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预防原理

时间:2019-05-14 18:0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事故预防原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事故预防原理》。

第一篇:事故预防原理

事故预防原理

(一)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事故是指人们在进行有目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违反人们意愿,并可能使有目的的活动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终止,同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事故有自然事故和人为事故之分。自然事故是指由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如地震、洪水、旱灾、山崩、滑坡、龙卷风等引起的事故。人为事故是指由人为因素而造成的事故,这类事故既然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就能够预防。事故之所以可以预防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特性和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特性和规律,并能合理应用,事先采用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就可以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一般来说事故具有以下特性:

1. 因果性

因果性是说一切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中的人身伤害事故是由物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以及对突发的意外事件处理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2. 偶然性

事故具有偶然性,是说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事故的随机性表明它服从统计规律,因而可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预测,找出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预防事故提供依据。

3. 潜伏性

事故的潜伏性是说事故在尚未发生或还未造成后果之时,是不会显现出来的,好像一切都处在正常和平静状态。但是生产中的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这些危险因素未被消除,事故总会发生的。事故的这一特征要求人们消除盲目性和麻痹思想,常备不懈,居安思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要在事故发生之前充分辨识潜在危险因素,事先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防止危险因素转化为事故。

(二)伤亡事故致因理论

1. 海因里希的事故法则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在50多年前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到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称之为事故法则。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图6—1对该法则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图6—1 重伤的基础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然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子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2. 事故的因果连锁

海因里希提出了伤亡事故的发生是按照图6—2所示的顺序进行的:

(1)遗传及社会环境因素可能造成人的性格鲁莽、固执、贪婪。

(2)人的缺点如性格过激、暴躁、轻率、素养差,以及缺乏安全知识等先天或后天因素,是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间接原因。

(3)人的过失或缺点,产生不安全动作或促成机械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例如拆除安全防护装置,转动设备缺乏防护罩、照明不良等,这是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

(4)事故由于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引起失去控制的事件。

(5)伤害事故造成人员伤害。

上述5个因素顺序说明了人身伤害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前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的因果连锅关系可以用多米诺骨牌原理来阐述(如图6—2所示)。事故因果连锁原理强调,安全工作的重点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使连锁中断,预防伤害事故发生。

图6—2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

3. 轨迹交叉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是人一机“两方共系”(即两个方面共存在于一个系统)中能量逆流的两系列,其轨迹交叉点就会构成事故。这里将系统分成人与物两个连锁系统。在人的连锁系列中,不安全行为是基于生理、心理、动作几个方面产生的,而人的行为表现又取决于遗传、社会环境。人的连锁系列展开如下:

(1)生理遗传、社会环境与企业管理上的缺陷;

(2)后天的心理缺陷(这是由(1)引起的心理、生理上的缺陷,安全意识低下,缺乏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等);

(3)人的不安全行为(由(1)和(2)而产生不安全动作)。

在物的系列中,从设计、制造直到使用整个过程,各个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安全状态,引起事故的连锁系列如下:

(1)设计、制造缺陷,由于设计计算错误或结构上不合理,制造时选用不合要求的材料,加工方法有误等而使机械、设备和其他产品有缺陷;

(2)使用、维修和保养过程中有缺陷,如机械设备使用时间过长,产生磨损、老化、腐蚀等时容易发生故障,维修保养不良,超负荷运转等都有可能使性能下降;

(3)物的不安全状态,由于设计、制造、使用、维修保养有缺陷,使机械设备存在事故隐患。

由此可见,在生产过程中,人的系列运动轨迹(1)~(2)~(3)与物的系列运动轨迹是(1)~(2)~(3),两系列轨迹相交的时间与空间(时空),就是发生伤亡事故的“时空”,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则将在此时间、此空间发生事故。如果排除了机械设备或危险物质的隐患,消除人为过失,则两个连锁系列运动轨迹不能相交,事故就不会发生。中断人的连锁系列,则要加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从生理、心理和操作上控制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中断物的连锁系列,就是要推行“失误一防护”系统,即在机械设备上安装安全防护设施,提高本质安全性,即使人操作失误,装置本身的安全防护系统全自动动作,从而可避免伤亡事故发生。

4. 能量转移论

任何生产过程都离不开能量,人们利用能量做功实现生产目的。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是在受约束和限制的条件下,按照人们的意图进行有序流动,如果能量超越了这些约束和限制,发生了能量外溢,便失去了控制,当能量作用于人体,并且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则会发生人身伤害事故。能量转移论认为,可以用屏蔽的方法防止不希望的能量转移。根据这个原理采取防止能量转移的措施,就可能有效控制伤亡事故的发生。防止能量转移的方法有许多:如限制能量,包括限制转动部件的速度、用低电压设备、用无危险性的溶剂等;防止能量释放,如密封、绝缘、用安全带等;在人与能量之间加屏蔽,如防火门、防爆墙、防护栏杆及警示牌示等;缓慢释放能量,如安全阀、爆破膜等;在能量上设置屏蔽,如在机器转动部位加防护罩,安装消声器等。

除了上述事故致因理论外,还有其他几种,如变化一失误连锁、多重因不比理论、以人失误为主因的事故链等。事故致因理论形象地描述了事故的原因及其相互间复杂作用的结果,揭示了伤亡事故的实质,也指明了预防事故的根本原则。

第二篇:事故预防

事故预防

第一章事故及预防

第一条 什么是事故?

