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测井事故预防
测井工程事故预防及处理
一、前言
测井就是利用地球物理的方法通过各种仪器测量井下地层的物理参数及井的技术状况,由测井电缆把各种信息传递到地面并分析所记录的信息,进行地质和工程方面研究的技术。测井本身是在井筒作业,井筒中的情况复杂多样,有出现各种各样工程事故的几率,但是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减少事故、杜绝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采取科学的处理方法可以把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因此工程管理理念应为“预防为主、科学处理”。下面就如何预防工程事故及事故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二、施工危险因素
1、井筒不畅
(1)油田区块本身地层复杂,难以形成畅通的井筒,易造成测井仪器遇卡。(2)钻井方为了节约成本,压缩钻井过程中必要的资金投入,降低了钻井液的性能,井下情况复杂性增加。
(3)钻井周期较长,期间发生过复杂的钻井事故,造成井身质量差。在这类井中进行施工,为防止仪器遇卡等事故的发生,施工人员要随时汇总电缆张力变化情况和其他测井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2、不按操作规程施工
随着石油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钻井、测井工艺及方法不断出现,配套的施工方案、操作规程也相应增多,了解并掌握这些施工方案及操作规程是保证测井施工人员安全、优质完成施工的关键。
由于对施工方案、操作规程不了解或是不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往往会发生各类意想不到的事故。经验表明,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测井施工造成工程事故的比例占整个工程事故的80%左右。
3、不良的通讯
测井施工中,尤其是水平井施工时,良好的通讯是钻井方、测井操作、井口、地面协调工作的关键。施工中要使你发出的所有指令都非常清楚,如果有所怀疑就要停止作业,查看一下具体情况,因为没能把全部情况都通知用户而采取了错误的技术,会发生设备的损失或人员伤亡。因此,施工前要对通讯器材各部分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试验,保证通讯设施在各种情况下(海上、雷雨等环境条件)都能够保持良好状态。
4、施工设计不周密
施工前,测井方要详细了解施工井的情况及施工目的,针对不同的测井任务及每口井的具体情况,做周密的施工设计,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有针对性地作出施工预案,对施工预案进行技术论证,确认其可行性后,在生产准备阶段备齐相关的设备及材料。
施工设计的不周密表现在现场操作中对出现的各类意外情况不能及时准确地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导致事故的发生。
5、疲劳施工
测井施工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很容易导致施工人员疲劳。疲劳意味着思维迟钝、精力不集中,对突发事件反应迟钝。因此施工中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出现事故。
6、施工人员缺乏信心
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基础,在测井施工中同样重要。施工前要树立应对复杂情况的信心,详细了解施工井况、熟练掌握操作规程、总结积累经验,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应停止施工作业,避免事故的发生。
7、对井筒情况了解不够
了解井筒情况是测井施工人员的首要工作,有利于我们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对各种意外情况有一个全面的预测和综合考虑,为此需要了解的井况主要包括:井史、井斜、套管程序、钻井液性能、钻头尺寸、井径、工程事故、地层地质情况、井深、测井目的、测井项目、其他测井要求、井场环境、井场设施等等,只有详细了解施工井的情况,才能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施工顺利。
8、人员组织和过程控制不利
测井施工过程需要周密的人员组织,人员分工明确、默契的配合是施工成功的重要因素。组织不利往往导致施工作业人员职责不清,造成人力浪费或关键岗位无人值守,形成无序施工,容易发生事故。
要按操作规程对关键环节的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施工无缺陷、无漏洞。疏忽或考虑不周必然导致事故发生。
9、仪器组合不当
在测井施工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根据施工井的具体情况及施工通知单的要求,配备施工所需仪器,确定合理的仪器组合方案。仪器组合不合理,仪器串不能适应施工井的特殊情况,往往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施工前要对井筒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做好准备工作。
10、发生动力故障
施工过程中动力设备出现故障,绞车无法起下电缆,电缆和井下仪器在井中停留时间过长,造成吸附卡,电缆和井下仪器卡在井中无法起出。因此施工前要认真检修保养动力设备,保证设备运转正常。
三、遇卡类型
1、吸附卡
2、键槽卡
3、桥塞卡
4、损坏的套管造成的事故
5、损坏电缆造成的事故
6、损坏的下井仪器造成的事故
四、遇卡原因及预防
1、吸附卡
所谓压差粘附是由于井筒中的钻井液和地层之间的压差较大,压差迫使电缆或下井仪器切入泥饼,当压差产生的力大于电缆的最大安全拉力就发生吸附卡。吸附卡多数是吸附电缆造成仪器遇卡。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钻井中使用了密度较高的钻井液或钻井过程中发生钻井液漏失,而测井时电缆在井中静止时间过长。在进行地层测试或井壁取心作业过程中,易发生压差粘附。
预防吸附卡的有效措施:
(l)在裸眼井内应保持电缆移动。对于旋转式井壁取芯或地层测试等特殊作业,也要经常活动电缆,不要让电缆在井中静止时间过长;(2)如有可能在仪器头上安装间隙器
2、键槽卡
键槽卡:在斜井或狗腿井段,电缆会在井壁上摩擦出键槽,当下井仪器不能通过键槽时,就会发生键槽卡。
预防的有效措施是:在仪器头附近加装间隙器,使仪器居中。
3、桥塞卡
桥塞卡:页岩的膨胀、地层的坍塌、碎屑的挤入等都会在下井仪器上方或仪器周围形成桥塞,发生桥塞卡。
预防的有效措施:(1)使仪器居中;
(2)遇阻时不要使仪器快速下冲;(3)井队通井、循环泥浆。
4、损坏的套管造成的事故
套管的损坏:在损坏的套管处或破碎的套管处可能造成仪器遇卡。预防的有效措施:
(l)上提仪器时缓慢接近套管鞋;(2)使仪器居中。
5、损坏电缆造成的事故
损坏的电缆:打了结的电缆造成鸟笼式损坏或铠装损坏的电缆都容易造成遇卡。
预防的有效方法:
(1)电缆在井中下放不要超速;(2)新电缆一定要破劲后使用;(3)仪器遇阻时要及时停车不要使电缆遇阻过多,上提时速度要慢;(4)保持充分的电缆张力;(5)使用旋转接头。
6、侧钻开窗井的窗口处遇卡
对老井进行侧钻,通过在套管上开窗打斜井,测井时仪器经常在开窗处遇卡。大致分两种情况:(1)套管口钻穿过程中形成齿状裂口,不是标准的椭圆形,电缆或仪器易卡在裂口处;(2)开窗周围水泥环震动坍塌,加上钻井液冲蚀井眼扩大,在窗口处形成台阶。
预防这种遇卡的措施:
(1)上提仪器时缓慢接近开窗口;(2)在仪器顶部加装导角适中的间隙器。
7、损坏的下井仪器
井径腿或扶正器和推靠臂的断裂及仪器的损坏都会造成遇卡。
8、井底沉砂
由于井底沉砂过多,仪器快速冲至井底陷入沉沙中,造成遇卡。
9、井壁坍塌、碎块引起的遇卡
测量过程中,下落的碎块等掉在仪器的上部尔卡住仪器或井壁夸她埋住仪器造成遇卡。
五、事故的预防
工程管理必须以预防为主,预防比处理事故更为重要,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总结已发事故,严格执行标准、规范作业、做好各种预防、消除事故隐患,就能减少事故的发生,避免人为责任事故的出现。具体措施为:
1、查阅钻井记录了解井下情况
a)井深、井斜; b)狗腿井段;
c)钻具遇阻遇卡的深度; d)高渗透地层的深度; e)产生井漏的井段; f)大块泥岩岩屑的上返情况; g)未固结岩层的深度; h)钻井液比重、粘度; i)邻井测井时有无异常; j)钻具停留井段。
