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城管
核心系统
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供监督员使用,实现通过无线数据采集设备采集、报送问题信息,接收监督中心分配的核实、核查任务等功能。
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使用人员为监督中心接线员。通过信息传递服务引擎将监督员报送的问题信息传递到接线员的工作平台,接线员通过系统对各类问题消息接收、处理和反馈,完成信息收集、处理和立案操作,为“协同工作子系统”提供城管问题的采集和立案服务,保证问题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受理并传递到处置中心。
协同工作子系统:提供给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各个专业部门及各级领导使用,系统提供了基于工作流的面向GIS的协同管理、工作处理、督察督办等方面的应用,对城市管理实现图、文、表、业务管理一体化管理。
监督指挥子系统:为监督中心和处置中心服务,该系统通过大屏幕能够直观显示城市管理相关地图信息、案卷信息和相关详细信息等全局情况,并可以直观查询显示每个社区、监督员、部件等个体的情况,实现对城市管理全局情况的总体把握。
综合评价子系统:通过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城市管理的各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既能监督城市管理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又能监督管理和执法质量。
地理编码子系统:为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等提供地理编码服务,实现地址描述、地址查询、地址匹配等功能。
应用维护子系统:负责整个系统的配置、维护和管理工作。该系统采用工具化思想,实现组织机构、工作流、输入表格、输出表格、地图使用、查询统计等城市管理相关信息的灵活配置,使用系统提供的各种工具和组件,可以配置形成相应的资源信息、业务规则和数据操作定义。
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实现对空间数据资源的管理、维护和扩展功能,并对空间数据的显示、查询、编辑和统计功能进行配置。
数据交换子系统:建立全市统一标准的数据交换子系统,建设统一规范的市区两级交换标准规范,使得市级平台实时获得区级平台的包括问题信息、多媒体信息、业务办理信息在内的全面的城市管理信息。
拓展系统
城市部件在线更新子系统:依照部件编码规范,提供管理工具用于在部件编码规则发生变化时的快速更新;提供专门的权限控制模块以满足有权限专业部门能够通过IE浏览器来对部件数据进行简单的更新和维护。
专项普查子系统:专为政府利用监督员进行专项普查提供全方位手段。借助无线采集器、无线网络传输和专项定义工具、专项分析工具等实现专项普查的快速实施和普查数据的快速分析。工地管理子系统:对建筑工地现场进行动态监测,结合视频监控设备,利用数字化管理模式来辅助建筑工地管理。
视频监控子系统:充分整合城市视频资源,结合城管问题位置信息,实现城市管理全天候,全时段的动态追踪。
GPS监控指挥子系统:通过GPS技术实现城管车辆、环卫车辆、运渣车辆的监控;实时掌握监督员、各种城管资源的分布情况,实现高效的指挥调度。
移动执法子系统:图文一体化的城市管理移动执法系统是给专业部门研发的专用移动办公工具,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网进行联网办公。
移动督办子系统:专为领导研发的专用移动办公工具。使用移动办公系统,领导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城市管理的宏观状态、处理城市管理中的紧急事件。
业务短信子系统:通过业务短信功能与协同办公系统的紧密结合,实现案卷到达提醒、催办短信提醒、超时短信提醒等。
数据挖掘子系统:通过挖掘运行产生的数据,从城市管理的不同角度,提供包含图文一体的评价统计分析,类型信息、趋势信息,为决策提供全面的、直观的依据。
公众信息发布子系统:向公众用户实时发布城市管理相关信息,主要发布问题处理状态及结果反馈信息;提供在线投票功能,对投票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生成综合评价所需的数据。
1、利用无线通讯技术、定位技术和嵌入式地理信息引擎技术,创新信息实时传递手段,实现了移动式的数字化城市业务管理和数据管理。
系统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自主研发的嵌入式地理信息引擎,提供了基于手机终端的地图浏览、查询和定位功能,是实现全方位的城市管理的先进终端平台。
2、利用GIS和地理编码技术,实现基于网格地图的精细化城市管理。
基于GIS应用,整合包括地形图、正射影像图在内的各类基础数据,对城市管理区域网格进行精细划分,实现了图文一体化的协同工作环境;同时,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对象在管理区域中的精确定位。
3、基于MIS、GIS、OA一体化技术建立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环境。给政府各级领导、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指挥中心、专业部门提供协同工作、协同督办的智能化终端平台。不仅可以根据权限查阅某个事件办理情况、相关信息,通过红绿灯显示该事件的办理时间是否超时,而且还提供了相应的监控工具,向有关部门和人员发送督办意见。
4、强化空间信息管理和利用,为综合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提供强大的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查询统计和数据分析功能。业务人员可通过多种查询方式进行事件和案卷的查询和统计;系统具有空间数据综合分析评价功能,通过该功能,可以有效利用系统的信息资源,为城市管理的决策分析提供帮助。
5、基于构建技术的开发模式,保障数字城管项目的高效实施和长效维护。
业务构建:基于构建技术的工具化数字城管系统,具有快速搭建、不断扩展的适应能力。
数据构建:基础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扩展、维护和更新。深化应用
1、数字城管深入社区——“街镇网格化”
以上海浦东新区街镇网格化管理系统为例,“街镇网格化”的主要特点为:建立街镇网格化服务中心,受理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相关问题;在数字城管的管理内容基础上,扩展了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业务内容,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综合治安、社会服务等方面关系老百姓生活的内容;建立与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一样的闭环的街镇网格化工作流程;与市级、区级网格化管理平台一体化应用。
2、城管执法新动力——“数字执法”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执法管理资源,通过移动信息终端实现对执法目标的现场移动执法,使执法过程更加规范化、透明化、科学化。其中数字城管监督员的巡查网格转化为城管队员的管理网格,数字城管的“城管通”即转化为数字执法的“执法通”。
“数字执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执法管理资源,通过移动信息终端实现对执法目标的现场移动执法,使执法过程更加规范化、透明化、科学化。可以解决数字城管深层问题挖掘力不够、处置力量不足、缺乏长效手段、处置中信息化程度低的瓶颈问题,完整对接数字城管系统。
3、网格化管理技术深入“数字市政”
网格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拓宽深入到市政专业部门,其中“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发展为市政各个专业公司的“专业网格化”管理,城管监督员转化为专业公司的巡查员,数字城管的“城管通”即转化为数字市政的“市政通”。
运用空间网格技术,将全市地下管线、道路桥梁、绿化园林等市政公用设施所在区域划分为单元网格进行实时监管,实现责任范围内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市政管理的精确、高效。
一、客户价值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应用和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精确化。
