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上)集体教学中幼师提问与回应的技巧

时间:2019-05-12 22:2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2015学年(上)集体教学中幼师提问与回应的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2015学年(上)集体教学中幼师提问与回应的技巧》。

第一篇:2014-2015学年(上)集体教学中幼师提问与回应的技巧

2014-2015学年(上)集体教学中幼师提问与回应的技巧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与回应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恰当、适宜的提问可以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有效支持和推动幼儿深入学习和探究;同样,积极、有效的回应可以激起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使提问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下面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就如何提高提问与回应的质量提出一些实用性强的技巧。

一、提问的技巧。

1.紧扣教学目标提问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解读教材,围绕教学目标找准教学中的重难点,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等精心提问。如大班语言活动《有朋友真好》,故事描写了青蛙和癞蛤蟆之间的真挚友情:青蛙发现癞蛤蟆的钟坏了,于是在除夕夜去买钟;癞蛤蟆因为青蛙来晚了而产生了一系列可怕的猜想,并准备去救青蛙;而当青蛙毫发无损地出现在癞蛤蟆面前时,癞蛤蟆仍旧不放心地把这些可怕的猜想再向青蛙询问一遍,这是故事中的点睛之笔。如何让幼儿充分理解这种真挚的感情是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难点所在。为此,教师这样提问:“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青蛙和癞蛤蟆是一对真正的好朋友?”大部分幼儿都能把故事中体现两者感情的情节找出来,当少数幼儿还不能找到讲到上述故事中的点睛之处时,教师再次提问:“癞蛤蟆明明看到青蛙安全出现在它面前了,为什么还要把它可怕的猜想再问青蛙呢?” 这两个提问都紧扣教学目标,很好地帮助幼儿进行了理解。

2.紧扣幼儿提问●紧扣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年龄决定他们的能力大小、思维方式等,教师提问时就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些特点,这样才能提高提问的精准度。如在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中,鳄鱼和牙医讲的话语始终是一样的,为让幼儿体会到这一点,老师这样问大班幼儿:“你在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什么秘密?”大班幼儿稍加思考便发现了这个秘密。有个年轻老师想把这个绘本介绍给中班幼儿,因为她感觉此绘本内容没有几句话,中班幼儿也能理解。讲完故事后老师也提了这个关于秘密的问题,中班幼儿无一人能讲得出。后来改成这样对中班幼儿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鳄鱼和牙医讲的话是怎么样的?”通过这样的引导,中班幼儿才逐渐明白这其中的有趣的秘密。这就表明,紧扣幼儿年龄特点的提问,才能有效发挥提问的作用。

●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由于幼儿能力不同,教师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大部分的提问要针对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可以保证大多数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要为能力强和较弱的幼儿准备相应的提问,如一些需要进行一定概括和创新思考的问题可以问能力强的幼儿,也可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思考都能回答的问题问能力弱的幼儿,以使得每个幼儿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提高。

3.减少简单低层次的提问一种是教师很随便地提问“好不好”、“对不对”等等,幼儿无需思考,只要通过揣摩老师提问的语气来回答“好”或“不好”,滥用这类提问易导致幼儿养成不动脑、过分相信和依赖教师的不良品质;另一种情况是简单重复的提问,这种情况较易出现在一些有重复情节的语言活动中。如在语言活动《老鼠太太请客》中,老鼠太太共请了5位客人,老师出示第一幅画面提问:“第一位客人是谁?它带来了什么礼物?”后面几幅图依次出现,提问也是依次类推。幼儿才看到第二幅就没劲了。可以这样提问:“今天老鼠太太一共请了5位客人,我们来看看它请了哪些客人,你最喜欢谁带来的礼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做引导,幼儿很快就理解了故事。记得应彩云老师上的《幸福的大桌子》中了解三个兔宝宝职业的环节,应老师这样提问: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兔老二是厨师,你在哪里见过厨师?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这种提问拒绝简单重复,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活跃了幼儿思维,提升了活动效果。

4.避免毫无线索的提问有老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了吸引幼儿注意,常常会先不出示教具而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客人,猜猜它是谁啊?”这种毫无线索的提问问过几次,就引不起幼儿回答的兴趣了。又如在语言活动《小松树和大葵花》中,小松鼠和大狮子在最后有一段相互赞赏的话,因为故事前面毫无这方面的提示,因此当老师提问“小松鼠和大狮子会说些什么话呢?”的时候,幼儿没有一点头绪,只能乱猜一气。可见,这类毫无线索的提问是无效的。

二、回应的技巧1.帮助幼儿有效提升● 善于追问(1)当幼儿回答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到达终点。如看图讲述活动《河马村长》中,第一幅图是许多小动物围在一起讨论谁当村长的事,孩子不会一下子看出来,有孩子说到“中间有张纸”,教师马上追问:“大家围在一起,中间还有纸和笔,可能会在干什么?”有孩子回答“在开会”;教师继续追问:“看小动物的表情,它们在开什么会?或是会因为什么事开会?”经过追问启发,孩子回答到:“可能在讨论工作。”

(2)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教师的追问可以把帮助幼儿驶回正确航道。如社会活动《山坡哪儿去了》中,教师提问:“你们家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一个孩子从家旁边的公园说起,说着就说到自己的奶奶常在公园里锻炼、妈妈在公园里跳舞等等,教师马上追问:“你奶奶、妈妈都喜欢到公园里去,肯定是因为公园里的景色很美,谁来说说公园里的美丽景色?”

(3)当幼儿因为受同伴的影响回答千篇一律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自主思考。由于幼儿的从众心理比较普遍,教师能经常注意有效追问,可以培养幼儿自主思考的良好品质。如教师提问怎么安慰生病的同伴时,第一个孩子说要送给她“冰激凌”,后面的孩子都跟着说要送给同伴什么好吃的,这时教师可以追问:“送些好吃的给朋友,朋友很开心,还能做什么事也让朋友感到开心?”