2、下井前要检查仪器推靠臂和极板的固定销及电缆磨损情况。
3、正确选用合适的弱点,弱点受力超过20KN拉力后,弱点必须更换;并且要检查电缆头及电极鱼雷头是否受损。
4、电缆头、电极鱼雷头使用不允许超过40口井或半年,超过40口井必须切断重新砸制、每季度应打开检查。要始终保持电缆运动,防止吸附卡的发生。如果仪器在井内,绞车出了故障,司钻应立即用游动滑车上下活动电缆15m ~ 20m。下速和测井速度都要符合规定要求,在有问题的井段要很慢(低于1000m/h的速度),在到达井底或接近表层套管时一定要减速。遇阻后不能快速往下冲。仪器遇阻只需以正常速度下放三次,并记录遇阻曲线,如果仍遇阻就立即要求井队通井循环泥浆。仪器在井底停留的时间尽可能短。所有岩屑将沉淀到井底,在井底造成遇卡的机会较多,仪器应缓慢地接触井底,并立即上提测井。重复曲线要选在井眼正常的砂岩井段测量。在仪器上接头部位必须安装扶正器。安装扶正器可以减少吸附卡的机会,并且仪器还可以躲开键槽和台阶。仪器串中尽量减少软连接。密度测井时不允许挂接加重,其它测井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加重,加重和仪器之间要向硬连接方向发展。测井时必须正确使用张力计。张力计要安装在天滑轮上,测井时绞车工和操作员应时刻观察拉力变化,必须能随时说出当前的拉力和最大安全拉力,每个季度(若更换张力线、张力计或张力通道维修等项目必须重新校验)对张力计进行校准(分公司工艺组要保留一份原始记录),记录的张力数值必须为单股电缆所承受的张力。
13、在靠近套管鞋或油管鞋处速度不能超过600m/h。
六、事故的处理
由于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虽然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但是仪器遇卡的几率仍然存在,如果一旦发生工程事故,操作工程师按照自己的权限,按照标准规定的科学处理方法进行解卡处理,把遇卡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但也切记不能蛮干,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事故。各种事故具体处理方法及过程如下:
第二篇:HSE论文-测井小队事故原因及预防方法分析
测井小队事故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分析
一、前言
二、施工危险因素分析
三、测井事故因果图
四、遇卡类型
五、事故的预防
六、参考文献
一、前言
测井工作就是对井下的地层信息通过多种物理手段进行采集,并使用大量机械及微机联合作业的一项复杂工程,因此各种工程事故难免发生,其中仪器井下遇卡又是最常发生和损失较大的测井事故,只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可以减少、避免事故的发生,将损失降到最低。关键词:测井事故 原因 预防
二、施工危险因素分析
1、井眼不通畅
井眼不通畅通常是下列原因造成的:
a、油田区块本身地层复杂,难以形成畅通的井筒,易造成测
井仪器遇卡;
b、钻井方为了节约成本,压缩钻井过程中必要的资金投入,降低了钻井液的性能,井下情况复杂性增加。
c、钻井周期较长,期间发生过复杂的钻井事故,造成井身质量差。
2、不按操作规程施工
随着石油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钻井、测井工艺及方法不断出现,配套的施工方案、操作规程也相应增多,然而对施工方案、操作规程不了解或是不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往往会发生各类意想不到的事故。经验表明,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测井施工造成工程事故的比例占整个工程事故的80%左右。
3、不良的通讯
测井施工中,尤其是水平井施工时,钻井方、测井操作、井口、地面的通讯不畅通,协调不到位,导致采取了错误的技术,从而造成设备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
4、施工设计不周密
施工前,由于施工设计的不周密,准备不够充分,在出现状况后,不能及时准确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事故发生。
5、疲劳施工
测井施工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很容易导致施工人员疲劳。疲劳意味着思维迟钝、精力不集中,对突发事件反应迟钝。
6、对井下情况了解不够 — 2 —
了解井筒情况是测井施工人员的首要工作,有利于我们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对各种意外情况有一个全面的预测和综合考虑,如若不然则不能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施工顺利。
7、仪器组合不当
在测井施工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根据施工井的具体情况及施工通知单的要求,配备施工所需仪器,确定合理的仪器组合方案。仪器组合不合理,仪器串不能适应施工井的特殊情况,往往导致事故的发生。
8、发生动力故障
施工工过程中动力设备出现故障,绞车无法起下电缆,电缆和井下仪器在井中停留时间过长,造成吸附卡,电缆和井下仪器卡在井中无法起出。
9、仪器工作不稳定
由于受潮绝缘不好而引起的井下或者地面仪器工作不稳定。
10、井径不规则
在钻井过程中,由于受钻井液浸泡,地层应力改变,滤液离子渗透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井壁易垮塌掉块而导致井径扩大或岩盐,塑性泥岩在上覆岩层压力作用下向井眼中心蠕变而导致井径变小,由于纵向地质剖面上岩性的不一致形成了井径的不规则。不规则井径极易导致电缆测井时的遇阻、遇卡事故,尤其在测井径、密度、地层倾角、地层压力等项目时危险性更大,易发生卡
仪器事故,但若活动不及时,电缆粘附也随之发生。、钻井液性能的影响
影响电缆测井的钻井液体性能参数主要包括泥土饼摩擦系数、密度、泥饼质量等。若泥饼摩擦系数过大,则相同的钻井液密度下,电缆的拉力要相对增大,当电缆的拉力接近电缆本身的强度或纹车拉力时,电缆和仪器的粘附卡便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若钻井液密度过高,在液柱压力与地层压力之间压差增大,导致电缆和测井仪器摩擦阻力的增加,当达到一定数值时便发生电缆或仪器的粘卡。若泥饼过厚,则增大了电缆和仪器的包角,即增加了承受液柱压力与地层压力之差的面积,相同条件下,厚泥饼易造成电缆和点测仪器的粘卡。与钻井液性能有关的测井事故一般发生在砂岩较发育的井段。
12、全角变化率过大
在全角变化率过大的井眼中测井时,下仪器过程中容易遇阻,靠通井收效甚微;电缆和仪器上提过程中所受的阻力大,极易造成电缆起皮、卡仪器或卡电缆事故。
13、井下静止时间过长
因操作不当造成的电缆测井事故在测井事故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下井前电缆检查不细,在井下静止时间过长、遇卡拉力过大等均会测井事故。正常测井作业时也因在测rft或炮取过程中静止时间长造成仪器或电缆在、的粘卡及上提速度过快造成断电缆事故。— 4 —
14、套管鞋的影响
在定向或大井眼里,测井仪器轴线容易与井眼轴线形成一个夹角,点测仪器不能顺利通过套管鞋而造成卡电缆仪器。
15、仪器下行遇阻时,未及时发现,电缆下入过多,盘结成团,则上起遇阻甚至起不出来。
16、在测井过程中,发生井涌,井喷,来不及起出测井仪器,只好将电缆切断,丢入井中,进行紧急关井。
三、事故因果图
四、遇卡主要类型 1、吸附卡: 所谓压差粘附是由于井筒中的钻井液和地层之间的压差较大,压差迫使电缆或下井仪器切入泥饼,当压差产生的力大于电缆的最大安全拉力就发生吸附卡。吸附卡多数是吸附电缆造成仪器遇卡。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钻井中使用了密度较高的钻井液或钻井过程中发生钻井液漏失,而测井时电缆在井中静止时间过长。在进行地层测试或井壁取心作业过程中,易发生压差粘附。
预防吸附卡的有效措施:
(l)在裸眼井内应保持电缆移动。对于旋转式井壁取芯或地层测试等特殊作业,也要经常活动电缆,不要让电缆在井中静止时间过长;
(2)如有可能在仪器头上安装间隙器。
2、键槽卡:在斜井或狗腿井段,电缆会在井壁上摩擦出键槽,当下井仪器不能通过键槽时,就会发生键槽卡
预防的有效措施是:在仪器头附近加装间隙器,使仪器居中。
3、桥塞卡:页岩的膨胀、地层的坍塌、碎屑的挤入等都会在下井仪器上方或仪器周围形成桥塞,发生桥塞卡。
预防的有效措施:(1)使仪器居中;
(2)遇阻时不要使仪器快速下冲;(3)井队通井、循环泥浆。