通过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实现对城市的“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能够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城市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力维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率先提出城市管理的监督、执行、管理三个主体理念;系统共享和开放以及解决对城市部件的依赖问题,大大降低系统投资和维护难度;创新的效能统计和绩效考核体系解决了人员管理问题,提升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使城市管理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科学化、规范化,为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迈进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应用领域
数字城管管理范围包括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管理(无证违法建设处罚)、道路交通秩序(违法占路处罚)、工商行政管理(无照经营处罚)、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城市节水管理、停车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含拆迁工地管理)、城市河湖管理、黑车、黑导游等13个方面。
三、方案特色
力维数字城管系统建立以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为基础的双轴化管理体制。监督轴由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呼叫中心坐席员、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构成,监督中心主要负责信息收集及监控评价处理结果。指挥轴由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和各专业部门、公共服务企业、街道(地区)办事处构成,指挥中心负责向各单位派遣任务,调度协调各单位间协作关系。
力维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综合平台基于SOA框架和组件式开发技术,搭建了统一的管理和服务平台,提供统一的应用访问入口,为数字城管的深入应用提供更强的扩展能力和适应能力。
(一)城市管理数字化
城市管理从传统靠人力管理迈进数字化管理,将所有前端采集、管理到后台处理等所有环节进行数字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所有事件及时准确处理。
(二)城市管理智能化
数字城管采用先进的智能化处理机制,保障各种处理环节智能化处理,保障城市管理有效的管理。
(三)城市管理可视化 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集成应用的业务管理系统。同时融合了实景三维影像地图,使得构建的信息系统从原有的符号化实现了影像化,从平面网格管理走向立体影像网格管理,能使管理者可在电脑面前自如地查看所关注的城市细节,调用相关信息,从而获得更充分的洞察力,更好地满足在业务处理、监管服务与决策指挥方面的需要。
(四)城市管理科学化
数字城管将国家各种城市管理规范结合本地市实际情况进行城市管理,既完成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城市管理要求,同时结合本地要求对城市管理进行科学化管理。
(五)城市管理规范化
根据大部制改革,重点调整了管理内容、归责和相应处置要求,着力强调重点区域、内容及要求,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和督办制度。围绕数字城管制度规范,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二篇:数字城管
为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工作,逐步推进城市管理从单一城管执法向城市综合管理转型,进一步建立工作信息准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规范、绩效评价量化、工作状态有序的城市管理新机制,禄口街道数字化城管建设着眼于“大城管、高共享”的建设思路,以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依托,融合3G、4G通信、空间信息等多项前沿技术,提高城市管理业务的信息化应用。以“一个指挥调度平台,一个监督评价体系,一个城市管理服务中心”为核心的“三个一”管理框架,在数字化城管核心应用平台基础之上,以“智慧城管”框架基于云计算技术打造先进城管综合信息系统,禄口街道主要领导审时度势,投资300余万元,在禄口街道城管办办公大楼里建立了数字城管二级平台,并制定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运行体制,自禄口数字城管成立以来共处理南京市工单680件,江宁区工单1627件,开发区工单1170件,街道自采工单3006件,共处理工单6483件,更快的推动了城市管理的进程,保证了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街道市容方面的不足,更加有效的推动了禄口街道工单的处理进程。
第三篇:数字城管
数字城管概念
数字城管又叫“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指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促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的信息化措施。数字城管把像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停车场、电话亭等城市元素都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的范畴,给每样公物配上一个“身份证”,如果街道上的井盖坏了,家门口的路灯不亮了,不用打投诉电话,在执法人员利用移动执法终端记录事件并通过GPS定位系统定位事件地点,发回指挥中心,有关部门就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把问题解决掉。数字城管已经经历了三代。
以短讯为基础的第一代移动办公访问技术存在着实时性较差,查询请求不会立即得到回答。此外,由于短讯信息长度的限制也使得一些查询无法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这些令用户无法忍受的严重问题也导致了一些早期使用基于短讯的数字城管执法系统的部门纷纷要求升级和改造现有的系统。数字城管的发展
第二代数字城管采用了基于WAP技术的方式,手机主要通过浏览器的方式来访问WAP网页,以 实现信息的查询,部分地解决了第一代移动访问技术的问题。第二代的移动访问技术的缺陷主要表现在WAP网页访问的交互能力极差,因此极大地限制了移动办公 系统的灵活性和方便性。此外,WAP网页访问的安全问题对于安全性要求极为严格的政务系统来说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使得第二代访问技术难以满足用户的要求。
第三代数字城管采用了基于SOA架构的webservice和移动VPN技术相结合的第三代移动 访问技术,使得系统的安全性和交互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该系统同时融合了无线通讯、数字对讲、GPS定位、CA认证及网络安全隔离网闸等多种移动通讯、信 息处理和计算机网络的最新的前沿技术,以专网和无线通讯技术为依托,为一线值勤城管执法执法人员提供了一种跨业务数据库、跨地理阻隔的现代化移动办公机制。
通过数字城管执法系统,城管执法人员可以对城管重点单位信息、销售摊点信息、非法建筑信息、违规人员信息和法律法规等进行迅速地查询,随时随地获得城管业务信息的支持,特别是照片和相关图片的传输应用,不但可以解决协查、堵截、搜查等一线城管人员现场执法问题,而且通过GIS系统为一线提供区域向导图,使执法人员可以迅速的对区域内的现状做出判断、减少失误,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已有城市采用数字城管系统,在西安市的水道的井盖遭窃后,负责区域的城管就用专用配备的数字城管手机拍下,在此同时,信息被上传回指挥大厅的数字城管后台系统,系统根据井盖所在的经纬度对其定位,系统会自动指令相关人员前去处理。
第四篇:数字城管基本概念
1.1 基础篇
1.1.1 “数字城管”概念?
