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盟多渠道发挥律师专业优势 服务法治社会建设
民盟多渠道发挥律师专业优势
服务法治社会建设
民盟在司法界有着光荣的传统,在中国的司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是新中国审判事业的奠基者;第一任司法部部长史良,是新中国人民司法工作的开拓者。1950年,由史良主持落实的《婚姻法》,是新中国第一部法律。民盟前辈们殚精竭虑为国家社会公平正义作出重要贡献。
1979年,上海市律师协会恢复建立,盟员韩学章当选第一届律协会长。1988年,以盟员李国机的名字命名的律师事务所在上海挂牌成立,这是国内首家以律师个人名字命名的律师事务所。目前,上海共有盟员律师200多名,他们活跃在法律服务第一线。上海民盟以民盟市委司法委员会、青年律师联谊会等为载体,注重发挥律师专业优势,在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为律师寻根,力促上海律师公会史料陈列馆开馆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律师同业组织,上海律师公会消失了近60年。2010年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开馆仪式在复兴中路301号即原贝勒路572号举行。
上海是中国律师的最早发源地之一。1912年12月8日,上海律师公会正式成立。1926年由上海律师筹款建造的上海律师公会办公大楼在贝勒路572号落成。上海律师公会成立以来,沈钧儒、史良、沙千里等民盟著名律师为代表的上海律师秉持着“匡扶正义、建立法治”的理念,率先成立了“贫民法律协助会”;最早提出“冤狱赔偿立法”,发起冤狱赔偿立法运动;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发出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呼声。可以说复兴中路301号见证了中国律师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民主法治的进步。为纪念老一辈律师,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卢湾区在上海律师公会旧址设立了上海律师公会史料陈列馆,并于2009年12月8日揭牌。2010年在政协卢湾区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民盟卢湾区委提交提案《关于上海律师公会史料陈列馆展览和管理工作的建议》,建议上海律师公会史料陈列馆尽快开馆,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将史料陈列馆纳入区政府工作范畴,陈列馆布展、管理、维护、宣传等所需经费,应由政府给予制度化的财政保障。提案提交后,受到高度重视,2010年3月4日,由卢湾区司法局牵头,召开了“上海律师公会”史料征集专家论证会,民盟上海市委、民盟卢湾区委与各方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论证“上海律师公会”史料陈列馆陈列内容。与会专家们提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并基本通过了陈列内容框架。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中国首家律师史料陈列馆终于开馆。
2011年上海律协首次在公会旧址陈列馆举行了上海市新执业律师颁证宣誓仪式。2012年,黄浦区的新律师颁证宣誓仪式也在这里举行。公会的历史,让这些新加入律师队伍的“80后”们,入门即感知了职业的神圣。公会旧址还成为了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院校第二课堂的首选之地,很多大学法律史课,被搬到了这里上课。
发挥律师专业优势,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党的十八大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提出了2020年前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任务。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深入和法治城区建设的推进,民盟市委积极引导律师开展法律服务工作,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成效日益显现。
打造“民盟百名律师法律咨询”品牌。“百名律师法律咨询”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每次逾百名律师盟员自发报名参加,同一时间在黄浦、闸北、徐汇、闵行、浦东、杨浦等十个区同时举行,已经成为盟市委举办的品牌项目之一,持续坚持了10余年,盟员律师千余人次参与,为市民义务咨询达万人次。前来咨询的百姓满意地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但解决了他们心中的各种法律困惑,也让他们真正感觉到法律走进了他们的现实生活。通过为广大市民提供法律义务咨询,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
参与动拆迁信访接待化解社会矛盾。上海在新一轮发展中,旧区改造任务十分繁重。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因征地拆迁引发的信访问题不断增多,针对新形势下维稳工作要求,盟员律师从大局出发,积极参与各类群体性纠纷和突发性事件的解决,为维护社会稳定献计出力。民盟黄浦区司法支部针对区内动拆迁量大矛盾多的实际情况,许多盟员律师直接参与了动迁工作,帮助动迁办的人员依法有据、合情合理地落实动迁政策,帮助被动迁居民理解领会国家关于动拆迁的法律法规,促使动迁双方都能有情操作,依法办事,最大限度地降低矛盾发生;司法支部的部分成员还应邀参加区政府定期信访接待工作,参与信访终结程序及涉法、涉诉信访件的处置工作,引导信访人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表达诉求、依法维权。妥善处置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及时化解了人民内部矛盾。
迎世博期间,在本市澳门路524弄拆迁工作中,先期已经搬迁的205户居民认为补偿标准前后不一,反映强烈,他们自2009年上半年开始上访,多次发生围堵区房地局、区政府的事件。2010年3月,普陀区委、区政府针对该事件的处理引入了第三方介入机制,普陀区盟员李剑瑜律师参与协调该群访事件的解决。他先后四次与街道、区房地局等部门当面沟通,多次到到区房地局、区规划局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一次次地与上访代表谈心,并以自身优势宣传法律法规,最终当事双方都接受了李律师提出的调解方案,圆满的解决了此次群访事件,保证了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的顺利召开。
开展法律进社区进学校活动。闸北司法支部主动对接街道和民政,法律咨询常态化,制作动迁法律光盘分发居民。针对当前中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制意识淡薄现象,闸北民盟发挥盟内司法支部的优势,和上海市禁毒科普教育馆联合举办青少年暑期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随着学校突发事件引起的纠纷日益增多,使得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学校责任人对学校如何进行依法管理和依法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闸北司法支部先后赶赴和田路小学,闸北八中,洛川东路小学对教职工进行了‘法治进校园’的系列讲座。
闵行司法支部整体加入区总工会发起设立的闵行区职工维权律师志愿团,担当起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任务和责任。多位盟员律师分别担任虹桥镇、新虹街道、古美街道工会法律顾问。今年6月,民盟闵行区委与闵行区消保委合作签约仪式,以司法支部盟员律师为主力军,致力于保护消费者权益。
精心搭建平台 创新工作思路
为了调动广大盟员律师参与盟务活动的积极性,民盟市委精心搭建民盟法治沙龙、法眼聚焦、法界群英会等多个平台,提供盟员律师展示才华的舞台,增强组织凝聚力。
