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人民政府水务站调研报告
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人民政府
关于乡镇水利站(员)的调研报告
乡镇水利站是最基层的水利机构,是农村水利发展的核心力量,当前我镇未单独设立水利站,水利工作由镇农业服务中心一个工作人员兼任,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夏坝镇水利站(员)现状
(一)镇水利站(员)基本情况
夏坝镇位于江津区东南部,行政管辖有5个村,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目前我镇没有单独设立水务站,没有专门的水利员编制,也没有专职水利员,相关水利工作由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农村能源岗位的一个工作人员负责(34岁)。农业服务中心是镇政府的二级机构(全额拨款事业),由区农技推广中心进行业务指导,农技中心所有人员归区农委政工科,农技中心没有水利岗位,水利职称区农委政工科不认可。
(二)镇水利站(员)履行职责情况
镇水利站员职责:主要负责防汛、抗旱、除涝、堤防维修加固养护、水田灌溉、农田基本建设、山区小流域治理、农村饮水和水资源保护等水利水土管理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我镇约有水利工程共180余处,其中引水工程5处;蓄水工程150余处,包括2座水库和塘坝;提水工程共有20处;饮水工程10处、河道护岸工程3处、水电站两处。水利工程点多面广,防汛抗灾任务
繁重。因此,镇水利站(员)在水利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发挥了区水利部门职能延伸作用。首先,水利站(员)发挥了农村水利工程规划实施、建设与管理主力军作用,基层水利员立足于水利,扎根于农村,工作在一线,直接与农民打交道,担负着本区域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设计与组织施工、小型水利工程和设备维修、养护、更新、改造计划编制及防汛抗旱工作,与“三农”的关系密不可分,其作用明显。2009年以来,先后规划编制完成了《夏坝镇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夏坝镇五小水利建设规划》。完成了五福防洪护岸工程、夏坝场防洪应急抢险工程,两个病险水库政治,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相关工作。其次,水利站(员)发挥了乡镇政府组织防汛抗旱参谋和助手作用,基层水利站(员)处于防汛抗旱最前沿,基层水利员长期摸爬滚打在抗洪救灾、水利建设第一线,最熟悉当地的水情,最了解当地工程的状况,积累了丰富的抗灾除险经验,部分人员还具备了水利专业技术。2008年劳动水库威胁渝黔铁路,镇水利站(员)能够及时发现隐患,排除险情,为当地党委、政府做好水利工程除险加固、运行调度、制定应急预案,指挥防汛抢险当好参谋,夺取了防汛抗旱斗争的重大胜利。第三,水利站(员)发挥了承担农村安全饮水建设重要保障作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重大民生工程之一,镇水利站(员)在农村安全饮水的规划、建设、管理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几年来,我镇先后建成了大坪村、跃进村、双新村、鸭江村、余粮村和青江社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600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三)水利站管理体制情况
目前镇水利工作由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代(兼),人员归镇政府管理,区水务局只是负责业务指导。
(四)水利站(员)经费来源
我镇从事水利工作的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属全额事业管理单位(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区财政全额拨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日常公务经费无其他来源。
(五)水利站(员)日常办公情况
目前,我镇水利站无独立的办公地点,办公设备(借用镇农业服务中心办公地点和设备。
(六)水利站人员管理情况
我镇水利站人员由镇政府管理。
(七)水利站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镇水利站(员)工资为财政全额拨款,没有其他福利待遇。
(八)对水利站人员的业务培训采取何种方式
目前我镇水利站(员)主要参加区农委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学习种植业方面的技术,聘职称的时候需要)水务方面的业务培训主要由区水务局负责。
二、我镇水利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由于水利站(员)在行政上受当地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又是区农委指导(编制在农技中心,岗位是农村能源),水利行业主管部门只是在技术上作业务指导,导致管理体制不顺,主要表现以下几点:一是镇水利站既无名又无实,主要工作是从事乡镇的其他工作,而专门从事水利工作很少,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削弱了服务功能。二是多年来镇水利站(员)承担了大量的基层水利建设任务,如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水资源开发保护、农村饮水工程等,这些工作大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目前对镇水利站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进行明确界定,并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或市场机制,以致长期以来职能混杂,难以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是由于水利站(员)的工作由镇政府安排,其工作重心在镇政府的中心工作上,福利待遇没有得以体现和提高,这就大大降低了积极性,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就难以保质保量完成。
(二)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力量薄弱。我镇水利站只有1人,而且是兼职,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工程设计、施工没有区水务局的支持则无法开展;同时无法在险情发生之初开展抢险技术指导,在汛期繁忙时期,人手严重不足,满足不了防汛工作的需要。
三、意见和建议
明确建立了镇水务站。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面对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服务范围越来越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稳定基层水利队伍,加快镇水务站的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此,我们建议:一是理顺镇水务站的管理体制,将镇水务站的主管权交给区水务局,必须进一步明确镇水务站是区水务局的派出机构,属参照公务员单位,便于统一管理、调度,进行优化配置。二是进一步做好镇水务站人员的定员定编工作。镇水务站现有编制人员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建议,镇水务站配备的人员数量要根据其建设管理服务的区域范围、人口数量、水资源管理、水行政执法、规费征收等因素确定。要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各个水务站,使之能正常开展业务工作。
