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针对药学专业进行有效病理学教学的探讨
针对药学专业进行有效病理学教学的探讨
【内容提要】高职高专院校所开展的药学专业是为了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在教育部要求高职高专改革推荐职业要教育的政策要求下,必须改进以往的病理学教学模式,探索新的病理学教学思想和方法,针对药学专业学生的独特性改革,可以有的放矢的配合药学专业学生未来几个学期的学习需求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需求。
【关 键 词】高职高专;病理学;药学;教学改革
一、政策要求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前景和就业方向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药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从事药品生产、检验、一般药物制剂和临床合理用药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药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分配到制药厂和医药研究所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生产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多人从事药品销售代理。
三、我校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专业的成就、药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以往病理学教学的反馈
药学专业的成就1.校企共育。2.订单培养。药学专业现已与湖北天药药业、湖南益丰大药房合作建成订单培养的“天药班”和“益丰班”。3.中西药学结合教育4.学历与职业资格相结合的教育5.专本衔接的升级教育6.职业能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育。
药学学生的实际情况:药学专业的同学与我校的其他专业例如大专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等相比,学生的学习能力稍差。例如,课堂纪律需要维护,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非常差,课堂的学习气氛较为淡漠,课堂作业的完成程度也差强人意,实验课上部分同学甚至始终学不会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更不要谈准确的寻找病理切片的镜下观特点。
对以往病理学教学反馈:与我校药学专业大二大三的同学交流,发现相当数量同学病理学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主要问题如下:
1、感觉病理学枯燥,记忆的知识点太多,难以获得同学的学习兴趣;
2、由于前期的基础课例如解剖学、生理学也学得不好,常常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学习的挫败感较明显;
3、病理学理解的内容太少,记忆的内容太多;
4、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课程结束后不知道这门课在讲什么,以及药学专业学病理学的目的为何。
四、病理学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1.摸索适合药学专业的病理学重难点: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药学专业的《病理学》的重难点及考点与其他专业例如护理、临床医学、检验等专业之区别并不大,事实上,这是不符合药学专业同学的知识需求。因为护理、临床医学、检验等专业的同学最后大部分都是要走上临床工作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病理学知识教学时,大部分知识点都与具体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护理和治疗密切结合,而药学专业的同学未来走上临床工作的机会并不大,就算在医学的药房工作,也并不与病人直接接触。所以,针对药学人以“药”为主的特点,我们的重难点和知识拓展点必须调整到药物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在药物使用后病变的镜下观发生了那些变化。在这种初步的改革思想下,经病理教研室与药学教研室的联合会议讨论,我们进行了以下具体的改革措施的探讨和试验:
病理学中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临床联系仍然是病理学中的重中之重,不可以删减削弱,是学生在今后几个学期学习常用药药理机制的重要根基,病理学打好基础,更便于专业教师讲解药物的特点和临床应用。而疾病病理形态及发生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疾病的特质和临床表现的发病原理,继而便于学生掌握对症药的药理特点和临床针对性,例如解热镇痛药如何针对炎症介质发挥药理特性,抗肿瘤药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关系等。在各论中,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同学们今后学习如抗高血压药、强心药、消化系统用药、利尿药等药物的药理学知识,可融会贯通的理解药物如何针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发挥药性。在总论中,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炎症、血液循环障碍等常见病理表现的理解,可加强学生在药理学中把握药物毒性作用的能力。因此,药学专业教师建议考试侧重点偏重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并根据病因、发病机制、症状、体征论述常见疾病用药原则及药理机制。
2.加大药学专业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投入。因为药学今后的就业方向部分为从事药物研发、药物质检等工作,部分同学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与之相关的病理表现识别技能,尤其是在做药物试验时,常常需要判断药物对实验动物的影响,这些判断往往需要从动物的病理切片的表现来判断药物的药性发挥效力和毒副作用。所以,药学同学掌握病理学的镜下观表现尤为重要,是同学们今后就业的重要砝码。因此在病理学实验课时,我们做了以下改革。首先,药学专业安排在我校最好的数码互动实验室进行实验课学习,该实验室能保证每位同学有一台电脑一台高清电子显微镜,能随时与教师互动或者同学之间互动。其次,要求每一位同学都按照教师需求调试出疾病的镜下观表现,并用绘图软件将病变特征标识和做出相应的文字说明,教师会对每一位同学的作业进行当堂的一对一的评价和讲解,要保证做到每个人都能找到准确的病理表现。然后,绘图是病理学实验课多年来的完成内容之一,但是我们考虑将绘图的时间压缩,甚至某些课程可以考虑省略绘图,是为了保证最多的时间让同学们观察更多的切片,保证同学们有足够的时间与教师一对一的交流。3.考虑到药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药学专业教师希望增加药物作用后的细胞病理表现、亚细胞学基础及细胞、亚细胞病变的理论课内容,增加病因、发病学中分子生物机制的有关实验内容,病理学教学的拓展内容可增加细胞及分子病理学、病理毒力学内容,病理实验课可增加细胞培养及常用药对培养细胞损伤机制、超微结构病变观察等内容。对于这部分建议我们病理教研室做出了细微的整改,在每一章的拓展知识介绍和最新发展前沿中,会酌情为同学们介绍最易于理解和实用的新知识点。