“民盟法治沙龙”拓展议政舞台。“法治沙龙”是法制委创立的一个品牌项目,通过论坛、报告、研讨等活动形式,聚焦法治热点、发掘参政素材、形成议政成果。2012年8月《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在网上一经公布,很快引起各界关注。民盟市委法制委员会也迅速成立了课题调研组对此展开研究,9月举办“民盟法治沙龙”开展新刑诉法研讨。随着“民盟法治沙龙”影响的扩大,除了请进来的活动外,专委会还与上海司法研究所、黄浦区人民法院、市律师协会等专业机构联合举办十余项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内容涵盖劳动法司法解释新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实务、民诉法公民代理新规、自贸区法制创新、自贸区行政法律问题研讨等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并在业内扩大了民盟的影响。
“法眼聚焦”关注民生及社会热点。曾有一则新闻引起法制委员会主任厉明的关注:几名儿童模仿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烤羊的镜头玩游戏,两名儿童被绑在树上用火烤,致其全身大面积烧伤,家长向法院怒告动画片制作方。他就此事在《上海盟讯》的“法眼聚焦”专栏发表“建立观影提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一文,从法律视角对我国电影主要审查的依据——《电影管理条例》进行分析,建议政府尽快实施电影分级制度,相关作品设置“观影提示”,并制定具体细化的规则加以落实。“法眼聚焦”依托《上海盟讯》和盟市委网站,就“发泡餐具”解禁、非法烟花爆竹销毁措施、电影分级制度、子女“常回家看看”、两高就网络不实信息出台新司法解释、医治“医闹”等社会法制热点问题撰写专稿,引起广泛关注。
第二篇:发挥专业优势 建设专业社团
发挥专业优势 建设专业社团
□ 叶伟芬/文
题记:随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与素质拓展活动的深入,学生专业社团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它结合了学生的思想状况,为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技能训练、素质拓展等方面起到良性互动作用。同时,专业社团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能够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本专业学生可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专业社团是我院学生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自愿组建起来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群众团体,接受相应团组织和院学生会的领导和指导。各社团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学生社团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在院党总支的领导下和院团委的指导下,本着提高社团干部素质,稳固发展社团,孕育社团文化的工作精神,以提升社团专业特色,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探索专业社团科学发展新途径。在院党总支的关心以及院团委的悉心指导下,目前我院已创建环境协会、人口文化协会、食品协会、花卉协会、心理协会5个专业重点社团,参加社团的会员多达380余人。
我院专业社团是以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优势为依托而成立的重点社团。首先,我院的学科专业(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环境科学三大专业)特色为我院专业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专业学术支持,譬如,我院陈文、王奇、吴祥庭、陶月良等从事相关专业教学的教授分别担任各个社团的专业指导老师,这不仅体现了社团的专业性质,更为今后指导社团开展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其次,5个专业社团的创始人均为生环学院的一批热爱专业事业、关注学院学科发展的同学。他们在我院领导、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充分挖掘我院学科专业与社会各项事业的交叉领域,积极为广大同学创造接触专业知识的平台,强化他们的专业思想。例如,我院环境协会是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致力于保护环境事业等方面的团体,主要由对科技创新、学术研究活动、环境保护事业有浓厚的兴趣爱好、愿意加入该社团并在其中积极工作和参加活动的在校学生组成。通过积极开展各类环境教育活动,丰富广大同学的课余文化生活,调动他们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树立强烈的环保理念。他们努力利用专业知识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倡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提高大学生环境教育素养,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全校师生树立良好的环保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我校科学发展。环境协会的工作重点是号召大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培养一支合格的具有一定环境教育意识和理论水平的环境教育青年特使队伍,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教育素质;全面动员,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校内外活动,建立班级、学校、社会三结合的主体环境教育网络,培养大学生保护环境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深入社区、农村的环境敏感地带,宣传环保理念,普及环保科普知识,强化社会监督,倡导全民环保,提升环保素质,共建绿色校园和社会。
我院专业社团是生环学院学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日益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我院各专业社团以其具有思想性、知识性、专业性、多样性的活动形式展示专业特色,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广泛动员同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科文化,活跃校园气氛,共同发展,为产业跟学术以及学院跟学生的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健康向上发展;优化我院育人环境,弘扬先进文化,逐渐向规范化、系统化、社会化发展;营造我院良好的学生社团文化氛围,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思路,改变观念,不断完善机制,建设一条使“产”、“学”、“研”最方便、最快捷、最稳定的结合通道,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我院食品协会严格按照院团委的指示,坚持“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的战略思想,号召广大同学紧密结合专业特色以实际行动加入到保障食品安全的行列中来,培养一支合格的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意识和专业理论水平的食品安全宣传队伍,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课社结合”,在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调查、实验及社会实践、专题学习等形式开展专题性、课题化的食品安全教育活动。此外,在“健康之路”的学科讲座方面,邀请食品行业的专家教授给非生物技术专业同学介绍学科交叉领域,拓宽各专业学生的健康之路,提升社团项目的学术专业深度。
