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学习笔记

时间:2019-05-12 21:0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学习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学习笔记》。

第一篇:新课程学习笔记

新课程学习笔记

曙光中心学校:李艳

一、培养目标

传统教育把知识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让知识凌驾于一切之上。认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考试就是考知识,评价就是评价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有知识的人,进而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

现代教育同样认为知识非常重要,“双基”不可忽视。但认为知识的真正价值主要不在继承而在创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已有知识过程中探索新知,并注重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掌握知识并有创新能力的人,培养能解决全局性、根本性大问题的通才。

传统教育强调培养聪明的人。现代教育强调培养既聪明又善良的人。

二、教育过程

传统教育注重强迫性的灌输,让学生大量记忆死知识。如同陶行知先生讲的,“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兴趣和好奇心。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探索的愿望和动力。要培养学生对知识发自内心的爱,不是被动地记忆知识,而是主动、自由、强劲和无休止地追求新知。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乐趣。永葆乐趣是通往成功之门。只有在愉悦的心境中才能学有所获。

为此,特别强调教给学生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懂得所学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经历了什么样的发现、发展和认识过程?这些知识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等等。

重视兴趣和好奇心并不排斥记忆和背诵。必要的记忆和背诵,特别是在幼年时多熟背一些古文经典,不仅可以提高人文素养,且在一生发展中都会受用无穷。

三、教育成功的标志

传统教育认为教育的成功就是知识的获得,知识获得越多,教育越成功。

现代教育认为,教育成功的标志应该是智慧。过程哲学创始人怀特海认为,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没有知识不可能有智慧,仅有知识却可能仍没有智慧。智慧是对知识的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智慧高于知识。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智慧启迪必然造成大量书呆子,甚至根本无知识可言。在某种意义上,随着智慧增长,知识可能会减少。当我们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笔记本,忘记了为考试而背得滚瓜烂熟的细节知识时,换言之,当我们不再是知识的奴隶,学会了积极的创造和运用知识时,我们才最终拥有了智慧,教育才最终获得了成功。

教育活动要区分两种人:“拥有许多知识的人”和“睿智的人”(杜威)。前者只是装知识的容器;后者承认并接受知识,但把知识视作生命抵达自由之境的基石。

为什么说智慧高于知识?因为智慧不是只停留于记诵知识,还要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得到领悟,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也正如中国古人所讲的:“深知祸福谓之智,反智为愚;亟见窕察谓之慧,反慧为童(蒙昧)”(贾谊《新书·道术》)智慧具有整体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特征,其特点是更大、更高、更活、更全、更深、更远。

上好一节很难上的课,处理好一个很难处理的矛盾,化解一场危机,都需要智慧。

知识可以使人聪明,但仅有知识、聪明,没有智慧,不仅成不了大事,还可能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人更聪明,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同时又可以造成环境污染,利用高科技犯罪,制造恐怖和战争,甚至可以毁灭人类。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社会问题,仅靠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有智慧的人。因为智慧以美德为支撑,以能力为核心,与科学人文素养结合。

现代教育应该培养有智慧的人,这就需要教育智慧。这是一种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

素质教育是智慧教育。它是从国家的,民族的,全局的,未来的,长远的高度和角度确立的教育指导思想。它以人为本,以所有学生为本,而不是只关注少 2 数尖子学生;以所有学生的幸福和长远发展为本,而不是急功近利,只注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它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智慧,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智慧。它是实行科学的、民主的、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个学生智慧的教育,而不是压抑多数人造就少数人智慧的精英教育。

“悠闲出智慧”(希腊谚语)。“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人只有在自由状态下才能激发智慧。把学生从过重负担下解放出来,才能使学生产生智慧。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周济部长这句话是智者之言。荀子也说:“道德纯备,智惠甚明”。有德才有真智、大智、远智。素质教育需要智慧的教师。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智慧的学生。

四、什么是一堂好课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前课堂教学的一种倾向是偏重形式的华丽和热闹,而忽略了它的实效。什么是一堂好课?用最通俗的话讲,应该是:第一,学生喜欢的爱听的课(引起兴趣、好奇心);第二,确实能学到东西的课(有效性、高效益)。好课要拒绝表面的好看、热闹、绚烂、浮华,追求实际的效益。师生互动不应是身体的物理运动,而应是对话、讨论、接受、思考的思维的活动,心灵的悸动才是互动的至高表现形式。有的课堂形式上很热闹,很好看,但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有的课堂表面看是沉默、静谧的,实质上却有着极高的思维含量和知识质量。

