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刑释出狱人的指导和教育工作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刑释出狱人的指导和教育工作
一、指导和教育刑释出狱人的现实意义 ㈠刑释出狱人的概念
刑满通常指人民法院所判处的刑期或经裁定确定的刑期届满,刑罚已经执行完毕,释放则是监狱对关押的罪犯,解除监禁,恢复其人身自由的法定程序。实践中,依法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在监服刑人员,因执行期满、减刑期满、假释、赦免等而出监都是释放,这里所讲的刑释出狱人(以下简称出狱人),是指根据人民法院判决或裁定确定的刑期,通过执行刑罚和改造,服刑期满,由刑罚执行机关依法解除其监禁状态,恢复其人身自由和其他相关权利回归社会的人员,主要包括刑满释放人员、假释人员。罪犯出狱,意味着监狱行刑的中止,对于刑满释放人员,更是意味着刑事执行的中止,但是,作为监狱行刑的后续工程,出狱人的指导和教育同监狱行刑效果的保障和维持紧密连接,具有现实意义。
㈡出狱人指导和教育的现实意义
1、是预防重新犯罪,巩固刑罚执行效能的需要。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稳定的社会秩序。虽然我国的重新犯罪率在世界上是比较低的,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押犯的绝对数较大,当前,重新犯罪仍是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对1983-1986年我国28个省(市、区)刑释人员重新犯罪情况调查显示,社会安臵帮教不落实是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刑释后三年内尚未安臵就业的人员年均重新犯罪率为15.92%。而重视刑释出狱人指导和教育的深圳市2005年帮教率85%,重新犯罪率控制在8%以内。可见,做好出狱人的指导和教育工作,对于预防犯罪,巩固刑罚的效能有着最直接最明显的成效。
2、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长治久安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站在这样的高度审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我们应该有新的认识,我们的维稳工作也应该有一个全面提升。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刑释出狱人回归社会是受到相当程度的歧视的,这成为他们回归社会后融入新环境重新成长为自食其力的新人的巨大障碍。过去我们的维稳工作主要是确保不出问题,这只是一种社会表层的稳定,由此也导致了重打击、轻防范,治标不治本的功利维稳策略。社会和家庭以积极的宽容的心态迎接回到他们中间的刑释出狱人,有利于促成文明法治宽容谅解的社会环境的形成,有利于社会内部各种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实现长治久安。
3、是规范行刑社会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行刑社会化的最终目标,国内学者的看法是促使犯罪人能够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的社会公民,保证和巩固刑罚执行的效果,确保行刑目的的实现。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在极其闭塞的环境下罪犯落后于时代的距离越来越远,回到社会后其生存竞争能力与社会上的人不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往往成为生活的弱者,虽深知触犯刑律的严重后果,但由于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生存方式,有可能重新走上犯罪道路。而刑释人的社会化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刑释人出狱之后适应社会生活的问题。行刑社会化的目标之一可能是让犯罪人社会化,但其本身更强调行刑过程各个方面社会力量的参与,所以笔者认为刑释人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行刑社会化。
4、是彰显法律正义,保护出狱人合法权益的需要。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刑释出狱的指导和教育,由政府总抓、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帮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出狱人合法权益的特殊保护措施。倘若刑释出狱人因先前遭受的惩罚,而受到社会歧视,事实上享受不到与普通公民平等的权利,那么,法律的权威,公平和正义就会受到怀疑,党的政策就难以体现,更为可怕的是刑释出狱人就可能继续采取违法犯罪的手段,来实现所谓的“自我保护”。
5、是稳定监所秩序,促进罪犯自觉改造的需要。
对刑释出狱人的指导和教育,是党的政策的具体体现。罪犯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出路,监狱借此开展政策前途教育,以唤起他们对美好前途的向往,但罪犯最关心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通过对刑释出狱人提供具体的帮助、指导和教育,以事实告诉正在服刑的罪犯,只要他们好好改造,就会有光明的前途,从而促使他们丢掉幻想,放弃顾虑,积极改造,重塑人生。2004年的下半年,广东佛山监狱和江门监狱分别成功举办了首次刑释出狱人就业推荐会,几十名即将回归社会的刑释出狱人与用人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出狱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和生存状况
出狱之初是再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危险时期,出狱人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回到已发生巨变的开放社会,面临婚姻、家庭、就业、人际适应等诸多问题,由于社会环境对他们的保障和救济措施还没有真正完善起来,因此,他们的心理行为和生存状况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㈠出狱人心理行为特征
1、新生愿望强烈,自制能力增强.出狱人通过在服刑期间的系统改造与矫正,过去那些导致他们犯罪的不良心理与恶劣行为习惯,诸如自私自利、自我中心、不劳而获、好逸恶劳、拉帮结伙、江湖义气、目无法纪、放荡不羁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并逐步形成了以下积极心理特征:一是犯罪心理结构受到破坏,不良心理因素得到控制或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得到改变,社会心理品质基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开始或初步形成;二是法制观念得到加强,抑制不良欲望的自制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基本形成,并掌握了基本的谋生技能。但这些心理特征,还不够完善、巩固,极易在不良因素影响下弱化,甚至消失,为此,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指导和教育,经社会各方面的努力,绝大多数出狱人能较快较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守法乃至社会有用之人的。但也有少数出狱人因经不起诱惑而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的。