我院专业社团以其追求个性发展和展现自我才华的独特视角,将深厚的专业文化沉淀和时尚的现代思潮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随着高等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近年来围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社团文化创新如火如荼地进行,结合同学个性才华展现的学生专业社团成为了新的社团类型。我院专业社团鼓励广大同学在浓厚的专业文化底蕴中进行课堂学习之外,给大家提供充分的科研实践机会及广阔的自我展示平台。通过举办各种与现代文化思潮相结合的学术讲座、学术研讨和科技创新实践等活动,激发同学的学习与创新热情。同时,让他们的这种学习精神和进取精神影响身边的每一位同学,从而使整个学院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我院花卉协会是组织同学从事科技创新活动、致力于花卉知识研究等方面的团体,以“以花托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加强实践,提高广大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宗旨,通过举办花卉欣赏、丽岙花卉市场实习考察、园艺扦插和绿化修剪比赛以及花卉展卖等活动,依托个体兴趣,传承专业文化,融合现代思潮,探索我院校园文化活动新形式。
专业社团作为我院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社团,以弘扬专业文化,提升学科品位,营造校园氛围为己任,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学生社团的各项决策,积极配合院校党委、团委的各项工作,为广大同学发挥特长、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培养新世纪创造性人才而努力,更为生环学院的蓬勃发展添资加彩。
第三篇:发挥民主党派优势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发挥民主党派优势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农工民主党梧州市委会
目前,梧州市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而经济水平远落后于全国水平,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水平的65%,具有显著的“未富先老”特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远未形成体系。为推动梧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我会组织了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文献研究,并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调研,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市城区老龄化特点和传统习惯的养老模式,并结合民主党派自身特点和优势,探讨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如何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辟社会服务新领域。
一、梧州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分析
1.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
根据梧州市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市总人口316.18万人,常住人口为288.22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40.02万人,占总人口数12.7%; 65岁以上老年人26.34万人,占总人口数9.14%,高于全国水平0.72%,其中,中高龄老年人(70岁以上)占老年人总数的54.8%;空巢家庭的老年人45046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1.2%,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77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73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0.49人。
同时,2010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约为19430元,远低于全国29748元的人均水平,而我市的60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供养比例为19.69%,高于全国18.91%平均水平。
表1:全国、广西和梧州市老龄人口对比
表2:梧州市老龄人口结构/
4以上数据显示,我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全国水平,中高龄老年人要多于低龄老年人,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而且,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老龄化社会的发展。
2.老年人生活照料依赖程度高
表3:梧州老年人年龄结构及生活自理能力分析
以全国老龄办2008年2月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进行估算,我市老龄人失能人群比例为8.4%,高于全国水平达3.4%,半失能人群比例为14.1%,高于全国水平达4.5%。数据显示,我市老龄人的生活自理对家庭与社会的依赖程度较大。
3.代际分离问题应引起重视
由于语言及习俗相同、地方经济水平偏低以及邻近广东等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青壮年有外出工作、生活的风气。数据显示,我市空巢家庭的老年人45046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1.2%。代际分离现象突出,使家庭养老出现严重困难。一组来自某民办养老机构的统计表明,集中养老的对象90%来自代际分离家庭,无子女和独生子女家庭中的老人是特困老人的多发群体。
二、梧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过去的十多年来,我市的老龄事业显著发展。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连续五年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试点并逐步扩大范围。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步提高。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支持政策逐步形成。但是,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体建设状态来看,仍有很多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26个,拥有床位2415张,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制定的目标10803张相差甚远,缺口高达77%。两年来,民进梧州市委针对我市老龄服务事业发展做了深入细致地调研,认为存在问题还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滞后,在规模、设施、服务水平、服务品质等方面均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2.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老龄政策难以落实到位;3.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缺乏明确的养老机构行业管理标准,缺乏规范技能培训和竞争机制;4.养老机构服务人员队伍不稳定,缺乏专业培训;5.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等五个方面。数据显示,梧州市老龄服务事业明显落后于广西区内柳州、桂林、南宁等城市。
