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体育教学的实践探析

时间:2019-05-13 03:2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体育教学的实践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体育教学的实践探析》。

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体育教学的实践探析

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体育教学的实践探析

摘要:体验式体育教学是在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生成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亲历某一体育项目技能发展,其能有效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的活动激情,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改进体育教学从而使学生在体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体验情感。

关键词:体验式 体育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38-01

体验式体育教学是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组织,使创设与体育教学内容尽可以一致的教学情景,课堂中能充分发掘学生对动作要领认知风格和动作自动化形成的规律,过程中反复呈现或还原需要学习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亲历某一体育项目技能发展的过程,并使学生能够从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体验情感和生成意义,以达到体育教学效果最优优化的一种教学理念或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特点就在于将学生置身于物化了的情景中达到学生知识获得与知识应用的目的,并且从中体验生命意义的存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体育教学的目标也不再单一,体育教学还要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因为在社会追求高效率、高节奏的时代背景下,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否有更健全的人格。而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正好改变了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主题。而体验式体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在于使体育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适应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步伐,符合经济和社会的需要,有利与培养学生从事锻炼的兴趣和习惯,独立锻炼的能力,为学生终身体质发展打好基础。

然而,在具体的一线体育教学过程中,特别在较为落后的农村学校,场地狭小,器材缺乏,师资不足等因素制约了体育教学。而体验式体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获得体育锻炼的权利,获得学习的体验,其基础建设以体育普及的需要和社会现实的可行性为前提,与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灵活性,选择性和农村特色,地方特色,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渴望,享受到?l锻炼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具体来讲,对于体验式体育教学,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尝试。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作为体育老师,要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引导学生开发有利的体 育训练内容资源,并且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我县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树木很多,师生可以一起做接力棒,标枪等等。而河中的沙石可以做小沙包,沙袋。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考,变废为宝,用废弃的轮胎,塑料瓶做健身的简易器材。其次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利用,加以改善,提高利用率。通过这些活动,师生一起编制训练工具,不但可以拉近师生间关系,而且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氛围。转变师生思想观念,树立正确教与学的理念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依据教学目标,且以体育考试为中心,体育教学突出的是技术教学。而体育教学或训练的目标在于能在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但是这只是属于少部分人,且为了达到目的,反复机械练习,使学生体会不了体育的快乐,更谈不上体验到乐趣。而体验式体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明白“我参与了,我体会了运动的快乐。”使每个参与到其中的每一个同学都体验到了体育训练带给我们的生命喜悦。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体育训练体验的机会

为调动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体育训练的身心体验,教师一方面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采用具有乡土特色,民族特色的项目,吸收了民间体育文化娱乐、娱乐活动的游戏。例如将学生很喜欢玩的纸飞机,打水漂迁移到投掷项目,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完成任务。再比如以前的民间老游戏如踢石子,迁移到跳跃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单脚跳等跳跃项目,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将多种感观相结合,增强学生体育训练趣味。健美操是现代体育中一项受青睐的项目,学生也很喜欢,但是对动作节奏的把握有难度。而中国武术很受男生欢迎,但比较单调。将武术和健美操结合,用当今很流行的有氧搏击操教学,既掌握了健美操又体验了武术,而且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灵活展开,使大家都体会到体育训练过程的愉悦。采用多样化教学,增加学习乐趣体验

体验式学习为寓教于乐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乐”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寓教于乐中的“乐”,一方面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另一方面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跑步是学生比较害怕的项目,采用情景教学,可以转化为乐趣。《冲出亚马逊》的电影学生多数看过,对其中激烈的战斗场面记忆犹新,采用电影中的情景,让每位同学用自己的方式摆脱对方,使“变相跑”一下变得自然轻松。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增强学生体育训练中的幸福感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价值观多元化”今天,教学评价自然也受到影响。体验式体育教学评价的评价过程不再是封闭式的,而应该是开放式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应将各种背景环境、外部变量都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过程,这有利于分析学生在怎样的情境下能有效掌握动作要领;评价的内容也更为全面,体验式体育教学评价不再专注于学生学力的评价,而是更为专注于学生的学力与教学资源的匹配度的评价;在评价功能则是通过诊断问题、改进教学情境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最优化体育课堂。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体验式学习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物理体验式学习

《生活中的透镜》课例研究报告

一:课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能否成功推进新课程的关键。课程改革使教材趋于多样化,教材的多样化使教材作为教学中唯一法定文化的地位渐趋动摇,教材的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以旧的观念和方式使用着新教材,在实际的教学中跳不出旧的依纲靠本框,感觉新教材不好教了,知识不系统了,结论不明确了,自己很还适应,甚至很茫然,很苦恼。

当我接到区里研讨课的时间安排,按教学顺序刚好上到《生活中的透镜》或者《透镜成像原理》,老教材中一直是先讲《透镜成像原理》,然后再运用的实际生活中讲生活中的透镜,可现在新教材把生活中的透镜提前了,先从生活中认识透镜,有了透镜的体验,带着问题走进下一节的学习,即探究透镜成像规律。面对这样的调整,教师有些疑惑了,没有讲原理,学生能理解透镜成像特点吗?没有成像原理能理解实像和虚像的成像原理和区别吗?觉得新教材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本节是光学的重点知识,亦是难点易错点。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确定了我的课例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新课标背景下的物理体验式学习

