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浅显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浅显认识
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新课程历史教材一改“通史”体裁为学习主题的形式,采用国际通行的主题单元的编排体系。当耳目一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渐渐为我们熟悉的时候,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也会有一些问题和困惑,想在此表达出来,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强调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注重过程性目标取向的表述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例如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战败?我们的设计应当有历史学科自己的特点:你的结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这需要我们提供一些有关战争失败的一些资料,如清政府的、英国方面的,还有不同历史学家的。如果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我们这么做就足够了。但有了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我们还需要详细的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学生会讨论吗?他们遇到不同的观点各执一词争论起来怎么办?有的学生根本不参与怎么办?同样,一个小组的讨论被以个人承包了怎么办?学生的结论来得太快,只是重复了别人的看法怎么办?有一些学生根本没有讨论,干其他的事情怎么办?••••••这就是过程与方法要解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的要求提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积累”→“理解”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现实的中学历史教学存在“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这意味着我们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的是什么,我们省略了完整地完成一件事的大部分过程,只是要求学生做好,即熟记教科书上需要考试的内容。文科的历史教学是这样,理科的历史教学更是这样。这样的历史教学,实际效果是什么?分数?能力?品德?健康的身体,还是健全的人格?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外,还要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具有终身必备的知识、技能和世界观。这就需要过程、需要方法。
二、注重课程意识。过去我们把历史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教教材”,现在我们强调“用教材教”。
如人教版必修一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新课程标准中规定:(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由于课标笼统的规定,教科书就从汉朝至元朝各个朝代的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一一陈述,结果造成课时紧。其中原因除了课标的笼统外,更多的还是缺乏课程意识造成的:课程标准中对某些内容已经有了调减,而我们还用原来的概念理解教材,有的教师还有意无意地就会把调减的内容自己加上去,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内容变化大、跨度大、时间紧,提供学生学习的素材比过去的教材多,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既有所有学生都要学习要掌握的内容,同时又提供了拓展性、探究性内容。对此,我们更多的应该强调教学方式变化、教材观念的转变。赵亚夫教授说过,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也就是说,历史教师是课程生成的创造者,课怎么上,关键在教师,教师可以对课程进行理解,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讲授,即使是已经预设的课程,也可以进行批判和改造。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如何领会课程标准,如何理解教材、处理教材,课堂教学中如何去教,教什么内容,都可以由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三、控制辅助性的学生练习、教师用书,改变大面积不及格的现状。
辅助性的学生练习、教师用书,增加了许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它们环绕在教师、学生、家长周围,带来一种困惑、焦虑和无形的压力,因此置疑:是不是新教材有问题?若没有问题,同样叫新课程配套的教辅中的题目学生怎么不会?这种情况自然就会增加我们的焦虑,久而久之,自然是新课程不敢放,旧的内容也不敢丢。所以,对于此类参考书的订阅和使用,必须严格加以限制或取缔。由于人为拔高教学要求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学生大面积不及格的情况,加上刚实施新课程,本来就有点“将信将疑”、“奉命改革”,给我们普遍带来一种担忧、一种恐惧,怀疑新课程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问题,怀疑课程标准有问题,怀疑教材和教学有问题。不想失去自信的学生和教师,期待改进考试、改变大面积不及格的现状。
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既要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分析,也要关注教学环境的分析。教学环境包括软、硬两方面:硬环境一般是指对教学媒体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等方面,而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教学风格、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等组成的是软环境。教学设计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和教学设计评价。一、一堂好课的历史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要遵循的基本程序和包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历史教学的预期目标;即教学目标: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看一堂课的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否全面、完整,其次看是否明确、具体,再次要看学生知道不知道这堂课的目标。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起到 “灵魂”的作用。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历史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即教学内容: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
③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即教学策略与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自己的创造力。
④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即教学评价:应依据学校自身的条件、教师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和确定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设计评价工具,如实有效地收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映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通过评价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⑤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即教学结果: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有效的达成,以及消极性的非预期结果的防范。
二、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分析和总结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形成的新课程历史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①注意从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以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交互性、合作性原则。通过教师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学习提高,培养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一定的发现探究、获取知识和分析比较的能力,并使教学效果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②注意从学生主体认识特点出发,以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进行历史教学设计: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出热烈欢快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在学习中培养合作互助意识,形成学习与交往的合作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在开放与互动中体验、感知历史。