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组织走访调研。调研发现,目前我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居家养老层面、城乡社区养老层面、机构养老层面,以及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方面,养老服务装备与信息化建设方面,乃至整个社会对居家养老的认知和敬老文化建设等方面,均需要继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三、文献研究结果
1.家庭小型化与核心化的趋势明显,家庭的养老功能正急剧弱化
“421”家庭模式将成为中国今后几十年主流家庭模式,家庭的养老功能正急剧弱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观念的更新、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代际差异的扩大,家庭小型化与核心化的趋势明显,大家庭日渐减少,小家庭日益增加,家庭的许多传统功能特别是养老功能也随之逐渐弱化。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方面,计划生育使得家庭中年轻人的比例下降;另一方面,寿命延长使得家庭中老年人的比重上升,通常所说的“421”家庭就是目前状况较为准确的描述。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工作繁重,子女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老人,家庭对老年人照顾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家庭养老功能正急剧弱化。
2.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识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基本形成一个共识,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当今城镇老年人养老的最佳选择。所谓社区居家养老指的就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一些养老服务是由社会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也就是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一个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
这种模式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老年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居家养老可让老年人仍生活在他们熟悉眷恋的常态化社区中,不割裂老年人的社会网络,而社区养老服务可减轻家庭的生活负担,改善老人的护理条件,进而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2006年2月,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标志着居家养老模式得到了官方层面的肯定。
四、对策与建议
目前,梧州市乃至全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还不足。在未来的18年时间里,要全方位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准备,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
(一)尽快根据我市情况,制定本地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奋斗目标。同时,要求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十二五”走向成熟。这份规划的出台,将全面推动我国老年事业的快速发展。
抓住21世纪头二十年的有利战略机遇期,从政策、制度、物质等方面作好全面的准备,特备是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措施等,被认为是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措施。在这些环节里政府的统筹规划和主导作用无疑是关键性的。我市经济水平欠发达,社会资源薄弱,老龄化问题相对突出,更需要发挥“有形之手”的主导和统筹作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尽快出台本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形成全市“一盘棋”,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汇集各方面力量,努力构建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彻底改变我市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连续性,整体布局不合理,政策落实难,落实不到位的被动局面。
(二)把弘扬孝的美德打造成为梧州精神的一部分
从长远的角度,以及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看,应对老龄化挑战不仅是经济问题、政策问题和制度
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传统的养老敬老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一个基本内容,它所体现的家庭养老方式是由农业社会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也是出于人子的孝亲敬亲的情感需要。随着社会养老理念多元化变革的到来,中国养老保障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儒家的尽孝养老思想正在被自力更生和社会养老的新价值观念所取代,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各种风险也让老年人的生活受到冲击,他们仍然需要子女赡养的回归,需要倡导和谐与人性的儒家文化的回归。构建儒家文化为底蕴的社会主义的孝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老年事业持续发展的精神保障,是老龄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
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社会的老龄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老人数量的越来越多,也使得养老保险资金的压力也在增大,必须寻求可以平衡养老保障压力的方法。家庭子女的赡养仍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主要的养老保障,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家庭子女积极赡养老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助老、感恩”的文化氛围,通过重构孝文化而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良好家庭伦理,把弘扬孝的美德打造成为梧州精神的一部分。
(三)发挥民主党派的优势,探索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新途径
民主党派有大量的专业人才,其成员居住点集中在城镇社区,具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是开展社会服务的新探索,也是自身建设的一个需求。
我市各民主党派组织都有很多老龄成员,老龄成员的养老问题是新世纪地方组织面临的新问题。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的年轻成员不乏“421”家庭,帮助他们做好家中老人的养老安臵,保障成员安心本职工作,是为成员排忧解难的具体行动。因此,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民主党派的自身需求。