二:研究团队和行动计划 1 团队

胡旭东 哈思丹 高波 林立 蔡元华 张翼研究行动

研究方式:课例研究

课例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 作课教师:谭群 3 行动流程

课前研讨 二次备课 课例展示 课后讨论 再次备课 课例展示 课后再研讨 教学反思 理论聚焦

三:行动回顾 【课前研讨】

当备课组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怎样利用新教材把生活中的透镜讲透,让学生真正实现学在课堂,教在课堂,落实在课堂时,发现本节内容虽和生活息息相关,但面向全体同学,是否能很好的掌握各透镜的成像特点,让全体同学参与到生活中的透镜的体验中,在没有透镜成像原理的铺垫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们还是有点疑难和困惑,我们一起对比老新教材的编排,明确教学目标,一起研究,一起商讨,知道了: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平台,即本节内容生活中的透镜3 要让学生主动思考,联系实际,动而不乱 4 教师要做好学习活动的 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两次备课】

(1)个人备课:首先由我独立备课,通过对出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学习,我知道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

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本节内容刚好与生活联系紧密,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经验理解生活中透镜的应用,透镜成像特点,及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为后面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铺垫。

明确课程标准,我继续研究教材,介绍生活中的透镜,要使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学生应该对它们有所了解,这些知识对学生了解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际应用,感受“物理是有用的”,以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价值的。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实践,体验生活中的透镜,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通过体验生活中透镜成像特点的不同,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应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透镜成像特点,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学会交流,学会思考总结,主动获取新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备课的同时,我有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如:本节课内容不仅多,琐碎:有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放大镜4块知识的内容,还有实像虚像的易错易考不易理解的内容,怎样合理的安排时间?已经有4块知识内容,新教材还把实像虚像的成像原理用光路图显示出来,它肯定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没有成像原理的学习背景下,虚像虚像在这这节课中究竟讲到怎样的程度?学生怎样才能很好的理解?

(2)集体备课:在办公室里,备课组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根据我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首先大家解决我个人备课的困惑,大家研究决定首先要尊重教材,就是在施教时按照教材设计的流程,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进行施教,其次,因本节内容的多而繁琐,提出了以后面一节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光具座为导索,有序的进行教学,这样既能让整个教学有条不紊,教学思路清晰,而且能让学生从感官上再次体验透镜成像特点,还能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个很好的铺垫。集体备课中大家既达成了共识,:又产生了分歧:1:只讲生活中的透镜,并把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一起讲出来,将实像虚像及其习题再另增设一课时进行讲解,这样能把生活中的透镜讲的更透彻。2:在本节内容中把实像虚像一起讲解,让学生对透镜成像特点有整体性体验,对于照相机的原理在后一节的学习中在继续加深探究。

最后根据集体研讨情况决定先按顺序往后上一次,看时间和学生掌握的情况再上区里研讨课。

四:第一次上课的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

3.能简单描述实像、虚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据生活中亲身拍照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原理;

2.经历投影仪的现场工作,了解投影仪的原理;3.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得出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的透镜的现场使用,建立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体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特点的认识。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使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像的特点。

2.对实像和虚像形成初步认识。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凸透镜、幻灯机、望远镜、眼

镜、显微镜、胶片、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用过相机吗?它最重要的光学器件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透镜这样的光学器件呢?

学生回答,展示图片、实物„

师:凸透镜有两种作用:改变光路使光路发生偏折和成像。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凸透镜的成像应用,了解它的结构和原理

新课:

板书: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提问:给武汉著名景点黄鹤楼照相,景点黄鹤楼是怎样进到相机底片上的呢?(提示从光路上思考)

生:景物的光通过镜头到达底片

师补充:光源的光到达景物,经景物反射后通过镜头,最后成像在底片上。

[师演示一]:给蜡烛照相

师:照相的景物 镜头 底片分别是什么?

生小结: 蜡烛相当于照相时的景物

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光屏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师:(1)物像镜头三者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2)光屏即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即像距,蜡烛距镜头的距离即物距,观察思考:照相机成像时,物距相距是什么关系?(3)看光具座上,像比物大,还是比物体小?(4)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5)怎样观察像的左右是否相反?

生:物像在镜头的两侧

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

照相机的成像,像比物体小 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可以通过向左吹烛焰,看烛焰往那边偏来判断。[生演示 观察并小结] 向左吹烛焰,光屏上的像往右偏,照相机成左右相反的像。2 照相机的结构和使用

小组观察讨论照相机的结构并讨论

(1)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还凹透镜?(2)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既能照全身像又能照半身像?由相机的哪部分结构决定的?怎样决定的?

(3)照相时有时照片很白,有时较暗,是怎么回事?又由哪部分结构决定?(4)相片是如何得到的?

生: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可以让镜头前移和后缩,镜头前移,像会变大,能由全身像变半身像。镜头后缩,像变小,可由半身像变全身像。

光线强时,照片很白,光线暗时,照片很暗。

教师讲解:光圈环控制通光面积,快门控制通关时间,在照相时,光圈环和快门共同配合,控制进入相机的通光量,使底片达到合适的感光程度。

教师讲解:来自被摄物的光经照相机镜头会聚在胶片上,胶片上有感光物质,胶片曝光后发生化学反应,景物的像记录在胶片上,经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底片冲印得到相片。

小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指光屏上能接收的像)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过渡:凸透镜只能成缩小的像吗? 二:投影仪

对比照相机,观察投影仪的结构 结合实物,图片,和生活经验思考

(1)物距像距的关系?物距小于像距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______,屏幕相当于______?凸透镜 光屏(3)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师演示二]

对比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结构

(1)投影仪中的平面镜有什么作用?

改变光的传播途径,是胶片成的像出现在投影仪前方的屏幕上。

(2)投影仪成倒立的像,那我们要在屏幕上看到正立的像,胶片应该怎样放置?

