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矫正教育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21:3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矫正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矫正教育》。

第一篇:论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矫正教育

论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矫正教育

[内容提要]对劳教人员的矫正教育与劳动改造和狱政管理一道,向来被视作监狱改造劳教人员的三大法宝。当前对劳教人员的矫正教育工作存在着矫正教育与劳动改造之间的较大矛盾与冲突,监管安全的重压也制约了矫正教育的长远发展,同时,矫正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也不很科学,直接导致了基层民警在对劳教人员的矫正教育缺少针对性的方法。本文试图通过引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着力解决上述问题。矫正教育参与各方应清醒地认识到矫正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科学认识劳教人员和对劳教人员的矫正教育工作,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矫正教育的质量,不断创新矫正教育工作。只要监狱领导、监狱民警在矫正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矫正教育工作,不断创新矫正教育机制,就一定能在最大限度内提升矫正教育的质量,从而推动监狱工作不断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矫正教育 科学发展观 教育改造 劳教人员

所谓矫正教育,无非是从劳教人员的心理和行为上去矫正,总体来说就是‘感化’教育。自从‘感化’被设为教育。挽救失足的犯罪人员的方针内容提出以来,各地都在试行。应用中,文化作用和效果越来越多的被证实践所证明。但是,由于缺乏有权威性的有分量的论述为之正名。所以,感化教育的路着实难走。

感化教育的主体便是个别教育,在个别教育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道理说了一大堆,教育对象却“听而不服”或“口服心不服”。个别教育史管教民警对劳教人员进行教育挽救工作中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在日常管教工作中,把握好个别教育的“四个特性”(即:目的性、针对性、灵活性和连贯性),对提高教育矫治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个环节

一、要言之有情

此所谓情,一指情感,二指感情。情感在心里学上定义是人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那么管教民警对自己所要说服的内容首先也有个态度问题: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坚定的还是动摇的。大致上情分 为:一是愤怒之情。虽然在当前的文明管理中,切忌感情用事,凡是冲动,不按原则办事。但是,在日常管理中,对于明显的、严重的、性质恶劣的违反队规所纪的行为,处理问题谈话教育时,不能和风细雨,有柔无刚,要有坚决的态度,对违纪现象的愤怒感情,使违纪学员能感觉自己确实错了,不应该这么做,产生悔过的念头或心理活动。所以说愤怒的情感表示坚定的态度,正确的观点,正义的思想。正所谓: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二是喜乐之情。对于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敢于积极承认错误的、积极悔过的、坚决改错的劳教人员,要表示肯定,表示喜乐,不能无动于衷,喜乐之情,肯定了劳教人员的做法,激发和促进他们继续积极改造的热情,形成主动改造的意识。三是理解之情,即同情、对有特殊情况的学员要理解,给予同情,达到感情共鸣,使他们感觉到民警有人情味,感觉到政府的关怀和爱护,从而走上正常的改造道路。总之,在个别谈话教育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情”通,“理”才能达,心理相容,为说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言之有理

说理教育,不能强词夺理,不能蛮不讲理,只能以理服人。一是个别谈话教育中应重视党的劳教方针政策教育。向劳教人员介绍党的劳教方针政策的一些具体内容,让他们了解、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的实质,直接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并引导他们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学会依法行使党给予的各种权利和自觉履行相应义务。同时明确指出: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忽视法纪、执迷不悟,必当自食其 果。

二是要以事实作为依据。在现实中劳教人员中,有表现一般的,有不守队纪的,有绝食的,有装病怕出工的,有装疯卖傻的,有出坏主意的,还有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这些在中队形成不服管理,抵抗改造的嚣张气焰,在此情况下,经过调查了解,一是制定了管理方案,确定了团结、孤立打击的重点对象;二是摆事实,讲道理,纠正其改造态度。让其明白道理,走上正常的改造之路。反之,有力打击反改造气焰,稳定了改造秩序。

三是说理要有逻辑性。目前多进宫人员增多,文化程度也有提高,熟悉劳教法律法规和所规所纪,善于钻空子、抓把柄、挑毛病。谈话要思路清晰,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使其无机可乘,无空子可钻,不得不信服口服,服从管理。

四是说服要从小道理入手。由于劳教人员素质低,只顾自身的眼前利益,认死理、钻牛角,讲“大”道理,听不进去,因而应该从“小”道理入手,从最简单的做人道理谈起,循循善诱,逐步引深。使其逐渐明白了道理,端正了改造态度,走上正常的改造之路。

五是说理要有法律依据,有章可循。纠正改造态度,参加正常的生产劳动和各项活动。

三、要言之有理

个别教育时,谈话要有血有肉,内容真实,最忌空洞说教。管教民警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劳教人员的各种心理,确定谈话内容。一般情况下,问题往往出现在以下阶段:一是新入所 阶段;二是不认罪错 阶段;三是节假日期间;四是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时、患病时;五是受奖受罚时;六是受到他人欺辱时;七是危险分子和重点人员反改造时;八是违反队规尚未处理时;就是情绪反常时;十是妻子提出离婚时;十一是不服管教、无理取闹和顶撞民警 时;十二是过不了劳动关时;十三是即将解教时;十四是国家形势政策发生变化时。以上十四个方面是劳教人员思想相对比较活跃阶段,同时也是确定个别教育内容的最佳时机,要针对具体人作个性分析,如对新入所有思想问题的劳教人员谈话时,应注重进行传统教育,利用中队的历史传统,集体荣誉,真人真事,改造典型进行谈话教育,树立爱护中队荣誉的信念,树立以大局为重的思想意识。另外对违纪劳教人员进行谈话教育时,应利用我所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个别教育中,要时常与开展活动挂勾,与劳教人员奖假天数挂勾,一人违纪可以影响全体劳教人员的奖假天数,加起来影响巨大,损失严重,从而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思想。

四、要言之有方

个别教育要因人施教,要注意他们在性格、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特点,根据不同场合和时机,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个别教育的目的。

