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加强顶层设计 形成共建合力 全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共5篇)

时间:2019-05-12 21:3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加强顶层设计 形成共建合力 全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加强顶层设计 形成共建合力 全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第一篇:北京:加强顶层设计 形成共建合力 全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

加强顶层设计 形成共建合力 全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结合发展实际,探索了一条具有北京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道路。

一、探索和实践

2003年北京市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战略任务。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深入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农业成效显著。

一是保障鲜活农产品供应,发展基础性产业。稳步推进菜篮子工程,每年发展设施农业4万亩、外埠蔬菜基地4万亩,率先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县(乡镇)创建、优级标准化基地创建活动,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例80%以上,建立了菜篮子重点产品政府储备机制,菜篮子自给率、控制率、合格率、应急保障能力“三率一能力”稳步提升。加快实施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立足种植、养殖、林果、花卉谋划种业发展,加快建设通州国际种业园区、中关村良种创制中心和丰台品种权交易中心,初步确立了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企业聚集中心、交易交流中心和种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三中心一平台”地位,培育了“中蔬”、“京研”、“奥瑞金”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种业品牌,“种业之都”建设稳步推进。

二是瞄准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融合性产业。按照“优

一、大

二、强三”的思路,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8家,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69家;农产品加工业资本化、园区化、规模化发展,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例达到65%。休闲农业加快发展,开展了“寻找北京最美乡村”、“星级观光园”评定和休闲农业示范乡镇创建活动,2011年全市农业休闲观光园达到1300个,实现收入30.4亿元。会展农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中国花博会、世界草莓大会,积极筹办国际食用菌大会、世界葡萄大会和世界种子大会,以“举办一个展会、拉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为宗旨的会展农业成为都市农业新亮点。

三是拓展生态服务价值,发展低碳产业。坚持农业是“生产性绿色空间”的定位,投资46亿元实施农业基础建设和综合开发规划,农田节水灌溉率超过90%,农田景观成为都市亮丽风景;推广“德青源”循环农业模式,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实现有机统一;加快山区建设,沟域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建立了农业生态价值评价机制,农业生态价值超过1万亿元,有力支撑了首都“世界城市”建设。

都市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加速器。“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7%,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736元,增长7.6%,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

二、经验和体会

市委、市政府统筹全局发展、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工作举措,有力推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一)不断深化农业认识定位。北京农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是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2009年,市委市政府重新认识首都“三农”,明确“首都的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二三产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人文、科技和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确立了都市农业是“建设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首都生态宜居的重要基础、首都高端农产品供应和城市应急安全的基本保障”三个定位;2010年提出要着眼于“基础设施最领先、成果转化首选地、籽种品种顶尖级、机械装备现代化、服务体系最完备、人才素质第一流”的标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二)不断优化农业发展布局。坚持在首都城市发展全局中定位都市农业,提出了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五区”布局。在城市农业区,重点发展家庭农业、社区农业等城市农业;在近郊农业区,重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会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在平原农业区,重点发展加工农业、设施农业、现代种业与景观农业;在山区农业区,重点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在京外合作区,重点发展外埠农产品基地,形成外埠供应基地网络。

(三)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成为市委市政府安排的两个全市性会议之一,主要领导倡导建立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如整合农业、水务、国土等部门资金项目,每年完成30万亩农业基础建设和综合开发工程;聚集金融、财政等部门资源,打造“北京农业上市板块”,农业上市企业达到10家;汇集科技、农业等部门力量,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

(四)不断完善农业政策体系。着眼全面统筹,制定实施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意见、促进农民增收行动计划,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进一步巩固。坚持分类推进,近年来每年安排8亿元推进菜篮子生产,安排1亿元支持种业发展,安排1亿元支持农加工业发展;率先建立了农田生态补偿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增加到19个,基本涵盖了主要农产品。

(五)不断强化服务体系支撑。围绕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农资、农机、农业信息化、农村金融、农产品流通、农业用水,推进都市农业九大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一产农户比例达到72%;搭建了农民田间学校、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农民培训平台;形成了全科农技员、村级防疫员、管水员、护林员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队伍;初步建立了农业信贷、农险、农投、农业基金、农担、农村信用、涉农企业上市培育、农村要素市场、农村金融改革等“九农”金融服务体系。

