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法治信用工作调研报告
***县关于加强法治信用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根据中省市法治信用建设工作的相关部署,***县结合县情实际,以整合各类信用信息资源、实现信用信息共享为基础,以完善法治和信用制度为保障,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重点,以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努力建立与现代市场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信用环境,确立信用秩序,构建信用文化,逐步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内控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取得了阶段工作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总体情况
建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相关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部分运行管理和监督考核制度,实验探索了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完善了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初步形成了政法部门和工商部门法治信用平台建设,实现了部门间数据共享。加强了党委领导、支持和保障法治信用建设的力度。法治信用建设工作的基础设施、运行机制和运行标准正逐步形成和完善。监督保障机制基本落实。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积极推进法治信用档案的建立和运用
一是完善公安系统法治信用数据收录和面向行业(企业)的通报预警机制。建立了面向基层信息发布制度、面向行业的预警通报制度、面向企业的防范建议制度、面向社会
贷款增速保持在全市第*位,累计新增贷款*亿元,201*年*月底银行贷款比年初新增*亿元,增长**%,比同期多增**亿元。我县先后成为金融工作的重点试点地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全省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和银税合作“税意贷”产品试点县,各种优惠政策和金融资源得以集聚,*月*家市级金融机构与县政府签署了农村综合开发战略合作协议***亿元。
二是加大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县公安局、工质局、食药监局、卫计局等职能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违法失信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先后开展清理整顿卷烟销售市场,扎实开展“打击假币犯罪”、“打击信用卡犯罪”、“打击非法集资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打非治赖”等专项行动。今年*至*月,立经济信用方面案件*件,破获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信用卡诈骗案、***信用卡诈骗案、***店业主**拖欠**工资等系列违法失信案件,有力的打击了失信违法犯罪行为。
(三)全力加强法治信用的党委领导、支持和保障 一是重视对法治信用建设工作的领导监督。县委责成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将法治信用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评,指导监督政府成立由分管县长任组长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我县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上级相关部署。并要求各相关部门成立由党委(党组)书记为组长的法治信用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动法治信用建设工作。将法治信用建设工作纳入依法治县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
全行政强制执行体制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探索建立县级专门行政执法监督队伍,在县政府法制办设立行政执法监督股,配备工作人员。实现了“两法衔接”信息平台与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平台的对接。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在法定权限范围内行使职权,同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经费财政保障制度。
二是加强政务平台建设、推进政务公开。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平台和电子监察平台建设,健全了政务公开查询系统,全面推进行政权力运行信息、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制定年度深化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推进了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及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关于行政复议委员会集中受理和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的公告》,将行政复议委员会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范围、办理的程序、办理的机构和联系方式等向社会公开发布。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社会评议、年度报告、责任追究等制度。
2、商务诚信建设。
一是开展“先照后证”工作。对全县市场主体信用平台的部门协助办件进行及时的办理,并做好了日常的数据采集录入和后续的管理服务工作。县人社局已办理部门协助办件*件,数据采集录入***条,名列部门第*名。
二是动态管理企业社保政策执行情况。通过日常劳动监察执法和案件受理工作,对县内各企业贯彻执行社会保障相
事、社区听证、工作评议、民情恳谈等制度和基层社区治理体制。扎实推进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目前,全县已建立四级管理体系,科学划分了***个网格。健全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信访工作逐级负责制、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了评估工作约谈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和报备制度,建立了***名专家组成的评估专家库,确保评估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健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大了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涉及金融安全、历史遗留问题等重点问题的依法治理力度。201*年,排查突出信访问题47件,清理核实47件,化解**件,化解率***%。印发《关于建立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意见》,对重大疑难案件实施个案攻坚。完善了“大调解”工作体系,推进了诉非衔接和检调对接。