二○一二年六月十三日
第二篇: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林业工作总结
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
关于2009林业工作的总结
森林重庆,绿色革命,2009年是我镇林业工作的关键年,也是取得重大成果的一年。一年来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林业局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森林重庆的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努力做好我镇林业工作。2009年我镇将森林夏坝建设作为民心工程、环境工程、致富工程和智慧工程,在工作中,坚持以森林工程建设为中心,积极开展6大工程建设。认真做好森林防火、退耕还林、林权制度改革公益林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等相关工作,现将一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点搞好森林工程建设
在森林工程方面我镇高度重视森林夏坝建设,镇委镇政府组织召开森林夏坝专题会议3次;将2009年我镇森林工程目标任务下达到具体的项目和责任人员;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森林工程建设,共悬挂横幅10条、出动宣传车2次、发放宣传单1500余份;平时工作中林业站工作人员按时上报造林进度,定期检查造林质量和进度。通过一年的努力我镇完成春季造林100亩、庭院绿化150亩、速丰林1000亩、水系森林工程200亩、通道森林工程40亩、苗圃基地30亩。
二、狠抓森林防火工作。
一是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在做好林业法律法规
宣传的同时,结合我镇实际,充分利用宣传车(2次)、横幅(9条)、印发宣传单(3000份)等形式,对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加强责任制落实,镇村两级层层建立责任制,林业部门和护林员签订责任书120份,各村都成立了护林防火队(200人),对扑火物资进行了储备(铁扫把200把,砍刀200把,防火弹500枚)。三是加大护林防火的处罚力度,关键时期每天出一台巡逻车,由分管副镇长、派出所和林业站人员组成巡逻队,进行巡逻,做到“见烟就罚、见火就抓”。全年无一起森林火情。
三、抢先完成林权制度改革
在林权制度改革方面,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落实人员、安排资金、购置设备、创造条件;镇林改办工作人员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到10月底就率先完成了林改工作。通过上下努力共确权发证4183 户,7902宗地、4261个林权证,达到了分山到户率100%、林权发证率100%、林权准确率100%、林权纠纷调处率100%。
四、积极开展林业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根据区林业局的要求,我镇对各重点山头进行检查。对病虫害实施监测。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镇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镇长刘华明同志为组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皮天然同志为副组长、林业站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防治领导小组。二是
落实责任确保成效,镇政府与辖区内各村逐级签订《责任书》共5份,使防控病虫害工作落到实处,逐步实现测报工作规范化。
四、退耕还林工作管理。
由于土壤和干旱的原因我镇退耕还林部分地块死苗较严重,为此我镇林业站专门组织召开退耕还林工作会4次,并对我镇退耕林工作逐户进行检查,逐户发放整改通知书和签订整改保证书,现已补苗3000株,春节前将全都补完。
五、公益林管理
我镇有公益林9400亩,共落实了11名护林员。林业部门和护林员签订了防火管护责任状,一年来无一起毁坏公益林事件。
一年来,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和其它镇街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再接再厉,把我镇的林业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一○年一月六日
第三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对台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重庆市人民政府对台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市对台工作情况,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协助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对台工作情况报告的前期准备工作,今年2月和9月,市人大民宗侨外委邀请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晓忠的带领下,对我市的台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研究组先后前往市政府台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重庆海关、西永微电园、北碚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单位实地视察调研,并召开了市级涉台部门座谈会听取专项工作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对台工作基本情况和成绩
(一)以渝台经贸合作为抓手,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1.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夯实渝台经贸合作基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在完善惠台政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继2008年成功取得中西部唯一同时具有对台直航、台胞落地签证、台胞证5年换证签注和组团赴台旅游“四权合一”后,进一步争取到中央的特惠支持。一是去年7月市政府与国台办正式签订了《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先行先试纪要》,明确支持我市在两岸货币清算便利化、金融合作等多领域先行先试。二是在国台办的大力支持下,去年2月市政府率先在中西部出台了惠台8项政策措施,与台湾同胞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三是去年8月,陈云林会长与江丙坤董事长来渝参访时,同意将我市作为“海协会”和“海基会”活动的重要平台。四是今年6月,海协会·海基会第五次会谈在重庆成功举行,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开启两岸大交流的序幕。这些特惠政策的叠加,为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和“两江新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有力地促进渝台经贸合作交流,广泛聚集了境内外要素资源。截至2009年底,来渝投资的台资企业累计达903家,其中去年新增台资企业66家,同比增长53%。实际利用台资44770万美元,同比增长151.1%,引进台资增幅连续三年中西部第一。2010年上半年新增台资企业16家;合同台资19.58亿美元,同比增长215.8%;实际利用台资3.5亿美元,同比增长737.2%。
2.台湾IT龙头落户巴渝,将推动重庆工业跨越式发展。去年8月,重庆市
