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评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评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人教版新课标
一、创设活动情景,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这些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板每个小组做一个封闭的长方体纸盒。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最先做完,下面开始吧!
2、小组合作,利用长、正方形纸板动手制作长方体纸盒。
3、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哪个小组的同学能说一说你们制作的长方体纸盒它得基本特征,指出它的长、宽、高,并分别指出和长、宽、高相等的棱。
生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生3: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4:拿着长方体指出它的长、宽、高。
师: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长方体表面积教具展开贴再黑板上)
简析: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并使学习数学成了一种乐趣,从而唤起了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规律的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作了铺垫,使学生顺利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
xiaoxue.xuekeedu.com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制作好的长方体纸盒,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
师:长方体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 生:(拿着手中展开的长方体)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生:总共有三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长方体的展开图形,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形(课件演示正方体展开图形)
师:展开后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相等的面? 生:每个面是正方形的,有6个相等的面。
师:(指着两个展开的图形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简析: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表面积的概念,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认真观察,使其更清楚的看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也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2、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xiaoxue.xuekeedu.com
师:既然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你们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纸盒,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
生合作探究计算方法,汇报如下:
生1:我们组列式是6×5+6×5+6×3+6×3+5×3+5×3,分别求出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的面积,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就是它们的表面积。
生2:我们组列式为6×5×2+6×3×2+5×3×2。我用6×5×2求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用6×3×2求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用5×3×2求出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然后把三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3:我们组列式是(6×5+6×3+5×3)×2。我用6×5求出上面;6×3求出前面;5×3求出后面。然后用它们相加的和再乘以2,就求出六个面的总面积。因为长方体六个面中分别有三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4:我们组列式是(5+3+5+3)×6+5×3×2。我用5+3+5+3求的是长方体展开后大长方形的长,再乘以6就求出上下、前后4个面的面积;5×3×2求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最后再求出它们的和。
生5:我们组制作的长方体纸盒和他们的不一样,因为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所以我列式是:6×3×4+3×3×2,我用6×3×4求的 xiaoxue.xuekeedu.com
是上下、前后四个面的面积;用3×3×2求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你们计算的很准确!你们组制作的长方体纸盒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你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简捷的计算方法,很值得学习。生活中的长方体确实是各种各样的,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生1:正方体同长方体一样都是六个面,而这六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我认为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乘以6。
生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棱长×棱长×6。
简析: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长方体纸盒,通过讨论、测量、计算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也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合作和探求知识的意识。在此环节中学生不仅自己主动经历表面积的计算过程,感受到了表面积的意义,而且也使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xiaoxue.xuekeedu.com
1、师出示一个长方体药盒,问:你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吗?(不能。)为什么?(生:因为不知道每个面的长和宽、、、、、、)现在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8、6厘米,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吗?只列出算式不计算。
2、生独立计算。
3、师:通过列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只要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我们就可以求出它的表面积。)
简析:此环节是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深化巩固,也是对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抽象过程。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师:请同学们拿出正方体药盒,帮助工人师傅计算一下要加工100个这样的药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
2、师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5个面)告诉学生它的棱长是10厘米,求出制作一个这样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只说算式)
3、师:假如我们的教室要重新粉刷,你能计算出需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吗?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测量工具,分工合作,看哪一个组最先计算出结果。(可把学生分成两个或三个组,在实际测量中遇到困难可与本组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
简析:数学学习,从理解知识到具体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次“飞跃”。本节课所设计的练习题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物品,灵活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解题,让学生运用
xiaoxue.xuekeedu.com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发展智能。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了数学的本来面目。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简析:归纳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总结交流学习方法,对知识的掌握及今后的学习相得益彰。