(1)对性格急躁,自尊心强的劳教人员,要循循善诱。因为他们爱面子,有一时听不进去的现象,有时性格因急躁善于冲动,易感情用事,对这类人要态度诚恳和蔼,逐步引导,批评时要掌握分寸,旁敲侧击。

(2)对自卑感较重的劳教人员,注意“激将”。当用其他方法说 服不凑效时,故意贬低、刺激他,反而能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自我压抑中解放出来,从而调动潜在的积极性。

(3)对“认死理”的劳教人员,注重教育时进退适度。一时接受不了时,不要强行说服,要以退为进,放慢速度,使他们在心里上得到满足,有心听取你说的话,因势利导,再次说服。

(4)对不讲理的劳教人员,注重“冷处理”。在对方情绪十分冲动时,任何说明和解释都可能被误认为是在嘲讽、职责或是在偏袒他人,因而只能起反作用。这时,可进行“冷处理”,等他情绪稳定下来,理智恢复正常时,再心平气和地说明。此外,还可及时更换谈话环境和内容,消除引起争执的客观因素,等到对方的怨气逐渐消失,心情逐渐平静以后,再慢慢地进行引导。

(5)对“难改造分子”,反改造分子,多进宫人员,注意欲擒故纵。针对这部分人丧失信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少揭短、少刺激的方法,肯定他的优点或长处,缩短与我们感情上的距离,消除他的抵触情绪。这时再指出不足和改进方向,就较有可能达到说服目的。

五、要言之有理

话是开心的钥匙。实行文明执法、文明管理,语言艺术非常重要。

(1)讲求语言的新颖性。单调的语言,会使人反应迟钝,新颖的语言会引起人们的兴趣。若要带上一点幽默,劳教人员对你谈话就会发生兴趣。

(2)讲求语言的形象性。由于人们对直观的,形象的东西易于接 受,并能启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育中,注意利用比喻、象征、渲染、夸张等手法,谈笑之中见文章、见道理。这样,劳教人员接受快,印象深刻。

(3)讲求语言的针对性。即根据劳教人员的性格,心理特点等运用不同的语言,有时细雨绵绵,有时则疾风暴雨,有时要锋芒毕露,有时要柔中带刚,有时郑重严肃,有时幽默风趣等,要因人而异,不可千人一面。

(4)讲求语言的严肃性。不要信口开河,要做到三不准:不准称兄道弟;不准简单粗暴,威胁恐吓;不准含沙射影,挖苦讽刺。总之,个别教育,应该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逐步丰富个别教育的经验,提高个别教育的效果。

四个特性

在日常管教工作中,把握好个别教育的“四个特性”(即:目的性、针对性、灵活性和连贯性),对提高教育矫治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明确目的性

劳教人员具有对生存、尊严和情感等与社会人一样的需要,同时还具有渴望早日获得自由和家人团聚的与社会人不同的需要。劳教人员的需求往往和自身遇到的困难密切相联,如妻子要求离婚、老人孩子无人照顾、亲人重病或去世等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困难或问题直接影响劳教人员的思想动向,民警在进行个别教育时,必须明确个别教育的内容,并有一个预期的目的。

(一)情感接近,达到预期目的。“好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管教民警应抓住时机,及时与劳教人员情感接近,如:在劳教人员受到减期奖励,情绪高涨时;在家庭或本人遇到生活困难无法解决,闷闷不乐;劳教人员之间发生纠纷,情绪波动时等。通过沟通交流达到情感的接近,以期实现个别教育的预期目的。

(二)心理接近,达到预期效果。大多数劳教人员在所期间有着相似的心理特征,即改造初期表现担心、焦虑、孤独;改造中期表现悔改、痛苦、反复;改造后期有兴奋、烦躁、顾虑,但不同罪错的劳教人员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心理活动,只有掌握了心理形成的规律,才能有的放矢,为心理疏导提供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情、尊重、信任和关心更会使人受到鼓舞而振奋。

二、强化针对性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进行个别教育时,管教民警应始终把个别教育的针对性放在首位,做到“对症下药”。

三、注重灵活性

(一)瞄准时机,主动进攻。一般来说,劳教人员在违规违纪后,总是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和理由来推卸责任。遇到这种情况时,民警要注重调整自己的谈话方式和内容,瞄准时机、主动进攻。通过主动进攻,使该及时终止了自己的违纪行为,承认了错误,消除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维护了中队正常的生产秩序。

(二)审时度势,严密防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正常工作中,对自己工作中的不足要敢于面对、勇于检讨,以赢得劳教人员 的理解和尊重,用自身的感染力教育劳教人员。通过教育引导,不仅拉近了与劳教人员的距离,也很快扭转了劳教人员萎靡不振的精神面貌,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四、抓好连贯性

个别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应坚持常谈、多谈、普遍谈,注重在工作的连贯性上下功夫,才能最终达到个别教育的目的。劳教人员的思想行为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善于从劳教人员的言谈举止、情绪变化等方面发现问题,分析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从细微之处抓好个别教育的连贯性,充分发挥个别教育的重要作用,为维护场所持续安全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另外,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息全面、客观。

二是提高了教育矫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推行教育矫治质量评价工作,民警对劳教人员各方面素质更为了解,掌握其动态变化,从而能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治方案。

三是调动了劳教人员的改造积极性。在开展评价过程中,劳教所将评价结果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评价对象,使其既树立信心又认识不足,增强了其主动参与矫治的积极性。

四是促进了民警业务工作能力的提高。教育矫治质量评价工作涉及法律、道德、心理、社会等多学科的知识,也对民警的观察力、鉴别力、沟通能力等提出了较高要求,使民警在实际工作中都得到全面 锻炼。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还是存在一些某些问题的。