政府、惠普、富士康三方签订协议,普惠(重庆)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及亚太结算中心、富士康(重庆)产业基地两大项目正式落户重庆台湾信息产业园(西永),紧接着园区又与广达、英业达携手,重庆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亚洲的重要IT产业生产基地。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三大台湾IT巨头驻后,将吸引台资30亿美元以上,建成后将形成年产8000万台外销笔记本电脑、产业链产出超过7000亿元、新增进出口贸易1000亿美金,新增就业人口达30~40万人的“整机﹢配套”的庞大产业链集群,相当于再造“三分之一个重庆工业”。
3.台商园区建设提速推进,台资聚集效应初步显示。市政府按照本市的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了三大园区,为广大台商精心打造投资平台。即:重庆(西永)30平方公里的台湾信息产业园、重庆(北碚)14平方公里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和重庆(渝北)10平方公里的台商工业园。准入的优质台资企业均可享受企业所得税15%的特惠政策。随着三大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台资聚集效应已经显示。
(二)以重大涉台活动为契机,开辟对台交流重要平台
1.承办海峡两岸高规格产业论坛,推动重庆惠台8条政策。去年2月,我市承办了由台湾华聚产业共同标准推动基金会和国台办、工信部联合举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该论坛规格高、规模大、含金量足。两岸信息产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各方面人士进400人参加该论坛。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会见了部分重要来宾,国台办常务副主任郑立中主持开幕式,时任市长王鸿举致欢迎辞并宣布了“重庆惠台8条政策”,引起台商台企强烈反响,我市台商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2.搭建对台交流制度化平台,推动渝台交流向纵深发展。在国台办的大力支持下,去年5月,我市举办了首届“重庆台湾周”活动(每年举办一次),***书记、王毅主任、陈云林会长等领导亲自参加,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四位副主席及近千名嘉宾应邀出席,签约项目49个,金额达383亿元。“重庆台湾周”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两岸高层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重庆市委、市政府对台工作的一系列举措有力的推进渝台交流合作,重庆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今年6月,我市有成功承办了被媒体誉为“重庆谈判”的第五次“两会”会谈。会议正式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以及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搭建了两岸经济文化合作的制度化平台。
(三)以文化交流入岛宣传为手段,提升重庆在台知名度
1.市领导率团赴台交流宣传,岛内掀起“重庆热”。今年初,黄奇帆市长率领重庆经贸团赴台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参访交流。分别会见了前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荣誉主席连战、海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以及华聚基金会董事长陈瑞隆,并和台湾信息产业界的“巨头”进行了广泛接触和深入洽谈,在台掀起了一股“重庆热”旋风,台湾中天新闻、东深新闻等媒体连续正面播报在我市制作的系列专题节目。2009年接待了来渝采风的台湾记者共12批58人,今年上半年接待来渝采访的台湾记者31批84人。
2渝台学者共同研讨抗战历史,两岸文化交流再获佳绩。2009年,市委抗战历史文化工程正式启动,市委宣传部与市台办共同组织了重庆抗战历史文化参访团于去年10月赴台交流。在台期间,两地学者深入的进行了学术交流研讨。参访团在台收集、获赠历史档案资料、照片1000余份,影像资料1000多分钟,购买档案文献资料200余册,签订合作协议5项,极大地推动了渝台抗战历史文化共同研究和两岸文化交流。
(四)以完善基础保障工作为重点,提高涉台工作服务水平
1.涉台工作制度化,台商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我市高度重视涉台维护工作,设立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台商投诉协调中心”专门为台商服务,建立了台商维护权联系会等“三会制度”(台商、台胞、台属定期会访制度,台胞权益保障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台商权益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解决了8大涉台历史积案和一批信访、投诉、突发事件,有效地维护了台胞的合法权益,改善了我市的投资环境,营造了“亲商、助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2.涉台服务人性化,服务台胞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市公安机关积极向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争取了换(补)发5年期台胞证、签发台胞口岸签注、区县受理台胞来往大陆签注等政策,台胞来渝数量逐年上升。2008年来渝台胞19344名,2009年来渝台胞30164名,同比上升59%,今年1~8月达35359名,较去年同期上升97%。同时,在主城11区设立了出入境证件受理点,建成32个境外人员服务站,推出委托代办、急事急办、缩短签注时限等多项便民利民新举措,服务台胞更直接、更高效、更便捷。自开放赴台政策后,我市居民累计办理赴台游客36932人,其中今年以来达21777人次,高出去年去年受理量的102.4%。通过
开展创先争优、打造雷锋式警队和微笑服务等活动,在大量增大、民警减少的情况下,出入境前台服务评价器显示的群众满意率达98.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总体上看,我市各单位、各部门对涉台事物及涉台纠纷投诉事宜十分重视,也给与了大力支持。但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个别承办单位对贯彻《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妥善处理涉台投诉案件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一味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和有关规定,没有正真从政治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因而给一些涉台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台胞维权服务机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市台办负责指导和协调处理全市台商投诉纠纷案件的市台商投诉协调中心只有工作人员2名。机构改革后,各区县台办均与统战部合署办公,专门从事对台工作的人员也仅1~2人,绝大部分区县都还未建立维护台胞权益工作的相关专责机构,从而导致许多涉台矛盾纠纷无能力协调解决。