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研修磨课计划
磨课计划
【专题名称】小学数学简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课例】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等可能性》 【指导老师】 孙东霞
【研修组成员】
李士训
王学池
王明强
夏学伟
范金聚
罗桂云
吕书英
巨新龙 【责任人】白地中心小学 夏学伟
负责制定磨课计划;认真组织课例打磨的实施全过程;协调专家、名师给予充分指导,群组其他成员及时参与研讨;及时调度打磨进程;收集备课、研讨、观课、上课、议课、反思、总结等过程性材料,并将材料及时上传;撰写磨课总结。【执教人】白地中心小学 夏学伟 负责提交原始教学设计;根据集体研讨的意见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上课并整理教学实录;组织观课、议课;根据议课的情况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改;撰写课堂教学总结和磨课总结。
【研究目标】
1、探索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2、探索课堂教学时间有效分配的有效策略。【计划探讨的问题】
1、目标——简洁明了
2、内容——简约充实
3、环节——简化自然
4、指导——简要到位
5、媒体——简单实用
6、语言——简练深刻
7、训练——简缩深化。【工作措施】
1、加强与联校领导、区教研员的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2、团结群组成员及周围教师,群策群力,打磨高质量的教案。
3、加强自我学习,提高丰富自己。
4、保证时间、设备的提供。
【工作条件】 多媒体,电脑,网络 【注意事项】
在这次研修学习中,我们组的老师们人人积极参与,勤奋学习。尤其是黄金勇老师,他勇跃承担了本次磨课的备课、上课、说课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希望每一位成员能克服一切的困难,及时参加各项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相信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全组老师的共同努力,我们会给孩子们呈现一节精品课,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大的提高的。【打磨流程及时间安排】
环节 制定计划 11月7日 磨课任务 参与计划制定
群组成员分工
李士训
王学池
王明强
夏学伟
范金聚
罗桂云
吕书英
巨新龙
备课11月10日 备课研讨 基于个人经验备课 发布教案 参加备课研讨会议 夏学伟
李士训
王学池
王明强
夏学伟
范金聚
罗桂云
11月12—16日 网上修改教案
备课11月18日 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 发布教案 上课
11月25日 上课
11月25日 参加观课准备会 分工观课
课后评议
11月26日
发布观课报告
参加课后评议会
备课
11月27日
基于实践反思的备课 发布教案
总结
11月29日 参与总结反思
11月30日 撰写并发布总结反思
12月3日
上观摩课
吕书英
巨新龙
夏学伟 夏学伟
李士训
王学池 范金聚
罗桂云 巨新龙
李士训
王学池 范金聚
罗桂云 巨新龙
李士训
王学池 范金聚
罗桂云 巨新龙
夏学伟
李士训
王学池 夏学伟
范金聚 吕书英
巨新龙
李士训
王学池 夏学伟
范金聚 吕书英
巨新龙
夏学伟
王明强
吕书英
王明强
吕书英
王明强
吕书英
王明强
罗桂云
王明强
罗桂云
第二篇:远程研修磨课计划
研修是一条艰辛却又美丽的道路。
炎炎七月天,我们又迎来了远程研修。紧张的研修过程,让我感触良多,收获颇丰。研修之路是艰辛的。
在这流火的七月,众多的专家、学者齐聚省会,通过讲座和会议,让众多闪光的教育思想理论不断地碰撞、交融;一位位指导教师除了要把专家、学者的研修思想和研修精神深入学习,不断体会,同时还要保证所负责的所有研修组长和教师们的研修学习顺利开展;而齐鲁大地上的数以万计的人民教师,也通过我们的研修平台,积极深入的参与到研修中来,我们为专家们的教育理论喝彩,我们为指导教师们的辛苦和负责感动,我们更为闪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激动不已。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交流,希望从研修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研修是一条艰辛却又美丽的道路。我们很幸福,因为,我们在路上。
第三篇:国培研修磨课计划
学段:初中二年级
学科:思想品德
课例名称: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研究目标: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对研究问题的归因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目标任务:
1、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升教师设计基于学生的教学活动和落实教学活动的能力。
2、通过本次课例研究,增强教师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将课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
3、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分析案例和组织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的意识。
研究问题:
1、如何设计并落实基于学生的教学活动?解决“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落实不力的问题。
2、如何选择符合“三贴近”原则的课堂教学资源?引导教师解决思品课教学的生活化、时代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说明事项:
研究问题的形成过程:第一,学生在思品课堂中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敏感,缺乏课堂互动的意识,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教师要转变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与学的地位仍然没有完成转变,仍然存在“满堂灌”和“划拉背”的现象。对于教师组织的活动并不能真正的得到学生的认可,让学生内心产生共鸣。这就不能真正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也就做不到“以学生为本”。因此,在此次研究中我们确定了如何设计并落实基于学生的教学活动,解决“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落实不力的问题。第二,让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是对青少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符合目前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学生发展的阶段规律,对于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新课标还提出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但学生在课堂中面对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参与意识并不高,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还不够强,面对社会中的新鲜事物不知道如何做出选择。经过分析,这种现象是因为教师在组织课堂资源时没有做到选择适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课堂资源,没有做到“三贴近”原则,使学生对于课堂资源感到陌生。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深入社会实践,仅仅停留在课本,没有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做出相应的指导。因此我们确定了如何选择符合“三贴近”原则的课堂教
学资源,引导教师解决思品课教学的生活化、时代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第四篇:研课磨课阶段研修计划
研课磨课阶段研修计划
四站中学
许海波
为使自己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专业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研训能力,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制定了个人研修计划,具体如下:
一、研修目标
立足于教师个人的自我发展,充分体现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因材施教,变被动培训为主动这一原则性变化为我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搭建了一个认识自我,反思教育,自觉提高的平台,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全能型教师。
二、研修内容
1、勤于学习,提升业务,乐于亲自动手,扬长补短。坚持不懈地学。
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听做之前,教师的自身业务也要能跟上。听专家讲解题思路,说精准的科学语言,练历年的中考科学试题,讲透重点的例题。每天坚持动笔,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己。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转化为教学的动力之源。
2、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学模式,思考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三、保证措施
1、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
2、根据社会的变化与教育改革的发展,及时研究自己的不足(盲点),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自己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3、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贪名利,切实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力求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为应付考试到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方便。
4、加强人文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提高人格修养。
第五篇:磨课研修总结
磨课研修总结
黄连芬
伴随着远程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研修的深入进行,我们组根据研修要求,积极开展扎实有效地磨课活动。通过这次轰轰烈烈的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提高,研修组的整体教学水平也有了跨越式发展。大家忙碌着、快乐着,收获着。
蒙梅老师老师执教了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这次活动也可以看作是我们组开展的第一次磨课。对于此次磨课活动,我们组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还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群策群力,创新安排以确保行动有效。在重点分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达成共识,确定好目标,重难点,然后有蒙老师精心准备教学设计。
经过多次实践和调整,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老师精彩的教,学生扎扎实实地学,无不感染了每个参与者,为我们进行“识字教学”指明了方向。这次磨课让我深深感受到信心在鼓励中坚定,困难在研讨中化解,好课在磨砺中诞生。
本次磨课活动时间虽短,但整个磨课的过程却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和收获。这次磨课活动促进了我组教研氛围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提高了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起到深远的影响。“磨课”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思考和研究将在新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