安全是指不发生伤亡,不发生设备或财产损害和环境危害的状态。由此可见,安全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不发生事故和灾害等危险的状态。而不安全状态是与事故和危险联系在一起,如在生产过程中发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中毒、火灾、爆炸、触电等事故,或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各类伤害等,这些都不是人们所期望的。为了实现安全,就要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安全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不涉及生活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安全;危险因素与事故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与事故;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等。因此,由于生产劳动过程中危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职工伤亡,都可能定为伤亡事故,如职工在生产时受到伤害,上下班厂内通道生产用车辆撞伤或因道路不平而跌伤等。职工在生产劳动区域以外发生的伤亡,不应作为工伤事故。关于这些伤亡事故的确定,劳动保护管理部门都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条 发生伤亡事故造成的伤害伤亡事故造成的各种伤害,按轻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

1.暂时性失能伤害---指导致受伤者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

2.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指造成受伤者某部分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

3.永久性全失能伤害---事故中造成受伤者完全残废的伤害;4.死亡---指当场死亡或受伤者在一定时间(如当月)内死亡。

第三条 事故发生原因怎样分类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如: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

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等。

2.人的不安全行为。如:操作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违反操作规定,分散注意力,忽视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安全装束等。3.间接原因。如: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设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制定事故防范措施或虽订有措施但没有认真实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得力等。

第四条 什么是事故管理?

为实现安全,首先必须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就要处理好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安全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事故管理是指事故预防,事故处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事故的管理涉及面广,是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就解决了劳动保护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利于稳定生产秩序、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安全生产。事故的管理也是安全工作方面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一种管理,它依靠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平时从预防事故的基础工作做起,发生事故后作好调查、分析、统计、报告、处理等项工作,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达到完善安全系统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事故的预防是事故管理的出发点,是带动各项安全工作的首要环节;事故的预防也是事故管理的归宿点,因为处理已发生的事故,最终必然要落实到今后事故的预防。总之,事故管理要从原来的事后事故调查分析,转到事故的事先控制与预防上来。

第五条 怎样进行事故的预防

事故的发生是5个因素发生连锁反应的结果,这5个因素是:人的判断、人的不安全行为、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发生事故、人体受到伤害。事故起源于人的判断,如果判断错误,就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会触发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引起事故的发生,导致人身受到伤害。如果人的判断不发生错误,就不会发生事故,如果排除了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即使人的判断发生错误,也不会发生事故,不会导致人身受到伤害。

因此,从事故发生的过程看,要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本的方法只能是消除潜在的危害因素和人不发生误判断、误操作。根据这样的原理,对于事故的预防,可采取如下的对策:

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2.装设安全保险防护装置。3.进行机械强度试验与电气绝缘检验。4.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5.作业环境的合理布置与整洁。6.劳动防护用品的选用。7.建立建全安全生产、卫生规章制度。

第六条 事故预防的程序

伤亡事故的预防,贯穿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第一、要根据建设发展方针,制定事故预防的基本规程。

第二、从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因素等诸多方面,对危险源或潜在的危险作细致具体分析。

第三、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并加强安全教育,制定消除危险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消除机械、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包括从生产的组织、工艺流程对生产危险进行综合预防,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预防设备事故发生的危险预防等方面;后一部分主要是对职工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采取一些心理对策,杜绝职工错误操作的产生,引导他们遵守劳动纪律,安全地、正确地进行作业。

第四、将这些对策实施后的情况及时反馈,根据反馈情况,确定新的事故预防对策,对新出现的潜在危险采取新的对策,加以消除。

第七条 怎样确定事故的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后,必须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如防护、保险装置失灵,缺少个人防护用品,生产场地环境不良,操作错误,使用不安全设备等等。而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安全操作技术的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发生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预防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等。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和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

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第八条 怎样进行事故的处理与报告

事故的处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事故的本身处理,二是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对职工伤亡事故的处理,必须切实做到“三不放过”。对于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一定要严肃认真,根据事故的原因和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或予以必要的处分。对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责任者,应报请检察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负伤者或最先发现的人必须立即报告领导等有关人员;有关领导应根据情况逐级上报,或直接报告;经理接到事故报告后,除轻伤事故外,均应立即将事故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伤亡者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工龄、伤害程度、以及事故简要经过)和发生事故的原因,用电话或其他快速办法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如有隐瞒、虚报或者故意延迟不报的,除责成补报外,要对责任者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第九条 发生事故后如何做好“三不放过”

发生事故后,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三不放过”:

1.事故原因与分析不清不放过。每一件事故的发生都各有原因,不查清原因就不能处理好事故,就不能杜绝事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从直接原因着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原因,为处理事故和吸取教训提供足够的证据。

2.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虽已发生,但亡羊补牢还是需要的。常言道:前车之辙,后车之鉴。通过事故教训,教育责任者和群众,可以避免类似事故发生。因此,事故分析宜细不宜粗,一定要使群众和责任者真正受到教育,引以为戒。

3.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发生后,必然会暴露出设备、管理、人员等方面的漏洞,倘不果断采取措施,无异于养痈胎患,后患无穷。所以,一定要从加强防范措施入手,杜绝后患。

第十条 如何运用“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

运用“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便于在事故分析中确定并追查责任,发生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

1.如因设计上有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设计者负责。

2.如因施工、制造、安装及检修的错误和缺陷引起的,由施工、制造、安装、检修、检验者负责。

3.如因工艺操作确定上的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工艺操作条件确定者负责。

4.如因官僚主义错误决定,瞎指挥引起的,由指挥者负责。

5.重复事故由有关领导负责。

6.违章作业由违章作业本人负责。

7.无章可循或操作人员未经培训的,由指派者负责。

8.随意拆除防护装置而造成事故,由拆除者负责。

9.对已发现的重大隐患,部门能解决而未解决,因而造成事故,由部门主管领导负责。

10.部门无力解决且巳呈报有关部门仍未解决而造成事故,由胎误部门的领导负责。

第十一条 如何区分直接责任、主要责任和领导责任

处理事故时,与事故发生有必然因果关系的人,应确定为直接责任者。在事故责任者中,对事故发生居主要地位和起了主要作用的为主要责任者。忽视安全,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违章指挥,冒险蛮干,对职工不认真履行安全教育,对新工人不进行三纵安全教育,不执行“五同时”规定,不认真消除事故隐患等,造成事故时或事故后仍不采取措施,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者,应由领导负责。