答:城市管理信息化(简称“数字城管”)是运用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根据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依靠法律、行政和信息化技术等手段进行城市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抓手,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基础。“数字城管”能够实现精确、高效、全时段和全方位的城市管理,是城市管理机制的创新和突破。
目前建设部推广的“数字城管”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数字技术,建立一个城市管理的监督指挥平台,实行科学快速、有效的城市管理;二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的准确定位,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三是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为两个轴心的管理新体制,将监督职能与指挥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监督与制约互动,再造城市管理新流程;四是建立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的比较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城市管理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从而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责任到位。
1.1.2 什么是单元网格
答:单元网格是数字城管系统中所定义的最小管理单位,指基于城市大比例尺基础地形数据,根据城市管理工作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划分的、边界清晰的多边形实地区域(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每个单元网格在时间和空间定义上应有一个唯一的编码标识。一般通过编码规则保证单元网格空间定义上的唯一性,通过单元网格的属性来保证时间定义上的唯一性。
1.1.3 什么是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
答: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就是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思想,以一万平方米
为基本单位,将所辖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
1.1.4 单元网格划分的基本原则
法定基础原则:单元网格的划分应基于法定的地形测量数据进行,其比例尺一般以1/500为宜,但不应小于1/2000。
属地管理原则:单元网格的最大边界为社区的边界,不应跨社区分割。 地理布局原则:按照城市中的街巷、院落、公共绿地、广场、桥梁、空地、河流、山丘、湖泊等自然地理布局进行划分。
现状管理原则:单位自主管理的独立院落超过一万平方米时,不应拆分,以单位独立院落为单元进行划分。
方便管理原则:按照院落出行习惯,考虑步行或骑车方式便于到达。 管理对象原则:兼顾建筑物、城市市政管理对象的完整性,网格的边界不应穿越建筑物、市政管理对象,并使各单元网格内的市政管理对象的数量大致均衡。
无缝拼接原则:单元网格之间的边界应无缝拼接,不应重叠。
1.1.5 单元网格编码的基本原则
单元网格编码在时间和空间定义上应具有唯一性。单元网格变更时,其原代码不应占用,新增单元网格按照原有编码规则进行扩展。 单元网格分四类进行编码,从左到右依次为市辖区码、街道办事处码、社区码、单元网格顺序码。各类编码的位数依据城市具体情况而定。 市辖区码、街道办事处码均应按照GB/T2260和GB/T10114执行,社区码宜按各地管理要求进行编码。
单元网格顺序码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编码。
1.1.6 什么是城市部件?
答:城市部件主要指城市市政管理的公共区域内的各项地上设施,包括道路、桥 2
梁、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以及其他设施,不包括地下的市政管线和非公共区域内的设施。
1.1.7 什么是城市部件管理法?
答: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新模式将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统一冠名为城市部件),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
1.1.8 城市管理部件的分类与编码
答:城市管理部件分类按照城市管理功能体系划分,每个大类又划分为若干小类。大类和小类的名称、数量,以及所包含的内容依据城市具体情况而定。城市管理部件代码分为四部分,从左到右依次为:市辖区代码、大类编码、小类编码、流水号。各部分的位数依据城市具体情况而定。
1.1.9 什么是城市管理事件?
答:城市管理事件指人的行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正常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的统称。在数字城管系统中城市管理事件分为有部件的事件(与城市管理部件相关的事件)和无部件的事件(与城市管理部件无关的事件)。
1.1.10 城市管理事件的分类与编码
答:城市管理事件分类按照其性质和特点划分,每个大类又划分为若干小类。大类和小类的名称、数量,以及所包含的内容依据城市具体情况而定。城市管理事件分类代码分为三部分,从左到右依次为:市辖区代码、大类代码、小类代码。各部分的位数依据城市具体情况而定。
1.1.11 监督中心的主要职能
答:监督中心是负责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的专门机构,实现问题信息收集、问题处理结果监督及综合评价等功能。
1.1.12 指挥中心的主要职能
答:指挥中心是主管城市综合管理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部门,负责指挥和协调各专业部门、派遣问题处理任务、1.1.13 什么是专业部门?
答:专业部门指根据城市管理各专业部门职能和“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对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问题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落实城市管理问题处理的责任单位,即专业部门。
城市市政、公用、国土、房产、环保、园林、市容、环卫、建筑等各专业和街道的主管部门都可以作为数字城管系统的专业工作部门,参与数字城管系统的工作业务流程运转,反馈问题处理结果。
1.1.14 什么是地理编码?
答:地理编码是建立地点坐标与地点描述的对应关系的过程。在数字城管系统中由地理编码子系统提供地理编码服务,实现资源信息与地理位置坐标的关联,建立起地理位置坐标与给定地址的一致性,在空间信息支持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决策应用。
1.1.15 地理编码的规则
地理编码通过规范化地点描述及建立基本地点名称与地理坐标的联系来实现。基本地点名称是用于地理编码的最小地点描述单元。规范化的地点描述应通过基本地点名称及其组合实现。
基本地点名称类型可分为行政区域地名、地片与小区地名、街巷地名、门(楼)牌地址、标志物地址、兴趣点地址等,可依据城市具体情况而定。
基本地点名称与地理坐标的联系应通过地点空间数据来建立,用于实现地理编码的地点空间数据应包含基本地点名称信息和相应的位置点坐标信息。
地点空间数据应使用统一的、与城市基础测绘相一致的平面坐标系统。地点空间数据宜选用1:500、1:1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基础底图。地点空间数据的精度应与城市大比例尺基本地形图相匹配。
1.1.16 什么是“城管通”?
