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时间:2019-05-13 04:2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第一篇: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湄洲第一中心高朱小学郑梅娟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技巧上的欠缺,往往导致提问步入误区,将“满堂灌”发展成为“满堂问”,似乎问的越多,启发的越深,往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方式单一,往往采用“是不是”的判断和“是什么”的叙述型.在课堂上一味追求所谓“热热闹闹的花瓶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研究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用科学的课堂提问来驾驭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深入探求知识的需要,课堂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及时恰当,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一、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

教师课堂提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随想随问、有疑必问,这样势必把一堂课弄得支离破碎,因此,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如何使课堂提问收到好的效果呢?那需要教师在备课中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

首先,设计的提问要有让学生参与思考的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长久下去学生会对提问淡然处之。

其次,设计的提问,难度不能太大,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能力。如果设计的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却步,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当,要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解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后,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本节重难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而且可以使学生得以表达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

对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如何回答,教师需进一步做好引导工作,教师都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教师在备课时还应拟出提问的提纲,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对某些有困难的学生,一时不能回答时,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逐步引导。提出的问题要明确、鲜明,是学生所能理解的。教师在提问中,要投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他们正在进行的思维过程,逐步地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地替他们进行思维。

二、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的提问方式

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样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提问方式。

l.引趣悟道,切入正题的直问。

“兴趣自疑问和惊奇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兴趣是求知的大门,是学习的原动力,如果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位置上,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好,因此应十

分重视自觉地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

2.指点迷津,校正思维航向的拨问。

教师在指引学生攀登知识的台阶时,学生遇到困惑是经常的,要及时解开“扣子”,越过思维障碍,需要教师按照程序引导点拨,使学生疑云消散,茅塞顿开,以期达到“自致其知”。

3.按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逻辑层次的层层递问。

每一门学科均有其确切的内容、固定的含义和严格的界限。它的科学性要求在论证它时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合理的论述和透彻地说明。采用什么方式就学生的疑点、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这就要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若干问题讲解是必要的。教师为此要精心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揭示出知识的理解过程,并在问与答的间隙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其科学的思维能力。

4.垫基辅路,思维转换的曲问。

课堂提问并不都宜由教师发问求答或让学生只是简单地作答“是”与“不是”的“一声雷”的做法,有时还需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掌握知识的目的。

5.催人向上,激发意向的激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他要求教师要结合教育内容的特点不断加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处于言不及就、欲言不能、欲罢不忍的情况下,教师若能以期待的目光,积极健康的鼓励性语言去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感情的激荡,对点燃追求知识的热望能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另外,要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这种向上奋进的精神一旦成为学生的快感体验,必将成为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巨大动力。

6.只问不答,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科学并不是保证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结论和知识答案都交给学生,应提出问题叫学生保持学习的“持续动机”,去感知教材,概括知识和规律,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收到“教是为了不教”之效。

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和“加油站”,但不能满堂问,要善问,即问在知识和智慧的结合点上。在导学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问,更要创设情境,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提出的疑问要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繁难。太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太繁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引不起学习的兴趣;二是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对象。如果问题不是学生深切感受的,教师提了出来,不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要使提问达到“导学”的目的,那就必须在提出问题之前,先进行足够的酝酿,必须使学生真正感到有问题,而且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才向学生提出,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课堂提问技巧的实施措施

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不是一种形式。好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饶有兴趣地深入理解课堂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愉悦、激动、兴奋的情绪中品味的体验知识的深刻内涵和无穷的奥妙。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它被广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这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比较高的智力技能,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这一技巧,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的:

(一)问语要精当

首先,提问的语言要准确、简练,使学生听后能明确提问的要求,迅速投入思维活动。语言模糊冗长的提问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难以进入问题情境。其次,要指明提问的对象,是要求集体回答还是指名回答,防止出现各说各的乱哄哄的现象。三是提问的内容和语调要具有启发性、鼓励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宽松情境中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开放状态。四是尽量避免一次提问多个问题。多个问题同时提问,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以免学生出现“答前”“忘后”或“答后”“忘前”的现象。