2、现实问题突出,精神负荷沉重。
即将刑满释放的罪犯在为将要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开始新生活而满怀喜悦的同时,也常常担心出狱后就业无望、生活无着,受人歧视、不被接纳等问题,为此,他们有的尚能冷静对待,振作精神,迎接挑战;有的却一蹶不振,抱怨社会,自暴自弃,轻易放弃经多年改造培育起来的理想、信念而重蹈覆辙,通常,导致出狱人心理负重的刺激因素主要有:婚恋失败、就业困难等。
3、补偿心理急迫,合法手段缺乏。
对服刑罪犯来说,他们所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还有金钱和地位。受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和一些刑释人员致富的启示,作为服刑人员普遍的一种心态,期望出狱后,赚大钱、发大财、重建社会地位。为此,一些罪犯在狱内傍大款(原厂长、经理、科长、处长、局长等)找关系,谈计划,作打算,发誓刑满后要将几年服刑的损失补回来。然而,万事并非他们所想的那样美好。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即使遍地黄金,也挖金无门。一方面,急切期望致富,另一方面,又缺乏合法的致富手段和途径,因而,常常感到痛苦失望,以致少数出狱人不惜铤而走险,以非法手段获取金钱和地位,重新陷入犯罪泥潭。
4、心理矛盾尖锐,行为选择盲目。
新我与旧我的斗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经过改造绝大多数罪犯在出狱时即初步具备了作为新我―守法公民应有的一些积极的心理特征,但这些特征还不巩固、完善,还很脆弱,那些曾经支配罪犯犯罪行为的犯罪心理结构已遭到破坏,但构成犯罪心理结构的不良心理因素,有的仍残留着,如同病菌,一有成熟条件就会迅速感染、传播。所以,每当出狱人遇到具体问题无法解决时,特别是当受到他人歧视、团伙诱唆时他们那渴望新生的我和过去那个旧我,梦想暴富的理想与生存困难的现实要进行激烈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或坚定信念,重新做人,脚踏实地,勇挑重担,或放弃追求,重操旧业,随波逐流,自抛自弃。
5、人格偏差明显,人际适应不良。
监狱与社会相对隔离,且有一套严格的监规纪律、制度,当罪犯经过或长或短的服刑生活回到社会以后,常常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有的是因为环境的改变造成的,有的则是在监狱形成的监狱化人格所使然,后者是一种变态人格。从实践来看,刑释出狱人常自我鄙视,消极顺从,疑虑恐惧,神经过敏。他们对前途丧失信心,对周围人缺乏热情,沉默寡言,久而久之,与社会、与周围人群格格不入,甚至产生强烈的反社会心理。
㈡出狱人的现状
根据调查和科学分析,出狱人的状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1、表现突出,事业有成。出狱人中,表现突出,事业取得成功的可以占到25%左右。这部分人回归社会后在企、事业单位、街道、农村已经从事某种职业,不仅遵纪守法,而且做出了成绩,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
2、适应社会,基本守法。出狱人中,能够很快适应社会,安定下来,正常生活,虽无突出成就,表现一般,但能遵守法纪,在成为守法公民的要占55%左右。
3、表现较差,时有违法。在出狱人中,有极少数人重新社会化较差,或因犯罪思想、恶习未彻底消除,或因无文化、无技能、无业可就,或因婚姻、家庭关系处理不好等原因,有工作的不好好工作,无工作的游荡社会,时有违法行为,甚至被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劳动教养等。这部分人要占10%以上。
4、犯罪受惩,锒铛入狱。在出狱人中,总有一小撮人,或因旧有的违法犯罪心理未得到矫正,犯罪思想未得到改造、不良恶习未得到矫治,或因不良环境不良家庭的影响,或因社会违法犯罪人员的引诱、威逼;或因无业可就无生活出路等等而走上重新违法犯罪的道路,被判处刑罚,锒铛入狱。这部分人虽然只占7%左右,但对社会危害很大,有的严重刑事犯罪、大案、要案就是这些人干的。
三、刑释出狱人指导和教育的内容设计
《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时衔接工作的意见》,只作了衔接工作的原则性规定,需要在出狱人指导和教育的内容作如下设计:
㈠刑释出狱人的指导
为了使刑释出狱人尽快适应社会,加速再社会化的进程,有必要针对刑释出狱人所存在的心理障碍,意识障碍,客观环境障碍给予心理、生活及就业方面的指导。
1、心理指导
针对出狱人回归社会存在的紧张、自卑、认知紊乱、负荷沉重等心理状态,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处理不好家庭、邻居等社会关系等情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指导。
⑴指导出狱人建立社会适应机制。出狱人重返社会后,难以适应社会,其根本原因是心理障碍重重。因此,首先要解决心理上的自我保护,要指导出狱人正确对待社会评价,正确设定期望值,积极转化消极态度,优化需要心理,培养挫折耐受力,建立应付机制和防御机制。
⑵指导出狱人建立家庭相容心理。家庭相容心理的建立,对出狱人建立正常心理和尽快适应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家庭相容心理的建立需要家庭和出狱人共同的努力。要指导出狱人理解家庭成员对自己“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对自己的操劳之心,体贴家人的处境和困难,由于其违法犯罪受惩,给家庭成员造成政治经济上的损失。在理解、体贴、关心和相互尊重建立起相容、相知的良好心理。
⑶指导出狱人建立健康稳定的心理机制。出狱人在服刑改造期间,最大的愿望是盼望早日恢复自由重返社会和家庭,但对社会现实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一旦臵身社会后,原先的一切梦想都被现实撞得粉碎,或者消极厌世,随波逐流,无所作为;或者自甘堕落,为非作歹,渔肉乡邻。因此,对出狱人的心理指导,帮助其建立健康、稳定的心理机制十分重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指导出狱人正确进行角色认识和角色期待,指导出狱人培养挫折容忍力和社会调适力。尽快摆脱回归后的“家庭压力”“婚姻压力”“就业压力”等,从而以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不断发展自己。
2、生活指导
出狱人由监狱重返社会后,将面临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既有物质方面的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还有就业就学的问题、人际交往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出狱人再社会化及能否在社会生存。生活指导主要包括婚姻、家庭及社会交往关系等方面的指导。
⑴指导出狱人正确处理婚姻问题。出狱人中,有一部分人由于违法犯罪受惩后,夫妻离婚、家庭破裂,本人不能正确对待,产生怨恨情绪,甚至准备对前妻(或前夫)实行报复;有些出狱人重返社会后急于解决婚姻问题,但因其身份特殊,婚恋困难,一次又一次被对方拒绝,也会产生怨恨情绪,报复对方,甚至报复社会,因婚姻失败引起的重新违法犯罪也是很严重的。因此,对出狱人进行生活指导,必须要教育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遵守《婚姻法》。