一、当前矫正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监狱法》第三至五条规定,“监狱对劳教人员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劳教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监狱对劳教人员应当依法监管,根据改造劳教人员的需要,组织劳教人员从事生产劳动,对劳教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监狱的人民警察依法管理监狱、执行刑罚、对劳教人员进行矫正教育等活动,受法律保护。”对劳教人员进行矫正教育,既是监狱的权利,又是监狱的义务。监狱应当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管理制度,在上级机关的组织指导下,开展对劳教人员的矫正教育活动。《监狱法》以及司法部出台的《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和《教育改造劳教人员工作纲要》对矫正教育工作制定了较为具体的规定。监狱要坚持“以改造人为宗旨”,将曾经是小康社会建设破坏力量的犯罪分子,改造成为守法公民,使之重新成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可以说,当前的矫正教育工作是在依法、有序、规范、探索的状况下开展的。然而,不可否认,矫正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矫正教育与劳动改造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冲突。监狱体制改革之前,监狱为了生存发展,在特定的环节特别是在国家财政拨款远不能到位的情况下,监狱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效益,基本上都采用充分安排生产劳动时间尽可能让劳教人员参加劳动,因 此教育学习时一是增强了教育矫治工作的科学性。评价采用谈话、问卷、量表测试等多种方式,途径与方法科学、全面。评价人除了民警,还吸纳同队或同组劳教人员参与,信间自然而然让位于劳动,即使劳动之余也会受限于生产任务的影响,尽管司法部反复以法律的形式对劳教人员学习做了规定,但学习仍根本上谈不上效果。“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在一些监狱实践部门严重本末倒置,特别是在部分监狱领导头脑中已有所弱化。i近年来,这些现象有所改变,但是,监狱对劳动改造的重视程度依然要高于对矫正教育的重视程度。如监狱民警的工作,大部分时间是在劳动改造现场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劳教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劳动以外的教育,更遑论矫正教育质量的提高。矫正教育与劳动改造之间的矛盾冲突,还体现在二者的绝对分工上。劳教人员劳动改造时,不接受矫正教育;主管矫正教育的民警,很少综合考虑劳教人员的劳动改造表现;劳教人员的矫正教育表现不好,不影响劳动改造的积分;劳教人员只要劳动改造表现好,照样可以获得应有的表扬与奖励。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劳教人员对矫正教育与劳动改造的观点明显持有功利主义色彩,能够拼命地去获取劳动改造的积分,却放松法律、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上的学习,视矫正教育为畏途,甚至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近年来,顽固犯、危险犯的大量存在,都是放松矫正教育所造成的结果。

2、监管安全的重压制约了矫正教育的长远发展。

监狱矫正教育劳教人员工作既是监狱的生命线,也是监狱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对劳教人员实施矫正教育隐含着正义价值,但是部分 监狱领导和民警缺乏正确的处理监管改造的关系,在主观意识上把安全首位意识片面地理解成只要监管工作抓住稳定,不跑人,不出事故,教育只要起到辅助作用就行了,忽视了矫正教育工作的长效治本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不稳定因素给监狱工作带来的压力,促使监狱把精力集中放在“三防”和确保“五无”事故上,以实现司法部的要求。教育服从监管,监狱工作确保监管安全为前提。在治标与治本的问题上部分领导和民警思想意识不清,为了完成任务,片面追求入学率、到课率和及格率的量化效果,为了保住安全尽量采取狱内集体教育,丢弃了矫正教育的长效机制,由于劳教人员自身文化水平和狱内条件的限制,劳教人员在文化知识教育中无法获得知识收益。在矫正教育的方法与形式上,强制性的教育手段,缺乏科学的、严谨的、充满活力的机制,为了检查验收都要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精心准备各种考核资料的要求下,只能搞闭门造车的形式教育,根本无法正常发挥出劳教人员出狱后在社会上的就业技能,这种虚假的教育状况直接导致劳教人员出狱后就业和生活存在着极大问题。

3、矫正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不很科学。

劳教人员改造质量评估,是对劳教人员在监狱及社会力量的矫正教育下所发生的预期变化的程度或达到的状态所进行的评议和估价。其实质是对监狱改造劳教人员工作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检验,是对监狱工作整体效能与改造劳教人员工作做一个科学的分析与评判,是通过各种相关因素与变化结果的因果考察,对监狱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及其原因,并通过信息反馈和督促,用以指导和调整今后的工作方 向和工作要点。当前矫正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不很科学之处,主要体现在评估方法不科学和可操作性不强。对矫正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对劳教人员更好的进行教育与管理,如对劳教人员进行不同的分级处遇与管理,可是依据现行的评估标准所得出的结果却往往不具有说服力,容易产生比较大的偏差。另外,现行的矫正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可操作性不强,过于抽象,对众多的劳教人员进行评估后所得出的结论差异性不大,难以被监狱民警当作重要依据来开展工作。

4、矫正教育工作中参与各方积极性不高。

矫正教育工作的参与各方主要包括提供矫正教育条件的监狱、施与教育的监狱民警以及接受矫正教育的服刑人员。当前监狱工作中存在着重生产、轻改造、重监管、轻教育的现象,有些监狱片面地强调监管安全,各项工作都为了确保无脱逃、无重大安全事故的“零指标”来开展,认为监管设施条件上去了,矫正教育工作就必然上去了,没有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部分监狱民警也认为只要完成了自己工作时的“八个小时”就行了,没有必要去考虑其他的事情,至于矫正教育工作,应当由搞管教的民警去思考。很多服刑人员也认为矫正教育是空泛的事情,没有劳动改造重要,想获得表扬、减刑,关键在于劳动改造的表现要好。对于教育的内容,也没有任何兴趣。长此以往,矫正教育工作就成了一件纸面上的事情,说得多,做得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应付上级的检查。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中国先进的理论,具体说来,在提升对劳教人员的矫正教育质量的过程中要引入科学发展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 手:

一是要科学认识劳教人员和矫正教育工作。

长期以来,社会大众都偏好用某种眼光看待在押的劳教人员,俗称用“有色眼镜”来认识劳教人员。对于大部分公民而言,他们都有保留自己观点的自由,而对于从事矫正教育工作的监狱民警而言,则应当转变单一的、有偏见的、过于绝对的认识。有些民警内心上厌恶服刑人员,对于矫正教育工作是能避则避,能躲则躲,和服刑人员之间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起信任关系,矫正教育工作长期停留在疲于应付的状态,想提高矫正教育质量在他们的眼中就成了笑谈。有些监狱领导对矫正教育工作则另有看法,他们总认为矫正教育工作是万能的,一旦出现顽固犯、危险犯,就贬低基层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有些监狱、监区领导不愿意基层民警反映负面现象,无法正视矫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些民警,一开始倒是有满腔热血投入到矫正教育中,但是屡屡碰壁的事实却让他们再也不愿意谈及矫正教育工作。当前基层民警中普遍存在“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现象或许与此有关。笔者认为,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科学认识劳教人员和矫正教育工作的态度。劳教人员能不能改造好?改造质量如何评估?一旦出现负面典型,是不是都与民警工作不力有关?要回答这些问题,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人都具有社会性,劳教人员也不例外。社会性,即是人的共性。我们认为矫正教育工作可以挽救一个人,是从共性上来认识的,即大多数服刑人员都可以通过矫正教育,变成守法的公民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是,人又都具有差 异性,即人的个性。每一个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特征,即其个性。服刑人员个体上的差异,决定了矫正教育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如果我们在矫正教育工作中忽略了共性,过分强调个性,那么,服刑人员的行为就很难形成一种合力,团体的影响力就会衰减,矫正教育工作容易成为一盘散沙,从而失去凝聚力。反之,过分强调共性,忽略服刑人员的个体差异性,矫正教育没有针对性,那么服刑人员就容易丧失热情和兴趣,极易形成“监狱人格”,导致矫正教育工作经常碰到“软钉子”。所以,要科学认识劳教人员和矫正教育工作,就必须认识到服刑人员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从中找到一种平衡点。对于大多数可以改造好的服刑人员,要积极加以引导;对于极少数确实不思悔改的害群之马,要采用正当的途径与手段,而非苦口婆心的说教来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在一个监狱的范围内,应成立相应的劳教人员行为分析机构,对拒不接受矫正教育的服刑人员,分析其行为根源,开展有针对性的矫治。当前民警普遍反映的短刑犯、“关系犯”、狡诈犯改造难的问题,一方面与基层民警警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民警在这方面的对策不够有关。要科学地认识到,与其让每个分监区的民警来单独对付和教育服刑人员中的“抗改造尖子”,不如将这些尚不够禁闭条件的“抗改造尖子”集中收押,集中施教,以期取得教育效果。

二是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矫正教育的质量。当前的矫正教育评价过程,比较重视过程性评价,忽视结果性评价;比较重视内容的指导,忽视科学研究依据;比较重视评价体系的建构,忽视矫正教育的差异 性和可操作性。ii矫正教育质量的评价工作,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矫正教育的质量。矫正教育的质量,从影响的角度来讲,分为对服刑人员自身的影响、对其他服刑人员的影响和对社会的影响等。对服刑人员自身的影响,主要是矫正教育使服刑人员的行为、思想意识、养成习惯等产生了一定的转变。向着好的方向转变,可以认为矫正教育质量在提升,反之则在下降。对其他服刑人员的影响,主要是某个服刑人员通过一定时间的矫正教育后,其行为足以改变其他服刑人员的行为,使之产生趋同性。如果其他服刑人员趋向于学习积极改造者则可以认为矫正教育质量在提升,反之则在下降。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大众对服刑人员改造结果的认同上。如果赞同改造结果的占多数,则可以认为矫正教育质量在提升,反之则在下降。矫正教育质量的评价,归根结蒂是人的评价,不可避免的具有主观性,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从事矫正教育工作的民警对评价结论的看法褒贬不一的原因所在。矫正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可以有很多种,但是从有影响力的角度来看,不外乎上面分析的几种。笔者认为,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矫正教育的质量,不要被评价的结果所迷惑,是因为做出评价结论的人会根据自己不同的评判标准来衡量,不具有同一性。矫正教育质量的评价结论也不能用来事后衡量监狱民警的工作成效,否则,矫正教育工作只会走上恶性循环的路子,矫正教育质量只会越来越差。

三是要不断创新矫正教育工作。

科学发展观形成以来,理论的创新和机制的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 生命所在,矫正教育工作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具体而言,首先要创新矫正教育的方法。当前的矫正教育方法主要是上大课、听广播、看视频课件以及讨论等形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贯彻不很到位,部分民警在个别教育中要么是“训话”,要么是空洞的说教,对服刑人员的说服力不够。因此,要创新矫正教育的方法,可以借鉴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多使用“以案析理”的形式,广泛采用服刑人员的自身案例,增强矫正教育的兴趣,甚至可以在服刑人员中推广案例评比活动,使典型案例更加具有说服力。其次要创新矫正教育的内容。矫正教育的内容除了在法制教育、思想教育、专题教育、心理矫治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还要结合阶段性专题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出监教育等内容。有条件的监狱,应当在监狱范围内组织力量,统一开展教材的编写,适时更新教材的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符合当前的实际。再次要创新矫正教育的手段。矫正教育要和劳动改造紧密结合起来,让服刑人员在劳动改造中得到教育,寓教于“劳”,让教育和劳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最后要创新矫正教育的激励机制。积极参与矫正教育的服刑人员应当得到一定的奖励,反过来,在矫正教育工作中敷衍塞责的服刑人员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当然,里所说的奖罚要以不违反法律为尺度,在监狱财力许可的范围内予以考虑。

正如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同志2009年12月19日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要“保持监狱劳教所持续安全稳定,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监狱劳教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大局。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 忧患意识,充分认识保持监所安全稳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同时,还要认真贯彻落实监管工作“首要标准”,“坚持把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放在第一位,大力加强教育改造和心理矫治工作,建立完善教育改造质量评估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总之,只要监狱领导、监狱民警在矫正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矫正教育工作,不断创新矫正教育机制,就一定能在最大限度内提升矫正教育的质量,从而推动监狱工作不断地向前发展。

i 参见《劳教人员劳动改造面临的困境与出路》,韦圣凤、端木华著,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7年第12期,第16页。ii 参见《建立劳教人员教育改造质量的评估标准及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徐晓锋著,载《中国监狱学刊》2007年第5期,第20页。