4.在病理学的期末测验中,我们加入了同学们观察大体标本判断疾病和描述镜下观病理表现两大部分的实验考试。大体标本测验,让同学们观察数个病变器官,描述器官肉眼观病理表现和判断疾病名称;镜下观测验,让同学们观察切片,描述切片病理表现和判断疾病名称。此两项考试完全跳出了课本和理论,逼迫促使同学们自主学习,切必须看重实验课内容,自觉的认真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积极探讨病理切片的观察方式和镜下特点。
五、改革之后的实施效果
药学专业的病理学课堂改革实施一学期,学生普遍反应能在病理学和药学专业的联系中获得学习的兴趣,不仅深入的把握病理学的知识点,还为将来学习药学专业夯实了更牢固的基础。
部分同学反映通过这学期病理学的学习,自己对专业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升,对专业的把握更深入,更重要是改变自己从前混混沌沌上课的被动型学习型态,并积极思考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
六、改革后的反思和不足之处
病理学针对药学专业的改革初获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例如,药学专业教师希望病理学增添的知识点过多,学校给病理学的课时安排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同学学习能力较一般,我们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同学连基本的病理学知识都掌握不了,就更难理解病理学和药学相联系的拓展内容;在实验课测验中,虽然我们给出的是最简单的疾病标本。同学们的成绩仍然普遍偏低,这是因为病理观察是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去学习的,不管是从学校的实验课课时还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说,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篇: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高家小学高丽云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若想让一堂课上得成功,首先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并通过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从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出发,激发学生产生学习需求。教师的导入要新颖、灵活、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教师的教学组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要给学生创设自学机会,让他们自我探讨,再通过教师的适时指导,学会自我发展,建立起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如教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时,我准备了许多小彩旗,告诉同学们,快过“
六、一”了,你们想不想把教室装扮漂亮一些?(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课上让学生装扮教室学生非常感兴趣,把教室布置得非常好。而且这一单元的学习效果也是最好的。就连本班的两名从不交作业的差生,也能完成作业。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具体到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是其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因此,要收到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就要按照教学规律来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机动地准确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在一节课中,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三、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教学话语要简洁明了,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听全面;教学手段要先进适合,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易记忆;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快。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四、学生应怎样进行学习
第一、在每节课之前,快速预习是一个好学生的普遍做法。第二,上课要认真听讲。凡是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在课堂上都会全神贯注,目不斜视,高度集中精力,认真听讲。第三、要认真做好复习。课后一定要复习,而且要循环往复的复习。因为人的大脑在储存新的信息的同时,又要把先前的信息忘掉一部分。只有循环记忆,反复复习,才能把知识学习得扎实、牢固。
总之,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是值得我们老师不懈追求的核心问题。让我们踏着时代的步伐,努力营造出一个个充满快乐、师生气氛和谐、充满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绿色课堂!我坚信: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让我们的课堂有效起来。我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更醉在其中。
2010.5.30
第三篇:如何针对小学生进行剪纸教学
如何针对小学生进行剪纸教学
【中国分类号】G528.1
从古到今,中国的民间剪纸造型方式无不体现人类的丰富设计思想,打上人类设计思想的印痕,它和设计水乳交融,难解难分。民间剪纸作为劳动者的创造在民间世代相传,伴随着人类生活,遵循自身的规律不断发展,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对图腾崇拜,对人类生息繁衍的崇拜以及对幸福的祈求,可以说它是一种形象的语言和文字。
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剪纸教学呢?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教学,我得到一些体会,也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要解决学生剪纸兴趣问题
我在教学中发现,不是个别学生对剪纸的兴趣不浓,就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剪纸太难,怎么剪都剪不好,而且又花时间又费材料,稍不小心就剪坏了。那么,要怎么解决遇到的这两个问题呢?