⑵指导出狱人正确处理家庭关系。首先教育出狱人正确处理夫妻关系;其次教育出狱人尊老爱幼;第三教育出狱人与兄、弟、姐、妹友爱共处。
⑶指导出狱人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关系。出狱人重返社会后,除了与家人、亲友交往,还需要与各种不同的社会单位,不同的人员交往,在这些互动交往中,一方面要消除社会对出狱人的歧视与偏见,提高社会宽容度,促进其再社会化;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出狱人与不良友伴的联系、交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不良交往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即防患于未然,割断联系,拆散已形成的不良群体,摧毁违法犯罪团伙。
3、就业就学指导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为出狱人的就业、就学提供了极为宽松的环境和广泛的机会,可以有多种途径就业就学。但是,也要看到在同样的条件下社会上还有一支庞大的待业队伍和下岗工人,就业就学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对刑释出狱人就业就学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⑴就业指导。刑释出狱人就业渠道主要有:原单位安臵,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招聘录用;劳动部门和街道就地安臵;司法行政、劳动部门开办的经济实体予以就业前的过渡性安臵;回乡从事农业生产;自谋职业等。对出狱人就业指导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教育出狱人认清就业形势,树立竞争意识;其次,鼓励出狱人到农村广阔的大地去科学种田,走勤劳致富的道路;第三,指导出狱人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
⑵就学指导。出狱人中有一部分青少年需要继续读书学习。对回归青少年的就学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鼓励回归青少年报考各级学校,不得歧视;鼓励回归青少年参加职业培训,习得一技之长为就业谋生创造一定的条件。
㈡刑释出狱人的教育 ⒈出监教育
出监教育,是指监狱、未成年犯管理所对即将刑满释放人员所进行的最后一次系统教育。包括以下内容:形势政策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前途教育和职业培训。
⒉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政府统筹、社会参与,集合、协调各种教育因素,利用所有教育资源,实施以提高全员素质、促进本社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宗旨的各种教育活动。刑释出狱人回归社会后,仍然需要社会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继续教育,纳入社区教育的范围进行。
3、家庭教育 家庭不仅是社会消费单位,也是人口再生产的单位和教育单位。家庭的民主和睦,不仅关系一家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而且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仅可以帮助出狱人解决好婚恋、成家问题,而且还能给出狱人以安抚、教育、感化、鞭策、鼓励、督促和帮助,控制和遏制出狱人不良的习性,促进再社会化。
4、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刑释出狱人为了适应社会规范,预防重新违法犯罪,实现再社会化的目的,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活动。主要包括: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念;其次,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加强自律、自尊、自爱、自重、自立、自强;第三,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为成为有用之材及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出狱人指导和教育的模式选择 ㈠出狱人指导和教育实践
1、创办安臵基地。如浙江宁波海曙客货运输队、大连市长兴机电安装工程队等。
2、创建过渡性企业。如上海七一运输公司、深圳韩雅琴创办的白云饭庄等。
3、各级政府成立出狱人安臵办,帮助出狱人就业。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发早的有:蓬莱、西安、上海、浏阳等地。
4、狱内教育平台。(1)联合兴办实体。如上海市监狱局与市劳动局创办的久安公司。(2)举办就业意向洽谈会。如天津西青监狱2005年12月16日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就业意向洽谈会,一次有30余名即将出狱的服刑人员与企业签订了就业登记表。(3)志愿者活动。江苏、上海、陕西等地开展“一帮一”志愿者活动。(4)建立回归儿童村。北京、陕西等地建立回归儿童村,对父母均是服刑的孩子集中收养。(5)设立助业基金。福建、辽宁等地设立助业基金会,资助有专长的服刑人员。(6)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江苏省监狱局成立“石城国家职业技术鉴定中心”对正在服刑的罪犯进行技术鉴定,合格后发给全国通用的技术等级证。不少出狱人手捧等级证喜出监狱大门。
㈡出狱人指导和教育的模式选择
1、官办模式。把对刑释出狱人的指导和教育作为国家的责任,由政府具体组织和办理。目前,美国、英国、瑞典及二战后日本都这种模式。而我国改革开放前也基本属于这种模式。
2、民间模式。即由发间私人或团体组织办理刑释出狱人指导和教育的一种模式。
3、联合模式。即由民间和政府共同开展的对刑释出狱人指导和帮助的一种形式。又可分为两种,一种由民间组织具体办理,但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补助。如丹麦、挪威、荷兰、瑞士等国采用。另一种则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共同做好刑释出狱人的指导和帮教工作。国家所关注的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不仅要关注出狱人问题,而且要关注其他预防犯罪措施,不仅要关注预防犯罪问题,更要关注社会发展问题。而且中国社会正步入高失业社会发展阶段。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向公民提供就业岗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国家优先考虑出狱人的就业问题显而易见不合适也是不合理的。那么,中国是否可以象西方国家一样从民间寻求维护出狱人的指导和教育的动力?但是,中国相对独立的具有理性的市民社会尚未发育起来,中国的市民社会尚不具备出狱人指导和教育的自觉。虽然,热心开展指导和教育的人很多,但仅停留在个别的、偶然的、暂时的层面上。所以,采用联合模式对刑释出狱人的指导和教育是合理的、现实的与可行的。司法行政机关发起“出狱人保护协会”吸收各界热心帮教事业的人士参与;司法行政机关组建专门的出狱人保护机构开展出狱人保护工作,如出狱人安臵帮教办公室,指导出狱人保护协会的工作。