第二篇:劳动教养人员守则

劳动教养人员守则

司法部

劳动教养人员守则

1992年8月10日,司法部

第一条 拥护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准散布敌对言论和煽动敌对情绪。第二条 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不准阅读、传抄黄色书刊,散布淫乱思想,不准在交往中有粗俗、野蛮的行为。

第三条 尊重干部,服从管教,不准无理取闹。

第四条 认罪认错,接受教育,不准消极对抗、自伤自残、图谋报复。

第五条 遵纪守法,矫正恶习,安心改造,不准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不准擅自离开规定的活动范围,不准逃跑或唆使、拉拢、协助他人逃跑。

第六条 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准恃强凌弱、敲诈勒索,不准损坏、侵占公物和他人财物,不准弄虚作假欺骗干部、包庇坏人坏事、栽赃陷害他人。第七条 增强集体观念,建立正常关系,不准搞江湖义气、拉帮结伙、刺字纹身。第八条 努力学习政治、科学文化知识,不准旷课、迟到、早退,不准违反课堂纪律、损坏教学设施器具。

第九条 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不准旷工、抗工、消极怠工,伪造病情逃避劳动,损坏生产设施和劳动工具。

第十条 遵守作息制度,服从统一安排,不准无故不参加集体活动、扰乱公共秩序。

附一: 劳动教养人员行为规范

(一)仪表要大方。男理短发,不蓄胡须,女不烫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

(二)衣着要整洁。参加集体活动时不披衣、敞怀、赤背、赤脚或穿拖鞋,不穿现行军警服,不穿异性服装。

(三)举止要端庄。不勾肩搭背、不做猥亵姿态、动作。

(四)语言要文明。坚持使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用语,不说粗话、脏话。

(五)称呼要规范。对干部要称姓加职务;对劳教人员要称姓名,不叫绰号,不称兄道弟。

(六)待人要礼貌。见到干部、来宾、家长要起立问好,进干部办公(值班)室要敲门并喊报告,经准许方可进入。对干部问话要做到有问必答。

(七)交往要谦让。与他人和睦相处,遇事讲理,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

(八)环境要爱护。不损坏公共设施、花卉、树木,不乱写乱画,不随地吐痰、便溺、乱扔垃圾。

(九)秩序要遵守。不在公共场所喧哗吵闹,不围观起哄。

(十)好事要多做。要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乐于助人,拾金不昧。

附二: 劳动教养人员日常生活规范 起床:听到起床号令,立即起床、着装。

早操:按照干部指挥,迅速集合、整队、认真操练。

整理内务:按时洗漱,打扫卫生,被褥衣服叠放整齐。生活用品摆放有序。就餐:按规定时间、地点,排队领取(购买)饭菜,集体就餐,不私开小灶、私自合伙聚餐,不浪费饭菜,饭后洗净餐具放回原处。

学习:按时参加,排队入座,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讨论。劳动:在干部带领下,列队到达劳动现场;按操作规程作业,不擅离岗位;收工时,按干部指令,清理工具,送交保管室,列队返回生活区。

文体活动:按规定时间、地点、项目、要求进行活动,做到健康有益,活泼有序。自由活动:处理个人事务或适当休息,不超越规定的活动范围,不从事不正当的或妨碍他人休息的活动。

晚讲评:按时参加集体讲评,实事求是地讲评一日情况,正确对待别人的评议。就寝:提前做好就寝准备,按时熄灯,在指定铺位睡觉,保持室内安静,不裸体睡觉,不影响他人睡眠。

第三篇:论劳动教养制度中对吸毒劳教人员课堂化教育的创新

论劳动教养制度中对吸毒劳教人员课堂化教育的创新

华定鹏

论文正文

【内容提要】我国在册吸毒人员有130万之多,浙江省在册吸毒人员就占据了5万余人,我国的实际吸毒人数正日益增,复吸毒的情势更十分严峻。目前应该改革戒毒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劳教戒毒,重视对劳教人员的心理、行为矫正,确立以课堂化教育为主导地位的我国劳教戒毒新模式,创新对吸毒人员再教育的方式、方法。【关键词】劳动教养 吸毒 戒毒矫治 课堂化教育 创新 正 文

一、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发展和我国吸毒人员的现状。

(一)劳教制度的发展

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建立于1955年肃反运动期间,发展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2年1月21日,国务院转发了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其中规定:“劳动教养,是对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①劳动教养,就其性质来说,是对被劳教的人员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行政措施,这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不同于罪犯的劳动改造。②1991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禁毒的决定》,③明确规定:“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由此,所谓的“毒品复吸,复用人员”开始成为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

(二)我国吸毒的情势和吸毒人员的现状

我国当前实际吸毒人数已经远远超过鸦片战争前夕的吸毒人数,吸毒的危害盛于瘟疫,吸毒问题已经“涉及中华民族的兴亡”(江泽民语)。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已超过130万人,其中滥用海洛因人员为84万。浙江省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已超过5万人。④其中滥用摇头丸、氯胺酮及其他麻醉药品、精神药物的实际人数继续呈上升趋势。国内少数歌舞娱乐场所存在着容留贩卖、吸食海洛因、摇头丸的问题,新疆及部分沿海大中城市存在滥用大麻的问题。目前,登记在册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已成为沾染毒品的主要人群,占总数的72%。毒品泛滥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以每个吸毒者每天吸食0.3克海洛因计算,仅全国登记在册的逾百万海洛因滥用者每年至少消耗270亿人民币。毒品问题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稳定,诱发大量违法犯罪活动。一些地区的抢劫、抢夺和盗窃案件中有60%甚至80%是吸毒人员所为。毒品导致疾病(特别是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1990年以来,吸毒死亡人数累计达3.9万。据卫生部测算,目前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约为84万,在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中,约有55.3%是因静脉注射毒品而感染的。⑤毒瘾的顽固性等原因,使中国国内吸食冰毒等新型化学合成毒品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因此,中国的禁毒形势依然严峻。(三)吸毒人员的特征