4、套管的损坏:在损坏的套管处或破碎的套管处可能造成仪器遇卡。
预防的有效措施:
(l)上提仪器时缓慢接近套管鞋;(2)使仪器居中
5、损坏的电缆:打了结的电缆造成鸟笼式损坏或铠装损坏的电缆都容易造成遇卡。
预防的有效方法:
(1)电缆在井中下放不要超速;
(2)新电缆一定要释放张力后使用;
(3)仪器遇阻时要及时停车不要使电缆遇阻过多,上提时速度要慢;
(4)保持充分的电缆张力;
(5)使用旋转接头。
6、侧钻开窗井的窗口处遇卡: 对老井进行侧钻,通过在套管上开窗打斜井,测井时仪器经常在开窗处遇卡。大致分两种情况:(1)套管口钻穿过程中形成齿状裂口,不是标准的椭圆形,电缆或仪器易卡在裂口处;(2)开窗周围水泥环震动坍塌,加上钻井液冲蚀井眼扩大,在窗口处形成台阶。
预防这种遇卡的措施:
(1)上提仪器时缓慢接近开窗口;
(2)在仪器顶部加装导角适中的间隙器
7、损坏的下井仪器:井径腿或扶正器和推靠臂的断裂及仪器的损坏都会造成遇卡。
8、井底沉砂:由于井底沉砂过多,仪器快速冲至井底陷入沉沙中,造成遇卡。
9、井壁坍塌、碎块引起的遇卡:测量过程中,下落的碎块等— 10 —
掉在仪器的上部尔卡住仪器或井壁夸她埋住仪器造成遇卡。
五、事故的预防
1、查阅钻井记录了解井下情况 a)井深、井斜; b)狗腿井段;
c)钻具遇阻遇卡的深度; d)高渗透地层的深度; e)产生井漏的井段; f)大块泥岩岩屑的上返情况; g)未固结岩层的深度; h)钻井液比重、粘度; i)邻井测井时有无异常; j)钻具停留井段。
2、下井前要检查仪器推靠臂和极板的固定销及电缆磨损情况。
3、正确选用合适的弱点,弱点受力超过20KN拉力后,弱点必须更换;并且要检查电缆头及电极鱼雷头是否受损。
4、电缆头、电极鱼雷头使用不允许超过40口井或半年,超过40口井必须切断重新砸制、每季度应打开检查。
5、要始终保持电缆运动,防止吸附卡的发生。如果仪器在井内,绞车出了故障,司钻应立即用游动滑车上下活动电缆15m ~
20m。
6、下速和测井速度都要符合规定要求,在有问题的井段要很慢(低于1000m/h的速度),在到达井底或接近表层套管时一定要减速。
7、遇阻后不能快速往下冲。仪器遇阻只需以正常速度下放三次,并记录遇阻曲线,如果仍遇阻就立即要求井队通井循环泥浆。
8、仪器在井底停留的时间尽可能短。所有岩屑将沉淀到井底,在井底造成遇卡的机会较多,仪器应缓慢地接触井底,并立即上提测井。
9、重复曲线要选在井眼正常的砂岩井段测量。
10、在仪器上接头部位必须安装扶正器。安装扶正器可以减少吸附卡的机会,并且仪器还可以躲开键槽和台阶。
11、仪器串中尽量减少软连接。密度测井时不允许挂接加重,其它测井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加重,加重和仪器之间要向硬连接方向发展。
12、测井时必须正确使用张力计。张力计要安装在天滑轮上,测井时绞车工和操作员应时刻观察拉力变化,必须能随时说出当前的拉力和最大安全拉力,每个季度(若更换张力线、张力计或张力通道维修等项目必须重新校验)对张力计进行校准(分公司工艺组要保留一份原始记录),记录的张力数值必须为单股电缆所承受的张力。
13、在靠近套管鞋或油管鞋处速度不能超过600m/h — 12 —
14、钻井一开始就要为完井做准备,要严格控制井身质量,力争做到井斜变化率小,井径扩大率小,为顺利测井与固井创造条件。
15、搞好钻井液性能,使其与地层特性配伍,减少垮塌;并具有良好的携砂能力,能把钻屑与塌块排到井筒以外。在测井以前,要充分循环钻井液,把积砂冲洗乾净,使全井筒钻井液性能均匀稳定。
16、如果钻井施工时间过长,•应对套管采取保护措施,如在钻杆上装胶皮护箍,或加防磨接头,减少套管的磨损。套管鞋应用套管接箍制作,不能用套管螺纹保护器代替,下部必须车成45°坡口。
17、测井前起钻,要控制起钻速度,防止抽吸,导致井壁不稳。对井底五百米井段最好短程起下钻一次,确证畅通无阻,再进行测井。
18、起钻时要连续灌入钻井液,•保持环空液面不降,液柱压力不降。在测井过程中上起电缆时也要灌入钻井液,不使松散地层垮塌。
19、每次测井前,钻井队要向测井队交明井下情况,如井深、井径、套管鞋深度、起下钻遇阻遇卡情况、井内落物、泥浆性能及各种异常显示等,供测井队做为参考。
20、连续测井时间不可过长,如在24小时内测不完所有项目,应在通井循环钻井液后再测。
21、上提仪器遇阻,应耐心活动,上提拉力不应超过电缆极限拉力,绝不允许将电缆拉断。
22、在靠近仪器的电缆上应有不少于两个非常明显的记号,仪器到井口附近时必须慢起,绞车司机要听井口工的指挥,防止拽断电缆。
23、仪器与电缆的连结处应是一个弱点,上提到一定拉力时,应从此处脱节,而不应破坏电缆。
24、有些井段,•下行时遇阻,上行时并不遇阻,可以多次试下,甚至改变仪器结构再下。有些井段下行遇阻,上行也遇阻,这就应引起足够的警惕,最好是通井循环划眼后再测,不要在不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测井工作。
25、要作好地面的一切防范工作,•如天、地滑轮固定要牢靠,转盘一定要锁死,在测井期间,钻台上不许进行有碍测井的工作。
26、测井队的绞车司机、井口工、仪器操作员必须严守岗位。钻井队在钻台上也必须有专人值守,以便随时与测井队配合。
六、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测井 2001年
2、石油测井工 2005年
第三篇:事故预防
事故预防
第一章事故及预防
第一条 什么是事故?
安全是指不发生伤亡,不发生设备或财产损害和环境危害的状态。由此可见,安全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不发生事故和灾害等危险的状态。而不安全状态是与事故和危险联系在一起,如在生产过程中发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中毒、火灾、爆炸、触电等事故,或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各类伤害等,这些都不是人们所期望的。为了实现安全,就要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安全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不涉及生活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安全;危险因素与事故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与事故;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等。因此,由于生产劳动过程中危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职工伤亡,都可能定为伤亡事故,如职工在生产时受到伤害,上下班厂内通道生产用车辆撞伤或因道路不平而跌伤等。职工在生产劳动区域以外发生的伤亡,不应作为工伤事故。关于这些伤亡事故的确定,劳动保护管理部门都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条 发生伤亡事故造成的伤害伤亡事故造成的各种伤害,按轻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
1.暂时性失能伤害---指导致受伤者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
2.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指造成受伤者某部分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
3.永久性全失能伤害---事故中造成受伤者完全残废的伤害;4.死亡---指当场死亡或受伤者在一定时间(如当月)内死亡。
第三条 事故发生原因怎样分类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如: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
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等。
2.人的不安全行为。如:操作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违反操作规定,分散注意力,忽视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安全装束等。3.间接原因。如: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设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制定事故防范措施或虽订有措施但没有认真实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得力等。
第四条 什么是事故管理?