第十二条 如何对待“违章操作”人员

规章制度是“法”的延伸和具体化。安全操作规程是生产活动中经验和教训的结晶。企业对待违章操作人员。一是要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要加强安全操作技术培训,让职工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各种应变能力,从技术措施上保证操作在安全状态下进行。

同时也应制订和严格执行必要的奖惩制度,对违章人员要分别情况给予相应的惩罚,包括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屡教不改的应当调离工作岗位。

据有关部门分析,不少企业的伤亡事故,违章作业占其中的60%以上。因此,加强对职工遵章守纪教育尤为重要。

第十三条 关于工伤事故统计中具体问题

1.职工在生活区域中所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是指公司在册职工在企业生产活动所涉及到的区域内(不包括食堂、俱乐部、球场等生活区),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影响,突然使人体受到损伤或失去正常机能,以及负伤人员立即工作中断的一切事故。

2.职工负伤后一个月内死亡的,应作为死亡事故填报或补报。超过一个月死亡的,不作死亡事故统计。

3.职工在生产岗位干私活或打闹造成伤亡事故,不作工伤事故统计。

4.车辆执行生产运输任务,行驶在外公路上发生的伤亡事故,一律由交通部门统计。

5.停薪留职的职工到外单位工作发生伤亡事故由外单位负责统计报告。

6.内部实行经济承包,生产任务由分公司、项目部发生事故均由企业负责统计报告。

7.两个以上单位交叉作业时,发生事故属于哪个企业的职工就由哪个企业负责统计报告。

8.凡由直接组织安排施工或工作人员,不论在册职工、临时工或计划外用工,只要发生工伤事故,都由企业统计报告。

第二章 事故报告处理

第十四条 发生事故要及时报告

1.发生伤亡事故后,负伤人员或最先发现事故的人应立即报告领导。对受伤人员事故,要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并应及时上报。

2.发生重伤和重大伤亡事故,必须立即将事故概况(包括伤亡人数、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原因)等,用快速方法分别报告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安全管理部门和当地劳动、公安部门。

3.对于事故的调查处理,必须坚持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进行。

4.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的领导,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并迅速组织有关人员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

工作。

第十五条 事故发生后要抢救伤员并保护事故现场

1.事故发生后,要有组织、有指挥,首先抢救伤员和排除险情,制止事故蔓延扩大。同时,为了事故调查分析需要,都有责任保护好事故现场。因抢救伤员和排险,而必须移动现场物件时,要做出标记。因为事故现场是提供有关物证的主要场所,是调查事故原因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所以要严加保护。要求现场各种物件等尽可能保持事故结束时的原来状态。必须采取可能的措施,防止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

2.清理事故现场应在调查组确认取证完毕,并充分记录后方可进行。不得借口恢复生产,擅自清理现场。

第十六条 事故调查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要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掌握情况,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拟定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事故调查分析要切实做到“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所谓事故调查就是指对事故物证、事实材料、证人材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的工作。事故的调查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事故调查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开展,首先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为了调查的顺利开展,调查人员要客观地查明导致事故的所有事实与细节,不要过早、过多地牵扯到事故的责任与处罚方面的事务中去。进行事故调查不要采取追究责任的态度,而要注意摆脱当事人内疚或者害怕遭到指责、处罚等顾虑的影响。要将造成事故的原因与事故责任作为不同层次的问题加以调查处理,如果把重点先放在追究事故的责任工,就会难以弄清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

第十七条 事故调查的程序

1.现场处理: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做好现场标志。

2.物证搜集:搜集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

3.事实材料搜集:搜集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材料,如发生事故的部门、地点、时间,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情况,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工作情况、操作动作或位置,他们过去的事故记录;搜集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如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情况,对使用的材料进行物理性能分析,设计工艺、工作指令、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工作状况及物质取样分析记录,个人防护措施状况,个人的健康状况,其他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

第十八条 分析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

1.查明事故经过,弄清造成事故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物、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经过认真、客观、全面、细致、准确地分析,确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2.事故分析步骤,首先整理和仔细阅读调查材料,对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法、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等七项内容进行分析,确定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者。

3.分析事故原因时,应根据调查所确认的事实,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时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再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

定主要责任者。

第十九条 事故性质通常分为三类

1.责任事故,就是由于人的过失造成的事故;

2.非责任事故,即由于人们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自然条件变化所造成的事故,或是技术改造、科学试验活动中,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发生的无法预料事故。但是,对于能够预见并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的伤亡事故,或没有经过认真研究解决技术问题而造成的事故,不能包括在内。

3.破坏性事故,即为达到即定目的而故意制造的事故。对巳确定破坏性事故的,应由公安机关和企业保卫部门认真追查,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分清责任严肃处理

根据对事故分析的原因,制定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同时,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对于重大末逐事故不可掉以轻心,也应严肃认真按上述要求,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严肃处理。

第二十一条 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组应着重把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责任分析和处理意见以及本次事故的教训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等写成文字报告,经调查组人员签字后报批。如调查组内部有分歧,应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对照政策法规研究,统一认识。

第二十二条 事故的审理和结案

1.事故调查处理结论报出后,须经有关部门审批方能结案。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90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80日。

2.关于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根据其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按照是主要责任,重要责任,一般责任,还是领导责任等,予以应得的处分。

3.事故教训是用生命换来的,是研究改进措施、进行安全教育难得的资料。因此,要把事故调查处理的文件、资料等长期完整的保存起来。

第三篇:选煤厂事故预防

选煤厂事故预防大全

1、煤尘爆炸事故的预防

在生产过程中,为有效预防煤尘爆炸事故的发生,严格执行以下措施:

(1)要加强对厂内除尘通风设备的维护,使之保持完好状态。

(2)相关岗位巡视人员负责,系统开机前应对胶带机走廊和其它产尘点通风措施,坚持综合防尘。

(3)厂区内严禁吸烟,电气焊作业时必须预先采取清扫、洒水等降尘、除尘措施。

(4)作业场所定期清扫、冲洗制度。要求所有作业场所随时保持清洁,防止积尘。

(5)选择合理的煤尘清理办法,防止二次扬尘。在有明火作业和具有火源、火种、静电的场所严禁出现大面积煤尘飞扬现象。

(6)对起尘大的落煤点设置除尘风机或喷雾洒水装置,以降低粉尘浓度。同时加强对除尘、降尘设备、设施维护,确保正常使用。

(7)积极探索防尘、降尘的可靠措施,加强在防尘、降尘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由总工程师负责,生产技术科制定防尘、降尘措施,厂具体实施。(8)加强劳动防护,凡是接触煤尘人员都必须戴防尘口罩。

(9)对主要产尘点的粉尘浓度每月测定一次,粉尘超限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10)加强对厂内重点部位的煤尘防治工作。要落实责任范围,制订治理措施,明确治理标准。

(11)相关负责巡查人员在日常安全监察中重点加强对各主要产尘点的监察。并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和验收。

(12)主厂粉尘治理重点部位:原煤皮带。

2、火灾事故的预防 ◆一般要求

(1)洗煤厂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关于履行安全职责的规定,建立适应本厂情况的消防档案、消防管理制度,并认真组织落实。

(2)厂内、配电室必须按《消防器材配置标准》配备足够的灭火器及相应的其它消防器材。

(3)消防系统每月自检自查一次,保证处于完好待用状态。

(4)避雷装置及接地装置应定期检查,保证其完好。(5)厂内不得临时存放油脂等易燃物品。油脂等易燃物品存放场所要配齐砂箱、灭火器等消防器材。(6)生产作业场所的消防通道要时刻保持畅通。◆胶带火灾的预防

(1)在胶带机上方及周围从事电气焊工作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并经部长批准。作业时,指定专人在现场检查和监督;作业完成后清理现场,确保作业人员撤离后现场不留火灾隐患。

(2)加强胶带机的维护和保养,确保托辊运转灵活、可靠,损坏坏的托辊应及时更换。胶带机应安装打滑、急停、跑偏等保护装置。

(3)及时清理胶带机周围、底皮带下的积煤和煤尘,防止胶带摩擦起火和积煤自燃引起胶带火灾。

(4)胶带机周围严禁堆放易燃易爆物品。◆电缆火灾的预防

(1)高低压电缆应吊挂整齐,加强维护,接线做到无鸡爪子、羊尾巴和明接头。

(2)电缆桥架、电缆沟上方严禁堆放杂物,及时清理积尘。

(3)在电缆桥架附近从事电焊、气焊工作时,必须制定防火措施,严禁火星落入电缆桥架引起着火或遗留火灾隐患。

(4)电缆的电流、电压不得超过额定值。(5)加强对电缆监测系统的维护管理,每月进行一次试验,保证可靠运行。

◆变电所、配电室电气火灾的预防

(1)变、配电室内消防器材和消防设施必须专人负责,并且要定期检查,定期更换,不许外借或挪用。

(2)变、配电室因工作需要电气焊时,要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经厂长批准后方可作业。

(3)配电室内严禁贮存易燃、易爆物品。发现电气设备起火,应迅速切断电源,使用干粉灭火器或砂子扑救。

(4)变、配电室选用电气设备时必须符合安全要求的规定。应保持变配室的通风良好,确保电气设备的温度不超过额定值。

(5)电气设备保护装置的限定值选择适当并合理整定。(6)变、配电室内电气设备应有良好的接地或接零。(7)配电室内的所有电气设备严禁带病或超负荷运转。(8)各变、配电室的电气设备要定期除尘。◆其它生产作业场所火灾的预防

(1)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关于履行安全职责的规定做好消防管理工作,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2)厂范围内所有场所的灭火器材及设施齐备并保持完好、有效。(3)灭火器定期检验,不完好或到期的灭火器及时更换。

(4)定期组织消防检查,隐患及时整改。

(5)各公共场所的安全通道保持畅通,不得随意封堵和更改。

(6)定期组织消防培训,每年组织一次消防演习,提高全员抢险救灾意识和能力。

◆公共场所火灾的预防

为有效预防公共场所火灾事故的发生,中心各部门要严格执行以下措施:

(1)灭火器要经常维护,不得随意挪用。检验到期或失效的灭火器要及时更换。

(2)公共场所严禁使用明火。如确需使用,要制定防火措施。

(3)定期检查供电线路,存在问题的及时维护、更新。(4)加强对用电设备的管理,未经许可,不得随意使用大功率用电设备、器具,严禁使用未经检验合格的用电设备、器具。

(5)长时间不用的热水器、计算机等要及时断电。(6)凡使用电热器具的部位,要有专人管理。(7)公共场所内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8)公共场所避雷网定期检测。

3、人身伤害事故的预防 ◆机械伤害事故的预防

在生产、检修过程中,为有效预防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要严格执行以下措施:

(1)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认真执行《选煤厂安全规程》、《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和机电设备各项管理制度。

(2)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保证处于完好状态。设备要定期检修,定期维护,发现隐患及时整改,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设备严禁使用。

(3)完善设备保护,完善防护设施,电气保护接地装置完好。

(4)设备操作、维护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持证上岗。(5)设备检修、维护,严格执行设备检修及停送电制度和个人保安措施,杜绝“三违”。

(6)按规定周期对设备进行润滑,要确保设备的散热、通风正常,严禁超负荷运转。

(7)加强电气设备的防爆和完好检查,发现问题限期处理。

(8)完善设备的各种保护,如胶带机的打滑、跑偏、拉绳和溜槽堵塞等,并定期维护,使之处于完好状态。(9)任何人不得跨越运行中的设备,禁止用胶带机运输设备、材料。

(10)加强对设备隐患的排查,消除潜在的事故隐患。(11)定期进行电气试验。◆触电事故的预防

在检修过程中,为有效预防触电事故的发生,要严格执行以下措施:

(1)各参与现场检修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安全规程要求穿戴好防护用品(包括:安全帽、防砸鞋、防护手套以及有关特种工作必备的防护眼镜和其他防护用具的正确佩带)。