1、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剪纸。要提升学生的兴趣,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剪一些他们所熟悉喜爱的东西,比如卡通形象、花草、树木、可爱的动物等等,而一些传统的纹样、图腾,则可以采用结合相关民间故事、静态图片、动态图像等先调动学生兴趣的形式穿插其中,让学生觉得既新颖又特别,不容易感到疲劳。
2、由浅入深的教学程序
针对学生怕难嫌烦这个问题,则可以选择由简入深的教学程序进行。比如先从简单的单独纹样入手,让学生认识掌握各种纹样的剪法,再在自己画的一些简单的图案上,用这些单独纹样来装饰。也可教学生“折叠剪纸”,从一折到两折、三折再到多折剪纸,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慢慢掌握剪纸的方法。而折叠剪纸会带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给学生带来惊喜。
3、以鼓励为主的教学方式
当然,在学生剪纸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失误。这时,老师和身边的同学们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尽量帮助他走出困境,寻找出出错的原因,直到该同学成功完成作品为止。这样成功的喜悦会增强孩子们的信心,增加他们的兴趣。
二、要练好基本功
要想学习好剪纸光调动学生的兴趣还不够,还必须练好基本功,只有拥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随心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剪纸作品。例如我们在剪刻花鸟时,很多时候会用到锯齿纹,功夫不深的人剪出的锯齿纹较粗,且粗细不一,而功力好的人者根根如发丝,长短有序,所以两者所呈现出的作品精美度也大不一样。
技法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它不应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应是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本领,当然要达到以上所描述的并非短期所能实现,需要日积月累,进行大量的练习。
另外,除了表现技法外,学生还要学会剪纸的语言――基本纹样,俗话说得好:“捉样容易打扮难”、“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打扮就是深入刻画,也是将自己的思想观察用有寓意的纹样进行表现的过程。掌握的纹样越多,打扮得就越丰富,越有文化内涵;纹样少的,打扮就单一,作品不但枯燥,也没有多少情趣,缺少剪纸的趣味。纹样就是剪纸艺术的语言符号,纹样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直接影响到剪纸的表现力。
三、要创新剪纸
要创新剪纸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主席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孩子身上所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要设法激发学生寻找、发现、创造的热情。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不是工匠,不是剪纸的机器,而是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新一代的接班人。个人认为创新能力应包括:
1、独立思维的创新
黑格尔就说过:“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剪纸――究其本意是一种直接的创意。学生在学习了剪、刻的基础后,发展个性提倡各自创新。用夸张的手法剪出各种形态的心中想象的物体。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可以让学生多欣赏技能高、创造性的作品,引导他们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
2、内容结构的创新
掌握传统题材,融入新鲜形象。美术课程里的剪纸课程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剪纸的魅力,既有利于剪纸文化的传承,又丰富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在小学剪纸教学中,可将现代的元素融入传统内容中,例如:《剪纸中的古老记忆》这一课书中所展示的都是一些民间故事的剪纸作品,而这些题材离学生很遥远,学生在理解掌握上会有些困难,我们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欣赏了解书中的剪纸作品了解作品中所讲述的故事,而在学生制作的时候则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花朵和动物,甚至一些可爱的卡通娃娃形象运用到作品中,另外还可以加入一些新鲜的基本纹样,如爱心纹、星星纹等。同时,剪纸作品还应加入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如反应繁华的都市,纵横交错的马路,高耸入云的建筑等等。针对不同地区的学生还可以加入反应他们当地特色的内容,如:云南丽江的同学则可以以流水古镇为题,陕西西安的学生则可以以兵马佣为题材,这些东西都是当地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在创作时更容易把握要领。
3、材料选择的创新
剪纸的材料非常简单,剪纸时一般选择纸质较薄、色彩沉稳、不易褪色、韧性较好的纸。当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创造性地使用传统纸张,做到扬长避短,更要积极推陈出新,根据剪纸的内容选择具有特色的材料,创作出新的剪纸作品和新的欣赏价值。比如“水墨剪纸”。它是先染后剪,其色彩与形象既相互衬托又各自为主。由于是先有色彩再思考形象,因此色彩给形象营造了一种抽象、朦胧的韵味,一种似是而非、近似天成的趣味,同时,在镂空造型的形象上,色彩的虚实变化自成一格,犹如中国水墨画般的写意效果,别有一番滋味,使作品不仅有剪纸的质朴与寓意,而且有水墨画的灵动与韵味,使其别具一格。同时,水墨剪纸比染色剪纸在技法上有着更多的自主性发挥,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又如“树叶剪纸”,还有就是利用一些新型的纸张进行的剪纸,如“泡沫纸”。它不仅适合学生单独创作,也适合学生群体创作,而且创作的作品不仅有剪纸的韵味,更具有浮雕的效果。它与众不同之处在刀法的运用上,“切”与“划”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材料选择的创新不仅可以更好的表现主题,更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剪纸教学中,学生不需穿越时空,就能品味到我们祖国民间艺术的精髓,并能通过自己的亲身创作展现剪纸艺术的精华。总之,学习民间艺术不是猎奇,也不能止于模仿,而要很真诚的去体味其内涵和趣味,领悟其精神和气度,融合自己的体会和创新,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厚积薄发,方能使民间艺术自然溶化于自己的作品中。使其作品不但富有“民族性”,而且富有“时代性”。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新事物不断出现的同时,很多传统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逝,要留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将其发扬光大。