为实现安全,首先必须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就要处理好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安全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事故管理是指事故预防,事故处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事故的管理涉及面广,是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就解决了劳动保护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利于稳定生产秩序、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安全生产。事故的管理也是安全工作方面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一种管理,它依靠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平时从预防事故的基础工作做起,发生事故后作好调查、分析、统计、报告、处理等项工作,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达到完善安全系统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事故的预防是事故管理的出发点,是带动各项安全工作的首要环节;事故的预防也是事故管理的归宿点,因为处理已发生的事故,最终必然要落实到今后事故的预防。总之,事故管理要从原来的事后事故调查分析,转到事故的事先控制与预防上来。
第五条 怎样进行事故的预防
事故的发生是5个因素发生连锁反应的结果,这5个因素是:人的判断、人的不安全行为、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发生事故、人体受到伤害。事故起源于人的判断,如果判断错误,就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会触发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引起事故的发生,导致人身受到伤害。如果人的判断不发生错误,就不会发生事故,如果排除了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即使人的判断发生错误,也不会发生事故,不会导致人身受到伤害。
因此,从事故发生的过程看,要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本的方法只能是消除潜在的危害因素和人不发生误判断、误操作。根据这样的原理,对于事故的预防,可采取如下的对策:
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2.装设安全保险防护装置。3.进行机械强度试验与电气绝缘检验。4.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5.作业环境的合理布置与整洁。6.劳动防护用品的选用。7.建立建全安全生产、卫生规章制度。
第六条 事故预防的程序
伤亡事故的预防,贯穿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第一、要根据建设发展方针,制定事故预防的基本规程。
第二、从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因素等诸多方面,对危险源或潜在的危险作细致具体分析。
第三、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并加强安全教育,制定消除危险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消除机械、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包括从生产的组织、工艺流程对生产危险进行综合预防,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预防设备事故发生的危险预防等方面;后一部分主要是对职工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采取一些心理对策,杜绝职工错误操作的产生,引导他们遵守劳动纪律,安全地、正确地进行作业。
第四、将这些对策实施后的情况及时反馈,根据反馈情况,确定新的事故预防对策,对新出现的潜在危险采取新的对策,加以消除。
第七条 怎样确定事故的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后,必须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如防护、保险装置失灵,缺少个人防护用品,生产场地环境不良,操作错误,使用不安全设备等等。而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安全操作技术的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发生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预防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等。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和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
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第八条 怎样进行事故的处理与报告
事故的处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事故的本身处理,二是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对职工伤亡事故的处理,必须切实做到“三不放过”。对于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一定要严肃认真,根据事故的原因和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或予以必要的处分。对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责任者,应报请检察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负伤者或最先发现的人必须立即报告领导等有关人员;有关领导应根据情况逐级上报,或直接报告;经理接到事故报告后,除轻伤事故外,均应立即将事故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伤亡者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工龄、伤害程度、以及事故简要经过)和发生事故的原因,用电话或其他快速办法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如有隐瞒、虚报或者故意延迟不报的,除责成补报外,要对责任者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第九条 发生事故后如何做好“三不放过”
发生事故后,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三不放过”:
1.事故原因与分析不清不放过。每一件事故的发生都各有原因,不查清原因就不能处理好事故,就不能杜绝事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从直接原因着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原因,为处理事故和吸取教训提供足够的证据。
2.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虽已发生,但亡羊补牢还是需要的。常言道:前车之辙,后车之鉴。通过事故教训,教育责任者和群众,可以避免类似事故发生。因此,事故分析宜细不宜粗,一定要使群众和责任者真正受到教育,引以为戒。
3.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发生后,必然会暴露出设备、管理、人员等方面的漏洞,倘不果断采取措施,无异于养痈胎患,后患无穷。所以,一定要从加强防范措施入手,杜绝后患。
第十条 如何运用“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
运用“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便于在事故分析中确定并追查责任,发生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
1.如因设计上有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设计者负责。
2.如因施工、制造、安装及检修的错误和缺陷引起的,由施工、制造、安装、检修、检验者负责。
3.如因工艺操作确定上的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工艺操作条件确定者负责。
4.如因官僚主义错误决定,瞎指挥引起的,由指挥者负责。
5.重复事故由有关领导负责。
6.违章作业由违章作业本人负责。
7.无章可循或操作人员未经培训的,由指派者负责。
8.随意拆除防护装置而造成事故,由拆除者负责。
9.对已发现的重大隐患,部门能解决而未解决,因而造成事故,由部门主管领导负责。
10.部门无力解决且巳呈报有关部门仍未解决而造成事故,由胎误部门的领导负责。
第十一条 如何区分直接责任、主要责任和领导责任
处理事故时,与事故发生有必然因果关系的人,应确定为直接责任者。在事故责任者中,对事故发生居主要地位和起了主要作用的为主要责任者。忽视安全,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违章指挥,冒险蛮干,对职工不认真履行安全教育,对新工人不进行三纵安全教育,不执行“五同时”规定,不认真消除事故隐患等,造成事故时或事故后仍不采取措施,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者,应由领导负责。
第十二条 如何对待“违章操作”人员
规章制度是“法”的延伸和具体化。安全操作规程是生产活动中经验和教训的结晶。企业对待违章操作人员。一是要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要加强安全操作技术培训,让职工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各种应变能力,从技术措施上保证操作在安全状态下进行。
同时也应制订和严格执行必要的奖惩制度,对违章人员要分别情况给予相应的惩罚,包括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屡教不改的应当调离工作岗位。
据有关部门分析,不少企业的伤亡事故,违章作业占其中的60%以上。因此,加强对职工遵章守纪教育尤为重要。
第十三条 关于工伤事故统计中具体问题
1.职工在生活区域中所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是指公司在册职工在企业生产活动所涉及到的区域内(不包括食堂、俱乐部、球场等生活区),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影响,突然使人体受到损伤或失去正常机能,以及负伤人员立即工作中断的一切事故。