[学生演示],胶片倒放使屏幕上出现正立的像。三:放大镜

师:凸透镜能成倒立的像吗?

[学生活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看指纹。

师提问:(1)放大镜的实质

(2)放大镜成像时,物像还是在凸透镜的两侧吗?(3)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生小结:放大镜的实质是凸透镜。

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教师补充:成的虚像,光屏无法承接)教师演示: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提问:放大镜的实质是凸透镜,那能成缩小的像吗? [学生活动]看远处的教学楼成倒立缩小的像。

提问:凸透镜既能成倒立的也能成缩小的像,既能成放大的又能成缩小的像,由什么因素来决定?

生: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决定成像特点。四:实像 虚像

小组讨论:实像虚像的区别

实像:光屏能够承接的像,物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光屏不能承接的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

板书设计:

一: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 二:投影仪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 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成像时:物距小于像距

投影仪中的平面镜作用:改变光的传播途径,是胶片成的像出现在投影仪前方的屏幕上

三:放大镜

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 虚像

实像:光屏能够承接的像,物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光屏不能承接的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

五【课后讨论】

听完本节课后,大家针对此课展开了交流讨论: 好的方面

一:联系生活,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物理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尽量让学生来思考回答,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养成思考,交流,沟通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小结实现知识的应用。

二:思路清晰,利用光具座为导线,既为下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铺垫,又让本节课干净,清晰。为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特点提供了直观的感受,加深成像特点的理解和记忆。三: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逐步获得新知,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也逐步掌握了观察,对比的学习方法。值得思考的方面 四:本节把照相机的知识讲的很细很全,很完整,以光具座来理解原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但是学生仅通过观察光具座上的成像特点,当时确实也能理解知识,但是这个知识点是中考中易考易错的知识点,仅通过观察没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很难把知识点应用,或者还有很多同学下来可能就忘了本节课的内容,下来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记忆本节的内容,这样没有很好的实现减负增效的效果。五:

本节课注意了学生的观察,讨论,思考,联系实际,但是学生的体验环节不是很够,比如:照相机虽然生活中学生都有体验,但平时的体验中是没有思考活动的,能不能把照相机拿到课堂上来现场体验呢?变体验变思考,把无形的体验教学用到课堂上,教学效果肯定要显著些,同时也要主要如果加入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的体验活动放出去了能否很好的收回来也是要思考的问题。六:

照相机的内容全了,细了,但是它的成像原理学生又是后面一节的内容,学生还没有学,提出物距像距的问题,学生对于这样的知识是否会一知半解,到后面的学习中是否会像没有煮熟的饭再次加工时就很难再煮熟了,这些很细,有深度的知识是否放在讲完了成像原理之后再来讲解,前面先只让学生体验凸透镜成像特点,从体验中理解并当堂记忆当堂课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减负增效。这样把前面内容节省下来的时间,讲解后面的实像虚像,并把实像虚像的知识点通过光路图的演示一次性讲解透,因为这个知识在后面的新课中是没有再现了。

六【再次上课】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初步判断实像、虚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亲身拍照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原理;

2.经历投影仪的现场工作,了解投影仪的原理;3.通过光路图的展示,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和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的透镜的现场使用,建立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使用,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使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像的特点。

2.对实像和虚像形成初步认识。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凸透镜、幻灯机、望远镜、眼

镜、显微镜、胶片、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用过相机吗?它最重要的光学器件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透镜这样的光学器件呢?

学生回答,展示图片、实物„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凸透镜的几种应用,了解它的结构和原理 新课:

[演示一]:取下幻灯机的镜头,把投影片倒插上,在屏幕上不能成像.再装上幻灯机的镜头,屏幕上出现清晰的倒立像.师:.猜测刚才所加的镜头是什么透镜?怎样判断?

生:凸透镜,可以把它置于太阳光下,改变镜头到光屏的距离,如果光屏上能出现很小很亮的光斑则证明是凸透镜

师:.凸透镜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生:凸透镜的作用:改变光路和成像,在这里凸透镜的作用是成像.[演示二]:光具座上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把凸透镜置于光具座的中央,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改变光屏到凸透镜的位置,使得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师:请同学们观察蜡烛此时在光屏上的成像特点,并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回答下面问题: 1.光屏上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2.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3.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

生:蜡烛此时在光屏上出现了倒立的,缩小的像,说明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生:活的中的照相机,摄影机都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生: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学生活动一]:在我们桌子上就有一台老式照相机模型,各小组仔细观察并讨论 照相机的主要结构、各结构对应的作用? 生:镜头—凸透镜,作用是成倒立缩小的像.调焦环——调节镜头前后伸缩,照出远景和近景 机壳——形成暗箱

底片——相当于光屏:承接像。

师:来自被摄物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胶片暴光后发生化学反应,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回答得也很好,我们掌声进行鼓励.师: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的原理,生活中除了刚才看到的照相机还有哪些应用? 生: 数码相机,摄影机,他们的成像原理和普通相机相同,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象。演示课件:展示生活中从最古老的相机到现在先进的各式各样的照相机,摄影机。

师:现场就有一部数码相机,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它的成像特点,谁愿意当我们现场所有同学的摄像师呢?(学生给全班同学照张集体照,再找一个同学给刚才拍照的同学照张单人照)(现场气氛活跃)

师:数码相机成放大还是缩小的像?怎样理解缩小

生:数码相机成缩小的像,因为最后数码相机取景器里看到像比实际的人远远小,所以数码相机成的是缩小的像。

师2.回忆照相机的原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可以取景器里看到的是正立的像,原因是,数码相机里有一个五棱镜结构改变了光路,使最后看到正立的像 演示课件:

二:投影仪 过渡:

师:刚才拍的照,大家想看吗?像太小,后面的同学看不到,能想办法让大家一起欣赏吗? 生:想看,可以通过投影仪让所有人一下都看到照片。(学生回答很积极,热情很高)

师:把前面现场照的照片连到电脑,通过投影仪放大,教室气氛活跃,教师对学生的照片给与充分肯定。师: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生: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师:我们还是通过光具座来演示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光具座上保证凸透镜位置不动,让物体适当靠近凸透镜,使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教师演示:光具座上投影仪成像原理

1.光屏上有什么现象?

