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防事故讲话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
一、进一步认清形势,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齐抓共管
今年以来,通过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公安、交通、安监等有关部门的艰苦工作、共同努力,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基本保持平稳。针对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的状况,在全市开展了多项安全专项整治,如:春季百日交通安全活动,农用车、拖拉机道路专项整治,预防道路交通“五整顿、三加强”活动,道路交通安全紧急大排查等,强化了道路交通安全监管,促进了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稳中有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全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流、物流、车流的高速增长,道路交通安全压力大大增加,尤其是随着农村康庄工程的全面建设和农村经济活动的增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出现了高发。1—9月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均占到各类事故及死亡总数的87%,还发生了“9·19”重大、“10·8”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有效预防和遏制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和高发态势,有效防范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的再度发生,已经成为当前安全生产迫切需要大力加强的重要工作之一。
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XX”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警钟长鸣,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为本,依法办事,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各类交通事故发生,特别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我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共同参与、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和工作机制。市政府已经建立了市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联席会议,由王伯安、董立新两位副秘书长为召集人,市交巡警支队张甲宏支队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部门领导要合力抓,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在“10.8”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理中,各级各有关部门充分体现了齐心协力、携手共进的工作作风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把这种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机制深入贯穿到安全生产工作的日常监管中,特别是在过程监控和源头管理上,要持之以恒地齐抓共管,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查问题、找差距、明措施、抓落实。同时,要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不负责,措施不落实,整改、督促不力而发生交通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强化教育,突出重点,切实整治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预防各类交通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关键之一是提高广大群众和驾驶员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据分析,今年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驾驶员和群众缺乏安全意识所造成的。一些群众不遵守道路交通规则,横穿马路、公路,不按照交通规则行走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驾驶员违章违法驾车、酒后驾车、超载超速行驶也屡见不鲜。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教育机构,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宣传教育。要大力开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继续深入开展“交通安全村”、“交通安全社区”、“交通安全学校”的建设,使道路交通安全宣传“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尤其要“进村、进户”,使预防交通事故知识“安家落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广大车主、业主、驾驶员和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和文明交通素质。各单位要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知识技能、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的工作举措,营造浓厚的交通安全舆论氛围。要通过持之以恒、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真正使全社会人员提高法律意识和安全观念,处处遵纪守法,日日按章行动,时时安全为重,为自己着想,为家人着想,为他人着想,夯实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基础。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预防各类交通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对道路交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采取坚决的措施,狠抓治理整顿,进一步净化交通安全死角。要从重从快加大对道路交通事故“黑点”和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因素的整治,切实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是继续开展对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行为的整治力度。以严格管理促进道路畅通,以大力整治促进守法遵规。在道路交通管理中,要始终坚持“严”字当头,保持“严”管态势,加大对行车、行人流量大、事故多发路段的巡逻密度。要从严查处超速、超载、违章超车、疲劳驾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容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违章行为,坚决杜绝农用车、拖拉机违章载客现象。要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章者的“违章成本”。二是加快道路交通事故危险点段的整治进度和质量。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今年道路交通危险点段的整治方案的要求,落实相关的措施、资金和人力、物力,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定时间、定措施,确保整治工作的进度,确保整治工作的质量,做到早整治、早见效。三是加大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投入。要严格执行新建或改建道路要同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规定,完善道路照明、信号灯、标志、标线、隔离等交通安全设施。公安、交通部门要认真履行交通安全监管职责,对无交通安全设施或交通安全设施达不到标准的道路,不予验收;对交通安全设施不到位的路段,不予开通公交车。四是切实加强农村道路的交通安全。这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刚才,会议已经传达了省政府办公厅精神和要求,市公安局、交通局也进行了工作部署,关键是要加强警力巡查管理,加快安全设施配套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五是着力抓好驾驶培训考核工作的治理。有关部门要严把驾驶员培训关、考试关,尤其是对大中型客车和从事危险品运输的驾驶员,要改进培训项目,增大考试难度,加大管理力度。对一些制度不严、管理松懈、质量差的培训单位,要暂停其培训资格。同时,要积极探索外来驾驶员、异地车辆管理的新路子,牢固构筑预防事故的第一道防线。最后,再强调三句话:一是求真务实,严格按照规律办事,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二是严密防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强措施、重落实、抓“人头”、抓“车头”;三是强化责任,狠抓安全责任落实,定目标、定任务、不失职、不渎职。
朱展发副县长在全县预防道路交通事故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县预防道路交通事故
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东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朱展发
同志们:
刚才,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谢海生副大队长代表县预防道路交通事故领导小组作了发言,传达了市华安会议精神,总结并通报了我县1-7月份道路交通安全情况,对下阶段预防工作进行了部署,希望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认真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坚决把道路交通事故压下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我县实施“9 +2”纲要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牢固树立道路交通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年上半年,全县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0起,其中道路交通事故7 起,占事故总数的70%,死亡5 人,占死亡总数的100%,受伤7 人,占受伤总数的100%。最近又发生了 3起,死亡3人,截止目前,道路交通事故共死亡8人,占市政府下达控制数的58.3%以上,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如若不将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控制下来,下一次的全市预防道路交通事故联席会议也许就将在我们东山召开了,同志们务必引起重视。我们要按照市政府华安会议的部署要求,坚持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立足实际,研究现状,充分估计不利因素和工作压力,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两区、各镇、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把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工作网络,明确职能部门职责分工,严格落实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真抓实干,坚决把交通事故压下来。
二、严格执法,坚决遏制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势头
道路交通违法违规行为是造成交通安全事故尤其是群死群伤事故的主要因素。今年6月30日晚8时许,南京市一个体施工队负责人张明宝,酒后驾驶“苏ATH900”号别克君越轿车在金盛路由南向北行驶时,以每小时约100公里的速度,沿途狂飚1400多米,撞倒9名路人,撞坏6辆路边停放的轿车,共造成5人死亡、4人受伤。经过血液检测,张明宝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高达每百毫升381毫克,是醉酒驾车标准的4.76倍,属于严重醉酒驾驶。目前,警方已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提请批捕张明宝。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打击交通违法违规行为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势头。
