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对台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重庆市人民政府对台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市对台工作情况,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协助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对台工作情况报告的前期准备工作,今年2月和9月,市人大民宗侨外委邀请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晓忠的带领下,对我市的台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研究组先后前往市政府台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重庆海关、西永微电园、北碚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单位实地视察调研,并召开了市级涉台部门座谈会听取专项工作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对台工作基本情况和成绩
(一)以渝台经贸合作为抓手,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1.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夯实渝台经贸合作基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在完善惠台政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继2008年成功取得中西部唯一同时具有对台直航、台胞落地签证、台胞证5年换证签注和组团赴台旅游“四权合一”后,进一步争取到中央的特惠支持。一是去年7月市政府与国台办正式签订了《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先行先试纪要》,明确支持我市在两岸货币清算便利化、金融合作等多领域先行先试。二是在国台办的大力支持下,去年2月市政府率先在中西部出台了惠台8项政策措施,与台湾同胞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三是去年8月,陈云林会长与江丙坤董事长来渝参访时,同意将我市作为“海协会”和“海基会”活动的重要平台。四是今年6月,海协会·海基会第五次会谈在重庆成功举行,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开启两岸大交流的序幕。这些特惠政策的叠加,为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和“两江新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有力地促进渝台经贸合作交流,广泛聚集了境内外要素资源。截至2009年底,来渝投资的台资企业累计达903家,其中去年新增台资企业66家,同比增长53%。实际利用台资44770万美元,同比增长151.1%,引进台资增幅连续三年中西部第一。2010年上半年新增台资企业16家;合同台资19.58亿美元,同比增长215.8%;实际利用台资3.5亿美元,同比增长737.2%。
2.台湾IT龙头落户巴渝,将推动重庆工业跨越式发展。去年8月,重庆市
政府、惠普、富士康三方签订协议,普惠(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及亚太结算中心、富士康(重庆)产业基地两大项目正式落户重庆台湾信息产业园(西永),紧接着园区又与广达、英业达携手,重庆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亚洲的重要IT产业生产基地。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三大台湾IT巨头驻后,将吸引台资30亿美元以上,建成后将形成年产8000万台外销笔记本电脑、产业链产出超过7000亿元、新增进出口贸易1000亿美金,新增就业人口达30~40万人的“整机﹢配套”的庞大产业链集群,相当于再造“三分之一个重庆工业”。
3.台商园区建设提速推进,台资聚集效应初步显示。市政府按照本市的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了三大园区,为广大台商精心打造投资平台。即:重庆(西永)30平方公里的台湾信息产业园、重庆(北碚)14平方公里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和重庆(渝北)10平方公里的台商工业园。准入的优质台资企业均可享受企业所得税15%的特惠政策。随着三大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台资聚集效应已经显示。
(二)以重大涉台活动为契机,开辟对台交流重要平台
1.承办海峡两岸高规格产业论坛,推动重庆惠台8条政策。去年2月,我市承办了由台湾华聚产业共同标准推动基金会和国台办、工信部联合举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该论坛规格高、规模大、含金量足。两岸信息产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各方面人士进400人参加该论坛。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会见了部分重要来宾,国台办常务副主任郑立中主持开幕式,时任市长王鸿举致欢迎辞并宣布了“重庆惠台8条政策”,引起台商台企强烈反响,我市台商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2.搭建对台交流制度化平台,推动渝台交流向纵深发展。在国台办的大力支持下,去年5月,我市举办了首届“重庆台湾周”活动(每年举办一次),***书记、王毅主任、陈云林会长等领导亲自参加,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四位副主席及近千名嘉宾应邀出席,签约项目49个,金额达383亿元。“重庆台湾周”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两岸高层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重庆市委、市政府对台工作的一系列举措有力的推进渝台交流合作,重庆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今年6月,我市有成功承办了被媒体誉为“重庆谈判”的第五次“两会”会谈。会议正式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以及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搭建了两岸经济文化合作的制度化平台。
(三)以文化交流入岛宣传为手段,提升重庆在台知名度
1.市领导率团赴台交流宣传,岛内掀起“重庆热”。今年初,黄奇帆市长率领重庆经贸团赴台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参访交流。分别会见了前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荣誉主席连战、海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以及华聚基金会董事长陈瑞隆,并和台湾信息产业界的“巨头”进行了广泛接触和深入洽谈,在台掀起了一股“重庆热”旋风,台湾中天新闻、东深新闻等媒体连续正面播报在我市制作的系列专题节目。2009年接待了来渝采风的台湾记者共12批58人,今年上半年接待来渝采访的台湾记者31批84人。
2渝台学者共同研讨抗战历史,两岸文化交流再获佳绩。2009年,市委抗战历史文化工程正式启动,市委宣传部与市台办共同组织了重庆抗战历史文化参访团于去年10月赴台交流。在台期间,两地学者深入的进行了学术交流研讨。参访团在台收集、获赠历史档案资料、照片1000余份,影像资料1000多分钟,购买档案文献资料200余册,签订合作协议5项,极大地推动了渝台抗战历史文化共同研究和两岸文化交流。
(四)以完善基础保障工作为重点,提高涉台工作服务水平
1.涉台工作制度化,台商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我市高度重视涉台维护工作,设立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台商投诉协调中心”专门为台商服务,建立了台商维护权联系会等“三会制度”(台商、台胞、台属定期会访制度,台胞权益保障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台商权益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解决了8大涉台历史积案和一批信访、投诉、突发事件,有效地维护了台胞的合法权益,改善了我市的投资环境,营造了“亲商、助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2.涉台服务人性化,服务台胞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市公安机关积极向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争取了换(补)发5年期台胞证、签发台胞口岸签注、区县受理台胞来往大陆签注等政策,台胞来渝数量逐年上升。2008年来渝台胞19344名,2009年来渝台胞30164名,同比上升59%,今年1~8月达35359名,较去年同期上升97%。同时,在主城11区设立了出入境证件受理点,建成32个境外人员服务站,推出委托代办、急事急办、缩短签注时限等多项便民利民新举措,服务台胞更直接、更高效、更便捷。自开放赴台政策后,我市居民累计办理赴台游客36932人,其中今年以来达21777人次,高出去年去年受理量的102.4%。通过