反思: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矛盾,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学生活动的设计,使活动的内在结构以及活动之间的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求知、求异的探索态度,善于求新、设疑、迁移的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选取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的活动,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第三、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并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统计等,有利于学生思索并得出结论。第四、探究活动要在情感态度上与儿童贴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评析】
xiaoxue.xuekeedu.com
本着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主体实验的两条基本原则,即诚心诚意的让学生做主人,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通过老师提供的材料,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环境氛围,在教师的引领及点拨下,让孩子们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归纳总结,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让更多的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幸福的主人,使孩子们获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学习质量得到提高。本着这一教学理念,这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大的框架。
框架一:从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长方体、正方体表象,为解决本解决本节课的知识搭建一个前台。
框架二:建立表面积概念
在提供实物这一材料下,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
框架三:探求表面积计算方法
在深刻建立表面积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两两合作,由已建立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交流很快得到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并从中比较,选择出较简捷的方法,继而得到公式,由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长方体研究透彻后,轻松的得出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框架四:巩固练习
公式得出后的基本应用,通过老师手中香皂包装盒表面积的计算,及时对知识进行反馈。
xiaoxue.xuekeedu.com
框架五:解释应用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孩子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巨大作用,并在应用中提升对数学理解的质量,由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提升练习的设计,在交流思路的过程中,还渗透了审题意识及习惯的养成,并使孩子们体悟到遇到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灵活而又准确的找到解题方法。
框架六:谈本节课的收获
孩子们从知识目标上谈,同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谈自身的体会与收获,对数学这一许多人认为枯燥的学科中产生丰富的情感,激发起孩子们热爱数学的美好情感。
在这节课中,每一个孩子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特别是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去求,更可贵的是有的孩子能够想到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再加上、下两面面积的方法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另外,孩子们语言的表述清晰、准确,声音洪亮,手拿学具示范时动作落落大方,谈体会与收获时精彩的发言给老师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同时,xiaoxue.xuekeedu.com
在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数学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习。
这节课存在着一些遗憾的地方,例如: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方法的交流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的生成情况较多,在处理时由于教学艺术的欠缺,耗时太长,以至于最后的几道提升练习来不及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没有展现出来,留下了较大的遗憾。从这节课上,我收获了很多,同时,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与问题。做为教师,课堂上当孩子们在热烈交流的过程中,要学会调控与把握,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时,要适时的把学生拉回来,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使孩子们在每一节课上的数学思维都得以发展与提升。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它需要经验的积累,特别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这需要历练与功夫,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对教材深钻,准确的把握,因为这正是教学艺术的来源。
第二篇: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长方体和正方体-人教新课标 【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长方体和正方体总复习》教学实录
我们对复习课的理解一般是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减少遗忘,增强记忆。因此,复习课都有这样几个环节:梳理知识——深化知识——综合运用。但实质上知识是有系统、有联系的、有结构的。复习课不但要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而且要让学生在复习中找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蕴藏的规律。这是我们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总复习》的想法。(这个内容是省编教材第十册155页的教学内容)这节复习课跳出了单纯记忆的框架,搭建了有助于学生创新的平台——折纸,让学生在折的过程中系统梳理知识,探究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并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第一次折]梳理长方体特征
教师拿出24 x 5的长方形纸,学生每人两张。
师:这张纸,你知道干什么用?(学生惊讶)师:你能把这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长方体形状吗?(要求不要撕,也不要重叠,可以有两个面没有纸)(学生在这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面前冥思苦想,终于有学生折出来了,大多数学生是对折再对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也有学生折出一般的长方体)师:你折出的是长方体吗? 生:不是。
生:是。
师:为什么说不是? 生:它只有四个面,另外两个是空的。长方体应该有6个面。
师:认为是的,说说理由。
生:虽然没有纸封住,但它也是一个面。(学生边说边指图)师:是呀,长方体有6个面,这虽然没有纸头,但也存在一个面。所以这是一个长方体。
师:长方体有6个面,还有几条棱?几个顶点? 生齐说:12条棱,8个顶点。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你认为它特殊在哪里? 生: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个面相等。
生:它是个立方体。
师:你怎么才能知道它是立方体? 生:看看长宽高一样就可以了。
师让学生量一量发现长宽一样,而高不一样。
师:还有没有比这个更特殊的长方体? 生:立方体。
师:立方体有什么特征?(学生说,教师出示课件:每个面的面积相等,每条棱的长度相等)师:有些学生还折出了这样的长方体,你认为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你能指一指,哪几条棱是相对的。(学生指后,课件演示)[第二次折】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师:刚才大多数同学折了一个特殊的长方体,你能不能折一个长、宽都不一样的长方体,你可以借助尺。
xiaoxue.xuekeedu.com
