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22:5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结题报告》。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结题报告

单位:霍城县第四中学 负责人:荣志军 邮编:835200 一.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

二、课题简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品质日益提高,电脑已经成为一件日用商品逐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都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他们也迫切希望能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提供有利的服务。但任何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其它课程有效的融合才能更好的发展。单一的信息技术教学已无法满足教学信息化的要求,教学的现状已越来越呈现出种种不足。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绘制电脑图画,制作FLASH动画、网页,除了信息技术课堂上所学的诸如复制粘贴、各种工具的应用等电脑技术外,其中的许多环节如色彩(色彩的明度对比、色彩的色相对比、色相环知识)、构图、素材的绘制,透视关系等都与美术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脑美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在美术学科中所掌握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鉴赏能力的综合反映。一个优秀的电脑美术作品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更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提出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工具,要把信息化做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二是要把信息技术做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的。

而在以上大的教学改革背景下,针对我校美术欣赏课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展开了以“影视广告赏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课题的教学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影视广告赏析与信息技术整合,不仅是美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对知识拓展和深化的需要。

首先,影视广告针对信息技术有其自身的代表性,因为影视广告本身就是媒体艺术,是各种信息流的综合与协调,多媒体的使用不是他的目的,而是手段,离开了信息技术就不可能有影视广告的欣赏。

其次,影视广告欣赏拓展了美术欣赏课的外延,在以往一只粉笔一张挂图式的传统美术课中,影视广告不可能深入开展的,只能一代而过,学生也只能是“望梅止渴”。只有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堂才能使其变成为可能。

再次,影视广告欣赏具有时代性,符合时代的发展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影视广告欣赏符合时代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影视广告所蕴含的各种信息,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其审美、社会责任、创新、感受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酝酿期:在2003年正式启动课题前,就利用多媒体教室辅助影视广告教学,已尝试到利用电脑教学在美术课中所呈现的多样式及多容量的优势并积蓄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二)发展期:2003年7月以典型课例《影视广告的分类》入手在高一三班开展试验,初步构建基于单机的“情景-探究”在多媒体课堂中的实践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深入研究期:2003年11月通过初期的探索,总结经验和不足,摆正课件、教学、学生的相互关系,在典型课例《影视广告的创意》中大胆实践课堂模式的改革,引用竞争机制激励学生思考,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

(四)完善期:2004年起着手于影视广告赏析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深入进程,通过《影视广告的制作》这一典型课例,针对探究式学习展开研究,总结和开创出探索 发现 学习巩固 验证,这一新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五.形成课题研究的结果

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各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引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辅之以比较法、问卷调查法。

行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模式或者说结构改革的结合,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可行的,在探寻其规律中我们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影视广告赏析在课堂实践中实践的问题及整合的可行性。在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设想基础上,制定有指导、可实践、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再次进行教学课堂实践,将设想付诸实现,并从结果中得出总结评价。

我校影视广告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结果主要是:

(一)完善学习过程,实现美术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本身就是在实现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呈现而是通过改革课堂结构与模式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和表现力,主动的建构知识,并促进学生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合学习和竞赛式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鉴别力。只有老师通过对信息不断处理、组织、引导让学生自我感知、体验发现,与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比,才能使学生不断丰富表现经验及情感的积蓄,最后实现应用做一个有审美鉴别力的人。

(三)改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以适合教学改革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判断和感悟及创新的能力,相互交流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能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

通过三节典型课例在多媒体课堂的实践,得出以下结果:

(一)教师、学生、课件三者的相应角色 1 教师美术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新形势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授者和组织者,他要给学生在课堂中探寻中提供有力的帮助和适当的引导,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的职能外,更是一个顾问和意见交换者。

2学生 体验者与参与者

作为美术学科,他是一个强调感性与体验的学科。特别关注学生的情趣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可通过实际体验来锤炼悟性和感受力。在影视广告的制作这一课中,我们模拟拍摄了几个校园公益广告。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3 课件 教学的辅助手段

通过实践我们已经走出了“为课件而课件”的误区,真正的理解到课件在整体教学中的实际作用。如:在学生讨论影视广告的制作的基本方法后随机播放了教学光碟,没有太多的注解,本着拿来注意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思考。随着对课题的深入展开,更加感受到课件越朴素越好,越直接越好,让其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

(二)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1 创设情景,使学生想探究

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改革模式,使学生能探究

关于探究式教学,我们应走出误区,不应“神话”。什么都不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猜,这是不科学的。探究也是有尺度的,比如本课中,影视广告的制作过程是很专业的,对同学们来说是陌生的。如:在播放教学片时,除将影视广告的制作过程完整流程图删除外,部分流程图的片段还是适当保留的,以起到提示的作用,加深了理解。

(三)附:运用调查问卷得出如下数据

(1)在没有多媒体教室前98%的学生是在家中欣赏影视广告;(2)91%的同学对自己平时电视上接触到的影视广告不满意;(3)100%的同学认为在多媒体教室欣赏影视广告比家中效果好,普遍认为:可以看到世界上更优秀的广告影视作品;加深了对影视广告专业性的了解;为以后欣赏影视广告指明了方向,提高了鉴赏力; 4、100%的同学认为通过在多媒体教室欣赏影视广告的学习,对自己的各方面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1)创造力(2)想象力(3)观察力(4)感受力(5)反向思维能力(6)审美力(7)逻辑思维能力(8)表现力。

由此得出结论,影视广告赏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必然的结果,课堂实践是成功的,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学生的动机,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可行的。

七、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无论是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课件辅助还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更新,都是在多媒体这个教学平台上展开的。由于美术学科的特点,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得影视广告欣赏课的开展成为可能,拓展了美术欣赏课的外延。多媒体教学相对传统课堂教育所呈现的优点更为突出,好马还需配好鞍,只要好的理念没有好的平台,一切都是空谈。而探究式学习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实践,必然将推动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促进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入,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美术自身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

在进一步研究中不能为整合而整合,搞花架子,在技术上求新而淡化了教学思想内涵,本可以直接解决的问题而去走弯路。更应注意他们之间的关系,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手段来创设情景,让学生更主动、更有效的学习。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

课题承担单位:课 题 名 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 课题开始时间:课题结题时间:课题组负责人:联系电话:

E-mail地址:

结题报告

英山县温泉镇小学

C.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C1.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2002年9月

2005年10月

姜意安 程树民 0713-7013721(办)

yuzhiwp@163.com 2005 年 9 月

一、课题研究报告

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英山县温泉镇小学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合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有机结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学习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宽了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所谓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即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教师学生革命性地以一种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工具、方法进行教学和学习,这种区别持续了多年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有还有很多的值得我们探讨,我们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组织、评价等各个环节如何实施、如何操作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这项课题正是基于此而开展。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多媒体、网络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快速的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和大胆的尝试,也总结出“抛锚法”、“搭脚手架法”等教学方法。我国的一批学者亦不甘落后,大力推进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期利用计算机科学这一现代化利器给我们传统教育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极大提高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的研究,我们要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师从“教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变为现在注重对学生主动学的启发,更多的用启发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循循善诱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再不是过去传统模式的单调复合,而是模式多样、教学灵活、充满灵感的活动。

2、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模式的探讨丰富多样。在网络环境下构建的教育学习环境,不仅为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主体性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3、探索研究如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 发现、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努力探索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相联系以组织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统一的认知体系;

4、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学会使用计算机通过Internet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具体地说即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对Internet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的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的能力;

5、在明确真实而有意义的整合不同于简单的混合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尝试探索研究整合课程的评价;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一)“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数字化教育的有关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启示。

(二)专家咨询法: 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与全程指导。

(三)案例研究法:在试点研究中,不断积累教学案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㈠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进行课题申请,开题论证,申报立项。

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请专家来校指导。

㈢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㈠总结第一阶段的经验,扩大实验对象和研究范围,以实验班为载体,根据各学科特点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网络知识,学习网络教学理论。

㈢带领骨干教师走出去到他校学习,请专家来校指导,积极探索 教学模式、教学规律,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㈣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评比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㈠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㈡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全面归纳总结。撰写课题实验报告,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请专家进行鉴定。

㈢召开课题研究总结表彰大会,对骨干教师进行表彰,对好的经验、对实验成果进行推广,最终达到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有多篇获奖。

5、“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始终位于同类学校的前茅。

6、在提高信息素养并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全面的课程改革,努力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渐渐成为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有力支撑。

7、所在实验教师能都能很好的利用主客模式的局网备课工具,我们学校为配合课题的开展,在已有校园网络基础上,购置了一套鹏博士多媒体备课系统,教师们教学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基本上实现无纸化备课。

8、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当地有很大影响,学校以此为主题,成功主办了全校教师大比武活动,吸引全县不少兄弟学校教师前来观摩学习,对全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全面开展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9、自开展课题实验来,有多人次论文、课例、录像课在各级评选中获奖。

