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力学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
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力学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物理模型、实例应用两方面对日常生活中的质点力学、刚体力学、流体力学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让学生明白物理学的基础性,也使力学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亦可增强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日常生活 物理模型 实例应用 STS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力学是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物理学科之一,可以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力学几乎无处不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处处都与力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从质点力学、刚体力学、流体力学的物理机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力学问题,以及物理学与社会的联系,说明物理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使力学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以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为将来的创新打下一定的基础[1]。
质点力学教学
1.1 物理模型
在很多实际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与所研究的问题无关或者所起的作用很小,我们就可以在尺度上把它看作一个几何点,而不必考虑它的形状和大小,它的质量可以认为就集中在这个点上,这种抽象化的模型,叫做“质点”。例如,研究行星绕太阳运动时,虽然行星本身很大,但是它的半径比起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却小得多,因此我们在这些问题中就可以把行星看作质点。但在研究它们(例如地球)自转时,就不能把它们看作质点了。
在一般情况下,一切物体都可以看作是质点的集合,所以,研究力学一般都从质点力学开始。质点力学是力学研究的基础,在中学阶段物理课程中的力学部分也是建立在质点力学的基础上的。如:牛顿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理、动能定律、动能守恒定律、力矩、势能等等[2]。
1.2 实例应用
1.2.1 走或跑的受力情况
走或跑时,人体受的外力包括空气阻力、作用于身体总质心的重力以及地面支撑脚的力(简称为支撑反力)。支撑反力是地面对人脚的总的作用,它是竖直向上的压力与水平方向的静摩擦力的合力。许多人认为水平方向的静摩擦力就是使人前进的外力。其实,人的走动并不等同于一个物体的平移,人体的总质心还在不断地上、下运动,正压力也会起加速作用。因此,静摩擦力并不是全部的起加速作用的外力。全面地说,起加速作用的外力是地面作用于支撑脚的支撑反力。
为研究问题的方便,可以把支撑反力看成是体重反力与蹬地反力的合力。体重反力是指由于人体具有静态重量而产生的那一部分地面对脚的作用力,其大小总是等于体重,方向总是竖直向上,蹬地反力的大小取决于人以多大的力蹬地,方向则与人蹬地的方向相反。在脚刚落地至蹬地前的缓冲动作中,脚向前下方蹬地,蹬地反力斜向后〔图1(a)〕,因此支撑反力也斜向后,对人的前进起制动作用,使人体减速。而在蹬地动作中,脚向后下方蹬地,蹬地反力斜向前〔图1(b)〕,因此支撑反力也斜向前,对人体起加速作用。
走和跑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活动,但在以前的教学中对其的力学分析不够透彻。通过该实例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既可使学生能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也使学生学会如何用所学的物理分析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使力学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1.2.2神奇的劈和楔
人们把刀、斧等切割工具的刃部叫作劈,而一头厚一头薄的斜面木料叫做楔。劈能轻而易举地劈开坚硬的物体,楔可使物体间接触得更紧密。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年间,苏州的虎丘寺塔因年久失修,塔身倾斜,有倒塌的危险。当时,有人建议用大木柱将其撑住,可这样又大煞风景。不久,有一位和尚把木楔一个一个地从塔身倾斜的一侧的砖缝里敲进去,结果扶正了塔身,试分析原因。
图2 楔的受力图
解析:因为楔的纵截面是一个三角形,使用它们的时候,在其背上加一个力就是楔(劈)的两个侧面形成两个推压物体的力是一等腰三角形,楔宽,在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的作用下,楔把物体楔紧。设它们的纵截面,它们的侧面长度是,如图2所示。
由相似三角形可得,所以
若三角形的顶角为,则有,即,综上所得:
由此可知,当一定时,越小,就越大,因此,越薄的楔就越容易钉进物体里。显然,和尚正是利用了质点力学中力的分解原理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这一大难题。
这个小小的实例虽然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难度不大,但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是安排在高一课程中,学生的物理知识积累并不多,而且对力的分解与合成也是初步涉及。如果在课堂之中应用该实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作用之大有着很深刻的印象,并对该知识点有较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刚体力学教学
2.1 物理模型
刚体是一种特殊的质点组,这种特殊的质点组具有这样的性质:就是其中任何两个质点间的距离不因力的作用而发生改变,这种特殊的质点组叫做刚体。刚体和质点一样,也是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来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只有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时,才可以把它当作刚体看待[3]。
2.2 实例应用:汽车急刹车时的受力分析
质量为的汽车在水平路面上急刹车,前、后轮均停止转动,前后轮相距,与地面的摩擦系数为,汽车质心离地面高度为,与前抡轴水平距离为,试分析前后轮对地面的压力。
图3 汽车急刹车时的受力图
解析:把汽车模型化为刚体,以此为隔离体。汽车受力如图3,支持力;因前后轮均停止转动,故
和
和、分别代表重力和地面
均为滑动摩擦力。根据质心运动定理:
在地面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将上试向
轴投影:
因为滑动摩擦力为:
。应用对质心轴的转动定理,得:
建立平动的质心系
由上面方程可解出:、但方向朝下。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前后轮对地面的压力大小分别为讨论:若汽车静止于水平地面上,则地面对前后抡支撑力为:
[4]
综上计算结果比较可知,刹车时前轮受到的压力比静止时大,并造成汽车的前倾。汽车加速时则后倾。
汽车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学生对车可以说都是非常熟悉,但是其中的力学机理知道甚少,该实例应用是以题型的形式给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刚体的概念,质心轴的转动定理,质心运动定理等)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还能通过该实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的流体力学问题
3.1 物理模型
物质的自然存在形式有三种:固体、液体和气体。后两种形式的物质又称流体。流体是没有固定形状、容易迁移和变形的物质,在静止状态只能承受压力而不能承受拉应力和剪应力。运动的流体存在微小拉应力和剪应力是由于流体的分子相对运动引起的,而不是可以人为施加的。宏观平衡状态下的流体不能承受拉应力和剪应力,是流体区别于固体的根本标志。流体可以发生形状和大小的变化,这一点和弹性体类似,但流体主要具备体积压缩弹性,例如用力推活塞一压缩密闭气缸中的气体,在撤消外力后,气体将恢复原状,将活塞推出[3][10]。
3.2 实例应用
3.2.1 足球转弯之迷
足球场上发任意球时,有的球员可以发出拐弯的香蕉球真让人叹为观止。为什么足球会在空中沿弧线飞行呢?