现有的工作体制和条件,已不适应当前渝台经贸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渝台直航航班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随着渝台经贸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人员往来呈直线上升,而渝台直航航班数量有限,特别是台商赴渝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同时,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的办证大厅业务受理窗口较少,工作人员不足,与当前渝台两地人员往来日益频繁的现状不相适应。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对台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扩大宣传。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对台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涉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涉台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利用我市抗站陪都历史文化优势,积极开展与台湾的多形式文化交流,提高我市在岛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加大对台资企业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台资企业规范经营行为,守法自律,自觉维护重庆良好的经贸环境。
(二)抢抓机遇,扩大招商。我市要充分发挥文化渊源深、发展前景好、企业商机广的对台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回暖、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国家推进“两江新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切实抓好对台招商引资工作,将其作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单位,制定目标任务,尤其要加大对台商三大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园区建设上档提速。继续加大“两江新区”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主动走出去招商引资,帮助台资利用“两江新区”的功能优势做大做强。
(三)注重关怀,搞好维权。要进一步完善“三会制度”,切实维护好台商的合法权益,避免出现重招商、轻服务、轻维权的现象。通过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为台资企业提供高效服务。要注重对台胞的人文关怀,增强台胞台商的认同感。充分发挥已落户我市台商的示范带动效应,以真诚服务去赢得台商信赖。
(四)转变观念,优化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市台资结构,鼓励台资企业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严格控制“两高一低”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以现有产业链龙头项目为基础,加快产业集聚,主动帮助台资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五)完善机构,强化服务。一是针对我是台商投诉协调中心级别低、人员少、力度小、不适应的现状,建议市人民政府支持市台办积极筹建全市统一的“台商服务中心”,对来渝投资发展的台商实行“一站式”服务。二是针对目前渝台两地经贸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人员往来不断增加、渝台直航航班一票难求的现状,适当增开渝台直航航班。同时,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要适当增开业务受理窗口,为广大台商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2012-7-10
第四篇:长江三峡坝区移民的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当中国人“高峡出平湖”的世纪幻梦变为现实的时候,“后三峡时代”便开启了历史帷幕。交织着移民痛楚与和谐发展,就业无着与经济转型,背景乡愁与信心重构等由诸多复杂音符构成的交响曲,在人们还没给它齐配相应乐器的时候,便震聋发馈地奏响了。置身三峡库头的三斗坪及周边地区,你可以真切地领悟到这种混合着离乡之忧与奉献之乐的伟大乐章在三峡大坝的上空飘移、回荡。
一、缘起
百多年来,三峡工程始终弹拨着华夏儿女的神经。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成为中国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第一人。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1994年1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经过近15年艰苦奋战,目前,包括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移民工程在内的三大部分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有关资料显示,截至4月7日,三峡水电站累计发电3000亿千瓦时,三峡工程的三大功能——防洪、发电、通航,均已初步实现。
三峡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改造地理景观的人类工程,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产生巨大的冲击。“高峡出平湖”的转变固然恢弘而神奇,但它所带来的“副产品”不容忽视,比如:移民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地质灾害问题、水污染问题等等,特别是如何破解百万大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民生问题的改善工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把保民生视为保增长和保稳定的根本所在,把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党校学习期间,专家教授也一再给我们讲解“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的深刻道理。所以,我们中央党校中直分校第54期二班第七支部将调研的视点聚焦在了三峡坝区移民的民生问题上,以图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三峡坝区移民的真实状况,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有关部门制定后续的移民政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5月14日至5月22日,中央党校中直分校第54期二班第七支部一行10人,赴湖北省宜昌市位于三峡坝区的秭归县、夷陵区的部分村镇进行了调研。
二、现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全县面积2427平方公里,下辖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人口39.15万。秭归县新城位于三峡大坝坝上库首的茅坪镇剪刀峪,自1992年12月动工兴建,至今已初具规模。全县三峡工程坝区、库区动态移民达10万人之众,承担了三峡工程坝区征地、大江截流、首批机组发电、三期蓄水等各阶段的移民任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在农村移民生产安置5.56万人中,县内农业安置2.15万人。从土地占有数量看,人均耕园地0.8亩,比淹没前的1.21亩下降了0.41亩。人均低于0.5亩的占总量的17%,潜在隐患较大。从土地质量看,库区用于安置移民土地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弱,土壤熟化程度低,水利设施大多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从种植结构看,全县安置区共有耕园地3.6万亩,其中柑桔园3万亩,是库区移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品种退化,熟期结构不合理,柑桔平均销价呈下滑趋势,农民增收乏力。