五、完善出狱人指导和教育工作机制
虽然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出狱人保护工作,实行对刑释出狱人不歧视、不嫌弃、给出路的政策,并建立了安臵就业(包括刑满留场安臵和社会安臵就业)和社会帮教为主要形式的出狱人保护制度,将其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种种原因导致出狱人社会保护的整体质量徘徊不前。为强化出狱人指导和教育工作,当前应重点完善法律配套、组织协调和财政预算机制。
㈠制定专门的出狱人保护法
我国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系统的规范出狱人保护法律,目前仍主要依靠政策来指导这方面的工作,这使得出狱人的某些权利缺乏制度性保障,有关的一些保护、援助措施难以落实,所以必须加紧制定专门的出狱人保护法。我国已有个别地区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例如,浙江省制定了《归正人员安臵帮教工作办法》,为将来制定全国性的相关法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立法经验。
㈡完善出狱人指导和教育的组织保障
在我国,许多工、青、团妇等各类群众组织,一些企事业单位及街道、村委会等基层政府也积极参与出狱人的指导和教育,但是,专门性的出狱人指导和教育组织并未普遍建立起来,为推动这项工作应在我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内设臵专门机构,指导、协调出狱人工作,同时,应鼓励民间力量参与这一工作,对促进出狱人的再社会化发挥着特殊作用。㈢将出狱人指导教育工作纳入国家预算
出狱人指导教育工作离不开财政支持,把出狱人指导教育工作纳入国家预算,建立出狱人重返社会基金会,包括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宿场所、为身体有疾病者提供医疗保健、对心理负担过重者提供心理辅导、对经济困难者提供生活救济金、进行职业培训和提供就业信息等功能;对于那些出狱后确实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极度困难人员可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㈣设立刑法中的前科消灭制定
前科消灭制度是当今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刑事法律制度。如加拿大、新加坡、法国、日本、朝鲜、俄罗斯、蒙古等国均有前科消灭的规定。所谓前科消灭,是指当曾受过有罪宣告或被判处刑罚的人具备法定条件时,注销其有罪宣告或者接受刑罚处罚记录的制度。我国尚没有建立系统的前科消灭制度。为了弥补现行刑法典这一缺憾,丰富刑法的人道主义内涵,我国刑法应增设前科消灭制度,为消除社会对有前科者的歧视提供法律保障,使得曾经犯罪的人有机会完全摆脱其过去行为的不良影响,以新的面貌面对社会,以平等身份去参与社会竞争,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第二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党员教育工作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更事关党的初心与道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就是要着力激发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政治可靠、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我将结合自身参加党员学习和教育活动的经历和感受,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党员教育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改进方式方法,增加党员教育工作的多样性
可以以专题辅导、报告会、案例分析、现场观摩、远程教学、流动课堂等形式开展活动,将党员教育工作常态化、多样化,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定期开展支部学习活动,针对时事热点,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互相交流,增强党员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党员教育活动从单向变成双向甚至多向,党员及时反馈学习体验与心得,提高党员的理论知识素养,有能力的党组织可以开展现场观摩活动,以亲身实践经历加深教育影响。
二、开发整合资源,扩大党员教育工作的范围性
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街镇及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党建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作用,充分利用各培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主题活动,与临近党组织联动,增进彼此交流,毗邻党建也可以扩大党员活动的范围,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范围上推动毗邻地区实现联动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党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训基本制度,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将党员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与民主评议结合起来,做好党员参与党员教育活动的记录,作为民主评议的考核标准之一,可规定党员每参与党员教育活动的次数或者学时要求,将党员教育活动。
“既然选择了初心,便只顾风雨兼程。”新时代下更要一以贯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始终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才能让党的肌体拥有更多“活力细胞”,从根本上为国家打造一批政治过硬、作风过硬、本领过硬的新时代党员队伍。
第三篇: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