1、突出重点,从严从重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一要突出整治重点。交通、交警、农机等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严格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超速、超载、无牌无证、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强行超车、强行会车、农用车违法载客、报废车上路行驶、骑乘两轮摩托不戴安全头盔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持做到“四个一律”,即醉酒驾驶、无证驾驶、阻碍民警依法执行公务的一律拘留;无牌、套牌、报废车上路的一律扣车;车辆超员、超载的一律扣留至违法状态消除;对其他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一律罚款,做到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处罚一起,决不姑息迁就,形成严查严管的高压态势。二要突出整治区域和路段。交通民警上路巡逻执勤,对交通流量大、事故易发路段要实行错时工作制,合理安排警力,强化夜间执法巡查,坚决查纠各类交通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各镇对辖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地段、主要村口要组织村镇干部、交通协管员加强监控,配合交警开展整治。三要突出整治对象。全县摩托车保有量29674辆,占机动车总数的91.39%,多年来一直是事故多发对象,且逐年上升,2006年占74%,2007年占81%,2008 年占84.5%。两区、各镇、各部门要认真配合交警部门开展以集中整治摩托车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为重点的专项行动,依法从严、从重处理,形成严管重罚的态势,坚决把涉摩的交通事故压下来。
2、落实责任,狠抓客运车辆管理。一要强化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交通运管部门要严格督促客运企业按照《安全生产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设施,特别要做好营运车辆的等级维护、保养等安全例检工作,及时消除隐患,严禁病车或未检验的车辆上路营运。客运企业也要组织管理人员对运行线路和站点开展经常性检查,重点检查安全生产制度、车辆安全性能、进出站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发现问题必须立即整改,推动客运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二要加大客车运输管理力度。公安、交通、旅游等部门要加大包车客运、超长线路客运、旅游客运、农村客运的安全监管力度,对客运车辆违法超载20%以上的,要立即予以卸客转运;对客运车辆超过限定速度50%以上和有两次违法超车记录的,按最高限额罚款;对垄断客运班线、欺行霸市、阻挠旅客的客运车主和司机,公安机关要依法打击。客运企业要全面实行客运车辆和客运驾驶人户籍化管理,对年度多次交通违法、发生严重责任事故以及违法记分满12分的,要立即将驾驶员调离运输岗位。三要严厉打击非法营运。各级交通、建设部门要采取联动措施,强化运输市场管理,组织经常性的整治活动,坚决打击非营运客车参加营运、站外拉客、非法站场等经营行为;要鼓励群众举报非法的站点和营运车辆,对举报查实的予以奖励。
3、多方联动,形成部门工作合力。两区、各镇、各部门要组织执法人员,积极开展交通安全 管理联合行动,严厉打击各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超限超载行为。交警大队要集中优势警力,强化路面管控,认真落实“交警要上路,上路要管理,管理要有效”的工作要求,科学安排警力,切实保证三份之二的警力下沉路面,加大巡逻密度。公安部门要积极采取多警种联勤整治行动,特别要对农村派出所参与交通安全联勤联防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充分发挥派出所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与交警部门一同抓好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各镇道路交通安全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村两委、交通协管员的作用,加大农村道路的管控力度,避免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出现漏管失控的现象。交警、交通、运管、农机、安监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加强区域联勤联防,组织开展统一行动日活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严厉查纠各类交通违法行为。
三、措施到位,确保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取得成效
措施能否落到实处、整治能否取得实效,主要取决于各项工作责任的落实。各乡镇和职能部门都要按照职责分工,对照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层层落实责任,严格督促检查。
1、组织领导要到位。各镇、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实施好当地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要以“白埕村经验”为典型示范,完善农村社会化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镇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把交通死亡控制数分解到各镇。县预防道路交通事故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加强工作部署,理顺内外关系,指导和督促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政府督查室和效能办会后要立即组织对会议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通报。
2、宣传措施要到位。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是防范交通事故的治本之策。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实施以“保护生命、平安出行”为主题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程,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务求实效;要加强与安监、交通、宣传等部门的配合,注重发挥镇政府的作用,以建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网络为载体,扩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渠道,普及交通安全法规、常识。要广泛动员社会各届力量采取各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行车走路安全常识,提高全社会交通参与者的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特别是近阶段,我县传统节日普渡节即将到来,届时农村请客饮酒将大量增加,各部门要在这个时段做为重点宣传。另外,校园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也要进一步加强。
3、排查治理要到位。各有关单位要继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特别是各镇要开展本辖区事故多发路段,省县道主要路口隐患排查治理,对不符合公路建设标准的路口建筑物及严重影响行车安全时距的绿化草木、广告牌(灯箱)等障碍物,要及时清除;对需要设立警示标志、标识、标线、减速带的路段,要按照公路技术等级要求,立即组织实施,做到齐全、规范、醒目。要坚决克服“只排查不治理、排查多治理少”的现象,逐年减少危险路段。
4、管理设施要到位。今年以来,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西埔新城路进行改造,增设四处红绿灯交通控制系统,完善了西铜公路、西陈线标志、标线,大大改善公路安全状况。但还不够,201省道磁窑至后林段仍为事故多发路段,西铜公路交通标志标线尚未齐全完善,西陈公路标志标线设施严重欠缺,形势仍然不乐观。要积极推进道路标准化建设,新建、改建道路时,要同时规划建设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交通监控、防撞护栏等安全设施。要积极推进电子监控系统的建设,充分运用电子警察,酒精测试仪等先进设备,提高交通管理效率和覆盖面。
同志们,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大,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以创建“平安畅通县区”为平台,紧紧围绕“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的工作目标,依托县、镇、村三级道路交通安全组织体系,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措施,真抓实干,扎扎实实做好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为迎接建国六十周年大庆和全面推进国际旅游海岛建设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第二篇:事故预防
事故预防
第一章事故及预防
第一条 什么是事故?
安全是指不发生伤亡,不发生设备或财产损害和环境危害的状态。由此可见,安全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不发生事故和灾害等危险的状态。而不安全状态是与事故和危险联系在一起,如在生产过程中发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中毒、火灾、爆炸、触电等事故,或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各类伤害等,这些都不是人们所期望的。为了实现安全,就要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安全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不涉及生活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安全;危险因素与事故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与事故;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等。因此,由于生产劳动过程中危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职工伤亡,都可能定为伤亡事故,如职工在生产时受到伤害,上下班厂内通道生产用车辆撞伤或因道路不平而跌伤等。职工在生产劳动区域以外发生的伤亡,不应作为工伤事故。关于这些伤亡事故的确定,劳动保护管理部门都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条 发生伤亡事故造成的伤害伤亡事故造成的各种伤害,按轻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
1.暂时性失能伤害---指导致受伤者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
2.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指造成受伤者某部分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
3.永久性全失能伤害---事故中造成受伤者完全残废的伤害;4.死亡---指当场死亡或受伤者在一定时间(如当月)内死亡。
第三条 事故发生原因怎样分类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如: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
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等。
2.人的不安全行为。如:操作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违反操作规定,分散注意力,忽视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安全装束等。3.间接原因。如: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设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制定事故防范措施或虽订有措施但没有认真实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得力等。
第四条 什么是事故管理?