民主党派有严谨的组织制度,长期以支部或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经常性地参与社会服务,有丰富的社会服务经验。同时,老年成员彼此容易信任和接近,有的本身就是多年知己朋友,安臵在共同的社区可以更好地获得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一方面,依靠社区工作人员和党派机关工作人员共同做好老党员的联系工作,帮助协调、联系养老服务,另一方面,恰当地发挥低龄老年成员的优势,可以带动身边的群众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积极探索建立一种有效的居家养老组织模式,突破居家养老的信任瓶颈,发挥民主党派成员的带头作用,使我们的成员可以真正意义上地做到“老有所为”!
社区居家养老涉及到医学、人文、法律、体育等多个领域,大量的工作人员、志愿者,甚至包括老年人本身都需要进行各类培训教育。目前,培训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民主党派组织中有各类的专业人才,充分利用这些人才资源可以有效地缓解社区养老机构培训力量不足的困难。对于民主党派组织来说,这也是很好的一种社会服务形式。农工党广西区委组织的一项“心系百姓健康百千万”社会活动,通过义诊、培训乡村医生等具体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几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尝试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开展类似活动,开辟一个社会服务新领域,对党派自身来说,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第四篇: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优势 为执政为民建设服务
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优势 为执政为民建设服务
宣传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工作的生命线,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最有力武器,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为此,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优势,对落实执政为民,引领时代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创新理论学习,增强执政为民意识。执政为民意识的提高,离不开先进的理论做指导,要在学习中不断增强执政意识。一是明确学习重点内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好十七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省、市、县委的实施意见,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学习吉炳轩同志在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上的讲话及市县领导的讲话精神,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力争学有所获。二是完善学习方式方法。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县委中心组在全县理论学习工作中的带头作用,采取送理论下基层、书记讲党课、报告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三是建立健全学习机制。要落实并完善理论学习“三项制度”。即:学前调研制度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联系点、企业和项目建设一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相关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自学制度就是每名领导干部都要制定自学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篇目,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撰写论文制度就是结合各自分管工作,撰写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对工作进行理性思考,用以指导实践,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用。
第二,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执政为民氛围。深入开展执政为民活动需要全体党员干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因此,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宣传。一是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将“执政为民”活动的目标、意义、方法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宣传队伍的主力军作用,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报道,总结宣传基层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二是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在电台、电视台和县政府网站开设“执政为民教育年”活动专题专栏和专题网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搞好社会宣传。通过宣传橱窗、电子屏幕等形式,推出一批喊得响、记得住的执政为民宣传口号,进一步传播执政为民的先进理念,努力营造浓厚的氛围。
第三,搞好文明创建,优化执政为民环境。要以“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为宗旨搞好文明创建工作,为全县人民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一是加大整环境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整治力度,开展交通秩序、集贸市场、餐饮服务、农村环境等专项整治活动,彻底转变“脏、乱、差”局面,美化城乡环境。二是提高创建成果。加强文明乡镇、文明社区、等文明单位的管理力度,深化基础创建,不断提高整体创建水平。三是开展志愿服务。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向城乡发展、社区建设、环境整治、帮老助残等各项社会事业延伸,深入开展“爱心暖泉乡”、“擦亮城市脸”和关爱“空巢老人”等志愿关爱行动,不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帮互助的良好局面。四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努力引导青少年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作为人生目标,组织开展“十佳少年”评选活动,激励广大中小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努力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四,加大典型选树力度,树立执政为民榜样。要在执政为民学习教育活动中始终把握典型宣传这个重点,通过典型的宣传,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树立学习的榜样。一是及时发现典型。要结合开展“感动林甸”、“学习型党组织”等系列评选活动,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要求和引导全县各个行业、部门都要注意发现和抓取自己的执政为民的先进典型,并及时逐级上报,做到典型既有数量又有质量。二是充分宣传典型。既注重发挥县属新闻媒体的作用又借助县外媒体的力量,既注重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又借助网络新兴媒体的力量,多层次、立体式、高密度进行宣传,形成典型宣传的强势。三是突出实践效果。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表彰会等形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先进典型的时代意义和深刻内涵,使社会各界增强学习运用先进典型指导工作的自觉性。