三是推进平安***建设。制发年度安全生产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将安全生产与依法治县工作紧密结合,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机制。深化平安*** “三级联创”,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成熟运行。印发《***县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严格执行食品、药品等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建立了全流域的食品安全监管等制度。加快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对申请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依法审核的,设立网上报警岗亭,接受网络安全事件和网上违法犯罪的报警、举报以及信息网络安全求助。
警营体验日、阳光检务活动日等互动联系活动,收集听取各界对政法工作的监督意见和建议***余条。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积极推行网上平台办案,案件网上流转率达***%。各部门纪检监察、案件管理部门组成督察组,对执法办案人员实行适时、动态、全程监督,不定时通报情况,形成了比较系统、规范的执法规范化监督体系。
四是狠抓依法打击,震慑违法失信行为。政法部门汇同食药监、卫计、工质等职能部门加强对违法失信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积极组织开展维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各类专项行动,强力查破违法失信案件,打击失信违法犯罪行为。并通过建立网络重点人员基础台账,将相关信息通报辖区派出并抄告有关部门,及时揭露和威慑犯罪。
五是狠抓便民措施,提升执法为民形象。政法部门窗口单位建立了“一站式”、“一窗式”审批工作制度,印发了《工作考核制度》《窗口管理暂行规定》《首问责任制》等工作机制,制作了公示板、业务工作流程图和服务指南,全面公开行政审批项目的办理时限和承诺、收费标准、依据和审批内容、条件和程序、工作纪律及监督方式。以部门门户网站为依托,公开工作职责、业务范围、机构设置、有关制度、执法依据、办事程序等,为群众办理相关事宜提供方便。通过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提供上门立案、户籍办理、上门调解,将服务送至群众家中。
六是狠抓正面宣传,弘扬公正司法品牌。深入开展了“公正司法为人民”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报刊、网络和电视台、和案件信息公开网,方便群众及时了解受理诉讼程序、诉讼期限、办案流程、案件处理情况、法律文书、办案纪律等信息的问询、查询和执法投诉。开通***检察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手机报,及时向群众传递检察工作信息。依托案件管理平台,丰富和完善电话查询、网上查询、来访查询、触摸屏查询等功能,让人民群众和有关诉讼参与人了解相关工作信息和办案进程。
四是加强公安系统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通过加强与工质、税务、银监、农业、烟草等部门的联系,强化情报信息收集。通过物建秘密力量、广交信息员、采取经嫌调控等手段,广辟案源信息,并将信息和研判情况及时录入相应的系统平台。推动涉及经济犯罪信息系统完善。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掌握大量基础数据的优势,积极参与综合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库,推动经济犯罪信息的共享。今年以来,共收集经济违法犯罪信息**余条,建立黑名单**余条。
(六)起步建立法治信用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制度 按照“谁登记、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谁监管、谁录入”和属地监管相结合的原则,积极促进和加强信用信息平台采集工作管理和细则的制定,提高监管效能。政府目督办制定《***县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工作考核办法》([201*]**),工质局等部分职能部门已制定了相应的部门《信用信息采集工作考核细则》。
(七)强化落实法治信用工作组织领导、督促检查和绩
1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省发改委牵头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尚在启动阶段,市县工作开展总体上还处于各自探索状态。建议省领导小组尽快梳理出一套系统的工作运行、检查监督和考评激励机制。
二是部门发展不平衡、信用平台兼容性不强。目前,政法系统和工商系统和金融部门等法治信用平台较为完善,而其他部门的信用数据收集、整理工作还有较大差距,个别部门反馈信息不及时,数据采集为“0”或者只采集了许可信息,未采集其他信用信息(业绩信息、提示信息、警示信息)等现象。部门间数据收集数据标准不同、共享不足,存在壁垒,造成重复收集、数据不统一、更新不一致等问题。如我县农村和居民的养老保险是省人社厅系统,目前暂时不能纳入市局的“五险统征”软件。县**局的参保信息也不能录入“五险统征”软件。建议统一建立 “1网3库N系统” 的分级体系(1网:县(市、省)级信用网,3库:社会组织、个人、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N系统:各部门系统),形成平级相关、上下相联的信用信息平台系统。
三是工作协同不足,联动不积极不及时。部门协作不够,缺泛横向联动的常态机制,存在一是部门工作形成固化体系,没有主动跟进改革发展步伐,以及工作人员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等问题。政银企信息等互动机制不畅,纵向交流不足。较多企业在贷款条件和资料准备上不知所措,有的企业只想贷款,不懂信用积累,而金融机构管控风险的措施简单地看待为提高贷款门槛和压降贷款余额,或依赖政府信用
3和系统平台整合进程中,建立自上至下的信用数据风险评价和防控的专门队伍和工作机制,在推进法治信用数据应用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公众和企业等信用主体的信息安全。
***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年*月**日
第二篇:关于街道办事处法治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街道办事处法治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依法治国是国家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国家治理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xx街道党工委坚持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高举法治旗帜,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法治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xx法治建设工作呈现新气象。近期,根据市委政法委和市综治办要求,我办深入辖区各单位就法治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举法治旗帜,法治xx建设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法治建设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始终以法治xx建设为引领,不断加强法治建设体制机制建设。街道党工委、办直各单位、社区(村)、企业、学校、各群团组织,层层组建了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抓、政法战线具体抓和全员上阵、专班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了有效推进法治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先后制定出法治工作领导班子“一岗双责”制度、法治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七五普法工作规划、法治xx五年规划和依法治办总体方案等,法治工作推进更加目标化、项目化、路径化,而且工作责任得到层层压实。为了保障工作有钱推动,将法治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办事处财政预算,每月按时划拨,并根据实际工作逐年递增,切实保障了普法教育、法治文化建设、依法治理和“法治xx”建设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氛围更加浓厚。