绝大多数吸毒者染毒的起因是好奇、赶时髦、摆阔、治病、赌气等,少有危害国家兴衰、祸及民族安危或者破坏社会秩序等加害动因。一项对426例吸毒成瘾人员的调查表明:吸毒的原因仅为好奇心驱使(65%)和他人影响赶时髦(19%)的,即占了84%的大多数。吸毒在理论上被视为一种无被害人犯罪,吸毒者本身也是毒品的受害者,有些吸毒者还是被引诱、教唆、欺骗或强迫而染上毒瘾。可以说绝大多数吸毒者都是欲罢不能。对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长期反复吸毒的人员进行研究,从近年来劳教机关收容教育改造吸毒劳教人员的实践观察,吸毒劳教人员作为劳教人员中的一个新类型,他们的违法原因、思想表现、年龄结构、文化程度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与普通劳教人员有较大区别,尤其是在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与普通人员明显不同。⑥因为长期、反复吸毒,吸毒劳教人员大都食欲不振、体质很弱、抵抗力差。心理问题上存在较多的猜疑、嫉恨,报复社会的心理,易怒。改造中表现虚伪。劳教戒毒工作的这些新特点,要求采取相应的,当然也是不同于普通劳动教养工作的管教工作模式。

二、对吸毒劳教人员进行课堂化教育的创新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集体教育形式,在我国已具有悠久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在劳教所早期的课堂化教育中,已有开展。由于条件简陋,往往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单凭老师“一张嘴、一本书。” 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员填鸭式地被动接受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今,司法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劳教办特色推进管理工作改革的意见》(2004.12.13)中明确提出了“以课堂化教育为主导,提升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和“确立课堂化教育的主导地位。不断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教育挽救质量”的要求。对吸毒人员的课堂教育水平要和社会接轨,方式方法更要有所创新。戒毒劳教所紧紧围绕这个中心, 更新了教育理念,进行了改革创新。从教师为主的授受式课堂教育,发展到以学员为主体的主动式课堂教学形式.更加注重教师的教与学员的学之间的互动与互通,激发劳教人员的学习兴趣和改造内动力。

教育作为一种手段,注重的是对被教育者根本性的影响,也就是用教育者的思想决定性地影响被教育者,使被教育者能够按照教育者所教育的行为。课堂化教育作为改造劳教人员的一种方式,就是指通过授课,有目的、有系统的进行教学与训练,让劳教人员对毒品危害和法律常识、道德等加以认识,调动劳教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矫治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搞好课堂化教育的创新,必须对以往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有条不紊的分析和解决,摒弃陈规,创造出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现阶段对吸毒劳教人员开展课堂化教育的不足之处。

1、经济基础薄弱,硬件设施滞后。由于历史和现行财政保障体制等原因,场所教育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和配置硬件从未得到足够的投入加以改进和完善,教学楼的建立、教室和教学设备在一些场所内还仍然欠缺。

2、民警教师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主要由原劳教所干部和大专院校毕业的民警组成,受过教育专业教育培训的较少、有一定教育技能和经验丰富的人员为数不多,教师授课“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缺乏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够科学有效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的民警更是捉襟见肘。

3、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研究活动不够,上课效果评价困难。在“三课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上,有的内容较为陈旧,难以适应新形势。教师授课标准不统一,教育效果难以评价。在维持劳教工作正常运转等问题上,民警“生产任务重”,教育质量和教研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

(二)对吸毒劳教人员课堂化教育的创新策略

课堂化教育创新的目的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是凭借 ,“教学”是手段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 ”是目的。对劳教人员的课堂化教育的创新正是为了能培养其较好的行为养成和今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课堂化教育的创新。

1、完善财政保障体系。按照“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总体要求及目的,首先应该积极理顺财政体制,加大财力投入,逐步建立足额财政保障体制。只有这样,劳教场所才能彻底摆脱经济困境,民警的思想压力才能得到缓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硬件设施,扩大教育成果,提高挽救质量,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2、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师队伍,形成专业对口模式。第一要加强民警的专业化分工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牢固树立“干一天、学一天、钻研一天”的思想,加强培训,用“请进来”(请专家、教授来内讲课),“走出去”(派出高校学习深造)的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适应创建现代化文明劳教所和创办劳教工作特色的需要。

3、科学设计教学构架。改革现行教材和教育内容,增加心理学矫正、法律常识(案例)等课程,进行有规律性地教研活动,经常开展观摩教学、说课比赛、座谈交流、专题研讨等教研活动,互相切磋交流,促进共同提高,着力培养复合型与专家型相结合的新型警察教师。

4、不仅如此,课堂化教学的创新更应体现在教学人员理念的创新。民警教师首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员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员提出的观点、问题,鼓励学员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鼓励和评价学员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员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如在戒毒矫治课上,不少学员知道吸毒的“心瘾”难戒,但当民警教师提问“到底什么是‘心瘾’?为何难戒,自己应如何去面对克服”时,很少有学员能够直接回答出来。通过让其认识某戒毒所医院对一例吸毒成瘾者的从复吸、犯瘾、身心遭摧残的整个过程的症状报告,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促发其学习知识、了解科学的兴趣。在民警教师的引导下,学员通过多媒体观看毒品对人体作用、犯瘾、伤害的过程,让学员自己展开讨论,阅读科学、医学资料,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通过课堂发言,各抒己见,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找到症结所在。因此能培养其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学习的印象,触动其悔过的心灵。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传授已有的知识经验。创新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员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在课堂上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课堂教育,虽然以教师为中心和组织者,但也不能忽视“师生间语言和思想的互动作用”。教师既是组织者同时也可从参与讨论的角度介入,尽可能让学员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更可以讨论、争论,让其畅所欲言,从而抓住问题实质,使劳教学员得到针对性的教育。鼓励学员对知识的研究,赞赏学员对已学知识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是教师给予劳教人员身后的一种动力,不失为一种课堂教育的一种优化。创新课堂化教育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我们常说要改革劳教工作方式、方法,创办劳教工作特色。课堂化教学是一个关键,有了个性,才能体现创造,体现特色。