答: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是数字城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城市管理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的子系统。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专用的“城管通”终端在所划分的区域内巡查,将城市管理的现场信息快速采集和报送到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同时接受监督中心的工作派遣与调度。该“城管通”终端俗称“城管通”,是专业的通讯工具。它具备语音呼叫、短信群发、拍照录音、表单填写、地图浏览、数据同步、手机定位等功能,是城市管理监督员日常办公的工具。
1.1.17 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与之相比城市管理工作,则显得相对滞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要求和国外的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城市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及时,管理被动后置;政府管理缺位,专业管理部门职责不清,条块分割;管理方式粗放,习惯于突击式、运动式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1.1.18 为什么要做数字城管?(实施“数字城管”对城市管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实施“数字城管”,将会对城市管理从管理定位、流程、状态、体系四个方面形成四大转变。
管理从粗放转向精准:实现了对管理对象空间上、时间上和责任上的精确定位;
管理流程从开环转向闭环:通过管理流程的再造,形成发现、处置、执法、监督和评价的环节闭合管理。
管理状态从静态转向动态:主动发现问题在现场、处理在现场、监督在现场、反馈在现场、最后检验还在现场,真正做到了动态管理和及时处理惩罚。
管理体系从分散转向综合:形成两个轴心,一个监督,一个指挥,把所有的部门都在指挥、监督系统中整合起来,发挥了协同效应。
1.1.19 “数字城管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数字城管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标准体系建设。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城管通”建设的基础。它包括万米单元网格的划分标准建设、城市部件和事件分类标准建设、地理编码规范以及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建立。具体城市的标准体系建设都是在建设部相关建设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制定。
2)基础数据建设。基础数据的建设是“城管通”建设的前提。它包括大比例尺城市基础地形图建库、城市部件普查和地址调查。对于空间数据基础薄弱的城市可能还需要进行大比例尺数字化基础地形图测量。
3)机构和人员建设。机构和人员建设是“数字城管系统”建设的核心。它包括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的建设、城市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分离、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以及相关专业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备等。这部分工作主要以实施城市政府为主导,由实施单位技术配合政府完成部门的调整、建设或整合。
4)系统建设。系统建设是“数字城管系统”建设的主体。它包括软件信息平台定制、硬件环境以及相关网络环境的建设。
1.1.20 城市管理新模式包含哪些创新点?
答:城市管理新模式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
城市管理的新思想——创建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
城市管理的新手段——自主研发了以手机为原型,基于无线网络,用于城市管理监督员现场信息快速采集与传送的专用终端“城管通”
城市管理的新体制——将城市管理的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建立“指挥”和“监督”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的新流程——依托信息平台再造城市管理流程
1.1.21 数字城管业务流程?
答:数字城管业务流程摒弃了原有管理模式,实现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的闭环流程,在整个业务流程中把监督中心、指挥中心、专业部门三个业务主体集合起来,形成市、区、街乡纵向及各部委办局横向的协同工作。各专业部门下属不同的业务角色,行使其权责进行城市管理。主要的角色有:信息采集员;受理员、值班长、监督中心领导(监督中心);派遣员、指挥长、督察员、指挥中心领导(指挥中心);操作员、专业部门领导(专业部门)。
1.1.22 数字城管的业务模式?
答:根据目前已经进行数字城管建设城市的情况来看,数字城管的业务模式我们可以归结为四类。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符合的一种模式,也可经由我们调研后做出建设的建议。四种模式分别是:
一、单点模式:一级监督、一级指挥。具体来说,就是在市(区)一级建立监督中心、指挥中心,作为城市管理的“两个轴心”,按照数字城管的业务流程,即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的闭环流程进行城市管理。这种模式适用于区级试点,以及建成区面积不大的县级市。
二、市区两级:一级监督、二级指挥。具体来说,就是分市、区两级进行建设,在市一级建立监督中心,在市级、区级分别设立指挥中心。市级监督中心统一受理案卷,然后根据案卷的实际将其分派给市级或区级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批转给相应的处理部门并负责监督。这种模式适用于中小城市。
三、市区两级:二级监督、二级指挥。具体来说,就是分市、区两级进行建设,分别在市一级、区一级设立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由市、区两级的监督中心分别进行案卷受理,然后案卷相对应的指挥中心,由其负责批转给专业处理部门并监督。这种模式适用于较大的城市。
四、集中平台。具体来说,就是在省一级集中进行数字城管业务平台的建设,包括业务功能、系统管理、流程定制、参数配置、数据交换、基础数据的管理等。7
各市在进行数字城管建设的时候,只需要建设呼叫中心、视频监控、大屏幕系统、本地机房和网络,并进行普查测绘,然后接入省级的集中平台即可。这样可以节约资金投入,提高业务平台的利用率。这种模式适合于有集中建设需求的省份。
1.1.23 可以帮政府解决哪些问题?
答:“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建立,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首先,群众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继续提升政府的形象与威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创新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政府部门更新理念,创新机制,转变职能,为群众、社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到了实处。第三,通过聘请下岗职工为城市管理员及监督、指挥中心的操作员,实现了再就业。第四,通过整合提高已建设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平安城市”、城管热线等等。第五,现代化的城市要通过现代化的方式来管理,使用“数字城管” 业务平台,可以帮助政府有效地解决一些城市问题,提升城市管理品位。
1.1.24 “数字城管”系统带来的社会效益
答:“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数字城管”系统项目的实施,使城市管理化“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使城市环境状况极大改善。预计系统建成后,将实现: 问题发现率:90% 任务派遣准确率:98% 问题处理率:90%平均处理时间:12小时 问题结案率:90%
2)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城市管理问题的反映有了“直通车”;
减少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实现管理组织的扁平化,形成市民与政府良性互动、共同管理城市的格局;
解决大量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3)提高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水平,具有广泛的拓展空间。“数字城管系统”的应用,如数据库的建设和网上办公的推进,使政府电子政务广泛应用,并带动其他方面的信息化应用,从而推进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水平。另外,新模式不仅可以用于城市管理,而且对于其他领域的管理也同样适用,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广泛的拓展空间。
4)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社会影响力。“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的迅速发展,而公共管理和服务环境的改善将引来更多企业的关注,进而吸引大量企业投资和入驻,可增加政府的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1.1.25 “数字城管系统”带来的经济效益
答:“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整合资源、统一管理、降低成本。
整合城市管理各部门的人力、物力,进行统一分配、统一管理; 减少、节约各部门的巡查人力、车辆出行等费用; 克服多头处理、重复处理等弊病,事件处理成本大大降低。
2)由于城市部件(如:井盖丢失等)问题,普通事件及突发事件(如爆管、火灾)能够被及时发现,使得人员伤亡、资源流失、财产损失得到极大的降低及控制,直接经济损失将会大大减少。
3)建立“数字城管系统”,将极大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和旅游环境,每年将为居民、从业人员和旅游者带来巨额的社会福利增量,经济效益将相当可观。
1.2 系统篇
1.2.1 相关人员针对性的培训如何安排?