2.职工负伤后一个月内死亡的,应作为死亡事故填报或补报。超过一个月死亡的,不作死亡事故统计。
3.职工在生产岗位干私活或打闹造成伤亡事故,不作工伤事故统计。
4.车辆执行生产运输任务,行驶在外公路上发生的伤亡事故,一律由交通部门统计。
5.停薪留职的职工到外单位工作发生伤亡事故由外单位负责统计报告。
6.内部实行经济承包,生产任务由分公司、项目部发生事故均由企业负责统计报告。
7.两个以上单位交叉作业时,发生事故属于哪个企业的职工就由哪个企业负责统计报告。
8.凡由直接组织安排施工或工作人员,不论在册职工、临时工或计划外用工,只要发生工伤事故,都由企业统计报告。
第二章 事故报告处理
第十四条 发生事故要及时报告
1.发生伤亡事故后,负伤人员或最先发现事故的人应立即报告领导。对受伤人员事故,要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并应及时上报。
2.发生重伤和重大伤亡事故,必须立即将事故概况(包括伤亡人数、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原因)等,用快速方法分别报告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安全管理部门和当地劳动、公安部门。
3.对于事故的调查处理,必须坚持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进行。
4.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的领导,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并迅速组织有关人员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
工作。
第十五条 事故发生后要抢救伤员并保护事故现场
1.事故发生后,要有组织、有指挥,首先抢救伤员和排除险情,制止事故蔓延扩大。同时,为了事故调查分析需要,都有责任保护好事故现场。因抢救伤员和排险,而必须移动现场物件时,要做出标记。因为事故现场是提供有关物证的主要场所,是调查事故原因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所以要严加保护。要求现场各种物件等尽可能保持事故结束时的原来状态。必须采取可能的措施,防止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
2.清理事故现场应在调查组确认取证完毕,并充分记录后方可进行。不得借口恢复生产,擅自清理现场。
第十六条 事故调查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要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掌握情况,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拟定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事故调查分析要切实做到“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所谓事故调查就是指对事故物证、事实材料、证人材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的工作。事故的调查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事故调查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开展,首先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为了调查的顺利开展,调查人员要客观地查明导致事故的所有事实与细节,不要过早、过多地牵扯到事故的责任与处罚方面的事务中去。进行事故调查不要采取追究责任的态度,而要注意摆脱当事人内疚或者害怕遭到指责、处罚等顾虑的影响。要将造成事故的原因与事故责任作为不同层次的问题加以调查处理,如果把重点先放在追究事故的责任工,就会难以弄清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
第十七条 事故调查的程序
1.现场处理: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做好现场标志。
2.物证搜集:搜集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
3.事实材料搜集:搜集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材料,如发生事故的部门、地点、时间,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情况,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工作情况、操作动作或位置,他们过去的事故记录;搜集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如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情况,对使用的材料进行物理性能分析,设计工艺、工作指令、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工作状况及物质取样分析记录,个人防护措施状况,个人的健康状况,其他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
第十八条 分析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
1.查明事故经过,弄清造成事故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物、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经过认真、客观、全面、细致、准确地分析,确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2.事故分析步骤,首先整理和仔细阅读调查材料,对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法、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等七项内容进行分析,确定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者。
3.分析事故原因时,应根据调查所确认的事实,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时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再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
定主要责任者。
第十九条 事故性质通常分为三类
1.责任事故,就是由于人的过失造成的事故;
2.非责任事故,即由于人们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自然条件变化所造成的事故,或是技术改造、科学试验活动中,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发生的无法预料事故。但是,对于能够预见并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的伤亡事故,或没有经过认真研究解决技术问题而造成的事故,不能包括在内。
3.破坏性事故,即为达到即定目的而故意制造的事故。对巳确定破坏性事故的,应由公安机关和企业保卫部门认真追查,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分清责任严肃处理
根据对事故分析的原因,制定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同时,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对于重大末逐事故不可掉以轻心,也应严肃认真按上述要求,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严肃处理。
第二十一条 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组应着重把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责任分析和处理意见以及本次事故的教训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等写成文字报告,经调查组人员签字后报批。如调查组内部有分歧,应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对照政策法规研究,统一认识。
第二十二条 事故的审理和结案
1.事故调查处理结论报出后,须经有关部门审批方能结案。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90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80日。
2.关于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根据其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按照是主要责任,重要责任,一般责任,还是领导责任等,予以应得的处分。
3.事故教训是用生命换来的,是研究改进措施、进行安全教育难得的资料。因此,要把事故调查处理的文件、资料等长期完整的保存起来。
第四篇:固井、录井、测井事故案例
固井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
1固井井喷事故 1)基础资料
(1)表层套管:φ339.7mm,下深60.28m。(2)技术套管:φ244.5mm,下深1281.41m。(3)裸眼:φ215.9mm钻头,钻深2264m。
(4)防喷装置:双闸板防喷器一套,只能封钻杆,不能封套管。(5)钻井液性能:密度1.22g/cm3,粘度27s。2)事故发生经过
胜利油田某年某月在GD-10-1井施工作业,完井后,下入φ139.7mm油层管至2252.66m,循环时将钻井液密度由1.22g/cm3降至1.15g/cm3。固井时,依次注入清水3m3,密度1.01g/cm3的平衡液10m3,密度1.25g/cm3的先导浆36m3,密度1.78 g/cm3的尾浆57.5 g/cm3。替钻井液时,排量30L/s,替入18 m3时,井口返出量明显减少,替入21 m3时,井口不返,坚持替完水泥浆碰压。候凝1h10min后,井口涌出钻井液,接弟发生井喷,喷出物为油气,喷高20m多。
3)事故原因分析
(1)本井是因井漏环空液面下降到一定深度,失去压力平衡,再加上水泥失重的影响,诱发井喷。
(2)虽然装有防喷器,但防喷器闸板规范不配套,发生了井喷,依然用不上。所以在下套管以前,一定要把防喷器闸板换装成与所下套管外径规范相匹配的闸板。
(3)忽视了观察进口和向井内灌钻井液的工作。固井碰压后,一般井队都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但在井漏的情况下,绝不可疏忽大意,只要注意向井内灌钻井液,或许会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4)固井过程中,发生井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环空堵塞