● 善于梳理和总结当幼儿的回答表述不够清晰、比较零散时,教师应在充分倾听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梳理、提炼和总结,帮助幼儿将零碎的经验系统化和条理化。如在大班语言活动《河马村长》中,孩子们为许多动物都安排了工作,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了梳理总结:“刚才小朋友为动物安排工作,有的先选动物再帮它安排工作,如安排小狗当保安……有的是根据村里的工作来选择合适的动物,如村里需要卫生管理员,你们选了松鼠……从这些来看,你们都是根据动物的特长来安排工作的。”

2.给幼儿适当的思考空间好的提问往往需要幼儿做出一定的思考,这时教师不能急于告知答案,而应耐心等候。特别当有的幼儿举手后被老师叫起回答却又突然答不上来时,教师不要给予批评,允许幼儿坐下去再思考一下。

3.给幼儿评价的机会让幼儿对同伴的回答作出评价,可以让幼儿对老师的提问再一次进行思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可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意识,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在中小班慎用,他们还缺乏评价的能力。在大班运用时,要在幼儿对答案正确与否有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这时让幼儿评价就有针对性。如语言活动中教师经常会让幼儿给故事起名,当幼儿各抒己见起名后,不妨问幼儿:“你们觉得哪个名字最好?好在哪里?”

第二篇:集体教学中的提问与回应

人文课堂 有效教学

——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与回应

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具备提问与回应的有效性和灵活性。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幼儿,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提问与回应为幼儿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幼儿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活动,帮助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有效提问

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的好即教的好”。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

首先,尽可能的提开放式问题,而不是封闭式问题。《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开放性的,为幼儿创设一个广阔的思维和自主探索、想象的空间。因为教师准确、恰当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进入积极状态,有利于激发幼儿讲述的积极性、并能发展想象创造能力。

其二,提问的设计要围绕目标,着眼于活动的主题,把活动的“筋骨”抽出来,将有助于幼儿主动建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们研讨的早阅活动方案《小兔怕怕》中就围绕目标(知道遇事要勇敢,要勇于尝试克服恐惧。)预设了几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叫小兔怕怕?”“小兔怕怕为什么哭?大家是怎么说的?”“小兔听了妈妈的话,是怎么做的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幼儿在自己的思考讲述中,自觉地理解了故事中的道理,而不用老师去特意地告诉他们。

其三,提问的过程中,应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提问要有层次性,难度上要有一个从易到难的递进。太易或太难的提问都无助于主体的发展,反而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例如我们研讨的早阅活动《点点和哆咪的信》中,在引导幼儿看最后一封点点写给哆咪的信时教师是这样提问的:猜猜这封信上点点想告诉多咪什么呢?但是孩子们的猜测可谓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这时教师就把提问进行调整:看看点点在干什么?旁边的云记号是什么意思?这样幼儿就在教师的启发下,仔细观察画面的细节,就能按照画面的内容进行回答了。所以当幼儿回答问题有难度时,要分解难度,化难为易,适当提示,给予幼儿一定的线索,让幼儿比较容易的回答问题。

二、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二——有效回应

教师回应是指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分析捕捉有价值的问题,从幼儿的问题出发,适时地引导,给予适当的支持,以促进孩子更有效地学习,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互动过程。但是我们说提问是可以预设的,而幼儿回答后的回应,却往往因教师不了解幼儿会怎么回答,而不知如何去回应。我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几条有效回应的方法:

1、欣赏、肯定式的回应:孩子正确回答要给予肯定,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肯定评价时不能只说,你真棒!或是重复孩子的话。这样老师的肯定、欣赏是没有针对性的,老师要说明“棒”在哪里,这样对幼儿才有指导的作用,给其他的孩子指明了思考的方向。

2、追问拓展式的回应:当幼儿的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通过提示继续问:“还有其他吗?”“还有其他原因吗?”拓展孩子的经验,打开孩子的思路。

3、提升式的回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思维的片面性、从众性。在师幼互动中,有时幼儿表达的语言内容不太准确,有时表达的方式不正确,有时是表达不完整。此时教师不能漠视或放纵这一现象,而应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顺应幼儿的思路,完善和提高他们的语言。使回应起到归纳幼儿的经验,并有目的提升的作用。

4、梳理式的回应:就是帮助幼儿削枝强干,突出主题。比如提问:你喜欢和好朋友一起做什么?幼儿可能回答了许多的答案,有的重复、有的零乱,此时教师就要梳理,和好朋友在一起做游戏、玩玩具、分享美食,和朋友在一起真开心。

5、留疑式回应: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当孩子生成的问题,我们答不上来时,我们可以把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回家去寻找答案。这样既解决了回应的问题,又鼓励幼儿进行探索。

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100”种语言和表达方式。首先,教师在活动前要充分了解本班孩子的已有经验,做好100种回应的准备。活动前分析本班幼儿已有经验及发展需求,精心预设活动,并针对每个互动环节提出可能性假设:假设孩子在这一环节中的表现是怎样的?假设孩子对问题的答案是什么?面对这一现象,我该怎么回应。假设越多,教师在活动中的回应就越从容,也能更好把握互动目标。其次,要对孩子的回答进行价值判断,然后灵活运用回应方法进行回应。最后,教师在回应中要克服语言随意性,语言要规范有艺术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的回应幼儿,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人文化。

总之,提问与回应都是属于动态的过程,都必须要体现主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教师在了解幼儿、关注幼儿、追随幼儿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各种提问与回应的策略,才能真正体现集体教育的价值所在,促使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第三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与回应的技巧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与回应的技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说提问是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问题提得好,好像平静的海面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孩子思维的浪花。”那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呢,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

一、提问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

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令”。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提问的类型

1、复述型问题

这类问题常用“是什么”“怎么样”一类文字引出,一般能直接从教学内容中找到答案。如综合教育活动《粘粘贴贴说说》,老师提问:“熊猫来了,它长的怎么样?”引导幼儿从胖乎乎、可爱的、美丽的、淘气的等形容词修饰。然后小狗、猴子、大象挨个出现,并告诉幼儿这些动物都是杂技演员,“他们在表演什么杂技呢?”要求孩子说出“小狗走钢丝”、“猴子爬竹竿”、“熊猫踩跷跷板”、“大象吹口琴”,便进行添画或粘贴。从思考的角度讲,这类问题着重于语言上的理解。