答:主要包括对数据普查人员、信息采集员、社区城管站人员、各专业单位人员、数字化城市管理办公室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相关领导等的培训。培训主要内容:
1)数据普查人员:理论知识的培训,仪器操作培训和实地踏勘。
2)信息采集员培训:理论知识培训、信息采集系统的培训、无线数据终端的基本操作培训。
3)社区城管站人员:基础知识培训、操作技能培训、岗位职责培训、系统使用安全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4)各专业单位人员:基础知识培训、操作技能培训、岗位职责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5)数字化城市管理办公室操作人员:数字化城市管理办公室的操作人员包括受理员、呼叫中心坐席、值班长、派遣员、指挥长、大屏操作员等,针对不同工种再分详细的针对性内容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城市单元网格管理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系统总体架构、各子系统的具体操作等。6)系统维护人员:包括城市单元网格管理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系统总体架构、数据基础知识和高级操作、系统管理维护知识和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7)相关领导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系统总体架构、基础知识培训、操作技能培训和高级操作等。
在培训之前,将向用户提交相关文件,一方面方便用户快速了解掌握系统,同时也通过文档向用户广泛的征求意见,有利于系统进行完整、准确分析验证,不断完善系统功能结构体系。之后安排专门的培训教师针对不同的人员培训,在培训结束之后,通过考核的方式,在促进学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方便学员通过完善的考题查找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查缺补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训人员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培训效果。培训完成以后,我们将不定期的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以确定培训效果,并从反馈意见中不断总结经验,对于个别用户使用问题,将派有专门人员专门解答。同时我们将从完善用户使用手册、方便快捷的
联机帮助、由系统管理员继续指导几个方面弥补培训中的不足。
1.2.2 数字城管系统包含哪些子系统?
答:按建设部标准,数字城管系统包括9个子系统: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呼叫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评价统计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城市部件更新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另外可根据用户需要建立拓展子系统,如GPS定位子系统、业务短信子系统、信息发布子系统等等。
1.2.3 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是为城市管理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的子系统。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相应功能的终端“城管通”在所划分的区域内巡查,将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的相关信息报送到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同时接受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和领导的工作派遣与调度。
1.2.4 呼叫中心受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受理的城市管理问题分为三种:社会公众举报、监督员上报和视频监控上报。通过呼叫中心的建立,联系政府内外各部门和社会公众,受理来自城市管理监督员、社会公众的城市管理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审核记录,立案后传递给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
1.2.5 协同工作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协同工作子系统主要供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专业部门等处于协同工作网络内的相关办公人员使用,用户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进入城市管理协同工作平台。不同类型用户登录后,具有的权限不同,可以操作的内容也不同。
协同工作子系统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办公自动化,图、文、表、业务管理一体化,实现基于工作流的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区级协同平台、各专业部门之间协同工作。
1.2.6 地理编码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地理编码子系统是网格化城市管理最重要的支撑系统之一,系统采用了地理编码技术和空间数据库技术。地理编码服务实现资源信息与地理位置坐标的关联,建立起地理位置坐标与给定地址的一致性,在空间信息支持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决策应用。系统通过对自然语言地址信息的语义分析、词法分析,自动和标准地址库匹配,确定出精确的地理坐标。
1.2.7 监督指挥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监督指挥系统设在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实现信息实时监控,便于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和各级领导更加清楚地了解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状况。可通过监控大屏幕或监控电视直观地掌握各个区域的城市部件(事件)信息、业务办理信息、综合评价信息等全局情况,还可以对每个网格、监督员、部件等个体的情况进行查询。
1.2.8 评价统计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综合评价子系统通过制订监督评价及考核的体系,对城市管理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工作过程、责任主体、工作绩效和规范标准等。系统具有动态设置和管理能力,能够设定评价准则、评价主体、评价模型自动执行考评过程,并对考评结果以图形和报表的形式进行输出,从而能够指导日常工作的绩效考核。
1.2.9 视频监控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视频监控系统是指将视频监控信号在城市管理指挥监督中心的监控大屏幕或监控电视上显示,实现对城市各类部件和事件的全方位、全时段的可视化监控管理,从而对市区的综合管理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响应,对监控范围内的突发性事件录像取证,起到综合治理效果。
1.2.10 城市部件更新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城市部件更新子系统用于在线修改城市部件数据,对于更新和遗漏的数据可以不经过专业普查单位重新普查,由监督员直接上报。该子系统依照部件编码规范,提供管理工具用于在部件编码规则发生变化时的快速更新;提供专门的权限控制模块以满足有权限用户能够对部件数据进行更新和维护。
1.2.11 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供系统管理人员使用。通过该平台,对系统使用的地图库进行随时维护,即可以对于系统中使用的各种基础数据资源进行管理;利用管理系统提供的工具,系统管理员可以进行图层定义,可以随时扩展地图数据,使用地物定义,可以适应标准的变化,对各种地物的标准编码进行维护。
1.2.12 应用维护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应用维护子系统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工作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快速搭建、维护城市管理业务,定制业务工作流程,设置组织机构,并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工作表单内容样式调整、业务流程修改、人员权限变动等日常维护工作。利用应用维护子系统,系统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调整系统使之适应变化的需求。
1.2.13 系统选用基础地形图的要求
为了获取较好的地点空间数据精度、定位精度和视觉效果,最好选用1:500的基础地形图作为系统的底图数据。1:1000的大比例尺基础地形图也可以作为基础底图,但对系统的使用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系统使用的基础地形图要求是SHAPEFILE格式。其它数据格式(比如:AutoCAD的Dxf文件,MicroStation的DGN文件,Mapinfo的Mif文件等)的基础地形图可以通过ARCGIS平台进行格式转换,然后进行分层、入库、接边建立ARCGIS格式的城市基础地形图库。
1.2.14 没有基础地形图怎么办?