③注意从情感体验和活动构建,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体验学习给学生搭建一个情感体验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内心情感出发,使个体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着的事件、认识、情感得到进一步组织和整合,从而达到知、情、意的统一。
④注意引用乡土史,联系现实生活和激励创新,进行历史教学设计:融入地方史内容,较好地体现 “生活即历史,社会即历史”的理念,实现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空间上的创新。乡土史因其独具地方特色,伴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具体,形象,生动,易于接受,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从乡土史这个窗口具体而生动地了解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激发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爱家乡和爱祖国的真挚感情,有利于形成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⑤注意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历史教学设计: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 “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处于“活动”状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引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合作探究、体验所获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逐步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总之,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深入,以情境体验为主、以合作交往为主、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三篇: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此次课程改革,在7至9年级设置“历史与社会”这门综合课程,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多年的实验证明,学生喜欢它,教师接受它。但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也存在一些对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理解偏差以及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等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
首先是以培养人文素质为宗旨。新课程提出,“历史与社会”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 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愚,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人文素养,它有利于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 发展,造就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因而“历史与社会”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和重要渠道。
其次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初中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代表着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因此,该阶段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学习常识性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要特别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有见识的行动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促进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公民的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课程之一。
(二)贯彻“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的策略
1.以教材为本,挖掘人文视点。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地理、文学、艺术、科技、国际关系等,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散发着人类许多思想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气息。所以,我们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视点,结合并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仁爱、和谐、自省修身、谦让礼仪等一些我国古代传统美德,都是我们要挖掘、拓展的人文视点。对这些人文视点的挖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纪念馆所,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人文视点,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
2.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大力倡导创新型教育,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而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并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运用发散思维,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因此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因为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一个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在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中学生发展的知识,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中学生如何选取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
让学生收集资料是“历史与社会”中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但我们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台上,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仔细分析这些精美的资料,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使收集的资料具有针对性,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并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对全过程进行观察、指导、参与,及时进行检查,既要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
(3)注重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考虑教法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既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进行小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小组的安排、组内的分工等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做到小组的人数恰当,让学生选举自己信任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具体能力进行分工。
例如在综合探究《寻找身边的历史 》一课中,我规定各组确定在自己感兴趣的古迹或者事件作为研究的课题后,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收集资料,并整理出一份多媒体的课件式的调查报告,推举一人在课堂上代表小组发表本组的研究成果,各组组长要充分发挥各组成员的特长,会电脑的制作多媒体课件,会拍照的负责照相,口才好的代表本组发言,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此过程当中,每位学生都参与料的收集和整理,为小组出力,可以说,一份报告凝聚了全组同学的心血,是全组同学齐心协作的结晶,它既锻炼了个体的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重在将进行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各个关键环节,培养高中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当今科学时代赋予给我们高中物理老师的神圣责任。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关键方式