2、演绎型问题

这类问题是已经抽象出某种概念,要求答出具体表现,把概念具体化,常用“表现在哪”一类问题引出。如科学活动《秋天》,老师提问:“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现在是什么天气?”幼儿回答“秋天”,老师问:“你们是从哪看出来的?”幼儿答:“从树叶天空大雁那看出来的。”这类问题不想复述性问题那样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需要一个“对号入座”的思考过程。这类问题也为下一个概括型问题打下基础。

3、概括型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孩子从已有的事实中抽象出概念。比如说在给孩子讲完故事后,提问“从······中看出······的句式引出,由于概括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类问题的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实际教学中常常把演绎型问题和概括型问题结合起来组织提问。

4、分析性问题

分析性问题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采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由表到里地思考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为什么“引出,例如在讲解我的家乡时,在幼儿观察过事先准备的图片等资料后,教师提问:”你觉得家乡那最美?“"你最喜欢家乡的什么?”“你知道我们家乡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美么?”通过提问使幼儿通过分析推理,得到课堂内容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答案或信息。

5、想象性问题

通过想象或再现形象,这类问题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如赵老师以前上的装饰画《手套》,幼儿欣赏完图片后,感受到了装饰后的手套变得很美后,教师提问“你想有个怎样的小手套?”启发幼儿想想,并鼓励孩子和老师装饰的不一样。

6、比较性问题

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装饰手套中老师在让孩子在观察过装饰前的手套和装饰后的手套后提问“你能看出这两种手套有什么不同么?”

7、分类型问题

即启发幼儿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比如说:“这些果实中,亲你说说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

8、追问型问

就是把所传授的只是分解为一个个问题,一环又一环系统的提问幼儿。追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 语气较急促,问题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能训练幼儿的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追问能使幼儿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全面理解内容,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应老师在教学绘本《分萝卜》文本时,为了检查幼儿听读文本的效果,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谁给他们分萝卜?他们为什么分萝卜?他们是怎样分萝卜的?这个故事你发现并懂得了什么道理?正因为应老师这样的穷追不舍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是这届活动精彩而有节奏同时”穷追不舍“的提问避免了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保障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9、选择性提问

选择性提问就是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提出若干解释,让幼儿惊醒分析鉴别,做出肯定或付定的的判断。例如,在讲读本《沙滩上的大鳄鱼》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小鸟、鲸鱼、青蛙中你觉得鳄鱼会吃了谁?理由是什么?这个提问迅速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10、假设性提问

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或者”你遇到这种事情,你会怎么办?“等等。

11、反诘性提问

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的出的判断进行反对,如:”你增么知道这个比那个长?“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另外还有:

预设性提问、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陈述性提问、指令性提问、否定性提问、自答性提问等总之,教无定法,问也无定法,只要做到问需有法,问需知类就行。

三、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方式的现状

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提问较随意、机械,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

比如:在大班艺术活动《小老鼠打电话》中,教师播放了一遍歌曲后。

教师:这首歌好不好听?幼儿:好听。教师:你们喜欢吗?幼儿:喜欢。教师:小老鼠怎么不高兴地摇头了?为什么?幼儿:为什么?(幼儿重复着老师的话)教师:因为小老鼠把电话打到小猫家了啊。幼儿:噢。教师:明白了就跟老师唱这首儿歌吧。在活动结束之前教师又问:小老鼠厉害不厉害,棒不棒?幼儿随声附和:厉害,棒!

▲暗示性提问,导致幼儿不能深入思考

【场景二】在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睡姿》中,教师带孩子做”大灰狼抓睡姿不正确的小动物“的游戏

教师:有没有睡姿不正确的小动物呢?幼儿A:没有!教师:请你再看看,有没有?幼儿A:没有!教师:你看看看萍萍睡得对不对?幼儿A:萍萍睡得不对,洋洋睡得也不对。

(分析和思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象征性地向幼儿发问,要求幼儿回答,学前期的幼儿比较容易受暗示,特别是中、小班幼儿,本身就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你看看萍萍睡得对不对“这句话明确告诉幼儿在萍萍身上找问题,这种具有暗示性的提问会导致整个活动中幼儿不能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所以,教师应提出客观的能引起幼儿思考的问题。

▲提问脱离孩子的经验和水平。

比如在《我的身体》教学活动中,老师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肚子里面什么东西会动?你是怎么知道它会动的?幼儿回答:“心脏在身体里一跳一跳的动”老师又问:“肚子里除了心脏还有什么会动?”没有小孩回答,因为 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使提问不能得到很好的回应。

▲提问单向,不懂“追问”,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

比如:遇到错误答案时教师会向大家发问:“谁来纠正他?”“谁来帮助他?”这种提问的实质是“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关心思维过程。无论教师得到的答案是对是错,都不要忘了追问:“是吗?”“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想的?”……追问使孩子养成追根究底的意识,也可以使孩子暴露自己的一知半解和随声附和。

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它不仅不能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孩子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

在实践中要切实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注重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1、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在设计提问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培养孩子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活动具体的目标。如:一位老师在讲数学时提问:“汽车城停有几辆车?”幼儿在那数呀数,数不清,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提问有问题,马上调整自己的提问:“汽车城有几层楼?每层楼停有几辆车?”幼儿里解教师的提问后,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目标意识,明确探究活动到底能够引导幼儿明确哪一原理,获得哪一概念、和哪一方面的经验。只有目标明确,教师才能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幼儿探究活动中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幼儿积极思考、质疑、争论、促使幼儿发现科学原理和现象。

② 可接受性。提问应注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个性,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观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着不同的喜好,我们教师从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组成转移到关注不同个性幼儿的发展,使师幼互动既面向全体,又突显个别。如:教师一般都会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取所要的信息,如“关于狮子,你知道什么?”“你看到过哪些颜色的花?”“什么是英雄?”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提出有效提问的探究,随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