(二)提问要深浅适度

课堂提问必须深浅适度,教师对学生估计不足而提出过深的问题,则应随机给予必要提示,以一些辅助性提问架设语言“跳板”,帮助学生起跳。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提问,要有层次,有坡度,有深度.提问要难易适度,面问大多数学生,还要兼顾“后进生”。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深浅适当,要让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解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提问要做答后评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正确,教师应及时表扬给予鼓励,这样就会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在课堂上答非所问时,教师要用鼓励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使学生易于接受。

(四)提问要有侧重性

课堂提问既要注意问题的整体性,也要有侧重点。但课堂提问不能把教材内容摘得支离破碎,要注意它的整体结构。课堂提问必须用明确具体的语言加以表述,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还要善于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始终围绕中心,提出一连半密切相关的问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

(五)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当是多向的,经常性的,前苏联的一位教师E·H·伊利英在其教学活动中竭力鼓励学生提问题,他认为:“谁提问,谁就在思考,谁提问,谁就在形成个性”。学生无问题要问并非好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多提一些自问自答的问题,积极地引导学生共同思考他们自己所提的问题,必要时还要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表述、深度等作必要的处理。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总想到要问些什么问题。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好问题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要具有提问的意识和勇气,而且还要具备直觉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求异性思维能力。提问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然而现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进度、课堂容量、教材内容等因素,往往忽视了学生提问,甚至限制了学生提问。

课堂提问教师向学生提问外,更要重视学生提出疑问也是重要的一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老师应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因此,须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问题的学习精神。

课堂教学的提问可以助燃学生的思维之火,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着去学习”,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师生在信息双向交流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表现之一;善于启发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因素。

总之,要想使提问得心应手,教师就必须下一番苦功,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备课,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课堂结构优化,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

(麻江县贤昌中心学校

田应莲)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课堂提问。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以精心设计的提问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本文从课堂提问的好处和提问的技巧进行阐述。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问

技巧

无论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双边学习活动。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提问真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优化教学效果。

一、课堂提问的好处

(一)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

有利于开阔学生思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是几个,它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种是解答问题时所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它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纵向、横向或纵横交错地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加工创造,灵活地运用,这也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获得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提问反馈,既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及时采取措施拾遗补漏;又有利于学生产生一定的心智紧张,通过积极地再现、再组知识,检查自己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从其他同学的回答及教师的补充回答中及时进行弥补。不管是教师向学生提问,还是学生回答问题,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二)因人因文而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人而异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文本产生兴趣,在思考中逐步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例如在教授某些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每人提出二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这样教师便能得到近百个问题,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确定一些集中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来,进行讨论解答。这些问题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疑难也迎刃而解了,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提问要有层次

在提问难度研究中,有一个“解答距”的概念。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在经过一番思考后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也就是在教师提出问题与学生回答问题之间有一段思考的时间。

(四)提问要富有启发性,.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题不应是随意而问,而应该经过精心设计研究。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就不必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研究价值,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以训练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五)提问既要面向全体,既要有选择性,又要有针对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

总之,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发散思维、培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根据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课堂提问的艺术》

2、教育书籍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

历史教学强调培养历史思维,注重运用历史知识去思考问题,而历史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展开的,若能把提问技能灵活地在历史课堂中进行应用,则可起到强化知识信息的传输,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沟通师生感情交流之功效。另外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运用于历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既存在于复习有关的旧知识,也在于新知识的讲解启发中,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好的课堂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起到增进教学效果的作用。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首先要有一个“为什么问”的问题。对提问的意图要清楚,明确其意义,再根据其意图以合适的语句加以提问,教师的提问应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例如王林老师的《日本明治维新》的设计中,师:同学们,在进行本课之前,我们先来观察一幅图片(幻灯展示)。这是某国的一个使节团,大家来猜测它的国别?谈谈你的判断依据?生:可能是日本的。师:说说理由 生:中间坐着的那个人穿的是日本衣服。师:大家谁知道那种服饰的名称? 生:和服 师:好,大家的判断是正确的。这的确是日本的使节团。和服是在中国隋唐服饰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形成的。645 年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以隋唐为师,向中国学习,和服就是一个印证。这充分说明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师:此外,我们还看到图片中的其他人穿着的却是西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日本在 19 世纪 60 年代又进行了一次改革,此时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仿效欧美等国。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日本的这次改革——明治维新。(板书课题)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依据图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必须具体、明确,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楚,既要顾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为学生所理解。如学生学习洋务运动后的提问就要结合教学重点设计成“洋务运动的在近代化的起步中的地位”,“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等。

