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课标的几点感悟
对新课标的几点感悟 东坡小学:梁梅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教学中体现了吗?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让课堂充满创造力,充满生命的活力。1.教师的角色
我们在努力实践着这样的学习方式。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旅游的话,那老师就是导游。作为导游,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地,应该对景点有深入的了解,应该对游客有所说明,但要真正领略各个景点的美丽,需要游客自己的深入,要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只有把我们教师的角色定位好了,我们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对话关系,需要有相互的尊重与理解,需要有心灵的沟通与交流,需要营造真诚、友善、亲切和谐的氛围。这种对话关系中充满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究,也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充满了师生的讨论、沟通和理解。在这种对话关系中,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
说到这儿,我不禁又想到了上次到重庆去学习的收获。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新阅读研究所执行所长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堂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虽然答案显而易见的。而在实际的的课堂中,我们上课却常常是走教案的过程。教室应该是学生的舞台,而不是教师的舞台。群文阅读就要突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陪伴者。
比如,浙江名师将军晶在上群文阅读《创世神话》中,课堂上没有老师优美的、滔滔不绝的语言,没有学生经常的发言。整堂课,教室里静悄悄的,因为老师把课堂的时间充分地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交流,充分就体现了一个真正的课堂引领者的角色。这样的课堂或许没有我们平时所说的精彩,但是这是高效卓越的课堂。他引导学生读《盘古开天地》,和学生聊创世神话产生的原因。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平时的,就是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的想象或是大人们为了回答小孩的提问而编出来的。接着就引导学生读了蒙古、日本、印度等国家的创世神话,这个过程给足了学生时间,课堂上就是学生静静地默读。读完后让学生在《盘古开天地》中去找出我们中国的元素,比如板斧、凿子、数量单位一丈呀之类的,让学生感悟到每个国家的创世神话都有他们的民族元素。接着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创世神话的共同点:许多国家的创世神话刚开始都是一个蛋,中国的是鸡蛋,伊朗的是鸟蛋,印度的是金蛋,日本的是石蛋,都是由英雄牺牲自己,身体生化而成。最后引导学生讨论,我们知道神话是虚假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神话?激励学生去读更多的神话,让学生感悟到神话能丰富我们的想象,感悟神话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感悟到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信仰。整个课堂的提问并不多,但是每个问题都给足了时间让学生思考,而且是深入的思考。2.说说自主学习
“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有学者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我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就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刚开始学生肯定是不会自主学习的,需要老师来引导、来培养,尤其是低年级开始就应该逐步培养。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徐主任的课堂,有幸听取徐主任的随堂课。虽说是随堂课,但徐主任的课堂教学艺术却让我久久回味。这是一个识字教学片断:
师:(课件出示本课要认识的生字)请孩子们自读1分钟。记得昨天,我们还没真正教这儿的生字时,我们班的王××
就会认、会教了,我非常激动,兴奋得几乎都睡不着觉。所以,今天,我很想请王×× 上台教大家读。生:(自信地上台领读)
师:昨天,我一直想不明白,你是怎么就把这么多、这么难的生字认识了呢? 生:我是通过预习认识的。
师:你是怎么预习的呢?能给大家说说吗?
生:我先把生字圈出来,反复读几遍,再把生字的拼音给注上,又读几遍,最后我把拼音捂住读了几遍就认识了。
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今天,我还要再一次奖励王××
,我希望大家给她最真诚的鼓励。生:(拍手)小东坡,爱动脑。
师: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通过自己的课前自学,课前预习就把它学会了。那样,徐老师就没用了,我最喜欢我没用,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上台来得到我的奖励。【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徐老师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孩子们知道了预习的重要性,并让孩子们了解了怎样预习。这样的对话留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的获得,让学生能学、会学,是对学习成就的体验,让学生乐学,所以这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3合作与探究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我把它理解为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学生获得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探究”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我的理解是课堂上的认真倾听是一种合作学习,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在识字教学中,学生识字量及方法有很大差异,在个人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生字,然后在小组合作识字。交流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听取他人的在识字方法,以及互教互学,从中得到知识补充,充实自己的经验,最终实现共同提高。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当中就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的学习:充分地读书,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讨论、充分地交流,这样看似静悄悄的课堂,其实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了一种理论,我总爱想一想:别人的课堂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我的教学体现没有,我想我们的课堂又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呢?