“移民”就业和增收的难度大。一是少部分城镇纯居民搬迁安置后,失去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新的收入支撑尚未形成,造成生活比较困难。二是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淹没的148家企业,初次搬迁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实施“两个调整”安置的5749名下岗工人,一次货币化安置标准不高,且受移民年龄、技能、思想、岗位多方面因素影响,再就业难度大,部分下岗人员养老、医疗保险费缴纳困难。三是自谋职业安置移民不稳。各类自谋职业安置移民1.3万人,有30%的移民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宜昌市夷陵区是7月撤销宜昌县而设立的具有明显县级体制特征的移民新区、农业大区和工业强区,夷陵区也是三峡大坝的所在地,既是坝区也是库区。全区国土面积3424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个街道、1个开发区,200个村(社区),总人口5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5万人。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夷陵区4个乡镇,37个村,141个组,1个集镇,93家单位,19所学校,10家企业,需搬迁移民6443户,21868人,征淹土
地4.8万亩,撤迁房屋93.61万平方米。三峡征地移民搬迁后,人多地少、就业稳定压力大,大力推进移民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夷陵区及坝区库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对策
从对秭归县、夷陵区部分村镇的调研情况看,当地各级政府为改善坝区移民的生存状况,都紧紧抓住“就业”这个民生问题的牛鼻
子不放,想方设法扩大移民的就业门路,使坝区移民的生活从艰难困苦到解决温饱,进而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基本实现了坝区移民地区的社会稳定。
有就业,才有坝区移民的安居,有坝区人民生活的稳定,才有移民地区的社会稳定。调研发现,无论是秭归县还是夷陵区,各级政府在广辟就业门路的探索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妇女在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使坝区保就业、保稳定的工作得以较为顺利地开展。
为什么在坝区保就业、保稳定工作中妇女会成为各级领导目光中的一个亮点?综合各方面的情况,除了湖北女性骨子里那种能人不能、敢人不敢的侠女自信外,还由于各级妇联组织开展的“双学双比”、“巾帼文明岗”、“三八绿色工程”等活动已经在城镇乡村开展了20多年,这些旨在锤炼妇女思想意识,锻炼妇女生产技能的活动,打造了一支思想过硬,技能过人的妇女群体,使她们不怕困难,越是困难越敢为人先。
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党委书记田红就深有体会地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妇女是家庭细胞中的那个核,要想干好工作,就要充分发挥妇女细胞核的作用,细胞核发挥作用了,家庭就稳定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稳定了,社会就稳定了。”
事实上,面对移民给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宜昌妇女在当地政府和各级妇联组织的领导下,不等不靠,发挥特长,为解决移民就业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帮助坝区移民和下岗女工再就业,7月,秭归县巾帼家政服务中心成立。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移民妇女和下岗女工转变择业观念,使她们认识到从事家政服务业也是社会劳动,中心帮助移民妇女和下岗女工突破传统思想,克服自卑和畏难情绪,使她们主动走出大山、走出家庭,自食其力。中心开展多种类、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家政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和技能培训,帮助移民妇女和下岗女工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她们的应岗能力。目前,该中心在北京、深圳、武汉、宜昌等地建立了较稳定的家庭服务员安置基地,与3家家政服务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服务领域从开始的家政服务员培训派遣和劳务输出,发展到目前的婴幼儿护理、月嫂、搬家、家宴制作、房屋信息服务等相关业务,还成立了巾帼职业介绍所。目前,中心已登记电工、司机、厨师等各行业求职人员3000多人,已帮助多名坝区移民和下岗工人走上工作岗位。
手工布鞋、绣花鞋垫是秭归县的民间传统制品,也是一种乡间文化,如果把它作为一个产业开发,可以吸纳众多移民妇女就业,增加她们的收入。3月,在秭归县妇联的扶持下,屈秭绣艺公司成立了,公司主要生产养生布鞋、精品鞋垫、工艺十字绣等产品,在继承民间手工布鞋文化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色,集“养生型、文化型、乡土型、时尚型”于一身,产品销往港、澳、台、俄、日、韩、新马泰、欧美市场。公司采取集中加工和分散加工相结合的方式,让走不出家门的农村妇女也能实现增收。公司派出专业老师对妇女进行免费培训,培训合格后,在公司领取半成品,自由制作。加工完毕后,质量符合要求的产品,公司予以回收,并按件计发工资。截止到目前,公司已在当地农村和社区培训妇女多人,公司现在拥有员工600多人,人均月增收400多元。
茶叶是夷陵区的主导产业,为了充分发挥三峡库区移民妇女发展循环金的作用,5月,夷陵区妇联与湖北邓村绿茶集团有限公司签定了三峡库区移民妇女发展循环金的使用协议。约定循环金用于该公司位于坝库区的乐天溪镇瓦窑坪村茶叶基地建设、发展及当地移民妇女培训、技术指导和就业安置工作。去年,三峡库区乐天溪茶叶产业园项目实施后,公司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和产业特点,对1000多人次的移民妇女进行了茶叶技术培训,安置了大量移民人员就业。
除此之外,夷陵区三斗坪镇的“牛焕菊工作室”、秭归县的“秭归宏强脐橙开发有限公司和发畹丝绵茶厂”实施的三峡库区循环金项目、夷陵区的“三八绿色基地”项目等,都是由女性开发出的一条条就业门路,吸纳了大量坝区移民就业,增加了坝区移民的收入,稳定了那一方曾经因为移民而动荡的社会秩序。
通过就业门路与岗位的开发,曾经因为三峡工程而失去土地、失去工作的移民,情绪与生计渐趋稳定。当地各级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物质问题的解决只是坝区移民工作迈出的一小步,移民也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夷陵区乐天溪镇党委书记田红想到了在移民新区建设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的措施,他想用丰富移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办法,构筑起移民崇尚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新方式。