第五篇: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经研究,现就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新
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是系统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应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大有作为。各地各部门党组织要把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引导统一战线各界人士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进一步整合统战资源,发挥整体优势,为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增加助力、形成合力,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把服务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统一战线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重点任务,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着力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热点,多谋长远之道,多建务实之言,多献利民之策,为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发挥统战优势,积极探索服务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自身优势和作用,最广泛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新农村建设聚心聚力、献计出力。
1、积极引导广大工商联会员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挥市总商会和基层商会的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工商联会员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身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鼓励担任村干部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化更多的工作精力,认真履行村干部职责,加强村务管理,认真负责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积极鼓励开展村企结对帮扶,帮助理清村级经济发展思路,协助村务管理,协调社会矛盾,为发展生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信息、项目、技术和资金等支持和帮助;引导企业家发扬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关心农村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试行聘请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新农村建设顾问,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智力、信息、管理之优势,多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多办实事、多做好事。
2、积极引导民主党派服务新农村建设。发挥人才荟萃、智力集聚的优势,动员广大民主党派成员结合各自专长和本职岗位优势,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经常性组织面向农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活动,为培育新型农民,树立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服务。
3、积极引导民族宗教界“讲和睦,促和谐”。以“讲和睦,促和谐”为主题,加强对宗教团体、信教群众的爱国爱教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立足本职,争作奉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挖掘宗教教义教规中的积极因素,教育引导广大信教群众共创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引导宗教界开展扶贫济困、献爱心等活动,在政府统一规划下,资助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帮扶农村弱势群体,为构建和谐农村作出贡献。引导信教群众遵纪守法,自觉投身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少数民族“关爱工程”,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自尊、自强、自立,走脱贫致富之路,重点扶持好有发展前途的少数民族企业,扶植少数民族群众脱贫项目。
4、发挥统一战线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动员更多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为家乡建设服务。加强与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络联谊,积极牵线搭桥,引导他们利用资金、技术、管理和智力等优势,努力促成在家乡的投资创业和项目捐赠。利用我市海外留学人员多的优势,组织开展海外留学人员与民营企业产业对接活动,加强与我市企业的合作、交流和沟通,通过促进企业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
三、有关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发挥统战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全市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统战工作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的重大课题。各地和市级机关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层层统一思想,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把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抓深抓实,抓出成效。
2、注意方式,务求实效。各地和市级机关有关部门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讲求实效”的原则,不强一律,不盲目铺摊,不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情况,讲究工作方法,整合资源力
量,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
3、认真总结,广泛宣传。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贯穿全年的统战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回顾总结统一战线各界人士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总体情况,找出不足,明确方向,积极探索建立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根据服务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情况,树立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多种渠
道进行广泛宣传,调动和激发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建设家乡的热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