2.生活中的应用就是投影仪,投影仪的原理? 教师演示: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像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 提问:要想观察到正立的像怎么办?

投影仪要想在屏幕上成像怎么办? [学生活动]将幻灯片倒插到幻灯机里。演示课件:学生观看各种生活中的投影仪 过渡:凸透镜能成正立的像吗? 三:放大镜

教师演示:光具座上放大镜的原理

师:光屏上能承接到像吗? 眼睛能看到吗? 看到什么特点的像? 说明什么问题? 放大镜的原理?

生:光屏上没有承接到像,但是通过眼睛能看到像,在实际蜡烛的后面又一个正立放大的蜡烛的像,说明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也是放大镜的原理。[学生活动]放大镜看底纹,看字 小组讨论:生活中的放大镜

[学生活动]小组通过装水的烧杯看字,通过水滴看字

[学生交流]装水的烧杯或者矿泉水瓶把字放大了,通过水滴看字,字也是放大的。四:实像虚像

小组讨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除了是否正立,是否放大,还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照相机投影仪的像光屏能承接,放大镜的像光屏不能承接。师:1.实像、虚像有什么区别?能否用光屏承接;

2.实像为什么能用光屏承接? 演示课件:边演示边提问

师:有光线到光屏吗?实际光线吗?实际的什么光线?眼睛能看到吗?

生:由实际折射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有光线进入眼睛,所以眼睛能看到。3.虚像为什么光屏不能承接?

师:有光线到光屏吗?光线会聚到一点成像了吗?

眼睛能看到吗?为什么?有光线进入人眼吗?眼睛看到的像是真实的蜡烛吗? 生:有实际光线到达光屏,但是光线没有会聚在一点,不能在光屏这一侧成像。眼睛能看到,因为有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但人眼总感觉光沿直线传播过来,所以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人眼看见的虚像,师小结:实像是实际折射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眼睛能看到像.虚像是实际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眼睛能看到像.生小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的的虚像

提问: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吗?

[学生活动]放大镜看远处的景。

师:凸透镜什么时候成怎样的像,我们下节课再研究。当堂练习

1.下列不是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是: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投影仪

D.潜望镜

2.物体通过下列光学器件可以成放大的实像的是: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平面镜

3.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图,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______,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放大后的____像。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工作在 教育 前线的青年教师,深知落实在课堂的重要性,而备好课,上好课是落实在课堂的 前提。作为一名年轻 老师,上好课,上出特色课,是需要经历磨练,不断给自己学习的机会,上公开课是就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前后一周的准备和最后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很多:

一:抓住学习的机会

公开课:展示给区里所有老师,自然是要精心准备,把很完备的课展示在老师面前,那完美的课是怎样形成的,这段时间里,经历了精心备课,研究教学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怎样上好课,在整个过程体验才是最真实的,为什么从第一次备课,到最后的备课,虽然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中间的教学过程形式多样,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才适合学生,教材里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好好研究,才能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很好的用好教材。学生一碗水,教师一桶水,为了上好课就得大量的查资料,思考,一次上好了一节课,一生上好了无数节课,到后来,课课都是经典,课课都是好课。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从生活中感受物理知识,也让物理知识走进生活,把生活中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水凸透镜等带到课堂,通过富有启迪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习兴趣,学生兴趣高,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很好的调动其积极性,活动对其来说就是享受,愉快的体验,从当堂练习和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来看教学效果显著。

本节课以幻灯机成倒立的像导入新课,引发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其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且也先入为主,让学生形成实像是倒立的的知识认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热情和动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照相机生活中学生都会用,都喜欢用,现在把照相机带到课堂上来用,对学生而言很大的兴趣,再用照相机给正在上课的同学照相,这下全班的积极性都提高了,好多学生专门摆了个姿势来拍照,最后拍下的照片,利用现代的投影仪直接放大,让所有同学老师都看到自己,它们的兴趣又再次得到了提高,有了兴趣,有了亲身的体验感受,理解照相机成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放大的实像一点都没有问题。

对于放大镜,看指纹,看字,利用水滴,装有水的矿泉水瓶来观察放大现象,最后看窗外的景物又再次引起认知冲突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全课的设计都是在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下完成,教师只是在一旁引导,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研究教材,用活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

活就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师学生都寻找自我,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制定的新教材,比如这节内容,先从生活中的体验出发,在介绍凸透镜成像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有的老教师用惯了旧教材,觉得一定要先讲原理,再讲应用,结果出现部分教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在课后让学生记忆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老是出错,或者时间稍微一长就忘了,只好到考试前又记,致使一些物理课为记忆而教,为考试而授,从而忽略了学生从体验到认知的过程,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就像我的第一次上课,整个一节课下来,讲的知识点来说比我的第二节课更多更全更系统,学生能听懂吗?能!有生活经验吗?有!照全身像,镜头后缩,半身像,镜头前移。可是学生能讲知识点转移吗?自己在做题目时,能记起这样的生活体验吗?我想能记起的真的是少数,而按照我第二次课的教学设计来看,虽然知识点不多,可是教材的教学目的不就是这些知识吗?而且通过学生体验所获取的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特别深刻,掌握了知识点,才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所以新教材没有出现更多的知识点,就是要让教师更好的把教材用活,熟悉大纲,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精神为自己的思想,这样上课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教的轻松、学得愉快。