(六)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土地确权流转,农地流转率达到46.7%;实施产权制度改革,91.4%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改革任务,2011年620个村人均股份分红3525元。通过深化改革,让土地流转起来、资产运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增强了都市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十二五”期间是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将按照此次会议精神,紧扣“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任务,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更好地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西安:科技支撑 园区引领 努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西安:

科技支撑 园区引领 努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西安是欧亚大陆桥的中心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也是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试点城市。全市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1万,农业人口401万,具有大都市、大农业共生的鲜明特征。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864.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14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788元,增幅居十五个副省级城市首位,连续八年保持15%以上增速。

一、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践行“三化同步”理念,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目标,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增强。2011年,全市实现粮食总产182万吨,连续八年获得丰收。蔬菜总产261万吨,总量自给有余,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充分肯定。水果、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产量稳中有升,花色品种不断丰富,食物保障和就业增收功能充分彰显。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在全省率先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建立健全了“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几年,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37个大中城市农产品抽检中,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连续六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三是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自2006年我市出台《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方案》以来,以“四大板块、十二条产业带”建设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引领,主要农产品生产迅速向农业板块、产业带和园区集中,区域布局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到279个,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

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农技推广网络,组建了农业咨询专家团队。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取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73项,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160个,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180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水果良种实现了全覆盖,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06年的47%提高到2011年的54%。

五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积极扶持培育“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420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0家,完成销售收入195亿元。我市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63个,带动农户62万户。

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健全机构,落实责任。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特别是我市长安区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为这是继全市经济发展新引擎“五区一港两基地”之后的又一个亮点,明确要求相关部门予以大力支持。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业发展工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密集调研农业工作,深入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了解实情,与基层干部群众共谋发展。同时,将农业发展纳入目标考评,有效保障了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优化工作思路,创新工作理念,完善工作措施。2006年,我们明确了“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目标,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西安市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方案》;2007年,制定出台了都市农业“四大板块、十二条产业带”建设规划;2008年,针对我市淡季蔬菜供应紧缺的实际,制定实施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提出了重点建设10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个展示中心和1个冷链物流中心的目标;2011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粮食生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发展休闲农业的意见》,明确了实施园区引领、基地辐射和龙头带动的发展战略。几年来,按照既定的方案和有关规划,我们层层分解落实责任,逐年认真实施,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平稳健康发展。

(三)瞄准市场,搞好调整。在生产环节,我们重点抓了精品名牌建设,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以及地理标志产品,扩大了西安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销售环节,我们重点抓了农产品宣传推介,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每年定期举办桃花节、樱桃节以及产销衔接会等各类农业节会。在猪肉价格上涨和供应吃紧的情况下,及时出台了有关扶持政策,加快生猪发展,缓解了市场压力。在周至芹菜和阎良甘兰出现价低滞销的困难时期,及时对外发布信息、联系客商、开辟销售渠道、实行销售补贴,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提升了价格,保护了农民利益。在服务环节,指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把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搞销售,带动产业健康发展。

(四)科技带动,强化支撑。一是抓研发,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科研单位和民间科研力量两个积极性,大力培育新优品种,巩固了番茄、玉米育种方面的传统优势,拓展了猕猴桃、葡萄、石榴等果树品种及畜禽优良品种选育推广方面的新优势。二是抓推广,全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到130个,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的主推技术进村入户,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三是抓培训,组织开展了“农民绿证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提高了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五)破解难题,健全体系。农民增收、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困扰都市农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方面,我们围绕农业园区和板块建设,抓了一村一品发展、精品名牌培育、休闲农业壮大以及农民培训等工作,促进了农民快速增收。在强化农业服务体系方面,着重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争取国家、省、市项目,积极推进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推动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六)加大投入,合力推进。市政府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设立1.1亿元资金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设立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菜篮子”工程建设,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粮食生产。注重整合林业、水利、旅游、交通、科技等部门力量,合力建设现代农业。长安区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都市农业发展,雁塔区出台7项扶持政策推动都市农业发展,临潼区政府每年拿出120万元,用于奶畜产业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市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不够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不够高,农业发展依托的资金投入和资源需求相对紧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研究落实措施,全面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突出园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以园区建设引领都市型现代农业。科学制定秦岭北麓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启动秦岭北麓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支持长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核心示范区建设,研究制定农业示范园区扶持政策。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提升现有园区建设标准和档次。