我们应当了解到踢出的足球在行进过程中除向前运动外本身还有自身的自旋。假设空气不流动,足球向右运动,同时从上向下看还有绕竖直轴逆时针的方向自旋(图4),如果以球为参照物,则空气相对球向左运动,同时,由于球的自旋,球表面粗糙,靠近球表面有一层空气被球带动而作同一方向的旋转,结果在球的左、右两侧的的速度。、两部分空气相对于球的运动速度不等(图5),其中
部分的速度大于
部分
图5 自旋行进足球受力分析图
根据流体力学的伯努利方程
左右两侧处于同一高度:
由于,故得出
图6 足球弧线进球图
、两部分的压强不等使左、右两侧之间产生了压力差,形成了一个指向
产生了加速度
面的合力,才导致球的运动轨迹发生了偏转。假使合力,在时间内偏离原直线距离为,又运动学知识
所以,位移的大部分发生在后一段时间里(图6),这就导致了我们视觉上总以为球是在球门前突然转弯飞如球门的[6]。
现在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对足球很感兴趣,把该实例应用于教学中首先就可以抓住很多学生的心,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也可使学生对教学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做比较全面的理解;提高教学的综合水平。
3.2.2 沙尘飞扬的力学分析
(1)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的阻力
当物体在粘滞性流体中运动时,物体将受到流体的阻力作用,在相对运动速率不大时,这种阻力主要来自于流体的粘滞力,并称为粘滞阻力。由于在流体中物体表面附着有一层流体,这层流体随物体一起运动,在物体表面周围的流体中必然形成一定的速度梯度,从而在各流层之间产生内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英国力学家、数学家斯托克斯(George Gabriel Stokes 18191903)于1851年提出球形物体在粘性流体中作较慢运动时受到的粘滞阻力的大小由下式决定,式中
为流体的粘滞系数,它与流体性质和温度有关,为球体的半径,对于流体的速度较小时近似成立)
为球体相对于流体的速度。(说明:表达式只对球体相
如果让质量为力的作用:重力,半径为;流体浮力的小球在静止粘滞流体中受重力作用竖直下落,它将受到如图7所示三个;粘滞阻力,这三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起初,小球速度小,重力大于其余两个力的合力,小球向下作加速运动;随着速率的增加,粘滞阻力也相应增大。当小球速率增大到一定数值时(极限速率),小球作匀速运动,此时作用于小球上的重力与浮力和粘滞力相平衡。,小球密度为,小球速率为,则有下面的关系:
如果流体密度为
由此可求得小球下落的极限速率为:
=1.80×10-5 Pa·s,假设小球(沙尘)的密度是
若流体为空气,它在标准状况下,粘性系数 =2.4×108r2m/s 2.0×103kg/m3(远大于空气密度1.293kg/m3)重力加速度为9.8m/s2。代入上式可得:
当小球的半径为1×10-7m时,小球下落的极限速率为2.4×10-6m/s;小球的半径为1×10-4m,小球下落的极限速率为2.4m/s;而当小球的半径为l×10-3m时,小球下落的极限速率为2.4×102m/s。可见,小球下落的极限速率与其半径的平方成正比,半径越大,下落的极限速率就越大。从上面讨论还可看出极限速率与小球密度有关,密度大相应的极限速率也越大。
(2)沙尘飞扬的原因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来讨论地面上沙尘是怎样被扬起成为风沙的。由于沙尘在风力作用下运动时,颗粒的浓度较稀,且颗粒所受约束较少,所以,可忽略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用单颗粒的运动模型来描述沙尘颗粒的有关运动特性,即将沙尘颗粒视为“小球”。上面讨论过半径为r物体在静止流体中运动时的阻力,而风沙的形成则必须考虑当流体(空气)处于流动状态时的情形,因此上面计算得到的极限速率应理解为沙尘相对于流动空气的极限速率,沙尘相对空气的速率只能小于或等于极限速率。
前面分析已知,对于粒径不同的沙尘,极限速率
差异很大。对粒半径很小的尘埃,也很小,易被加速,空气的任何轻微流动,上升气流的速度分量都可以超过它的极限速率,导致其随风起动,甚至人在屋里走动所带动的空气扰动,也会使它飞扬起来。这就是“为什么风一刮,总是有一批细小的尘埃随风起舞,飞扬起来”的原因。而且,这样的尘埃一旦处于空中,靠其自然降落到地面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对粒半径较大的沙粒,则不容易被风加速,颗粒很难随风起动。这表明沙尘是否起动,风速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而且风速越大,沙粒随风起动的可能性就越大。沙尘物理学中,把干燥沙尘临界起动风速定义为起沙风速。在我国,根据主要沙区的观测和统计分析,起沙风速被确定为10m/s。气象中把浮尘、扬沙与沙尘暴统称沙尘天气。浮尘天气是由于高空中的风力较大,从其他地方携带来颗粒较细小的细沙、粉尘等物质所形成,相当于大气中尘埃的影响,其能见度通常大于1Okm;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而造成的,特点是天空混浊,能见度明显下降,沙尘暴天气能见度甚至小于1km。由于极限速率与颗粒大小密切相关,风小,飞起来的尘埃颗粒就小;而风大时,除了小颗粒尘埃飞起外,还有颗粒大的尘埃飞起。一次“沙尘暴”会有成千吨的沙尘被吹到天空,真可谓“狂风肆虐、飞沙走石”。
当然,沙尘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问题,它不仅仅依赖于风速,还与风向、离地高度、地质地貌、沙尘含水量等许多因素相关。木文只是对沙尘飞扬的机理作了粗浅探讨。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遏制沙尘颗粒被风蚀起动才是减少沙尘天气、防治沙尘暴的关键。
沙尘暴是现今相当严峻的环境问题,深受各界人士的关注。国家在这方面的治理投入也是相当的大,学生对其应该也是很熟悉。在课堂中引入这个学生熟悉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同样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其次,通过该实例在教学中讲授,能使学生明白沙尘暴产生的真正原因,也让学生学到了相关的物理知识;再次,学生了解了沙尘暴(这样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的产生原因,亦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用处之大和无处不在。
物理学与社会
STS(Scienci-Technologh-Society即:科学-技术-社会)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宇宙开发、航天技术、核能应用、磁悬浮列车、太空生物等等)作为指导思想来组织实施科学教育。