教学中对提问还有一个“问谁”的问题,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如对能力强的提问一些难度较深、较大的问题,鼓励其进一步刻苦钻研,培养其创造性,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问一些难度较浅、较小的问题,使他们够得着,鼓励其进一步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王林老师的《日本明治维新》的设计中,提问。(1)从日本明治维新课本剧中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2)这些变化与我们刚刚学过的明治维新的哪些政策有关?(3)学习了明治维新的有关知识,观看了课本剧以后,你对明治维新有哪些看法?我个人认为。(1)(2)两个小问题即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第(3)个小问题则对能力强的学生。

第四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教学活动,就要有“活”有“动”,要有“活动”,舍“问”其谁? 连古人都懂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辩证法,怎么能让现代 的青少年个个成为泥塑木雕,秦陵兵俑?对于逐渐向研究性学习转移 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越来越重要。教学实践中,我常有这样的发现 : 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笔者以为,能否科学地 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 个关键。那么,课堂提问当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 味呢?笔者曾从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第一,教师提问要做到“结合文本,曲径通幽”。

1.寻找文章的“空白”,于无声处感受文章的震撼力量。“空白” 有作者欲言而难言的,也有不值得言而不言的。如果提问能够在文章的 空白点上设计,往往能够使学生更直接更强烈地感受到文章的震撼力,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旨意。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宽容〉序言》教学中,有位老师指导学生在“刻着先驱者名字的石头上”写上碑文。这似乎与 预设目标无关,但如果没有对文本的研读,就不可能写好碑文。在不少 叙述性的文章中,人物的设计往往有较多的空白点。如《祝福》中,我 们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我’不对祥林嫂说什么 灵魂的问题,祥林嫂会死去吗?”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以让 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人物的命运,从而对小说主题有更强烈的体验。

2.寻找文章的“症候”,于难言处把握情感和态度。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 这个传统意象进 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 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 / 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 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 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

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 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 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 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 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 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 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 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 依恋与心酸?

3.寻找文章的“瑕疵”,于缺陷处培养严谨的学风。一般来说,选进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仔细研究的,但是疏漏还是不可避免。现行的高中教材,无论是文章还是注释,都能找出其“瑕疵”,有一 些“瑕疵”是关涉到文章整体理解的。以此为突破口,可以拉动对文 章的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 的季节”中“风流”的注释;如《师说》中“今之众人”的注释;如《神 奇的激光》一文中有多处的病句和表达不完善的地方„„抓住这些“瑕 疵”来组织学生查找资料,交流看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更科学 的认识,养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质疑精神。

4.寻找文本的无疑处,于无疑处设疑。这应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较 高的境界了,可以称之为“享受语文”。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 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 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 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 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

第二,教师提问要做到“结合人生,拓展思维”。

教师以情换情,以情唤情,使他们也进入角色,使他们正确的、健康的情感获得必要的表达、宣泄和释放。教师结合人生,结合社会,激情设问,拓展学生的思维。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在学习《孔雀东南飞》 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 “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 随之达到了高潮。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 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既然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为之不惜以死抗争。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 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 和家长制毒害的文弱书生的懦弱性格,但从原诗中最后“自挂东南枝” 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训,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

2.“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语文教学讲一个“拈” 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 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 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 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 间最美的坟墓》,拈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高中课文都是名篇精华,每篇课文中可教 可学的很多,但笔者认为面面俱到不如抓住“万绿丛中一点红”。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我在上《祝福》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 学们联系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具体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联 系祥林嫂一生的四次重大人生转折,即:孟春之日,丈夫死去;丽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从而得出鲁迅 先生把影响祥林嫂一生命运的四次遭遇刻意放在春天来写,所以祥林嫂 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之后饱受“四权” 束缚,被压迫、被蹂躏、直至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的封建农村妇女的典型。