二是实施四项工程,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以重点项目壮大都市型现代农业。实施粮食单产提增工程,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确保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实施设施蔬菜建设工程,全面提高我市淡季蔬菜的自给率;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推进西安现代果业展示中心和灞桥白鹿原葡萄、周至猕猴桃两个主题公园建设,全面提高我市果品质量;实施畜禽标准化养殖工程,鼓励散养户扩大规模办场入区,加快推进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科技进步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实施“科技入户百村示范工程”,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快组建市农科院,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各类科研、推广项目、主推技术、主导品种、集成技术的熟化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严格依法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以安全生产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全和完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深入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开展农产品产销衔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活动,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市民“买贵”问题。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是培育市场主体,推进产业化进程,以现代经营方式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重点建设雨润西安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伊利集团蓝田冷饮生产基地项目。开展升级进档活动,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区县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快土地流转进程,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拓宽思路 创新举措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沱牌镇党委政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特色种养、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为路径,以现代农业园区和优质品牌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快了全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一、建设十大基地,发展现代产业

我们紧紧依托我镇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交通优势,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不断探索完善“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创新完善“企业龙头寄托生产”、“土地入股产值分成”、“资产入股风险共担”等农企利益联结模式,稳步推进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一)建设万亩药材基地。以魏家营、竹林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最终建成以种植川百芷、黄柏为主要中药材的万亩药材种植基地。目前已建成5000余亩。

(二)建设万亩蔬菜基地。以通泉、桑树林等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村,最终建成以种植大棚蔬菜、露地蔬菜为主的万亩蔬菜种植基地。目前已建成7000余亩。

(三)建设万亩甜橙产业基地。以黄家堰、断石桥、响堂、排路村为核心,以沱明路沿线为重点的万亩甜橙产业基地建设,第一期 2000亩已建成,第二期 2000亩建设正有序扩进,已完成开沟起垄整厢等土地整形工作,已栽植幼苗 1300余亩,其余700亩10月份完成栽植。最终达到1万亩规模。

(四)建设千亩水产养殖基地。以竹林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凤凰村的千亩水产养殖、莲藕种植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水产500亩、莲藕种植500亩。

(五)建设5000亩优质水蜜桃基地。以周家桥、纸潮沟村、红星村为核心,建设优质水蜜桃基地。第一期2000亩已栽植成活,正进入管理期。最终达到5000亩规模。

(六)建设年产500万羽白羽肉鸡养殖基地。以黄家堰村、宝竹村、华严村为核心辐射带动6个村投入7000余万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圈舍7万平方米,年可出栏白羽肉鸡500万羽。目前已有24户开始投入生产,出栏白羽肉鸡20万只。

(七)建设万亩有机稻种植基地。以瓮城、浸水垭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六个村,发展10000亩有机稻。

(八)建设万亩干果基地。以大舜、金凤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八个村,建成万亩以优质核桃为主的干果基地。

(九)建设千亩花卉苗木基地。抓住建设酒乡花镇契机,以白石村为核心,辐射带动排路、五显楼、凤凰等村,建设千亩花卉基地。目前已建成600余亩。

(十)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基地。以断石桥、黄家堰村为核心,全镇建设年出栏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0个,野山猪寄养100户,建设祖代种猪场1个,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产业。

二、着力“四个到位” 创新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到位。镇里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对现代农业园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制定下发了《沱牌镇2013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意见》和《沱牌镇2013年优质农产品基地与品牌建设实施意见》,建立了严格的考核节点计划。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村支部书记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技术小组,下设了专门办公室,具体负责抓好全镇面上工作的开展。

(二)、宣传发动到位。通过层层召开会议、广播电视、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外出参观学习。近年来,先后组织干部群众及带头户2000余人次,到成都、南充、大英、遂宁、蓬溪、简阳等地参观学习生猪、果品、大棚蔬菜、水蜜桃等发展6次,通过学习,进一步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提高了认识。

(三)、责任落实到位。对农业产业发展实行领导成员联系负责制度,全镇共划分四大现代农业片区,分别由一名党委成员挂帅负责,各村相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抓好规划发展。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今年以来,全镇共举办环保养猪、肉鸡养殖、大棚蔬菜技术、果品精品园管理、食用菌栽培等技术培训班12场次,培训人员1500人次。