为实现安全,首先必须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就要处理好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安全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事故管理是指事故预防,事故处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事故的管理涉及面广,是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就解决了劳动保护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利于稳定生产秩序、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安全生产。事故的管理也是安全工作方面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一种管理,它依靠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平时从预防事故的基础工作做起,发生事故后作好调查、分析、统计、报告、处理等项工作,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达到完善安全系统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事故的预防是事故管理的出发点,是带动各项安全工作的首要环节;事故的预防也是事故管理的归宿点,因为处理已发生的事故,最终必然要落实到今后事故的预防。总之,事故管理要从原来的事后事故调查分析,转到事故的事先控制与预防上来。
第五条 怎样进行事故的预防
事故的发生是5个因素发生连锁反应的结果,这5个因素是:人的判断、人的不安全行为、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发生事故、人体受到伤害。事故起源于人的判断,如果判断错误,就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会触发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引起事故的发生,导致人身受到伤害。如果人的判断不发生错误,就不会发生事故,如果排除了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即使人的判断发生错误,也不会发生事故,不会导致人身受到伤害。
因此,从事故发生的过程看,要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本的方法只能是消除潜在的危害因素和人不发生误判断、误操作。根据这样的原理,对于事故的预防,可采取如下的对策:
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2.装设安全保险防护装置。3.进行机械强度试验与电气绝缘检验。4.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5.作业环境的合理布置与整洁。6.劳动防护用品的选用。7.建立建全安全生产、卫生规章制度。
第六条 事故预防的程序
伤亡事故的预防,贯穿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第一、要根据建设发展方针,制定事故预防的基本规程。
第二、从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因素等诸多方面,对危险源或潜在的危险作细致具体分析。
第三、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并加强安全教育,制定消除危险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消除机械、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包括从生产的组织、工艺流程对生产危险进行综合预防,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预防设备事故发生的危险预防等方面;后一部分主要是对职工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采取一些心理对策,杜绝职工错误操作的产生,引导他们遵守劳动纪律,安全地、正确地进行作业。
第四、将这些对策实施后的情况及时反馈,根据反馈情况,确定新的事故预防对策,对新出现的潜在危险采取新的对策,加以消除。
第七条 怎样确定事故的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后,必须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如防护、保险装置失灵,缺少个人防护用品,生产场地环境不良,操作错误,使用不安全设备等等。而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安全操作技术的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发生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预防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等。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和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
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第八条 怎样进行事故的处理与报告
事故的处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事故的本身处理,二是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对职工伤亡事故的处理,必须切实做到“三不放过”。对于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一定要严肃认真,根据事故的原因和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或予以必要的处分。对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责任者,应报请检察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负伤者或最先发现的人必须立即报告领导等有关人员;有关领导应根据情况逐级上报,或直接报告;经理接到事故报告后,除轻伤事故外,均应立即将事故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伤亡者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工龄、伤害程度、以及事故简要经过)和发生事故的原因,用电话或其他快速办法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如有隐瞒、虚报或者故意延迟不报的,除责成补报外,要对责任者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第九条 发生事故后如何做好“三不放过”
发生事故后,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三不放过”:
1.事故原因与分析不清不放过。每一件事故的发生都各有原因,不查清原因就不能处理好事故,就不能杜绝事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从直接原因着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原因,为处理事故和吸取教训提供足够的证据。
2.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虽已发生,但亡羊补牢还是需要的。常言道:前车之辙,后车之鉴。通过事故教训,教育责任者和群众,可以避免类似事故发生。因此,事故分析宜细不宜粗,一定要使群众和责任者真正受到教育,引以为戒。
3.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发生后,必然会暴露出设备、管理、人员等方面的漏洞,倘不果断采取措施,无异于养痈胎患,后患无穷。所以,一定要从加强防范措施入手,杜绝后患。
第十条 如何运用“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
运用“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便于在事故分析中确定并追查责任,发生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
1.如因设计上有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设计者负责。
2.如因施工、制造、安装及检修的错误和缺陷引起的,由施工、制造、安装、检修、检验者负责。
3.如因工艺操作确定上的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工艺操作条件确定者负责。
4.如因官僚主义错误决定,瞎指挥引起的,由指挥者负责。
5.重复事故由有关领导负责。
6.违章作业由违章作业本人负责。
7.无章可循或操作人员未经培训的,由指派者负责。
8.随意拆除防护装置而造成事故,由拆除者负责。
9.对已发现的重大隐患,部门能解决而未解决,因而造成事故,由部门主管领导负责。
10.部门无力解决且巳呈报有关部门仍未解决而造成事故,由胎误部门的领导负责。
第十一条 如何区分直接责任、主要责任和领导责任
处理事故时,与事故发生有必然因果关系的人,应确定为直接责任者。在事故责任者中,对事故发生居主要地位和起了主要作用的为主要责任者。忽视安全,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违章指挥,冒险蛮干,对职工不认真履行安全教育,对新工人不进行三纵安全教育,不执行“五同时”规定,不认真消除事故隐患等,造成事故时或事故后仍不采取措施,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者,应由领导负责。