③ 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孩子的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孩子觉得活动没有趣味。提问要有情趣、有意味和有吸引力,要注意引发孩子的情感体验,激活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获得发展。如:《有趣的汉字》这一活动咱们老师都知道这种活动很难组织,因为活动内容本身就很枯燥。从一般教学流程来看,活动有四个环节:

一、找汉字

二、看图猜字

三、交流关于汉字的经验

四、尝试看图识字,这四个环节是节节相扣,一个也不能少的,所以从能激发的兴趣出发,《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的一个案例是这样组织的:在组织的第一个环节,先在黑板上无顺序的写了三个国家的文字--中国、美国和日本,提问:“这是什么?”“你们能找到我们中国的字么?请你帮助老师指出来。”,孩子们非常兴奋,因为孩子们对汉字还是有点了解的,而且还是帮助老师指出来,能帮老师做事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这就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孩子的心。在第二个环节中,改变了先让幼儿猜字然后总结出象形文字的教学思路。而是,先给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情境:古时候是没有字的,可是,我们要传递信息,怎么办?孩子们说出了很多答案,有的说:“大声喊”,有的说“让小白鸽告诉他(她)”……孩子每说一次这位老师都提出疑问,后来有孩子说“做记号”,孩子们能想到做记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是“怎样做记号呢?”,在孩子没有回应的情况下,我说:“古时候的很聪明的,他们想了个好办法,就是把要说的话,用画画出来。”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人”的象形图案,提问“你看这个象什么?它可能是哪个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并请小朋友上台表演。接着,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象形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演变而来的,然后继续玩猜字游戏……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④系统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教师在活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合理地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一般以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创造性问题最后。这样,既体现了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又为幼儿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脚手架”。如诗歌教学“家”。教师首先提认知性问题:“今天老师带来一副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画上都有些什么?”(答案:天空、树木、河水、花儿);其次是提理解性问题:“天空是什么样子的?树木长得怎样?河水是什么样的?”等等;最后是提创造性问题:“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清清的小河会是谁家的呢?还有什么地方会是谁的家?”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达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2、减少简单低层次的提问

一种是教师很随便地提问“好不好”、“对不对”等等,幼儿无需思考,只要通过揣摩老师提问的语气来回答“好”或“不好”,滥用这类提问易导致幼儿养成不动脑、过分相信和依赖教师的不良品质;另一种情况是简单重复的提问,这种情况较易出现在一些有重复情节的语言活动中。如在语言活动《老鼠太太请客》中,老鼠太太共请了5位客人,老师出示第一幅画面提问:“第一位客人是谁?它带来了什么礼物?”后面几幅图依次出现,提问也是依次类推。幼儿才看到第二幅就没劲了。可以这样提问:“今天老鼠太太一共请了5位客人,我们来看看它请了哪些客人,你最喜欢谁带来的礼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做引导,幼儿很快就理解了故事。记得应彩云老师上的《幸福的大桌子》中了解三个兔宝宝职业的环节,应老师这样提问: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兔老二是厨师,你在哪里见过厨师?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这种提问拒绝简单重复,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活跃了幼儿思维,提升了活动效果。

3.避免毫无线索的提问

有老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了吸引幼儿注意,常常会先不出示教具而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客人,猜猜它是谁啊?”这种毫无线索的提问问过几次,就引不起幼儿回答的兴趣了。

(二)要注意问题的广度,使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与孩子的经验密切相关,避免主观设疑。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孩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经验呢?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比如:在一节《树真好》的实践课中,在第一环节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出示了一棵树的图片),然后直接问幼儿:“这是什么呀”

“树”。

“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要种树呀?种树有什么好呢?”

“树可以给我们乘凉”、“树可以挡风。”……

当时,她觉得幼儿回答的很好,与其预设的也正好吻合,于是她就匆匆忙忙进入她预设的第二个问题。后来,经过教研组老师的集体教研讨论,发现这位教师的提问局限于活动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即目的性太强,仅仅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她想要的答案,而忽略了这幅简单的图片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等。于是,在经过反思与各位老师的建议下,她将问题设置如下:

(出示了三棵错综的树)“这是什么呀?”

“这是树”。

“有几棵树呀?”

“有三棵”。

“你们在哪里也看见过树呀?”

“在幼儿园里、在马路上、在小区里……”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种树呢?种树有什么好?”

“种树可以挡风、给我们乘凉、给小动物吃的东西……”

虽然,问题变动不大,但是就是在简单的追问当中,充分激发了幼儿自身的经验,一方面调整了课堂的气氛给跟多孩子提供了回答的机会,另一方面自然地衔接下一个问题,推动了活动的发展。

(三)提问要具有开放性,使幼儿积极思考、充分想象。

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使活动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划一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幼儿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幼儿必须对活动内容作进一步探究。如:在欣赏,学习诗歌《春天》时,老师问:“春风吹来了,你觉得它像什么呢?”,课堂陷入静默状态。老师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即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天空中、池塘里都有些什么小动物?”“柳树、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春雷、春雨会发出什么声音?”……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围绕中心问题,引出了连锁性的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地淋漓尽致,找到最终答案。特别是在经故事时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等等。由于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能理解故事,而且还能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提问的语言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昆虫”的学习活动中,老师想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昆虫有六条腿的特征,于是就说:“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瓢虫和蜘蛛有什么不同?”却发现很多幼儿的注意力不会马上集中过来,有的仅仅是迫于教师的指令去看和想,特别是班级里面一些活跃的孩子。于是在下次的调整中,经过思考换了一种方法:“现在有许多瓢虫宝宝和蜘蛛宝宝躲在叶子里,谁能帮我找出来吗?你是怎么区分两位宝宝的?”刺激性的语言再配上老师略感神秘的体态语,果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区分两位“宝宝”不同的愿望也就产生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问题的回应效果。

(五)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激励

在教师提问后,总会出现幼儿的一些平行答案。比如在《植树好处多》的活动中,教师问幼儿“树有什么好呀?”一个幼儿说树上能结苹果给我们吃。于是第二个幼儿说“树上当能接橘子。”之后每个幼儿几乎都说了此类答案。在这个问题中周旋了很久。当时老师若是批评后来回答的孩子,那么那么这些幼儿以后就不会在这么积极的回答问题了。老师应该鼓励问道:“树除了可以给我结果总给我们吃,谁还知道树的其他好处么?如果说出不一样的答案,老师会给你···奖励。”以这样的方式肯定会激发幼儿的思考,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二、回应的技巧