(四)、督查考核到位。对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严格的考核节点计划,实行每周一考核,每月一通报,每季度一总结,全年总评制度,把考核结果与各村考核相挂钩,与机关干部绩效工资相挂钩,全程跟踪,严格考核。对工作突出的,及时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措施不力、落后节点的,实行滚动扣分,及时兑现考核奖惩。

三、拓宽方法思路 强化可持续发展

(一)、做好“一个规划”

实践中,我们意识到,要使现代农业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必须要有一个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的规划来指导现代产业发展。为此,我们聘请相关部门专家,对我镇的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制订了《沱牌镇农业主导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规划中,我们把全镇产业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功能板块区: ——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区。主要发展以接待城市居民节假日走进田园、亲近自然、体验绿色走廊为主的农业旅游、休闲、观光、餐饮等服务为主的农业项目,竹林村鱼藕基地、渔家乐、魏家营中国花海项目便是其中代表。

——特色种养区。主要发展以金黄乐爽梅花鹿养殖、野山猪寄养、通泉村大棚蔬菜为代表的特禽、特畜、特水、设施栽培为主的养殖、种植业。

——以白石村为代表的高档花卉苗木种植区。重点培育盆景、高档花卉苗木的繁育和筛选、花卉组培、炼苗等。——以浸水垭、瓮城村为代表的种植区。主要通过优良品种应用、机械化操作、采用有机肥、减控农药使用等绿色栽植技术,打造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促进项目引进、产业集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我们争取“政策”、包装项目、吸引投资、总领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二)、创设“一个载体”

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来发展农业,以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载体促使我镇农业生产提档升级,逐步形成种养、加工、物流一体的标准化农业生产体系;科研、育繁、推广一体的农业创新体系和娱乐休闲旅游一体的农业服务业体系。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争取上级涉农项目入驻,整合实施,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近5000万元,建设村道水泥路140公里,整治塘库堰58处,修建田间作业路40公里,新建改建提灌站5座,加大对零散土地的整合力度,整理土地2万亩,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加快先导区域的开发建设速度。我们确定了“两线、一片、一园区”的先行开发区域,即:沿省道205线的休闲农业走廊,沱明路沿线的甜橙示范产业基地、新农村示范片和农业产业园区。经过近三年的不断培育,已经基本成形,为全镇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招商引资。我们不断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 宣传,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通过现有项目的示范,放大了集聚效应,各类资本纷至沓来,近三年来,我镇共招引各类农业项目22个,总投资达到2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以上的农业项目8个。

(三)、强化“两种意识”

项目是开发和建设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牢固树立两种意识,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步伐。

一是牢固树立项目第一的意识。我们在着力招引项目的同时,更注重招引项目的质量,以“四种能力”作为我们招商引资的标准:首先是对本地农产品的转化能力。招引的项目必须有助于提高本地农产品品质,消化吸收本地农产品。我们招引的四川盈益公司每年可以消化本地甜橙产品8000吨左右。其次是与农户建立利益联接机制的能力。项目要对帮助本地农户增收具有可持续性。摈弃单纯土地流转,把农民挤出农业的短期模式,在保证农户基本收益基础上,实行保底分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引进清见公司发展野山猪寄养,农户每头生猪可获纯利700-800元,每户一年可增收2万元,引进可士可公司发展甜橙,农户保底每亩700元,收益二八分成,农户占大头。第三是对本地区生态环境的提升能力。良好的生态和优美的环境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引进四川龙泉园林公司发展花卉苗木既不破坏现有生态环境,更是绿化美化环境。最后是项目在周边地区的市场影响能力。农业生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市场敏感度强、抗风险能力弱。因此我们在招引过程中,更为看重的是项目的市场前景。引进金 川鸡业投资5000万元以欧盟标准在黄家堰村建设年出栏250万只白羽肉鸡标准化养殖场,引进射洪绿旺农牧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断石桥村建设年出栏2400头原种猪场。

二是牢固树立优质服务的意识。我们始终坚持以优质的服务来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我们明确一名党政领导牵头,2名工作人员配合协助其办理各项审批手续、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矛盾纠纷,切实保障进驻项目的快速推进。

(四)、培育“两支队伍”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建立一系列完善的管理体制和专业队伍,我镇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着重抓好了两支队伍的建设。

一是抓好招商引资队伍。我镇专门成立了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归口管理全镇现代农业项目招引、建设、监管等工作。

二是抓好农业经纪人队伍。一方面大力培训农民经纪人。依托工商、党校等部门培训农民经纪人,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加强对农民经纪人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以“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为目标,依托本地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先后引导、协调成立了种植、水产、养殖等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专合组织在应对抵御风险、搞活市场流通、技术指导等诸多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镇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其他先进乡镇相比还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新要求、新思路,积极转变 工作理念,创新工作举措,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努力争当全县现

二O一三年七月8

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谢谢大家!