(同桌讨论折的方法)师:你是怎么折的? 生1:我先量一量这条纸的边是24厘米,对折后是12厘米。我取宽2厘米,长10厘米,宽2厘米,长10 厘米。
师:为什么先取2厘米,再取10厘米,而不是继续取2厘米? 生l: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还有不同折法吗? 生2:先对折,再折一小块,再沿着对折的中点痕线量出一个面与一小块一样大,这样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边说边演示)[第三次折]发现规律
师:其他同学也用这几种方法折一折。折后标上长、宽、高的数据(取整厘米数)。
学生上台板演:
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lO 2 5 9 3 5 8 4 5 7 5 5 师:量出第一次折的特殊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数据。(补充板书6、6、5)师:这些数据代表了刚才同学们折出的不同的长方体,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 生l:它们的高是一样的。
生2:它们的长加宽的和是一样的。
师:它们的棱长总和呢?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算一算。
生:一样的,都是68厘米。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说方法。
生:棱长总和一样,表面积也一样,体积也一样,哦,体积不一样。
师:你有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想? 生答算一算,并当下就算。此时,教师提供一个六个面都有纸头的长方体,告诉学生,假如算这样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算,体积怎样算? 学生就开始算,反馈算的方法。
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思考片刻后)棱长总和一定,表面积不一样,体积不一样。
生:长宽越接近,高一定,体积越大。
师:你们发现了吗?互相说一说。
师小结:其实,在长方形中,我们已经知道周长一定,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今天,我们发现在长方体中,长宽越接近,高一定,体积越大。
[自主探索]方法的延伸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间值得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体积一定,表面积会怎么样?你打算怎样去研究? 生:做个实验。
xiaoxue.xuekeedu.com
生:举个例子。
师:你打算举什么例子? 生:假如体积是160立方厘米。长宽高分别是:4、1、40;10、4、4;20、2、4等。(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师总结:我们要带着问题思考,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第三篇: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表面积-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教参》中明确写到: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像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要让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和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作好准备。每个人都生活在多维的世界里,看到的事物都不是平面,但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的头脑却很难与立体“接轨”。
以往,长方体展开图教学的落脚点在理解“表面积”的含义。由教师用教具演示展开过程,然后直接出示展开图。借助形象直观的展开图,学生能够较好理解概念,明确其外延。可此次展开图不仅承载着上述“使命”,还有新的“任务”:重视图与体的关系,重视面与体的转化。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感悟面与体、图与体之间的联系。而此次,教材用主题图的形式要求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限制学生剪法,因此为展开图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在操作完成后,由于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对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有较深感悟。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找不到窍门,将长方体剪成了若干个单独的部分。教师可以先示范教材中展示图的剪法,并说明操作要求:展开图最好是一个整体,这样便于观察与研究。然后再请学生动手尝试,并鼓励大家剪出与老师不同的展开图。
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在对比观察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操作就没有经历,没有经历就没有感悟。这里的动手虽然费时,但是必不可少。在课堂中,我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将图与体建立起联系。如请他们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6个面。观察长方体展开图,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等等。虽然本节课的教学重视了体到面的转化,但对于面到体的转化则力度明显不够。因此可以在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教学中,增加一个练习环节,请学生先任意确定一个面做下底面,写下“下”,xiaoxue.xuekeedu.com
然后想象折叠的过程,在相应的面上标上“上”“左”“右”“前”“后”的文字。
有困难的学生可还原展开过程,标明它6个面。这样,两幅图展开后各有侧重。长方体展开图侧重于建立起图与体之间的关系,而正方体展开图则侧重于面与体的转化。虽然展开图的教学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我认为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第四篇: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长方体的认识-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
教材与学生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地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教材重在揭示长方体的组成部分和特征。我比较了一下其他版本教材,知识内容大体相同,但在学生探究特征的这方面,则多是建议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来探究新知。
本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图形与空间方面的知识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但仍需要借助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认识图形与空间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2.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能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认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和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体会棱与顶点的产生。
教学准备:长方体实物、格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流程:
一、铺旧迎新
师:(在黑板上点一个点)大家看这是什么?
生:点。
师:在投影上也有一个像这样的点。(板书:点。)
师: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线。(师板书:线。)
师:观察事物既要关注结果,同时也要注意过程。谁还能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许多的点组成了一条线。
师:许多是多少,一百个,一千个?
生:无数个点组成了一条线。
师:无数个像这样的点组成了一条线。它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线呢?还学过哪些线?
生:它是直线,我们还学过射线、线段。
师: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我们把它称之为线段。(电脑演示。)
师:再来看屏幕,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四条线段组成了一个长方形。
xiaoxue.xuekeedu.com
师:首尾相接的四条线段,我们称之为围成长方形。
师:像这样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
生: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板书:面。)
师:再来看看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由六个面围成了一个长方体。
师:学以致用,把我们刚刚学到的“围成”就运用上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初步体会立体图形,感受长方体无处不在。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长方体?