开展创先争优、打造雷锋式警队和微笑服务等活动,在大量增大、民警减少的情况下,出入境前台服务评价器显示的群众满意率达98.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总体上看,我市各单位、各部门对涉台事物及涉台纠纷投诉事宜十分重视,也给与了大力支持。但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个别承办单位对贯彻《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妥善处理涉台投诉案件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一味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和有关规定,没有正真从政治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因而给一些涉台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台胞维权服务机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市台办负责指导和协调处理全市台商投诉纠纷案件的市台商投诉协调中心只有工作人员2名。机构改革后,各区县台办均与统战部合署办公,专门从事对台工作的人员也仅1~2人,绝大部分区县都还未建立维护台胞权益工作的相关专责机构,从而导致许多涉台矛盾纠纷无能力协调解决。现有的工作体制和条件,已不适应当前渝台经贸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渝台直航航班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随着渝台经贸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人员往来呈直线上升,而渝台直航航班数量有限,特别是台商赴渝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同时,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的办证大厅业务受理窗口较少,工作人员不足,与当前渝台两地人员往来日益频繁的现状不相适应。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对台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扩大宣传。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对台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涉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涉台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利用我市抗站陪都历史文化优势,积极开展与台湾的多形式文化交流,提高我市在岛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加大对台资企业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台资企业规范经营行为,守法自律,自觉维护重庆良好的经贸环境。
(二)抢抓机遇,扩大招商。我市要充分发挥文化渊源深、发展前景好、企业商机广的对台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回暖、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国家推进“两江新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切实抓好对台招商引资工作,将其作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单位,制定目标任务,尤其要加大对台商三大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园区建设上档提速。继续加大“两江新区”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主动走出去招商引资,帮助台资利用“两江新区”的功能优势做大做强。
(三)注重关怀,搞好维权。要进一步完善“三会制度”,切实维护好台商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重招商、轻服务、轻维权的现象。通过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为台资企业提供高效服务。要注重对台胞的人文关怀,增强台胞台商的认同感。充分发挥已落户我市台商的示范带动效应,以真诚服务去赢得台商信赖。
(四)转变观念,优化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市台资结构,鼓励台资企业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严格控制“两高一低”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以现有产业链龙头项目为基础,加快产业集聚,主动帮助台资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五)完善机构,强化服务。一是针对我是台商投诉协调中心级别低、人员少、力度小、不适应的现状,建议市人民政府支持市台办积极筹建全市统一的“台商服务中心”,对来渝投资发展的台商实行“一站式”服务。二是针对目前渝台两地经贸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人员往来不断增加、渝台直航航班一票难求的现状,适当增开渝台直航航班。同时,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要适当增开业务受理窗口,为广大台商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2012-7-10
第二篇:(最新修改稿) 对台招商引资的调研
关于我县对台招商引资的调研
自从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开创性进展,步入了和平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基础上良性互动,两岸同胞奋斗了30年之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已经实现,两岸各界全面交流的新格局已经形成,两岸制度化协商持续进行并已经签署14项协议。特别是2010年9月份生效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经贸关系。呈现出以台商投资大陆和两岸贸易为主要内容,以兴办实业为主体搭建的平台,进行投资、科技、金融、学术、人员交流多种形式并存的经贸合作大局。密不可分的产业对接、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经贸合作关系基本形成,进入了一个结构性、深层次的的交流和融合,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新的阶段,台湾也成为大陆吸引外资的三大来源地之一。
一、台商投资大陆的形态特征及趋势
台湾对大陆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台商投资虽经历了一些年份颓势,总体上呈现出增长态势。伴随着台商大陆投资的不断深化,投资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地域范围 1
不断扩张。台商在大陆投资无论在投资形态和内涵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是台湾对大陆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早期投资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即主要为传统的制造业,比如技术含量低的食品、饮料、纺织品以及塑料制品等产业。现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主导,高科技产业投资成为主要的投资形态。
二是台商投资区域逐步由东部向中、西、北部转移、延伸。随着台商在珠三角、闽东南三角和长三角这些区域的投资产业链不断完善和产能的不断扩大,这些区域的政策、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的逐步消失。台商在完成沿海地区点到线的产业布局后,而进一步走向面的扩张,并且内陆地区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投资设厂。
三是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动机变化。台商赴大陆投资主要动机都主要为两点:大陆有广大消费市场,台商在大陆设厂生产,产品主要供应大陆内需;大陆资源丰富,工资与土地等生产成本低廉,台商投资于加工出口产业,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与低廉的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追求企业利润。然而,2005年“随台湾客户赴大陆投资”这一因素影响力上升,成为影响台商投资大陆的主要因素之一,表明了在下游厂商纷纷赴大陆投资后,进一步拉动中、上游业者前往大陆投资。
二、我县对台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实施突变战略,主攻对台招商,以嘉祥高新区(台湾工业园)为载体,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强化专业招商、驻点招商的工作思路,拼上豁上,真抓实干,积极承接台资产业转移,对台招商引资工作和台湾工业园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截至目前共接待来嘉祥考察投资的台商67批次267人次,平均每3天一起。台资在谈项目32个,总投资41.2亿元,台资合同项目17个,总投资14.7亿元;落地在建的台资项目10个,总投资12.6亿元,其中,台资过亿元项目9个,过5000万元项目4个。台湾工业园初具规模,各项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新建各种规格标准厂房13万平方米,新修 “四纵二横”、总长12公里区间路网及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了“七通一平”,知名度和项目承载能力不断提高,成功申报为2010中国最具台资企业投资价值园区,成为中国最具台资企业投资价值园区20个县级园区之一。两岸经贸交流全面开展,举办了“山东嘉祥—上海松江”、“山东嘉祥—江苏台商”经贸洽谈会,组织参加了潍坊“第十六届鲁台经贸洽谈会”、济南“山东台湾文化交流周”、北京“2010第八届北京国际LED展览会”等活动,组团3批、16人次赴台开展经贸活动。与上级台办关系密切,对台宣传渠道更广,山东省台办《海峡时空》杂志发表了我县对台招商的措施及做法,与两岸关系杂志社、你好台湾网、中华两岸企业发展协进会等组织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三、我县对台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