第三篇:新课程下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新课程下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赣榆县青口第四中学

张化钦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新课程下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写作主体的潜力,把写作主体定位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让他们自己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通过观察,学生会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学生会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这样,学生才会用自己的眼睛从周围的世界中去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生自己真实的感觉与体验,学生的悟性才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 新课程

体验

作文

教学

中学生作文是一种个性化活动,它离不开学生对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学生在写作时体验到了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体验,就写不出作文,即便是写了作文,也不是表达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所以,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提出,既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也是对作文教学新秩序的建构。它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回到了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和生命的自我提升,它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作文,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新课改的核心要求。

目前的高考作文题所引用的材料不是古代的,就是外国的。不是古诗美文,就是名人轶事。有的甚至是一些虚构痕迹很浓的所谓哲理故事。这些材料远离考生,远离现实生活,缺乏现实感和时代气息。高考题的设置如指挥棒一样控制着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作文训练也脱离学生实际,搞“假、大、空”的道德说教,心灵考问。忽视了中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不少学生叙事胡编乱造,议论故作高深,文风之虚浮让人担忧。因此,中学作文教学要密切关注学生生活,作文命题要贴近中学生的心灵,要彰显时代精神。一句话要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然而生活体验从来都不是主动撞上学生自己的。不置身于细雨下、微风里、蓝天里寻觅诗的踪迹,学生静坐冥想,是想不出好诗来的,中学生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繁重的桎梏,主动经历和体验才会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于善于体验的学生来说,一个特殊而具体的生命情境就会变成“诗意的东西”。生活处处充满诗意,学生的本领就是把自己体验到的生活的诗意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统一体。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音真实表达自己切切实实情感体验的过程。然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真实体验怎么办?有了丰富的体验不能表达出来怎么办?中学生如何才能真诚、自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是中学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生活体验

“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主体全身心地进入客体之中,客体也以全新的意义与主体形成新的关系,此时,无客体也无主体,主客体的这种活生生的关系成为体验的关键。”①但并不是每一个中学生都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如让学生写“感恩母爱”话题的作文,一部分学生总是寥寥几笔写母亲送伞、督促功课、补衣等事情,缺少动人的细节描写和情感深度。大部分学生没有什可写,觉得腹中空空,这表明学生并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针对学生没有感受、体验,教师就要想尽一切可能的方式、手段、创造一定的条件、情景,诱导、激发学生相关的体验,从而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1.开展体验活动

潇洒而浪漫的抒情诗人徐志摩,对泰戈尔创办的那所“把大自然当成绝妙奇书”,坚持在森林中上课的学校情有独钟,“再别康桥”之后,他一度为在国内办一所类似的大学而奔走,尽管终未如愿,但他经常带着学生走进茂密的树林,靠着梧桐树,一手拿书,一手指着蓝天白云讲授欧洲文与中国的诗学。徐志摩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可能很难实施,但他的注重体验,积极开展自然体验活动的做法,确是开启了学生情感智慧的大门,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积极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要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一次,为了让学生写好“师生情”这篇话题作文,我开展了“与实习老师联欢”活动,晚会上,大家尽情唱、舞、说笑,不亦乐乎,特别是师生手拉手肩并肩跳起了“兔子舞”,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触发,思维已经启动,随时都可能闪现出感悟生活的思维火花。

2。构建体验情境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情境。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作文教学情境,是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因为“学习产生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课堂情境的学习。”②创设体验情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唤醒他们处于沉睡状态的记忆。促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如有一次训练联想能力的写作课上,我创设这样一个体验情境:生活中能够触发我们联想的事物很多,如月光、故乡的小路、一张照片,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呢?请选择一个能触发你联想的事物作为题目,展开联想写一篇作文片断。由于情境的创设考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跃起来,他们处于沉睡状态的生活记忆被唤醒,在课堂上写出了一篇篇联想丰富、内容充实的短小作文。

前苏联作家冈察洛夫曾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然而进入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变得敏感而又容易陷入自恋、自怜;变得孤独,喜欢独立,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样,他们的写作就成为一种例行公事,充斥着假话、空话、套话。这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更广大的世界。扩大学生的胸襟,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走出自我的圈子。从写自我、写学校逐渐扩展到对社会的关注。

二、唤醒学生的体验

中学生整天处于题海之中,渐渐体悟不到生活的真滋味。有时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大脑中冒出来小见解、小感受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无影无踪。这时体验式作文教学必须唤醒学生心中的体验。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中,生活中的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段小巷、一方天空都可能会激活他们某种积于心底的情绪,唤起作文的欲望。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为“怀想天空”,一位考生由天空想到了高考前几天的生生活体验。他以质朴、真情的语言描绘了父亲在烈日当空下辛劳割麦的情景,最后结尾是这样的:“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对父母的深深的感恩之情,让人怦然心动,甚至 潸然泪下。正是试题中的“天空”唤醒了学生内心的体验,学生产生了不可遏止的创作情绪,以一种纯净的诚挚的心灵去勾勒、去描绘、去倾诉,怎会不能打动人心呢?作为中学生,他们有许多渴望:对童年的怀想,对青春无悔的追求,以及对人生不老的奢望,对纯洁友谊的向往,对忠贞爱情的憧憬„„。也许有共同的感受:颓唐感、虚无感、崇高感、卑微感、超越感、庄重感„„。或许有着共同的爱好、阅读、聚会、游历、听歌„„。这些共同的渴望、感受、爱好活跃于学生的心灵无意识层,它总是隐而不露地左右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创作欲望、倾诉情感等。作为教师要随时唤醒学生的个性体验,这对于中学生创作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也是极其宝贵的。