好的课堂应该以学生“学”为中心,以应对为轴心,师生之间相互交往、交换、交流、应答,由“知识施予”变为“教育交往”。

加拿大学者史密斯说,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旗帜下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教学应如同与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能把学生投来的球准确地接住,学生会很愉快。投得很差或投偏的球也能接住,学生会奋起投更好的球。有的教师没接住球,还让学生替他拣,这样的互动如继续,学生会厌烦。教师要专心面对学生,重视、接住他们每个球。不要以为只按自己的计划上课才是上课。教师不仅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还要听其发 3 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教师是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对话,而不是与群体对话。教师要全身心对每一个学生敞开,与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情感相互呼应、应答,边讲边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并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在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会非常幸福。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根本。

教师上课不应是自己滔滔不绝地讲演,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学。老师讲要少而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高水平“点拨”。苏霍姆林斯基说:“希望你们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我得出一个结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

“讲完新教材以后,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使教室里保持安静,让学生想一想老师讲过的东西。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独立地弄懂教师所讲的东西。”“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教材,是课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讲完新教材以后,急于提问学生,让复述教师讲过的东西,这是不必要的。

应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思路不同的异向问题。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自己的逻辑世界,应把探究学生的独特的逻辑世界作为课题。要问他“你这个想法是哪里来的?”教室里的交往就会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反之,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教学只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交往只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浮浅和单薄。

提什么问题最能看出教师的水平。过去“满堂灌”,现在“满堂问”,有许多问题是毫无价值的,甚至是假问题。如:“一个老太太拿一包鸡蛋问一小朋友:你猜我包里是什么东西,猜对了,我把包里的东西全给你。答:鸡蛋。老太太说:你真聪明。再猜包里有多少个鸡蛋,猜对了,我把包里的20个鸡蛋都给你。答:20个。老太太说:你真聪明。”

傅东缨先生说,课堂要提的问题是:“能绷起思维神经的问题,徘徊于知识十字路口的问题,竖着思维导向路标的问题,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能扩展思维时空的问题,能引进创新思维火花的问题。”

如何评价一堂课?要注意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继续学习。教师讲课时,从教师的身体和语言就能大致看到其教学的成败。

五、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中心、教师主体、教师至高无上。上课是教师讲,学生听。让学生学“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听众。师生关系称谓是“学生的老师,老师的学生”。

现代教育认为,教师仍然必须有权威,但师生要平等相处,交流对话。教师是学生的好朋友、帮助者、咨询者、平等中的首席、平等对话主体。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走上去,老师走下来。师生关系应是“作为老师的学生”和“作为学生的老师”。

“教师”时代应该结束,成为“导师”时代。教师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而且要发挥得更为高级,更无形,更超脱和得体。老师要用爱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向上的力量,影响、感染和制约学生。用教师特有的关切去解决学生发展需要的关切。

六、学生观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一个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具有统一性、整齐性,可以在同一时间、空间,按同一速度、内容学习,按同一标准评价。

现代教育观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完整的人,他们的认知、智力、情感、基础、经验完全不同,绝非同一的、标准的人。因此要实行开放的、多元的、非整齐划一的教育,塑造各具丰富内涵和有个性的主体。教学要个别化,注重差异性。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学习的天性、学习的需要和无限的学习能力。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高度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要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善于发现、理解学生的思想火花;而不是视而不见,或急于、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一桶水”。

七、教学环境

传统教育认为教学环境有空间限制,主要局限在教室。课堂是一个物质空间的概念。而现代教育无空间限制,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大课堂。过去是“教教科 5 书,现在是用教科书教”。要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大环境联系,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超越教科书之外的智慧、灵感、激情、想象力、创造力。

美国一所中学九年级的一个班,开学时,老师在教室里挂了一张人体主要肌肉骨骼解剖图。学期末,老师摘下这张图,发了一张试卷进行考试,让学生画一张人体主要肌肉骨骼图。学生齐声抗议,说老师没教过,为什么要考试?老师说,这张图已经挂了一个学期了,你们为什么不学?学生无可奈何,只得答卷。卷子收起后,老师当即撕掉,对学生说,你们要永远记住,不能老师教什么,考什么,你们才学什么。凡人生需要的知识,都要主动去学。

