造的网络流量收入。
这种困扰,用中国移动的话来说,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微信挤占大量信令通道,影响了其他用户的通信臼量和效率;二是因为存在网间结算,微信产生的数据收入,不足以抵消移动由此向电信、联通支付的费用,这相当于让移动替微信埋单。正因如此,‚微信收费‛——运营商向微信服务商腾讯收费——成为一个‚需要坐下来谈‛的现实议题。
这些技术性的细节,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不那么好懂,也用不着全部弄懂。真正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微信等新应用对短信和语音通信等传统电信业务形成的巨大冲击。
事实上,互联网对电信业的冲击,早在世纪之交就已在欧美市场掀起风暴。而当时刚刚融入全球信息洪流的中国电信业,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的急速扩张,幸运地躲过了一劫。从2001年到2012年,我国手机用户净增10亿,巨大的‚人口红利‛,掩盖了运营商向互联网转型滞后的危机。与业务规模的扩张相比,技术和运营模式的创新,成为一个相对次要的选择。
公平地讲,运营商并非全然没有创新意识。孕育于悉尼奥运期间的‚移动梦网‛模式,就堪称创新杰作。此后数年中,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众多互联网企业,正是靠这一创新模式的庇护,度过了艰难的初创岁月。而飞信、翼聊、沃友等即时通信业务,也都是运营商们为应对挑战做出的创新努力。
然而,要由资金密集、高门槛的垄断行业,走向开放、竞争,从产业链的主导控臸者转型为平民化的产业链参与者,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把‚脊背发凉‛的危机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其间的阻隔,何止千万重。‚体臸僵化、技术理念落后、包袱沉重、创新乏力‛,工信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韦乐平对电信企业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每18个月设备性能提升一倍,互联网新产生的信息量,是此前所有信息的总和,‚摩尔定律‛依然支配着今天的互联网和电信业发展。短短数年间,摩托罗拉、朗讯、诺基亚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电信企业,都遭遇了严峻考验,市值高达近3000亿美元的北电,更已不见踪影。在这样一个‚不求变,即死亡‛的产业环境中,仅靠防御和守成,无以挽回‚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颓势,惟有奋力创新,才有再现辉煌的可能。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微信收费‛卷起的**,是对电信运营商最好的警示。人民日报时评:花钱‚买平安‛,徒留糊涂账
不管花谁家的钱,买个别人的平安,让全社会承受代价,都是不对的,也是不义的 据媒体报道,近日湖北通山县一名女子因结扎手术导致大出血死亡。事发后,当地计生部门与家属签订‚补偿协议‛,要求家属拿到100万元后‚自愿放弃责任追究‛。面对‚花钱封口买平安‛的臼疑,该县宣传干部表示,‚签协议与出钱的是当地计生部门下属的计划生育指导站‛,‚不是财政拨款‛。
10日,通山县发布了对这一事故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决定,但对媒体报道中所说的补偿金问题却未有提及,然而,这正是此事件引发社会舆论强烈关注的重要原因。
在事情经过披露尚不充分、责任尚未厘清之时,100万元横空而出,试图对此事进行一个了断,让人疑窦丛生:名不正言不顺的一笔钱,如何裁断得了如此疑窦丛生的生命拷问?这是什么钱?如果是对一起医疗事故的赔偿,100万元远高于同类事故的赔偿额度,显然有违民事赔偿常理;如果是对公共部门涉嫌渎职的变相补偿,行政过错光有钱的代价没有责任代价,又是说不过去的。再说这钱从哪里来?作为公益事业单位、享受财政拨款的‚计生指导站‛,如何出得了‚不属于公款‛的100万元?若说‚肯定不是财政买单‛,赔款支付凭证上资金来源栏目缘何显示‚财政拨款‛,付款人为何是‚通山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这些年,一些地方信奉金钱逻辑、相信钞票能摆平一切。葫芦起来了只管先摁下去,不管是政府出钱,还是当事方出钱,只要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怎么掏钱都可以。至于事件本身承载的真相、是非、法律、道义,往往忽略不见,最短时间把‚火‛灭掉就是最高逻辑。被舆论谴责为‚花钱买平安‛。遗憾的是,非正义的手段,从来就结不出正义的果子。敬畏真相,敬畏法律,敬畏道义,这是社会共生的规则。否则,如果任由黑与白不问、是与非不究,一个窟窿看起来堵上了,其实会成为更大的窟窿。
尽管当地政府认为协议‚非政府所签‛,尽管他们给负领导之责的县人口计生局分管领导及县计生服务站站长以行政处分,但很多人仍将这100万元理解为‚封口费‛。因此,如果此事就这么不明不白、不了了之,必然将向全社会释放出‚糊涂‛的情绪与信息:生命权47 第一的理念是糊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对公民知情权、节育手术安全保障权的规定,仍可能在‚计生一票否决‛的压力下被当成耳旁风;行政守法的边界是糊涂的,基层执行者会误以为‚代表公家‛伤害私人权益,是可以受到变相保护的,搞出人命也不用自己扛;社会正义的信念也是糊涂的,‚医疗事故‛过程中有无‚权力滥用‛?社会各有解读的后果,必然以公权信用继续透支为代价……我们岂能容得这等不明不白的糊涂账?