答:对于没有符合系统要求的基础地形图的城市,建议进行数字化基础地形图测量。这样可以获取最新的基础地形数据;也可以采用航拍的方式进行基础地形数据采集,然后进行数据处理以满足系统的数据要求;如果有纸质的数据成果,也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满足系统要求的数据。但该方法获取的数据精度相对较差。基础地形图数据由实施城市提供,由其聘请专业的数据测量或制作单位进行处理,以达到系统使用的要求,并组织验收,由实施单位提供技术建议或指导。
1.2.15 系统单元网格划分的步骤
答:1)确定实施城市的管理系统工程建设的范围。
2)了解范围内所有市辖区、街道、社区的信息,并将范围在基础地形图中标注出来。
3)根据已经确定的网格划分标准中提出的划分原则及单元网格数据要求,根据城市市辖区、街道、社区的边界,进行单元网格划分,绘制单元网格图集,由各区组织对网格复核确认。
4)根据已经确定的网格划分标准中提出的单元网格编码规则,对城市数字城管单元网格进行网格编码。
上述工作由实施城市的相关部门组织完成,由实施单位提供技术建议或指导。
1.2.16 数据普查的步骤
答:1)确定实施城市的数据普查范围。
2)根据已经确定的城市部件分类与编码标准进行部件普查。3)同时,按照已经确定的地理编码规范进行地址调查。
4)部件普查和地址调查成果要求按照规定比例尺制作,为ARCGIS数据格式。上述工作由实施城市聘请专业的数据测量或制作单位进行,并组织验收,由实施单位提供技术建议或指导。
1.2.17 可以使用普通手机作为”城管通”终端吗?
答:不可以。“城管通”终端要求具备语音呼叫、短信群发、拍照录音、表单填写、地图浏览、数据同步、手机定位等特定功能,是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运行的平台,必须是智能手机,目前综合各方面考虑只支持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
1.2.18 手机终端选型原则
答:为了使数字城管信息系统满足国家标准,其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的终端选型一般要遵循一下基本原则:
(1)终端操作系统: Microsoft Windows Mobile 5.0 简体中文版 For SmartPhone;或升级版本
(2)CPU:OMAP850 ≥201MHz;(3)内存:ROM≥64MB,RAM≥64MB;(4)显示: 2.0英寸,像素≥176*220;
(5)摄像头:像素≥30万,CMOS传感器,支持Microsoft 相机API 分辨率≥320×240;
(6)接口:蓝牙,USB;
(7)扩展:支持Mini SD卡,SD卡≥512M;(8)网络: 900/1800/1900MHz,GSM/GPRS/EDGE;
(9)电池:容量≥1150mAh,通话时间≥3小时,待机时间≥100小时;(10)声音视频:支持录音机,视频播放,音频播放。(11)有GPS模块。
1.2.19 “城管通”终端的维护
答:“城管通”终端首先是一款智能手机,硬件由手机厂家负责维护,一般保修期是1年。手机上的无线数据采集系统软件,由软件开发商维护,一般也是1
年的免费维护期。它的返修率与选择的智能手机的返修率有关,淘汰率也一样,与软件无关。
1.2.20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基于我们实施数字城管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注意点:
1)、调研要充分,建议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特色及已有的硬件资源,便于建设有当地特色的“数字城管”。
2)、选择好的总包商、监理公司、软件开发公司。“数字城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专业部门人员的整合,因此,必须要选择好的总包商为项目负责。参与了全国三十多个地市的数字城管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建设经验,并且拥有雄厚的网络资源优势和优厚的服务运维保障,能为客户提供最好建议及服务。另外,在数据中心与灾备、呼叫中心、集成、视频监控领域都有很大的优势,是理想的总包商选择对象。
3)、网格划分和普查数据的正确性。作为核心基础数据,基础地理数据、部件事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单元网格数据的准确性是非常必要的。
4)、利用已有的一些数据,提供便民服务。可以整合电信的号码百事通作为呼叫中心,方便于市民的投诉上报,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提供信息采集通道。5)、各部委办局的协调非常重要。“数字城管”业务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涉及到与城市管理相关的各个单位部门,因此,在项目开展前期就需要有相关部门牵头进行各部委办局工作的协调整合,以此来保障“数字城管”的顺利实施。6)、工程资料要完整、正确、规范。从项目前期的可行性分析,到项目的建设、调试、运行,各阶段的工程资料需要保存得当,以备验收。
7)、值班人员(坐席人员)、受理员、指挥人员、城管人员、维护人员各相关内容的培训要同步进行。在前期准备、建设阶段,就要开始对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同步培训,以保证系统试运行时人员可以到位。
8)、城管局要关注考核办法、考核机制的制定。对于各专业部门的考核需要有相关机制,例如通过内评价(业务数据的分析)和外评价(公众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工作情况及效果做出考评。
1.2.21 可以整合的资源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 1)、网络资源整合:
依托电子政务网、运营商的网络资源 2)、视频监控资源整合
部分共享公安、交警等视频监控系统(“平安城市”)。3)、语音资源整合
呼叫热线、12319、12345、114等 4)、人力资源整合
组织机构的建设、信息员队伍建设
1.2.22 系统除了目前的应用领域以外,将来可能会在那些方面得到扩充?
目前可以预期系统将来有两个发展方向: 1)全面的城市信息化管理平台
城市数字化管理的最终是要能够建立一个全面的城市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实现以城市的管理为核心,以各相关政府职能单位和部门的调度中心和执行部门为节点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
目前系统通过数据提取建立了城市监管基础信息库,为城市各级监管部门提供第一手管理资料,同时为城市相关的规划、建设以及应急管理等众多职能部门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GIS作为信息管理的综合平台,能够集成了各专业单位的专业数据,可以为政府提供大量的深层次管理信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行业的发展只是促进城市的经济的提高,真正引导城市稳定、持续发展的,还是政府管理部门。城市数字化管理应该在完成行业应用的基础上,应该为城市的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源,并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综合,为政府决策者提供必要的数据。主要包括城市持续发展评估、城市综合经济指标评估、城市发展模型体系建设、重大事故处理系统建设、资源配置系统建设、环境评估模拟系统建设等。
2)面向大众服务信息服务平台
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不仅仅是为城市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基本信息平台,还为企
业和广大公众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公众服务城市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反映了城市政治、经济、历史、科教文化、城市建设和旅游(行、游、住、吃、购、娱)等各方面市情信息,同时提供办公、生活、旅游、经贸等活动服务指南。地理信息系统为地球上90%以上的信息的载体,与城市的发展建设密切相关,最适合建设面向大众服务信息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将面向大众Internet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推动公众参与。服务平台建立在面向实际的应用需求、技术力量、和数据等基础上,分步骤实施,以市民需求为主线开展。这种生活需求包括日常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信息服务需求,参与社区规划与建设的需求,参与城市经济、社会建设的信息需求,使城市真正实现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好、更充分的使用和挖掘信息,实现城市数字化管理本身建设的价值。
1.3 应用篇
1.3.1 如何推进“数字城管”实施建设?