第十二条 如何对待“违章操作”人员
规章制度是“法”的延伸和具体化。安全操作规程是生产活动中经验和教训的结晶。企业对待违章操作人员。一是要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要加强安全操作技术培训,让职工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各种应变能力,从技术措施上保证操作在安全状态下进行。
同时也应制订和严格执行必要的奖惩制度,对违章人员要分别情况给予相应的惩罚,包括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屡教不改的应当调离工作岗位。
据有关部门分析,不少企业的伤亡事故,违章作业占其中的60%以上。因此,加强对职工遵章守纪教育尤为重要。
第十三条 关于工伤事故统计中具体问题
1.职工在生活区域中所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是指公司在册职工在企业生产活动所涉及到的区域内(不包括食堂、俱乐部、球场等生活区),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影响,突然使人体受到损伤或失去正常机能,以及负伤人员立即工作中断的一切事故。
2.职工负伤后一个月内死亡的,应作为死亡事故填报或补报。超过一个月死亡的,不作死亡事故统计。
3.职工在生产岗位干私活或打闹造成伤亡事故,不作工伤事故统计。
4.车辆执行生产运输任务,行驶在外公路上发生的伤亡事故,一律由交通部门统计。
5.停薪留职的职工到外单位工作发生伤亡事故由外单位负责统计报告。
6.内部实行经济承包,生产任务由分公司、项目部发生事故均由企业负责统计报告。
7.两个以上单位交叉作业时,发生事故属于哪个企业的职工就由哪个企业负责统计报告。
8.凡由直接组织安排施工或工作人员,不论在册职工、临时工或计划外用工,只要发生工伤事故,都由企业统计报告。
第二章 事故报告处理
第十四条 发生事故要及时报告
1.发生伤亡事故后,负伤人员或最先发现事故的人应立即报告领导。对受伤人员事故,要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并应及时上报。
2.发生重伤和重大伤亡事故,必须立即将事故概况(包括伤亡人数、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原因)等,用快速方法分别报告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安全管理部门和当地劳动、公安部门。
3.对于事故的调查处理,必须坚持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进行。
4.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的领导,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并迅速组织有关人员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
工作。
第十五条 事故发生后要抢救伤员并保护事故现场
1.事故发生后,要有组织、有指挥,首先抢救伤员和排除险情,制止事故蔓延扩大。同时,为了事故调查分析需要,都有责任保护好事故现场。因抢救伤员和排险,而必须移动现场物件时,要做出标记。因为事故现场是提供有关物证的主要场所,是调查事故原因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所以要严加保护。要求现场各种物件等尽可能保持事故结束时的原来状态。必须采取可能的措施,防止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
2.清理事故现场应在调查组确认取证完毕,并充分记录后方可进行。不得借口恢复生产,擅自清理现场。
第十六条 事故调查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要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掌握情况,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拟定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事故调查分析要切实做到“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所谓事故调查就是指对事故物证、事实材料、证人材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的工作。事故的调查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事故调查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开展,首先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为了调查的顺利开展,调查人员要客观地查明导致事故的所有事实与细节,不要过早、过多地牵扯到事故的责任与处罚方面的事务中去。进行事故调查不要采取追究责任的态度,而要注意摆脱当事人内疚或者害怕遭到指责、处罚等顾虑的影响。要将造成事故的原因与事故责任作为不同层次的问题加以调查处理,如果把重点先放在追究事故的责任工,就会难以弄清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
第十七条 事故调查的程序
1.现场处理: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做好现场标志。
2.物证搜集:搜集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
3.事实材料搜集:搜集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材料,如发生事故的部门、地点、时间,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情况,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工作情况、操作动作或位置,他们过去的事故记录;搜集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如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情况,对使用的材料进行物理性能分析,设计工艺、工作指令、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工作状况及物质取样分析记录,个人防护措施状况,个人的健康状况,其他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
第十八条 分析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
1.查明事故经过,弄清造成事故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物、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经过认真、客观、全面、细致、准确地分析,确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2.事故分析步骤,首先整理和仔细阅读调查材料,对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法、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等七项内容进行分析,确定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者。
3.分析事故原因时,应根据调查所确认的事实,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时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再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
定主要责任者。
第十九条 事故性质通常分为三类
1.责任事故,就是由于人的过失造成的事故;
2.非责任事故,即由于人们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自然条件变化所造成的事故,或是技术改造、科学试验活动中,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发生的无法预料事故。但是,对于能够预见并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的伤亡事故,或没有经过认真研究解决技术问题而造成的事故,不能包括在内。
3.破坏性事故,即为达到即定目的而故意制造的事故。对巳确定破坏性事故的,应由公安机关和企业保卫部门认真追查,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分清责任严肃处理
根据对事故分析的原因,制定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同时,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对于重大末逐事故不可掉以轻心,也应严肃认真按上述要求,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严肃处理。
第二十一条 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组应着重把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责任分析和处理意见以及本次事故的教训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等写成文字报告,经调查组人员签字后报批。如调查组内部有分歧,应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对照政策法规研究,统一认识。
第二十二条 事故的审理和结案