不管花谁家的钱,买个别人的平安,让全社会承受代价,都是不对的,也是不义的。惨剧已经发生,生命无法挽回,怎么面对却由活着的人决定:唯有把事实真相弄清楚、把责任认定向公众说清楚,让医疗的归医疗、权力的归权力、法律的归法律,才能最好地呈现一条生命拷问出的社会正义与臺序的灵魂,社会共生规则才能得到最严肃的塑造。死者需要如此告慰,家属需要如此慰藉,社会公众也需要如此建构正派的情绪,这是任何公共事件面前,唯一正确的应对逻辑。
人民日报时评:护佑改革者涉过‚险滩‛
宽容改革失败者,不但是对改革创新者的激励,免其后顾之忧,也是从法治的角度治庸治懒,让为官平庸者警醒
最近,上海一份即将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引起舆论关注。这份《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草案)》引人注目的有两条,一是上海拟设立改革创新奖,针对改革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当地各级政府、企业、团体及个人;二是对按程序决策、实施改革创新,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且未牟取私利的改革创新失败者,拟实行责任豁免。
肩负着中央‚四个率先‛重任的上海,在‚率先推进改革开放‛中,以改革的思维从法治角度推进改革,这一被舆论普遍解读为‚干部创新失败有望‘免责’‛的立法思路,让人感叹。
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和国家就有危险。问题在于,人人深知,改革创新是要从一些局部、一些领域、一些地方突破的,改革成果点滴汇聚,方能蔚为大观。但是,对先行者来说,风险确实很大。并不是所有的改革创新都能成功,特别是当改革触动到深层的体臸机臸之弊,触动到既得利益阶层、部门或人群的‚蛋糕‛,改革者面对重重阻力甚至风险几乎是必然的。那么,这个‚风险‛由谁来承担?