第五篇: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尤贤文

邮编:641300电话:1530838057

3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我们要重视历史课堂上的提问,精心设计,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倡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新知识,从而提高自身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设计往往会激活一池水,调动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缜密有趣的提问设计往往会像一把钥匙,开启学生通往知识长廊的大门。问题设计的能力对一名历史教师而言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下面,结合我长期从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历史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使设计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应遵循一下四个原则:

1、启发性原则。即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含有一定的思维量,能够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广阔空间中遨游,这是历史课堂提问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这就要求提问要有新意,尽量摒弃那些平庸、刻板的提问,但又不能削弱双基,而是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兴趣性原则。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人集中注意力,能促进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设计的提问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有情趣和吸引力,是否能使学生愉快的接收教育。历史课堂提问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刻意求新,平中出奇,使学生在生疑、解疑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并体会到积极思维的快乐。

3、可接受原则。即历史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提问要深浅适度,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设问要针对优、差学生及一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发挥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4、循序渐进原则。即要求历史教师按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设计问题。历史提问一般可分为识记、理解、推理和评价四个层次,四个层次各具功能,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高低,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学生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二、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

善教者,必善问。认真设计科学合理的历史课堂提问,注重提问的技巧,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历史课堂提问的主要技巧有:

1、诱导式提问。

①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诱导提问。例如,有位教师提问学生:原始初民驯养小动物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了吃动物的肉,剥取动物的毛皮。这是没有教师暗示下的原有思路延伸的结果。接着教师诱导一位平时爱养小狗小猫和各种昆虫的学生,让他联想从小爱养小动物的生活体验谈谈想法,结果他提出了一种新看法:小动物多可爱好玩!初民们最早饲养小动物也可能是为 1

了好玩,是为了与孩子们作伴,是为了增添生活乐趣。各种动物驯养多了,驯养时间长了,才成为家畜,才发展起畜牧业来。等到畜牧业发展起来之后,才谈得上经济价值。饲养动物,追求经济价值是后来的事,不是原始初民最早的动机。原始初民最早时还头脑简单,还不可能有先养后吃的长远打算,只可能凭着喜爱动物这种感性冲动来饲养动物。这样,就开拓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开拓出了创造意境。

②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诱导对问题的理解。如“张三兴奋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路遇李四提着一串铲币去买米„„这是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的事?”显然比起“战国时货币形式有几种?齐、赵等国货币形态如何?”的问法有趣得多。实践证明,初中生对此类提问很感兴趣,记忆也很深刻。

③以富有趣味的知识性提问,诱导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例如: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节课中,提出一个问题,“为庆祝新中国诞生,在开国大典鸣礼炮时,你们知道当时设置了多少门礼炮,齐鸣了多少响吗?”然后告诉学生:“是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设置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的时刻来纪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为什么会爆发?它有什么重要意义?”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行学习。

④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疑问的某些闪光点,诱导出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为什么要反对英国人呢?”这不是疑难问题,但其中有一个闪光点。于是教师借题发挥,一步步引导学生,提出: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所有英国人吗?(不是)那么他们反对的是谁呢?(英国资产阶级)这时的英国资产阶级是以什么面目出现在北美的呢?(以殖民者的面目出现)准确地说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谁呢?(英国殖民者)大家还记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吗?(英国封建阶级)你认为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对象是谁呢?(封建主阶级)。接着教师说:联系方才的回答,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两篇课文看看还有什么疑题没有?一个同学又提出,既然说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主阶级,为什么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却是英国资产阶级呢?这样把问题又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2、疏导式提问。

疏导式提问的实质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

例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可提问,“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讲授中还可适当插问:“意大利原来属于同盟国,为什么参加了协约国作战?”“美国为什么先中立后参战?”等问题,结束时可提问:“通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这样层层设疑,提问疏导,前后呼应,突出重点。