第四篇:统筹规划 形成合力 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规划 形成合力 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省九次妇代会五年来,我市妇女儿童工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市各级妇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妇女儿童工作全局,充分履行妇儿工委办公室的职责,切实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黄冈妇女儿童事业获得了新的发展。

一、优化三个环境,强化领导意识

第一,优化领导环境。首先,建立健全各级妇儿工委机构。市妇儿工委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主任,分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主任,市委、市政府的相关秘书长、市妇联主席担任副主任,统计、教育、卫生、劳动、公安等职能部门组成,形成齐抓共管,分工负责的社会化工作格局。实行妇女儿童工作责任制和专门会议制度,每年听取1-2次专题工作汇报,召开2-3次专题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两个规划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其次,加强妇儿工委办公室建设。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办公室的组织、协调、指导、督办和服务的职能,落实办公室的编制、人员和经费。

第二,优化政策环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将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着力优化政策,推进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省委妇女工作会议精神,市委和各县市区委召开常委会听取会议精神汇报,专题研究工作落实问题。2007年3月,召开市委妇女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中共黄冈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妇女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黄冈市“党建带妇建”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三个纲领性文件,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县市区也都召开了会议,下发了文件,制定了政策,加大了投入。第三,优化舆论环境。在大众媒体开辟宣传专栏,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宣传有关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妇女儿童工作的先进经验和成就。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党校教学内容,推进国策意识和先进性别文化进决策主流。自2002年来,每年“三八”期间,市委书记都在《黄冈日报》上就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妇女事业发展问题发表专访或专论。2006年,我们在《黄冈日报》开辟“领导干部谈国策”专栏,市委书记、11个县市区委书记和市直8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撰文,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认真搞好培训工作,五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种培训班150多期,培训骨干近万人次。

二、创新四个机制,强化责任意识

一是综合协调机制。为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搞好综合协调,制定了妇儿工委工作规则和成员单位职责,明确了成员单位职责和任务;建立了专门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检查督办制度、考核制度、述职评议制度、调查研究制度等,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委员会会议和联络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对重点问题进行检查督办,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激励约束机制。为强化责任,根据成员单位的职责,将指标任务量化分解,落实到部门工作中,使成员单位有领导分管,有专人负责,有联络员沟通。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考核制度,对照年初目标,依照检查、述职、评议的情况,对成员单位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对单位和个人实行奖励,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我市设立了“重视妇女儿童工作领导奖”和工作奖,对先进县(市、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三是监测评估机制。高度重视监测评估工作,建立健全了监测统计和评估机构,成立了两个规划监测评估领导小组、监测统计组和专家评估组,制定科学的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将规划的内容和目标细化、量化,分解到成员单位,对监测数据实行定期报送和评审,加强对统计数据的监测和分析,撰写监测评估报告,动态地掌握妇女儿童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服务。除开

展监测评估外,还精心组织了第一阶段监测评估和中期监测评估。2004年,我市第一阶段监测评估取得了全省第四名的好成绩,2006年,我市中期评估工作受到省表彰,市妇儿工委办公室4个单位被授予湖北省实施两个规划的先进集体,7人被授予先进个人。四是示范带动机制。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工作全面发展。麻城是省的示范点,经过几年探索,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基本形成了政府主管、妇儿工委牵头,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妇幼卫生保健、农村改水改厕、妇女参政议政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1年,麻城市的妇女儿童工作受到国务院妇儿工委表彰。蕲春县、黄州区两个市级示范点也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实施五项工程,强化主体意识

针对两个规划的重点领域,我们坚持分类指导,抓主要矛盾,抓关键领域,重点实施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参政议政、权益保护等“五大工程”,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实施妇幼保健工程,发展妇幼卫生保健事业。按照《母婴安全法》和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在全市开展“母婴安全”和“降消”活动,认真做好婚前检查和孕产妇保健工作,完善孕产妇住院分娩机制,建立高危孕产妇转诊和抢救绿色通道,成立新生儿疾病筛查检测中心。2006年,我市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9.10‰和10.50‰,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0.55/万,全市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均在98%以上,孕妇产前医学检查率97.80%,农村产妇住院分娩率94.60%。我市已有6个县市区被纳入“降消”项目县。