(2)高压电气设备的检修人员必须确切掌握变配电系统的接地情况、重要设备的性能及检修方法、事故照明的配置情况及使用检修方法。

(3)高压电气设备的检修最少由二人进行,其中一人负责监护,检修进行中和检修完毕后,应有相应的指示信号或悬挂标示牌。

(4)检修人员应按电气设备的电压等级带好绝缘安全保护用品,按规定进行检修。

(5)雷雨或潮湿天气在室外检修时,如果没有特殊配置的绝缘棒和绝缘夹等必要的防护措施,不准工作。(6)使用500V以上验电器时,必须穿戴好绝缘防护用品。在强烈日光下验电时,验电器应装有特殊的管型灯罩。

(7)高压设备不论是否带电,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准单独移开护栏或越过护栏及警戒线进行检修和巡视。

(8)巡视和检查高压配电系统线路时,不能在未搞清楚的情况下,攀登电气设备或扳动检修机构。

(9)检修人员不准口头约定停电或送电,必须有工作票,并严格按工作票的程序进行检修。

(10)如果设备发生异常,现场检修人员应迅速判明情况,按规程切除有关电源,切勿乱拉闸,以免扩大事故范围。

(11)漏电保护不能随意甩掉,接地线必须牢靠紧固。(12)感性负载、开关等设备在停电后,必须放电后才能进行检修作业。

◆高空坠落事故的预防

为有效预防高空坠落事故的发生,要严格执行以下措施:

(1)从事高空作业的人员要定期体检。经医生诊断,凡患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病、癫痫病、手脚残疾、高度近视以及其他不适于高空作业的人员,不得从事高空作业。

(2)所有高空作业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特殊高空作业人员要持证上岗。实习人员在没有专职师傅的带领下,不得单独高空作业。(3)高空作业必须穿软底鞋、戴安全帽和安全带,不准穿硬底鞋、拖鞋、塑料鞋以及带钉或易滑的各种鞋。

(4)安全带应高挂低用,并拴在结实、坚固的构件上,不准拴在尖锐棱角和活动物件上。严禁用绳子捆在腰部代替安全带。当遇特殊情况并经作业风险评估认为不宜系安全带的高空作业,经安全主管部门核实后可作为特殊情况处理,但必须经过严格审核并采取严密有效的防范措施,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5)高空作业所用材料、物件要堆放平稳,易滚易滑的物件要采取防坠落措施。工具要随手放入工具袋(套)内。上下传递物件要使用吊绳,严禁抛掷工具、器材。

(6)用于高空作业的梯子不得缺档,不得垫高使用。梯子横档间距以30cm为宜,不得有缺档。使用时上端要扎劳,下端要置于坚实的基础上并采取防滑措施。单面梯与地面夹角60°-70°为宜,禁止二人同时在梯上作业。如需接长使用,应绑扎牢固,且接头不得超过1处。使用“人”字梯,必须挂牢挂钩。

(7)上下梯子时,必须面向梯子,且不得手持物件。(8)高空作业必须设监护人,监护人要坚守岗位。(9)高空作业人员在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不准在没有防护设施的高处行走,不得坐在平台、孔洞边缘和躺在通道或其他高处休息。(10)不得站在不牢固的构件上进行高空作业。(11)室外高空作业要划出安全警示区,并悬挂“闲人免进”或“禁止通行”等警示牌,必要时要加设围栏或设专人看护,严禁行人通过。

(12)进行高空焊接、气割作业时,必须遵守洗煤厂的相关规定,并严格遵守《电气焊作业规程》。

(13)室内作业要有充足的照明,夜间禁止室外高空作业。

(14)30米以上的高空作业与地面联系要配备通讯工具。

(15)禁止在高压线下进行高空作业。

(16)严禁上下同时垂直作业。若特殊情况必须垂直作业,上下两层间必须有防护棚或者其他隔离设施。

(17)遇有恶劣天气,如风力超过四级,室外禁止上吊板作业;如风力在六级以上,或遇大雾、暴雨等,禁止在室外进行高空作业。

(18)因事故或灾害需室外进行特殊高空作业(包括强风、异温、雨天、雾天、夜间、带电、悬空和抢救等),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并经部长审批。紧急情况为抢救人员时,可由部长口头批准。

4、重大机电事故的预防 在生产过程中,为有效预防重大机电事故的发生,严格执行以下措施:

(1)加强对职工的培训,认真执行《机电运行管理制度》。

(2)加强设备检修和维护,保证设备处于完好状态。(3)完善设备保护,电气保护接地装置完好。(4)设备操作、维护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持证上岗。(5)做好设备的信息化点检工作。

(6)按规定周期对设备进行润滑,确保设备的散热、通风正常,严禁超负荷运转。

(7)严格执行停送电制度和个人保安措施,定期进行电气试验。

(8)在巡检过程中发现的设备隐患,要跟踪监护,直至隐患排除为止,预防重大机电事故的发生。

5、压力容器爆裂事故的预防

在生产过程中,为有效预防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的发生,严格执行以下措施:

(1)加强对压力容器的管理,建立压力容器设备档案,定期检查压力容器的工作状况。

(2)对压力容器及其附件(压力表、安全阀)定期检验,保证其安全运行。(3)对从事压力容器操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4)气焊所用的气瓶安全附件(安全帽、防振圈、压力表、回火防止器等)完好,标识清淅,运输及贮存过程中要防止受热,使用过程中要正确操作。

6、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爆炸(泄漏)事故的预防 为有效预防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爆炸、泄漏事故的发生,要严格执行以下措施:

(1)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地点要安全,设置专用场地储存且分类存放。

(2)设置相应的防火、防爆、防毒、防静电、监测、报警等安全设施、设备和装置,并设专人管理。

(3)加强对全厂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建立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档案,定期检查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的储存状态。

(4)洗煤厂必须建立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入库验收、出入库登记制度。凡包装、标志不符合国家标准、或破损、残缺、渗漏变形及物品变质、分解的,严禁出入库。