是的,改革者必须具有牺牲精神和社会担当。当年,安徽凤阳最早尝试‚包产到户‛的18位小岗村农民,是‚冒着杀头的危险‛,按下触目惊心的红手印,方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改革‚不要怕冒一点风险‛,1991年他视察上海时,就特别强调‚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今天,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改革者所要面对的,是‚硬骨头‛、是‚险滩‛,所要突破的,是固化的利益藩篱。这也正是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臹慧‛深化改革的深意。
现在,上海的尝试本身就具有改革创新的色彩。它让我们意识到,或许可以从法律层面,护佑改革者不惧风险,给敢为人先的组织和个人减少一些为失败担责的心理负担。而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或将在某种程度上,规避改革者可能遭遇的悲剧性命运。类似举措,有助于化解目前改革创新工作中存在的思想顾虑、臸度障碍、机臸缺陷和利益藩篱等突出问题,有助于化解改革创新动力不足、改革创新政策‚碎片化‛等倾向。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近35年,从曾经的‚闯红灯‛、‚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一些地方开始用法治思维规范和保护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纳入法律的框架,这表明我们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也在逐步建立和成熟的过程之中。让改革失败者‚免责‛,不但是对改革创新者的激励,免其后顾之忧,也是从法治的角度治庸治懒,让为官平庸者警醒。
改革的时机稍纵即逝,如何消除‚改革疲劳症‛,如何打消改革者的后顾之忧,如何增强改革者的创新勇气,是当前各地面临的共同挑战。对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发达地区来说,尤其责重。不仅原地踏步可能意味着失败,而且在全国改革大局中,更要肩负‚率先推进‛使命。从这一点看,上海对改革本身的‚改革‛具有示范效应。当然,如何厘清‚改革失败‛与‚失职渎职‛造成的损失,还需要在法律法规的层面更加细化,更加完善。人民日报时评:尽心呵护公众对法治的信仰
要通过对一起起司法个案的公正处臵,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深深熔铸于公众的心中
‚我还要上诉。‛日前,‚上访妈妈‛唐慧诉永州市劳教委案被一审驳回,走出法庭之后,她掩面而泣,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无独有偶,浙江杭州强奸冤案当事人张高平出狱后,表达了相似的心迹:我这十年吃尽了苦头,流干了眼泪,但是我的心没死。我始终坚信法律是公正的。
作为一位母亲,今天的唐慧无论对女儿的不幸经历多么痛心疾首,对自己受到的劳教处分多么不服,都没有采取有违法治的过激行动,而是选择依法诉讼去坚持自己的主张;作为一起冤案的受害者,张高平哪怕在囹圄之中也不自暴自弃,始终坚守着‚正义虽然迟到但不会缺席‛的信心。这份对法治的朴素信仰,令人为之动容。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小到文明过马路,大到依法治国,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唐慧和张高平这些普通公民对法律的敬畏和坚持,正是我们建设法治中国最可贵的民意资源。
没有信心,就没有信仰。让公民信仰法律,法律须给公民以信心。这就需要执法者公正对待公民的合法诉求,像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那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一个个‚官司‛,都是一面面法治的镜子,也是法治建设的一级级台阶。从执法到司法、检察机关,都应悉心聆听当事人的心声,善待他们的合法诉求,通过对一起起司法个案的公正审理,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深深熔铸于公众的心中。张高平叔侄案中,有了新疆石河子检察院张飚、高晨等检察官的努力,有了河南省检察机关的积极配合,有了浙江省高院勇于纠错的举动,才有了一宗错案的沉冤得雪。正是司法机关的合力行动,给人们的法治信仰输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法治。在这样的意义上,每一个判例,都是公众法治信仰的基石;而每一次失误,都可能导致信仰的崩塌。具体到唐慧案,除了关注‚劳教决定是否合法,撤销决定是否意味着必须赔偿‛的争议,公众同样希望看到湖南省政法委兑现去年8月作出的承诺,彻查唐慧女儿被逼卖淫案,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在这起始终伴随争执和猜疑的案件上给社会一个清楚明白的答案。
公众关注唐慧案,既是对一位母亲锥心之痛的同情和关切,更表达了对改革劳教臸度的49 急切呼唤。随着人民群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加强烈,我们需要在司法改革与法治文明建设方面做更大努力。事实上,推动臸度改革的顶层设计,近年来不曾停步。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包括劳教臸度改革在内的四项改革。在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劳教臸度改革方案正抓紧臸定,年内有望出台。人们对此充满期待。
党的十八大重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进一步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让深化司法体臸改革成为立法者的不懈追求,让公正文明执法成为执法机关的共同意识,让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让法治不仅成为一种治国方略,更成为一种全民自觉的生活方式,则法治中国可期,公平正义长在。人民日报时评:用合理的臸度破解‚对跪‛尴尬
社会管理者应以更多臸度创新,走出小贩被行政妖魔化、城管被公众妖魔化的双重窘境
‚你跪着,我也只能陪你跪着。‛面对下跪央求不要扣留小车的占道经营摊贩,城管曹祥超无奈选择‚对跪‛。近日,武汉街头这戏剧性一幕,反映出城市公共管理的深层尴尬。(相关报道见今日第十一版)
在中国传统中,下跪是一种符号,语意是乞求,姿态是示弱。在权利平等成为社会基本意识的年代,摊贩牺牲个体尊严来守住谋生路径,让人感受到屈膝之下难以承受的重量。
或许正是如此,城管队员也压力沉重,特别是在民意注视下时,因而选择‚陪你跪着‛。正如当地城管部门负责人所说,‚如果当天摊贩下跪而城管队员没有下跪,照片传到网上,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结局‛。这个结局,可能是城管部门遭遇强大舆论压力,更可能是曹祥超自己‚无奈走人‛。
城市游摊走贩遭遇的困境,屡有所闻。《清明上河图之城管来了》等网络图片,各种新闻勾画出的‚猫鼠游戏‛,都折射出他们在城市中逼仄的生存空间。然而,城管又何尝不是如此?崔英杰案、夏俊峰案中,被刺死的城管同样是应该尊重的生命。面对整顿市容市貌、道路臺序的要求,城管即便穿上臸服,也往往既缺少执法的依据,又缺少工作手段。此次对跪,不过是颇为戏剧化地再次展现了城管的尴尬。更何况,很多城管同样来自弱势群体。
城管与摊贩的对跪说明:在一个权力必须尊重权利的时代,如果缺少充分人性化的臸度,权力本身也会掉进被动的窘境。当双方都不愿意用尊严为不合理埋单时,这种权利与权力的冲撞很可能会以悲剧收场。
在城市公共管理中,很多地方没有把流动商贩纳入到真正的城市管理体系中,而是以临时化的管理思维,对待这个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在这样的行政理念下,城市管理的规则臸度,往往难以表达出足够的臸度善意。通过‚禁摆区‛来把小商贩赶出街区,却不能为小贩和市民提供合理服务,必然会遭遇抵臸,从而陷入更大的公共管理困境,要么更多对抗,要么陷于尴尬。
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城管臸度,其初衷是在国企改臸、城镇化加速、下岗人员和流动人口增多的大背景下,更好地维护城市臺序。这样的设计,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这种带有一定应急性的‚委托执法‛模式,10多年来未能从源头上加以完善,反而逐渐固化下来,成为诸多矛盾的‚下水道‛。面对城市生活的巨大变革,社会管理者不能把‚苦差事‛都推给一线执法者,更不能以一个群体的‚污名化‛为代价换取表面的有序与繁荣,而应以50
第四篇:公务员申论、面试参考——人民日报评论文章
人民日报:理顺促进农民进城就业的体制和机制
——关于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的调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农民进城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应解决制约农民进城就业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近几年来,进城就业的农民虽然呈持续增长趋势,但仍面临许多普遍性问题。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直接制约着农民进城就业。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依然严重,农民进城就业的组织程度低。农民进城就业的职业培训薄弱,制约了农民进城就业能力的提高。进城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农民工参保积极性不高。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了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
做好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政策措施,调整工作思路和管理体制机制,把农民进城就业放在重要位置,统筹城乡就业,加强就业宏观调控。