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田红书记舍得用好地,舍得花资金,舍得用精力。3年下来,乐天溪镇投入到村级文体建设的资金就有500万元,乐天溪镇在群众居住最集中、通行最方便的地方先后新建和完善大型综合室内场地1个,较大型露天文化场地25个,灯光球场3个,还开办了10个农家书屋。
田红书记说,通过几年的农村文化建设,文化基础设施逐渐到位,文化活动开展丰富频繁,我们明显感觉到乡村民风得到了改善和提升,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田红书记认为,把农村文化当作一种事业来做,可以培育农村的主流文化,引领农民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文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在坝区的瓦窑坪、朱家湾、八户店、下岸、乐天溪等移民新村文化活动中心,数以百计的坝区移民跳健身舞、打腰鼓、扭秧歌,移民新村成了欢乐的海洋。
四、问题
调研中,我们感到,尽管三峡坝区移民在民生问题的解决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移民民生工作还面临诸多问题:
⒈发展资金短缺。我们在走访秭归县巾帼家政服务中心的时候,其中心负责人向我们反映,现在对家政服务员的培训基本上是纸上谈兵,目前,宾馆酒店保洁、楼房清洗等业务都很热门,但是由于缺乏培训所需的专业清洗设备,无法对求职者进行实训,因而也就无法向社会输送这方面的急需人才。在坝区调研,资金短缺问题并不只存在于家政培训领域,而是坝区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难题。
⒉坝区移民缺乏致富手段。在乐天溪镇,我们走访了一位移民妇女,她叫陈晓妺。陈晓妺是坝区第一批移民。1994年,由于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政府限她100天搬出原住地,当时,她300多平方米的住房,只拿到3万元的搬迁费。那时,三峡坝区的移民安置房还没有盖好。她们全家在临时房屋里住了一年。之后,能干的陈晓妺不等不靠,借钱做小买卖,积蓄了资金。现在,她花100万元买了两台挖掘机,靠出租挖掘机赚钱,每年可收入30―40万元。我们问她,像她这样的收入情况在移民中占多大比例,陈晓妺迟疑地说,可能有20%。而经过我们的再走访再了解,我们感到,像陈晓妺这种收入情况的在移民中并不是很多,要大大低于20%的比例。大部分坝区移民也就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特别是三峡工程基本完工后,数以十万计的建设者撤离坝区,这使得原来一大批靠做小买卖过活的移民突然无生意可做,生存面临很大问题。
⒊坝区移民养老堪忧。在乐天溪镇,我们访问了一位近60岁的妇女,老人靠低保、基本养老金和移民补贴生活,可这三项全加起来每月也不过400多元。更有甚者,我们在秭归县一位被就地安置的移民家中,村长向我们诉苦说,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移民的养老保险还没有落实。
⒋三峡坝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创业项目。以三斗坪镇为例,该镇以柑橘、桑蚕、茶叶为三大支柱产业,土地稀缺,发展空间有限。走访过程中,镇委书记喋喋不休地为三斗坪做广告,让我们回京后,设法帮助其找项目。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一方水土的人们对发展的渴望,项目是他们发展的希望。
五、建议
三峡坝区移民为兴建三峡工程做出了巨大牺牲,然而,当三峡工程基本结束、每年发电近千亿千瓦时的时候,很多地方官员还在为发展愁容满面,很多移民还在为生计叹息不止。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规划全国发展战略的时候,千万考虑到三峡移民曾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曾经做出了那样大的牺牲,千万考虑到三峡移民过的是刚刚实现温饱的生活,甚至有一些可怜的老奶奶、老爷爷们的养老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肯请政府,政策再向三峡移民的方向倾斜一点儿,资金再向三峡移民的方向倾斜一点儿,项目再向三峡移民的方向倾斜一点儿。
第五篇:区人民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建设法治政府的调研报告
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要求各级政府在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近年来**区在建设法治政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主要从依法行政,健全政府决策机制,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完善行政监督机制方面入手,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
一、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贯彻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法治政府建设方面。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行政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重点,以深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为载体,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执法人员培训教育活动,严格规范性文件审查报备,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全面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着力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为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行政决策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进一步增强。区政府修订完完善了《**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建立重大问题、重大决策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和听取意见制度,明确行政决策的权限和程序,畅通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渠道,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大大减少了决策的失误。2014年以来,区政府召开常务会议5次,研究重大事项5项。大力推行政务公开,编制修订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进一步增强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规范性文件审查报备制度健全完善,文件合法性、有效性不断提高。建立法制机构审核把关制度、各方协调论证制度和政府常务会议审批制度,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把关,确保新出台规范性文件的质量。2014年以来,全区共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3件,其中区政府出台2件,乡镇、部门出台1件;因政策、法律法规依据不充分审核未通过的0件。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对区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及时向上级法制机构和同级人大报备审查,主动接受监督。对乡镇政府和区政府工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定期督促上报备案,从发文主体是否合格、内容是否合法适当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存在问题的提出书面审核意见,该纠正的责令纠正,该撤销的坚决撤销,保证文件合法。按照谁起草、发布,谁负责清理、修改或废止的原则,及时组织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2014年以来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区法制办已经集中清理了2008年到2014年区政府出台的的规范性文件,并着手清理1990年到2007年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下一步将集中清理1990年之前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力争实现上级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