上个世纪末STS进入我国学术界,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普及STS 知识,增强人们的STS意识。已经成为全民教育的一种趋势。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杠杆,科学提出新观念,创造新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物理学本身是和科学技术-社会生产紧密联系的。向学生讲解工业、交通、农业、医疗等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如在热学中向学生讲解低温的获得以及在医学中的应用;在电学中向学生讲解工厂供电设备情况,电磁场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物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用超声波来碎石等等。英国教材有关物理教学中STS渗透很有特色。如在讲电的产生和输送时,主要介绍有关电力网的知识,如要得到电压稳定、价格低廉的电力供应,为什么要把许多电站联成电力网,以及核电站,火力电站、水电站的各自特点,还具体给出了英国西北电网中各个电站的功率和每兆瓦小时的成本;以及冬季夏季各一天24小时预期的用电曲线,让学生设想自己是电力网调度员,以及小时为一个时间段,根据各时间段预期的用电量,做出把哪些电站接入电网的计划。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并不在于给学生许多课本知识,而在于使学生联系实际,形成“成本-效益”的观念[5]。
现代社会生活愈来愈同科学知识发生着紧密联系,未来世纪的普通公民也应具备相当多的科学知识,才能应付日常社会生活的需要,如理解新闻媒介传播的一般信息,从事社会经济和生产活动。对重要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物理知识正在成为社会生活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如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通信问题、自动化问题、空间开发问题等,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同物理教学加以联系。通过这种联系,可以使学生注意并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了解物理学的社会意义。
总结
物理学是抽象的。物理现象、物理模型的特点和规律,如果通过联系实际的办法对比进行生活化诠释,在所学知识和熟悉的生活现象、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则能使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教育要面向生活,即面向学生周围生活的环境,使学生能依照生活经验来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能深刻感悟所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追求科学的内在动力;拉近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并提高分析和解决时间问题的能力。物理教学应注重联系实际。学生最熟悉的物理情景是生活中遇到的物理问题,感受最深的物理现象也是从生活中而来,从生活感受开始探究物理问题最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源于生活的物理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本文通过部分力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展,引导学生学会从身边事物中去发现物理现象、理解物理原理、总结物理规律。
中学阶段的物理教学必须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需要,主要是打好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基础。在物理教学大纲中提到:“物理要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运用知识。”物理教学不是搞理论物理的研究,不能脱离实际,物理概念、规律是物理现象的本质的抽象,离开现象来谈概念、规律是没有意义的。联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与生活紧密相关;能开拓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找到解决理论问题的办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反过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为将来的创新打下一定的基础[5][9]。
第二篇:论文――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力学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
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力学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物理模型、实例应用两方面对日常生活中的质点力学、刚体力学、流体力学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让学生明白物理学的基础性,也使力学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亦可增强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日常生活 物理模型 实例应用 STS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力学是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物理学科之一,可以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力学几乎无处不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处处都与力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从质点力学、刚体力学、流体力学的物理机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力学问题,以及物理学与社会的联系,说明物理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使力学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以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为[1]将来的创新打下一定的基础。