……
师:同学们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长方体是无处不在的。
师: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
(课件出示:大家看,我们家中的电冰箱、液晶电视、微波炉、厨房中的橱柜,家具中的立柜,林立的高楼大厦,还有这正在筹建中的国家体育馆“水立方”。在这里你们找到长方体的影子了吗?正因为有了长方体,我们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妙神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长方体,来领略长方体的奥秘。)
2.明确棱、顶点的概念。
师:同学们都带来了长方体,长方体中有没有以前学过的知识呢?
生:长方体上有我们学过的面。
师:能指给大家看看吗?你们都发现了吗?
生:还有我们学过的线、点。
师:请大家来看屏幕上的这两个面,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生:它俩是平行的,相对的。
师:仔细看屏幕,你看到了什么?
生:两个面相交了。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它俩之间有一条线。师:大家都发现了吗?
师:我们把两个面相交产生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师:在长方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吗?
师:找找看,和同桌指一指,说一说。(生活动。)
师:面与面相交产生了棱,那长方体中的点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我发现三条棱相交产生了点。
师: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吗?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3.探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师:面、棱、顶点里面还蕴藏着许多特征,你们想不想知道?
师: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你们有信心吗?老师还有两点提示:第一,在研究过程中确实有了发现别忘了填写到这张纸上。第二,如果咱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想把自己的发现与别人分享时,可以和同学或老师交流。(生活动。)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
xiaoxue.xuekeedu.com
生:我发现长方体有12条棱。
师:能给大家数一数吗?(生数。)
师:老师认真地观察了一下,发现他在数的时候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的,这样数——
生:不容易遗漏。
师:我们说到了长方体的棱,(板书:12条)棱还有什么特点?
生:(边指边说)长方体的这几条和另几条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师:你们发现了吗?
师:相等的棱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生:对着的。
师:也就是说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板书)把长度相等的棱指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生:我发现长方体有8个顶点。
生:它们是这8个。(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数。)(板书:顶点 8个。)
生:长方体还有6个面。(板书:6个。)
师:长方体的面有那些特征呢?
生:都是长方形。
生:也有可能是正方形。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那么面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是相同的。
师:这里的相同指的是什么相同呢?
生:面积相同。
师:(出示两个长方形)这是两个面积同为9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一个长是10厘米,宽是9厘米;另一个长是15厘米,宽是6厘米。它们可以做长方体相对的面吗?(生思考体会。)
师:那么长方体相对的面有怎样的特征呢?
生:面积相等,形状也得相同。(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4.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我们对长方体的认识逐步深化了。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体框架,如果把长方体的棱分组的话你会怎样分?
生:我把它们分为三组,每种颜色各一组。
生:我把长度相等的棱分为一组。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称之为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那么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有几条呢?(生试说。)
师:(变换摆法)现在它的长、宽、高呢?(生试说。)
师:虽然是同一个长方体,但摆法变了,长、宽、高也就随着发生变化。
5.认识长方体的透视图。
师:下面请大家来看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谁能说说从你的角度看到了这个长方体的哪几个面?
生:我看到了长方体的前面,左面。
生:我看到了长方体的前面,右面。
……
xiaoxue.xuekeedu.com
师: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为什么我们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生:因为我们只是从一个方向去看长方体。
生:我们看不全。
师:那怎样才能看全面呢?
生:从多角度去看。
师:观察事物的时候,正如我们学到的那首诗中所描绘的一样——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对了,只有多角度的观察事物才会使我们看得更清楚,了解得更准确。
师:由于从一个角度去观察我们最多能够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在平面图上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成这样的形式。(课件出示。)
师:为了更全面地表示出这个长方体我们用虚线部分表示——
生:表示从这个角度看不见的部分。
三、练习深化
1.出示纸巾盒图片。
(1)这个纸巾盒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cm,宽是12cm?
2.制作一个长方体灯笼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厘米长的木条?(出示图片。)
3.辨析。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长方体实物,可是有一位同学却带来了一张纸。(出示)大家认为他做得对吗?