当前,以“法轮功”为首的各种邪教组织渗透发展对象都呈现出向弱势群体和青少年学生群体发展之趋势。那么如何有效地探索新形势下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更好地普及反邪教防范知识,拓展反邪教覆盖面,是我们反邪教战线上一个工作重点。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基层反邪教警示教育要做到:利用“四个载体”做好“三个结合”实现“四个满足”。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四个载体”,开展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思想上的需要。一是以基层业余党校、市民学校、党支部活动日、社区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为载体,开展法律法规、揭批座谈等学教活动。活动中,组织安排专题讲座、观看电教片,举办大型“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挂图展览活动、“拒绝邪教”万人签名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实现以党内带动党外,通过党员带动群众,达到机关辐射社区、社区辐射家庭、家庭辐射居民的点线面全面互动的大教育工作格局,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自觉抵制邪教侵蚀的防范能力,有效构筑全党动手、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新格局;二是以“春节、元宵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国情、改革开放成果和中华传统民俗民风等教育活动,达到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宣传教育目的。节日期间,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要营造“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邪教”的宣传氛围,出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板报,秧歌队身穿“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服装巡回在大街小巷,在十五灯谜竟猜活动中,将反邪教知识纳入进去,使宣传揭批活动做到形势新颖、内容丰富并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是以反邪教宣传月为载体,大张旗鼓地做好全地区性的互动宣传。宣传月期间,开展反邪教板报教育一条街活动,在地区繁华阶段设立反邪教知识咨询台,出反邪教宣传车到大街小巷,向过往行人发送反邪教宣传单,有组织地播放反邪教警示教育片等,将地区反邪教宣传教育活动推向高潮。四是以法制教育进学校为载体,深入开展校园抵制邪教活动。在大中院校、中小学校集中开展以“校园抵制邪教”为主题的集中宣传教育周活动,学校以“主题班会”、“法制课”、“大队活动日”、“家长学校”和“致广大师生们一封信”等活动开展专题讨论、学教活动。将校园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考核中,使校园反邪教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利用“四个载体”普遍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不仅可丰富农村、社区群众“节日”文化生活的同时,又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倡导了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了社区群众和广大青少年识别邪教、抵制邪教的能力。
其次要做好“三个结合”让广大群众在活动中切身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一是与开展有益健身气功和全民健身活动相结合,弘扬民族文化,满足群众强身健体的需求。组织开展地区范围大型的太极剑、太极扇、健身气功和秧歌等比赛表演活动,辅之经常性的各种小型多样的表演活动,为群众搭建展示平台,激发参与热情。在进一步丰富广大群众业余文化体育生活的同时,使科学健康的健身活动深入人心。二是与回归社会工程相结合,为回归社会的邪教人员“办实事、办好事”,来进一步宣传党的政策,并有效解决了他们生活之忧的需求。三是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实其精神世界,并满足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需求。大力开展破处迷信、抵制邪教的科普宣传活动,在“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中,将自觉抵制邪教内容纳入进入,通过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来大力提倡守法、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工作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措施使宣传教育工作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做到有计划、有队伍、有措施。坚持“长
流水、不断线”,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警示性于一体的各种文体活动、学习教育工作展示在广大群众面前,用积极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来占领群众的思想阵地,做到警钟长鸣,使反邪教意识深入人心。
第四篇:浅议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职工教育工作
浅议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职工教育工作
【文章摘要】
随着公司发展的不断加快,机修车间职工队伍的知识水平状况、思想状况,与当前日新月异的钢铁行业形势不相适应,职工教育工作随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车间职工的价值观同时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今车间党政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这种新形势下做好车间的职工教育工作成为车间管理人员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关键词】
新形势 职工教育 机修支部
机修支部是崇钢公司的一个车间党支部,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围绕车间实际情况,通过打造党员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职工与生产为车间发展的核心任务,并以精细化管理为主要形式,全面进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各项工作得到加强与提升,从而大大推动了车间的健康稳定发展。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车间支部职工教育工作。
一、转变观念,做好职工教育工作
机修车间现在需要的是一支能管理、懂生产与精通维修的人才队伍,如何建立这支队伍?机修支部着重三支队伍的培养即:一是培养一支高素质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工段长、班组长的管理队伍;二是培养一批具有高超技能的技术人才队伍;三是培养熟练掌握本岗位操作技能职工队伍。在这三支队伍建设好了的基础上,提高车间整体的技术、管理素质,增强车间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如何完成这一使命和目标,那就是必须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创新是发展的的灵魂,只有思想上创新,才能带来车间管理、服务生产上的创新。观念出思路,思路关系到出路。出路要从观念开始,观念创新,才能实现工作创新。