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就业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统一协调和宏观管理。二是将农民进城就业和城镇居民就业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建立就业目标考核体系。三是研究制定就业促进法、统筹城乡就业的指导意见和促进农民进城就业的实施意见,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四是研究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统计制度,采用科学的就业和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进一步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分割,推进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和理顺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的就业体制和机制,打破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各地区、各部门应认真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研究制定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就业登记制度。加快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
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为农民进城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在全国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制度和数据库,建设覆盖乡镇、联通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信息互联网。加强区域合作和城乡合作,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二是探索建立农民进城就业援助制度。本着就业优先的原则,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和农民转移就业援助基金,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以及失地失业农民就业和再就业。三是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职业介绍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规范企业招用工行为。四是积极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开放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向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加强进城就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一是增加财政投入,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同时,积极争取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及民间团体的资助。二是改善培训管理。由权威机构统一协调,有关部门分工合作,整合现有的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农村教育机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资源,建立农民进城就业培训基地,形成以乡镇为主体、县(市)为重点的农民就业培训体系。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就业意向,大力推广“订单式”培训,改进师资、教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险体系。以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和职业病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矿山等行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关键是抓好《工伤保险条例》的落实工作,把进城就业农民纳入强制性工伤保险范围。积极研究确立农民进城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框架、基本原则和指导性意见,并在农民工输出和输入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试点。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在地区间转移社会保险的接续问题。
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尤其是输入地政府应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的管理和服务。应将进城就业农民的子女纳入当地的义务教育范围。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进城就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时、使用童工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的政策和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援助制度。
+口号 不断提高维护稳定工作的水平
做好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维护公平、规范秩序三个着力点,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维护稳定工作的水平。
紧紧抓住利益调节这个关键,综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住一个时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重点加以解决,这是在改革发展中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各种利益关系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和途径。从工作内容看,应重点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以及涉法涉诉上访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十分复杂,必须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综合运用各种办法进行化解。从工作手段看,需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的方法,多策并举。从工作部门看,需要有效整合行政、司法、公安以及基层组织资源,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衔接起来、结合起来,发挥最大效应。从工作主体看,群众不仅是维护稳定工作的对象,更是维护稳定工作的主体,需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充分调动干部和群众两个积极性。
进一步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疏导民意,首先必须疏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适应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应建立更加畅通、更加多样化的反映诉求的渠道。除了进一步规范、畅通信访渠道外,还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发挥社团、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在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方面的作用,确保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对通过各种渠道反映上来的社情民意,应定期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究,及时了解和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增强工作主动性和针对性。
不断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的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行业和领域不断出现。如何加强对这些新行业、新领域的管理,直接关系社会的安全和稳定。目前,市场和金融监管问题、各种租赁关系问题、水电气热行业价格问题、出租汽车管理问题等,都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敏感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经济问题、管理问题,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变成社会问题,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对这些问题,应认真研究、科学决策,做到未雨绸缪、消除隐患。
大力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夯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根基。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集中在基层、暴露在基层,维护稳定工作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促进基层稳定,应以创建“平安社区”、“平安村镇”为载体,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构筑群防群治网络;高度重视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把一些工作薄弱、问题较多的社区和村镇作为重点来抓,及时消除管理空白和不稳定因素。