又如讲到1945年,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去”还是“不去”?学生说不该去的列举一大堆理由:“蒋介石背信弃义、两面三刀,西安事变后扣押

2张学良、杨虎城,说明这个伪君子是任何卑劣的行为都会干的,毛主席不能去。”“抗战胜利,蒋介石疯狂抢夺胜利成果,积极部署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磨刀霍霍,哪有丝毫诚意谋求和平?”说该“去”的学生也列举了许多理由:学生讲了当时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关键时刻,中间势力对蒋抱有幻想,“去”有利于揭露敌人,谈判也是一种针锋相对的斗争。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为了争取国内和平,为了更好地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全国人民,毛泽东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进行谈判。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学生不仅对重庆谈判的历史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且对毛泽东的伟大革命精神体会更深。

3、阶梯式提问

教师将所要展示的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前后连贯,形同“阶梯”的问题组,让学生登上我们的“阶梯”去寻根究底,直至问题完全解决。

①按同一历史事件内部联系设计提问“阶梯”。

比如,讲授“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可以作如下启发:

发生战争必然有矛盾,这个社会矛盾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严重阻碍。”——这体现了什么社会发展规律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所以它是决定战争发生的原因,也就是这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使战争必然发生,早晚都要发生。

那么,谁能预见战争将在什么时期发生呢?——引导学生分析大约将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这一时期,北美人民反英斗争不断高涨,表明战争的时机成熟了。

如果再精确些,战争到底会在哪一个时间发生?——启发学生:将在1773年12月之后不久。因为这时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线,使战争一触即发。实践表明,通过以上问题的程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一是如何寻找根本原因——战争必然发生。二是何时发生要看时机何时成熟。三是战争最后只需要一根导火线。同时,也向学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这一问题,还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②从不同历史事件的联系设计提问“阶梯”。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首先让学生考虑明治维新的原因、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后又围绕这一问题提出如何评价明治维新?再深一层,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再进一步,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最后加一问:为什么明治维新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对同一史实,通过发散性提问引导学生多方思维,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了解”进入“研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③根据历史人物对同一历史事件态度的变化设计提问“阶梯”。如,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是反共反人民的,可是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同意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是为什么?通过精心设疑启发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求:

一是“九·一八”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3学生回答:对日本是“绝对不抵抗”,对中共在“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下进行疯狂的军事进攻,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多次的军事围剿。原因是他认为他独裁统治的最大威胁来自中共的存在。

二是西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事变后,他被迫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学生对蒋态度变化的原因有所认识:先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的政治地位和权利,恢复自由,以图东山再起。

三是“七·七”事变后,他对日本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准备抗战。教师启发说,所以如此,是因为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开始,蒋若不树抗战之帜,必被痛斥为民族败类。但日本的火力距南京尚远,故而“准备抗战”。

四是“八·一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政策或态度如何?为什么?教师启发说:事变后,经中共的极力争取,于1937年9月蒋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蒋亲任总司令立即对日作战。因为他统治的中心南京受威胁,故而立即抗战。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概括出答案:①根本原因是为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②迫于英、美的压力,尤其是美国不愿看到日本独占中国。③迫于国民党内部抗日派的压力。④中共以大局为重,不计前仇,极力争取。

最后教师点拨:蒋政策是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主次变化而变化。但维护其独裁统治则是根本出发点。通过这样设疑,学生不仅将基础知识掌握起来,而且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很好的培养。

4、比较式提问。

比较是历史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又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求同是找出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求异是找出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培养比较能力是为了达到深化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

①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对这一问题,学生觉得很难把握和理解。教师在讲授时,把疑点放在“继续和扩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提示学生从原因、列强、规模、时间、后果等方面同第一次战争比较,这样学生容易找到答案:一是原因: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使鸦片贸易合法化而发动的。(第一次战争是英国为了保护鸦片走私,企图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二是侵华的列强:英、法是主谋,美俄是帮凶。(第一次战争只有英国)三是时间:从1856年10月到1860年10月,长达四年。(第一次: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共二年零二个月)四是规模:第二次战争列强投放的兵力比第一次战争多得多,最多时达二万五千余人。战线从广州到北京。(第一次从广州到天津)五是结果:第二次战争,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列强订立中俄《瑷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和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中国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接着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第一次:清朝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的基础知识,对“继续和扩大”的含义有了更深地体会,而且使比较思维得到了训练。