六、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但是这种变革决不可能发生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许多中间过程和状态。确定各个中间过程的形态和特点,必然能为整个教育改革和广大教师带来巨大的参考价值。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儒德博士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阶段、课程整合阶段、课程改革阶段、全方位教改阶段。基于此,我们目前探讨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只能是第二阶段,只是整合探索阶段,经过近三年的实验,课题成员都根据自己学科特点,摸索出符合各学样实际的一套方法或模式,如语文教师金凤英老师,总结出“互动学习法”,她利用我校局网资源建立一个专用个人网站,所讲授内容尽量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网页中包括相关课程的一些声音、图像、影像、文本等资料,在课堂中一目了然,学生互相当小老师,自主的进行互动学习,同时相互传递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数学吴红老师“感性认知法”对低年级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低年级孩子小,对事物认识大多停留在实物的基础上,理性认识能力差,吴红老师针对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尽量通过实物展台、现场录像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从实物的感性认识中掌握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教师陈莲英老师是英山音乐学科领头人,县教研室兼职音乐教研员,她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环境,建立音乐素材库的形式,使音乐欣赏课及示范教学让学生能得到真实的感官上的刺激,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学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中,网络更是一个得力的帮手,2002年,学校建立了一个网站,开通了留言簿,学校的一些重大的活动都在这个网站上发布了,家长可以在这上面与老师互动交流,特别是我们学校五一班,建立了班级主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取到很大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感觉是这个班级家庭中的一员,在班级中每点成长有记录,家长在家中只要打开互联网就可以看到。正是我们课题的开展,让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的途径更畅通。其它实验学科都能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设备对教学的帮助,总结出各自的一些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当然,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还有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地理解有关的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信息技术是不是辅助课程教学的演示工具?

回答是肯定的,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我们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而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然而,一些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单化,认为它仅仅是把计算机作为知识的演示工具和教学的辅助工具来演示一些文稿和动画;还有一些教师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大饱了眼福,其他却无多收获。这两种极端,都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该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并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那么,运用了信息技术,就能促进教学吗?

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的推进作用将是巨大的。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最快地传播教育的新理念,交流教育改革的经验、成果。但是,我们要科学辩证地估计和评价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去思考。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在于,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与保持;它所产生的人机、师生、生生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要将信息技术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中,就必须考虑该项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提供刺激,而是组织内容充实的教学活动,呈现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用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有人却夸大其作用,以为运用了信息技术,就能够促进教学,甚至对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师的作用一概否定,一味地为体现现代化而运用信息技术。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调控能力跟不上,就可能导致学生“玩得离谱”而影响教学实效。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教师课前作更多的准备,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教师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信息技术样样精通、教学软件件件自制,否则,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日常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样,我们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

教师需不需要参与教育软件的制作?

我们的观点是:可以,但不可作为强制性目标,必须量力而行。“软件匮乏”是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推进的瓶颈。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不熟悉课程、缺少教学实践,而教师一般又缺乏开发、研制教学软件的技术和条件,因而哪一方面都很难独立开发出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和体现学科教学思想的教育软件。目前市场上不少教育软件的教学实用性差,使“课程整合”的实施难以系统化而显得零敲碎打。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只得自己开发软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教师甚至因制作课件耽误了本身的教学任务。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的表现。我们认为,不应该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教育软件。

当然,教师必须具有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的新观念,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技能,才能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把多种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我们也应注意到学生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影响。整合中,计算机不仅是教学工具,也是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这就涉及到学习者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适应信息化的学习能力的高低等。那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就必须关注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既要立足于学习者原有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准,也应该关注其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所以我们又得去思考下面一个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技术和信息谁更重要?

在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教学活动而不是技术尝试。在教学中,不管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技术的作用都在于“如虎添翼”。那么信息与技术两者谁更重要呢?戴尔计算机公司的董事长迈克尔•戴尔说:“其实PC和网络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PC和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海洋里,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正确地搜寻和鉴别、创造性地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将是未来社会所有成员应具备的一种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些软件的熟练操作工,让他们到社会上去谋生,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这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尤为重要。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学会上网了,却迷失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中,忘记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最多的仍然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较少对学生进行获取、鉴别、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其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筑的学习环境本身就有助于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有个别整合的案例,可能并没有多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提高了教学效率或学习效率,这也应该说是达到了整合的目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技术的培养更多的应该在技术专业课上落实。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结果。我们应该从有机的教学系统来考虑,不能任意夸大或者忽视其中某一因素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度,偏离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的正确方向。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课堂是动态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制胜法宝,同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是万能钥匙。因此,我们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过程中,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必要性,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有机的、恰到好处,不是人为的拉郎配,不是每学科、每堂课都必须整合,不是有整合就是创新,无整合就是传统。注重整合的服务性,就是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所以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把握整合的规律性,就是看到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不适应性,硬件和软件的不支持性。认真研究和把握整合的规律。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应强调“过程性原则”,即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材料的收集、筛选、整理。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收集信息的价值判断,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教师再教给他新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应用就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因此,我们看应用,重点不在课件和技术,而在观念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取得明显成效。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从目前情况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学科,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我们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有如下社会任何时候值: 1 .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能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内容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我国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要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 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可通过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来实现。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从内容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基础的内容,许多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不可能涉及。例如,前面讲到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检测系统、数据的回归处理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是不可能涉及的。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学生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极大地充实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应首先考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课程内容的学习,它是课程整合的首要目标,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学科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同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十分强调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它是十分具体的,又是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1)教师的作用:知识的传授、对学习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支援、帮助。

(2)学生的学习: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3)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

为了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与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相比较,我们更应重视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教育中,这种能力可通过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予以培养。在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综合性学习是当前综合学习的主要形式。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计算机要有机的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有人讲,教师培训问题已成了计算机整合于教学的瓶颈,这是不无道理的。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重视课堂环境的创设。

多媒体教学环境是一种新的教学环境,学生从原来的教室中流动到这个新的课堂环境中,部分学生感受不到在平时教室中应有的课堂气氛,学习用具很少,学习氛围不很理想。因此,需要我们精心去设计每一堂课,从心理准备、从器物准备等方面帮助学生。演示型教学不是单纯的课件演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要科学合理的运用媒体。

多媒体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超媒体文本对媒体的调用很方面,但太多的媒体使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效果并不好。教学内容的多少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关系很值得进一步研究。创设一个多媒体教学环境并不是说全部都只用电脑。其他包括一些电教设备(如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录像机等)也应该合理的运用。比如说现在语文科中有部分章节是课本剧,这些课本剧一般都配有录音磁带,那么在课堂中就可以结合录音机来进行教学;还有在地理科中用实物设影仪展示地理仪等。对每一个教师而言,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都是传统的教学基本功。这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但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必将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八、后续工作计划

记得在国内网店纷纷搞电子商务时,有很多人出来反对这一新生事物,认为中国信用环境不好,认为操作起来很困难等等。这时,记得当时任阿里巴巴网站的CEO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现在的生活不坐车,骑马从北京到上海行不行,肯定行。我们晚上不用电,点蜡烛行不行,也行啊。但是,人类总是安于现状,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那有今天高度发达的现在文明吗?过去的千里眼、顺风耳才都成为现实。这正是先进科技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很多学校,特别的硬件条件达不到的学校认为这种可为可不为,我一张嘴一支粉笔不也教了一辈子书吗?这样认识肯定不行,我们研究工作不能因为结题而结束,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还是一个刚刚开始,现在有这个研究课题,到了今后,这不是课题,因为那时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用到信息技术,就像现在天天用的粉笔一样!