一是引进台资项目小,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不突出,项目杂。从投资规模看,台资项目17个,总投资14.7亿元,平均投资8600万元,投资最大的是台湾亚太传媒国际有限公司和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合资的高异黄酮大豆产品加工项目,总投资仅有2.16亿元;从投资领域看,投资产业多,与我县主导发展的光电光伏相符的少,17个合同项目涉及8个投资领域,仅有7个属光伏光电产业;从投资类型上看,多数都是合资项目,独资的仅有7家,总投资5.45亿元,平均投资7800万元。可以看出,目前引进的台资项目多是小型企业,以合资为主,产业链带动作用小,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含量和创新低,难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二是项目推进速度慢。在17个台资合同项目中,落地在建的有10个,建成投产的仅有2家,已经完成外商投资登记的有7家,有外资到位的仅有2家,到位外资137万美元,占全县外资到位额的15%,占应到外资额的1%。分析原因主要有:一是受土地指标和征地难的制约因素,二是对项目跟踪服务不到位,三是由于引进项目小,资金不够雄厚,资金到位慢,影响了项目的建设速度。
三是园区承载能力不够强。台湾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只完成了“四纵两横”6.3公里区间路网、供排水、电网、通讯、区内道路绿化和亮化工程建设,但是生活、娱乐、服务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台商集聚度、产业配套不突出,产生磁吸效应低。
四是对台招商队伍管理体制机制不理顺,人员管理手段薄弱,招商人员水平不够高。驻点招商局布点过广,区域分布平均,难能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专攻招商。驻点招商人员专业招商知识缺乏,主要表现在,对台产业状况、转移形态以及台资特性了解少,谈判技能、业务素质不够高,缺少应用的韧劲,个别招商人员责任心差,经常在家,敷衍了事。
五是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存在着“软件不软,硬件不硬”的现象,一是招商引资过程中,招商单位部分承诺难以落实,缺乏诚信度。有的是因为国家对土地资源宏观调控的客观因素所致,而有的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二是个别部门尤其是窗口部门,在办事效率、服务质量、思想观念等方面还有不适应的地方,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县对台招商引资的成效。
四、对台招商引资的策略及建议
一是进一步理顺对台招商引资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对台招商专业队伍。进一步理顺对台招商引资管理机制,对
敷衍了事、缺乏责任心的招商人员坚决处理,绝不姑息。对现有驻点招商局、派驻区域进行优化整合,选拔一批业务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招商积极性高,懂招商会招商的人员到台商密集和产业转移意愿强的区域。进步完善“驻点人员引、专业招商局洽谈、园区和乡镇负责落地”的洽谈服务体系和项目帮办制。县级领导带头外出招商,确保完成一个固定资产投资五千万以上的台资项目。加强对招商人员的产业知识、谈判技巧、公关礼仪、心理知识、政策法规等专业招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供充足的招商经费保障,充实对台招商引资办公室工作人员。
二是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工作的奖惩力度。把对台招商引资作为衡量干部能力的一项指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实施绩效管理,对招商成绩突出的人员优先提拔重用,对完不成任务目标的年终考核定级为“基本称职或基本合格”,且两年内不得提拔,通过加压增责出落实,最大限度的调动对台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完善我县对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时兑现奖惩和对投资商的承诺。
三是实现园区承载能力新突破。大力提升园区的的发展水平,严格项目入驻,按照土地集约经营、产业链式延伸、企业集群组合、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密集度高、成长性好的项目入驻。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完成联电路南延南段、嘉丰路、桃园路
东段、中山路北段、瑞祥路西延、宏祥路西延、338线升级改造等7条共16公里道路及配套工程建设,依托老赵王河改造和生态园建设,加快推进园区的生活、娱乐、服务、商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对台商能引得来,留得住。
四是创新对台招商引资方式。对台招商引资要根据本地环境、资源、产业、人力等生产材料优势和不同台商在不同时期对生产要素的不同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如立足优势产业招商、拓展产业链招商、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合作招商、网络招商等。密切关注和研究沿海和东部发达地区台湾企业梯度转移的形势,主动承接台湾新一轮产业转移,加大对光伏光电、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引进,重点突出产业上、中、下游延伸,使招商和产业配套,尽快实现台商投资产业、行业的聚集。利用两岸经贸交流、洽谈会、展会、论坛等平台招商,着力办好2011海峡两岸中小企业发展论坛活动和首届海峡两岸(嘉祥)曾子思想研讨会暨孝文化论坛活动。
五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拓展对台招商引资的渠道。要充分利用两岸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渠道,做好对台招商引资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海峡两岸的工商、经贸团体、组织和行业工会、协会、台湾曾氏宗亲会,在大陆投资的各类企业、涉台部门、台湾亲情友情以及同行、同业关系,广泛接触台商,邀请他们来嘉祥考察。坚持每月在我县或在台商
密集的区域举办一次经贸洽谈会制度,切实做好台商投资信息的收集反馈,务必要跟得紧、盯得牢、落得实。
六是进一步改善台商投资环境。要强化为台商服务意识,用足、用活、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台商投资情况个案处理制度,以项目带政策,一个项目一个政策,做到特事特办、灵活处理,急事急办、讲求实效,多为台商、台资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通过诚心帮助,优质服务,促进台资企业发展得更快更好。健全完善县级领导挂包重点台资企业制度,帮助协调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重大台资项目跟踪服务协调机制,切实维护台商投资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
嘉祥县委台办 2010年11月26日
第三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
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八月三十日
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目录
1总则………………………………………………………………6
1.1编制目的……………………………………………………6
1.2编制依据……………………………………………………6
1.3适用范围……………………………………………………6
1.4工作原则……………………………………………………6 2组织机构与职责…………………………………………………6
2.1应急处置指挥机构…………………………………………6
2.2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职责………………………………7
2.3区县职责……………………………………………………7
2.4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8 3预防、预测和预警………………………………………………10
3.1信息监测与报告……………………………………………10
3.2预警…………………………………………………………11
3.3预测预警支持系统…………………………………………11
3.4预警级别及发布……………………………………………12 4应急响应及处置措施……………………………………………12
4.1应急响应……………………………………………………12
4.2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应急处置措施………………………16
4.3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应急处置措施…………………17
4.4指挥与协调…………………………………………………20
4.5新闻报道……………………………………………………21
4.6应急结束……………………………………………………21 5后期处置…………………………………………………………21
5.1善后处置……………………………………………………21
5.2社会救助……………………………………………………22
5.3保险…………………………………………………………22
5.4调查和总结…………………………………………………22 6保障措施…………………………………………………………22
6.1组织保障……………………………………………………22
6.2物资保障……………………………………………………23
6.3资金保障……………………………………………………23
6.4技术保障……………………………………………………23
6.5技术储备与保障……………………………………………24
6.6应急队伍保障………………………………………………24
6.7工作督导……………………………………………………24 7宣传、培训………………………………………………………24
7.1宣传教育……………………………………………………24
7.2培训…………………………………………………………25 8附则………………………………………………………………25
8.1名词术语、缩写语的定义与说明…………………………25
8.2预案管理……………………………………………………25
前 言