多措并举,在全办范围内营造起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氛围。按照普法“六进”要求,根据“七五”普法宣传教育规划和工作计划,组织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的专家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开展声势浩大的法制宣教活动,参学人员达到8000余人,各社区依托市民学校,积极邀请市检察院、法院的工作人员给社区党员干部培训法律知识近10场。大力开展了法治文化建设,办事处充分利用无纸化学法普法系统和QQ群、微信群等平台号召大家学习法律知识,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考试和竞赛活动,让优秀者得到表彰,树立起人人学法、学法光荣的导向。组织辖区各单位、社区(村)、学校、企业定期开办法制宣传专栏、粉刷法制宣传固定标语,在主要路口、人员密集场所拉宣传横幅,利用村村响开展法制讲座,营造起浓厚的法制氛围。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结合实际,支持创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法治示范企业、村居、单位,今年,通过大家评选,确定了2个村、6个社区、3家企业为法治建设示范点,通过学习交流,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三是党员干部执政能力得到持续加强。
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得到全面加强,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充分利用党工委中心组学习、机关干部周学习和支部主题党日等活动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关于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大力引导机关干部学党纪党规,学宪法法律,特别是定期通报违法违纪典型案例和组织党员干部到汉江监狱实地参观学习,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得到明显加强。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党内根本组织制度,特别是党的全会后,以学习新《准则》、新《条例》,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依托,进一步狠抓民主集中制的落实,先后出台并执行《xx街道党工委议事规章》和《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倡导集体的事情商量着办,坚决杜绝长官表态、个人意愿、独断专行。切实开展好了纪检监督和人大监督工作,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的监督作用,对党员干部在尊法守法用法上进行严格监督,特别是对财经领域、重点工程领域和重点人群通过制定规章重点监督;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对重大事项,事前加强与人大代表的沟通协商,始终加强指导督办,事后做好汇报小结。今年以来,在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精准扶贫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突出环境问题整治等工作上人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各项工作依法依规顺利推进。四是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成为刚性要求。
为了知权明责,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授权必须为,今年,街道党工委按照市委要求,拟定了xx街道办事处权责清单,共计78条,涉及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给予等方方面面,这些清单直观具体,给街道办事处依法行政提供了根本遵循。其次是规范对重点领域的管理,特别是涉及拆迁还建、重大项目引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第三方风险评估机制,防止工作决策失误,甚至违规违法,认真落实“三重一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严防违纪违规和腐败问题产生,今年,街道办事处由于严格依法依程序办事,不仅顺利的推动了许多重要工作的开展,而且没有出现因决策失误而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事情发生。三是扎实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对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办公室职责和联系电话、招投标公告、工作动态、各战线工作总结以及干部任前公示等非涉密事项及时在街道政务网上进行公示,对重大事项切实做到了“墙上、网上、会上”的及时公开,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五是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实质进步。
法治建设管理工作的重心在基层。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和市委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十全十到位”工作要求,基层党组织在开展“三会一课”、执行“四议两公开”、农村财务管理“双代管”以及工程项目招投标等重点工作方面得到全面加强,基层管理更加规范。严格落实律师进村和民警进驻工作,通过律师进村和民警进驻,社区(村)法制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村)依法办事有了根本保障,顺利的实现了各类矛盾纠纷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扎实推动了重点整治专项行动,今年在昌湾村开展的打击“四抢六霸”行动,在昌湾、丁刘、陈帮、纱帽、黄林五村集中开展的整治“两违”专项行动,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了坚决打击,对涉事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专项整治效果突出。扎实推进社会管理推陈出新,加强了社区关爱矫正工作,集中开展对吸毒人员的服务管理,不断完善了人民调解网络建设,深化网格化管理,切实做好对特殊人群和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二、正视工作短板,增强法治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xx街道把法治建设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作出了许多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普法教育效果还不够突出。