三、引导学生倾吐心中的体验

有些学生作文功底略欠缺,对自己的作文感觉总是低人一等,他们认为自己的体验是薄弱的、幼稚的、片面的、缺少理性的,因此,不敢倾吐自己的真实体验,怕遭人嘲笑。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把不易把握的瞬间的、内在的、神秘的体验积极表达出来,是体验式作文教学一个重点。

1。注意使用情感化语言 卡西尔在《人论》中写道:“艺术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但是这些运动是不能与任何单一情感状态相提并论的„„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情感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力量。”这是说,艺术不等于情感,而是情感的外衣。情感本身是创作的动力。学生心中积累了或悲伤或欢喜的情感体验。在作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性的语言——用会痛苦的语言、会流泪的语言、会欢笑的语言来写作。

请看某一学生写某一学生被撞时的感受:“我似乎把一切都忘了,四周一片黑暗,死一样寂静,冰一样寒冷,我想起了冠儿的温暖,那是痛苦的温暖。我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在黑暗中痛苦挣扎,任凭她一点点消失、模糊。却依旧不忘深深地默念着自己心中熟悉的名字——冠儿,任凭脑海中每一秒都忍受着钻心的痛苦、绝望。直到这世界:扭曲了、安静了、寒冷了、黑了„„”读着读着我们是不是也痛苦了、绝望了?

2006年山东一位考生写了“给孟幻同学的一封信”中有这么一段情意浓浓的文字:“你说在你看到我的一瞬,便被我的清纯征服了。你认为清纯是一种美,你说那是我转学刚来到高二(3)的时候,老师带我走进教室时,我穿着一件藕荷色的上衣,面带微笑,在同学们的注视中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这时的你好像是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清纯„„”读着读着是不是勾起我们情窦初开时的美好的回忆?

不仅是语言这种形式,结构本身也可以传达某种情感,比如采用倒叙手法。另外反复、对比等表现手法都可以用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因为“情感是作为形式而存在的,形式便意味着情感”。(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第290页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使用个性化的语言

体验式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原创性的思想和真实化的情感,那么与这种烙有学生主体生命痕迹的言语内容相一致。文章的语言也应是有个性化特征。即用个性化语言表达原创性的思想和真实情感。还举江苏某一考生写《怀想天空》为例,其中这样写: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第8段这样写:我做好饭,洗好 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饭便下地了。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这篇作文不铺张,不事张扬,素朴的语言勾勒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如“搞好”、“没本事”、“好好考”、“别紧张”,全是父亲的口语,饱蘸着浓浓的父爱之情,读来沁人肺腑,久久不能释怀,这正是个性化的语言带来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再看,另一位作者写的“怀想天空”:很小的时候,我喜欢在夜幕笼罩时分仰望天空,看明晃晃的月亮,看星星眨着惺忪的睡眼。那是迷恋童话的年龄,以为星星和月亮是从天堂窗子或是门的缝隙里的漏光,总希望有那么一天,自己会生出轻盈的翅膀,去看一眼鲜花满径的天堂。(金陵晚报6月13日,C叠第5版,作者连谏)这段充满着甜蜜梦幻般的文字,使人对自己遥远童年产生无边的怀想,确非一般中学生所能比得上。

上面两段文字语言与其认识相统一,呈现出个性特点。可见学生必须以属于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这样才是外在形式和内在体验的一致、融合。当学生富有个性的真实而又充满情感表达出自己的内在体验时,他人作品就是有了独特性、正确性和真实性。当我们读着学生真切的体验时,我们难道没有一丝的心灵颤抖和感动吗?

总之,体验是中学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丰富的体验,有了激情,才能有表达的欲望,作文才能一吐为快,才是好作文。所以,必须让学生学会体验,让学生先有体验,在体验中表达,这才是迅速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①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第29页。②李高明:《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语文教学之友》,1998年第5期。

第四篇:新课程体育教学实践

新课程体育教学实践

——让学生快乐的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博荣中心校

崔云翔 【内容提要】

文章从快乐入手,从八个方面阐述新课标中,如何让学生快乐的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一、创设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二、教学中要多用情

三、让音乐走进课堂

四、体育教学游戏化

五、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课堂上让快乐落在实处

七、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八、不断更新观念,提高业务水平

【关键词】

新课程

心理素质

快乐

主动意识

共鸣

1页

新课程体育教学实践

——让学生快乐的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我是一名体育爱好者,曾在扎师那块沃土上经过三年专业的体育训练,使我终生受益。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教二十余年,经历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但如何让学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是我永远的追求。

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类情绪中的正常心理反应,对满足的渴望是激起快乐体验的动力源泉,快乐的心理存在着个体差异,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快乐包括学生个人体验的快乐,得到成功兴趣体验的快乐,以及得到尊重和信赖体验的快乐。