所以,我们会将这项工作继续进行下去,这个课题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课题结题,但是我信自己的研究工作不会结题,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我们教研环境会一天比一天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取得更大成绩。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题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结 题 工 作 报 告

2007年10月,根据瑶海区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助信息化手段营造教与学的优化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常态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科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探索出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有效模式,并实现学校教学管理、办公等工作的信息化,逐步实现与实验区、校之间的资源及智慧共享;力求通过研究,引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全新课堂带给学生,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让课堂焕发出全新的色彩。追求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信息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应用,涉及到人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事物。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同文本、图形、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格式的变换相关联。

教学方法: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互动方法。教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学法,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发展个性过程中使用的方式;教与学互动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式的辩证统一。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进行基于事实信息的价值判断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全面的评价,但主要是对作为课程产品之一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业成就和教师教授质量的评价。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思路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

☆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形成有一定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推动我校信息化程度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让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2、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立足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注重课堂教学评价,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型,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为实现本项研究的目标,依据瑶海区教育局文件和东北师范大学与瑶海区教育局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方案,蚌四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校的部分研究内容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模式与方法,资源及软件的建设模式与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备课、讲课、组织学生学习的模式及方法等方面,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采取专题报告、教师讲授、专题研讨、实践应用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教育理念,促进传统课堂模式的转变,提高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

1、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摸索出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过程中形成教师不断进修,更新观念,适应信息社会变化的需要。

2、建构和完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寻找恰当的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总结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研究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上,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以促进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4、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我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并参照其他发达地区相似课题的一些好的想法和做法,严格遵循教科研的科学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寻找能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佳切入点,然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整合到全部小学学科。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实验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掌握实验研究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时间划分: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

在学校的二十个普通班及两个特教班具体实施课题研究,课题组围绕各学科教学进行研究,尝试寻找信息技术在常态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模式,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及时调整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及时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进行课堂教学汇报撰写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实验报告,学生参加各级信息技术竞赛。

3、中期论证:

时间划分: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

课题组继续课题实践,并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整理课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教师获奖证书、学生竞赛获奖证书。

4、结题鉴定:

时间划分: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

课题组继续课题实践,同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成果鉴定书。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获奖证

七、研究探索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力争取得研究实效,自从课题立项以来,我们严格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实践研究活动,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整合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不可缺少。近年来,蚌四小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自筹资金完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兴建电子备课室,专人负责和维护;学校开通了东北师大网络平台,购买了软件资料,让老师直接享受东北师大的优质资源;学校依靠教育局网站资源的同时,还开通了校园网站,并设有课题研究专栏。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必须依靠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我校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素养较高,大部分已经过了“因特尔未来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全国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在课题立项以来,更是把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列为重点工作。为此,☆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2007年10月,邀请东北师大刘茂森教授来校进行专题培训;11月邀请东北师范大学老师在五楼微机房给全体教师进行“东师大信息化理想平台”使用培训,并要求每位老师登录、注册;12月进行“如何制作幻灯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培训与考核,采用听课与上机交叉等方式,教师全员通过。2008年7月,组织暑期为期一周的短训班,听取区信息中心左广的《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讲座;8月,集中教师参加远程教育培训,参培的教师达到35名,培训效果十分突出。我校先后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对青年教师进行了课件制作、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的培训。经过两年的培训和教学实践,90%以上的教师均能使用电脑或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熟练自信地面对电脑和网络操作,造就了一支观念新、素质好、能力强的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教师队伍。

2.加强研讨交流,促进整合成效。

课题研究重在研讨,贵在实践,方能出成效。因此平时日常教学时,要求课题组成员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上好每一堂课。教师要时常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的机会,形成获取信息的强烈欲望,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从而提高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创新的能力、信息利用的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等。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每学期都安排了以课题研究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在活动中帮助教师边学习边提高。学校的研讨和实践活动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先后组织了“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观摩课”、“青年教师教研月” “骨干教师示范课”、“中青年教师跟踪课”教学活动…每一次观摩活动都认真组织:执教者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后,课题组有关成员参与讨论定教案,上课观摩,说课或讨论评议;整理修改形成案例挂网共享。为了更好地体现课题研究理念,强调了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设计和使用。课后当场对学生进行效果测试,及时评课,要求执教者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及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技能的整合,从多形式,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研究,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07年10月仇宝树,刁丽萍在全区展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观摩课,08年四月任卫华在全

☆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区展示《轴对称图形》一课;陆晓波主任,程蓓蓓,刘俊,谢小妹,朱庆庆老师代表我校各学科参加全国,市区级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崭露头角。

学校还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整合特色教研活动,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每次教研活动的研讨重要议题之一。学校通过每周的分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研讨交流中成长。我校教研活动紧扣学校的工作要点,归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题,分阶段研讨交流思想;我们尝试以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群体为单位,组织活动,进行交流。我们已开展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巧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率”等研讨活动。让教师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关注自己的发展。我校不但注重校内教师的研讨交流活动,还经常请名师进校园参加学科教研活动。07年和08年,请来区数学中心备课组成员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08年4月,与蚌二小,蚌五小共同开展数学研讨;09年10月区小语备课组来校对《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进行研讨,一次次交流互动,使教师真正在研讨交流中尽快成长。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际研讨交流活动。08,09两年,学校组织一部分骨干教师去合肥市三十埠小学,方桥中心小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法开展帮扶支教活动。既帮助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在学科整合方面的水平和能力。

3.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整合能力。

为了增强全体教师能力素养,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观摩课、研讨会,及时了解新信息,学习新观念,增长见识,并形成规定:参加会议或听课的教师回来后,要交听课笔记和心得体会,与课题组成员共享资源。2008年陈校长,陆晓波主任参加了东北师大理想信息学院的举办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瑶海区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班。2008年4月,学校先后选派语文,数学,英语5名教师前往淮北参加全国教学研讨观摩课;仇宝树老师代表合肥市数学教师参加在重庆举行的为期一周的全国数学研讨活动;2008年4月2008年10月近10名教师参加安徽省☆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师参加在淮北举行的全国观摩课活动;2010年上学期本学期安排16名数学教师参加华东六省一市观摩课;周智老师前往南京参加全国英语课观摩;汪燕枝、许昌琼、唐素梅、任卫华、孙雪芬等七位语数外教学骨干参加全省新课程报告会。陆念钊主任参加全市骨干教师人员培训,并到上海受训一星期…学习的教师在回来后将所获与同科教师交流,写成博文发于网上,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提高。现在,蚌四小“教师科研讲坛”十分活跃,教师不仅将在外学习的收获传达,而且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畅谈,讲的精彩,讲的实在。

同时学校不忘教师培训工作,注重培训质量,确保东北师大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每年充分利用暑假,开展教师培训: 2007年,邀请瑶海区教育局王兴桥局长做了题为《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讲座;2008年暑假开展了为期3天的“暑期大练兵活动”,邀请左广教研员做了题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多媒体技术》的讲座,2009年邀请刘茂森教授做了《课程整合中的“3”》专题讲座,2011年邀请区信息中心凌英渡主任做《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应的思考》,左广教研员《网络与博客教研》,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巧妙结合案例,深刻到位地讲解了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每次讲座结束后,学校要求每位老师写一篇心得体会在教研组内交流,接着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学校大会交流、讨论。从形式到内容上,真正起到了通过研修提升整合实效和教师的信息素养。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能迅速提升驾驭课堂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学校在08年开展了首届“信息技术之青蓝行动”,由校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自愿接成师徒,校课题组领导都直接参与,引导和督促青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并且要使用的“精,勤,全”,从授课环节起----电子备课,搜集信息,处理信息…逐步形成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技能得到提升,还间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打造信息化校园奠定扎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学校开展“跨校青蓝活动”,让教师与名师手牵手:区教研室邬丽荪,钱敏主任,语文教研员夏春梅,数学教研员伍万东,经常受邀来校指导,英语组的3位青年教师拜傅京主任为师…多次的学习经历,让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为学校的中心力量。

☆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4.发挥区网络、学校网站资源优势。

学校网站开辟“课题专栏”,包含课题动态,课程资源,课题学习,课题成果四个版块,每个版块设臵不同的栏目,有教学设计,活动信息,理论学习等。课题组成员在每次活动后及时上传资料,方便教师群体上网查阅。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调动教师的兴趣,在每个版块中,创新设臵“评论框”,即在浏览内容之后可以发表评论,对内容进行评价,即使不能面对面交流也能在☆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开展本课题研究,目的是使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使信息技术真正的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因而开展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入手:

(1)、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研究重点:

①找准整合点,研究课件使用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间。何时何地使用最恰当,实践证明,这是一门学问。不能将课件当作摆设,而是要将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设计使用,使课件深入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并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力图能够寻找出其中的规律,探索出多媒体辅助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

研究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校级教学公开课和竞赛课、学校对外的各种汇报活动为依托,组织上课教师和本教研组人员集体讨论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探究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课的教学模式。

(2)、信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重点:

①利用多媒体技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识字和健康生活,识字和陶冶品德,识字和培养兴趣相结合。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

研究方法:

我们摸索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识字教学模式。(3)、信息技术与英语合作教学整合的研究。研究重点:

探索创设情境下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在不同的课堂环节中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研究方法

英语学科抓住课前的英文歌曲热身-----课初5分钟的学生展示----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对话三大创设点,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问题情境。如;英语

☆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课文教学和对话练习阶段,教师主要通过展示大量生动有趣的事物、情景、形象等,作为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素材,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通过学生的自由组合和讨论,激发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学习模式在学习之初是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有效的支撑,在学习深入过程中是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升华所学的知识和本身的思想境界。

(4)信息技术与特教教学的整合研究。研究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声频、视频对学生的学习是直观而有效的,教学效果突出。同时侧重体育课程的开发,把肢体运动、平衡、活动能力作为重点,形成我校特色的适合智障儿童的教育与教学。

研究方法:

成立团队,专题研究,探索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校本课程。

八、研究的成效和成果(一)、研究成效

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经过五年的课题实验,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教师成长 ①、教师认识上的转变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老师们的认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能的优势。尤其是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能够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设计、制作或选择适合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多媒体课件,并将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机的贯穿于其中;二是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②、教师态度上的转变