《新型玻璃》一课,前面五个自然段,分别写"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通过介绍玻璃的名称、特点及其作用的。教学时,我只精教第一段,并从第一段中总结出一种写法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则让学生自学,了解每段介绍了什么玻璃,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填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样,时间省了,学生的收获反而更多。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许多老师曾经的尝试。
我们的作文,我几乎不怎么仔细批改。许多都是学生自己改,学生写完了习作,和同桌交换改,写出自己的建议:需要增添或修改的内容(因为学生把内容写不详细是个主要问题),还可以再找第二个同学读,读了之后提意见。这样在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过程中,学生知道了好的作文必须要不断修改,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想:这应该也算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吧。
学生学了诗歌《四时之风》,我对孩子们说:“相信你们也一定创作出这样的诗歌”。学生的表现让我很惊喜,第二天有10来个孩子都仿造着写了《四时之雾》《四季》等相关的诗歌。我都不知道这算不算引导孩子们在探究学习。
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保护每一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每一名学生都乐学、会学。
一节课,教师发言或活动的时间多于学生,那么,这位教师是一位不称职的教师;师生活动时间为1∶1的教师,是一位基本合格的教师;师生活动时间比为1∶3,甚至1∶6的教师,是一位优秀教师。这足以说明,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重过程不重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
4、课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怎样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里面的这个词我觉得很重要——那就是“激发”。也就是说,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我们的激发,你说,我们不激发学生,学生怎么学习呢?“激发”这个词,词典中这样解释:刺激使奋发。仔细想想,我们在引导学生中,就应该采用相应的方式方法来刺激,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想,我们老师,学校给我们创设这样的氛围,其实就是激发我们学习,不创设这样的氛围,我可能就不会自主地学习,我们可能也不会在这合作探究学习,其实我们现在的学习不就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吗?所以,我在想:我们到底怎样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应该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我的认识很肤浅,怎样激发呢?书上是这么说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我的理解就是,还是应该创设一些氛围。比如,为了让我们班的孩子养成书写认真的习惯,我回想,班级搞搞书法比赛,能激发孩子们练书法的主动性。每天或经常性的我就利用我们班的投影,时不时就把孩子们的作业投影在黑板上,有很好的,有差的,让大家来评,学生很在乎自己的作业在同学中的印象,激发他认真写。就连我的儿子在家把作业写完后,他有时都说:我今天的作业写得好认真哦?你明天拿给大家看看噢?看似简单的做法,其实就是在激发孩子,激发他们好好把字写好,我想这就是课标中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吧。
再如,我们班一直坚持办“作文报”,这也是源于著名的作文教学专家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他的做法其实就在于对学生起激发的作用。其实想想,学生们的作文发表在班报上,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找到成就感。我每周尽量拿一节课来读班报,评佳作,也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写作热情,大家来评你的习作,自然你会在乎别人的看法,大家来评,自然你会想方设法写好,所以,我对学生给我发来的文章,我是几乎不改的,即使有错,因为让大家来评,如果你有错误,就会影响被评为佳作,就会影响你的稿费是2元还是3元。所以,好的学生自然就会仔细检查自己的习作,努力地修改自己的习作。我想:这是不是就是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呢?所以,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就是这种学习方式要充分“激发”,才能达到。因此,此处还有一句话就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该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对综合性学习的感悟:
.此处还说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就拿我们五年级这学期的学习来说,就有好几次综合性学习:第一单元的“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活动,感受读书的快乐。可以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的名言。可以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让他们谈谈读书的体会…….”然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会开卷是否有益”,只要学生认真参与了综合性学习,他在辩论会中就会有话说,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学生有了这些学习过程,他的习作自然就会有内容可写。而且在辩论会中,学生会觉得语文学习是这么有趣。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还有“遨游汉字王国”、演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些综合性学习都需要学生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小组交流等等。这样的学习体现的是语文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样的学习培养的是学生的合作精神、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可以说,这可能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最好体现吧!所以,课标上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我呢,虽然明白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虽然也开展了,但是真的没有到位,给以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还指导得不够到位。这样的课程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比如亲不久,新闻中报道厦门大学开设的一门课程,就是爬树课,在这门课上,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厦大开设爬树课,在创新教育上火了一把,这会儿,厦门双十中学也不甘示弱,又开起了钓鱼课,人家老师说他们开设这样的课是为了让他们学会等待、学会坚持、学会把握时机,并从中缓解课业压力。可能有些炒作,但我相信,钓鱼对于同学们培养性情、素质等方面也有许多好处。我在想:我们为了让学生适应时代需要,也可以开发一些灵活且对学生终身有益处的课程:比如,开发劳动课,让学生学会打扫卫生。因为,现在的环境,让许多学生都不会打扫卫生,这对学生一生是不是很重要呢?根据我们学校的情况,开展种植课,让学生学会劳动,了解植物生长,这些应该都是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的课程。我想:以后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一定会开发一些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四.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
37页年