这就要求我们机修职工教育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学习培训观念,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首先,车间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从职工队伍工作现状的新要求出发,牢固树立“科技兴企”、的思想,把职工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战略位置,构筑人才培养平台。第二,车间确立“以人为本”、“扬长避短”的教育理念。职工教育以“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着力培养学习型职工,在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理念下,营造“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氛围,实现职工教育“自我学习,自我加压”的目标。第三,职工教育采取多样化。机修职工教育积极与当前形势接轨,用当前车间工作的实际情况指导职工教育工作,做到培训分类施教,学以致用。第四,教育培训目标转移重点。随着当前形势的不断变化,职工教育面临的发展走势是深化岗位教育、技能教育,以全员做为培训对象,加强职工的职业岗位能力和技能,全面提高职工的基本素质。
二、持续教育,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一)转变思想,加强教育
一是通过车间例会、班会、宣传报道、板报等形式,使职工明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职工必须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真正懂得“科技兴企”的意义,从而实现了由车间组织培训“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二是营造一个“尊知尊才”(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加大培训宣传力度,让培训的意义、目的、任务深入人心,营造一个人人会学习、人人爱学习的氛围,使职工“自我成才”的观念根深蒂固。同时,出台了一些奖励措施,如设立“红旗车”、“岗位技术津贴”评比活动,激励职工学技术、学管理,对学有所成者予以重奖,给积极向上的职工创造机会,努力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二)以三个规划带动培训目标实现
一是人才培养规划。组织实施人才工程,着重培养三支队伍,即工段长、班组长的管理队伍;技术人才队伍;职工队伍。二是职工培训规划。从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着眼,从提高每个职工能力着手,制定职工短期、长期培训规划,在兼顾全面懂得同时突出重点,使整个职工队伍逐渐向学习型组织转换,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趋势。三是个人规划。通过日常工作的表现,以及在各项技术比武中取得的成绩为参照,对职工个人能力素质进行摸底,找出职工的强项和弱项,并根据其个性、兴趣和特长,采取相应的培训,扬长避短,充分释放个人潜能,使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这是一项艰巨、细致、长久的工作,我们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做好。
(三)形式多样化,创新培训
机修车间的首要工作任务是服务生产,天车操作与维修,模拟市场的加工制作理所当然地成为技术工人工作的主体。针对这种情况,车间制定出以培训维修、操作为主,其它为辅的培训方案。按照方案对职工的理论与实践技术进行定期培训,使每个职工都能够真正做到上车即可熟练操作、维修技术精湛,保证生产正常有序地进行。培训方案注重方法创新:第一,做到“三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岗位练兵相结合,技能培训与思想素质培训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结合;第二,学习其他企业或车间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采用“专业指导、专业知识讲座、现场学习、班组培训、模拟训练、技术比武”等培训形式、方法,增强培训的实用性、时效性和趣味性;第三,不断革新职工教育培训载体,给职工教育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利用电影、电视、互联网、报刊、图书、板报等进行。
机修车间需要的是一支高素质职工队伍。只有通过多种途径的教育方式,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得到提高,职工的文明程度也随之得到提高。在新的形势下,加强职工培训,技能人才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我们积极从培训制度、培训手段、培训内容等方面创新着手,提高技术工人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更多的适应崇钢事业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
三、完善教育机制,促进教育良性循环
建立和健全职工教育运行机制,运行机制的良性循环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职工队伍素质是生存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是战略任务。一方面把教育目标和任务纳入车间的考核指标,加强对职工教育,落实职工教育任务,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另一方面明确管理职责,统筹规划,职工教育有一整套工作制度、统计考核指标,施行规范化管理。
2、基础性工作。新职工上岗前、岗位变动时组织培训;车间在设备改革有新举措时组织培训;在有新设备时,提前对职工进行培训等。基础性工作是个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坚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3、提高职工的技能素质教育。车间注重提高职工的技能素质教育:(1)对工人注重岗位培训,立足岗位成才,在各工种中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和“一帮一,师带徒”活动;(2)定期组织培训,对职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四、通过思想教育提高职工素质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机修支部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教育人。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宣传栏、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向职工宣传,积极引导广大职工抵制和克服错误、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蚀,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圆满完成以生产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奠定思想基础。
五、应用科学手段,讲形势、夯基础、树形象