生:这张纸是长方形。
生:不是长方体,它只有四条边,两个长两个宽。
生:老师我认为它可以看作是长方体,只不过这张纸很薄,厚度不大。
师:他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勇气可嘉。但只有勇气还不够,还要有智慧,用你的智慧来说服大家吧!
生:(不太敢确定)这张纸虽然很薄,但也有厚度。
师:那你能指指它的高吗?
师:它的高是多少你能求出来吗?
师:(出示一个由这样的纸组成的本子)现在这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张纸虽然很薄,但它的确还是有一定的厚度的。我们可以测出这一摞纸的高,再除以纸的张数,就可以算出这一张纸的高了。
四、结束语
师:很多时候大家的进步就像这一张纸的厚度一样,微不足道甚至是难以发现,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只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一定会收获更大的成功。
第五篇: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认识-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 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本节内容 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如何引领学生探究数学本质,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我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理念。这一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下面我就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谈谈自己的设计初衷及实践后的反思。
一、铺旧迎新,一导多得
新课伊始,我在屏幕上先出示一个点,无数的像这样的点组成了线,线围成面,继而面围成长方体,进而引入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题。可以说这一导入是在引领学生回忆旧知,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面、棱、顶点知识作的铺垫,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培养;更是引领学生探究数学本质,带给他们深层次数学思考的过程。可以说这一导多得。
课堂教学中也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但还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导入环节,还应多关注时间的合理分配,提高课堂效率。
二、拓宽视野,激发兴趣
在导入之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把学生的几何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认识生活空间以及空间中的物体,激发了学生认识、探索长方体特征的兴趣。
三、尊重知识,关注发展
知识的产生和学生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来,这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好关注。
在探索特征的教学中,我的初始设计把重点放在了探索面、棱、顶点的数量、形状、大小这些特征上,为学生准备了或多或少的小棒与接头,让学生拼长方体,设置矛盾冲突,自然地引出必需的小棒与接头也就是棱与顶点的个数,进而研究其特征。但经过与老师们的交流和实践检验,发现这样的设计学生缺少对面的感性认识,对棱与顶点的认识都只停留在表面。这里的棱与顶点有别于平面图形中的线与点,体会棱、顶点的概念是深化认识特征的基础。我调整了设计,先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面,进而体会棱与顶点的产生(即这种相交产生)的过程,然后再探究其特征。在实际教学中也达到预设的效果,可以说这样的调整是对学生认知需求发展的一种尊重,是对知识产生过程的尊重。
四、练习深化,拓展新知
在基础性练习题后我设计了一道辨析题,探索一张纸的形状。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就这一张纸而言,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在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时候,把它看作是长方形这是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与年龄特点的,而且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到了五年级,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平面图形,更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了解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引入这样一道辨析题我觉得是可行的。引入这道题的目的就在于把学生对于长方体的认识由宏观引向微观,引发学生对立体图形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学生遇到问题思考时,当学生发现问题争辩时,我认为这都是最好的对于知识的深化。而这时候我又恰当地引导,先出示这样的纸组成的一本本子,再出示一摞这样的本。一张纸的高也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出现。
这是一节充满灵动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教学全过程凸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灵魂。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静中有动——平实中的深刻
“长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前期逐渐认识点、线、平面图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学生对平面图形及立体图形的认识的教学。教师在这节课中立足于使学生认识长
xiaoxue.xuekeedu.com
方体,建构对长方体特征认识这一不变的教学目标的同时,没有仅仅聚焦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不拘泥于教学目标。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打开广角镜,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巧妙地有机地织成知识链,并在其中使学生经历感悟到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如上课伊始,课件中首先演示出“一个点”——“按这样排成一排的许多个点构成一条直线”——“直线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四条线段围成了一个长方形”——“六个这样的长方形围成了一个长方体。”短短几分钟的一个教学情节,就能够巧妙地引起学生对点、线、面、体的相关知识建构科学严谨的知识网,有效地拓展了学生认知的空间,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教学设计带给学生的是“化零为整”的,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及学习方法,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动中求变——朴素中的创新
要让学生知道两个面相交的边就是棱很容易,而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立体图形的棱与平面几何的边的异同,那不是空洞地、宽泛地让学生去读几遍定义或语言表述就能做到的。如何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长方体中“两面相交的边就是棱”,建立空间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两个平面,两个平面向四周拓展直至相交。相交处是一条直线——即棱,这一切都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进行,又恰到好处地渗透了学生在初中将要学到的有关几何知识。