八、评价

传统的考试评价,标准统一,不同的学生应付统一标准的考试,只能是削足适履,扬此抑彼,伤害学生自尊。牺牲大多数人,拯救少数人。

现代教育的评价观认为,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不能把评价当成管理、控制学生的工具。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督促、鞭策学生学习,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评价结果应有调节空间,要使评价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

评价要坚持发展性原则,着眼学生动态发展的全程。既看现在的表现,又以发展眼光看其成长的潜力和潜能,关注其发展中的细微变化,见微而知著;坚持多样性原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尺度要多样化、弹性化。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坚持情感性原则,不能像法官那样超然地裁断学生的对错、好坏。而要用心灵去拥抱他们的心灵,用热情去点燃他们的热情。坚持以表扬为主,多用鼓励性语言。

九、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手段的一场革命,必将引发包括教育观念、内容、方法、过程等等的全方位变革。但机器永远不能代替人。要走出“机器填鸭式”的误区,不要让教师成为“电影放映员”,把教师工作变成就是点击鼠标。用不用、怎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关键看用的价值如何、效益如何?用,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夯实、充实、提高。它毕竟是“辅助”,不能代替教师主导,不能取代传统的“三字一话”和板书、板图、实验演示。用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恰到好处,促进教学,效益最佳。避免生 6 搬硬套,与教学脱节。要特别注意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用多媒体对微观世界揭示一定要防止科学性错误,形象是形象了,但真的是那样吗?过去通过教师语言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如都用多媒体把它直观化了,并非一定是真实的微观世界,可能在学生头脑里固化,对科学发展不利。

因此,教师需要在新课改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身上肩负的使命。

第二篇:新课程学习笔记[模版]

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有些感触特别深刻,我想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须明确这几点:

1、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2、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其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

4、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指直觉地、主动地、独立地学习。新课程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在未来社会里,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过去,职业变更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知道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将成为世界性的学习主要方式。

5、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这里所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以下“四大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的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的驾驭教材,灵活

自如的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

点,适当的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创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第三篇:新课程学习笔记

新课程学习笔记

(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

(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建构的基础——不同的课程观:

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课程实施的策略——不同的整合观: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则是第一要务,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成为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二)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树立”的第一步是接受,但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自身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这种意识在新课程实施进入攻坚阶段时尤显重要。

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一)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

课程的价值是多元的,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在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形式”,故而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管我们历来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但是在如何处理好“社 会价值、经济价值、人的价值”这三种基本价值的关系上却是经历过曲折的,即使是现在......。

(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

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面向每一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

新课程学习笔记

(二)一、培养目标

传统教育把知识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让知识凌驾于一切之上。认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考试就是考知识,评价就是评价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有知识的人,进而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

现代教育同样认为知识非常重要,“双基”不可忽视。但认为知识的真正价值主要不在继承而在创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已有知识过程中探索新知,并注重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掌握知识并有创新能力的人,培养能解决全局性、根本性大问题的通才。

传统教育强调培养聪明的人。现代教育强调培养既聪明又善良的人。

二、教育过程 传统教育注重强迫性的灌输,让学生大量记忆死知识。如同陶行知先生讲的,“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兴趣和好奇心。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探索的愿望和动力。要培养学生对知识发自内心的爱,不是被动地记忆知识,而是主动、自由、强劲和无休止地追求新知。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乐趣。永葆乐趣是通往成功之门。只有在愉悦的心境中才能学有所获。

为此,特别强调教给学生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懂得所学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经历了什么样的发现、发展和认识过程?这些知识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等等。

重视兴趣和好奇心并不排斥记忆和背诵。必要的记忆和背诵,特别是在幼年时多熟背一些古文经典,不仅可以提高人文素养,且在一生发展中都会受用无穷。

三、教育成功的标志

传统教育认为教育的成功就是知识的获得,知识获得越多,教育越成功。现代教育认为,教育成功的标志应该是智慧。过程哲学创始人怀特海认为,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没有知识不可能有智慧,仅有知识却可能仍没有智慧。智慧是对知识的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智慧高于知识。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智慧启迪必然造成大量书呆子,甚至根本无知识可言。在某种意义上,随着智慧增长,知识可能会减少。当我们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笔记本,忘记了为考试而背得滚瓜烂熟的细节知识时,换言之,当我们不再是知识的奴隶,学会了积极的创造和运用知识时,我们才最终拥有了智慧,教育才最终获得了成功。