在大连召开的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提出了“一个转向,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点评课标准”:
“一个转向”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从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一个中心”是指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以语言学习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要着重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以上的体会,真的很肤浅,可能还有许多是本人比较天真、不太成熟的想法,我说这么多,只是表达了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法。也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当之处,还要请各位老师指正。因为,我们就正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着。
第二篇:研读新课标感悟
研读新课标感悟
伴随新课改而诞生的新课程标准在原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内容的编排和设计,读完之后,有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突显
新课改以来十几年的改革实践,改的不仅是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对教学理念思想的革新。对于语文课程的教授与学习来讲,在过去的语文课堂里,教师更注重知识系统性地传授,在师生关系方面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形成典型的“满堂灌”,学生学习参与程度不高,成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就像中国人的“哑巴英语”一样,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培养。
也许正是有鉴于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表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在学习情境的创设方面,将原来旧课程标准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更加细化为“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从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的改变,我们看到了新课改中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充分重视,甚至达到课程标准的高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调整教学方式,调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新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变化。
那么,具体教学环境中,我们又该如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从字面上讲,既然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那么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就应该是主动学习的群体,作为低段的小学生,考虑其年龄特征,学生自身是没有学习主人翁意识的,出于天性使然,他们会非常的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因而这样一种状态下的学习效果不会太理想。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控制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安排,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完全放任不管,这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讲是不现实的。所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可以理解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开放、平等的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有可能被调动起来,才可能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读新课标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如果这样的标准落实到实践中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幸而,十几年的课改实践,我们可以看看第一个吃螃蟹的的人怎么做到的。这是新的课堂革命,诞生了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全国备受瞩目的山东昌乐二中“271”教学模式,就为所有处于困惑中的老师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实验,紧紧围绕学生中心,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愉悦。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一点就是,任何课堂教学模式的使用都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地区学生群体差异等等,因而课改依然在继续,新课标依然要经受新实践的检验。
二、强调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既包含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祖国优秀思想文化道德的传承,也包含了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提高。简而言之,语文是一门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重点指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语文。”这一点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意在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所以,在我们实习的过程中,所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朗读、说话训练是占有很大比重的,其目的就在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敢于表达。用过去的标准来讲,一个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应该有“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和“一副好口才”。
同样的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读到这些明显突出的地方,我也在想着如何将这些标准或特点准确体现在自己的课堂中。这就回到了最原始的一个问题,最原始的语文课,原生态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对于新课标中语文的课程性质和特点的阐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是指“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人文性则说的是“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一种基本特点,我认为不仅仅贯穿于义务教育阶段,还应该贯穿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之中。工具的使用是一种能力,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则是一种人生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教的不仅是如何使用语文工具,更应教会一种学习态度,一种人生态度,教育面向的是长远的未来。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来讲,既要解疑答惑,又要传圣人之道。