表现在一是重形式轻效果。很多时候注重普法的覆盖面、普法的人群、普法的内容,为普法工作而普法,却没有重视普法到底取得了哪些成效、达到了什么目标。二是普法的连续性不强。具体到一个单位,开展普法工作没有具体计划和日程安排,普法工作较随意性,对每一部法律的学习不够连续和系统。三是普法的针对性不强,普法工作千篇一律,没有面面俱到,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群需要熟悉和掌握法律的侧重点不同。二是法治工作的督办不够经常。
法治工作做到了有领导,有专班,有安排,但是工作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对法治各项工作没有按照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进行认真考核督办,特别是工作专班,检查其他工作多,检查法治建设工作少,总认为这是一个虚工作,没有做到虚功实做。三是法律程序的遵守不够规范。
一是不能切实做到任何工作严格依章依法,重要的工作严格按照要求来,次要的工作则简化程序,或者省略程序。二是有时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过份强调结果,对程序打折扣,搞变通,只抓一点,无形中侵害了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四是遇事找法的习惯还未养成。
一是党员干部学法还不够深入,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对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二是部分党员干部不能与时俱进,工作中凭经验,看老黄历,习惯以言代法,权大于法,既不知法,也不守法。三是很多群众法制意识还很淡薄,为了个人利益,信访不信法,不畏惧法律,不相信法律,遇事找法的风气还没有根本形成。三、强化工作举措,推动法治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依法治国是大势所趋,xx作为主城区,建设法治xx势在必行,为了推动xx法治建设工作再上台阶,必须加强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大法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工作的力度取决于思想认识的高度,街道各级党组织要深化认识,切实把法治建设工作摆在有利于国家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和谐稳定的高度来认识,主动担负起法治建设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切实加强对法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督办和推动落实,确保法治建设各项工作抓实抓牢抓好。二是创新工作方式,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要进一步优化普法方式方法,特别是要细化普法工作目标任务,形成工作清单,对照清单和工作计划有序推进;要分门别类,突出普法工作的差异性,将普法工作与实际工作和具体对象相结合,切实提高普法的社会效果。要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各种各样、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让法制意识深入人心,让法律法规入脑入心,让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成为习惯。三是强化法治意识,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的法制教育,让法制观念深入灵魂深处,学法信法守法用法。要带头执行法律法规,任何情况下,严格依照法规办事,要让法律法规成为唯一标准,绝不能降低标准,减程序,搞变通,甚至权大于法。四是健全规章制度,推动各项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要认真落实办事处权责清单,严格对照权责清单履职尽责。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加大对权力运用的制约和管理。要加强执纪问责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第三篇: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于法治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这也为法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对法治文化建设进行创新和推进。2014年将在南京举办的青奥会为法治文化建设创新和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下一步的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把握青奥会这一重要机遇,深入研究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分析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积极探索建设方式,努力营造法治氛围,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力争最大程度的将法治文化渗透进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的多发挥青少年在法治文化建设当中的先锋队作用,以期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深化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全国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作为祖国的未来,这一代青年人,肩负着将中国从人治社会转变为法治社会的重要历史责任。所以在他们的身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未来的社会发展浪潮中,懂得一定法律知识和具备较强法律意识的人才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肩负起更加重要的担当。加强对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的法治文化教育是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他们增强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长远方针。当前青少年接触社会的年龄较小,机会较多,加之社会因为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导致道德失范,青少年以及青少年为主体违法犯罪案件只增不减。生活在这个敏感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就更需要法律作为思想上的坚强支撑。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有利于形成更好地用法习惯,提高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有利于从犯罪年龄的低端抓起,有效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起到抑制犯罪低龄化趋势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不少有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一些不健康书刊、不良网站甚至网络游戏,过度宣扬色情、暴力等社会丑恶现象,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由于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使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有机可乘。