第四篇:如何有效进行初中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生物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下面是笔者针对生物的教和学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看法。
一、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适度开拓学生的认知面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内容,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切合学生实际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和单元计划。教师要安排好不同时间的实习实验活动,如参观、访问、种植养殖等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以及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自己亲手操作,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向三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向前沿领域拓展,如生命工程,太空育种,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向社会领域拓展,如让学生调查水资源情况,垃圾处理情况,农业生产现状,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三是向应用领域拓展,如引导学生走访果农、菜农,思考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目的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应根据所订计划,按照季节的不同,安排适用的实践活动,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安排学生在家里养蚕,观察如下细节:1.蚕卵孵化时的温度及所需时间。2.小蚕的进食及生长情况,蜕皮次数。3.停止进食及结茧。4.茧内化蛹。5.蚕化成蚕蛾。6.交配。7.产卵。教师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做详细记录,并在课堂上交流。在此过程中,必然有些同学会在饲养环节上出现问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步骤如下:1.提出问题。如在饲养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错,原因是什么?2.做出假设。同学们一定会有不同的假设,教师千万不要强求统一,而是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让每个同学按照自己的假设制定出验证假设的计划。4.按计划实施,收集数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设想。5.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分享过程与结论,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几个步骤进行学习,不仅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探索精神,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多用教具和活用教具
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主要是在课堂45分钟内的教学中,如何直观形象地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是提高效率的重点。生物传统的教具主要是指挂图、标本、模型以及活体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挂图用途广泛,但只是呈现平面结构;标本能呈现生物体的真实立体结构,但有时存在不易看清内部结构或细微结构等情况;模型呈现的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不够真实的情况:生物活体则存在获取、保存不易的情况。由于这些教具都有着各自的优点、缺点,所以,单一使用某种教具往往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具时,应尽量选用活体,活体能使学生真实、客观地认识生物体,避免造成认识上的偏差,而且活体比其他教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选用活体教具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一些其他教具进行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初二下学期的生物分类,对于藻类、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的区分归类教学中,利用地处农村的优势,让部分学生课前准备各种植物,通过对植物直观地观察,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四、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引,教师在教学中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作为教学手段之一的多媒体,在运用过程中也要遵循教学目标。因此,多媒体的使用不能随意,不能仅仅为了吸引学生而使用,要时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如初中生物学中的《血液循环》一课是生物知识的重点、难点。《血液循环》的教学目标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根据这个目标和媒体的功能,我选择的做法是:1.首先让学生用手摸到自己的心脏,感受心脏的跳动,然后对照心脏模型,讲述其结构。2.观看flash动画,依次展示:①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及瓣膜);②与心脏四个腔相连通的血管;③体循环、肺循环路线;④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这样将复杂的血液循环整体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循序渐进,依次显示,学生思路清晰,教学效果很好。3.观看血液循环录像,全面认识血液循环,加深理解。