进行形势教育,正确处理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目前,崇钢面临着钢铁行业整体低迷的形势,要发展,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不可逆转。通过形势教育,让大家认识到只有崇钢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有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激励职工学习的热情,使职工明白只有发展新思想、新思路,实现改革与创新,崇钢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
职工教育工作是发展的基石,在新形势下,只有不断探索职工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适应崇钢发展的要求,创造出属于我们崇钢事业更辉煌的明天。
第五篇:浅议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党员的教育工作
浅议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党员的教育工作
党员是构成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的质量关系到党的生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信息化和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条件下,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党员所接触的各种观念也在日益增多,党员的思想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党员工作能力的加强,为做好党员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国内外信息化和新兴媒体发展对党员教育工作的影响
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新兴媒体被人们称为“第五媒体”。近年来,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带来了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变革。目前,全国共有网站230万个,网页866亿个,网民5.13亿,手机网民3.6亿,2011年微博快速崛起,有近半数网民在使用,微博用户达2.5亿以上,成为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一些网站的影响力迅速提升。
各种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突破了传统党员教育方式的时空局限,为党员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工作领域,提供了新的工作平台,增强了新的工作活力。
1.现代信息网络资源相当丰富,为基层党员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信息网络的公开化,提高了优秀教材的使用率,扩大了党员教育的宣传覆盖面,广大党员能从网络资源中寻找到鲜活的教育案例,保证了学习教育活动贴近时代、贴近党员、贴近生活,增强了党员学习教育的主动性。同时,学习教育的方式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激发了党员获取知识的兴趣,促使党员主动参与学习。而网络又因其便捷性、互动性和多元性等特点,日渐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群众重要信息来源和表达的平台。如建立“党员论坛”、“党员电子信箱”、“党员聊天室”、开通博客和微博等,通过党员与群众在网络平台上的互动交流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党员教育工作的互动性。
2.党务工作者对互联网的掌握、熟悉和运用程度决定了信息化网络条件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在传统的党员教育过程中,党务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在党员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和认可。然而,在网络时代,由于一些党务工作者由于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特别是网络知识和技能知之较少,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不知所措,心有余而力不足,信息化网络的发展对党务工作者素质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传统的党员教育是组织通过行政命令和纪律约束对党员进行党性和思想道德教育,而互联网则强调大众参与和互动交流,使人机对话成为可能。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包含了某些虚拟和不可知的因素,使受教育者不再轻易接受灌输性的教育,而是要求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受教育者的这些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党员教育工作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二、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各级基层党组织都能普遍重视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党员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党员教育培训的时间难保证。由于党员文化程度、从事职业、居住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党员教育培训在不同的单位和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的影响,加之部分单位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较强,且部分党员大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有些在生产一线,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尤为突出,专门组织起来集中学习的难度较大,集体教育培训学习的机会少,以党员个人自学及部分党员集中学习方式相结合,对于学习的成效无法保证完善和落实,从而造成部分党员学习教育的时间难以保证。
二是党员教育培训的形式不够灵活,内容不够丰富,较大的影响了党员的积极性。从基层党组织教育培训形式来看,大部分党组织还是以读报、读文件、观看电教片、办班讲课等常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多年一贯制,缺乏活力和吸引力。政治理论学习没能与业务知识有机的结合。形式也较枯燥单一。党员兴趣不大,难以收到实效。特别是一些退休党员身体不好,不能参加集中的党组织活动,使基层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集中教育培训更加困难。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个别党员加强自我教育的意识不够,对参加集体学习培训或个人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自身教育培训,不仅是一名党员的基本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二是少数党组织抓党员教育培训不够有力,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以应付的思想抓党员教育培训,不愿意积极的进改革创新,探索有效的形式,以致党员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三、结合实际,运用信息网络及新媒体,开展党员教育活动