对于学生来说,熟练的运动技能,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强壮的体质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态度和自我满足感。体态良好,精力充沛,动作灵活,耐力十足,柔韧有佳,以及良好的心理机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是使学生产生自信心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因此,学校教育要把体育放在基础的位置上,而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技能学习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关系到学生的快乐的问题,因此让学生快乐的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是我们体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引导学生快乐的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应强调成功的体验。成功是指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成果,他们经过努力达到目标或获得一定成绩,一旦得到了自己或社会的承认,他就是一个成功者,胜利者,就会得到快乐的体验。就学生而言,成功能促进其不断进步,对今后的上课,参加体育运动有个积极的态度,产生对成功的一种渴望,教师的一句赞扬或一个肯定的眼神,对学生顺利完成一个新动作以及达到课程的目标和运动量,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强心。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高级游戏,在运动中每个人应该是快乐的,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愿意上体育课,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并不喜欢体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的追求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主体功能;其次是为了中考考察的达标要求,拼命的把体育课上成基本身体素质训练课,使学生练而无味;最后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偏低,教学观念、手段、内容长期不变,顽固僵化,不能适应新课标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使学生练而无功,如此教学,导致一些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使近几年中考的达标成绩不如以前。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体质平均水平下降。那么,如何把新课程理念实践好,让学生快乐的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创设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意识,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教师灵活运用各种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易于操作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开发乐学愿学天地,来满足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的年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和锻炼。克服困难,积极练习,以求知为乐。多以创设情景、游戏模拟的形式,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教学中要多用“情”

1、教学态度要传“情”

在体育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借助于眼神的交流,引起学生的亲近、尊重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学习。德国教育学家狄斯多恵十分强调教师的情绪

2页 状态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 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用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2、教学语言要有“情”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重点和难点的把握,要通过肢体语言恰到好处的表露出来,通过人体语言把教师领会的教材尽善尽美的展示给学生。人体语言所产生的奇妙效应,会带领学生进入境界,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凡是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就容易在头脑里扎根,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建立在心灵相通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

3、教学方法要用“情”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不论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所产生的丰富情感去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引导学生对某个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调动学识,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使不同的学生都活跃起来,课堂气氛活跃热烈,使学生既能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增强了集体协调合作能力。在热烈愉快而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最终掌握了知识、技术,又锻炼了各种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偶发事件要动“情”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敏感灵活的态度对待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缺点和错误,教师应用宽容的态度,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切记小题大做,进行讽刺挖苦,甚至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而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亲切温暖,得到指正,帮助。教师对学生平等互爱,理解信任,这样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师生之间就会建立互尊、互爱、融洽、和谐的良好关系,实现情感沟通,达到情感共鸣,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让音乐走进课堂

体育课是单调的,重复的练习来锻炼身体的,这是很多人给体育课的定义。在新课标理念下,体育锻炼可以不这样。在体育课上,我们仍然有美的享受,这就是让音乐走进课堂,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快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例如,抢救伤员游戏中,用录音机模拟播放战场上的枪炮声,战车的轰鸣声,战士的冲锋声,创设战斗的气氛,使学生不觉中步入硝烟弥漫的“战场”。这样的效果非常好,不仅是优质课的需要,因此,针对体育活动中的单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四、体育教学游戏化

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之因上好体育课而感到快乐呢?把教学内容游戏化,多些互动、互助、互学的过程,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跑啊,跳啊,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其实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游戏才是他们的乐园,如果体育课的教学,机械而无生命力的话,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会觉得体育课是枯燥乏味而又令人厌烦的。这时,我们只要多费心思,尽量用游戏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多姿,学生上起课来就会有滋有味,活动起来也会生龙活虎。

五、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3页 在新课标理念下,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已日益引起现代教育者的重视。当今的学生大多心理素质差,有的还存在着轻微的心理疾病,所以我们有必要运用体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体育运动与日常的自然地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竞赛以竞争的魅力吸引学生参加,当学生置身于那种紧张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将会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激励,从而去奋发拼搏,争取不断的超过他人、超越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能力,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体育活动是磨练意志的有效手段“冬日寒风吹,夏日酷阳晒”这就是要学生吃苦耐劳,严守纪律和规则。竞赛中有失败,这就要求学生不惧怕困难和失败,培养学生刚毅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更能有效的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六、课堂上让快乐落到实处

在新课标理念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的手段,从人的发展来看,兴趣和动机是构成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各项运动项目和身体素质训练中。做到既能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又能重视其主体地位作用和内在潜力的发挥及个性的发展。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让学生快乐起来的重要因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主动亲近学生,关心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就是教学的中心,同时教师还要在学生面前保持整洁的着装,饱满的精神,轻松自然的面部表情,并带有真诚的笑意,这会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陌生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彼此的心理状态产生共鸣。同时也不能缺少幽默的语言,形象逼真的示范能使学生产生快乐的情绪,体现教师的亲和力。课堂上需要放松、和谐的气氛,教师可亲的面容,富有温暖的举动以及优美自然的教态等,都有助于教学氛围的形成,让学生心情愉快的参与教学活动中。

七、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教学方向、速度和结合实际的内容。在体育课中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会毫无兴趣。我就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带动、引导学生活动,效果非常理想。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学生快乐的桥梁,是新课标的需要,开放性的课堂,易于学生快乐的参与各项活动。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为学生快乐起来创造环境让学习活动充满乐趣。

八、不断更新思想理念,提高业务水平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为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应有长流不断的活水,来满足学生。为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不是司令和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为学生学习、锻炼创设情境和环境搭建平台,要不断进行业务学习,包括理论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专业学习。通过进修,来满足教育发展和教学实际的需要,促进教学艺术的提高,让学生快乐的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备好每一节课,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学中要做到松紧适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享受到体育活动的真正快乐,让学生快乐的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4页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体育选项教学的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与健康作为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学科,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体育与健康学科最大的亮点是“选择性”,其中选项教学成为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改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对高中体育教学方法运用进行一些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 教学 管理引言

当前,体育新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顺利推进。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型体育课堂教育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封闭,使体育课堂形式向多元化、开放性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更大的教学空间和展示平台,教学形式由单一走向丰富多彩,内容更加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特长,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和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新课程新颖独特,但是,由于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还处于初试阶段,对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做大量的教学方法的探究工作,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推进新课程实施。选项后的教与学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师资配备、班级安排等情况,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模块,然后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来学习。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那么,教师在新课程目标的统领下,如何来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呢?学生又是怎样学习呢?