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妇女儿童受教育水平。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各类教育。2006年,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98%,其中女童入学率为99.98%;小学巩固率为100%,初中三年巩固率96.887%,其中女生为96.45%;全市高中毛入学率为56.81%,其中,女生毛入学率为56.47%。成人识字率93%,其中女性为88%,青壮年识字率为99.3%,其中女性为98%。建“希望小学”60多所,资助贫困女童4000多名。以黄冈中学为代表的黄冈基础教育在国际奥林匹克赛中摘金夺银,形成了特有的“黄冈教育现象”,2007年底,成功举办“全国基础教育?黄冈论坛”大型学术研究活动。

实施创业就业工程,促进妇女参与经济发展。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开发产业基地、发放再就业优惠证、结对帮扶、建立再就业资金和小额贷款担保金等形式,在资金、技能、信息等方面,多途径帮助农村贫困妇女脱贫致富,促进城镇妇女就业创业。五年来,农村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3万。2006年,全社会妇女就业142.8万人,占就业总数的40.8%;外出务工的农村女劳动力45万人,务工收入26亿元左右,人均年收入近6000元。2005年,市妇联争取市政府拨10万元专款,全程免费培训转移农村女劳动力521人。2007年5月份,市妇联联合市妇幼保健院举办月嫂培训班,帮助100名妇女取得初级育婴员资格并实现就业;联合大东方美食中心引进全国知名保健培训机构——家富富侨公司,建立了黄冈市妇女创业就业培训基地,争取两年内培训保健师等专门人才2000—3000人。

实施女性人才工程,推动妇女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与决策。争取市委重视,把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纳入到整个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中统筹规划,对女干部实行倾斜政策,为女干部健康成长搭建阶梯。通过不懈努力,我市女干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女干部参政队伍不断壮大,参政层次不断提高。市县乡换届后,全市共有党政机关女干部3923人,占党政机关干部总数的17.1%,其中,厅级女干部8人,县级女干部106人,科级女干部716人,市、县“四大家”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为100%,有2名女县长,市直部办委有10人担任一把手,市直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达57.8%,女干部担任实职和正职的明显增多。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我市女委员当选率达90.4%,66.4%的社区建立了妇女组织。黄冈师范学院规定,正高职称以上的女高级知识分子退休年龄延长到60岁。

实施权益保障工程,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坚持依法维权,强化源头维权,做好实事化维权,搞好社会化维权,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成立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联席会,建立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反家暴中心和社区维权服务站,全市有妇女儿童法律援助中心11个,维权合议庭11个,维权站4000多个,家暴报警点76个。深化“三关爱”行动,2005年以来,全市共筹集资金120多万元,争取省援建“单亲特困母亲安居工程”247户,解决了一批极端困难的单亲母亲的住房问题;全市共建立留守儿童爱心站70个,留守儿童家长学校100余所,首批招募爱心志愿者2501名,筹集爱心基金21万元;在市直7家企业建立女职工劳动权益监测保护点,在沿海及大中城市建立11个打工妹维权站。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坚决打击“两非”行为,采取得力措施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局面。

五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做好妇女儿童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第一,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政府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体系,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把妇女儿童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妇女儿童工作纳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范围,为妇女儿童事业提供政策保障,推动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不断创新工作环境。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领导,实行妇女儿童工作责任制和专门会议制,定时听取妇女儿童工作汇报,注重研究解决涉及妇女儿童发展的重大问题,着力优化妇女儿童工作环境。

第三,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妇女儿童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完善政府主管,妇儿工委办公室搞好组织、协调、指导、督办和服务,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合力推进两个规划实施。第四,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针对两个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抓主要矛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着力解决事关妇女儿童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着重做好卫生、教育、劳动与保障、参政议政、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等工作,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

第五篇:广州:着力建设六大体系 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广州:

着力建设六大体系 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广州市行政面积74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70万。共有35个建制镇,1142个行政村,农民230多万人,农业从业人员76.75万人;常用耕地面积150.97万亩、鱼塘面积38.8万亩、海域面积236平方公里。近年来,我市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重点建设农业基础体系、产业体系、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科技体系和质量体系“六大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的产品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三大功能”,着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一定的成效。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49亿元、同比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14818元、同比增长16.9%;农业土地生产率达到7900元/亩、劳均农业增加值2.5万元/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