本预案对我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应急处置的指挥体系、预防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处置、后期处置等方面的内容。本预案包括总则、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处置措施、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宣传培训、附则8个方面。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按照本预案的要求,认真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1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高效的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危害,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群众的利益。1.2编制依据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国务院植物检疫条例》、《重庆市植物检疫条例》、《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重庆市突发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等,制订本预案。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及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应急管理和处置。1.4工作原则
1.4.1以人为本,以防为主。1.4.2分级管理,分级负责。1.4.3立足现有,整合资源。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应急处置指挥机构
我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政府应急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政府应急办)和重庆市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灾害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见《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重庆市突发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业局局长担任。指挥部成员单位由市农办、市农业局、重庆检验检疫局、市财政局、市气象局、市工商局、市科委、市粮食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交委、市民政局、市政府救灾办、市文化广电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市灾害应急指挥部下设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日常工作,由市农业局有关处室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明确应急管理和处置的职责。市农业局是我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应急管理和处置的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2.2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职责
在市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组织领导下,开展全市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负责收集、分析农业植物灾情和疫情动态及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的发生趋势及发展态势,及时向农业部和市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报告灾情信息;组织协调成员单位开展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工作,负责承担市灾害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2.3区县职责 有关区县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制订本行政区域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在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置。组织制订乡镇(街道)政府重点时段、重点地区的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方案。
2.4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2.4.1市农业部门职责
(1)组织植物保护和检疫部门制订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方案,负责病虫鼠害情调查监测,发布病虫鼠害趋势预报,提出相应的病虫鼠害防治处置措施。
(2)制订疫情发生区、保护区扑灭技术方案,负责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监测、流行学调查、疫情传播途径调查和应急封锁、扑灭、控制工作,组织力量销毁染疫农作物和农产品,严格执行检疫隔离措施,对保护区实行喷药保护。
(3)做好市级应急处置物资储备、库房建设及对区县物资储备、库房建设监督管理。重点储备应急处置所需农药、药械、杀虫灯、鼠夹、防护服和手套等物资。
(4)建立应急处置专家组和专业技术服务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民和基层专业服务队开展防治工作,抓好督促检查,促使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5)提出应急管理专项资金使用建议。
(6)及时通报和上报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积极争取国家补助资金。
2.4.2市政府救灾办职责
承担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做好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
2.4.3市农办职责
协调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农业有害生物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
2.4.4市财政部门职责
负责筹集农业有害生物应急管理和处置专项资金,落实物资储备库建设、物资储备所需资金,监督资金使用情况。
2.4.5市气象部门职责
及时免费提供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区域的天气实况及趋势预报信息。
2.4.6市工商部门职责
负责农用物资市场管理,打击违法经营农药(械)及违法经营有疫情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植物产品及其他商品,依法查处违法经营。
2.4.7市科学技术部门职责
组织对农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并做好技术开发及转化工作。
2.4.8市粮食部门职责
负责灭鼠活动中毒饵所需饵料的筹集和供应。2.4.9市卫生部门职责
负责调查鼠传疾病病源,隔离相关人员、医学观察和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及农药中毒人员的急救处理。
2.4.10重庆检验检疫局职责
与农业植物检疫部门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及时通报口岸及周边省(市)疫情截获情况。
2.4.11市公安部门职责
协助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负责灾情、疫情发生后社会治安维护。2.4.12市交通部门职责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部门负责配合禁止无任何检疫手续或带有疫情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及植物产品进入我市或在本行政区域内流动。
2.4.13市民政部门职责
负责农业有害生物灾区、疫区受灾群众的救济救助。3预防、预测和预警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在市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构架下,各级农业植物保护、检疫部门应构建农业有害生物灾害信息监测系统,实行专业监测与群众监测相结合,并按照国家、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测报规范开展监测预报工作。
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预警信息报告内容包括:可能发生或发生的时间、区域、病虫种类、危害程度、已采取措施和下一步措施等。市农业灾害办公室接到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信息后,应在6小时内向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政府救灾办)和农业部报告。同时,市政府应急办及时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灾害信息,特殊情况下,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值班人员可直接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并同时抄报市政府救灾办。
灾害信息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采取的措施等。市政府救灾办、市农业局要及时掌握较大以上农业有害生物灾害信息,对于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信息的报送,可不受分级标准限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可直接向市接警中心报告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情况,统一接警电话为12345,并与市社会联动报警电话110实行联动报警。3.2预警