2.1 合理分层,因材施教

现在的教学方式一般都采用选项合班分层上课。教师在接手教学时,首先要摸清各班级学生个体差异的基本情况,并根据各班级个体差异的情况,把技能水平或体能水平较为接近的学生分到一个层面,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因为每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诸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在学法,练习手段,教学内容中有让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确定学生目标和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比如,对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在练习跳高时横杆高度和动作要求相对要高一些;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高度和动作要求相对低一些。再比如,在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距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距离来练习。这样才能使每个参与学习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进而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当然,分层教学也不应是绝对的,随着学生学习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变化,课堂上随时可选择不同的学习层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教学互动,达成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2.2 激发兴趣,及时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两个不同班级的排球扣球挥臂动作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实验与比较,(1)班教学程序为:助跑起跳----挥臂扣球----落地还原;

(2)班教学程序为:在场外进行助跑起跳----挥臂扣树叶----落地还原。以上两个班级同样练习挥臂扣球,但其效果截然不同。

(1)班教学内容和方法接近运动队训练,学生感到比较单调乏味,也不易体会挥臂要领,练习气氛沉闷,兴趣消失得早;

(2)班教学内容和方法做了适当调整,把挥臂扣球改为挥臂扣不同高度的树叶,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体会挥臂的动作,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竞技教学方法,使课堂练习气氛明显好转。从上述事例分析,教师不管在选取教学内容方面或选择教学方法上都要十分讲究,才能取得教学效果。在选项分层教学方面,向学生多提供学生喜欢的球类教材和地方特色教材,引用一些健美操和有氧健身操等运动项目,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选到适合自己参加的项目。另外,要注意兴趣是学生选择项目的主要依据,但部分学生兴趣在学期中途往往会发生变化。调查显示:80%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选项动机的。但我们认为,这个时候的兴趣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直接兴趣,容易激发也容易转移,它会随学生的即时体验而变化,因为学生的兴趣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的特点。为此,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兴趣消退或转移的时机,及时变换教学手段,保持教学过程的新鲜感。

2.3 培养骨干,倡导合作

教学中,合班选项上课后学生人数多达几十人,学生在各方面的个体差异很大,要真正贯彻和落实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是一件比较难的事。从教学中感受到,解决合班选项上课难的问题,主要是抓好班级的体育骨干的培养工作。教师要利用一些时间精心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多给体育骨干一些展示自己体育才艺的机会,尽快地使体育骨干成为课堂中教师的得力助手,能在分组练习时独当一面组织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是选项分层上大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时机,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气氛。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让各层次的学生分别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教师选择、提供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学生讨论时,教师应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环节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合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了平等、信任、合作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选项分层教学的课堂管理艺术

在选项分层教学的今天,课堂究竟需要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呢?是用单一的“专制”方式还是开放的合作方式?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从人格上充分尊重学生,因此课堂的管理单靠过去那种简单的说教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单靠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去完善课堂管理的新方法,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管理艺术。

3.1 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一位课堂管理艺术高超的体育老师应该有高尚的品格。体育老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承者,作为人类美好生活的塑造者,作为健康形象的代言人,必须具有高尚的品格——公正、善良、诚实等人类的美好品格,并使之成为体育老师永不丢失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运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召学生,身教重于言教,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用精深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体育老师应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已掌握的知识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另一方面是不断获取新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创新开拓的科研意识。在教学中,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运用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向学生发送知识信息,并适时调整知识信息量发送的程度,保证和满足不同口味学生的需要。

3.3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学生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教师课堂上的管理水平。选项分层教学后,教师的语言表达将要面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因此,教师讲话要力求生动有趣,饱含真情,清晰流畅,准确到位。教师要将自己内在的知识、思路转化为语言作用于学生,使他们不仅领会,并能受到深刻的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教师语言引导下去开展课堂学习。所以说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也要进行更新和包装,千万不要穿新鞋走老路。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给教师留有无限的空间,使我们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新教材和策略的挑战。学无止境,干无尽头,只要我们不停地探索,不断地完善自我,在新课程标准的统领下,以课程教学为主线,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切入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就能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优化体育课教学的设计和过程控制。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胡增荤“新课标 新理念 新教学”.体育教学,2004.[4] 管水法“谈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体育教学,2004.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体育教学的实践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体育教学的实践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探究教学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种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的新模式,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认为体验式探究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且有其教育学理论基础。给出了教学课例和操作策略。【关键词】教......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此次课程改革,在7至9年级设置“历史与......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重在将进行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各个关键环节,培养高中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和学习能......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对于这个问题,站在教学系统的不同角度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有很多学校都是从高二开始学习高中生物,学习内容包含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人教版),一年的新课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类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改进,并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德化一中政治组徐顺进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我国封建时期的教育家就已经就反思问题有了最简练的表达: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这些至理名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