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的课程目标都作了详细的分类指导,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根本目的出发,具体设置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中高段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模块。这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操作依据,避免了课堂教学中“无的放矢”、“不知道教什么”的尴尬问题。新课标还规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为教师解读教材提供了具体的角度和突破口。新课标的出台,打破了过去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说到语文课就以为一定是在教室范围内,一个老师,一群学生。而在今天,新课标提倡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就被搬到了教室之外,可利用的资源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成为了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自然之美的好的作文素材。因此,新课标的内容虽然简明,但是背后却蕴含着更多的思考空间。我们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更多的发挥自我能动性和创造性,将新课标用活用好,而不是单一的教条主义。
总的来说,新课标的研读,留给我的除了一些新的变化之外,更多的是思考,一套标准的实行,接下来最难的就是实践的有效性,只有有效的实践才能证明科学理论的正确性。语文课程在中国来讲源远流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不断在改变的,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提高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觉悟。
第三篇: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
感悟新课标 建立新观念
对于新课程标准在参加国培,之前看过,觉得知识有些顺序发生变化,与以前的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参加国培,通过专家解读,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深刻全新的认识。
1、新化学课程标准,再次强化科学素养观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再次强调要加强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是国际形势的需要,因为科学素质代表了国民的素质水平,也代表了国家的科技发展状况。所谓科学素养就是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为的各种事能够发现,提出问题,能描述、解释、预设科学,有能力提出并评价。而化学学科因其特有的课程性质,在课程中时时落实科学素养,就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2、整合三维目标,精心设计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咪表涵盖了初中化学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应落实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应依据初中化学教学具体内容,抑或形式化、表面化,应有机的整合与化学叫足额中,不能讲三维目标机械地割裂开。这样将无法实现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养成。
3、重视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
十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而实施过程我们往往走向极端。课堂过多注重学生的展示,一堂课下来几乎都是学生的展示,表面上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其背后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浪费了学生很多时间。而新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引导、科学探究,小组合作引导。总之,适合于学生的教学就是最好的。
4、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探究欲望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该表教学效果。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紧密相关。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联系身边的化学,以及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更让学生喜欢化学。在情境创设时,还要从正面引导,注重学生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感受并赞美化学,有内心的愉悦,以愉快的心情学习化学。
5、强化化学实验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对于化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很好功能,特别是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技能,启迪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做好化学实验室学好初中化学的关键。虽然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邵桂秋
第四篇:读新课标的感悟
当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标准》行进到第六个年头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标准》修改稿的正式出台,此刻,我们有了想要再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标准》的热情与冲动。回首过去的五年,我们由最初对《课标》的好奇到逐步了解,再到具体实施,这其中,有因为感受到新课程理念带给我们的及大的发展空间时的欣喜,也有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时遭遇的迷茫和困惑,比如:每节课如何体现“三维一体”的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倡导算法多样化要不要进行优化?如何把握实验教材?怎样提高课堂提问和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等等。一路走来,我们百感交集。庆幸的是这一路上,我们有专家和教研员的引领,有我们泡小教师执着的探索精神而凝聚成的团队力量。虽然,我们没有多少“胜利与光荣”可言,但在艰苦的探究与实践中,我们耐心地注视、记录、反思、总结,我们把对教育的倾心,既看作是一种责任,也看作是自我提升的路径,因此,我们辛苦着,但也享受着。
今天,我们再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标准》(修改稿),除了更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标》的完整性和指导性的魅力外,也更明确了我们下一步实施《课标》的方向与目标。可是面对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我们的心情还是沉甸甸的,一种无形的压力与责任比五年前刚开始实施《课标》时还要沉重,我们深深地感到:新的课程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不过:
面对挑战,我们有足够的底气: 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开拓超前,敢为人先的教师团队。在我们这个团队里的每一位教师身上都有一种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严谨善教”、“勤学善思”的教风和学风。每一位老师在尝试着用新课程理念打造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过程中,使各自的数学课堂都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展开的课堂教学,有的波澜迭起,层层递进;有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有的平淡中见功底,有的稳重中显素质,风姿焯约,各有千秋。但都展示出:“关注心灵,关注探究,关注合作,关注智慧,关注生命”的课堂魅力;显示出:“以学定教”“为学而教”的新课堂结构。让课堂真正成为了“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启迪”,“快乐与快乐的传递”,让老师充满了智慧,让学生充满了激情,让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我们的老师,不仅对今天的数学教学改革满腔热情,对明天更是充满了希望和追求。他们把对未来的设想都转化成了各自的研究课题,在科研这块“试验田”里播撒希望,耕耘未来。把“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发展的动力,不断探索与创新,不断开拓与进取,不断发展与超越。