教育活动要区分两种人:“拥有许多知识的人”和“睿智的人”(杜威)。前者只是装知识的容器;后者承认并接受知识,但把知识视作生命抵达自由之境的基石。

为什么说智慧高于知识?因为智慧不是只停留于记诵知识,还要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得到领悟,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也正如中国古人所讲的:“深知祸福谓之智,反智为愚;亟见窕察谓之慧,反慧为童(蒙昧)”(贾谊《新书·道术》)3 智慧具有整体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特征,其特点是更大、更高、更活、更全、更深、更远。

上好一节很难上的课,处理好一个很难处理的矛盾,化解一场危机,都需要智慧。

知识可以使人聪明,但仅有知识、聪明,没有智慧,不仅成不了大事,还可能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人更聪明,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同时又可以造成环境污染,利用高科技犯罪,制造恐怖和战争,甚至可以毁灭人类。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社会问题,仅靠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有智慧的人。因为智慧以美德为支撑,以能力为核心,与科学人文素养结合。

现代教育应该培养有智慧的人,这就需要教育智慧。这是一种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

素质教育是智慧教育。它是从国家的,民族的,全局的,未来的,长远的高度和角度确立的教育指导思想。它以人为本,以所有学生为本,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以所有学生的幸福和长远发展为本,而不是急功近利,只注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它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智慧,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智慧。它是实行科学的、民主的、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个学生智慧的教育,而不是压抑多数人造就少数人智慧的精英教育。

“悠闲出智慧”(希腊谚语)。“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人只有在自由状态下才能激发智慧。把学生从过重负担下解放出来,才能使学生产生智慧。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周济部长这句话是智者之言。荀子也说:“道德纯备,智惠甚明”。有德才有真智、大智、远智。素质教育需要智慧的教师。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智慧的学生。

四、什么是一堂好课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前课堂教学的一种倾向是偏重形式的华丽和热闹,而忽略了它的实效。什么是一堂好课?用最通俗的话讲,应该是:第一,学生喜欢的爱听的课(引起兴趣、好奇心);第二,确实能学到东西的课(有效性、高效益)。好课要拒绝表面的好看、热闹、绚烂、浮华,追求实际的效益。师生 4 互动不应是身体的物理运动,而应是对话、讨论、接受、思考的思维的活动,心灵的悸动才是互动的至高表现形式。有的课堂形式上很热闹,很好看,但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有的课堂表面看是沉默、静谧的,实质上却有着极高的思维含量和知识质量。

好的课堂应该以学生“学”为中心,以应对为轴心,师生之间相互交往、交换、交流、应答,由“知识施予”变为“教育交往”。

加拿大学者史密斯说,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旗帜下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教学应如同与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能把学生投来的球准确地接住,学生会很愉快。投得很差或投偏的球也能接住,学生会奋起投更好的球。有的教师没接住球,还让学生替他拣,这样的互动如继续,学生会厌烦。教师要专心面对学生,重视、接住他们每个球。不要以为只按自己的计划上课才是上课。教师不仅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还要听其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教师是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对话,而不是与群体对话。教师要全身心对每一个学生敞开,与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情感相互呼应、应答,边讲边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并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在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会非常幸福。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根本。

教师上课不应是自己滔滔不绝地讲演,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学。老师讲要少而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高水平“点拨”。苏霍姆林斯基说:“希望你们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我得出一个结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

“讲完新教材以后,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使教室里保持安静,让学生想一想老师讲过的东西。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独立地弄懂教师所讲的东西。”“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教材,是课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讲完新教材以后,急于提问学生,让复述教师讲过的东西,这是不必要的。

应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思路不同的异向问题。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自己的逻辑世界,应把探究学生的独特的逻辑世界作为课题。要问他“你这个想法是哪里来的?”教室里的交往就会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反之,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教学只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交往只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浮浅和单薄。

提什么问题最能看出教师的水平。过去“满堂灌”,现在“满堂问”,有许多问题是毫无价值的,甚至是假问题。如:“一个老太太拿一包鸡蛋问一小朋友:你猜我包里是什么东西,猜对了,我把包里的东西全给你。答:鸡蛋。老太太说:你真聪明。再猜包里有多少个鸡蛋,猜对了,我把包里的20个鸡蛋都给你。答:20个。老太太说:你真聪明。”

傅东缨先生说,课堂要提的问题是:“能绷起思维神经的问题,徘徊于知识十字路口的问题,竖着思维导向路标的问题,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能扩展思维时空的问题,能引进创新思维火花的问题。”