而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容易误入歧途。长此以往一些青少年在错误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支配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诚然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需要优化,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学会排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自觉抵制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内心,用法律知识武装大脑,才能在社会这片汪洋大海上扬帆起航。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持久性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能量源泉。法律的制度性,严谨性,专业性使得法律工作者必须具备极强的业务素养,同样,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也需要一支专业的团队。现在的社会法治文化建设队伍,主要依靠社区工作人员,他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缺乏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懂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社区工作者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只凭借工作热情和工作经验边探索边工作,存在着遇事不能首先从法律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显然制约了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将在青少年人群中掀起一股学法浪潮,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学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热情足的法律专业人才,并投身到法治文化建设的大潮当中去,使学有所用,让用有所得。在此基础上打造出一支成熟能干且富有朝气的法治文化建设队伍,为今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二、青少年法制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自建国初期起,中央领导历来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自此奠定了针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三个五年规划》把青少年正式列为普法的重点教育对象之一。多年来,在全国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宣传、教育、司法行政、共青团等部门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在联手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广大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有了显著提高,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在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中,中央正式提出了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青少年人群的法治文化建设已被正式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但不可否认,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法制课堂内容生硬。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学校的法制教育课堂,聘请各种法律资深人士参与授课,把法制课堂纳入学校思想品德日常教育计划并进行考核。法制课堂模式重视的是法律知识教育,可以及时正确地反映相应时代的法律精神,快速改善青少年的知法状况,但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容易使“法制教学”陷入“法条教学”的泥潭之中,把法制教育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法律条文的传播和强记,从而导致了法制课堂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不能使学生对“法”这个字眼产生感性的认识,反而会产生厌倦情绪。很显然,现在学校的法制教育没有唤起学生对于法律的强烈求知欲,且由于课堂上众多法学知识的讲解其实只是对法条表面的法律知识作出具体阐释,却未对法条背后法律的价值意蕴进行着力引导,即学生们所知的仅仅是“是什么”的理论,而并不了解其中“为什么”的内涵,从而导致学生学会法条却并没有学会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一味重视填鸭法条式的教学却忽视了对青少年法律精神的塑造,守法习惯的培养和用法能力的发展,那么在实践中广大青少年也难最终在“知”的基础上真正转化为“行”,法制教育课能起到多少效果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二是法治活动流于形式。目前,针对青少年课堂外的法制教育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此类活动的初衷是锻炼青少年将在课堂上所学的各种法律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加深青少年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提升青少年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但近年来,青少年法治文化活动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校级活动内容单调乏味,主要依靠文艺表演、法制竞赛、法制征文等传统方式,单一的形式是青少年对于活动的热情下降,直接导致了各项活动的参与度低;大型活动形式流于表面,大型宣传活动往往伴随着接待上级领导、迎接外界贵宾、活动开闭幕式等“政治”性任务,虽可以展现出法治文化建设的成效以及青少年的风貌,却很难起到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应有的作用;政府组织活动参与面狭窄,政府组织的青少年法治文化活动面向社会,卓有成效,历次活动中展示出的青少年良好的法律文化知识底蕴均获得了参与群众的一致好评,但是参加活动的青少年往往都是那些有参加经验的、乖巧懂事的、成绩优良的。这也导致了大部分的学生无法参与到类似的法治文化活动中去,学而不致用,学而不会用。诸如此类的问题着实的影响到了青少年法治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活动的前期思想上,过程指导中,后期总结里也均未能紧抓法治文化建设的中心,导致部分活动“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平平淡淡”。