我们惊喜地发现,参加课题研究以后,课题实验教师乐于实践、勤于反思;乐于合作,交流互助;新课程理念正逐步渗透于课堂的每一环节,☆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整个课题组洋溢着热情,凝聚着人心,释放出巨大的潜能。目前,我校 45岁以下的教师能利用网络查阅信息、自制课件、下载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等。广大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广阔的信息天地中获取、收集、处理信息,融入教育教学和工作学习之中。现在,凡是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及说课等教师都能积极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初步形成了一支信息技术能力和意识强的教师群体。

③、教师行为上的变化

教师自发成立了课件兴趣小组。通过自主学习与培训,邀请专家指导,逐步掌握课件制作技术,制作出了多个校本课件,并进行资源共享。小组成员们能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找到自己所需的课件资源,给教师们教学提供了方便。青年教师成立博客小组。学校的青年教师是比较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活跃在课题研究的每个过程之中,当他们发现网络资源的优点时,充分利用教研博客平台,与同行教师交流取经,与专家互动,并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结合自身的水平发表博文,真正实现网络学习与交流。现在我校35周岁以下教师均申请注册了博客。

(2)、学生乐学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操作外,还能利用网络收集资料,获取信息辅助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培育,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3)、社会肯定

我校课题研究开展的富有特色和实效,提升教学效果,受到家长的认可,社会的好评。《合肥晚报》、《江淮晨报》、《安徽市场报》先后发表课题研件及文章几十篇,准确真实的报道给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课题组的带领下,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1)、形成本校课题研究模式。

我们依托信息技术与语文、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本

☆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课题组成员经过辛勤的劳动,对整合教学研究工作的作出的一点贡献,仅供参考。

(2)、形成一支信息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

课题组成员勇于实践,行动出成效。2007年在瑶海区教学能手评比中,王宏、刘玥共六位老师获“区教学能手”光荣称号;2008年陆晓波主任的«美丽的南沙群岛»获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大赛二等奖;2009年程蓓蓓老师的在南京的全国信息技术整合课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刘俊老师获得全国二等奖。2009年瑶海区☆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并获得瑶海区“教育教学进步奖”,09毕业班在瑶海区调研测试中语数学科分别获得“优秀奖”和“进步奖”,学校荣获2010年“瑶海教研博客优秀组织奖”,“瑶海区优秀科研先进单位”称号。

而这一切的取得应归功于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由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九、课题研究的经验

课题研究获得成果的同时也让我们参与研究者得到了许多启示:(一)、领导重视,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是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前提;(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专家理论指导是课题深入研究的关键;(三)、学校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经费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四)、校际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同伴互帮互学是课题研究的催化剂;(五)、大胆探索,开拓创新是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突破口;

十、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一)由于学校教研气氛和教科研水平都相对薄弱,因而研究工作起点低;

(二)课题组成员中,大多数是年轻教师,虽然有较强的积极性,但缺乏深厚的教学理论功底及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致使在研究过程中层次不一,发展不够均衡;

(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了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忽视了对特殊学生的研究,个案研究有待加强;

十一、今后课题研究的方向

(一)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的模式;

(二)以此次课题研究作为我校教科研工作的起点,对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做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

(三)创建高质量的、丰富的“信息教学资源库”,从而满足教学及学习过程的多样化、社会化和主体化;

十二、研究后的思考

回顾几年来的课题研究与实践进程,我们认为课题研究过程是正常的、☆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效果也是明显的。新课程的实施,使信息技术课程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探索以新课程教学为基本理念、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课题组发现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导致了课题研究过程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在机房上实践“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方法”时,有的学生会脱离教学内容,去浏览不相关的网页或者玩游戏,导致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如何引导学生的对信息技术兴趣转化为其内在的素质,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做好了这一步,就可以开发信息技术能力强的学生的潜能,这些学生可以去参加动画设计、网页设计,甚至奥林匹克竞赛。

由于申报课题时,课题内容范围较大,同时课题组受到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本课题研究还不够非常的深入与彻底,课题组还需要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方向上继续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设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性将具有更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课题组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为主“小组协作学习方法”、“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方法”为辅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才能最终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迈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是我们课题组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讨论比较多的,也是我们课题组以后需要继续研究的一个方向。

教育科研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源头活水,给学校走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保证。我们将抓住新的机遇,用我们的语言叙述我们的实践,以我们的实践提炼我们的经验,让我们的经验体现我们的特点,走出一条宽阔的学校发展之路。

☆合肥市蚌埠路☆

第四篇:演讲课程结题报告(2018)

青春歌一曲,演讲长精神

——秭归一中“演说青春,展示自我”实验结题报告

执笔:王艳妮 审定:王学勇、何亮、王小玲

一、演讲课程课题实验研究背景

2016年中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正式出炉,其主要内容涵盖三个方面,六个关键词。即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秭归一中是坝上明珠秭归一所有75年建校历史的龙头学校,特别是随着县政府推进学区的建设,我们的生源和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我县的全面铺开。为此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了课程教改,努力探索开发特色课程的新思路和方法。

秭归一中紧紧地围绕核心素养的目标与要求不断地适应和调整我们的育人目标和育人策略。在实验探索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批涉及文化艺术和科学精神的课程得到有效开发和实施,高考成绩年年攀升,各类提前批次的面试和录取取得了突破,我校学生已经由不谙世事、学识浅薄、经验闭塞的山区孩子成长成大气仁爱、敢说会说,有厚实的学识学养,有坚定的责任担当的新时代的中学生。2016年以来我们进一步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 制定了三年让学生“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运动、学会学习”的德育目标,其中走路与说话是言行举止,是为人的基础和根本。演讲的舞台是灵动自由、创新民主的展示空间,“演说青春,展示自我”特色课程从2016起在我校三个年级全面展开,已经实施三个年头,取得了阶段性显性成效。

二、演讲课程课题实验的核心概念内涵与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内涵:

演讲与口才是学生终生发展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我们可以透过当众讲话看到一个个真实的自我,娴熟得力的说话和表达是对自我素养的培植和突破。所以当众讲话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我们人整个素质提升的过程。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自我、找回自信,并能充分挖掘人的内在潜力,这也才是我们开展本课程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对高中阶段的成长与发展来说,“当众讲话、演说自我”不仅仅是一门培训演讲与口才的拓展课程,更是全面塑造人格、提高学生素质、开拓学会视野和空间的必要课程。

针对高中生知识的容量和心智发展的程度,秭归一中制定了高中三年让学生“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运动、学会学习”的德育目标,走路与说话是言行举止,是学会为人的基础和根本。运动和学习是身体知识,是学会为人的目的和保证。我们立足于培养有生活情趣、健康向上的好少年,我们立足于给学生以灵动自由、规矩民主的大空间。学会说话,看似简易,实则大有可以探究和改善的地方。秭归地属偏远相对落后地区,我们将近有三千学子,其中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孩子偏安一隅,生活在祖祖辈辈耕种的大山深处,见识的逼仄,胆识的狭小,给了他们淳朴和善良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局促的个性和木讷的表情,更遑论什么侃侃而论,表达与展示自我。为此我们坚定不移地开拓了贯穿于高一到高三的演讲培训与口才培养课程,该课程由学校校办、政教处、团委、语文教研组四个处组负责开展,主要分为“我读名家——读一百篇经典演讲词”、“我领风骚——国 旗下讲话展示”、“我有舞台——班级、年级分层竞讲”、“我悟名家——欣赏中外名家50段演讲视频”、“我展特色——开展两次校级我是演说家活动”、“我尽风采——开展一年一次走出去讲起来社区演讲活动”。通过开发演讲课程,组织精彩多维的演讲实践活动,我们尽量提升山区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思维习惯,让他们切实关注到世界的变化和自身的潜能,“说一声好话,习一生美德”,我们渴求屈乡子弟学会正确精彩的表达,能从这里走出去,能把这里给予的能量和美好演说给世界。

(二)演讲课程课题理论依据和研究目标

1、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演讲能力是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会交流和表达、建立和谐善美的人际关系事关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也是将来学生独立面对复杂起伏的社会人生的必备要素

2、适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修订的需要

2016初国家教育部联合各个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修订确立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我校根据其精神要旨和需求决定2016秋季开学伊始开展演讲课程,以讲启智,以讲养德,以说审美,以说发展核心素养。

3、屈原精神的传达

传承屈原精神,做青春向上好少年,秭归一中一贯以屈原文化为根本,以求索、爱国为古训,心有传统,不舍不弃;心有祖国,坚定不移。通过演讲课程的开启和演讲活动的举行,我们把演说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把传统精神和追求贯穿于我们的演讲课程中,让屈原精神呈现出鲜活年轻的状态。