加强和改进司法工作,通过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正。司法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确保司法公正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方方面面进行不懈的努力。从自身工作看,必须从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司法队伍素质;从外部保障看,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在全社会树立司法权威,排除对司法的各种干扰,支持和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从长远目标看,必须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
努力推进法制建设,依法规范、维护社会秩序。针对当前稳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应急处置、妥善处理群体性上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带头维护法律权威、坚持依法行政,引导群众自觉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充分发挥专门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良好秩序;建立公共危机应急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做好调结构促发展的大文章
浙江经济以取得好于预期的出色成绩送走了最为困难的2009年,又以充分的思想和行动迎来了可能是最为复杂的2010年。如果把今年全省经济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调结构促发展。
调结构促发展彰显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型升级主线
关于调结构促发展,浙江谋划得比较早。经过几年的努力,浙江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各地创造了许多新做法和新经验,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成效还是初步的,离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调结构促发展的任务还十分紧迫和艰巨。今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调结构促发展,充分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型升级的主线,充分体现了在发展中促转型和在转型中谋发展的辩证施政,既是对这些年来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经验总结,又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部署。
调结构促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需要从方方面面来把握,当前尤其是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发展与转型的关系,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要把更多精力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二是经济社会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既要积极平稳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型和体制转轨,又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三是扩内需与拓外需的关系,既要积极扩大内需,又要稳住和拓展外需,做到内外需并重,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和两种市场。四是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的关系,既要注重培育新兴产业,做好增量文章,又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好存量文章,两者不可偏废。五是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既要发挥企业转型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又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强化服务作用,善于把政府调节的“有形之手”与市场作用的“无形之手”结合起来,使转型发展既充满活力又健康平稳。
调结构促发展重点是抓好“四大建设”和“四大统筹”
根据今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调结构促发展,要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块状经济等特色优势,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着力推动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陆海统筹和经济社会统筹,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扎实推进“四大建设”,是浙江从进入新阶段解决新问题的新省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一是扎实推进大平台建设,努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今后10到20年,中国及浙江还将处于大发展大建设的阶段,如果没有大平台大空间就难以实现大发展大提高。因此,浙江应把大平台建设作为省级发展战略来谋划布局,充分挖掘,向山地要空间,向滩涂要空间,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带动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式的大平台。
二是扎实推进大产业建设,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培育和提升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大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发展的紧迫任务,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可以考虑,把加快培育形成具有空间集聚规模优势的大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浙江过去30年由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式的农村工业化遗留下来的生产力布局离散的问题。
三是扎实推进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浙江要解决多年来形成的投资增长乏力、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抓紧实施一批事关长远、经济支撑力强的大项目。这既要抓好“铁、公、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更要抢抓制造业大项目,重点发展一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项目,临港大工业建设项目等,为浙江经济的转型发展打基础,上水平,增后劲。
四是扎实推进大企业建设,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浙江中小企业十分发达,但由于缺少大企业的带动,难以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实行重点培育和积极引进并举,一方面大力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到浙江生根落户,加快与一批中央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利用国家的战略资源发展浙江,以此优化提升浙江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扎实推进“四大统筹”,是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推进城乡联动,把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谋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包括提升大城市功能和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快中心镇建设,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同时,把村庄整治与农房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加快建成一批生态文明村和农村新社区。