一、加强基础体系,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一是建设标准化农田(鱼塘)。完成146万亩连片农田和15万亩连片鱼塘的标准化改造,占基本农田和连片鱼塘面积的70%。二是发展农业设施装备。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7万千瓦,温室大棚、喷滴溉等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5万亩,畜禽养殖已基本实现设施化。三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园区。初步建立了从化“万花园”、南沙都市农业产业园、花都“花之都”、增城“小楼人家”等多个面积1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农业企业、农业科

技、农业设施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四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84万亩,每亩节约化肥成本15~20%。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激励机制,去年市及区(县级市)两级财政共落实基本农田补贴资金约5亿元。

二、优化产业体系,拓展农业功能

一是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建成了15个蔬菜基地、10个水果基地、10个渔业基地、31个万头猪场和96个年出栏10万只以上的家禽养殖场。全市蔬菜常年种植面积保持53万亩(复种面积248万亩)、年产量340万吨,水产品产量45万吨、家禽出栏量1.2亿只,总量自给有余;生猪出栏数240万头、禽蛋产量3万吨、牛奶产量5.5万吨,自给率均达到30%。二是加快发展花卉业。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22万余亩,年产值近30亿元,其中观叶植物生产约占国内市场销售量的70%。三是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评选出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12条、星级农家乐56家。8家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成为国家3A级景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100多个,年接待游客约800万人次,旅游收入6.8亿元。四是积极发展种子种苗产业。我市以种子、种苗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农产品产值达43亿元。其中花卉的“红掌”种苗生产约占国内市场的90%,并拥有我国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掌和凤梨新品种。

三、强化组织体系,壮大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市本级财政保持每年投入1亿元左右的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7家,其中省级以上26家、国家级10家。二是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2011年市本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达到1300多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566家,平均每2个行政村就有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市、(区)两级财政每年投入600多万元,每年培训11000多名高素质的新型农民,99%的参加培训人员获得农民绿色证书。

四、健全科技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市、区(县级市)农业科研机构共有科研人员573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人员107人。有45家农业龙头企业承担了各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有20多家农业企业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了1个国家级及一批省、市级农业生物物种资源库。二是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市级财政每年投入6000多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农业科技研发及相关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实施“星火计划”项目39项,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奖39项。三是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每年服务农民超过10万人次,有60多个农业主导品种和10多项主推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五、提升市场体系,改善农产品流通

一是加强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建设了江南果菜、黄沙水产等大型“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中心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的三级批发市场体系,构建了“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二是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大力扶持生产型农业企业建设冷库、冷藏车,形成了东升菜场、农艺菜场、华隆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集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积极推广“农超对接”等品牌化直销方式,大部分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都与超市、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有效的配送对接;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扶持建设了华南农产品交易网、绿色菜篮子网、优鲜生活、东升农产等多家网上选购农产品交易平台。

六、加强质量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90多项,建立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2个;获得认证认可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78个、农产品350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20家,产品73个;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企业7家、产品164个。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立了以市级农产品质检机构为龙头、区(县级市)农产品质检机构为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生产企业质检站为补充,覆盖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监测体系每年检测样本量约100万份。三是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建立了以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市农环植保总站为核心、覆盖全市的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成功建设广州亚

运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实现了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历史性突破。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加强城乡统筹,健全“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机制,围绕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着力推进农业布局组团化、功能多元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组织化、产品品牌化、质量安全化和流通顺畅化。重点建设“五个一工程”,即: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园区和经营主体,一批具有支撑作用的农田水利、科研、农产品物流、重大动植物防疫、质量监管等基础设施,一批科技含量高、综合体现农业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的新兴产业,一批以种养特色明显、生态优美、农业生产条件完善的现代化美丽乡村,一批“异地对接、异地扶持”外省外市定点供穗“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1.5%和1%;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定,蔬菜、水产、家禽总量保持自给有余,生猪、禽蛋、牛奶自给率保持30%左右;劳均农业增加值达到2.8万元/人,土地产出率达到1万元/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

下载北京:加强顶层设计 形成共建合力 全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加强顶层设计 形成共建合力 全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