1.事故调查处理结论报出后,须经有关部门审批方能结案。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90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80日。
2.关于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根据其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按照是主要责任,重要责任,一般责任,还是领导责任等,予以应得的处分。
3.事故教训是用生命换来的,是研究改进措施、进行安全教育难得的资料。因此,要把事故调查处理的文件、资料等长期完整的保存起来。
第三篇:测井事故预防
测井工程事故预防及处理
一、前言
测井就是利用地球物理的方法通过各种仪器测量井下地层的物理参数及井的技术状况,由测井电缆把各种信息传递到地面并分析所记录的信息,进行地质和工程方面研究的技术。测井本身是在井筒作业,井筒中的情况复杂多样,有出现各种各样工程事故的几率,但是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减少事故、杜绝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采取科学的处理方法可以把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因此工程管理理念应为“预防为主、科学处理”。下面就如何预防工程事故及事故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二、施工危险因素
1、井筒不畅
(1)油田区块本身地层复杂,难以形成畅通的井筒,易造成测井仪器遇卡。(2)钻井方为了节约成本,压缩钻井过程中必要的资金投入,降低了钻井液的性能,井下情况复杂性增加。
(3)钻井周期较长,期间发生过复杂的钻井事故,造成井身质量差。在这类井中进行施工,为防止仪器遇卡等事故的发生,施工人员要随时汇总电缆张力变化情况和其他测井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2、不按操作规程施工
随着石油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钻井、测井工艺及方法不断出现,配套的施工方案、操作规程也相应增多,了解并掌握这些施工方案及操作规程是保证测井施工人员安全、优质完成施工的关键。
由于对施工方案、操作规程不了解或是不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往往会发生各类意想不到的事故。经验表明,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测井施工造成工程事故的比例占整个工程事故的80%左右。
3、不良的通讯
测井施工中,尤其是水平井施工时,良好的通讯是钻井方、测井操作、井口、地面协调工作的关键。施工中要使你发出的所有指令都非常清楚,如果有所怀疑就要停止作业,查看一下具体情况,因为没能把全部情况都通知用户而采取了错误的技术,会发生设备的损失或人员伤亡。因此,施工前要对通讯器材各部分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试验,保证通讯设施在各种情况下(海上、雷雨等环境条件)都能够保持良好状态。
4、施工设计不周密
施工前,测井方要详细了解施工井的情况及施工目的,针对不同的测井任务及每口井的具体情况,做周密的施工设计,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有针对性地作出施工预案,对施工预案进行技术论证,确认其可行性后,在生产准备阶段备齐相关的设备及材料。
施工设计的不周密表现在现场操作中对出现的各类意外情况不能及时准确地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导致事故的发生。
5、疲劳施工
测井施工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很容易导致施工人员疲劳。疲劳意味着思维迟钝、精力不集中,对突发事件反应迟钝。因此施工中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出现事故。
6、施工人员缺乏信心
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基础,在测井施工中同样重要。施工前要树立应对复杂情况的信心,详细了解施工井况、熟练掌握操作规程、总结积累经验,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应停止施工作业,避免事故的发生。
7、对井筒情况了解不够
了解井筒情况是测井施工人员的首要工作,有利于我们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对各种意外情况有一个全面的预测和综合考虑,为此需要了解的井况主要包括:井史、井斜、套管程序、钻井液性能、钻头尺寸、井径、工程事故、地层地质情况、井深、测井目的、测井项目、其他测井要求、井场环境、井场设施等等,只有详细了解施工井的情况,才能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施工顺利。
8、人员组织和过程控制不利
测井施工过程需要周密的人员组织,人员分工明确、默契的配合是施工成功的重要因素。组织不利往往导致施工作业人员职责不清,造成人力浪费或关键岗位无人值守,形成无序施工,容易发生事故。
要按操作规程对关键环节的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施工无缺陷、无漏洞。疏忽或考虑不周必然导致事故发生。
9、仪器组合不当
在测井施工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根据施工井的具体情况及施工通知单的要求,配备施工所需仪器,确定合理的仪器组合方案。仪器组合不合理,仪器串不能适应施工井的特殊情况,往往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施工前要对井筒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做好准备工作。
10、发生动力故障
施工过程中动力设备出现故障,绞车无法起下电缆,电缆和井下仪器在井中停留时间过长,造成吸附卡,电缆和井下仪器卡在井中无法起出。因此施工前要认真检修保养动力设备,保证设备运转正常。
三、遇卡类型
1、吸附卡
2、键槽卡
3、桥塞卡
4、损坏的套管造成的事故
5、损坏电缆造成的事故
6、损坏的下井仪器造成的事故
四、遇卡原因及预防
1、吸附卡
所谓压差粘附是由于井筒中的钻井液和地层之间的压差较大,压差迫使电缆或下井仪器切入泥饼,当压差产生的力大于电缆的最大安全拉力就发生吸附卡。吸附卡多数是吸附电缆造成仪器遇卡。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钻井中使用了密度较高的钻井液或钻井过程中发生钻井液漏失,而测井时电缆在井中静止时间过长。在进行地层测试或井壁取心作业过程中,易发生压差粘附。
预防吸附卡的有效措施:
(l)在裸眼井内应保持电缆移动。对于旋转式井壁取芯或地层测试等特殊作业,也要经常活动电缆,不要让电缆在井中静止时间过长;(2)如有可能在仪器头上安装间隙器
2、键槽卡
键槽卡:在斜井或狗腿井段,电缆会在井壁上摩擦出键槽,当下井仪器不能通过键槽时,就会发生键槽卡。
预防的有效措施是:在仪器头附近加装间隙器,使仪器居中。
3、桥塞卡
桥塞卡:页岩的膨胀、地层的坍塌、碎屑的挤入等都会在下井仪器上方或仪器周围形成桥塞,发生桥塞卡。
预防的有效措施:(1)使仪器居中;
(2)遇阻时不要使仪器快速下冲;(3)井队通井、循环泥浆。
4、损坏的套管造成的事故
套管的损坏:在损坏的套管处或破碎的套管处可能造成仪器遇卡。预防的有效措施:
(l)上提仪器时缓慢接近套管鞋;(2)使仪器居中。
5、损坏电缆造成的事故
损坏的电缆:打了结的电缆造成鸟笼式损坏或铠装损坏的电缆都容易造成遇卡。
预防的有效方法:
(1)电缆在井中下放不要超速;(2)新电缆一定要破劲后使用;(3)仪器遇阻时要及时停车不要使电缆遇阻过多,上提时速度要慢;(4)保持充分的电缆张力;(5)使用旋转接头。
6、侧钻开窗井的窗口处遇卡
对老井进行侧钻,通过在套管上开窗打斜井,测井时仪器经常在开窗处遇卡。大致分两种情况:(1)套管口钻穿过程中形成齿状裂口,不是标准的椭圆形,电缆或仪器易卡在裂口处;(2)开窗周围水泥环震动坍塌,加上钻井液冲蚀井眼扩大,在窗口处形成台阶。
预防这种遇卡的措施:
(1)上提仪器时缓慢接近开窗口;(2)在仪器顶部加装导角适中的间隙器。
7、损坏的下井仪器
井径腿或扶正器和推靠臂的断裂及仪器的损坏都会造成遇卡。
8、井底沉砂
由于井底沉砂过多,仪器快速冲至井底陷入沉沙中,造成遇卡。
9、井壁坍塌、碎块引起的遇卡
测量过程中,下落的碎块等掉在仪器的上部尔卡住仪器或井壁夸她埋住仪器造成遇卡。
五、事故的预防
工程管理必须以预防为主,预防比处理事故更为重要,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总结已发事故,严格执行标准、规范作业、做好各种预防、消除事故隐患,就能减少事故的发生,避免人为责任事故的出现。具体措施为:
1、查阅钻井记录了解井下情况
a)井深、井斜; b)狗腿井段;
c)钻具遇阻遇卡的深度; d)高渗透地层的深度; e)产生井漏的井段; f)大块泥岩岩屑的上返情况; g)未固结岩层的深度; h)钻井液比重、粘度; i)邻井测井时有无异常; j)钻具停留井段。
2、下井前要检查仪器推靠臂和极板的固定销及电缆磨损情况。
3、正确选用合适的弱点,弱点受力超过20KN拉力后,弱点必须更换;并且要检查电缆头及电极鱼雷头是否受损。
4、电缆头、电极鱼雷头使用不允许超过40口井或半年,超过40口井必须切断重新砸制、每季度应打开检查。要始终保持电缆运动,防止吸附卡的发生。如果仪器在井内,绞车出了故障,司钻应立即用游动滑车上下活动电缆15m ~ 20m。下速和测井速度都要符合规定要求,在有问题的井段要很慢(低于1000m/h的速度),在到达井底或接近表层套管时一定要减速。遇阻后不能快速往下冲。仪器遇阻只需以正常速度下放三次,并记录遇阻曲线,如果仍遇阻就立即要求井队通井循环泥浆。仪器在井底停留的时间尽可能短。所有岩屑将沉淀到井底,在井底造成遇卡的机会较多,仪器应缓慢地接触井底,并立即上提测井。重复曲线要选在井眼正常的砂岩井段测量。在仪器上接头部位必须安装扶正器。安装扶正器可以减少吸附卡的机会,并且仪器还可以躲开键槽和台阶。仪器串中尽量减少软连接。密度测井时不允许挂接加重,其它测井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加重,加重和仪器之间要向硬连接方向发展。测井时必须正确使用张力计。张力计要安装在天滑轮上,测井时绞车工和操作员应时刻观察拉力变化,必须能随时说出当前的拉力和最大安全拉力,每个季度(若更换张力线、张力计或张力通道维修等项目必须重新校验)对张力计进行校准(分公司工艺组要保留一份原始记录),记录的张力数值必须为单股电缆所承受的张力。