②如讲到二战后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置时,可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们思考:一是

4为什么“东史郎案”在日本一再败诉?二是为什么日本右翼势力活动如此猖撅?三是同样是法西斯国家,德日为什么战后认罪态度如此迥异?这对我们有什么警示?引导学生们从历史的根源、现实的背景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认识:美国当初“为小利于眼前”,导致“遗大祸于来日”;日本军国主义抬头,值得警惕,大战悲剧决不能重演;我国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等。

5、迂回式提问。

有些历史问题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如:讲述完“西安事变”后,若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初步建立的?”提问方式稍作变通,设计成若干个小问题效果可能更好: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是在哪一年?其主要内容是什么?”③“1935年党的瓦窑堡会议制定了什么方针?”④“一二·九运动爆发标志着什么?”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通过迂回设问,经学生归纳、分析、综合,有利于其思维顺利越过障碍,更好地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一节所包含的知识要素。

三、运用提问技能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提问不仅仅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更在于使学生通过开动脑筋思考,联系已有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突出重点,难易适度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年级的学生心理状态、思想趋向、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教材和每堂课的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但不论何种方式,都要做到问题的难易适度。所谓难易适度,即所提问题不能低于或过高于学生的水平。

美国学者阿特金森在1958年的一项实验中得出一个结论,即当题目的难度系数为50%时,多数学生对题目最感兴趣。一般地讲,一个问题全班有半数学生经过思索后能够回答出来,其适度性可被接受。要达到这个效果,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并在课堂教学中敏锐观察、准确判断、及时调控。

2.精心安排,选择时机

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什么时候是提问的最好时机呢?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话,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提问应使学生处于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1)有一部分答案,但不完整;

(2)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没有答案;

(3)虽一时不能回答,但有回答的自信心。这几种心理状态正是处于“愤”与“悱”的境地,是提问的最佳时机。

3.频率数量,周密设计

对课堂教学提问的频率、数量要周密计划。一节课提问多少次合适,没有统一规定,一般视实际需要而定。教学过程中教师突然想到的问题不要脱口而出,盲目随意会产生负作用。

根据经验,教学的起始、中间与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在这些环节中间提问相对较少。当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机械套用。

4.鼓励学生,教会学生发问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关心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炮的型号、炮口直径、各国死亡人数;秦始皇严刑酷法中的12种死刑除车裂、腰斩外的其他刑法的种类、名称;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如杀了一个诸侯,军功和杀普通的士兵一样吗?„„之类问题。尽管出于个人喜好就事论事,但有的已表现出独创的色彩,教师应加以鼓励和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风,放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避免强迫依从、嘲笑讽刺的“家长作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区别对待。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较深,教师在备课时并无准备,不可盲目作答。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再宣布正确答案。对脱离教材甚远的问题,可在课余讲给提出问题的学生。对于提出离奇古怪问题的学生,也不要批评责怪,有时一些看似怪异新奇的问题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

总之,优化历史课堂提问,注重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它既是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智力型”转化的关键之举,又是学生“深入的阶梯,长进的桥梁,触发的引信,觉悟的契机”,是历史课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下载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中心小学 王发清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笔者通过结合自己的学习收获......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式与技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式与技巧 【摘 要】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提问的艺术,是数学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恰当的提问可以启......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专题讲座 小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训练与培养 王曼怡(北京市光明小学,小学特级教师)一、良好学习习惯在人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2011-10-24 15:41:50) 转载杂谈 ▼ 标签:分类: 教学案例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江萍(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中学高级教师) 众所周知,课......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摘要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是数学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与技法【内容提要】:数学课堂提问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离开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而课......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精选五篇)

    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技巧漫谈 赵宏丽 【摘要】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我们要重视历史课堂上的提......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调味剂,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更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一味良药”,同时也是进行师生互动、教学交流的有效途径。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