各级农业植物保护和检疫机构根据田间监测信息,结合农业有害生物历年发生情况、种植制度、品种布局、施肥水平及天气预报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布长期、中期、短期预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和同级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报告预警信息。3.3预测预警支持系统 中国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系统、农业植物检疫网络化管理工作平台、重庆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支持系统。依托政府办公信息网,建立和完善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管理与信息系统,建立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预测预警支持系统。3.4预警级别及发布
3.4.1预警级别
根据农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或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将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分为Ⅳ、Ⅲ、Ⅱ、Ⅰ级,即一般灾害为Ⅳ
(四)级,较大灾害为Ⅲ
(三)级,重大灾害为Ⅱ
(二)级,特别重大灾害为Ⅰ
(一)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予以标识。
3.4.2预警发布
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发展趋势由农业植保部门组织植保和农业有关专家进行会商后,由农业植保部门分析灾害发展趋势。重大、特别重大预警信息经市政府应急委、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同意后,由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组织发布;一般、较大预警信息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区县(自治县)农业部门组织发布,并报市政府救灾办、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备案;预警信息一般通过内部文件、信息专刊和网络发布,必要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
4应急响应及处置措施 4.1应急响应
4.1.1分级响应(1)一般(Ⅳ级)灾情、疫情应急响应
由发生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农业主管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予以处置,并在预案启动后24小时内报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及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备案,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及时报市政府救灾办备案。
(2)较大(Ⅲ级)灾情、疫情应急响应
由发生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启动应急预案予以处置,并在预案启动后24小时内报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及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备案,同时抄报市政府有关部门。必要时市农业部门给予帮助支持。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及时报市政府救灾办备案。
(3)重大(Ⅱ级)灾情、疫情应急响应
发生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农业部门在进行先期处置的同时,及时向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报告灾情信息。经报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批准,启动本预案作出应急响应。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组织协调市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市政府应急办和市农业局及时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农业部报告灾害信息。
(4)特别重大(Ⅰ级)灾情、疫情应急响应
发生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农业部门在进行先期处置的同时,及时向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报告灾情信息。经报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市政府应急委批准,启动本预案作出应急响应。市灾害应急指挥部统筹协调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协调有关区县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市政府应急办和市农业局及时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农业部报告灾害信息,积极争取农业部的帮助和支持。
4.1.2信息共享和处理
(1)常规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信息报送
①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农作物病虫鼠害暴发流行、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等异常情况及突发性、传播蔓延快、危害程度大的可疑农业有害生物,应及时通过农技110或其他途径向当地农业植物保护和检疫部门报告。区县(自治县)农业植保部门一旦发现农业有害生物灾情征兆、灾情或疫情,要立即根据其性质和威胁程度,将有关信息报告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上级主管部门。
②预计发生或发生较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所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农业部门应在24小时内分别通过自然灾害信息专网或农业部门信息专网向市政府救灾办、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报告。
③预计发生或发生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所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通过自然灾害信息专网、市农业部门信息专网在6小时内分别向市政府救灾办、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报告有关情况,同时抄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市政府应急办、市农业局及时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农业部上报灾害信息。
④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上报实行实名制。报告内容包括:有害生物种类、发生时间、区域、级别、损失情况、已采取的对策措施及请求支持事项等内容。
(2)现场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信息采集
事发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专家赶赴现场后,要及时收集现场情况,包括灾情、疫情的基本情况和抗灾救灾措施,并通过突发自然灾害信息专网或其他方式向市政府应急委(市政府应急办)、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政府救灾办)及时报告现场新情况、新问题、新进展。
(3)灾情信息分析与共享
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收集、分析各类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并从中心数据库中调阅全市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和物资储备情况、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急预案等相关情况。发生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要及时提出应急处置建议,向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并通报各成员单位。经核定的灾情信息除按规定上报外,要登录到突发自然灾害信息专网,并及时更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1.3基本响应程序
发生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经市政府应急委(市政府应急办)或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政府救灾办)批准,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启动本预案。受灾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启动预案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会同市政府救灾办、市民政局等部门及时赶赴灾情、疫情现场,协助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开展救灾工作,负责对灾情进一步调查核实。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组织开展损失评估、灾后恢复等工作,并向市政府应急委(市政府应急办)、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政府救灾办)和农业部报告灾情。