质点力学教学
1.1 物理模型
在很多实际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与所研究的问题无关或者所起的作用很小,我们就可以在尺度上把它看作一个几何点,而不必考虑它的形状和大小,它的质量可以认为就集中在这个点上,这种抽象化的模型,叫做“质点”。例如,研究行星绕太阳运动时,虽然行星本身很大,但是它的半径比起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却小得多,因此我们在这些问题中就可以把行星看作质点。但在研究它们(例如地球)自转时,就不能把它们看作质点了。
在一般情况下,一切物体都可以看作是质点的集合,所以,研究力学一般都从质点力学开始。质点力学是力学研究的基础,在中学阶段物理课程中的力学部分也是建立在质点力学的基础上的。如:牛顿定律、动量定
[2]理、动量守恒定理、动能定律、动能守恒定律、力矩、势能等等。
1.2 实例应用
1.2.1 走或跑的受力情况
走或跑时,人体受的外力包括空气阻力、作用于身体总质心的重力以及地面支撑脚的力(简称为支撑反力)。支撑反力是地面对人脚的总的作用,它是竖直向上的压力与水平方向的静摩擦力的合力。许多人认为水平方向的静摩擦力就是使人前进的外力。其实,人的走动并不等同于一个物体的平移,人体的总质心还在不断地上、下运动,正压力也会起加速作用。因此,静摩擦力并不是全部的起加速作用的外力。全面地说,起加速作用的外力是地面作用于支撑脚的支撑反力。
为研究问题的方便,可以把支撑反力看成是体重反力与蹬地反力的合力。体重反力是指由于人体具有静态重量而产生的那一部分地面对脚的作用力,其大小总是等于体重,方向总是竖直向上,蹬地反力的大小取决于人以多大的力蹬地,方向则与人蹬地的方向相反。在脚刚落地至蹬地前的缓冲动作中,脚向前下方蹬地,蹬地反力斜向后〔图1(a)〕,因此支撑反力也斜向后,对人的前进起制动作用,使人体减速。而在蹬地动作中,脚向后下方蹬地,蹬地反力斜向前〔图1(b)〕,因此支撑反力也斜向前,对人体起加速作用。
走和跑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活动,但在以前的教学中对其的力学分析不够透彻。通过该实例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既可使学生能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也使学生学会如何用所学的物理分析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使力学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1.2.2神奇的劈和楔
人们把刀、斧等切割工具的刃部叫作劈,而一头厚一头薄的斜面木料叫做楔。劈能轻而易举地劈开坚硬的物体,楔可使物体间接触得更紧密。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年间,苏州的虎丘寺塔因年久失修,塔身倾斜,有倒塌的危险。当时,有人建议用大木柱将其撑住,可这样又大煞风景。不久,有一位和尚把木楔一个一个地从塔身倾斜的一侧的砖缝里敲进去,结果扶正了塔身,试分析原因。
图2 楔的受力图 解析:因为楔的纵截面是一个三角形,使用它们的时候,在其背上加一个力,在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就是楔(劈)的两个侧面形成两个推压物体的力腰三角形,楔宽的作用下,楔把物体楔紧。设它们的纵截面是一等,它们的侧面长度是,如图2所示。
由相似三角形可得,所以
若三角形的顶角为,则有,即,综上所得:
由此可知,当
一定时,越小,就越大,因此,越薄的楔就越容易钉进物体里。显然,和尚正是利用了质点力学中力的分解原理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这一大难题。
这个小小的实例虽然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难度不大,但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是安排在高一课程中,学生的物理知识积累并不多,而且对力的分解与合成也是初步涉及。如果在课堂之中应用该实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作用之大有着很深刻的印象,并对该知识点有较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刚体力学教学 1
.物理模型
2刚体是一种特殊的质点组,这种特殊的质点组具有这样的性质:就是其中任何两个质点间的距离不因力的作用而发生改变,这种特殊的质点组叫做刚体。刚体和质点一样,也是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来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只有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时,才可以把它当作刚体看待
[3]。
质量为
.实例应用:汽车急刹车时的受力分析,与地面的摩擦系数为,的汽车在水平路面上急刹车,前、后轮均停止转动,前后轮相距汽车质心离地面高度为,与前抡轴水平距离为,试分析前后轮对地面的压力。
图3 汽车急刹车时的受力图
3解析:把汽车模型化为刚体,以此为隔离体。汽车受力如图,持力;因前后轮均停止转动,故
和
和、分别代表重力和地面支
均为滑动摩擦力。根据质心运动定理:
在地面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将上试向
轴投影:
因为滑动摩擦力为:
建立平动的质心系。应用对质心轴的转动定理,得:
由上面方程可解出: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前后轮对地面的压力大小分别为、但方向朝下。
讨论:若汽车静止于水平地面上,则地面对前后抡支撑力为:
综上计算结果比较可知,刹车时前轮受到的压力比静止时大,并造成汽车的前倾。汽车加速时则后倾
[4]。
汽车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学生对车可以说都是非常熟悉,但是其中的力学机理知道甚少,该实例应用是以题型的形式给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刚体的概念,质心轴的转动定理,质心运动定理等)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还能通过该实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生活中的流体力学问题
3.物理模型
物质的自然存在形式有三种:固体、液体和气体。后两种形式的物质又称流体。流体是没有固定形状、容易迁移和变形的物质,在静止状态只能承受压力而不能承受拉应力和剪应力。运动的流体存在微小拉应力和剪应力是由于流体的分子相对运动引起的,而不是可以人为施加的。宏观平衡状态下的流体不能承受拉应力和剪应力,是流体区别于固体的根本标志。流体可以发生形状和大小的变化,这一点和弹性体类似,但流体主要具备体积压缩弹性,例如用力推活塞一压缩密闭气缸中的气体,在撤消外力后,气体将恢复原状,将活塞推出
[3][10]。
.