(5)洗煤厂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运输、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正确操作。

(6)剩余的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应该交回库房,不得随意处置。(7)废弃的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按照有关要求及时处理。

7、洪水涌入、地质、冰冻灾害等事故的预防

为有效预防汛期洪水涌入、地质灾害等事故的发生,严格执行以下措施:

(1)每年汛期必须成立防洪领导小组,组建防洪抢险突击队,储备防洪物资,充分做好防洪工作。

(2)雨季来临前检查洗煤厂重点防洪部位,及时修复、清理排洪沟。

(3)原煤场地、厂区等重点防洪部位必须保证排水畅通。以防事故扩大。

(4)雨水频繁时,注意检查曾经出现山体滑坡的地方和厂附近的围堰、护坡等,以防出现滑坡、坍塌事故。

(5)发生大雪冰冻灾害后,救援人员应戴好安全帽和棉手套等防护用品,对受伤人员进行必要的现场急救,并及时将重伤员送往医院治疗。

8、雷电事故的预防

(1)按照规范设置防雷装置(2)定期检测防雷装置

a.对于重要场所,应在每年雷雨季节以前作定期检查,对于一般性场所,应每2~3年在雷雨季节以前作定期检查,如有特殊情况,还要进行临时性的检查。特别是对避雷针、避雷器要进行定期校验。b.当防雷装置各部分导体出现因腐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折断、锈蚀达30%以上时,必须进行更换。

c.检查是否由于维修建筑物或建筑物本身形状有变动,使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出现缺口。

d.检查接闪器有无回雷击后而发生熔化和折断,避雷器瓷套有无裂纹、碰伤等情况,井应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

e.检查明装引下线有无在验收后又装设了交叉或平行电气线路;检查断接卡处有无接触不良情况和木结构的接闪器支杆有无腐朽现象;并检查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有无沉陷现象等。

f.测量全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安全要求。若发现接地电阻值有很大变化时,应对接地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必要时可补打电极。

g.检查有无因挖土、敷设其他管道或种植树木而挖断接地装置等。

h.独立的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不得设在行人经常通过或堆放易燃物的地方。对装有避雷针或避雷带的构架,不准装设低压线或通讯线等。避雷针、避雷带与引下线应采用焊接方法。

第四篇:事故预防管理制度

第一章 事故及预防

第一条 什么是事故?

安全是指不发生伤亡,不发生设备或财产损害和环境危害的状态。由此可见,安全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不发生事故和灾害等危险的状态。而不安全状态是与事故和危险联系在一起,如在生产过程中发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中毒、火灾、爆炸、触电等事故,或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各类伤害等,这些都不是人们所期望的。为了实现安全,就要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安全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不涉及生活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安全;危险因素与事故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与事故;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等。因此,由于生产劳动过程中危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职工伤亡,都可能定为伤亡事故,如职工在生产时受到伤害,上下班厂内通道生产用车辆撞伤或因道路不平而跌伤等。职工在生产劳动区域以外发生的伤亡,不应作为工伤事故。关于这些伤亡事故的确定,劳动保护管理部门都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条 发生伤亡事故造成的伤害伤亡事故造成的各种伤害,按轻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

1.暂时性失能伤害---指导致受伤者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 2.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指造成受伤者某部分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

3.永久性全失能伤害---事故中造成受伤者完全残废的伤害;4.死亡---指当场死亡或受伤者在一定时间(如当月)内死亡。第三条 事故发生原因怎样分类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如: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等。

2.人的不安全行为。如:操作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违反操作规定,分散注意力,忽视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安全装束等。

3.间接原因。如: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设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制定事故防范措施或虽订有措施但没有认真实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得力等。

第四条 什么是事故管理?

为实现安全,首先必须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就要处理好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安全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事故管理是指事故预防,事故处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事故的管理涉及面广,是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就解决了劳动保护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利于稳定生产秩序、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安全生产。事故的管理也是安全工作方面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一种管理,它依靠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平时从预防事故的基础工作做起,发生事故后作好调查、分析、统计、报告、处理等项工作,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达到完善安全系统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事故的预防是事故管理的出发点,是带动各项安全工作的首要环节;事故的预防也是事故管理的归宿点,因为处理已发生的事故,最终必然要落实到今后事故的预防。总之,事故管理要从原来的事后事故调查分析,转到事故的事先控制与预防上来。第五条 怎样进行事故的预防

事故的发生是5个因素发生连锁反应的结果,这5个因素是:人的判断、人的不安全行为、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发生事故、人体受到伤害。事故起源于人的判断,如果判断错误,就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会触发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引起事故的发生,导致人身受到伤害。如果人的判断不发生错误,就不会发生事故,如果排除了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即使人的判断发生错误,也不会发生事故,不会导致人身受到伤害。

因此,从事故发生的过程看,要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本的方法只能是消除潜在的危害因素和人不发生误判断、误操作。根据这样的原理,对于事故的预防,可采取如下的对策:

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2.装设安全保险防护装置。

3.进行机械强度试验与电气绝缘检验。4.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5.作业环境的合理布置与整洁。6.劳动防护用品的选用。

7.建立建全安全生产、卫生规章制度。第六条 事故预防的程序

伤亡事故的预防,贯穿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第一、要根据建设发展方针,制定事故预防的基本规程。

第二、从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因素等诸多方面,对危险源或潜在的危险作细致具体分析。

第三、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并加强安全教育,制定消除危险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消除机械、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包括从生产的组织、工艺流程对生产危险进行综合预防,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预防设备事故发生的危险预防等方面;后一部分主要是对职工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采取一些心理对策,杜绝职工错误操作的产生,引导他们遵守劳动纪律,安全地、正确地进行作业。

第四、将这些对策实施后的情况及时反馈,根据反馈情况,确定新的事故预防对策,对新出现的潜在危险采取新的对策,加以消除。第七条 怎样确定事故的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后,必须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如防护、保险装置失灵,缺少个人防护用品,生产场地环境不良,操作错误,使用不安全设备等等。而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安全操作技术的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发生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预防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等。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和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第八条 怎样进行事故的处理与报告