答:实施数字城管新模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有信息技术的应用,又有政府各部门人员、职能的整合,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推广工作的系统性,必须要采取完善法规的手段来推动。具体来说,抓好这项工作,要坚持三个原则:
首先是政府主导。政府领导及各分管领导要发挥主管作用,对城市管理各个部门、职能人员进行整合,同时要落实资金。
其次是群众参与,广泛运用现有的市长公开电话或者市政服务热线,动员广大群众热心参与城市管理。
第三是技术支撑,需要专业人才对整个业务系统做好维护管理工作,联合社会上的科研机构、专业公司为系统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1.3.2 如何进行职能部门的整合?由谁来牵头做这件事?
答:在“数字城管”推进的过程中要形成市、区、街乡纵向及各部委办局横向的协同工作,因此,整合各职能部门的现有资源和工作流程是基础中的基础。根据已建设城市的经验,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领导要亲自抓。市长或者至少是分管城市管理的副市长要具体研究,布置落实。各部委办局之间的协调由负责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负责牵头,例如城市管理局。
第五篇:数字城管文章
“数字城管”成效探析
“数字城管”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从试点到逐步推广的过程,因城市规模的不同,建设动因的区别,对“数字城管”理念的理解差异,各市建设的模式、实施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取得的效果也千差万别,有的通过实施“数字城管”实现了城市管理水平的大飞跃,有的实施“数字城管,引又成了一种形式。从全国51个试点城市(区)的情况来看,“数宇城管”的实施主要取得了文中八个方面的成效(主要以杭州市、常州市为例)。一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体制是指城市的管理组织设计、管理法规制度和管理运行机制的总称。其核心是对城市管理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配置和互动方式的制度化、程序化的规定。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是“数字城管”能否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从部分试点城市来看,在实施“数字城管”之前,已着手开始理顺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了大城管的格局
“数字城管”的内涵和范围要大很多,是属于大城管的范畴。它的体现和载体——城市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将涉及城市管理内容的部门全部纳入了其中。
(二)设立了高位监督机构
在实施“数字城管”之前,各个城市都根据本地实际,成立了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指挥中心,或者监督指挥中心,作为监督、指挥、协调城市管理问题的机构,但因各地情况不同,在监督机构的行政职级上有一定的区别。
(三)实现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
“数字城管”的实施,促进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真正实施,市一级主要是监督,而区、街道主要是落实,真正实现了重心下移、属地管理、以区为主,突出街道一级的城市管理职能,发挥了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四)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
“数字城管”的实施,理清了市和区、市相关部门的职能,也理清了区和街道、区相关部门的职能。各个城市都根据本市实际制定了《城市管理指挥手册》,规定了每个具体城市管理问题由谁来处置,具体的处置时限和处置标准,为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派遣和处置莫定了基础。二创新了绩效评价机制 “数字城管”绩效评价包涵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内部评价是内部的工作绩效考核,相对来讲比较容易控制,而“数字城管”运行效能的体现关键在外部绩效评价,在体制理顺、问题责任单位明确、处置力量配备到位的情况下,还需要建立高位评价机制、科学评价办法和强有力的奖惩措施等,才能确保“数字城管”的高效运行。
(一)建立了高位考评机制
在我国的行政体制下,市级主要领导是否关注“数字城管”,是否关注绩效评价结果,直接关系“数字城管”运行的效果。目前部分城市已经建立了高位评价机制,书记、市长亲自过问、参与“数字城管”工作,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各个部门领导工作能力的指标,这大大促使了各部门真抓、狠抓城市管理工作。如常州市成立了由市政府秘书长为主任的考评委员会,市长每月定期进行暗查、暗访。杭州市建立了数字城管运行情况直报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期必批,对部门无法协调的问题,由市政府分管秘书长亲临协调。
(二)制定了科学评价办法
绩效评价办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各地都根据本地实际,建立了自己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如常州市根据其管理特点,采取了多样化的考评方式,确保了“数字城管”的评价结果的权威性。
(三)实施了可行的奖惩机制
通过落实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将绩效评价结果落到实处,从而调动各部门参与“数字城管”的积极性。如常州市,各区政府年初需缴纳200万元单位保证金,区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缴纳2万元个人保证金,根据评价结果,分别给予双倍奖励、返还保证金和没收保证金。各区年终“数字城管”绩效评价成绩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各辖区全年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权重占到6%。常州市天宁区实行末位淘汰制,绩效评价成续连续两个月最后名次的街道,其分管主任予以免职,三次主任免职;定期召开由市长、分管市长及各区区长、分管区长以及市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评点评会,考评成级及存在问题在电视合、常州日报、晚报等媒体上公布;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区委、采取每年年初预算安排“数字城管”专项奖励资金100万元,向各职能部门收取一定管理基金的办法进行激励;烟台市政府将数字城管的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对各区的《城市经济工作考核办法》的指标体系,为数字城管健康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来源:城市发展报告)
三提升了问题发现能力
“数字城管”的首要环节是发现问题。因城市管理的职能分散于各个部门,以往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统一发现和受理城市管理问题。“数字城管”的实施,构建了这样一个统一的平台,组建了一支专门的巡查队伍,使城市管理问题发现的能力大大提高,时间大大缩短。在实践中,不同的城市所采取的方法有所不同,有直接招聘监督员,有采取市场化运行,也有分级发现问题等。
(一)市场化问题发现模式