4.2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应急处置措施
4.2.1分析灾情发生原因
根据农作物苗情、病虫鼠害发生情况,结合病虫鼠害发生规律、流行学、地理环境、农作物布局、气候特点等因素综合分析灾情发生的原因。对病虫鼠害源、传播及流行的媒介和途径等进行跟踪调查。有鼠传疫病的地区,卫生部门要做好有关接触人员的医学观察。
4.2.2确定灾情发生区域
根据农作物灾情发生程度和危害情况,按照防治重点和采取的不同措施,将发生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重点防治区包括以灾区为主的大发生区、菌源区和流行蔓延区。
一般防治区包括以发生灾害的重大病虫鼠害发生特点、作物、地理、气象等条件分析确定病虫鼠害将要大发生的区域。
4.2.3制定控制措施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推行可持续控害技术,提高治理工作成效。针对不同病虫鼠害采取相应的应急防治措施:在重点防治区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措施,在一般防治区采取可持续控害技术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应急措施。
4.2.4灾区控制措施实施(1)重点防治区采取的措施
在病虫鼠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实施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处置措施,控制病虫鼠害。
对菌虫源区和流行蔓延区田块全面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化学防治。对大面积重大病虫鼠害发生区实施统防统治,组建病虫防治专业服务队伍,做到“五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测报、统一施药技术、统一药剂、统一防治时间”。
对严重危害的田块实行重耕改种。切断病虫发生流行的传播途径。
防治技术指导专家组确定的其他应急处置措施。(2)一般防治区采取的措施
在病虫鼠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实施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防治措施,控制病虫鼠危害。化学防治上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对病虫鼠害常发区、易感病虫作物品种分布区实施重点防治。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增施磷钾微肥,改善作物生长条件,提高作物自身抗性。
防治技术专家组确定的其他控制措施。4.3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应急处置措施 4.3.1划定疫区和保护区
疫区是指某一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区发生,为了防止其向未发生区传播扩散,由市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经市政府应急委批准,报农业部备案,并采取封锁、消灭措施的区域。保护区是指某一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已较普遍的情况下,对尚无此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的地区,由市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经市政府应急委批准,报农业部备案,采取保护措施的区域。
4.3.2疫情发生区内应采取的措施
加强检疫,强制封锁疫区。一旦发生疫情,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由区县(自治县)级以上政府发布封锁令,组织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对疫情发生区、受威胁区采取封锁、扑灭和保护措施。有关部门要做好疫情发生区内群众生产、生活安排,立即采取隔离预防、封闭消毒、在出入疫情发生区交通路口进行检查检疫等措施封锁疫情发生区,严防疫情传播扩散。加强对来自疫情发生区运输工具的检疫和防疫消毒,禁止邮寄或旅客携带来自疫情发生区的种子、种苗和农产品。
疫情铲除和控制。对确认发生疫情的农业植物要进行彻底销毁处理。对染疫铺垫物、田地、水源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疫情发生区周围3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同种作物和来自疫情发生区的人、畜和运载工具等实行消毒处理。
4.3.3保护区内应采取的措施 实行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发生动态,构建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信息处理系统。区县(自治县)级以上植物检疫机构要确定一名防疫监测员,建立反应灵敏的植物防疫监测网络。
严格疫情报告和发布制度。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设立24小时值班及疫情监控联系电话。各区县(自治县)应急管理部门及时收集疫情信息,并及时向上一级应急管理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或特殊情况随时上报。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及时将疫情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并随时与农业部植物检疫机构保持联系。
加强具有出口优势农产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定期监测和种子、苗木的检疫、检验。依据“疫情干净”原则,对检疫性有害生物务必进行铲除。开展对“非疫生产区”的农民技术培训工作,普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识别与控制技术常识。实行植物检疫登记制度,建立疫情档案制度,对疑似检疫有害生物要跟踪调查并建立档案。
加强检疫,严禁到疫情发生区调运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和农产品。
4.3.4解除封锁
疫情发生区内所有染疫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和农产品按规定处理后,在当地植物检疫机构的监督下,进行彻底消毒。通过连续2年监控未发现新的疫情,经专家现场考察验收,认为可以解除封锁时,由当地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向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解除封锁的报告,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向市政府应急委提出解除封锁请示并经批准后,由市政府应急办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布解除令。疫情发生区解除封锁后,要继续对该区域进行疫情监测,1年后如未发现新的疫情,即可宣布该次疫情被扑灭。
4.3.5灾情、疫情评估
由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灾情、疫情评估,主要包括:
(1)调查确认疫情发生区内农业植物种类、品种名称、来源、染疫面积。
(2)调查确认染疫农业植物危害率和危害程度。(3)确定要销毁的染疫农业植物面积、农产品数量。(4)核实销毁染疫农业植物所需物资、人工数量,计算所需费用。
(5)调查确认受威胁区内农业植物的面积,制订保护计划。(6)对染疫农业植物的销毁过程进行拍照、录像。4.4指挥与协调
市政府应急委、市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全市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以事发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和地区协调配合。受灾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必须坚决、迅速实施先期应急处置,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果断处置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干净彻底消灭灾情、疫情。4.5新闻报道
广播电视、电台、报纸、农业信息网络对全市各级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植保植检部门所发布的农作物有害生物灾害发展趋势、防治技术、防治动态进行及时报道,电视台、广播台应安排在广大农民收视(听)集中时段播放。对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有关信息,未经许可,各媒体不得发布。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新闻发布按照《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有关规定执行。4.6应急结束
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经市政府应急委或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批准,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宣布应急结束,受灾区县转入常态管理。一般、较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结束由事发地区县人民政府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宣布。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受灾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做好灾民安置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对参与灾害扑灭有功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做好评先、评优、晋级等工作。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要认真制订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规划,做好现场清理与处理、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5.2社会救助