(四)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使国家机关信息公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主要是明确职权、明确政府职能及其运作以及流程。政务公开主要的要求是使政府的工作内容公开化,对于政府筹划或正准备进行的各项工作,如城市建设、道路规划、医疗保健措施、事务处理等分类进行公开,并对各项工作内容及进程予以公开,任何公民都可以通过特定途径,如政务公开栏、政务公开网络等进行查询、监督。区政府门户网站包括新闻概要板块,党务公开板块(民主决策、制度建设、反腐倡廉),政务公开板块(文件法规、招商引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并通过书记信箱、区长信箱等方式建立了畅通的信息回馈渠道,保证及时受理群众意见建议。另外定期编制发布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信息公开报告,做到政府信息公开及时透明。
(五)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方面。按照省、市关于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方案》,2014年拟建设区行政服务中心综合大楼。目前,在原区就业局服务大厅暂时设立了区行政服务中心临时办事大厅,并投资40万元进行更新改造,统一购置了桌椅、沙发、茶几、档案柜、复印打印机、电脑等相应的办公设施。目前,临时办事大厅入驻人事、民政、扶贫、住建等12个部门,工作人员26名,办理服务事项达31项。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各乡镇也参照政务中心模式建立了相应的行政服务中心,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行政效率。
(六)完善行政监督机制方面,坚持规范与监督并举的方针,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承诺制、评议制,将执法依据、权限、范围、程序、时效、责任处罚、收费(罚款)项目、办事程序及结果、监督举报方式等事项向社会公开,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群众反映和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违法行为,公开执法程序,限时承诺办结,及时报备审查,自觉接受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坚持以两个规范为目标,统一行政处罚的程序和文书格式,做到了行政处罚主体合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罚适当,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准确。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推行了统一票据、罚缴分离制度,各行政部门凡有收费项目和罚没权的,均办理了收费许可证和罚没许可证,收费和罚没收入全部上缴区财政。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认真组织开展行政处罚案卷质量评查活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机关科学执法、规范执法的能力和水平。2014年以来,共评查行政处罚案卷5件,督促整改和纠正2件。
二、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政府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区政府各部门、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但从目前全区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法制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
(一)行政执法存在一定不规范的现象,行政违法和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一是由于基层部门缺编严重,行政和事业人员混岗使用,执法人员调整频繁,执法队伍新兵多,有的不熟悉法律、法规,不懂执法程序等;二是有的执法人员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野蛮执法、粗暴执法。如执法部门追赶违规摆摊设点人员、强行收缴商品,面对农民入市卖菜未交管理费采取粗暴方式强行赶出市场等;三是个别人员政治素质不高,执法动机不纯,主观上存在以权谋私思想,造成随意执法,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时有发生。
(二)部分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因为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储备造成法律意识淡薄,对涉及本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知之甚少,不能行之有效的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造成工作延误。有的行政部门行政权至上观念严重,在行政管理中总想包揽一切,管了不该管的事,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另外个别部门之间职能不明,执法权限模糊,造成多头执法,给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行政执法责任制缺乏明确标准,责任没有真正落实。一些部门执法主体资格、职责范围、职权依据不明确,执法程序混乱,未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对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只纠正不惩戒,只追究单位责任不追究执法人员责任,只考核不奖惩,削弱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作用。
(四)政府法制机构的力量较弱,职能作用难以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编制较少,专业人员不足,与其承担的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政府法律顾问和依法行政工作的综合协调等职能不相适应,甚至有些职责无法履行,也难以发挥行政监督纠错功能和作用。
(五)规范性文件审查不严,备案不够及时。部分乡镇和部门为了规避监督,对本乡镇、本部门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不报审,缺乏规范的审查制度,一些规范性文件质量不高,执行效果不够明显。有些乡镇和部门对规范性文件报备不够及时,甚至故意拖延报送备案,加之法制机构权限、手段有限,致使备案审查的意见难以落到实处,备案审查的监督效果不明显。