三是法治建设忽视校外。近年来,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的同时,社会上却似乎忽视了一类人的法制教育,这些人因为种种原因离开校园,辍学在家,亦或是外出打工,被称为“社会青年”。社会青年是平时最不容易接受到法制教育的人群,又恰恰是最易产生犯罪的青年人群。“五五普法”末期,中央综治委办公室、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等部门曾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排查专项行动”。摸底排查结果不容乐观,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又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115万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达25万人,其中有16万人在18岁至25岁之间。而另据统计,全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每11人中就有1人属于闲散青少年,而每25名闲散青少年中,就有1人有过不良行为。这些人往往存在着家庭条件差,知识素质有限等各种不利于接触法律的条件。长期游离于家庭之外,混迹于社会之中,加之正处于青春躁动的年纪,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产生一时冲动,做出令自己后悔,家人悲痛,社会唾弃的事,在矫正服刑期间经过监狱看守所的交叉感染又容易滋生更多的不良品质,加上社会对于犯罪前科的歧视,使得部分青年人回到社会后无法适应,从而走上多次犯罪的道路,造成恶性循环。作为一名曾在监狱工作过的同志,我深刻感受到当今社会犯罪年龄低龄化,手段残忍化,方式多元化。“社会青年”的法治文化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创新和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首先,改变观念,增强实效。一方面,各个学校应打破成规,改变传统的法治文化教育理念,提高对新时期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把握要想“成才”先得“成人”的硬道理,在抓文化素质的“硬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法律观念“软实力”的提升,在“德育”教育研究上花心思,下功夫。法制文化教育不同与学术教育,教育重点不在课堂,而在于平日的耳濡目染,践行积累。学校应在落实法制课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班级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及仪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实践,只有转变观念,摆脱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才能彻底展现青少年善于在生活中学习的天赋,提高青少年对于法治文化的兴趣,激发青少年学法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各个学校因充分借助青奥会的契机组织相关宣传日主题活动,并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既方便成年人正面接受法治文化教育,也可以化解长久以来家长在学术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取舍不定而结下的“心结”。使家长理解并支持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争取形成合力,改变目前的现状。另一方面,长久以来,青少年都被定义成法治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其实不然,大多数青少年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优秀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怀抱着为社会发展出力的热情。这也是青少年往往在中国近代的各项运动中起到先锋带头作用的重要原因。政府及学校应充分认识到青少年不仅是法治文化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主动传播者这一点,转变固有观念,变“政府安排”、“学校配合”为“政府搭台”、“学生唱戏”。在具体实施中,政府要与学校加强配合,提供更多的机会让青少年参与到法治文化传播当中去,加深青少年对其掌握法律知识的体会,教导青少年在活动中正确使用所知所学,发挥青少年在人群中的影响力,将青少年打造成法治文化传播建设的生力军。其次,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南京作为一座六朝古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具备得天独厚的文化传统;拥有厚德载物的道德积淀。因地制宜,发挥南京文化道德底蕴深厚的优势,将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法治文化环境,升华城市的道德文化氛围,把二者塑造成南京的城市精神核心,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应将课堂所学与法治与德治结合,渗透进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中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应组织相应专家学者挖掘整理南京历史上的法制名人、道德典范、法制典故等法制道德文化资源,并联系学校等相关教育部门将收集到的历史资源以动画、简报、竞赛等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形式融入到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中。这样不仅改变光靠书本灌输知识,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青少年的学法用法兴趣,增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还能增加青少年对城市的认同感,唤起他们对所生活城市的自豪感,激发青少年时刻谨记自己是这座城市的一员,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以利于他们带动周围的人共同为维护城市的良好风貌。此外,在青奥会进行期间,承办比赛的区政府可适当加大投入,在青奥场馆,青奥村内,设置专门的法治文化角,法治文化走廊等法治文化主题区,将收集到的法治道德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投放到各宣传点,辅以多种语言翻译。借此机会进一步的提高南京法治文化硬件水平,方便各国青少年相互交流,同时也从正面展现出南京朴实的人文气息,提升南京的城市形象。
第三,抓住机遇,扩大交流。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南京第一次举办的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作为中国体育史上的一届盛事,“她”的到来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竞技上进步,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文化上的交流。把握青奥会这一历史契机,正确认识到青奥会所蕴含的“内部价值”,具有的“潜在利益”,才能更好的在各个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上亦是如此。各区应因时制宜,广开思路,拓宽渠道,大力开展各项面向社会的青少年法制文化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引导青少年活学活用,使每一次活动都能更加生动直观的塑造青少年法治文化修养。各区还应把握自身特色,更加深入的打造自身“法制学校”、“法制少年团”等法制校园品牌,并在青奥会进行前后,组织开展与各项青奥有关的法治文化活动。积极联系新闻媒体,推广成功经验,提升“品牌效应”,让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在学校中多点开花,在社会中形成亮点,以期带动全市青少年法治文化发展。明年十月,将会有近四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踏进南京这座历史名城。届时将是南京展示其古都新貌的大好时机,将青少年法治文化的精髓作为城市法律建设的名片传递出去,利用青奥会的契机与国内外青少年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在展现南京青少年法治文化与时俱进面貌的同时汲取各国先进经验,为下一步更好的开展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拓宽新思路。