1.帮助幼儿有效提升

● 善于追问

(1)当幼儿回答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到达终点。如看图讲述活动中,第一幅图是许多小动物围在一起讨论谁当村长的事,孩子不会一下子看出来,有孩子说到“中间有张纸”,教师马上追问:“大家围在一起,中间还有纸和笔,可能会在干什么?”有孩子回答“在开会”;教师继续追问:“看小动物的表情,它们在开什么会?或是会因为什么事开会?”经过追问启发,孩子回答到:“可能在讨论工作。”

(2)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教师的追问可以把帮助幼儿驶回正确航道。如口才书《小路哪儿去了》中,教师提问:“你们家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一个孩子从家旁边的公园说起,说着就说到自己的奶奶常在公园里锻炼、妈妈在公园里跳舞等等,教师马上追问:“你奶奶、妈妈都喜欢到公园里去,肯定是因为公园里的景色很美,谁来说说公园里的美丽景色?”

(3)当幼儿因为受同伴的影响回答千篇一律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自主思考。由于幼儿的从众心理比较普遍,教师能经常注意有效追问,可以培养幼儿自主思考的良好品质。如教师提问怎么安慰生病的同伴时,第一个孩子说要送给她“冰激凌”,后面的孩子都跟着说要送给同伴什么好吃的,这时教师可以追问:“送些好吃的给朋友,朋友很开心,还能做什么事也让朋友感到开心?”

● 善于梳理和总结

当幼儿的回答表述不够清晰、比较零散时,教师应在充分倾听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梳理、提炼和总结,帮助幼儿将零碎的经验系统化和条理化。如在大班语言活动《找工作》中,孩子们为许多动物都安排了工作,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了梳理总结:“刚才小朋友为动物安排工作,有的先选动物再帮它安排工作,如安排小狗当保安……有的是根据村里的工作来选择合适的动物,如村里需要卫生管理员,你们选了松鼠……从这些来看,你们都是根据动物的特长来安排工作的。”

2.给幼儿适当的思考空间

好的提问往往需要幼儿做出一定的思考,这时教师不能急于告知答案,而应耐心等候。特别当有的幼儿举手后被老师叫起回答却又突然答不上来时,教师不要给予批评,允许幼儿坐下去再思考一下。

3.给幼儿评价的机会

让幼儿对同伴的回答作出评价,可以让幼儿对老师的提问再一次进行思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可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意识,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在中小班慎用,他们还缺乏评价的能力。在大班运用时,要在幼儿对答案正确与否有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这时让幼儿评价就有针对性。如语言活动中教师经常会让幼儿给故事起名,当幼儿各抒己见起名后,不妨问幼儿:“你们觉得哪个名字最好?好在哪里?”

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核心,感受到了有效提问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加关注提问的有效性,做个“善问”的教师。“善问”是一种艺术,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学的园地里,善思、善问,自信自如地驾御课堂,与孩子一起收获教与学的精彩!

第四篇:幼儿活动中提问与回应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与回应的技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说提问是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问题提得好,好像平静的海面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孩子思维的浪花。”那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呢,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

一、提问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

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令”。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提问的类型

1、复述型问题

这类问题常用“是什么”“怎么样”一类文字引出,一般能直接从教学内容中找到答案。如综合教育活动《粘粘贴贴说说》,老师提问:“熊猫来了,它长的怎么样?”引导幼儿从胖乎乎、可爱的、美丽的、淘气的等形容词修饰。然后小狗、猴子、大象挨个出现,并告诉幼儿这些动物都是杂技演员,“他们在表演什么杂技呢?”要求孩子说出“小狗走钢丝”、“猴子爬竹竿”、“熊猫踩跷跷板”、“大象吹口琴”,便进行添画或粘贴。从思考的角度讲,这类问题着重于语言上的理解。

2、演绎型问题

这类问题是已经抽象出某种概念,要求答出具体表现,把概念具体化,常用“表现在哪”一类问题引出。如科学活动《秋天》,老师提问:“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现在是什么天气?”幼儿回答“秋天”,老师问:“你们是从哪看出来的?”幼儿答:“从树叶天空大雁那看出来的。”这类问题不想复述性问题那样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需要一个“对号入座”的思考过程。这类问题也为下一个概括型问题打下基础。

3、概括型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孩子从已有的事实中抽象出概念。比如说在给孩子讲完故事后,提问“从······中看出······的句式引出,由于概括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类问题的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实际教学中常常把演绎型问题和概括型问题结合起来组织提问。

4、分析性问题

分析性问题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采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由表到里地思考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为什么“引出,例如在讲解我的家乡时,在幼儿观察过事先准备的图片等资料后,教师提问:”你觉得家乡那最美?“"你最喜欢家乡的什么?”“你知道我们家乡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美么?”通过提问使幼儿通过分析推理,得到课堂内容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答案或信息。

5、想象性问题

通过想象或再现形象,这类问题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如赵老师以前上的装饰画《手套》,幼儿欣赏完图片后,感受到了装饰后的手套变得很美后,教师提问“你想有个怎样的小手套?”启发幼儿想想,并鼓励孩子和老师装饰的不一样。

6、比较性问题

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装饰手套中老师在让孩子在观察过装饰前的手套和装饰后的手套后提问“你能看出这两种手套有什么不同么?”