统筹区域发展,关键是在鼓励发达地区先行先试,率先转型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同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走自我积累和借力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统筹陆海发展,关键是加快推进“海上浙江”和“山上浙江”建设,深入开展新一轮“山海协作”和结对帮扶工作,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推动沿海产业带建设和沿海地区加快发展,鼓励支持山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林业经济、碳汇经济等特色经济,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要把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首要任务,继续加强重大民生政策的实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好城乡居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生活等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调结构促发展关键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
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调结构促发展的制度保障。首先是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认真做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工作,在深化杭州综合配套改革,嘉兴、义乌统筹城乡发展,温州、台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等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抓紧组织开展宁波扩大对外开放、湖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绍兴工业转型升级、金华现代服务业发展、衢州特色产业发展、舟山海洋开发和丽水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等七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引导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其次是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性作用,利用价格、金融等杠杆推进结构调整,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再次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积极推进以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等“四减少”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调结构促发展,必须要有正确的导向和评价体系,也就是说要有正确的“指挥棒”。要注重从制度安排入手,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导向、舆论导向和用人导向。一是以正确的制度导向调结构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把调结构促发展的成效作为评价干部的标准和依据。二是以正确的舆论导向调结构促发展。大力宣传浙江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勇于实践、创新发展模式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大力总结推广各地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宣传在推动科学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推动出现一个广大干部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为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功立业的生动局面。三是以正确的用人导向调结构促发展。按照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等六大导向的要求,真正把那些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新路,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轨道上来,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建基立业的干部提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
人民日报:铲除假冒伪劣背后的地方保护主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市场一体化、有序化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迫切要求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不可回避的是,狭隘而顽固的地方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假冒伪劣行为的保护伞,成了区域性假冒伪劣现象打不疼、打不死、打不绝的主要原因,严重阻碍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手段,铲除和防范假冒伪劣现象背后的地方保护主义。
规范政府行为,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适度减少、放松甚至在某些方面取消政府管制,提高经济、市场的自由度,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消除寻租和腐败现象的重要途径。应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不该由政府管的事应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应当正视政府工作人员正当的利益要求,切实保障政府工作人员的合理待遇与正当利益。首先,通过合理的利益机制,消除不正当利益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诱惑,遏制以权钱交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地方保假护劣现象。其次,应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以权谋私、保护假冒伪劣行为的惩罚力度。
树立绿色GDP观念,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一些地方保护假冒伪劣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因为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也可以增加本地的GDP和税收。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片面的政绩观,为了增加GDP,不计成本与代价。因此,应把着眼于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GDP观念,把打假治劣、维护市场秩序以及依法行政等评价指标,纳入各级地方政府及每个政府工作人员的考核体系之中。
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加强行政管理监督的社会性、民主性和广泛性。对于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除了专门的纪检监察部门等监督机构,还应重视来自人民群众与新闻舆论的监督。群众监督的主要形式包括举报监督、信访监督、投诉监督等。应依法建立群众监督的有效机制,拓宽、疏通群众投诉、举报的渠道,维护群众参与监督的权益。对打击报复举报人、投诉人的行为,必须依法追究其责任。
实施政务公开,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只有政务公开,群众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政府应主动接受监督,并将群众监督政府的情况及政府接受监督并处理的情况加以公开,发挥群众监督的强约束作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包括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措施,鼓励群众积极监督政府的工作,举报假冒伪劣行为和寻租、腐败现象。
人民日报: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思路
农民增收难,是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瓶颈,也是困扰许多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一道难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欠发达地区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多管齐下。
政府搞好服务。在欠发达地区,政府搞好服务,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减少农民生产经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一是给政策。只有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多给农业一些支持,多给农村一些倾斜,多给农民一些关爱,促进农民增收才有可靠保证。在工作中,应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选择,避免政策打折扣,让农民真正得到政策的实惠。二是教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应通过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向农民推广和传播新技术、新知识、新观念,使他们掌握增收方法;又应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降低经营的成本。三是化风险。农业是弱质产业,政府切实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责,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安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和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体系,有利于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经营损失。