杭州市以信息采集市场化为主渠道,大胆创新,建立一整套全面发现问题的机制,率先在全国走出了一条实施市场化采集的新路子。政府“花钱买信息”、“养事不养人”,按区域设定五个标段,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良好社会信誉和人力资源管理资质的公司从事信息采集。引入了竞争机制,加强了对采集公司的管理,按月对采集公司采集情况进行排名。建立了“周例会、月考核、季兑现”制度,加大对漏报、错报、失报的校核力度,设定了“两条高压线”,杜绝虚假信息和吃拿卡要行为的发生。信息采集走市场化之路,确保了街面事、部件问题的及时、全面发现;同时也确保了发现问题的公正与中立,大大阵低了运作成本。
(二)分级化问题发现模式
常州市在问题发现上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市、区、街道各自巡查,发现问题。市一级由三个方面的问题来源,一是由12319电话24小时被动受理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二是通过自建的100个视频探头,全方位监控城市管理重点区域的问题,三是由市级监督考评员抽查、专项检查发现问题,除部件外,被市发现的问题将直接扣分。所有问题都将及时通过市一级平台下派到区二级平台;区一级也都有专业监督考评员队伍对所辖区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并通过视频及时发现重点区域的问题,区巡查的目的就是提前发现、解决问题,不让市一级发现本区的问题;街道一级则管理力量都在自己的网格内不断巡查,及时发现和处里问题,不让市、区发现其管辖区域的问题,如涉及市级职能部门的问题及时报到市平台。目前全市每天有近1200个监督巡查人员在发现城市管理问题,问题发现的数量和及时性都大大提高,其管理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四确定了城市管理标准
什么才是城市管理问题?这与各个职能部门管理的标准相关,不同的管理标准,产生问题的数量就有很大区别,如窖井盖的下陷,有的城市作为问题上报,有的城市则不作为问题上报。“数字城管”是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因此对城市管理标准提出提高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管理标准化。常州市在“数字城管”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市长提出了“五个化”,其中就有一个标准化,就是说城市管理要有自己的标准。由市各相关主管部门根据本行业的实际悄况,结合工作重点、难点及政府导向等实际,并围绕民生,制定出具体的管理标准,由市监督指挥中心进行归纳汇编,出台了《常州市城市长效管理规范标准及实施细则》,如护栏管理,原来可能一年才进行一次清洗,现在规定城市中心区域每周一次;如外墙粉刷,原来需要几年才进行一次,现在重点区域规定每年一次;如报刊亭的管理,原来只要求不占道经营就行,现在要求定期更新,不能超范围经营;如夜排档原来都是临时点,现全部进入室内疏导点等。因此“数字城管”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标准,而标准的提高,必然促使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提高了问题处置效率
城市管理问题处置情况怎样、是否及时,在实施“数字城管”前,没有哪个部门来监督,各个职能部门(单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数字城管”实施后,各个城市都制定了《城市管理指挥手册》,由监督指挥中心按照部颁标准“立案、处置、结案”中的要求,明确了本市城市管理的问题具体处置要求和时限。“数字城管”的实施,使原来许多城市管理问题处置标准得到了提高,处置时间也大大缩短。
(一)结案的标准明晰
杭州市实施“数字城管”后,将问题处置的要求和结案的标准定位在“眼睛能看到”,也就是说问题需得到解决后,才能结案,改变以往“已派人去处理”、“将要去处理”等敷衍做法,常州市对市民举报的问题,处置完毕后,需要由平台回访市民,得到“满意”的答复后才能结案。这都对处置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处置的时限缩短
在处置时限上,杭州市的问题及时解决率从原来的26.7%提升至95.11%;数字城管事、部件单件问题的平均处置时间由去年的5.78和16.38小时缩短到现在的3.17和14.67小时,改变了过去“发现问题靠举报,处置问题靠突击,解决问题靠批示”的做法,每天通过专业的信息采集员队伍的不间断巡查,促进了街面管理问题的及时发现、处置和解决。
六建立了市民诉求平合
一个城市的管理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如果说原来的城市管理模式对公众参与的渴求还是一种形式的话,“数字城管”的实施,真正实现了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目标。“数字城管”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受理、快速派遣、快速处置,使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诉求得到了及时的回应。
常州市设立的12319监督指挥平台,将受理子系统与呼叫中心相结合,将所有部件、事件以及与民生有关的城市管理问题全部纳入受理范围,24小时接受市民来电,并重点突出咨询和事件类的管理,所有问题都进行回访,真正实现了“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的宗旨。开展了城市管理“百人找差”活动,邀请市民、网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城市管理工作找不足、提意见。所有问题由专门人员进行梳理、派遣,处置结果一一在常州本地论坛、监督指挥中心网站上予以公布,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七整合了社会管理资源
“数字城管”作为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信息平台,涉及范围广、数据种类多、网络覆盖全,它依托城市原有信息化进行提升,整合了社会公共资源,节省了政府投资同时也为各地“数字城市”的建没提供了数据、网络支持。
如常州市,整合了市规划、国土部门的电子地图,与部件普查相结合,形成了全市的基础设施数据库,不仅满足了自身需要,也为公交、电力、通信等部门的设施管理提供了翔实数据。该市利用公共无线信号,建成了无线视频监控系统,避免了因租用运营商网络而产生的高昂费用。杭州市借助数字城管GIS、GPS等关键技术,建立了环卫车载GPS、自来水远程抄表、权力阳光许可审批等系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为强化行业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八实现了长效管理目标
因城市管理问题的动态性、随机性、复杂性,传统的管理模式属于粗放型和突击型,城市管理人长期都在孜孜不倦地寻找一种模式,来解决城市管理“抓反复、反复抓”的困境。“数字城管”的出现,为城市提供了一种真正的长效管理城市的模式,不再需要突击、不再需要运动战,城市管理问题随时发现、随时派遣、随时处置。如常州市,以绩效评价为基础,建立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并切实有效的“数字城管”长效管理机制,突出事件类管理和考评,各区、各部门都努力做好本部门的基础性工作,随时接受市监督指挥中心的考评,从而真正实现了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节假日与平时一个样,在中央领导来常期间,城市管理工作仍然和平时一样,坚持不搞突击。2008、2009连续两年征询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建议,并通过入户调查、现场问卷等形式,征求市民群众对“数字城管”运行成效的评价,两年的群众满意度都在92%以上。城市长效管理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数字城管”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场革命,它的实施,使各个城市的管理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试点和推广的过程中,还有许多课题,有待于每个“数字城管”人去探索和研究。(来源:城市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