近年来,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传播手段日新月异,大众传媒和舆论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与深刻变革的现实社会相互激荡,与活跃的社会情绪相互作用,使社会管理环境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党中央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党员的教育工作在抓好三会一课、党员培训、以及远程教育培训的基础上,也可以积极尝试在信息网络及新型媒体条件下,党员教育新的培训方式,通过党建网站、手机短信平台、党建QQ群等方式,有效加强了党员的教育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资源共享,进行党的知识培训;利用党建QQ群,发布基层党组织及上级党建工作最新动态,形成一个网上“交流互动”,促进各基层党组织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利用手机短信平台,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及节日慰问;对远在外地的党员进行远程教育互动活动、可视会议等,解决党员分散,无法上传下达、及时学习交流的问题。
四、在新形势下创新党员教育工作理念、做好党员教育工作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化网络的便捷性给党员学习教育提供了最鲜活的内容、最先进的理念,引导着广大党员始终走在科技的最前沿。最新的政治理论、科技知识等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及时查找到。信息网络融入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使教育的中心转向了党员个体。党员成为了教育的主体,从而激发了全体党员获取知识的兴趣,增进了学习者的求知欲。促使学习者的动力由外部转向内部,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利用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党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信息网络的强大功能虽然拓展了党员学习的空间,也极易导致信息泛滥,使党员思想的混乱,许多传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以及各种未经筛选的信息进入网络,造成了严重的信息污染,使部分缺乏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党员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轻信盲从,甚至在拜金和享乐主义的思想诱导下,迷恋于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动摇,党员观念逐渐淡薄。对此,可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1.党员教育信息化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创新的产物,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发展提升。我们必须紧贴时代脉搏,勇于开拓创新,调整工作思路,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2.整合信息网络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与重要和权威网站的链接,便于党员查阅和搜寻学习资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等媒体作为党员教育阵地,让党员不受时间、空间和个体差异的限制,时时处处都能接受党的教育。
3.充分利用党建网站这一载体积极发展和拓宽党员教育的新形式、新阵地、新内容,不断探索和创新党员教育的有效形式。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在第一时间把党中央和自治区的最新精神传达到每个支部,传递到每位党员,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中央保持一致。通过开通“网上党校”、“基层党建”等栏目,将党建工作动态(如干部学习、干部考核、干部任免公示、各种通知、会议信息、评奖结果等)及时传递到基层。
4.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党员论坛”。通过论坛让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生活实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创建“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发布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最新动态,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好的做法。
5.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网上将优秀党支部、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和工作照片,进行图文并茂的宣传,激励广大党员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
6.积极开展网上活动,通过网络调查、网上访谈、网上评议等方式开展党员学习教育业绩考核,扩大党员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更新的优势。在网站上开展党的知识竞赛,开展歌颂党的征文活动,以及优秀党员的评选活动,使网络不仅能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丰富学习资源,还能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使网络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结束语 总之,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创新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内容,完善学习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推动党员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