实例应用
3.2.1 足球转弯之迷
足球场上发任意球时,有的球员可以发出拐弯的香蕉球真让人叹为观止。为什么足球会在空中沿弧线飞行
呢?
我们应当了解到踢出的足球在行进过程中除向前运动外本身还有自身的自旋。假设空气不流动,足球向右运动,同时从上向下看还有绕竖直轴逆时针的方向自旋(图4),如果以球为参照物,则空气相对球向左运动,同时,由于球的自旋,球表面粗糙,靠近球表面有一层空气被球带动而作同一方向的旋转,结果在球的左、右两侧的、两部分空气相对于球的运动速度不等(图5),其中
度。
部分的速度大于
部分的速
图5 自旋行进足球受力分析图
根据流体力学的伯努利方程
左右两侧处于同一高度:
由于,故得出
图6 足球弧线进球图
、两部分的压强不等使左、右两侧之间产生了压力差,形成了一个指向
产生了加速度
面的合力,才导致球的运动轨迹发生了偏转。假使合力,在时间内偏离原直线距离为,又运动学知识
所以,位移的大部分发生在后一段时间里(图6),这就导致了我们视觉上总以为球是在球门前突然转弯
[6]
飞如球门的。
现在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对足球很感兴趣,把该实例应用于教学中首先就可以抓住很多学生的心,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也可使学生对教学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做比较全面的理解;提高教学的综合水平。
3.2.2 沙尘飞扬的力学分析
(1)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的阻力
当物体在粘滞性流体中运动时,物体将受到流体的阻力作用,在相对运动速率不大时,这种阻力主要来自于流体的粘滞力,并称为粘滞阻力。由于在流体中物体表面附着有一层流体,这层流体随物体一起运动,在物体表面周围的流体中必然形成一定的速度梯度,从而在各流层之间产生内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英国力学家、数学家斯托克斯(George Gabriel Stokes 18191903)于1851年提出球形物体在粘性流体中作较慢运动时受到的粘滞阻力的大小由下式决定,式中
为流体的粘滞系数,它与流体性质和温度有关,为球体的半径,为球体相对于流体的速度。(说明:表达式只对球体相对于流体的速度较小
时近似成立)
如果让质量为,半径为的小球在静止粘滞流体中受重力作用竖直下落,它将受到如图7所示三个力的作用:重力;流体浮力;粘滞阻力,这三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起初,小球速度小,重力大于其余两个力的合力,小球向下作加速运动;随着速率的增加,粘滞阻力也相应增大。当小球速率增大到一定数值时(极限速率),小球作匀速运动,此时作用于小球上的重力与浮力和粘滞力相平衡。,小球密度为,小球速率为,则有下面的关系:
如果流体密度为
由此可求得小球下落的极限速率为:
5若流体为空气,它在标准状况下,粘性系数=1.80×10 Pa·s,假设小球(沙尘)的密度是33322.0×10kg/m(远大于空气密度1.293kg/m)重力加速度为9.8m/s。代入上式可得:
2=2.4×108rm/s
-7-6-
4m时,小球下落的极限速率为2.4×10m/s;小球的半径为1×10m,小
-32球下落的极限速率为2.4m/s;而当小球的半径为l×10m时,小球下落的极限速率为2.4×10m/s。可见,小球下落的极限速率与其半径的平方成正比,半径越大,下落的极限速率就越大。从上面讨论还可看出极限速率与小球密度有关,密度大相应的极限速率也越大。
当小球的半径为1×10
(2)沙尘飞扬的原因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来讨论地面上沙尘是怎样被扬起成为风沙的。由于沙尘在风力作用下运动时,颗粒的浓度较稀,且颗粒所受约束较少,所以,可忽略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用单颗粒的运动模型来描述沙尘颗粒的有关运动特性,即将沙尘颗粒视为“小球”。上面讨论过半径为r物体在静止流体中运动时的阻力,而风沙的形成则必须考虑当流体(空气)处于流动状态时的情形,因此上面计算得到的极限速率应理解为沙尘相对于流动空气的极限速率,沙尘相对空气的速率只能小于或等于极限速率。
前面分析已知,对于粒径不同的沙尘,极限速率差异很大。对粒半径很小的尘埃,也很小,易被加速,空气的任何轻微流动,上升气流的速度分量都可以超过它的极限速率,导致其随风起动,甚至人在屋里走动所带动的空气扰动,也会使它飞扬起来。这就是“为什么风一刮,总是有一批细小的尘埃随风起舞,飞扬起来”的原因。而且,这样的尘埃一旦处于空中,靠其自然降落到地面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对粒半径较大的沙粒,则不容易被风加速,颗粒很难随风起动。这表明沙尘是否起动,风速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而且风速越
大,沙粒随风起动的可能性就越大。沙尘物理学中,把干燥沙尘临界起动风速定义为起沙风速。在我国,根据主要沙区的观测和统计分析,起沙风速被确定为10m/s。气象中把浮尘、扬沙与沙尘暴统称沙尘天气。浮尘天气是由于高空中的风力较大,从其他地方携带来颗粒较细小的细沙、粉尘等物质所形成,相当于大气中尘埃的影响,其能见度通常大于1Okm;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而造成的,特点是天空混浊,能见度明显下降,沙尘暴天气能见度甚至小于1km。由于极限速率与颗粒大小密切相关,风小,飞起来的尘埃颗粒就小;而风大时,除了小颗粒尘埃飞起外,还有颗粒大的尘埃飞起。一次“沙尘暴”会有成千吨的沙尘被吹到天空,真可谓“狂风肆虐、飞沙走石”。
当然,沙尘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问题,它不仅仅依赖于风速,还与风向、离地高度、地质地貌、沙尘含水量等许多因素相关。木文只是对沙尘飞扬的机理作了粗浅探讨。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遏制沙尘颗粒被风蚀起动才是减少沙尘天气、防治沙尘暴的关键。
沙尘暴是现今相当严峻的环境问题,深受各界人士的关注。国家在这方面的治理投入也是相当的大,学生对其应该也是很熟悉。在课堂中引入这个学生熟悉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同样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其次,通过该实例在教学中讲授,能使学生明白沙尘暴产生的真正原因,也让学生学到了相关的物理知识;再次,学生了解了沙尘暴(这样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的产生原因,亦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用处之大和无处不在。物理学与社会
STS(Scienci-Technologh-Society即:科学-技术-社会)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宇宙开发、航天技术、核能应用、磁悬浮列车、太空生物等等)作为指导思想来组织实施科学教育。
上个世纪末STS进入我国学术界,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普及STS 知识,增强人们的STS意识。已经成为全民教育的一种趋势。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杠杆,科学提出新观念,创造新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物理学本身是和科学技术-社会生产紧密联系的。向学生讲解工业、交通、农业、医疗等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如在热学中向学生讲解低温的获得以及在医学中的应用;在电学中向学生讲解工厂供电设备情况,电磁场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物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用超声波来碎石等等。英国教材有关物理教学中STS渗透很有特色。如在讲电的产生和输送时,主要介绍有关电力网的知识,如要得到电压稳定、价格低廉的电力供应,为什么要把许多电站联成电力网,以及核电站,火力电站、水电站的各自特点,还具体给出了英国西北电网中各个电站的功率和每兆瓦小时的成本;以及冬季夏季各一天24小时预期的用电曲线,让学生设想自己是电力网调度员,以及小时为一个时间段,根据各时间段预期的用电量,做出把哪些电站接入电网的计划。教材中的[5]这些内容,并不在于给学生许多课本知识,而在于使学生联系实际,形成“成本-效益”的观念。