4、学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

秭归一中早在五年前就明确指出和制定了高中三年让学生“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运动、学会学习”的德育目标。这一德育目标中的“学会说话”的点直接指向演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说是一种严苛的技术,也是一种迷人的艺术,更是一种至上的境界,会正确鲜明地表达是与人交往的基本手段,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要领,还是修正和提升我们德育素养的最佳方式,为此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课程设置的步骤落实演讲课程的开展。

5、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演讲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得来的,古今中外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我们的语文学习应重视“说”的作用,讲究“说”的艺术,把阅读——信息的输入、演讲——信息的输出作为我们教学的双线,培养有书香、有情怀、有胆识、有口才、有担当的好少年。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语言的学习与积累,针对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选用最得体、最恰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力争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这正是语文素养的根本所在。我们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 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我们的演讲课程正是基于这些需求全面开设,步步浸润。

6、具体达成效果

高一学生明确讲什么,怎么讲,讲清楚——人人会讲,人人敢讲; 高二学生自信讲出来,讲精彩,讲透彻——人人想讲,人人会讲; 高中生有述说和交流的娴熟技巧和能力,能在和谐的沟通与清楚的表达中打下自我和谐成长成才的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灿烂的基础;建立秭归一中的演讲品牌,成为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支柱。“说一声好话,习一生美德”,我们渴求屈乡子弟学会正确精彩的表达,能从这里走出去,能把这里给予的能量和美好演说给世界。

三、演讲课程课题实验方案及措施

(一)课题实验组人员组成: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课题负责人:冯万虎 课题主持人:王学勇

课题组组长:王小玲 何亮 全新武

课题中心组成员:王艳妮、颜昕、袁玉兰、向冬云、谭玉枚、张珊虹、屈莉丽、姜建发、唐艳、谢诺冰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组 长:颜昕(团委书记)、王艳妮(语文教研组长)

组 员:资源包配备与搜集、课程安排与实践、演讲活动策划与开展 【资料包】校本演讲教程 实施人员:姜建发、王艳妮

校园演讲词读本(名家时文+学生作品)实施人员:张珊虹、谢诺冰 电子资源包(特色演讲视频、教师课件)实施人员:屈莉莉、唐艳 【活动策划】颜昕 向曦

【课堂实施】谭玉枚、袁玉兰、向冬云、(二)课题实验研究主要方法

本课题与全国中学特色学校建设和课程开发的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和目的都相同,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校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坚持反思与调整。课题研究方式以对比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法为主,通过组织教学班级、教学实效的对比研究,积极探索演讲素养教学操作策略及操作模式,确立培养学生深厚的演讲素养的目标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以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确保本课题得以有效的实施。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关注国内外相关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的发展策略和成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力争达到研究有实际效果,成果有实际用途,实施简便易行。2问卷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全校各个教学班的学生演讲素养的实情,为演讲课程相关的资料选择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相关演讲活动的启动和评比,激发师生在口才与学识方面的反思和改进。

4、对比研究法。由本校的课题研究人员分别在各自的班级进行比较研究,综合我校学生在“自主招生”“演讲活动”“学科活动”等场合的表现和成效进行比较调整。

5、资料汇编与整理法。课程资源的有效收集,编纂《演讲与人生》、《中外演讲—名家百篇》两本校本教材;收集学校演讲活动视频、演讲教材视频共计二十来段;准备了高一高二各9个课时演讲教学课件;汇编一册学生出彩演讲稿集萃;共举行2016(18+18)、2017(18+20)、2018(5)三年,四个半学期,79周的“国旗下讲话”活动。

(三)演讲课程课题实验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16年11—2017年2月)

课题解读和课题申报,完成资料汇编和活动一体化安排,完成课时计划的设定和专职任课老师的安排和工作量核定,2实施阶段(2017年2月—2018年1月)①课程实施——课堂教学

以一周一个单位课堂为阵地,开发课程为载体,以演讲艺术与文化滋养为途径,进行平等、尊重、对话、合作的课堂教学,普及演讲的基本技巧和基本功,学习演讲主题的拟定和演讲稿的写作。②定期开展班级演讲

演讲是一个自己心灵的窗口,好的演讲,是自己的心声,坏的演讲,是别人的心声。心灵,又是诞生思想的地方,思想又是诞生传奇的地方。仅仅拥有一个伟大的思想是不够的。"独乐乐,不如众一乐",演讲的时候,演讲者要把自己的思想打开,把思想传输到话筒,最后再进入每一个人的心里。演讲和音乐是一样的,音乐的美妙,演讲的盛情,音乐的优雅,演讲的庄重。好的音乐会如同良医一样治愈别人的身心,好的演讲,也会如图春雨般沐浴我们的思想。思想的力量,演讲的力量,是无穷的。③确立资源包和校本教材

当前的教育改革,其实是一种教育回归,回归到育人价值的层面。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激发想象力,提高思维力,发现潜质,指明方向,是我们该做的事情。演讲课程是一门实效而灵动的课程,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定向清晰的课程体系,符合学校传统的特色课程。

④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把学校的精神文化植入学生的心灵。

常态活动搭建锻炼和展示的平台:高

一、高二各班组建演讲社团,“校园电视台”、“ 校园文学社”、“ 校园演说家”成为学校重点文化阵地和载体,在各类团委活动中大展手脚。同时也通过开发演讲课程,组织精彩多维的演讲实践活动,我们尽量提升山区学生的自信程度和,审美情操,拓宽他们的眼界及精神视野。常态活动:每周一有“我领风骚”——国旗下讲话展示;读报时间“我有舞台”班级、年级分层竞讲”;春秋体育文化艺术节期间有“我展特色”两次校级我是演说家活动;“我尽风采”一年一次走出去讲起来社区演讲活动;加上主题月演讲(政教处拟定),建构起了演讲常态工作,实现了一中的演讲品牌。3总结阶段(2018年2月~2018年4月)

我们举全校之力,在语文教研组、政教处、团委的潜心合作下全面展开工作,对各种展示进行痕迹管理和反思。在三年的实施过程中以课题的实施为载体,在课程的开发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修订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屈原精神的传达,并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在本学期我们组织年级组进行总结评比,完成了系列资料的整理收集,形成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数个微型课题的生成和研讨。最后搜集分析了相关数据,举办了校级、年级组多个层次的研讨总结会议,开始汇总资料、汇编成册、结题反思。

(四)演讲课程课题实验实施措施

1、分工协作,勠力同心,齐抓共管,全方举措;

我们专门把演讲课程主要分为“我读名家——读一百篇经典演讲词”、“我领风骚——国旗下讲话展示”、“我有舞台——班级、年级分层竞讲”、“我悟名家——欣赏中外名家50段演讲视频”、“我展特色——开展两次校级我是演说家活动”、“我尽风采——开展一年一次走出去讲起来社区演讲活动”,全面确立和展示秭归一中的演讲品牌。

早在2014年秭归一中就被评委宜昌市“诗歌校园”的称号,我们一直秉承教给学生终生求学、静心阅读习惯和素养的教育初心,积极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和秭归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了秭归一中初具规模的系统化的成熟的阅读教学。本次演讲课题和“诗意校园”与阅读活动相辅相成。在高

一、高二两个年级进行的《朝读经典》读本和《起点阅读》(高中版《古代诗歌鉴赏》读本)教学实践为演讲教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诗意诵读、双读双足、演说青春已经成为朝气蓬勃的秭归一中的未来发展之路的三驾马车。

2、把握方向,明确目标,确保演讲课程课题实验有的放矢;

高一年级:演讲的基本知识和体系构建(18个课时)以“讲什么,怎么讲,讲清楚——人人会讲,人人敢讲”为中心任务。第一阶段(9月初~11月底)实现演讲语言、逻辑、体态等基本功的准备和练就。我们以课程为依托落实基本功的日常训练,开展了心态练习、朗读练习、体态练习。第二阶段(11月底~1月底)进行演讲稿的撰写技巧指导

高二年级:中外演讲名家名篇欣赏及活动策划(18个课时)。第一阶段(9 月初~11月底)实现了演讲礼仪与演讲主题的确立,特别是以精彩视频系列和演讲系列鉴赏为依托,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演讲典例子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讨。第二阶段(11月底~1月底)顺利开展演讲稿的撰写及演讲礼仪实践,并在各班级策划开展两次“我是演说家”活动,从撰稿、定论、演讲、点评、打分等全程历练和提升学生的演讲技能。

学校社团活动(整个学年)组建演讲社团,“校园电视台”、“ 校园文学社”、“ 校园演说家”成为了演讲课程的第二课堂,学生大力展示自我的风采。“说一声好话,习一生美德”浸润到学生高中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

3、多种渠道开展演讲课程培训,为课题研究提供理念支撑; “新课改的最大阻力来源于教师”,这是已进行或正在进行课改的很多兄弟学校的共识,所以我们以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为突破口,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校本培训三种方式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学习机会,用新的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