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情、疫情发生后,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下拨抗灾救灾资金。由市灾害应急指挥部(市政府救灾办)统筹协调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扶贫办等部门,研究提出帮助支持灾区的措施。市政府救灾办要及时汇总市政府有关部门下拨灾区的救灾资金情况,报市政府应急委领导审批后实施。5.3保险
倡导保险企业增设农业有害生物灾害保险险种,并积极动员灾害多发地区的农民参与灾害保险。5.4调查和总结
5.4.1适时召开应急处置工作总结会议,认真总结应急处置经验和教训,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5.4.2市农业生物灾害办公室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原因作深入的调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
5.4.3发生重大以上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做好调查和总结,以书面形式向市政府应急委、市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6保障措施 6.1组织保障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成立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机构,由农业、农办、财政、救灾、出入境检验检疫、科委、粮食、公安、交通、气象、卫生、工商、民政、广播电视等部门组成。办事机构设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6.2物资保障
建立区县(自治县)级农业有害生物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储备应急所需物资。储备库应建设在交通便利、具有储运条件、安全保险的地方。市级农业植物保护和检疫机构负责重大、特别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及区县(自治县)应急物资储备监督管理工作。6.3资金保障
设立农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专项资金和物资储备库建设资金,由市财政及区县(自治县)财政纳入常年财政预算。农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预案一经启动,各级财政要调拨应急专项资金,保证应急处置工作的正常进行。6.4技术保障
成立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应急处置专家组,承担农业有害生物鉴定诊断、疫情认定、病虫鼠害预警分析、抗性监测和对区县(自治县)的应急指导及培训工作。
区县(自治县)级植保植检站,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有害生物检验检测及初步诊断、病虫鼠害预警、疫情监测、抗性监测等工作。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实植保部门专业技术力量,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疫情监测和农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指导工作。6.5技术储备与保障
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防灾减灾基础科研和转化工作。依托西南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及有关专家,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及控害对策等方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加快减灾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和新农药(械)、新设备在减灾领域的广泛应用。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分析、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6.6应急队伍保障
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机动喷雾器,建立应急防治专业队伍(植保专业队)。要强化对植保专业队的管理,定期对植保专业队队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防治技术水平。6.7工作督导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应急预案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开展对应急管理和处置的督促指导工作。重点检查控制灾情、疫情的各种措施落实情况,包括指挥机构、应急预案、人员技术、资金物资到位情况和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以及控制效果,督促各地抓好农业有害生物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7宣传、培训 7.1宣传教育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植保植检机构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信息网络等媒体大力开展植物检疫、农药管理、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等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7.2培训
各级植保植检机构定期对区县(自治县)、乡镇农技干部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新农药(械)等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8附则
8.1名词术语、缩写语的定义与说明
8.1.1农业有害生物:指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及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8.1.2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是指在较大的地理区域内能够暴发流行,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农作物病虫鼠害。目前确定为小麦条锈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农田鼠害以及其他突发性病虫害。
8.1.3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32种全国植物检疫对象、8种重庆市补充植物检疫对象、危险性病虫以及国家明令禁止入境的危险性病、虫、杂草。8.2预案管理
8.2.1各区县(自治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预案制订和完善应急管理措施,组织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8.2.2本预案在应急管理和处置中不断修订完善,原则上每3年修订一次。
8.2.3本预案由市农业局组织编制并负责解释,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并报农业部备案。本预案原则上3年修订一次。
第四篇: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
2008
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
关于陈远和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经区政府研究决定:
陈远和同志任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调研员; 张治兰同志任大渡口区建设委员会调研员; 郭武江同志任大渡口区建设委员会调研员; 田元术同志任大渡口区卫生局调研员;
刘才远同志任大渡口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调研员; 李天才同志任大渡口区物价局调研员; 于礼维同志任大渡口区行政学校副调研员;
沈先忠同志任大渡口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调研员; 谢庆钢同志任大渡口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调研员; 陈 静同志任大渡口区审计局副调研员; 蒋宗民同志任大渡口区供销合作社副调研员; 徐 伟同志任大渡口区社会保险局副调研员;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毛丕煊同志任大渡口区社会保险局副调研员; 杨锦明同志任大渡口区社会保险局副调研员; 以上十四名同志任职时间从2006年8月起算; 罗西容同志任大渡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调研员; 李发义同志任大渡口区建设委员会调研员;
何海龙同志任大渡口区人民政府新山村街道办事处调研员; 刘小玲同志任大渡口区人民政府新山村街道办事处调研员; 周素芳同志任大渡口区人民政府春晖路街道办事处、大渡口区八桥镇人民政府调研员;
阳洪灿同志任大渡口区人民政府茄子溪街道办事处、大渡口区建胜镇人民政府调研员;
童 艳同志任大渡口区行政学校副调研员;
