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幼儿园集体教学的回应
幼儿园集体教学提问回应
回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与反应的处理,是师幼互动的方式之一。教师回应既体现了教育的互动性,又体现了教育的智慧性,良好的回应行为能启发幼儿思考,促进师幼互动,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幼儿教师对回应行为还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回应方式单
一、运用指令性语言回应过于频繁、回应用词千篇一律、甚至忽视幼儿的反应不给予回应等诸多问题,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进行了量和质的研究,深入讨论和分析了幼儿园教师回应行为的现状,指出了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教师回应的策略。
本研究分为四部分:
一、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案。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量的研究。笔者通过观察研究从回应对象、回应方式、回应类型三个维度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进行了统计和归纳,并对示范园与非示范园、农村园与城市园、熟练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回应行为进行了比较。
三、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质的研究。基于对教学现场的观察,结合访谈记录,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的运用特点、影响因素、现存问题进行了阐述。
四、结论和建议。针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存在的问题,笔者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优化教师回应策略两个方面提出提高教师回应水平的建议。
第二篇:谈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回应策略
谈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回应策略
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对课堂中出现的生成内容缺乏价值判断,有的教师虽有合理、精美的预设,但对于幼儿在课堂教学中诸多的即时生成的经验与问题、需要与体验,缺乏及时关注,为此不能及时地有效回应,致使身边许多生成的教育、教学契机流失。因此,教师对于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要适时地恰当地予以回应。
一、追问。许多教师的课堂回应是“正误”判断,遇到错误答案后教师就会向全班发问:谁来纠正他?谁来帮助他?这种教学问答实质是“寻找正确答案”而不关心思维过程。这无形中导致了机械思维,还可能使孩子失去深入探究的兴趣,停留于表面的“知道”。
无论教师得到的答案看起来是对是错,都不要忘了追问:是吗?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别的解释吗?追问使问题清晰和有层次、有条理,追问使孩子养成追根究底的意识,也便于清理自己的思路,追问也使孩子暴露自己的一知半解和随声附和,总之一句话,追问使孩子思维更加积极化。
二、补充。补充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例如,当教师把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孩子自由交流以后,会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幼儿不理解或误解、讨论离题或停于表浅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个别的,指导一下即可;也可能是带共性的,就必须及时补充信息、补充说明、增加指导性提示等等。还有很多的问题在教师提出后,幼儿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此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补充,以一些解释性的小问题来进行补充和帮助,让幼儿能顺利地寻找到答案,能顺利地跟进教师的步伐。
三、重组提升。重组是对教师教育智慧的更大挑战,它意味着教师通过课堂资源的激活、发现、采集、分析判断和回应,意识到原先的教学设计方案已不适应幼儿的实际状况,需要及时调整甚至重建教学活动过程。具体的重组,可以是对推进教学深化的中心问题的重组,如从幼儿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经过集中、概括和提炼,形成一个新的值得在幼儿中进行讨论的问题;可以是师幼互动形式的调整,如由一对一的师幼互动转化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幼幼互动,或者转化为幼儿与幼儿小组之间、教师与幼儿小组之间的互动;还可以是新的教学活动环节的重组。
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给还孩子。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到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让教师的“教”更有意义,也让儿童的“学”更有价值。
第三篇:幼儿园集体活动中教师的回应[推荐]
幼儿园集体活动中教师的回应
西夏墅中心幼儿园 蒋婉君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与回应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的回应是否适时、适宜、适度是教学活动是否高质高效的重要评价依据,而回应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的能力与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做足功夫,吃透教材,明确目标,真正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把握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为此,教师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经验背景、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了解他们认识的局限性,设想他们在问题情境下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会有何种情绪状态,并设想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对策略,全面储备科学的、积极的、有价值的应对语言或调整措施,形成“弹性”方案,为有效回应提供全方位支持。
回应作为提问的延续,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如何使课堂生动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地回应幼儿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能否关注幼儿的反应,给予适宜的回应,这决定着课堂的走向和与教学的有效程度。要做到有效的回应,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善于倾听,选准时机
对教师而言,耐心认真地倾听是积极回应的前提,也是对幼儿的尊重。好的提问往往需要幼儿做出一定的思考。当幼儿专注于活动、认真思考的时候,或者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正在讨论的时候,教师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或急于告知答案,而应先默默关注,认真倾听,耐心等候,再适时点拨。另外,教师也要善于抓住课堂中那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针对性强、艺术性高的激励性评价,还要引导幼儿也学习捕捉、把握时机,及时与同伴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幼及幼儿之间的心灵沟通。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2、给幼儿评价的机会
教师的评价,可以让幼儿增强自信、收获快乐、发现不足并明确努力的方向。然而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可以采取幼儿互评和幼儿自评的形式。