13、在靠近套管鞋或油管鞋处速度不能超过600m/h。
六、事故的处理
由于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虽然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但是仪器遇卡的几率仍然存在,如果一旦发生工程事故,操作工程师按照自己的权限,按照标准规定的科学处理方法进行解卡处理,把遇卡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但也切记不能蛮干,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事故。各种事故具体处理方法及过程如下:
第四篇:事故预防原理
事故预防原理
(一)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事故是指人们在进行有目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违反人们意愿,并可能使有目的的活动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终止,同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事故有自然事故和人为事故之分。自然事故是指由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如地震、洪水、旱灾、山崩、滑坡、龙卷风等引起的事故。人为事故是指由人为因素而造成的事故,这类事故既然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就能够预防。事故之所以可以预防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特性和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特性和规律,并能合理应用,事先采用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就可以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一般来说事故具有以下特性:
1. 因果性
因果性是说一切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中的人身伤害事故是由物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以及对突发的意外事件处理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2. 偶然性
事故具有偶然性,是说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事故的随机性表明它服从统计规律,因而可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预测,找出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预防事故提供依据。
3. 潜伏性
事故的潜伏性是说事故在尚未发生或还未造成后果之时,是不会显现出来的,好像一切都处在正常和平静状态。但是生产中的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这些危险因素未被消除,事故总会发生的。事故的这一特征要求人们消除盲目性和麻痹思想,常备不懈,居安思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要在事故发生之前充分辨识潜在危险因素,事先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防止危险因素转化为事故。
(二)伤亡事故致因理论
1. 海因里希的事故法则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在50多年前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到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称之为事故法则。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图6—1对该法则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图6—1 重伤的基础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然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子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2. 事故的因果连锁
海因里希提出了伤亡事故的发生是按照图6—2所示的顺序进行的:
(1)遗传及社会环境因素可能造成人的性格鲁莽、固执、贪婪。
(2)人的缺点如性格过激、暴躁、轻率、素养差,以及缺乏安全知识等先天或后天因素,是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间接原因。
(3)人的过失或缺点,产生不安全动作或促成机械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例如拆除安全防护装置,转动设备缺乏防护罩、照明不良等,这是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
(4)事故由于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引起失去控制的事件。
(5)伤害事故造成人员伤害。
上述5个因素顺序说明了人身伤害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前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的因果连锅关系可以用多米诺骨牌原理来阐述(如图6—2所示)。事故因果连锁原理强调,安全工作的重点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使连锁中断,预防伤害事故发生。
图6—2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
3. 轨迹交叉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是人一机“两方共系”(即两个方面共存在于一个系统)中能量逆流的两系列,其轨迹交叉点就会构成事故。这里将系统分成人与物两个连锁系统。在人的连锁系列中,不安全行为是基于生理、心理、动作几个方面产生的,而人的行为表现又取决于遗传、社会环境。人的连锁系列展开如下:
(1)生理遗传、社会环境与企业管理上的缺陷;
(2)后天的心理缺陷(这是由(1)引起的心理、生理上的缺陷,安全意识低下,缺乏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等);
(3)人的不安全行为(由(1)和(2)而产生不安全动作)。
在物的系列中,从设计、制造直到使用整个过程,各个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安全状态,引起事故的连锁系列如下:
(1)设计、制造缺陷,由于设计计算错误或结构上不合理,制造时选用不合要求的材料,加工方法有误等而使机械、设备和其他产品有缺陷;
(2)使用、维修和保养过程中有缺陷,如机械设备使用时间过长,产生磨损、老化、腐蚀等时容易发生故障,维修保养不良,超负荷运转等都有可能使性能下降;
(3)物的不安全状态,由于设计、制造、使用、维修保养有缺陷,使机械设备存在事故隐患。
由此可见,在生产过程中,人的系列运动轨迹(1)~(2)~(3)与物的系列运动轨迹是(1)~(2)~(3),两系列轨迹相交的时间与空间(时空),就是发生伤亡事故的“时空”,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则将在此时间、此空间发生事故。如果排除了机械设备或危险物质的隐患,消除人为过失,则两个连锁系列运动轨迹不能相交,事故就不会发生。中断人的连锁系列,则要加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从生理、心理和操作上控制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中断物的连锁系列,就是要推行“失误一防护”系统,即在机械设备上安装安全防护设施,提高本质安全性,即使人操作失误,装置本身的安全防护系统全自动动作,从而可避免伤亡事故发生。
4. 能量转移论
任何生产过程都离不开能量,人们利用能量做功实现生产目的。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是在受约束和限制的条件下,按照人们的意图进行有序流动,如果能量超越了这些约束和限制,发生了能量外溢,便失去了控制,当能量作用于人体,并且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则会发生人身伤害事故。能量转移论认为,可以用屏蔽的方法防止不希望的能量转移。根据这个原理采取防止能量转移的措施,就可能有效控制伤亡事故的发生。防止能量转移的方法有许多:如限制能量,包括限制转动部件的速度、用低电压设备、用无危险性的溶剂等;防止能量释放,如密封、绝缘、用安全带等;在人与能量之间加屏蔽,如防火门、防爆墙、防护栏杆及警示牌示等;缓慢释放能量,如安全阀、爆破膜等;在能量上设置屏蔽,如在机器转动部位加防护罩,安装消声器等。
除了上述事故致因理论外,还有其他几种,如变化一失误连锁、多重因不比理论、以人失误为主因的事故链等。事故致因理论形象地描述了事故的原因及其相互间复杂作用的结果,揭示了伤亡事故的实质,也指明了预防事故的根本原则。
第五篇:事故预防管理制度
第一章 事故及预防
第一条 什么是事故?