7、分类型问题

即启发幼儿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比如说:“这些果实中,亲你说说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

8、追问型问

就是把所传授的只是分解为一个个问题,一环又一环系统的提问幼儿。追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 语气较急促,问题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能训练幼儿的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追问能使幼儿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全面理解内容,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应老师在教学绘本《分萝卜》文本时,为了检查幼儿听读文本的效果,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谁给他们分萝卜?他们为什么分萝卜?他们是怎样分萝卜的?这个故事你发现并懂得了什么道理?正因为应老师这样的穷追不舍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是这届活动精彩而有节奏同时”穷追不舍“的提问避免了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保障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9、选择性提问

选择性提问就是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提出若干解释,让幼儿惊醒分析鉴别,做出肯定或付定的的判断。例如,在讲读本《沙滩上的大鳄鱼》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小鸟、鲸鱼、青蛙中你觉得鳄鱼会吃了谁?理由是什么?这个提问迅速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10、假设性提问

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或者”你遇到这种事情,你会怎么办?“等等。

11、反诘性提问

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的出的判断进行反对,如:”你增么知道这个比那个长?“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另外还有:预设性提问、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陈述性提问、指令性提问、否定性提问、自答性提问等总之,教无定法,问也无定法,只要做到问需有法,问需知类就行。

三、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方式的现状

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提问较随意、机械,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

比如:在大班艺术活动《小老鼠打电话》中,教师播放了一遍歌曲后。

教师:这首歌好不好听?幼儿:好听。教师:你们喜欢吗?幼儿:喜欢。教师:小老鼠怎么不高兴地摇头了?为什么?幼儿:为什么?(幼儿重复着老师的话)教师:因为小老鼠把电话打到小猫家了啊。幼儿:噢。教师:明白了就跟老师唱这首儿歌吧。在活动结束之前教师又问:小老鼠厉害不厉害,棒不棒?幼儿随声附和:厉害,棒!

▲暗示性提问,导致幼儿不能深入思考

【场景二】在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睡姿》中,教师带孩子做”大灰狼抓睡姿不正确的小动物“的游戏

教师:有没有睡姿不正确的小动物呢?幼儿A:没有!教师:请你再看看,有没有?幼儿A:没有!教师:你看看看萍萍睡得对不对?幼儿A:萍萍睡得不对,洋洋睡得也不对。

(分析和思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象征性地向幼儿发问,要求幼儿回答,学前期的幼儿比较容易受暗示,特别是中、小班幼儿,本身就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你看看萍萍睡得对不对“这句话明确告诉幼儿在萍萍身上找问题,这种具有暗示性的提问会导致整个活动中幼儿不能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所以,教师应提出客观的能引起幼儿思考的问题。

▲提问脱离孩子的经验和水平。

比如在《我的身体》教学活动中,老师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肚子里面什么东西会动?你是怎么知道它会动的?幼儿回答:“心脏在身体里一跳一跳的动”老师又问:“肚子里 除了心脏还有什么会动?”没有小孩回答,因为 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使提问不能得到很好的回应。

▲提问单向,不懂“追问”,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

比如:遇到错误答案时教师会向大家发问:“谁来纠正他?”“谁来帮助他?”这种提问的实质是“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关心思维过程。无论教师得到的答案是对是错,都不要忘了追问:“是吗?”“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想的?”……追问使孩子养成追根究底的意识,也可以使孩子暴露自己的一知半解和随声附和。

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它不仅不能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孩子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

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

在实践中要切实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注重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1、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在设计提问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培养孩子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活动具体的目标。如:一位老师在讲数学时提问:“汽车城停有几辆车?”幼儿在那数呀数,数不清,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提问有问题,马上调整自己的提问:“汽车城有几层楼?每层楼停有几辆车?”幼儿里解教师的提问后,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目标意识,明确探究活动到底能够引导幼儿明确哪一原理,获得哪一概念、和哪一方面的经验。只有目标明确,教师才能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幼儿探究活动中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幼儿积极思考、质疑、争论、促使幼儿发现科学原理和现象。

② 可接受性。

提问应注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个性,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观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着不同的喜好,我们教师从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组成转移到关注不同个性幼儿的发展,使师幼互动既面向全体,又突显个别。如:教师一般都会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取所要的信息,如“关于狮子,你知道什么?”“你看到过哪些颜色的花?”“什么是英雄?”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提出有效提问的探究,随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

③ 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孩子的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孩子觉得活动没有趣味。提问要有情趣、有意味和有吸引力,要注意引发孩子的情感体验,激活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获得发展。如:《有趣的汉字》这一活动咱们老师都知道这种活动很难组织,因为活动内容本身就很枯燥。从一般教学流程来看,活动有四个环节:

一、找汉字

二、看图猜字

三、交流关于汉字的经验

四、尝试看图识字,这四个环节是节节相扣,一个也不能少的,所以从能激发的兴趣出发,《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的一个案例是这样组织的:在组织的第一个环节,先在黑板上无顺序的写了三个国家的文字--中国、美国和日本,提问:“这是什么?”“你们能找到我们中国的字么?请你帮助老师指出来。”,孩子们非常兴奋,因为孩子们对汉字还是有点了解的,而且还是帮助老师指出来,能帮老师做事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这就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孩子的心。

在第二个环节中,改变了先让幼儿猜字然后总结出象形文字的教学思路。而是,先给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情境:古时候是没有字的,可是,我们要传递信息,怎么办?孩子们说出了很多答案,有的说:“大声喊”,有的说“让小白鸽告诉他(她)”……

孩子每说一次这位老师都提出疑问,后来有孩子说“做记号”,孩子们能想到做记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第五篇:集体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

集体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

教师的提问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互动活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因此,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与质量。教师提问的策略,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却暗含着深厚的指导和教学作用。

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是开发幼儿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在过去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封闭式提问丢失主体性,缺乏开放性,缺少思考价值;提问笼统空泛,问题问得不明确;牵涉面太广,幼儿不知从何答起,也不容易回答好;问题难度太大,忽视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超过了幼儿的理解水平和知识基础;同时,很少有幼儿主动发起提问,幼儿的质疑精神相当缺乏等。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

一 考虑班级幼儿年龄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在活动前往往要备课,在备课中也会提一些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幼儿。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问题和幼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幼儿年龄特点是什么?幼儿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幼儿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幼儿的哪些经验?教师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提问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虽然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但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经验、不同水平、不同个性,正确估计幼儿的能力,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班级中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们经常让他们回答有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让他们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寻求答案;对中等能力的幼儿,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疑问起到了巩固教学效果,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教师则可以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便能回答的问题,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二 提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积极思维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而好学,并能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所学问题置于一种情境中,如美术活动“越长越大的毛毛虫”,画面上有的毛毛虫的身体连接起来,而有的身体没有连接好,教师便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哪一条毛毛虫,为什么?”“谁能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样就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听故事的状态,激发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幼儿提一些“大”而“深”的问题,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将“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他们是怎样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等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其问题答案隐含着对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理解。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性问题的落实。三 提问要讲究语言艺术