新高考,新征程。学校近三年来共组织近百人到夷陵中学、枝江一中、远安一中、宜昌市一中、宜昌市二中等学校考察学习交流。此外学校还分期分批派各学科的骨干教师赴北京、成都、杭州、武汉、宜昌等课程开发与教改走在前列的地区和学校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培训和课程开发研讨,特别是王学勇校长奔赴北京十一中学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学习,校办主任周育英三次到北京大学参加教改培训和研修,学校还重金聘请昌乐二中教授和江西金太阳集团的专家来我校讲授前沿教改和课程开发研究的相关理论。2018年春季学期以来我校又计划分三个级别,以教科处牵头外派年级组管理人员和各个学科教研组长再次充电学习,这些新的理念和做法都给学校已经成熟的课程开发工作注入了更加炽热的能量和动力。

走出去、请进来虽然让很多教师有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但是要让所有教师投入到课改试验中去,并让教师将有效教学行为常态化,最根本最持久的办法还是校本培训。从课改开始推进到现在,我们编印了《“读-练-品-拓”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流程》、《“读-练-品-拓” 导学案编写指南》、《“两型四步”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行动指南》、《有效课堂各环节操作指南》、《关于小组管理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建议》等学习资料,为老师们系统学习提供了保证。请王晓玲、颜爱明等校内骨干教师以“‘两型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内涵解读”和“小组建设”为内容对全校老师进行了数次集中培训。学校还把每周星期四的下午作为教研组活动培训的时间,让老师们学习本课题实验的相关理论。

4、科学决策实验方式,稳步推进演讲课程课题研究;

确立演讲课程的计划性;高

一、高二发放《演讲课程》,根据确定的演讲教学内容在日常的教学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并以课时、学分保证,充分发挥演讲课程的育人功能。

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学校将给教师学生客观的评价,充分利用演讲视频、演讲课件、演讲稿汇编资源包。活动推动,荣誉保证;学校颁发优秀学员证、校园演说家、最有价值秭归一中人等各类别的荣誉证书和奖励。汇编,刻录学子精彩演讲稿和演讲视频光盘,以纪念册和纪念光盘的形式作为高中阶段最珍贵的记忆。

5、反复调研反思提升,不断完善并汇编研究方案和资料。

四、演讲课程课题实验成果

(一)学校层面:形成了秭归一中学校“说一声好话,习一生美德”的文化品牌;科学课题模式逐渐完善,活动评价机制趋向科学

屈原文化精神的培育是我校的传统和特色。屈原文化的内核是“终生求索,忠心爱国”,即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根植屈原文化,提炼出学校的育人目标: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有境界。通过演讲增强自信,克服紧张,让学生用语生动,表达准,、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表现力强,能积极正向地对待生活。该课程以自我为本,以认识自我、突破自我、拓展自我、发现自我、找回真正的自我为主线,针对不同的场合和目的,设计了系统的演讲与口才需要的技巧和方法,及突破自我的训练,所以训练演讲技能的同时,也是一次自我的心灵之旅。由于训练采用互动的模式,所以整个训练生动有趣、大家在很快乐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训练目标,带动我校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演讲课程完善了秭归一中课程体系,配合、丰富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秭归一中具备基本素养课程(法制教育课程、生命健康课程、礼仪修养课程、国防教育课程)和特质塑造课程(个性发展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创新素养课程、责任与使命课程),我们的育人目标指向合格的人和有建树的人才。“演说青春”已经成为我校各项工作的有效的助推器。

3、设置可效性课程:

系统规划,团结联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以语文教研组和三个年级组为依托,让课程有延续性,有生命力。

语言可以制造各种情境,是力量。通过实践告诉学生即使你的话并不能改变什么,你也不要因此而放弃说甜美的话,因为这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每天对自己输入不同的语言,生命的质量将会完全不一样。

(二)教师层面: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方式转变自然,教学教研硕果累累

课题实验开展以来,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全校老师积极参与,很多老师勤于笔耕、乐于钻研,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唐艳、韩春燕、袁俊容、严丽等87位教师获省、市优质课竞赛、说课比赛、课件竞赛各种奖励,王艳丽、姜建发两位青年教师在全省青年教师五项全能大师中分别斩获一等奖,全校教师 共有300多篇教师论文在省、市以上刊物发表或交流,134名教师获教学质量奖,303名教师获辅导奖,71名老师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45名教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10名教师被评为县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8名教师被评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3名教师被评委宜昌名师、市学科带头人等。

(三)学生层面: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学习能力逐步提升,学习成绩逐年提高

自本课题实验以来,我校每年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上,学生展示的各种小创作、小发明成了节日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内外人士争相观赏的风景;近三年来我校有近百名学生在各级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40多名学生在科技竞赛中获奖,10多名学生获国家发明专利。

无论什么样的课改实验,都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管不顾,社会、家长更关注的依然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本身就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有效的部分反映。因此如果新的课堂研究实验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课改就是失败的,但我们欣喜地看到,2016年,我校高考捷报频传,秭归一中高考各项指标再获重大突破。大文大理上省一批线328人(理工类223人、文史类105人),上线率达到50.6%,创历史新记录。体艺类本科上线61人;本科上线率97.1%。我校文化课600分以上41人,理科状元陈理坚682分,全省第191名;文科状元向金玮629分,全省第58名;二人均达到清华、北大国家专项计划录取线。理科考生宋朝阳顺利通过空军招录全程体检,政审合格,文化成绩646分远超空军录取线,有望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实现秭归县空军飞行员招录零突破。可见我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实验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推动了学校工作的大踏步发展。

五、反思与展望 课程评价

1、对课程的评价:资源包的筹备与完善;

2、对学生的评价:完成学时与活动安排;

3、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 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摘 要: “网络学习环境”是指以互联网资源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建于本地网或位于国际互联网中的主题学习网站,赋予学习者以明确的方向,引导学习者产生一个有趣且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需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同时我们迎来了新课改。校本教学研究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命线,也是我们长期思考、探索的话题。网络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值得我们去开发、探讨。

关键字:网络学习环境

校本课程

课程纲要

网络道德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与意义

1、课题的提出

21世纪是快速发展、无限竞争的时代,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我们认识到,发展网络教育是求生存谋发展的有力手段,教育应该力争从中小学开始,就努力缩小信息化带来的差别,使每个人都能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龙湾区被列为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区,在2003年秋开始新课程的实验。新课程中,强调探究学习,校本活动将是突出的关键和补充。网络相关内容将占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很大的部分,信息技术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与实践更是首当其冲,温二十中、温州育英学校是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学校硬件设备齐全,都联接了互连网,建立了校园网,组建课题组进行实践研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进一步扩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样良好的历史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更由于自身所具备的交互性和可选择性,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带来了可能,使得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活力,而且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研究内容必须是科学合理的,不能违背科学实际,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一些想当然的“意念”之作。同时,教师在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的时候,方法也要科学得当,特别要遵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发展)规律。

2、实效性原则:必须结合学校基础教育改革、现代技术教育改革的实际,针对信息技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把网络教学做为实验的重点,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连网,力求取得最大效益。

3、共享性原则:建立教学资源库,师生共享,在此开放的平台上,师生共同讨论以寻求解决,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利用市、区教育网资源库,将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层次性原则:考虑不同层次师生的教学实际,承认差异,注意教学设计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师生有更大的自由度,主动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学习内容,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三、研究目标

①创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增强学生现代科学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新的学习模式下,有更充分的学习自由度,有更广泛的学习空间;为不适应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学习方式,打开另一种思维通道。②教师教学个性化的培养。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更能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增强了职业的效能感和价值感。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的备课可称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经过这一准备过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受益无穷,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职责。让教师人格健全、业务精良、一专多能、成长迅速。

③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校本化是信息技术教育“校本化”的核心。在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学生培养目标出发,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恰当确定好信息技术课程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课程体系、结构与信息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具有本校特色。具体目标

目标一:以网络化资源库为基础的校本教材的建立 利用网络更快更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以网页的形式将信息组织和管理制作成超文本(文本和图形、图像、声音等其他媒体信息)。目标二: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探讨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的探讨,让学生用网页的形式记录建构的知识,应用多功能网络教室既可看、可听、可说、可写、可操作的优势,做到思考、存储、记忆、激活等环节相互配合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目标三: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的道德素养

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思维和判断。

四、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调查法等实验方法。

u

调查学校的计算机媒体硬件建设情况和教师的计算机操作业务水平、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便有针对地开展课题研究;

u

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了解校本课程的优越性,研究如何更恰当,适时的开展,并探讨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个案研究法的实践)等等; u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的探讨,探索新的学习方式; u

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应,形成评价标准;

五、研究时间、步骤

1、前期研究(2002年11月至2003年11月)这一阶段主要的内容有: 教师理论学习、转变观念及校本培训。

课题组教师参与市、区、校级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理论学习; 相应学生情况调查,确定校本开发内容。