而发生井漏,泵压一定要升高,环空液面也不会下降,此种情况,不会发生井喷。另一种情况是在水泥浆上返过程中,随着环空液注压力的增高,将低压层压漏,此时泵压不会上升,但井口液面要下降,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观察井口动态,做好灌注钻井液的工作,必要时关井候凝。
4)防止固井后发生井喷事故的预防措施
(1)在高压油气层固井,要用膨胀水泥或在水泥中添加防气窜剂,维持水泥凝结时体积不变,不给油气上窜留下通道。
(2)控制水泥中的自由水,降低水泥浆失水量,不要使水泥浆在凝结时析出过多的水分。因为由于密度差的关系,这些水是要向上流动的,以致互相串通,可以形成水道。
(3)采用分段凝固的办法,即把水泥浆环分为缓凝段、常凝段和催凝段,当下部水泥凝结时,上部水泥浆仍保持液态,可以减轻失重现象,总的液柱压力要始终大于油气层压力,不让油气有活动的余地。设上段的水泥浆液柱压力为pcl,中段的水泥浆液柱压力为pc2,下段的水泥浆液柱压力为pc3,钻井的液柱压力为pm,地层压力为Pp,在水泥浆返至地面的情况下,如水泥浆不返至地面,环空还有一段钻井液,一般要大于地层压力10%,否则便有油气上窜的可能。
(4)采用分级注水泥的方法。其效果与分段凝固的办法相同。(5)采用管外封隔器固井。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管外封隔器。“4·21”较大交通事故
某石油管理局固井工程技术处长庆项目部庆阳项目组驾驶员张某驾驶冀J03667水泥车,于2003年4月21日9时30分,在陕西省宁县金村西北3公里处发生翻车,造成2人死亡、车辆严重损坏的较大交通事故。
1)事故经过
固井工程技术处位于河北省任丘市华北石油会战道,成立于2001年10月29日,主营各种油气井的固井工程施工作业。为缓解冀中固井工作任务不足的矛盾,成立了长庆固井项目部。
2003年4月21日凌晨4时,固井工程技术处长庆项目部庆阳项目组三辆作业车一同前往长庆油田宁10井执行表层固井任务,完成固井任务后随即向基地返回,上午9时30分左右,当第一辆由驾驶员张某驾驶的冀J03667水泥车以20Km/h左右的速度行驶至宁县金村西北3公里处(此路段为山涧S弯路),张某发现有三四名小学生正在路面上玩耍,正欲避开小学生时对面有一辆桑塔纳黑色轿车急驰而来,挤占车道,张某驾驶的水泥车被迫制动并驶向路左侧(路宽4.5米),因连日降雨致使道路泥泞湿滑,车轮轧在土路肩上,而路肩下有新埋入的水管,土质松软,致使车辆侧滑失控,掉入公路左侧100米左右的山沟,车上共有驾驶员张某和乘车人卢某(操作工)两人。后面跟随的两辆灰罐车相继开到该路段,两辆车上的工作人员和附近群众立即对张某和卢某进行搜救,上午10时左右将张某从驾驶室内救出并立即送往宁县医院进行抢救,经抢救无效于当日上午死亡;当日20时左右将埋在土里的卢某找到,经现场医生抢救无效死亡。
2)事故原因
根据事发当地公安机关判定:驾驶员张某负次要责任(桑塔纳轿车抢占路面负主要责任)。
(1)直接原因
①长庆地区多山地,沟谷纵横,坡多路窄弯多,地理环境复杂,又加上连日降雨致使道路泥泞湿滑等因素,都增加了行车的危险系数。
②路上有行人,对面来车速度快,侵占路面。(2)间接原因
驾驶员对山险路段行车的危险性没有足够认识,华北石油管理局固井工程技术处针对长庆项目部特殊的地理环境出台了诸多安全管理办法和措施,尤其针对山路等复杂道路车辆的行驶,专门印发了山路驾驶技能学习材料,张某在行驶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固井工程技术处制定的山路驾驶规定“在山道坡路上行驶应提前减速、鸣号、做好随时停车的准备”行驶。思想麻痹大意,观察、了望不细致,缺乏山地行车的技术要领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
(3)管理原因
固井工程技术处对驾驶员的管理不到位,虽然针对特殊地理环境制定了安全管理办法,但是缺乏系统的实施措施,执行力度不够,没有引起驾驶员对危险路段安全行车的足够认识。
3)事故教训及防范措施
(1)要进一步完善夏季和各种特殊路段行车安全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结合实际,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切实把交通安全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2)认真学习山路安全行车规范并严格执行。施工前,领导必须组织提前探路,摸清道路状况并制定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3)单车出车必须进行安全行车交底和教育、检查,规定行车路线和速度,并随时向单位报告行车情况和作业情况。二台车以上出车必须有中队以上干部带队,保证整队出车、整队收车和路途的安全检查。
(4)雨天不准上山、下山,黑夜不准上山、下山。遇雨天或天黑前赶不到施工地点,就地休息。等待天气好转及天亮后再上山、下山。禁止疲劳驾驶,发现驾驶员有疲劳或其它不适应驾驶车辆时,应
立即采取措施,暂时调离驾驶员岗位,待其恢复正常后再驾驶车辆。车辆伤害事故 1)事故经过
1984年11月17日,某油田地调处三大队司机冯某驾驶4103号放线车从开江县接测量组。行至简南路106km处羊角折断,致使左前轮脱落,造成油箱擦地起火,当场烧死3人,轻伤21人,汽车被烧毁,经济损失21万余元。
2)事故原因分析 对车辆检查不周。3)预防措施
严格遵守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出车前要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急时出理,落实车辆保养制度。
测井案例 “3·8” 放射源落井事故
2004年3月8日,某油田放射性测井小队在冀东油田某井进行完井测井施工中,发生放射源落井事故。
1)事故经过
当日,该油田放射性测井小队在冀东油田某井进行完井测井任务。测完电缆输送段后,仪器提至井口准备测量钻杆输送井段。在卸补中仪器放射源时,由于操作人员未将源叉与源头丝扣连接到位,致使放射源取出仪器源室后与源叉脱落,放射源掉入防落井卡盘内;又因卡盘销子没有锁牢,操作人员用手扑抓放射源时,使卡盘底面分开,造成放射源滑入井眼落井。
2)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
操作人员卸放射源时,没有将卸源工具与源头丝扣上紧,造成放射源与工具脱离,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
①违反了HSE设施使用的规定。井口防止放射源落井的卡盘销子没有锁牢,造成卡盘底面分开,致使放射源滑入井眼落井;
②现场人员职责履行不到位。装卸放射源时,队长和HSE监督员没有对作业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未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
③应急措施不当。当放射源脱落掉入井口卡盘上时,操作人员用手扑抓放射源,将卡盘压翻,致使放射源落井。
(3)管理原因
①安全教育和培训没有落实到位,造成员工因安全意识淡薄,安
全操作技能差而违章作业;
②现场工艺技术管理人员对保证工程安全的技术措施的制定和检查均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对工程技术安全重视不够;
③日常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理实际演练不到位,造成员工对紧急事件的处置能力差。“3·27”机械伤害事故
2000年3月27日下午15时30分,某公司在板24-4井施工过程中,发生一起1人重伤的机械伤害事故。
1)事故经过
该公司施工人员于2000年3月27日下午15时左右到达板24-4井场进行施工,15时30分,在测斜仪器起至1600m时发现滚筒内钢丝排列不均匀。施工员陈某便使用撬杠进行排布钢丝,由于钢丝与撬杠摩擦力的带动,使撬杠脱落,导致身体失去平衡,右手被旋转的滚筒和承重的钢丝瞬间卷进滚筒内,当同伴发现后,迅速刹车并切断电源,但此时陈某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已经被钢丝切断,造成右手终身伤残。
2)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 绞车排绳器失效。(2)间接原因
①绞车摆放未对正井口;
②施工员安全意识淡薄,违章使用撬杠排钢丝。(3)管理原因 ①安全培训不到位; ②设备维修不及时。3 巴东四井测井事故
1)事故发生经过
1999年5月25日,在钻进至井深6166.72m,进行电测时,当测至6122m时,张力由7000磅上升至7500磅,下放至正常张力,收仪器腿,上提至6120m遇卡,后反复上提(最大9200磅)下放活动电缆无效。
2)事故发生原因
白垩土水化膨胀缩径;仪器较长,摩阻大,遇卡后电缆上提最大9200磅,作用于仪器上的力不足1t,而造成仪器卡;井斜变化率大,5692~5714m狗腿度11.1度/25m,造成摩阻大。
3)事故处理经过
(1)穿心打捞工具:测井队的钢球式专用打捞筒+5”加重钻杆+5 1/2”钻杆,循环下探至6097.69m遇阻10t,打捞未获,后循环打捞多次,下压5~20t上提0~16t,未成功,起钻。
(2)起钻完发现三球有较严重变形和磨损,焊死循环孔,更换钢球,第二次进行穿心打捞,抓住落鱼,上提遇卡,活动钻具无效,决定拉断电缆起钻。
(3)下5 5/8”卡瓦打捞筒(内装3 5/8”蓝状卡瓦),下至井深5682.5m循环处理泥浆,再下钻至鱼顶循环打捞,上提10~48t,下压5~10t反复多次无效,决定倒开卡瓦捞筒起钻。
(4)下钻通井,下7 5/8”套铣筒*38.4m(铣鞋203mm)至5259m循环,再下至5504m遇阻10t,上提220t,循环活动钻具划眼通过5510m,套铣至6124.34m(鱼顶位置6098.56m),其中5906-5914m阻卡严重,下放遇阻10t,上提220t,接着套铣至6133.28m,循环上提挂卡严重,活动无效,倒划眼(6133.28~6103m)后转入正常起钻(6042~6103m挂卡严重200~230t)以后正常。
(5)下5 5/8”加长打捞筒(带3 5/8”蓝状卡瓦)至6087.88m循
环探鱼顶至6132.12m,加压8吨后再加压10t,起钻捞获全部落鱼。损失时间361h。
录井事故案例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开县川东北气矿“12.23”特大天然气井喷事故
2003年12月23日21:57,位于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集团)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钻井二公司川钻12队承钻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股份)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16H井发生井喷事故,造成243人死亡(职工2人,当地群众241人),直接经济损失9262.71万元。
1)事故发生及抢救经过
2003年12月23日2时52分,罗家16H井钻至井深4049.68m时,因为需更换钻具,经过35min的泥浆循环后,开始起钻。
当日12时,起钻至井深1948.84m。此时,因顶驱滑轨偏移,致使挂卡困难,于是停止起钻,开始检修顶驱。16时20分检修顶驱完毕,继续起钻。
21时55分,起钻至井深209.31m,录井员发现录井仪显示泥浆密度、电导、出口温度、烃类组分出现异常,泥浆总体积上涨,溢流1.1m3。录井员随即向司钻报告发生了井涌。
司钻接到报告后,立即发出井喷警报,并停止起钻,下放钻具,准备抢接顶驱关旋塞。21时57分,当钻具下放10余米时,大量泥浆强烈喷出井外,将转盘的两块大方瓦冲飞,致使钻具无支撑点而无法对接,故停止下放钻具,抢接顶驱关旋塞未成功。