如何评价一堂课?要注意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继续学习。教师讲课时,从教师的身体和语言就能大致看到其教学的成败。

五、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中心、教师主体、教师至高无上。上课是教师讲,学生听。让学生学“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听众。师生关系称谓是“学生的老师,老师的学生”。

现代教育认为,教师仍然必须有权威,但师生要平等相处,交流对话。教师是学生的好朋友、帮助者、咨询者、平等中的首席、平等对话主体。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走上去,老师走下来。师生关系应是“作为老师的学生”和“作为学生的老师”。

“教师”时代应该结束,成为“导师”时代。教师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而且要发挥得更为高级,更无形,更超脱和得体。老师要用爱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向上的力量,影响、感染和制约学生。用教师特有的关切去解决学生发展需要的关切。

六、学生观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一个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具有统一性、整齐性,可以在同一时间、空间,按同一速度、内容学习,按同一标准评价。

现代教育观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完整的人,他们的认知、智力、情感、基础、经验完全不同,绝非同一的、标准的人。因此要实行开放的、多元的、非整齐划一的教育,塑造各具丰富内涵和有个性的主体。教学要个别化,注重差异性。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学习的天性、学习的需要和无限的学习能力。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高度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要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善于发现、理解学生的思想火花;而不是视而不见,或急于、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一桶水”。

七、教学环境

传统教育认为教学环境有空间限制,主要局限在教室。课堂是一个物质空间的概念。而现代教育无空间限制,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大课堂。过去是“教教科书,现在是用教科书教”。要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大环境联系,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超越教科书之外的智慧、灵感、激情、想象力、创造力。

美国一所中学九年级的一个班,开学时,老师在教室里挂了一张人体主要肌肉骨骼解剖图。学期末,老师摘下这张图,发了一张试卷进行考试,让学生画一张人体主要肌肉骨骼图。学生齐声抗议,说老师没教过,为什么要考试?老师说,这张图已经挂了一个学期了,你们为什么不学?学生无可奈何,只得答卷。卷子收起后,老师当即撕掉,对学生说,你们要永远记住,不能老师教什么,考什么,你们才学什么。凡人生需要的知识,都要主动去学。

八、评价

传统的考试评价,标准统一,不同的学生应付统一标准的考试,只能是削足适履,扬此抑彼,伤害学生自尊。牺牲大多数人,拯救少数人。

现代教育的评价观认为,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不能把评价当成管理、控制学生的工具。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督促、鞭策学生学习,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评价结果应有调节空间,要使评价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

评价要坚持发展性原则,着眼学生动态发展的全程。既看现在的表现,又以发展眼光看其成长的潜力和潜能,关注其发展中的细微变化,见微而知著;坚持多样性原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尺度要多样化、弹性化。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坚持情感性原则,不能像法官那样超然地裁断学生的对错、好坏。而要用心灵去拥抱他们的心灵,用热情去点燃他们的热情。坚持以表扬为主,多用鼓励性语言。

九、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手段的一场革命,必将引发包括教育观念、内容、方法、过程等等的全方位变革。但机器永远不能代替人。要走出“机器填鸭式”的误区,不要让教师成为“电影放映员”,把教师工作变成就是点击鼠标。用不用、怎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关键看用的价值如何、效益如何?用,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夯实、充实、提高。它毕竟是“辅助”,不能代替教师主导,不能取代传统的“三字一话”和板书、板图、实验演示。用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恰到好处,促进教学,效益最佳。避免生搬硬套,与教学脱节。要特别注意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用多媒体对微观世界揭示一定要防止科学性错误,形象是形象了,但真的是那样吗?过去通过教师语言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如都用多媒体把它直观化了,并非一定是真实的微观世界,可能在学生头脑里固化,对科学发展不利。

因此,教师需要在新课改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身上肩负的使命。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了每天都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有些感触特别深刻,我想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须明确这几点:

1、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2、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其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

4、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指直觉地、主动地、独立地学习。新课程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在未来社会里,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过去,职业变更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知道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将成为世界性的学习主要方式。

5、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这里所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以下“四大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新课程学习笔记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的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的驾驭教材,灵活自如的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

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的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创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第五篇:3-2-1新课程观学习笔记

3-2-1新课程观学习笔记

新课程观学习笔记

(一)一.新课改第一个新理念——新的教材观。从现在各地所出现的化学和科学课改革的教材上,我们可以看出下面几个方面的变革:

1、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新的教学目标观,体现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本位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教育。

2、课程。

新教材的课程内容“体验”味很浓,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在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的体验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拓延,强调老师、学生、环境,材料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以往的实验都是学生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做的,动手的机会很少。其实化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学生的一些实验放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就如美国中学化学教材《化学与社会》一样,强调了知识的应用。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而且这样也能使学生越发明白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从而把他们的兴趣激发起来了。这样就很利于化学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上述理念,为了更好的与新教材同行,教师首先应该要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满足于把知识和技能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健康、快乐、有完善人格的人。我们应当强调:一堂好的课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什么,还应千方百计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教师必须创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互动和会话,就是体验。单向的授——受方式应该被我们教师坚决淘汰。要大胆、创新地“用新教材教”,而不仅仅限于“教新教材”。

一、新的学习方式

具体地说,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比如背诵、练习等,这些行为方式只是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才叫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

科学课的学习观重点就是要抓住学生的一时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一种新的学习观。因为化学不能去灌输知识,这些背是不背不住的,化学知识是在轻松的学习中多次的学习掌握的。所以说学习方式之所以要改革,是要使学生从课堂上能学到怎样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终生发展。

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运用的比较多的主要有学习方法有: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

二、新的评价观

各位专家们都在报告中都提到了怎么样去评价一个学生、教师。考试一直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在以接受知识为教学目标,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下,考试就成了一种桎梏和枷锁,成了学生学习的沉重包袱。成绩好就是优等学生,成绩不好就是劣等生。考试就是拿学业性的因素来片面评定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显然有失公允。

新形式下评价模式有了以下新的几个特点:

注重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评价不是根据成绩来给学生下定义、分类别,而是注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通过评价指引学生更好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因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涵盖多方面的,评价要全面、科学。

评价的方式更加民主,也有更大的灵活性,老师可以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和奖惩。方式多样化。

上述的就是培训报告会给我震撼和影响最深的,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新的师生观等也很重要,在此不一一赘述。这一个星期的新课改培训报告会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些新的理念要通过我们这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我个来有必要从现在起要树立新的教育观,领会新理念,做到与新课程同行,在深圳清华实验学校这个新的发挥空间里,创出一片新天地。为深圳清华实验学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新课程新理念的实践之花会在清华实验学校片片绽放。

通过课改实验我认识到了基础课程改革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大考验,因为这必须摆脱已有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去思考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即使以前曾经思考过,但真正实践的时候又是一回事,是否能经得起这次考验,可能在很多人心里没谱。了解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才能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得以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我感受到了我的责任和使命,也知道了只有更新观念,刻苦努力,提高素质,方可适应时代的需求学习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使我重新思考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一个合格的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更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要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学的总的指导原则。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真正树立民主教风。我们数学教师还应成为美的传递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要创设共性与个性、群体与个体相结合的教育观。总之一句话:"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旧的课程教学可能使得一部分学生的个性都被扼杀在这个无形的杀手中而不自知,但扼杀者也不知道,他们以为这就是一种帮助、是一种启迪,结果正是这种帮助、这种启迪造成了本不应造成的个性发展,是该结束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的有机整合,是一个崭新的观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其实对新课程改革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概念,但旧课程制度已经制约了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虽然新课改的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但有个新的转变与突破总比捧着旧体制不放好,而且这是已经在多个实验区内经过实践获得的经验,经验必须借鉴,但如何做却是我们自己思索出来的,把握一个总体方向,也能教出特色。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回顾以前的教学方式,那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却只是一条传输带而己。老师教,学生学,没错,就这样的一条传输带要教导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竞争经验与承受失败毅力的人才是很难得的。一是学生学习的只是书本上的内容而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但实质上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