面对挑战,我们从关注细节做起。
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与雕琢。而对教学细节的真正关注,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具体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发展与变化,将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出发点;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将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将反思作为自己的必修课;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关注细节,将细节作为一个自己走向成功的基本视角。关注每一个细节,提升我们的教学实效,努力实现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
面对挑战,我们拟定好了应对措施。
一、炼就一双会观察的眼睛。
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的关注不是表面上的关注,而是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了解他们的知识起点,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在了解中抓住契机,随即引领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碰撞,在碰撞中思考,在碰撞中开阔思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发创新的欲望。
二、扬起一个大师的风帆。
我们的教学,从知识发展的层面着眼,从学生能力提升的角度着手,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焦点,“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与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不是给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能力,养成终身受用的探究学习习惯。
三、展示一个学者的风度。
一个优秀的教师,表现出的气质应是学者般的的温文尔雅,风趣幽默,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创新,善于运用素材创造新作品。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使用的教材还不可能把先进理念在教材中完全体现出来,进入千万个课堂,影响千万个学生。那么,就特别需要我们在运用教材过程中,更应该有学者的风度,应该尊重教材而不“唯”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把教材看作是一个可供参照的蓝本,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开发,让内容的组织更能充分体现“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化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能更充分地体现“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识链,让学生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
四、修炼一个务实的品德。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不能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在课堂上使用,而且,在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上,深入到他们当中去,去了解他们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再灵活调空自己的教学环节或策略。
五、体现一个智慧的头脑。
支撑新课程课堂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教学智慧。“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是新课标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体的整体,能否把这个整体融入到我们教学的始终,需要的是老师的教学智慧和科学的教法,那就是紧跟时代,独辟蹊径,自成特色,体现人类智慧,为学生提供人生理想、信仰与价值导向以及科学知识的探索路径。还需要老师善于“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建立起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寓“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六、做一个有修养的教师。
课程理念的实施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步具体化的过程。我们深知未来的探索之路很艰辛,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教改之路上,我们会风雨兼程,一路走好。
困惑:
一、课堂如果给学生一个宽泛的时间与空间,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怎么办? 困惑:
二、我们怎么量化与评价理念中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五篇:学习高中语文新课标感悟
学习高中语文新课标感悟
新 疆 二 校
苏晶
现在在高中阶段实施语文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前无古人摸索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摸索出适合学生的一套方法策略来。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走上走上自主学习之路,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自主探索学习” 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的特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那么怎么样才能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保证他们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落到实处,真正地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本领呢?笔者认为,如果单单把关注的视点放在学生某一学习点的操作策略上,无异于孤立、形而上地看问题,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要形成一个全程渐进的自主学习系统,应在立足于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特点上来构建学习策略。
一、明确目标,找准自主学习方向。首先要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立足于整个教学单元,让学生对学习的目标、方法和过程及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大概的初步认识。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但最终的目标不能由老师不顾实际地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地确定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让他们从自身特点出发自主定向。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目标,攻有方向呢?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参与指导,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获得什么。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在怎么样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渴求的心理,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之中。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师的提示以及和文本相关的资料,初步感知文本,并在感知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目标。如对同一文本,学生可以将语言描写作为学习重点,也可以将写作方法或观察角度等作为学习重点。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既是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