21时59分,采取关球形和半闭防喷器的措施,但喷势未减,突然一声闷响,顶驱下部起火。作业人员使用灭火器灭火,但由于粉末喷不到着火部位而失败。随后关全闭防喷器,将钻杆压扁,从挤扁的
钻杆内喷出的泥浆将顶驱火熄灭。此后,作业人员试图上提顶驱拦断钻杆,也未成功。于是,开通反循环压井通道,启动泥浆泵,向井筒环空内泵注重泥浆,由于没有关闭与井筒环空连接的放喷管线阀门,重泥浆由放喷管线喷出,内喷仍在继续。
22时4分,井喷完全失控,井场硫化氢气味很浓。
22时30分,井队人员开始撤离现场,疏散井场周边群众,随后拨打110、120、119,并向当地政府通报情况。
23时20分,钻井队派人返回井场,关闭了泥浆泵、柴油机、发电机,随后全部撤离井场,并设立了警戒线。
24日12时30分,执行搜救任务路过井场的川钻12队人员发现井口停喷,气体从放喷管线喷出。14时,经派人核实,确认井口已经停喷,随即由钻井二公司组织点火,15时55分,1#、3#放喷管点火成功,险情得到控制。至此,未燃烧的含硫化氢天然气已持续喷出了约18h。
在国务院工作组指导下,中石油集团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压井方案。27日9时36分正式开始压井,11时压井成功。从23日21时57分井喷开始,井喷失控过程持续约85h。
事故发生后,重庆和开县两级党委、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组织大量人员、物资投入到转移搜救群众、医治伤病人员、处理遇难者善后、核实赔付财产损失和灾后重建等工作。四川省委、省政府也要求达州市宣汉县协助重庆市安置了部分受灾群众。社会各界捐赠了大量的物资和现金。据统计,事故发生后安全转移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65632人。截至2004年2月9日,累计门诊治疗26555人(次),住院治疗2142人,治愈出院2056人,仍在住院86人,其中重症病人9人。
2)事故原因
(1)事故直接原因
① 井喷的直接原因:
a.起钻前,泥浆循环时间严重不足;
b.在起钻过程中,没有按规定灌注泥浆,且在长时间检修顶驱后,没有下钻充分循环,排出气侵泥浆,就直接起钻;
c.未能及时发现溢流征兆。
② 井喷失控的直接原因:在钻柱中没有安装回压阀,致使起钻发生井喷时钻杆内无法控制,使井喷演变为井喷失控。
③ 事故扩大的直接原因:井喷失控后,未能及时采取放喷管线点火措施,以致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天然气喷出扩散,导致人员伤亡扩大。
(2)事故间接原因
① 现场管理不严,违章指挥。有关技术人员违反钻井作业的相关规程和《罗家16H井钻开油气层现场办公要求》,在本趟钻具组合下放时,违章指挥卸掉回压阀,井队负责人和钻井工程监督发现后没有制止、纠正。没有安排专人观察泥浆灌入量和出口变化;录井工严重失职,没有及时发现灌注泥浆量不足的异常情况,且发现后没有通知钻井人员,也不向值班领导汇报;录井队负责人未按规定接班,对连续起钻9柱未灌满泥浆的异常情况不掌握。
②安全责任制不落实,监督检查不到位。四川石油管理局及其下属单位没有针对基层作业单位多且分散的特点,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没有依法在井队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向井队派出井控技术监督;对川钻12队落实井控责任制等规章制度情况监督检查不力。川东钻探公司没有将其与川东北气矿签订的《安全生产合同》下发钻井二公司、川钻12队贯彻落实。川东北气矿及其派驻罗家16H井的钻井工程监督人员未切实履行安全监督职责。
③事故应急预案不完善,抢险措施不力。罗家16H井开钻前,四川石油管理局及其下属有关单位没有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制定有效的包括罗家16H井井场周围居民防硫化氢中毒措施的事故应急预案,井队未按规定进行防喷演习,也未对井场周边群众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事故发生后,四川石油管理局没有及时报告中石油集团。有关单位负责人对硫化氢气体弥漫的危害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抢险救灾指令不明确;未按规定安排专人在安全防护措施下监视井口喷势,未及时采取放喷管线点火措施。
④ 设计不符合标准要求,审查把关不严。罗家16H井钻井地质设计没有按照《含硫油气田安全钻井法》、《钻井井控技术规程》等有关行业标准的规定,在设计书上标明井场周围2km以内的居民住宅、学校、厂矿等;有关人员在审查、批准钻井地质设计时,把关不严。
⑤ 安全教育和职工安全培训工作抓得不实,要求不严,不到位,职工安全意识淡薄。有关单位对井队职工操作技能差,技术素质低。一些干部职工对井控工作不重视,存在严重麻痹和侥幸心理,对于高含硫、高产天然气水平井存在的风险及可能出现的严重情况,思想认识不足,没有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此外,事故发生在夜晚,群众居住分散,交通通信条件差;当地为山区低洼地势,空气流通不畅也是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的客观因素。
3)事故性质
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12·23”井喷特别重大天然气井喷失控导致硫化氢中毒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4)事故责任认定
(1)直接责任人:罗万志(川东北气矿驻罗家16H井钻井工程监督),没有纠正和制止拆卸回压阀、泥浆循环时间严重不足、泥浆灌注不符合规定等违章行,工作严重失职,对事故的发生负有直接责
任。此人已在事故中死亡。
(2)直接责任人:王建东(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研究院定向井研究中心工程师,驻罗家16H井现场负责人),擅自决定卸掉回压阀,导致井喷失控,对事故的发生负有直接责任。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3)直接责任人:宋涛(川钻12队技术员,负责井队技术管理工作),明知有必须安装回压阀的规定,还安排当班工人拆卸回压阀,工作严重失职,对事故的发生负有直接责任。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4)主要责任人:向一明(川钻12队副司钻),2003年12月23日下午当班时,违反每起3柱就应灌泥浆1次的规定,违章操作,造成液柱压力下降,工作严重失职,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责任。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5)主要责任人:肖先素(川东钻探公司地质服务公司录井四小队录井工),2003年12月23日下午当班时,未及时从录井仪上发现连续起钻9柱未灌注泥浆的异常情况,后来发现了也未立即要求钻井工纠正并向值班领导报告,工作严重失职,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责任。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宣告缓刑四年。
(6)主要责任人:吴斌(中共党员,川钻12队队长),明知按规定必须安装回压阀,但在发现违规拆卸回压阀的情况后,没有采取措施纠正;井喷失控后,未按有关规定安排专人监视井口喷势情况、检测井场有害气体浓度,致使无法及时收集井口准确资料和确定点火时间;对起钻过程中未按要求灌注泥浆、长时间修理顶驱后没有下钻充分循环等违规行为监督不力;组织制定的应急预案不完善;对职工安全教育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等问题监督检查不力,工作严重失职,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主要责任。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7)主要责任人:吴华(中共党员,川东钻探公司副经理、总工
程师,分管安全生产工作),井喷失控后,作为现场总指挥,在有关人员请示是否采取点火措施时,没有向上级请示就以天太黑、现场情况不明、不安全为由不同意放喷点火;到达现场后未去井场进行实地勘察,也没有按规定组织人员观察井口情况,以致未能及时掌握井口放喷情况并采取点火措施;对川东钻探公司没有将其与川东北气矿签订的《安全生产合同》下发所属单位执行的情况失察,工作严重失职,对事故危害的扩大负有主要责任。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8)28名有关人员,被认定对事故发生或事故危害扩大,分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16名)、重要领导责任(7名)、主要责任(4名)和重要责任(1名),追究事故责任并给予行政处分。
(9)鉴于这起事故人员伤亡和损失惨重,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国务院决定给予中石油集团分管质量安全工作的副总经理任传俊行政记大过处分,同意接受马富才辞去中石油集团总经理职务的请求。华北油田赵48井井喷中毒事故 1)事故概况及经过
1993年9月28日15时,位于河北省赵县各子乡宋城村北700m,华北石油管理局在冀中坳陷晋县凹陷中部,南古庄背斜上钻探的一口预探井-赵48 井,由华北石油管理局井下作业公司试油三大队作业20队,对该井进行射孔作业后,发生井喷,大量含硫化氢的气体喷出,造成村民6人死亡(在10多万人的紧急疏散过程中,因年老体弱、惊吓、颠簸、中风、交通事故等原因还死亡15人),24人中等中毒,440余人轻度中毒,轻质油污染庄稼近700亩,中毒死亡大牲畜7头,直接经济损失约60万元的井喷事故。
赵48井是一口预探井,完钻井深3282.8m,人工井底3032m,钻探目的层是新生界孔店组二段。9月28日15时,由华北油田井下作业公司物理站射孔一队用90型射孔枪对该油层进行射孔。15时10
分引爆射孔弹,投射子弹77颗,射发率100%。在开始上提电缆时,井口发生外溢,而且外溢量逐渐增大,溢出的水中有气泡。当电缆全部从井中提出后,作业20队副队长李录立即带领当班的5名作业工人抢装事先备好的总闸门,穿上了总闸门的8条大螺拴并拧紧了对角的4条,关闭了总闸门。在准备关闭套管闸门时,因有硫化氢气体随同压井液、轻质油及天然气一同喷出,强烈的气流使人无法接近套管闸门,当班工人不得不从井口撤离。撤离现场后,副队长李录立即派人电话报告上级,同时通知附近两个砖窑灭火,并到距井场最近的宋城村,广播发生井喷的消息,通知村民转移。
得到赵48井井喷的消息后,华北石油管理局、石家庄市公安局、27军、井陉矿务局及赵县县委、县政府,都组织了抢险人员赶赴现场。
2)事故原因分析
经调查,并对该井地质、钻井、测井、试油、射孔等有关技术资料和原始记录进行反复分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钻井、录井、测井资料都没有发生硫化氢,造成了对该射孔层地下情况缺乏全面准确详尽的认识,把这一层作为新层和油水同层进行常规试油,对所试层段中含硫化氢没有准备。因此,此次事故属于不可预见的性质。
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华北油田井下作业公司20队存在执行制度不严的问题,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组织施工,用总闸门代替防喷阀门等。四川石油管理局温泉4井硫化氢串层中毒事故 1)事故经过