从以上教学步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在目标指导下将各种媒体协调配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从而使学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五、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课堂及时评价,二是课后评价。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要能够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叙述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还能使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活动脉络和情感的倾向,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课后评价,将学生的知识反馈梳理起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完善了教师的教学策略。
总之,课堂教学包括多方面的因素,教师必须要对每个因素进行认真的设计,并将各个因素有机地整合起来,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五篇: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这里谈谈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应采取的策略谈些粗浅的看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要改变这种现状,给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就必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对于现代文,学生易于通过文字直寻主题。文言文则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些什么,怎么“讲”,很值得一提。
第一,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这样也许会有人担心教师没讲到的学生会不会理解。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够达到的。即使开始学生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退一步讲,文中有些非重点的难点,暂时不懂也无妨。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无法自己去读懂。
第二,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 力等方面的确大有裨益。尤其是有些难句、长句一时领会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需要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的读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讲后的诵读会对课文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的朗读”,才是朗读目的之所在。
诵读应该以了解内容为前提,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背诵的方法很多。记叙性文字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时间词语来背诵;说明性文字可按内外远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说明层次记忆;议论性文字可按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指导学生理清“文脉”(《桃花源记》),抓警句(《岳阳楼记》),抓关键词语来背诵。为增加学生的积淀,我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具体要求如下:①学期之初,先向学生提供50篇古诗文的推荐篇目,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自己去悟,除点拨关键字词外,决不用字词句语法去破坏其整体的和谐性;②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只规定下限——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20篇,多多益善;③学期结束前进行班级之间的诵读大赛。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热情却空前高涨,随时随地可看到有学生在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再次,在能力培养上。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说起“迁移”,首先要确立迁移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曾经有人简称这个教学过程为“定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 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素悍勇而轻齐”中的“素”和“素不相识”的“素”等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
最后,在知识积累上。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立足课内,向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故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学生要获得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课内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言文来练习是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需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附录中推荐了50篇(段)优秀诗文,其余部分有待教材编者和教师补充推荐。因此,仅靠教材中的几十篇文言文是远远达不到目标的。教师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教师须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由于推荐给学生的文章难度适合他们的实际,这种课内外结合的文言文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可开展与所上课文内容有关的如成语故事大赛、名言解读、诗词赏析、改诗改词等等由学生自己设计的活动,也可延伸到课外。使得他们课外能主动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文言文学习,从而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