事故的处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事故的本身处理,二是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对职工伤亡事故的处理,必须切实做到

“三不放过”。对于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一定要严肃认真,根据事故的原因和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或予以必要的处分。对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责任者,应报请检察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负伤者或最先发现的人必须立即报告领导等有关人员;有关领导应根据情况逐级上报,或直接报告;经理接到事故报告后,除轻伤事故外,均应立即将事故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伤亡者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工龄、伤害程度、以及事故简要经过)和发生事故的原因,用电话或其他快速办法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如有隐瞒、虚报或者故意延迟不报的,除责成补报外,要对责任者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第九条 发生事故后如何做好“三不放过” 发生事故后,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三不放过”:

1.事故原因与分析不清不放过。每一件事故的发生都各有原因,不查清原因就不能处理好事故,就不能杜绝事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从直接原因着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原因,为处理事故和吸取教训提供足够的证据。

2.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虽已发生,但亡羊补牢还是需要的。常言道:前车之辙,后车之鉴。通过事故教训,教育责任者和群众,可以避免类似事故发生。因此,事故分析宜细不宜粗,一定要使群众和责任者真正受到教育,引以为戒。

3.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发生后,必然会暴露出设备、管理、人员等方面的漏洞,倘不果断采取措施,无异于养痈胎患,后患无穷。所以,一定要从加强防范措施入手,杜绝后患。第十条 如何运用“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

运用“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便于在事故分析中确定并追查责任,发生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

1.如因设计上有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设计者负责。

2.如因施工、制造、安装及检修的错误和缺陷引起的,由施工、制造、安装、检修、检验者负责。

3.如因工艺操作确定上的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工艺操作条件确定者负责。4.如因官僚主义错误决定,瞎指挥引起的,由指挥者负责。5.重复事故由有关领导负责。6.违章作业由违章作业本人负责。

7.无章可循或操作人员未经培训的,由指派者负责。8.随意拆除防护装置而造成事故,由拆除者负责。

9.对已发现的重大隐患,部门能解决而未解决,因而造成事故,由部门主管领导负责。10.部门无力解决且巳呈报有关部门仍未解决而造成事故,由上级部门的领导负责。第十一条 如何区分直接责任、主要责任和领导责任

处理事故时,与事故发生有必然因果关系的人,应确定为直接责任者。在事故责任者中,对事故发生居主要地位和起了主要作用的为主要责任者。忽视安全,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违章指挥,冒险蛮干,对职工不认真履行安全教育,对新工人不进行三纵安全教育,不执行“五同时”规定,不认真消除事故隐患等,造成事故时或事故后仍不采取措施,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者,应由领导负责。第十二条 如何对待“违章操作”人员

规章制度是“法”的延伸和具体化。安全操作规程是生产活动中经验和教训的结晶。企业对待违章操作人员。一是要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要加强安全操作技术培训,让职工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各种应变能力,从技术措施上保证操作在安全状态下进行。

同时也应制订和严格执行必要的奖惩制度,对违章人员要分别情况给予相应的惩罚,包括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屡教不改的应当调离工作岗位。

据有关部门分析,不少企业的伤亡事故,违章作业占其中的60%以上。因此,加强对职工遵章守纪教育尤为重要。

第十三条 关于工伤事故统计中具体问题

1.职工在生活区域中所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是指公司在册职工在企业生产活动所涉及到的区域内(不包括食堂、俱乐部、球场等生活区),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

影响,突然使人体受到损伤或失去正常机能,以及负伤人员立即工作中断的一切事故。

2.职工负伤后一个月内死亡的,应作为死亡事故填报或补报。超过一个月死亡的,不作死亡事故统计。

3.职工在生产岗位干私活或打闹造成伤亡事故,不作工伤事故统计。

4.车辆执行生产运输任务,行驶在外公路上发生的伤亡事故,一律由交通部门统计。5.停薪留职的职工到外单位工作发生伤亡事故由外单位负责统计报告。

6.内部实行经济承包,生产任务由分公司、项目部发生事故均由企业负责统计报告。7.两个以上单位交叉作业时,发生事故属于哪个企业的职工就由哪个企业负责统计报告。8.凡由直接组织安排施工或工作人员,不论在册职工、临时工或计划外用工,只要发生工伤事故,都由企业统计报告。

第二章 事故报告处理

第十四条 发生事故要及时报告

1.发生伤亡事故后,负伤人员或最先发现事故的人应立即报告领导。对受伤人员事故,要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并应及时上报。

2.发生重伤和重大伤亡事故,必须立即将事故概况(包括伤亡人数、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原因)等,用快速方法分别报告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安全管理部门和当地劳动、公安部门。

3.对于事故的调查处理,必须坚持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进行。

4.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的领导,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并迅速组织有关人员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

第十五条 事故发生后要抢救伤员并保护事故现场

1.事故发生后,要有组织、有指挥,首先抢救伤员和排除险情,制止事故蔓延扩大。同时,为了事故调查分析需要,都有责任保护好事故现场。因抢救伤员和排险,而必须移动现场物件时,要做出标记。因为事故现场是提供有关物证的主要场所,是调查事故原因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所以要严加保护。要求现场各种物件等尽可能保持事故结束时的原来状态。必须采取可能的措施,防止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

2.清理事故现场应在调查组确认取证完毕,并充分记录后方可进行。不得借口恢复生产,擅自清理现场。第十六条 事故调查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要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掌握情况,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拟定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事故调查分析要切实做到“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所谓事故调查就是指对事故物证、事实材料、证人材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的工作。事故的调查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事故调查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开展,首先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为了调查的顺利开展,调查人员要客观地查明导致事故的所有事实与细节,不要过早、过多地牵扯到事故的责任与处罚方面的事务中去。进行事故调查不要采取追究责任的态度,而要注意摆脱当事人内疚或者害怕遭到指责、处罚等顾虑的影响。要将造成事故的原因与事故责任作为不同层次的问题加以调查处理,如果把重点先放在追究事故的责任工,就会难以弄清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第十七条 事故调查的程序