1998年3月22日17时,四川石油管理局温泉4井(气井)钻井至1869m左右时,发生溢流显示,关井后在准备压井泥浆及堵漏过程中,3月23日凌晨5时40分左右,天然气通过煤矿采动裂隙自
然窜入井场附近的四川省开江翰田坝煤矿和乡镇小煤矿,导致在乡镇小煤矿内作业的矿工死亡11人,中毒13人,烧伤1人的特大事故。该井是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6020队在温泉井构造西段下盘石炭系构造高点上钻的一口探井,设计井深4650m,钻探目的层是石炭系。在香溪~嘉三(609.5~1747m)段用ρml.07~1.14g/cm3的钻进过程中,发生多次井漏,漏速范围在2.5~30m3/h,累计漏失钻井液473.6m3、桥塞钻井液105.8m3。3月18日,用密度l.09g/cm3的泥浆钻至井深1835.9m时,井口微涌,录井参数无明显变化,集气点火不燃,钻时略有波动,将密度由1.09提到1.14g/cm3井漏,漏速2~8m3/h,钻进中见微弱后效显示,岩性为云岩。3月22日17时35分,钻至井深1869.60m时发生井涌,液面上涨5m3,钻井液密度由1.13降到1.11g/cm3,涌势猛烈,17时40分关井。3月23日7时02分关井观察,立压由0~8.5MPa,套压由0↗7.9Mpa;8时40分点火放喷,10时46分~12时15分反注,密度l.45g/cm3的桥塞钻井液30m3;13时压井无效关井。3月24日3时50分点火放喷,喷出物中有硫化氢存在,由于套管下得浅,裸眼长、漏层多,不得不进行间断放喷;至25日3时10分,放喷橘红色火焰高7~15m,做压井准备工作。3月26日8时,水泥车管线试压20MPa,用泥浆泵注清水6m3,泵压由Pd7.9↗16MPa,正循环不通,用泥浆泵注清水间断憋压仍不通,卸方钻杆抢接下旋塞、回压凡尔和憋压三通,用一台700型压裂车向钻具内间断正憋清水3.6m3,泵压由0↗20MPa↘0,在以后憋压的同时开放喷管线放喷,喷势猛,其中17时55分~18时30分出口见较多液体喷出,并听见放喷管线内有岩屑撞击声。因为钻具内不通,决定射开钻具,建立循环通道,为压井创造条件。在井深1693.7~1689.93m段钻具内用41发51型射孔弹射开钻杆。出口喷势忽弱忽强。因泥浆排量和总量不够,压井未成功。
3月29日用3台水泥车向钻具内注清水54m3、用两台泥浆泵和一台986水泥车正注ρml.80g/cm3的泥浆158m3、喷势减弱,关两条放喷管线;注浓度10%ρml.45g/cm3的桥浆55m3、ρm1.80g/cm3的泥浆82m3、喷势继续减弱,但无泥浆返出。用5台水泥车注快干水泥180t,出口喷纯气,火势减弱,用两台986水泥车正替清水14m3,出口已无喷势,关放喷管线。用水泥车反灌桥浆19m3。后经10次反注(灌)浓度桥浆62.22m3堵漏。至4月3日8时关井观察,立压、套压均为零,事故解除。
事故损失时间254小时,在压井处理过程中,含硫天然气(含硫0.379~0.539g/m3)串到附近煤窑内,致使其中采煤的民工11名死亡,1人烧伤,13人中毒。2)事故经验教训
在勘定井位时,应对诸如煤矿等采掘地下资源的工作场所进行详细了解、标定,并制定详细的、可行的防范措施,以避免出现本井事故的连带事故。在对所钻地层特别是碳酸盐岩地层还没有完全认识以前,钻井工程设计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施工中要根据地下情况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设计调整。本井若能在第一次溢流显示后就把Ф244.5mm套管提前下入,可能就不会出现溢流关井后造成地下井喷从而导致地面被迫放喷的复杂局面。本井产层以上大段裸眼至少有三个漏层,在漏层没有得到根治的前提下钻开产层后果当然是严重的。
第五篇:测井作业工程事故应急预案
测井作业工程事故应急预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没准儿会出现一些突发事故,为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把损失降到最低,预先制定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怎么编制应急预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测井作业工程事故应急预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测井工程事故发生的处理总则
为减少野外施工小队在施工过程中工程事故的发生,使工程事故能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得到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结合公司实际,特制订本预案。
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当野外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工程事故情况下,启动本预案。
二、工程事故应急组织
1、公司工程事故应急小组
组长:常文会
***(手机)5795601(办)
5791761(宅)
副组长:李纪森
***(手机)5795606(办)
5795821(宅)
成员:孙国强、刘安蒙、周功才、王学功、刘谊、金宗成、李甲、赵长举、朱建威、康新文、冉利民
2、基层单位工程事故应急小组
(1)、新疆工区应急小组成员
组长:冉利民
副组长:李甲
成员:张东成、江明、郭晓鸣、汪俊琦、高明
(2)、鄂尔多斯工区应急小组成员
组长:赵长举
副组长:单凤齐
成员:华新军、郭继周、马永亮、薛承钰、肖贵、董学凯、刘远行、武宝平
(3)、东北工区应急小组成员
组长:刘安蒙
副组长:贺志国
成员:吕文江、李建伟
三、工程事故应急工作小组职责
(1)、公司工程事故应急小组:全面负责领导工程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整体协调部署各有关部门,及时控制工程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协助上级部门调查事故原因,审查预防措施。
(2)、基层单位工程事故应急小组职责
1、工区应配备常用事故处理设备。
2、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测井工程事故后,施工人员迅速向有关部门汇报,在最短时间内研究出最佳处理方案,以免时间过长加大事故处理难度。
3、发生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时,应立即紧急救护伤员,并注意保持现场原貌,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明确事故的原因、性质和责任。
4、测井队应同时配合钻井队,并组织人员协助公司进行工程事故的调查;
5、按照“三不放过”原则进行事故处理,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办法参照有关文件执行,结案后及时编写事故报告。
四、通讯
在处理应急情况期间,要用电话保持联系,电话通信号码如下:
1、公司生产技术科
0373-5795609
2、公司HSE管理部
0373-5795621
3、医疗急救中心
120
五、报告程序
一旦发生工程事故,在井队的配合下,在最短时间内研究出最佳处理方案的同时,按以下顺序报告:工区甲方主管部门、工程事故应急小组、HSE管理部、公司生产技术科。
六、工程事故应急行动报告报告内容
工程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人员伤亡情况、伤员治疗的医院、初步确定事故的影响范围。
七、工程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㈠、测井时的.防卡、防阻措施
1、裸眼井作业时,绞车司机首先要对井下情况了解,对哪个井段有何异常或其它特殊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测井起下电缆过程中,绞车司机做到稳刹稳起机智灵敏,凭经验对仪器在井下的运行情况作出正确判断。
3、绞车司机在仪器下放期间如有遇阻或张力减小量突然超过500磅时应及时停车,上提电缆5~20米并报告队长,严禁硬冲硬下造成事故。
4、在上提测井时,绞车司机要注意张力变化,如遇张力增大量突然超过1100磅时,要及时停车,然后缓慢下放5~20米,之后在此张力变化的范围内上下活动电缆。
5、绞车深度系统出现记数错误,司机要根据经验,与操作员配合通过张力、测井曲线的变化卡准深度,避免发生电缆打结事故。
㈡、离合器或刹车系统失灵的处理措施
1、在下井过程中,如突然发生离合器或刹车系统失灵,首先要检查一下仪器是否到底。若未到底,可用手刹间歇性刹电缆,防止电缆粘卡,在此期间应组织人员全力抢修。
2、若仪器已下到井底,应及时与井队联系,发动钻机,准备用钻机吊钩活动电缆。同时测井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好“T”型卡,用大钩上下活动电缆,防止电缆吸附。在此期间,抓紧抢修绞车。
3、如果在下放过程中出现刹车失灵,造成仪器自由下滑可采取紧急抢修措施,可先挂快档再挂慢档,同时进行强行刹车处理。
㈢、电缆打结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电缆起下要均匀,避免忽快忽慢,避免电缆在井下发生堆积,造成打结。
2、仪器遇阻时立即停止下放电缆,避免电缆在井下发生堆积,造成打结。
3、发生遇阻现象上提电缆在三开井段不能太慢,但也不能太快或突然变速,使电缆来不及回动造成打结或电缆吸附。
4、新使用的电缆必须经过很好的拖放处理,初次测井作业时绞车司机要把握电缆的这一性能,起下速度要缓慢,在套管内至少进行一次上提下放,使电缆进一步破扭。
5、如果在井内怀疑发生了电缆打结,应先慢速上提,速度控制在1000米/小时,地面工要密切注意电缆在井口的运行情况。
6、注意电缆打扭变形部位通过天地滑轮,避免发生电缆跳槽而使事故扩大。
㈣、仪器打捞
1、打捞方法分为:打捞锚式打捞、打捞筒式打捞、穿芯式打捞、旁开式打捞。无论采取何种打捞方式,都应注意以下事项:
发生带有放射源的仪器发生井下事故,打捞时要避免因电缆、钻具加力活动而造成仪器或放射源落井。
落井仪器有感应或声波仪器时,钻具上提拉力不能过大。
2、根据事故发生的现象,确定井下事故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仪器遇卡,在达到允许最大的拉力情况下,仍不能解卡。
仪器落井,断点在电缆中间位置。
仪器落井,断点在马笼头拉力棒附近位置。
3、仪器遇卡情况的确定
确定静态张力后,若仪器深度为H米,按照经验公式,静态张力F=1.312H磅,此值大约等于上提未遇卡时的张力。
电缆张力拉止静态张力后,停车在钻台转盘的电缆上做一明记号。
电缆张力增加500磅,停车在钻台转盘面的电缆上做第二个明记号。
电缆张力再增加500磅,停车在钻台转盘面的电缆上做第三个明记号。
根据记号之间的距离查有关图板,可确定井内“自由电缆”的长度,如此即可确定遇卡的位置。
4、如果是电缆粘卡,在规定的电缆张力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上提拉力〔但不能超过电缆极限拉力的70%〕并密切监视测井曲线,看仪器是否能够解卡,如果仍不能解卡,则采取下步的穿芯打捞方式或旁开式打捞。
5、打捞锚式打捞,只对第二类仪器落井事故,但测井站必须向井队提供详细的鱼顶位置和落井仪器尺寸,以便井队能准确进行操作。
6、打捞筒式打捞,只对第三类仪器落井事故,但测井站必须向井队提供详细的鱼顶位置和落井仪器尺寸,以便井队能准确进行操作。
7、穿芯式打捞,只对第一类仪器落井。穿芯式打捞说明见“穿芯打捞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