2、中期研究(2003年3月至2005年2月)这一阶段主要的内容有: 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实施过程研究(1)校本教材使用机制研究(2)校本教材评价机制研究(3)校本教材改进机制研究(4)校本课程开发阶段性小结。

3、总结阶段(2005年3月至2005年8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有: 改进、完善开发的校本教材;

整理研究资料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统计; 实验结题工作。

六、研究的措施与内容

(一)研究内容的确立

1、情景分析

通过学生的调查分析,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有接触过电脑,但指法水平相差很大,学生对word、powerpoint等掌握的内容差距较大。学生对计算机普遍存在玩游戏、上网聊天等想法,对上网查资料,网校,网上教学辅导等等缺乏了解。学生家中电脑数量不是很多,通过对全校的调查,2002年级的学生家里电脑数只有20%左右,2003年级拥有量40%多,2004年级也只有不到50%。

就我国的信息教育现状看,中小学信息教育应落后于信息技术教育。这一阶段的学生,技术环节薄弱,各种已形成的能力不能有效地迁移到信息能力中来,因此必须加强学生信息技能的教育。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应该包括:知道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会用字处理工具写文章,能够用因特网浏览器、在线图书馆、电子邮件从众多信息源检索和获取信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项目活动为中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字处理软件——Word2000”过程中,我给学生定下的项目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能够独立用计算机写作文,并对其进行编辑、排版、存盘,再打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演示讲解、学生协作学习、师生会话商讨、学生独立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完成了Word2000基本功能的教学。在学生熟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式学习,使学生了解Word2000的其它集成功能。

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用的,但这些特定的技能并不能为学生提供不同情形下的技能应用迁移。因为关注于特定技能的课程只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计算机,却很少提及何时使用计算机、为什么要使用计算机。学生学习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和工具,仍可能对如何将各种技能整合在一起用来解决难题和完成任务不知所措。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需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与学科教学和学生的作业联系起来。比如,元旦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计算机做一个贺卡,打印出来或用电子邮件的方式送给同学或老师。学生利用学过的技能,从信息源获取素材,加上自己的创意形成图文并茂的贺卡,用E-mail发送给教师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有效地将所掌握的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融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同时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准确、创造性地组织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人数(专职)普遍很少,温二十中只有2位,温州育英学校1人,研究人员力量单薄,在教学上任务非常重,又兼顾其他事务又非常多,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投身教科研。

2、确定内容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把研究内容确立为:

(1)、学生能够熟悉键盘,熟练掌握标准指法(对来自不同小学、有较大差异的学生树立好良好的习惯),能够熟悉智能ABC输入法,学生具有能够在网上搜索信息的能力。(七年级上)(2)、学生利用因特网制作一份主题为《我与※※》的电子杂志。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七年级下)(3)、学生利用因特网制作一份主题为的多媒体作品,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网络道德课的设置(八年级上)(4)、通过对各媒体素材处理,学生制作个人网站或班级主页,(八年级下,有选择的进行)2003年秋季,学校正面临新课程改革。在课改时期我们必须遵循课改的原则。课改要均衡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走极端;课改要渐进过程,也必须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课改要体现理念上的更新,更要有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的改革。在确立内容初期,我们曾设计要出自己的教材等想法,但我们觉得没必要,省编新课程教材的内容非常适合学生,又非常具有创新,我们何乐不为呢,所以决定在省编教材基础上拓展、改编和重组,合理利用已有课程资源。这既是对已有课程资源的珍惜,也是一种快捷的课程开发行为。

(二)硬、软件准备

我们两校都建设了校园网,建有多功能教室、网络教室,并用光纤接入因特网。温二十中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是硬件top98和深蓝易思及科教2000,温州育英学校使用科教2000多媒体网络教室。

1、多功能教室

在多功能功能教室,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点播系统,可查询和点播网络服务器上的课件和有关教学信息,通过投影机打到大屏幕上,配合教师进行演示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为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2、网络教室

在网络教室,学生可查询、获取和演示网络服务器上的多媒体课件,可在网上进行练习,可在学习过程中,浏览服务器上的信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控制学习的进度,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个别化和交互性地学习,当发现问题时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来获得老师的帮助。这一切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3、Internet网校

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可以在Internet上建立网站或者访问以有的网校,比如联想网校、101网校等等。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相应的网站来学习未知的知识,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该环境是否不要教师呢?不是的,计算机永远也代替不了教师,教师在这里,只是地位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教学中心,知识的灌输者变成了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教学控制系统可实现轮流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帮助时,教师可遥控和控制学生的键盘鼠标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地帮助,也可将教师自己的讲解或某一学生的操作广播到全体学生或特定的部分学生的屏幕上,避免了学生盲目操作和无组织性操作。

我们的教师有了意识形态上的认识,还得有素质上的提升,即行为的施行必须有专业素质的保障。教师要努力地成为“反思的实践者”,要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成为能融通和组合各种教育要素的开放型的教师,学会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反思、合作,并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觉践履的习惯和品质。我们强调角色的转换,也就是要将教师内化的观念表现为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行为,强调专业化发展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用专业的素养去实践。所以教师的培训立足于校本培训。教师进行课程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理论的培训,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进行网络相关知识的培训。我们参加

了市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区教研室的校本课程培训,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校本课程培训,聆听了市教研院董老师、区教科研室王主任及教科室蔡老师等等专家和领导的精彩报告和讲座。同时我本人也参加了市教育信息化研修班和市第二届信息技术青年教师研修班,得到了国内先进教育观念的熏陶,特别是04年上海之行,让我更深刻感受到大都市所带来的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对他们的学习使我们长了很多见识。同时通过对兄弟学校取经,使自身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课程纲要的撰写

1、一般项目

教学材料:省编+自编

课程类型:探究性学习为主

授课时间:分初

一、初二上下学期 授课对象:初

一、初二班级

2、课程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特别要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以及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并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去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学有所长!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立足点,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通过对省编教材的研究,自发挖掘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尤为重要。通过校本课程的研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基础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水平,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

3、课程内容(具体部分内容见附件)(1)七年级上

学生能够熟悉键盘,熟练掌握标准指法(对来自不同小学、有较大差异的学生树立好良好的习惯);

能够熟悉智能ABC输入法,特别是双字词组的输入,多字词组的输入等等技巧的传授; 学生具有能够在网上搜索信息的能力,特别是搜索的技巧 资料库的建设,如何更好的分类、管理等。(2)七年级下

学生利用因特网制作一份主题为《我与※※》的电子小报,Word的使用技巧; 制作电子杂志(班级、家乡、祖国等校本题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音乐课为主)(3)八年级上

学生利用因特网制作一份主题为的多媒体作品,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社会课永昌堡、炮台山为主)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网络道德课与班主任合作利用班会课)(4)八年级下

通过对各媒体素材处理,学生制作个人网站或班级主页(有选择的进行)主要针对尖子生选拔参加上一级比赛。

4、课程评价

1、指导性原则: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评价应突出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自学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科学性原则: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应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反映现代的教育观念,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的规律。

3、整体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对一节课的评价,应纳入到单元教学的组成部分考虑,并从教学设计、过程实施,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考查,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水平。

4、可行性原则: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即适用于本校设备、师资及学生条件不同的实际情况。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1、准备实施

确定实施内容后,我们对学校的学生进行分析,02级学生大部分来自村完小,底子差,基础薄,我们确定其中的3个班进行实验,利用每周1节信息技术课进行实践研究。对03级学生,我们则把实验扩大到全段。鉴于部分学生家里没有配置电脑,而课堂内又无法完成的学生,除了中午开放一段时间外,在机房空余时间向学生开放,保障学生的上机时间。

2、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 “网络学习环境”是指以互联网资源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建于本地网或位于国际互联网中的主题学习网站,赋予学习者以明确的方向,引导学习者产生一个有趣且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需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1)探究性学习

“中学生探究性学习”是指中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选择并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应用多学科的学习成果,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提出(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途径。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在制作电子杂志时,让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非常兴奋,每完成一节课,他们离目标又近了一步。

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基于网络应用的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分工合作,并采用对话、商讨和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在活动时,每个小组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4-5人,教师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在实际教学中这方面给我的体会是,要在小组协作中强调团队精神,组长的领导组织作用很重要,组员的配合支持也同等重要。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代表集体的成功,在合作过程中要避免以下情况出现:组长单干,组员旁观;急于表现,突出自我,缺乏交流;你推我让,拈轻怕重,缺乏责任感;不闻不问,冷漠处之,缺乏热情等。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提供了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论坛的开设,学生当了版主,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但有些个别学生经常恶作剧,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上网制定规则,同时要灌输网络道德内容。另外通过收发电子邮件、留言本和聊天室等功能,使得研讨、交流的时间不只是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可以说,从时间和空间上对课堂进行了延伸。(2)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的解决了