徐 林同志任大渡口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调研员; 宋文良同志任大渡口区农林水利局副调研员; 谢建平同志任大渡口区农林水利局副调研员; 黄 隐同志任大渡口区环境保护局副调研员;
董国亮同志任大渡口区人民政府跃进村街道办事处副调研员;
余位琴同志任大渡口区人民政府茄子溪街道办事处、大渡口区建胜镇人民政府副调研员;
张学委同志任大渡口区人民政府茄子溪街道办事处、大渡口区建胜镇人民政府副调研员;
王兴富同志任大渡口区人民政府茄子溪街道办事处、大渡口区建胜镇人民政府副调研员;
以上十五名同志任职时间从2007年8月起算; 杜忠德同志任大渡口区经济委员会调研员; 何楚芳同志任大渡口区民政局调研员;
孟开文同志任大渡口区人民政府新山村街道办事处调研员; 周兆艳同志任大渡口区人民政府九宫庙街道办事处调研员; 陈 虹同志任大渡口区经济委员会副调研员; 黄思顺同志任大渡口区建设委员会副调研员; 曾 武同志任大渡口区建设委员会副调研员; 游义明同志任大渡口区建设委员会副调研员; 王 英同志任大渡口区建设委员会副调研员; 龙 洪同志任大渡口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调研员; 周学良同志任大渡口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调研员; 朱双珍同志任大渡口机关事务管理局副调研员; 袁顺学同志任大渡口区市政管理局副调研员; 以上十三名同志任职时间从2008年8月起算; 免去杜忠德同志的大渡口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免去何楚芳同志的大渡口区民政局副局长职务。
二○○八年十一月十二日
主题词:人事
任免
通知
抄送:区委各部、委、办,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纪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区人武部;各群团,各民主党派;市级有关部门。
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11月12日印发
(共印65份)
第五篇:基层对台工作经验交流
夯实基础 拓宽载体
不断开拓基层对台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广汉市台办以夯实基础,拓展载体,整合优势资源,创新工作机制为切入点,切实加强涉台基础性工作,挖掘优势资源,扩大对外交流,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广汉精神主动作为,不断提升对台工作影响力,为广汉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夯实对台工作基础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广汉市台办通过各乡镇、工商局和经信局的协调、配合,2011年对全市台胞台属和台资企业档案资料进行清理,建立“涉台资料数据库”。建立数据库旨在摸清服务对象的基础,掌握全市对台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对台工作奠定基础。涉台资料数据库分为台胞台属和台资台属企业两部分。
台属中对与在台亲属多年失去联系的台属档案封存,对近年来有联系重新登记填写《台属信息登记表》,表中包含了台胞台属本人和家庭的基本信息,经济收入情况,还特别登记了台属的在台亲属住址、联系电话、工作情况。资料收集齐全后,再根据台属与台湾亲人的联络程度进行分类建档,针对具体情况确定联系联络方案和重点。
“涉台资料数据库”中登记了台资台属企业的基本信息以
及生产经营情况,并且制定了走访联系方案,深化数据库工作。走访方案中要求确保每季度至少到每个台资台属企业走访调研两次,深入了解台商在广汉的生活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为企业壮大增强信心。
“涉台资料数据库”的建立摸清了广汉市对台工作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掌握了台属的在台亲属的基本情况,为挖掘台湾各类资源开展交流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打造多方位多层次宣传平台 着力提升对台工作影响力近年来,广汉市台办不断创新对台工作的宣传平台,坚持“外宣树形象,内宣促工作”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了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和涉台对内、对外宣传工作
(一)制作针对台湾同胞的《广汉概况》宣传册
针对台湾同胞来广汉参访较多的特点,2012年4月,市台办精心制作了对台湾同胞的宣传册《广汉概况》,宣传册包括致台湾同胞的一封信、广汉基本情况介绍、四川广汉经济开发区简介、三星堆文明简介、广汉市台办、台联能为台湾企业家提供的服务以及联系方式等,全部文字用中英文双语呈现,制作精美,深受台湾同胞喜爱。
(二)创办内部季刊 拓宽对内宣传平台
2012年,广汉市台办与市委统战部联合创办内部刊物,每季度制作一期,建立工作动态、领导讲话及各级文件精神、简
讯、岛内信息等栏目,内容丰富,可读性高。每期报送广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下发至市级各部门和各乡镇,刊物受到各级领导一致好评,切实加强了对台工作的宣传力度,有效提升了基层各级干部对涉台工作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三)以涉台交流活动为载体,拓宽对外宣传平台
2012年初,广汉市台办制定《广汉对台工作对外宣传方案》,积极主动联系省级、市级的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对广汉对台工作进行宣传报道,特别是全美台湾同乡联谊会参访广汉时,市台办积极联系省、市、县三级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类媒体齐聚广汉,宣传全美台湾同乡联谊会考察广汉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广汉经济社会发展新成果的对外宣传效果,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广汉对台工作的影响力,受到党委政府的好评。
(三)通过培训加强乡镇、社区对台工作力度
广汉市台办坚持每年对市级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分管领导、工作人员进行对台工作的培训,培训涉及中央对台工作的主要精神、基层对台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法。通过培训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干部队伍对对台工作的认识,起到了对内宣传的促进对台工作开展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三星堆文化名片 促进广汉与台湾文化交流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三星堆博物馆和三星堆遗址坐落在广汉市城西,它已经成为广汉对台工作交流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广汉市台办以三星堆旅游为载体,加强与台湾各界的文化交流,增强岛内民众的文化认同感。
近年来,从台湾到广汉参观三星堆的各界人士不断增多,广汉市台办充分运用参观平台,积极开展对台接待工作,特别是针对台湾的不同团体,精心制定接待方案,并有效加入广汉区域经济建设成果相关元素,让台湾各界人士在感受三星堆古文明的同时对广汉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更深的了解和接触。2012年广汉市台办、台联共接待了全美台湾同乡联谊会、台湾旺旺中时媒体、中国统一促进会花莲分会参访团等台湾团体、台湾各界人士共计批次。
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文物曾两次走进台湾,特别是2012年1月至6月三星堆博物馆文物在台北、台中、高雄展出,众多国家级的文物,让台湾同胞更加直观的了解古蜀文明,也激起了台湾同胞到大陆探寻中华文明的向往。
四、加强对外联络 促进广汉与台湾经贸交流
2012年广汉市台办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经贸交流方式,积极围绕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主动联系,洞开广汉与台湾经贸交流的大门,促进广汉与台湾的经贸往来。
(一)全美台湾同乡联谊会考察广汉经济开发区
2012年4月,在广汉市台办积极牵线搭桥,主动争取下,全美台湾同乡联谊会“和平之旅”参访团一行32人参观考察了广汉经济开发区,并组织召开了两地企业家交流座谈会,会议
由广汉市委副书记市长苏刚主持,市委书记毛君甫致辞。会上,参访团听取了广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投资环境和广汉招商引资政策等情况介绍,并与广汉本地企业家进行深入友好交流,两地企业家通过广泛交流探讨达成了多个合作意向。
(二)广汉商会组织企业家到台湾考察交流
2012年6月中旬,经广汉市台办积极主动联系全美台湾同乡联谊会成员,由广汉市工商联(总商会)组织“广汉市总商会2012年赴台参访团”一行20人赴台湾进行考察联谊活动。此次考察联谊活动,受到了台湾企业界人士的热情接待,在高雄市成功举办了“广汉—高雄企业家友好联谊座谈会”。会后,参访团还深入台湾唐荣不锈钢厂等六家企业参观学习。
通过2012年的“请进来、走出去”的经贸交流形式,进一步提升了广汉在台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深了广汉与台湾同胞之间的友好关系,特别是企业与企业对接模式,增强了内地企业和台湾企业的相互了解,也使两岸的企业家们相互学习借鉴了对方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目前,两地企业家经常联系互动,共谋发展新图景。
五、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 促进对台和谐稳定工作
广汉市台办从2012年起,坚持每季度与群工部等部门联系沟通,主动对接排查我市台胞台属和台商的信访投诉情况。根据市台办、市台联走访了解的情况和与信访部门对接的情况,由广汉市台办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每季度召开一次涉台和
谐稳定工作研究分析会,发现隐患,及时有效处理。通过一系列多渠道、多环节、多措施的工作,以和谐为中心,以服务为重点,扎实落实了各项涉台稳定的服务工作,近两年来未出现任何不稳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