程,为此,我觉得,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体验生活,而这就得靠老师在学习中的引导。每一项学习在生活中都有它的原型,老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原型,然后总结出所要的知识;也可以教会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因此,教学不再是单独地课堂上的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更多地参与生活,从枯燥地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二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弊端较多,如:学生发展机会不均等,人为扶持一小部分学生的发展,而使大多数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评比标准单一,追求标准化和模式化.精英主义教育鼓励竞争,忽视合作;重视智力发展,忽视情意、价值、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前所谈的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还只是理论而己,真正做到又能有几?面对着21世纪的挑战,老师应该知道,这必须改变。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学习内容提出了不断更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综合学生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不能再使用教学中的单一模式,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学中树立学生自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力、创新精神。可是,长期以来,老师依靠的是教材、教学参考书,如今却需要充分发挥的是自身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与学生的交流与协商,是对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个性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掌握得好不是一件易事。教学内容的改革,适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主动吸取营养。要真正认识"学生为主体"的深刻内涵。把思考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变成思考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同学都不同的提高。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新课程与学生评价的改革。建立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借自己的喜恶判断学生的对错,这也许是老师与学生的沟通问题,却也正是旧的课程体制下的产物。但是人是有个性的,而且个性的发展是受一定的环境与经历的影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只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能深入地了解到学生思想发展的深层面呢?可能很多老师都没有想过这一点,总以为坏的就是坏的,没有任何原因的坏,可是这个坏究竟归结于何处呢,却没有认真思考过。其实老师只要能把自己与学生平等对待,也就可以避免许多可能是误会产生的错误,给学生一个平等面对老师的机会,让学生说出心里话,也就可以消除许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人为本,追求促进个体的发展。它关注的是人和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与分数的准确性;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体现出尊重和关爱,还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而不是考试成绩;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和意愿,而不是只看重分数。新课程的评价注重纵向比较,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从而认识自我,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新课程评价将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因此,在评价中我们更多地采用纵向比较,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老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并成为实践的研究者。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重新激发自身活力,并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

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我决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用所学所悟去重新审视我的教学,把所学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更自觉的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和研究,愉快教学,作为老师我愿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作为老师,我肩负着不可推却的责任。

虽然新课程的培训已有两三年的时间了,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今年是愈来愈强烈了,看来,形式上的新课改已经成为缩头乌龟,真正意义上的理念改革已如暴风雨般的势不可挡了。作为一线上的教学者来说,暴风雨既然来了,就让他来的更猛烈些吧!

对于课堂改革,我一直是持着积极态度的,虽然有时候对于改革中的一些误区看不惯,因为我总想尽自己的薄力让改革少走一些弯路(可能这是妄想,亦或是自不量力罢了),无论怎样,情真意长。

记得在03年的时候,那时候的课堂改革可能刚刚起步,有一次,视导检查评课时,领导对我们说,你们平常经常教研,那么谈谈你们的新课程观吧!我略一思索,说了自己的看法,我说,对于教学,我是这样认为的,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到现在的探究式学习我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让学生学会,第二阶段是让学生会学,现在的情况是让学生学不会。

领导说,什么意思?

我说,原来的教学以传授为主,不论是填鸭式也好,灌输式也好,总之一点,让他学会就达到目标了;到了后来,我们意识到单纯的教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于是我们让学生讨论呀自学呀提高能力,这就是让学生摆脱老师,自己会学;现在新课程的理念是让学生对现象产生疑问,自主思索,主动解决,老师呢,上课就要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把学生推进淤泥,让学生尝试任何办法从淤泥中出来,这不是把学生教不会吗?

他们都笑了,我知道这笑不是为自己的幼稚,而更多的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对思考的肯定,虽然道路曲折,但直通罗马!

下载新课程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学习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5篇模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时间:2013年9月11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讲:杨桃花 参加人:全体数学组教师 学习内容: 一,第一部分 前言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学习笔记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读书笔记之前对新课程的模糊认识,通过此书,进行了深刻的系统性的认识。阅读下来,对这本书的编排有大致的了解,是依照这样的思路编排的:为什么要进行改......

    新课程理论学习笔记一

    提示:2011年第二学期四次,每次不少于100字《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提纲 一、导言: 二、培训内容第五章新课程下讲授技能的发展; 1、对讲授的正确认识 (1)奥苏贝尔:“......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学习笔记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学习笔记 第一章 1、 标准的制定基本依据: 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成为整个基础教育数......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一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

    学习笔记

    我们的福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感好客中国人,设宴必有剩。”这是流传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陈规陋习。客人走后,主家只有满桌的剩菜、剩饭、剩酒,才能充分表达主人那颗虚荣......

    学习笔记(模版)

    学习笔记 学习时间:2014年5月27日16:30—17:30 学习地点:CT远程室 参加人员:医技支部全体党员 学习内容:关于开展机关党员“践行三严三实、做合格人民公仆“村社区党员”在党爱党......

    2014学习笔记

    时间:2014年1月8日 地点:三楼会议室 人员:全体党员、职工 形式:集中学习 主讲人:张晓波 学习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