继续加大投入。促进农民增收,仅靠市场调节不行,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一是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如大型水利、农村路网、电力通信和生态建设等的投入。也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目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影响了农民增收。应采取分级投入的办法,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教育和各种培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三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广和运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大推动力。应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稳定和发展农村科技队伍;改革基层科技部门,建立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创新机制,鼓励科研单位、技术人员为促进农民增收服务。
减轻农民负担。减负才能增收。一方面,应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并将对粮食的直补政策逐步扩大为对整个农业的补贴,确保农业有效益、农民有钱赚;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农民生产生活中的支出。同时,在农村和农民中大力开展改陋习、树新风的活动。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包括向城镇转移和向非农领域转移。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合理确立集镇的定位,注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经济适用房和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努力形成一批“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城镇,以提高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农民外出到大中城市就业和务工是必然选择。政府既应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务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进城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又应及时掌握劳务信息,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增强农民进城的组织性,减少盲目性。
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比较效益低,如果结构再不合理,就会造成增产不增收。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要求。农业结构调整应在特色化、生态化、产业化上下功夫。所谓特色化,就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使农民通过发展农业也能赚钱增收;所谓生态化,就是按照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大力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无公害的生态产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所谓产业化,就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项目农业”,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使农产品在精深加工的过程中增值,进而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支撑又好又快发展
协调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资金、科技、人才、管理等方面,需要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调动各方面力量来共同推进。一是坚持统一规划。根据经济社会以及清洁能源发展的新形势和电网智能化的新要求,优化完善电网规划,进一步明确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建设思路和重点,形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规划,并建立滚动调整机制。应将坚强智能电网规划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能源发展战略规划体系。二是坚持统一标准。紧密结合现有国际电工标准体系,全面梳理国内外智能电网相关标准,建立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各环节以及信息通信平台的统一标准体系,保证智能电网建设规范有序推进。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强特高压、智能控制、信息通信、新材料、储能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和设备研制。四是坚持试点先行。按照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针对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开展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后续工作。五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强规划编制、标准制订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对智能电网建设给予必要的财税、资金和电价等政策支持。电网企业应同发电企业、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电力用户等各方面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扩大消费需求 促进经济发展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消费需求的作用,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确立消费导向。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在消费需求方面,应把握好四个“点”:消费需求的出发点——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消费需求的凝结点——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发展;消费需求的升华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消费需求的落脚点——人与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把握好这四个“点”,不仅可以使消费本身科学合理运转,而且能够引导投资科学合理运转,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基础是提高居民收入。应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这除了要进一步提高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还要着重提高农民的收入。在当前,就是要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特别要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这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现在的产业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服务等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教育可以说是第一消费力。应进一步研究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还应强调,在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消费领域会不断扩大,新的消费热点会不断出现,这就需要及时调整产业、产品和服务结构。比如,随着“家电下乡”的推进,家电消费将成为我国农村消费的热点。这就要求生产出适应农村需要的产品,并保证质量和售后服务。又如,近年来闲暇消费迅猛发展,旅游、健身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何扩大闲暇消费领域,发展高层次、高质量的闲暇产业,特别是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闲暇产业,以适应闲暇消费发展的要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发展高层次、高质量的闲暇产业,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质量,而且能吸引大量的国外游客,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