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分层教学思想很好的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学校教学效益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为学校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①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期工作,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层教学目标既要科学、准确地设置在相应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应是教学总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分解目标时,教师应该在考察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和具体准备情况的基础上,找出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并分析教学要求与教材内容,制定与各层学生最近发展区相接轨的教学目标。理想的教学目标应该设置在接近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以使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为主,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的。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来说,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班级授课制无疑是普及计算机知识的主要途径,并利用活动课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而竞赛活动是一种智能型比赛,对培养拔尖人才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从人的发展以及其差异性来说,兴趣小组、竞赛活动其实也是一种普及知识的形式,只不过是一种高层次的普及活动罢了。同时知识普及是基础,提高、拔尖是目的。

②学生分层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首先应将学生区分出层次,并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根据中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将认知风格、性格特点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参考变量,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对自身发展也有着不同要求等实际情况可以尝试分为班级授课、活动课程、个别辅导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以班级授课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普及型教学)。即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加强学法指导。

第二层次是以兴趣小组为主体的活动课程形式(提高型教学)。在全面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对一些有才华有潜质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兴趣小组以及其他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发展其特长。第三层次是以个别辅导形式开展(拔尖型教学)。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特别是一些有才华的学生以及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时,通过教师的个案辅导和个别教学,使学生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学习,进行针对性强而行之有效的辅助学习。这样对那些在课内外计算机活动中发现和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技术训练,使他们走上“兴趣——特长——专长”的成才之路。

③教学方法分层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在信息技术七年级的“制作电子杂志”教学单元中,教师讲解对电子杂志具体制作的方法后,布置学生练习。此时,要重点指导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通过排版制作出漂亮的电子杂志,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兴趣很高的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创意的电子杂志作品。④教学过程分层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特别重视反馈-矫正策略。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便十分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如果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话,不能有效反应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因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以上的理论设想,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分层教学方法,是走出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困境的一次有益的探索。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何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呢?

首先,要确定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的现状和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水平。可通过考查或考试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小组,在学生分层时就完成。其中,A组的学生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熟练的一组,B组的学生则是属于操作水平很差的一部分,C组的学生则是有特殊兴趣爱好的一组。这样呢,我们就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别的指导和布置不同的练习任务。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将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水平层次,有不同的侧重内容。这样,就能很好的体现教学内容的不同针对性。

第三、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A、B、C三组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时都统一要求,统一教学。因为这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差异不大。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最后,由于新课程强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即将推行实施的温州市中考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加分制度,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相对科学和完善的弹性评价机制。(3)

任务驱动法

在我们的研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采用“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等子任务。(4)

个案研究

在众多的校本教学研究形式中,感触最深、受益最大的是个案研究。教学个案研究就是以一堂研讨课为例,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根据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分析、研究过程;或就某个环节、某个方面、某种方法等进行研讨。在个案研究中,通过别人对你的评价和建议使执教者可以清晰了解自己的教态、语言、教学机智、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等),特别是可以看到自己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是不是以一个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这种直接而全面的分析, 将使执教者心灵震撼,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认真听取别人的教学建议,对症下药,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还有随堂课的设置,在听课中随时发现问题,听课者和执教者及时探讨刚才发生的教学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这样的教学研究也会令人受益非浅。在《龙湾一日游》课中,我们几位教师互相讨论,在上课时邀请其他学科老师共同参与交流,其他学科教师给了我们很多建议,如线路制定如何更合理,如何推出精品线路等等,而且提出信息技术如何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切入点等讨论。不仅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其他学科教师更深一步理解整合的内涵,从而达到双赢。教学是一种创造,为了培养孩子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也就必须展现自己的个性,促使教学个性化。(5)与其他学科整合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重塑全新学习理念。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网上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上网查资料,可以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将自己的调查报告做成电子投影片来显示,可以用电脑办各种小报。学生在网上查询、交流、欣赏、创作、展示,这必将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与其他学科整合过程中,我们与音乐、美术、社会等等学科做了有益的尝试。王增老师是市里比较有名的音乐教师,我们多次合作,在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身心得到极大愉悦,音乐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整合中我们努力创建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师生一起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科学,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让现实生活的社会文化、自然景观、时事焦点等

都成为我们学习研究的内容。我们学校的社会老师就带领学生去永昌堡、炮台山等,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古迹,家乡的伟大,回来让学生通过电脑制作成果展,介绍家乡。(6)网络道德课的实践

学生在网上无拘无束(包括网上的操作、信息的内容、发表的言论、交友等)和网络虚拟的环境所形成的道德异化与学校的德育目标的差距甚至矛盾。学生的日常行为规则等都没有网络道德方面内容,而网络道德的规范是比网络教学更紧迫的,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家庭和学校的大问题。由于是德育的一部分,所以与班主任一起来上这节班会课显的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调查、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并有机地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注重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倡学生有目的的上网,可以帮助他们远离网络不文明行为。

3、建立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1)对教师的评价

为教师创设宽松的研究氛围,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天地,在宽容中成长,在鼓励中成长。以课程评价(同上)原则为要求(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达到上述要求可评为A级

基本过到这些要求,还有某些不足可评为B级

从总体上看,是按照这些要求去做的,但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可评为C级 基本上没有过这些要求,缺点和错误严重应评为D级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正面成就。充分展示学生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和能够干什么。对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加以引导和规范,让学生发现和发展多方面的潜能。创建以小组考核的评价体系,做到组内自评、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创建以学生的信息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评价时注重过程的分析,不应片面追求结果,以学生搜索、处理、整理信息的水平了解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情况,值得注重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

4、建设龙湾信息技术教师交流网和龙湾校本课程专题网

它为广大教师拓展了教学研究的层面,它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跨地域、跨时空交流、探讨的平台。教师们在网上可针对某一因惑肆无忌掸地发表见解;可把教学中好的经验、深层次的思考体体面面地发表于网页上。尽管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但它更能使教师敞开心扉,坦城相对,直言不讳新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的方方面面。这种网上研讨,交流的面更广,研讨的度更深,自己的视野会更开阔,这种全新的教研方式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

(五)达到的效果

1、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初一学生能轻松搜索和下载信息,能构建和管理资料库并制作电子杂志,初二学生用多媒体作品来展示、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心声。比较优秀的学生网页制作在市、区级获奖。像林盼达同学在2004年市信息技术现场制作比赛获得二等奖,在03年04年区信息技术现场制作比赛中,王睿同学获得一等奖,多名同学获得二、三等奖。在学校信息技术比赛中,经常发现学生的优秀作品。

2、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研究造就了一批年轻骨干教师。通过教学结构、模式、策略、教法与学法的研究,使我们在教学上有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更喜欢上电脑课了,也喜欢上整合课了。经过实践与研究,我们教师的素质上去了,水平提高了。在省、市、区级各类比赛中屡有建树,本人的教案《资源管理器的使用》获得省三等

奖,多篇论文在市、区级获奖和交流。曹荣亮的案例《江南风情游 之“龙湾一日游”》获市二等奖,多篇论文在市、区级获奖等等。

3、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研究渗透电脑音乐美术、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等现代技术知识,学校开设全新的、以培养学生网络技能(信息技术)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并加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份量(实验技能的培养)。

4、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养成自觉、自主、自立、自律、自信的品格,通过协作性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自我管理体系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了具体的评分细则,学生行为在互相督促、激励中逐步修正,个人道德品质修养自然得到了提高。

5、实施课程改革实验,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在研究课题结题时,我们的课题仍然继续,我们希望继续用心去关注,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研究,它必将开出灿烂之花,为课堂教学改革增添迷人的芳香。

八、课题组成员

姓名课题内分工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

九、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探究式学习原则》

任长松 学生的学业评价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王斌华 新课程环境下校本研究的思考

叶冠毅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探究

周克文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何克抗

《针对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

毛景焕

下载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

    美术课题结题报告怎么写

    篇一:美术小课题结题报告 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规划立项小课题结题申报、鉴定书课 题 编 号: 课 题 名 称:从色彩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题负责人 : 郭高勇 工 作 单 位:......

    小学美术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美术课题结题报告:“小组合作”能力培养的课堂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

    中学美术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初中美术课题结题报告关于《“小组合作”如何创设和谐美术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第一堂课--结题报告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第一堂课》课题 研究结题报告 依据温教字【2012】104号文件的精神,为了规范统一小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我县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发挥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结题

    《小学信息技术“游戏教学法”的研究》 结题报告 邳州市议堂镇中心小学 王志玲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关键是在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兴趣是......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文字版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 关于对西峰城区乞讨现象的调查与研究 组长:孙艺榕 张宏亮组员:郝珍 张西杰 李函洋 周珂宇 何铁佳 李宏熙 刘金海 虎靖萱 指导老师:孙毅 实践摘要:关于对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学习是国内外中小学所设计和实施的一类基本课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英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