有专家这么认为,高中物理教学中实践要比理论更容易使学生热爱上物理课程。作为高中物理老师,我们需要积极地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智慧进行梳理与更新,凡是对高中物理教学有益的知识,我们都要主动吸收,有些方式是课本上见不到的,而这些营养往往都是我们激发高中物理教学灵感的源泉。本文主要通过对一些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对促进高中物理教学发展能有一点启示。
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有本身的特殊性,我们物理老师要进行备课、组织、教学、实验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学习物理课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的主要因素还是我们物理老师,我们能不能协助好学生学好物理课程,是受很多方面条件制约的。就我们高中物理老师而言,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物理教学的专业化水平,真诚地对待关怀学生,切实地承担起高中物理教学的责任,以自身风格影响学生对物理课的认知,以智慧启迪学生深入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帮助学生认知物理的精髓和规律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包含了许多规律要素,我们要从中帮助学生来进行区分,把具有代表性、重要性的规律找出来,帮助学生进行提取和整理,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能大幅提高,还能掌握一定的物理学习窍门,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例1:一焦距为f的凸透镜,主轴和水平x轴重合,x轴上有一光点位于透镜的左侧,光点到透镜的距离大于f而小于2f。若将此透镜沿x轴向右平移2f距离,则在此过程中,光点经透镜所成像将()
A.一直向右移动
B.一直向左移动
C.先后左移.接着向右移动
D.先向右移,接着向左移动
多数学生认为,上述情况下光点经透镜所成的像将一直向左移动。理由是当透镜向右移动、物距u在2f范围内变化时像将一直向左移动。其实,这个结构只有在f
对于有关的物理定律,要求学生必须加强进行探索。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多解释典型例子和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物理规律和结论,不得随意扩大其适用范围的限制。
只有学生的物理思维不断深刻,这时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进行学习,关键是必须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持续的洞察力,观念和规律不应该仅停留在文字本身,我们需要努力改进物理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进行练习,教师上课多精讲,学生课后多实践。这种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设计,才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自然会深深地加深学生热爱高中物理的热情。
二、让学生将物理知识纳入生活中,活学活用
物理教学的改变,新的教学思维必须要告诉学生“将课堂知识往生活中引导,把课本引向大自然”。研究物理必须一要从实际出发,达到课本理论对现实密切对接,不可能空对空地去给高中学生教授物理知识。只有将课堂物理问题与现实问题严密地关连,才可能使学生认为物理是亲切的,坚实的,有用的,因而才会去积极地了解物理,使用物理。
物理知识和真正的生活、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是不能分离的。高中物理知识几乎完全介入了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更加重要地让学生建立一个物理灵活运用的思想体系。那是我们学习物理根源最初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是明亮生动的,各种各样的物理知识,都是有用的,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千万不能误导学生为了学习物理而去死板地记忆公式,要指导学生活学活用。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和科技,有不少甚至是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实际上更多的现实素材被编入各类题目中,形成“信息给予题”,用来考查学生采集、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当教学需要具体问题时,我们高中物理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能够解决主要特别问题,同时能给予学生过滤多余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引导学生制定适当的物理学习目标,抓住常见物理考试题目的知识原型,在课堂上进行详细描述和仔细剖析,让高中学生体会到快速解决此类物理问题的常用知识。要让高中学生知道我们物理教师的这种解题方式是有价值的,如果我们物理教师能把此方式运用到位,学生就会在日常学习中加以效仿,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手段,使他们在完成物理学习任务时也能有积极的心态。
高中学生若想在物理学习中取得成就,就需要培养基本的科学素质和研究精神。这是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支柱,多多领会物理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个链接。高中物理老师在教学组织方面也要遵循巧妙严谨、灵活活泼的授课风格。当今物理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学习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针对性地提升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高中课程和社会发展的相互渗透,让科技进步逐步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方能促进物理教学研究方式的多样化,方能开发高中学生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欲望和能力,方能创造富有个性的系统文化和学校文化。物理学科要发展就必须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同时适应各个层级各个地方学生的具体情况,一便更好地实施开放式物理教学。这样下来就一定能刺激高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扩展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范围,架设一座从理论知识到社会实践的学生学习物理的沟通桥梁。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重在将进行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各个关键环节,培养高中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当今科学时代赋予给我们高中物理老师的神圣责任。
【参考文献】
[1]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12
[2]周久磷.《从素质教育的要求谈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世纪之交的物理教育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
[3]吴超男.《新时期中学物理教师的自我修养》.《当代教育论坛》,2008.6
[4]韩叙红.《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物理教学》,2009.2
[5]薛祝其.《从人文视角探讨原子物理的复习教学》.《物理教学》,2010.3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对于这个问题,站在教学系统的不同角度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①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也有的考虑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内心所组织的内容及课堂中由于师生间思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各种现象,都将是一种隐性的教材(或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②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难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通过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习心理、思维障碍的表现与成因的分析,结合学情考虑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的心理特征及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根据学习心理特征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学习困难?这里,学生的知识准备、思维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方式,都值得我们去仔细分析。
从以上对教学任务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分析同时,可以借助教学理论去思考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需要做好哪些学习准备和教师为学生提供哪些学习帮助,教学的策略也因此酝酿而成。