现代社会生活愈来愈同科学知识发生着紧密联系,未来世纪的普通公民也应具备相当多的科学知识,才能应付日常社会生活的需要,如理解新闻媒介传播的一般信息,从事社会经济和生产活动。对重要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物理知识正在成为社会生活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如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通信问题、自动化问题、空间开发问题等,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同物理教学加以联系。通过这种联系,可以使学生注意并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了解物理学的社会意义。
总结
物理学是抽象的。物理现象、物理模型的特点和规律,如果通过联系实际的办法对比进行生活化诠释,在所学知识和熟悉的生活现象、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则能使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教育要面向生活,即面向学生周围生活的环境,使学生能依照生活经验来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能深刻感悟所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追求科学的内在动力;拉近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并提高分析和解决时间问题的能力。物理教学应注重联系实际。学生最熟悉的物理情景是生活中遇到的物理问题,感受最深的物理现象也是从生活中而来,从生活感受开始探究物理问题最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源于生活的物理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本文通过部分力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展,引导学生学会从身边事物中去发现物理现象、理解物理原理、总结物理规律。
中学阶段的物理教学必须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需要,主要是打好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基础。在物理教学大纲中提到:“物理要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运用知识。”物理教学不是搞理论物理的研究,不能脱离实际,物理概念、规律是物理现象的本质的抽象,离开现象来谈概念、规律是没有意义的。联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与生活紧密相关;能开拓思路,让学
生学会从实际生活找到解决理论问题的办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反过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
[5][9]质,为将来的创新打下一定的基础。
第三篇:生活中的典型力学应用问题
生活与工程中的典型力学应用
摘要:工程地质力学以工程为自身的方向,地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很过相关的力学方面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我们没有解决的各种问题。因而这是涵盖了很多方面和学科的学科,是地质学、力学、以及相关工程学科的综合学科,是力学在生活与工程中的经典应用。
关键词:力学;工程;地质体;工程地质力学。力学作为一个贯穿各类学科的基础学科,在工程和实际生活中都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力学结构的完美构造才能保证一个工程或者一个物品的正常使用,反观,如果最基础的力学结构出了问题,会对我们的整体结构造成很严重的影响,甚至会有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只有保证最基础的力学结构,我们所构建的整体才能更加完美。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实际工程中,工程地质力学又是一个很典型的力学应用,它是地学和力学的结合,是需要我们不断开拓、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但是它在目前的研究中又有着些许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
那么何为地质力学呢?地质体是由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中并按照某种 结构排列的岩石、土和水组成的。它具有非连续、非均匀、流–固耦合以及未知“初【1】始”状态的特性。工程地质力学以工程为自身的方向,地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很过相关的力学方面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我们没有解决的各种问题。因而这是涵盖了很多方面和学科的学科,是地质学、力学、以及相关工程学科的综合学科,但主要还是研究工程地质力学的相关问题。在实际的工程中,对很多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关于地质力学特征和几何特性的勘测和研究。在我国的工程地质力学中,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是相关
【2】的 仪器、力学参数的测量以及对参数的研究方法。
工程地质力学主要着眼于解决地下工程问题和地面工程问题。前者,即地下
【3】工程问题,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高地应力下的地质体因卸荷而发生的破坏。后者,即地面工程力学,主要面临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在重力和水力等自然力的作用下,所导致的地质体破坏【4】。地质工程在建造之前必须对当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准确的勘测吗,在确定各方面数据都没有问题的时候才能进行工程建造,但是在当前的实际工程中,会有很多情况因为资金问题缩减在最开始的勘测方面的支出,以至于会造成数据的不精确性,在后面的工程中,会对有些项目的进行造成一定的阻碍,而工程地质力学应该着眼于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最大化及最优质地解决包括地上地质问题以及地下地质问题在内的各种基础问题。目前我们进行这种勘测最常用的就是直接钻孔开挖法和位移监测法【5】。但在现在的实际建设中,仅仅用这两种方法是不能满足的,新的地质力学勘测方法需要替代这种传统的方法。而工程地质力学的研究方法又有以下几个步骤:上、下限解定理与解析解,包括模型试验、模拟实验以及岩体力学性能测量的室内实验研究,现场地质调查与现场监测和最后的数值模拟。