民警教师要基本了解每一个学员的心理状况。吸毒劳教人员心理上大多存在着疾病,偏激、易怒、猜疑等心理疾病这些都是可以“治疗”的。要如何培养其个性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呢?戒毒所劳教人员管某在听课时,常常精神萎靡不振,也从不发言,提问时也唯唯诺诺,不会回答。诸如此类劳教人员对事都漠不关心,心情消沉度日,存在着心理障碍。教师了解到其学过舞蹈和设计,有特长,只因吸毒而误入歧途,便把一切看得消极悲观,做事漫不经心,不思进取。民警教师和他作心理谈话,和中队里开会商量让其担任队里的文艺组长,让他组织、排演队里劳教人员节日等活动的节目。他十分高兴,能当上文艺组长施展自己、表现自己的才华了。后来的日子他改造非常积极,排小品、练歌舞、出黑板报,很多活动都积极参与,学习十分主动,象换了一个人一样。所以教育吸毒劳教人员要针对个性,善于正面引导,善于因材施教,他们中也具有潜能,也是完全可以重新塑造的。这些问题,有时看似在课堂之外,但始终离不开课堂里教师的细心发现和必须的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再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所在,并擅于用科学的方法鼓励和训练劳教人员;要掌握心理,利用他们个性发展进行培养,不管他以前受到了多少不良的影响,教师都要帮助他们重塑人格,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做好准备。课堂化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项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

课堂化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进行教育创新。对吸毒劳教人员的教育是一种有别于社会教育的特别的再塑教育、戒断教育和再社会教育的活动,在课堂教学策略中,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民警教师要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

笔者认为,事物总是在创造中发展的,课堂化教育的教育创新,就是要做前人未想的方式、方法,帮助教育劳教人员认识错误,抚平心灵创伤,树立信心和确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通过辛勤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和孜孜不倦的实践追求,“创新课堂化教育” 才能达到提高劳动教养工作的整体水平,为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①夏宗素,《劳动教养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②载《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继续办好劳动教养》,载《人民日报》1980年2月26日第一版)。

③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禁毒的决定》第八条,北京,1991年12月。

④载自2005年9月24日《法制文萃报》

⑤载自:司法部、国家禁毒委公布的《2004中国禁毒报告》 ⑥姚建龙,《我国现行戒毒体系的反思与重构》,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2。

第四篇:社区矫正人员教育谈话记录

社区矫正人员教育谈话记录

谈话时间:年月日点分起至

年月日点分止

谈话地点:****司法所

谈话人:

谈话人所在单位及职务:司法所工作人员

记录人:

记录人所在单位及职务:***居委会主任

社区矫正人员:

谈 话 内 容

1、你对所犯罪行如何认识,对判决的看法?

是否有不良嗜好,家庭经济条件,个人成长经历是否有挫

第五篇:论对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工作

论对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工作

内容摘要: 在个体的人格发展过程中,14周岁至不满18周岁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可是有部分未成年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走上了违反犯罪的道路。而且近几年来不断成上升趋势,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相当重视,相关领导都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不断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法律知识的教育。而社区矫正工作对其尤为重要,它是一种不使未成年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教育改造,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未成年罪犯,而本文通过对未成年犯所处环境及自身心理、行为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改造。从各个方面教育、挽救失足少年使他(她)们重新回归社会,健康成长。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犯特点

原因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2001年“四五”普法启动时,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在网上做过一个调查,以了解社会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关注情况。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出的10个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从这项调查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虽然经过多年“严打”,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而且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为此,社区矫正工作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预防未成年犯罪脱管、漏管、重新犯罪加强防范和治理,使其认罪服法、悔过自新、人格重新社会化、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

一 未成年人的犯罪特点

(一)犯罪行为具有冲动性。未成年人易受外界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在追求刺激、快乐或受同辈关系的影响,就可能因好奇、嫉妒、愤怒、惊恐或仇恨情绪达到极点而不加约束、不计后果地去实施犯罪。

(二)犯罪行为具有模仿性,并呈现成人化趋势。未成年人正处于思维活跃、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其主要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的习得方式就是模仿。而如果模仿之人其行为不轨,使得模仿之少年,依照其不法行为实施犯罪,此可谓因模仿而生之必然结果。

(三)团伙犯罪特征明显。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未成年人因其心理、生理原因,在犯罪过程中往往为了寻求心理依靠,获得安全感和力量感结成团伙。因此犯罪带有很大的纠合性“少年需要团体生活,尤其希自己年龄相若之人共同生活,是以少年结队成群,原不足为奇„„虽如此,上实不乏妨害公共秩序之不良少年团体,于是每有此种团体械斗、仇杀强暴之事情发生。”

(四)文化程度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对某少管所184名未成年犯文化程度结构的调查中发现,文盲4名,小学未毕业的27名,初中未毕业的108名,初中毕业及其以上文化的有49名,其中包括高中。中专、技校在校生(这里所说的文化程度仅为表面显示,并非他们的实际文化水平)。

(五)家庭结构破裂的多。一些未成年犯父母离异、忙于经商无人管教等使其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性格和思想在不同程度上也有所扭曲。

二 改造对策

根据上述未成年犯服刑期间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特点,社区矫正工作对未成年年犯的教育、转化、改造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采取有效措施矫治其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在日常的教育改造过程中必须做到:

(一)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 监狱法》第78条也规定:“对未成年犯执行的刑罚应当以教育改造为主。未成年犯的劳动,应当符合未成年人的特点,以学习文化和生产技能为主。因此,在贯彻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犯)人为本,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做到“恨其罪,爱其人”,注意保护好未成年犯的合法权益。“在行刑中给罪犯人道待遇,比如避免过差的伙食、超负荷的或毫无目的的劳动等,会使犯罪人充分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和人性的力量,从而唤起其良知,促使其重新回归社会。”在改造过程中,应当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好改造中、甚至家庭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如管教民警可通过亲情电话、亲情会餐、亲情团聚、亲情帮教等形式,为未成年犯与家中亲人沟通创造条件,起到稳定思想、提高改造积极性的作用。通过实行人本主义,管教民警以自己的真情与未成年犯沟通思想,以满腔热情去温暖那冷酷、麻木的心,让未成年犯亲身体验到管教民警的关心、爱护和理解,从而促使他们加速恢复良知。