安全是指不发生伤亡,不发生设备或财产损害和环境危害的状态。由此可见,安全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不发生事故和灾害等危险的状态。而不安全状态是与事故和危险联系在一起,如在生产过程中发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中毒、火灾、爆炸、触电等事故,或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各类伤害等,这些都不是人们所期望的。为了实现安全,就要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安全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不涉及生活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安全;危险因素与事故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与事故;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等。因此,由于生产劳动过程中危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职工伤亡,都可能定为伤亡事故,如职工在生产时受到伤害,上下班厂内通道生产用车辆撞伤或因道路不平而跌伤等。职工在生产劳动区域以外发生的伤亡,不应作为工伤事故。关于这些伤亡事故的确定,劳动保护管理部门都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条 发生伤亡事故造成的伤害伤亡事故造成的各种伤害,按轻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
1.暂时性失能伤害---指导致受伤者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 2.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指造成受伤者某部分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
3.永久性全失能伤害---事故中造成受伤者完全残废的伤害;4.死亡---指当场死亡或受伤者在一定时间(如当月)内死亡。第三条 事故发生原因怎样分类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如: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等。
2.人的不安全行为。如:操作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违反操作规定,分散注意力,忽视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安全装束等。
3.间接原因。如: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设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制定事故防范措施或虽订有措施但没有认真实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得力等。
第四条 什么是事故管理?
为实现安全,首先必须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就要处理好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安全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事故管理是指事故预防,事故处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事故的管理涉及面广,是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就解决了劳动保护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利于稳定生产秩序、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安全生产。事故的管理也是安全工作方面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一种管理,它依靠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平时从预防事故的基础工作做起,发生事故后作好调查、分析、统计、报告、处理等项工作,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达到完善安全系统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事故的预防是事故管理的出发点,是带动各项安全工作的首要环节;事故的预防也是事故管理的归宿点,因为处理已发生的事故,最终必然要落实到今后事故的预防。总之,事故管理要从原来的事后事故调查分析,转到事故的事先控制与预防上来。第五条 怎样进行事故的预防
事故的发生是5个因素发生连锁反应的结果,这5个因素是:人的判断、人的不安全行为、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发生事故、人体受到伤害。事故起源于人的判断,如果判断错误,就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会触发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引起事故的发生,导致人身受到伤害。如果人的判断不发生错误,就不会发生事故,如果排除了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即使人的判断发生错误,也不会发生事故,不会导致人身受到伤害。
因此,从事故发生的过程看,要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本的方法只能是消除潜在的危害因素和人不发生误判断、误操作。根据这样的原理,对于事故的预防,可采取如下的对策:
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2.装设安全保险防护装置。
3.进行机械强度试验与电气绝缘检验。4.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5.作业环境的合理布置与整洁。6.劳动防护用品的选用。
7.建立建全安全生产、卫生规章制度。第六条 事故预防的程序
伤亡事故的预防,贯穿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第一、要根据建设发展方针,制定事故预防的基本规程。
第二、从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因素等诸多方面,对危险源或潜在的危险作细致具体分析。
第三、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并加强安全教育,制定消除危险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消除机械、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包括从生产的组织、工艺流程对生产危险进行综合预防,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预防设备事故发生的危险预防等方面;后一部分主要是对职工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采取一些心理对策,杜绝职工错误操作的产生,引导他们遵守劳动纪律,安全地、正确地进行作业。
第四、将这些对策实施后的情况及时反馈,根据反馈情况,确定新的事故预防对策,对新出现的潜在危险采取新的对策,加以消除。第七条 怎样确定事故的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后,必须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如防护、保险装置失灵,缺少个人防护用品,生产场地环境不良,操作错误,使用不安全设备等等。而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安全操作技术的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发生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预防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等。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和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第八条 怎样进行事故的处理与报告
事故的处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事故的本身处理,二是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对职工伤亡事故的处理,必须切实做到
“三不放过”。对于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一定要严肃认真,根据事故的原因和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或予以必要的处分。对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责任者,应报请检察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负伤者或最先发现的人必须立即报告领导等有关人员;有关领导应根据情况逐级上报,或直接报告;经理接到事故报告后,除轻伤事故外,均应立即将事故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伤亡者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工龄、伤害程度、以及事故简要经过)和发生事故的原因,用电话或其他快速办法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如有隐瞒、虚报或者故意延迟不报的,除责成补报外,要对责任者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第九条 发生事故后如何做好“三不放过” 发生事故后,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三不放过”:
1.事故原因与分析不清不放过。每一件事故的发生都各有原因,不查清原因就不能处理好事故,就不能杜绝事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从直接原因着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原因,为处理事故和吸取教训提供足够的证据。
2.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虽已发生,但亡羊补牢还是需要的。常言道:前车之辙,后车之鉴。通过事故教训,教育责任者和群众,可以避免类似事故发生。因此,事故分析宜细不宜粗,一定要使群众和责任者真正受到教育,引以为戒。
3.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发生后,必然会暴露出设备、管理、人员等方面的漏洞,倘不果断采取措施,无异于养痈胎患,后患无穷。所以,一定要从加强防范措施入手,杜绝后患。第十条 如何运用“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
运用“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便于在事故分析中确定并追查责任,发生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