2、教学目标设计
由于有了教学任务和对象的前期分析,教师对教与学的基本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接下来就可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了。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为教学的组织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因此,科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必须符合<科学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应该有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⑴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
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学生。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
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 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
⑵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形式
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有三种形式:第一、采用行为术语的教学目标陈述方法。第二、采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陈述方法。第三、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法
3、教学策略的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在实际教学中,人们设计教学策略时往往在两者之间寻找某种平衡,人们希望使用替代型策略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同时希望用生成型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出完全的替代型策略,也不可能出完全的生成型策略。那么两者的平衡或结合以什么为标准呢?教师将依据:学生的先前知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学生的认知策略,自我动机,学习任务的紧迫性,进一步的学习要求等因素,来设计两之间的平衡点。
具体教学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
①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的增加,在班级授课制中,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出现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②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规。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这是新课程带来的变化之一。
虽然,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但是教学还需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需遵循选择的原则,一般教学论著作中对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均有过论述,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此外,除了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还需要考虑适当的选择程序。
我们应该注意到,以往教师在设计这些教学方法与技能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对学法不重视。既然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应该既包括教法也包括学法,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都是仅仅从教师活动来说的。第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过于一般化,缺乏针对性。如“讲解”和“讨论”,“归纳”和“演绎”,“发现”和“接受”等。第三,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照搬已有的教学方法,这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但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到底有哪些?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在考虑教学方法的同时还需考虑学法指导。
③学法指导
我们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来考虑学法指导。
(1)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是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
(2)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要关注教学过
程的活动化,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交流、辩论、竞赛、操作、演示等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自我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
④教学媒体
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
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克服旧的唯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因此,媒体应该也相应地改变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也应有它的一席之地。随着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多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因而,设计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择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等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⒋教学过程的设计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①过程设计意图
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变革,而教学观念的变革带来的是教学过程的解构和重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
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还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等等)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
②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教学过程考虑的因素,从表3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更加具体、明确,除此以外,设计中增加了预期效果这一因素,因为设计的引进是为了将一个现存的情境改变成为所期望的情境,谋求这种变化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以目标导向的,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
⒌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如果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兴发挥和创造)、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和过程设计以外,最后应该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可缺的元认知活动。
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及书写内容
⒈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
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⒉教学设计的书写内容
①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②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
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④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
⑤教学过程;
⑥教学反思、评价。
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由于课堂教学设计是非线性的。因此,教学设计的书写也应该体现这一特色。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因此,我们认为,或者以表格书写,或者将文本和表格书写形式合二为一,后一种方式是比较理想的呈现,采用文本形式书写前端分析,教学过程则一般以表格形式或教学流程图书写,从而组织成为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2)在文本的书写中为了便于对教学程序的清晰了解,在方案的最后再加上教学流程图和板书设计图:由于这两项的简洁明了,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使用帮助最大。