在集体教学活动时,幼儿常根据教师的提问来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语言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的提问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以免造成幼儿理解错误或理解困难。其次,由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受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的制约,所以教师要以最简洁的语言传递最多的知识信息量,必须做到语言简练流畅、通俗易懂,特别是口头提问句子不宜太长,否则会使幼儿记忆和理解困难,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再次,教师提问的态度要诚恳,语言要亲切,谈话氛围要轻松和谐。在语调和语速的控制上能抑扬顿挫、疏密相间,正确处理提问和回答的关系,使幼儿能非常自然地听清问题,并能从容不迫地思考和回答问题。四 提问要具有开放性,使幼儿积极思维、充分想象

开放性的问题与传统的问题有着很大区别,传统的提问往往是一个问题一种答案,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注重的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会怎么办”“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看法吗”“你最喜欢这本书的哪一页”“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等。在针对“这幅画讲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时,幼儿可以从人物动作、表情、语言、心理及背景等角度进行观察和讲述。由于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要理解故事,而且要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 提问要由浅入深、简洁明了,使幼儿系统地掌握知识

教学是一种有效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幼儿了解信息和掌握知识的活动。从学习活动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序列。问题序列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递进式问句系列,即初问浅显,幼儿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从一般化问题逐步走向抽象化问题,最终达到预计的提问目的,这是幼儿园目前经常采用的问题形式;另一种是渐退式问句系列,即开始提出一个较抽象、较一般的问题,以引起悬念和产生整体印象,当幼儿不能正确回答时,在逐步具体化,直到幼儿做出正确回答。六 提问要形式多样化

提问的形式即提问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叙述性提问。即指示幼儿细致地观察并描述事物,如“妈妈的眼睛长得什么样?”

2,比较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三角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3,分类性提问。即启发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如“说说哪些植物是蔬菜?哪些植物是水果?”

4,假设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

5,选择性提问。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如“你认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谁的本领大?”

6,反诘提问。即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断进行反问,如“你怎么知道这个长、那个短?”

教师适当地采用多种类型的提问,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更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好比进餐时选择多种食物能让营养更均衡;绘画时选用多种颜色能使图画更美丽。

提问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一种交流形式,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教育方式。因此,让幼儿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充分表达,是我们贯彻现代化教育思想,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回应”一般出现在教师提问题后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是教师对幼儿的回答或随机反应的反馈。有效的回应是集体教学活动中实现优质师幼互动的关键。“能在教育现场关注来自幼儿的信息和生成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做出适时、适宜、适度的回应,发挥推动幼儿发展的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有效的回应同有效的提问一样,是反映教师教育的能力与艺术的一个方面。

那么教师怎样的回应才是有效的呢?我们可以从回应所起的作用来看:有效的回应能够对幼儿的表达发挥提升作用、拓展作用,将内在感知外显化的作用以及缓解难题的作用。发挥提升作用

1,当幼儿的表达内容可以统整时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果幼儿能够清楚地、合乎逻辑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此时,教师只需认真倾听。而当幼儿的表达可以用同种形象、感受、意境等进行串联,形成新的、规范的表达方式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地进行归纳小结,以统整幼儿的经验,提升幼儿的表达层次。例:

师:小朋友都过过生日吗?过生日的时候会干些什么事呢? 幼:过生日要吃生日蛋糕。幼:过生日要唱生日歌、吹蜡烛。幼:过生日的时候还要许愿。

师:对!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唱生日歌、许愿、吹蜡烛、吃生日蛋糕,真快乐!幼:过生日的时候还会请客吃饭。

幼: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请好朋友一起来吃生日蛋糕。师:是啊,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请朋友一起来庆祝,真热闹!2,当幼儿的表达内容丰富但限于某一具体场景时

如果幼儿的表达内容丰富但限于某一具体场景时,教师一般可以用概括的方式,用规范语言帮助幼儿提炼所表达的内容,带给幼儿新的感受,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语言文字智能的发展。例: 师:你们都喜欢自己的妈妈吗?为什么?

幼:我喜欢妈妈,妈妈每天早上都帮我洗脸刷牙,所以我喜欢我妈妈。师:哦!喜欢妈妈是因为妈妈每天都在照顾你。幼:我喜欢妈妈,每天我睡觉的时候妈妈都来陪我。师:是呀,妈妈时刻都陪伴着你。

幼:我喜欢妈妈,妈妈会给我买生日礼物,为我庆祝生日,让我开心。师:对的,妈妈总是把你的生日记在心里。发挥拓展作用 1,当幼儿的表达趋同时

在群体中,幼儿的言行容易受同伴的影响,这是幼儿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会以“要跟别人不一样”“还有谁和他不一样”加以引导,常常令幼儿不知所措。当幼儿的表达趋同时,教师要善于分析其根本原因,帮助幼儿分析哪里“一样”,应该怎么“不一样”,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与表达,拓展表达内容。例:

师:请你们听一听雨声,再仔细想一想雨会落在哪里,会干些什么? 幼:下雨了,雨落在大树上,把大树洗得干干净净;雨落在地上,把小草洗得干干净净。

师:你觉得雨有清洁作用,能使大地变干净。幼:雨能把车子上的灰尘洗掉,能把房顶冲洗干净。

师:你和她的意见一致,都认为雨有清洁作用。除了认为雨有清洁作用,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幼:下雨了,雨落到果园里,能给果园浇水,让果子快点成熟。

师:雨能清新空气;有清洁作用;还能浇灌植物,让花卉果实长得又快又好。2,当幼儿的表达具有借鉴意义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具体的信息清晰地指导幼儿“好”指的是什么,该如何做到“好”,让幼儿互相学习,找到仿效的方法,使个体经验变成集体分享的成果,推动幼儿的整体发展。例: 师:小朋友,请你来说一说你喜欢吃的水果。幼:我喜欢吃西瓜。幼:我喜欢吃菠萝。幼:我喜欢吃红红的苹果。