1.如因设计上有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设计者负责。
2.如因施工、制造、安装及检修的错误和缺陷引起的,由施工、制造、安装、检修、检验者负责。
3.如因工艺操作确定上的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工艺操作条件确定者负责。4.如因官僚主义错误决定,瞎指挥引起的,由指挥者负责。5.重复事故由有关领导负责。6.违章作业由违章作业本人负责。
7.无章可循或操作人员未经培训的,由指派者负责。8.随意拆除防护装置而造成事故,由拆除者负责。
9.对已发现的重大隐患,部门能解决而未解决,因而造成事故,由部门主管领导负责。10.部门无力解决且巳呈报有关部门仍未解决而造成事故,由上级部门的领导负责。第十一条 如何区分直接责任、主要责任和领导责任
处理事故时,与事故发生有必然因果关系的人,应确定为直接责任者。在事故责任者中,对事故发生居主要地位和起了主要作用的为主要责任者。忽视安全,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违章指挥,冒险蛮干,对职工不认真履行安全教育,对新工人不进行三纵安全教育,不执行“五同时”规定,不认真消除事故隐患等,造成事故时或事故后仍不采取措施,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者,应由领导负责。第十二条 如何对待“违章操作”人员
规章制度是“法”的延伸和具体化。安全操作规程是生产活动中经验和教训的结晶。企业对待违章操作人员。一是要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要加强安全操作技术培训,让职工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各种应变能力,从技术措施上保证操作在安全状态下进行。
同时也应制订和严格执行必要的奖惩制度,对违章人员要分别情况给予相应的惩罚,包括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屡教不改的应当调离工作岗位。
据有关部门分析,不少企业的伤亡事故,违章作业占其中的60%以上。因此,加强对职工遵章守纪教育尤为重要。
第十三条 关于工伤事故统计中具体问题
1.职工在生活区域中所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是指公司在册职工在企业生产活动所涉及到的区域内(不包括食堂、俱乐部、球场等生活区),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
影响,突然使人体受到损伤或失去正常机能,以及负伤人员立即工作中断的一切事故。
2.职工负伤后一个月内死亡的,应作为死亡事故填报或补报。超过一个月死亡的,不作死亡事故统计。
3.职工在生产岗位干私活或打闹造成伤亡事故,不作工伤事故统计。
4.车辆执行生产运输任务,行驶在外公路上发生的伤亡事故,一律由交通部门统计。5.停薪留职的职工到外单位工作发生伤亡事故由外单位负责统计报告。
6.内部实行经济承包,生产任务由分公司、项目部发生事故均由企业负责统计报告。7.两个以上单位交叉作业时,发生事故属于哪个企业的职工就由哪个企业负责统计报告。8.凡由直接组织安排施工或工作人员,不论在册职工、临时工或计划外用工,只要发生工伤事故,都由企业统计报告。
第二章 事故报告处理
第十四条 发生事故要及时报告
1.发生伤亡事故后,负伤人员或最先发现事故的人应立即报告领导。对受伤人员事故,要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并应及时上报。
2.发生重伤和重大伤亡事故,必须立即将事故概况(包括伤亡人数、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原因)等,用快速方法分别报告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安全管理部门和当地劳动、公安部门。
3.对于事故的调查处理,必须坚持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进行。
4.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的领导,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并迅速组织有关人员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
第十五条 事故发生后要抢救伤员并保护事故现场
1.事故发生后,要有组织、有指挥,首先抢救伤员和排除险情,制止事故蔓延扩大。同时,为了事故调查分析需要,都有责任保护好事故现场。因抢救伤员和排险,而必须移动现场物件时,要做出标记。因为事故现场是提供有关物证的主要场所,是调查事故原因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所以要严加保护。要求现场各种物件等尽可能保持事故结束时的原来状态。必须采取可能的措施,防止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
2.清理事故现场应在调查组确认取证完毕,并充分记录后方可进行。不得借口恢复生产,擅自清理现场。第十六条 事故调查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要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掌握情况,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拟定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事故调查分析要切实做到“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所谓事故调查就是指对事故物证、事实材料、证人材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的工作。事故的调查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事故调查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开展,首先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为了调查的顺利开展,调查人员要客观地查明导致事故的所有事实与细节,不要过早、过多地牵扯到事故的责任与处罚方面的事务中去。进行事故调查不要采取追究责任的态度,而要注意摆脱当事人内疚或者害怕遭到指责、处罚等顾虑的影响。要将造成事故的原因与事故责任作为不同层次的问题加以调查处理,如果把重点先放在追究事故的责任工,就会难以弄清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第十七条 事故调查的程序
1.现场处理: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做好现场标志。
2.物证搜集:搜集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
3.事实材料搜集:搜集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材料,如发生事故的部门、地点、时间,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情况,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工作情况、操作动作或位置,他们过去的事故记录;搜集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如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情况,对使用的材料进行物理性能分析,设计工艺、工作指令、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工作状况及物质取样分析记录,个人防护措施状况,个人的健康状况,其他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第十八条 分析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
1.查明事故经过,弄清造成事故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物、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
问题,经过认真、客观、全面、细致、准确地分析,确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2.事故分析步骤,首先整理和仔细阅读调查材料,对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法、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等七项内容进行分析,确定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者。
3.分析事故原因时,应根据调查所确认的事实,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时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再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第十九条 事故性质通常分为三类
1.责任事故,就是由于人的过失造成的事故;
2.非责任事故,即由于人们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自然条件变化所造成的事故,或是技术改造、科学试验活动中,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发生的无法预料事故。但是,对于能够预见并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的伤亡事故,或没有经过认真研究解决技术问题而造成的事故,不能包括在内。
3.破坏性事故,即为达到即定目的而故意制造的事故。对巳确定破坏性事故的,应由公安机关和企业保卫部门认真追查,依法处理。第二十条 分清责任严肃处理
根据对事故分析的原因,制定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同时,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对于重大末逐事故不可掉以轻心,也应严肃认真按上述要求,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严肃处理。第二十一条 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组应着重把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责任分析和处理意见以及本次事故的教训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等写成文字报告,经调查组人员签字后报批。如调查组内部有分歧,应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对照政策法规研究,统一认识。第二十二条 事故的审理和结案
1.事故调查处理结论报出后,须经有关部门审批方能结案。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90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80日。
2.关于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根据其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按照是主要责任,重要责任,一般责任,还是领导责任等,予以应得的处分。
3.事故教训是用生命换来的,是研究改进措施、进行安全教育难得的资料。因此,要把事故调查处理的文件、资料等长期完整的保存起来。
事 故 预 防 管 理 制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