(3)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所以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教学过程中流程设计方面可详可略,但对有些学习内容,如引用资料、资源、新知识信息等方面则要详细。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对于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只要用动宾短语来说明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学习行为就可以了。教学目标与各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目的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教学目的简单相加。
(4)除应简明地说明重点、难点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突出和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和化解教学难点。应把考虑的具体内容简要地进行说明。
(5)说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媒体,特别是媒体使用的方法及作用或预期的结果。(6)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则应选择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可以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多元化和创新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四、教学设计的功能
1、在教学目标方面,可以使教学目标明确周全,为教师提供在教学活动实施中的心理参考框架,以切实地达成教学目标;
2、在学习材料方面,它有助于教育实践工作者在教学前针对学习主题,选取合适的学习材料,以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
3、在教学方法方面,可引导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的特点、学习内容的性质,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配合必要的教学策略,安排教学活动;
4、在教学时间方面,它有助于教育实践工作者依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分配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5、在教学对象方面,通过教学设计,促使教育实践工作者更具体、全面地关注、了解学习者的基础、兴趣、能力和需要;在教学评价方面,可用来衡量教学活动的效果及教育实践工作者教学观念的运作情况,为进一步修正或调整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和依据。
五、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策略
(一)、目标确立策略
确立目标的策略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挖掘教材、教法、教学环节中的教育因素,对其加以细化、筛选、甄别,列出每次教学活动中优先考虑的目标。
1、确立总体目标。即确立各年段、各科、各课的总体教学目标,使目标既包含学科目标,又有创新目标。教学中要坚持情感教育渗透始终,因材施教体现始终,反馈矫正贯穿始终,注意六个结合:教育与教养结合;学识与学力结合;主体与主导结合;教法与学法结合;苦学与乐学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
2、确立分类目标。新课程实施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制定分类、分层、有序的教学目标,照顾差异进行教学。
(1)教学目标分类要求将教学目标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在教师启发下,随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和解答问题;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判断一道题是一步题还是两步题;使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能用分析法分析问题,找出题目隐蔽条件,确定解题步骤,独立解答多步题。
(2)课堂训练分类要求,学生练习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际分类要求,操作时可采取以下步骤:同一练习内容,分类要求;提问要有层次性,先易后难,中差生优先回答;创造条件,让中差生有参与课堂练习的机会;把分类要求的策略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
(3)作业分类要求。
(4)评价分类要求。
(二)、优化结构策略
优化结构的策略,是指凸现教育目标,使教学过程内部诸因素形成比较稳定的联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产生出积极的整体效应,激活学生创新能力。这种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横向组合方式,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纵向活动程序。
1、优化纵向结构。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智能发展水平出发,对教学、对学生进行调控,尽可能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并按学生认识过程将每节课分为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阶段: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调动积极性——激活创新能力。教师要在传授知识中调动思维,在启迪思维中开发智力,通过开发智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主动探索、总结、归纳、推理、提炼的创新性学习。教师主导作用在于传授知识中精心设疑、巧妙点拔、激励思维、鼓励创新。每节要设计1—2次思维高潮,开展1—2次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既受到德育的熏陶,又提高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2、优化横向结构。即课堂教学进行到纵向的每个阶段时,教师要把全班教学、小组或成对学习、个别学习的师生交际形式恰当地组合起来,以保证每个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最适合于他的教学要求的学习时间。最终达到上、中、下三类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较大收获的教学目标。这种横向结构有以下几种:
单向传递、双向传递、三向传递、多向交流。
(1)以发展思维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宜采用横向结构。在思维训练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的横向结构宜采用“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然后“成对学习”或“小组学习”,最后“全班统一学习”的程序或形式。
(2)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宜采用横向结构。宜先采用“全班统一学习”的方式由教师讲解,对个别学生示范训练,然后再采用“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独立学习,最后采用“成组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把习得的结果表达出来。
(三)、材料选择策略
材料选择策略,是指教师围绕确定的创新教育目标精心选择、设计、制作、组合具体适用的教学材料的策略。
1、材料应同所要发现的知识具有相同的结构,因而能够通过相互作用揭示有关现象,使材料具有“结构特征”。
2、所选材料应具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兴趣,要能适宜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去完成发现并能够激发不同层次上的多种思考。
3、所选材料应有多种相互作用,有较广的思考余地,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使学生有不同的发现,而这些发现大多数将和从属概念相关。
4、所选材料不应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标新立异的想法和活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材料,最好先在某个小组做一下试验。
5、随着学生的发展,他们所要理解的概念逐步深化,应选择比较复杂的材料,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旧模式的变革。当我们把视角投向新一轮课改的时候,应该用课改的新理念来透视教师备课的真正意义、诠释教学设计的本质内涵。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冲破传统备课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可以说,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与学过程的一种规划或实施步骤的一种预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幅蕴涵师生人文素养、观念想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立体风景图。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呢?