二、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自学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自学欲望自然会在心中升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使之乐于学习,就要想方设法来调动他们的自学兴趣。我们可以设计与课本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如有条件的话可适当通过一些形象的图片展示、视频音频的播放,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我在教《红楼梦》节选《宝玉挨打》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利用了视听手段,播放此段情节的电视剧视频以及之前相关情节金钏儿跳井一段的视频。视频的直观效果使学生首先对情节的前因后果有大致的了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小说的学习欲望。而教现代诗歌《再别康桥》,我找来了有康桥背景视频的示范朗诵。学生结合画面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康桥的美,走进诗境,感受新月派诗歌的绘画美。随后,学生结合诗句能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较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学生学有成效,长久保持自学兴趣,教师也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适当提供策略方法,予以指导点拔,帮助他们闯过难关。
三、鼓励质疑,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也特别提到了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有所疑,才有所思有所得。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题,而学生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拨开迷雾,发现不为人知的新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大胆质疑。如我在教《项脊轩志》,针对学生的畏难情绪,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利用工具书自读文章,了解大意,然后在课堂上尝试自己翻译。其他学生针对他的翻译可提出不同意见,甚至让他们互相问答,把课文中自己有疑问的问题都找出来。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讨论自主解决了这些问题。比如教《米洛斯的维纳斯》,可以就维纳斯的美体现在哪里让学生充分讨论,并且允许他们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但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要讲出合理的理由。通过对学生的提问组织讨论,多方交流,相互启发,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课文有更深层的了解,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思辩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倡导合作,注重自主探究过程的参与性。自主探究是自主探究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的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不过这种引导应该是指而不明,引而不发的。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真正亲近文本,体验探究过程,摸索探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之外,还应该涉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过程。师生间要有情感的沟通,要多观察、多倾听、多交流。新课程里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真谛也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精神。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由学生自主组织形成、自由组合的小组活动。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甚至辩论。每个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借助他人的思维方式来启发自己的思维火花。同时教师在其中也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此过程充分了解情况,适当指导,启发学生的思路,辨明方向。这样通过集体交流之后,达到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共同提高的效果。如我在处理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的诗歌单元时,由于诗歌教学重在通过诵读鉴赏来体会和领悟,而这一单元编入教材的诗歌数量较多,如果对每首诗歌都仔细讲解的话,除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外,恐怕学生也未必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诗人的情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尝试采用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其中的部分诗歌进行自主学习。按照他们自主组织、自由组合的方式,学生每四人或六人为一组,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每一组组内的成员分别负责组诗歌朗诵、配乐、背景资料收集、诗歌鉴赏、鉴赏的点评等等,并鼓励他们动手自创诗歌,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成果,最后还由学生自己推荐优秀的创作作品。在这过程中,我也与学生一起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对学生创作作品的点评让他们明了诗歌与散文的区别,辨明诗歌的特点,使学生在合作的探究中对诗歌有了更深的认识。
五、自主运用,重视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自主运用,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知行合一”的语文学习思想。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知”和“行”的统一。学生最终要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践运用中举一反三,形成技能。我们可以通过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与生活的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可以是课堂语文活动、拓展延伸的讨论、生活实际的运用等多种形式。学生可在这些实践形式中,自主锻炼语文实践能力。如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在课堂讨论中,请学生结合生活中或艺术作品中的实例,谈谈他们对于美的理解。因为审美的主体不同,学生可就他们自己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交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也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