(二)引导未成年犯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他们的被改造须要经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后来又指出“要让他们自觉改造”。未成年犯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发展和完善有赖于未成年犯管教所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管理和教育。未成年犯的自我管理和教育,既可表现为个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和自我的心理矫治,也可表现为未成年犯整体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相互帮助。未成年犯管教所可以通过运用行刑权力,如通过组织未成年犯选举产生的“积委会”协助管教民警进行日常的组织,使未成年犯既具有自我管理和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又能激发未成年犯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为未成年犯的自我管理和教育提供必要的时间、场所等外在条件,在民警的控制和引导下,确保未成年犯的自我管理和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民警对未成年犯的改造要求和目标最终内化为发未成年犯自我改造的积极性未成年犯的素质。

(三)深化“三课”教育,不断调整教育内容

1、思想教育应紧贴未成年犯思想实际,多进行应时教育,选择未成年犯关心的、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正面引导,力戒空洞的说教、口号式宣传、照本宣科等。山东省某未成年犯管教所在这方面做过有益的尝试,如对未成年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结合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神舟七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等重大的时事事件,以放映抗战电影、请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讲抗战故事、电视直播飞船现场发射时况、活动之后由未成年犯自己写体会文章等方式进行教育和交流感受,充分体会。

2、文化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教育要求上应更加科学。作为在押犯的未成年人教育不同于成年人的教育,也不同于正常状态下的未成年人教育,因此,应根据未成年犯的实际需要和个人兴趣,体现科学务实精神,尊重未成年犯文化教育的规律。二是教育内容上应更加科学。要更新教材内容,降低教育要求,使教育更贴近未成年犯实际。对未成年犯应坚持以扫盲教育、小学教育为重点,适当发展初中、中专教育。三是教育形式上应更加灵活。为了吸引未成年犯参加文化学习,对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毕(结)业证书的,给以适当的有效考核分奖励。还要积极尝试利用社会资源,邀请社会学校教师定时来所讲课,以提高教育质量。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中,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项目。美国学者诺明认为:“这种方法比其他方法更能取得成功,将会在美国社会中大量地减少未成年人违法行为”。对未成年犯的职业技能教育有两种途径:“一是根据未成年犯的生理特点,组织未成年犯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使其在劳动生产中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二是按照未成年犯出所后的择业条件和就业倾向分别开设适应其需要的各种职业技能教育”。②第一种途径是当前各未管所普遍采用的,从实践情况看,效果不佳。当前职业技能教育要重点做好面向未成年犯习艺生产和着眼未成年犯刑满就业需要的结合文章,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力度。

(四)加强心理矫治工作

首先要建立心理矫治师资培训制度。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联合办学、多层次培训等方式对全所现职管教民警进行心理学专业知识普及轮训,使心理矫治的观念深入人心,使每一位管教民警都要充分认识到在未成年犯中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未成年犯心理矫治工作中去。其次,要健全心理矫治机构,配全、配好心理矫治人员。未成年犯管教所要设立单独的心理矫治室或未成年犯心理援助中心,配备懂教育学、心理学、医学、法学等专业知识的管教民警作为心理矫治室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必须经过专门机构培训并考取全国统一的心理咨询师资格之后方能持证上岗。在管区一级还应设立一名专职的心理矫治工作人员,以便对未成年犯中产生的一些小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矫治,节省所级的心理矫治资源。此外,要配备足够的心理矫治设备,为心理矫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最后,要丰富心理矫治的形式,使未成年犯乐于接受心理矫治。

对未成年犯的改造,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未成年犯改造质量则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艰巨任务,要完成好这项任务,除了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广大管教民警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付出艰辛的努力外,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真正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切实帮助解决未成年犯改造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未成年犯改造理论研究中去,为提高未成年犯改造质量,使未成年犯能早日回归社会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陆志谦、胡家福主编:《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11月1日实施

4、《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5、刘世恩:《二十一世纪我国未成年犯改造工作发展的探索》,载《青少年 犯罪问题》2002年第2期。

下载论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矫正教育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矫正教育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动教养人员生活卫生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司法部 【发布文号】司法部令16号 【发布日期】1991-08-12 【生效日期】1991-08-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劳动教养......

    湖北省安置帮助教育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暂行规定(湖北省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87号 【发布日期】2006-05-12 【生效日期】2006-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

    对废除劳动教养的探讨(最终版)

    对废除劳动教养的探讨 【摘要】劳动教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法律制度,创建于1957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进一步规范......

    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关爱的思考

    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关爱的思考 未成年人因各种原因一时失足,加入到“社区矫正”的行列,社会的包容、帮助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以后的人生路。可是目前在“社区矫正”过......

    社区矫正人员思想汇报

    社区矫正人员思想汇报 被监管人基本情况:近段工作、生活、学习、活动情况:思想状况报告:被监管人签字: 年月日......

    社区矫正人员责任状

    社区矫正人员责任状为了确保社会稳定,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恶习,使他们能顺利回归社会, 特在矫正期间与你签订责任状,具体内容如下: 一、落实责任 1、社区矫正对象应......

    社区矫正人员手册

    社区矫正人员 手册 地王花园社区 目录 前言 1、什么是社区矫正…………………………………… 2、社区矫正的对象有哪些…………………………………… 3、社区矫正的功能是......

    2016社区矫正人员保证书

    2016社区矫正人员保证书 社区矫正人员保证书 监护人(保证人)姓名 ,性别 ,单位 ,收入来源 ,系社区矫正人员 的 。现住址: ,联系电话: 。 社区矫正人员 ,入矫后住在 ,联系电话: 。 我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