第四,齐心协力,多管并举。目前全国共有青少年上亿人,如何做好他们的法治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政府确立的学校、社会、家庭“三点一线”的观念可以在实行过程中实现逐步细分。其一,政府要与学校及家庭携手,把加强对“问题生”“后进生”的法治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法治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这类学生的法治文化教育,学校可以采取正面的榜样教育以及负面的警示教育,通过宣传社会道德模范等正面形象等榜样教育使他们知道为家庭、社会做出贡献,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的;通过邀请失足青年现身说法等警示教育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政府要与学校及社会合作,社会各界应无条件为因各种原因无法进入学校读书的青少年重返校园打开方便之门。政府、学校应通过上门拜访、走访调查等形式了解辖区内失学、辍学等青少年的家庭情况,给予关心帮扶,解决他们的顾虑,鼓励其子女重新投入学校的怀抱。对确有困难的青少年,由社区、街道开展义务的法律帮扶工作。其三,政府要与社会及家庭联合,在关注社会闲散青年的同时重视重新回归社会的青年的法治文化教育工作。对于社会上的闲散青年,我们不应在他们犯下错误后指望监狱等矫正机关进行事后教育,而应教育前置,发挥各普法平台作用、法制宣传员的主心骨作用、舆论媒体的宣传主渠道作用。在各个小区设立专门的法制宣传橱窗,板报;在社会闲散人员聚集地,各区劳动力市场等处设立专门的法制宣传岗;在各大招工网站上开辟法治文化专栏。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法治文化传播网络,做到文化建设无“死角”。对于回归社会的刑释青年,社会应加强与其家庭的联动,开展感化教育,以其父母、家庭、监护人为突破口,强化教育,以减少他们对社会的仇恨,消除其抵触、报复的情绪。在必要的时候,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干预,对于他们在生活工作生面遇到的问题,要及时了解并加以引导,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再次形成健全的人格,避免心理畸化。此外,舆论也应加大法治文化的宣传力度,呼吁社会群众对于身边的此类年轻人不要歧视,不要漠视,不要敌视,热心帮助身边的“边缘”人群,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法治文化的春雨洒满每一个角落。
第四篇:信用档案管理的调研报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轨迹中,企业与个人的市场行为是否诚信成为影响一个地区外部形象最主要、最直接、最广泛的因素。加人wto之后,建立与完善企业间的信用体系,规范企业信用行为,是维护经济秩序,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信用档案信息的采集与共享则是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与关键要素,如何加强信用档案管理是新形式下对档案工作
提出的新课题。
一、信用档案工作现状
1、现阶段信用记录的产生、种类和内容。
信用记录大都产生在具有登记、审查、审批与监管职能的银行、税务、保险、技术监督、工商、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税务部门的信用记录产生于征管和稽查的业务过程之中,主要有纳税人(户)的完税记录或偷逃税记录等,税务管理体制改变后产生信用记录的部门有所变化,但产生的过程、内容与种类没有变化。银行的客户信用记录大至可分为评估记录和信贷记录两种。客户信用等级评估记录来自于信用等级评估委员会、特殊资产管理部、客户部或资产保全部等部门,信贷记录则来自于信贷部门,产生在信贷部门的信贷业务过程之中。司法部门的信用记录实际上就是法人与个人的涉案记录,产生于案件的结案报告或判决书等。一般法人单位的客户信用记录多是在业务活动中产生的不良记录。
2、信用档案意识不强,概念模糊。
信用档案来自于信用记录,没有信用记录就没有信用档案。信用记录一般包括履约情况、资质情况、注册情况涉案情况及其它不良记录等。从我们平时掌握的情况来看,许多企业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信用档案,更谈不上有专门的信用档案,有的有信用信息记录都是分散在其他档案之中,有的还没有把这些信息记录作为档案保存。加之有些业务部门为了方便自己使用,不愿将信用信息记录移交档案部门,再加上上级主管部门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档案人员因兼职,工作量大,不愿多管闲事。
3、信用档案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信用档案在本单位、本企业中常被利用,但对社会提供利用却很少。如银行的客户信用记录只对本行和司法机关提供,对其他银行及外界不愿提供查询。在对我县部分银行、税务、工商、保险、民政、公检法部门的调查中,大都对法人及个人的信用信息持保守、神秘态度,不轻易提供利用。一方面普遍单位认为本单位产生的信用记录没有必要提供给他人共享,自己的资源不愿意向外人提供,这里面有商业秘密,不能让别人知道。但另一方面又有了解他人信用状况的需求,所以信用档案在实现信息共享过程中受到了制约。如何认识和看待信用档案信息共享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有法律上的原因,也有观念上的原因。不改变或转变观念,就难以实现信用档案信息共享。同时要实现信用档案信息共享,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是基本技术条件,没有计算机和网络,在手工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信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适时共享。
二、对信用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
1、关注社会需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通过以上信用档案的现状,我们感觉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对已有馆藏档案信息的挖掘,也应该包括对尚未进馆的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比如“信用档案”信息,对信用档案产生与形成的规律、信用档案产生范围、信用档案的保管及真实状况的鉴定、信用档案信息的共享等档案运行的内在规律进行研究,档案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不断完善信用档案管理机制。
“法人信用”及“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用档案的建立、完善与共享。在一定意义上讲,法人及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约束机制得以确立的“物质”基础,没有信用记录,亦没有信用档案,也没有可供共享的信用信息,信用制度就成为没有内容的空壳。“信用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门档案,有着自身的特性与规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个体行为的诚信关系到市场运作的健康和规范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信用档案”产生与形成规律、产生范围、保管及真实状况的鉴定、信息的共享等问题进行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3、打破部门与行业壁垒,充分开发信用档案信息资源。