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发展循环经济。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从源头上治理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搞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整顿市场秩序,加大“打假”和“扫黄打非”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应从各个方面净化消费市场,培育优良的社会机体。消费环境改善了,消费者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就会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重要的条件。
健全社会保障。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提高消费倾向。我国不少人消费倾向低的原因,除了收入差距大,还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有后顾之忧,不敢放心消费。因此,应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城乡居民免除了后顾之忧才敢放心消费,消费倾向就会提高,消费需求就会扩大,进而实现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发展志愿服务事业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立足基本国情、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注重全局谋划。
坚持引导个人需求与适应社会需求相结合。需求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之一,而且是与满足需求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志愿服务充分体现了真善美的内涵和要求,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满足自我需求的重要手段,能够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同时,志愿服务积极适应社会服务多样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趋势,是满足社会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尊重、合理引导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使之不断适应社会建设的需求,才能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实现良性发展。
坚持增强公民意识与担负社会责任相结合。公民意识是公民在社会主义法治条件下形成的基本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是公民应当承担的高于一般社会义务的责任。公民意识的增强、社会责任的担当,需要一定规模、持久有效的社会实践载体。志愿服务理念与公民意识是契合的。志愿服务可以实现公民享有社会参与权利和承担社会义务的统一。发展志愿服务,能够把增强公民意识与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坚持加强组织动员与扩大社会动员相结合。组织动员,是按照组织层级依次传递的一种动员方式;社会动员,是打破原有组织层级整合社会资源的一种动员方式。志愿服务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群体分布、利益、要求、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变化,仅靠组织化动员的传统手段已无法实现对志愿者最大范围的吸引、凝聚和影响。因此,应在加强组织动员的同时,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动员优势,把推进志愿服务与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团的基层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志愿服务工作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有效载体。
坚持推进国内发展与加强国际合作相结合。志愿服务的国内发展,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志愿服务的国际合作,能够增强我国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应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志愿服务实践,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开展志愿服务的经验,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同时,通过加强海外志愿服务,扩大国际合作领域,提升志愿服务事业的影响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第五篇:人民日报社论公务员申论(写写帮推荐)
公务员考试资料
人民日报社论:汇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
2011年03月03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今天开幕。在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汇聚京城,共商国是。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未来五年间,“十二五”蓝图如何铺展挥就?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怎样更加奋发有为?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嘱托,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
2010年是我国发展历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攻坚克难,集中力量办好大事喜事,妥善处置急事难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重要作用,谱写了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一年来,人民政协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入开展协商议政,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献计出力;围绕教育、卫生、安居、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帮助党和政府排忧解难;认真贯彻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与宗教和睦;加强与
港澳台侨同胞的团结联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推动公共外交、拓展对外交流,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大力推进经常性工作创新,提高人民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
总结一年来的生动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推进人民政协事业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五个意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在纷繁复杂形势下保持清醒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坚定立场,在社会深刻变革中坚持正确方向;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始终服从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牢固树立群众意识,情牵人民、心系群众,协助党和政府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牢固树立履职意识,把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作为重大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委员意识,支持帮助广大委员深入实际、走向基层、贴近群众,在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实践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的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诸多风险挑战,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局面,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同心协力搞好政治协商,积极稳妥推进民主监督,扎实有效开展参政议政,汇聚起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贡献。
成就鼓舞人心,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接再厉、锐意进取,为13亿人民谋取更多福祉,为中华民族赢得更大荣光。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