1.现场处理: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认真保护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做好现场标志。

2.物证搜集:搜集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

3.事实材料搜集:搜集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材料,如发生事故的部门、地点、时间,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情况,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工作情况、操作动作或位置,他们过去的事故记录;搜集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如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情况,对使用的材料进行物理性能分析,设计工艺、工作指令、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工作状况及物质取样分析记录,个人防护措施状况,个人的健康状况,其他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第十八条 分析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

1.查明事故经过,弄清造成事故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物、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

问题,经过认真、客观、全面、细致、准确地分析,确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2.事故分析步骤,首先整理和仔细阅读调查材料,对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法、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等七项内容进行分析,确定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者。

3.分析事故原因时,应根据调查所确认的事实,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时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再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第十九条 事故性质通常分为三类

1.责任事故,就是由于人的过失造成的事故;

2.非责任事故,即由于人们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自然条件变化所造成的事故,或是技术改造、科学试验活动中,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发生的无法预料事故。但是,对于能够预见并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的伤亡事故,或没有经过认真研究解决技术问题而造成的事故,不能包括在内。

3.破坏性事故,即为达到即定目的而故意制造的事故。对巳确定破坏性事故的,应由公安机关和企业保卫部门认真追查,依法处理。第二十条 分清责任严肃处理

根据对事故分析的原因,制定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同时,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对于重大末逐事故不可掉以轻心,也应严肃认真按上述要求,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严肃处理。第二十一条 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组应着重把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责任分析和处理意见以及本次事故的教训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等写成文字报告,经调查组人员签字后报批。如调查组内部有分歧,应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对照政策法规研究,统一认识。第二十二条 事故的审理和结案

1.事故调查处理结论报出后,须经有关部门审批方能结案。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90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80日。

2.关于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根据其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按照是主要责任,重要责任,一般责任,还是领导责任等,予以应得的处分。

3.事故教训是用生命换来的,是研究改进措施、进行安全教育难得的资料。因此,要把事故调查处理的文件、资料等长期完整的保存起来。

事 故 预 防 管 理 制 度

第五篇:如何预防燃气事故

如何预防燃气事故

燃气发生泄漏的主要原因有五个:

一是使用不当,未按规程用气;二是私自改装和移动燃气设施造成泄漏;三是忘记关闭燃气开关;四是燃气表壳开裂或敲击损坏漏气;五是燃气胶管老化或脱落漏气。预防燃气事故: 一是要按照操作程序使用燃气,先划火柴,后开启燃气开关点火,这样燃气出来后遇到明火就会立即燃烧,反之泄出的燃气和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就会着火或发生爆炸。

二是不要私自改装和移动燃气设施,如果用户燃气设施确实需要改装或移动,应该向当地燃气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专业人员负责改装或者移动。

三是要经常检查室内燃气管道是否泄漏。用户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嗅到燃气味,通常是燃气开关处漏气。由于长期旋转,密封油脂干燥,摩擦力增大,椎体密封后产生缝隙,就会产生燃气泄漏。检查的方法是用毛刷在燃气管道上涂抹肥皂水,如发生气泡,即为漏气,千万不要用明火找漏。

四是要防止胶管漏气,燃气火嘴与灶具链接的交期软管要放在明显处,长度不要超过1米,更不要穿墙越室,以免链接不牢漏气。胶皮软管使用年久老化,应及时更换,并要经常检查是否存在破损,开裂或者链接太松等现象。

五是不要用燃气直接取暖。由于燃气在使用中不能完全燃烧,若使用燃气直接取暖,不仅浪费燃气,而且废气存留在房间内,很容易造成中毒事故。

六是外出,睡前检查一遍燃气开关和灶具。燃气表及室内管道周围不要堆放废纸,塑料袋,干柴,汽油等易燃物;要教育孩子不要拨弄燃气开关,特别是自动点火的开关,以免忘记关闭或者扭坏开关造成漏气。

下载事故预防原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事故预防原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预防事故讲话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 一、进一步认清形势,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齐抓共管 今年以来,通过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公安、交通、安监等有关部门的艰苦工作、共同努力,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基......

    踩踏事故如何预防

    踩踏事故如何预防 专家表示,可能导致踩踏事故的原因主要为:1.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没有止步。2.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

    测井事故预防

    测井工程事故预防及处理 一、前言 测井就是利用地球物理的方法通过各种仪器测量井下地层的物理参数及井的技术状况,由测井电缆把各种信息传递到地面并分析所记录的信息,进行地......

    如何预防踩踏事故

    如何预防踩踏事故 近年来,在我们的记忆中,搜索一下踩踏事故,所列出的不能以几条的数量来计算了。踩踏事故时有发生,国内的、国外的、学校里的、社会上的,其惨状触目惊心,已然成为......

    季节性预防事故措施

    电解二车间季节性事故预防措施 签发:姜广宏 一、夏季: 1.天气变化,有下雨预兆,及时将车间窗户关闭(尤其是下大雨天气),防止雨水进入车间,发生短路事故。 2.下雨天,使用工具前必须进......

    汽车追尾事故如何预防

    汽车追尾事故的发生大多数都是因为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行车习惯,很多人在车尾贴上很有意思的车标提醒别的车主,其实自己更应该养成好的驾驶习惯,汽车如何避免追尾和被追尾呢。开......

    交通预防事故工作汇报材料

    第二季度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情况汇报稿今年第二季度,我局在区领导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区交通预联办的正确指导下,以加强宣传教育、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应急处置水平为......

    如何预防煤尘爆炸事故

    如何预防煤尘爆炸事故 煤尘爆炸属于矿井中的重大灾害事故。因此,预防煤尘爆炸的发生尤为重要。 从煤的自身来分析,煤是可燃物质,当它破碎成细小颗粒后,表面积大大增加,氧化能力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