以上对工程地质力学以及应用中的各种问题的分析与简单研究讨论,可以明显看出地质体的复杂性,而它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对工程地质力学的研究方法必须要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目前面临的各种复杂、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才会迎刃而解,并且这样的创新可以不断提高我国地质工程建设的水平。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会在这方面取得更加瞩目的成绩,会走在世界前列。然而,影响这种力学与地学结合的因素主要包括与力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的发展、勘测技术以及大型工程建设对艺术和整体效果的要求。单单通过力学来研究结构复杂的地质体,简单的模型试验下得到的实验结论并不足以解释地质结构的种种特征以及难以满足地质工程对技术和精度的高度要求。很多数值计算结果的计算参数是通过科学家们有限次试验得到的经验而估计的,计算得出的数据和结果也就只有简单的参考价值,始终不会超出工程师的经验所能判断的范畴,只能局限在这一小块领域,超出了经验判断就会无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摆脱这种局面呢?我想这需要我们将地学和力学的结合与彼此的渗透融合并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6】 为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参考文献: 【1】【6】李世海,李晓,刘晓宇.工程地质力学及其应用中的若干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6):1125-1140.【2】【3】【4】【5】刘振刚,郭坤.关于工程地质力学及其应用中的若干问题【J】.民营科技,2013,7:206.
第四篇: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物理知识中迷失了方向,而且其思维被禁锢在了单纯的知识层面上,大部分学生除却借助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物理学习之外,毫无思考的积极性。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由此,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教学法,将所要讲授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一方面借助问题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激发其物理探究兴趣。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W 问题教学法 问题情境创设 提问
常规意义上的问题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根据教学所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借助问题形式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并采取小组合作或者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推及到高中物理教学之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可以落实到三个环节: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提问;问题思考。在本文中,我主要从这三个环节入手,谈一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地落实问题教学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纵观当前所使用的高中物理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该版本的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每一节新课导入部分都设置了相应的情境,如此,使得物理教学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枯燥、乏味。由此,教师可以充分借鉴教材情境的创设,在上课之初,就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此借助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既然物理是一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对于物理认知有限的高中生来说,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以很好地拉近他们与物理的距离,并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下,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我在组织“直线运动”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开往北京的动车运行情况,以此创设情境:有一辆开往北京西的动车,途径济南要停车,停车和离站都可以视为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以图像形式展现),那么请问该动车在济南停车浪费了多少运行时间呢?生动直观的画面和生活问题自然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创设实验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的各个环节都包含着丰富的问题,而且在直观的实验下,学生也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由此,实验是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我在组织“折射率”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将一个大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液体,(该液体的折射率与玻璃的折射率相似),接着向将大烧杯遮住,向其中放入一个小烧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大烧杯,探究其中装了什么东西。在学生讨论之后,我用镊子将小烧杯从大烧杯中取出来,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当小烧杯置于大烧杯中的时候,我们无法清楚地看到小烧杯呢?如此,在实验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会对“折射率”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教学法中教师的提问与传统的按照教材习题提问的方式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生成中自然而然地采取多样的方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组织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会遇到诸如现象类、概念类类、规律类等内容,那么,如何就这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来进行提问呢?就现象类物理知识教学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出问题:1.这是什么现象?2.产生该现象的条件是什么?3.该现象在生活中有何体现,如何将一些现象运用到生活中呢?应用这一现象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我在组织“光的衍射”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按照以上的方式提出这样的问题:1.衍射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2.衍射产生的条件是什么?3.光的衍射在实际生活中有何应用?