师:讲的真好,不仅说出了水果名称,还说出了它的颜色。幼:我喜欢吃黄黄的梨子。幼:我喜欢吃弯弯的香蕉。

师:太棒了,你把水果的形状也说清楚了。幼:我喜欢 酸酸的葡萄······

师:真好,你说出了水果的味道,原来你喜欢吃酸酸的东西。发挥将内在感知外显化的作用

1,当幼儿的表达涉及内心感受时 对于有些个体经验或情感体验,幼儿常常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因而很难让人理解,无法与人分享。这时教师需要运用追问等手段,进一步挖掘和探讨,帮助幼儿将内心感受外显化。例:

师:看到那么多的客人老师,你的心情怎样? 幼:我很紧张。师:为什么会紧张?

幼:我怕万一表现不好,大家会批评我。

师:哦,你的紧张来自压力。放心,老师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出色!幼:我的心情很舒畅。师:什么原因使你心情舒畅?

幼:今天有那么多客人老师,我会给他们留下好印象,心情当然很舒畅。师:很好,你很自信。2,当幼儿的表达出乎常理时

当幼儿的表达出乎常理时,有很多教师常常会马上反驳或制止,从而打击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因此游离于教学活动。因此,当幼儿的表达与集体的意见不统一或偏离教师的预设时,教师应该倾听,并运用鼓励、等待、启发等回应方式,引导他们把个体经验显现出来,然后根据情形作进一步引导。例:

师:春天到了,你们在街心花园、马路边、小区的绿地、公园里都看到些什么颜色?

幼:春天到了,我看到树叶是黄色的。幼(众):不对,春天的叶子是绿色的。

师:别急,说不定他有自己的道理哦!说说春天里你在哪儿看到树叶是黄色的? 幼:我在路边看到大树发芽了,一粒一粒的小芽看上去有点黄。师:春天,大树发芽了,嫩芽绿绿的还带点黄色,你们都发现了吗? 发挥化解难题的作用

1,当幼儿的表达背离问题的原意时

在现实中,当幼儿的表达背离了问题的原意时,有的教师就会或避而不答,或置之不理,或干脆提醒幼儿“听清楚老师的提问,我是请你讲优点,不是讲缺点”以扭转局面。对此,幼儿或坐下闭口不答,或顺应教师的意愿改口作答。其实,要化解教学现场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教师避而不答或强行让幼儿改口都不是最有效的,而是要跳出固定答案的束缚,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换种方式与幼儿沟通。这需要教师有“临阵不乱”的教育机智,更需要树立科学地教育观和正确的儿童观,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实现有效回应,推动幼儿健康发展。例: 师:谁愿意来讲讲自己的优点? 幼:我没有优点,缺点很多。

师:是吗?那你愿意告诉大家你有什么缺点吗?

幼:别人说我的缺点是贪吃,所以很胖;妈妈总说我记不住她说的话,记性不好;还有,我画画总是画得不好,还会把衣服弄脏;不过我力气很大,在幼儿园每次都是我去搬桌子。

师:其实,我发现你是个有很多优点的孩子。(幼儿茫然)

师:第一,你每次都能为大家搬桌子,说明你很爱劳动;第二,你能把自己的缺点讲给大家听,说明你很诚实;第三,大家都听明白了你刚才说的话,说明你语言表达能力强。数数你有几个优点了? 幼:我有三个优点了,谢谢老师!

师:你很有礼貌啊,又多了一个优点了。(幼儿欣慰地笑了)2,当出现冷场时

很多教师遭遇冷场时会急于用“老师告诉你们······”来代替幼儿回答,剥夺了幼儿进一步思考的机会。其实,这是教师应该帮助幼儿聚焦问题的关键线索,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想象、理解。例:(观看《西游记》中的《黄风岭》片段)

师:猪八戒把最后一瓶水让给师傅喝,我们都发现他很善良,那么,大家再仔细想想在刚才的影片里我们还发现猪八戒有其他优点吗?(出现冷场)

师:你们看,黄风岭是个什么地方?(沙漠)在这个地方行走会有什么感觉?(很热、很累)但是猪八戒肩上还挑着什么?(一担水)为了大家能有水喝,安全地走出沙漠,他再热再累也不丢弃那么重的水。你们发现他的其他优点了吗? 幼:不怕辛苦。幼:坚持到底。幼:永不放弃。幼:顽强。······ 教师的回应是否适时、适宜、适度是教学活动是否高质高效的重要评价依据,而回应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的能力与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做足功夫,吃透教材,明确目标,真正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把握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为此,教师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经验背景、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了解他们认识的局限性,设想他们在问题情境下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会有何种情绪状态,并设想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对策略,全面储备科学的、积极的、有价值的应对语言或调整措施,形成“弹性”方案,为有效回应提供全方位支持。

总之,提问与回应都是属于动态的过程,都必须要体现主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教师在了解幼儿、关注幼儿、追随幼儿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各种提问与回应的策略,才能真正体现集体教育的价值所在,促使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下载2014-2015学年(上)集体教学中幼师提问与回应的技巧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2015学年(上)集体教学中幼师提问与回应的技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集体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集体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吴玥 2010.1 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是教师、幼儿与活动内容三者间的互动,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每一个集体教学活动都有符合其活动特质的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技巧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技巧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中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应有技巧......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五篇模版)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钟菊花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教师有目的的提问,是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如在教学中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

    物理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物理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 作者:汤家合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2年第10期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介绍了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提问的常见技巧。关键词:物......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教的如何,学生学得怎样,需要一定的方式了解,课堂提问既是方式之一,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湄洲第一中心高朱小学郑梅娟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技巧上的欠缺,往往导致提问步入误区,将“满堂灌”发展成为“满堂问”,似乎......

    幼师如何去把握集体教学中的

    幼师如何去把握集体教学中的“退后中的有为” 《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