三、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几点建议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建设法制政府,要做到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是建设法制政府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明确政府职权和职能范围,从万能政府中解放出来,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业交给企业、社会和中介组织,把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宏观规划、调控、服务和引导方面。要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审批,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二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决策程序,建立决策公开制度,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要将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公开,方便公众查阅,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三是加强对行政决策活动的监督。要建立完善行政决策制度和机制,明确监督机关、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做到行政决策权责一致。
(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的有效途径。要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完善体制,规范行为,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一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行政机关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根据法律授予的权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严格按程序执法,注意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益关系人的权益,防止发生违法行使权力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按照职权法定、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清理和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明晰职责权限,切实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问题,提高执法的整体水平。三是加强执法监督。行政机关要主动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重大决策事项,接受人大的监督;严格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支持和维护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群众举报、揭露严重违法行为,强化层级监督,建立经常性的监督巡视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须追究;加强专门监督工作,审计、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敢于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执纪,提高监督实效。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责任落实是关键。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责任,严肃纪律,真正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行政的基本准则。一是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把依法行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主要领导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关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三是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的作用。政府法制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为政府行政决策、处理矛盾、解决难题出谋划策,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促进政府依法行政。要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增加人员编制,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四)严格规范性文件审查报备,提高文件制定质量和执行效果。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对行政机关立法性活动进行监督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是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要严格审查,及时报备,确保制定质量和执行效果。一是认真做好报审论证工作。政府法制机构要科学编制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对各部门报送提交县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要从起草阶段提前介入,做好指导把关工作。对于涉及执法部门多、直接影响群众利益以及一些公共管理政策性文件,要通过召开讨论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保证文件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相一致,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与本级政府现行规范性文件相协调,符合规范要求,符合群众利益要求。二是加强备案审查工作。要建立规范性文件公告制度,对政府新制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及时在政府网站或区有线电视台予以公布,并逐步建立公共场所政府规范性文件投放制度,方便公众查阅,接受群众监督。健全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明确备案时间、报备格式、登记条件,严格审查文件的合法性(包括主体、权限、程序是否合法)、适当性(合理、公开)和协调性(与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衔接),对符合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资格、制定程序和公布方式的,予以登记备案,对不符程序要求的,及时予以纠正或撤销,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三是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监督。要按照一级抓一级、上下贯通的备案工作目标,建立规范性文件统计、报告、审查责任追究等项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