三、学生解决问题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起着引导作用。由此,在组织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除了借助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向学生呈现问题之外,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思路,如此学生才能准确把握问题,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我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会采取诸如类比法、推广法、追问法等方式。以类比法为例,在教学“电场”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定,将学生已经学过的重力场内容引入其中,引导学生在重力场和电场的类比,探究电场力做功是否和重力做功一样都与路径有关系,电场力和重力是否有着更多的联系?或者电场这一节的内容可以与所学过的哪些知识进行类比,如此可以在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所学到的旧知迁移到新知学习之中,提高其新知学习效率。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教学法,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此借助直观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并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诸如类比法、推广法等来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习的方法,提高其物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培培.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2]张秀美.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5.(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临汾一中)
第五篇:CAI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CAI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CAI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摘要:物理学是个异彩纷呈的天地,多彩多姿的物理现象令我们为之着迷。而在高中物理教学里,怎样把正确的物理概念、规律传授给学生,并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学使学生领略到物理世界的奇景异致,建立起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每一位一线物理教师都在反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CAI 多媒体 物理 应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限于种种条件,许多精彩绝伦的物理现象往往无法十分清晰地呈现于学生的面前,这确实是我们物理教师的一个遗憾。
幸运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这种曾经的遗憾已经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CAI加以弥补。学过计算机的人都知道,CAI也就是所谓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那么,究竟CAI为何有如此魔力能超越我们沿袭已久的传统课堂教学呢?下面我们就此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第一、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运用 CAI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肯定大有裨益。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CAI教学手段以其丰富的色、声、图、文以及动感、技巧,生动直观地、科学准确地传递大量信息,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这样,CAI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物理知识,必然能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从实际应用分析,运用CAI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理论上,CAI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但实际上如何呢?必须通过实践加以验证。近两年,我在物理教学中尝试充分运用CAI教学手段,以论证其作用的真实性。结果,从多方面表明,CAI教学确有不可比拟的效果。
1.CAI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知道,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CAI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物体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可以像动画一样移动,可以像流水般呈现一幅幅变幻的图象,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例如:在教“并联电路”时,我采用改变逐渐改变电路连线颜色的动画方式展示电流的流动方向与流动过程,让学生在视觉上对抽象的知识有直观认识,进而理解了电路并联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CAI教学能将难点简单化,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不少物理教师也常采用CAI教学手段进行物理教学,把难以用传统教学表达的重点、难点利用CAI教学手段,或制作相应的动画、或模拟实验现象、或人为控制模拟实验过程,让抽象、现有实验设备难以完成的物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将难点简单化。如我考虑到以往讲“波的干涉”一课时,学生对干涉现象的产生较难理解,我先将两列连续的相向的波叠加的模拟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再将波的干涉示意图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学生观察到两列波向外传播时,各点的叠加规律,从而进一步理解“稳定的互相间隔的振动最强的区域和振动最弱的区域”这一知识点,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CAI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40分种一节课,确实令不少教师觉得时间不够用,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确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往往,我们的时间经常会浪费在画图、抄习题题目上。如果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CAI,将图象及上课要用的题目事先在电脑中画好、输入,甚至将解题步骤、过程在电脑上准备好,以备上课之用。上课时,我们就能节约不小的时间,和用课前的准备时间与电脑的功能,提高堂上的教学效率,亦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我?quot;透镜成像作图法“一课中,事先将各种透镜的成像作图法用”几何画板“准备好。上课时,我利用动画依次显示各光线来代替手工作图,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节约出更多时间让学生练习、思考,真正达到”还时于生"的目的,教学质量相应得到提高。
事实上,在教学中善于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时代性,增加教学容量;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利于增加师生交流机会,使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实践证明,教学媒体的现代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技术基础和重要环节。第三、从比较实验结果得出,运用CAI教学成绩大大提高了。
笔者也对CAI教学作了比较实验,我执教的普通班高一(2)班58人,重点班高一(12)班55人;在学习《机械波》一节时,以高一(12)班为实验班,高一(2)班为对照班,上完这部分内容后进行试验测试,并对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表:
班 别 人数 期末平均分 试验测试平均分
实验班 55 73.6 82.4
对照班 58 62.1 61.16
由于两个班不是平衡班,只能借助上学期期末考试作比较,从试验结果看来,利用CAI辅助教学,确实有很大的优势。在实验班使用了利用《Flash 4.0》软件制作的课件。通过对绳波(横波)的传播过程、螺旋弹簧(纵波)的传播过程进行模拟,让学生观察,发现两种波各质点的运动方向与传播方向进行存在差异,通过对动态动画的直观比较,突破以前仅用静态图象难以突破的难点,从而对横波和纵波的概念、特点加深理解,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好。此实验说明,运用CAI手段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实践证明,CAI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具有极大的潜能,是一个对教学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课题。CAI教学对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中学理科教师科研论文导写》 李再湘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