同一信用主体的信用档案往往形成并保存在不同的单位与部门,如银行、税务、保险、技术监督、工商、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要想从这些单位采集与共享信用信息十分困难,所以需要各级政府适度干涉,打破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无形壁垒,从而最大限度的将有用的信用信息融为一体,充分开发信用档案信息资源。
4、加大对信用档案工作的资金及技术投入。
我们都知道,信用档案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实现信用档案信息共享,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是基本技术条件,否则,就谈不上信息共享。所以,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跨单位、跨行业、跨地区的信用档案信息适时共享,这也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大力改善档案工作部门的信息技术装备,努力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转化为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
第五篇:信用档案管理的调研报告[模版]
信用档案管理的调研报告免费文秘
网免费公文网
信用档案管理的调研报告2010-06-29 18::22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信用档案管理的调研报告信用档案管理的调研报告(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轨迹中,企业与个人的市场行为是否诚信成为影响一个地区外部形象最主要、最直接、最广泛的因素。加人wto之后,建立与完善企业间的信用体系,规范企业信用行为,是维护经济秩序,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信用档案信息的采集与共享则是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与关键要素,如何加强信用档案管理是新形式下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一、信用档案工作现状
1、现阶段信用记录的产生、种类和内容。
信用记录大都产生在具有登记、审查、审批与监管职能的银行、税务、保险、技术监督、工商、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税务部门的信用记录产生于征管和稽查的业务过程之中,主要有纳税人(户)的完税记录或偷逃税记录等,税务管理体制改变后产生信用记录的部门有所变化,但产生的过程、内容与种类没有变化。银行的客户信用记录大至可分为评估记录和信贷记录两种。客户信用等级评估记录来自于信用等级评估委员会、特殊资产管理部、客户部或资产保全部等部门,信贷记录则来自于信贷部门,产生在信贷部门的信贷业务过程之中。司法部门的信用记录实际上就是法人与个人的涉案记录,产生于案件的结案报告或判决书等。一般法人单位的客户信用记录多是在业务活动中产生的不良记录。
2、信用档案意识不强,概念模糊。
信用档案来自于信用记录,没有信用记录就没有信用档案。信用记录一般包括履约情况、资质情况、注册情况涉案情况及其它不良记录等。从我们平时掌握的情况来看,许多企业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信用档案,更谈不上有专门的信用档案,有的有信用信息记录都是分散在其他档案之中,有的还没有把这些信息记录作为档案保存。加之有些业务部门为了方便自己使用,不愿将信用信息记录移交档案部门,再加上上级主管部门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档案人员因兼职,工作量大,不愿多管闲事。
3、信用档案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信用档案在本单位、本企业中常被利用,但对社会提供利用却很少。如银行的客户信用记录只对本行和司法机关提供,对其他银行及外界不愿提供查询。在对我县部分银行、税务、工商、保险、民政、公检法部门的调查中,大都对法人及个人的信用信息持保守、神秘态度,不轻易提供利用。一方面普遍
单位认为本单位产生的信用记录没有必要提供给他人共享,自己的资源不愿意向外人提供,这里面有商业秘密,不能让别人知道。但另一方面又有了解他人信用状况的需求,所以信用档案在实现信息共享过程中受到了制约。如何认识和看待信用档案信息共享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有法律上的原因,也有观念上的原因。不改变或转变观念,就难以实现信用档案信息共享。同时要实现信用档案信息共享,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是基本技术条件,没有计算机和网络,在手工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信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适时共享。
二、对信用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
1、关注社会需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通过以上信用档案的现状,我们感觉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对已有馆藏档案信息的挖掘,也应该包括对尚未进馆的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比如“信用档案”信息,对信用档
案产生与形成的规律、信用档案产生范围、信用档案的保管及真实状况的鉴定、信用档案信息的共享等档案运行的内在规律进行研究,档案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不断完善信用档案管理机制。
“法人信用”及“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用档案的建立、完善与共享。在一定意义上讲,法人及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约束机制得以确立的“物质”基础,没有信用记录,亦没有信用档案,也没有可供共享的信用信息,信用制度就成为没有内容的空壳。“信用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门档案,有着自身的特性与规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个体行为的诚信关系到市场运作的健康和规范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信用档案”产生与形成规律、产生范围、保管及真实状况的鉴定、信息的共享等问题进行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3、打破部门与行业壁垒,充分开发信用档案信息资源。
同一信用主体的信用档案往往形成并保存在不同的单位与部门,如银行、税务、保险、技术监督、工商、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要想从这些单位采集与共享信用信息十分困难,所以需要各级政府适度干涉,打破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无形壁垒,从而最大限度的将有用的信用信息融为一体,充分开发信用档案信息资源。
4、加大对信用档案工作的资金及技术投入。
我们都知道,信用档案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实现信用档案信息共享,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是基本技术条件,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