著名教育家徐根荣老师说:用一生的时间去备课。备好课,写好教案是上好课的基础。孔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我就小学语文课的备课谈谈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备课标。语文课标对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目标不清楚,搞课改,只能花里胡哨,结果远离根本;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这里我所说的备课标指的是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了解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指导思想。如果课程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只有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只有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熟记于心,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收到预期效果。
二、备教材。备教材主要是指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教师只有凭借教材才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因此,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我认为老师在写教案之前就应该先别忙着去看教学参考书,而应静下心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勾词句、作批注,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本的道理,但有的老师却做不到,或者干脆不这样做。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要教育学生对语文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就必须先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就不可能打动别人。
三、备学生。备学生即要摸清学生底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新知识将从这里产生,要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起草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和学生融为一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知道同样的教材也许会因为学生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
果。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上一篇关于蔬菜的识字课文时,诸如玉米、白菜等一些词语他们还能理解,但是荞麦这个词语我花了很大力气,他们还是不明白什么样的东西是荞麦。这就是因为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个在农村孩子看来不用讲了的词语。所以了解自己学生所处的水平是很重要的。
四、备过程。备过程就是设计教学过程,它是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对一节语文课的程序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布鲁纳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是新知识的获得;第二个是转换,使所得的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适合新任务;第三个是评价,即检核与估计知识的正确性。三个过程,它们都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课文知识。根据这个原则,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特点。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应有序,合乎逻辑,合乎学生的实际。具体步骤我是这样安排的:①导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从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这一节课的上好做下一个良好的铺垫,并且会给这节课增色不少。那怎样才算一个好的导入呢?一首儿歌、一张图片、一段乐曲、一条谜语,乃至教师刻意安排的一个动作,只要教师善于把握教学时机,随机应变,就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教法。孔子早有训语:为师者要因材施教。我们教师都知道教无定法,教育学生不能搞翻版,要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要照搬模式,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灵活,能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教法就是好的教法。这主要讲求一个活字。我曾经看过有一教师在执教《七色花》时遇到这样一件事,当时他正在与学生讨论最后一片花瓣的用法,大家都觉得珍妮把最后一片花瓣用来帮助那位不能站立的小男孩很对。如果是他们也会这样做,可是有个男同学却说他觉得珍妮的做法不对,如果是他,他会许一个愿,就是再得一朵七色花。这样不仅可以用来帮助那个小男孩,还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可是一个课本上没有,教参上也没有而始料未及的答案。但我们这位教师的反应相当灵活,他随即赞扬了这个异想天开的同学,又就这个问题开始了更深入的讨论,答案就更是奇思妙想,层出不穷了。所以活字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③板书。板书是简便、有效、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极有效地辅助教学。板书设计没有定法却有规可循,即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内容简明,布局合理,便于总结,紧密结合教材。板书应着重体现一个精字。④练习。练习要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明确训练重点。设计要适宜合理,练习量要适中,能够促进思考、拓展思维,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备教案。教案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阅读探究的方案,它的设计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这个环节,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前面四个环节的基础上,安排好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先后顺序,理清教学思路,重视结构安排,优化教学过程。教案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以后,应以教学的内容和步骤为主。我们提倡教学要有个性,写教案同样应有教师的个性,有见解、实在、实用。在写教案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别人的教案。俗话不是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吗?一份优秀教案,是教师智慧心血的结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之处。但我们应注意的是,借鉴不是死搬硬套,重在借鉴教学方法的设计,否则会适得其反。
以上只是我在学习了课标后上小学语文课时的一点体会。总之,教师在备课上所花的工夫多少将直接影响授课质量,同时也影响到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每一堂成功的课,都凝结着教师的心血,正是几番心血一堂课,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本篇文章来源于 布衣教师(http://uuun.5d6d.com)原文出处:http://uuun.5d6d.com/thread-10676-1-1.html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