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对同伴成功的方法、结果虚心评鉴,加以吸收,或积极引导他们与自身的学习加以对照,学会类推与独创。通过这种互评形式可以使幼儿个体智慧成为群体智慧,促进交际能力的培养,完善人格的形成。
培养幼儿自主评价的能力是关系到幼儿的一生、同时也应该贯穿于幼儿学习生涯的重要任务。幼儿通过对自己的评价,一方面可以培养其自我评价能力,认清自己学习的目的,养成反思的思维习惯,形成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幼儿的自我评价,可以增强自信心,养成有计划学习的好习惯。
3、借助肢体语言
教学语言除口头和书面语言之外,教师的肢体动作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语言,运用得当的话,同样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人的肢体语言时刻向他人表达出各种信息:对别人的态度、希望、要求、亲近或疏远、支持或反对等等。肢体语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动作、手势、眼神、表情、讲话语气等。当幼儿有好的表现时,教师可以握手、拥抱孩子,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对一些缺乏自信的孩子,老师更不能吝惜对孩子的赞扬,可以竖起大拇指表示赞同。即使当孩子表现不好时也要面带微笑,给孩子以自信和继续努力的愿望。教师的肢体语言是一种爱的表达,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善于使用这种语言,可以使师生的心灵与心灵之间架起又一座沟通的桥梁。
4、借助评价介质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对幼儿进行评价,评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评价的手段多样化表现在,教师可以利用小红花、五角星、小苹果等有形的物质来增强对幼儿的刺激,从而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5、运用丰富的语言
教师的评价不应简单的肯定对或否定错,而应分析原因,要指出努力的方向。评价要中肯,更需要切中实际、用词准确、到位,不能泛泛而谈,灵活运用存乎一心。教师对幼儿的回应应尽可能的避免单调重复,在肯定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语言刺激,丰富语言信息。当然,鼓励性的言语不能滥用,要考虑它的适宜性,“好”“真棒”“真聪明”这些话过多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6、参与也是一种回应的策略。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有时会表现出没兴趣,有时碰到困难会放弃,这时教师的适时参与能有效地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中班音乐活动“苹果丰收”中,教师让幼儿听着音乐编舞,幼儿觉得很难,不知道怎样编。这时,教师及时参与进来,随着音乐和幼儿一起编舞,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幼儿看着教师的动作,模仿着跳起舞来,这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教师要灵活应对来自幼儿的多种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回应,这是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到底怎样做到有效回应呢? 第一,教师要对来自幼儿的信息作出价值判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捕捉和分析来自幼儿的信息,到底哪些信息对教学有帮助,哪些信息应该及时回应,哪些信息可以进行引导和进一步拓展。第二,要了解幼儿,尊重幼儿。教师要真正静下心来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只有充分了解幼儿,掌握幼儿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才能发现幼儿的需要,及时满足幼儿的需要,从而作出有效的回应。第三,要运用多种回应的策略。教师回应幼儿的策略有很多,如表扬、设疑、追问和参与等。如何选择有效合理的策略来回应幼儿,也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在“我的动物客人”活动中,孩子模仿狮子的样子、声音、动作等,模仿的很像。教师发现后及时给予表扬,并让幼儿在集体面前示范,其他幼儿于是也积极投入,这种表扬的回应策略,激起了幼儿的表现欲,达到了非常好的活动效果。而在一次“四季风”活动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现在是什么季节?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呢?每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这些问题帮助幼儿梳理了已有经验,使幼儿知道一年不光有四个季节,而且每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教师的这些迫问,幼儿的经验便是零碎的。第四,参与也是一种回应的策略。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有时会表现出没兴趣,有时碰到困难会放弃,这时教师的适时参与能有效地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中班音乐活动“苹果丰收”中,教师让幼儿听着音乐编舞,幼儿觉得很难,不知道怎样编。这时,教师及时参与进来,随着音乐和幼儿一起编舞,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幼儿看着教师的动作,模仿着跳起舞来,这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情绪饱满,态度亲切,注意用自己的兴趣去激发孩子,也注意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回应技能有了很大进步。以往的存在课堂回应时机把握不准,回应方式单一,总是单纯重复、忽略孩子的回答等情况在今天的活动中很少发生,说明老师正在努力地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并尽量准确地把球再抛给孩子。在活动后,大家给年轻教师提出了建议,总结了一些策略:如当孩子们出现奇思妙想时,教师应该欣赏肯定;当孩子思维局限时,教师应该启发拓展;孩子思维与众不同时,教师应该追问探究;当孩子不易理解时,教师应该细化问题,搭建阶梯。相信这些策略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教师提高回应质量,让课堂生动起来。
第四篇:什么是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提问
幼儿园集体教学提问
提问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
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令”。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有效提问是相对于“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提出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问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与回答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低效提问”是指过易的、过难的、表达含糊的、无意义重复的提问。问与不问一个样,或者问了还不如不问的好,应属“无效提问”。
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且这种回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思维并参与学习过程。有效问题的条件是:
①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有趣。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封闭的问题”使得讨论枯燥乏味,使课堂失去活力和深度,如科学课上“同学们知道哪些四季常青的植物?”就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在大脑中搜索他所知的所有植物,而“同学们见过冬青吗?”就是一个封闭性问题,它只能引起学生简单的回答而不能促发思维的进一步扩展; ②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难度。鲍里奇认为,有效提问是“能够激起学生兴趣和好奇、聚焦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提问、促使学生反思、提升学生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一定是有相当难度的问题。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怕学生不懂,惯于把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零敲碎打,肢解成一系列“小步子”问题,可是,当教师的提问既无一定开放性,又没有一定的难度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带来“满堂问”的干扰。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很活跃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课堂提问是一项基本的教学活动,问题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学生就丧失了自己的思考。
“满堂问”教学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进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另一个问题是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真正的“对话”并没有发生。之所以说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倾听。我们时常可以在课堂上看到:当学生提出与教师预定答案不相符甚至相左的答案时,教师往往并不愿意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是否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其实,这种“满堂问”和“满堂灌”的教学一样,二者都没有关注学生,没有把学生的思维纳入到教学中。所以,“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没有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人,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结果导致课堂流于肤浅嘈杂。
第五篇:集体教学中的提问与回应
人文课堂 有效教学
——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与回应
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具备提问与回应的有效性和灵活性。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幼儿,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提问与回应为幼儿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幼儿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活动,帮助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有效提问
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的好即教的好”。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
首先,尽可能的提开放式问题,而不是封闭式问题。《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开放性的,为幼儿创设一个广阔的思维和自主探索、想象的空间。因为教师准确、恰当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进入积极状态,有利于激发幼儿讲述的积极性、并能发展想象创造能力。
其二,提问的设计要围绕目标,着眼于活动的主题,把活动的“筋骨”抽出来,将有助于幼儿主动建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们研讨的早阅活动方案《小兔怕怕》中就围绕目标(知道遇事要勇敢,要勇于尝试克服恐惧。)预设了几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叫小兔怕怕?”“小兔怕怕为什么哭?大家是怎么说的?”“小兔听了妈妈的话,是怎么做的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幼儿在自己的思考讲述中,自觉地理解了故事中的道理,而不用老师去特意地告诉他们。
其三,提问的过程中,应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提问要有层次性,难度上要有一个从易到难的递进。太易或太难的提问都无助于主体的发展,反而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例如我们研讨的早阅活动《点点和哆咪的信》中,在引导幼儿看最后一封点点写给哆咪的信时教师是这样提问的:猜猜这封信上点点想告诉多咪什么呢?但是孩子们的猜测可谓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这时教师就把提问进行调整:看看点点在干什么?旁边的云记号是什么意思?这样幼儿就在教师的启发下,仔细观察画面的细节,就能按照画面的内容进行回答了。所以当幼儿回答问题有难度时,要分解难度,化难为易,适当提示,给予幼儿一定的线索,让幼儿比较容易的回答问题。
二、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二——有效回应
教师回应是指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分析捕捉有价值的问题,从幼儿的问题出发,适时地引导,给予适当的支持,以促进孩子更有效地学习,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互动过程。但是我们说提问是可以预设的,而幼儿回答后的回应,却往往因教师不了解幼儿会怎么回答,而不知如何去回应。我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几条有效回应的方法:
1、欣赏、肯定式的回应:孩子正确回答要给予肯定,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肯定评价时不能只说,你真棒!或是重复孩子的话。这样老师的肯定、欣赏是没有针对性的,老师要说明“棒”在哪里,这样对幼儿才有指导的作用,给其他的孩子指明了思考的方向。
2、追问拓展式的回应:当幼儿的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通过提示继续问:“还有其他吗?”“还有其他原因吗?”拓展孩子的经验,打开孩子的思路。
3、提升式的回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思维的片面性、从众性。在师幼互动中,有时幼儿表达的语言内容不太准确,有时表达的方式不正确,有时是表达不完整。此时教师不能漠视或放纵这一现象,而应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顺应幼儿的思路,完善和提高他们的语言。使回应起到归纳幼儿的经验,并有目的提升的作用。
4、梳理式的回应:就是帮助幼儿削枝强干,突出主题。比如提问:你喜欢和好朋友一起做什么?幼儿可能回答了许多的答案,有的重复、有的零乱,此时教师就要梳理,和好朋友在一起做游戏、玩玩具、分享美食,和朋友在一起真开心。
5、留疑式回应: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当孩子生成的问题,我们答不上来时,我们可以把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回家去寻找答案。这样既解决了回应的问题,又鼓励幼儿进行探索。
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100”种语言和表达方式。首先,教师在活动前要充分了解本班孩子的已有经验,做好100种回应的准备。活动前分析本班幼儿已有经验及发展需求,精心预设活动,并针对每个互动环节提出可能性假设:假设孩子在这一环节中的表现是怎样的?假设孩子对问题的答案是什么?面对这一现象,我该怎么回应。假设越多,教师在活动中的回应就越从容,也能更好把握互动目标。其次,要对孩子的回答进行价值判断,然后灵活运用回应方法进行回应。最后,教师在回应中要克服语言随意性,语言要规范有艺术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的回应幼儿,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人文化。
总之,提问与回应都是属于动态的过程,都必须要体现主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教师在了解幼儿、关注幼儿、追随幼儿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各种提问与回应的策略,才能真正体现集体教育的价值所在,促使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